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茶艺的问题范文

关于茶艺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茶艺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茶艺的问题

第1篇:关于茶艺的问题范文

关于环保工作“一刀切”问题自查的报告

县环保督查办:

根据2019年9月11日县政府环保工作紧急会议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严格对标《某某市环境保护督查巡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保问题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的通知》(汉环督办发〔2019〕83号)要求,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缜密部署、夯实责任

在县政府环保工作紧急会议召开后,我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集相关科室召开了某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环保工作“一刀切”整治动员会,全面传达了县政府环保工作紧急会议精神,再次明确了责任分工。要求各承担有环保任务的科室根据责任分工立即对近年来的环保工作开展回头望。一是自查近年来制订的环保工作方案和措施有没有损害民生,“一刀切”的问题;二是自查有没有在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应急管控、督查执法中存在“一刀切”的问题;三是自查是否对群众举报存在敷衍整改的问题。

二、立即行动、自查自纠

环保工作“一刀切”整治动员会后,各相关科室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一是由局办公室负责,各相关科室配合,对近三年来制定下发的环保工作相关文件进行了逐一梳理排查。重点是自查有没有损害民生、阻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责令企业停产停业等“一刀切”行为。经自查,近三年来,我局共正式下发环保相关文件5份,涉及燃煤整治、餐饮油烟整治、成品油整治等方面,均能遵循科学规律、严守民生底线、不越法制底线,未发现存在“一刀切”行为。二是对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应急管控、督查执法等执法行为自省自查。经查阅执法文书档案,近年来我局没有因环保问题责令企业停产停业的行为。也未通过打招呼等方式要求企业停产停业。三是自查了群众举报敷衍整改的问题。经详细查阅投诉举报登记,近年来我局未接到关于环保方面的投诉。

第2篇:关于茶艺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区域地质调查; 找矿; 重点; 难点;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当前的地质勘查工作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使得我国一直持续存在着矿产资源得不到有力保障的局面。当前,我国正在加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区域地质调查与找矿技术也正力求产业科技化,使其走上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以高新技术作为依据,寻求技术的突破点。

1. 区域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的难点与重点

基于地质找矿工作的深入发展,逐渐的也在方法、技术、以及体制等各个领域获得了创新发展。但是,这些都仅仅是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发展的前沿,并未实现普及化,像一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地质找矿单位在工作中还是潜存着一些难点与重点问题。例如像我国中大型矿床的发现概率仅占0.18%,具体如下图1所示。

1.1 科技方法的创新力度不足

首先,并没能充分重视对基础的研究,区域地质的调查工作仅局限于小区域进行,对区域性基础背景的深入研究工作没有充足的认知,没有实现对深部找矿理论与方法的深入探索;其次,设备较为落后,尤其是适合使用在深部找矿的装备与技术方法,还是比较薄弱的;最后,对规范加以生搬硬套,于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不能灵活、科学的执行标准规范。

1.2 规范管理机制不足

对区域地质调查与找矿的工作,不具备完善的管理机制,相应关联的管理机制也并不完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2.1 资金分配不均、不重视基础地质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庞大工程,我国近些年来也对地质找矿工作予以了极大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也便凸显出了这些资金投入分配不均的一个问题。同时,由于我们还未能对基础地质工作相关研究投入较大力度,直接导致当前的地质找矿工作仅依赖于多年之前形成的地质工作资料。对新的、最近的基础地质工作资料收集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不高,直接阻碍到后续地质找矿工作的利开展。可见,必须要将政府或者社会投入的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并合理分配这些资金,大力做好基础地质的研究工作,确保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

1.2.2 地质工作管理机制的问题

区域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属于一项极具复杂性的系统工作,需要去靠团队协作的力量才能顺利完成。但是,当前我国地质工作管理机制还尚存着一些严重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分工不显著,相应机制的设立也并不健全。中央方面太注重公益,而地方方面则过于片面地追求效益,这一运行的格局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两者的找矿目标根本不相同,继而不能有效构成联动机制。针对于此,必须要做好相关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将工作者找矿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来,在其强度责任心之下,提高找矿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将制定相关地质找矿工作方面的管理机制进行落实,同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日益完善的制度体系结构。

1.2.3 未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问题

区域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虽然有很大利润,但是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基于其利润较大这一点,很多民间私企也被吸引参与到地质找矿工作中来,但是伴随着机制的缺失,他们并没能成为市场的主体。国有地质勘察单位的政府投资主体强势,社会投资方面的主要权益无法得到很完善的保障与高质量的服务,由于不具备好的风险、收益分配与分担制度机制,导致一些社会投资主体为了规避掉风险而发生投资失衡的问题,另外,矿产产权的界定也是不清晰的,这也表明政府在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上存在一定缺陷。从事地质工作必须要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社会交际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而且由于其劳动报酬与工作风险、付出之间是失衡的,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从业方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1.2.4 管理制度落后、监管服务弱

当地政府经营矿权这一现象非常普遍,管理方式还是属于重审批、轻监管的这一传统方式,直接导致管理手段与市场经济规律不相符,同时与地质工作规律有出入。当前还是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公开以拍、挂、招的方式分配采矿权,而由于找矿、地质调查的市场监管服务弱,也由此会衍生出很多问题,比如说炒作矿权,只圈不探等等。再加上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造成外部环境愈来愈趋于恶化,若找矿标准与相关规范再不能及时的更新,就会直接使专业管理体系滞后,无法紧跟实际工作需求。

1.3 区域找矿与地质调查工作发展不协调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找矿工作发展相对滞后。地质调查工作相较而言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基于此,与找矿工作的不协调,则是直接阻碍到我国找矿工作发展的一大难题。比如说,找矿的难度大、投资大,但是地质调查的成功率却高。我国矿产有着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有较大的开发难度,而且不能协调发展这一问题非常突出,所以在找矿工作中会伴随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如下表1所示,像地面沉降、泥石流、崩塌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找矿与地质调查无法协调的干扰灾害因素。

2. 解决区域地质调查与找矿问题的举措

2.1 加强技术创新

强化对矿产钻探等探测技术方法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深部情况的可信度、精准度方面,加强交流与研究。例如:大比例类别的找矿技巧应重点关注预设范围,确定的找矿类路径要提供准确的调合比。逐渐提高找矿的可行性。

2.2 深入落实地质资料的数据汇集与集成整合

2.2.1 数据汇集

对勘查区拐点坐标进行收集,依据坐标,在全国性地质资料目录库里查询勘查区各类地质成果相关资料,形成元数据库。依据元数据库,取用并整理勘查区地质资料的成果性数据,对各类数据加以分类,形成勘查区的数据包与元数据,依据数据组织管理方案及数据模型,构建勘查区地质资料数据集成信息库,以此来起到对勘查区地质矿产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支撑作用。

2.2.2 集成整合

在勘查区地质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中,数据集成整合是一项核心的内容,当前馆藏机构中富含了大量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虽然说每一类数据都相应的构建了数据标准,但基于越来越多数据的入库,多种类型、各类标准、不同结构的数据更是缺乏统一框架的约束,不能很好地完成数据检索、查询工作,很难实现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基于此,应彻底实现对勘查区类馆藏数据资源的整合改造,以期形成完善的地质资料数据库。

2.3 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培育出一支高水平的地质人才队伍,是做好地质工作的根本。地质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加大培养的投入力度,实施人才振兴地质工作的基本方针,落实按劳分配,促进人才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使其在找矿作业中发挥巨大效力。

3. 结论

随着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区域地质调查与找矿工作也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找矿的关键问题、创新找矿思路、加大财政支持,从根本上为区域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吉宏泰, 梁璐. 航磁、遥感和化探方法在月井子地区区域地质调查的应用[J]. 现代矿业, 2015(10):99-102.

[2] 佚名. 区域地质调查支撑找矿突破作用凸显[J]. 化工矿产地质, 2014(4):210-210.

[3] 罗红卫. 探讨如何提高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J]. 低碳世界, 2014(13):111-112.

第3篇:关于茶艺的问题范文

近几年,在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的刺激下,我区农村牧区经济逐渐复苏,效益不断提高,农村牧区经济迎来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目前财政支出在制度安排上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支农支牧项目管理部门庞杂、投资越位和缺位并存,金融机构萎缩、金融服务缺失,财政与金融缺乏应有的协调和配合等正在制约着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

一、财政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支农支牧投资越位和缺位并存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虽然不断扩大支农支牧资金投入,但财政支出在制度安排上向城市倾斜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支农支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也没有明显提高,农村牧区公共产品提供严重不足,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严重滞后。特别是由于没有建立起责、权、利相匹配的财政支农支牧激励和约束机制,各涉农部门之间争项目、争资金或相互推诿等现象程度不同存在:由于支农支牧项目涉及的部门众多,部分项目又交叉管理,因此,同一类项目存在着多个部门重复立项、交叉考察论证,既拉长了建设周期,又加大了管理难度;资金链条长,多个环节审批,既影响了资金的及时到位,又增加了资金管理成本。

二、金融主体数量减少,金融服务功能定位缺失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改革和经营战略定位向城市转移,其在农村牧区的营业网点锐减。据统计,全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旗县以下(包括旗县)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从1995年到2005年底10年间分别减少2972个和21726名,减幅分别达到61.58%和46.97%。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和经营战略定位向城市转移,农村金融服务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大量的农村牧区资金被抽走。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邮政储蓄和旗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储蓄机构抽走农村牧区资金约达300亿元。农村牧区资金的“非农化”,导致了“城市吃肉,农村失血”,动摇了农村牧区发展的信贷根基。二是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充分的竞争,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局面。农村金融市场的这种“单打独斗”状况,一方面导致了贷款利率走高,陡增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成本,给农牧民增收造成了梗阻;另一方面,服务功能不断弱化,贷款手续繁杂、服务手段落后,农牧民很难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三是民间借贷活跃,潜在大量的信用、支付、道德风险。

三、财政与金融在支农支牧项目上缺乏应有的协调和配合,项目资金和信贷资金形不成合力

据调查,我区绝大多数支农支牧项目都由财政出资启动,但后续工程所需资金由于得不到信贷支持,致使项目无法做大甚至失败。有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政绩,所上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经不起金融部门的信贷审查,从而难以得到信贷支持;有些地方政府信誉不佳,新官不理旧账,银行对其敬而远之;如有些项目银行贷款到位后,财政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致使项目失败,银行资金无法收回等等。

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众所周知,农牧业资金周期长,难以达到产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目的。所以,从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入手,合理配置现有资金资源,满足现阶段农村牧区不同层次、不同客户群体对财政、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有效筹集和使用支农支牧资金的管理机制

为解决当前支农支牧资金投入少、来源不稳的状况,政府要建立一个有效筹集和使用支农支牧资金的管理机制,要在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支农支牧项目效益的持久性等方面通盘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支农支牧资金增长计划。要明确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关系,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农支牧责任和支出范围。积极探索和建立财政预算外资金、农牧业发展基金、政府产业项目运营投资公司与市场化投融资方式,拓宽政府农牧业投融资渠道,最终形成政府投资引导,多元主体投入,多种资金互补,资金有效运行的农牧业投入保障体系。

要积极改革支农支牧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此同时,要指定专门机构监督支农支牧资金管理及使用。

二、要着力构建切合农村牧区实际的农村金融体系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分析,在农村金融的发展战略和制度安排上,应摈弃“摸着石头过河”的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迅速构建一个比较切合农村牧区实际,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供给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这是将资金安全、高效地投入到农村牧区经济建设中的最佳途径,也是解决农村金融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有效措施。

国家应适时调整农村金融政策,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产业结构,调整商业性金融功能。一是要拓宽政策性金融功能。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改变其服务品种单一的现状,扩大其服务“三农”的范围,将其业务领域扩展到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推广、涉及粮油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二是要壮大合作金融实力。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作用,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身实力,改进支农支牧服务方式和方法,提高其服务水平。要扩大农村信用社的服务领域,使其服务品种和规模更加符合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满足农牧民、农牧业及农牧企业实际生产经营需要。三是要完善农业保险功能,建立起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性保险为辅的农牧业保险体系。四是要继续加大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步伐,采取得力措施斩断其从农村牧区大量吸收资金的渠道。五是要加大邮政储蓄改革步伐,开辟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牧区的渠道。六是要积极探索民间金融融资模式。正视民间金融的“草根诉求”,在法制的框架下推动农村牧区民间金融“阳光化”,建立民间贷款组织,采取登记备案的形式,自律管理的方式将民间金融规范起来,赋予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空间,把民间金融融入整个农村金融的供求均衡系统之中。

三、调整金融资源在城乡的分配格局

引导资金向农村牧区的有效流动,应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一是把握统一货币政策与农村经济金融的结合点,增强“窗口”指导的针对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改变货币的流向。中央银行应在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贷款改变货币的流向。二是取消歧视性的存款政策,堵住农村资金分流的渠道,增强农村信用社吸收农村资金的能力。应取消有关部门限制下属单位在农村信用社开户的相关规定,动员和引导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三是建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牧业信贷投入的激励机制。

四、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工程

农牧业投资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比较利益低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建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金融风险监测控制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探索建立农村牧区征信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完善客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加强跟踪监测,尽快建立农牧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三是减负让利,减免农村金融机构税费,降低资产处置和抵押贷款的费用,规范执法,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依法维护金融机构债权,打击逃废农村金融机构债权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一个必须扮演的角色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始终扮演着其它金融机构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一、更新思想观念,巩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

农村信用社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市场定位确定在“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上。要在全行业组织开展“三农”再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从根本上解决对“三农”感情不到位、政策不到位、工作不到位的“三不到位”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关系农牧业、农村牧区、农牧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放宽信贷服务领域,不断适应建设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实现“三个转变”:由支持传统农牧业向支持现代农牧业转变;由支持农村牧区基础产业向支持消费及农村牧区社会各项事业转变;由支持一般农牧户向支持一般农牧户和农村牧区集体、个体工商户并重转变。

二、加大改革力度,谋求自身与社会协调发展

农村信用社改革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和国民经济全局的问题。所以,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始终将服务“三农”摆在首要位置,避免一味追求自身效益的提高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倾向。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完善考核管理办法,改变过去重自身经营指标考核而忽视社会效益指标考核的做法,建立起既重视自身经营发展又兼顾社会效益的工作机制,促使农村信用社在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同时,下大力气不断加强和改进支农支牧服务水平,形成“一头挑两肩”的新型支农支牧服务格局,一头挑着农牧民,一头挑着市场,从而实现农村信用社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缩小。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全力支持农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支持好农村牧区二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以工哺农”的农村牧区发展格局。既要集中力量支持和鼓励农牧民自主发展,又要实事求是地支持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积累,为实现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第4篇:关于茶艺的问题范文

摘要效能监察是企业改进和加强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和“高层次的管理”,担负着“查找漏洞”的责任,而这些“漏洞”往往与违纪违规行为相联系。在企业管理中,效能监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企业生产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效能 监察 问题

效能监察是企业改进和加强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和“高层次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效能监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为充分发挥效能监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引导和促进效能监察工作,笔者根据以往参加效能监察工作的实践,就如何组织和开展好效能监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和思考。

1.学习文件规定,掌握监察的依据。效能监察是对某个领域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监察,不论哪个领域的管理都有其相应的规范标准和制度规定,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正是我们效能监察判断某种管理行为是否规范的依据。开展某个领域或某个内容的监察,首先要收集与该监察领域或监察内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并需要进行认真的学习。通过学习,一方面要对所监察领域工作运行的一般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筛选效能监察应检查的环节及检查的重点。效能监察每年进行,纪检监察干部不可能门门业务都熟悉,但是通过学习有关文件规定,可以尽快地对所监察领域的业务有所了解,掌握监察的执法依据,进而对监察对象执行政策、履行职责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

2.选配专业人员,成立能够完成监察任务的监察组。效能监察的领域十分广泛,每一领域的监察都离不开专业人员参加,或审计人员、或财务人员、或概预算人员,有时甚至需要计划、经营、劳资及生产管理人员参加。因此,效能监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这也正是它区别于一般监督检查的方面。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参加效能监察,对于保证效能监察任务的完成是相当必要的。要重视监察项目组长的选配,效能监察投入人员多、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可以说是一个大的战役,在进行过程中既要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又要注意不能影响监察对象的日常工作,必须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运筹。

3.明确监察目的,理清工作思路。根据学习与监察内容有关的文件和制度,监察组成员要共同研究,酝酿出监察的目的任务和实施方法,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使整个小组朝着同一个目标开展工作。监察开展初期,监察组中各专业人员共同讨论,使每个成员,知道要弄清项目的哪些情况,怎样去做;监察哪些环节,从哪些环节首先切入。知道先监察什么,后监察什么;哪些是一般了解的,哪些是要重点调查的,等等,对确保监察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效能监察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的确定,对于整个项目监察的进展过程,起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效能监察在组织实施中,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所涉及的监察对象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得事先确定避免和挽回损失的目标,不得事先圈定何人有违纪违规问题,而应以监察后的结论为依据,监察组应对监察所做结论的准确性承担责任。

4.事事有依据,证据要充分。与案件检查相似,效能监察也有录取证据的问题,所不同的是,案件检查录取的证据直接或间接地用作对人的处理依据;效能监察的证据主要是为了确保监察任务的完成。实践中,效能监察涉及的证据范围很宽,在监察中发现某人违纪违规,所录取的陈述材料、笔录属于证据;与监察项目有关的计划、投资、合同和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领导和群众的评价等等也属于证据的范围。监察组人员对项目某方面业务所做的结论,一定要以文字形式出现,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增强责任意识。监察对象就某项业务所做的陈述,要具备时间、地点、事情经过、事由、结果和个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等要素。

第5篇:关于茶艺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安全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用电检查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工作开展频繁,用电管理也日益规范。但是长期以来,由窃电、非法用电、检查人员非法操作等原因而造成的安全事故仍然屡见不鲜,给客户和供电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说明在用电检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客户侧安全问题

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高危客户、重要客户,其问题主要包括:双电源无独立电源问题;电工进网资质问题;安全工器具不全或过了校验周期问题;无保安电源;无反事故应急措施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像窃电和违约用电行为那样立刻对供电企业造成直接损失,但涉及到安全的问题,一旦出现任何纰漏,都会对客户造成重大影响,导致人员伤亡或环境破坏,严重的将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1.2 窃电和违约用电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由于载波预付费电能表的迅速推广,很多供电企业都开始实行远程抄表代替人工抄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随之而来的是居民客户窃电呈逐年上升趋势。比如部分居民客户用非正常售电卡对表计进行拔插,造成表计故障,在电量用完后不跳闸仍然可以用电;还有客户私自将电源引出进行转供电,这些问题都增加了营业损失,需要用电检查人员迅速处理解决。再如改造工程中表计故障率逐年增加,电表出现卡盘、慢转、停转现象严重,部分导线经过长时间使用,都已经出现破损,需要更换,如果大面积的对这些表计和导线进行更换,在资金问题上和工作量上都很难迅速解决。这些问题致使客户窃电和违约用电呈上升趋势。

1.3 用电检查工作中程序欠合理问题

在日常的用电检查工作中,检查人员对用户违章用电和窃电事实的判定是较为准确的,但往往会忽略执行程序的合法性。在供电企业败诉的许多案例中,有很大部分是由于工作程序不合法造成的;个别特例是在案性的处理、执行过程中供电企业严重越位或严重违规引发新的供用电纠纷,电力企业由原告变为被告,最终导致败诉的尴尬局面。

1.4 用电检查员持证率不高

《用电检查工作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现场检查人员必须携带用电检查证,同时各级用电检查员应具备相应资格的用电检查证,但在实际检查中经常发生无证检查导致和客户产生纠纷,最后导致翻倍客户反咬一口。所以执法的有效性要求用点检查工作人员必须持证检查,而无证检查既违背用电检查工作管理规定的行为,又损坏了店里企业品牌形象。

1.5 取证工作困难

在用电检查工作中,由于违章或者违法用电客户往往手段及其隐蔽,所以必须以证据支撑法律上的事实,才能更好地起到用电检查管理的监管及督促指导作用。但往往证据会被用户掩盖,而检查工作人员往往工作中也不经取证或者取证不全就施以停电、剪线、查封、拆表等措施,破坏了证据,造成取证困难。

2、提高用电检查管理效率的建议

2.1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对用电检要性的认识

提高供电企业用电检查人员以及用电客户对用电检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持续不断的任务。不断有新的管理者、新的用电检查人员、以及新的用电客户出现,因此个人的认识程度都不相同,只有追求一个长期目标,加大宣传力度,才能把用电检查的重要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来。不但要在企业内部加强宣传电力法律法规,还要让广大老百姓形成自觉的依法用电意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击涉电犯罪行为,营造良好的供用电环境;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各级领导,公安、司法、技术监督及新闻媒体等部门对反窃电工作的支持,大力开展反窃电宣传,为反窃电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2 严把质量关,加大对入网电力工程市场的管理

依法对入网电力工程市场进行管理,这是强化用电市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经济、合理供用电的关键环节。在狠抓入网电力工程的同时,必须抓住用电单位的内部工程的管理。首先,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做好电气承装资质、承试资质及承修资质的年审工作。其次,充分利用政府职能移交及代管的有利契机,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把住资质施工队伍审查关,做到施工队伍持《电气承装许可证》安装,相应的电气工作人员持《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上岗,防止分包、转包工程,防止违章承装事件。第三,电气工程应严把电气设备、材料质量关,防止假冒伪劣不合格电气设备、材料入网运行。严把电气施工工艺质量和验收关,对入网电气工程进行闭环管理,对高压用户变电所新建、改造、扩建工程及用户高压变电所所供电的电力、动力工程,用电检查员做好工程的选址、设备选型、审图、中间跟踪检查、验收送电等项工作,加大考核力度。

2.3 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用电检查人才

对于用电检查人员应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因为部分用电检查人员只经过理论培训,对现场工作情况经验明显不足,对于客户违约用电、窃电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对供电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建议,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内部,都要加大对供电企业管理人员、用电检查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切实提高管理人员政策水平,提高用电检查工作人员的作业水平,这样才能保证用电检查管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可持续发展,不断有新的科学的管理政策出台并能够有效实施。比如取证工作可以和各地区有条件的单位联办,聘请专职教师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对用电检查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授课。这样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用电检查人员数量,也可以快速提高用电检查人员工作水平,创造出良好的用电检查环境。

2.4 依法办事,加强对违章用电和窃电的监管力度

为搞好优质服务,用电检查工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国家有关电力供应与使用的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标准为准则,对用户的电力使用进行检查。在检查中,用电检查人员必须遵纪守法,依法检查,谦洁奉公,不,不以电谋私。对用电检查中的违章用电和窃电行为,供电部门除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科技手段之外,还应当不断加强法律监管力度,一要定期开展联合行动,营造社会氛围,加大对电力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公、检、法、电力等部门力量,形成打击合力,突出打击发案频繁的重点地区、重点案件,对犯罪后果严重的犯罪分子予以重判,以起到震慑作用。二是各级公安机关与供电部门对重点用户和居民用电开展反窃电拉网排查、抄表巡查、夜问突查和跟踪复查。查处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窃电惯犯和团伙,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对窃电分子进行处理。此外,还要严肃内部纪律,从重查处内外勾结窃电和职工包庇纵容窃电行为。

2.5 运用灵活化的检查管理方案,提高用电检查效率

2.5.1 建立每月每台公用变压器线损分析制度,缩小用电检查范围

根据每月公用变压器的线损报表分析,若发现该台公用变的线损突增,便把这台公用变的供电范围列为用电检查范围,并重点检查该台公用变范围内用电量突减的异常用户清单,做到用电检查范围缩小,目标明确,这样的用电检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2 建立私人企业、商业用户的重点检查机制,提高用电检查的针对性

根据私人企业、酒楼、宾馆、发廓等的专用变、三相、单相用户,由于涉及私人利益和经营成本,且用电负荷比较太的关系,故驱使这些用户冒险违章窃电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应把这些私人企业、私人承包商业用户列为日常用电检查的重点对象,每月注意这些用户的用电量,并定期和不定期地抽查这些用户的用电情况。对于大客户,要在客户群中辨别谁是重要客户,建立完善的大客户基础资料,根据实际需求编制管理软件,实现用电检查的现代化管理。

2.5.3 运用居民用户现场巡查的”重点”抽查法,提高用电检查的快速准确性

在城镇成千上万居民用电户的日常现场用电巡查工作中,每个用户都进行逐一检查是不可能的,只能”重点”抽查方法,比如重点检查用户表箱的铅封和锁头,把没有铅封和锁头或伪锁、伪封的表箱、电能表的转盘、用户安装空调机的数量等作为重点抽查对象,灵活调整检查对象和范围,用电检查的速度和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2.5.4 内外兼修,做好内查和外查工作

用电检查的内查工作主要包括客户档案信息、三封一锁情况、电价执行情况、实抄率完成情况检查;外查工作主要是查客户安全用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以及违章、窃电等情况。在以往的用电检查工作中,很多时候只是注重了外查而忽略了内查工作,导致由内部管理上出了更大的问题。必须把内查和外查工作紧密衔接,有序进行,才能使各项业务都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2.5.5 建立举报的适当奖励机制,拓宽获取用户违章窃电的信息来源

供电企业通过制定窃电举报奖励办法,提高广大群众和全局干部职工举报违章窃电的积极性,并按规兑现承诺的奖励,这样使用电检查人员扩大了追查用户违章窃电的线索,也在社会上形成群策群力、同抓共管的防窃电的局面,减小用户的窃电时间。

第6篇:关于茶艺的问题范文

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6月29日至8月8日,四届市委第六轮巡察对全市10个县区所属41个乡镇开展了为期40天脱贫攻坚领域专项巡察。现将发现的扶贫项目方面问题及建议反馈给你们,请你们按照要求认真开展整改工作。

一、提升认识,高度重视

    四届市委第六轮巡察聚焦“六个围绕、一个加强”,紧盯脱贫攻坚领域违反政策规定、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全面系统开展了巡察。9月14日,市委主要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了巡察情况汇报,并明确作出认真整改的批示,请各县区高度重视本次巡察整改工作,认真研究,成立专门组织负责整改落实工作,确保巡察问题在我市全面整改,着力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二、主动认领,举一反三

    各县区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根据四届市委第六轮巡察提出的问题,逐一认真对照自查,主动认领,举一反三,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制定整改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问题整改台帐,狠抓整改落实,确保问题在我市全面整改销号。

三、集中攻坚,全面整改

    各县区针对本次巡察发现危房改造项目方面的突出问题,要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理清存在问题的症结,明确部门职责,建立联动机制,集中攻坚整改问题。针对发现的政策落实有偏差的问题,要及时纠正;针对项目推进缓慢的问题,要明确完成时限,倒排工期,确保任务如期完成;针对项目弄虚作假的问题,要严查严办,追回损失,对发现的犯罪行为及时移交相关部门予以处理。

各县区要以四届市委第六轮巡察为契机,在全面整改,狠抓落实的基础上,完善各类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提升脱贫工作成效。请各县区于2018年12月25日前报送针对四届市委第六轮巡察发现的扶贫项目方面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及整改台帐(要求正式行文,同时报送word和pdf格式电子版)。

报送地址:

联系电话:

第7篇:关于茶艺的问题范文

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是会计业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难度最大、出现差错率最高的内容之一。笔者对社会各种考试的命题规律进行过分析研究,归纳出三条命题规律:一是“传统的重点章节”是雷打不动的重点;二是“新内容”更是重中之重;三是“轮回性”即各章在历年考试中的分值有类似抛物线型的变动规律。

一、长期股权投资业务的主要变化

(一)初始投资成本确定方法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准则增加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股权的初始投资成本确定方法。

1.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二)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范围发生了变化

长期股权投资在初始入账时是按投资成本加以计量的,但以后的账务处理程序,则取决于投资企业所持股份占被投资单位股份总额比例高低,或对被投资单位影响力大小程度而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但必须注意的是,新、旧准则关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范围有所变化。

1. 成本法。旧准则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无控制、无共同控制和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新准则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能够实施控制以及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

2. 权益法。旧准则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新准则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

(三)股权投资差额的变化

在旧准则的规定中,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在新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股权投资业务应把握的重点、难点

(一)关于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

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一直是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而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其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也不同。

1. 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

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并按初始投资成本计价后,除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收回投资等情形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保持不变。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企业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2、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

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企业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企业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的情况除外。被投资企业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另外,还应注意,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进行适当调整后确认。

(二)关于成本法与权益法相互转换的条件

1. 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的条件

根据新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企业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2. 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根据新准则规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上述两种方法核算的内容以及相互转换的条件与原来的规定有很大不同。考生一定要克服以往的“思维惯性”,按

照最新规定重新掌握、记忆,并且,在新内容下,如何确定转换时的初始投资成本也不是很容易的问题。

(三)关于股权投资差额

笔者认为,“差额”问题是会计问题的“轴心”,细心的考生可能会注意到,当会计核算遇到棘手问题时,一定是出现了“差额”以及对“差额”如何处理等相关问题。比如,所得税核算其实质就是解决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差额”的问题;外币业务核算其实质就是解决借贷方用不同的汇率所产生的“差额”、期末汇率变动时产生的汇兑“差额”以及会计报表折算所产生的“差额”等问题。当然,股权投资差额毫无疑问是众多“差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差额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掌握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把新旧规定清晰地区别开,否则,就将出现错误。

按照旧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当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时,其差额为不利差额,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投资差额,通过“长期股权投资――某公司――股权投资差额”科目核算,并按一定期限摊销;当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时,其差额为有利差额,通过“资本公积”科目核算。

按照新准则规定,首先,在股权投资差额的表述上不同,新准则所指的股权投资差额是指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其次在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方式上也不同。只有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才作为股权投资差额核算,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按一定期限平均摊销。

(四)关于信息披露

依笔者之见,最近几年对会计报表信息披露问题强调的越来越多,要求披露的内容也越加清晰明确,也就是说应考教材对要求披露的内容都列示的十分具体。但是以往的考试中,还没有考信息披露内容的。因此,可以预计,在近期或不久的将来,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将在试题中出现。提醒广大考生引起注意,绝不能忽视会计信息披露这一内容,也包括其他各章要求披露的相关内容,甚至有些辅导教师对信息披露内容也一扫而过,这是很失职的。

第8篇:关于茶艺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度洛西汀;文拉法辛;阿米替林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属于精神分裂症在得到好转但没有治愈的情况下,患者产生的抑郁状态,会导致患者在生活质量与各功能上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引发患者自杀倾向。该情况发生率约为7%至75%,一般情况多认为在25%左右。抑郁的产生与精神分裂症预后情况差、多功能缺陷、情感痛苦与疾病复发率高有密切联系。对于该问题的治疗,一般通过药物干预,而治疗上不仅要注重治疗的疗效,同时也要关注治疗的安全性[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12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采用度洛西汀、文拉法辛与阿米替林治疗,每种治疗方式各抽取40例患者,其中度洛西汀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为18岁至59岁,平均年龄为(38.5±10.2)岁;病程范围为3个月至18年,平均时长为(4.8±1.3)年;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者为21例,高中者11例,大学者7例;文拉法辛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18岁至57岁,平均年龄为(36.7±12.7)岁;病程范围为3个月至19年,平均时长为(3.9±1.0)年;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者为24例,高中者12例,大学者4例;阿米替林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为18岁至62岁,平均年龄为(37.8±8.9)岁;病程范围为7个月至15年,平均时长为(5.7±1.4)年;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者为26例,高中者9例,大学者5例;三组患者在基本的年龄、性别、病情和文化程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度洛西汀治疗起始剂量为每天60mg,文拉法辛剂量为每天70mg,阿米替林为每天50mg,所有患者均进行连续2个月用药后效果观察。同时所有患者均需要接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性治疗。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治疗前后HAMD、CDSS与BPRS评分,以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主要集中观察兴奋、口干、震颤、视力模糊、头昏、头痛、静坐不能、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便秘、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同时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情况

如表1所示,在治疗前后HAMD、CDSS与BPRS等评估上,三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情况

见表2,在口干、震颤、视力模糊、头昏、静坐不能、肝功能异常、便秘等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上,文拉法辛与度洛西汀比阿米替林的发生率更低,p

3 讨论

度洛西汀的药物原理是通过抑制神经突触前膜对NE与5-HT的摄取来达到加强NE神经递质与提升5-HT神经递质的作用;文拉法辛主要是对突触后膜在甲肾上腺上的摄取进行抑制,进而调控甲肾上腺素指数;阿米替林在抗抑郁能力上,比前两者药物药性相对更弱。文拉法辛与度洛西汀不仅可以达到更优质的症状改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调控患者在应激状态下的敏感度,提升患者对应激情况的处理自控能力,让患者保持更好的心理状态[3]。

【参考文献】

[1]周升宝,孙晓丹,李延民等.度洛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1610-1612.

第9篇:关于茶艺的问题范文

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提出,旅游单独作为一个大类,下设旅游管理和餐饮管理与服务两个大类。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都设有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目前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还处于从学历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化的阶段,课程体系设计含有大量学历教育的痕迹,公共理论课比例过大,特色实践类课程相对不足,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很好地解决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问题。在中国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跟市场的发展变化,以取得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从休闲娱乐角度来看,旅游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品茶在休闲娱乐方面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茶艺馆等遍布大江南北,旅游学科与茶艺课程具有明显的交叉点;从文化这一特定角度来看,旅游专业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有利于课程设置更加完善。

本调查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完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对茶艺课程开设的内容提出建议。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基于服务九江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理念,抽取的样本均来自九江市。

样本一:学生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学生样本。随机抽取九江市两所高校餐旅专业学生,对随机抽取的1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

样本二:餐旅行业工作人员样本。采用分类随机抽样法抽取餐旅行业工作人员样本。分类随机抽取7所旅行社80名工作人员、6所酒店100名工作人员、5所茶艺馆60名工作人员,对随机抽取的240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92.1%)。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编制问卷。根据茶艺课程教学与旅游专业特色相结合的理念,以国家职业工种茶艺师为标准,按照学科的系统性和职业工种知识开发要求,设计题项并编制出与旅游专业相衔接的茶艺课程开发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问卷修改。将问卷内容给九江市从事茶艺教学的教师进行审阅,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在教改课题开题中请专家看问卷设计是否合理,以此确定正式问卷。正式问卷由四部分组成:调查人员基本情况;对茶艺的了解程度; * 本调研报告为2010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与旅游专业相衔接的茶艺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茶艺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在餐旅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需求。

第三阶段:问卷调查。确定样本后,以学校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进行填写。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并明确告之作答者本问卷是关于开发与旅游专业相衔接的茶艺课程的调查,调查意见将对在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帮助。餐旅行业工作人员以旅行社、酒店、茶艺馆为单位,由学生见习时带到见习单位进行填写。还有部分问卷是通过旅游专业教师带到其熟悉的旅行社、酒店进行填写。

3.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

4.统计方法

经专业人员对回收问卷做初步甄选后录入数据,初步分析删除无效问卷,以确保最终研究数据的科学有效性。

三 结果与分析

1.被试基本情况分析

被试人口学变量统计表(N=339)

变量 类别 人数(百分比) 变量 类别 人数(百分比)

性别 男 84(24.78%) 年龄 18岁以下 22(6.49%)

18~24岁 204(60.18%)

女 255(75.22%) 25~28岁 70(20.65%)

29~35岁 32(9.44%)

35岁以上 11(3.24%)

职业 本科 21(6.19%) 职业 餐旅专业学生 118(34.81%)

大专 179(52.80%)

中专 110(32.45%) 餐旅行业工作人员 221(65.19%)

高中(同等以下学历) 29(8.56%)

上表中的数据表明,(1)九江市餐旅专业学生、餐旅行业工作人员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比例,女性占75.22%,男性占24.78%。(2)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35岁以上人员占3.24%,29~35岁人员占9.44%,25~28岁人员占20.65%,18~24岁人员占60.18%,18岁以下人员占6.49%。18~24岁人员占半数以上。(3)大专学历人员居于主导地位。本调查的人员队伍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只占6.19%,大专学历的人员占52.8%。

2.被试对茶艺的认知情况

我们编制了两条项目测试餐旅专业的学生、餐旅行业工作人员对茶艺的了解程度,所有样本数据结果表明:(1)53.39%的人认为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21.25%的人认为茶艺是艺术表演,20.94%的人认为茶艺就是茶道,2.95%的人认为茶艺是一种花哨的做法,1.47%的人表示不太清楚什么是茶艺。(2)认为茶艺的特点是传播茶文化的占65.19%,认为茶艺就是让人觉得有趣的有10.03%,认为茶艺能更好地发挥茶的特色的有21.24%,认为茶艺是一种表演形式的占3.5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