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竞技运动范文

体育竞技运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竞技运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竞技运动

第1篇:体育竞技运动范文

摘 要 各个高校对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相对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没有充分的展现出体育竞赛的价值,学生参与的兴趣都很高,但是实际参赛的人数都很少,没有完全落实阳光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高校管理人员要明确体育竞赛的教育意义,合理的安排经费,加强校、商合作。本文将对“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 现状 对策

在2007年5月30日我国亿万学生在这一时刻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这一活动的开展也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能够培养健康的体质,目前高校的校内体育竞赛的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都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这也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并每一位学生要掌握两项基本技能的目标。

一、“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

(一)大学生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知现状

通过对当地不同类型的高校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神对体育竞赛并没有整体上的了解,甚至有50%的学生对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状态。学生一般只是知道省级大学生运动会、学校的运动会,但是都无法准确的说出这些竞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说校内体育竞赛只是单一的通过学校运动会这种传统的形式在发挥作用,一些其它形式的体育竞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完善。在调查中还发现所有学生都认为校内体育能够强健身体,加强自己的健身意识,而有较多的男生想利用体育竞赛的平台获得很多人际交往的体验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由此看出高校的男生比女生要重视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性和教育性。

(二)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识现状

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一般都能够认识到校内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还有部分的管理者不是很认同体育竞赛能够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和树立终生健身的思想。再就是高校目前的体育竞赛的管理上缺乏连续性,管理是不能脱节,不能中断的,但是现在一些高校都是依靠行政命令临时的进行管理,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及时的反馈,在任务的完成上都是仅限于书面表达上,没有在实际中贯彻落实,这也使得高校校内体育竞技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竞技的现状

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但是参与的意愿和实际行动时存在矛盾的。高校一般都是每年两次田径运动会,一般很少组织其他的运动项目。学生们喜欢的足球、健美操、网球等学校一般都没有组织体育竞赛,而且一般参加竞赛都是代表班级和系部参加的,很少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所以目前学校组织的校内体育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的。

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对策

(一)首先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需要转变一些观念,对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力和价值意义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彻底的认可这种方式,促进校内体育竞赛能够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条件和教育特点进一步的得到发展。要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的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能够对体育竞赛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强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大学校园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在形式上要突破原来的竞赛项目的限制,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有不失趣味性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竞赛活动。学校组织的竞赛不能只是田径运动会和一些篮球比赛,该可以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创造一些科学有效的大众化竞赛项目。

(三)可以尝试着将校内体育竞赛和体育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讲解一些和体育竞赛有关的方法、技巧,以及以体育竞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能够为校内体育竞赛起到服务作用。

(四)加大体育竞赛的拨款力度,重视校内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行,学校的社团和运动体育协会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可以让学校周围的商业团体获得竞赛的冠名权,然后在比赛场地入驻,学校和商业团体相互合作,创建浓厚的体育竞赛氛围。以"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以同一地市的高校联合,在学校和学校之间构建内容丰富的"阳光体育联赛!活动。

三、结束语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和价值,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竞赛模式,不能每年的校内体育竞赛内容都是一层不变的,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喜爱的竞赛内容,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将体育竞赛作为一个平台,传播体育文化,展现学生的风采,丰富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

本文为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关于塔里木大学大学生球类竞赛实施‘联赛制’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TDSKZD1306。

参考文献:

第2篇:体育竞技运动范文

关键词:体育经济;田径运动;大型比赛;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体育经济的介绍

1.体育经济(Sports Economy)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而相对的体育产业,指的就是以活动的形式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行业,是体育服务业的总称。体育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市场主导型和政府参与型。体育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市场主导型和政府参与型。

2.将体育的经济功能上升到经济学的高度,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能够现实地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全社会就业率,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思维模式及方法,用科学发展观,生态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构建和谐社会。

3.体育用品品种繁多,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家庭的体育开支包括体育用品的购买,占日常生活开支的份额逐渐增加。体育业市场的繁荣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国外体育产业运作情况来看,体育就意味着财富。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成为了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时机。体育衍生品市场不断兴旺。

4.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体育虽然并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能够提供扩大需求,刺激消费的作用,是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的消费资料生产范畴,是社会劳动力生产的积极因素。“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应该与时俱进地转变为“加强体育运动,增加人民就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伴随着商业化对人类体育运动影响的争议而不断前进,最终承认和顺应了体育运动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而形成如今奥运大家庭蓬蓬勃勃不断发展壮大的可喜局面,在造就一大批体育明星的同时,依附体育运动生存的人口数量以千万亿计,并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5.体育比赛的竞争性与竞技性,也顺应了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人生理念。为了追求理想,实现超越自身,实现挑战极限的梦想,人们愿意投入投身体育运动,客观上也扩大了整个社会的需求,增加了消费,促进了一系列相关领域的物质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与基础。

二、田径的经济效益

田径的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因从事田径活动而直接所得的经济收益,如田径比赛门票收入、田径场地使用费收入、体育广告费收入、体育训练用品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及其他体育衍生品收入等等。间接经济效益。田径活动的间接经济效益就是指由于田径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而表现为其他部门和行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如田径的广告效益、旅游业收入等。

三、更加突出田径的主体产业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田径产业发展的前提。田径产业结构中,许多国家注重发展最能体现田径活动本质功能市场需求最大与体育产业其他部门关联度最高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如健身娱乐、健身技能培训、健身辅导与咨询、体质测试和评估、体育康复和医疗等),使体育健身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主体产业。

四、体育消费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方面除做了一些区域性的实证研究之外,重点探讨了我国的体育消费能否在近期有一个较快的增长。持否定意见的学者认为,体育消费近期不会有较快增长,主要理由有三点:一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减慢,失业率上升,体育消费不可能出现繁荣的态势。二是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处在工业化加速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的拉动,依靠制造业发展。三是从恩格尔系数上看,我国目前还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时期。持肯定意见的学者认为,我国体育消费近期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主要理由有三方面:(1)中国的人均GNP估计过低。通过比较,中国目前消费结构相当于3000美元的水平,处于这一收入水平的社会,体育消费应该是旺盛的。(2)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城乡间和地域间的差距较大。(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体育消费拓展的空间和发展速度也会随之加大。两种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体育消费是顺应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变化规律的、有增长潜力的服务性消费。

五、增强田径经济效益的途径

1.要增强体育活动的经济效益意识,增强体育活动的“成本”和“效益”的观念,还必须大部分体育资金趋向自立化和企业化。

2.要调整体育投资的结构。体育投资根据其目的和运行法则的不同,可分为政治性投资、知识性投资和娱乐性投资。

从总体上说,体育投资结构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适应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在根本上保证体育投资的最佳社会及经济效益。用企业管理的方法加强体育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的一些思想如成本分析、决策分析、预测分析等可以为体育经济管理部门所借鉴。发展体育产业要考虑体育产品的需要和供给的关系,提高体育经济效益。

田径项目与体育经济相结合可以创造相当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促进田径运动的推广、发展,也可以促进体育经济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苏义民,李明.体育经济学教程[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第3篇:体育竞技运动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理念;创新

目前云南所组建的各种形式的相对较为成熟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按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以云南省体育局及各市县体育局管理下的省队及各县市队、云南高等校院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各公司企业竞技体育运动队、各种单项体育协会及俱乐部形式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本文拟从政府主导下的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现状出发,从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激发教练员、运动员的全部潜能,解决当下运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云南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地实现科学发展。

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就如何解决政府对各竞技体育运动队资金投入不均衡的问题而言,可以适时、谨慎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加以尝试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带有的强烈的政治功能决定了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具体到云南竞技体育的实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保障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政府加以资金倾斜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主导的地位不容打破,否则将会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创伤。但是,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挖掘非优势竞技项目的潜力,打造新的更多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云南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为彻底突破资金的制约,除加大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扶持力度外,要逐步树立“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所谓的“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就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大竞技体育的市场价值的开发力度。与此同时,发掘竞技体育在产业化、社会化方面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和市场机会。最终实现从以政府投入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化。

引入“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的产业化程度以及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从而彻底转换以往“等、靠、要”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竞技体育的资金来源渠道,改善竞技体育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

伴随管理理念的创新,政府型管理主体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稳重、谨慎地推进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点的俱乐部制和协会实体的发展进程。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寻求社会效益目标与经济效益目标的平衡点。

在2010年召开的云南省体育局长会议上,副省长高峰在回顾2009年云南体育事业发展时指出:“坚持发展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由此可以看出,在坚持正确发展宗旨的前提下,竞技体育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界也已形成广为认同的共识。“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议题。管理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是管理中的主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另一方面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根本。

具体到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管理中,最重要的、对管理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如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练员(也是被管理人员)等。被管理者也是人,如运动员、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我国著名体育学者徐本力明确指出:“运动队的管理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上”。这就要求管理者将竞技体育运动队伍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

概括地说,竞技体育运动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以运动员、教练员等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需求作为一切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潜能,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比赛质量。

(一)以教练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是造就高水平运动队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就决定竞技体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包含以教练员为本。目前,面对云南竞技体育运动管理中个别教练员“职业懈怠”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是由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变和体育教师到教练员的转变。云南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也大致相同。这种教练员的培养、选拔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部分教练员学历偏低,又缺乏有关训练、比赛、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机会,进一步深造的途径单一、狭窄;二是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认识不深刻,大多以经验训练为主,导致整个训练存在较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突破口模糊不清。

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高度重视在职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改善教练员的学习条件和工作环境。鼓励教练员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增强教练员的创新、科技和管理的意识、能力。从而,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促进教练员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学习型转变。

二是加大优秀中青年教练员选拔培养工作力度,实施“教练员学术带头人”工程,帮助重点优势项目队的骨干教练尽早脱颖而出。

三是加大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力度,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与之相应的要进一步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流动机制。对水平低、能力差且工作积极性不高、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教练员要给予警示,建立和完善教练员的退出制度。

(二)以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练员的管理对象。长期以来,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中,教练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人本化”意识薄弱,不重视对运动员的“人本化”管理。突出表现是“唯奖牌论”,即一味追求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而忽视了运动员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

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缩短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体现运动员的尊严、实现运动员的价值、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竞技体育运动管理者亟须牢固树立“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的说来,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应该以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为首要任务,以提升运动员的精神境界、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为重点,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在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实践中,运动员“重训练、轻视文化课学习”,由此导致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及退役后的再就业培训等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无法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0]23号文件的形式,正式转发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共二十一条。其中有四个方面明确指出了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体育系统人事处长会议在云南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召开。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深入学习领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就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所做重要指示精神。

可以说,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已引起了上至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部委,下至各省体育局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就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而言,在找准突破口的同时,必须打造一个平台作为实施各项具体措施的载体。

在笔者看来,加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最佳平台就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步伐,引进具备较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文化课教师,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教学特色。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机制,采取集中培训、分批轮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充分发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加强全省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龙头”。

第4篇:体育竞技运动范文

关键词:冰雪体育运动 经济 对策

1 、冰雪体育运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经济的影响

1.1对人均GDP的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几年随着东北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快速提高,以及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逐年发生改变,冰雪体育运动作为新兴体育运动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冰雪体育运动的兴衰是由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所决定的。

据统计,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GDP为3645亿元,到2007年,中国GDP上升到24.9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1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29年里平均增长9.8%。这表明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均GDP的快速增长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消费取决于人均GDP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服务业的提升,促使让你们的消费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精神需求消费的转移。

以哈尔滨为例,从哈尔滨成功申办大冬会成功后,从2008年起哈尔滨人均GDP有快速增长,到2009年大冬会结束后,同年人均GDP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9年哈尔滨人均GDP为15887元,比上年增长12.7%,此外,2009年大冬会期间哈尔滨旅游业总收入310.2亿元,增长26.2。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300.3亿元,增长28.8%;国际旅游创汇1.5亿美元,以上数据可以表明2009年第24届大冬会的成功举办对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2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积极影响作用

我国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是以资源开发为主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出现了经济产值迅速下降得趋势,为了实现我国在新形势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意见》出台以后,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快速加大。据统计,2003年哈尔滨GDP为141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幅度为1997年以来历史最高产值。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16.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24.5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73.9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7.5%、47.1%、45.4%,其中工业贡献率为38.0%。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由上年的16.2:35.2:48.6调整为15.3:37.1:47.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仍然很高,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显露出良好的趋势。2004年哈尔滨有所下降的趋势,2005年申办大冬会成功以后,指标出现了回升趋势,而2008年哈尔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实现51.8%。

2015年大连成功举办第28届国际马拉松赛使得与体育相关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如旅游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产业都有明显积极的作用。2015年大连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97.8亿元,增长8.4%,由此可见,大型赛事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对提高就业水平,降低失业率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举办大型比赛可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2009年哈尔滨举办大冬会在扩发就业机会和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哈尔滨2009年诚镇就业人数242.7万人,比上年增加3.96万人,增加1.6%。全年共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8.29万人。2009年大连全年全市登记失业人数7.26万人,比上年减少0.05万人。全年为求职登记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服务34.7万人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1亿元。全年创业培训6401人,1922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4959个就业岗位。

从表3可以看出,2004年大连城镇登记失业率最高,但.随着哈尔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大冬会的成功举办为哈尔滨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使哈尔滨城镇失业率达到了很大的改善,从2004年开始城镇失业率有所下降,到2008年城镇失业率为最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失业率7%的标准,大连国际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对提高就业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4 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国际贸易总额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反映了城市开放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总额也逐年攀升,从2003年至2006年大连国际贸易保持稳定增长,但,从大连成申办国际马拉松赛到2015年大连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国际贸易总额比2006年增长5.19亿美元,因此,2015年大连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对大连国际贸易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 冰雪运动促进鞍山经济发展的建议

2.1 消除旅游行业堡垒,加强各区域旅游合作

消除旅游行业地方保护主义不仅需要各省市政府之间消除体制和思想上的落后,加强之间合作改变各自为战的状态,使东北地区形成一个整体,从东北三省整体角度出发,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明确相关责任完善相关法律体制,是当前和今后东北地区旅游合作的重点内容。

2.2培育和发展东北区域旅游市场

加强东北三省合作共同培育冰雪旅游市场降低市场开发的成本是东北三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应逐步在急处理机制旅游最大事件通报制度上、满足国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加强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提供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定位突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满足国内外不同游客的需求根据游客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旅游目的地.

2.3东北地区应承办更多的大型国际赛事和冰雪节日事件

冰雪旅游业离不开经济做依托,同时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业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发展冰雪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利用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承办过多的大型国际赛事和冰雪节日事件,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哈尔滨1996年亚冬会和2009年大冬会的成功举办给哈尔滨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次飞跃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北地区由于承办更多的大型国际赛事和冰雪节日事件,必将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结论

冰雪体育运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经济的影响.开展冰雪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东北地区人均GDP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东北地区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东北地区科技水平的快速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远航.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

[2]朱馥萍.《冰雪经济对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影响》[J]科技与管理J,2008.

[3]李尚滨,张维泉《冰雪文化与经济发展》[J]冰雪运动,2001.

第5篇:体育竞技运动范文

[关键词]山东省;业余体校竞技;排球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071-02

1 山东省业余体校竞技排球运动员年龄、参训年限和运动等级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山东省具有排球队的16个地市级业余体校中,在2012年山东青少年甲乙组排球锦标赛上,除了日照、聊城因为建队比较晚,只报名乙组队员之外,其余14个地市都有甲组和乙组运动员。排球运动员的年龄跨度从13~18岁不等,但是,报名和调查情况来看,德州、滨州、泰安、东营四个地区,基本上都是13~15岁的运动员,出生日期在1997年以后,说明这几个地区的业余体校,排球项目组队较晚,时间在2年左右,因此还没有高年龄的运动员。济南、烟台、潍坊、青岛等其他地区的排球运动员,建队早,运动员多,每个地区40~50人,年龄分布均匀,队伍在年龄上呈现合理的梯次配置,非常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发展。通过调查显示,总体来说,山东青少年排球运动员19岁以上的运动员较少,仅有18人;年龄在 16~18岁的运动员较多,有 426人,占总人数的 40.42%。年龄在 13~15岁的运动员最多,有478 人,占总人数的 45.35%。年龄在 12 岁及以下的运动员比较少,有 132,占总人数的 12.52%。由此可见,按照年龄来说,山东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其中,13~15岁的运动员最多,形成了良好的后备人才基础,说明目前山东省青少年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发展比较好,有很雄厚的后背基础。排球是一个多年训练项目,有“三年成形、五年成器、八年成才”之说,练习的年限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水平的高低。其中,通过调查,练习排球在3年以下的运动员有108人,占总人数的10.25%,主要集中在2000年出生左右的小运动员。练习排球在3~5年的运动员人数为552人,占总后备人才数量的52.37%;5~8年的运动员人数为352人,达到总人数的33.39%;8年以上的运动员人数为102人,占后备人才总数的9.68%,有个别的运动员排球运动年限竟达到10年以上,这样的训练年限,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排球运动在山东发展的优势。运动等级方面,通过调查来看,山东业余体校1054名男女排球后备人才中,有342人达到了二级运动员水平,占调查总人数的32.44%,主要是通过省青少年锦标赛、省中学生运动会、省运会等大型比赛获得。而有41名男女排后备人才达到了一级运动员水平,占总人数的3.89%,主要是通过省运会、国家青少年比赛等大型比赛获得,其中,这些一级运动员,主要集中在潍坊、青岛、济南、烟台、淄博等市级业余体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 山东省业余体校竞技排球运动员身高情况

现代排球的发展,身高是选拔排球运动员重要的身体指标之一。高大球员组成的拦网防线,不仅仅是排球比赛中的第一道防线,更是第一道进攻线。多次成功拦网,能鼓舞本队防守队员士气,而打击对方扣球队员的士气。通过调查,山东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中,男运动员身高在180~190cm以上的有231人,占山东省业余体校男子排球运动员总数的44.77%;身高191~200cm以上的运动员有38人,占男运动员总数的7.36%,200cm以上的运动员也有6位,占1.16%。女运动员在170~175cm以上的有246人,占女运动员总数的45.72%,身高176~180cm以上的运动员有114人,占女运动员总数的21.19%,181cm以上的有62人,占到女子运动员总数的11.52%,其中190cm以上的有2人。从身高方面看,山东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具有先天的、非常好的身高优势,这为山东省竞技排球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身高基础。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3 山东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身体素质现状

身高是排球运动员重要的身体形态指标之一,而移动速度和弹跳力是排球运动员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通常移动速度常用的测试项目为“V”字移动,而弹跳力的测试指标为助跑双脚摸高。对参加山东省排球锦标赛的16个地区的青年男女排运动员的“V“字移动和助跑双脚摸高进行测试,并与国家队青年男女排运动员进行比较。具体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山东省青年男、女排球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与国家队青年男、女排运动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男排差距不是很大,而女排差距比较大。身体素质是排球运动员技能掌握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能使运动员的排球技术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因此,山东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更应该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为排球技能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运动员未来意向情况

运动员参加体育训练,必然有促进其认真训练、努力拼搏的目标,或进入更高一级专业队、或升学。通过对山东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调查分析,进入更高一级专业队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他们进行排球训练的主要目标,其中,有153名运动员选择想通过自己的奋力拼搏进入更高一级专业队,占到调查总数的48.73%,有128名排球青少年运动员选择将希望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选择比例为40.76%,而希望进入体育学院或高校体育系学习选择人数很少,仅有27名,比例为8.60%。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业余体校的运动员,他们首先的意向是进入更高一级专业队,继续进行排球训练和比赛,这与他们热爱排球运动有很大的关系,其次,他们希望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这样,也能在运动队里继续进行训练,也可以随队参加高校排球队的比赛。从这两项意向可以看出,山东省业余体校竞技排球运动员的意向非常有利于运动员的排球训练和学习(如表3所示):

5 运动员排球训练动机分析

运动员参加体育锻炼,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影响因素。其中,外因是保证训练正常进行的外界因素,而真正让后备人才认真训练、奋力拼搏是内因,是他们自觉进行训练的最根本动力。训练动机是内因,是促进和激发运动员进行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动力,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需要。有了合适的动机,运动员内心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会使他们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从而达到一定的理想和目标。对山东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动机调查可以看出(见表4),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兴趣爱好、成为专业排球运动员和升学加分。

兴趣爱好是对一种事物的热爱,正是热爱排球运动,使山东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在排球训练时努力训练,奋力拼搏。正是有了对排球的热爱,成为排球运动员成了山东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第二大动机,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更高一级专业队享受排球带给他们的快乐。升学加分是促进他们参加排球训练的又一个动机。掌握一项技能,然后进入理想的大学,也是不少排球运动员进行训练的动机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山东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动机比较合理,这些动机,激励了山东省业余体校后备人才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从而为山东竞技排球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路长胜.山东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与体校训练现状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0

[2]卢成义,等.山东省排球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3):26-29.

[3]游雯静.河北省女子竞技排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4]山东省体育局.山东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奖励办法[Z].2009.

[5]高良杰,张庆锋.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J].科教纵横,2007(7):191-192.

[6]张允蚌.从“北航男排”现象探讨我国男排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浙江体育科学,2005,12(6):46-49.

[7]陈雅轲,白亚兵.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的身体素质现状及培养方案[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10(4):90-93.

第6篇:体育竞技运动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理念;创新

目前云南所组建的各种形式的相对较为成熟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按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以云南省体育局及各市县体育局管理下的省队及各县市队、云南高等校院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各公司企业竞技体育运动队、各种单项体育协会及俱乐部形式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本文拟从政府主导下的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现状出发,从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激发教练员、运动员的全部潜能,解决当下运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云南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地实现科学发展。

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就如何解决政府对各竞技体育运动队资金投入不均衡的问题而言,可以适时、谨慎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加以尝试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带有的强烈的政治功能决定了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具体到云南竞技体育的实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保障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政府加以资金倾斜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主导的地位不容打破,否则将会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创伤。但是,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挖掘非优势竞技项目的潜力,打造新的更多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云南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为彻底突破资金的制约,除加大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扶持力度外,要逐步树立“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所谓的“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就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大竞技体育的市场价值的开发力度。与此同时,发掘竞技体育在产业化、社会化方面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和市场机会。最终实现从以政府投入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化。

引入“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的产业化程度以及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从而彻底转换以往“等、靠、要”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竞技体育的资金来源渠道,改善竞技体育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

伴随管理理念的创新,政府型管理主体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稳重、谨慎地推进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点的俱乐部制和协会实体的发展进程。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寻求社会效益目标与经济效益目标的平衡点。

在2010年召开的云南省体育局长会议上,副省长高峰在回顾2009年云南体育事业发展时指出:“坚持发展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由此可以看出,在坚持正确发展宗旨的前提下,竞技体育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界也已形成广为认同的共识。“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议题。管理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是管理中的主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另一方面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根本。

具体到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管理中,最重要的、对管理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如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练员(也是被管理人员)等。被管理者也是人,如运动员、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我国著名体育学者徐本力明确指出:“运动队的管理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上”。这就要求管理者将竞技体育运动队伍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

概括地说,竞技体育运动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以运动员、教练员等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需求作为一切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潜能,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比赛质量。

(一)以教练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是造就高水平运动队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就决定竞技体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包含以教练员为本。目前,面对云南竞技体育运动管理中个别教练员“职业懈怠”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是由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变和体育教师到教练员的转变。云南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也大致相同。这种教练员的培养、选拔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部分教练员学历偏低,又缺乏有关训练、比赛、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机会,进一步深造的途径单一、狭窄;二是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认识不深刻,大多以经验训练为主,导致整个训练存在较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突破口模糊不清。

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高度重视在职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改善教练员的学习条件和工作环境。鼓励教练员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增强教练员的创新、科技和管理的意识、能力。从而,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促进教练员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学习型转变。

二是加大优秀中青年教练员选拔培养工作力度,实施“教练员学术带头人”工程,帮助重点优势项目队的骨干教练尽早脱颖而出。

三是加大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力度,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与之相应的要进一步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流动机制。对水平低、能力差且工作积极性不高、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教练员要给予警示,建立和完善教练员的退出制度。 转贴于

(二)以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练员的管理对象。长期以来,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中,教练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人本化”意识薄弱,不重视对运动员的 “人本化”管理。突出表现是“唯奖牌论”,即一味追求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而忽视了运动员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

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缩短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体现运动员的尊严、实现运动员的价值、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竞技体育运动管理者亟须牢固树立“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的说来,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应该以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为首要任务,以提升运动员的精神境界、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为重点,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在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实践中,运动员“重训练、轻视文化课学习”,由此导致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及退役后的再就业培训等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无法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0]23号文件的形式,正式转发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共二十一条。其中有四个方面明确指出了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体育系统人事处长会议在云南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召开。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深入学习领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就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所做重要指示精神。

可以说,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已引起了上至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部委,下至各省体育局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就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而言,在找准突破口的同时,必须打造一个平台作为实施各项具体措施的载体。

在笔者看来,加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最佳平台就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步伐,引进具备较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文化课教师,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教学特色。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机制,采取集中培训、分批轮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充分发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加强全省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龙头”。

就加强运动员保障而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既是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以运动员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要求。这需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在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理念创新方面,要逐步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适度引入市场,多方筹措资金,实现各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资金投入的相对均衡。在保持优势项目的领先地位的同时,发掘其他竞技项目的潜力。决定云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人,不断拓展和丰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切实做到以教练员为本、以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使用制度及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机制。公正合理的看待、对待教练员和运动员,充分调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各种潜能,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云南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雪峰.中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多元化管理主体发展特征与发展走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

[2]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Z].2006—11—8.

第7篇:体育竞技运动范文

[关键词] 奥运 青岛 体育文化 山东经济

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最终归属中国北京,其蕴含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多方面的。奥运会不仅是17天的赛事活动,更是一次贯穿10年的机遇。一方面它将长时间地吸引全世界对举办地的强烈关注,极大地提升中国及北京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使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另一方面,将对中国21世纪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从2001年~2008年的7年间,奥运会将额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每年达0.3个百分点。山东省青岛市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伙伴城市将承办奥帆赛,这对青岛乃至山东省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奥运会能为青岛以及山东带来较多的直接收入,并带动建筑业、制造业、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带来就业的增加,这些无疑都会刺激山东经济的发展。

一、2008奥运会对山东体育文化的影响

齐鲁大地,陆海相连,民庶物丰;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学派众多。历史上它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之一,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艺家,创建出许多重要的思想体系、丰功伟业、文化精品,为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2008年奥运会对山东体育文化发展影响所表现出的特征看,2008年奥运会本身并不是山东体育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山东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并不是单纯为了迎合奥运。其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山东文化事业的自身,在于文化事业的内部。

1.带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2008年奥运会将直接或间接地拉动山东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具体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体育工业文化产品。体育工业文化产品包括旅游产品、工艺美术产品等。小到纪念章,大到室内摆件、家俱、艺术雕塑等均属体育工业产品。奥运会的举办必将直接拉动这类产品的消费。入会的运动员、教练员、国外媒体人士和游客来到山东必然要购物。

第二类:媒体文化产品。媒体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新闻片、报纸、书刊、广播、网络等。2008奥运会将为影视文化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到时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观看奥运会。全世界有39亿人可以收看到电视,因此,2008年奥运会对各类媒体的技术水平、创作水平和产品质量肯定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城市文化内涵

山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必然拉动山东(青岛)城市文脉的整合。

城市文脉是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城市的特征,是城市的标志,是城市垄断性旅游资源,是人文奥运的形象要素之一。奥运会期间,外国人来山东不仅是来青岛参加和观看奥运会,而且还要看济南、泰山、曲阜等地。城市文脉对游客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目前,青岛、曲阜正在重新修订城市计划,加大了对古都风貌的保护力度,扩大了古都风貌的保护面积,增加了古建筑修缮的资金投入。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使古都逐步恢复已消逝的重要遗址、景观和建筑物。

3.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综合反映和视觉认知。2008年,世界的目光也会更多地投向山东,山东要在2008年为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要建构城市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文化形象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是人们的道德风貌和精神文化水准,二是旅游胜地,三是标志性建筑。目前,山东正在着手这三方面形象工程的建设。在深入发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新塑造和大力弘扬这种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使民族传统文化味道越来越浓。

4.促进体育对外文化交流

各国的文化交流状况与该国的开放政策和经济政策有关。山东与国际间的体育对外文化交流大多是与有限的国家进行,交流的内容大多也在经济层面。奥运会之后,山东将更为开放,人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的体育对外文化及其管理经营方式和手段。也将使更多的体育对外文化经营者有机会、有胆识走向文化市场。

2008年奥运会是世界文化的盛会,这一盛会将为山东了解世界,世界了解山东提供一个重要的窗口。它将为山东对外文化交流辅垫一个更为美好的前景。

5.积累、体育文化资源

筹办奥运会已经为山东积累了全国一流的体育文化资源,2008年奥运会将为山东积累一笔更为雄厚的体育文化资源。奥运场馆区的建立,将为青岛的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运动场所和设施。奥林匹克公园像青岛海洋公园一样,将成为青岛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奥运会期间使用的某些设施,在会后将变成展览馆、博物馆、娱乐场等。这将为青岛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新的资源。

2008年奥运会除了积累硬件体育文化资源之外,也会积累一笔软件体育文化资源。奥运会将有效锤炼和提升青岛的城市管理文化和管理水平,将有效激励和培育山东人的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

二、2008年奥运会对山东经济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一届的世界性体育盛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活动,具有巨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效应,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人民、舆论及商业集团日益广泛的关注。历届奥运会在各方面给举办城市带去的收益,无论是电视转播、门票、赞助、特许商品销售带来直接收益的增加,还是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的巨大影响,都加大了带动整个城市和地区的发展。

青岛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的伙伴城市,有幸地成为奥帆赛的举办地。而山东作为青岛发展的强大靠山和强有力的支持者,更应抓住百年难得的奥运契机,利用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发展经济,使其为山东带来长远的经济价值。

1.建筑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

青岛作为2008年奥运会唯一的伙伴城市,需要兴建大量的场馆设施。2004年2月26日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帆船委员会召开新闻会,正式颁布《青岛奥运行动规划》。《规划》对于奥帆赛基地设施建设,城市市政规划建设、交流运输改造等进行了布置和规划。其中在奥帆赛基地设施方面,将进行包括浮山湾清淤及周边区域清污工程、建设国家水上运动基地、奥运村、运动员中心、新闻媒体中心及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整个工程预计将花费33亿元人民币。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必将大大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刺激建筑业,而建筑业的繁荣又将极大的带动与其相关产业的设计业、原材料行业、制造业等发展。青岛地处山东省,作为山东半岛经济的龙头,对整个周边地区有着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奥帆赛的举办也必将带动山东的建筑、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旅游业

青岛自获取奥帆赛举办权后,奥运主题旅游就开始一路走高,成为带动青岛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源。奥运会帆船比赛在青岛的举行不仅可以提升青岛的整体形象,为青岛的旅游业带来深层次的发展,同时通过在奥运期间的大力宣传也能增强山东各市的旅游业的知名度,为山东的旅游业整体带来一定的发展。

(1)极大地促进青岛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奥帆赛给青岛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使青岛能够基于奥运这一契机发展自身旅游与经济。青岛市相关部门制定了《青岛奥运行动规划》努力塑造“奥运胜地,海滨旅游天堂”的城市形象,建设国际海滨渡假城市,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把青岛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舒适、设施配套完善、产品特色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管理服务一流的世界著名滨海观光度假和海上运动休闲城市。

(2)山东借助奥运发展旅游业

山东省可以借助奥动树立起山东旅游在世界上的靓丽形象和知名品牌。在省内可以考虑短期与长期的规划相结合,实施半岛城市群旅游发展战略,整合旅游资源,开拓各种丰富的旅游路线。充分发挥青岛的辐射作用,与济南、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淄博、东营7城市联合打造半岛城市群无障碍旅游区;联合烟台、威海、日照力推“黄金海岸”旅游线的主打旅游品牌;在泰山、曲阜这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山水圣人旅游区对国际游客有较强吸引力的基础上,联合曲阜、泰安力推“齐鲁文化”旅游线;而结合临沂、潍坊、淄博的齐鲁民俗旅游区等地开发的旅游观光度假也是一大亮点。这样把山东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成就和热情豪爽好客的齐鲁人文形象展示给世界,增加山东的美誉度。极大地带动和促进山东省一批优秀旅游城市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更为显著的是,2008年奥运会将让世界了解青岛;让青岛走向世界;创造山东与青岛市最佳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带动奥运之后欧美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打开欧美入境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3)品牌经济

奥运收入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广告赞助和特许商品的开发。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惟一伙伴城市的青岛同样会给山东的企业带来更多的赞助,广告,特许商品的经营机会。利用奥运提升企业形象,推广产品品牌,将为山东企业的长远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投资环境

为保证奥运会的顺利举行,青岛市投入大量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交通方面完成了总投资达11.4亿元的城区“四纵一横”;在电力方面,制定了电网增容建设的一揽子工程项目;在通讯方面,采用多种先进技术实现对城市的宽带无缝覆盖;在自然环境方面,实施于“蓝天工程”,并投资1亿元进行城区的公共绿地改造;在人文环境方面,积极贯彻“人文奥运”的“五大行动”。因此,在交通条件的便利城市环境的优美、社会氛围的和谐大大优化了青岛市的投资环境,将会为青岛带来更多的对外投资。青岛投资环境的改善,必将对山东省的吸引外资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同时,青岛地处山东半岛的核心,其发展对周围省内其他地市有一种辐射扩散效应,凭借这种辐射扩散效应,将带动周边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提高山东省整体吸引外资的能力和水平。

4.就业

奥运会在举办城市产生产业效应、品牌效应、环境效应的同时,也会为举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青岛为举办2008奥帆赛,提前6年~7年就开始筹备计划,期间要兴建各种体育场馆、交通设施、通讯、服务等设施,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各种服务性部门的工作量也大为增加,奥运带动的经济增长必将在上述行业提供更多空缺岗位,从而很好地解决闲置劳动力就业或再就业问题。

三、结束语

奥运会要投入很多资金,但它的效果绝不会是举办的十六七天中就能看出来的,它可能需要一个有25年~50年的见效期,这些长远效应,因奥运而引发,但不会因奥运结束而消失。奥运期间的巨大媒体效应,尤其是国际游客的口碑效应,将极大改变山东旅游国际知名度较弱的现实,特别是能显著提高山东旅游的品牌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奥运向国际社会宣传青岛乃至山东自身的优势,树立国际形象,从而实现山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体育竞技运动范文

中图分类号:G883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了有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方面相关专著和文献,《健美操》《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法》等共20余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该研究问题的现状与理论,作为该课题的研究基础。

1.2.2调查问卷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健美操队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投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了100%。

2 结果与分析

2.1常规上肢力量徒手训练方法

主要运用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主要训练上肢的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小臂肌。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决定了上肢肌肉的抗阻能力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难度动作的基础和保障。

要想增加神经原控制肌肉纤维的数量就要通过锻炼来刺激神经原。一般在锻炼后在随着肌肉的增长,力量也在同时增长。

俯卧撑,要求慢下快起,大臂和小臂呈90直角#孔椋孔0次。

倒立推起,要求核心力量收紧,头部与身体呈一条直线,做3组,每组5次。

2.2常规上肢力量器械训练方法

主要运用抗阻训练法、负重训练法。

仰卧在凳子上,两手宽握杠铃,把杠铃放在大腿上,直臂前举到45#6秒,还原。杠铃重量为能举起最大重量的70%-75%,做3-5组,每组5-10次,慢速做。

仰卧在凳子上,杠铃放在胸前,向上推举杠铃,再还原,杠铃重30-40公斤,做2-3组,每组3-5次。

2.3竞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训练方法可以分为徒手和负重这两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徒手是指运动员根据训练安排,克服自身重力,完成训练任务。

负重的练习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器械训练:主要有杠铃、哑铃、罗马凳、卷腹凳等。传统的器械训练主要以增强运动员的一般性基础力量素质为主,为以后的专项训练做准备,具体的练习方法有:深蹲、半蹲、卧推、卧拉、平推等。

第二种是小负重的器械训练。目前国家健美操集训队在进行有负重的课上训练时只用到一种器械,重量为1KG的绑腿(手腕)沙袋,这种沙袋经常贯穿于素质训练以及技术训练当中,在成套操化训练时绑于脚躁或者手腕处,增强练习时的动作记忆,促进技术动作的学习。

2.4 A组动力性力量的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GROUP A:动力性力量―俯卧撑,文森类,提臀起与分切类。

总体描述:这组动作包含的种类有:俯卧撑类、文森俯卧撑类、俯卧撑腾起类、提臀起类、分切类、成分腿高直角支撑类、旋腿类、托马斯类、直升飞机类、开普类。

A组动力性力量需要的一个最基本素质就是俯卧撑撑起动作,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一个运动员上肢动力性力量的强弱。

3结论

(1)当前北京体育大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的内容主要是以俯卧撑和卧推杠铃为主的动力性训练,主要训练方法是重复训练法、负重训练法。

(2)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系统的进行上肢力量训练,能够为他们今后系统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肢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学习、掌握和发展;加强上肢力量有利于提高上肢的控制能力,对完成成套动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帮助。

(3)竞技运动中人体的最大用力效应,取决于人体各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和协同工作,取决于人体运动系统各运动环节整体活动的综合效应。也就是说,人体在专项运动中要发挥最大力量效应,必须使身体各部肌群和各部动作的各类力量都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提高人体各环节的用力效果,才能最终发挥和提高人体的整体用力效果。所以,正确地选择训练方法尤其重要,上肢力量训练效应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科学地、有效地进行力量训练的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第9篇:体育竞技运动范文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竞技体育 现状 趋势

一、前言

运动生物力学以其多学科的交叉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体育运动实践;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的需要,运动生物力学在测量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改进和完善动作技术,选择和设计优化的动作技术方案等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运动生物力学在技术原理方面的研究为运动员的技术诊断和改进训练方法的理论依据。此外,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创伤的防治、康复器械的改进,仿生机械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运动员选材提供了依据。

二、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的研究现状

(一)竞技体育中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的研究现状

在竞技体育中对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的研究是直接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的,这就对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就目前的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仪器来说,测试仪器越来越多样化、测试结果也越来越精确。而且,许多新的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也被应用到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上,如运动器械等的研究如运动鞋、训练器材等,近些年对运动器械、仪器设备的研发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这类研究有比较好的前景,若利用得当,将大大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对经济的增长也有很大作用[1]。

(二)运动员选材方面的研究现状

运动员选材已从单一方面研究深入到全面展示不同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力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综合的研究,这些学科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竞技体育选材的问题,要从多学科交叉研究才能完成。而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更加依赖高新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而当前竞技体育中相对缺乏高科技多学科的综合,测试方法上的局限于现有方法的应用,且缺乏较高水平的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员选材方面研究;在选材内容上偏重于以往的仪器测试,在选材项目上比较局限,展开的项目不多,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三)运动损伤及其康复的研究现状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竞技体育中运动训练引起损伤机制,了解与认识其病因、探讨预防、治疗及康复措施一直是运动医学与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研究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竞技体育中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研究运动损伤及康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与运动专项结合更加紧密。运动损伤相关研究包括对正常运动系统的研究,由于运动创伤中以韧带、软骨的损伤为主,故韧带与软骨成为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软骨,此外对运动损伤相关研究还包括运动损伤及修复与重建后相关组织的生物力学研究,运动损伤及修复与重建后关节的整体生物力学特性研究也是研究重点[2]。

(四)技术动作的研究现状

竞技体育项目动作的技术分析研究是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成果最多的,这些研究成果为运动成绩的提高作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技术动作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田径、武术等项目研究得比较多,而技术稳定性差,对抗性及灵活性强的项目研究的比较少,这也许是由于像田径等稳定性强的动作技术容易进行分析研究,而技术稳定性弱的项目技术动作不易分析研究而造成的。运动生物力学在技术研究中目前最先要解决的是怎样将生物力学的有关理论尽快地运用到体育实践中解决技术训练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五)人体运动模型研究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的模拟现状

经计算机实现对人体运动的模拟仿真,这类研究是目前处于人体运动研究的最前沿的理论方法,它不仅能用电脑全过程模拟人体各种复杂运动并用三维动画方式完整地显示,而且能对人体尚未实现的运动预测其可能性和技术要点[3]。这一方法将是今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些方法在竞技体育中能得以应用将会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会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在这个方面研究的不是很多主要是应用于高难度,高危险性的技术的方面的项目,如:跳水项目,郝卫平等建立了跳水运动的三维人体运动仿真与显示平台――数字化三维跳水专项运动仿真系统,这种系统的建立可以对运动技术与连接方式进行精确的分析研究,有效的指导技术训练。

(六)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测试结合的研究现状

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研究成果不够丰富,从而成为制约我国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发展的瓶颈。测试报告复杂难懂: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测试,我们提供给教练的测试报告大多数都是数字、曲线等比较抽象的材料,由于教练和运动员自身的生物力学知识水平受限,他们对科研人员提供的数据和材料难以理解,很难将科研成果吸收和消化、时间长就丧失了对科研的兴趣,科研训练实践严重脱节[4]。

三、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的发展趋势

(一)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设备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

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设备是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对装备、器械、测试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与其它学科的指标进行交叉运用使测试仪器的功能、准确度等不断的提高。器材与测试仪器出现专项化,测试和训练的计算机化,专项技术的专用测试仪器以及运动员的服装,器械的研究不断的增强。随着科学训练的不断普及化,技术测试仪器专项化等在竞技体育研究中得到充分应用并不断向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运动生物力学在设计、研究、改进体育仪器、运动装备、训练器械等历来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运动生物力学在未来的竞技体育科研中应以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等的专家积极交流,在竞技体育的仪器、器材设备、和设施的科研、开发和应用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员选材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许多测试仪器可用来收集、分析和评价运动员与器材运动的信息,高速摄影仪,测力台、肌电图、关节测角仪等这些仪器精确度高,效果好。且这些仪器是科研人员的在竞技体育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工具,运动员选材在竞技体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科学训练的普及化,有些仪器也被教练员及科研人员使用来进行运动员选材并且在选材过程中扮演中重要的作用

(三)运动损伤及康复的研究将更加的深入

预防运动损伤是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实践研究中找出导致损伤的因素及提出预防措施,使运动损伤的风险降至最低,为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打下了基础。近年来我国在运动损伤及康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与运动专项结合不断加强。预防运动损伤与康复的研究要多方法、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所以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对预防运动员伤病与康复的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技术动作的分析研究增多

竞技体育动作技术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主要研究的领域之一。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优化的训练方法与技术动作应用在竞技体育中,可以有效延长运动寿命还可以预防运动的损伤,为运动员取得理想的成绩奠定了基础。目前研究技术动作最多的项目有田径、武术等技术稳定性的项目,而集体项目、对抗性项目等项目研究的较少。而今后竞技体育的动作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从几个运动项目的研究向众多运动项目的研究扩展;从单人项目向集体项目向对抗性项目发展;从单纯技术研究向战术研究发展;从单项指标的测试研究向多项指标的综合测试;从单一的运动学指标测试研究向运动学、动力学、生物学多项指标的综合测试研究发展;从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综合研究发展;从单一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向生物力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心理等多学科的综合测试研究方向迈进[5]。

(五)人体运动模型研究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计算机实现对人体运动模型的研究是目前处于人体运动研究的最前沿的理论方法,此种方法不仅能用电脑全过程模拟人体各种运动并用三维动画方式完整地显示出来,而且还能对人体尚未实现的运动预测其可能性和技术要点,这个方法是运动生物力学今后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普遍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很多困难已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建立各种运动模型进行模拟试验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又一发展趋势。在建立人体运动模型的基础上,对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与仿真是目前也是目前运动生物力学探索的难点及运动生物力学尖端研究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郝卫亚等[6]研究并实现了一个适合于跳水运动的三维人体运动仿真与显示平台――数字化三维跳水专项运动仿真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竞技体育动作技术进行生物力学的分析且利用三维动画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进行模拟仿真,进而促进科学化训练。

(六)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训练实验的结合不断加强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旨在更好的进行科学训练,目前最先要解决的是怎样将生物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测试方法等研究尽快地运用到竞技体育实践中解决运动训练的具体问题,为此根据目前训练的需要应将研究的报告简单化、形象化、实用化,以提高运动训练的实效性,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

四、小结

(一)对运动技术研究在今后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研究中仍然是研究的重点,竞技体育动作技术研究是今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设备的研制增多,且运用高新技术研制生物力学的测试仪器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者不断研究的内容。

(三)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员的选才过程中将扮演中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训练的普及化,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许多测试仪器经常应用于运动员的选材。

(四)运动损伤与康复的研究将更加得到重视,应广泛结合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共同解决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而且与运动专项结合更加紧密的研究以期来减少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

(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与训练实践的更好结合,促进运动生物力学的科研更好地为训练服务,以提高运动训练的实效性,促进运动员成绩的提高。

(六)人体运动模型及计算机模拟仿真等高新技术使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得到大幅度提高,适时运用高新技术来研制测试仪器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路慧娟.我国近十年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2]刘平.生物力学在运动医学领域应用现状和展望[J].医用生物力学.2008.2(23):99.

[3]华立君.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41-42.

[4]华立君.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