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措施范文

人才培养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措施

第1篇:人才培养措施范文

1.1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因此,寝室文化必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以学习为主,学习应当成为大学生的主旋律。但是,据调查显示,只有百分之十的大学生在寝室学习。而且一个寝室的学习氛围对寝室成员的影响很大。学习氛围浓厚的寝室,对于寝室其他成员能够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寝室成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相反生活在一个热衷于网络游戏,抽烟、打牌的寝室,长期耳濡目染,也会形成不良的习惯。目前,高校寝室文化既存在积极向上的一面,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诸如“小团体”、“宅”、攀比等消极或不健康的因素。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宅”现象越来越普遍,大学生闲着没事儿就宅在寝室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有时甚至一个寝室四个人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与人正常的沟通交往能力,而且还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1.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远离父母的他们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年龄的相近性,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沟通与共鸣。可以说一个寝室的和睦与否,决定着大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一个和谐的寝室,其成员无论在学习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显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寝室则他们的‘避风港’”。③相反,一个矛盾突出的寝室,其寝室成员就会倍感压抑而无归属感。长期生活在这种寝室的学生,将会产生自卑感,形成自私、孤僻的性格。我们还应当看到,大学生攀比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仅仅发生在女生寝室,男生寝室也日渐明显。这种攀比不是指在学习方面的良性竞争,而是指在消费甚至是两性方面的不良比较。这不仅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高校盛行,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

2寝室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措施

2.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应当重视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对寝室这种文化载体的影响。认识到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强对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大学生有一个良好、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大学生在寝室里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的得分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得分的一部分,列入学生成绩单,载入学生学藉档案,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入党等的重要依据之一,不仅从制度上保障了寝室文化建设,而且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起到了约束、督促和激励作用。”

2.2关注特殊群体,推进“阳光工程”进公寓

为了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正常地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可以在高校寝室楼内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可以根据心理档案与家长保持联系并协同教育,对症下药,解决大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定期要求心理方面的专家与学生在寝室的心理咨询室交流。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通网上咨询,以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2.3开展寝室文化活动,营造健康、高雅的寝室建设氛围

第2篇:人才培养措施范文

各省市区教育厅(教委)也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在中高职衔接上的创新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如何明确的分工,如何科学的衔接,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的一体化。我们认为,分工是基础,衔接是关键,一体化是应该达到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实施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分工不清楚甚至不分工的情况,衔接缺乏有机性乃至简单化。具体到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分工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等。衔接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各自制定,缺乏充分有效沟通、实训实习项目内容重复。

1.在“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开办有旅游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但在“一体化”培养模式下,到底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达到什么目标,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达到什么目标,二者如何实现目标的互补而非重复,并不是特别清晰。如高职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中职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型人才”,高职的“高素质”到底高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培养目标的区分不够明确,直接导致后面的衔接出现问题。

2.中高职的旅游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重叠比较多

我们知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几近一样,教学内容几乎雷同。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旅行社行业,对应旅行社中的导游、计调和销售岗位,中职和高职基本上都开设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旅游营销、计调实务等课程。当然,课程名称上中职、高职可以一样,关键是同样的课程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上应该形成递进和互补,把不同层次的技能安排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分别实施。目前的问题就在于旅游类专业的中职和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缺少衔接,缺乏递进性,没有层次感。

3.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未能有机衔接

由于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加上旅游服务行业的行业特性,使得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与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人才培养目标所针对的行业均是旅行社行业、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也是一样的,如导游、销售、计调助理等。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如何使已具有一定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中职学生通过衔接的高职教育,提升其旅游专业理论水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乃至创新创业能力,合作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源,即使招收中职生源,也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培养方案衔接。

4.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训实习项目内容重复

从校内实训项目上看,中职期间要进行模拟导游、门店销售、计调操作等项目的实训,到高职后同样又要进行模拟导游、门店销售、计调操作等项目的实训,且实训内容大同小异。从校外企业实习来看,时间安排上,中职学生要到旅行社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高职学生同样也要到旅行社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实习岗位上,中职学生实习岗位是导游、前台销售、计调助理等,高职学生实习岗位同样是导游、前台销售、计调助理等。从实训实习环节看,中职和高职也未能形成很好的衔接。

三、旅游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衔接重点

1.招生与培养政策的衔接

探索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招生制度上的衔接。高职院校要重点面向中职学校招生。同时,在高职院校招生方面,探索专门面向定点中职学校的对口招生。另外,建立统一的课程学分管理机制和中高职教育课程学分相互承认和转换机制[4]。

2.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衔接

中职学校大多只培养学生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能力,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5]。因此,要研究如何在制定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时能够衔接,并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学校相关专业团队对接,如何推动旅游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全程参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3.教学过程与教材的衔接

推行高职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研讨活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起以“3+2”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教学内容设计。另外,中、高职院校教师联合开发编写专门针对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旅游专业课程教材,也能更好促进教学内容的配套衔接,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叠。

四、促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技工学校)隶属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归属于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如很多省市的旅游职业学校、旅游职业学院隶属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业务上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很多地方的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隶属于劳动部门,业务上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为了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应将中职学校、高职学校都划归入教育部门管理,以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谋划、合理布局,以及中高职对接。

2.构建一体化团队共同制定各段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构建是关键,校校合作,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如何才能既可分得开,又能衔得住,这就要求对口的中高职衔接的相关院校专业团队首先要“一体化”,特别是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联合作战”,避免“单打独斗”。旅游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且具有一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但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少特色和个性,针对中职毕业生的三二对接人才培养方案更是尚在探索之中。通过联合研讨,也能更好地解决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叠问题,有利于中高职各自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通过中高职院校专业团队的共同研讨,中职段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教学与实训方式,高职段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教学与实习方式,只有清晰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通过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这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和综合技能,而不仅仅是学历层次的简单提升。

3.注重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上的有机衔接

第3篇:人才培养措施范文

新型建筑工业化呼唤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因此,选择人才培养方案为视角,分析研究现阶段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探索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求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能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本专业的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区域工程造价岗位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并充分考虑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出我院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能完成造价员岗位、招标岗位要求的各项工作,经过实践锻炼拓展达到造价工程师、招标师的执业要求。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具有熟练从事建筑、安装及装饰工程预、结算,以及招投标文件编制的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

如果说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那么,课程体系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工程造价专业采用“校企合作、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工程造价专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构建三阶段课程体系框架。按照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让企业专家引领专业发展,根据造价员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所有安排都围绕项目进行。构建符合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专项——综合——顶岗”三阶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前四学期,理实一体校内外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能计量、能计价、懂结算、懂招投标文件编制、会管理的专项能力。第五学期(分层次培养):根据实训答辩的方式选择优秀学生,成立“中关村造价班”,由企业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实行一学期的全封闭训练;由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其余学生进行15周的综合能力实训,由简单到复杂选择4~5个岗位项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确实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顶岗能力,教师只在每周一进行指导,周五进行实训项目验收。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合格者开始下一个岗位项目。在此过程中推进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探索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二)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分析,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重构基于工程造价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把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落实到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围绕土建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装饰工程造价员、市政工程造价员、招投标五个工程造价专业核心工作岗位,材料员、资料员、施工员等拓展岗位,构建工程造价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支撑课程群、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群。

(三)课程开发。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六个对接”,完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开发。

1、教学方法与生源特点对接。由于生源紧张造成高职生源质量每年都有变化,深入分析学情,动态掌握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分层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实现教室与岗位合一、作业与工作任务合一,讲练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校本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根据行业企业对造价员、造价师、招标师要求的变化,引入行业、企业新标准、新技术,结合校内实训条件及校外实训基地发展趋势,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以胜任岗位工作为核心的学习项目或任务,并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最终形成本专业成体系的校本教材。

3、课程实训与技能大赛对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将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预算软件技能大赛”引入课程实训,实现实训和竞赛培训一体化。通过参赛,可以充分展示我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4、课程评价与学生成长对接。树立“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念,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首先,注重过程考核,每个项目结束即对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将企业产品评价的标准引入项目考核,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能力渐次升高,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其次,加强实践考核,期末考试采取“应知+应会”的考核方式。

5、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由此,把“造价员”等的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具备从业、执业资格。 6、课程学习与终身学习对接。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终身教育的课程观念,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更新,为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人才培养实施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双向互兼机制,聘用与培养相结合,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落实学院“领头雁计划”、“能工巧匠上讲台计划”和“双师素质计划”。首先,通过鼓励校内教师顶岗锻炼、社会服务、考取注册职业资格证书、中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其次,从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专家、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后,让他们在我院担任兼职任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使课程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首先,积极探索课堂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合作企业,通过顶岗实践、提供咨询服务等途径,利用企业场地和吸收企业教育资源。同时,根据企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走进企业,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其次,本专业目前校内建有两个工程造价实训室,建筑综合实训室、招投标实训室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训教学环节。

四、结语

第4篇:人才培养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

高职教育评估是对高等职业学校功开展各项工作的分析与认识。在特定教育内容的开展下,对产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判断、反馈,学校针对这些信息做出工作上的调整,能够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开展这种评估,能够使高等职业学校在评估基础上对自身工作有一个全面认识,客观的认识到自身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1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存在的问题

1.1评估证据搜集与测量方法使用不到位

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上,评估证据搜集在我国应用的不是很普遍,但是发达国家使用的较多。例如,英国采取的是角色评估,以实际测量或者模拟的方式进行角色评估,评估人员通常使用模拟日常工作的方式对实际工作进行系统评估。评估过程中能够做到严格监管、进而保证了评估的真实、可靠。但是,在我国人才培养评估都是以书面方式将资料、数据表述出来,与上述国家相比缺少实践性,很少有高职院校采取现场作业的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评估。并且,在实际评估中,被评估者以问卷调查方式接受评估居多,在完成问卷调查式的评估以后,专家就可以到现场对被评估者的各方面能力进行测评,搜集评估证据方式被忽视,使用的次数非常有限。

1.2能力评估不足

国内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评估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较为重视,尤其是对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为注重,却将学生学习方面的技能忽视了,缺少对学生探索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等的评估,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2]。此外,国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往往是以书面形式体现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估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不能达到全面性的考察目标,大部分学生道德素养不高,集体荣誉感较差,且心理素质差,致使团队合作能力大大降低。

2提高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措施

2.1健全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体制与机制

鉴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评估制度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评估的内容也不是非常丰富。为此,要想使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更为健全,就要不断借鉴国外的相关经营与成果,从而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得以提高。

2.1.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将政府下设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与市场的关系作为重点,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教育部门也是政府的一个重要下设部门,不断强化其服务意识,使部门职能由“行政型”转变为“服务型”。教育部门要利用自身服务资源,将教育指标设计作为市场导向,建立起理论与现实相互联系的体系,不断对体系进行完善,借助相关理论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3]。

2.2.2将被考核者作为中心

在澳大利亚,职业资格的考评能够是在考评者与被考者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考评者还能够为被考者提供一些考核资料,帮助其收集更多有利于考核的知识。被考者能够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考评中,被考核者能够更为深入的认清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被考核者的积极性。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也要采取这种方式,首先对被考核者的自身素质进行评定,再针对考核者的能力开展相应的培训,完成考核以后,将最新的职业能力标准证书发放给被考核者[4]。实际考核中,考评的方法要灵活,时间也要灵活,不能对考评时间进行限制,确保考评能够更为深入、具体。

2.2.3构建起先前学习能力的认可制度

在我国有一些专业性强的行业,比如,建造师必须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有资格从事本行业。只有先完成上一级的考评,并取得合格以后,才能进入下一级的考核,这同时也是对先前学习效果的一种考核。但是,大部分考核都普遍存在先前学习能力认可低的现象,不同的行业对先前工作能力的认可度也是存在差异的,过于注重考核的结果,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为此,要想使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机制得以健全,就要对先前的学习能力进行强化。

2.2逐步完善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体系

2.2.1评估机制要将教育过程作为重点,逐渐过渡到教育结果评估

可以将毕业生签约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率、薪酬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考评。将现有的评价机制过渡为社会评价上,不断接受来自社会实践的检验与考评。

2.2.2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评过程中,要体现出教育出口这一内容,这不仅是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要重点提高的内容[5]。高职学校不仅要注重职业技能,更要将用人市场的选择融入到考评中,作为一个考评的指标,并且,学生就业的自主选择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为了与市场相适应,就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本文主要对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塑造自身形象、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则是对人才的个人素养、职业能力等进行的一次最为标准、最为严格的考评工作,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针对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成果,从制度上、体系上以及人才自身积极性上进行加强,推动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蔡蕾.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关键点之一——对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融通的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5(2):15-18.

[2]徐芳.中职学校品德评价体系的建构研究——以石河子大学护士学校为例[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2.

[3]邹联克.开展示范职业学校评估引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贵州省示范中职学校评估工作的思考[J].贵州教育,2015(5):10-15.

[4]蔡慧孟.地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及激励机制创新研究——对TZVTC的个案分析[D].南京:东南大学,2011.

第5篇:人才培养措施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措施

[作者简介]杨加猛,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177―03

随着中国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日趋旺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19267家大中型企业的电子商务采购金额达到5928.6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金额达到7210.5亿元。据此估算,200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5000亿元。而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每年都将超过20万人,而且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延续。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成为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2000年底,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2001年,首批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13所高校开始招生。此后,普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2003~2005年,全国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为1.5万人/年,专科招生超过6万人/年。截止2006年6月,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6所,高职高专类院校864所,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已超过10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约7万人。

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由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高校组成的“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5月对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数量基本适度,但教学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其中,师资状况上,为本科生授课的教师中,讲师和副教授合计占总体的67.4%;教师毕业专业中,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和经济学三类合计占71.9%。学生状况上,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的人数与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相差较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在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较为突出,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还有一定不足。就业状况上,电子商务专业存在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与就业率略低于平均水平的反差,人才供需双方需要进一步对接、人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和经济形态,电子商务带来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次巨大变革,需要一支浩大的、有新型商务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但相比其他较为成熟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时间短、内容新、任务重,正处于初步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需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向细分不足。相比许多传统专业的明确定位,部分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上相对宽泛,培养方向上缺少细分,“高级、复合型”的培养初衷与实际结果存在反差。例如培养模式上,高校工厂化培养与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知识结构上,学生宽厚的经济、管理学基础与社会专业化导向间存在反差;就业意向上,本科生从事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或技术的预期与众多企业的操作性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等等。

2.课程体系缺乏有机集成。从现有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分为技术、商务和管理等几大模块,但各大模块之间相对割裂,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这一状况与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宽泛、专业定位不明有着较大的关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明确各模块功能和课程内容的导论(概论)课程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同一模块的前后课程在内容上有所重叠,导致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整体性认识;另一方面是实验、实训,尤其是综合性实践项目相对缺乏或效果欠佳,没有达到有机融合各大模块的目的。

3.重理论、轻实务。强于书本,弱于实务,是目前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中相对普遍的一个问题。实务训练对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状况是,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电子商务教材本身,又存在着或偏于定性描述、或偏于具体技术、深浅不一、案例和实训内容缺乏等问题。有些即使是重视实务环节的高校,也只是以软件模拟为主,且面临着软件简单、陈旧、脱离现实等困境。

4.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综观培养方向细分不足,课程体系缺乏有机集成,重理论、轻实务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这一新兴专业的师资相对缺乏。据“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现有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中,毕业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仅为1.9%;而在国际交流经历和专业实践经验上,84.5%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44.4%的专业教师没有本专业相关企业的实践经验。由于本身较少参与实践活动,导致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指导实验和创业等方面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当然,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也与电子商务专业成立时间短,电子商务内容广博、学科交叉大,引进企业高级实务人员存在困难等原因有关。

三、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与创新措施

1.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b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复合型教师,师资质量的提高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除了积极引进熟悉中国电子商务实践的海归人才和有较高实务经验的企业人才以外,高校和青年教师自身都应做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具体应注重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师资培训。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进行扎实的专业培训,学术带头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就人才培养中的有关问题与专业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建议青年教师从讲授电子商务导论和带实验课开始,注重推广先进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手段,多采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二是多参与实践项目或活动。专业教师应积极争取、参与或主持本领域的科研和社会项目。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子商务竞赛,进一步融入电子商务的真实环境,熟悉企业的网络商务应用模式,并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三是与企业或其他高校开展师资合作。通过与企业或其他高校联合申请课题、开发课件或出版教材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青年教师了解学科前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2.细分培养方向,明确核心课程。由于电子商务涉及面很广,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实现对学生面面俱到的培养。而培养复合性人才也并非是技术、商务或管理类课程的简单叠加。因此,高校需进一步把脉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做到前宽后窄、先博后精,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在技术、商务或管理的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在培养方向上,高校可以按照电子商务内容,如电子商务物流、营销、贸易或项目管理等进行细分,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进行专业定位,如医药电子商务、化工电子商务、农林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等,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行业知识和电子商务策划、应用能力。建议推行本科导师制度,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分类指导,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并符合企业的细分需求。

在专业定位上,不同高校可以结合其行业或专业优势进行细分。但作为同一个专业,其核心课程应予以规范,以体现一个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和对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在这一方面,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个相关高校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望在近期形成电子商务专业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

3.改革教学方法。电子商务专业反映了技术和商务领域的最新发展,其教学方法也应突破常规。例如,根据企业具体的电子商务应用和学科发展前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完整的商务项目,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策划与运行全过程,以培养高层次的项目管理人才;采用课堂讨论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搜集、分析、处理相关资料和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建立、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网站,一方面为学生下载优秀论文、辅助案例和前沿教学内容,以及提交作业、交流学习心得等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为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和维护、丰富网站内容等提供实践机会。

4.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无论是原有的偏管理或偏技术的培养模式,都必须着眼长远,又切合我国社会信息化初期的市场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此,实践性教学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已引起了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

建议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进一步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高校除引进、更新电子商务开发及模拟软件,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以外,还应充分借助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创新学生实践、实习方式。一方面,校园内的招生、宣传、图书设备采购、网络教学、后勤服务等逐步电子化,学生可以利用高校的电子商务氛围,学习、研究校园生活的电子商务内容;另一方面,以相关电子商务竞赛为载体,借助阿里巴巴、淘宝、腾讯、各电子银行等电子商务平台,使学生接触企业真实问题,了解各种商业模式和典型应用。此外,还可以探索高校教育与社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的机制,创造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无缝连接的电子商务培养环境,建立起学习、实践的“生活化、商业化”培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完善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社会实践在内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6篇:人才培养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编码:A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加大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80%以上的高级专业岗位,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各高校有必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个已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本科大学。其有责任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征,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有一定技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生产实践中,从而保证生产能够正常运行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1)在学术理论方面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2)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能够将基础理论向应用转化,(3)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加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一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因此对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来说其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按照社会需求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会提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促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如何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人才

现阶段,在我国大学生失业现象严重,而同时又普遍存在着高级技工等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这种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反映出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迅猛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大量需求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必然对该地区应用型人才的补充有着重要的意义

3.促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现阶段,我国对人才较为单一的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专业、类型、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需求,确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制度等要素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构建出一套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会促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培养模式的优化。

三、加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识

正确的人才培养意识应该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一直侧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随着高校的扩招,理论性人才相对过剩,和应用型人才的缺乏,证明我们应该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应该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将这种意识落到实处。

2.充实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于之相适应的实用性课程,选择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教材,同时,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强调产学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迅速向实际操作能力转化。教学内容要有总体的设置,在充实针对性较强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

3.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改变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取多重教学方法,如采取热点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还要改革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要尽量与实际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4.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一个应用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教师队伍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教师培训和深造方面的投入,并增加同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形成一种互助的氛围,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聘用具有丰富工作岗位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定期咨询,提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师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鹂: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8(4)

[2]曾小彬,李俊: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6)

[3]丁小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4)

[4]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5)

第7篇:人才培养措施范文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具备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实干、创新和创业精神;培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此基?A上,发挥外语类职业院校的优势,经过探索与实践,提出 “1+4+1”的人才培养总规格要求,即一身正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具有外语听说、中文写作、信息技术应用、人际沟通四项通用能力;一项熟练的职业技能。

一、依据“1+4+1”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1+4+1”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落实“专业群基础、专业技能模块、顶岗实习”三段式培养要求,指导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根据“3、3、4”设计原则,“明确3个前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明确这些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明确职业技能对应的核心职业资格证书;“设计3大课程体系”,即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考试考核体系,并且通过划分按照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模块(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方向课)、公共选修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完善4个支撑条件”,即校企合作、“双师”及“双语”型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二、依据“1+4+1”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1、依托品牌专业群建设构建 “共性+个性”的课程体系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落实“1+4+1”人才培养总模式的要求,以保证全面发展的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满足专业群基本规格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引入国际化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重视外语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共性+个性”的课程体系。

2、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突出理实一体化教学

专业课程体系搭建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从职业出发,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专业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及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实践环节,全程展开“一技之长”的培养。实施“教、学、训、做、评”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课堂授课实现“一课双师”(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实用技能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实践专家相结合。

三、依据“1+4+1”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完善课证赛考教学模式

1、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

学校制定并实施“课证赛考融合的教学改革计划”,推广课证赛考融合教学模式应用。学院教师积极创新第一课堂形式,如采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各教学单位通过发起成立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协会、技能大赛协会等社团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证书教育文化意识;探索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形式的第三课堂,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

2、构建多证书教育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根据教育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双证书制度要求,学校坚持“学中用,用中学,精讲多练,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增加实践课程开设课时的同时重视学生资格证书的考取,将各专业学生报考的相关职业证书分为基础证书、核心职业资格证书、拓展证书三个类别,并将执业证书取证审查写入毕业资格审查制度,为多证书教育文化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3、引入竞赛教学项目,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学校把技能竞赛作为教学改革的助推器,构建三级竞赛体系,将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校级竞赛作为开放性的实训教学项目,倡导学生参加竞赛的筹备与实施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通过冠名融入竞赛过程。通过参与省市级竞赛,锻炼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开阔学生眼界。加强同省内职业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优质技能竞赛资源互补、共享、共用的氛围。

第8篇:人才培养措施范文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对外出口贸易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增大,上述三个方面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难以持续,我国经济正处在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过程之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企业利润持续降低、居民消费成本逐年上升、外商投资规模逐渐缩小,我国经济转入中低速增长的趋势已成定局[1]。在这种外需低迷、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的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我们必须思索和面对的问题。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个行业发展速度缓慢,但近年来,通用航空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企业数量、机队规模、飞行小时数、从业人数等均稳步增加,这从侧面说明,通用航空市场需求强劲,动力持续释放,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用航空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对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扩大内需、保障民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选项。

1.1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对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就我国经济下行而言,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放缓,从2011年的9.3%,下降到2015年的6.9%。直接的原因在于内需不足。就投资需求而言,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投资收到产能过剩的影响,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已经不可能;另一方面,新兴的投资方向并没有真正兴起,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就消费需求而言,随着国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转换为全面提升生活品味和质量的需求的转变,但是我国创新供给不足,对消费者新的、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契合性较低。就投资需求而言,通用航空发展将带动机场建设、机务维修、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民航服务业以及民航教育培训等新的投资需求,创造出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对投资的引领,全面提升我国投资需求的质量和品质;成为经济投资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就消费需求而言: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将会形成新的商业生态,催生新的消费领域,观光旅游,通勤飞行、个人娱乐、培训飞行等的航空消费需求会日益增长,必然会对提升全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品质提升带来重要的影响。

1.2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对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新技术研发能力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来源。通用航空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从通用航空产业链结构来看,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和制造位于整个通航产业链的顶层。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和制造必然带动新材料、电子、通信、能源、精密制造等一系列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形成一批专业信息、专业技术、专业人才汇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1.3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对促进就业稳定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形势而言,传统的依靠上马大工程项目来带动就业岗位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目前国家应该探索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环境和岗位,为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通用航空的发展除了能够提供大量航空类的就业岗位外,围绕私人娱乐飞行、旅游飞行、公务飞行、航空训练飞行、体验飞行等方面提供大量的服务性工作岗位。此外,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一批新兴行业的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激发就业潜力与活力,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

2通用航空航务人才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飞行。近年来,我国通用航空安全形势并不乐观。行业安全事故概率持续走高,给原本就积贫积弱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带来更大挑战。提到保障航空安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飞行人员、机务维修人员在航空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而管制人员、飞行签派人员、情报人员、气象保障人员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就通用航空飞行安全而言,不仅仅需要技术精湛的飞行人员和通用航空器机务维修人员来全力保障安全,而且与公共运输航空飞行安全一样,通用航空的安全运行通用离不开机场管制人员、飞行签派人员、航行情报人员、气象保障人员等航务保障人才的通力合作。从一些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飞行事故中,人为因素占50%以上,换句话说,降低人为因素,则飞行事故可以减少一半。因此,要做到安全运行,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用航空航务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但要全面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航空器的工作原理谙熟于胸;不但要熟知各个系统,还要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具有协助机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用航空航务人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通用航空的安全运行,只有保障通用航空安全运行,才能够确保整个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2]。

3通用航空航务人才总量需求预测

截止到2015年年底,中国在册通用航空器总量为2235架次,按照行业平均人机配比来计算,保障人员(特指民航局授予执照的机场运营、通信、气象、签派等专业人员)配比为0.5∶1,应有保障人员1100名左右。根据我国十三五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末我国通用航空器的数量将达到5000架次。以此推算,未来五年内,我国围绕通用航空航务运行保障的人员需求将达到2500名。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预测,未来10年我国通用航空飞机需求量约10000架,其中活塞动力飞机6000架、涡桨动力飞机2000架、喷气公务机500架、直升机1000架,预计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按照产业拉动比1∶10计算,通用航空全产业产出规模约为15000亿元。相应的通用航空航务技术岗位的需求量预计为上万个。同时每年又有一定数量的人员流失,都需要大量补充从事通用航空航务技术保障工作岗位的人员。

4我国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现状及培养情况分析

4.1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通用航空飞行量的不断增加,为通用航空运行安全提供航空运行指挥、航空气象分析、航空情报服务、飞行计划制作、飞行动态监管等航务保障等工作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变得更加亟需[3]。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公共运输飞行,轻通用运输飞行,造成我国通用航空航务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有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入职的人员急需强化培训和锻炼,老员工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了通用航空航务工作面临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尴尬局面。航务工作涉及到飞行的各个环节,航务人才的良莠不齐给通航运行安全留下了较大隐患。

4.2通用航空航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满足保障通用航空器运行安全的需要,民航院校围绕通航航务保障方面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去培养通用航空一线急需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来满足我国通用航空相关技术工作的需求。但是现行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简单化,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研不深入,不全面,造成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不匹配;(2)专业对应岗位群认知片面化,未能形成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操作性较差;(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照搬了空中交通管理、机场运行管理、飞行签派等专业,没有形成具有通航航务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4)实践实训课程不足,未能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衔接,未能为学生提供基于虚拟现实环境下的通航航务技术实训。

5我国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素质及培养措施

5.1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素质结构

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意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品德素质五个方面[4]。(1)意识素质指从事通用航空航务工作的理想、信念、兴趣、成就动机或抱负水平。对于通用航空航务人才而言,保障飞行安全是最高的工作职责,而是否具有良好的从事通用航空航务保障工作的意识素质,是实现这一最高工作职责的首要条件。(2)知识素质作为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的工具性素质。主要为:应急救援指挥和协调技能;包机保障方法与协调技能;通航公司运行控制流程和方法;航空气象资料和图表的分析方法;通航航务管理的方法和规范;航空情报资料处理流程和方法;飞行领航的基本理论等知识。(3)能力素质通用航空航务人才能力素质包括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四个方面。其中一般能力主要为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操作能力、外语能力等。(4)身心素质通用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一天24h都可能执行。因此,倒班制、夜班通宵的工作任务、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对于通用航空航务保障人员来时是经常面对的。这种工作性质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极大,需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坚强的毅力、耐力,乐于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等。(5)品德素质品德素质同身心素质一样对于通用航空航务人员能否正常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良好的品德素质作为支撑,就很难形成高度安全责任意识,进而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通用航空航务保障人才。

5.2空航务人才培养措施

针对我国通用航空航务人才队伍及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应加强通用航空航务人才的培养,以高素质的通用人才队伍为通用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应该以培养符合保障通用航空器运行安全的高素质航务人员为目标,以贴近通用航空航务岗位实际要求、贴近通航航务人员自身需求为宗旨,以适应通用航空事业发展、建设学习型组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全面推行校企合作框架内的新型能力提升培训教育模式。按照通用航空航务岗位需求,建立通用航空航务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操作课程体系,通航航务人才培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共享型资源库体系[5]。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整合企业和学校的优质资源,充分体现“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企业发展依靠学校”的先进理念,为通用航空航务人员的资质和能力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张亮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J].智慧中国,2016(9):4-6.

[2]董青.通用航空航务现状对民航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交通企业管理,2015,30(11):73-76.

[3]余地,李本水.破解通航发展的人才瓶颈[J].大飞机,2014(6):78-80.

第9篇:人才培养措施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体系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初级阶段,在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继续发展、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渐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努力开拓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并实施新形势下的基于应用能力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高校正在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主要从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定位以及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构建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一、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定位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可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工程级、技术级、技能级。其中,工程级人才主要是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者设计图纸的专业能力;技术级人才主要是从事产品研发,具备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主要定位为技术工程师;技能级人才则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能力,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将不同的设计和方案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目前,计算机工程级别的能力基本上属于计算机类本科层次必备的能力。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应区别于计算机类本科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在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运用新型网络技术从事企业网络组建、管理、网站建设等工作。具备较熟练的网络工程实践技能、较强的学习应用掌握新知识与技术的后劲和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所有学生应达到最基本管理员级要求,部分学生达到工程师级别要求,少部分达到规划设计级别要求。

二、网络工程人才应用能力结构分析

网络工程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是要注重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思路要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重实战”的原则,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扎实专业基础,突出应用实践能力,重视创新潜质,素质协调发展。下面我从三个维度分析网络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职业岗位能力

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能力素质包括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能力、网站开发与维护能力、网络架构和系统架构、网络组建能力和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库管理能力。在职业岗位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要以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工程维护以及网络工程的管理为抓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创新,突出管理学生网络研发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持续发展可以在其它课程体系中进行考核。在培养模式上,要形成“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思维和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单元

应用型的网络工程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网络系统管理、开发和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层次应当以基本技能为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岗位特点、技能拓展进行一定的综合技能培养,在培养方向上,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强化应用能力训练为核心,同时进行工程方向的技能实操,为求使学生达到“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为使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业务水平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模拟企业实际运作,锻炼技术及管理技能。倡导学生参加国家或省级各类IT技能大赛,提升各方面能力,创新技能的自我培养意识。

(三)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包括:①操作系统与网络管理。培养学生进行网络管理和常用服务器的配置维护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各种服务器系统简单故障的诊断和处理能力。②交换和路由配置管理。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在组网中的应用,具备独立规划、组建和维护大、中型局域网的能力。③高级网络管理。熟悉和掌握各类服务器的使用和管理维护。④楼宇智能化和综合布线。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常见网络传输介质选型与使用、常用布线器材选型与布线工具的使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综合布线施工项目管理与监理、综合布线测试与验收等。⑤网络安全技术。在计算机系统领域的知识架构和技术基础上,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设备的配置及安全防范的核心技术,掌握关键的安全技术和安全机制、数据的备份与恢复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等。

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我国教育部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总体定位和社会需求,优化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重新挖掘新模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着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

(一)引入行业标准,定位应用能力培养尺度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网络工程技术的变革,我们应当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能第一时间掌握市场的动态以及专业知识的更新。通过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参照国际或者国内IT行业对网络工程人才需求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的IT认证,确定各门课程的评估标准并建立项目化的应用型人才技能评估模式和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使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技能培训过程相互融合,让课程过程考核与最终技能鉴定相结合。全面实行学生参与技能鉴定可取代对应课程考核的人才评估制度。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在课程教指委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特点和要求,重新细化所学内容,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将应用技能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系统地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按照认知过程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模块设计。为全面提升学生在网络工程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活动,让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为了使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将所有专业课程顺序化,构建以实践为主导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仿真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开展以典型的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为主线的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融合的教学活动推到最高境界。

(三)打造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让学生能接受项目实训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开发指导,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原则,通过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校企合作等方式,打造一支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双师结构的职业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通过鼓励学习参加顶岗实习、深入企业参加技能培训和企业在职锻炼等途径,培养出一支教学能力强、职业素质高、技艺精湛的专任教师队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四、结束语

应用型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结构中,主要特点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软件研发能力,而全面的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支撑,也需要IT行业的实践指导。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网络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突出,网络工程的发展和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网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不断的调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社会潮流的网络工程培养体系结构,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能体现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试图建立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结构,以对网络工程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阿丽,寇光杰,田生文.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8-39.

[2]施晓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