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地质灾害与防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灾害与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灾害与防治

第1篇: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关键词:广东省;信宜市;地质灾害特征;防治对策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山区市,以陆路交通为主,主要由公路和铁路网络组成。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中山、低山、丘陵地区,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和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地质灾害易发,本文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防治对策,对以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地质特征

1.1地形地貌。信宜市的地貌形态与构造、地层、岩性等特征有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结果,地貌按成因主要分为构造侵蚀、构造剥蚀、溶蚀堆积侵、蚀堆积四种成因类型。

1.2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境内地层岩性主要是前震旦系云开群微粒石英岩、石英云母片岩、变质粉砂岩,其次为泥盆系、白垩系、三叠系地层均呈小面积或零星分布。境内岩浆岩分布广泛,以侵入岩为主,岩性以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为主。混合岩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南部,西北部也有小面积分布。境内褶皱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其轴向以北西向为主,延伸长度一般为17km~30km,宽6km~12km。主要褶皱有罗磨向斜、旱坪向斜、石挞背斜和扶曹向斜。断裂构造总体走向为北东方向,该方向断层规模大,延伸长度也大,境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北界—安莪断裂、贵子—朱砂断裂、信宜—廉江断裂、贵子—罗镜断裂、清水断裂、运塘—三渥排断裂。

1.3岩土体类型。根据调查区岩土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并结合实际情况,将区内的岩土划分为5种类型的工程地质岩组:松散岩类岩组(Ⅰ);层状较硬碎屑岩组(Ⅱ);层状较软变质岩组(Ⅲ);层状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Ⅳ);块状坚硬岩组(Ⅴ)。

1.4工程地质性质。五种类型的工程地质岩组,其特征如下:(1)松散岩类岩组(Ⅰ)。分布于东江河、西江河河谷阶地及北界镇、水口镇等地,为第四系砂、砂砾和粘土。砂性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强。粘性土具塑性和压缩性,一般不透水,岩性变化较大,承载力较低,一般可作为低层工业、民用建筑的地基持力层。(2)层状较硬碎屑岩组(Ⅱ)。主要为泥盆系桂头群(包括老虎头组、杨溪组)。岩性为石英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等。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贵子镇、茶山镇。砂岩力学强度较高,为较好的工程地基持力层。(3)层状较软变质岩组(Ⅲ)。主要为白垩系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砾岩、钙质粉砂岩,前震旦系云母石英片岩、变质粉砂岩等。主要分布于新宝、平塘、茶山、贵子、朱砂镇。力学强度低,抗风化能力稍差,岩石风化强烈,大型工程的基础宜进入微风化层内。(4)层状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Ⅳ)。主要为泥盆系东岗岭组泥灰岩、灰岩,分布在贵子镇,出露面积仅2.6km2,硬脆,和覆盖型都有,岩溶较发育,富含水,易塌陷,抗压强度为52000kPa。(5)块状坚硬岩组(Ⅴ)。主要为印支、燕山各时期的岩浆岩,岩性为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小部分古生代、元古代的混合岩。主要分布于合水、思贺、怀乡、茶山、大成等镇。岩石致密坚硬,力学强度高,为良好的工程地基持力层。

1.5水文地质特征。依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层水理性质以及水力特征,调查区的地下水可划分成三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动态变化速度较快,幅度较大,受降水控制,一般雨季水位埋深浅,旱季深。基岩裂隙水的动态变化一般不稳定,部分较稳定,枯、洪期泉流量变化大,变幅1~5倍,许多泉水久旱即断流。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为地表水补给,岩溶水的补给主要是通过洼地、漏斗、溶洞和裂隙等渗入地下。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位变化速度快、幅度大,变化幅度1~10倍。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1滑坡。调查发现信宜市滑坡地质灾害点共224个,按规模分级:大型2处,中型48个,小型174处。滑坡平面形态以不规则居多,共有80处,占总数的35.7%,半圆、舌形次之;剖面形态以直线形为主,共108处,占总数的48.2%,凹形次之,共76处,占总数的33.9%;滑坡坡度多数在40°~50°,共99处,占总数44.2%,其次为30°~40°,共64处,占总数28.6%;滑坡体厚度一般在0m~3m的厚度范围内,共209处,占总数的93.3%;从构成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为土质滑坡,共209处,占总数的93.3%。另外,滑坡地下水埋藏较浅、后缘变形较明显、裂缝以及坡面植被倾斜、前缘微型土体崩塌多见。滑坡主要诱发的自然因素以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为主,人为因素大多数由人工坡后加载、坡脚开挖,以及生活用水排向地表引发。

2.2崩塌。调查发现崩塌地质灾害506个,按规模分级,大型11处,中型188处,小型282处,微型25处。崩塌一般发生在坡高为5m~10m的斜坡上,共335处,占总数的66.2%;斜坡坡度一般为50°~70°,共380个,占总数的75.1%;崩塌体厚度一般为0m~2m,共394个,占总数的77.9%;从构成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为土质崩塌,共478个,占总数的94.5%。另外,调查区崩塌地质灾害斜坡形态多呈直线型,坡面多为状,无任何防护措施。土质崩塌一般发生在强降雨的情况下,组成斜坡的土体吸水饱和导致崩落;岩质崩塌一般发生在顺向坡,且斜坡倾角较大,裂隙发育,裂隙面充填较多泥质,遇到强降雨,雨水通过裂隙面渗入软化泥质充填,易导致崩塌灾害发生。

2.3泥石流。调查区发现泥石流地质灾害共6个,按规模分级,中型3个,小型3个。根据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不同,调查区泥石流可分为矿山开采区和自然山体滑坡、崩塌区两种类型。一是矿山开采区,该类型泥石流灾害点有2处。二是自然山体滑坡、崩塌区,该类型泥石流灾害点有4处。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以及本区地少人多、人工削坡较为普遍、不稳定斜坡广泛分布的现状,根据研究的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为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重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场地选择,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建议以及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3.1建设用地的选择。信宜市的地形复杂,地势变化多端,环境地质条件差,部分乡村的建设场地比较狭窄,建设用地场址的选择第一要考虑的是场地斜坡的稳定性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与对比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还要再进一步考虑附近斜坡所处的地质结构、坡体形态和地下水的活动等因素,综合分析选定工程场址。

(1)坡体地质结构。斜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和软弱结构面的位置是由斜坡的地质结构决定,斜坡的地质结构对滑动面位置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建设用地的场址应选择在坡体地质结构稳定的地段。

(2)坡体形态。建设用地场址应选择在凹型和阶梯型坡反向类斜坡附近,尽可能远离直线型与凸起型顺向类斜坡,坡度以小于30°为最好。

(3)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活动改变了坡体的应力状态,对斜坡的稳定性形成明显影响。建设用地场址选择时应该调查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地下水活动和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避开节理、裂隙、地下水活动强烈等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段。

3.2边坡设计。选择好的建设场地,如果附近的斜坡不能满足稳定性要求或者风险比较大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管是对没有严重变形和破坏的斜坡进行预防,还是对已经有了严重变形和破坏的斜坡进行治理,都与边坡设计问题相关。

(1)防水措施。防水措施能够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综合选用堵截措施、引水措施与疏排措施。堵截措施是对已经有的节理、裂隙等渗水通道进行回填、夯实,堵截地表水汇集灌入。这种方式是防水措施中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对于新出现的险情,乡村居民点附近的隐患点,在实施别的措施之前,应首先采取堵截的方法防止地表水汇集灌入。引水措施就是修筑截水沟、槽以及排水沟,及时将地表水及泉水排走,减少停滞下渗的机会。此种方法是本地区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应做到沟、槽切实不漏水,而且要设计检漏的措施。疏排措施一般是指在水库、淤地坝附近的建设时,因为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对斜坡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必要时候可以采取疏排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2)加强人工边坡稳定性的措施。该措施是通过削坡、减荷措施,使斜坡的高度降低,坡度减小,是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影响边坡稳定的原因很多,而且比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坡型、坡比、地质结构和自然因素等。进行边坡设计时,地质结构和自然因素一般已经确定,可以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坡型和坡比,要做到既要边坡安全,又要节省工程量,选择合理的坡型和坡比是边坡设计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8.

[2]门玉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第2篇: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1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1.1 我国目前地质灾害现状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边界线较长,与此同时也深受地质灾害的困扰。从灾害的规模、强度和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受灾程度看,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对严重。西南等山区地区常因暴雨等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损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通信设备。制约了我国各地区的综合发展。为此,政府不断加强山区建设,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目前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十分重要,其包含调查区划、监测预警、搬迁治理、应急处置和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体系建设。

1.2 调查区划建设

建设调查区划体系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是为了对频发区域做出准确科学的调查判断。通过调查地质情况和周边情况,预测其危险程度,进行危险等级区域划分。确定各个地区地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提供相应的解决预警方案和理论依据,配合相关部门作出第一时间的预警应急。

1.3 监测预警建设

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是直观反映地质灾害防治成效的一个指标。构建监测预警体系要在技术和管理上重点投入。在监测区域发生异动变化时,通过实时的技术监测对其进行灾害信息收集和反馈,第一时间做出灾害预警。争取最短时间内发现灾害,从而赢取宝贵的救援避险时间。

1.4 搬迁治理工程建设

如果监测系统发出了报警提示,要对相应的区域进行灾情分析。一旦发现其灾害波及程度较广,危害较为严重,就需要采取搬迁以及其他的避险措施。搬迁等措施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防止出现意外不必要的人员损失和伤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灾害的治理和灾后的恢复等因素考虑在内,将环境与重建相结合。

1.5 应急处理建设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在重大的地质灾害发生后,建立相应完善的科学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做出回应,安排相应人员和部门到达现场,进行必要的前期和后期救援处理准备。尽量降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程度,减小灾害波及范围。

1.6 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完善

针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构建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研究能力作为其技术支撑保障手段。无论是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应急处理的实况模拟、灾害成因分析,还是后期的灾后重建和地质环境恢复重建都需要科学技术作为保障。

2 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设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首要的任务,而地质安全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生存安全。为了保障地质安全性,就需要加强对于地质环境安全性和变化性的了解。

2.1 区域地质环境利用的评价

对于区域地质环境利用的评价要考虑其自身特点。其本身具有公益、基础和服务等特性,在地质勘查和环境调查中利用不同方式方法,分析判断其地质环境的安全情况。通过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体系充分了解监测区域的地质环境利用情况,并对其实施分类建设,充分利用其地质环境。加强地质环境的利用可以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在开展区域环境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其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可行性。在充分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控制监控任务后,还要实现当地的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对其进行环境评价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固定思维的研究视野,勇于探求不同的新思路。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设基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工程地质环境的质量;工程功能区域划分;地质环境工程容量评价;灾害防治调控。依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和对象进行工作任务划分和对策选择。

2.2 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工程的地质环境安全问题包括环境相关的地质信息和区域内外等因素以及存在的相关的可能性和风险性。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规划避免工程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要树立可持续发展利用地质环境的思想观念。在构建体系和利用地质环境中,时刻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将人类自身行为与顺应和改造自然相结合。不仅限于对工程和地质进行评价体系建设,要充分以可持续利用的眼光来发展保护地质环境的利用。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炼出建设工程地质安全评价分析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建立健全的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体系。规范化建设,促进地质环境的规范化开发利用。

第3篇: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技 术 路 线

1.研究内容

1)结合承德市在建的山岭公路隧道如伊次梁隧道、茅荆坝隧道等,对隧道施工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特别是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如软弱不良地质段、突水等情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2)物探方法(主要指地震方法)及相应的先进仪器在隧道地质灾害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3)隧道灾害治理方法:根据对公路隧道施工前方的地质预报,提出正确的施工方法,特别是对于公路隧道地质灾害的避免方法,以减小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

2.本课题的创新点和研究必要性

隧道工程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是选择正确施工方法与支护方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施工方法和支护方法的正确选择是隧道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的途径。

随着物理探测技术及仪器的发展,采用先进的物理探测技术,结合以前已经应用的种种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形成新的综合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提高地质超前预报的准确性,已经非常必要和可能。并且,综合测试预报方法已经在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得到初步尝试,在公路隧道施工工程中应用却还不常见。同时,原有的物探方法(如声波探测,浅层地震探测等)在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应用时占用较长的时间和预报距离较短等,没有得到施工单位的广泛的应用。

本课题将结合承德市在建公路隧道工程,在公路隧道施工中,将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测试仪器T202(TuelSeismicPrediction)测试仪器应用于公路隧到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并进行全面的地面与洞体内的地质分析,形成公路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的综合方法,减少物理探测方法占用施工时间,并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给出正确的施工和支护方法,为公路隧道经济快速施工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3.研究技术路线

依据公路隧道的地质条件,拟采用全面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路线,即全面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河北省内公路隧道灾害发生的形式及传统处理方法

a)根据河北省已建及在建的公路隧道,调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产生的形式,分析灾害的发生原因及现行处理办法。详细了解施工单位对于工作面前方地质状况估计的原有方法及效果,以及对于不良地质段产生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及效果。在调查基础上,对这些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中适合推广的技术进行归纳总结。

b)对近年内国内外的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方法及超前支护等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

2)公路隧道洞区主要不良地质分析与宏观预报

主要包括如下工作:

a)深入的隧道地面地质调查

b)隧道地质条件分析

c)宏观预报

在隧道所在地区地面地质详细、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隧道地质条件分析,宏观预报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不良地质体的成因、性质、类型、位置和规模。

d)长期超前地质预报

在宏观预报的基础上,应用T探测和地面地质体投射法等技术手段,对隧道围岩不良地质体进行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e)短期超前地质预报

在长期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运用掌子面编录预测法和不良地质前兆预测法等技术手段,对隧道不良地质体进行短距离超前预报。预报距离一般为掌子面前方15~30米以内。

3)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临近警报

在长期、短期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应用施工地质灾害的一系列监测、判断技术手段,对可能发生的施工地质灾害及时发出临近警报。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a)塌方地质体性质鉴定和监测技术

主要包括:断层破碎带和岩溶陷落柱等塌方不良地质体性质的鉴定和区分技术,涌水量、岩爆等的监测预报技术。

b)施工地质灾害能否发生的判断技术

这是施工地质灾害警报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也是第二步的工作。主要包括:塌方、突泥突水等重大施工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一系列判断技术。

4)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防及处理方法

通过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对公路隧道施工前方不良地质段提出正确的开挖支护方法及相关超前处理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系统总结利用综合探测技术对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治技术。

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运用T(TuelSeismicPrediction)探测应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

①探测距离一般为掌子面前方300~500米,最大可达1500米;但有效预报距离仅为掌子面前方100米。

②最高分辨率为1米3的地质体;

③预报不良地质置的精度可达90以上;

④预报不良地质体规模的精度可达85以上。

2)地面投射法应达到的技术指标

①有效预报距离可达掌子面前方150米,最高分辨率为1米地质体;

②对不良地质性质的判断,精度一般可达到基本正确;

③对不良地质位置的判断,精度一般可达以上90以上;

④对不良地质规模的判断,精度一般可达85~90以上。

第4篇: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 acts of destructing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alance are intensifie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natural is damaged seriously, and human-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increasingly frequently. The sudden loss of life and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mountain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discussion on how to prevent and respond to unexpected geological disasters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对措施

Key words: unexpected geological disasters;prevention programs;respons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147-01

0引言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0年上半年截止5月份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175起,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4154起(滑坡2915起、崩塌927起、泥石流138起、地面塌陷142起、地裂缝32起),直接经济损失6.11亿元。可以看到,几乎每一天都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威胁人们的财产和生命。

1突发性地质灾害

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灾害活动过程的地质灾害。主要有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爆、矿井突水突泥、煤和瓦斯突出等。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突然,前兆现象一般不明显,且多数突发性地质灾害活动强烈,所以预测、预报和预防比较困难,常使人猝不及防,造成严重的破坏损失。本文即针对我国频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进行探讨。

2事前防治方案

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特点导致其防治困难,并且往往成效不大。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要共同努力,防范于未然,尽可能防止灾难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1 坚持“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防治原则,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10年,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的通知。通知中指出,2010年的地质灾害防治有别于往年,西南干旱、西北降雪、南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出现,以及青海玉树地震等,使得突发性地质灾害(多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呈多发、频发之势,防灾形势异常严峻。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一些重要环节,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强化。

2.2 针对我国频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科学分析,寻找根源,从根本上开始解决山体崩塌――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例如采掘矿产资源活动中露天采矿场边坡崩塌和地下采空区引发的地表崩塌;道路工程开挖边坡过陡引起崩塌;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导致崩塌;甚至是强烈的机械震动都可诱发崩塌。这些崩塌均是破坏岩体力学平衡结构。因此,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维护岩体平衡,避免山体崩塌。例如增大边坡角,降低采场或边坡的底部应力强度;使用废物填空采空区等。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例如修建铁路、公路、隧道等工程,常常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就是因为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破坏岩体稳定,导致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针对山体滑坡的人为诱因,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地防治措施。在工程活动之后,可以加喷混凝土、设置防护网等重塑边坡的稳定性以及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发展水资源循环使用。泥石流――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虽然突发性地质灾害有很多种,但是引起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最根本原因可归纳为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特别是人类频繁改造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系统大气结构、土壤结构、水体结构以及力学结构等方面的失衡。因此,尽管我们无法完全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全球气候变化适应研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降低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

2.3 要增强全民防治意识坚持宣传先行,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全民对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防意识,提高各级部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与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应急、自我救济的能力。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不同地区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培训。

3事发应对措施

不管防治方案多么科学周全,还是无法完全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而一旦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幸发生,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3.1 个人自救当遭遇滑坡时,切不可慌张,专家建议最好是向两侧跑离,而不要顺或逆着山体滑动的方向跑,那样很危险。而当遭遇山坡整体滑动时,跑离还是会来不及,这时最好选择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逃离泥石流时,原理类似。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不可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经过危险时刻之后,个人应及时自救、呼救,拨打110报警、122道路交通事故、120急救等保证人身安全,等待救援人员,及时通报灾情,避免更多人员伤亡和损失。

3.2 合力抗灾灾害发生地区应迅速组成现场抢救组、医疗救护组、治安防治组、交通管制组、事故调查组和善后处理组等组织。相关人员现场指挥,迅速抢救遇险、受伤人员,安全转移人员、财物等;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和重伤人员转运救治,并提供医疗救治中必要的技术支持;设置地质灾害现场警戒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维护现场治安秩序;疏导道路交通,确保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调查,核实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并通过现场指挥部向当地政府应急委院会及国务院地质灾害调查组报告发生地质灾害的初步原因;最终负责做好遇难、受伤人员的赔付及安抚工作。

4结论

当地质灾难突然来临时,人类是那么脆弱。我们妄想征服自然,却常常被自然征服。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毁灭生命和财产的同时,也向人类敲响环境保护的警钟。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最终还是不会逃脱自然环境的惩罚,甚至灭绝。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时刻谨记,保护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第5篇: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关键词:矿山 地质灾害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 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2.1.4 采矿诱发地震 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2.1.5 场库失稳 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2.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2.2.1 矿坑突水涌水 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2.2 坑内溃沙涌泥 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2.2.3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2.3.1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 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2.3.2 地热 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1 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3.1.1 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3.1.2 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1.3 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

3.1.4 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3.1.5 作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3.1.6 设置监测点,作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3.1.7 开采结束后,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3.2 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 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

3.2.1 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

3.2.2 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3.2.3 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3.3 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 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3.4 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 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与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4 结束语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虎维岳.废弃矿山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

[2]何继善.防灾减灾的理论与实践.

[3]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

第6篇: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关键词: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关系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生活。因此,我国必须要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矿山开采的强度及规模也越大,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从而在开矿的过程中引发矿山地质灾害。不同的地质灾害,开采矿山企业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预防,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减少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在出现地质灾害以后,矿山企业必须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有效处理,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

1.1矿山地质环境它主要研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其邻近地区的岩石、表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分等组成的环境系统。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岩石圈为依托,断改变着地球表面岩石圈自然环境平衡的地质环境。,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环境地质是介于环境学与地质学之间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地质环境,主要指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2 矿山环境主要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矿业周边的地质环境。。良好的地质环境有利于矿业的正常生产,脆弱的或恶化的地质环境必将影响和制约矿山正常生产。矿山环境地质研究的两方面:(1)研究环境质量和容量,预测对矿山开采的负面影响,选择矿山建设布局、避开易引发地质灾害选区。(2)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前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或环境地质问题评价,预测开采危害程度,控制、预防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发生与发展,。

1.3 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人为的采矿引发的灾害,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破坏。矿山开采对地表造成严重的破坏,加速水土流失、地面塌陷、滑坡诱发、地震、岩爆、冒顶片帮突水、瓦斯爆炸泥石流等灾害。矿山抽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开采诱发、引起地表环境污染。露天开采占用土地且非常普遍容易产生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现象,因此,研究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发展规律,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二、评估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指,对矿业活动影响和破坏及对现状进行分析判断其性质、变化及危害情况,

2.1生态的破坏。矿山环境地质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这与开矿时间以及开矿强度等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地质分为三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地质灾害。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矿山水资源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废弃物污染,等污染物。生态破坏主要有地形地貌改变,种植物破坏,土壤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很多人文景观破坏土地沙化等因素造成生态破坏。

2.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地面塌陷,沉降、裂缝,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主要原因是矿山过度的开采造成负荷超重,造成地质环境的应力失去平衡,从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强度远比生态破坏恶劣,因此,我国矿山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保证矿山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其中崩塌带来的影响极大,常会致使地表建筑物,公路,铁路等设施被破坏或被掩埋,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人员伤亡。

2.3滑坡是矿山地区较高斜坡上的土壤,碎石等物质承受不住雨水的冲刷岩块等物质快速从山坡上流至山坡下,并在低洼处堆积起来的现象。泥石流和滑坡所带来的影响极大,如果发现不及时,必定会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带来严重的损失,严重的灾难。比如房屋坍塌、掩埋工人住房,冲毁公路等。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段不同,其影响程度也不同。

2.4综合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程度和危险性等级。地面突然陷落,出现陷坑或是大型洞口。原因可能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岩石以及地表土体向下陷落,也可能是因为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未做好支撑措施,导致地面坍塌。严重的地面陷落,不仅会破坏地表的各种基础设施,同时还会威胁到周边地质环境的稳定性。

三、展望与防治研究

3.1研究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就必须研究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够做出科学的预测,才能够为矿山的正常生产,减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经济损失。建立研究机构,重点是环境地质图系的内容,图层结构、图式图例及嵌表形式等,以及计算机自动成图等矿山环境地质编图理论与方法研究。构建了矿山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因矿产资源类型的不同,地质环境不同,矿山环境问题在保护程度,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治理方面有一定的差别,在指标的设计上,为了尽可能做到全面兼顾,还要应对实际应用。在矿山环境治理绩效的研究的理论、指标、方法上还有待深入,这未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及各方人十的大力支持,汇集合力,才能把论文中未涉及的相关研究和分析进一步完善。

3.2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查询方面、可视化等功能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矿业活功是人类的经济活动,矿山环境质量好坏受国家法律、产业政策影响较大,因而在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理论技术研究同时,加强法律、法规政策研究,依法行政保证矿山地质环境步人法制化轨道。

3.3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矿产长期稳定供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尽可能做到合理、科学地开采、加工和利用矿产资源,在对矿山环境治理方面也要高度重视,以提高矿产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耍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对于环保工作起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监督作用,多建设一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环境公共设施项目,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重要使命。开展环境保护宣传,让更多的群众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中来,成为环保知识的宣传者、实践者、环境质量的监督者、绿色文化的传播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使生态环境保护得以优化,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越高、治理的越早、污染就会越小、效果就会越明显我们应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

3.2建立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动态监侧和通过建立覆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加大国家在矿业行业结构调整中干预的力度,促进新型矿业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使其可以在矿区环境监测和安全生产方面有较充足的资金投人。鼓励多元资本投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矿地整治,建立治理资金投人和利益补偿机制,推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矿地整治工作的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既不能让代内人承受采矿者破坏地质环境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能让后代人承受当代人环境破坏的恶果,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关键问题。因此,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基础上,通过定量评价,编制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区划,对于实施矿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直接关系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矿山开采力度,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引发一系列矿山地质灾害,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预防,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尤为重要及研究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发展规律,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

第7篇: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of geological hazard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s of the new 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from several aspects, analysis of the causes, combinative oneself management exper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asures to solve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to improve governance project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governanc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关键词:地质灾害 地质测量 物探法防治措施

一、引言

所谓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减灾目的而组织实施的一项相对独立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包括勘查、监测、评估、防治和科研等类型,项目管理贯穿于立项、实施至终结的全过程,而这里我们所讲的是地质灾害管理具体实施阶段的治理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该阶段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工程现场人员管理、组织实施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资金控制管理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是地质灾害管理的具体体现和实施过程,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地质灾害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组织实施防治工程,保障取得预期的减灾成果。

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是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效益而进行的有效减灾工程,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粗浅的分析和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困难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过程中排除干扰因素能力不足所造成,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①排除项目业主内部干扰因素困难;②排除施工方干扰因素困难;③排除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干扰因素困难。

项目业主内部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不懂技术的现场乱点头、乱表态,造成不负责任的后果由现场管理人员来处理;②项目造价控制中其他部门不配合或者配合不积极,造成现场管理人员心理的压力增大。

施工方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②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程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进行交错咬合等。③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锚杆锚固段当作成自由段,端承桩按摩擦桩进行施工。④施工管理水平较差。

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居民干扰因素;②场地干扰因素;③相关部门干扰因素。

二、沟通体系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的项目管理手段基本上都比较孤立,而且只注重项目的每个阶段的管理问题。重复性工作而造成的额外支出就是这个原因造成,而重复性工作问题的发生是由于信息的冲突和不及时造成的,也就是说工程项目不同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流动的连贯性。信息透明度不高,说明许多信息需要公开的而没有公开,比如项目实施成本控制信息、施工进度与付款进度等,负责工程实施的部门与财务部门、纪律监察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沟通缺乏完善的体制,例如工程决策前的会商制度、施工中的财务审计跟踪制度和纪律监督制度、施工后的工程质量验收和材料整理归档制度等。

三、地球物理勘探法

地球物理勘探法简称物探法,是间接、无损的测试手段,采用地球物理方法作为地质超前预报的手段,根据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的探测结果或隧道地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进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从原理上讲,凡是能进行隧道掌子面勘探的所有地球物理方法均能用来进行隧道开挖前方的不良工程地质预报,但是由于受到工作条件的限制或全空间探测解释困难的因素制约,目前主要有电磁波反射法、弹性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电阻率法。先介绍如下:

(1)地质雷达法(GPR)

地质雷达法时一种常见的电磁波反射法,它利用无线电波检测地下介质分布和对不可见目标或地下界面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内部形态和位置的电磁技术,其理论基础为高频电磁波理论,利用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由地面通过发射天线送入地下,经地下不连续体或目标体反射后返回地面为接收天线所接收,反射电磁波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分析之后可以得到探测介质的有关信息(如图2所示)。主要用于岩溶探测、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或者其它含水地质体的探测。具有以下的优点:①使用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不受外界条件限制;②探测时间短,一次完成只需要30分钟左右,加上探测前准备工作,全部工作时间不超过1小时,对隧道施工干扰小,基本上不影响隧道掘进施工;③提交资料及时,图形直观,现场采集数据时就可以了解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④成本较低。其缺点是当测线附近有管线、大型钢构、强电磁干扰设备等物体是误差较大。

(2)弹性波反射法

弹性波反射法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或声波在不同波阻抗地质体中所产生的反射波特性,预报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的物探方法。常用的有地震波反射法(TSP/TRT/TGP)和声波反射法(HSP)。

TSP是目前最常用的物探法,在实际使用中可通过放炮或者锤击产生地震波。产生的地震波在隧道围岩中传播,当遇到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构造, 如地层层面、节理面,特别是断层破碎带界面、溶洞和暗河等时,地震波会发生反射,反射的地震波被检波器接收。然后将所采集的数据利用软件处理, 可获取P波和S波的波场分布规律。并遵循以下原则来推断地质体的性质:①正反射振幅表明硬岩层,负反射振幅表明软岩层;②若S波反射比P波强, 则表明岩层饱含水;③P波与S波波速比增加或泊松比突然增大,常是由于流体存在而引起的;④若P波波速下降, 则表明裂隙或孔隙增加。

(3)红外探测法

红外线探测是通过红外分析进行地质超前预报的方法,因为在隧道中,围岩每时每刻都在向外辐射红外波段的电磁波,并形成红外辐射场,岩层在向外辐射红外辐射的同时,必然会把它内部的密度、能量、方向等信息传递出来。例如红外探水就是通过接收岩体的红外辐射强度,根据围岩红外辐射场强度的变化来确定隧道掌子面前方或周围是否有隐伏的含水体。该方法的优点:测量快速,基本不占用施工的时间资料分析快,测量完毕即可得到初步的结果。缺点是只能定性的结论,不能定量测量含水量的大小,水压等重要的参数。

(4)电阻率法

电阻率法通过测量电阻率来进行地质超前预报的方法。常用的有瞬变电磁法和BEAM法。瞬变电磁法是一种时间域电磁法,它是利用阶跃电磁脉冲激发,不接地回线向掌子面前方发射一次场,在一次场断电之后,测量由介质产生的感应二次场随时间的变化,来达到寻找各种地质目标的超前预报方法,因而对地下水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而对岩体强度、岩体破碎程度、干溶洞等不易判断。BEAM法是由德国GEO-HYDRAULIK DATA 公司开发的一种通过对岩层电阻率进行测试(激发极化法)来探知岩石质量、空洞和水体的物探方法,对岩体的节理裂隙发育、破碎程度和溶洞有较好的敏感性。

四、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特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

求增长迅速,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测绘技术的手段夜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RS遥感集成技术已成为现代测绘新技术体系的核心。专业化、标准化的传统测绘服务开始向向数字化、高动态、全方位、网络化的地理信息服务转变,所以现代测绘技术与传统测绘技术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不仅为当前的地质工程测量工作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关系,也适应了当今科技发展的需要。就现代测绘新技术而言,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测绘新技术的自动化程度高

现代测绘机会的测图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进行处理的,自动绘出规范、精确、美观的数字化地形图,如自动连接、自动识别、自动计算、自动调用图式符号等,此外,数字测图的错误偏差很小,能自动提取距离、面积、方位和坐标等。

(二)测绘新技术的测图精度高

采用测绘新技术测图时,在距离300m以内时测定地物点误差约为±2mm,测定地形点高差约为±18mm,通过测量获得的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并保证原始数据的精度在全过程中保持不变,避免了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等缺陷,适应了外业测量中高精度的测量要求。

(三)测绘新技术的图形属性信息丰富

进行数字测图时不仅要要知道所测的点的属性是什么,还要测定地形点的坐标,当场记下该测点的连接信息和编码,显示成图时,利用测图系统中的图式符号库,只要知道编码,就可以从库中调出与该编码对应的图式符号成图。所以,数字测图时所采集的图形信息,它包括点的属性信息、连接信息和定位信息,非常容易检索。

(四)测绘新技术的图形编辑方便

现代测绘技术的测图成果是分层存放的,不会受到图面负载量的影响,便于成果的利用加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能够克服大比例尺白纸测图连续更新实地房屋的改建、变更、扩建地籍或房产时只须输入有关的信息,经过数据处理就能方便地做到修改和更新,始终可以保持整体图面的现时性和可靠性。

(五)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建库的重要信息源

随着的发展,数字测图日益成为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数据源,很多数字测图的后期工程都需要建立GIS数据库。虽然目前对GIS数据和数字测图系统所提供的电子数据的无缝对接尚未完美解决,仍需我们对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理念作更深入的开发研究,但是在国土地籍测量、城市规划的大比例尺空间数据获取方面,想当年测绘新技术进行野外实地测量的优势仍旧是不可替代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它仍旧是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重要数据源。

第8篇: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环境地质,防治规划,山区城建

Abstract: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area, affected th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analysi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ountains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alysis of the disaster has induced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better improve the mountains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control plan, provide strong scientific basis.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environment geology, control plan, and the mountainous ci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山区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及防御重点和防治重点

一、诱发因素分析

1、气候因素。降雨时段分布在5月中旬直入大雨开始期,雨季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较大。

2、建设因素。建设活动频繁,部分建设商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重视,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不到位;同时,原有的老斜坡处理措施不当,排水系统坏损,如遇暴雨极易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

3、农村建房因素。多数农民都习惯于靠坡而建,且都未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遇大雨极易造成滑坡。

4、江河因素。部分山区水资源丰富,枯水、洪水季节明显,因流水的冲刷,洪水的涨落,亦可导致河岸边坡失稳崩塌。

5、公路、铁路建设因素。铁路、高速公路周边的高切坡、超高弃土和排水处理等因素,极易诱发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他盲目施工也易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6、矿山企业因素。矿山企业不按开采方案进行采矿,形成了高切坡,易发生地质灾害;天然气勘探和开采,无防灾预案,如发生安全事故,无法进行救灾和抢险。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部分山区地质灾害形势严峻,对于山区人民正常的生活工作,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地质灾害检测人员,带来了无法言语的压力和责任,希望政府能最大限度地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二、以永乐镇场区地质灾害预测评估为例

永乐镇场区规划评估区距古蔺县城区约17km,面积约3.3km2。场区主要依托古蔺河和蔺郎路两侧分布,地块受河流沟渠分割影响,呈现带状组团形态,地形为典型的山间河谷坝。规划评估区地形主要为两类:一类为河谷坝区,另一类为斜坡地带。因此,依据《古蔺县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类型分析,永乐镇场区地质灾害预测评估主要是针对河谷坝区和斜坡规划区建设用地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

1、河谷坝区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据调查永乐镇河谷坝区,无地质灾害发育。该评估区靠近河谷洪水水位线以下区域,为全新统冲积层(Q4al)砾卵石地层,含少量砂,结构松散,厚0.0m~1.0m。洪水水位线以上为全新统冲洪积层(Q4apl) ,该地层上部为红色、砖红色粉质粘土等组成,各层厚度分布不均,连续性较差,厚1.0m~1.5m。下部为卵砾石夹砂,结构稍密~中地密,卵砾石以砂岩为主,砂为粉细砂,约占25%~30%,主要分布于I级阶和Ⅱ级阶地。

根据河谷坝区地层岩性条件和《古蔺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要求,在该区域修建房屋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为地面不均匀沉降和沙土液化。地面不均匀沉降将引起房屋变形开裂,沙土液化将引起开挖地基失稳等灾害。因此,建议在建设施工开工前应充分对建筑场地地基进行勘察。

古蔺河河道左侧斜坡为反向斜坡(下图),该类斜坡稳定较好,在坡体加载和对坡脚开挖不会诱发斜坡滑移,但开挖后出露的岩层容易风化,特别是开挖形成的陡坡、陡崖容易发生崩塌灾害。故该区域进行工程建设时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发生崩塌造成的潜在危害中等。因此,河道左侧斜坡开挖形成的陡坡、陡崖应及时护坡防止形成危岩崩塌体。

2、滑坡体复活问题

蔺郎公路以前修建时在永乐场镇区段内呈诱发2处滑坡,其中永乐场镇滑坡和孙家坝滑坡已经治理处于稳定状态。如公路进行扩建在2处滑坡体前缘都将开挖坡脚,因此,建议在工程建设开挖坡脚时加强滑坡体监测,防治滑坡加速下滑威胁工程建设安全,在开挖坡脚后应及时对滑坡进行治理。

三、地质灾害基本防御重点预测

1、重点防御时间。气象预报分析,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9月,雨水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每年5-9月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大。

2、重点防御区域。基岩履盖泥土的地段,由于受雨水的浸透,极易形成滑坡、泥石泥等。因此,地质灾害防御的重点地区,应该以基岩履盖泥土的地段为主。

3、重点防御内容。一是因自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二是因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矿山地质等人类工程地质灾害。三是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区内工程建设的严格审批,凡在地质灾害治理区范围内和周边进行工程建设的,必须经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审批,经地质灾害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进行论证后方可进行建设。

四、地质灾害基本防治重点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五、笔者针对山区地质灾害的具体防治措施建议

1、建议尽早对滑坡滑体采取工程治理工作,治理工程应与山区工程建设相结合。

2、建议对高陡斜坡进行护坡处理,消除其危害。

3、建议对河道堤坝进行修建,避免因河水冲刷崩塌堆积体引发塌滑问题。

4、对于道路挖方区应根据开挖高度、长度、路的走向与岩体走向的关系确定开挖坡度和坡高。对于顺向坡和斜向坡,在设计开挖时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对具不稳定性地段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对于横向坡与反向坡也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放坡和护坡处理。

5、斜坡场地工程建设时,建议场地开挖宜宜从高处往低处开挖,避免因顺向开挖产生临时人工边坡滑塌问题,开挖后及时对台阶进行必要护坡处理。

6、对确实要在斜坡上后部挖、前部填后修筑建筑物地段,建议将基础持力层设置于中风化基岩中,同时,并对填方边坡进行支护及护坡处理。

7、对于堆填区在堆填之前,应对底部松软地基土清除后,然后分层堆填,并碾压夯实,避免因地基土的不均匀产生差异沉降引发建筑物破坏。对于较高填方边坡也应按相关规范作护坡工作。

8、如遇局部存在软弱地基土及砂层,建议软弱地基土及砂层进行换填处理。

9、如因基坑开挖引发基坑边坡滑塌、坑道涌水、涌砂等问题,建议在基坑开挖时及时对基坑进行支护,并采取相应排水措施。

10、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24条,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

[2]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第9篇: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1. 地层及构造特征

评估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大面积覆盖第四系马兰黄土。河(沟)谷内为第四系全新统堆积物。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出发,兰州市位于祁连褶皱系东部,横跨祁连中间隆起带和拉脊山加里东褶皱带。大致可分为加里东以前、加里东、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五个构造期的褶皱和断裂,其中以燕山期表现最为明显。燕山运动还使新近系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和断裂,并伴随着不均匀的升降运动,并产生褶皱和断裂。评估区发育的主要断裂有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F2),秦王川盆地东缘断裂(F5)。

评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重要的地貌梯级过渡带,其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以断裂和断块活动为基本特征。其主要活动特征表现为构造活动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空间上具有差异性。概括起来,本区主要有大范围整体性、间歇性抬升和断裂、断块活动的继承性和新生性两个主要特征。

2. 水文地质特征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将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两类。

2.1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指存在于新近系中的地下水,在评估区分布很广,赋存于新近系砂岩、砂砾岩、砂质泥岩的孔隙裂隙中,厚度2m~5m不等,往往与第四系黄土、砂砾卵石等构成统一含水层,含水层透水性、富水性差,单井涌水量流量一般小于10m3/d,枯季地下径流模数小于0.1l/s?km2,水质较差,矿化度达3g/L以上,水化学类型以Cl?D-SO42-型和Cl-型为主。该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一般自高处向低洼处径流,绝大部分转化为沟谷潜水。

2.2 松散岩类孔隙水

可细分为黄土孔隙裂隙潜水和沟谷潜水两类。

(1)黄土孔隙裂隙潜水分布于低山丘陵区,赋存于黄土的孔隙裂隙中,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多以泉的方式排泄,水量贫乏,水质亦较差。区内大多地段为透水不含水的黄土,只在丰水年或雨季有季节性或暂时性的水流富集与赋存。

(2)沟谷潜水分布于孙家沟以及大西沟等较大沟谷的中、下部一带,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角砾层中,含水层厚度较小,一般为2m~5m,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为40m左右。该类水主要接受降水及灌溉水的入渗补给,由北向南径流,向沟口一带排泄。富水性普遍较差,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m3/d,矿化度多大于1g/l,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2-型或Cl--SO42-型。

3.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3.1 土体工程地质性质

区内土体根据其成因类型可分为一般土和特殊土两大类型,―般土包括粉土、砾卵石,特殊土为黄土。

(1)粉土:在沟谷中均有分布,其成因类型冲积、洪积和坡积。其厚度一般10m~15m,最大厚度20m,往往夹有多层砂土。由于成因复杂,结构多变,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很大,为中等压缩性土,稍密,具有Ⅲ-Ⅳ级自重湿陷性,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140kPa。

(2)碎石土:主要分布于区内较大支沟沟谷中,上部为砂土,下部为角砾。呈稍密―中密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200kPa~300KPa。

(3)黄土:区内黄土分布广泛,以马兰黄土为主,厚度变化大,黄土层厚度一般为30m~70m。具中等压缩性,马兰黄土具低压缩性。区内黄土具强湿陷性,湿陷等级为Ⅱ-Ⅳ级,承载力特征值为140kPa~160kPa。据实验资料,湿陷系数0.001~0.142,自重湿陷系数0.001~0.079,易溶盐量0.57%~3.82%,塑性指数7.5~8.5,液性指数0.21~0.30。

3.2 岩体工程地质性质

根据岩体结构、岩性组合、岩石力学性质等特征,将评估区岩体划分为层状软弱―半坚硬砂岩、泥岩岩组(N),评估区范围内地表无出露,岩性主要为砂岩,岩层具层状结构,承载力400kPa~500kPa,变形模量40kPa~60mPa,重度22KN/m3~24KN/m3,凝聚力100kPa~200kPa,内摩擦角26°~35°。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评价得出黄土大部分具中-强湿陷性,并具自重湿陷性,为Ⅳ级自重湿陷,属很严重湿陷等级;黄土状粉土一般浅部多具湿陷性,以非自重湿陷为主,湿陷土层厚度一般在2m~5m左右。黄土湿陷或潜蚀现象主要表现为陷穴、陷坑、落水洞和竖井等。多零星分布于地形低洼地带和陡岸处,规模均较小,落水洞一般深2m~5m,洞口直径0.5m~2.5m。目前主要危害公路、渠道和农田,另外场地内黄土湿陷等级为Ⅳ级(很严重),且湿陷性较敏感,若地基处理不当或者排水设施不到位,发生黄土湿陷的可能性较大,黄土湿陷可能破坏建设项目地下给排水等设施,或引起拟建建筑物基础局部地段的不均匀沉降、路面沉陷等,判定现状评估区内发生黄土湿陷的可能性较大。

5.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预测

(1)场地平整后形成填方边坡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预测评估。根据“平整方案”结合该区域地形地貌条件,场地平整后将会形成三处填方边坡,为X1、X2和X3,最大坡高分别为30m、15m和12m,坡体主要由人工填土组成,结构松散,预测在降雨、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外部作用下,3条填方边坡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均为大。(2)场地平整后开挖形成挖方边坡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预测评估。场地平整后将在规划区形成3块台地,1号台地位于规划区北侧,2号台地位于规划区中部,3号台地位于规划区南侧,3块台地周围形成1级~2级边坡,坡度25°~35°,边坡高度5m~6m。由于形成的边坡坡度较缓,坡高不大,因此场地平整后形成的边坡失稳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3)场地平整后回填土引发黄土湿陷灾害的可能性预测评估。场地回填区分布于建设场地沟谷地带,回填土为区内丘陵地段挖方地段产生的黄土,回填土厚度最大34m。由于场地平整过程中回填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以及回填施工过程中受降雨天气及施工方法的影响,在土体自然沉降及场地区大面积集水等不利工况条件下,易使回填场地区整体上或局部地段出现较大幅度的沉降变形,引发黄土湿陷灾害。填方区发生黄土湿陷灾害的可能性主要依据填方厚度判定,填方区厚度15m~34m,发生黄土湿陷的可能性大。(4)场地平整过程中引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预测评估。建设场地区共分布有3条沟谷。强降雨期间,填方过程中推填的松散土体在雨洪水冲蚀作用下,在沟谷地带可引发泥石流灾害。由于区内各沟谷长度均较小,汇水区范围小,而且沟底较宽阔平缓,因而场地平整过程中引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小。

6. 防治措施

6.1 黄土湿陷灾害的防治措施

(1)对项目区规划整平的建设场地应做好地表水的防渗、排水处理等防护措施,对雨水及其他生活、生产废水实行统一的排泄,减少地表水向场地内入渗,防止因地表水渗漏造成的场地区地面的塌陷。(2)严格控制绿化用水,尽量减少水体向场地区入渗,并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绿化用水要求进行用水的管理,并不定期检查地面变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对场地区已发生的陷穴,可采用灌砂、灌浆、开挖回填等措施。经夯填处理好的陷穴,其土层表面应用采用3∶7灰土填筑夯实或辅填其他不透水材料加以改善,并将流向陷穴的附近地表水引离,防止形成地表积水及水流集中产生冲刷。

6.2 场地平整后形成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填方边坡的防治措施:对于规划区边界处回填结束后形成的低于整平面的填土边坡,为保持边坡稳定,减少水土流失,应使最终坡面具有安全坡度,并采取分级放坡、坡脚设置挡土墙、坡面设置格栅状浆砌块(片)石护面或采用三维垫固定植草护面、坡顶设置截排水沟的综合措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