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是指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增加的过程。由于城市地区经济水平及医疗水平较农村地区好,所以城市居民的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截至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占全国总人数的四成左右,在未来20年里将会突破六成,这就意味着我国城市地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对此,老年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社会的一个趋势,职业教育需要就当前社会现状调整自身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步凸显,我国在政策上开始鼓励老年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会推动涉老服务业的发展,更能够让许多老年人接受再教育,获得再就业,从而减缓社会压力。但是,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涉老职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接受再教育的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涉老人才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诸如养老院之类的服务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第二种,涉老服务人员。其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精神慰藉以及良好的沟通等服务;第三种,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这些往往都是临时性的。就上述三种涉老人才类型来看,其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前提必须要有专业化的涉老知识和服务知识。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就业人员对老年产业的认识不足,所以一些高知识结构的人才甚少进入此行业,从而导致了我国涉老职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经验技能不足,服务人员大多为农民工,其对养老服务的认识也仅仅止步于生活照料。加之,这些人员没有强烈获取再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了我国老年产业发展极不成熟。
(二)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与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不符
虽然目前我国鼓励涉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该产业刚刚流行于市场当中,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建立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因此,当前我国涉老职业教育从专业建设、科研水平以及培养体系等方面都依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甚至仍然有许多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涉老职业教育这一科目,从整体来看,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与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严重不符。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由上可见,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找到职业教育突破人口老龄化屏障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人口老龄化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年龄后延,急需职业教育辅助就业
受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影响,我国实际劳动年龄将会逐步后延,这些后延的劳动者社会经验历练充足,且有劳动欲望,如果进入老年产业将会整体改善涉老人员知识水平低的现状。如果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加强对此类劳动者的吸收和招纳,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其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针对这一空缺提供相应的教育,使这一部分的劳动力能够继续为社会服务。
(二)老年产业的兴起使得市场就业需求增加
老年产业主要是从生产、经营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为老年人提品及服务的一个产业部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凸显,老年产业随之发展起来,因此,对于此类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这样也会带动人口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而职业教育本身也是为受教育人群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迎合了老年产业迅速发展、相关人才亟待扩充的市场需求。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老年人居家养老需要社区人力资源的辅助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当前有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之这些劳动力人口还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责任,如果单靠他们来承担老人的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与之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依然还很低,需要有专业化的家政服务或照料服务人才来为老人营造更细心、更舒心的居家养老环境。而这些专业化的社区人力资源需要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机构予以培养。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通过上述关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及机遇分析,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
想要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关于涉老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并将其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系,首先就必须要转变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传达给受训的每个学员,让他们了解到该行业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往该科系职业教育成功案例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及财政扶持状况分享、老龄化趋势的必然性分析等使接受涉老职业教育的人群能够在该行业中获取更多的职业期望值。
(二)增加社区人力资源教育的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一直困扰我国社区人力资源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向前发展的一大阻力。想要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及地方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加大,以切实保障涉老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有充足的资金;第二,社区财政支持。涉老职业教育不可能完全靠国家及地方财政拨款,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社区财政支持体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保证涉老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
涉老职业教育不仅要依靠个人、社会的力量,更需要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以实现涉老职业教育的规范化、正规化以及权威化。因此,加强涉老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将是对涉老服务未来发展在制度和法律上予以了肯定和保护。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就国外先进且相关的立法经验进行借鉴,以确保我国法律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
(四)拓宽教育范围及内容
未来我国涉老职业教育需要积极拓宽教育的范围,以迎合市场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说:第一,重点强化涉老服务理论知识以及规范化服务礼仪的培训。由于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涉老服务人员大多接受教育的层次较低,虽然我们在致力于改善这一问题,但是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因此,在对涉老服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之时,要让其多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和规范化服务,从而在基础学习上予以提高;第二,学员年龄要拓宽要求。由上可知,我国劳动年龄是逐步后延的,许多年龄较大的后延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以后,也可以引入到涉老服务行业,而且此类劳动力在心理上能更接近于被服务人群,未来工作也更好开展。而且,这种相当于老年人自己服务于自己的一种方式,可以极大地缓解涉老服务的压力;第三,合理规划教育内容。在此方面,笔者认为需要就基础教育项目、闲暇教育内容、文艺生活情趣教育内容、家政组合管理等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以确保职业教育能够从理论化层次上升到实践性上,让涉老服务人才在未来工作中能够予以直接借鉴。
(五)实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人口老龄化现状不仅要求了老年产业的发展,更要求了针对涉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辅助一部分人进入老年产业。相对于让众多青壮年进入这一行业,笔者认为,可以实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采取老年人帮助老年人、老年人进入老年产业及涉老服务行业实现再就业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解决了老年人老无所长、老无所依的状态。
总结
总而言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且要在更新教育理念、增加社区人力资源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拓宽教育范围及内容上予以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俊山,尹银.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职业教育改革[J]. 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王延辉,宋殿娇. 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的挑战和启示[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城市移民的“稀释”作用。上海的常住人口出乎意料地增长到2300万,上海常住人口中有近900万的外来移民,这些移民从年龄结构看主要是年轻人口,因此带来替代性迁移的作用,使上海人口结构中的老龄化水平下降了,也同时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供给。这说明移民是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有利因素。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将继续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国城市化水平到2030年预计将增长到70%,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口集聚过程仍然继续发展,上海老龄化程度的相对严重性还会有所缓和。
但这绝非意味上海的老龄问题相对不重要了,或者说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努力可以放松。实际上,上海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在于,上海需要从更高起点和更新的视野着眼,来建设一个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高水平老龄社会。上海的老龄问题和我国其他地区的老龄问题是不一样的。中国总体上的任务还在于实现养老保险的全部覆盖,以及为贫困老人提供经济的支持和基本医疗的保障。上海老龄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定位,以及对于建设老龄社会的思路,则需要以世界城市为参照,更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的考量。
从这个角度来评价当前上海的老龄社会建设,还存在很多明显落后的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积极加以推动的内容。
一个值得强调的方面是应该重视现代技术对老年社会生活方式的重新塑造,并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例如欧洲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我们发现欧洲的医疗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电子信息化有很大发展,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社区卫生和医院医疗服务的整合、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家庭门诊和健康咨询,以及远程治疗和紧急服务体系,都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可以说信息化改变了老年健康和卫生服务模式。我们也已经看到,各种现代技术在老年生活中广泛应用,各种老年产品的研发应用,这些都已经改变或者将要改变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福利。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老年人口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使老年人口更好地进入信息化社会,并重视现代技术对现代老龄社会的应用和改造。我们同时发现,这样的过程也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遇。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上海,我们还在迷惑着如何推动现代服务的发展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其实从某种程度来看,老龄化本身也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上海对于建设现代老龄社会的理解,如果还仅仅停留在解决老年人口生存和供养问题,停留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和保值增值问题,其实是没有充分意识到,人口结构老龄化对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运行发生整体性转型,老龄化对于现代大都市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上海城市发展中另一个显著不足的方面是需要建设现代老龄社会的社会生活体系。目前为止的应对老龄化的对策方案,往往重视经济供养体系和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但是对于老龄社会的社会构造和社会运行体系的建设还非常薄弱。实际上,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同时需要一个完善的老年社会运行体系,需要广泛依托包括老年医院、老年大学、老年医疗服务机构、老年俱乐部等各种社会组织发挥作用。老年社会生活体系的建设,也包括各种社区养老设施如何通过社会机构加以运营,以及如何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的老年服务,等等。老年社会体系的建设是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为老年人口提供各种服务,满足老年人口群体的需求,并因此改变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建设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的老龄社会。
现代大都市发展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是需要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包括建设更加满足老龄人口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城市的规划和运行要适应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满足老龄人口的生活需求、交往需求、消费需求和发展需求。不仅在家庭内部的空间规划中,需要有详细的建筑标准避免老人在光滑地面上摔倒、合理安排楼梯和扶手、建造卧室、卫生间、浴缸内的辅助设施,等等。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也需要增加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空间,为老年人口扩展其社会参与提供条件,在小区内需要配置足够的托老所、养老院,在一定的服务半径中配置足够的服务中心,等等。城市老龄社会的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和空间规划,更需要重视软件的建设,包括良好的社会服务机制、完善的老龄社会政策体系、老龄社会信息系统的建设,乃至形成一个平等对待老年人口和关心照顾老年人口的文化环境,等等,从而充分动员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动员社会和邻里的力量,来推动更完善的老龄社会的形成。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关键词】保险资金;养老产业;人口老龄化
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在挑战中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并赢得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解决,就势必需要保险这个强有力的后备军。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状况的好坏关联到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实际利益,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稳定,保险公司根据自身优势,参与其中,加大实物投资力度,为养老产业注射入了新的活力。
一、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背景及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近况
截至2016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经突破1.5亿大关,并且已经占据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老年抚养比也随即超越了上一年年末的14.3%继续向前挺进,我国不仅拥有最多数目的老年人口,还进一步演变为老龄化进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统计,1987年至2000年期间,老年抚养比由8.3%上升至9.9%,2000年至2013年期间,老年抚养比由9.9%上升至13.1%,比起前十三年上升的1.7%,后十三年上升的3.2%呈翻倍趋势,伴随老龄化与老年人口抚养比正相关的程度越来越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的养老压力也在逐年递增,保险公司发挥自身优势及时有效的解决老龄化问题刻不容缓。
(二)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未富先老”的现实所导致的老年人购买能力不足这一问题是制约着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而受中国早年特殊国情的影响,未能及时控制生育规模以及早期各部门对养老产业的不加以重视,我国的老年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还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发展前景较广阔。
(三)投资意义
受传统“养老防老”和“儒家孝道”观念的束缚,我国对养老产业重视较晚,保险资金与养老产业的契合性很强,“富人变老”将会成为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最大红利,保险资金的注入不但可以助力养老产业的社会化大发展大变革,还能够为保险公司自身谋福利,响应政府政策为国民谋福祉,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时代进发。
二、关于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SWOT分析
(一)自身的优势
与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涉足养老产业的世界主流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产业目前刚刚进入状态,开发实力甚弱,规模经验尚浅,后备资金不足,需要倚靠一些雄厚的资金投入来带动它的发展,因此养老产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于其他行业,有利于保险资金对其进行投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国民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物质需求,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消费习惯朝着更理性的方向迈入,消费结构更加合理不再盲目过度,这些都为我国目前保险市场的中期发展助力加速,由于它本身的市场份额不胜枚举,再加上近些年经历了股市、海外和基础设施等大型投融资项目回笼了大量资金,已经具备足额的用来投资养老产业的资本。
保险资金注入养老产业与保险公司推广的长期护理保险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保险公司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养老产业完善和推广自家的险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险种的创新和改进来支持自身投资,做到利益双收。
(二)存在的劣势
目前从事保险投资的工作人员数量少且很难适应保险投资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从事保险销售的人员虽然规模大、数量多,但他们的职业素养普遍较低,难以在投资型大环境下提出什么建设性的建议,种种限制性因素都制约着保险公司投资视野的开阔。
自从2004年以来,我国的保险公司开始向各个领域进行大规模撒网式的保险投资,但是其投资没有明确的主体和方向,还存在有一定的跟风性,对养老产业的投资经验尚浅也致使保险公司无法开展大规模养老产业投资局面。因此,造成“鱼不上钩”的困局也是在所难免。
在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深入人心,在“未富先老”的时代背景下,国内目前的养老基础实施落后,养老产业自身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摸索才能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新思路。
(三)面临的机遇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逐年急剧上升,“十三五”期间,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导致家庭结构开始改变,民众的保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政府针对此现状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规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保险需求日益多元,这些都为保险资金注入养老产业赢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期。
开明的国家政策支持是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一大重要机遇,“富人变老”也将会成为我国保险资金注入养老产业的最大红利机遇,正是由于这些人对自己晚年生活质量的要求高于普通民众,他们将成为带动养老医疗需求水平提升的主力。
同时,我国保险企业可以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的发展经验,快速投入资本,多种模式配合下发展养老产业,多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形成保险投资资本的高效利用。
(四)面对的挑战
受固有“养儿防老”和“儒家孝道”思想观念的羁绊,我国的大多数居民都不太能接受收容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这些类型的养老安排,大多数老人还是更愿意自己的老年时光能够在含饴弄孙的快乐中度过,而大多数的中年人也希望让自己的父母长辈在老年时光有子孙陪伴,尽享天伦之乐,从而造成养老机构无从发挥自身价值的困境。
我国大部分的居民缺乏对老年大学、老年文体中心等老年服务机构的认识,且接受机构宣传的途径较窄,尤其是偏远的农村老龄人口,子女在外务工无暇顾及,造成他们的视野较为局限,思想得不到深层次的开化,使得这部分老龄群体对一些新事物抵触,甚至是排斥。
我国缺乏大量的针对老年群体的专业护理人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失能化比率的逐年加重,尤其对于患有老年痴呆或存在其他认知能力障碍的老年人来说,能够得到专业的护理人员看护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由于我国从事保险投资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才致使保险公司对养老产业这一块资本投入的长久疏忽。
受到我国早年部分较低素质保险营销人员的影响,保险在我国依旧还是一个不太好的代名词,投保人对保险人缺乏一定的理解与信任,为保险公司资金投资带来了困难。
三、发展策略和建议
为了实现保险投资资金的合理有效分配,同时为社会养老现状献出一份绵薄之力,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工作。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企业专业部门严格的准入机制,提高就业准入门槛,加强公司内部职业技能素养培训,努力做到岗前岗后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出能充分适应保险时代变革的优秀保险专业人才。
保险公司急需强化对老年大学、老年医护中心、老年文体中心等老年服务设施的宣传力度,上山下乡进社区走街道,竭力开设相关宣传讲座,充分发挥互联网及多媒体的有效力量,让更多国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老有所养的必要性,努力引导“科学养老”、“健康养老”、“快乐养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开发一些类似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险种,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渠道、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导向的保险企业发展新动力、新思路,实现保险投资资产与保险自营资产之间的协调配合,同时实现二者的赢利双收。
保险公司理所应当及时、认真、公正的总结历往投资的成败,分析成功经验,总结投资失败的教训,完善相关的公司管理制度,规范公司运作,改善保险公司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努力提升国民的好感度,做成一个让国民足够信赖的好企业。
四、结束语
将保险资金注进养老产业,势必为我国保险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增添活力,为养老服务建设添砖加瓦,为人民福祉谋划一条新出路。我国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发展方向,认清发展的优势所在,同时规避和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抓住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逆境中谋发展,在困难中找出路。只有顺应时代的大潮流,借助政策的新形势,加大人才的培养和观念的引导,才能迎来保险发展的美好明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养老产业定能成为保险发展史上的新辉煌,公平、有效、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终将覆盖全社会,中华儿女的“中国梦”终将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昕D.我国商业保险在老年产业中的商业机会探究[J].保险研究,2011,(5)
[2]祝向,董琳.论保险公司和养老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2011.2
[3]王俊芳.试析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11
[4]生力.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的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14.4.1
[5]郭旭.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策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12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经济影响
一、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1.我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国家
我国拥有13亿的人口,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2.流动人口规模庞大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中国国内人口流动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据专家预测,农村劳动力中还有1/3可能转移出来,成为流动人口。
3.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升高到118.06,严重偏离了正常值106。
4.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 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它以老年人口系数作为衡量的指标,指的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的数量在该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如果老年人口系数越大, 说明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就越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按照国际老龄化标准来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突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现在我国的退休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仅仅覆盖了少数的国企职工和城市人口,而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陷入了着既不能依靠国家养老,又难以依靠子女养老的两难境地。
2.社会老龄化使得作为社会财富生产者的劳动人口将相应减少,由此降低整个社会的财富生产能力。我国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需要供养的退休职工大于在职职员,这就成为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重大负担。
3.与此同时,社会老龄化必然导致人们必须储备更多的资金来应对老年医疗的需要,这样就会降低社会的消费能力。
4.社会老龄化对社会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国家财政也带来了挑战。在老龄化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会发觉,养老设施变得越来越缺乏而育儿设施会变得越来越富余。同时全社会的医疗费用也将大大增加,财政就要承受更大的负担。
四、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速度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即由于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国家必须增大税收和财政预算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就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在扩大再生产方面的投资。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中国现阶段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仍在增加。据专业人士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从1998年劳动年龄人口7.9亿增加到2020年的9.2亿。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就业难的问题。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因为年长劳动者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如年轻人,因此劳动力的老龄化容易给技术更新和行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变得十分被动。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分配的影响
在人口老龄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老年人与中青年一代人之间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可能会更突出一些。退休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了社会保险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幅度的提高,在职人员逐渐感觉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的压力过大,于是出现了两代人之间究竟“谁养活谁”的说法,反映了我国当前代际矛盾的特点。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就对储蓄的影响而言,首先由于工作年龄人口的相对减少和老年消费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社会和个人储蓄能力相对下降。其次,国家、企业和个人增加对养老保险的投入,也可能会减少在职员工的实际收入水平。再次,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总的消费人口增加和个人消费时间延长,因此也可能导致社会储蓄的下降。
就和社会投资的关系而言,老龄化使社会的储蓄出现相对或绝对下降,因此国家或银行的投资必然受到影响。人口老龄化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是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4.人口老龄化为市场发展提供的机遇
(1)老龄化为消费品市场提供的机遇
老年人的消费需要一般体现为保健、实用和方便。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占社会总的消费份额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而且由于老年人消费的特殊性,因此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也要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国老年市场虽然有所启动,但几乎还是一块未被开发的领域。我们更应该看到,在人口老龄化的后期,有关老年医疗保健的市场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我国老年市场发展的人口学与经济因素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尽管各个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的时间有早有晚(法国最早为1865年,日本最晚为1970年),各国的老年人口比重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并没有被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拖垮,因此,其中必有值得借鉴之处。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各国所采取的基本对策和措施大致是相同的,其中主要有:
设立老龄机构
很多国家的政府设立了老龄工作管理机构,在议会成立咨询委员会,在社会上建立老年问题学术团体,把老龄工作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例如:
英国政府由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和社会服务部分工负责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服务工作。内阁设有“补充给付委员会”,下设区域分会和地方基层分会,负责申请、调查和发放老年救助金。政府通过老龄问题学术机构定期召开老龄学术研讨会,促进学术专家、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的交流与合作。
日本总理府设有“老龄问题研究室”,厚生省设有“老人对策室”,都、道、府、县、町、乡设有“福利事务所”,主管老年福利事宜。各级政府把老龄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参加“老龄政策和老年工作研究会”。
立法保障权益
保障老有所养是老龄社会的首要任务,先期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普遍通过立法来保障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七大工业国家中政府首次为养老保险立法的时间分别为:德国1889年,英国1908年,法国1910年,意大利1919年,加拿大1927年,美国1935年,日本1941年。此外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老人福利法》、《老人健康法》;美国还制定了《美国老人法》和《禁止就业年龄歧视法》。
鼓励生育
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资源减少,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缓解其不利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实行鼓励生育政策,对多子女家庭给予经济补贴,设想通过提高人口出生率,减缓老龄化发展速度。例如:
法国、德国和芬兰对多子女的家庭发给家属津贴。芬兰的孩子津贴标准是:第1个孩子每月535芬兰马克,第2个孩子每月657芬兰马克,第3个孩子每月779芬兰马克,第4个孩子每月901芬兰马克,第5个及以上的孩子每人每月1023芬兰马克,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每人每月加发200芬兰马克。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措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了防止老年人陷入贫困,避免退休金制度崩溃,不断改革国家养老金计划。有些国家还最大限度地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并对退休人员无退休收入的配偶发给家属保险津贴。例如:
美国的《老年人和遗属保险》供养亲属津贴的标准规定:退休工人65岁及以上不享受养老金的配偶,依法领取相当于受保人退休金50%的亲属津贴;受保人死亡后,其65岁及以上的配偶,领取受保人100%的年金。
发展高科技
发达国家认为解决老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最大动力是发展高科技。美国全国老龄问题研究所人口统计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苏茨曼认为,经济增长率远比人口老龄问题重要得多。美国发展高科技所带来的经济高增长率在减轻人口老化的压力方面很有作为。
鼓励延缓退休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危机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老龄化进一步的发展,导致发达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出现了基金困难的局面,部分国家甚至陷入了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困境。为了保持收支平衡,保持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发展,一些国家相继采取了提高领取退休金法定年龄,鼓励延缓退休的措施。
据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统计,近几年来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提高领取退休金法定年龄的计划,其中美国每年提高2个月,计划到2007年提高到67岁。日本争取在2025年前后把领取退休金法定年龄提高到70岁。
接收国外移民
欧盟统计办公室2001年1月8日公布的资料表明,移民使欧盟的人口增加,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1999年欧盟接收移民72万人,2000年上升到81.6万人。瑞典每年接收移民1万多人,现在外来的移民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联合国预测,不少工业国家都将面临沉重的老龄化压力,需要吸收外国移民作为新的劳动人口。
发达国家通过吸收移民来缓解劳动力不足,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做法,已达成国际共识。预测2000年到2025年,发达国家每年平均接收移民128万多人。
“积极老龄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97-03
一、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某一标准年龄结构比例上升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按国际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大于10%或65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大于7%时,标志着老龄化时期的到来。从老龄化的过程来看,发达国家是自然老龄化,而中国则是政策性老龄化,在1999年中国已成为老龄化的国家。同年,安徽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10%,达到10.96%,此后安徽省老龄化程度以不同的幅度上升,这预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在1999年正式到来。安徽省老龄化的特征包括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发展速度快、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显著以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1.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2003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3.22%;2005年安徽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4.57%;2008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5.96%,达到979.15万,绝对数字十分巨大。2008年安徽省有9个城市的60岁以上人口超过该市人口的15%。据历年统计资料预测,该比例将继续扩大。此外,老龄人口高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1999年到2008年,安徽省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呈总体上升状态(见图1),1999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7.38%,2005年达到了10.09%,2008年则达到了11.15%,绝对数字达112.6万人。
2.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越来越高。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是指老龄人口(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一方面,统计数据表明,从1999―2008年,虽然个别年份出现老龄人口的扶养比下降,但总体走势仍为逐年上升(见下页图2)。2008年,老龄人口的扶养比达到16.65%。另一方面,安徽省省老龄人口生活来源还是以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2005年全省各市老龄人口靠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大多数,分别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38.34%和45.10%。其次是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占到老龄人口的11.91%。而依靠国家保障救助所占比例较低,只占到2.16%。
3.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2008年,安徽省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5.96%。安徽省内不同的城市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如合肥、芜湖等由于人口输入带来大批年轻人口导致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全省水平。省内流向合肥市半年以上的人口占省内跨市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44.7%,芜湖市居第二位,达到12.43%。经济正在转型,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如淮北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其经济正在向其他产业转型,所以外出人口不多。2008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仅为8.57%,而其人口出生率相对高于全省水平。所以在2008年的统计中,老龄化程度为12.26%,成为安徽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城市。黄山市、六安市、安庆市、池州市自然环境优越,再加上远离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外来流动人口较少,造成该地区人们竞争意识小,生存压力不大,无形中延长了人们的寿命,导致其经济比较发达但老龄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全省老龄化水平的地区,主要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量剩余劳动力输出而导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巢湖在2008年的统计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22.34 %,成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4.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过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1]。安徽省从1973年开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这一举措使安徽省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很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2]。据安徽省2005年统计年鉴,靠家庭供养的60岁以上老人有36 853人,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59.71%。无子女家庭养老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风险比多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大得多,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必将给安徽省的社会养老机制带来挑战。
二、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特征
老龄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它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综合的产业,是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用、医疗、娱、学、保险、通讯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卫生保健、生活照料的用品、设施和场所提品和服务的各个行业、多个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3]。老龄产业不仅为老龄人群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效益,同时还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老龄产业占GDP比重不大、老龄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老龄产品供给不足。
1.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快,但老龄产业比重不大。据安徽省统计局资料,2005―2009年,每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22%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了26.5%。虽然经济一直取得较为稳定的增长,但是老龄产业增加的幅度并不很大,几乎不变。老龄产业与环保产业都属于21世纪的新兴产业,未来必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已成为经济全面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2.老龄产品种类少,发展层次较低。随着老龄产业的不断发展,老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在西方老龄产业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的老龄产品市场已经相当发达,企业在开发产品时除了着重质量优异、方便、实用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产符合老龄人特点的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在老龄住宅市场、老龄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国外商家对老龄产品市场进行深度开发,创新研发出符合老龄人特点的特种消费品。而目前中国老龄产品主要以保健营养品为主,其他老龄专用品开发很少。从芜湖市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了解到,老龄用品主要分为老龄生活助用品轮椅、拐杖、升降设备及其他交通和助走器材,专用通讯设备、视听读写用品用具等;老龄营养保健品:营养滋补品、养容保健食品、保健酒类、保健茶、土特产等;老龄生活用品:老龄服装、鞋帽、生活用品、用具、保健用品、绿色环保建材、包装、原材料、半制品等。而大商场中的老龄产品大部分有省外厂商生产,如老龄助用品和保健器材多为上海市、福建省、浙江省生产;老龄保健营养品主要由上海市、江苏、广西等省生产,只有富硒康是由安徽省界首市生产,而富硒康也不是由安徽省自主研发的;老龄服装多为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生产。由此可见,安徽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老年产品太少,各行各业对老龄产品的开发存在严重不足,老龄产品生产处于初级层次,对老龄人的精神需求产品开发欠缺。
3.老龄产业市场需求大,供给出现不足。张纯元是比较早关注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关系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中国人口的急剧老化,会给未来消费带来重大的变化,尤其老年人口需求构成市场的变化是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快的必然结果[4]。随着中国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居民消费能量逐渐释放,老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据专家预测,目前中国老年人市场需求大约为7 000亿元~8 000亿元,而实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不到1 000亿元 [3]。从安徽省目前情况来看,老龄物质产品多由外省生产,本身开发创新的老龄产品极少;此外,中国老年教育市场将孕育着无限商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了能让自己融入现代生活,而加入到书画、养生、保健、英语、计算机、理论研讨等学习行列[5]。安徽省的17个地市虽都有老年大学,但师资力量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受益的老龄群体狭小,而各地市的老年活动中心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也很少。由上述分析可知,安徽省老龄产业的供给远远跟不上老龄群体的消费需求,一些公共老年服务设施仍需要不断完善。
三、安徽省发展老龄产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出台政策,带动老龄产业发展。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在老龄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老龄扶养比的上升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压力。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积极发展,为扶养老龄群体创造经济基础。首先,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目前,中国城市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老龄人的退休金标准也不断增加,2010年2月,养老保险金又不同幅度上调了一些。政府应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老龄人的实际购买力;其次,结合皖江城镇带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力引进资本,对发展老龄产品的企业给予一些税收或补贴,对发展老龄产品的企业加以辅助与支持,促使老龄企业产业化。
2.企业转变观念,积极开发老龄产品。老龄产品利润空间仅为10%,而其他产品的利润空间则会大得多,如流行服装的而利润空间则在60%左右[3]。因此,企业不愿意专门生产针对老龄人群的特殊产品。以2008年为例,全省三人户家庭规模的比例最多,占到29.5%;家庭规模在五人户和六人及六人以上户所占比重最少,仅为8.39%和4.73%。由此可见,三世同堂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因此物质生活在子女孝敬父母的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相应的老龄产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老龄产品的研发,根据自身企业产品生产出特色的老龄产品,该老龄产品又可带来相应互补品的消费。如,开发老龄房地产不仅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对小户型房屋的需求,而且又节约了资源,同时老年人入住后又会带来老年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的消费。
3.成立老龄产业协会,搭建老龄产业平台。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于2010年1月30日在北京成立。广东省、宁夏省等省分均成立了老龄产业协会。老龄产业协会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制定老龄产业“行规行约”并监督执行,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和行业整体利益;参与制定国家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向政府部门提出有关产业政策、经济立法等建议;建立老龄产业信息网络,按照规定编发行业刊物;组织会员研发老年产品,引进、推介国外优质同类产品;开展从业单位、社会组织间的国际合作交流活动,考察、借鉴先进经营模式及管理经验;根据需要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各类培训等;受政府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委托,承办与老龄产业有关的工作。因此,安徽省应尽快成立安徽省老龄产业协会,将“银发产业”变成“朝阳产业”等。各地市也应积极成立符合自身地市特点的行业协会,在省行业协会的带动下,共同促进老龄产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4.各地市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老龄产业。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中,要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的老龄企业,依托这些地区较为成熟老龄产业基础,开拓创新本省的品牌。如合肥、芜湖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在今后发展老龄产业的时候要注意差异化发展不同的老龄实体产业,在有条件研发老龄产品的企业开发本企业的老龄产品,做到产品专门化、特色化,减少省内不良竞争,而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以采矿业为主的城市,如淮南市、淮北市、铜陵市、马鞍山市,这些正在或可能变成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在各自的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重视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立专门的开发区,发展专门的老龄产品生产基地。安徽省内风景名胜地众多,如黄山(黄山市)、九华山(池州市)、天柱山(安庆市),这类城市在推进老龄产业时应结合自身特色,以开发老龄房地产与老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为主,积极研发出适合老龄人群的养老房屋及方便舒适的旅游产品。各地市旅行社可针对老龄群体推出省内银色旅游,既不耗费太多体力,又能给老龄人带来享受。就芜湖市来看,除一家旅行社推出夕阳红的路线,其他旅行社都没有特别推出银色旅游。
5.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老龄产业科技含量。安徽省内科技机构的数目已从2000年的984个增加到2008年的1 533个,科技经费筹集额从2000年的490.06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 545.40亿元;专利申请授权量从2000年的1 482件增加到2008年的4 346件。但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安徽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足,在这其中,老龄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更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应加大对老龄产业的科技投资,积极研发生产出功能齐全,样式新颖的老龄产品。
关注老龄化社会,加速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开发老龄消费市场,可以充分满足亿万老龄人的消费需求,提高老龄人的生活质量,丰富老龄人的生活,体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发展老龄产业,可以有力地扩大内需,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增强抗御经济周期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中,应及时抓住老龄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老龄产业发展步伐,将安徽省建成中部城市中重要老龄产业基地,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1):121-125.
[2]秦娟.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32-33.
[3]杨宏,谭博.西方发达国家老龄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6,(11):65-75.
[4]张纯元.老龄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4):14-16.
“人口红利”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类似的机遇也基本上只有一次。在2002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别指出,“人口红利”期是为发展中国家打开的“机会的窗口”,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性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如韩国在1961年把家庭计划(即计划生育)确立为一项国策,使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随之出现了“人口红利”期,韩国政府抓住了这一机遇,从自身基础条件、发展水平和国际比较优势出发,及时捕捉和积极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给予资源和资金支持,创造了令人称羡的“汉江奇迹”。
我省的“人口红利”期大致从1986年开始,到2029年前后结束,持续40多年。此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段:2001年前,少儿负担系数相对较高,总体在30%以上,老年负担系数较低,总体在10%以下;从2002年到2016年,少儿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都比较低,总负担系数均低于40%,也就是一个劳动力人口最多仅供养0.4个非劳动力人口,是我省人口负担程度最轻的时段;2017年以后,少儿负担系数仍然较低且保持稳定,大体在20%~22%上下,老年负担系数则不断攀升,将从20%提高到30%。能否根据不同时段的特点,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推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红利”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三个方面的机遇:一是劳动力供给充分,价格便宜,如果就业充分,会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由于劳动力人口年龄构成较轻,使得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快。过去五年是我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这既是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推进“三个转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表明我省已经从“人口红利”中获益。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将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根本途径。我省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充足,另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巨大。因此,一要坚持就业优先.确立以就业优先和兼顾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扩大就业规模、降低失业水平为当务之急:二要鼓励自主创业,从体制、政策等各方面为自主创业营造环境、降低风险,既可大量增加就业岗位,又可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三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讲,获取“人口红利”的大小,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四要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建功立业,这是一个“人口红利”的宝藏。
投资于教育和健康。劳动者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是获取“人口红利”、建立人力资本的重要条件。我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不高,人口素质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等问题仍较突出。一些传染性、突发性疾病已经对人口安全构成了威胁,就医难的问题也较突出。将公共财政优先投资于教育和健康,既是获取“人口红利”的必然要求,也有“人口红利”期本身带来的发展机遇。以教育为例,随着受抚养少儿人口的减少,为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为实施农村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减轻了压力,为逐步走向普及高中教育、发展大学教育提供了可能。因此,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尽快实现两大基本目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同时,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尽其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积极构建养老体系。在“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前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也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机遇。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做准备。我省“人口机会窗口”大约在2029年前后关闭,留给我们应对的时间也就是20来年。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与保障体系,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做好准备,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现实问题。因此建议:要加快建立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对城镇主要是完善,对农村则需要加快探索建立。“人口红利”的形成,计划生育家庭功不可没。因而在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时,应当首先惠及计划生育家庭,比如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等,都是具有养老保障性质的“德政善举”;要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由政府投入建设一批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和设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福利领域,逐步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骨干的老年福利体系。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未富先老;人口机会窗口
作为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的结果之一,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及与其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不仅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老龄化也会通过对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的作用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大多国家也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情况不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形势,因此不断健全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降低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实现养老保险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态势
(一)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态势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经济高速发达,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已具备了应对老龄化压力的能力,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即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二)区域间人口老龄化差距明显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表现出了由东向西的区域差异特征。显然,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比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在发展,城市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也比农村地区更严重。说明在选择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及城乡、区域间的特殊情况。
(三)2000-2025年间“人口机会窗口”期会始终打开
“人口机会窗口”指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先于老龄化的速度,在生育率下降的早期,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孩子数量的下降速度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几十年后,老龄人口才会逐步超出未成年人口,在这一人口转变的进程中,会造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构成形状,使得劳动力供应充足,社会负担也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人口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①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尽管老龄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在2030年之前,由于老龄化的速度慢于出生率的下降速度,而人口的抚育比也较低,因此这段时期为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基于人口红利的存在,应利用这个机遇期来大力发展我国经济。
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挑战
(一)老龄化导致人口赡养比不断提高
人口抚养比包括老年赡养比和少儿抚养比,赡养比是指老年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表明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老年人口。目前,国际上通常将0-14岁的人口定义为少儿人口,15-64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定义为老年人口。很明显,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将导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和赡养比的不断提高(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1950-2010年世界人口老年赡养比仅由9%上升至12%,而从2020年至2050年老年赡养比将从14%上升到25%,相比之下少儿抚养比将稳步下降。在发达国家,少儿抚养比自1950-2010年也一直呈下降趋势,而老年赡养比自1950-201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表2)。总之,在老龄化背景下,世界人口负担系数总体将呈现赡养比不断上升,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及总抚养比整体上升的态势。
(二)老龄化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人口老龄化导致赡养比不断提高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未来劳动人口也越来越少,相应地缴费人数也会逐渐减少,因此,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会越来越重。以我国为例,从1998至2005年,各级财政针对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资金支出约在4000亿元,3600亿元左右为中央财政资金补助。在2006年,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贴97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为77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9.2%和42.3%②。近年来,虽然政府在养老保险领域的财政支出力度不断加大,但养老保险改革中的最大问题仍旧是资金的匮乏问题,逐年扩张的基金缺口正在使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提出挑战
社会保障基金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它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企业年金规定投资于银行存款等流动性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20%,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20%,这种投资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但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使基金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三、国外应对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以德国为例
德国是世界上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两德统一以及提前退休人口的持续增加,德国的法定养老金开始趋于萎缩,政府的财政危机也不断加重,因此德国进行了以开源节流为主要手段的养老保险改革。
首先,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为解决不断增加的养老金领取人数与缴纳人数比例不断下降带来的收支失衡问题,德国一直在不断提高养老金的缴纳比例,同时,降低法定养老金的替代率,德国政府正设计将退休员工养老金占工资的比例逐渐由53%降为2020年的46%,到2030年降为43%。
其次,鼓励支持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德国政府为鼓励雇主和雇员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从2002年1月起,允许雇员以工资转换方式建立自己的企业补充养老金,同时政府对企业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金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或相关补贴,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德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普及程度逐步得到提高。
再次,继续发挥政府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德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同政府的社会政策密切联系,政府组织、规划和推动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并为养老保险的持续运行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同时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制定和适时推出社会保障政策,对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保险机构进行监督。
德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社会保障体制较为健全的国家之一,其制度的创立和成长也历经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其中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比如德国完善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法定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保障方式,以及在老龄化趋势下引入的长期护理保险和“个人服务时间存储制度”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并适当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更好地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选择
(一)养老保险制度应定位于保障型制度
社会保障具有互济、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养老保险无疑也具有这种功能,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养老保险制度也必须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变革,建立一个统一的保障型的养老保险制度而非福利型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发挥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还可以发挥其收入再分配和激励的功能,这也是我们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所追求的。
(二)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应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家庭养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都是建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支撑的养老保险模式,也可以充分有效地分散保险责任,给予公民以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广覆盖的原则,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年金可以保持养老保险的替代水平,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因为寿命延长而下降,鼓励个人购买商业性储蓄养老保险,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样也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
(三)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市场化步伐
虽然安全性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基本要求,但在老龄化趋势下,养老保险基金不仅要做到安全性,而且要实现保值增值。应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除银行存款、国债、股票等品种外,国家还应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给予优惠,让养老保险基金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运作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也出现了由政府部门投资到私募基金公司投资运营的趋势。私人运营的社保基金具有灵活性和盈利性,体现了市场作为基础手段配置资源的要求。政府可以通过挑选相关私人基金投资公司运营部分社保基金,同时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通过市场化道路不断壮大社保基金规模实现保值增值。
五、小结
为了应对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同时减少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对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改革的有益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所处的具体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必要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的定位和选择。通过坚持保障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不断建立健全全方位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作,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注释:
①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8.
②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8.
[2]孙祁祥,朱俊生.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8,(4).
[3]杨燕绥,李学芳.“创造”老龄人口红利[J].中国社会保障,2010,(5).
[4]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J].经济科学参考,2011,(34).
[5]张车伟.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战略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