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

人才培养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重要性

第1篇: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

1.引导作用

高校阶段在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提升自己的技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一个就是引导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都是反映着学生主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体现学生的主流思想。高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传统、经验的总结,它反映着学校的方方面面,从校园管理到校园建设,都体现在校园文化中。所以校园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校园,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学习的氛围和文化,在不知不觉中难免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如果高校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那么也会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

2.凝聚作用

在校园文化的作用中,还有一点就是对学生的凝聚作用。每个大学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崇高思想。同时,校园文化代表着学校的主流思想,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精神。而这些则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学校的思想和内涵,让学生在感受校园文化的同时也生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学校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凝聚力,让学生可以团结在一起,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在学校文化的感染中,学生的自我目标和学校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和学校不再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而是一个整体。校园文化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同时也减少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和谐校园的创建和维护起到深远的影响。

3.鼓励作用

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思想的代表,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思想环境,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校园文化满足了学生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充实。在校园文化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背景。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都会受到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因为在校园文化中有着很多的激励因素,这些激励因素让学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通过学校文化精神的影响,学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让自己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校园文化起到一种很好的驱动作用,可以激励学生展现更好的自己,完善自己。

4.约束作用

校园文化在激励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前文我们曾经分析到,校园文化对学生有一种凝聚力,可以让学生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校园。与此同时,校园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人生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等,把学校和教职工的思想、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并且改变着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都有一套标准,让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校园文化一般都提倡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标准,反对学生之间出现的不好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校园文化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拥护。校园文化约束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校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深入,还有社会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紧跟改革的浪潮,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正确做人、正确做事的地方。所以,在校园建设中,除了满足基本的硬件设施要求,还要建设好学校的软设施。即文化建设。当然,社会是有两面性的,学校也是有两面性的。学校可能受到好的方面的影响,更有可能面对不好的方面的影响。因为学校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小型的社会。学生接触的世界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例如网络渠道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且受到不好因素的影响。所以学校教育要发挥它的重要的影响力。因为大学生不再是以学习为主,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渐渐也有自己的主见。高校的领导以及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校园文化无疑是很好的途径之一。高校教育者要着力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创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不同的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在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最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没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区别,缺少亮点和特色。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照搬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盲目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高校对于自身的校园建设要突出特点,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例如如果是理科学校,学校就可以发挥本校的理科优势,推崇理性辩证的思想观念,严谨完善的行为习惯,创造一个严肃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要拘于形式,要联系本校的实际,更好地展现学校的精神文化风貌,培养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校园文化建设重心偏移

在高校活动中,学生都比较愿意参加趣味性、娱乐性的活动。大学生不再满足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他们在课余时间更喜欢参加娱乐性的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因为娱乐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相对地,一些思想教育活动例如讲座和学术性活动却没有多少人参加。大学生对于这类活动的兴趣度都不高。其实,着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很多高校为了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较多地开展一些娱乐性、有趣味的文化活动,而思想学术活动却开展得很少。这样并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如果学生一味热衷于娱乐活动的参与,而忽视掉思想学术活动的参与,那么学生就不能在校园文化中感受到正确的思想,也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要多开展一些思想、学术性的文化活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1.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不同的文化底蕴

大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同时也树立起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学不仅体现当代的精神文明面貌,同时也反映历史文化和底蕴。大学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也通过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标准要求大学生,让大学生可以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品格。而这个培养学生品格的过程,也是传承和宣扬历史文化的过程。校园文化只有注入了历史文化和历史传统,才能发挥它的魅力。不仅是教书可以育人,环境同样可以育人。大学即文化,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同的学校体现的是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在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只有感受到历史的文化,才能真正转变思想,发展自己。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处在这一阶段,受到的影响比较多,有来自学校,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社会的。同样地,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有可有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阶段是个人形成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而这一阶段学生的经验比较少,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对于学生在树立价值观方面遇到的困惑,学校要安排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并且积极引导学生摒除不良诱惑的影响。高校要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校园文化的重点,通过校园文化的特殊作用,学生可以认识到自身思想观念上的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自己的不足,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科学和人文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改进学生思想观念,还要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高校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里所说的科学和人文,具体来说,科学就是学生要有辩证的思想、理性的思维,在对待问题时要冷静处理,不能感情用事,在学业也也要追求严谨,尊重事实,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人文是指学生要有爱国主义情怀,要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优秀文化,要有卓尔不群的气质。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需的品质要求。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不仅仅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还要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为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传承历史文化以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还要在开展的文化活动中体现科学和人文,让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并在自身的发展中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师生的素质

学生是校园活动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的管理和建筑上面,也体现在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言行举止当中。所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而教师作为学校的另一主体,不仅有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也体现着校园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好教师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素质也是文化的体现之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否得到传承,首先就要看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素质也体现在个人能力上。一个素质低下的人,是不可能有全方面的发展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发挥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理念为主,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素质。

四、总结

第2篇: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 专业人才 重要性 现状 对策

石油企业在市场的竞争激烈,尤其是外国石油企业进入中国后,对我国石油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培养,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在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时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石油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现今社会,谁拥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油田企业改革的发展,企业对专业人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老油田的原油生产能力逐年递减,没有整装产能区块、缺少优质后备储量、油气生产操作成本逐年压缩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只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利用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操作技能人才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突破制约产量和成本的瓶颈,超越管理极限,使老油田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除了在石油开采生产操作方面,石油运输专业化程度很高,其所涉及的安全、技术、规范,以及可能的泄漏和污染等情况,也都对企业人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只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才能满足石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石油企业人才面临的问题

1、现有人才没有充分利用。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人才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石油企业在整改过程中,实行“一刀切”政策,致使许多有用之才提前离岗,造成人才浪费流失,第三方面军,部分企业喜欢将做出突出成绩的技术人员,提拔到非技术的领导岗位,以示重视,诸不知这样使技术人员在新岗位上发挥不出作用,导致人才荒废。

2、对人才的认识和管理不够。管理上缺乏层次,忽视人才差别,把高级人才混同于普通员工,挫伤了高级人才的积极性,或者只重视高级人才,忽视一般人才,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另外,一些企业忽视分配,只拥有人才不考虑如何管理使用这些人才,缺乏拴心留人的激励机制,最终造成人才流失。

三、石油企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优秀人才是企业最可宝贵的财富,没有专业的人才,石油企业很难快速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培养有专业技能知识的人才,展开培训以促进人才的一步提高,确保优秀人才不断攀上新的制高点。

1、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分类培训的模式。

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去一直停留在战术管理阶段,而现实要求石油企业必须突出战略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等特点。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应该从战略决策的角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及人才市场动态作出总体战略规划,要以长远的眼光作出人力资源预测和规划,要使专业人才接替有序。在大学毕业生引进方面,和石油高校合作,要改变过去盲目招聘,采用按需培养。在现有大量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强化培训的功能和培训目标,人才各有专长,所以在对他们的培养中要注意扬长避短,着力提高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加快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对学术创新人才,应组织其参加专业知识培训、进修研讨和学历教育,学习国内外油田先进技术,提升其解决制约企业生产发展难题的能力;对经营管理人才,应组织其参加企业文化、项目管理等知识培训,提高其驾驭市场的能力;对操作技能人才,应组织他们进行跨岗培训、兼岗培训,锻炼其多岗位的操作能力,这样一步一步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石油企业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最终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氛围。

2、制订科学的选人制度,制订合理的用人制度。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先人后事原则无疑是有价值的,选用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石油企业的首要大事,选人制度决定着能否选到合适的人,所以石油企业应当制订科学的选人制度,实践证明,赛马制度将会比伯乐相马的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它将引入更多的优秀人才,带来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有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就会有什么样的员工队伍和工作绩效,所以除了选人制度,还得制订合理的用人制度,石油企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考虑人员与岗位的匹配问题,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人的能级水平和岗位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竞争条件的变化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有些岗位可能失去存在的价值,,有些岗位的功能可能增加,这些变化都要求石油企业建立新的能级匹配模式。石油企业只有制订合理的用人制度,充分考虑人员与岗位之间的匹配,才能使员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人才领导联系制度。

石油企业要留住人才必须解决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就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采用多劳多酬、优劳优酬的制度,将员工的薪酬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这也能促使员工不断学习提高、实践创新。石油企业要员工成长和发展创造空间,关注并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氛围,让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和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此外建立人才领导联系制度,要随时掌握优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对优秀人才反映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以保护和提高优秀人才发展创新的积极性。

4、建立多样化的培养渠道,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来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可以到国内知名企业学习和调研,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聘请资深教授、技术专家来授课及开展专题讲座,开展前瞻性培训;积极与国内重点院校合作,开展相关专业的远程学历教育,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此外,要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建立人才培训长效机制,让那些有才能、有潜力的人才不断涌现出来,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不断挖掘出来,从而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更多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乔文朋.关于石油企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几点看法[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3(3).

第3篇: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专业思想教育;人才培养;重要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驶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其规模和数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使人们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在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优质的客观软硬件条件,但再好的客观软硬件条件最终也要通过学生本人而起作用。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认识或没有兴趣,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保证培养质量。因此,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不仅要重视专业培养的客观软硬件条件的创建,还要重视学生在接受专业培养方面的想法和困惑。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但要使专业思想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并不容易。有的只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安排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入学教育结束后就不再重视;有的只是重视面上专业思想教育,而不重视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教育;有的专业思想教育方法简单,缺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有的专业思想教育只是走过场、图形式,其教育的效果如何从不过问。等等这些都难以使专业思想教育收到好的效果,难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收专业培养,也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此,为了了解高职学生在专业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对高职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视,笔者在某校高职2010级的三个专业中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一、高职学生在专业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并不都是因为考不上本科才读高职的,他们中有的是因为高考发挥异常,考试失误;有的是因为填报志愿失误;有的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等等原因而进入了高职学习,他们虽然人进校园了,但却怀揣着不同的想法。问卷调查是在2010级新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前进行的,这些新生在入学教育中都接受了专业思想教育,其后又通过新老学生专业思想交流会、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进行了专业思想教育。抽样问卷调查在三个专业中进行,在这三个专业就读的学生,其就读专业基本上都是自己填报的第一志愿专业,其中有的还是热门专业,应该说是满足了他们的专业志愿。三个专业共有267名学生,随机发放20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90份,占三个专业总人数的71%。为了让学生能如实反映自己的情况,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以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问卷的每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只能选择一个最适合的答案,如果没有适合自己的答案,可以自己另外写。按照问卷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统计:

第一部分:了解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为什么选择现在所学专业。回答“自己喜欢这个专业才选择”的占37%,而回答“由于考分原因而选择”、“听从父母或老师意见而选择”、“无所谓”的占63%。

第二部分:将入学时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与经过入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一学期的学习后对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进行比较。回答入学之初对所学专业就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42%,而回答一般、不太喜欢和一点都不喜欢的占56%。回答经过入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一学期的学习,自己对所学专业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56%,而回答一般、不太喜欢和一点都不喜欢的占40%。

第三部分: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在回答当前自己的学习状况时,回答“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占32%,回答“想学好,但不知道该如何学”的占45%,回答“对学习没兴趣,厌学”、“看到身边同学都努力,所以不得不学”、“无所谓”的占23%;在回答自己目前的苦恼主要是什么时,回答“就业压力大”的占30%,“学习压力大,怕挂科”的占26%,“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的占43%。

从以上统计可看出:一是学生虽然是自己选择了所学专业,但并不意味着就喜欢这个专业。因为喜欢而主动选择所学专业的的只占37%,有63%的学生是出于无奈或听别人意见或无所谓的态度选择了所学专业,因此,即使按学生的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入学后,专业思想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很重要。

二是学生入学后,经过专业思想教育和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欢的程度比入学之初提高了14%,但仍然有4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什么兴趣,因此,专业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不能抓一阶段就结束或放松,同时还要在实效上下功夫。三是新生在第一学期结束时,还有45%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学,有43%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这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理解、要求、发展前景、学习方法等不清楚,说明我们的专业思想教育还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和深化,要给学生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四是虽然在第一学期结束时,不想学、被迫学和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只占23%,但却是专业思想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对象,如果不及时给予教育和帮助,这部分学生就可能彻底掉队,而且难以毕业,同时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也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负面影响,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重点教育和帮助刻不容缓。另外,对就业和学习感到压力大的学生,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疏导和帮助。

二、充分认识专业思想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措施抓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是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了解、认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专业,形成正确的专业意识,也难以喜欢上这个专业,即使当初喜欢并选择了这个专业,都可能逐渐失去兴趣和热情,出现专业思想问题。而一旦学生在专业思想上出现问题,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某学生听从父母的意见选择了某专业,这时他对这个专业的认识虽然不那么清晰和全面,但心中对这个专业是怀着希望的,如果入学后我们的专业思想教育做得不好或不到位,就可能使他对所选专业产生错误认识或困惑,甚至产生失望,从而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这时就可能出现混文凭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都是学生学习专业的内在动力,其中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保持着愉悦的情绪,所以能够持之以恒,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而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他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激发、维持与导向的作用。即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活动,促使和维持着学生的学习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并调节着学习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此,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好专业的重要前提,一旦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将失去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任何专业教育都难以取得成效,专业培养目标也难以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空话。由此可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中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高度重视,精心规划,认真落实,保证实效。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把专业思想教育纳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的院校很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对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制定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却忽略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没有把专业思想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给与统筹考虑,认为专业思想教育是临时性教育,或是包含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不需要另外考虑。根据前面的调查结果分析,这样做,即使培养方案做得再好,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把专业思想教育纳入考虑,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转贴于 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专业导论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入学教育中接受了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后能进一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增强专业意识,培养专业兴趣,端正专业思想和专业态度,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使学生把现在的专业学习与将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为自己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提高就业能力。这些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课时等可以根据专业思想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来考虑,以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树立专业思想教育意识,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高职学习的全过程

重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不仅要把专业思想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给予统筹考虑,更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教育意识,即无论是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还是教学人员或管理人员,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思想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自始至终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否则,专业思想教育是难于真正落到实处的。即使开设了专业思想教育课程,但如果授课教师缺乏专业思想教育意识,就有可能只是完成了教学,而达不到开设专业思想教育课程的预期目的。同时,专业思想教育需要贯穿于高职学习的全过程,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要时刻关心、关注学生在专业思想方面的想法、问题和困惑,及时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采取措施,给予指导和帮助。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时刻都要具备专业思想教育意识。

(三)精心设计,有效实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提高专业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专业思想教育涉及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健康和行为取向,要使教育取得成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或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精心设计,有效实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完成好这一系统工程。

1.要高度重视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思想教育。一般在新生入学报到后,每个学校都要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其中就有专业思想教育内容,但有的学校并没有足够重视、精心安排、有效实施,而是作为新生入学的例行工作应付了事,错过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第一时间。因为新生入学时,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对专业都怀着一种新鲜感、新奇感,他们渴望了解学校了解专业,这时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在时间上是最适宜的,效果也最好,虽然入学教育时间比较短,但至少可以让他们对专业有初步了解,有感性认识,为后继进一步的专业思想教育打下基础。否则,就可能影响后继专业思想教育效果,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

2.要精心组织实施专业思想教育的相关课程,充分发挥专业思想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把专业思想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关课程体系后,重点就是如何发挥这些课程在专业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授课教师不能把专业思想教育课程当成一般课程讲,或者只是完成教学课时数,而应该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按照课程目标和学生在专业思想方面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关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专门研讨,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做到授课目标明确、内容适用且针对性强、方法恰当、效果好。同时在实施中要不断总结、改进、提高,真正发挥出专业思想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3.要把专业思想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鼓舞他们学好专业课,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是能做到教育的个性化和深入化,使具有不同专业思想问题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深入的、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帮助,同时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人文关怀,这是其他教育方式不能比拟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中,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在专业思想方面的想法、困惑和问题,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巩固专业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4篇: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责任意识缺失;表现;途径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无论任何人,都对自身、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人们逐渐认识自己在人生成长中的责任,形成深刻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过程。而由个人、家庭及社会原因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极度缺失,从而出现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案”的大学生药家鑫,“我爸是李刚”事件中的大学生李启铭等等。他们虽然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个别,但这些案件却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忧虑。

一、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

(一)理想信念的缺失

富有理想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不少的大学生在竞争的压力下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容易限于功利目标,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他们普遍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把握,是虚幻的,只有“现实的”才具体、实在,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眼前的利益、自身的发展状态和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二)价值取向的缺失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他人利益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判断、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逐步凸现出来,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常常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具体目标上,对“我”之外的事却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三)社会公德和法纪观念的缺失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是新世纪大学生的主要职责。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些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现象严重,考试作弊,不爱护公物,节能意识淡薄,法纪观念不强,网络道德失范,对同学中的不良现象视而不见,不少应该在中小学要解决的问题,在大学里依然存在,使得现在的大学教育通常要补以前的课。

(四)社会主人翁意识的缺失

在理想追求上,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追求具体、实惠,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样子,没有真正把自己命运与社会、他人的命运结合起来考虑。没有把自己放在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来看待,遇到问题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成因

总体来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不深刻,对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与当代大学生、未来的人才这样的称谓是不相匹配的,也令人遗憾和忧虑。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培养、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如何培养、教育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能够支配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是关键。

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方面的原因;既有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开放多元、信息高速发展、高风险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独立精神,另一方面,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与利益意识的强化,必然导致责任意识的弱化。由于信息的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开放多元,网络空间不断拓展,使得社会交往的风险频发。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占88.4%,大专学历以上的占86%。由此可见,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科技进步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于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学习好几乎掩盖了一切。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使学生真正接受思想教育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造成严重冲击。

纵观我们的教育,总是想培养在思想道德方面尽善尽美的人,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重视不足,也忽略了个人利益对整体利益的影响。一方面,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另一方面,学校却很少倡导大学生关心和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对自己负责。结果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而且导致大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以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真空状态。

(三)家庭条件氛围

如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他们从小生活在溺爱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条件优越,缺乏生活的磨炼,自我性表现明显,视长辈的关爱和呵护为理所当然,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总考虑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弱,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先天不足。

三、高校培养人才树立责任意识的途径

(一)建立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机制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既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也要在全社会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1.建立小学――中学――大学联动的教育机制。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要分阶段实施培养目标。在小学、中学、大学分别确立社会责任培养的不同目标,使之落到实处。如果小学、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能实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就容易达到。同时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学生。

2.建立学校――社会的联动机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发挥社会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变社会环境的随意影响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接受社会大课堂的熏陶,不断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免疫力”。社会要加大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人和组织的惩处力度,从而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3.建立学校――家庭的联动机制。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学校教育要发挥较好的作用,与家庭配合不可或缺,而且家庭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一个个家庭中成长,家庭成员、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家长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远。学校在做好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家庭配合,提高家庭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认识,使之成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行动。

4.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的联动机制。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及时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各种信息,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5.建立个人社会责任的信用机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都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一己私欲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要通过建立个人社会责任的信息,不断规范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

6.建立网络道德失范的防控机制。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其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便利的交流平台。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却又极大地助长了部分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网络犯罪。因此,全社会都要关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及时过滤不良信息,不断净化网络环境,有效打击各种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犯罪行为。

(二)在实践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既要建立各种有效机制,更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责任意识对自己未来成长和发展的意义。过去,我们曾经开展过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革,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提炼适应时展要求的教育内容与实践活动,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互相配合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也需要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张卓,周丽军.大学生责任意识及责任教育刍议[J].价值工程,2010(17).

[2] 徐晴.浅析和谐校园环境下的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J].新西部,2010(08).

[3] 何星舟.“以学生为主体”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新西部(下半月),2009(02).

[4] 韩小香,冯基聪.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S2).

[5] 霍思元.浅谈大学生要自我培养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J].科技创新导报,2008(10).

第5篇: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 要] 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创新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就不可以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转贴于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 卢晓中.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第6篇: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

第二作者:魏杰,男,河南洛阳人,汉族,(1984.5-),河南工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翻译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国内普遍认识到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不同层次的翻译课程,以培养能满足不同需要的翻译人才。通过学校翻译教学,学生的翻译能力会得到较有效的发掘和提高。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人才

1 翻译与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

因为翻译的存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首先,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需要坚实的双语基础,不仅要懂得翻译理论,还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学、文艺批评、语义学、符号学、语用学等)的丰富知识,并参与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翻译是人们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法宝。没有翻译,国人就不能鉴赏外国的伟大著作;没有翻译,我们就不能分享历史上的名家名作。

其次,加强翻译学习符合社会的要求。在多数情况下,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会接触到如下工作:英汉互译、英文写作、出席国际会议或在外文期刊发表文章等。这些都需要拥有良好的英汉双语翻译技能。翻译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试外语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学生学好翻译至关重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翻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因此,翻译肩负着缩小世界差距的重大责任,因为它可以引进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获得最新信息并进行技术合作。

翻译教学在帮助和培养学生达到上述目标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翻译教学的内容是一个融翻译基础理论、英汉两种语言各层面的对比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于一体的动态教学系统。一方面,翻译教学将翻译、文学、语言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且翻译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翻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拥有实际的英汉双语互译能力,同时培养其成为优秀译者所必需的职业道德。

总而言之,翻译教学应该包括公共英语翻译教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和翻译专业翻译教学,其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翻译人才。不仅那些进入外企工作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需要拥有一定的翻译技能,而且科学、工程、经济、历史等领域的从业人员也肩负着介绍国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沿成果的艰巨任务。翻译教学研究也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水平决定着我国未来翻译人才的整体水平,对翻译的认识还要靠翻译教学来进行铺垫。

2 翻译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的教学要求,对八级(相当于第八学期结束)翻译课程的单项要求是:能运用翻译理论与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愿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

由此可见,在本科阶段,学校翻译教学的目标一般为翻译通才教育,即培养可以直接从事口笔译工作,胜任各种对外交流的翻译人才,或从事翻译研究(多数为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翻译教学工作的人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基础理论、英汉语言对比、常用的翻译技巧,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有翻译实践练习。

总体来讲,翻译教学的内容是一个融翻译基础理论、英汉两种语言对比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于一体的动态教学系统,其目的是要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和内涵。

3 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

自20世纪后半叶起,随着翻译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翻译事业迅速发展。国内普遍认识到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不同层次的翻译课程,以培养能满足不同需要的专业口笔译译员、翻译教学人员以及翻译研究人员等等。

学校翻译教学主要针对全日制学生,如本科生、研究生等等,大部分学生接受过或正在接受系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基本功比较扎实,知识水平和技能比较一致,个体差异相对较小。学校翻译教学一般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相关配套课程的合理设置。学生通过系统的学校翻译教育,可以切实夯实其语言基础,以期成为通用翻译人才。

除了学校翻译教学,还有两种翻译人才培养方式:翻译培训和自我学习。翻译培训对象多为在职人员,学员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翻译培训主要根据学习者的当前需求,以期快速提高其某项专业翻译技能与水准。翻译培训一般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针对学员的具体需求而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其学术性、理论性要求相对不高。相对学校翻译教学而言,翻译培训尚且如此,自我学习的弊端更是相形见绌。由于即没有高素质的师资指导,又没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供利用,自我学习的局限性相对较大。

刘宓庆教授在其《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一书中深刻指出:“翻译教学是翻译人才的摇篮。”通过学校翻译教学,学生的翻译能力会得到较有效的发掘和提高,因为各高校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高素质的师资和良好的办学环境。翻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现代教育资源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1.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2.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52)

参考文献:

[1] 高华丽.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

第7篇: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

中医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标志,以知识、能力、素质的整合为基础,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目的。

1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1.1 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医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个体知识的融合、能力的整合、素质的综合,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德智体于一身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胜任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2 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

一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学纯治疗型模式将转变为预防、治疗、保健为主的新模式。[1]为此,医学人才培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来适应这种转变的需要。二是中医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需要。但中医药具有浓厚的传统特点,它需要富有时代特征和现代科学品位,使之走向现代化、国际化。而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将有赖于大批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完成。三是现代中医药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封闭性、重复性、记忆性、权威性。很明显,它和未来教育的开放型、创新型、思辩型与科学性、民主性的理念相违背。现代中医人虽然有发展理论的愿望,但仍是长于继承,短于创新,不能因材施教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中医药学本身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3 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

一是方向性原则。高等中医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医药学创新人才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二是科学性原则。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严格考察与分析社会发展水平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影响,医疗保健和服务模式的期望,要结合当今科技的发展等因素,从而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三是终身性原则医学教育的终身性尤其明显。为此,在制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强调培养自学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拓展。

转贴于

2 中医药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

2.1 中医药创新人才的特征

一是继承意识与创新意识较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保持探索中医奥秘的浓厚兴趣。[2]二是熟练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代医学知识以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知识。三是创新实践能力强。创新实践是创新人才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知识的能力[3],因为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对各个领域新人才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4]。

2.2 中医药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

一是普通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二是医学专业知识包括现代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知识。三是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等。

2.3 中医学专业创新人才的能力结构

一是科学研究能力;二是自学的能力;三是综合能力[56]

【参考文献】

[1]王祥,李政平.认识医学模式的转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2):68.

[2]李英武.实施创新教育造就创新人才[J].东疆学刊,2007,(1):45.

[3]龙永红.论知识经济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7,(2):106.

[4]黎志华.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43.

第8篇: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

【摘 要】本文结合测绘工程项目实例,论述了高校转型发展中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有利于创设应用型人才成长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转型发展;工程项目;测绘实习;应用型

引言

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1]。应用型本科教育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测绘实习肩负着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组织学生进行测绘实习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工程项目实习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转型发展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 有利于创设应用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创设与之相应的实践环境。测绘实践教学正是符合这一特点的教学环境,但是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要优于测绘教学实习。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的最终目的是向委托单位提供合格的测绘产品。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师生肩负重大责任,在思想上倍加重视,学生积极性很高,这样的精神状态,在测绘教学实习中是没有的。在整个习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学习、熟知规范、研究技术细则、图例图式等有关要求。在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一丝不苟的进行观测和认真计算,如果某个环节超限不合格或计算出现错误,就必须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查明原因并及时纠正或返工,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可以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生产性工作,承担任务的责任和义务,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掌握和一些职业素养的养成必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前提条件。通过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可以让学生熟悉和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2.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有利于师生业务能力与实践技能的提高

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首先要求教师对生产单位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在指导学生测绘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要由指导教师来处理、解决,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我们于2005年组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测量ZG06届二个班级82名学生,深入到本溪县、桓仁县2个县,进行乡镇地籍调查与测量工作,任务是完成《本溪市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任务的外业调绘任务。学生对有机会参加实际的测绘项目实习任务,感到非常高兴。在土地调查的实际工作中,学生们克服了天气寒冷及翻山越岭长途拔涉等各种困难,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本溪县、桓仁县2个县共23个乡镇《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外业调绘与测量任务,调绘与测量的成果达到了规范要求。通过这次结合项目的实习,学生学会并掌握了影像图的识别,地类的划分与区别,各种地籍表格的填写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会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尤其是艰苦奋斗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得到了加强,学生普遍反映很好。为此,我们于2010年11月,对本溪市火连寨镇响山子村、高程寨村进行了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测绘工作。该工程施测面积大,工期要求紧。我们精心组织了测绘工程专业测绘BG08届二个班级76名学生,测绘工程教研室10名老师参加,经师生共同努力奋战两个月,施测了1:500的数字地形图,实地面积达14.7平方公里。极大地锻炼了老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经验收,图形质量优秀,受到委托单位的好评。参加这次实习任务的学生参与了该工程项目的全部实施过程。即:坐标系的转换控制网的测设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地形图的绘制与输出。在实践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获得了地形测绘的知识与技能,积累了实践经验,满怀信心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3.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的收获

3.1政治思想方面

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从校园走上社会使学生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农村学生们看到了发展中的新农村,好多学生深情地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富国强民的政策,进而更加热爱党,热爱我们的国家。

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测绘工作的艰辛,认识到测绘工作的价值

和意义,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在为社会奉献中找到个人的真正价值。为了完成任务,劳动强度很大,要早出晚归,翻山越岭,吃冷饭喝凉水。正如学生们所说:“虽然苦不堪言,但乐在其中。圆满完成任务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同时自己也学到了过硬本领。”还有的学生说:“苦,不能使一个人失去斗志,反而使人斗志昂扬。尽管每天都精疲力竭,却从没泄气,反而觉得愉快。在苦中寻乐,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甜。”显然,通过艰苦的磨炼,学生们品尝到测量工作的艰辛,也体会到其中之甜,才能有上述的苦乐观和劳动观。

3.2业务和技能方面

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字测图的立镜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有不少学问,图形质量好坏,与立镜者有直接关系。刚开始施测时学生们均感到惘然,正如有的学生所说:“书本上讲立镜,按地性线立,可到实地一看,全是山,哪儿是地性线根本分辨不清。”经过实战之后,学生们总结出一套如何立镜的经验:“地形变化均匀处,沿等高线立镜,对山脊应沿脊线立镜可避免地貌失真。陡坎、冲沟等特殊地貌,立镜一定要全面。”由于测绘能力的增长,绘出的图形质量较好,受到用图单位的称赞。同学们自豪地说:“我们不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具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强的工作者;在实习过程中,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性,一方面以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又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具体施测锻炼,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组织测绘施工打下了基础。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怎样组织测绘施工,怎样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我再干这种工作就心中有底了。”

4.结语

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就业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担负起测绘工程任务,大多数同学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实现了高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真正对接。实践证明,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测绘实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 实施意见 辽政办发[2015]89号.

第9篇: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社会中,人才就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扩大了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人才竞争力加剧。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提高他们在工作上的实战能力。特别是在机械行业、医疗行业、从餐饮行业中、计算机行业中,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只有掌握专业的技术,才能胜任实际的岗位工作。然而,很多职业教育学校由于资金、教学模式的限制,导致学生在技能培训方面的层次很低,大部分属于基础技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由于技能低下,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最终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2.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呈现出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高级技能性人才从事到一线生产中,在创新工作方法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基于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高级技能性人才的培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大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可以看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加快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灌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无法让他们理解抽象的原理,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普通教育体系不同,职业教育更重视学生在技能、实操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积极采用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学科中的兴趣,使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以机械专业为例。在学习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时,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理解图像之间的抽象原理。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然而,很多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实践、锻炼的机会。部分职业学校虽然设置了实验室,但是由于设备陈旧、老化,导致无法开展实操训练课。其次,课时安排不合理,大部分职业学校将理论课时设置为总课时的90%。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鉴于此,必须根据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不断加大在教学设备方面的投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训练场地。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针对性的练习项目,使其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发展。然而,很多职业学校在具体的专业知识中,并未涉及到这些高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了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力度。鉴于此,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直接到生产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训基地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生产环境,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技能,最终达到在高技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技工类学校的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然而,大部分教师毕业之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在生产、实践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能满足高级技术人才的发展需求。鉴于此,学校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此来加快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