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中华医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华医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华医学教育

第1篇: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平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3-4]。

1.4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能够深刻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医学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意象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思维模式,例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对中医产生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医学“以象定脏”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意象思维符合传统思维方式动态变易、直觉感悟的及统一整体的特征,其媒介为象征、类比的方法,能够对人体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进行灵活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疾病诊疗、表现和生命现象的动态、整体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忽略逻辑的影响,因而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医学学生对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体的认识,并与客观逻辑相结合,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

2加强学生传统医德培养

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医德坚持“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则、“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价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坚定信念,因而带有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亮点。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以来,传统医德都为医者提供了不断改善医技,树立道德的精神动力,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文化,而这一理念在传统医德中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人的修养、行为事件医技慎独精神,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术也是传统医德的中药内容,符合医学领域的职业特征和职能特点,是维系整个传统医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草纲目·序》中曾经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不仅是儒家行医治病中仁术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仁”理论的充分体现,将“仁”和“医”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医生职业“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中医思考方式以及“师从自然”学习态度的培养,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来看,以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后,中医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以文、史、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逐步转化为了以数、理、化为主,而这也是西方科学知识结构的中药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量概念理论以及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7-8]。

从目前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但是,在现代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在学生切实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其仍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甚至是质疑中医学临床疗效,而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逐渐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当前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来看,已经基本没有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智慧和哲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疏远,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医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都应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中医学的领悟和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9-10]。

4总结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医学教育中,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人体疾病诊疗和病理的客观规律,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精华,对生命现象进行更加客观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传统医德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其精神内核之中,从而更加深刻解释本土文化印迹。对于中医学学子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形成传统医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5):789-790. 

[2]王艳春,任旷.寓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践之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08):106-107. 

[3]杨泽寅,曾红,陈晶.论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9):9-10.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79. 

[5]吕庆建,毕于建.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学教育,2016,24(02):263-264. 

[6]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04):507-508. 

[7]金丽.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之思考[J].光明中医,2015,30(04):903-904. 

[8]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30-31. 

[9]梁晓春.寓传统医德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01):71-72. 

第2篇: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维度 医学生生命观 教育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第3篇: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创造性导入 教学方法 化学实验 综合评价

化学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愉快,使学生会学、爱学、乐学化学,教师要打造有趣的化学课,必须具备有趣的导入、新颖的教学方法、生动的实验、艺术的评价和成功的应用。

一、教学创造性导入激发学生乐学

创设操作、问题、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地引入新课,会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从学生切身生活中寻找事例深入内涵导入、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教学由于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具有严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要利用其趣味性强的特点营造教学气氛,优化教学环境,而导入是关键。如教学氧气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屏住呼吸感受氧气对人生命的重要性;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将燃着的小木根伸入一个真空瓶子观察现象。比如,漂白粉的生产和使用注意事项、铁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等等,这些都跟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学生而言,化学知识不仅是参加考试必需的知识,还是步入社会所需的生活知识。从这两件简单的事例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方法中的寓教于乐学艺术

化学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是多种多样的,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实现教学目标。如在“环境污染”一章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工厂看一看排出的污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介绍工厂排出的浓烟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哪些对环境有害,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现代教育是注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投影仪、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辅助教学,使一些抽象的东西,或者我们做不了的实验具体化,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板书,好的板书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专心听课,方便记笔记为课后复习服务,每堂课板书都应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实用性,尽可能运用简洁的文字或符号使教材内容形象化,复杂问题条理化。从板书上就能领略一节课的要点和应掌握的内容。

三、化学实验中的寓教于乐学艺术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不仅加深对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教学中仅完成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还不够,必须创造条件,改进、完善、补充一些实验,尽可能将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趣味性实验,使学生寓知于乐,以趣激学。实践证明,趣味实验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会使兴趣更高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化学教师应经常利用恰当时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设计自己原创的实验方案,从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简约性等方面甄选出最佳方案,让学生在亲身尝试的实验过程中体会化学的无穷奥妙。在化学键一节的钠与氯气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待钠熔化后把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时,观察到集气瓶内有白烟产生,但实验后发现集气瓶口炸裂,且未反应完的氯气在实验后逸散,我迅速采取措施。到教室后,让学生分析集气瓶口炸裂的原因并提出:能否根据钠的性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避免这些不足?在此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一定让学生注意安全。

学生讨论分析后发现造成此结果的关键是:①反应很剧烈放出的热量很多使较厚的集气瓶口受热不均而炸裂。②Cl■密度比空气大,把装有Cl■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反应后,未反应完的Cl■会在把集气瓶移开后逸散到教室里。学生马上轻易地提出一个改进方案:把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熔化后伸入装有Cl■的集气瓶里反应。我又追问:假如实验时我忘了带火柴和酒精灯,能通过其他方法引发此反应吗?学生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钠的有关性质,又提出以下这个富有创意的改进方案:在盛氯气的集气瓶上方放一铁丝网,用镊子夹住一块已擦干表面煤油的钠在铁丝网上用力摩擦,摩擦产生的热量使熔化的钠与氯气发生反应,在集气瓶里看得见伴随摩擦而产生的火花,停止摩擦火花随之消失,氯气不会逸漏,此改进实验既能很好地控制反应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教师以设计实验为切入点,唤起学生设计最优化实验方案的热情,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提高学习兴趣。

四、综合评价中的寓教于乐学艺术

第4篇: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 开展方式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化学教师既要做到教书,又要做到育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读教材内容,发掘其中的德育成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在化学课堂上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发掘学生的优良品质。我结合自身实际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探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与途径问题。

一、合理开展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化学教师可以基于具体的实验,对学生传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事物的本质及变化规律。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时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思考问题,分析与研究化学物质的变化规律,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化学教材中有不少有趣的实验,例如:红色小猫捉迷藏;烧不坏的手帕;晴雨花,等等。如果我将这些化学实验改编为魔术,应该会有不少学生喜欢。然而,倘若他们了解了其中的化学奥秘,也许就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了。

在化学原理中蕴含着很多哲学道理。因此,化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哲学观点,努力找寻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相通之处,指导学生不断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论探索世界的本源,观察事物,探究并解决化学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其更加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并且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摆脱片面看问题的不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开展学习与实践,培养自然科学学习的正确习惯,不断提高认识水平,锻炼思维方式,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向学生讲述国内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蕴含的许多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树立自信心。对国内外科学家们热爱祖国的动人事件的讲述,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建立起先进的爱国思想,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自己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回报祖国,立志为祖国的未来作贡献。

三、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1.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有关调查显示,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太过急于求成,养成了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停滞不前。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对学生加强实事求是的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客观地记录实验数据、独立完成课后作业、用自己的真实水平完成考试。教导学生学习就像做人,不能有半点的骄傲或虚伪。化学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做演示实验出现失败,就不应该敷衍学生,而应及时找出原因,客观地告知学生自己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以后多多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时粗心或心急写错了字或者讲错了词,就鼓励学生及时指出来,对于学生的纠正就应当虚心接受、及时改正、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养成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坚持错就是错、对就是对的工作作风,让学生在真实的氛围中尊重老师、效仿老师的行为,不断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治学态度与精神。

2.在化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顽强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天才是由勤奋养成的,聪明也是由积累堆积的。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讲授科学家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养成顽强奋斗、刻苦拼搏、敢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勇于探索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3.通过讲解化学知识,指导学生树立起崇尚科学的理念。化学在生产与生活的实际中产生,根据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不断发展。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学好化学知识,从而把它用于日常生活中,灵活地观察、分析、解释并探究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种种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老师教导学生探索化学事物的本质,有助于引导学生破除迷信、打击伪科学现象、珍爱生命、远离,树立保护健康的观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不断进行德育渗透,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教师应当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灌输爱国主义的情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协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随机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使学生得到道德的熏陶与感悟。指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刻的思考与理解,不断掌握知识技能,进而正确表达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触类旁通,不断发掘自身潜力、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指导学生生成良好有效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形成学习的动力,让全体学生都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当然,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和进行实践的积累。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这就是新课标的理念,是新的教学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是出色的导演、激励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更不是一个提供现成结论的人。

一、课堂演示实验的改革

1.改演示实验为探索性边讲边实验

据统计,现行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初中有83个,高中有102个。现在有不少教师把演示实验唱成“独角戏”,老师演、学生看,实验时热热闹闹一阵子,而过后“烟消云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演示实验的难易程度,将没有危险性及学生能做到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边讲边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会观察得更直观、更清楚。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精神。学生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2.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或师生合作演示实验

例如,演示氢气吹泡泡时,教师与学生合作演示。利用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易掌握氢气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教师可精心设计,增添点燃氢气泡泡的实验,学生看见一个个吹出的泡泡被点燃成一团团火球,既壮观又有趣,学生的情绪被推上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现象,探讨氢气有什么性质?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师决不讲解。这就是新课标的具体体现。

二、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的作用

家庭实验是学生在家中,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找一些易得的药剂或代用仪器,进行简易的实验。例如“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可布置学生课外在家庭中进行。该实验锈蚀装置需放置数天,每天进行仔细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该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实验材料常见易找,最适合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小实验是实验课的向外延伸,它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化学知识解释我们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学习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现代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化学素质,有利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

三、开放实验室,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开放实验室”,才能提供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具体做法如下。

1.时间上的“开放”。除安排实验课外,其他时间只要学生有要求,与实验员预约后都可进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便利,使实验室成为学生进行实验和研究的基地,成为化学实验的“俱乐部”。

2.实验活动内容不限。学生可以重做或补做教材中设置的实验,练习操作;也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作比较和验证;更可以带着研究课题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如果不做实验,也可以参观一下实验室陈列的各种模型、装置。

3.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只要学生将自己的设想和所需的仪器、药品清单列出,交给实验员即可。实验室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方便,提供条件。甚至实验室没有而实验中又必需的物品,老师也应尽量满足同学要求,特批购买。

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利用实验的乐趣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真理,这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发挥化学科的优势,让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怎怕学生学不好?怎怕教学质量不高呢?

四、正确对待学生在实验中的失误

在常规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减少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错误,老师总是强调实验步骤、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希望学生以最简捷、最正确的方法完成实验,但往往事与愿违,实验过程中总会出现较多的失误而导致实验失败。因为老师的强调只停留在口头上,学生印象不深,在实验过程中常常忘得一干二净。

例如,块状固体取用的基本操作,无论教师强调多少次应如何操作,仍会有学生因竖直试管,加入块状固体而打破试管的。有时看到其他同学的实验错误,也会使他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在日后的学习、操作中减少出错的机会。

第6篇: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环保观念 环保教育 环保实践

在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今天的地球在展示人类辉煌文明和伟大业绩的同时,其陆地、海洋和天空已经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环境保护问题成了人类最关注的问题。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确定,足以说明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环境保护不仅需要高科技作坚强的后盾,更需要唤起全人类的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教育。

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灾难: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化学与化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环保教育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1 更新观念,重视环保教育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许多学校正在采用的STS教育体系强调教育要面向社会,重视教育与学生身边接触的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去能动地改造环境和造福人类。初中阶段加强环保教育,有利于教育下一代树立环保意识,了解环保知识,掌握环保方法,将来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2 认清环境污染的危害,切入环保教育

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表现之一是大气污染,以烟尘和废气为主,使大气的能见度降低,空气恶浊;之二是噪音污染;之三是水资源污染;之四是土地污染……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是环境日益变化的原因之一。

环境问题带给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中首先学习的就是对生命极其重要的空气,此时不失时机地切入环保教育,认清环境污染的危害,使学生明确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扣住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加强环保教育

初中化学教材在环保方面有着其突出的特点,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突出教材优势,搞好环保教育。

3.1 空气污染问题。教材中安排了空气污染的类型及空气污染的危害。此时我认为可通过大量的事实和资料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1952年的伦敦大雾;1955年日本光化学烟雾;我国一些工业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1993年我国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的统计数据;一些有机化工厂附近居民中毒事例等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他们懂得环境污染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3.2 水污染问题。初中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此时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谈谈水污染的现象及其原因,归纳出三种污染途径:工业“三废”、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此时可及时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如平时不乱倒垃圾废水;做实验时,尽量节约药品减少污染;发现污染源应及时向环保部门报告;要勇于阻止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成为环保小卫士。

3.3 煤燃烧产生CO、CO 、SO 污染空气。CO是有毒的气体,当含量超过0.02%时,人会头晕;当含量超过0.08%时,人就会死亡。此时安排一个CO使小老鼠中毒死亡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CO的危害性,从而强调了做实验时要作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空气中的CO 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性的气温升高。任其发展,终有一天,地球上的冰川和两极的冰山将会融化,全球海平面会升高,许多城市和农田将被淹没。SO 大量的排放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学生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加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此时他们提出了一些治理的办法: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控制CO 浓度增大的措施;有的提出了让CO转化为CO ,再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转化;有的提出了对工厂的废气用碱液的建议;有的提出了煤脱硫后再作燃料……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说明环保教育已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了。几年后,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将是保护环境的一支生力军。

环保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教育,任课教师不仅要有雄厚的本学科知识,还要有广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善于阅读报刊、杂志、文摘等,收集数据、实例,在教学中以教材为本,补充与当前环保有关的新知识。在教学中可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等手段向学生全方位的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水污染、空气污染及污染处理等录象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扩大直观视野,丰富感知材料,使学生有新鲜感、时代感,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4 开展实践活动,丰富环保教育的内容

环保问题与我们生存的空间息息相关,我们的生产、生活几乎无不涉及到环保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环保教育的有效手段。

4.1 结合宣传活动开展环保教育。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这两个日子可在校园内张贴宣传画,办环保专栏,请环保工作者到学校作报告,走上街头协助环保部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2 走向社会,参加环保活动。我市有几家大型化工厂,不少同学自发地对厂区周围的水源土壤进行了酸碱度测试,发现酸化现象严重,遂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受到了环保部门的表彰,同时也使污染得到了治理;同学们在春游的路上,发现游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主动把这些垃圾捡起,集中处理。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所学的知识,又增强了环保意识,同时也向社会宣传了环保知识。

4.3 师生合作,搞好科学监测。臭氧是天然大气的重要微量组分,大部分集中在平流层中,在最靠近地面的对流层中臭氧仅占10%左右。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对于地球生命物质至关重要,因为它阻挡了高能量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已成为地球生命系统的保护层。但当臭氧过多地聚集在地面附近时,臭氧更象是一剂猛烈的毒药。臭氧的强氧化性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作用,过多吸入会引起严重的肺病。但过去我国对近地臭氧污染的认识不够,这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用自制的臭氧试纸测量得知:近地臭氧浓度受温度、光照和汽车尾气的影响。温度升高,臭氧浓度加大。光照也会加大臭氧浓度。交通枢纽区域汽车流量大,臭氧浓度较大。臭氧日最高浓度一般出现在下午一点。为了控制臭氧浓度,建议控制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汽车等;号召大家在臭氧浓度超标时,减少户外活动,对在臭氧超标时必须户外工作的人群建议使用一些抗氧化物质等等。

初中化学教学重视环保教育,使学生成为环保宣传者,环保小卫士,这是我们基础教育的责任,也是时代委以的重任,只要我们加强环保教育,努力保护环境,就能把我们的地球建成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家园,让人类永远生活在蓝天绿地之中。

第7篇: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医文化 急诊教学 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44; R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9-0056-02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urriculum for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GENG Yun**, FANG Bangjiang***(Department of Emergency,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ed relationship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current emergency medical environment, the courses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were set up. The students can be helped to establish a good idea for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and to train some mature skills for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 as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mergency teach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中医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孕育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及人文精神,漫漫历史长河里,逐渐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观,它以包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观点认为,对中医学的认识,要从文化起步,从文化立论,这将成为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振兴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1]。然而长期以来,中医文化对于医患关系的作用却常常被忽视[2]。如何借助中医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使其服务于临床医师的成长,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新课题。笔者所在科室承担了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急诊相关的本科、研究生、留学生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临床带教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近来,我们提出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指引下,通过加强急诊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建设,在急诊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教会医学生了解病人的心理和需求、加强医学生对相关医疗法规的学习等来不断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急诊医患关系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据原卫生部统计,至2006年,我国恶性伤医事件共10 248起,到2010年上升至17 234起[3]。另据中国医院协会组织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显示,每年每所医院发生暴力事件的平均次数从2008年的20.6次增加到2012年的27.3次,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到2012年的63.7%。被调查的30个省的316家医院中,96%的医院有医务人员遭到过谩骂、威胁,64%的医院有医生遭受过患者的攻击并明显受伤[4]。恶性伤医事件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诊疗秩序,危害到医务人员生命安全,也打击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而急诊科作为医院24 h接诊患者的一线科室,医院的窗口单位,以接诊患者多、病种复杂、社会矛盾突出,且患者就诊时间无规律、病情紧急、发展变化快,以及工作风险性高、强度大、任务繁重等特点成为了医患纠纷的高发地。在急诊科人满为患的诊室里,各种争吵轮番上演,更有蛮横患者竟暴打医生。不知从何时起,治病救人的医生变成了高危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会医学生如何解决好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尤其是在应对急诊这样高风险医疗专业的时候怎样面对,成为当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构建基于中医文化的急诊和谐医患关系课程

2.1 中医传统医学文化优势

中医学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也蕴含了高尚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医学伦理知识。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儒家的“仁学”就开始向医学道德渗透,无数悬壶济世的“苍生大医”从中汲取营养,留下如“杏林春暖”、“橘井留香”、“一针二命”的佳话;春秋时期《黄帝内经》中已出现了有关如何处理医者与病家关系的阐述,如第二十九篇《师传》:“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更是对医德修养等作了精彩的论述,其卷首即论述了“大医精诚”的思想:“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侯,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即提倡在医德上对病患应一视同仁,在作风上不得炫己毁人、谋取财物,在诊治上亦应努力纤毫勿失。如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强调医生要多为患者着想,不应“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清代名医王孟英也认为应:“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凡有求治,当不啻救焚拯溺,风雨寒暑勿避,远近晨夜勿拘,贵贱贫富好恶亲疏勿问,即其病不可治,亦须竭心力以图万一之可生。”由古至今,传统医学文化推崇医患交流沟通,体现了医学活动的正义、公正、尊重、理解、信任、厚德、仁慈、责任和同情,充满了人性的体验、人情的慰藉和情感的相互交融。?

? 2.2 发挥传统医学文化优势有效减少和规避医疗风险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孕育着医患和谐的思想,传统医学文化认为医患关系的指向理应是一种“为人之道”,而非仅仅是一种“为学之器”,这样的思想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对于缓和现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值得广大医学生从中汲取精华,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医德修养,规避医疗风险,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目前,由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以及急诊医患纠纷不断增加的现状,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急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指引下,通过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意识的培养、在急诊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等来不断提高中医学生的医学素养。

2.3 构建急诊和谐医患关系课程的实践

2015年起,我们聚焦于“立德树人”的目标,针对目前急诊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开设了针对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实习时期的急诊医患沟通课程,通过基于中医传统文化构建急诊和谐医患关系教学,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性教学,尤其是通过开展模拟急诊接诊实训的教学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升面对危急重症患者及家属时的临床沟通技能,具体方式如下:

1) 传统讲座模式 安排有临床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将临床常见病例、医疗纠纷等与同学们分享,更能生动地体现实际工作中医患沟通的复杂性、重要性。

2) 急诊情景模拟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课前准备好若干个适宜的简单案例(情节简单),可课堂上临时抽取学生模拟情景表演。演示后,教师和学生围绕其内涵和学生的表现进行简短的评价。下课前,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3) 学生感受分享 在急诊科建立针对实习学生的“我想说的”留言册,收集同学们面对急诊复杂医疗环境以及上级医生进行医患沟通、医患矛盾处理的感受。

通过1年以来的探索与实施,急诊科留言册上留下了许多在急诊科实习的学生们的感受:有学生表示,古代良医的精神值得敬仰,要像他们一样,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付诸于医者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有学生通过情景演练后认为,在越险恶的医疗环境中,越应该秉持友好、善意的交流态度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表现出中医学生独有的“中医气质”;有学生表示,在急诊这样特殊的医疗场所,通过参与真实的抢救工作,通过聆听上级医生与患者家属进行临终谈话等过程切实感到生命不易,想自觉地主动地学好专业来帮助更多患者……这些切身的感受,体现出博大精深中医文化对医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结语

医学生的德育教育难以量化,但通过中医文化的传承,通过在急诊真实场景的体验与演练,中医文化蕴含的和谐医患关系得以体现,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思想逐步形成,医患沟通能力得以提升,通过中医文化倡导的“以人为中心”思想渗透,让医学生的诊治疾病过程渐渐充满人文沟通和文化认同,以培养出更多具有仁爱精神和济世情怀的大医。

参考文献

[1] 温长路. 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学的中和观[J]. 环球中医药, 2010, 3(1): 58-61.

[2] 唐已婷, 王利敏, 赵歆. 融中医情志学说建构老年病医学模式的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5(8): 513-516.

第8篇: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交际教学法跨文化交际任务型教学

引言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本文所谈的不是因为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而且指说话方式的不妥,或不符谈所造成的失误,本文试图谈谈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

我们知道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语义的语言单位。我们日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最基本的单位——词构成的。初学英语始,我们首先就会把一个一个的英语单词、词组和短语学好记牢;从其发音、拼写和词意学起,直到掌握其基本用法,再把他们一个又一个的连接起来组成句子,接着是文章,觉得这样自己的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事实上,假如我们只会把一个一个的英语单词,按其字面的中文意思串联起来,组成我们所谓的句子或是文章,而一点也不去考虑有关的英语文化或背景知识,这样的英语只能算是“中国式的英语”,也就是Chinglish,讲英语的人是很难理解的。反之,初学英语的人对地道的英语也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如:英语短语greenwithenvy中的green与envy用在一起,是我们学过的“绿色”或“变绿”的意思吗?其实greenwithenvy是一个固定的短语,表示“非常嫉妒的”。又如在Henrywasinbluemoodathisfailure.中的blue也不是“蓝色”的意思,而是“忧郁的、沮丧的”之意,句中bluemood的意思是“情绪低落”。这实际上就是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在。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理解教材中提供的目标语言(targetlanguage)时,理解困难,或根本就理解不了。其原因就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中国人是从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遵循的是先教读单词和短语,再讲解和分析课文,接着辅导学生做练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仅仅会读、会写、会简单的造句即可,认为语言文化知识对提高考试成绩没有多大作用,纯粹是应试教育。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往往是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就置之不理,学生从中学到的也只是些英语符号。

当前的初中学英语教学虽然使用新教材,老师平时也很注重听、说训练,学生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词汇做些简单地交流。但由于对语言文化的差异缺乏认识,把“力大如牛”误译成“asstrongasacow.(正确asstrongasahorse)”;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误译成“Everypersonhasahappyday.(正确Everydoghasitsday.)”;把“挥金如土”误译成“tospendmonylikeearth(正确tospendmoneylikewater)”;把asblindasabat译成“和蝙蝠一样的瞎”;把tokeepone’sheadabovewater译成“保持头在水面上”;把allatsea译成“都在海上”等等,都是不理解语言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讲英语的人能理解吗?

二、中、英文化差异。

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单词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大多数英语单词既具有字面意义,即其基本的、明显的意义;也具有引申意义,那就是词的隐含的或不明显的意义。对于讲汉语的中国人来说,要学好英语,就意味着不仅要掌握好英语单词的字面意义,更要知道其引申意义。比如我们常说的英语peasant,译为汉语是“农民”的意思,但英语的peasant与汉语的“农民”的含意并不完全相同。英语的peasant带有贬义,相当于汉语里的“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和“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没有丝毫贬义。又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两个英语单词都有“政治家”的意思,但我们不把汉语中的“政治家”翻译成politician是因为其含有贬义,指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汉语中的“政治家”是指善于管理国家、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译为英语时常常用statesman。

2、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areyou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doyoudo?(您好!)”,“Niceto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Howareyou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3、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Zhang(张老师),”engineer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4|、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fineisn''''tit?”或“It''''sraininghard,isn''''tit?”,“Yourdressisso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arefat”或“Youareso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you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A:Hello,8403229.B:Hello,thisisTom.CouldIspeakto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

5、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beautiful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you!”,“Thankyouforsayingso.”

6、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slowly,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youlater(回头见)、Solong.Take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7、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arealucky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hashis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pictures(黄)、theblue-eyeboy(红人)、tobe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hand(没有经验的人)、intheblack(不欠债)、greymare(母老虎)、white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第9篇: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为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何为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生动有趣的英语情景,以引起学生内心的愉快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情景教学优于上述的传统教学之处就在于它考虑到了情感因素也是学生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它的目的就是要激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教育学的研究也表明: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设定情景中进行的交际活动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与学生间的活动可以表现两个连续的信息交换途径。一条是知识信息交换途径,另一条是情感信息交换途径。这两条途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两条途径都不同地影响着教学过程。情景教学使这两途径畅通无阻。通过激发学生积极而健康的情绪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在设定了一些具体的情景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把学生放在主置。情景教学的运用就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把健康的因素渗透于娱乐之中,从而使他们在轻松、兴奋、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准确地掌握知识,进而形成语言运用的技能。

一、创设情景的几个方面

(一)利用视听手段、实物或其他教学辅助媒介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所编选的对话都有一定的情景,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实物、模型、图片、简笔画、投影仪、录音、录相以及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动作等,向学生提供情真意切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仿佛如临其境,从而触景生情,有话想说。 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外语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汉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单词、词组和句子,训练学生思维。又如借助一段优美的音乐介绍课文的背景及其他相关知识,这些先进的教学媒介把声音和图像结合在一起,新鲜而有趣,学生如身临其境。根据学生的反映,这样的教学是令人愉快的,轻松而富有效率,也有助于减轻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有利于他们接受具体的知识,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情景教学法就是对付这一现象的“灵丹妙药”,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帮助他们把生动直观的图像与抽象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彻底的理解和长久的记忆。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人身不由主,个个跃跃欲试,在这样的情景中,人人兴趣盎然,个个争先恐后地进行“交际”活动。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主动要学。就像舞迷一样,一听到舞曲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动了起来,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活用了语言。此时,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结合,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再通过教师画龙点睛,不失时机的点拨,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进而熟悉语言现象,吸收语言要素和内化语言规则。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陶冶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猜谜语和做游戏

猜谜语和做游戏有趣而令人愉快,中小学生都非常喜爱。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谜语和游戏既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单词、句型和一些语言材料,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三)模仿动作和表情

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就像进入真实的语言氛围中去练习英语。所以说,具备表演能力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创设生活情景进行表演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生活交际的英语运用。

二、学以致用,精讲善练

俗话说:“学以致用。”英语课堂上,教师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大量的口头实践练习进而获得技能技巧作准备的,所以必须始终突出训练这条主线,做到精讲善练,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如同“演员”。教师讲得要精,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时,教师要审视教材,力求做到以旧引新,自然过渡,再用新温旧,强化巩固,这样新旧对比,前后联系,学生方能长久记忆。如此循环往复,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起他们求知的火花,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规律,加以归纳、总结,辅之以适度的点化,使其升华。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愉悦。总之,教师的点化讲解是为学生的练习作铺垫的,讲是练的基础。教师没有精辟的讲解,学生的练从何着手;练是讲的归宿,学生没有适时适量的训练,教师的讲又落在何处,讲与练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应有机结合。

教师在所创设的情景中,“整体―逐句―整体”教学对话后,学生即可分角色进行对话活动。学生的练了机械操练教材中的对话外,教师要努力创设类似的新情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每有话欲说。这样方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在英语课上“自编自导”“翩翩起舞”。至于对话中个别典型句型、知识点的操练,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组,充分运用“变式”,做到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进而达到熟练掌握,脱口而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