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基层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食品安全;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27-02
农村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的客观情况下,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更加需要得到妥善的解决。但是由于农村的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对于监管有很大的难度。要想解决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参与是有效的办法之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更是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手段。
一、食品安全治理与公众参与概述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公众的关注。我国的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治理上做了很多的工作,制定了为数众多的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颁布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并且相关部门不断通过各种市场监管行为来保证人民的食品安全。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信息都将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事件一方面反映出监管的漏洞,同时也反映出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的不足,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在面积广阔、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做好食品安全治理,公众参与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公众参与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公众参与的说法也在媒体上屡屡出现。从狭义上来说,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代议制政治制度下参与的选举活动;广义上说,公民参与是指:“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在定义方面,学术界还有些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于公民参与的内容还是有相对比较普遍的认知的。一般来说,公民参与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立法层面,即公众在立法的过程中参与立法;第二个层面是政府管理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基层治理层面。同时,《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也体现了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合理合法。
二、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现状
近些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食品安全治理的机制体制已经初步健全。特别是在城市,由于其市场比较集中,监管比较便利,监管频率也比较高,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保障。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相较于城市地域广阔、居民居住分散、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等原因,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还大量存在。
(一)农村居民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食品的种类和来源都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农民自己种植、养殖等手段获取。农村的集市是农民之间进行产品交换的场所,由于产品多数是自己生产获得,而且以生鲜产品为主,产品质量比较容易辨识,产品流通的范围也比较小,因此较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食品生产也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大量产品通过现代、工业化的手段走进农村的市场。同时,农村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农民自行生产的农产品种类在减少,农民通过市场化手段获取食品的比例较过去却在逐渐地增多。而长久以来简单的消费习惯,使得农民普遍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防范意识不足,但是面临的问题却不断增多。
(二)农村食品生产流通环节问题多
由于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有差距,在食品的选择上农村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价格低廉的商品。但是,由于流通环节相较于城市多,很多优质商品在最终到达农村消费者手中的时候价格比城市居民购买时要高。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在城市无立足之地,而在农村市场却能够如鱼得水。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多为非法经营,很难保证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农村本地的食品生产者,由于资金有限,很多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很大一部分经营者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约束差,对于食品安全认识不足,生产设施设备落后,工艺水平低,不按照国家与地方标准组织生产,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监管部门,对于农村食品流通生产环节出现的问题,其监管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城市,出现的问题也远远大于城市。
(三)基层农村食品安全力量不足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管理等多个部门,很多问题的解决要通过各个部门的配合协调才能够解决,由于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很难形成合力。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主要负责部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设置仅仅到县一级,在资金、设备、人员的配置上也很难覆盖农村市场,监管难度十分巨大。
三、互联网条件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可行性探讨
(一)互联网可以丰富公众参与的途径
互联网技术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加方便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过去公众参与的相关活动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是很多人不参加的原因,互联网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时间、空间上的障碍,为公众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对于地域广大、居住分散的农村市场,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事务,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互联网有利于公众参与相关知识的传播
公众参与政府管理和基层治理的相关事务,必须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否则是无法进行有效参与的。目前农村对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宣传主要是通过宣传栏、宣传单、广播等方式,相较于互联网时代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显然大大的落后了,互联网可以有效地帮助公众积累相关知识,帮助其更好地参与相关事务。
(三)互联网技术有利于监管部门配合公众参与活动,提高监管效果
相较于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互联网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与效率。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处理相关事务的效率可以大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良好的互动,激发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监管的效率。
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建议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相较于城市,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要低得多,很多年龄比较大的居民对于网络还比较陌生。但是,随着青少年群体的成长,网络与农村居民越来越近,近些年农村的互联网用户也在逐步上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6月的报告显示,农村网民的数量达到了1.91亿,农村网络普及率为31.7%。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各种新媒体的手段普及农村居民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其食品安全的意识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农村食品监管网络平台
在农村的食品监管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发现问题去找谁。相关监管部门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协调往往影响处理的效果。建立信息化的平台不仅仅是信息处理的平台,更多的是将涉及食品安全的各个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理顺合作的机制,形成合力,更加快捷有效地处理相关的问题。同时,平台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食品出现问题到底找谁的疑问,客观上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执政的满意度。
(三)引导和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网络社区建设
网络社区在网络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的网络话题都是通过网络社区受到公众关注的。农村食品安全,可以借鉴网络社区的部分经验,引导和加强农村网络社区的建设,将身边的事、关心的话题、政策法规等在网络社区中传播,让网络社区成为信息的平台、农村居民发声的平台,对于食品安全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社区中相互提醒,在社区中集体维权,在社区中出谋划策。
(四)配套出台鼓励和保障政策与措施
由于在农村公众参与的意愿还比较低。通过互联网参与的意愿可能更低。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参与的人员进行必要的鼓励机制还是十分需要的。这样可以调动农村居民的参与意愿,提高治理的效率。对于参与的人员进行经济上、精神上的奖励,对于本人有鼓励作用,对于其他村民有榜样作用。可以在村一级的单位设立食品安全的网络监督员,不但要将相关信息上报,还要在网络社区中,提醒周边居民的注意,可以大大降低行政监管的成本。
五、总结
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网民人口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有了充分利用互联网,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的条件。在未来的治理中,从农村消费者入手,让每一个受到假冒伪劣食品危害的群众、每一个发现不安全食品的群众都能够成为监管的帮手,是一条解决农村食品监管问题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 案例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06.
[3] 蒋卫卫.试论食品安全监管中公众参与问题[J].人才资源开发,2013,(6).
1 创建服务型政府,做好顶层设计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在便捷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同时,能够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由“多头分管”向“协同管理”转变。基层政府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引导者,自身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农村社会治理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创建服务型政府为宗旨,围绕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做好顶层设计是目前政府的核心发展方向。一方面,当地基层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需依托“互联网+”的各项先进技术,充分结合“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建立符合现阶段农村群体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的激励评价机制,并建立和完善治理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为实现农村社会治理高效性、有效性和科學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政府机构在运行过程中,还需加快对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信息平台整合,从而利用各项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而在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由“多头分管”向“协同管理”转变,从根本上提高管理的高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综合化管理目标
经大量科研数据分析可知,目前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有效提高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整合农村信息资源,而后建立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库,是实现现阶段农村社会治理综合化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从目前来看,在当前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依托“互联网+”的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与服务综合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农村网格化管理及社会组织的作用,是提高基层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主要举措。从目前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为满足自身以及家庭生活需要,不少青年劳动力纷纷前往城市地区,农村人口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社会的高效治理,基层政府机构需以常住、流动、“三留守”人员为主要对象,建立农村人口基础信息库和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库,加强对辖区内特殊人口的重点管理和重点帮助,达到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目的,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普遍,人们对电子信息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故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为有效提高农村治理质量和治理效率,基层政府机构不仅可通过采取推行电子村务的方式对农村进行全方位、动态式和便捷式的管理,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以期在引导农民逐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某些功能的基础上,为后期政府人员开展网络治理工作的治理目标上打下坚实基础。
3 整改政府管理方式,以期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农村治理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可知,基层政府受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影响,内部工作人员在日常农村治理过程中,仍遵循传统的治理理念,采用传统的治理手段,极大地降低了治理质量和治理效率,造成政府管理资金的极大浪费,对农村整体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基层政府需要探索出一条深受农村人民群众欢迎的农村社会治理新途径,需多采取几种管理方式,然后对管理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选择出一条最适合的治理策略,为提高农村治理的整体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在当前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产业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农村发展技术手段,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想从根本实现农村合理化治理,基层政府机构必须依托“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构建加快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机制。一方面,基层政府管理人员需对管理网络进行细致化分析,在整合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各项基础数据的基础上,为信息录入渠道、沟通渠道以及畅通社情民意收集渠道的拓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政府机构通过采取构建综合性、集成式社会治理服务信息平台的方式,对行政机构不同部门的信息数据库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在确保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有限的公共社会资源,确保政府充分发挥各项效能。同时,在当前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下,基层政府机构通过对传统农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赋值结构进行重组和再构,从而通过“一站式”服务模式,为农村治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和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为农村产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 依托“互联网+”技术,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网络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和网络传播渠道,在提高基层政府“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由于近几年农村产业建设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网络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频率不断提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便捷,但加大了基层政府机构的管理难度,进而给农村整体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网络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双面性,因此,基层政府机构要从根本上实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切实保障信息化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覆盖农村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首先,基层政府机构需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在构建网络舆论建设的基础上,借助社会舆论力量对农村实施个性化、主动式公共服务的虚拟社会治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其次,基层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公开某些党政建设信息,拉近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提高治理的高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最后,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基层政府机构要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全局服务的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建设的针对性和倾向性,覆盖农村各个环节,为实现动态跟踪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5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城乡建设精细化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治理信息高速流转,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对农村社会治理策略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是当前基层政府机构的核心发展方向。同时,在城市一体化发展中,为有效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对城乡建设进行精细化管理是目前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赋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变革的历史使命。简单来讲,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对其进行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以期确保农村地区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进而为其整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发展规划。换句话讲,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基层政府机构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对农村高效治理的目标,需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采取合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为农村城乡一体综合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方面,在治理过程中,基层政府机构需分别利用城市以及农村各自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促进两者之间进行优势互补的同时,为城乡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形态、类型的城乡空间信息管理需求,基层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可通过对城乡事物的灵活部署以及合理化调度,为实现统一管理和弹性扩容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充分有效解决当前信息管理过程中计算和分析能力的集成和反馈等技术难点,通过采取建立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相关制度,为实施城乡建设精细化管理机制打下坚实基础,进而为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创造良好条件。
6 结 语
1 “互联网+”与“档案”的现代化转型,打破了传统局限
由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所难的是,传统的运行条件并没有为档案工作提供更加优秀的发展素材,且发展速度及普及范围不够宽泛。这样也限制了当时的档案工作的进程。而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的融合,现时,“互联网+”模式下的“档案”服务,更加经得起挑战与磨砺。传统档案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可以说是巨大的,如果不能够摆正立场,结合新的素材进行发展,顺应潮流的话,很容易造成档案管理活动的堵塞。不利于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由此,实现档案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样式,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加持,赋予其更加完善的技术支持,配备良性的且新型的工作理念及运营方式。
其次,转变传统的档案保管方式。旧式的档案记录通常以纸张为载体,依靠人手记录,以及各种录音文件等,储存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而且查阅起来相当繁杂。同时由于纸张经过岁月的磨蚀后,会出现老化的问题,造成档案保管成本增大,管理难度不断提升,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成效。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明显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所以,假设将档案以数字化电子储存的方式进行记录的话,可以大大的降低信息的储存空间占用率,同时还可以实现更久远的存放。
此外,为了符合新时期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目的,实现档案利用方式的转型也十分必要。当今档案利用方式,开始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闭锁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用于档案市场的运营。面向大众,且与社会接轨的档案服务,显然更迎合广泛群众的诉求。答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经由局域网、互联网以及政务网页等提供支持,这样也可以驱动档案资料的查阅更加便捷高效。借助计算机审查,可以在搜查档案信息时,更加快捷。利用电子档案替代传统的纸制档案,避免纸张在反复的查阅工程中出现损坏,可以保护到档案原件。同时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人工检索的时间,缓和了工作压力,并且使档案的利用不再受孤本限制。现如今,档案利用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了有关部门的办事速度,并且提升了档案服务的整体质量,是公众及社会对档案信息快速传递,及高度共享的最真实的诉求。
2 进行“互联网+档案”的推进工作,将会遭遇到的困难
第一点是,由于对于档案信息建设的认知度不充分所造成的阻隔。目前,还有一部分人对于“互联网+档案”的认知停留在纸质存放层面上,对于互联网形式下的档案服务,单?以为是人工检索的一环。对于如何使用移动档案,怎样借助互谅网进行档案服务一概不知,远远达不到“互联网+档案”工作的建设需求。
第二点是,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及工作素养有待提高。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这个局面对于传统的档案工作人员而言,具有新的发展要求。档案管理的栏目越来越多,愈来愈复杂,如果不运用专业的技术进行辅助,光靠人手、人脑的记忆,是无法追上发展的脚步的。欠缺相关网络运营知识及技能,无法接受系统性的培训,信息技术掌控能力不足,这些都将会影响到“互联网+档案”服务理念的构建。导致相关工作队伍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造成更大的工作压力。
第三点是,档案信息化基础服务的建设力度不足。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很多时候,部分档案部门对于各种电子文件的收接和管理投入心力并不高。由于有价值的电子文件没有被保存,而经费投入也相对不足,面对膨胀的信息化电子文件,将会越加堵塞档案服务体系的发展。缺乏统一的电子档案管理方式及其运营框架,最终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对于电子档案使用的需要。
第四点,档案的线上保存安全系数不够高。网络时代既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由于互联网文件材料容易被篡改,出现泄漏等,所以存放于网络世界中的各种档案信息,也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现在,利用各种网络病毒,或者黑客的攻击,都会对加密状态下的档案栏目造成或大或小的冲击。由此,线上档案的安全管理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3 应对“互联网+档案”模式下各种矛盾的化解措施
首先,需要通过互联网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力度的加强来化解问题。在运用互联网平台时,一方面要整合各种资讯,同时也要懂得分辨有价值和冗余的部分。保留优秀的内容,摒弃不必要的信息。基层档案部门需要极强互谅网思维,积极且主动的将档案工作融合到互联网中。增强数字化硬件的开发及建设力度。进行专业的职能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养。改善工作环境,提供有价值的技术。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推广,增加网页资讯传播力度。拓展档案征集渠道,做好多维的档案载体资料归档。充实档案数据库,充分研发利用档案资源,积极开发精品档案,打造稳定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互联网档案数据库。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
本报讯 4月9日,版式技术产业应用联盟在北京成立,这意味着我国文档版式管理及应用首次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今后,我国电子文档版式技术今后将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并能有效防止侵权行为。安徽省档案局、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中联部信息化办公室、方正集团、金山软件、书生公司等34家企业、用户和科研机构成为第一批成员单位。自今年5月起,联盟将根据用户需求开发产品,着手标准制定工作,并于年底之前在各级档案局和档案馆完成试点,推动标准正式立案。
CNNIC网址卫士获国际安全标准认证
本报讯4月9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主办的“繁荣•诚信•互联网――绿色网络安全行动暨网址卫士国际认证新闻会”在京召开。会议上,由CNNIC自主研发的服务器域名证书――网址卫士顺利通过全球Webtrust安全标准审计,并成为国内首款得到微软IE等主流浏览器信任的服务器域名证书。
据悉,网址卫士兼具网站身份确认、信息传输加密、网站防伪标识三重功能。其严谨的审核流程,可力阻钓鱼网站,实现用户与网站之间交互数据信息的加密传输,防止机密信息泄露或被篡改,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
另外,CNNIC联合了杀毒行业和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发起了“绿色网络安全行动”,旨在建立网络危害行为协同应对平台,共享网络危害行为监测数据,共同治理病毒、木马和假冒钓鱼网站等三大互联网“毒瘤”。
中科院推动“产学研”创新出新招
【关键词】社区管理 社区网格化 创新途径 分析
前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飞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逐渐向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才是促进社区管理、提高基层组织管理效率的必然趋势。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政府提出的创新手段,结合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形成一个数字化的社区管理平台,从根本上提高了社区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加强了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处理速度,推动社区管理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现状
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将我国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一个个“网格”,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网格”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提高我国社区管理的效果。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每一步建设都要与国际接轨,不断进行社会治理的改革与创新,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在这一系列的手段中,社区网格化管理占据着很大比重,为我国社会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了方向,提高了社会服务的水平,完善了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得来的。将城市划分成一个个“网格”,加强对“网格”的监督与管理,政府就能及时发现社会问题,并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提高了政府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和面对社会问题的处理速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理解不到位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因此,很多管理人员对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理解不到位,不了解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社会价值,从而影响了其效果的充分发挥。我国社区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生活质量、服务态度方面也更加的重视,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只有优质的服务才是王道。但是由于我国社区管理人员对于网格化管理的认知不全面,导致“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效率低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说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都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是我们的社会向着更加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推动社区网络化管理更快、更好的发展,与互联网科学技术的结合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的社区管理者和居民对互联网科学技术的掌握却不是非常的娴熟,很多网络管理和服务平台都不会使用,其应用效率非常的低,使社区网络化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原本的应用效果。
(三)我国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
社区网格化管理不仅要结合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还需要优秀的人才配合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效果。根据我国现阶段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形势来看,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由于管理人员对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理解不够充分,所以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动力,丧失了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其他员工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深,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敷衍了事、拖延时间、推卸责任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网格化管理队伍的团结友爱和整体水平。
三、我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创新扩散
(一)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宣传力度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手段,而人们对于新事物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要想充分发挥社区网络化管理就要让管理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全理解网格化管理的含义,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宣传力度,能够缩短管理人员对网格化管理的接受时间,从而加强了管理人员的对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充分理解,提高了政府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和面对社会问题的处理速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社区网络化管理之所以进行的不顺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没有健全的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在实际运行过程只一旦遇到了问题,没有对应的规章制度去进行约束与解答,管理人员手足无措,领导也不知该如何解决。首先,要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配套制度,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帮助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其次,要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信息采集机制,信息采集对于社会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系统化的信息平台,为社区管理提供方便。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社区网络化管理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得来的,只有对网格化管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够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代福.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扩散现状与机理分
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3,06:77-85.
[2]杨代福,董利红.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扩散的事
件史分析[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4,04:46-50.
[3]许欣.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网络化管理的反思――
以S市Y街道为研究对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物联网;风险;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60
[中图分类号]F272.3;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1
物联网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随着而来的风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在确保物联网便利的基础上降低风险,是一项长期工作。
1 当今物联网面对的风险
1.1 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
由于把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商家对于物联网信息存在过分利用的现象。物联网的各种传感器很可能成为对于个体进行监视和监听的工具,无形中为通过挖掘隐私创造新的商机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根据个体的穿着喜好,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在物联网应用的商业领域,个人的隐私受到了很大威胁。传感器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其使用的范围和要求以及运用方式都非常复杂。以航空公司为例,人们在进行航班登机时,希望物联网知道自己的时间及运营商的偏好来简化订票流程,但同时又不想让民营商以此为根据向自己推销商品。物联网隐私权和信息使用权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物联网商用滥用。
1.2 物联网在文化领域可能产生的风险
物联网将人和物还原为数字代码,由于无时不刻的监控,物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感和神秘感,人与人之间,难以言传只可意会的神秘感逐渐降低,人被数字化之后,降低到物的程度,成为某种信息源和终端,很有可能在物联网体系中人们只关注一个问题,就是让一切变得更加有效。然而,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无人技术世界,物联网在实现这种类型技术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不加区别地对待人和物,把人和物视为信息来源。正如国际电信联盟所提出的,物联网可能会对社会文化思想和价值造成很大影响和冲击,例如,在个人主义趋势方面很有可能被加强,而社会真理和真实的感官会被改变。时空观也因为遥远的存在而改变,人权的观念也会随之而来。当今物联网产生的文化冲击,并没有成为一个决定性的结论,但其在物联网在文化领域可能产生的风险毋庸置疑。
1.3 物联网在社会领域可能产生的风险
物联网的长远发展可能会被社会的不接受程度而限制,物联网极大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划分。因此,物联网大规模的推进可能导致公众反对,因为私人领域的空间越来越少。事实上,由于物联网的推进引起的质疑在西欧和美国等已并不罕见,公众能不能接受物联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何种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物联网同时也加深了社会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由于互联网与物联网存在的相通相融,因此在黑客攻击和隐私网络犯罪等方面,物联网也会牵涉其中。例如,黑客的攻击可以通过物联网远程控制他人电脑以及接入设备,而物联网恰恰作为基层的载体,例如,在电器和汽车等上面,也有可能牵扯其中。此外,国家的安全涉及物联网各个方面,例如,管道输送、煤气电力网络,大型的桥梁等信息,都可能被敌对政治势力所利用。物联网时代的犯罪危险性可能更高且难以防范,因为物和物之间的互相动作实施的犯罪,可能使得犯罪事件难以追溯起源。
2 物联网在战略层面所应实施的策略
2.1 加强风险方面的理论研究,制订宏观的治理方案
在这方面,我国许多学者已经发表了很多的物联网技术方面的论文,但是物联网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些社会问题的研究可以说还处于空白阶段,这应由政府和相关专业部门成立专家组,对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具有前瞻性和综合战略性的研究方案,将公共治理中物联网的发展战略纳入其中。
2.2 构建统一的物联网监管体制
物联网系统工程的过程,应由政府主导,并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及多方参与。政府在强力推行物联网发展的范围内,应对物联网推进过程所产生的阻碍性元素予以充分关注。例如和互联网相关的电子废物、计算分享信息、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出现,应提前进行监管与控制,将互联网的社会风险降到最低。
2.3 走节能低碳的物联网发展模式
通过与国际间的合作对话,在互联网治理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节能降耗的物联网发展趋势。在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中,物联网可利用于智能大厦交通、智能电网水网等,做到减少浪费。而很多物联网是跨国界跨地区的,需要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对话,互通有无。
2.4 运用多层次的公共治理手段
新兴的科技应以人为本,物联网也不例外,在提倡人本主义的文化过程中缓解由物联网引起的高科技风险。此外,由于物联网可能会导致价值观受到冲击,因此可通过文化手段加以缓冲。此外,行政和法律规定方面的手段也必不可少。
2.5 进行物联网相关方面的教育工作
通过物联网的相关教育主要是为了缩小信息鸿沟,在互联网中已经出现的信息鸿沟不应在物联网中进一步扩大。应对弱势群体进行科普和技术性教育,使得互联网的福利能被所有人利用,尽可能保证物联网领域的技术性公平,对于物联网的发展,虽然很多公众还非常陌生,但又关系到每一个个体,因此,其涉及的不止是经济问题还有多方利益的共同体。政府应尽量组织相关的利益方进行物联网的治理讨论,促成多方的意愿达成一致,让公众了解、接受和监督物联网,使得物联网的相关层面的技术成为民主和公开化的价值体系。
3 结 语
总而言之,物联网给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可预估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应注意规避其中的风险,在摸索中前行和完善。
适应复杂语境,提高媒介素养
当前,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媒体、多元多样的复杂语境,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与“摄像机”的新媒介舆论环境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必须要提高媒介自身素养。
从新闻宣传角度看,强化互联网思维并不意味着媒体的属性、社会责任会有所改变。以互联网思维和网络技术手段去改造现有的媒体,是当今世界传媒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势必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和变革,但我们始终牢记,强化互联网思维的落脚点是进一步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一句话:在数字化席卷全球的格局中,提升传统媒介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形势下,只有运用互联网思维办报、办网,我们才能更好地汇聚各方力量,彰显使命担当,继续发挥舆论主导作用,保持好社会信息的中枢地位,担当好文化传承者的责任。
特别是对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报道,行业报还应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认真客观地分析,呼吁社会的关注,对问题的解决起积极的促进作用。2013年主汛期,长江流域部分省市发生持续严重干旱,《人民长江报》先后派出5路记者赶赴抗旱一线进行了报道。旱情过后,《人民长江报》策划“记者走基层--问旱”专栏,各路记者分别从各省抗旱的实际出发,及时推出多篇深度稿件,追踪报道了流域各地对大旱的反思。这组报道剖析深刻,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推动科学抗旱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撑。
国务院批复《长江防御洪水方案》后,我们及时与长江防总办沟通,合作推出了“聚焦《长江防御洪水方案》”栏目,分总体篇、工程篇、防御篇、管理篇对《方案》进行了系列解读,还约请中游四省防办及三峡总公司、国电大渡河公司等相关单位,畅谈《方案》出台的意义和深入贯彻落实的举措,起到了很好的宣贯效果。
历时3年修编完成的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下称长流规)2012年底被国务院批复,长流规宣贯工作事关今后一段时间长江治理开发保护的大局。人民长江报精心策划,多个版块联动,组织骨干记者采访长江委相关领导和参与规划修编的多名专家,以10多个版的篇幅,全面详实地报道了《长流规》的重大战略意义、目标任务,以及长流规修编的亮点工作和研究成果。此组报道向社会及行业普及了《长流规》知识,达到了向社会宣贯《长流规》的目的,受到了长江委领导、流域有关水利部门和读者的好评,彰显了人民长江报“行业主流媒体 流域权威报道”的专业素养。
树立融合思维,讲好行业故事
现在有的媒体把融合简单地理解为新闻报道挂上网,也有的以为建起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就是融合,还有的认为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传统媒体退出传播领域。出现这些误区的症结在于只有融合意识,没有融合思维。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存在缺陷,需要弥补。而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则是媒介融合后传播内容吸引受众的“法宝”。如果我们不会讲故事,或者故事讲得不到位,那么即便融合了,出现在媒体上的内容也不会吸引人。
去年6月1日,长江监利段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客船翻沉事件,长江防总紧急调度三峡水库下泄流量,长江水文人紧急奔赴现场参与测报。报社第一时间派记者赶赴现场采访,及时撰写了《面对生命的呼唤》、《生命至上情满江》等多篇优秀稿件,充分展示了长江委人关键时刻临危不惧、科学处置、为国分忧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水利部、长江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去年是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歌颂水利先辈的抗战功勋,我们开展了系列宣传报道,深入挖掘长江抗战的人和事,尤其是精心策划的“水利人亲历抗战”专题,通过寻访长江委和流域水利系统健在的抗战老兵及亲属,讲述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
在主汛期,为更好地反映长江水文为长江防汛发挥的重要作用,报社先后安排两组记者前往两个国家重点控制性水文站――湖口水文站和陵矶水文站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采访。围绕防汛测报、技术创新等方面,采写了《守卫洞庭“第八口”》、《倾听鄱阳的呼吸》等系列稿件,近距离反映了水文作为防汛耳目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基层水文人的甜酸苦辣,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互联网时代,《人民长江报》十分注重紧扣行业特色,讲好行业故事。特别是着力挖掘基层水利人物,力求通过树立典型,弘扬水利人良好的职业观和价值观。2013年我们与湖北省水利厅联合推出了一个典型人物――孝昌县水务局副局长蒋志刚。水利部部长和湖北省委书记还专门作了批示,年底我们还与省水利厅宣传中心联合举办了这个典型人物的宣传研讨会,邀请在汉的中央媒体和省内主流媒体,共同探讨先进事迹和宣传报道的体会。去年又用整版篇幅推出了这个人物的专题报道,营造了水利人“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舆论氛围,在全国水利系统和荆楚大地引起强烈反响。蒋志刚入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了湖北省道德模范的称号。
近两年我们重点打造了“身边的感动”栏目,刊发了大量来自基层的优秀水利人代表,从长江委首届“最美一线职工”、长江委第八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以及基层水管站站长、水库守闸人、城市管网工,涉及水利不同行业的普通职工,很多人物的事迹感人至深,在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心中树立起了一面面旗帜。
树立融合思维,讲好行业故事,我们主要有三点体会:一是不能“歌德”,但必须“讲德”;二是不能“追俗”,但必须“通俗”;三是不能“包装”,但必须“化妆”。把握好这三点关系,明确内容的深浅之分,我们就能讲好故事。
创新报道思路,掌握传播主动
互联网思维,核心体现的是以用户体验为优先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对用户需求进行挖掘和分析,以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力求用户满意的最大化。这点对于正致力于转型升级的行业媒体来讲,极具借鉴意义。
其一,要强化求特思维,只做唯一。从内容生产到读者手中,互联网、手机只隔了一个发送键,而纸媒要经过排版、传版、印刷、投递等漫长环节,在拼抢速度方面争不了第一,那就认认真真去做唯一,在“是什么”之外,扎扎实实从“为什么”“怎么办”入手,做出自己特色,成为刊载新闻深度、背景和评论的唯一。
去年4月中旬,在四川芦山地震水利灾后重建两周年前夕,报社派出记者赴一线采访,8天行程1100公里,实地踏访雅安市7个地震受灾县区,围绕雅安水利灾后重建的格局变革、灾后重建人的精神魄力以及国家灾后重建体制大变革等方面,撰写的《春满清风雅雨间》等稿件,受到四川省水利厅的高度评价。
2014年初,为了给长江经济带建设宣传造势,人民长江报及时开设了“长江腾飞新引擎”专栏,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畅谈如何构建长江经济带、做好水利支撑与保障。今年在重庆召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座谈会后,我们又及时开设“美丽长江 绿色腾飞”专栏,人民长江报记者和各地记者站对长江委有关职能局局长和流域相关省(市)水利厅(局)长进行了专访,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其二,强化求精思维,只做最好。互联网时代,数量也已经不是问题,报纸有限的版面更拼不过网络的海量,所以要把新闻做深、做精,做到同类新闻最好,自然会赢得读者口碑。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山体崩塌形成堰塞湖险情,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一版及时推出《抗震救灾 情系昭通》专题报道,并在第一时间派记者采访长江委赶赴地震灾区现场专家。《智破“悬湖”――水利专家科学支撑红石岩堰塞湖除险侧记》、《驰援鲁甸――长江委鲁甸抗震救灾侧记》、《攻坚“红石岩”》等深度稿件,重点报道了水利抗震救灾的进展、举措、成效,服务了抗震救灾大局。
其三,强化求需思维,只做最需。互联网时代,信息量极大丰富,所以,需要考虑的是受众最需要的是什么,并设法满足之。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举世瞩目。而长江委又是该工程的设计总成单位。那么如何在这次重大宣传报道战役中掌握传播主动,我们觉得只有创新报道思路。经过超前策划、精心组织,我们选定围绕社会关注的工程重大技术难点,在通水前夕特别推出了“长江设计 护水北上”栏目,重点报道了工程设计总成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设计人员攻克的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从大坝新老混凝土的完美融合,到攻克土木工程界“癌症”膨胀土,再到千米水桥的“天下第一跨”,水利技术专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建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系列报道正面回答和解读了社会关注的中线核心技术问题,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报道推出后,新华社、中新社、水利部网等媒体纷纷转载或引用,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正式通水后,我们又连续推出了8个版幅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系列报道,从勘测、规划、设计、科研、水文监测、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水源区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行政执法,以及中线关键工程建设等方面,深入采访委属有关单位和部门,全面反映长江委在中线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长江委人奉献的精神、负责的态度、创新的能力和求实的品质。
关键词:金融资产;行政化;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全社会的金融资产野蛮生长,掩盖了农商行机关管理架构的弊端。进入经济新常态后,管理架构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农商行需要精细化的管理,需要新的理念注入农商行管理中。
一、新的竞争环境呼唤全新的行总部
行政化的色彩太浓导致一些官僚化的风格。长时间的行政化管理,短时间的市场化,导致了一些官僚化的风格。有些部门的个别领导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傲慢的心态和行为。工作主要是以听汇报为主,对基层不了解,或者了解的不深、不透,掌握的数据不是很精确,有些管理的措施脱离实际。
部门化的设置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封闭化。各部门林立,形成“部门墙”,信息在部门内部流转,制度、流程、绩效倾向于本部门。部门之间以及总部和基层之间处于一定程度的封闭状态,缺少信息的交流、传递。各部门对基层的检查、督促有时存在重复的现象,要求基层汇报的事情有时候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使基层经常疲于奔命。
信息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互联网思维,这也要求对银行的体系进行再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对于金融的影响深远,网络贷款、远程开卡、人脸识别技术等在金融体系中不断普及。农商行由于长期服务于区域性的市场,再加之自身体制的原因,相比较大的商业银行来说,科技的有效投入相对不足,对于经营的提升速度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
争取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乡镇市场上的金融服务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也提供相对完整的金融服务,在稍发达一些的乡镇,村镇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进驻,四大国有银行也在宣传渠道下沉。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进驻县城的金融市场。
利率的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脚步步步逼近。利率市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正一步一步地推行。转账、存款、贷款等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显示越来越明显的脱媒现象。利率的市场化导致利差越来越小,而农商行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相比较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对利差的依赖度更大,那么在未来的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如何发展中间业务,如何扩大产品收益,是每一个行总部需要尽早谋划的重大战略。
二、以“三化”的新思维,打造新的农商行总部
服务化意识。即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为基层解决实际的问题。为此,沭阳农商银行在全行,特别是在行管理机关可以推行首问负责制,对基层的事务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首先进行解决,不得相互推诿,即使涉及其他的部门,首先接待的部门和人员要积极协调解决。在服务态度上,要主动,态度上要有耐心。对基层的事务限时办结,切实减少基层负担,必须的基层调研,也要事先公布行程和议项,便于基层安排事务,让基层可以集中精力搞营销、做服务,而不是集中主要的精力应付行总部的各种调研。
平台化思维。即开放、共享、共赢。银行是客户金融的媒介,行总部是各支行的平台。行总部应当是基层开展营销的平台、服务基层的平台、提升自我的平台。在客户服务平台方面,协助基层为客户推出了讲座、培训、比赛等活动,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联系。在基层服务平台方面,首先明确行管理机关是为基层服务的,基层是主体,行管理机关是基层的后台支持系统,只有强大的后台系统,基层在冲锋陷阵时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次,对组织架构按照平台化的思路进行了调整。将信贷资产的监控管理、分类评级、催收执行等整合为信贷资产检验监督中心;将运营系统整合为内部控制管理中心;绩效考评中心专门进行各项工作的考核评价,分析落后、鼓励推广先进;信息处理中心,则是整合汇行管理机关内外的信息为内外部所用;产品研发营销中心,是负责产品的研发、营销。这些中心的成立,打破了部门的封闭、隔阂。同时各中心利用科技的方式方法,对信息进行开放、共享。相比之前,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部门推诿现象大大减少。
法治化的理念。以权利义务为核心,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思路去处理问题的方式。一是制度上的建设。除了制度内容的合法性,对于没有制度规范的事务,要立即着手制定规范,堵住制度的漏洞。同时依据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履行中的状况,适时进行修订完善,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二是程序上的保证。在程序上要做到公开。在制定一项制度前,相关的部门参加行务会进行讨论,初稿交基层提出意见,然后进行合法性审查,形成最终的制度。三是内容上的保证。相关的权力、职责及权利义务,要公平、对等。将公平的法治理念贯彻到各类制度和行为之中,基层才能从心底里认真执行,切实做到依法治企。
经过这样的改变打造出来的行总部,正焕发一新,行管理机关和基层齐心协力,产生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虽然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但是截止目前,各项存款余额156.99亿元,比年初净增22.3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9亿元,增幅16.63%;各项贷款余额134.71亿元,比年初净增15.85亿元,增幅13.33%。实现各项财务收入94950万元,同比增加23128万元;利润总额40792万元,同比增加10132万元;净利润35364万元,同比增加11747万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644.53%;拨备覆盖率387%,比年初上升35.7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5.7%,比年初上升0.56个百分点。
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在内,全国各省区均有城市被纳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在贵州,铜仁市、六盘水市、贵阳市乌当区被纳入2013年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随后,贵阳市、遵义市(含仁怀市、湄潭县)、毕节市、凯里市、六盘水市盘县等被列入2014年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2015年,安顺市西秀区被纳入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
“互联网+智慧城市”的建设,让城市的管理者有了自己的“ERP”,通过信息化系统大平台,实现了政务、交通、教育、医疗、旅游、治安管理等功能的集成,既为职能服务部门提供了信息化管理的工具,又让人们能够快捷地分享和使用各种信息,同时还通过大数据的优化算法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谓一举数得。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社区就像一个个细胞单元般必不可少。如果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高大上”,那么智慧社区的建设应用则是“接地气”――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社区基层信息化平台,智慧社区可以24小时全天候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安全快捷的民生服务。
利用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提供的大数据,人们还探索出社区基层管理治理方式的创新――从治理向服务转变。通过社区数据采集及分析,让大数据的“政用、商用、民用”形成新的业态产品来提供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等供给侧创新,真正做到“创新供给,激活需求”;通过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充分开发社区资源,使政府和企业聚力,把公共服务和民生结合,打造出社区政务服务的云平台,实现了社区服务延伸到“最后的100米”;通过增强社区便民利民智能化水平,使得社区治理的供给侧服务平台化、扁平化,实现上下联动、流程透明、管控精准、服务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