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生命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 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珍爱我们的生命》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三框题的内容。
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特别就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与叛逆意识同步增长。往往看重“自尊”却漠视生命,看重“自我”却漠视他人。现实生活中不乏此类事例:一些青少年因不满老师、家长的教育,或者因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小事,缺乏抗挫折能力,动辄就选择轻生。痛失花季生命,令人扼腕叹息。因此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的一项极其繁琐而又艰巨的任务。
1.2 教学目标
1.2.1 认知目标:知道生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会有很多艰难曲折。 懂得只有珍爱生命,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1.2.2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信心 养成乐观 豁达的性格。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人生价值, 感悟生命的意义,激发热爱生命之情。
1.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1.4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以“永不放弃生的希望”为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价值。
第二课时:以“尊重生命”为课题,学会肯定生命、悦纳生命,懂得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更显光彩。
2. 教学方法
2.1 以丰富的课内外资料充实课堂、感动学生。
2.2 以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朗诵、讨论、辩论、调查采访、讲故事、表演等。
2.3 运用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教学内容,强化感官效果。
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3.1 导入。多媒体投影资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用优美的文章,感动学生引发思考。学生朗读并谈感受。
3.2 讲授新课
3.2.1 故事会——热爱生命。通过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例如:海伦、凯勒、张海迪、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以及课本中的资料故事。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表演总结:动人的故事,感染了每一个人。生活是美好的,有时又充满磨难。面对挫折该怎么办?怎样战胜磨难走向成熟?听了故事相信每个人都有收获,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珍爱生命吧!
3.2.2 讨论——面对生死抉择怎么办?通过“生死抉择”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比,体会生命的可贵,坚定求生的信心和勇气。
资料:美国18岁的约翰。汤姆森自救事例。
中国少年野外游遇险。
问题:同样面临险境,为什么结果不同?面临险境,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
总结:无数事实告诉我们,遇到险境 困难,没有任何理由退缩 等待 放弃,我们应该奋力自救。你知道遇到下列险境如何自救吗?
3.2.3 表演——险境自救。①地震了;②发生火灾了;③意外受伤流血了;④不慎吸入异物了;⑤有人落水了。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判与表扬,特别强调救人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教会学生基本的自救方法。
我以为,朗读的妙处在于把故事和情感用真情演绎一遍,以便于我们更深刻、更丰富地体味人生的种种况味,让生命更加丰盈和厚重。朗读,让我们深深铭记,让我们懂得珍惜。朗读,让记忆永存,让生命升华。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遭遇了人生的重创,以为自己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幽深的黑洞,会成为一只滑向黑暗的囚鸟,再也飞不起来。这个时候,朋友送给我几本书,对我说:“每天早晨起来,你就大声朗读里面的文章。朗读的同时,心中的浊气会慢慢消散,文字的清气会弥漫心间……”书里面的文字,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和向上的力量。我想,生命除了磨难和痛苦,还有那么多值得珍惜的。即使磨难和痛苦,翻_它们的背面,依稀可以看到它们带给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无论如何,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每天,我大声地读那些智慧而美丽的文字,就如同沿着一朵杏花的指引,终于抵达了春色无边的彼岸。走出了困境,我依然喜欢朗读,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声音演绎出来。我成为了生命的朗读者,人生悲欢离合,语调抑扬顿挫,把生命的各个章节朗读出来,我收获了一份沉淀着生活百味的礼物。生命如酒,散发着醇香的味道,而且愈久弥香。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生命的朗读者。即使你的生命再平凡卑微,人生的历程也不可能波澜不惊。生活中的每次起伏或者动荡,都将成为生命之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值得我们回味。人生中总有一些浓墨重彩的片段,是我们用尽心力来完成的,值得铭记;也有一些不期然的喜与悲,毫无征兆地来打破宁静,这些记忆甚至成为了人生的分水岭,左右了生命的走向,所以需要我们回味。做生命的朗读者,幸福的章节需要回味,也无需刻意回避苦难的章节,喜怒哀乐总关情,悲欢离合都是缘,把生命中难忘的篇章大声朗读出来,读出铿锵之音,读出生命的精彩!
不可否认,人生中除了偶有大喜或大悲,大部分日子是平凡的。平凡的日子里,我们仍然要做生命的朗读者。平静如水的日子,正是最真实的幸福,我们应该为这样不着痕迹的幸福低吟或者浅唱,品味岁月静好的味道。做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一路走,一路歌,轻轻吟唱着平凡平淡的日子,走向每一个诗意的远方。做生命的朗读者,你会把日子过得诗意和从容,让生活变得有节奏有韵律,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
晨起或者黄昏,现在或者以后,无论何时,记得捡拾记忆的落花,组合成美丽的篇章。做生命的朗读者,把每一个日子读得风生水起,活色生香。
[怦然心动]
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孩,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常会乱动。医生根据她的情况断定她活不过6岁。可是这样一个女孩,她坚守着信念,坚强地活了下来,还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
在一次演讲会上,她告诉了我们使她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我们一看,她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长的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总结:“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1.挫折体验。我们要注重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经常关注大学生在挫折体验中的情绪、心理的变化,把握其挫折体验的承受度,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使其积极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与困难,积极的应对生命中的不堪与痛苦。倡导积极体验、积极特质、积极环境的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挫折体验,有效应对挫折唤起学生内心世界的积极能量,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发现自己的巨大能量,从而更加开朗,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人、事、物。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巧妙灵活地运用在生命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个人生命中的人格潜能,从而实现他们自身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2.成功体验。成功体验和挫折体验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体验方法。成功体验不仅有利于让学生从成功的结果中获得自我认同感,收获自尊与自信,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去享受不断追求优越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渴望,进而达到对生命的重视和热爱。成功体验主要是从正面的、积极的方面来激发大学生的前进动力,使他们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3.死亡体验。人们体验了死亡,就会更加珍惜生命。死和生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科学地理解“死”的内涵,才能深刻地领悟“生”的意义。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进行死亡体验,使他们深刻领悟生命的伟大,从而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积极、健康的生命哲学观。
4.美学体验。鼓励大学生把自己、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当做艺术品来雕琢和欣赏,自发性地寻求自我转变与自我超越,以发展人类自身的自我风格和人格的整合。用生存美学丰富生命的内涵,用艺术的视角洞察生命,用诗性智慧的语言诠释生命,通过想象、创造,将人、自然乃至宇宙万物塑造成为艺术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对自己主体的创造与完善的过程,通过解放或者自由的实践塑造自己、释放自己。
二、生命叙事法
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在生命成长中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体验和潜意识的价值指向,它包括叙事主体自己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追求,同时也包含自己对他人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价值观的感悟。生命叙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故事法。叙事心理学认为人们组织经验和赋予自身生活以意义的基本方式不是科学,而是故事。人类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理解中,故事或叙事是第一位的;是故事,而不是事实,定义了人的心理生活。故事与生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故事因生命得以产生,故事讲述的主体和故事叙述的内容来源于生命。另一方面,故事是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生命因故事得以承载、记录、表现、传播与激发。学生通过故事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联结,在体验故事中蕴涵的价值、伦理、道德、情感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实现了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回归,收获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层领悟与理解。
2.个人经历叙事法。自传探索方法创立者麦克亚当斯(McAdams)认为了解一个人必须先了解他的故事,了解自己、洞察自己的存在意义必须先了解自己的故事。个人经历叙事把一个人能回忆到的过去、知觉到的现在和预想的未来整合起来,表征着一个人用以建构和确立生活的方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分享各自的经历,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现实感。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格魅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引领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知识、建构意义、创造自我的过程将成为教师职业发展与自我发展生命故事的最美好、最动人的组成部分。同时,学生在课堂中的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不断生成的过程也将成为最令其铭刻的人生历程的故事片段。
3.阅读法。阅读是个体寻求与建立自我认同的主要手段之一。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进入他人角色,通过分享、移情、模仿、启发等获得抚慰,达到新的改变与认同;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将阅读法与写作法、角色扮演法、绘画、音乐等有效结合。
4.写作法。教师在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布置学生撰写课堂日记、笔记、博客、观后感、心得体会、学习与工作总结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与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思考、喜创造的习惯;有助于让学生通过作业对生命的意义进行追问与反思,获得对生命存在的深层理解。
5.其他艺术形式。可以借助其它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沙盘等,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充满想象力、期待、愿望的故事世界、可能世界。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记忆、想像、创造等心智能力,培养起学习的融合性动机而不仅仅是工具性动机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建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实践锻炼法
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实践锻炼法主要有课内实践活动、课后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种形式。
1.课内的实践活动。可在课堂内组织演出情景剧,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而得到生命感悟。角色扮演法是创造故事情境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此方法测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故事的含义以及故事中人物的心理,促进这种心理而带动课堂走向。此外,将心理剧创造性的应用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释放自己的情绪,呈现真实的自我,塑造良好行为和建构健康人格。
2.课后的实践活动。课后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后做一些游戏,使学生从游戏中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与相关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通过参加拓展训练并从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学生组织主题班会,围绕身边发生的重大生命事件进行分析、分享;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并从中得到提升与锻炼;组织学生参与保护校园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活动,将自己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态有效关联。3.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敬老院、孤儿院、特教机构调查访问做义工,为他人提供帮助,向社会奉献爱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服务群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大学生从服务他人中发现自身的价值,获取自尊感、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感,激发其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的关爱之心和责任,在责任背后认清生命的真正含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性质的活动,让大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伸出友爱之手,加强生命的责任心,感受、体验、领悟生命的价值;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让大学生在野外环境下,体验生活的艰难,学会野外生存技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思考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价值,从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大学生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热爱生命。
四、对话交流法
人生在世,为了什么而活着?你说。。为名?为利?为了。。。有的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有的碌碌无为,却在平凡日子中享受平凡的幸福;有的忙忙碌碌,终日不得闲,劳死一生;还有的人,生的伟大,死得光荣。。。有人留芳百世,也有人遗臭万年,全都在于人活一世,为人处事得到的结果!!我们留下了什么?这或许,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否值得!!
有一句名言说:“人从一生下来到死去,这中间的过程,就叫幸福。”是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和泪水,有欢乐,也有痛苦,而我们为了追求欢乐,就必须忍受痛苦。。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在于生命价值的实现!而你的意义何在。。说到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行得正立得直。你能做到么?其实很简单,不过就是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努力的提升自己,不过就是为把自己的价值抬高,其实我们都想体现自身价值,告诉自己没有白来这个世界,是否值得!!
过去的曾经,美酒挚友。。在理所当然中,一切缘聚缘散。。人和人的聚散,像天上的云,像水中的浮萍,时而聚合,时而分离。聚聚合合,有时候,有些人不需说再见,就已离开了;有时候,有些事不用开口也明白。。于是一切随缘。。聚散的故事说不完,聚是欢乐,散是苍凉。人生故事,无非都是聚散一场,凡事不强求;把人的聚散一场,全说成是一种缘分。最重要的是,在这聚散中你得到了什么,是否值得!!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决定了人生路程的不同。。我无法断定每一个人的人生,但我却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做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些年。。我们共同走过的日子,依然……在心中。。。
人的生命终究只有一次,区别只在于活得重怎样而已。
这是一个故事:一个人,小时侯玩玻璃球,年轻的时候迷恋于打牌,中年和晚年则迷恋与打麻将。这样,他就虚度了一生,当他面见上帝的时候,他苦苦地哀求上帝再给予他一次生命,上帝允诺了。那个人又得到了重生。但他与以前一样小时侯玩玻璃球,年轻的时候还是迷恋于打牌,中年和晚年则迷恋麻将,直到他临死前,他才意识到上帝的忠告——我不想再看到你时你还是跟原来一样。他懊悔不已。终于,他又一次见到了上帝,当他再次哀求上帝最后给予他一次生命的时候,上帝愤怒了。那个人罪有应得的下了地狱,永远出不来了。人生是有限的,该活几年,你也只能活几年,虚度的年华总是让人懊悔不已。如果能换个角度来想,自己以后有的是路,不用因为自己走错的几条路而抱头痛哭。在有限的时间里作出无限的事。我不记得是谁说过这句话了。但这句话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人生是个永恒之迷,我承认,我盼望我可以有两次生命,但我害怕我会与那个人一样,生命是莫不可盼的,是遥望不可及的。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正处于青年时期;没有经过大风大浪,不了解人生的意义,不知道人生的宝贵!
同学们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吧
——读《死于威尼斯》有感
作者:曹瑞冬
任何事物,包括死亡,都不能让追寻美丽的事情屈服。
人活着真难,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却还不愿放弃美丽,人就是这么傻。美不是生命的贪婪,而是生命的本能。这世上能震撼人性的文字是生命的故事,美的传说,而诱惑我们继续读下去的永远是生命在突破禁忌寻找美。
一个老男人的美少年之恋,在规规矩矩的世人眼中,不是异类就是变态,可人的骨子里总有那些不容于时代的魂魄。一个人一生都在经历着花开花落的故事,怎样绽放是其自由,怎样败落是其选择。阿申巴赫并不是异样的人,只是时代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只是在细致地探寻生命早已逝去的美丽。
艺术家是人,是人就必须面临着生命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困厄,比人生之苦难更难以宽恕的是完美只是一个终不会实现的幻梦,人生本就是不完全,因此有着放弃生命的人,但更多的却是永不言败的人。难以否认,生命总有无尽美丽,但总归是复杂,人获得新生,往往是从自然里寻找。旅行不单纯是宁静的故事,反而是自我的救赎。可谁知,美终成生命的极限,不是行走在威尼斯,而是魂断威尼斯、死于威尼斯!
这世上在对的时间遇上一生为之生死的人不是不存在,只是需要用生命来寻觅。一见钟情的存在往往是根据我们眼中直观的美丽。阿申巴赫只觉得塔其奥是在自然界或造型艺术中,从未见过的精雕细琢的可喜的艺术作品。这第一次的会面或许只是一种艺术家对美的高度敏感,而当在海滨时的会晤,阿申巴赫才对陌生又熟悉的美具备了生命的共鸣,原来,自然美在生命美面前永远不过是一种陪衬,塔齐奥的希腊美神之容貌,花样之青春,纯粹之心灵,在孕育生命的大海面前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这时,阿申巴赫才深刻明白,美是人无法抗拒的,哪怕是错的,哪怕是得不到的。
人想超脱人生,唯有死亡!人最伟大的地方是不曾拥有高贵的灵魂,却有着追寻美丽的勇气与能力。阿申巴赫的第一次别离是客观上造就的,第二次压抑是人的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光荣圣战,一次次的失败,让其终抵不住美对生命的诱惑,若想得到这种美,就是贪念,若不想得到,也就只能以比美更加深刻的死亡来救赎。
时代中的人的一切都是时代给的,美的丑的,好的坏的,我们都没有选择,但往往越发这样,我们便越不想按照时代既定的方向寻找美,而往往这种探寻美丽的创新之举几乎是要命偿。塔其奥之美对阿申巴赫生命之震撼,让其一不小心爱上美,此刻为其沉迷,终生为其沉沦。人在情感完胜理智的同时,这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敌不过我们眼里的那个人,哪管生死,哪管灾难,哪管时间,哪管性别。
这部作品所描绘的爱情与美丽都是阿申巴赫单方面的沉迷,对塔其奥而言,这个人连过客都算不上。暗恋是世上最省钱的恋爱,却是最需付出更庞大的爱。美与爱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占有,然而,极力想要拥有的却是大多数。阿申巴赫不是不想获得这爱与美,可当其一步一沉沦,在美丽之外所需深思的因素越来越多,他必须取舍。就这样,在似乎永远也得不到的状况下,他选择默默将美留在心间,却又在将伦理道德与是非观念包裹着美的心。伟大的人是既能为美而生,为美而死,更多将欲望限制在人性的规矩里,以便创造更大的美丽。
矛盾的人更加真实,但也是人生大苦的根本原因。美是生命最真实的,但我们都必须戴上伪善的面具活在这个不需要真实的世界。在弥留之际,阿申巴赫满是塔其奥在大海上的生命之美,他用尽仅剩的力气也只为抓住眼前的美丽,奈何生命死去,一个人的美与追寻美丽也会永远与黄沙被埋没。在不少人眼中,阿申巴赫对美的定义与追寻并不合理,也因此是其"死于威尼斯"的根源,倘若他能够放弃这种所谓的执着,或许,就不会死去。
虽然生命已经注定为死亡而存在,但我们从来没有必要为了等死而活着。阿申巴赫需要美,渴望爱,把生命留给了这座水城,可唯独他不欠人生什么。尽管理智偶然战胜情感,但他总体上还是活出了自我,活出生命应有的色彩——美丽。虽然这美稍纵即逝,而且如谜一般,但那又有什么关系,我们认可的美丽,是我们的心灵认知的,或许,不会为其他人与这个时代所接受,但我们仍希望他们不能接受,但也必须尊重!
关键词:叙事时间 故事时间 循环时间观 幻 灭
阅读张爱玲,始终都觉得她像是一颗孤星在华洋交错、新旧碰撞的沦陷区孤独地闪耀着,照亮在现代文明的断墙颓垣中,在爱与恨、浮华与苍凉、真实与虚幻的时空流转中感叹着生的无常与死的苍凉,她总是对时间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好,一句“出名要趁早啊”传递出她的人生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因为她清醒地意识到:“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1]由此可以看出,时间作为生命的存在形式给人类个体以永恒的恐惧,时间催生了张爱玲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受,从而使其在人的生命不过沧海一粟中用传奇的笔描摹、幻化出浮华人生背后的苍凉底色。
一
时间作为生命的存在形式,凝聚了每一位富有创作激情的作家的独特生命体验和观照,作为一位早慧的作家,时间在张爱玲的笔下有着异乎寻常的魅力,与此同时,由于时间与生命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那么要想探究张爱玲的强烈时间意识,就还要从她所生存的时代和家庭等背景环境谈起。
首先,张爱玲生逢乱世,20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上海正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各种力量激荡冲突、多种思想纠缠渗透的特殊历史环境,文明的毁坏、时代的沉没、主流话语的搁置使她只能在时代的缝隙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势必会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彻骨的悲凉,在《自己的文章》中,她说:“人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个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被抛弃了。”[2]这样的生命感悟传达出这样一种意识即生命个体变得含混而困难起来,生命个体的存在遭到了时间的怀疑和抛弃。
其次,张爱玲出生之时,贵族世家的显赫与辉煌早已是明日黄花了,大家庭的破落、父母的感情失和、继母的等特殊的人生遭遇构成了她早期的创伤性生命体验,并且过早地在她的思想中打下了痛苦的记忆。在洋派而冷漠的母亲与守旧而放荡的父亲、在中西方双重教育的两极,张爱玲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漂泊不安。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家庭氛围的双重境遇的挤压下,张爱玲获得了一种常人没有的独特而深刻的生命体验,那么转化为她的创作,我们就看到了她的笔端流淌出来的生命演绎时间的文字,她也向我们传达了她个人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和感知即人在时间面前的脆弱,人对命运的无从把握。因此,站在现代文明的废墟边上,她常常感到的是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苍凉,隐隐地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和恐惧。
正是由于张爱玲独特的生命体验才突现了她在作品中强烈的时间意识,对时间这一小说结构要素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影响了她对作品内部时间结构的重视和把握,在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中很显然陈列着两类时间即叙事学上所说的时间的双重性:一是叙事时间、一是故事时间。在此,“叙事时间指的是叙述行为遵循的时间顺序,是话语操作者根据一定意图安排的;故事时间指的是故事或事件本身发展的固有的自然时序。”[3]由于存在这两种时间,因而小说中就会经常出现“时间倒错”即发生于前的故事可以叙述于后,或从故事的中间开始叙述等;或者“时间的反差”即两种时间的巨大错位和落差。这主要体现在她作品中包含巨大心理能量的心理时间的运用,她常常将现实时间融入自我色彩的心理时间之中,借此表现个人化的时间,证实个体生命的存在。如《中国的日夜》中:
“他斜斜握着一个竹筒,‘托――托’敲着,也是一种钟摆,可是计算的是另一种时间,仿佛荒山古庙里的一寸寸斜阳。”[4]
又如《等》中:
“里间壁上的挂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心细如发,将文明人的时间划成小方格;远远却又听到上午的鸡啼,微微的一两声,仿佛有几千里地没有人烟。”[5]
时间在此失去了刻度,变得模糊不清,心理时间与现实时间交错融合,尽现了人生苍凉的底色,给人们带来的是彻骨的荒寒。
二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时空。时间在小说里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所以作家的时间意识既表现在表层结构上,又扎根于深层结构里,也就是说作为小说结构的要素,它既可以组成表层结构也可以显示深层结构。
如前所述,张爱玲深感时间线形流逝的焦虑和生命一次性的恐惧,因而她用古代的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对抗连续的、进步的、无限的形时间观,从而构成了作品内部的结构框架。其中线形时间观认为过去、现在、未来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并可以通过单纯的否定过去而突显现在及未来的价值,表现在历史上就是不加审视地对历史进行批判,从而割裂了历史的承续性,成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而中国古代循环时间观则认为时间像一个圆,世间万事万物在经历了一个时间周期后又会回复到原点。它不是完全否定线性的时间观念,而是将其“纳入圆形时间结构中,把个体生命的不可逆转性融入和消解到宇宙的永恒轮回之中,把时间加以空间化,使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处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而具有‘同时的’或‘共时的’意义,它也强调生命在两极之间的‘摆动’和‘重复’,并视为一种宿命。”[6]从整体上说这是一个不断向原点返回的过程,追求稳定和对称的圆形结构,现在和未来都被纳入到过去之中。“过去”在张爱玲的时间意识里具有强大的魅力和价值,几乎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对“过去”这个时间场的演绎,因为“过去”可以让她感到婉转和从容,而“现在”则只会给她带来不安和恐惧等情愫,由此“现在”与“过去”两个时间向度在同一层面上构成一种对话,这固然是一种时间结构,同时也是一种意义关系,包含着“过去”的时间碎片在“现在”的强调。在这里“过去”从未结束其存在,它是一种永恒的“现在”或者同“现在”一样具有现实性,而且“现在”对“过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去”瞬间的真实能否被捕捉到就是“现在”的使命。
同时,正如张爱玲极其重视对心理时间的运用,因而她巧妙地将连续的线形时间支解成断断续续的点,时间不再表现为“线”性,而是在不断返回过去的过程中趋于一个“点”,时间在此是彻头彻尾个人化的,是凝滞的。其本身不但包含了无限延伸的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空间,也使人生的多种细节浮出水面,从而在虚构、浮华的世界中突现尚未泯灭的生命力和真情。这本身也与循环往复的时间观有着极大地契合,中国古代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强调一种生命的偶然性,无数个体生命存在的偶然性纳入到一种必然运动的封闭结构之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个偶然便铸成了张爱玲笔下人物必然悲凉的人生命运。
在线形时间观盛行的年代里,张爱玲独特的时间意识是从她自己生存际遇出发的一种自我反思和生命体验,体现出她强烈的个人倾向和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生命、诠释人生的方式,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表情,也传递出她对生命本身绝望和悲剧式的体验和理解。
三
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她用时间这一叙事元素营造叙事表层结构上浮华与苍凉的对照,实际上则对其作品中的叙事深层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那就是“幻”与“灭”的二元结构即爱与人性在普通人的“传奇”里熄灭的同时散发着凡人顽强的生命力和真情。[7]这种二元结构在作品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她没有偏重任何一端,既有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也有对世俗风情的种种执着,从而形成一种稳定平衡的对照和制约。
灭的人生底色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表现为爱与人性的全面溃败和瓦解。《金锁记》中就充分展现了畸形的邪恶力量,将风光旖旎的爱情神话瓦解于无形,曹七巧一生都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因为对金钱的痴迷和疯狂,不但毁灭了她自己纯真的爱,也使她逐渐由被虐者变成施虐者,她干涉儿子媳妇的私生活,处心积虑地破坏女儿的幸福,残酷无情地扼杀了自己渴望但又得不到的爱情。《红玫瑰与白玫瑰》则毫不留情地解构了男权文化,张爱玲以一种同情和怜悯的心态进入被抽空了意义的男性世界,解剖男性孱弱和虚伪的人格,佟振宝表面上是一个传统道德规范下孝敬父母、帮助兄弟的正人君子,而实际上在不必承担责任的情况下,他也会去妓,也敢与朋友的妻子暗自结情,但是一旦王娇蕊动了真情,他便惊慌失措了,他拒绝王娇蕊的那些理由显得那么无力和矫情。虽然在夜晚的时候,他想有一个真心爱的妻子时也分明有一种孤独与寂寞,但是为了维持那个“对”的世界,他就不得不为之了。同时面对被抽空了意义的男权文化世界,女性也依然是弱者,她们在强势力量面前只会主动退缩,如长安、葛薇龙等,由于她们的懦弱使得她们的爱情就像泡沫一样容易破灭。张爱玲犀利地审视着她们的劣根性,对金钱的贪欲、对生活保障的依附、对物质的迷恋和享受也是她们痛苦的根源所在。
幻的人生镜像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表现为一种生命力与真情的释放。可以说,张爱玲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她对人生、世界产生一种虚无的漂泊感,因而《传奇》便被她抹上了整体上的苍凉即灭的底色,但她的敏感并没有使她放弃描摹普通人生活的具体细节,她着力从细节中寻找充满生命力与真情的生命华美。
张爱玲以整体勾勒与细节刻画的方式构成了其小说的“幻”与“灭”的二重结构,使她的作品呈现现实的苦难和未来的希冀的特征。她不偏不倚地使“幻”的表面华彩与“灭”的苍凉底色成为一对平衡的力量,既没有因为灭的苍凉而完全展示黑暗和虚无,也不会因为幻的华彩而造成喧哗和吵闹。张爱玲的小说也就在“幻”与“灭”的双重结构中以诗意的审美中和了现实的苦难,呈现了独特的文学品格。
注 释
[1]张爱玲.《〈传奇〉再版序》.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287页
[2]熊权.《幻与灭》.转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刘世剑.《作为背景的小说时间的设置》.《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张爱玲.《中国的日夜》.《传奇》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402页
[5]张爱玲.《等》.《传奇》.湖南文出版社.2003年版.377页
[6]耿占春.《叙事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3页
那么,也只有她,能融合出人生的全部吧……那就是在雄鹰的目光之中,在水流旁,在绿荫偶尔的遮映下的小草吧……
就是那些天天都可以见到的小生命,那些白天在日光下一边享受一边工作的艺术家,那些夜晚在小树底下低声细语的恋人,难道他们就是伟大人生的演义者么?
是的,也许他们从春天的萌发,到深秋的枯竭,没有那个人会刻意欣赏他们,但他们的故事的确很美好,和你的人生同样美好……
小草就是这样,在你不知晓的时候,演义这与你同样的故事……
虽然生命的过程注定的他不能有经历寒冷与大雪的机会,但是对于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来说,一滴小小的雨滴足以可以折断他的叶片,而那倾盆的大雨,就会带给他一种生命的煎熬。
而你在这时又怎么样呢?虽然大雨很难能摧毁我们,但是人生的大风与大雨足以让一个人承受与小草同样的生命的煎熬,与他在同样的挣扎与喘息。
但是,小草又与人们有明显的不同,在大风大雨之后,不会有一棵小草会在大风大雨之中失去生命,二会越发显得茁壮与翠绿,在大风大雨之中享受过痛苦的甘甜,充分的雨水,造就了不仅是丰满的叶片和发达的根系,而且还有的是在下次风雨来临之前的勇敢与乐观。
而人类,因为有着比一般生物更具有的智慧,所以没有了小草在风雨来临之前的那一股闯劲,而变得退缩,而这样,就显得人类的生命变得那么脆弱,变得不堪一击,从而在风雨的潮流中被大水冲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