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先妣神话;中国古史;履迹生子
人类学对中国上古历史的研究是历史人类学的重要问题。上古时期的神话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神话是人类学对文化追根溯源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神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缺乏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古历史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影响之大现在依旧无法评估。神话与历史在中国长期是不做区分的,在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一些著作中已有所体现,如《尚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书,却记载了尧舜禹介乎于神话与历史人物的事迹。
清朝灭亡后,从周至清的历史书写的合法性开始遭到质疑。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以传统治经学的方法截断众流,从“殷周制度变革”的时间点开始看待中国的历史。《殷周制度论》中将殷周制度变革后产生的“立长立嫡制”、“同姓不婚制”和“庙制”作为中国的基础。(1)虽然这种观点在后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随着考古学的发现,例如李济通过商周武器“戈”形状与纹饰的研究,证明了殷周之间的连续性。许多学者都认为商以前的文明对理解后来的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傅斯年曾经在其《夷夏东西说》中探讨过。夷夏东西说在1933年由傅斯年提出,是过时的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理论。此说认为商代文化由二个族群建立:商朝的西部由夏族群开发,并且商朝的东部由夷族群开发。直到大约1960年以前,中国和西方史学家都以这个假说来解释中国的史前史。
我们的历史究竟该从何时开始算起这点尚不好说,但是当我们看过一些关于上古神话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上古对后续中国的影响仍在延续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北欧神话等进入中国,茅盾开创了人类学的神话观,《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是中国神话研究的奠基之作。关于神话的人类学、民俗学研究分析也得到引入,如弗雷泽的《金枝》等,再加上顾颉刚的“古史辨”试图区分了中国的历史与神话。中国的神话研究在40年代前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闻一多这里集中体现出来。
闻一多上古神话研究,是学者时期的闻一多一项十分重要的学术成果,它具体体现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伏羲考》等神话学论著中。
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2)一文分析了上古一些民族的先妣神话,即各民族的祖先出生的神话。
闻一多先从《诗经・曹风》的《候人篇》出发,将《候人篇》理解为一个女子私奔去见她心爱的男子,而没有迎着。其中“荟兮蔚兮,南山朝。婉兮娈兮,季女斯饥。”大意是季女在南山朝等待男子欲通。
高唐神女传说的文本《文选・高唐赋》其中包含,楚襄王幸高唐神女于巫山,并在巫山上立朝云庙。
闻一多敏锐的发现《候人篇》与《高唐赋》许多要素相似,通过许多可信古典文献的证据,证明《候人篇》中的四句“荟兮蔚兮,南山朝。婉兮娈兮,季女斯饥。”是用典,用古代高唐神女神话的典故来咏曹女。
根据《礼记・月令》记载的祭祀高:“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授以弓矢,于高之前。”
古代各民族所记的高全是该民族的先妣。云梦即是高唐神女所在,而楚先王幸神女,与祭祀高的情况相似,云梦就是楚的高。
古代各民族所记的高全是该民族的先妣。夏人的先妣是涂山氏神女娲,《史记・夏本纪》中有所记载。《礼记・月令》曰:“高辛氏之出,玄鸟遗卵,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这是殷人的高、简狄是其先妣的证据。《鲁颂・宫》里传说宫是先妣姜的证据。
夏商周三民族都以其先妣为高,闻一多认为楚民族的高也不会例外,楚人所祭祀的高高唐神,就是“厥初生民”的始祖高阳氏,楚的先祖不是帝颛顼而是他的妻子女禄。本来高阳氏应该是女禄氏的氏族名,不是颛顼的,因为在母系社会中,男子出嫁给女子,以女家的氏为氏。随着时间的流失,人们认为权力应该在男人手中,将“生民”的权力也转变给了男人。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是用民俗学、神话学方法探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经典之作。以楚襄王幸巫山神女的传说为主的神话研究表明闻一多一定程度上受那一时期引进的西方神话研究的影响。
与闻一多相似,著名的文学家、红学家周策纵也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话有过探究。周策纵先生用治经学的方法,探究了中国浪漫文学中受“巫”的影响,其中涉及了对神话仪式的研究。
周策纵也是从《诗经》中有关男女的一首诗说起,《诗经・齐风・南山》刺齐襄公与其嫁给鲁恒公的妹妹文姜通。周策纵认为,齐襄公乎其妹以及齐国当时长女不嫁为“巫儿”,表明齐国当时受巫的风俗影响,男女关系比较自由。(3)
诗中迎亲礼“葛屦五两”据周策纵考证,是东晋时候依然保留的民俗,即男家要送麻鞋到女家“以履女”,就是说让新娘去践踏一下。“葛”在诗经中大量运用以为结婚典礼的祝贺词,,用葛履作礼物并且由新娘践履一下,是延续后嗣,繁殖人口的象征性实践。而“履”象征发生或者生育。
由“履”的谈论,周策纵联系到了《易》坤卦:“履霜,坚冰至。”他认为这个和古代婚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古代中国的婚期历来有许多争论,周策纵主张秋冬说,认为“履霜”是婚姻的仪式,男为阳,女为阴,男女结合为阴阳交融。这也解释了媒人为什么又叫做冰人,因为媒人如同冰一样介于阴阳之间。
“履霜”的讨论牵扯出古代践履足迹而生育的神话。《诗经・大雅・生民》记述周代始祖后稷(名弃)出生的传说:“厥初生民,时维姜。生民如何?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意思是弃的母亲姜践踏在一个大足迹的拇指上,就怀孕生了弃。
周策纵引用闻一多在《姜源履大人迹》一文的结论,即《大雅・生民》所记的内容是祭祀时所奏的象征舞蹈,当时的实情恐怕是在田野耕地上与人野合怀孕。这些事与古代祈求生育的祭祀问题,尤其是“神尸”、“郊”有关。
《毛诗故训传》对《商颂・玄鸟》的解释:春分玄鸟降,汤之先祖有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帝,帝率与之祈于郊而生契。故本其为天所命,以至玄鸟至而生焉。
郊音与高音相近,“郊”与“高”意义也相关。郊、祀、社、稷等,古代都是求生产的仪式,这种祈求丰产的仪式以象征方式用足踏地践耕的舞蹈,来表示性关系与生育。郊祭的名称,过去都以为由于在郊野行祭的缘故。郊祭含有交合的意思,不生育或求生育的女子到郊来,跟随神尸践踏着他的足迹步武而舞,并且饮了某种草药制成的礼酒,随即休息在神尸之处,过了一宿,以后便可能怀孕了。(4)
中国的神话往往是零散的,缺乏体系。先妣神话出现在各种古典文献当中往往也只是寥寥数语,但是先妣神话的研究却是关乎中国文化源头中文化始祖的重要一部分。如果我们仔细的沿着对经典进行神话学、人类学的解释,我们可能会得到许多新的发现。对于零散的材料也能做出具有价值的研究正是人类学的重要特点。
历史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智慧的成熟,中国的历史书写开始于政治的记述。历史固然是人类理性的标志,但是神话却不能为人所忽视。人类学对有历史的民族进行研究需要依靠历史,但是中国作为历史丰厚的国度,处于历史起点的神话重要性更甚。正本清源对于后续吏治中国的理解可能是革命性的。
参考文献:
[1]闻一多:《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1
[2]周策纵:《古巫医与六诗考中国浪漫文学探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9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
[4]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08第一版
[5]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出版1986年5月第一版
注释:
(1)本文创作得益于张亚辉老师在历史人类学的授课,许多观点和启发来自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2)闻一多:《伏羲考》p78―107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诞生是21世纪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与应用的必然产物。初中语文网络教学不仅能给初中生带来最新的时代信息资讯,也让他们通过这些大量的资料树立自己独特的看问题、理解课本知识的角度。从而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单薄书本知识的局限性,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导者,教师的引导作用成为辅助力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才是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最终目的所在。
一、网络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虽然初中语文网络教学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其中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正因为网络资源信息丰富,所以其中也混杂着大量不健康的信息。这对于自制力和判断力极其薄弱的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隐患。这种不健康的资讯不仅会对初中生的学习产生影响,甚至会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另一方面对于网络运用不专业的初中语文教师来说,不能灵活的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会使得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反之,有些教师则过分地依赖网络资源而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确,使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止步于形式。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是指通过互联网手段将语文教学从课堂进一步拓展到网络平台。在网络教学的平台中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动员学生课外主动在网络平台中收罗、整合课堂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课堂上让学生表述这些信息并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即将所学的内容有了整体认知,也能增加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语文网络平台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推动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同时新鲜的教学活力也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深度探索的动力。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帮助初中学生产生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
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形成是学生多角度、全方面思考和总结的最终产物。初中语文教材中包罗很多优秀的名家之作,大多风格迥异、独树一帜。然而相同的是他们的创作手法、风格都是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自身所处环境有关,但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说这些却是无法靠凭空想象就能理解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放映一些与作品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一下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然后让学生通过这些事迹来想象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初中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三、增加平台利用效率,提高教学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局限在狭窄语文课堂以及单一的语文书本内容中,而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启使得初中生能够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自由地汲取更多最新的时代知识,为广大的初中生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造了一个更为便捷地获取知识的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会占据上风,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也因此得到极大地提高。网络教学模式的便捷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板书等形式而浪费掉的教学时间,从而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同时网络平台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使得语文教师能够充分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初中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自信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新鲜的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师生之间能够更频繁的互动和交流,从而最终达到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升的目的。要想真正使网络平台得到充分利用,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从而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该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且不定时的对教师网络技术水平进行考核。积极开展丰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评比活动,让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生动形象的网络课程让初中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吸引他们继续积极参与到探索语文世界的奥秘中去。因此这就需要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群体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地增强自身素质,然后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投身于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王秀枫.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及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7).
[2]王萍,吴亚馨. 网络教学平台的扩展性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5).
少年是祖国的新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那么关于“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会的观后感该怎样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会观后感作文五篇,希望对大家所帮助!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观后感1什么是新时代好少年?在我看来,真正的新时代好少年是集礼仪、奋进于一体的少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快乐成长,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我们不能辜负祖国的栽培,要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要做新时代好少年,我们就应该讲礼仪。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平日里的行为又是否能对得起这个美誉呢?就拿上星期三来说吧,第二节体育课,我们跑完步,来到花园休息,眼前的墙上杂乱无章的涂抹乱画和明显的脚印,让好好的墙已看不出原样。这时,下课铃响了,楼梯立刻挤满了同学,飞奔着往外跑,互不相让,“哎哟!”一个小同学跌倒了。“快点!快点!别在这儿挡道!”后面一个大同学不耐烦地说……那边操场上,“这儿是我们的地盘,你们凭什么占地方?”一群五年级的学生说。“是我们先到这儿的!你们应该知道先来后到!”四年级学生也不甘示弱。看到这些我心里很难过,作为一名小学生,不仅要认真搞好学习,还要以实际行动,让文明礼仪之花绽放。一个微笑,一声“你好”,会送出一缕春光,温暖整个校园;静静地一站,“请你先行”,能迎来一份安全与和谐;悄悄地弯下腰拾起纸屑,可还大地一片碧水蓝天;轻声说句“对不起”“没关系”,让友谊的红丝带将心与心紧紧相连……
但是,有了礼仪,我们就能称为“新时代好少年”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们还应该奋进。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向着知识的天空飞翔。因为唯有知识,才能让国家更加富强。而这样的重任,就扛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可以像闻一多先生“读书成瘾”一般,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把时间换为知识;也可以像“韦编三绝”的故事一样将书本变为知识而烂熟于心,这样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如果只会读书,那不免会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要做新时代好少年,我们更应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可以多看新闻,了解国家的动向;我们还可以多读读军事杂志,跟上国家的步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一名博学、进取的好少年。
晓礼仪,知进取,让我们用文明的行为、良好的习惯和奋进的精神启航吧!共同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观后感2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那个少年中国,似乎离我们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
一个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国家即为少年,少年中国需要的便是这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每一个“新来而与世界为缘”的少年人的心中。
少年智则国智。我们少年要做到智,首先就应该好好学习,积极上进了。一个有智慧的人要学会多思考,多实践。很多时候,简单的一件事,每个人都能够完成,而有些人完成了只是松了一口气,觉得终于做到了,另一些人,则会从这件事中学到些什么。而这些人,便是少年中国所需要的少年,所需要的智。一切智都体现在所作所为中。
少年富则中独立。少年如何富足?让少年富足的有智,也有强。
少年强则国强。强需要坚持,需要毅力。有些挫折,有些艰难,要相信挺一挺,努力去战胜,便能飞越那重重叠叠的障碍。强,也需要有实力。这里的实力便又体现在智了。当然,也不要忘记,自信是强的源泉,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甚至能够吓跑困难。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独立很容易,一些能够办的到的,能独立;一些渴望办到的,更要独立地去尝试。多“独立”,发现独立并不难。当能够正确完成每一件事的时候,少年便独立了。国便独立了。独立的实力,来自于尝试--——而独立的这一天,一定不会让人等待很久。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独立便是自由的前提条件,独立了,再要自由,完成不困难,不过,自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走来这一步的每一步的不容易,保证那些精神依然永存心中。管理好一个国家需要它们。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源源不断的进步,需要一颗上进心和不断的动力。进步,让少年,让国家渐渐完善。智、富、强、独立、自由都是进步不可缺的条件。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由国雄于地球。
上面的情形一定不难实现。在每个中国少年的努力下,进步着的中国便是少年中国!雄于地球的少年中国朝气蓬勃,自信自律,永远年轻,永远不败——中国少年们的努力,不会让人失望!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观后感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梦想,每个国家也有自己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但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艰追寻。对现代中华儿女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这就是让国家更胜强、人民更幸福,对于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国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国家不强,就会被人欺辱,民族不复兴,就难以在世界与民族之林立占住脚。强国才能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民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成长得更好、让大人工作的更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坚持把本国人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共同解决人类发展难题。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更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观后感4“新时代好少年”活动开展以来,各省(区、市)广泛组织开展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通过典型选树、示范引领和教育实践,各地形成了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和“学习新时代好少年,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热潮。
寻找“好少年”,让榜样立起来
“新时代好少年”活动以综合运用学生自荐、同学互荐以及老师、家长和社会推荐等方式,由各地分层级推选“好少年”先进事迹,实现活动的广泛参与、典型的优中选优。各地通过一系列有特色的选拔活动,发掘遴选出一批榜样突出、事迹真实感人的“新时代好少年”。
重庆市坚持“学生的榜样学生找”的原则,全市各中小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通过学生自荐、同学互荐、老师推荐,把发现榜样、推荐典型的过程变成教育、学习的过程。这种同伴教育、同伴激励的办法,吸引了全市3000多所学校的学生参与,见贤思齐的氛围在学生中愈发浓厚。
上海市结合美德少年、孝心少年、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和全国最美中学生(中职生)等评选工作,建立“新时代好少年”典型人物数据库,并制定了相应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积极推荐事迹突出的青少年典型,在青少年中形成了“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
为确保榜样过硬,各地在评选过程中坚持严格审核,深入入选学生所在的学校、社区、家庭,对推荐材料进行实地求证,保证了典型事迹的真实可信。与此同时,各地在评选标准上做到了兼顾类型,让广大青少年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榜样、有目标。如北京市志愿服务十余年的李东蔓、广西壮族自治区孝老爱亲撑起整个家的樊秋亮、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环保小卫士”张晓茹、江苏省身残志坚钻研科学的陈耔蓬等典型,涵盖了公益服务、孝老爱亲、热爱钻研、绿色环保、积极进取等多个方面,其事迹真实感人,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观后感5新时代少年,生活在新时代社会,游走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潜行于知识的海洋之中;贯通于每次小小的历练。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充满了光明的时代,新时代少年,是这片邃蓝天空大幕下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新时代少年,不畏于失败,敢于拼搏向前。望着眼前的失败,却也敢向失败挑战,成为自己的主人。
望着失败的试卷,回想自己的过失,心中仍有太多的不甘。想到自己的努力,却不能有回报的蜜果,被冰霜袭心的少年真有些伤心。但风暴过后,他看到更多的仍是彩虹,那条指引他走向成功的彩虹。他看到,成功,在另一个地方召唤着自己。他立刻,就会有了拼搏向前的决心与希望。
新时代少年,热爱历史,珍爱生活,充实人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领悟人生的真谛。
在那厮杀不停的古战场,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对于战争所带来的迫害,发出了最深的叹息;在那风雨摇曳的夜晚,我们看到诗人陆游发出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国之感慨;在景色秀丽的清泉寺,游一程山水,使我们真切的体会到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人生情绪。
游遍了诗词的世界,翻开历史的书页,又有了不一样的真谛。在充满激情时,我们竟也会有“秦王扫六合”的豪迈之气;在怜悯孤苦时,竟也会把自己比作葬花的黛玉;在奋力学习时,竟也想与西汉的张良相比。
关键词:初中历史 素材 教学
怎样使历史课才能洋溢着欢愉生气呢?历史教学中可以选用的素材教学。
一、故事类:神话、传说、典故、成语、笑话
选用这一类的素材,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挑选有确实可用、生动有趣的材料,最好放在开始上课前讲,作为教材的导入语,它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第二次》,我先给学生讲一个题为《圆明园是谁烧的?》笑话:一个教育局的领导到一所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检查,他问两名初中学生:“圆明园是谁烧毁的?”其中一名学生答:“不知道,不是我烧的。”另一个学生也回答:“也不是我烧的。”学生的班主任对校长说:“这两个学生是我班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说不是他们烧的那肯定就不是他们烧的。”此时,其中一名学生家长来了,一听此事,立即对校长说:“不就是圆明园吗?烧了就烧了,多少钱?我赔!”大凡听到这,学生总会开怀大笑,之后,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各抒已见,然后以一个设问“圆明园究竟是谁烧的”导入课堂。讲完课本内容之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这个笑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思考、发表见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态,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他们一个恰当妥切的回应,最后再做一个总结陈述,让学生明白这个笑话蕴涵的道理:缺乏历史知识使人愚昧无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可选用的成语、典故有:班门弄斧、围魏救赵、退避三舍、问鼎中原等,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引用。
二、警示类:名人名言、警句、俗语、谚语。
有警示作用的名言警句,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健全的品格意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穿插一些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不仅能让教师的语言流溢文采,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充分展示历史课的内涵和深度,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引发学生正确思考,提高历史思辨能力。如中国古代史第《贞观之治》,可以引用唐太宗的名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引导学生探索、思考,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的出现都有些什么原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归纳,再经教师适时的总结点评,让学生学会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最高领导者在为政之道的政治素质及个人品行素养高低有密切联系。从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在教学中有目地培养学生有条、有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严谨规范、认真缜密的思维品质。
三、传记类:名人传记、秩事
古今中外众多历史名人犹如灿烂群星在历史的天空中与日月同辉,他们对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了解他们的成长或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启迪。特别是针对学生崇拜名人、英雄的特点,教学中可以结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现的高敞的气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小故事,充分利用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帮助其养成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学生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又如介绍布鲁诺、诺贝尔、伽里略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奉献精神。
四、文学类:诗、词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与词可谓是两朵奇葩。它们的语言优美、结构完善、寓意深刻、意境悠远。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一些诗、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修养,还能拓展学生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历史的精髓和魅力。例如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有两首哲理诗《观书偶感》和《劝学》对学习的方法方式和态度做出精辟的诠释,前者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保持新颖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认识社会的新事物、适应社会的发展。后者则提醒青年少朋友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再如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近代中国伴随着外国侵略者的炮火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屠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同时也惊醒了中国人民,他们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近代诗歌很自然地反映了时代特色,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凸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充满尖锐矛盾斗争的近代社会历史背景,给敏锐头脑和卓越胆识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彰显着爱国主义的鲜明时代感。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黄遵宪先生的《赠梁任父同年》、《哀旅顺》、《台湾行》及丘逢甲所作《春愁》等等,这些诗作在社会上起着抑恶扬善,针砭时弊,抒志倡言是非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一些诗歌,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修养,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地评说历史,强烈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重视升国旗仪式
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而学校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我们学校从1981年就开始进行升旗仪式,并为旗手专门制作了服装,每周一的升旗义式,学生都身穿校服。实施《国旗法》以后,学校认真组织学习,并依法进行升国旗仪式。爱国不是抽象的,要从爱集体、爱校做起。我们学校有校训、校徽、校歌。校训是:求实、创新、勤奋、献身。我们的校徽是从全校同学设计的37个方案中投票选中的。
我们的校歌是发动全体教师集体创作的。师生们履行校训,佩戴校徽,高唱校歌,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
善于捕捉激励爱国热情的有利时机
时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教育原则。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屹立在神秘的银色宝库一一乔治岛上,中国人民为南极勇士们的这一伟大壮举而振奋不已。学校请来了南极考察队的党支部委员给同学们报告英雄们的光辉业绩,随后又举行了“学习南极精神”?演讲会。?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前后,学校围绕着“我为亚运做贡献”、“弘扬亚运精神”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树立亚运意识,发挥亚运精神,为振兴中华而拼搏。
高教育于参规游览的活动之中
活动是一种符合青少年心理、性格特征的动态教育。我们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甘肃、青海的名山大川去游览,或开展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对这些美丽的山川名胜产生一种倾心的爱。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兰州科学院、兰州大学、兰化公司的生产厂、刘家峡水电站和龙羊峡水电站,让他们了解祖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建设的伟大成就。
寓教育于体育之中
体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这几年我们逐步探索出三条教育途径。
一是学校对优秀运动员采取鼓励政策。1986年,我校田径代表队主力运动员郎秀花选入国家青年女子垒球队,又于1987年到美国参加国际比赛。出赛前,校长和体育教师都先后写信鼓励她为国争光,并用她的事迹教育全校学生。二是由体育教研组编写了《中国现代体育简史》,作为体育室内课的爱国主义教材。三是从1979年开始,学校每年举行一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象征性长跑。如1979年开展了“由兰州经西宁过唐古拉山口登上世界屋脊一一珠穆朗玛峰”的象征性长跑,198l年开始“从兰州到台湾”的象征性长跑,1985年开始“从兰州到香港”的象征性长跑,1989年开始从“兰州到北京亚运村”的象征性长跑,激励同学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举行各种报告会,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国情教育,陆续举办了“中国历代著名科学家”报告会,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讲到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认张衡的地震仪讲到李四光的第四纪冰川,从四大发明讲到人造通讯卫星上天,教育学生不能数典忘祖。
学校还举办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人物和事件”专题讲座。“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报告会,“一二,九”报告会,观看“老山英模报告团报告”录像等,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开展评论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学校通过文学艺术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教育。l986年有一段时间,学生中流行歌曲特别盛行。于是,我给全校学生作了一个以谈音乐美为主的艺术报告,从《苏武牧羊》讲到《阿里山的姑娘》,从《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讲到《十五的月亮》……。我们审定了40首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歌曲,录制成《校园歌声》专辑。每天在校园播放,并提倡学生学唱。
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不少章节的史事记述,我们采用正反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比较和对照方法讲述,不仅使学生辨善恶、明爱憎,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继承前辈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祖国进步献身的精神。还如初中语文课本中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就是爱国民主志士的宣言书和绝命书。他那“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视死如归的忠诚的爱国之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珍宝,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开展军事训练,树立国防观念
军事训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真刀真枪的刻苦训练,体验军人的生活、军人的感情和军人的追求,?从而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我校从1985年夏开始了学生的军事训练。军训学生与部队官兵同吃、同注同练,不仅受到了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受到了艰苦奋斗的教育,增强了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
经常进行形势教育
形势教育也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大家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的方式要多样,要广开言路,平等对话,要置疑解难,点拨诱导。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现代精神文明前进的步伐。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还应继续努力,改进高中语文教学,争取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以生为本,回归理性,着力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走向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走向学习的引导者;从问题只求唯一答案、学生学习以再现和模仿为主走向开放的、多元的主动搜集获取多种答案;从授之以鱼走向提供方法的教学。学习过程不是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的过程,更不是亦步亦趋于教师主观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在课堂中不断地创设民主愉快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使学生能用自己的头脑汲取精神营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个性才能充分发挥的领域。我们的语文课堂方能彰显学生个性,突出他们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生为本,向鲜活的学生个体传输传统文化精髓。然而教学实践中仍有一些教师学生意识严重缺失,把语文教学的根本丢弃,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语文教师从备课、上课等每个环节都要积极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时下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想的仍然是自己该怎样来教这篇课文,而不是站在学生角度面对这篇课文时会是怎样的一种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更不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在上课时将预设好的教案滴水不漏地讲一遍,毫无教学创新和机智可言。这种让学生参与仅是一种形式而已的课堂是典型的不尊重学生主体,脱离语文教学根本的教法,甚至有些教师在面对学生精彩回答与自己备课和教参预设不一致时,出现不置可否的情况。类似这种生本意识严重丧失的语文课堂就是低效和无效的课堂。
二、创设情境,尊重主体,着力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语文实施成功教法的集中体现。不同课堂情境,有着不同韵味,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缓慢呆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呈无规律的急促跳跃,教师情急急,学生心慌慌。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与新课改的课堂节奏是背道而驰的。如我们教授杜甫的《登高》一诗时,围绕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教师可先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气给学生展现了文本凄楚悲凉的意境,然后通过配乐朗诵营造氛围,进而让学生明白诵读好文学作品,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整堂课目标明确,张弛有道,教学效果非常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进入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更加要注重运用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等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平等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高中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引路人。要十分注重让学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有“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提问和敢于质疑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率。
三、优化节奏,激活思维,着力提高课堂结构的有效性
“优化的语文课堂节奏包括教学进程的快慢度、张弛度、层次性、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的思维呈现鲜明节奏,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教师导入、铺成、、总结四个流程的教学紧张度是逐步加大的,依照前后顺序呈阶梯形,反映出教学认知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对于一般性知识的讲解通常用铺垫性语言和过渡性语言描述,在松弛状态中快速完成,当一节课展开到重点、难点,这时要求学生紧张,教师要放慢进度或多次重复。目前,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许多教师课堂节奏把持不好。节奏太快造成学生长时间高度紧张而“欠账”,节奏太慢导致学生不能产生适度紧张心理而缺失学习激情。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以题解为导入,接着以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向学生说明文章表达的心绪及产生心绪原因,这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节奏平板,学生听来兴趣不大。但若用另一种教学节奏:从拍案而起怒对手枪的闻一多引出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的事迹来导入,接下让学生口述文章内容,再让学生对几个口述者的口述情况进行讨论,从讨论中确定评价标准。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高中语文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准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的有效性,科学创设和谐情境,优化教学节奏,以生为本,激活思维,回归语文教学根本。当然,目前实施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诸多途径,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大胆地去实践,我们语文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活泼、灵动、高效的语文教学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于小花.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甘肃教育.2011(04)
[2]鄂冠中.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组矛盾――源自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学反思[J].中学语文.2008(12)
[3]刘科华.语文课堂教学“三板斧”[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04)
[4]蒋新红,李志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优化[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2)
关键词:杜甫诗歌,《河岳英灵集》,客观原因,主观原因,诗学理论的矛盾
《河岳英灵集》被公认为是盛唐时期最优秀的诗歌选本,作者殷璠遴选了盛唐时期二十四位代表性的诗人,几乎囊括了盛唐诗学界精英,唯独“诗圣”杜甫,虽诗名显赫,却未被录取,历代研究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河岳英灵集》为何不收杜诗,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客观原因,杜甫在《河岳英灵集》的选录时间内尚无名气,几乎没有佳作问世;另外,由于当时交通不便,短时间内杜甫诗作的传播范围有限,偏居丹阳的殷璠无法接触到杜甫的诗歌。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主观原因,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河岳英灵集》的选录标准大相径庭,选本选录诗歌风格与杜甫诗歌风格迥异。
持第一种观点的诸多学者认为杜甫的诗歌未入选《河岳英灵集》的原因是客观的,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外编》中阐述了对此的看法:“《河岳英灵》不拾杜遗,《间气》、《极玄》兼遗供奉,宋人未必有意,非也。《英灵》集于天宝,杜诗或为盛行。”[①]【164】李珍华与傅璇琮的《河岳英灵集研究》是近代研究《河岳英灵集》最权威的本子,认为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才造成了杜诗未入选的遗憾:“一是由于杜甫刚入诗坛不久,二是由于当时交通条件,使僻居丹阳的殷璠,不能及时得到困居长安的杜甫的诗歌创作。”[②][p31]
诗人杜甫生活在公元712年至公元770年,殷璠《河岳英灵集》所收录诗歌的时间段主观原因,一般认为是公元714年到公元753年,两个时间段有重叠。但是杜甫是大器晚成的诗人,直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后才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诗篇,杜甫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出现在《河岳英灵集》的选录终止时间以后。从杜甫的创作年表来看,他的创作在天宝十年(751)年左右发生了深刻变化,写出《兵车行》(751)、《丽人行》(753)等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可见杜甫的优秀诗歌是从天宝十年(751)开始的,是《河岳英灵集》收录诗歌终止时间的前两年,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是这一客观原因造成了《河岳英灵集》不收杜诗的遗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杜甫几乎同时期的诗人岑参(715—770),《河岳英灵集》却收录了其7首诗,其中《终南双峰草堂作》一首,写于天宝十载由安西归后隐居终南之两三年内[③][p202],另一首《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归高冠东潭石淙秦岭微雨作遗友人》也是诗人归隐以后的作品,《观钓翁》与《戎葵花歌》创作于天宝十二载之前。[④][p207-p209]这些诗歌与杜甫的上述佳作的创作时间几乎相同。另外杜甫优秀诗篇的创作虽略早于《河岳英灵集》收录诗歌的终止时间,但《河岳英灵集》的收录终止时间并非编者殷璠接触诗歌的最终时间,殷璠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后的若干年才编录此书的,例如《河岳英灵集》收录的高适的诗歌《见薛大臂鹰作》,作于至德二载(757)[⑤][p187],因此殷璠编录此书的时可以推后,那时的杜甫的诗歌创作可能已经佳作频出,因而无法据此肯定地判断殷璠没有收录杜诗是由于时间上的客观原因所致。
杜诗未被收录的另一客观原因是盛唐时期诗坛尚未认同杜甫当时的创作,也是许多学者所说的殷璠在编选《河岳英灵集》时杜甫未蜚声诗坛期刊网。杜诗在当时直至晚唐都不被社会理解和提倡,这点可以解释,唐人选唐诗现存的十三个本子中除晚唐《又玄集》收录了杜甫七首诗歌之外,其他本子均未收录杜诗。《河岳英灵集》反映了盛唐时期诗歌的整体风貌,既然杜诗与唐代整体创作风貌相冲突,那么《河岳英灵集》不收录杜诗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前所述,杜甫早年过着游历的浪漫生活,与其他著名诗人交往唱和,曾先后结识高适、李白、王维、岑参等,但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鲜有对杜甫的评价,这说明杜诗在此时没有受到推崇。杜甫在盛唐时期甚至在中唐时期都未得到应有的名誉和地位,直到死后四十年,杜诗才受到韩愈、元稹等人的大力揄扬,由此说明杜诗是在杜甫死后多年才得到认可,他在天宝十载左右写的诗篇也是在他死后才得到应有的评价和推崇的,可见胡应麟、李珍华、傅璇琮等学者的说法似乎也是可以成立的。至于李珍华、傅璇琮所说的交通不便,僻居丹阳的殷璠未能接触困居长安的杜甫的诗歌,这种观点似乎有些牵强。长安是唐朝最繁荣的城市,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殷璠虽生平事迹不详,但也做过官,应该对长安有所关注。其次在《河岳英灵集》收录的二十四位诗人中多有仕途不顺,历经坎坷者。他们游历边关,不少为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或被贬官、隐居在僻静之地,信息闭塞主观原因,如岑参就隐居在终南山,但他们的诗作都有收录,可见李珍华和傅璇琮先生的这一说法很难成立。
综上所述,可见杜诗未被殷璠收录很可能不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实际上,《河岳英灵集》编录的终止时间(757)前,杜甫具有影响力的诗作已经开始出现。杜甫的生活年段与《河岳英灵集》的收录年段有三十九年的重叠,杜甫虽大器晚成,但早有诗名,早期也有佳作问世,在当时殷璠没有接触到杜诗的可能性非常小。
如此看来,《河岳英灵集》未选录杜诗的原因极有可能是主观的。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殷璠的选录标准相悖,也就是与整个盛唐时期的诗坛创作倾向相悖。通过对杜甫诗歌风格与《河岳英灵集》选录标准之间的比较,可以大致解析殷璠为何不收录杜诗。
殷璠在《集论》中说“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则太康不逮。”[⑥][p4]殷璠提倡“建安风骨”,是诗歌的一种俊爽刚健的风格;声律方面则汲取南朝诗人的研究成果。殷璠名为“文质半取”,实则重质轻文,他注重诗歌的内容表达,胡震亨道“殷璠酷以声病拘,独取风骨。”[⑦]【p322】罗根泽也同样认为“殷璠选诗虽‘文质半取’,然实鄙薄声律。谓‘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的诗歌,‘虽满箧笥,将何用之’,可见,他虽然“不轻视诗之美,但尤重视诗之用;固不轻视诗的艺术价值,但尤重视诗的人生价值。”[⑧][p59]殷璠选诗首推“风骨”。
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的是律诗,其诗炼字精到、对仗工整,格律的存在限制了诗歌风骨的体现。元稹说“律切则骨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⑨]杜甫诗歌多顾声律,少风骨。杜甫创作的古体诗歌不多,这说明杜甫的诗歌整体在内容上不属于“风骨”类的诗歌,杨胜宽据此认为《河岳英灵集》不录杜诗的原因是:《河岳英灵集》收录诗歌多为古体诗歌,尤重五古[⑩]。但是杜甫这段时间的古体诗歌不少,《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其次《河岳英灵集》收录的孟浩然的诗歌则以五律居多。可见简单的以此作为原因来进行分析是不充分的期刊网。
天宝十载,诗人开始了大量的写实主义诗歌的创作,这些诗歌初具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内容上贴近写实,形式上格律严谨,感情上,平实淡雅。这与盛唐蒸蒸日上的社会气象大相径庭,闻一多先生也曾说过“奇怪的是盛唐诗几种诗歌选本没有一本选过杜甫的诗,可见他的作风在当时就跟《箧中集》相近主观原因,只因那只是太平时代,这种社会描写不太被人重视。如果杜甫不长于各种诗体的话,他的诗很有可能被淹没”[11]。这才可能是杜诗未被录取的深层原因之一。
殷璠的选录标准在《序论》和集论以及具体诗评中有明确的体现:重“风骨”,同时重“兴象”,殷璠追求“新”、“奇”、“僻”的诗境。杜甫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诗歌,在新意上很难有所作为,其诗刻画入微,他的诗歌就像是“叙事诗”、“诗史”。他的诗歌与殷璠的喜好也颇不同道。殷璠注重诗人内在的气质,推重人品,杜甫在困居长安十年的时候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这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李白相比,可能不被殷璠所接受。
杜甫的诗歌创作走出了诗人对自己和内心的关注,开始关注社会、人生,用叙事性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诗人关注的世界。但是盛唐时期的繁荣发展,诗人内心的强大以及文人的秉性,使得诗歌创作的主流是关注并抒发内心,殷璠所提倡的“风骨”,也是强调诗人内在的一种骨气,所倡“兴象”是指诗歌内容的有现实的根据,并且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神来、气来、情来”也是强调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不难得出,殷璠的诗学理论处处是围绕着诗人的内心的,这与殷璠的个人生活经历和遭遇有关,殷璠的这种理论又符合了盛唐的主流观点。由此可见,杜甫未入选《河岳英灵集》的原因更主要是因为与《河岳英灵集》诗学理论的矛盾。
参考文献:
[①]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②]李珍华、傅璇琮.河岳英灵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2.
[③]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 ,2006.
[④]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M] 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1995.
[⑤]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 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2006.
[⑥]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 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2006.
[⑦]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⑧]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⑨]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⑩][⑩]杨胜宽.从<河岳英灵集>不选杜诗说到殷璠的选诗标准〔J〕.《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