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生态经济产业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经济产业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经济产业链

第1篇: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关键字】互联网产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机制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思维已经逐渐深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民日常中不能缺少的工具。互联网的发在已经让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经营模式和面向的人群已经走向全球化。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模式下继续生存以及如何进行经营方式的改变是我国传统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本质

我国的传统企业指的是那些还没有运用互联网的企业,他们还是依靠着传统的生产实体店销售,这样面向的人群有限,经营成本高昂。现代企业是指已经在生产及日常的生活中运用到了互联网科技的公司。现在到处都是现代运用互联网的高新企业,传统的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然会收到传统企业的影响。现在很多的传统企业也在开始改革创新,慢慢的融入到新的互联网企业中来,享受互联网信息带来的好处。实现企业在经营中的转型和升级。现在很多传统的企业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也慢慢的有意识的像互联网企业靠拢。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也可以实现全方面多角度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很多不改革,仍然按着原来生产模式走的企业开始逐渐的被时代所抛弃,造成很多产业被收购或者重组。互联网企业在现实生活中更能满足人民对效率和时间的需求,能搞好的适应现展的需要。传统企业必须要与互联网接轨才能进行转型升级。但是传统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很多的问题,也有好多转型失败破产的例子。所以传统企业在转型为互联网企业的是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多种因素,从根本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传统企业要想成功的转型为互联网去也必须摈弃固有的思想。要时时刻刻都铭记这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发展目标的准则。在依靠着互联网的强大功来进行生产经营。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实现生产企业,供应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直接远程联系,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物美价廉,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越发展人民对信息的接受速度越快,产品的性价比是否突出也就便的越明显。所以传统企业必须让自己的产品便的更加用市场竞争力,能用自己的产品和那些新兴的互联公司的产品进行对比。并且让人民喜欢购买自己的产品。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企业的现状

(1)传统企业的优势

传统企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源为主,对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能过进行有小的控制,这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最大差别,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现在的大型传统企业很多已经在产品的品牌和服务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大家都比较认可和相信这种产品,因此在产品的销售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由于互联网是新兴企业他们的口碑建立需要时间,所有有些东西在人们心中的认可程度没有传统企业高。无论是传统的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生产的核心都是依靠产品或者劳务的出售。一般大型的传统企业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的生产车间以及销售部门。有专门的人去开拓销售渠道,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灵活的控制产品的质量。然而互联网企业他们有着完整的生产系统,不可能因为个别客户的需求而改变生产方式,所以这方面互联网企业是不如传统企业的。现在的传统企业经营的时间都比互联网企业要长的多,他们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经验,在企业的营运以及成本的控制方面都很成熟,传统企业之所以能过长久的盈利存活与这些经验密不可分。而互联网企业却没有经验可以遵循,需要自己不断的摸索前进。

(2)传统企业的劣势

由于互联网企业是顺应时展的新兴企业,有很多的科技元素在企业里面。互联网企业中一般都拥有大量的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高,能准确的分析市场行情,抓住市场机会。传统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是从基层提拔的优秀工人,他们缺少现代的专业知识对市场没有把控力度,对互联网也不是很了解。信息接收速度慢,很多的传统企业都没有电商部。即使有些企业设计了电商部但是有由于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到位,还有人事系统划分不合理不能让互联网真正的服务企业,没有给企业起到应该有的效果。还有一部分传统企业由于管理人员个人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对互联网存在排除行为,他们长期的店铺经常觉得利润可观,从来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对新兴的企业模式排次不接受,这也是制约传统企业发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传统企业的发展机遇

现在我们国家的互联网科技和人民用网的程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国家互联网的飞快发展给传统的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公司没有地域的限制,他可以跨区域,甚至跨国家来销售产品,有着更加广阔的资源和客户群。而传统企业只有在线下销售,销售的人群有限,只有少数传统企业可以依靠产品出口国外,但是费用高昂。如果我国的传统企业能过抓住这次互联网机会让自己的线下产品能同步到线上销售,那么互联网的发展则让企业的产品有了一个面向全世界销售的机会。也给自己的产品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产品,也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2)传统企业面临的挑战

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让互联网改变了,他的改变不仅仅是让人民接触到更多更有意思的产品,更主要的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人民从逛街逛超市买东西,变成了去互联网全球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享受这互联网给人民带来的方便,现在有一大部分人网购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购物首选,因为网络购物不用出门,不用浪费时间,还比店里的东西实惠。现在快递也越来越发达,几乎就是晚上下单隔天就到。消费模式已经从线下消费转移到线上消费.人民这种消费模式的转变对传统零售业冲击非常大,销售人群的大量减少让他们不得不作出转变。通讯企业也受到互联网的严重冲击,现在网上聊天已经取代了电话短信。电信行业的垄断地位已经失去。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把以前企业的模式和固有的经营方式全部打乱。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以前人民觉得非常昂贵的垄断东西变得便宜,让对东西的购买权变得人人平等。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物业的运营成本低,而且更加的方便快捷。人民对互联网企业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对传统企业产生巨大的威胁。另外互联网企业由于大多数的产品都是线上销售,他们没有实体店的租金,也没有很多的人员开支,这部分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来调整他们产品的价格,让自己的产品价格更加具有竞争力,传统企业有着非常多的营运资金,人员的占用程度高,很容易形成资源的浪费,造成必要的资金支出,这部分资金支出大多数都平摊到了产品身上,让产品售价变高,性价比降低。失去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互联网产业推动企业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和机制

(1)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

互联网越来越收到人民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价格更加的便宜,更加的容易对比多个产品的性价比,这就让很多人民在传统企业的线下销售点看好产品后,然后在去互联网的线上购买,这样让传统企业在和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为了让自己的产出更加的出色,互联网企业必须把服务做得更加出色,把产品质量做得更好,让产品的性价比更高。传统企业还要借助自己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进行更加优良的技术更新,让自己的企业始终处于同行业的领先水平。

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永远是人民最关系的问题,这就要求传统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时候要控制好质量关,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要合理的定价,了解客户的需求,让自己的产品不断的创新。我国的传统企业一般都实行库存制,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产品在仓库中的储存时间和储存数量。防止积压产品或不合格品流入市场对产形象产生形象。企业的管理者要时刻把产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不断你的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从最产品的初始加工开始对产品进行层层把关。公司的内部要定期的进行员工培训,让员工养成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人的意识。在生产工艺上要不断的应用高科技的设备,大力搞活动让人民享受购买体验,在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和售后服务中赢得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客户。还可以构建互联网平台,实现高效的产品出售和售后服务。

(2)深化销售渠道

产品最主要的就是要搞营销,营销搞得好,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购买。传统企业就要找准自己的主要客户群,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科技,进行大数据分析,对这类消费人群进行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深度调查,并对每个客户群进行不同的刺激,最大程度的发掘那些潜在客户,扩大自己的消费群体,进行标准化服务。

传统企业要进行线上和线下的综合销售,线上销售可以吸收现在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销售经验,利用人民经常用的通讯工具和社交工具来发放广告的等方式,还可以开属于自己网络店铺进行销售。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不同的营销方式,抓住他们的心里,准确的进行分析让客户对产品感兴趣,让他们有理由去购买自己的产品。

第2篇: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关键词]林业 产业链 整合 发展

林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曾经一度以林业作为支持性资源。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对于林木资源的依赖已经有所减轻,但是在客观上对林业发展更提出新的要求。这种新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强调林业加入我国经济发展大潮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更强调了林业的生态特征。在这样的基调之下,基于生态观点的产业链发展出现在林业发展的环境之下。

一、林业生态产业链相关概念和发展特征

产业链的概念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最早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傅国华教授提出,目前尚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但已基本明确其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从本质上看,产业链的实质在于产业间及产业内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对于林业领域而言,产业链更要注重整体生态性。这一方面是要求实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在对林业产品进行消耗的同时,还需要确保林业执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职能,即维持生态平衡。

从结构角度看,林业的产业链结构参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整个林业生态产业链的构造,从林地以及相关资源的供应开始,经过相应部门的育种工作,在林地范围内开展种植养殖,在有效维持和改进林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林业生产。对林业产出的产品进行深加工,相应的产品包括木材以及相应在林地上开展的生产工作所得,对于非人工养殖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开采,但必须谨慎展开,注重其本身生态环境的维持和保护。而后将经过深加工的产品送入市场,展开营销活动并进行消费。

在整个产业链环境中,首先应当明确其支持系统,包括监控、研发、人才、金融等方面。此类活动根据林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需求不同,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林业生产和销售活动。并且此类活动多以公益或半公益的形式存在,以政府和相应的产业环境建设和推进力量为主导加以展开,这些支持性活动可以说是林业产业链得以发展的基础,通常在宏观角度进行支持,虽然不能直接对产业链施加影响,却是林业发展的必要基石。其次还包括林业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需要的各类辅活动,诸如在育种和种植养殖环节涉及到的对林地生态环境的维持工作、在林产品深加工环节所需要的木加工以及脱水等工作,以及在市场服务环节中所需要的物流和调研等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都在产业环境中通过市场调节作用自发形成和实现,并且对于林业产业链能够起到较为直观的推动作用。

二、林业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分析

林业生态产业链同一般的经济产业链不同,首先其生态特征十分突出,不仅仅要求完成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对其发展扥健康状态进行监控,以实现林业资源本身的生态作用;其次林业产业链虽然并不长,但是其具有相对宽泛的二维特征,不仅仅从时间轴上看得到延展,在横向方面,更是存在于其他产业环境不同的紧密特征。基于如上林业产业链的特征,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其发展进行完善。

1.纵向延伸

从纵向上看,从生产到消费,我国林业产业并不发达。这种不发达一方面源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以及人均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我国早期经济发展的计划态度对林业影响的遗留问题。基于此种情况,从纵向上可以考虑重点通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推动,建立行业典范,进而对相应的产业环节进行拉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群众林业经济发展参与态度的跟进。

2.横线延伸

从横向上看,林业产业链的主链,只有与两侧辅链保持良好的契合状态,才能够确保林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和向前推进。目前的状况,是两侧的辅链与林业产业并不属于同一领域,因此难以达到完全合理的状态,因此应当针对这种情况推进两侧辅链对于林业产业链的合作状态。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并不容易,应当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找到合作之路,对于一些难以合作的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在充分调动经济主体积极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投入扶持,唯有如此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第3篇: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可循环利用,秉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遵循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循环经济就是把废弃物等循环利用,追求一种生态经济,用生态绿色的理念来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旨在建立一种新的形态的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的自然法则和物质流动守恒定律重构经济系统,将人或经济活动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立一种新形态的经济。产业链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国家,但是得到一步发展却是在我国。据调查分析,我国首先引用产业链的理念是在农业方面,发展至今已涉及商业、建筑业、电子、服务业等多方产业。也就是说,产业链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对产业链的研究也已经渗透到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链概念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思想,价值辩证法的相关研究和运用,将产业链充分运用到与之相关的产业群、价值链、供应链等方面。

2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扶持资金相对短缺一般说来,循环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项目来说,前期投资大、市场开拓周期长、见效缓慢。但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说,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来了解和开展有关循环经济科研技术的探索和发现,也就不能深入了解循环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深远意义。虽然很多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了绿色环保生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追求经济利益必须注重经济指标的增长从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在设备安全和维护、更新软件等企业发展的必要环节的必中投入较高,使得企业财务情况不容乐观。总而言之,经过上述情况的分析可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比较大,资金相对不足。

2.2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法律、政策支持不够尽管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并且会针对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给予相应支持。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阐述循环经济,也就使企业无章可循。现有的法律法规只是对循环经济的笼统概述,具体的内容并没有明文规定。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充分发挥政府该有的号召推广作用,在推广循环经济方面力度不够大,内容不够丰富完整,所以社会和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深,忽视了对企业发展,乃至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另外,政府本应该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扶持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但实际上没有出台有效的奖励政策和调控制度,企业在落实过程中普遍感觉没有规律可循,以致循环经济停滞不前。

2.3企业未意识到循环经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的号召下,很多企业开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过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得不把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在企业发展优先考虑的重要战略位置上。很多时候,在面临环境保护和生产效益的选择上,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忽视了经济发展、生态平衡之间的紧密关系。还有很多企业,仅仅是口头上喊着循环经济的口号,而对循环经济的实际开展和实施内容一知半解,也并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来推进相关工作的展开。

3健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要想保证循环经济顺利开展,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非常有必要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构建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简而言之,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是循环经济能否顺利实行的关键,但同时产业链的构建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是关键,而外部因素是其补充。只有内外因素合理有序地结合在一起,互相紧密协作才能保证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成功构建,也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体系保障。

3.1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人们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而创造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保证经济科学全面地健康发展。我们都知道,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科技。企业应该重视循环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并加大对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发挥技术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创新科学技术生产,同时政府部门应该配合企业发展好循环经济,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企业的科技研发给予政策倾斜。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合作下,共同建成以企业发展为主体,科研技术相结合的结构,创新企业生产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循环经济多做贡献。

3.3加强产业链内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协作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个整体,是循环经济正常循环的关键,构建稳定的运行机制是确保产业链内每个企业受益的根本保障。所谓产业链的运行是指循环经济产业链内部企业遵循循环再生产的要求,将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污染物收集处理用作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循环经济的组成是由不同环节的不同企业组成,上游企业的污染物可以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这就要求各企业必须注重相互之间的协作。考虑到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应该本着公平、平等的原则,彼此的法律地位相等,应该确保每位参与企业获得相应的利益,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行。在相互的合作中,各企业应该注重承诺,遵守协议规定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同时也应该尽该有的义务。其中,各产业环节企业的沟通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入某一政策、价格等方面的变动,应该将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企业,以便企业随时调整产业进度和计划,放眼于长运的利益,保证产业链平稳运行。由于各个企业都是以自身利益为首要考虑原则,但是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应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机制,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合作,最终确保产业链正常运行。

3.4注重产业链外部因素对产业链的影响另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运行还受到政策因素、自然因素、法律因素和公共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策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其在政策以及推广号召的优势,必须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引导经济发展,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企业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结合。特别是对很多企业的工程审批、借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用以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与此同时,在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引进发达科研项目方面,政府还应该大力支持。对于很多废物再利用的企业,应该对其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资等都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而且应该放眼于西方国家,学习其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并且要着重建立健全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要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各自发挥固有的优势。另外,要培育形成循环经济的整体意识,保证循环经济法律与其他各法律之间不冲突。实际上,只有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之后,循环经济产业链才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得到平稳发展。

4结语

第4篇: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关键词]集中度;供应链;循环经济;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25-03

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瓶颈,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受着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循环经济就是针对传统经济这一弊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的新经济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强调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达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目的。循环经济的建立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产业链延伸、供应链完善方面进一步使传统经济生产活动向着全社会专业化、集约化、有效化经济形态转移,从而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一目标。

1 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属于多元复合人工组织经济体系的范畴,因而过于简单的概念性描述或仅从循环运行模式上表达其内涵,都难以准确而全面地揭示出循环经济多层面的属性特征。但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实现废物再利用的绿色生态型经济。要实现这种绿色生态型经济,我们要从经济运行中的最基础部分――社会生产方式来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生产制造方式是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它着重依靠生产所需资源(设备、设施等)和原料配比组合来实现资源效率。而产品的市场效率依赖于订货计划和预测。MRPⅡ是一种推动式生产方式。这种制造资源计划生产方式对市场变化反应速度慢,在市场变化情况下资源浪费大,滞销产品带来的损失及原料损失大,排放废弃物增加。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生产制造方式由MRPⅡ向准时制生产(JIT)方式转变。这是一种拉动式生产方式,注重资源利用与需求匹配,生产批量较小,供应商提前期短。这种生产方式经济生产批量小,规模生产优势难以发挥,生产成本较高。90年代末,精细生产和精细供应被生产制造企业广泛采用,该生产方式的核心是消除浪费,减少库存,降低成本,生产制造调整转换时间短,使前两种生产方式的弱点有所缓解。以上生产方式发展的三个阶段,其核心是以企业内部经济效益为主导,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属于资源消耗型生产运营形式,难以形成废弃、排放物的规模型收集循环利用的系统。基本上是以企业生产单位为中心的企业封闭系统,在这个封闭系统内实现资源、原材料的节约和产品适应市场应变能力的提高。是循环经济萌芽思想产生的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循环经济的起点。

供应链生产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传统生产方式下产业链中企业都以独立生产形式进行生产。企业有规模大小之分,如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等,无供应链意义下的核心企业。企业内部经济性高于社会经济性,企业注重自身利益忽视生态效益,企业效益不是以社会效益为衡量标准的。企业间原料或产品供应以竞争合作方式(注重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进行,所以产业中相同类型企业较多,产品质量、价格差异较大,企业间技术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企业生产中废弃物的产生难以集中,废弃物循环处理难度较大。由于同种产品质量、价格差异大,企业竞争激烈,过剩产品增多,形成库存积压浪费。在供应链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产业链中产业集中度较弱(区域产业集中程度)直接影响循环经济的形成。在供应链生产方式出现后,产业链中产业集中度得以加强,产品在供应链生产中每一个生产节点(环节)都是选择最好的原料或配件,企业间协作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核心企业环境、生态意识影响着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非核心企业可以为多个核心企业服务,如福耀集团汽车玻璃生产为多家汽车厂配套。这样产业链中技术优、质量高、产能强的企业占有绝对市场份额,形成规模化生产,无论在规模经济性上,还是在消耗水平上以及再利用程度等方面都远优于传统生产方式。

2 循环经济的本质及对供应链的要求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的单项流动的线性开环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的,资源消耗大,对生态污染严重。而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将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生态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闭环流动的循环式经济。资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了合理、高效的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循环经济核心内容是在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指导下的物质循环。循环经济发展,在社会生产运行上要形成一个较全面的科学的循环系统,各产业、行业都有其自身的完整产业结构。从社会生产基础过程看,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首先要形成一种基本的物质循环体系,包括三个层面的循环:第一是企业和社会“大”循环,如企业进入社会的产品使用报废后(或排放入社会的废弃物),经处理实现再利用重新进入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社会废弃物回收体系来完成。我国废弃物社会回收与发达国家比较,无论从垃圾分类手段,还是回收处理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但是企业与社会这一层面废弃物的循环只由社会单方面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社会生产制造系统中产业链根据产业技术特征进行废弃物或次品等废品回收。产业链内回收成本要比社会回收小得多,产业链循环系统建立的基础是供应链的完善。产业链中产业集中度大。但由于企业间战略目标的不一致性,使产业链向循环经济要求方向延伸存在着较大障碍。第二是产业链下的供应链“中”循环。在产业链内,同类企业集中度较高,排放废弃物同类性较大,便于集中处理、利用。集中处理和利用的一个最关键问题就是企业间关系问题,企业间相互配合,回收利用效果就好,反之效率低下。供应链生产方式是当今企业间合作关系最完整、最有效的一种关系。供应链企业可实现上下游企业间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还可以建立带有回流系统的供应链体系,使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开始到制造、销售、报废、处理再利用整个过程都在供应链闭循环系统中,这种状态是在产业链充分延伸直至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供应链条件下的“中”循环是循环经济建立的一个基本的良性循环体系,是经济活动良性循环的基础。第三是企业自身独立进行的“小”

循环,是企业内部物质循环,如下游工序废料返回上游工序重新利用,或消耗品或排放物企业自行进行三废利用等。企业自身循环是保护环境,实施节约生产的传统做法,各企业、行业都有丰富经验,这里不多作赘述。供应链生产方式下循环系统如图: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产业链、供应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必须转变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转向谋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兼顾。二是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增加逆向供应链,使废旧、污染物顺利回流到处理系统被生产再利用。三是构建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实现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资源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循环经济模式下供应链生产方式的发展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供应链生产方式要围绕“物质良性循环,资源转化效率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宗旨进行重新构建。变革后的供应链目标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利益转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目标兼顾。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供应链生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3.1注重供应链延伸发展,完善物质循环链的闭合

在供应链发展中,产品从原料开采到制造、销售、使用、报废直至再利用,整个过程是需要一个完整供应链过程来保证的。目前在供应链生产过程中大多供应链属于开环过程,即“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废弃”,缺少逆向回收即逆向供应链的建设。闭环供应链指“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完整供应链循环过程,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3.2供应链生产向着绿色化发展,形成绿色供应链生产循环系统

构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料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企业合作,使整个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

3.3在产业链环境下实现供应链企业规模化生产,规模化减排和废弃物的规模化再利用

第5篇: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态 工业 规划 研究

一、农业生态工业园(AEIP)的内涵与特点

农业生态工业园兼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改造产业系统,以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梯级利用;通过建立产业系统的“产业链”形成工业共生网络,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等资源的最优利用,最终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系统。

农业生态工业园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整体性。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系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第二,层次性。生态农业具有多级亚系统。第三,地域性。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决定和影响着生物,生物依赖并改造环境。第四,调控性。生态农业的调控措施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光能、热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等。二是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三是改造生态环节,如造林、治山、治水、应用生物措施等。四是把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结合起来,有效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促进农业发展。

二、河南省舞阳县建设农业生态工业园的优势与效益

目前,舞阳县已经具有了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些现实基础:全县已确定高效立体种植型乡镇4个,畜牧养殖型乡镇5个。文峰的园林花卉,侯集、莲花、太尉的畜牧养殖。马村的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都已初具规模。万春园林、平升植物油、华鑫面粉、舞莲面粉、联华万头猪场、半李养殖基地、兴农牧业等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十五”期间,全县大力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发展无公害基地25万亩,粮经比例达6:5。全县新植各类树木2800多万株,高标准绿化省县乡通道800多公里,营造速生丰产林10多万亩,发展小杂果4.5万亩,园林花卉8000多亩,完善农田林网68.4万亩,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4.8%,带动发展林草牧、果草牧、林菜套种等10多万亩。

舞阳县发展农业生态工业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效益来看,首先是农业生态工业园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了通过提高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再生利用废物和避免进行违法行为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的机会,同时也能使企业生产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和绿色产品。其次,一些基本服务可以在园区企业间实现共享。最后,对于舞阳县而言,发展农业生态工业园可以使其成为观光旅游的一部分,和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一道为舞阳带来旅游收入。从环境效益来看,农业生态工业园将减少污染源和废物源,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园区企业将通过更为创新的清洁生产方法,减轻环境负担,比如能源的有效利用,水的管理和资源的再生利用。从社会效益来看,园区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当地经济发展的基地,吸引效益好的企业进入,并为新企业和本地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场所,同时,也为更多的居民找到了就业机会,为小规模经营农户产品找到了出路。

三、河南省舞阳县农业生态工业园产业链和生态链设计

河南省舞阳县农业生态工业园产业链和生态链设计上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尽量与盐的使用挂钩,这样,不仅能拉长农业种植和农业养殖的产业链,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也能拉长本地矿产资源的产业链,促进本地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盐化工产业的发展;二是尽量与舞阳现有农业基础、发展规划和生产技术匹配,从而使农业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能够真正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环境的改善。

1、农业种植系统

该系统包括两条产业链:第一条是蔬菜加工产业链,以生产腌制蔬菜为最终产品,如辣椒、小萝卜等农产品。该产业链包括一批上规模的蔬菜基地,在该蔬菜生产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有机生产的可能性。禁止、限制使用部分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用有机肥和生物生长素来替代化学肥料,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蔬菜加工过程中,从分类、整理、清洗、分级、剥皮、去梗、除芯、整理、碎化、预煮和腌制保藏过程中,尽量节约水资源。

第二条产业链是调味品加工产业链,如上图中所示的酱油生产外,还可以包括辣椒酱等其它一些调味品。该产业链上端应包括黄豆、辣椒等生产基地,在酱油生产过程中,除了会有废水产生外,还会有大量豆渣产生,这些豆渣和蔬菜加工产业所生成的废渣可以用以发酵制作酒精,提供给酒类或其他饮料企业;也可以作为动物饲料进入农业养殖系统,还可以生产堆肥,成为返回农业种植系统的有机肥。两条产业链生成的废水通过一个污水厂处理,可以直接返回农业种植系统。腌制蔬菜和调味品可以作为最终产品进入内外部市场,提供给本地区和外地消费者。

2、农业养殖系统

在构建舞阳县农业养殖系统中,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在现有养殖基础上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构建一个畜牧养殖-屠宰-肉类加工的一体化系统,最终产品为腌制肉类食品,与盐加工挂钩;另一方面,传统的屠宰加工中往往伴随大量的废水废料,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我们引入零排放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具有多个子系统的农业养殖系统,核心是使系统中的副产品转化为具有附加值的产品或返回系统的新原料。

该系统主要由一个大型牲畜养殖基地或多个中型牲畜养殖基地构成,养殖品种为牛、羊和猪等传统养殖品种。其主要产品提供给产业链下游的一家新型屠宰厂,屠宰厂的下游为一家大型肉类加工厂,为突出特色和避免与双汇等本区域名牌产品的竞争,该肉类加工厂的主要产品应该定位为腌制肉,这样既避免了竞争,也避免了生鲜肉等更为严苛的储存条件。

在养殖基地中还有废水和牲畜粪便产生,废水可以直接进入污水厂处理,而粪便可以部分进入沼气池,部分经处理后可用于养殖蚯蚓。屠宰厂在宰杀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料,这些废料可以进入沼气池。沼气池的下游产品为沼气,可以直接用于农户的日常生活;沼液本身可以作为一种液态肥进入农业种植系统;沼渣则可以用于养殖蚯蚓。蚯蚓可被用于制成蚓肥,用于一般农业种植系统或用于花卉苗木的培育;蚯蚓还可以作为鸡、鸭等普通家禽的食物;此外,蚯蚓还可用于下游水产系统,作为甲鱼、黄鳝和其它鱼类的饵或食物。鱼塘内的水生植物如浮萍等本身可以作为牲畜饲料,与此同时,鱼塘还可以作为一个蓄水器,在干旱季节为饲料作物提供灌溉。饲料作物可以重新返回产业链开端,用于牲畜养殖。从养殖基地、屠宰厂和肉类加工三处产生的废水经由一个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既可直接返还系统,也可用于其它生活用水,这样在整个系统内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在这个一体化的生态系统中我们坚持零排放的思想,所有的生物废弃物都将转化为具有附加值的副产品或系统中的原料。这个生态系统还将产生收入和节约,以及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酒类生产系统

舞阳县现有两家大型酒厂,包括漯河啤酒和富平春白酒,即将招商项目还包括贾湖啤酒,从酒业的文化基础和原料基础来看,酒业有潜力成为舞阳下一阶段的产业发展重点。而酒业发展中废水和废料的处理同样是发展循环经济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规划了专门针对酿酒行业的产业链,这一项目可以使用酿酒产生的固体和液体废料作为企业周围农业种植的原料。

酿酒产生酒精废液和下脚料谷渣(含高碳水化合物的谷物副产品),酒精废液可以通过发酵变成可利用的沼气和有机肥;使用谷渣作为培养基可以种蘑菇,也可用于养殖蚯蚓,或者把谷渣作为原料生产面包。培植蘑菇后的旧培养基可以作为养猪饲料;使用蚯蚓可以提高土地肥力;酿酒过程用水可用于清洗猪圈,然后把污泥排入生物发酵系统;乙醚气体可以部分用来酿造所使用的锅炉的燃料;利用来自发酵过程用水可以培养营养菌以作为养牛饲料;养藻池中排出的富含有机成分的水可以引入深水养鱼池,供养多种鱼类。

四、结论

农业生态工业园(AEIP)是循环经济理念下促进新农村产业发展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益模式,各地区在利用AEIP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时,既要考虑宏观层面因素,也要考虑微观层面因素:从宏观层面上,各地要根据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废弃物特征和分布状况进行合理规划,不仅要通过扩大生产,实现农业规模经济;而且要通过整合农业内部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之间重新合理配置,实现农业结构效应;然后还要考虑到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如河南省舞阳县的农业生态工业园设计规划中考虑到了与本地区盐化工的相互促进,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能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上,必须考虑到通过企业内部的产业链延长和生态链设计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AEIP模式坚持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减少投入品数量,从而可直接降低成本。再利用原则要求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通过对农业生产与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污染转化为资源,不仅可降低污染,而且拓宽了资源渠道,对废弃物的利用其实是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资源利用的附加值。再循环原则要求对农业生产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的水和其它资源反复使用,从而实现资源的节约、污染的减少和企业成本的节约。

【参考文献】

[1]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与循环经济[J],财经界,2006(11)。

[2] 高桦: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J],当代经济, 2006(12)。

第6篇: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关键词]生态品牌关系;区域农产品;构建

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是指区域农产品品牌与农产品品牌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其实质就是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生态系统中系统成员之间良性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和谐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为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壮大提供条件,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构建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意义

(一)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构建,有助于认识和研究区域农产品品牌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相关品牌、资源和环境之间的整体关系;有助于提高组织运作和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区域农产品品牌“生态环境”;有助于发展和谐的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促进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成长。

(二)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构建,有助于传统农产品品牌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更新,从而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并更有实效的区域农产品品牌经营理论,为区域农产品品牌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三)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完善有助于生产标准体系的建立。标准体系的确立是区域农产品品牌保持常胜不衰、避免品牌声誉风险的必要措施。

(四)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能改善区域农业产业链的关系。地方在培育农业支柱产业的同时,通过完善政府的管理和引导机制,加快相关配套产业开发,延伸产业链,形成融产供销于一体、支柱产业与配套产业紧密联系的农业产业网络,从而建立起健全的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农业产业链的形成。良性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农业产业链又将维护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稳定,巩固农业产业化成果,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能更加有效地平衡企业、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关系。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能在企业发展、农户获利、政府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三者间关系的平衡,从而有利于整个产业、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构建的几个关系

(一)区域农产品品牌与相关品牌之间的关系体系。认清区域农产品品牌与相关品牌之间的关系体系,将有助于企业与外部相关品牌之间的合作,并为内部品牌线的延伸与管理提供理论和思维基础。区域农产品品牌与相关品牌之间的关系体系应具体从农业企业外部、内部、市场角色与组合作用等四个方面构建关系主体。

(二)区域农产品品牌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体系。认清区域农产品品牌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体系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品牌经营的影响方式、作用大小,将为企业明确品牌传播对象、品牌塑造方法和途径的选择提供理论和思维基础。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企业、地方政府与农户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区域农产品品牌的生产立足于相对狭小的行政范围内,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而农业龙头企业则处于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共同体的主导地位,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农业产业链各个节点、各个主体有协调管理功能。农业产业化广泛地涉及到广大农户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并对产业链各方面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区域农产品品牌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体系。认清该关系体系以及资源对企业品牌关系经营的影响方式、作用大小,对企业如何获取、利用与分配有关资源来支持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构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区域农产品品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系。认清该关系体系以及环境对区域农产品品牌塑造的影响,将有助于为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经营的环境理念的环境工具的使用提供指导。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环境。根据环境对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服务性质,将环境分为以下三类进行研究:一是源环境,这是区域农产品生产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二是汇环境,能够吸收、消化、接纳区域农产品品牌要素。三是渠环境,如交通、通讯等,为物质、能量、信息、资源等输入或输出起着疏导、传递、运输,即分配物质、能量、信息等作用。

三、构建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中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区域农业价值链关系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家波特(Porter M、E、)认为,企业的每项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那么所有企业的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而每一个企业并非每一项经营活动都处于优势竞争地位,往往是在价值创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具有较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这时,如果能将在各个经营环节上分别具有优势的企业整合起来,分工协作,创造整体价值,则会减少在这条价值链上许多企业重复低效的活动,从而提高整条产业价值链的总体效率,进而使其中的各个企业受益。在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过程中,生产与经营活动不断趋于集中,聚集的过程引发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等要素的汇聚和扩散。各要素的汇聚和扩散加速了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形成,促进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完善。随着区域农产品品牌名牌效应的不断扩大和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不断完善,区域农业价值链关系中各个主体的利益也随之扩大。依据价值链关系进行专业分工协作,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则可保证各方的利益。

(二)建立政府、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的问题。首先,从价值链整合角度看政府、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要提高整条产业价值链的总体效率,进而使其中的各个参与主体受益,就应该对各自优势进行价值链的整合。农户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基础环节,失去了这个环节,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建立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以农户为主,不具备组织规模生产和经营条件,很难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亟需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政府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要不断加大扶农支农的力度,指导农民成立和运作相应的农业合作组织,帮助农户做大做强以体现出整合优势,加强农户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和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议价能力,真正做到切实保障广大农户的利益。政府肩负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价值链整合中,政府更多的是起指导与监督的作用,政府应着力建立高效有序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为区域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整合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适度,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其次,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及各产业化主体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各主体应以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链运作框架内,建立一

套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政府需要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这是三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再次,地方政府在价值链整合中的职能定位问题。政府应有明确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发展策略,健全的服务体系。明确的政府策略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区域农产品品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应加强规划、指导、服务和管理。

(三)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与地理标志保护和防范声誉风险的问题。从目前国内外的经验来看,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成功建立基于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品牌声誉,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品牌声誉离不开地理标志保护与声誉风险的成功防范。

地理标志保护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化组织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保障农产品市场秩序,有效促进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完善。但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众多的生产主体使用统一品牌,将会带来较大的品牌声誉风险,乃至危及到区域品牌农业建设全局。加上更难以控制区域外仿冒产品的冲击,品牌声誉风险进一步加大。区域农产品品牌如没有特别加以保护就难以明确知识产权,产权保护也比较困难,因而容易产生“公地悲剧”的现象。各种品牌危机事件对区域农产品品牌声誉构成了严峻挑战,对生态型区域农产品品牌关系的建设产生了巨大冲击。

第7篇: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鉴于煤炭产业的战略性和资源约束性,其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战略选择成为关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循环经济内涵与产业创新维度,梳理产业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层次及要求,提出产业技术、组织、制度创新战略。

煤炭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产业之一。2011年全国原煤产量总计达到35.2亿吨,同比增加2.8亿吨,新增产能达到9 500万吨,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8.6%;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到35.7亿吨,同比增长1.35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2.8%。国家能源局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需求约为39亿吨。可见,煤炭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关键。

然而,煤炭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刚性约束、单一粗放采掘以及伴生资源浪费等问题,促使煤炭产业必须由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直线模式向循环经济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闭环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煤炭产业在技术和技能、产品与工艺、管理与制度等多个层面开展产业创新活动。而产业创新战略的选择就成为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煤炭产业创新的关键问题。

2 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内涵

鉴于人类社会实践领域与目标的差异,循环经济的概念至今并不统一,代表性的描述有十余种之多。归纳起来,循环经济内涵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物质流动轨迹,如图1所示,其实质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手段,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宗旨的生产方式。广义的循环经济则是指人工生态系统下物质流动轨迹,其实质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同基础上,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关系[1]。

图1 循环经济示意图

2.2 产业创新维度

20世纪40年代,在经济发展和创新理论的共同推动下,产业创新研究逐渐深化,“产业创新”也被国内外学者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与归纳发现:理论界主流观点认为产业创新至少应该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共三个维度[2~5]。

产业创新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和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使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全新组合,创新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体系。诺斯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考察制度变迁,首次提出制度创新的概念,并认为主观地改造现有制度中的制约因素才能实现创新的预期利润。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直接影响并催化了组织创新理论,管理者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组织更敏捷响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组织活动效益。

2.3 产业创新各维度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产业技术创新是指改进现有生产技术或者开发与应用全新生产技术的活动。产业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螺旋”状相互推动上升。具体而言:循环经济影响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循环经济的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闭环生产模式引导着产业技术创新应该向着诸如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再循环技术、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方向发展;反之,产业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是保障循环经济运行的技术基础,技术创新的结果往往伴随着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诞生,导致产品和工艺显著地、根本性地变革。只有也必须在循环技术领域内有所改进与创新才能真正意义上践行循环经济。

产业组织创新是指改进或者创造新型组织管理形式,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组织运行效能的活动。产业组织创新有助于提高循环经济运行的整体绩效,提高循环经济整体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循环经济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强调各子系统的联动、伴生、共生效应。传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组织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思想并不适合于循环经济。不论从企业、产业链还是集群与区域层面,循环经济都需要新的组织结构、组织手段与方法等。

产业制度创新是指改变原有制度安排与规范体系,创设新的关系、激励和组合的活动。产业制度创新是循环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其保障功能从两方面得以发挥:一方面,制度是所有行动者共同遵守的规程、准则、惯例,制度的确立使得一方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行为作出合理预期,从而降低循环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制度为行动者提供激励与约束。在制度作用的范围内,遵循制度将得到相应的收益,这将一定程度激发、调动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将受到相应惩罚,这将制约和减少循环经济运行中行动者的败德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3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3.1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2005—2011年,中国煤炭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规模与质量两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从发展规模来看,中国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23.49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35.2亿吨,六年增加11.71亿吨,年均增长1.95亿吨,累计煤炭产量195.65亿吨(如图2所示)。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球煤炭产量增加了6.1%(2.29亿吨油当量),中国煤炭产量的贡献度为8.8%(1.58亿吨油当量)。中国煤炭产量在全球产量中的份额提升到50%,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从发展质量来看,2005年至今,国家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网链正在形成,自主创新初见成效,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有所突破;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效益凸显;煤炭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取得实质进展;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员工、企业、政府的关系更为清晰,市场化进程加快。

图2 2000—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统计图

3.2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煤炭产业内部,煤炭产业链以及煤炭产业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之间,即微观、中观、宏观共三个层面:

首先,我国煤炭产业主要指煤炭采选业,包括无烟煤、烟煤、褐煤等原煤煤种的开采与洗选。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表现为在采选企业内部各种工艺流程间的协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产出,强调技术范式改变来提高原料和物料的高效利用率。例如,通过浮选技术升级改造提高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

其次,我国煤炭产业已经形成了上游为煤炭采选业、中游为炼焦产业,下游是煤化工产业的产业链格局。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通过煤炭产业链的人工“伴生”系统构建,实现产品、废弃物间的互换,凸显组织范式改变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例如:以煤炭采选为依托,电力、建材为配套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将原煤在开采、洗选、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中煤、煤泥、煤灰作为燃料供给电热企业;煤矸石、高岭岩等则转化为建筑材料供给建材企业。

最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通过煤炭产业与社会、环境、生态的人工“共生”系统组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制度范式改变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行政干预等手段,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抑制煤炭产业发展中资源滥采滥用的负外部,鼓励土地、水资源保护等正外部。

鉴于我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的不同运行轨迹和现状,下文将针对性地提出三个层面中的产业创新战略选择以及各战略实施重点。

4 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煤炭产业创新战略选择

4.1 煤炭产业内:关键战略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也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基础。在煤炭产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的产业创新战略应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重点在以下领域开展:

首先,改造和升级煤炭产业传统技术,如:大力推广和应用选煤工艺技术、矿井水净化及深度处理成套技术和装备,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配套化;积极应用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防火灭火的“一通三防”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其次,构建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格局。运用市场机制,集聚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突破瓶颈,优势互补,分担风险,分享收益,共同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6]。

4.2 煤炭产业链:关键战略是组织创新

循环经济对煤炭产业组织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煤炭企业内部管控模式的变化,更体现在煤炭产业链规划、组织与治理方式的变化。因此,煤炭产业链上,符合循环经济的产业创新战略必须以组织创新为中心,其重点在于[7~9]:

第一,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延伸、扩建以及补充内涵式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程度,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升级。如: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电力—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炭—电力—稀土新材料、煤炭—电力—冶金与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产业链。

第二,以外部关联产业有效配合为条件,构建外延式产业链,破解内涵产业链过窄的问题。根据煤炭开采生产所排放的废物特征、矿区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可在纵向产业链的基础上,横向构建多条共生产业链。如:煤炭开采—煤矸石—土地复垦-农田;煤炭—电力—矿区生产、生活用电;煤炭—电力—水循环—农业养殖等产业链。

第三,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煤炭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通过科学规划将废物排放企业和循环再处理、再利用、可利用企业有机组合,形成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各企业协同耦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相互间的资源利用与配置,共同获取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煤炭产业、社会与生态之间:关键战略是制度创新

在煤炭产业与社会、生态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着眼全局,以产业升级、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为目标,保障三者之间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10]。目前,政府为主导的煤炭产业制度创新应该着眼于:

第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例如:进一步细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建立并完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制度。

第二,建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奖惩制度。包括:利用财税手段征收环境税费、财政信贷鼓励等;利用行政手段推行循环经济标志制度、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遵循经济规律实行排污权交易机制等。

第三,建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准入制度。在项目准入方面,采用专家评审制度,符合产业政策、项目质量、环境保护等条件的项目优先引入。在总量准入方面,允许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等优先进入市场。在空间准入方面,实行分区控制,分类指导,引导煤炭产业科学发展和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 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技术经济技术研究,2004,(9):145-154.

[2] 刘丹,鲁永恒.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三维体系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驱动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87-90.

[3] 姚平,顾德文,李玥.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35-39.

[4] 陈立武,李冬东.煤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11,(11):26-32.

[5] 虞剑锋,蒋海霞.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与循环经济共生关系研究综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8):33-37.

[6] 申宝宏,雷摇毅,郭玉辉.中国煤炭科学技术新进展[J].煤炭学报,2011,(11):1779-1783.

[7] 毛玉如,孙启宏,沈鹏,乔琦,段宁.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链网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42-44.

[8] 席旭东,耿殿明,郝占刚.矿区生态产业链(网)及其产业规模研究[J].煤炭学报,2009,(11):1579-1586.

[9] 吕涛,聂锐,刘玥.煤炭产业链的区域效率评价及优化策略[J].煤炭学报,2009,(7):1003-1007.

[10] 荣西武,顾文选.制度创新与煤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8):82-87.

第8篇: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一)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生态农业产业化实际上就是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精髓是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效益。生态农业的精华则是生态学原理和生态技术的运用。如果我们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克服二者各自的局限性,既兼顾了生态的良性循环与维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又获得了规模效益。因此,有学者把生态农业产业化定义为:生态农业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来规划、布局、组织与运作。具体说就是把绿色农产品生产作为一个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绿色农业技术体系为主要依托,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第一,实现绿色农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小规模、低循环、低效益是我们生态建设的一大特点。从事生态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农户,其生产呈孤立、分散的状态,生态效益不是很明显,经济效益也很有限。而且生态农业的物质循环大多只局限在农业生产体系内,产业链单一,缺乏与农业系统外二三产业的结合。那么,如何让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将绿色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呢?答案是采用产业化的经营方式。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地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弊端,通过采用种养加、农工贸和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可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组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分散的农户通过与龙头企业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签订合同的方法组织起来,形成各种不同的专业性的产业链条,原来分散的小农户变成了产业链上的一个个“生产车间”,龙头企业依托市场指挥农民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在种植或养殖的过程中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要求和产品检测标准,统一销售。生态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一家一户的生态小系统,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规模内实现了组织协调。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走的是“小群体-大规模,小农户-大基地”的发展路子,这种经营方式在总体上既能获得优质、安全的绿色产品,又能使这一生产产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运行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现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实现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是以高度标准化为基础生产的,他们从种子选育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核心是建立一整套质量、绿色标准体系和操作流程,建立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使绿色农产品有标生产、有标上市、有标流通。面对国内外绿色产品市场,特别是国外的“绿色壁垒”,没有标准化生产是根本行不通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各类龙头企业引导,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统一环境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商标品牌。生态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能有效避免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减少各种添加剂的使用,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绿色农产品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第三,延长产业链,实现高效化生产。能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特点之一。常规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结合起来,组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体系。而生态农业则强调生物能量的多级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农业产业化融合了二者的精华,实际上是物质沿着“食物链”多次利用外,又沿着“加工链”进行了深度加工,多次增值,实现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经济系统的“加工链”及“销售链”的有机结合。通过“食物链”,有机物、废弃物得到了多级利用,既提高了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率,又避免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资源,取得了生态效益。“加工链”就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绿色农产品进行多级加工,开发出新产品、新产业,延长产业链。而绿色农产品在深层次加工中则不断增值,获得较高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运销链”则是绿色产品运输、销售环节,通过“运销链”绿色产品再次获得收益。由此可见,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益主要来源于生产、加工、运输的一体化经营,尤其是其中的加工环节。没有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就没有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就没有生态农业的高效益,生态农业就难以摆脱困境。

第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产业化经营组织已经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基地。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高校有长期稳定的联系或者他们自己就有研发机构。为了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们会经常推出新品种、新技术。为了让农民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会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以及龙头企业的培训必将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生态农业产业化把“小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来,把现代工业和生态农业联结起来,最终摆脱了以前生态农业低效益的困境。常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参与主体要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关系,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二、总结

第9篇: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和谐河北。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还较为粗放,资源浪费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依然存在,加之受产业结构偏重等影响,消耗较高。2003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99t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6%,能源、原材料费用占企业产品成本近70%。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而且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立节约型经济结构,增强河北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污染防治模式,致使河北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全省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居全国前列;7大水系、42条河流52%的监测断面水质为劣5类,16%的近岸海域受到中度和重度污染;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污染严重;11个设区市只有秦皇岛市达到国家2类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畜禽粪便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只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善河北的生态环境状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促进河北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进行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利益格局,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因此,首先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并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目前,在我国的生态省(市)、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中,普遍存在对技术的重视远高于对制度的重视的现象,其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靠这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

(二)加强环境和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目的,而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推进循环经济需要有效率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是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正确政策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环境和资源信息缺乏透明度和适时性,不利于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应该加强环境与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仔细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该有利于增加就业,必须在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第二,应该以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较多的行业作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第三,针对短缺资源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总体上极为短缺,水的循环利用应优先推进;第四,具有较为成熟的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应优先推进。

(四)确立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并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

三、河北产业生态系统构建

(一)微观层面(企业内部)。在这个层面,重点发展生态工业,侧重于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仿照自然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使系统内各生产过程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实现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和能源的最优利用,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共同效益。

下面,我们根据河北相关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1)改变原料路线。采用清洁工艺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原料代替那些有污染的原料,如在化工行业,用丁二烯制异丙苯合成新工艺、改良丙酮氰醇法、CO2代替光气生产异氰酸酯等;(2)改革传统的工艺、开发新工艺。原料确定后,改革传统工艺,开发和采用新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就成为防止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如,环氧丙烷的生产,国外将传统氯醇法已逐步为无废少废的共氧化法所替代,生产过程不用氯气,无需依托氯碱厂,且生产成本比改良氯醇法低,基本无腐蚀,“三废”排放少;(3)实现工艺过程的闭路循环,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作为原料返回到生产流程中加以利用。如,铜电解精炼中的废电解液,经处理后提出其中的铜再返回到电解精炼流程中;(4)打造多元化企业。把企业由单一产品生产变为生产多元化材料的工业企业集团,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如,许多矿石加工企业利用的大部分是铁矿石,而对共生的霞石、檐石和钦磁铁矿等利用不高,甚至作为尾矿废弃。应在清洁工艺思想的指导下,开发整套矿石的加工工艺,把其他矿石加以利用。

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河北应在冶金、建材、轻工、电力、医药等重点产业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大清洁生产的推行力度。要求企业开发和使用降低物耗和能耗的新工艺、新生产流程,积极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在企业内部实施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循环使用,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及促进清洁生产的环境政策、法规条例,建立清洁生产审核认证制度、完善产品环境标志和认证等。对于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二)中观层面(企业之间)。在这个层面,涉及到多种产业的规划发展,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侧重于企业(产业)间通过产品和废物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及共生网络,从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企业(产业)连接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生态产业链是通过对相关企业的物流和能流的实际分析,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代谢机理而构建的,可有效提高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构建生态产业链及共生网络已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主要包括企业间和区域内产业间生态产业链及共生网络的构建。

1、企业间生态产业链构建。企业间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多以产品和废物为着眼点,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上,基于产品代谢和废物代谢两条主线,通过中间产品和废物的相互交换把相关企业衔接起来。它是建立在企业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是以若干个企业为大结点,产品和废物为小结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系统。根据河北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状况,依托河北产业集群优势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间的生态产业链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主要是由于地理上邻近,大量专业化的企业集中在一起,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和补充,可以节省采购、运输、销售等费用,信息沟通流畅,容易形成上下游的合作关系。

2、区域内产业间生态产业链及共生网络的构建。区域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多以产业(企业)为着眼点,可以通过对相关企业进行产业组合,也可以借助不同产业的多业联营构建,主要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生态经济为约束,采用清洁生产、工业代谢、副产品交换、生态设计、生命周期分析等思想和方法,着重分析区域内产业(企业)间物流、能流,通过探讨各产业(企业)之间“链”的链接结构、运行模式等,找到其生态经济形成的产业化机理和运行规律,并以此调整诸产业(企业)的“序”与“流”,开发各种相关产业(企业)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新流程,实现生产资源的链式循环,形成不同产业(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过程中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完成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

(三)宏观层面(整个社会)。在这个层面,侧重于社会层面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就是以生态链条模式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之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比如,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农业养殖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等等,使不同生产主体之间资源共生互补,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一个有序的生态化循环圈。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庆军.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