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规避财务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避财务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一、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完善性

随着我国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定点医院应针对医院的具体情况,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制定出医保财务管理的新措施,并将这些新制度切实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医院医保财务的精细化管理。目前,纵观我国大多数医保定点医院,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漏洞,例如:每日财务结算、每月或每季度的财务对账、财务预算等方面的制度与要求还需要不断的规范化。而医保的审计部门,应积极联合医院的内部财务审计、政府的相关审计部门真正将医保的思想贯彻到实处,并建立完善的、统一的医保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医保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通过审计发现,个别医院的医保财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个别人员擅离职守、假公济私现象严重。只有对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违规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惩,从而在制度上保障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科学、规范。

(二)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人员工作量增加

随着参保就医人数的不断增加,医院医保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短时间内工作质量、服务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是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中错误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也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未能及时对医院医保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管与控制,对医院医保财务工作仅停留在计算、查证的肤浅层面。还有的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与业务流程并不完全了解、熟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医保相关管理规定无法及时落实。只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有限的财务管理知识来对医院医保财务进行管理,这就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管理的脱节,从而使得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畅、高质量的完成。显然,这对医院的稳定与发展、对促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高效运行极为不利。

(三)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定点医保医院的领导缺乏对医保财务管理的足够认识,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得很多医院医保财务人员对相关政策的把控、执行不能及时到位,对于医院的医疗活动缺少主动管理、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过程,对于制度的可操作性、可控性、实效性的研究严重不足,这就使得医院医保财务人员无法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医保结算资金盈亏、医药费用违规扣减等财务管理问题不能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更无法将医院的长远发展目标与医院医保财务管理目标联系在一起,对于医保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院领导层的科学决策,阻碍了医院的正常发展、制约了我国医保制度的全方位覆盖与推行。

二、有效规避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医院医保财务核算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对于不同的患者类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规定。例如:定额医疗、门诊医保限额管理、单病种核算等管理。对定点医院医保资金采取多种结算方式,如按病种付费、按项目付费,按结算控制指标以及总额预付等。创新医保谈判机制,探索医院协商模式。这些都是对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挑战。随着我国医保制度改革的深入与不断推广,定点医院、医保单位、患者之间的关系将日益密切。因此,加强定点医保医院的会计核算对于医院医保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完善的医保会计核算体系还是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资金流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更是约束会计人员的重要手段。其实,在医院与医保患者之间的医疗活动背后所蕴含的、隐藏的是医疗保险部门与医院之间的资金上的流动,这种资金上的流动直接关系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关系着医院为医保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正是由于现行的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对医院医疗保险财务管理作出明确的、统一的规定,各医保定点医院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医疗保险的会计核算方式。而定点医院的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理论素养、实践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各不相同、参差不齐,导致医疗保险会计核算方式不统一、账目不清晰。因此,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会计核算、分析成本核算的层级关系、细化医院的财务核算管理流程,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二级明细账,有效规避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树立现代化理念创新财务管理方式

为了确保定点医院的医保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医院应加强对医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从医院的领导开始,先组织医院的中层以上领导对相关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学习,再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实现医院战略长远发展目标与医院医保财务管理目标的统一。同时,医院领导和全院医护人员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利用现代的科学观念、技术、财务管理方式,杜绝各种资金的浪费,有效而合理的使用资金,避免医保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对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信息的监控

第2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经济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财务所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判断与分析,并加以防范,使其能够成为一项有目的的管理活动。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能够正常运行。总体而言,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财务活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可循环的动态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做好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尽可能的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所带来的各种危害,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1.筹集资金的风险

一般而言,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银行、贷款、股票等几种融资方式,虽然这一系列的方式可以通过资金供需市场以及宏观经济所影响,比如像国家所颁布的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均会对企业的筹资造成一定程度的风险与影响,并且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使用资金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均为使用资金,通常情况下,使用资金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对于投资企业市场在生产中所出现各种问题需要认真看待,加以重视。其中,在使用资金中期投资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投资风险往往与公司的投资比例呈正比关系,但是如果不同风险的投资所获得的投资利用率不同,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投资风险变大,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财务风险中的主要风险类型。

3.资金回流的风险

我国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或者其它经济活动的时候均会获得良好的报酬,这种行为便被称为资金的回流。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资金的回流是企业资金循环的一种过程,也是企业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在企业资金进行回流的时候,在市场变化的因素下很多资金并没有及时收回,这种情况则会导致公司的账面会出现坏账、死账现象,因此,其发展现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下降,并且会导致企业的支付压力得到上升,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

众所周知,国家的政策会跟随市场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提高财务风险管理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编制。这种预警机制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并且还能够对企业未来的收益、财务现状以及未来的投资进行规划,能够促使企业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降低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

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如果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需要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企业要将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发展规模进行连接,在进行融资的时候要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本结构,保证企业现金的自由流动。此外,企业在对资金进行审批的时候,要对企业自己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与了解,尽可能将坏账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方式

1.积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一般而言,企业要对市场的经济变化有所分析,将市场中的发展规律进行掌握,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在规避财务风险中,最为主要的规避方式便是强化其风险管理意识,在根据市场变化的同时选择相对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企业发展中所出现的损失,不仅如此,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企业工作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做好,从而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2.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公司所发生的财务风险,并且还能够将部门与部门进行联系,这样一来,便会在整个工作之中避免各种各样麻烦。此外,企业所实施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的竞争性,能够引导企业在多个方向发展,并且也能够积极引导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企业产品利益之间会产生抵消,并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

第3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财务风险识别 财务风险规避

随着我国国家政策对房价的进一步调控,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加突出,为了解决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房企应该建立适应这种风险的财务管理模式。房地产企业应该从战略层面的角度上重视这一问题的变化,从财务风险规避的角度对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资源进行战略性的规划,提高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增强其竞争力。 一、财务风险识别

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这种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参透到企业的每个工作环节中,由于存在这样的风险,因此房企必须对自己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评估,为财务风险规避提供依据。

二、财务风险种类

房地产企业是涉及资金链很广的一种企业经营模式,因此影响其财务管理的风险类型也很多,主要有:基准利率变动风险、偿还能力风险、收益分配风险。

(一)基准利率变动风险

在企业资金结构复杂的今天,基准利率或者货币兑换汇率的轻微变动都会对房企资金链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当房企处于负债经营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必将使其贷款利率增长,这样的增长在影响其资金成本的同时,必将影响其筹资的难度,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严重者会造成资金链的断裂,使企业破产。为了降低由于利率波动的影响,房企应该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周期,降低被其他公司转移过来的财务风险。

(二)偿还能力风险

目前房地产行业中,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以资本金制度为主,但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初期都是在债务繁重的情况下进行项目开发的,贷款是公司的重要资金来源,由于自有资金低和企业负责繁重的因素影响,公司财务成本高,这大大降低了其债务偿还能力,而这种低偿还能力使公司信誉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其再贷款的可能性和贷款金额,影响企业的资金流通,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公司资不抵债,促使公司破产。比如,欧洲隧道公司就是由于先天性的资金风险影响使其被迫申请破产保护,最后进行重组,变成现在的欧洲隧道集团。

(三)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是公司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而收益分配是影响其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集团公司中。由此推理得知公司收益分配方式间接的影响企业的资本来源。从资金筹集的角度来说,公司分配方法对企业投资者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好的分配方式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将其资金转移到公司投资中,形成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房企进行收益分配制度的制定时应充分的考虑这一点,应该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能刺激投资者加大投资的收益分配政策。

三、财务风险规避

由于影响房地产企业财务因素复杂性,房企财务管理风险的规避方法也很多,以下主要从资本回收期、资本结构和投资组合的角度进行风险规避分析。

(一)缩短资本回收期

在企业的活动中,资金回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是影响资本回收期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企业财务管理中, 应收账款虽然是企业利润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又是企业一种现金流出形式,是减少企业现金流的一个原因, 从而增加企业承担应收账款中产生的利税,使现金流出加速,从而影响了资本的回收期。房地产即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这样的性质使得其回收期相对于其他投资产品来说风险要大很多。

(二)丰富投资组合

不要把所有的投资都集中到某个产品上,而是将投资资金分散到其他产品上,这是一种风险分散的方式。分散风险是一种常见的风险规避方式,为了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公司应该丰富其投资组合,优化其产品种类,将风险分散到各个领域中。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复杂性,不同产品所面临的风险不一样,风险严重程度也不一样,为了使公司获得稳定的利润,科学的投资组合是风险规避的重要方法。房地产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比例分配,扬长避短,对不同类型产品进行功能补充,调整其资金组合,适应市场变动,提高房地产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

(三)优化房企资本结构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资本结构种类繁多,不同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资本结构,从企业资本构成方面研究发现,企业资本结构大体上主要有长期债务资本机构和权益资本结构。不同的资本结构影响其财务资产的构成和企业收益的分配方式,不同的资本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财务成本。比如,债务资本会产生财务成本,如果成本结构不合理,过多的债务成本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

四、结语

在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风险对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规避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避这种风险,企业应根据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分析影响财务管理的重要因素,并建立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资本结构,实行科学的现金流,缩短资本回收期,从而达到更好的规避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邦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7).

[2]张鹰,杨和礼.浅议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

第4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国有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风险规避

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力军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经济国际化、一体化趋势加快,资本市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岳阳撤官事件、深石化事件以及中航油巨亏等,使得财务风险再次受到普遍关注。

国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自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然后包装上市,由于缺乏经验,一些地方出现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如鲁能集团,其700多亿资产只变卖了30多亿,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此外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在关、停、并、转过程中也使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增大,如PT水仙的退市。

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与资本结构有关的财务风险。根据2009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2008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银行借贷资金仍然占据很高份额,达84.9%(见下图)。这种资金结构极易削弱公司的资金偿付能力,进而导致财务风险。

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有股票投资风险、债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组合风险、外汇投资风险和其它投资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如果不能科学管理,小则使公司大伤元气,大则可能导致公司破产倒闭,如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忽视投资风险的鲜明例证。

外汇风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外贸易不仅十分频繁而且金额巨大,汇率的变动给公司带来外汇经营风险、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不定,使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外汇业务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可见,外汇风险是上市公司预防财务风险的应有之义。

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国有上市公司在盈利分配过程中,在确定盈利分配的比例、金额、时间等的决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并购风险。并购风险是指公司为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对公司规模和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国家政策性或外资并购等经营活动引致损失的可能性。此外,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等股权变动行为也将大大增加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国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全球性漫延,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冲击已经显现,据网易财经2008年10月31日的《中国公司金融危机受损情况报告》显示,上市公司已造成数百亿美元的损失。而且,汇率频繁波动导致汇率风险加剧,汇兑损失加大。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如果没有很好履行职责,没有形成对管理权限的有效制衡,将导致经营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不对等、不统一,使得融、投资风险加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日益成为重要的管理议题。当前部分国有上市公司缺乏风险预警体系,有些虽然建立了风险监控预警机制,但形同虚设。风险预警机制欠缺灵活性,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不能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无法起到预警作用,导致筹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风险增大。

融资结构不合理。首先,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极高,易诱发筹资风险。如图1所示,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高,使公司资本结构严重扭曲。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股权融资虽有所增长,但直接融资比例仅为15.1%,公司主要利用负债进行融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筹资风险巨大。其次,关联业务融资导致财务风险增加。在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中,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对外担保现象严重,且多数情况是为他人向金融机构借贷提供担保。在对担保风险及其法律后果认识不足、碍于人情或关联关系而进行担保的情况下,担保风险不断增大,公司代偿责任的风险就出现了。况且我国很多国有上市公司凭借自身的国有性质,认为国家会有相关政策特殊照顾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漠视财务风险的加剧。

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公司的投资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风险加剧。而且,有些公司盲目实施多元化战略,虽然可能使公司一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力,但更多的事实显示盲目的新业务所带来的是公司内部整体资金的匮乏,拆东墙补西墙,极易造成资金链断裂,投资风险增大,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例如深石化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涌庆在职期间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造成集团亏损21.61亿元,资不抵债15.34亿元。

资产并购重组盲目。当前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外资进入,有些公司将并购作为公司低成本扩张的主要途径,而且大量进入非相关领域,导致投资管理严重失控,最终并购重组失败,公司损失巨大。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受挫,五矿集团收购加拿大矿业公司诺兰达(Noranda)失败等,都导致公司面临巨大的并购风险。

国有上市公司规避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国有上市公司要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及时调整战略,与时俱进,不断增强适应能力。同时,国家证券监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加强监管,以保证国有上市公司的稳定、有序发展。

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大会(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独资企业,即指国资委)、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从机制和制度上防范财务风险。而且,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包含一个健全的内控制度体系,它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另一方面能够科学地平衡财务预警权和经营管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使得财务风险得以有效规避。

完善内部风险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是进行风险规避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的特点,其组织形式、经营理念、管理水平、产品特点等都不尽相同,要想使风险管理制度真正实用,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就必须根据国有上市公司自身的行业、发展阶段等特征完善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落实风险分层管理责任。规避财务风险要将防范风险的目标层层分解,防范风险的责任层层明确,防范风险的措施层层到位和落实。只有强化责任并引入问责机制,形成层层传递的工作机制,才能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把防范和规避风险的责任落到实处,融、投资及收益分配各环节的风险得以有效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得到防范。2006年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在中央企业首次实行了全面风险管理,落实各公司各层级各环节的风险管理责任,对于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断提高融、投资决策能力。面对当前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现状,我们应该加快优化资本结构的步伐,才能合理规避筹资风险,提高公司整体质量;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尽可能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于资金的管理,应该及时跟踪和进行控制,从而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第5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风险 风险规避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危害

(一)高负债率的资金结构

大多数施工企业除了发行股票及债券等权益性筹资以外,更主要的资金来源还是银行借款等债务性筹资。这是由于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在地域上具有分散性,不易对资金进行集中式管理,而银行借款具备筹资成本低、灵活性强、弹性好等优点,因此施工企业更倾向于采取负债性筹资。然而,银行借款也有财务风险较大的缺点,对于资金周转期较长的施工企业来说,高负债率无疑为资金不能正常周转的财务风险埋下了较大的隐患。

(二)高债权的资产结构

目前投标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招揽工程项目的心理,在签订合同时故意增加一些不平等的条款,例如向施工企业收取较高的保证金、要求企业先行垫付大量的资金,还有些业主故意拖欠合同约定的工程款,使得施工企业不能及时回收资金,应收账款比例居高不下,这些都会导致施工企业的债权比例高过,当债务人出现资金问题时,企业就会形成大量坏账,造成重大损失。

(三)高不良资产的投资管理

施工企业经常会添置一些固定资产,大量的现金被占用,这很可能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供应量不足,一旦协作施工方对资产未能正常使用甚至恶意损坏时,就会使得企业的不良资产骤增,从而成为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源头。

(四)低成本利润率的成本管理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未能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成本利润率总体较低。这是由于企业在项目实施前未能制订合理的成本预算,实施过程中未能对构成工程成本的材料、人工、机械等成本进行良好的控制,实施完成后未能对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对比考核,也未能找出能够减少下一环节成本的方法和途径。较低的成本利润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财务风险。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施工企业一直来来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风险防范的意识,普遍存在盲目追求承包更多工程项目而忽视财务风险的控制等现象。有的企业甚至为了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而盲目承接工程项目,其在投资前根本未对投资方的信用等级及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或考核,从而造成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而无法收回,最终形成大额坏账损失。

(二)管理水平较低

施工企业在市场风险预测、投标、采购、组织生产、现场管理、工程结算、工程质量检测与保修等环节间未能实现统筹性协调与配合,从而造成高负债率、高债权、高不良资产等情况,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施工企业的内审制度较为缺乏,对经济损失责任缺乏严格的追究或惩罚制度,风险产生以后相关责任得不到追究,使得经济损失进一步恶化。此外,很多施工企业的相关制度形同虚设、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协作施工单位之间存在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等现象,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出现资金流失的现象。

三、规避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决策水平

施工企业应当全面贯彻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尤其是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各项决策过程中,应当将各种可能影响决策的因素都要进行全面考虑,使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思路和决策方法进行决策,尽量将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充分结合,将防范财务风险的目标贯穿于日常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在财务决策的各个环节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规避决策失误带来的各种财务风险。

(二)合理规划资金结构,削弱融资风险

施工企业应当根据新签项目及工程施工的需要在年初时就统筹资金预算与计划,尽量全面考虑各种情况确定出较为合理的资金结构,从而指导后续的资金管理工作,在编制资金预算时,要坚持系统性、全面性、机关与项目预算相结合等原则,从而使得所编制的资金预算不仅能保证管理层的日常活动开支,而且还能满足施工现场生产的需求,避免出现融资风险。

(三)增强资产管理,避免财务危机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是企业的资本金和债务资本的表现形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加强对资产的管理与运用,因此,以资产清偿债务或将资产用于投资是企业获利的重要手段,但前提是必须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运作。

(四)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成本风险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财务风险,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企业应当将事前的成本预算、事中的成本控制及事后的成本考核全面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陆江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时思考[J].投资与合作.2011(9)

[2]彭道生.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探讨[J].管理观察.2010(7)

[3]赵爱月.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控制体系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9)

第6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财务活动;财务风险;风险规避

一、识别和规避财务风险的意义

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综合利益最大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面对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财务风险的存在对企业正常的经营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财务风险导致的公司重组、破产等案例不胜枚举,如2008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使美国雷曼兄弟破产、美国通用汽车破产,2018年中国由于经济转型导致的一批民营企业倒闭等都是由财务风险所引发。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牵动着我国的国家利益,所以如何识别和规避财务活动中的风险,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企业适应宏观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行业间的竞争,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对财务活动中的风险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让企业认识到风险形成的原因、风险种类,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面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积极采取预防及应对措施,在提高风险意识的同时提高面对复杂宏观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好的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财务风险的特点导致企业无法完全消除财务风险的影响,但是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预防,采取相关措施降低财务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相关优势是完全可行的。比如企业可以对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进行分析,削减不合理部分,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利润;优化采购和存货管理流程,制定合理的采购和存货管理办法,在保证生产的基础上削减库存,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

(三)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绝大部分企业缺乏与长久稳定发展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加强财务风险研究、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有利于企业提高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使财务风险造成的影响得到降低,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因为企业在降低了财务风险的同时,也保障了自身的安全,这样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开发新兴市场。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财务风险虽然客观存在,无法避免,但是风险的大小却是可以控制的。根据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实务上一般把其分为内部财务风险和外部财务风险(周文斌,2001)。下文将从这两个维度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一)企业内部财务风险

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由于企业内部某些风险因素的影响,造成实际财务状况与预期财务目标发生偏离的情况。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1.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带来的财务风险。我国从计划经济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较短,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老一代的业务、财务人员和管理层都对财务风险缺少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及时学习外国先进的财务风险防控理念与知识,从而没有防范意识或防范意识不强,不能认识到财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会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这种思想也导致了我国部分企业还未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预警与应对体系,致使财务风险时有发生。2.企业内部控制缺失或不完善带来的财务风险。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晚,内资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运用上与国外优秀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某些领导层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重效益轻管理的思想,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建立或流于形式,未起到应有作用;内部控制的执行、监督、检查、考核机制不健全;领导层带头不遵守内控控制制度;成本与效益对等原则导致对内控部门的资源投入有限,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3.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包含了资金结构不合理、筹资方式考虑不周全、投资决策不科学等,说到底,财务决策不科学带来的就是现金流的风险。资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企业负债率过高,资金成本过高,偿债能力不足;筹资方式考虑不周全表现在主要通过短期贷款,甚至民间借贷筹集资金,导致企业利息费用巨大而造成无法支付的风险;投资决策不科学体现在投资类型单一,没有进行多元化投资或扩张太快,后期资金缺乏,现金流紧张;项目投资前期没有根据全面、真实的数据反复论证,导致评估效果较差。这些不科学决策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现金流产生相当的风险。

(二)企业外部财务风险

企业外部财务风险属于不可控风险,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企业只可做好防范准备加以预防。1.国家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我国政府主要通过税收、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运用行政手段引导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克服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对于微观经济下的部分企业来说,这些调控手段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影响,如增加税收比率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利率上升会增加企业筹资成本和加大还款负担,甚至导致不能履行还款义务;贷款条件是否宽松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较为轻松的从银行获取贷款,用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这些方面的变动都会诱导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2.经济周期带来的财务风险经济周期一般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有规律的进行活动,一般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所有经济体都无法避免经济周期带来的风险。在经济衰退和萧条阶段,国际市场不断收缩,人民币汇率迫于国际压力处于上升阶段,不断上涨的劳动力价格不仅制约了出口型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侵蚀了其利润空间,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社会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导致销售量下降、价格降低,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导致生产萎缩,致使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加的恶性循环。3.行业风险带来的财务风险。行业风险指某些行业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投资或授信后在经营时偏离预期结果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张春朝、孙玉红,2015)。行业风险特征比较明显,一般只对相关行业和其上下游企业产生影响,行业风险主要受经济周期、产业发展周期、产业组织结构、地区生产力布局等影响,如果企业属于处于淘汰行业或非政府鼓励行业,那么此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将会非常巨大。4.不可抗力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不可抗力因素在我国《民法通则》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民法通则》,2009),具有偶然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实务中一般把不可抗力因素分为自然不可抗力和社会不可抗力二种因素。自然不可抗力因素指如暴雪、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社会不可抗力因素指发生大面积流行疾病和环境污染等。不可抗力一旦产生会给企业带来诸如停产,倒闭、甚至破产等重大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内部风险解决措施

1.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管理层需在企业内部树立全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思想上重视才能降低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决策的随意性,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还需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即建立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预警与财务风险应对体系,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带来的危害性。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明确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层级,清楚制定和划分责任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从制度上杜绝弄虚作假、又能够掩盖舞弊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发挥既有作用,做好审查、评价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完善程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运行不流于形式。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首先需要加强财务分析工作,在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掌握相关资料的同时,运用趋势分析法、比例分析法等财务分析方法进行合理判断,科学决策。管理层要在杜绝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各种建议,统筹安排。如从筹资方面来说,企业应考虑筹资方式的多样性,系统分析企业内、外部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发行债券、股票、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最为合适的方式。从投资方面来说,企业可以考虑联营的方式,将部分风险进行转移;也可以采用股权投资的形式,减少现金的流出,减少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二)外部风险解决措施

1.重视政策收集与分析,减少政策变动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建立健全宏观经济信息分析机制,在及时获取与企业相关的国内外经济数据的同时,重点关注同行业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参考同行业竞争对手的非常规经营措施,及时捕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早期信号,着重分析同行业竞争对手异常情况产生的原因,提前应对,保障自身财务安全。2.根据经济周期变化采取不同的财务战略。企业的各项战略和具体实施措施的制定与选择需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适应,从而抵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减少经济周期给企业财务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与潜力,调整公司战略,积极应对。不可否认,经济周期的存在有着其必然性,在一轮的经济周期中,管理能力差、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而那些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将存活下来,在经济复苏和繁荣环节得到更好的发展。3.积极主动应对行业风险,及时进行产业升级或转型。企业要跟紧政府政策,尽量缩减或退出处于淘汰行业或非政府鼓励行业的投资,调整公司战略,通过出售、清算、剥离这些处于淘汰行业或非政府鼓励的业务,重新分配资源,及时收回资金,减小财务风险;避免高风险或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的投资项目,避免企业现金流紧张;做好行业分析,关注行业动态,及时洞察企业所属行业的前沿动态,以便于对企业经营政策进行调整或进行产业升级或转型,避免企业处在落后的行业环境中。4.积极应对不可抗力因素,减小因此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建立专项补偿基金或以购买财产保险等方式,以付出一定的成本为代价来降低不可抗力带来的财务风险。建立健全公司财务管理指标体系,调整资金结构,关注现金储备,适当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利息支出成本。进行多元化投资,避免单一产业、单一地点投资。担负企业所应付的社会责任,注重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提高企业声誉;建立紧急事故处置方案,确保在发生不可抗力因素时可以从容面对。

第7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财务分析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内容

本文认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核算风险、支付风险和管理风险三种。

(一)会计核算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更加与国际趋同。但是,由于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缺乏培训机会,财务知识不全面等原因,使得他们在接受新观念、掌握新知识、把握新动态、提高核算水平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制度更新的速度。

(二)财务支付风险

事业单位一般实行部门预算,这种预算制度的出发点事希望通过优化预算经费支出机构达到解决预算经费间相互挤占的矛盾。但是这种制度实施起来也是有困难的,因为在预算指标的安排上,人员经费、专项经费和公用经费相互分散,缺乏联系;同时在相关部门、相关指标的压力下,事业单位使用专项资金弥补资金缺口的现象时有发生,财务部门也就承担着很大的违规支付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财务信息的质量。

(三)经营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活动中存在很多的死角和盲点、制度落实力度不够等,这些原因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第一,事业单位缺乏监督机构,削弱了财务监管的力度;第二,管理观念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制约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第三,管理手段陈旧,制约了管理效率的提高。由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障,财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对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事业单位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一)事业单位内部、外部控制环境较复杂

一方面,从事业单位内部环境来看,单位领导者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会导致财务风险出现;同时,财务人员不能准确的核算各项交易或者事项也同样会产生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对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途径及管理方法缺乏有力的监管,各单位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使用这些资产,就使这部分资产处于“真空管理”的状态,正是由于国家缺乏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相关体制和直接管理机构,才导致事业单位资产利用效率比较低下,资源不能达到优化配置,资产浪费和流失现象严重等状况。

(二)政府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严格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呈上升趋势。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可能是利率变化、经营不善、会计核算失误等,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预算管理。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国家补贴,所以其支出也只能按照现有的资金来补偿,不能负债经营。但是实际上,许多事业单位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负债经营,原因就是领导者盲目投资、片面强调发展,将企业中运用负债获得杠杆效益的思想带入到事业单位中来,势必造成财政赤字。加上国家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不严格,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奖惩制度,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事业单位缺乏财务预警机制

财务预警是根据财务报表、预算计划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等多种科学分析方法,对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评价、预测,从而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给管理者提出警示,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缺乏财务预警意识,没有对单位的相关财务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这就不能对事业单位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也不能帮助单位改进经营决策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相关依据。

三、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控制

首先,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并对各项收支活动进行科学的划分,逐步使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建立在完善的预算制度之上;其次,事业单位各部门对每月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对完成预算较好的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没有完成的部门给予相应的惩罚;最后,对单位收支实行科学划分,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众所周知,财务风险从产生到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随着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也从事后控制转移到事前和事中控制,同时现有的管理技术也可以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实行科学的预测,帮助事业单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风险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对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带来的破坏性。一方面,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指标化和数量化,并制定预警值。预警值可以根据实际数据测算也可以根据经验值测出。但是,要注意的是预警值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另一方面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量的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进行甄选,选出对财务预警最有效的数据,从而实现预警方式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人员不能仅仅的了解基本的财务知识,还要对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有所掌握。首先,事业单位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加强财务人员对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并熟悉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树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其次,培养会计人员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熟练使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财务风险进行计量、分析和评价;最后,加强财务人员处理意外风险和常规风险的能力,对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风险和意外风险形成相应的应对措施,切实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判断能力及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红.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09,(21).

[2]唐婷.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网络财富,2008,(12).

第8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 风险界定 防范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完善,并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采用。企业并购的方法能够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资源合理配置、组合协同效应等作用,因此广泛地为当今世界各国企业所普遍采用。然而,随着我国的企业并购行为的日益频繁,并购环境复杂,并购行为已成为企业的高风险经营活动。

一、并购的含义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可采取合并和新设合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称为吸收合并。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称为新设合并。收购是企业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合并与收购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合并以导致一方或双方丧失法人资格为特征。收购以用产权交易行为的方式(现金或股权收购)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力为特征。由于在运作中它们的联系远远超过其区别,所以兼并、合并与收购常作为同义词一起使用,统称为“购并”或“并购”,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企业并购的直接的目的是并购方为了获取被并购企业一定数量的产权和主要控制权,或全部产权和完全控制权。企业并购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界定

企业并购包括企业的兼并和收购,是指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进行的产权交易行为。并购既是一种融资行为,又是一种投资行为,二者共同影响企业并购的财务情况。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并购中定价、融资、支付和整合等财务决策活动而带来的企业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的预期与实现价值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危机。

影响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并购中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周期的变化等外部环境,以及进行并购的企业经营情况、资金状况和整合变化等的内部环境。其次,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存在,企业并购中双方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收购方无法掌握正确信息,高估收购后的收益,从而带来财务风险。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1)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在企业并购前的计划阶段,企业对并购的内外环境进行评价和考察,包括对自身企业和目标企业的管理行为和资金运营情况等进行正确评价。企业在制定并购计划时,应首先判断本企业是否具备能力实施并购,因其风险主要源于过高估计企业的实力和并购后的经济效益,这就容易导致并购企业的财务危机。

(2)融资风险。融资风险主要表现为能否及时获取一定数额的资金,融资的方式是否符合合并的动机,以及企业对资金偿还的能力。企业并购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首先,内部融资会大量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因而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和调试能力,带来财务风险。其次,外部融资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和银行等中介组织无法发挥作用,面临较大财务风险,这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负债率,使企业资本结构恶化,陷入财务危机,降低企业竞争力。因此,如果选择不恰当的融资方式,将增加企业并购的财务见,甚至导致并购活动的失败。

(3)资金支付风险。资金支付风险主要是指与资金流动和股权稀释相关的资金使用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有现金支付的流动性风险和杠杆支付的债务风险。首先,现金支付工具由于自身的特点,会带来一定风险。收购方将承受较大的现金压力,而现金支付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易的规模,另外,被并购的一方也会由于资本利得的推迟确认而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或无法拥有新公司的股东利益,排斥现金支付方式。其次,由于风险债券资金的高成本和收购后企业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杠杆收购可能带来资本结构恶化,从而使收购方负债比例过高。

(4)财务整合风险。在并购行为结束后,并购方取得被并购公司的初步经营控制权,这只完成了并购的第一步,而后还必须对并购的双方公司进行进一步整合,其中,公司财务方面的整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整合不当,可能导致过去隐藏的财务风险显现,带来流动资金短缺和经营成本加大,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四、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和各种财务风险的情况,为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防范和减少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提高信息获取能力,降低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收购方掌握信息的不完全已成为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避免恶意收购的基础上,应在并购计划制定时对被并购公司进行较准确的评估。并购方可以聘请有资格的投资银行进行策划,考察被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掌握全面、真实的资料,从而对被收购企业进行合理和较准确的估价。另外,为求得出更接近实际的评估价格,并购方可以采取不同评估方法对被收购方进行价值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账面价值法、现金流量法和市场价格法等,并购方可以根据并购动机、信息掌握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从而更准确地评估企业价值。

(2)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融资结构。并购方在确定了并购所需资金数额以后,就应着手准备资金的筹集。企业在制定融资计划时,应进行综合考虑,拓展多种融资渠道。首先,政府等相关部门作为外部融资的组织者应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可通过建设各类投资银行、建立并购基金和完善本地资本市场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其次,融资结构主要包括企业自有资本和权益资本、债务资本的比例结构等内容,因此,企业应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将以上比例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从而对被并购方的债务资本进行分析,调整企业负债的数额结构和负债期限。

(3)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不同的支付方式所产生的财务风险各不相同,其风险转移或分散的作用也不同。并购方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支付方式成本和利弊。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将潜在的风险化解或分散。首先,并购方应先估算并购后所带来的收益率是否大于并购的资金成本率,再进行进一步的考虑。其次,在决策中应该保证支付方式风险的最小化,应使并购战略分析和并购方案风险决策评价系统更加详尽和具有可行性,在各种方案中充分考虑企业的流动资产情况。从而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另外,企业在实施并购活动之前,可并购资金的支付情况编制资金预算表,进一步帮助并购方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资本结构合理,最大限度减少财务风险。

(4)有效开展资产与财务战略整合。为了防范整合时期的财务风险,使并购方在掌握对方的经营管理权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和迅速的整合,可以从资产与财务战略整合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并购后应实行资产债务整合,剥离低效资产,提高资产质量,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并购方接手目标企业的债务时,应及时优化其资本结构,增强其偿还能力,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负债随资产”原则承担目标企业的债务,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将被收购方的负债转为股权。其次,并购后也应进行财务战略整合,为被并购方建立可行的业绩评价考核机制,将并购双方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整合。逐步调整并购后企业的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使并购双方企业同步发展。

(5)通过法律保护防范财务风险。在并购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双方有必要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或合同,其中包括相关文件、义务条款、保密内容和赔偿情况等。由于在并购考查中通常不能深入到每个方面和细节,因而必须通过法律协议保证并购企业双方的利益,提高并购的正确性。在并购活动中,被并购方通常不会主动披露相关信息,甚至存在刻意隐瞒或者信息造假的现象,这就要求并购方在操作中始终持审慎态度,掌握并分析准确的财务数据,进行合理财务运作和产业判断,最大限度避免财务风险。

企业的并购行为既能带来竞争优势,又存在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做好充分准备,科学评估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促进并购活动的成功。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并购中各种风险的综合反映。同时,财务风险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在于企业并购前的决策、并购中交易执行和并购后运营整合各个阶段中。在企业并购中,每一个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风险,但最终都是通过财务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企业在实施并购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从领导层到员工都应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规避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使风险降到最低而收益达到最大,真正发挥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马克.协同效应的陷阱:公司购并中如何避免功亏一篑[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第9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 水利系统 财务预算 财务风险 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步伐越来越大。水利系统也免不了收到市场竞争的冲击。一方面,新的经济体制,赋予了水利管理部门更大的自,有利于尽快的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造福一方;另一方面,意味着水利系统的经营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只有良好的财务管理手段,才能做好投资预算的规划与风险的规避。

1. 水利系统财务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的水利系统,当前阶段面临的挑战有以下两个来源,第一是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国有化企业在转型中,肯定会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要综合的考虑到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债权人利益,更要考虑到水利工程的长远效益。第二个来源是全球化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企业面临着日益强大的挑战,以前,水利系统公司依靠国家法律和政策支持,受到的冲击小,现在,某些保护性的政策,都已经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障碍,全球经济化的激烈竞争,已经深入水利系统公司,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迫在眉睫。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整合调度资源,分配利益,规划资金流动、指导公司发展的方面,财务管理部门的责任不可代替。所有的财务问题,都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财务预算与财务风险问题。我国水利系统公司财务管理从这两个那方面引申的一系列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1水利系统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组织和规章制度上的漏洞,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部分单位私自设立小金库,部分水利资金不入账,逃避相关部门的检查。水利工程的建设涉及到中央、省、市、县不同的单位,资金的流通环节增多,相应的管理漏洞也比较多。例如,中央、省一级的监管部门对市、县的水利资金流动情况了解的甚少,也谈不上同步监管,对违法违纪问题不能及时纠正。部门预算信息不细化,甚至是混乱,削弱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效应,财政管理系统不透明。社会上出现的水利建设资金被挪用的问题,大多与此相关。

1.2采购制度影响财务预算

目前水利部门普遍采用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由上级部门统一招标,这样就限制了工程建设的灵活性,一些急需的物资得不到采购,而某些建设物资却不一定符合变化中的工程进度。僵化的采购模式,不能对市场建材价格及时的做出反应,审定资金额度与采购中心标价不一致,致使财务预算形同虚设。如果财务预算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资金紧张,工程进度缓慢,对单位效益产生影响。

1.3配套建设资金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差

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来源于多方面,这本是焕发企业活力,共同承担风险的一项措施,但在实际运行中,地方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反而增加了工程的财务风险。按照现行的政策,地方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可是有的工程在竣工后,还没见到地方资金到位。有的工程直接因此而夭折。在没有相关配套建设资金的前提下,水利建设部门会向银行贷款缓解资金紧张的状况。如果不能确定明确的债权主体,又不能保证自身的偿还能力,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水利建设部门,有必要对自身的融资渠道进行规范与调整,在保持融资能力的前提下,降低财务风险。

1.4水利系统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面临新的经济形势,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为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规范,又赋予了其更加庄重的责任。会计工作者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整理与采集,更多的,是发挥自身财务数据分析,资金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做出贡献。而这正是我国当前会计人员所缺乏的职业素养。水利系统会计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技能不足,知识陈旧,加之领导不能正视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使得会计工作长时间不能走上正轨。

2. 财务风险规避的几大要素

规避风险获取效益是企业追求的主题,水利系统公司也不例外。领导者要充分考虑经营上的风险,引入风险管理概念,采取恰当的措施,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获取更高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风险与高收益是同时存在的,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需要我们客观的分析财务风险规避的要素。

2.1提高企业财务实力

强大的实力是抵御各种风险的有力保障,企业财务实力的改善,可以在生产经营、投资、筹资方面更具有主动性。对自身财务能力有明确的认识,要分析企业的现金流,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流动性分析。要有明确的收益质量分析,分析会计利润和净现金流量的差异,找出差异原因并加以改进,以提高收益质量,降低财务风险。

2.2培育管理者风险意识,提高其财务管理能力

市场情况复杂多变,管理者要捉住稍纵即逝的商机,不仅需要严密的理论分析,还有有感性的风险感知能力。对于某些市场要素,要及时大胆的做出判断,不断地提升管理者掌握风险的能力,依靠丰富的经验,培养敏锐的嗅觉。在企业规范、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经营的韧性,既能规避财务风险,又能捉住有力商机。

2.3建立科学的财务预算与风险预警体系

通过财务预测,使企业能预先知道自己的财务需求,提前安排融资计划,估计可能筹措到的资金,而建立财政预算,依据财政预算的要求,一步一步的投入和收益,从而使水利建设井井有条,避免了资金流的断裂。通过对市场行情的分析与预警,安排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从而使投资与筹资相联系,提高对于未来的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减少不利事件带来的损失。

3. 水利系统公司如何规避财务风险

水利系统公司的经营发展与其他公司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相同的是,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在市场竞争机制面前,一切不良经营带来的影响都是平等的。不同的是,水利系统毕竟是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和政策,是有一定扶持的,也就是说,会有上级主管单位分担一定的经营风险。

水利系统公司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实现产业效益。具体要做到的是以下五点:(1)上行下效,严格按照新会计法的要求,从公司领导开始,就要有严谨的财务管理意识,明确责任,承担义务,调动各级职工工作积极性。(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指导各项工作的落实开展,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保障各项工作在规章制度下落实。(3)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跟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获取更多的支持。(4)以人为本,引进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又要加强管理,消除工作人员的惰性,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 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5)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学习经营管理经验,甚至是向不同行业的公司吸取经验,提升管理水平。

总结

本文结合水利系统公司财务管理状况,首先谈了我国当前阶段在水利部门财务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接着指出了财务风险规避的三大要素。从财务预算的制定和财务风险的规避入手,探讨了水利系统公司风险投资的一般原则。最后,笔者提出了在水利系统公司中加强财务管理的一般方法,希望能给相关人员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红兵.财务管理问题再分析[J]. 财政研究, 2005.

[2] 全万友.对当前我省水利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 广东水利水电,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