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康复护理范文

专业康复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康复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业康复护理

第1篇:专业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8-02

在当今大力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康复服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康复护理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要。为使我国康复护理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趋势,做到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并逐步满足广大病、伤、残者康复护理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康复护理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1 康复护理教育现状

1.1多数临床护士没有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业务逐渐普及,患者的病死率下降,病后残疾者及老年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为他们恢复残存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的能力、改善生存质量成为护理的重点。因此,以往的临床护理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需要规范的康复护理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目前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的护士多数来自其他临床专业科室,没有经过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和相关的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她们在工作中仅能对患者实施疾病基础护理和少数的康复护理技术,如呼吸训练、排痰训练等,无法运用正规的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做好临床常见的康复护理工作。

1.2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开设康复护理课程

我国在2002年8月第一次出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康复护理学》供护理专业使用1,但是,目前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只把康复护理课程列为选修课2,,王元娇的教学现状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将康复护理设为必修课的占16,9%,将康复护理设为选修课的占48.5%,未开设康复护理课的占34.6%。

1.3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康复护理教育的质量。康复护理学老师既要懂护理学知识,又要有全面的康复学知识及康复护理技能。我国康复护理学老师大多来自其他教研室,他们中的部分人仅通过康复专业短期的培训和进修 ,缺乏临床康复护理的经验,无法保证康复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1.4康复护理教材及技术操作规范有待统一

目前开设康复护理学的院校较少,教材多以自编教材为主,缺乏统一的教材。同国外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义肢矫形等专业教育教材的系统性、全面性及其发展状况相比,教材还在自编、混用的状态,这将制约国内康复教育的发展3,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尚无统一的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这势必会对临床护士及护理院校学生的康复护理技能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

1.5部分院校康复护理实验室建设尚未起步

国内康复医学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而康复护理学刚起步,为使康的复护理教育做到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让护理院校学生掌握熟练的康复护理技术,学校应具备设施完善的具有康复护理特点的实验室,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开设康复护理课程,更谈不上实验室的建设。

2 加强康复护理教育对策

2.1开设在职短期康复护理培训班

随着康复医学向临床的不断渗透,以及整体护理模式在各级医院的普及,康复护理将成为各种老年病、慢性病的常规护理内容4.每个临床护士都应掌握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及基本的康复护理技术,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的技能,开展短期康复护理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并结合神经科、心血管科、骨科、老年病科等临床专科的需示,具有培训资历的学校可以利用康复护理的教学资源,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使临床护士掌握规范的康复护理技术、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及社区康复护理等知识与技能,并建立考核机制,与有关部门合作颁发专科护理证书

2.2护理专业学生的康复护理教育

康复护理教育要从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开始,各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均就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并确立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康复护理的专科地位,学校完成护理教育基本课程后,应进行康复专科护理知识学习,让广大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为毕业后开展临床、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2.2.1适当增加学时 康复护理学教学总学时应达到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时间各占一半,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在课时分配上应突出重点。

2.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分配上应突出重点,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护理技能训练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采取示教、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模拟练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实践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在每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反复的现场演示以及分小组进行模拟训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熟悉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达到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

2.2.3改革考核方法 采取“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的形式。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平时考核方式: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实践课期末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及临床常见康复护理技能。

2.3康复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2.3.1培养护理专业教师 对新上岗及转岗的教师常规进行刚前培训,相关专业的理论培训和临床康复科室的进修均应达到6个月以上。上岗后仍应开展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参加校外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增加和更新专业知识,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教学医院康复科参加临床工作,定期轮流到国内外领先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康复护理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与各自从事的临床康复和教学工作的相关行业学会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安排资深老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承接科研课题。支持和鼓励中青年老师接替老老师在社会各级学术团体中的工作,扩大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类别采用不同的经费投入办法。

2.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掌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康复护理教师教学水平:一是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二是制定各项支持政策;三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眼界。从教学角度,对教师准备的教案目标是否突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并差距,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同行评估重在教学态度、教学技巧不同,教师同行的重点一般放在教师对本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掌握本学科最新知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等方面。

2.4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各注解,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7.康复护理学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大纲及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教材建设上主导思想先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再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各类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应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老师把握授课深度、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另外,可由全国或各省大医院选派长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的中青年护理专家编写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做到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注重实用性,既可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及康复护理技能考核,又可作为在校学生康复护理实践课考核标准。

2.5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康复护理的实践训练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如对患者进行转移的训练、呼吸训练、辅助排痰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训练,都需要一个安静、适宜的场景。实验室建设以分步实施和重在实用为原则,条件不成熟时可先利用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基地,不断添置接近临床实习所必备的器材和设备,如牵引床、站立床、红外线、低中频治疗仪等,以达到模拟实习的效果,使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促进现代护理的全面发展。

康复护理是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不成熟或缺陷之处,今后还需紧跟临床专科护理岗位的变化趋势,不断完善康复护理教育,为培养符合新一代康复医学与护理学实际需要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桂荣,施宇、赵明惠。康复护理现状与教育模式初探[J]吉林医学,2007,28(8):1040

第2篇:专业康复护理范文

1.引言

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比重也越来越突出,到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根据联合国公布标准,据预估,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会达到4.37亿人,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年龄高、体质差、患病几率大、康复时间长,再加上外界不同因素带来的压力等,使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也极大,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密切关注老年康复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给出相应结论。

2.当前老年康复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康复专业人才的匮乏。由于老年人不同于年轻人的生理、心里以及多病共存的情况,故老年康复治疗需要团队工作制来完成,医护人员需要完成老年患者的康复、物理、心里、作业、言语等不同方面的治疗,另外老年康复治疗还需要老年科、神经内科等多科室的信息交流,需要医护工作者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并同时兼备老年护理和康复护理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但因为目前康复医学并未被中国社会及大众所重视,我国康复技术人员在从医人员中所占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康复人员大多是从原来的理疗和临床人员中进行培训,致使康复服务缺乏专业性,康复效果也差强人意.

2.2 康复治疗设施不完善。在许多发达国家,在老人常出入的地方都会设置无障碍通道,并配备各种方便老人通行的器备和多功能轮椅,卫生间装有供老人使用的可升降洗脸盆和扶手坐便器。但目前国内医院所提供的方便老人使用的康复理疗设备还比较有限,影响老人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功能训练设施还不够完善,例如很多医院床栏空隙太大,老年患者可能有坠床的危险;还有用热设备标志不明显,容易出现烫伤现象等等。

2.3 护患沟通存在问题。在老年康复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为护患沟通不良的问题,引发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社会风气的影响、老年患者的恐慌心理、一些年轻护士和老年人之间存在的代沟问题等等,但这些诱因主要还是因为护理工作者对老年康复护理各细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不够有耐心和言语方面的交流技巧不足。据统计,有65%的医患纠纷是因为沟通不良引发的,可见,医患沟通技术和护理技术同样重要,良好的医患沟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

3.预防对策

3.1 重视引进和培训老年康复护理专业人员。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举办老年康复护理医疗培训,重视对临床康复专业治疗师、康复护理师、物理治疗师、作业师等团队的培训,打造具有高效管理和较高的康复护理技术的团队。本着学科交叉交流和合作的理念,定期查房,联合管理,坚持医、护、养三位一体,根据不同老年患者不同的身体状况,为患者制定从临床到康复的全面治理方案和护理服务。这样才能满足老年人的身w、心里、精神等多方面的康复需求。

3.2 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设施和优化的环境。疾病和衰老很容易使老年人丧失对康复的信心,对护理人员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因此康复护理不仅要关注老年患者的生理需求,还要关注他们的心里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对于行动不变的老人应配备多功能轮椅,方便他们自主用餐、行动,排便;走廊、卫生间等地面要做好防滑处理,也可设置老年人专用通道;老年患者病房应做到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床栏空隙合理,给他们一个像家一样温馨的环境。

3.3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老年患者在病痛恢复过程中需要医护工作人员的关心和细心照料,良好的护患关系对老年人的恢复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对老年人提高耐心和细心,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语言沟通技巧,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支持,对于他们康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悉心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各医院也要做好护理人员的绩效评估工作,对表现好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4.小结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国家应该重视老龄人口的生活保障,为老年康复护理事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培养和引进老年康复护理专业人员和团队,为老年患者提供安全的设施和优化的环境,同时鼓励各大医院对护理工作人员实施绩效考核政策,加大对老龄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晨明.新医改背景下发展城市老年康复护理事业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56-157.

[2]刘祚燕.我国老年康复护理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17,31(7):772-775.

[3]王丽英.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1,15(3):66-67.

第3篇:专业康复护理范文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第4篇:专业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偏瘫患者;出院康复;护理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四大特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的死亡率有降低趋势,但因此而致残的存活者数量却逐年增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脑卒中后早期开展康复锻炼,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对促进神经、肢体功能的恢复、预防疾病复发具有显著作用。但是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练的依从性并不是很理想,依从医护人员的建议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提高其出院后功能锻炼依从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及家庭生活质量的目的。分析和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存在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和家庭成员的作用,尽量使康复期的偏瘫患者在出院后能继续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动的能力,最终为回归社会提供帮助。

1 当前出院患者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出院后社区康复护理的认识

1.1.1 我国社区康复护理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作重点仅停留在治疗疾病的层面,其服务对象局限于患病的人群,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对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存在认识不足,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康复需求,无法为其提供康复治疗和咨询服务。

1.1.2 社区康复护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社区护理人员常缺乏预防残障加重及肢体功能重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无法采用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康复对象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防止继发性残疾的发生。

1.1.3 缺少适宜的康复环境,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社区不能为残障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无法实现社区内无障碍生活环境,不能满足偏瘫患者的需要及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1.2 缺乏对出院后家庭康复护理的认识

1.2.1 患者对出院后肢体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1.2.2 患者出院后,自觉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下降,家属不能参与康复计划的实施,不能有效帮助、鼓励、监督患者执行康复护理计划。

1.2.3 悲观消极的情绪导致患者对肢体康复信心不足,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家人,对治疗缺乏信心。

2 对 策

2.1 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对其做好健康教育,详细讲解主动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讲授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2.2 住院期间和出院前,医生护士要强调患者家属在促进患者重获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出院前一天对患者再次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教育和健康指导,强化巩固患者家属接受相应的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家属亲自参与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帮助、鼓励、监督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计划。

2.2.1 保证每天的有效康复护理时间,康复护理计划明确规定每天康复护理次数、每天康复护理时间,并把这些康复护理时间结合进患者日常生活之中。

2.2.2 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所指定的康复护理计划要强调患者自我康复护理,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家属或陪护仅为学习、辅助和监督。

2.2.3 规范每天康复护理的内容及强度。患者自己要明确每天康复护理的项目、每天康复护理的强度、近期康复护理目标、远期康复护理目标。

2.2.4 提供一个丰富的康复护理环境,该环境由康复护士、患者、家属或陪护参与,具有鼓励、指导、监督和保障机制。

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的先导,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出院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参与家庭康复护理的信心。

2.4 出院后护理

2.4.1 主动帮助患者联系其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该中心所具备的康复条件,介绍患者目前康复中仍存在的问题,提供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和社区医护人员协作,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康复。

第5篇:专业康复护理范文

1.治疗方法

术前完善检查,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即与家属谈话,签署治疗同意书,行ADIM(阿霉素、达卡巴嗪、异环磷酰胺、美司钠)方案化疗2周期后,对照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3例、异体骨植骨术15例,干预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4例、异体骨植骨术14例。术后行继续化疗4~6周期,方案同术前。

2.护理

2.1常规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化疗及手术不同时期给予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化疗护理、术前术后护理、肢体功能锻炼。

1)心理护理:恶性骨肿瘤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病程长,预后差,60%~70%的患者都会对自己所患肿瘤的性质有一定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的配合,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的求生欲望和对治疗的信心。

2)化疗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化疗通路,全面进行化疗知识宣教,观察化疗副反应并积极进行预防和处理,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明确患者肝肾功能及骨髓造血功能,观察患者有无潜在感染病灶和淋巴结、肝脾肿大等,以作为确定能否化疗及其观察化疗反应的依据

3)术前康复护理:提前戒烟戒酒,行深呼吸及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床上使用便器;指导患者患肢活动,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协助完善术前检查及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4)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肢体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引流液的情况等;保持伤口敷料整洁干燥,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保证患者的营养与水分的摄入;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5)术后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指导患肢功能锻炼方法。手术后1~5天:被动活动,每2小时按摩10分钟,协助关节屈伸活动;主动训练,足的背伸和跖屈,每隔1小时10下,每个动作持续10秒;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手术后5~14天:可在保护下进行抱大腿上提屈膝活动、侧身患肢在上做无重力屈伸膝关节动作、仰卧于床边患肢小腿悬于床沿下、健侧足与小腿压于患侧足上做向下悠压动作、上楼梯以及双拐下地行走等主动活动,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关节功能,加强肌肉力量。手术后15天~2月:逐渐负重行走,可进行无辅助平路练习行走、上下楼梯练习等功能锻炼;拆线后进行用力推拿按摩瘢痕部位,使瘢痕软化。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增加患者平衡能力,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6)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进行出院指导,包括继续功能锻炼的方法、定期复查及门诊随访、按时返院继续化疗等。

2.2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组在给予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整个住院过程中,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

1)术前康复护理注重前瞻和取得患者配合:自患者入院起,即充分告知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指导并教会患者术后不同时期功能锻炼方法。责任护士每日2次检查患者掌握情况,对没有完全掌握者继续进行指导直至病员完全掌握,并督促病员练习。

2)术后康复护理注重早期、个体化、实效:将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前移,自患者术后全麻清醒或持续硬膜外麻醉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即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足的背伸和跖屈以及踝关节旋转活动,以尽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与主管医生讨论,了解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特殊要求,必要时调整康复锻炼计划。责任护士每日上午、下午、术前3次督促指导病员进行康复锻炼,术后疼痛者给予充分镇痛,保证病员按要求完成锻炼。

3)出院后的延续康复护理:病区成立延续康复小组,小组成员为三级医师和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护士。通过电话或QQ每周一次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康复锻炼进展、进行肢体功能评估,并根据患者情况指导继续康复锻炼。

3.评估工具

本研究结合下肢恶性骨肿瘤手术病员的实际康复需求,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调查表的部分项目评定患者下肢功能,能客观的反映病员术前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生活状况。

4.统计方法

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Sig<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肢体功能(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调查部分项目评定,分值越高表明肢体功能越差)在腿痛程度、个人生活料理情况、行走状况、坐立状况、站立状况、睡眠状况六个项目评估总分相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周、2周、1月总体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肢体功能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月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6篇:专业康复护理范文

由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是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仅仅局限于医院内的康复治疗远不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这时,患者在出院后的继续康复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延续性的专业康复护理指导已经逐渐被认为是医学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1]。本研究中将延续的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减少患者焦虑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6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患者在出院后继续予以在医院相同的康复护理方案,定期随访患者的脑功能、药物疗效、心理及饮食等情况;对照组在出院时予以护理指导,出院后不进行任何干预随访,治疗组患者年龄37~76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8.8±3.1)岁,有男性30例,女性1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5~77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7.3±3.5)岁,有男性33例,女性10例。治疗组与治疗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在出院后由专业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在药物、饮食、疾病管理以及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建议,其中包括(1)药物指导,即指导患者及家属熟悉所用药物的名称、使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等,保证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基础疾病的良好控制是脑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手段就是规律合理的药物治疗,包括降糖、降压、降脂等药物;(2)饮食指导,即指导家属为患者根据其病情恢复状态、基础疾病、饮食习惯以及家庭经济能力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因此患者的饮食须严格遵循科学饮食,制定过程中着重注意控制总摄入热量;减少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摄入;控制盐摄入量;适当提高粗粮的摄入比例;戒除不良嗜好;(3)病情识别与管理,指导家属正确识别患者病情恶化的症状以及紧急应对策略;(4)康复锻炼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其锻炼方式、时间、强度以及辅助器具等进行指导,随着患者的恢复情况的改变,定期对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出院后,由于没有医护人员的全程监护及指导,因此要对家属进行康复技能的训练。具体包括在床上正确摆放患者、床上活动,活动关节,进而实现下床活动、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吞咽训练、语言训练等,有条件患者可以适当增加物理治疗、理疗,或辅助器具;(5)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在经历了长期的病痛折磨后,心理健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信心缺失、多疑、抑郁,甚至恐惧等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家属了解简单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患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干预,必要时咨询专业心理医生。同时解释患者关于脑卒中后遗症的诸多疑虑;鼓励患者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耐心的向病人及其家属告知患者疾病的基本情况,使患者在正确认识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起战胜疾病和康复的信心。通过冥想等方式让患者相信自己可以康复并回到发病前的生活状态。(6)胃管及尿管的护理:有些病人吞咽障碍或排泄障碍长期留置管道,带管出院;指导患者家属定时鼻饲流质,2-3h一次,鼻饲前抽吸胃内容物以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鼻饲时若有阻力不可硬冲,免得损伤胃壁;定时开管,每隔3小时定时开管,以此锻炼患者的膀胱收缩功能,每日清洁尿道口,每周更换抗反流引流袋。对照组在出院时予以常规护理指导,出院后不进行任何延续性护理。

1.3 评价指标

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均予以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QOL)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用SPSS 16.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涉及到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分析,以p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半年内未出现脑卒中复发病例,对照组中复发5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脑卒中治疗方法的不断丰富,该病的病死率已较前降低,但依然不能消除其造成的严重的后遗症,也成为了影响大多数患者生活质量的原因。具有关研究显示,大约70%左右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超过10%的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以致生活不能自理,该部分患者不仅生活质量不能保证,同时也为其家庭及社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间的康复治疗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最大程度恢复其脑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3]。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过后的最主要目标是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脑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由于医疗条件限制,大部分患者在康复阶段并不能一直在医院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及治疗,这就要求患者在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3]。但是由于家属及患者对于科学专业的康复知识的缺乏,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并不能系统进行,从而导致康复效果达不到理想效果,造成不同同程度后遗症的遗留,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并且有较高的脑卒中复发率[4]。

第7篇:专业康复护理范文

1.1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两方面,一般资料及专业技能需求。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及医院级别等条目。专业技能需求设置了为4个方面,25个条目,主要为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包括言语康复及吞咽障碍的康复(7个);物理疗法(6个);认知障碍的康复(6个)及康复评定(6个)。每个条目均为单项选择题,选项分别为非常需求、需求、一般、不需求,分别计4、3、2、1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需求越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4份,剔除信息不全的问卷,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00份。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共100名,年龄24~25岁,平均年龄(26.85±7.13);其中护师及其以上职称43名,护士57名;本科及其以上学历32名,大专或中专68名;平均从事神经内科的工作年限为(4.13±2.08)年。

2.2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所得护理人员对专业技能需求总得分为(65.87±12.31)分,其中言语康复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方向为(21.35±7.68)分;物理疗法方向(11.67±6.35)分;认知障碍的康复(18.76±6.84)分及康复评定方向(14.06±5.19)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群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的续教育需求较大,尤其在言语康复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方向和认知障碍的康复方向。

2.3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医院级别外,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其余因素不同情况的对继续教育需求存在影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职称和学历越低、工作年限越短者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度越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是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需求的独立影响因素。

3讨论

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的病情通常较危重,疾病专科性强,因此护理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但护士在医学院校所接受的神经内科知识毕竟有限,临床上迫切需要加强护士特别是新护士的继续教育,以培养一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护理技能的护理团队。由于偏瘫病人生活无法自理,对偏瘫病人的护理专业性更强。有研究称通过配备有经验的护士协助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大大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状况,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见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对病人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有研究显示大部分医护人员对现有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均不满意,尤其是护士的满意度更低,而且有相当的医护人员对神经内科护士能否敏锐预见、观察与处理患者病情变化并胜任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持怀疑态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较高。同时可见,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均会影响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年龄越小、职称和学历越低、工作年限越少的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越大。这可能与这些人员临床工作年限短,为偏瘫患者提供的康复护理较少及康复护理相关知识缺乏有一定关系,简单的说就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

第8篇:专业康复护理范文

    1.1大纲的修订

    随着康复护理学的飞速发展,康复护理学在理念、内容和技术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康复护理的定位更加清晰,内容更加明确。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们首先初步修订了教学大纲。

    1.1.1探讨原大纲的不足

    根据学校的三项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以教研室为单位首先由任课教师探讨原大纲的不足。

    1.1.2深入临床调研

    为了不与临床脱节,我校派专任教师亲自深入淄博市第一医院康复科调研学习5个月,解读医院和患者对我们学生的实际要求与我们的不足之处。临床调研发现原来课本上重点讲解的康复治疗技术,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专业的迅速发展,正规的治疗师越来越多,这些技术绝大部分有治疗师来完成,所以本次大纲修订中都做了相应的学时删减。而此次大纲修订中更加细化了与康复护理密切相关的专科护理技术,如摆放,膀胱与肠道护理,皮肤护理,呼吸训练和排痰技术等都作为重点内容讲解。

    1.1.3进行跨学科讨论,征求相关课程教师意见《康复护理学》是一门专业课程,其中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有一部分重复内容,不能因内容重复而被忽视,或因重复而浪费了时间,通过与这三门课程专任教师反复探讨,重叠内容的授课课时进行调整,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的康复护理主要有内科护理学讲解,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主要有外科护理学讲解,我们重点讲解康复护理措施和并发症的预防。根据讨论结果做了大纲的二次修改。

    1.1.4根据系部教学大纲领导小组对教学大纲的审定意见,再次修订大纲。

    1.2新教材的编写

    根据我校护生实际情况,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参编了适合高职高专的新版教材《康复护理学》和《康复护理学实训指导及习题集》,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新教材的内容选择得当,增加知识链接,扩大知识面积,重点内容与临床常见病保持平衡,充分提炼重点。

    1.3学方法的改革

    1.3.1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本课程的老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通过大量的感人事迹、视频、音频等丰富多彩的资料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进而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和学生互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教学步骤,编写了实训指导,增加4学时实验,使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职场中的工作氛围。在情景教学中,我们请同学们分别扮演病人、医生、康复护士角色,让学生亲身感受康复护理专业的特色,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1.3.2初步完成课程的电子教案

    原来我们的教案书写都是手写板,学生要想知道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只能通过课堂,现在我们编写了电子教案,上传至学校网站,供学生下载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后学习过程中有理有据,增加了信息量,得到学生肯定。

    1.3.3加强课后练习

    习题集的编写让学生的知识面明显扩展,也保证课后学习有依有据。新的习题集题型难易程度不一,即保证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也给一部分好学生一个学习的平台。

    1.3.4改变传统的“一卷定音”的课程考核方式

    建立了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能力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和实验课成绩,理论成绩占80%,实验成绩占10%,平时表现学习态度占10%。实现了课程评价体系的全程化。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反应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强化能力培养的思想。

    2教学效果的体现

    2.1学生评价

    我院2011级学生对采用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评价给予充分肯定,与2009级学生相比,在实行教改后学生对康复的理解,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和常见疾病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都有了明显提高。

    2.22009级与2011级学生《康复护理学》成绩比较

    两级学生考试成绩有明显差异,经过U检验,P<0.05,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3社会认可度淄博市第一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万杰医院等多家实习医院对我院实习生、毕业护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3总结

    3.1经验与进步

    3.1.1增强了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次教学改革成果的取得源于大家的共同努力,通过新教材和实训指导及习题集的编写,我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多与有经验的教师沟通学习,这样才能切实地推动我们教学水平的发展。

    3.1.2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教学对康复护理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康复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增加实践教学分量,对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掌握和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次教改中大纲的修订和实训指导的编写都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平台和帮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3.2不足之处

    3.2.1加强教学研究的严谨性

第9篇:专业康复护理范文

临床资料选取120例均为我科2009年1月~2010年3月的脑卒中康复患者,男7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7岁,平均入院时间90天护理措施。

1 创造舒适环境

通过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环境适宜,心理相对放松备受关爱的氛围。使其心理和生理感到安全和满意,如安排家人尽量多的多陪伴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了解其感受。

2 临床工作中充分体现舒适护理

将舒适护理渗透在患者生活的一点一滴护理人员在实施全部护理技术操作优先考虑的是患者的感受。护士以轻柔的动作、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体贴的服务为病人提供舒适护理[3]。

2.1 促进心理康复护理的舒适护理:有些患者入院因病处于抑郁状态,护士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采取移情倾听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健康状态,心理感受及文化信仰,进而实施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治疗而异的个性化护理服务。对心理否认残疾的患者,要耐心劝解和疏导患者摆脱非健康人心理影响,鼓励其参加各种治疗活动。

2.2 促进饮食的舒适护理: 根据患者疾病体质、伤残情况、营养状况结合康复功能训练中基本的营养需求,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并协助患者进食,指导饮食动作,训练进食配合治疗的实施训练吞咽功能,使其营养保障更好地康复。

2.3 促进睡眠的舒适护理: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室内光线宜暗,睡前温水泡脚,减少引起兴奋地话题和活动,对烦躁不安的病人给予镇静药,给予病人摆舒适的良肢位。

3 舒适护理与康复整体护理合二为一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制定了脑卒中康复护理程序,通过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等五个步骤,有计划系统地实施康复护理服务,并将舒适护理贯穿其中制定了适合每个病人的康复训练计划表及一整套康复护理表格,有条不紊地围绕病人开展有表有据有始有终分阶段的整体护理,使病人更好地接受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及身心舒适。

4 讨论(体会)

舒适护理模式强调的是护理人员应以患者舒适为重点,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均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我们通过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环境适宜,心理放松,备受关爱的氛围,使其心理和生理感到安全和满足。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治疗疾病,不重视患者感受的单一护理模式,使患者能最大程度的配合康复治疗,减少了并发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瑞敏 《 康复护理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页

[2] 张仕梅,胡春梅,汤素梅,《舒适护理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应用 》 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第19期。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