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

第1篇: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一、揣摩推敲,体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含蓄凝炼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我们品味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

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们非常注意对诗句中动词、形容词的锤炼。这是因为,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恰当和准确。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为什么贾岛经反复推敲选择了“敲”字而没有用“推”呢?敲字暗示门已关闭,再联系“鸟宿”的意思,可知此刻已是深夜,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显得环境的幽静,这就有了审美情趣。如果用“推”来替换“敲”,那就只剩下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意思,意蕴浅多了。

二、披情入文,体验古诗词的情感美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情入文”,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教学。

(一)以景引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寄情于景、状物言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情达意之法。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以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三)以读引情。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三、启发想象,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发挥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诗人是从创作过程中截取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老师应该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出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引导他们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真正感受到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在此我们应注意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加上那生动、有趣的动作,把诗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学生就能在愉快的表演中感受到了诗的意境。

四、探求意蕴,理解古诗词的智慧美

第2篇: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传承下来大量的优秀诗歌,承担着净化和美化人们的精神之使命,并启迪以真理。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诗歌。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而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他们使之接受诗歌的审美与情感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情感修养,为学生创设桥梁,一起走入作者情感世界

“动乎情,明以理。”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冷漠无情,语言乏味,就不能让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首先就要培养自己的情感。与此同时,必须贴近作者思想,深刻挖掘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而后,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融于教学之中,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和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是相辅相成的。

大教育家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正是这种真诚无私的爱,使孔子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与尊敬,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提高了,自己成为情感丰富的人,教师的言行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情感的内心世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入情”了,兴趣也就来了。

二、营造声情并茂的朗读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诵是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梁实秋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放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是朗诵。”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以情感人是诗歌的特点,因此,诗歌朗诵要求情感真挚,要求通过轻重缓急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变化。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在指导学生在“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的“美读”中,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理解。

如,《蜀道难》这首诗中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主旨句三次出现,朗读节奏的把握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首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指导学生在“蜀道之难”处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第二次主旨句出现:“问君西游何时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指导学生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第三次主旨句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指导学生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当学生能够用或激昂或低沉,或急促或缓慢的声调来诵读诗歌,他们定然在心中有了属于自我的对诗歌的个性化的情感解读。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诗歌语言,反复揣摩意象,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领会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诗歌往往以精练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独特、内涵深远的意境,去反映生活,感染读者。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如何领会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反复揣摩意象,品味语言,才能走近作者,感受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如,《琵琶行》这篇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作。通过诵读后,他们大多能从找出写景的句子。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对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具体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不自觉中学生就进入审美的第二环节(展开想象)中来。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人选取了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这些意象,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景中含情。茫茫江水,茫茫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情感的共鸣又驱使学生再次创造,在不断丰满形象的过程中,作品产生出强烈的美感,作品人物就折射出一种启真冶性的美感。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四、加强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多媒体教学带领学生走入一个有声有形、色彩绚丽的诗歌世界,使学生体验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当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化的校园网,为我们的语文诗歌教学的创设情境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设置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将音乐、画面、图像等有机、艺术地融为一体,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体验与感受,如果借助音乐(配乐),让音乐的旋律将打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学生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物像是记忆的基础,教师还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联系诗歌内容,创作幻灯片,将学生带入了诗意盎然的文学境界,使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也是思想教育、审美情感熏陶的过程。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做到声画同步、视听一体,使我们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第3篇: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学教育

【Abstract】Language,a quality education as the main subject,in addition to imparting knowledge of students and ability,but also should use its unique advantages,aesthetic education of students。

【Key words】Secondary languag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esthetic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53-01

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除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古诗词占有很大一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所以加强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育尤为重要。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热情。这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实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化身、美的体现。古诗词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它在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培养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普希金说,诗人“用言词把人的心照亮”,唤起人们的“善良的感情。雪莱说:“诗以想像和热情启发人类向善,所以一切好诗都与卑鄙的情感不相容。”我国古诗词言简意赅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感,更具艺术的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教师结合教材恰当加以点拨,,讲解,就会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诗词中,有长江的雄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黄河的壮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有田园乡村的恬静;夏的绚丽;秋的悲壮;

冬的宁静。…其自然美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

古诗词中的自然美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又怎么会不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捕做生活中的美呢?不仅如此,古诗词中的社会美、艺术美也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屈原的“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的伟大人格;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怀;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壮志难酬……一个个崇高伟大的形象,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哪一个、哪一样不令人钦佩、不启人心智呢?

三、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任务的实施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手段,采用多样方式,并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这样既能教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学生审美。

(一)朗读。朗读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对于美育尤其重要。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而内涵又极其丰富,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的限制,阅读时对其艺术美的感受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从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朗读还可以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作品中的美。另外,朗读还可以读出作品内在的神韵,读出作品流动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朗读有多种形式,或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或分角色读,等等。我国古代的文人学士都很重视朗读,对好的诗文更是反复吟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二)想象。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景象或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设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情境。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较快的进入美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而且有效地提高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

“诗是无形的画,话是无形诗”,这句话道出了诗与画的关系,而富有画意正是诗词的特点之一。这种画意就是作家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这个美妙的世界是古诗词美育中不可或缺的。当我们读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天高云淡,诗人兴趣所致在东篱下信手采摘,无意中抬头看到了南山,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呀,诗人当时那种闲适、自得的心境跃然纸上。人们仿佛和诗人一同沉浸在那种意境之中,我们的心也陶醉在其中。

第4篇: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它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热情。这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实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化身、美的体现。古诗词由于本身的特点,在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培养情趣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普希金说,是诗人“用言词把人心照亮”,唤起人们的“善良的感情”。雪莱说:“诗以想象和热情启发人类向善,所以一切好诗都与卑鄙的情感不相容。”我国古诗词言简意赅,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感,更具有艺术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

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教师结合教材恰当加以点拨、讲解,就会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古诗词中,有长江的雄浑——“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黄河的壮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洞庭湖的壮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乡村的恬静;更有那春的妩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夏的绚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的萧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冬的宁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自然美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

古诗词中的自然美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又怎么会不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捕捉生活中的美呢?不仅如此,古诗词中的社会美、艺术美也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屈原的“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的伟大人格;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壮志难酬……这一个个崇高伟大的形象,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哪一个不令人钦佩、不启人心智呢?

三、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任务的实施

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手段,采用多样方式,并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这样既能教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学生审美。

1.朗读。朗读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对于美育尤其重要。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而内涵又极其丰富,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的限制,阅读时对其艺术美的感受有一定的影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从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朗读还可以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有色,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美。另外,朗读还可以读出作品内在的神韵,读出作品流动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朗读有多种形式,或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或分角色读等。我国古代的文学人士都很重视朗读,对好的诗文更是反复吟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想象。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景象或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设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情境。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较快地进入美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句话道出了诗和画的密切关系,而富有画意正是诗词的特点之一。这种画意就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这个美妙的世界是古诗词美育中不可或缺的。当我们读着“七八个星天外,两二点雨山前”词句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几颗稀疏的星星挂在天空,几点飘动的雨珠洒在山前,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意境啊,人们仿佛与词人一起沉浸于这清新宁静的乡村夏夜里了,我们的心都陶醉其中了。

3.视听。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视听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录音、录像、电视、电影、幻灯、图片等,都可作为视听教学的辅助于段。视听教学以形象性、直观性取胜,使学生在学习时能见其形、闻其声、感其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篇: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可以丰富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对于进行有效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对古诗词产生学习兴趣,才能感受到古诗词特有的意境,才会有意识的去学习积累古诗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开展一些“鉴赏古诗词”活动,让每个学生选定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就诗词的作者、内容、情感、及写作背景进行鉴赏讲解,让其他学生都来分享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都积极进行材料的收集、多媒体演示课件的制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学生喜欢表现、喜欢攀比的心里,还可设计一些游戏式的活动,如古诗词接龙、古诗词知识竞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智慧和潜能。

二、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进行审美教育

普希金说,“诗人,用言词把人心照亮”,唤起人们的“善良感情”。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是一种美的体现、美的化身。古诗词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培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中的美学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教师结合教材恰当加以点拨、讲解,就会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古诗词的自然美无处不入画,读这样的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如“大江东去,浪陶尽,千古风流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仅如此,古诗词中的社会美、艺术美也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如李白的“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文天祥的“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屈原的“世洞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一个个崇高的伟大的形象,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令人钦佩,启人心智。

三、优化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优化古诗词教学,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如在教《游子吟》这首诗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此时有的学生想象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象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的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适当的训练,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训练,要精心选择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词的阅读能力、理解力及领悟力。

四、充分利用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中的名句最能引发读者思考,余味无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在学习古诗词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欣赏优美诗句,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例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一幅这首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其苍凉意境;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语言来刻画诗人月夜无眠,在月光的清晖中低吟、徘徊,怀人思远的情景和远方的爱人揽镜自怜的相思之苦,从而深刻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刻骨铭心的哀婉气氛。

第6篇: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诵读教学也逐渐走入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主要探讨诵读教学的定位,浅析了诵读教学在实践中教学中依据。

【关键词】

诵读教学 古诗词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教材基本都是古诗词,且这些诗词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之作,感情丰富,非常具有阅读、欣赏和审美价值,极具有教育意义。而传统意义的古诗词教学却出现一些教学误区,过于专注课文内容、音韵音律,忽略了古诗词的诵读。古诗词的诵读也是一种能力,是感受艺术的方式之一。新课标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诵读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但决不能局限于能书面表达的浅显层次,所以研究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对中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诵读教学的定位与思考

(一)诵读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学习过程

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特别是古诗词的诵读,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学生作为诵读的主题,对于课文中的内容,反应是多元化的。诵读是品味古诗词的一个过程,是诵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所以,在诵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进来。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过分注重诗词中的艺术特色、分析其修辞手法,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诵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融入古诗词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如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在学习《望江南》这首词时,(1)班老师自己不带任何感情和语调的诵读这首词,然后介绍作者以及流派。老师让学生讲述《望江南》整体内容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这直接关系到老师对该诗词的拓展,此时学生对作者情感把握不到位。(2)班老师饱富深情的诵读《望江南》,之后请几个同学深情的朗读,师生一起讨论词中的内容,之后再请学生表达词中的情感,此时学生基本能够准确表达。但这是一首饱含思念之情的词,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之下,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的融入作者情感。(3)班教师首先播放《望江南》的录音,之后让学生跟读,学生被现场气氛所感染,自觉融入到词中体验作者情感,最后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也就自然全面的把握了这首诗词。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富有感彩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情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体验诗词的过程。

(二)诵读教学体验了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丰富自身知识和修养的一个过程,语言是用来交际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组成,可以说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是社会人化,人类情感的载体,而古诗词更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文化的积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诵读古诗词也是学习和传承传统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在反复的诵读中,我们的思想和思维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王昌龄的《出塞》中有这样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者巧借古代名将来讽刺边疆将领的无能,情感深沉、语意含蓄,满怀爱国之情。又如《南园》中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就表现了了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诵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古诗词,领略汉语的文字魅力,更是了解古人和中国历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学生诵读古诗词也是一个情感和志向内化的过程,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诵读在现在的教学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诵读教学的依据

我国古诗词都非常具有音律性,它们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音乐和歌舞。从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李益的《塞下曲》中的“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等等都体现了诗歌中蕴含的音律美,音乐美。

因此,通过诵读的有效教学手段全面的理解和鉴赏诗词,不仅仅只是学习汉语的语言艺术,还能品味其音乐美、意向美、融入到作者深沉的情感之中。诵读诗词可以从其音调、韵律、节奏等方面入手,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加深学生对文义的理解。对诗词意象和情感的体验,需要读者自身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自身情感修养的累积,在这一过程中,诵读仍然是有效途径之一。诵读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而学生在诵读时,能够有效调动思维,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意向,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体味其情感。

如两汉诗歌《行行重行行》中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写出东汉末年动乱时代的相思、离乱之情。它就需要读者在诵读时,深刻的理解“远”“缓”“老”“晚”这些词眼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能够理解诗人在战乱动荡时期的一种凄苦、无助、漂泊之感。

【结 语】

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古人的情感和事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诵读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加深对诗词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学习古诗词。

【参考文献】

第7篇: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Primary School Ancient

Poems Artistic Conception Teaching

WAN Fa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core of ancient poetry, artistic conception experience is the key to learning the ancient poems, ancient poetry through student teaching experience artistic conception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students imagination and aesthetic ability. By creating situations in context to enabl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mood, keyword word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is the basic strategy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Key words ancient poems; artistic conception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

诗词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经常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这些可以成为培养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强调“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国古诗词意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对于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意境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按照《辞海》的解释,意境是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它广泛地存在于诗歌、绘画、雕刻、建筑、舞蹈等各个领域中。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认为“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意境包含着两个相融相生的部分,一是“境”,指作品中所呈现的景、事、物,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取于现实的;二是“意”,指诗人或词人通过观察到的景、事、物,结合自己内心的感触,并通过内化、提炼、凝结为简洁的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由境生、境依意存”,二者犹如盐与水在具体的作品中实现统一,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作者表达的内容与方式,不可割裂。

古诗词意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历来受到我国教育的重视,成为了学生人文精神成长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1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中字词的深入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关键字词的理解是理解古诗词的重要前提,许多教师也善于通过关键字词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诗意。但如果让学生仅仅通过查看注释、翻阅字词典了解到古诗词中字词的表面意思,往往不能够深刻的体会关键字词所蕴含的精妙之处。因此,通过体验意境,将古诗词的意境附着在这些关键字词上,学生将充分理解和体验关键字词所蕴含的意蕴,能够加深对关键字词、乃至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如北宋诗人宋祁的《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通过先让学生体验和想象诗句中欣欣向荣的画面,再重点理解和体验“闹”字,则能够让学生加深对“闹”所蕴含深意的体验和理解。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古诗中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使古诗中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去补充、发挥,否则,意境就不完整。如《天净沙?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仅选取了秋天的荒野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六个事物,中间存在大片的“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去填补景物之间的空白,使各种孤立的事物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呈现出特定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入选教材的古典诗词,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经久弥衰,在各种文学样式中,也是最凝练、精粹的,其感情的丰富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都是别的文学种类不能比拟的。因此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仔细涵咏、品味,感受意境中的情感,体验古诗的韵味和气势,受到艺术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任何其他文本所不能代替的。可见,挖掘古典诗词意境,在浓浓诗情中学习古典诗词,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凝练传神的语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意境缺失:当前古诗教学的困境

意境是古诗词的核心与关键,是理解古诗词,体验作者情感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古诗词中人文资源教育意义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无法深刻体悟到作者的浓浓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是某教师在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的教学片断:

以上教学片断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典型性,遵循的基本程序是“预习―疑难―解释―记忆”,这种古诗词教学方式重知性分析,轻感性体验;重条分缕析,轻整体把握;重技术化训练,轻想象联想,把古诗词教学直接指向了学生的知识学习,没能让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力去理解诗意、体验意境、体悟情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停留于表面,没有充分发挥古诗词意境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的教育意义。

3 重视情境创设,体验古诗词意境

意境的抽象性和体验性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通过教学观念与方式改革使其具体化、情景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借助生活体验展开对古诗词意境的体验、字词的认识、内容的理解,达成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3.1 创设教学情境,初步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教具、学具布置)、景象(教学内容―知识的内在本质)、境况(学生心境―兴趣、心理向心力)等,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的师生互动关系的载体。古诗词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初步体验意境,形成直观印象,为准确理解诗词内容、训练诗词阅读能力与技巧奠定基础。而初步体验意境的基本方法便是创设教学情境,由境而情、情境交融,最终达成体验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图片、视频、语言、故事、表演等具有可以作为创设情境的主要素材。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寻找能够与古诗词意境相关紧密相关的素材,经过改造形成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初步体验古诗词意境。如白朴的《天净沙?秋》是一首写景的诗词,包含了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12种景物。教师可以选取与此相关的图片或图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改诗中所蕴含的孤寂。

3.2 在情境中进行关键字词理解,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往往通过精雕细琢的关键字词来表达深邃的意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绿”本是形容词,而这里却是动词性的,犹如一夜春风“绿”了整个江南,可谓画龙点睛之笔,“绿”就是这句诗关键字,对“绿”的理解与体验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关键词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通过关键字词的字面意思与情境意义得以体现。其中,字面意思是基础、情境意义是核心,二者相依相存,不可分离,只有将关键字词融于整首诗的意境之中,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与体验关键字词,才能深刻体验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如李绅脍炙人口的《悯农》一诗的教学中,先呈现出农民在烈日下辛勤耕耘、挥汗如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想象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场景,体会到农民的不容易,然后再对诗中关键词“汗滴”、“谷粒”进行理解和体验,学生不仅能从字面意思理解诗作,而且更能体验到“汗滴”、“谷粒”词中所包含的勤劳、辛苦,更容易形成学生勤劳、珍惜粮食的价值观念。

3.3 “复演”古诗词意境,升华情感

第8篇: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语文教学古诗词赏析意境一、古诗词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意义分析

(一)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诗词中有很多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联想,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阅读赏析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词是以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内心情感的文学艺术。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中学阶段,对古代诗词的赏析,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注重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探究诗词的主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词凝练、韵律化的语言,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言志”“诗缘情”,诗词,以抒情达意为主。在古代诗词中,蕴含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社会人生的理性思索,乐观豁达的处事心态等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精髓。可以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的人格。因此,赏析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对诗词意境的品味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古代文人将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以精炼的语言文字寄托在诗词当中,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抒发百折不挠的民族气概,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对人生的理性思索和爱国情怀。

二、古诗词赏析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经典的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情感价值观等因素的局限,注重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诗词赏析技巧,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审美能力,学会触类旁通,自觉地运用到同类作品的赏析之中。

(一)感悟主旨

诗人写诗,往往是有感而发,是真实情感的强烈流露。赏析诗词,首先要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初步感知诗词中蕴含的感情基调。一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步骤来确定:

1.诗风、词风。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人生际遇、性情特点等,把握分析作者的诗风、词风特点。如李白的傲视权贵,壮志难酬;杜甫的穷困,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杜牧、苏轼屡遭贬谪的坎坷仕途;岑参、范仲淹的边塞军旅生涯;李商隐、陆游报国无门的无奈;李清照命运流离的凄愁苦闷;李煜国破家亡的小家愁,等等。

2.标题。有些诗的标题就表明了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月”,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3.意象。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长亭”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送别,长亭相送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落花”“落木”“残红”伤感时节;“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梅花”“荷花”“青松”象征坚强、高洁、正直,等等。

(二)分析表达技巧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词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抒怀言志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石壕吏》等。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如《西江月》《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等。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诗词表达的情感,分析修辞方法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如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增强了诗的气势,衬托了意境,使感情更加丰富。

3.表现手法。诗词中常用比兴、衬托、用典、借古讽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情感的表达。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使得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再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移情于物,更形象贴切地表达自己愿意献身祖国的壮志情怀。

(三)词语赏析

学会赏析精词妙语,是赏析古诗词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审美能力的体现。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在诗词中的含义和运用之妙处。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蝉噪”“鸟鸣”,情景相生,动静结合,意境深远而韵味无穷。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诗词品读、赏析,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审美等语文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树立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第9篇: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初中 古诗词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0052-02

目前,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主要是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让学生死记名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词就感到枯燥,没有学习的欲望,更别谈体会古诗词的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呢?

一、悟“情感”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字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应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比如,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

古诗词中的语言精练,一个字表达出无数意境,无数情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可见作者练字的功力。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同时句中所写之景也体现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感情。古典诗词中精妙之语及精炼的表达创设出的绝美意境可以让学生的心灵漫游在艺术境界和美感的氛围里,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和情感升华,使其审美感知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二、品“诗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到古诗特有的韵味。老师如果放弃读古诗教学这最有利的法宝,以讲代读,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吟咏诵读是诗歌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体会人文精神行之有效的方法。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竟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当然吟咏诵读并不是等于死记硬背,根据平仄规律,根据节奏来协{音调的高低、长短、疾徐,吃透诗词的内涵,体悟、意会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世界。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拨。

三、抓“诗眼”

读诗要抓住“诗眼”理解诗歌内容。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地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的意境美。

首先,抓诗中的关键字: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妙处体味获得的过程就是对古诗词中语言的品读。 如《观沧海》中紧扣一个“观”字,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意境开阔。透露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诗中情与景紧密结合,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襟和想统一祖国的豪迈气魄。全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诗歌内涵。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字是空旷之意,正面描写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深山里寂静深幽、杳无人迹的景象,展现了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了安静幽深的境界。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安闲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