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范文

创意设计美术作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意设计美术作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 课堂教学 生活化

一、树立“生活”理念,服务美术教学

关于“生活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一直以来从未停止过,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再到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我们教育中关于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已越来越明晰。所谓“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学科教学内容具体到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用生活的方法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进行“生活化美术教学”要求教者淡化学科中心,积极关注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加以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的美,我们应以“大美术”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以宽泛的美育思想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进行指导,通过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从而有机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二、鼓励观察发现,感受生活之美

大家都知道,任何艺术内容都是来自于社会生活现实,社会生活内容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殊不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如树叶、石子、器皿、湖水、朝阳,甚至我们自己的手和脚等,都可以通过我们的联想而变幻出许多东西。

同样,对于我们在生活中所见的每一个生动有趣的画面,比如绿浪滚滚的田野麦景、车水马龙的街道喧闹图、快乐嬉戏的操场奔跑图、蓝天上自由放飞的风筝图等。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均具有一定的美感。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五彩缤纷的生活,积极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着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对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应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学生,将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事物强加到他们身上,要求他们表现出成人眼中的世界。如此才能让学生更为真实地感受自然美。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感认知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知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重要的心理成分。学习活动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就难以产生学习的智慧和灵感。由于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教者就应想方设法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一座促进理解的桥梁。实践表明,借助多媒体、实际操作体验和小组展开讨论为载体,能够有效再现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营造出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生活氛围,促进学生的情感想象。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巧用身边的材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创设思维启动的兴奋点,考虑到学生对影片《变形金刚》的普遍喜爱,于是将其剪辑播放。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影片中的动画形象造型。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具体造型结构关系的了解,教者将有关变型金钢的图片、具体实物模型,以及现代生活的诸多手工艺术品一一为学生进行展示,并尝试用硬纸板进行造型结构讨论分析和创意设计。在此基础上,号召同学们以“心灵手巧,变废为宝”为主题,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造型创意设计。如此教学设计,通过“变废为宝”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有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分培养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走向自然生活,创造生活之美

美术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和其学科比较起来,更具创造性教学的优势。“活化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因此,在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生活,要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应充分利用和开发美术校本资源,积极探索开放式美术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创造中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

1.优化整合各种资源

实践表明,通过优化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效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开发出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成为一个具有艺术化、个性化、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优化学校生活资源。如,设计黑板报、排版学习园地、美化教室一解、指导学生设计舞台背景,以及校园绿化的造型、布局、宣传橱窗的美化等。如此以校园生活资源优化为对象,不仅有利于营造出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使其操作能力在主人翁式的主动学习中得以培养。

(2)优化家居生活资源。家居生活资源的优化包括各方面,小至课程表、书架、笔架、阅读架、笔筒之类的实用工艺品,大至生活用品、家具、车辆、房屋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家居生活环境的设计应结合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在掌握一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尝试。

(3)优化社会生活资源。社会生活资源包含在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之中,如贺卡设计、书籍装帧、标志设计、招贴创意、广告创意、包装、装潢设计等。如此资源优化、技能习得有助于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社会生存能力。

2.积极创设展示才艺的平台

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着力策划美术实践活动,积极创设展示美术才艺和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如:组织参观美术展览会,组织室外写生,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全校中学生画展、主办绘画、手工、塑造比赛,观看美术电影,放映幻灯片,欣赏美术作品等。以“乡土教材的教学”为例,笔者针对本地特色指导学生用橡皮泥、米粉或泥土等各种材料进行捏贴、拼贴、雕刻等手工创作。如此促进了学生对家乡物产资源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爱乡、建乡之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方华.改革美术教学[J].人民教育,1987,(10).

[3]阎森源.谈中学美术教学的特点[J].宁夏教育,1989,(10).

第2篇: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范文

关键词: 初中美术 审美教学 有效开展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日渐趋向于成为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教学本质正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着力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的方向转变。初中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1.回归自然生活,激发审美意识

美术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升华。美术的“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含自然生活的一切美好,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因为这些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自然事物充满着美感,均是美术作品创作的艺术源泉。古代诸多诗人赞美自然风光景物,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树立“大美术”的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回归自然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而更好地发现生活之美。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自然世界欣赏的过程中,作为大自然主导者“人”的本身除了形体美之外,内在心灵世界的美也是值得学习,并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展示的,如为了人类幸福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的塑像。

2.挖掘美育素材,铺垫审美服务

2.1凸显艺术形象

马克思认为艺术形象是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进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特殊的方式。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文学、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在存在方式上有一定的区别,它具有完全直观、明晰的特点,是一种鲜明、具体、生动的视觉艺术形象,可以直接为欣赏者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如《大卫》、《思想者》、《蒙娜丽莎》、《血衣》等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丰富多彩、个性鲜明而又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实践表明,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以艺术形象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并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充分凸显作品艺术形象的方法,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例:教学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等艺术作品时,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深刻揭示,深刻地激发学生内心的兴奋、崇敬、自豪之情。

2.2挖掘思想之美

实践表明,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与学生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收到促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在这其中,作品所反映的“生产劳动”这一主题,是人类最重要的思想之美,因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体会劳动的美、勤劳朴素的美。如,针对《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一课,可通过具体教学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劳动能创造财富,能创造奇迹,无数不知名的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才浇铸了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明。

3.引导观察想象,激发审美创造

美术是典型的视觉艺术,“是视觉的珍馐美味”,而视觉是以表现物体的形态美和揭示自然现象规律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人在感知客观事物和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因此,在平时的美术学习活动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如教学《奇特的视觉图形》这一课时,我创意设计了投影专项练习,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获取创作灵感。在学习中,一幅幅富有个性创意特点的作品纷纷呈现:有的学生将宿舍外晾晒衣服的架子投影设计成“人形影子”;有的学生将教室内日光灯的投影设计成“荡秋千”;还有的学生将“小丑的脸蛋”想象成了荷包蛋式的眼睛,香肠式的鼻子,汉堡包式的嘴巴。又如,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校园采风”时,事前对学生反复强调认真观察的重要性,具体观察时积极引导学生由室内到室外,选好各自的角度,进行多侧面观察,并提醒学生注意透视变化的感觉。充分的观察为学生的激情想象提供了基础,一幅幅富有个性创造色彩的校园风景图纷纷呈现,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4.注重学习评价,增强审美动力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多样灵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评价。具体评价方式有:自评,旨在交流实践探索过程的感受。互评,旨在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师评,教师评价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具体的评价应以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主线,忌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多运用亲切鼓励、启发性评语。具体要求:突出对学生作品的个性评价,允许学生打破常规的个性创作表现;从单一的技能水平评价转向作品的创意、表达的思想、自信心、责任感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改变单一的只重结果的评价,着重评价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搭建各种活动平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审美学习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蔡仪主编.美学知识丛书.美感.美的欣赏.美感教育,1984.1.

第3篇: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范文

本文所讨论的并不是艺术作品中的个人艺术风格,而是在学前教育美术创作中如何运用风格元素,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创作中形成风格化的美术作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他们的创作往往是想到哪儿画到哪儿,受到表现手法的局限,一幅画包含了五花八门的方法,各种方法堆积于一幅画上,作品显得杂乱而缺乏表现力。

对于他们而言,“风格”就是创作中的一种统一的、可以辨识的印象,这种印象可以是与情感相关的,比如快乐、浪漫、忧郁;也可以是一种纯视觉效果,比如黑白、淡彩、白描;也可以是一种技术风格,比如厚涂、薄染、刀刮……虽然这样的风格化创作仅仅是一种统一的印象,但是如果能让学生理解这种风格化的作品的魅力,并通过恰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这种风格化创作的能力,他们就能运用自己有限的美术知识,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有益于学生理解风格化的创作,能运用自己有限的美术能力,创作出风格化的美术作品。

一、实现创意

在创作课教学之初,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都已经十六七岁了,但是他们在创作上的表现还不如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只要让他们画一个主题,他们马上就可以拿起画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画出自己头脑中的图像,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却往往说:“老师,画不来。”

这个现象是很有趣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创作课是在三年级才开设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的美术专业教育,他们储备了一定的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技法基础知识。为什么会说“画不来”呢?

其实,“画不来”只是一种假象,真实的原因是他们对于创作的一种畏惧。畏惧的原因在于,他们头脑中的创意需要现实的技术手段完成,而他们头脑中的创作画面是完美的,他们对于用有限的技术手段完成这样完美的创作缺乏足够的自信。这就是他们畏惧创作的原因。

发现了症结,解决问题就相对容易了。在第一次的创作教学中,我没有出示任何成功的创作实例,也不谈任何技法,仅仅是讨论了创意。我给出了一些创作命题,对部分创作命题提出自己的不同创意。比如《雨》这个题目,我提出了四个截然不同的创意,一个是小城的十字街头突然下雨了,人们嬉笑着四处奔跑的欢快景象;一个是两片树叶为小甲壳虫遮风挡雨的温馨景象;一个是江南的雨巷,一个少女雨中独行的唯美而忧郁的景象;一个是湖边树下,一对情侣雨中偎依的浪漫景象,我只为这些创意画了一个简略的构图。这些对一个主题的多样创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而简略的构图也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自信。在接下来的主题创作中,他们纷纷拿起画笔,画出了自己的创意。不少学生的创意十分独特,以新颖的思路表现了创作命题。

最初的创作,虽然完全谈不上风格化,但是学生们由“不会画”到“敢于画”,这勇敢的第一步是十分关键的。这一步为以后的风格化创作做好了准备。

二、理解创作中的风格

能表现创意,只是创作的开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幼儿的老师,他们应该能独立进行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创作,还应当对幼儿的创作起到启示作用。这就要求他们自身的创作作品是优秀的,是完整的,是风格化的。

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要从理解风格化创作开始。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从他们已有的创意入手进行分析。比如一位同学以《小熊的家》为主题,画出了一间房子的一角,里面挂着小熊一家三口的照片,这个创意很好,但是画面上一些局部是线描,一些局部被涂黑了,有些部分还分别用了彩色铅笔和蜡笔表现出色彩效果。这些不同手法的堆积使画面显得花哨、杂乱。于是我把她的构图重新描了一遍,让她只使用钢笔勾线,并用钢笔或疏或密地装饰了这些线。处理过后,画面的效果焕然一新,显得十分完整。这样简单地技术处理所获得效果使学生深受震动。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法和多种技术手法相比较,单纯的技术手法居然远远胜过多样的技术堆积,这就让“风格”这个概念深深刻进了学生的脑海,使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懂得了“风格化”所带来的现实创作魅力。

有了这样的认识,对风格化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运用了大量学生的创意实例,或修改,或深化,用单纯的技术手法,表现一种具有视觉统一性的创作画面,这些课程让学生们对风格化创作有了崭新的认识,从而在他们心中种下了“风格化创作”的种子。

三、风格化创作的实践

风格化创作对学生的创作能力是一种质的提升,这种飞跃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也需要大量的优秀作品拓宽他们的思路。

在这个阶段,我用了多种方法,让他们不断试验,在实验中体验成功和喜悦。

首先是技术的体验,学生们具备的技术手段,包括简单的素描效果、黑白效果、勾线淡彩着色、水粉或丙烯平涂渐变、水彩着色、简单的版画技术等,这些技术对于他们的创作应用来说其实已经够了,关键是风格化的整合。

在技术体验上,我让他们对主题的创意用一两个词汇进行简洁的归纳,比如:热闹、怀旧、感伤、激情、动荡……然后在自己现有的技术中选择一种技术去匹配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与技术的匹配,学生经过一两次实验,通常就能找到一种最佳的搭配方式,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所需要表现的感觉。比如一位学生的创作主题是《乡土》,最初他试图用彩色铅笔的褐色和黄色涂出一种渐变效果,表现出“厚重”的感觉,但是实践表明,彩色铅笔涂出来的效果不明显,最终的给人的感觉像云彩那样轻飘飘的,并非他需要的“厚重”感。于是他改用粗黑线勾勒和干墨搽边,最终获得了类似于版画那样的风格明确、感觉准确的“厚重”效果。

其次是风格表现,学生们理解了风格化,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风格化创作的乐趣,接下来就是要他们学会使用多样的风格进行创作。

在风格表现上,我让他们尽可能对一个主题进行多种风格的表现,并争取作品风格极端化,单纯化。比如《回家》这个主题,我就让他们提炼出至少三种感觉,一个学生提炼出了“悲痛”“思念”“快乐”“团圆”四种感觉的创意,并对四种创意设计了不同的表现风格,其中“快乐”的主题运用了轻快的线描,结合水彩染色;“团圆”的主题运用了素描淡彩的手法,都很好地表现出了主题。另两种风格和主题不太契合,但是通过两次新的尝试,最终也获得了满意的创作效果。

最后是细节的深化,这一点也是学生的弱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习惯于一幅画从构思到完成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比如从勾线,到配色,到修改,到最后形成作品,一幅画从最初的酝酿就决定了完成的时间和最后的效果。为了打破这种思维定式,我设计了专门的训练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细节”。比如创作中需要画一把椅子,我分别设定了5分钟、10分钟、20分钟、40分钟的时限,让他们在这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内画完同一把椅子。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细节的描绘越来越深入,学生们在更多的时间中思考怎样深入刻画,尝试表现更细腻的细节,最终理解了深入刻画的魅力,懂得了时间在创作中的意义。

第4篇: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78-02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造就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她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推进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传统美术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景仰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有鉴别和创造先进文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课程标准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主要阵地,学生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主力军,而教学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渠道和方式。因此中小学的美术课程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对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美术教学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美术活动和美术作品的视觉化与直观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人类对外界所获得的信息80%以上来自于视觉,而美术活动、美术作品都是视觉化的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绝大部分文化要传承和发展通常先进行视觉化,然后再进行传播。而在进行视觉化的转换过程中,美术活动的介入可以极大地丰富文化视觉,并使得较抽象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懂。如《三字经》在传承时,用文字进行记载,而早期传承用书法的形式进行记录,现代化的传承进行图书化,加入插图的创作,使之图文并茂,这都需用美术的表现形式,才能使其更易于传播和传承。

美术介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喜闻乐见,更易于引入专业课堂。比如在上《看花灯》一课时,除了讲述元宵节看花灯习俗的起源和历史传说,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外,还可以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分析各地区花灯的造型及色彩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花灯的设计和制作方法,并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这样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形式各异的花灯代表着人们在新年里不同的愿望,学生除了设计传统的兔子灯、荷花灯等,有的还设计了喜洋洋、小熊维尼等可爱的新造型,在材料的选用上,除了运用纸、竹、绸缎等是很常见的传统素材,还融入了塑胶、玻璃纸、皱纹低、铁丝、压克力废弃纸盒、铝罐等各式现代材料,表现出花灯的透光性,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传统花灯有更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打下烙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还可以将绘制的花灯布置起来,开展师生共赏花灯猜灯迷系列活动。

二、美术教育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传统文化中,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与书法、国画等艺术相结合,使得其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相得益彰,把先人的文化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二者的结合,更加相互提升文化品位,而美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的源泉来自于传统文化,并使其升华和物化为视觉形象,创造为有中华文化意境的艺术品,文化艺术品的广泛传播和雅俗共赏的特点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如在上《水墨画变体画》一课时,首先学习水墨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带着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的汉代画像石、木版年画以及国内外名作,从中了解名画的创作背景、内涵及绘画方式等,并利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工具和水墨技法,在艺术家的原有作品中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学习了传统国画方面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名作进行二次创作,既巩固了传统水墨知识,又进行了绘画方法、理念上的创新。

三、美术教学开辟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

第5篇: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范文

集体备课研发,打造精品课堂

美术教育的实践性、操作性一直没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重理论而轻实践也时常被诟病。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如何将多N多样的训练方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如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生活幸福感,如何全方位地拓展学生视野并深化美术教学?这些既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提高美术素质教育功效的重大课题。

笔者所在学校4名美术老师突破年级教学的限制,组成美术教研组,集体研发美术课程,群策群力,并且外出学习汲取有益养料,完善美术教学体系建设;同时,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本地实际,将各年级每个学年的学习目标,具体划分为4个构成部分,每学年在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长适当调整。

借他山之石,构筑活力课堂

学校配备美术教室4个,分别用于素描、国画、泥类手工制作、纸类手工制作。本校4位教师每人负责一个门类,做针对化的教学指导。各个美术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和墙贴,能够直观充分地欣赏一切美的艺术,能够在墙贴上自由挥洒。此外,我们大胆借助一些半成品,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最大化地以最动人的形式呈现出来。本校还设立了学生速写长廊、学生艺术作品陈列室,并定期举行美术展和竞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强化了学生们的艺术表达,提升了审美鉴赏力和幸福感,这都是深度学习带来的多种效果。

系列专题训练,发展体验课堂

本校美术教育秉承着“认真看,仔细想,大胆画,专心做,流畅说,痛快玩”的理念,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专注力、鉴赏表达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作为美术课堂重点培养的能力,大力发展综合式体验式课堂。学校重点进行的专题有:泥塑彩绘专题、象形文字绘画专题、梅兰竹菊艺术构思专题、小怪兽连环画系列专题、十二生肖立体创意设计专题、新春春联创作专题等。

开发这些不同类型的主题,旨在丰富学生美术学习生活的同时,系统化地让学生构筑美术创作意识。即使是同一主题的课程,也都有多样化的创作设计思路,加上学生自己的领悟和表达能力,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五彩缤纷、别具特色的美术作品。透过这些不同的作品,能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独特之处,间接获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性格和喜好,还能在美育的同时发展智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之所以确定这些专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主题的生活化创作,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触发他们的学习和创作兴趣。通过多样化的训练,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调动他们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开发思维智力,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多种能力连续发展和自如转换,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生在课堂上,既有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学习,也有紧跟的艺术实践;既有自主思考设计,也有小组合作交流;既有单方面的创作,也有全景式的系列创作;既有简单思维的组织,也有整体架构的考虑;既有将平时积累和生活所学内化思考,也有将自己的独特想法外化输出的呈现。总之,这种丰富多彩的综合式体验式课堂,全面开发了学生的能力。

强化美育表达,家校延展课堂

校园拓展,充分利用大型主题活动。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国庆节、万圣节、元旦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思和组织协调能力。教师协助,学生负责,班级内部小集体组织好相关内容。从主题拟定到分工设计到装点布置,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主导设计、人人参与、献智献策。在大型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并提出整体的审美构型建议,认可他们的多元创意,也鼓励采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材料,收集各种盒子、纸板、瓶子、蛋壳、种子、布头、稻草、纸等制作材料,将教室和学校装扮成繁复多彩的美丽世界。

校外家庭拓展,亲子互动共同参与审美实践。美术课不仅在课堂完成,更多地会延展到课外;而将美术课与亲子活动相融合,无疑会大大拓展美术课的美育功用。在亲子活动的同时,加强美育共育和亲情陪伴,孩子和家长取长补短、共同创作会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小学生形成全脑开发和生命意识有极大帮助。本校会不定期地布置手工美术作业要求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并装裱展示或将亲子作品拍成照片做成照片墙。比如:学校的新年亲子晚会是非常典型的美术课堂的延伸。每年放假前夕,我们都会以“感谢这一年”为主题,亲子合作创作一件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可以是手工,拍成照片,附上5行小诗文,发送给班主任,制作成精美的班级小视频,在晚会时播放。在晚会结束后,还会和孩子一起包水饺,做各式各样的彩色馒头,强化孩子的实践能力,增进亲子情感,增强孩子们的新年仪式感。

第6篇: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范文

关键词:乡土美术; 拼贴画; 社团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72-002

让学生多渠道的获取审美教育,我们不能局限于课堂教育模式,更应该另辟蹊径,为学生多开一扇窗。“乡土拼贴社团”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想,在想中创的一种学习方式,此活动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一、设计背景

社团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本校是众多农村小学中的一例,美术教育中还存在很多弊端急需突破,主要表现在:

1.缺少多元化的教学

美术社团课一直被人称作是“图画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绘画练习较多。而工艺美术的学习一直得不到重视,而导致了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的单一。

⒉美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美术社团课往往在教室里进行,理论多于实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

二、设计创意

⒈教学目标的跨越性:以乡土拼贴画教学为引线,链接世界化拼贴艺术领域。通过全程摄影,网上留念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加工、创变乡土资源,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⒉学习形式的多向性:通过多种途径欣赏拼贴画,直观感受,储备不同特色的表象,在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中寻找美,发现美。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麒麟红木加工车间、播放大棚养殖录像、讲马蒂斯的艺术生涯、欣赏(学生、教师、国内外)的范画等,引导学生增强直观形象感受。教师提出总要求,学生自主上网、进阅览室、寻访当地艺人等方式收集乡土资源及优秀传统艺术。再以社团为载体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大胆说出自己对拼贴画的见解。

⒊创意设计制作的开放性:打破常规美术教学中的定课时定内容的教学模式,“乡土拼贴社团”就是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个性鲜明的创造者。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自己掌握的乡土资源信息覆盖面的难易程度自行决定,结合自己的长处确定设计方案,可以由易到难进行设计创造。麒麟盛产刨花,所以创作中以刨花为主要拼贴材料,结合花布、树叶、五谷杂粮等乡土资源进行艺术创作。

⒋评价机制的有效性: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我贴画我快乐成长袋,”评价学习过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对教师行为的评价环节设置,明确弱点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设计依据

⒈教育导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

⒉理论依据:“乡土拼贴社团”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行动研究法的要求,参观家乡本土资源、多渠道收集并创造性的完成作品,都为学生创设了新的学习方式。

⒊客观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我们学校地处“红木之乡”――麒麟。麒麟可开发和利用的本土资源繁多,就以刨花为主,让学生配上彩纸、麦秆、木屑、花布等,表现具有红木之乡特色的建筑、民俗风情以及他们眼中的世界。

四、设计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通过拼贴画学习制作,训练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进行动脑动手的能力。

⒉情感、态度、价值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拼贴画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⒊通过研究,探索出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

五、分层安排

1.面向少儿活动中心儿童画组的全体学生。展开每周学大课时。

⒉社团兴趣小组。每周二开展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学生自愿参加。

⒊选拔特长生,以“少儿艺术创作室”成员为主,进一步训练提高。

六、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七、评价标准

有效的对评价进行改革,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建立学生学习“我贴画我快乐成长袋”

我们让每位学生自制了自己喜欢的“我贴画我快乐成长袋”(也就是档案袋),拟定在进行档案袋评价的时候分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自己认为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自己在课外创作的好的作品、每一堂社团课的成长日志、社团课的学习感受,以及观察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相关的美术信息(文字或图片资料等)、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

2.评价学习过程

既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对学生拼贴画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1)星级制评价。可用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评定。

(2)口头评价。①多表扬多鼓励;②因人而异。

(3)笔头评价。笔头评价一般是通过评语的形式对学生的笔头作业进行评价,笔头评价有指导性评语和感想性评语。

①文字书写工整,语句正确通顺;②语言应有激励性。激励的话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自评、互评。

(5)座谈。每个月拟定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创作情况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6)作品展示会。对好的作品定期在美术室、教室等地方举行拼贴画作品展示。

(7)网络交流。在网络这块平台上拓展全新的美术作品交流渠道、交流方式,让更多的人都能欣赏到我校学生的拼贴画作品,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

4.对教师行为的评价

第7篇: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范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 美育 融合

教学案例回放――教学过程:

在《喜洋洋》的喜庆音乐声中,我给孩子们欣赏各种过年时的场景,导入课题“喜气洋洋”。接着,通过贴“福”字让孩子们认识“吉祥图案”。

五福捧寿――“你在这幅图案里看到了什么?”(图1)并告诉他们:“这是蝙蝠,是象征‘福气’的。孩子们对这些古老的字体不是很熟悉,猜了好多次都没有猜出来,我才揭晓谜底“寿”。并告诉他们,这幅剪纸作品叫“五福捧寿”,这是用来祝福老年人幸福长寿的。

喜上眉梢――剪纸作品刚一出现(图2),孩子们就叫起来:“!”我点头表示同意:“你还看到了什么?”有的说:“花”,有的说:“鸟”。我继续追问:“你看,喜鹊站在梅花树的树梢上,这个图案的寓意你们知道吗?”有些博学的孩子思索了一会,得出了 “喜上眉梢”。我告诉他们:“对!其中这个‘眉’就取自梅花的‘梅’的谐音字,是祝福人们的生活幸福美满的。”

富贵平安――“那这个图案呢?”通过欣赏、讨论,孩子们也看出了“牡丹”、“花瓶”、“喜鹊”(图3),我点拨他们:“这牡丹,可是象征着富贵的,再加上花瓶,你觉得是什么寓意呢?”一个孩子忽然叫了起来:“富贵平安!因为花瓶表示平安的意思。”

紧接着,我们又欣赏了 “龙凤呈祥”、“连年有余”、“松鹤延年”等吉祥图案,从而引出范画“晶老师的心愿”,让学生猜祝福。并告诉他们:“这个心愿是由苹果的外形和双喜字组成的,周围装饰了很多爱心和苹果,表达了我对大家的爱,也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平安、幸福,双喜临门(图4)。”

最后,我告诉学生:因为我们剪的是图案是要有吉祥寓意的,所以一定要学会剪一些简单的吉祥图案。比如心(爱心)葫芦、桃子(长寿)、苹果花瓶(平安)、蝴蝶(吉祥、美好)、花朵(美丽、富贵)、蝙蝠(福气)、四叶草(幸运)。我边示范边讲解图案间花边的穿插剪法及粘贴,并告诉他们,如果想让祝福盘更漂亮,可以把我们剪下来的单个的小吉祥图案贴在周围进行装饰。我就布置了创作的主题:用彩纸把你们的祝福剪出来,制作一个“幸福盘”(图5)。

在课后,我们可以在这些幸福盘的背面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亲朋好友们,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你的祝福……

反思与研究:

宁海地处江南水乡,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极富浙东特色的“十里红妆”、冠庄船灯、前童台阁、八仙过海等,其中十里红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馆里收集珍藏有1000多件“十里红妆”器具,大到家具床铺铜盆器皿,小至针头线脑漆碗杯盘,一应俱全。于是,在执教《喜气洋洋》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通过参观博物馆或查找资料去了解十里红妆的历史、种类、特点、用途等。然后就以剪纸为载体,让学生制作具有宁海人婚嫁特色的漆盘,非常的吉祥、喜庆。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把装置与民俗联姻,可以使美术美术教育更加多元,在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创作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同时,更可在具体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为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那如何才能把装置与民俗有机联姻,更好地融入到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去,这是笔者论述的重点。

一、“欣赏式”教学,把装置与民俗有机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去

在执教《喜气洋洋》一课时,我以民间剪纸为载体,它历史悠久,具有平面化取物和组合式的构图方法、夸张变形、意象化写实的造型手段、造型的吉祥观念三方面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授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具有过年的场景图片,来营造新年的喜庆氛围,接着安排了剪纸欣赏、设计与制作剪纸作品、美化创意等内容。把适合小学生理解的内容提炼到美术教育中,通过欣赏民间剪纸作品来进行创意设计,让孩子们的作业从单一的画画、剪剪飞跃到制作具有宁海婚嫁特色的漆盘作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更能使他们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对美的向往。

二、“渗透式”教学,把装置与民俗有机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去

美术教育不是专业技能教育,我们要把儿童美术教育定位到人文教育、美术文化教育的层面上来,加强儿童美术教育人文色彩的渗透,让儿童在广泛的美术文化情境中生动活泼地学习美术,从而更有效地让儿童接受方方面面的美术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在执教《喜气洋洋》一课时,我抓住剪纸这一民间美术作品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好5个方法:一是在短期内系统传授大量有关吉祥图案寓意的剪纸素材,如“松鹤延年”、“五福捧寿”、“喜上眉梢”等等;二是发挥教师的语言和操作技能方面的特长;三是激励学生,直接通过教学进行一定的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渗透;四是学生集中注意力,接受并逐步把握系统的知识结构,养成系统的思考习惯;五是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不断掌握并累积众多的剪纸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学生在创作时,会把课堂中渗透进的各种因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那么,他们的作品就会更加立体、生动,创意无限。

三、“拓展式”教学,把装置与民俗有机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去

《喜气洋洋》这一课,教材中是让学生学会剪双喜字。而我对这课做了拓展式教学后,孩子们制作出了吉祥的“婚嫁漆盘”,那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幸福、喜庆之中,于是我对课继续延伸,让学生以喜庆、吉祥为主题,通过编织、剪刻、扎、卷等各种方法,制作酒坛、绣鞋、肚兜等婚嫁用品,逐步形成我们桃源自己的“十里红妆”(图6)。

第8篇: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范文

一、传统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现状

通过山东聊城幼儿师范学校近年来对山东省内各地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科的在校学生,聊城市区内的幼儿园教师、幼儿、民间文化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等群体进行谈话、走访、问卷等形式的调查分析发现,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传承及其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具体原因如下:第一,民间美术传承断档现象严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繁荣,外来思想及工业化生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劳动力成为新兴产业工人,离开了民俗作品生存的土壤,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使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年轻人不屑于继承祖辈传下来的手工技艺,能够掌握优秀民间美术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传承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加上传统手艺的创新程度不高,很难适应当代人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不少民间绝技已经失传,各地民间美术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弱,地域差异越来越小。第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关注、认知、喜爱程度不高。特别是来自于城市的学生,由于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对于乡土气息浓郁的手工民间美术作品认识不足,更喜欢接纳新潮、时尚的工业产品,单纯的学校教育难以使其深入挖掘、整理、传播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第三,幼儿教师及部分家长对于优秀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关注度、认知和理解不足。现代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很难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幼儿及家长发现、接触、理解传统民间美术的途径较少。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民间美术纳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播者,使各地学前教育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让更多的幼儿从中受益,这是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幼儿园、幼教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民间美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民间美术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教学,应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的途径,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实践,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和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实践力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选择适合幼儿园的传统及创新型民间美术形式

传统的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之中,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和群众基础。创新型民间美术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尊重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而且在创作观念、内容、制作材料与工艺等环节有所创新和发展。第一,深入挖掘、整理各地地域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选择适合当代幼儿学习、活动等身心发展需要、参与度较高、贴近幼儿生活的民间美术形式;分类收集、整理当地民间美术的类型、艺术特点、操作材料、制作工艺及流程、发展与应用的现状,采用音频、视频及影像记录等现代化数字信息手段,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物、影像、文字等相关材料进行归类保存;合理研究、开发优秀民间美术形式传播、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方法,尝试以微课、慕课等形式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及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第二,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认真选择开设易于被当代青年接受,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民间美术的形式与内容。在创作观念、制作材料和工艺、作品呈现形式等方面凝练传统民间美术的精华,以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形态,合理借鉴姊妹艺术的优秀成果,创新研究适合幼儿的民间文化元素;赋予传统文化当今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使之能够弘扬地方人文精神,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同时,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艺术教育的发展。如各地的民间泥塑、泥玩具制作工艺,既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等大师“手捏戏文”的精细作品,也有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挥创意想象、类似于“惠山大阿福”的泥模翻印作品。因此,在幼儿可以随性把玩的泥工创意活动中,可以运用各地易得的自然材料,尊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幼儿的大胆创意表现,设计适合当地幼儿的艺术教学活动。

(二)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民间美术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堂教学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将创新型民间美术大范围地应用于幼儿日常生活、表演、游戏及主题教育活动中,并由幼儿园园内教育环境创设拓展到家庭、社区教育环境之中。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绘画、手工及综合材料运用、美术活动及活动室环境的布置中,常以幼儿教师或幼儿创意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近年来,山东聊城幼儿师范学校连续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淑女文化、民间传统艺术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等方面的探索,从传统文化思想意识、个人基本素质、艺术专业技能等层面提高在校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与应用能力,并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展示、幼儿园教学活动及环境创设实践中,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山东聊城幼儿师范学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优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聘请当地民俗专家、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术大师为特聘教师,进校园、办讲座、上课堂,对美术专业教师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地方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美术技艺的培训,从传统观念、地方特色、传统技艺、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指导,并有效地整合社会及学校优质资源,使传统优秀文化深入人心;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展示活动,推出一批优秀的师生进行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堂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第一,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及周末时间开展田野调查,筛选、甄别、挖掘、整理、继承与创新本地特色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专业技能课及幼儿园实习过程中学习、思考幼儿园教育主题活动、区角活动环境的创意设计,并根据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实践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合作,共同完成主题式、模块化的教学任务,以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实践。这些实践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的多样化及传统文化特色的形成。第二,利用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与人文资源丰富幼儿的主题活动。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民间文化元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例如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与专业教学及校园环境创设实践活动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风俗习惯、美术表现形式、制作技艺流程、创新表现材料及特征;探索当代幼儿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新型民间美术形式,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民俗游戏及环境布置,创造幼儿积极参与的物质与精神环境;通过这些活动,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得到有效促进,能够较快地适应现代幼儿园教学工作。

三、结语

第9篇: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在世界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曾处于领先地位,对世界工艺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日本及一些欧美国家已经取代了中国工艺美术的领先地位,走在世界工艺美术的前列,这一现状尤为值得深思。笔者以促进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分析当今传统工艺美术在美术本科教育中的现状,提出了一些促进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万年前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从新石器时展至1911年清朝灭亡,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作品,为我国在世界上赢得了“丝国”、“瓷国”、“漆国”的美誉。 [1]但令人惋惜的是,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古代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的领先地位相比已经大相径庭。就陶瓷而言,在创意设计上日本和一些欧美国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在陶艺普及教育上更是做到在每一个市、县的公民馆设立陶艺班,甚至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也设有简单的陶艺家庭作坊;再就漆器而言,在漆器工艺界内谈到漆器,更多人认同日本已经成为漆器发展的领头羊。

通过查阅多种工艺美术类书籍,笔者发现我国介绍制作工艺和制作方法的精品书籍比较缺乏,而作品鉴赏的书籍居多,导致制作传统工艺得不到较好的传承与提高。介绍传统工艺作品的书籍,尽管登载了非常多的作品图例,却没有对作品使用的原材料以及制作工艺进行详细描述,若增加对制作工艺介绍能更好的帮助读者进行传统工艺的学习。

一、本科工艺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1.在我国开办美术专业的本科院校中,工艺美术教育相对与其他美术专业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综合类大学中的工艺美术本科教育发展得更加缓慢,而迅猛发展的电脑美术教育与此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政策上,电脑美术教育得到了国家教育机关的大力支持,同时学生个人电脑的普及也成为电脑美术推广的有利条件。以广州大学为例,所有学生宿舍都配备了电脑专用书桌和互联网接入端口,而大多数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宿舍放置了个人电脑,从他们日常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可以看出,使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对于电脑美术专业学生已不是难事,而非电脑美术专业的学生也能使用电脑辅助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事实上,我国本科院校工艺美术教育的普及化远远不如电脑美术教育。动手能力方面,相当一部分在读的本科大学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使用锯子、钉锤、铁丝等工具的经验,在工艺美术课上容易因操作不当而受伤,使部分学生对工艺品制作产生抵触心理。此外,从就业问题而言,多数学生认为如今已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觉得使用电脑进行创作设计,比手工艺品制作更适合社会需求,而电脑美术设计的就业面和薪酬更符合个人要求。因此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因素制约。

即使在工艺美术教育普及化程度较高的日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存在着手工制作传统工艺传承问题的担忧。日本工艺美术教育学者春日明夫说过:“由于我们过多沉浸于太便利的生活中,往往失去了人类把东西制作出来它本来的意义所在。”,“正是处于信息时代,我们才更有必要再重新认识人类根源性的行为中用手制作东西的重要性。”[2] 而中国有句古话“温故而知新”,通过学习我国传统工艺制品的制作过程,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培养创造型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事业。

2.本科院校工艺美术实验室设备设施基本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授课时往往不能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进行操作。由于实验室设备数量不足,学生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等待上,使得本来就不多的操作设备的机会进一步减少。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制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为工艺美术实验室配备充足的设备设施是很有必要的。

3.由于多数传统工艺文化相关的书籍缺乏制作工艺说明,需要专业教师在课堂内不但要进行理论讲解,而且要多对制作工艺、原理进行说明与操作示范。若有条件,更应带领学生参观民间传统工艺作坊的作品制作过程,甚至亲身体验工艺品制作。身在工艺美术本科实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增加学生与传统工艺美术艺人的接触机会,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制作工艺的认识,更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当然,本科工艺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传统工艺艺术家为目标,事实上,无论成为哪一门传统工艺的艺术家一般都需要5年以上的钻研时间,本科教育阶段并不足以实现这个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对艺术家的了解认识,建立自己的人生观、树立艺术家的世界观、审美观,为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科工艺美术教育展望

本科美术专业的学生一般都生活在校园环境内,生活往往是单一的两点一线往返于教室与宿舍之间,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多数学生对学校周边以及所在的地方区域人们的生活状况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并不多。倘若本科教育能让学生领会到从身边学起、从生活学起,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学习传统工艺,实地观察、学习,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人群生存状况产生真实感情,从而激发艺术创作灵感,使艺术作品得到升华。即使本科教育只让学生学习到传统工艺美术一些基本技法与工艺工序,也能为学生的艺术生涯打下基础,对学生日后创造性的学习工艺美术知识与技能产生很大的帮助。只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入到传统工艺美术领域里,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希望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能重现昔日雄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