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范文

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11-02

1 师德建设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而确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专业信念。师德教育有两种存在形态:一是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它以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形式存在;二是教师自身通过学习和实践等修养过程逐步认同、内化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以个体道德品质的形式存在。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师德处在何种位置起着何种作用呢?有人认为,专业成长只涉及业务要素,而与道德要素无关。《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呢?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的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也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履行自己崇高的生活责任的重要保证。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每一个教师以及将来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应该遵从的最基本的要求。2008年9月,我国教育部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规范》的内容结构是完整而全面的。关系对象上主要包括:对学生要关爱、尊重、公正,对教育事业及教育教学工作要尽心尽力,对自身要不断完善、彰显人格魅力;从发展水平上,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底线是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基准为履行教师基本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上线是实现师德理想,成为德性教师。

1.1 师德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幼儿园教师实际上扮演着多重角色,师德要素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自理能力、自主能力较弱,教师的“养护者”或者说“照料者”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在对幼儿实施保教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幼儿生理的照顾,更包含着对他们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的照顾,这决定了幼儿园教师不只是一位具备业务能力的教学工作者,还要做幼儿的榜样,对幼儿的人格个性品质、社会等多方面心理发展都给以关怀和呵护,做幼儿行为的引导者,做幼儿迈向社会的引路人。幼儿期他们的是非观念正在逐步形成之中,社会化的进程刚刚开始,这时的思维具有突出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还必须是幼儿权利的保障者之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的个性、志趣、打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对知识的态度、对人对社会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心等都对幼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点都不容忽视,也就是说,教师总归是“人师”。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而师德具有教育效应和教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要素和业务要素是统一、交融的,教师的业务提高也具有道德上的意义,因此教师敬业、追求科学精神、严谨笃学、业务精益求精,这都是师德的要求。为了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将上述每一点要求认真做细。为将来步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师德要素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从哪里来?是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还是出自对这个职业的兴趣爱好?的确,职业的地位和待遇以及从业的兴趣可以构成专业成长的动力,但是,专业劳动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通过其活动“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就教师专业来说,这个特点更突出。这就需要教师把教育工作不仅看作是谋生手段,更要看作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价值的公共服务,要有不受营利性动机驱使的奉献精神、热爱专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若其动机仅仅停留在待遇和兴趣层面,则其动力恐怕难以持久。

1.3 师德效应推动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的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需要,是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社会需要,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师德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和不竭源泉。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

目前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将来从事幼儿园工作就必须要树立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任何要成为一个专业不仅要求从业者注重专业道德,而且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这既是未来职业的需要,更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基于这样的职业道德现状,我们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职业道德规划。

2.1 存在问题 据调查显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笔者在对“你毕业后是否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一项调查,66%的学生准备从教,34%学生选择毕业后如有机会改行经商或者干别的工作。因此,只是把幼儿园当成跳板,缺乏职业情感。从就业来看,一些学生认为社会地位较低,工资收入少,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并不感觉满意;

第2篇: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范文

田径在我国高校开展有一段历史了,其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属于一项基础的运动项目,其不仅有很高的竞技价值,同时对人强身健体有很大的帮助。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开展的基础。在奥运会中田径运动被看做是最能够展现出体育精神的运动项目之一。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属于一门主干课程,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忽视田间健身的价值,导致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环境下,我们要明确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的推进田径教学课程改革。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积极培养那些优秀的体育教师,保证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毕业生都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而作为一名田径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求其具备是学习和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在曾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育,此外,通过田径教学还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从而显著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重点局限在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目标还不是十分的明确,其教学目标并不能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体育教师的需求,其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十分缺乏。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教学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时代性,不能将田径教学的实质全面突显出来,这就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规格和质量不高。

2.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局限性

随着体育教学目标不断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导致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不然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田径课程教学过程中,制定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合教学目标发展的需求,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及时的剔除,保证教学内容符合时展的需求。但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仍然未全面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教学和教学方法上也仅仅涉及到运动技能和基本知识的传递,从而忽视了田径教学与建设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理论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技能素质的提升机,学生在学习起来接受情况十分差。

3.教学方式十分单一

在田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高居于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体育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教学为主导开展的。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是教师把握着整个教学的节奏,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十分的枯燥。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因为学习而学习,这种只是注重书本知识教学,而忽视了生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并且这种单一的教学十分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间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分析

1.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根据新时期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积极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的新理念,在工作中首先,应该师的认识,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及时进行更新,完善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观念的改变,使他们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提高自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共同转变。同时,还要积极构建面向新世纪的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切实提高田径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过程中,应报保证学生想象、对比和练习相结合。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在课后要及时进行复习。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应该将教师指导和学生观察相结合,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此外,还需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育实习等方式进行优化,提高教育的质量和体育教学的水平。

第3篇: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范文

1.1 从时间和空间上看

大部分高校均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要么是辅导员常住学生宿舍,要么是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轮岗值班。可以说,早至晨读,晚至关灯,辅导员基本都与学生在一起,即使周末假日,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的组织举办将辅导员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辅导员自然具备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优势与学生交流、恳谈。他们能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动态,及时了解学生面临的疑惑和困难,量体裁衣地为学生的进步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路线。

1.2 从年龄和专业上看

高校选聘辅导员多面向刚刚毕业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或院系专业教育方面进行考虑。学生更愿意对自己的同龄人敞开心扉,他们相信年轻的辅导员能够了解自己的所想所感。另外,刚毕业的辅导员们,能够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出发,提炼出社会对当前毕业生的新的要求,告诫学生对生涯规划或就业准备进行及时调整。

当前,很多高校开始试行“双师型”或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过硬、能力较强、优势突出的辅导员队伍;或是鼓励辅导员通过学习和考试,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学习,获得诸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资格或等级考试证书,突出了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工作方面的专业优势。

2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2.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课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的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就业渠道概述、就业技巧浅谈等内容都是操作性、实践性、时代性较强的内容,辅导员队伍具有的先天优势决定了其在对以上内容进行讲解时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学生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辅导员增长了经验与才干,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学相长,既有利于切实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也有利于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完善发展。

2.2 日常教育管理

(1)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疏导,在意识层面开展就业指导。如召开以“敢问路在何方”为题的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引导同学制定经历高考厮杀顺利进入大学之后的人生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分析职业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寻找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正面挫折,感谢风雨,期待彩虹等。

(2)主题学习和经验交流活动。比如开展“大学生创业与贷免互补”等主题学习活动,向学生介绍政策性和程序性较强的就业途径,帮助学生理清应届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途径有哪些,每一种途径要求具备的标准和条件是怎样的,如何拟定计划达到目标等。也可以召集已成功就业的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让在校学生直面已经毕业就业的“前辈”,解疑答惑。

(3)日常接触和教育。学生工作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对于就业政策的了解和把握、就业形势的分析和感受、就业选择的立场和观点、就业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都可以通过日常和同学的交流得以体现,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树立。

2.3 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

实习实训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起到检视学生专业学习是否牢固的作用,更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的“职场预演”。如果说课堂上的就业指导更近乎于纸上谈兵的空乏的话,实习实训则是真刀真枪的就业实战,因此,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主动参加实习实训动员会,积极参与实习实训中途管理,善于进行实习实训总结归纳,并尽可能对学生所在单位进行意见收集和调查,以期对今后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就业指导进行调整和完善。

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已获得普遍认可,辅导员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无论是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无论是校园内的勤工助学还是校园外的打工兼职,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对于校园外的打工兼职活动,辅导员应加倍给予关注,谨防出现学生安全事故。

2.4 技能竞赛和就业竞赛

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民办高校,都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能力型人才作为目标,辅导员可以结合所在院系的实际情况,开展如针对师范生技能的“课堂教学比赛”、针对计算机网络类专业的 “计算机装机大赛”、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电子商务竞赛”、针对旅游服务类专业的 “中西餐宴会服务竞赛”、针对设计规划类专业的“招贴画设计比赛”等。

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类竞赛的组织开展,包括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模拟面试比赛等多种形式。这些就业类竞赛,对参赛选手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学识水平、写作表达、临场应变、职业素质等能力都有相当大的锻炼,不啻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可以在所属院系、所带班级中开展以上竞赛,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高一级就业竞赛的方式树立典型,逐步推广。

2.5 做好就业服务

服务就是教育,服务就是管理,辅导员可以在服务中渗透其管理手段和教育内容,依托全面到位的就业服务实施就业指导。

第4篇: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 学前专业 教育实践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在全国的公布,国家提出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2010年l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若干意见”41号文件指出,要“以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建设”,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担负着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重任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改革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院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始于2007年,经过近五年的办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有着密切关系。在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上,前期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建立贯穿1―3年级的全程教育实践模式,建立与实施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开展顶岗实习实践调研活动等,探索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扩展。本次对3个年级学生的教育实践现状调查就是基于改革与完善实践教学模式。调查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与反思,提出了改革建议,以期对同类院校与同类专业实践教学有所借鉴。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调查的对象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750人。具体情况为:一年级450人,二年级210人,三年级90人。

2.2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首先,在调查之前,笔者深入学生群体中对50名学前专业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内容围绕学生的实践的心理准备、实践的目的、实践必备的技能及实践类课程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开展并进行了认真的记录和整理。在访谈基础上编制了一份关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教育实践的心理准备状态、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职业技能的发展、实训课程的设置四个方面的问题。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880名,共发放问卷880份,回收有效问卷750份,回收率为85.22%。

2.3调查结果

2.3.1教育实践的心理准备状态

(1)学生在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

学生入学前对专业并不太了解,针对“在学习本专业前,我了解或接触过幼儿园教育”的调查中,选择“非常符合”的占5.5%,选择“比较符合”的占38.2%,选择“比较不符合”的占47.5%,选择“非常不符合”的占16.8%。调查中发现,虽然学生不熟悉本专业的情况,但大多数还是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学习这个专业之前,我就对唱歌、跳舞、绘画、弹琴等活动有兴趣”,选择“非常符合”的占30.9%,选择“比较符合”的占40.8%,选择“比较不符合”的占20.7%,选择“非常不符合”的占7.6%。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入学前对本专业了解人数不多,但在后来的学习中逐步培养出对本专业的热爱,形成一定专业思想。“填报自愿时并不了解学前专业,但是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这个专业”的调查中,选择“非常符合”的占24.5%,选择“比较符合”的占49.5%,选择“比较不符合”的占19.8%,选择“非常不符合”的占6.2%。

(2)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看法

在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状况下,学前专业的学生能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这是让人欣喜的。“我看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的调查中,选择“非常符合”的占27.6%,选择“比较符合”的占50.3%,选择“比较不符合”的占19.3%,选择“非常不符合”的占2.8%。经卡方检验,X等于1.332,P值为0.641,说明这一选择趋势中,3个级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无论是刚进校的1年级还是即将毕业的3年级,大家在就业前景上是有共识的。这也反映了目前学前专业客观存在的较好就业前景。

(3)学生参与教育实践的愿望

我院学前专业的学生很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是幼儿园教师,她们非常渴望能尽早到一线幼教机构实习,从心理上做好了早日参与实习实践的准备。“我迫切希望参与学校的定岗实习实践活动,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调查中,5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49.6%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符合”,6.6%学生选择了“比较不符合”,0.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符合”。经卡方检验,X等于16.463,P值为0.000,说明这一选择趋势中,3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3年级学生愿望最强烈,这可能与她们经过两年多的专业课程学习有关,专业定位已非常明确,强烈需要增加一些实习实训的活动;1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对自身的专业学习还没有明确的目标,故参与实践的愿望没2、3年级的强烈。

2.3.2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每学期在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对学生进行动员,召开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教育实践的目的与要求,半数以上学生对教育实践的目的要求基本是明确的,能利用见习的机会把握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教育实践的目的与意义认识模糊。当面对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时,深感迷茫,不知道自己重点该干什么,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怎样记录,怎样分析等;在自己组织活动时,也不清楚自己首先该做什么,怎样把握好活动过程,怎样解决突发事件等。当问到“下园实习时,我不知道自己重点该看什么,该做什么”时,35%的同学认为“非常符合”,50.5%认为“比较符合”,4.2%认为“比较不符合”,7.3%认为“非常不符合”。“每次实习时,我能为自己选择一些观察重点。”1.2%的同学认为“非常符合”,55.7%的同学认为“比较符合”,41.9%认为“比较不符合”,1.2%的同学认为“非常不符合”。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对教育实践目的与要求不很明确的学生占50%以上。如何改革教育实践管理,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3职业技能的发展

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应包括教育技能、专业技能。教育技能是指组织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各项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创设幼儿园教育情境和组织幼儿游戏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处理偶发事件等能力。专业技能是指从事幼儿教师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说、唱、弹、跳、画”等能力是专业技能,就像歌唱演员必须具备好的嗓音、节拍感、曲调感、节奏感一样。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重视“说、唱、弹、跳、画”等专业技能,对教育技能重视不够。48.4%的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学习的技能是“说、唱、弹、跳、画等能力”,24.6%选“幼儿园活动的创设与组织协调的能力”,12.1%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把握能力”,5.2%选“与家长沟通协调的能力”,9.7%选其他能力。

2.3.4实训课程的设置

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训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参与全程教育实践活动后,学生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的不足有了深刻认识,希望加大实训类课程的比重。调查中,“要胜任幼儿园的工作,我认为应加强的课程。”选择“说、唱、弹、跳、画”等技能类课程”的学生占48.1%选择“教师技能类课程”的占32.8%,选择“专业理论类课程”的占9.6%,选择“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的占8%,选择“文化素质类课程”占2.5%。“我认为现在课程设置不太合理,理论课程安排过满,实践类型的课程时间太少。”选择“非常符合”占50.1%,“比较符合”占44.2%,选择“比较不符合”占3.5%,“非常不符合”,占2.2%。调查反映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不满,希望改革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3.1加强专业思想建设,培养专业认同感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入学前对本专业并不太了解,真正是因为热爱专业才选择就读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实践的中心内容就围绕着专业思想教育进行,重点放在专业认知上。

3.2加强教育实践管理,增强实践的有效性

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实践的目的要求不清楚,未能有效地使用实训资源,主要原因在于实践管理的不到位。因此针对学生实践目的要求不明确的现状,管理上要做到:首先,各专业课程要制定独立的、完整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大纲,并针对实践教学大纲编制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让学生下去见习、实习前人手一份实践教学指导书,明确见实习的要求。其次,实习指导教师按照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分初期、中期检查学生实习情况。最后,见习、实习结束时,抓好总结工作,要求学生根据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逐项检查自己完成的情况,并自评成绩,针对自己的不足做好工作总结。在有序的管理下,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任务,提高实践的有效性。

3.3纠正观念偏差,促进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对职业技能应然性认识与实然性结果存在矛盾,矛盾源于其对职业技能的错误定位,普遍认为“说、唱、弹、跳、画”等技能是幼儿教师的首要技能,重视这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技能的锻炼。笔者认为“说、唱、弹、跳、画”只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但它们不是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部,幼儿园是一个教育场所,教师会唱会跳固然能使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主要的教育任务不能用教师在文艺方面的技能来完成。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学会创设环境,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必须依靠教育技能的培养。

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技能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设安全卫生、具有教育性的环境和制定教育计划的技能;二是指导和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的技能;三是观察、记录、测查和评价儿童发展的技能;四是幼儿园管理和家长工作的技能。

3.4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多维的实践教学课程模式

调查中显示,学生重视实训类课程,希望加大这类课程的教学时数,但仅仅是数量上增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关键是改革实践课程的体系,增强课程的有效性。我们考虑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课程自身的实用价值与内涵发展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院实践教学课程模式,主要包括课程实训、第二课堂的实训、职业技能实训、幼儿园实训、科研实训。这5块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拧成“一股绳”,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陈伊丽.幼教师资培训应重视教育技能的训练[J].幼儿教育,1996(3).

[2] 陈小燕.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第5篇: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范文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一)教师是主导

虽然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中职教育中,教学理念貌似没有任何作用。课堂教学上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依然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听课状态教师也不进行纠正,教师只顾自己知识的讲解,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此而已,忽略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仅没有及时纠正还任由学生自由发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依然在学校中流行,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学生会逐渐丧失音乐学习的信心。

(二)强调学科性,忽略学科之间的联系

当今,中职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是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实现音乐教学的额,以某市的中职学前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开设了细化音乐的课程,比如有声乐课、乐理课和键盘课。但是这几门课程的教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主要把声音技巧和演奏技巧作为教学重点,对于声乐的把握和钢琴曲目的了解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标准。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没有过多的进行关注。教师忽略了学前教育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因而在教学中太过强调学科性。

其实,这三门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声乐与键盘都是在乐理的基础上展开,乐理知识的实践是要靠声乐和键盘来完成,这三门课程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运用三门课的知识进行讲授,利用三门课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也可以锻炼学生音乐的实践能力。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中,学前教育教师过于注重学科性,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将教学课堂变得没有趣味,枯燥无味。

(三)教材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不相符合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房展历史比较短,教育经验不足,所以对于学前教育的教材准备也不够全面,国家没有设置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每个学校的教学都是依据学校自己的决定。但是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的教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法完全理解和消化这些教材内容。教材中的内容,有超级简单的儿歌,也有非常困难的民歌。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恐怕一时难以掌握。所以学前教育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讲解。

二、出现此种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第一,学生的音乐素养偏低。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以未能步入高中校园的初中生为主,这些学生中的极大多数在入学前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音乐知识的培训,这就造成招收的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较低的现象。

第二,对于学科专业的兴趣不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对专业做过充分的了解,大多数学生选择专业是由于就业前景,对于所选专业的熟悉度不够,了解不佳,兴趣不大。由于就业前景较好才选择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其中能够真正喜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少。

(二)教师方面

第一,教师经验不足。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大都是从专业的音乐学校毕业,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是这些老师从学校一毕业就出来就业,没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所以工作经验不足的现象很普遍。这些教师只能遵循以往的教学方法,没有进行创新,这必然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很好地培育出学前教育人才。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值不高。很多教师对学生不会抱有任何期待,因为在教师的观念里,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的学生没有任何发展希望,他的人生也不会取得多么大的成就。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态度,不管理学生的健康发展,任由学生的不良行为随意发展。

(三)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考核管理制度不完善。许多中职学校疏于对学生的管理,没有完整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体系,使得学生对于学习不够重视,学习动力低下。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健全,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发生偏离。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一味的偏向就业单位的要求,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太过于贴近就业形势,丧失了学校教育的目标。

三、改进音乐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可以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因材施教”

因为入学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有必要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要先对学生进行了解,掌握学生的音乐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三)分组学习,共同进步

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别,知识掌握水平也不一致,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中,有些学生会自信心不足,学习愿望不激烈。教师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优差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互助之间得以获取知识,增强合作意识。

第6篇: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范文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美术绘画技能技法,能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各院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内容大体一致。本专业的就业面向是:中小学、企事业、群众团体的美术教师或管理工作。从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对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简化版本,没有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目前,我国开办美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有专门的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有部属师范大学、有省属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还有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等)。这么多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其办学层次、专业侧重、办学能力都不尽相同,各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几乎相同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同类型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而有所差别才对。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如果不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有差异的人才培养方向,盲目地向本科层次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靠拢,是不切合实际的,更是没有出路的。伴随着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的教育师资培养任务也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学前和初等教育的师资。从近几年麦可思研究院编制的就业蓝皮书中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高等学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在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中列第9位。在报告中也同时指出,高职高专专业中的学前教育类和中小学教育类专业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后行业转换率较低,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紧紧把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方向,把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为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美术教师以及社会美术活动人才。

2 关于人才质量观念的更新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要走有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就需要更新质量观念,根据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树立恰当的人才质量观。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经历了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并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改变教育的体制和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多地被熟知和接受,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还属于边缘的范畴,学生选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而不是情愿。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喜欢美术和有从事美术教育这一职业,更多的原因是文化课程成绩低而不得已选择了美术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高专的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等)成为一些低分考生的“收容站”。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是实施立足于学科本位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生怕学不足;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本位、素质本位的口号也越来越响亮,生怕学不宽;这都直接影响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观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度职业适应性,这就需要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下足功夫,高等职业教育更要考虑的应该是学不学的专的问题。文化课成绩偏低、美术技能基础弱,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状况。这种情况造成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下组织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难保障。我们也看到,文化课程偏低的学生普遍的表现出对技术技能类项目的一种爱好,对技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热情超过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换个说法:这些学生“爱玩”。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特征,依据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3 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

第7篇: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04-02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国家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报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然而,这个专业的男女比例却严重失调。据统计,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通常都是女生。笔者所在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仅为2%。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这在一些国家甚至有法律明文规定。如日本幼儿园男教师的比率约占7%,日本规定幼儿园里男必须要有1/4以上的男教师,美国幼儿园男教师的比率约占10%,美国规定幼儿园每个班必须配有一名男教师。笔者从辅导员的角度,谈谈如何管理这群特殊而弱势的群体,帮助他们走出问题困惑。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背负压力走进高校。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进入高校学习,并非他们的第一志愿,也不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们仅以此专业作为进入大学的前提,进入大学后再转专业,很无奈地选择这个专业。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社会上认可度很低,多数人认为此专业是女生的“专利”。

2.男女比例失调的环境加大他们的心理压力。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较之女生可谓凤毛麟角。在这样的环境里,男生一般少言寡语,他们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在课堂上也很少发言和表现自我,往往选择躲在一个角落,封闭自己。女生则是各项活动和课堂的主角,在这样的环境里,男生的心理压力异常大,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自卑、焦虑、自信心差、内驱力弱、女性化和厌倦等心理问题。

3.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女性化让男生厌学。也许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过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忽略了男生的特点,像舞蹈、手工制作、钢琴等课程,男生较之女生明显不占优势,甚至在上这些课时,男生觉得先天能力不足,无所适从。而教学方式和用语上多突出女性思维模式,如反复的叮嘱、夸张地模仿幼儿的神态、举止和表情等,这些都让男生厌倦甚至反感。又加之,学前教育的女生居多,专业特点使很多女生多才多艺,而多数男生在这些方面缺乏灵气。男女一比较,挫败感和无成就感就让他们更不愿学习。

4.就业前景黯淡、学生忧虑未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面较窄,培养目标多数是做幼儿园教师的。而男性幼儿园教师在任教到一定年龄后还能做什么?能否有能力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或者自己开办幼儿园,如不能,又如何再就业?面对未来的忧虑,极易让他们产生焦虑。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重视入学教育的特殊性,增强专业认同感。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很低,甚至都想转专业或退学,即使毕业后也不会从事与其相关的行业。如何提升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作为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对这一特殊群体男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在入学教育时,可采用榜样法进行教育,介绍中外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以其作为榜样,激发学生的仰慕之情。还可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如自己的专业男教师的事迹进行榜样教育,增强专业认同感。另外,可以通过更多的教育形式进行专业教育,如开展幼教名师专题讲座、邀请校外学前教育成功人士、本校毕业的学长进行现身说法,让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更深的认识,增强专业认同感。

2.创造班级管理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他们不愿做学生干部,更不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如何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单独找其沟通,对其进行学生干部意义的教育和引导,还可以采取同学推荐和辅导员任命等方式,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来。他们做了学生干部,尤其是工作得到同学认可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提升。如何才能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提升效能感?这就要求辅导员对他们进行班干培训和管理,通过多沟通、出点子、多肯定等方法加强对男生班干管理,同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多关心多支持多鼓励,帮助他们在学生中提高威信。通过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和班干工作,这些男生会找到自己的价值,自我效能感也会大大增强。

3.利用多彩校园活动,进行男性教育。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作用很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他们不愿参加任何社团和文体活动,学校文体活动比赛学前教育的男生经常是弃权的状态,即使参加了成绩也是垫底,这大大挫伤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笔者认为应鼓励他们参加,不要太注重结果,应重在过程。在他们参与文体或社团活动时,要给予帮助。比如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篮球锦标赛等活动,男生训练时,可以和他们一起训练;参加学校的文艺晚会,建议他们排男性化或幽默搞笑的节目,这样会引起同学的关注,对参与活动的男生要不断鼓励和赞赏,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4.个性化指导,拓宽就业渠道。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就业面窄、学生忧虑未来等现状,辅导员在学生一入校就应加强对男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消除忧虑。针对学前专业的培养幼儿教师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定位在幼儿专职教师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担任幼儿园的体育、武术、电脑、棋类、科学等课程;或者从事学前教育游戏活动的设计相关工作;担任幼儿园后勤保障工作;鼓励学生自己创办幼儿园等。通过个性化指导,学生的就业机会和渠道拓宽了,前景也更好了,忧虑也就打消了。还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如举办就业创业讲座,就业帮扶,引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就业实践、自主创业等。

5.积极沟通,因材施教。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频繁,最亲密,是学生最信任的人,但学前教育男生存在的问题,绝非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除了日常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外,还应积极与专业老师多沟通,做到因材施教,也要经常开展听课活动,了解学生学习、思想、心理等状态,及时征求专业老师的意见和对策,共同帮助男生走出困境。

总之,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这一为数不多的弱势群体,作用无可替代,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作为此专业的辅导员,应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上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闫静.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探究,2009,(12).

[2]王萍.教学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

[3]于晓梅.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第8篇: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范文

师范生职业认同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日后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包括对教师职业特点、职能和地位等的看法,对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等。已有研究认为,幼儿教师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但目前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幼儿教师培养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研究就成为近年来的新课题。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该专业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给出一些有效建议和对策,希望有助于学前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增强,培养更多更好的幼教师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对国内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4份,收回问卷146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8%。调查方法以问卷法为主,以小型座谈、个别访谈为辅。调查内容包括:入学前的专业选择动机和专业了解程度、在学期间所感受到的社会评价及影响、本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态度和看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把握,以及作为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态度、对幼教职业的坚定性等。

三结果分析及探讨

1.入学前对专业缺乏足够了解,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并不了解,对专业“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达65.8%。有一部分(30.1%)学生对这个专业略有了解,只知道以后要当幼儿园老师,仅有4.1%的同学认识清晰,超过一半(65.1%)的学生是因为“服从志愿”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因此接近于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而在“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中,各种原因所占比例从多到少依次为“兴趣”、“父母老师的建议”、“认为是份好职业”等。从整体上看,这种专业选择动机的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前本科学生的职业认同。

2.入学后随着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入,职业认同感逐步增强。

(1)比较喜欢学前教育专业。在问到“是否喜欢该专业”时,选择“喜欢”、“一般喜欢”的学生比例高达89.7%,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本专业,这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及职业情感的培养非常有利。大部分学生通过对专业的了解逐渐加深了对专业的感情。约1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本专业。

(2)从教意愿与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统计显示,超过一半(56.8%)的学生表示比较想当幼儿老师。影响被试从教意愿的原因按从多到少排列主要有:“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假期多”、“工作稳定”、“自己比较适合当幼儿教师”等。但仍有近乎一半学生不愿意从事幼教职业,其原因则依次为“待遇不高”、“不适合做这行”、“职业发展潜力不大”、“社会地位低”等。同时,大部分被试的自我效能感也较强,约74%的学生表示有信心成为幼儿教师,26%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3)对幼教职业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角色意识不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幼教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的学生占24.7%;认为这是个“崇高的职业”的占61.6%;认为这个职业“清贫”的占10.3%,认为这个职业“能很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占3.4%。被试中76%的学生认为从事幼教工作“奉献的同时也有收获”,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自己与幼儿教师密切相关,同时,仅有30.8%的学生有较强的角色意识。

(4)对于做幼儿教师有较积极的情感体验。被试中虽有56.2%的学生表示“和孩子在一起很幸福”,却仅有15.1%的学生认为这个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综合结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学生虽然能意识到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但不少学生在心底无法认同教师工作带来的乐趣,也无法感受到教师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学前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乐观。调查显示,91.1%学生认为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比较受幼儿园等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前景非常好,很容易找到工作。当然,随着幼教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学生培养数量的越来越多,受地域差异和幼儿园水平差异的影响,竞争压力在逐渐增大。

4.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尊敬度不高。被试学生中,认为幼儿教师受“一般尊敬”、“不受尊敬”的比例高达84.2%。而访谈也显示,有些同学认为幼儿教师虽然也是教师,但是社会地位远不如其他阶段的老师。

5.专业坚定性不强。约40%的被试“愿意”和“非常愿意”再次选择本专业,69.1%的被试只想把幼教职业作为过渡,以后会选择更好的职业,少部分同学压根“不打算做幼儿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表明,学前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尚好,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也表现出对幼教行业良好就业的期待,对幼教职业的喜爱度和自我效能感总体呈递增趋势。另一方面,待遇低、社会尊敬度不高等负面因素又影响着学前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感,使其“专业坚定性不强”。笔者认为,切实增强学前专业在校生职业认同需要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以及学生个人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宣传,落实政策,转变、提升幼教职业形象。学前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社会上对这种国家的“非义务教育”认识不一,学生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幼儿教师社会认可程度不足,需要政府、媒体积极投入,多做工作,赢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可以通过宣传以普遍提高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特别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和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更应如此,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改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还必须考虑到以“经济报酬”为核心的衡量元素,因此需要国家及地方在落实有关政策的同时,更要积极制定符合时展要求的幼儿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增强幼教职业的吸引力。

2.制定更加合理的招生政策和专业分配政策。学校在招生时可以详细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吸引优秀青年,包括吸引广大男性学生加盟幼儿教育。这有助于减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会对职业有较强的认同。在对服从志愿的学生进行专业分配时,笔者认为学校应更加人性化,以就近原则为主,自愿、主动的学习才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增强专业坚定性极其重要的主观因素。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精简专业理论课程,增强实践的指导性。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能适度地精简理论类课程,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其学习的效能也会有所增加。同时提高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将实践渗入理论学习中。可以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全实践”观,专业课程设置要重视实践环节,也增加考试环节中的实践内容。在校外实习时,建议学校进一步将实践的内容和要求更加细化具体化,从微观层面加大老师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例如对实习状况进行“蹲点式指导”(及时的现场跟踪指导)、对实习成果进行细致的评价等。

(2)加强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培养专长。精简课程后,学生训练技能的时间基本得到保证,专业老师应通过定期的技能测试,督促学生提高基本技能水平。学校也可以给本专业配置专门的技能训练老师或者是制定更完善切实可行的专门的技能教学大纲,来增加技能学习的有效性。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条件的方面有所专长。

(3)突出学前专业特点,加强职业情感培养。学校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培养学前教育的学生形成强烈的幼教角色意识。除了通过专门的课程培训以及教师课堂中的渗透,也可以通过邀请优秀的在职幼儿教师为学生做一些知识、心得的讲座;各年级学生之间进行座谈或者结对子互助;学习优秀幼儿教师的事迹等,让学生从各方面感受、理解幼教职业的内在价值,使之与自身成长密切联系起来。

(4)优化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大学老师必备的素质,也需要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老师独特的特点。比如:热爱幼教事业、富有爱心、活泼开朗、表现力丰富等,这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能看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价值,也能看到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专业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增加实践经验。如果老师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那学生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建议高校教师能多到幼儿园了解幼教理论在幼儿园落实的真实情况及幼儿教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方法。

4.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养成对幼教职业的高度认同。

(1)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的价值,认真看待自己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以能成为一名幼儿教师而感到自豪,不要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职业地位和作用。要有良好的心理接受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少一份质疑和退缩,多一份坚定和勇气。只有自身素质的切实提高,真诚付出,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第9篇: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培养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充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价值的肯定和接纳,并愿意从事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工作。众所周知,男幼儿教师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影响,幼儿园非常欢迎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男教师。然而,很多男幼师因为对自己所学专业认同感低,纷纷转行,并不愿意到幼儿园就职。所以,提升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感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的必要性

现如今,社会对男生加入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毕业生也成为各大幼儿园争抢的对象,培养优秀的男幼师也应该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点。以往幼儿园大多清一色的女教师,女教师在幼儿保教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可是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男性幼儿女性化的倾向,为了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幼儿园选择引进男幼师便成为了必然趋势。男幼师具有男幼师的优势,这些优势集中体现在个人品质上。

二、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都认为男性在家庭中的任务是挣钱养家,教育孩子是女性的任务。近代以来,虽然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男性有所增加,但仍如沧海一粟。一些男生虽有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但因迫于家庭、朋友、社会等的压力,认为“男孩子做幼儿教师没有出息”,当面临就业选择时,很多人就放弃了幼儿园。同时,幼教行业待遇、地位不高,达不到男生心中的标准,影响了他们的恋爱及家庭的组建,这也影响了男生从事幼教工作的积极性,导致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前景认同度降低。因此,要想留住男幼儿教师,提高待遇和社会地位还需要更大的投入。

(二)学校因素

首先,由于男生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数量少,学习环境甚至与生活环境都处于女性的包围中,这对男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上课坐后排,学习不积极等现象普遍存在,男生在学习生活中很难有发言权,同时又要忍受其他专业学生的另类眼光,压力不可谓不大。其次,幼儿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有专业技能课的设置,但专业技能课又是多为女生量身定做,如舞蹈、音乐等课程,男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存在许多困难,主要是受生理条件的局限,因此男生的学习兴趣会因课程的原因而降低。一部分男生由于对学前教育的期望和现实有一些差距,使得一些男生产生了懈怠,甚至是厌倦的心理情绪,进而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水平。

(三)自身因素

一些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水平低,重要原因是迫于他人或社会的压力,没有很清楚地认清自己,对自身的认识不全面。对学前教育专业是否真正的感兴趣或者厌恶,没有一个很确定的答案。外在的压力,使得一些同学不能够很清楚地确定自身的喜好,而是随着社会或他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自己。原本对学前教育感兴趣的学生,随着他人的影响而逐渐变得丧失方向,最后对学前教育专业没了兴趣,甚至是对学前教育专业感到厌恶,最终导致对学前教育的认同度逐渐下降。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策略

(一)学校方面

1.教学方式多样化,开设适合男生的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男生这一特殊群体,设置适合男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比较客观,男女生都适合,但专业技能上要注意男女有别。男生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去选学,有些技能技巧课让男生比较为难,如舞蹈、手工之类的内容,尤其是舞蹈教学内容。多是适合女生的舞蹈,如让男生跳,就比较尴尬。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男生跳的舞蹈,如现代舞、街舞或是外国舞蹈(波尔卡等)中男生绅士的部分。开设适合男生的课程,如武术、计算机操作、体育、体操、动漫等,使他们将来到幼儿园工作后发挥独特优势,形成与女老师不同风格的教学效果,达到相互补充。总之,学校应根据性别差异和幼儿园实际需要科学系统地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课程。

2.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男生的比例

学校在招收学生时应扩大招收男生的比例,可以适当降分录取,使学前教育这一专业有更多男生加入,避免学前教育男生在班级中孤单、尴尬的现状,给予足够的同伴、同往空间,不让他们成为弱势群体。

3.加强心理教育,关注学前教育专业

男生的心理健康由于社会认同感低、专业课程学习阻力大、长期处于女生多男生少的环境等,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性别压力、自尊心受挫、自信心差、女性化等,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心理疏导,保证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应帮助他们准确定位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分析就业前景,增强自信心和专业认同感。

(二)自身方面

1.提升自我认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男生虽然是被动选择了这个专业,但是随着对专业认识的加深,对专业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转变以往的观念,多多鼓励男生,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增强他们对课程知识学习的信念,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了解,正确的对待学前教育男生在专业上的独特优势,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对自我的能力(专业上面)持乐观,肯定态度,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正面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是形成自我自尊,自信,自我评价水平的基础。

2.做好专业学习准备

入学之前,建议男生首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仅是对学前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宏观的展望,也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提前了解,以便更快地适应专业学习。有了心理准备,当男生们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时,就会更加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克服专业学习当中的困难,不逃避,不害怕。总之,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上升时期,关注“基础教育的基础”的学前教育,已是社会的共识,提高男性参与学前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因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专业认同感,十分重要。希望广大研究者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帮助幼儿园留住男老师!

参考文献:

[1]支仕泽,雷璐豪.学前专业男生群体专业认同感强化策略探析[J].湘潮,2015,(05):78-79.

[2]梁万生.学前教育专业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陈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及教育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55-58.

[4]王雪娇.学前教育专业男大学生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1,(31):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