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对幼儿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78-02
长久以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提得最多的字眼,但在现实中作为素质教育对立面的应试教育却根深蒂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谈的是素质教育,行的却还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学校间竞争的还是分数和升学率,高考的指挥棒没有丢,广大学生就只好“随棒起舞了”了。
如果说高中生要参加高考,“功利”一点是从现实的角度考虑的话,那么远离高考的幼儿艺术教育应该能够幸免了吧!事实却并非如此。现在各种各样的针对幼儿的艺术兴趣班林林种种,一派热闹景象,从供求的关系上看的确可以反映出艺术教育市场的火爆,和人们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视,但这种重视的背后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它表现在:(1)培养目标的功利性。家长送小孩学习艺术一为跟风,满足大人的虚荣心,二是为了能有个特长,参加比赛拿个奖,为进一个好的幼儿园或好的小学攒够资本。(2)培养方式的功利性。既然家长有这方面的需求,艺术班当然就会投其所好,用套路化、程序化的训练方式教孩子一些见效快见效明显的技巧和获奖的手段,孩子在上兴趣班之后,往往都能表现一下他们的“艺术”才能,能画几笔,弹几下,但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的是技术,谈不上素质的提高。(3)缺少和其他年龄阶段艺术培养的衔接,似乎艺术教育在幼儿阶段是重要的,到了小学、初中阶段成了点缀,到了高中时就成了累赘了。这样的艺术教育就是功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艺术教育的这种功利性不是个别现象,而且现在呈愈演愈烈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如果不改变这种境况,对我们的孩子将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表现在:
一、影响孩子的独立人格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以孩子为主体,老师和父母应该充分地尊重孩子的天性,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相关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家长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应该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然而许多家长却用传统的观念把孩子变成附庸,以为孩子好的借口粗暴地干涉孩子的主体性,破坏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当作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和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都强加在孩子的头上,希望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的遗憾。老师则给孩子统一的教程和教学方式,使孩子失去了主动选择的权利和独立自主的空间,在教育中老师不是平等地看待学生,对学生以呵斥、责怪为主。在教学内容上偏重智力开发而忽视他们的情感、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典型的拔苗助长。在教育中孩子沦为边缘,老师成了主体。学生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没有质疑的权利,成了被任意摆弄的木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也是有问题的。艺术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师却把“美”标准化、套路化。在具体的作业中,一旦学生偏离了这种要求,老师就会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纠正过来,否则就会给孩子一个比较差的评价。这种评价自然会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学得不好,自己脸上无光,就会认为是孩子能力不强或态度不认真的原因,动辄以“怎么这么差”,“别的小孩做的比你好”,这样负面的评价,得到的当然是负面的结果。必然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他们会认为是为父母而学,为老师和学校而学,干的是自己不喜欢干的事情,得过且过,一切让其他人安排,这样消极的想法对孩子的身心发育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二、无法真正提高孩子的修养
在中国古代习惯以“琴棋书画”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个人修养的衡量标准,于是中国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全才,认为如果音乐、舞蹈、绘画等什么都会点,就是素质全面发展了,艺术修养就提高了。科学求真,偏重理性,艺术求美,偏重感性,艺术修养的提高当然是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说艺术修养不光是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审美的体验、内在感受、感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幼儿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在培养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从这个角度看小孩的艺术活动,应该在玩和游戏中进行。但功利教育, 却把“玩”当成了“任务”,以参加竞赛为目标,以传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手段,学生得到的充其量是技术的提高。许多孩子钢琴,小提琴过了9级,10级,却对自己的专业极度憎恨。很多小朋友很早就能够“正规”的画素描色彩,却毫无美感可言。孩子练琴、学画成了枯燥的技巧训练,对他们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折磨,谈何提高学生的修养。
三、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幻想的,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现实性和功利性,他们的艺术活动就是对自己世界的描述。所以说我们不能把他们拉到成人的世界中来,那样他们会失去童趣,也会失去作为一个孩子的魅力。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的个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中应该保持孩子身上的“差异”,不要搞人为的“整齐划一”,否则就会失去孩子的创造力。经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只有百分之二十取决于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人格的培养,只有获得健全的人格,孩子才能独立的思考问题,创造的潜力才能全面的被挖掘出来。正如爱因斯坦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创造力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教,这就要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功利性教育视超越常规为异端,否定、抹杀孩子的个性,只注意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没有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功能性教育走到了素质教育的反面,把孩子的创造力挤压在重复和模仿的狭窄空间里,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阻碍作用。
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最初阶段,对他们的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刚刚踏出第一步,应该远离功利,遵循科学的方法,不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家长和老师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通过对孩子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美术、文学的教育,给他们艺术的熏陶。当然给孩子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一定要设计好相关的教学方案,帮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建立起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其人格完善,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社会高速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刺激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空间。各个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可并重视幼儿的艺术教育,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在社会上兴起,家长们热衷于让幼儿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艺术培训班的学习。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错误的教育理念影响,幼儿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和生活中艺术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它强调的是艺术与幼儿生活的联系以及幼儿在艺术活动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艺术教育从幼儿生活中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与其是有一定出入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忽视了幼儿的兴趣、需求以及发展水平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核心思想,强调幼儿的艺术兴趣及爱好的重要性。而我国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往往很多是不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也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水平,大部分的课程都是集中教学,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标准。不仅忽视了幼儿发展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体差异,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忽略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老师这样做,我就这样做”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教师通常是让幼儿观察、模仿老师的动作或者临摹老师的范画,这种“教师主体”的方式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
3.忽视了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人在幼儿阶段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对于世界的感知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的,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我表现需要,特别对于艺术的感悟,他们有着天生的优势。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课程,他们希望在艺术课上充分表现自己。而我们目前很多有关幼儿的艺术教育却往往忽略了幼儿的自我表现需要,把幼儿规定在一个刻板的模式之下,压抑了幼儿的自我表现意识。
三、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1.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育改革,观念先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告诫自己:艺术教育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技能训练,模仿更不是艺术。要从“技能训练”转变为“审美培养”, 将“审美培养”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行动指南。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育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都应该坚持以“审美培养”为中心,去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而不是通过舞蹈、绘画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绘画及舞蹈的技能。应充分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方式与幼儿一同发现、感受、欣赏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美,引导他们学会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丰富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其次,教师还应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观念。我们都知道,幼儿自发的艺术活动是不受功利目的所支配的,他们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比如幼儿的画天真幼稚,唱歌发音不准、跑调,跳舞时乱蹦乱跳、动作不协调,这些活动也许很难让教师满意,可他们却乐在其中。其实这些都是幼儿表达自我的途径和方式,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真实和自由。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善待幼儿的天性,做到“以幼儿为中心”,及时肯定及鼓励幼儿,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2.创新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纲要》中强调幼儿艺术教育要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为幼儿所选的艺术教育内容,应更多贴近幼儿的生活,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来组织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上要注意增强开放性,为幼儿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和创新的空间。第三,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紧跟时代的需求,重点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3.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 培养品德 激发创造 大胆作画
一、激发幼儿对美术游戏的情感和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有些幼儿对美术活动往往缺乏兴趣,老师要经常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容易哭,坐不住,不喜欢画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情境游戏。如:“吹泡泡”这一活动,可以出示“吹泡泡工具”并吹出几个泡泡,来提问孩子:“刚才老师吹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哪几种颜色?小朋友能不能帮我多画几个啊?”最后给小朋友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老师将自己带来的小红花送给小朋友们,并鼓励他们:“那么多漂亮的泡泡啊,我要把它们送给我的好朋友们。”小朋友因此而增加自己的信心。从而能在成功的艺术表现获得愉悦感,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展能力,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在美术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在一次自由作画中,有个小朋友画了根拐杖,我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画拐杖啊?”孩子说:“叔叔眼睛看不到,我画根拐杖给他,他就方便多了。”这就充分体现了孩子关心残疾人的良好品德;有的画了几把伞,说如果下雨了可以给没带伞的小朋友;有的画好多的花,说送给妈妈、送给老师,因为妈妈、老师太辛苦了;还有的画了很多很多,有些都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所以如何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就要让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玩,让幼儿能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从而使能辩别是非、善恶、美丑、好坏。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也是一样,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从而培养了良好的品德。
三、在美术教学不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处于“涂鸦期”的小班幼儿喜欢乱涂乱画,把画视为一种游戏,对画充满好奇。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画画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更加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因此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我们不能只传授美术技能,而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我们要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首先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比如:在一次泥工活动捏毛毛虫中,教师把事先捏好的毛毛虫拿出来给小朋友看,让孩子观察毛毛虫的特点,并讲解制作步骤,然后要求孩子们制作毛毛虫。由于小班孩子年龄还小,孩子们搓好了一个一个的小圆,却不知怎样把这些小圆组合起来,我就启发孩子们动动小脑袋,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实践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牙签棒将小圆一个一个组合起来。通过了几次的尝试孩子们终于把毛毛虫做好了,而且孩子们通过想象还在毛毛虫的周围再用橡皮泥捏出了小花小草,让幼儿在此次美术动手能力创造中产生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零部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已有零件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的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出来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了幼儿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幼儿好比小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四、鼓励幼儿大胆作画,肯定幼儿的创作成果。
孩子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认可,但是在能力上,每一个孩子都有差异,作为老师我们要用爱心去培养他们创造力,要做到一视同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作为小班老师,尽量要在教学活动中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每次都会说“我不会的”孩子,我们要手把手的与孩子一起创作。这样,孩子会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增强了对完成作品的自信心。并且老师要经常鼓励他们的绘画成果,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最棒的,我一定能行。
艺术所具有的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在文化传承和发扬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也是美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幼儿园中,艺术教育是儿童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艺术课程也是整个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活动中艺术思维的表现和表达,与幼儿的思维、身心发展是一种同构的教育形式,因此是适合幼儿园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指导思想
本文基于对幼儿园艺术特色创建方案进行实践研究,有望从中找到幼儿园艺术特色创建方案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期望幼儿园艺术特色创建方案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是能够对其它具有相同状况的幼儿园产生价值和参照意义,为其他地区的学前艺术教育所借鉴和吸收,为创造适合地域特点的园本课程作出实际贡献。同时笔者也期望从中发现教育实践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背景分析
(一)优势
本研究对幼儿园艺术特色创建方案的研究注意到了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来研究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能够为丰富和完善幼儿园教育教学理论作出贡献;有助于深化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幼儿园领域课程之间的合理共生具有理论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通观幼儿园教育的内在意义,从而为设计和组织更好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最后,本研究对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具有规律性经验性的价值。
(二)不足
幼儿园的艺术特色教育尚在实验和摸索阶段,我们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把握和实践都还十分有限。但我们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潜能的开发,一定会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未来,经过我们不断的探索,一定能寻求出一条更为科学合理的艺术特色幼儿园的发展之路。
四、艺术教育特色的理论依据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一)理论依据
艺术教育特色方案的创建能够符合当地地域实际的教育的载体,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计划,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身心产生影响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过程。在幼儿园中,艺术教育是儿童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艺术课程也是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是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艺术课程中艺术思维的表现和表达,与幼儿的思维、身心发展是一种同构的教育形式,因此是适合幼儿园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幼儿的课程,是幼儿的活动,应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选择内容。幼儿园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以幼儿自身及幼儿经历着的生活为其内容,就是将幼儿推到了课程的前台,通过开展与幼儿生活相贴近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从而更好的把握幼儿园艺术教育实施的关键。
(三)艺术教育特色的基本内涵
艺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教育包括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又称公共艺术教育),狭义的艺术教育仅指“学校艺术教育”。所谓学校艺术教育主要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内所进行的艺术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内容,涵盖了唱歌、舞蹈、手工制作、绘画、乐器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的塑造和情感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特色创建的目标
通过艺术教育特色方案的创建,旨在培养幼儿听说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教育的总目标,培养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让幼儿体验艺术的多样性,乐意参加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在艺术活动中,我园让幼儿接触多元文化和艺术形式,积极参与本地的地域风俗艺术活动,能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和欣赏地域风情,感受在艺术活动中表现、交流、合作、创造的快乐。
六、特色创建的基本内容与措施
(一)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探索研究艺术教育特色方案的创建,发现我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使用南京鼓楼幼儿园单元教程。另外还辅助配备自己幼儿园集体编写的园本课程中的艺术领域内容;以预设的单元主题活动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园本特色课程,同时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一日生活环境中渗透艺术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广泛的艺术内容,也涉及较多的艺术形式。包括当地幼儿园所在地域典型的艺术表达形式,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哈萨克族的小马夹、毡房等。还有与综合主题活动整合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如服饰欣赏、命题绘画、手工制作、节奏律动等。在表演实践活动中,有外出养老院表演、庆祝节日表演等,每学期都会有一到两次的全园大型表演活动。
(二)园所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创设
1、园所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是一所幼儿园独特的文化气息的真实反映,它理应包括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设备、生活设施以及园所环境,它应该是能够对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提供良好物质环境的一个活动场所。笔者认为,我们的幼儿园物质文化环境应以体现幼儿团结友爱、共同生活学习的设想来布局,应该在幼儿园教师与全体幼儿的共同努力下,创设出体现自己园所特色的物质文化环境。
2、文化氛围
幼儿园的精神文化环境体现一所幼儿园的个性、本质以及全园教师与幼儿的精神文化风貌,在幼儿共同生活学习的教育大背景下,我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应体现被当地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及信念,不仅要有园长的身体力行对全园教职工的影响,还要包括教师相互之间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幼儿的团结互助,只有建立全园上下统一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意识环境,才能更好的在教育教学道路上形成教育合力,寻求共同进步。
(三)开展专项特色活动
我园的课程设置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预设的单元教育课程和生成的园本特色课程。其中,前者是依托南京鼓楼幼儿园的《幼儿园单元教育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月主题的形式呈现,以单元小分题的模式展开,以五大领域活动手段为支撑,同时创设与主题相适宜的环境辅助教学,它的内容是依据幼儿园总的教育教学方向,通过各教研组开会讨论细化梳理,由班主任老师做具体内容上的选择;后者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捕捉孩子的兴趣点,以教研组为单位,挖掘、开发本土化教育资源,开展为期一学期的主题教育活动,参照引用园本教材中的适合本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形成园本特色课程方案。
1、鼓励幼儿家庭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途径和方式来参与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如家长和儿童一起完成艺术作品;在幼儿园学的歌曲和家庭积极的反馈交流;邀请家长亲身参与幼儿园艺术表演活动,向家长建议,积极开展家庭艺术类教育的亲子活动,如与幼儿一同收集美工活动的材料,合作完成;与幼儿一同完成生成课程的活动前测表等(活动前测表是我园在生成的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检测幼儿对即将开展的主题的认知和发展情况,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更加有口的、有计划的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安排)。
2、从幼儿课间活动的广播操入手,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艺术感受力。如广播操里会有维吾尔族音乐响起,全体幼儿伴随着音乐的律动进行维吾尔族基本舞步的学习,如动脖子、翻腕、耸肩、踞步、进退步等典型舞蹈动作,加上男女幼儿动作的相互陪衬,使律动更具有地域风味,同时也让幼儿深刻感受了维吾尔族麦西来甫这一舞蹈形式的欢乐气氛。这样渗透幼儿园所在地域的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幼儿进行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使幼儿在生活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中真正感受幼儿园所在地域艺术形式的魅力。
3、我园艺术教育活动还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环境的布置和创设中。不仅在游戏活动中丰富可供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环境,同时还增加环境的视觉刺激和氛围;不仅伴有丰富多彩的墙面文化如当地的幼儿园所在地域标志性建筑、服饰以及凸显地域文化的图片,另外还有世界一些著名建筑,如北京的故宫等,从而扩大幼儿眼界,接受艺术教育方面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4、我园艺术教育活动还与区域游戏活动相结合,在活动室区域游戏中为儿童提供了可欣赏的民俗及风景的图书、杂志等,在美工活动区域为儿童投放了多种操作材料,在角色游戏区域为幼儿提供地域花帽、服饰以及律动打击乐器。可见我园游戏、教学呈现一种互为补充的状态。
(四)加强教师特色创建能力的培养
1、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基本的文化知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的教育技能。还要涉及到对课程标准、教材的把握能力,包括在进行课程计划、组织、实施、评价过程中的能力。这些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能否更好的组织幼儿进行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否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当调整教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能否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探索活动、能否多样化的组织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评价等。因此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在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如绘画、唱歌、跳舞、弹琴等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些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如观察组织能力、创设和利用幼儿园环境的能力、与幼儿沟通交往的能力、协调与开展家长工作的能力以及不断自我提高的能力。
2、在幼儿园中,最常见的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幼儿产生的是一种怎么样的影响,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幼儿教育中的师幼关系与传统教育中大不相同,我们反对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教师中心、做知识传授者等师幼关系,强调尊重幼儿个性以及主体性,全面提倡民主、平等、儿童本位的新型师幼关系。幼儿园课程改革也要求幼儿园教师“从单一角色到多重角色,从跟随课程到参与课程,从适应教学到提升专业。
七、三年达成目标
实施阶段(分别三年的)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用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和思想情感等发展。音乐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部分。是向学前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音乐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对音乐活动最喜爱。为了丰富幼儿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开阔音乐视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我认为民族民间音乐很有必要渗透到幼儿音乐教育活动。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件打基础的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作为参与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艺术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文化,拓展艺术视野。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是一件及具意义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生活和教育,从朗诵童谣、学习民歌、表演民族舞蹈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比较喜爱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介绍等活动,让幼儿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情趣。
民族民间音乐是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发展形成独特的音乐,特别是滇西北高原上的丽江,除了得天独厚的、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外,有称为国宝、民族之宝、世界人类之宝的纳西古乐,有我国少数民族古文字记载的舞蹈(东巴舞);有纳西民间舞、纳西民歌、口弦调等民族音乐、民族民间器乐等形式。幼儿园音乐教育体现本土文化,这样可以增进幼儿热爱家乡情感、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和丰富音乐认知,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加强幼儿的民族精神。这里谈谈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渗透民族民间音乐因素。。
一、民族音乐元素加入幼儿音乐欣赏教育实践
音乐欣赏(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化)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音乐想象力,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素质,音乐欣赏也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音乐欣赏,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怀、愉悦身心,感受美,并且表现美。那么,再为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材在考虑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体现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在选择内容时从幼儿园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优势,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革,把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渗透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体现民族性特点、地方性这一特点。例如:《阿哩哩》及《纳西三部曲》这些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于乡间,流传与街头巷尾,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在丽江的旅游景点或周边地区旅游景点都可听到这些动听的音乐和可看到随乐的欢快的纳西打跳。同时,幼儿还可以从纳西音乐作品的节奏、速度、旋律中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还有利于开阔了音乐视野,又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还有纳西古乐。它在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这样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世界文化遗产)配器都很成人化,曲子很长,结构较为复杂,学前儿童不易理解,这样需要深刻分析作品的特点,从音色、结构等方面进行处理,使音乐结构短小,符合幼儿接受水平,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组织活动也便于操作。通过组织实施,可使幼儿感受到这一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民族文化。用民族音乐感染和熏陶幼儿,广泛的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意识。
【关键词】幼儿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融合
一、传统幼儿教育中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现状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存在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过于重视幼儿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接受,而选择性地忽略对幼儿艺术思维的熏陶和教育。第二,将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看做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教育活动中只专注于其中的某一领域,而没有意识到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二者一般都注重各自领域技能的培养和发展,而忽略了看待事物、看待问题时应该充分融入自身的情感,注重精神层面的领悟[1]。教学重心偏重于科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虽然政府呼吁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但是各个学段的知识传授与教学仍然在学校教学中占据主导位置。艺术教育只占整体教育很小的一部分,使得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距离越行越远。三四岁的幼儿正处于感情丰富期,是德、智发展的早期阶段,幼儿教育理应培养儿童的审美和欣赏能力[2]。此外,教育部门相关文件对两者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也是分开独立制定的,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对幼儿整体性和系统性教育有较大影响。
二、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第一,艺术教育是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培养模块。一个人艺术思维的启蒙时期是幼儿时期,在这期间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会对其日后发现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产生重要的启发作用。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幼儿对世界万物的深层次感受、评价和重新认识的能力,使幼儿有一颗健康、富有审美的心,培养幼儿的独特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3]。第二,满足幼儿的审美情感需求。幼儿心理的显著特征就是情感丰富,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他们经常将自己喜欢的玩具看做有生命的个体,跟它们说话玩耍。这种表现是艺术培养最好的基础,幼儿以唱歌、跳舞、演奏曲目、情境表演等艺术活动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内心的感情,可以感受艺术带来的深层次喜悦。幼儿拥有丰富的情感,便会对生活、艺术等一切美好的事物产生极大的热情。第三,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创作能够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有助于他们对其他抽象事物的认知和逻辑思维的培养[4]。艺术学习是一个通过视觉、触觉等感知世界万物色彩、形状的过程,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幼儿的好动个性导致其注意力集中程度相对较弱,艺术教育有锻炼和增强其专注力的效果,还可以有效激发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想象。
(二)科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第一,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和概括,使幼儿可以在不断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幼儿的思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时期是幼儿情感获得极大丰富的阶段,在这期间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幼儿通过对不同事物的观察、比较,发现其中的变化,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深入的探索中形成稳定持久的情感,帮助幼儿克服消极情感,使其向积极开朗的方面发展。第三,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的个性往往是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注重对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常常表现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设置实践场景,提供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这一教育模式很好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幼儿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之间的联系
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之所以分割成两种不同的学科,是基于对其中一部分内容更精深的探索,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是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只是初级的认知和感情上的培养,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是有内在联系的。
(一)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
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一致性,体现在二者都注重培养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自我感知能力。它们的教育内容选材都源于生活:幼儿科学教育是引导幼儿关注、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重合性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有相似的教育目标
幼儿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意志、情感等综合发展能力,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单一地培养某种特殊能力。现代科学教育亦是如此,其在重视知识输入的同时也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相似性。
(三)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一致
幼儿大都是活泼好动的,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基本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同时感受事物。由此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具有一致性。
四、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鉴于幼儿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的诸多一致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将幼儿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进行有效融合。
(一)增强多元化教学之间的紧密性
教师以艺术作品的多种展现形式对幼儿进行科学课堂导学,通过讲解相关的艺术作品使幼儿以语言、动作、表情等显性形式表达出对作品隐性内涵的感知和体验。例如,教师在语言课堂导学中以音乐赏析开篇,让幼儿先感受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再进行诗的赏析。这样以音乐为背景、以古诗为学习内容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5]。
(二)强化幼儿艺术感觉和感官的有效结合
通常情况下,幼儿情感的培养是提升自身对富含艺术气息事物的认识和体验,这一认识过程对幼儿以后的艺术能力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要有意识地从多方面渗透科学教育,使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能全面结合其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和从科学教育中获得的理性认识,确保其对艺术和科学本质的认知。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启发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和感觉体会艺术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更多富含艺术气息的环境,让幼儿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选择的方式表达出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幼儿艺术经验和对艺术能力的初步认识,最终使艺术教育成为表达自身情感和精神的活动。
(三)提升幼儿综合艺术修养
艺术创作和科学实践归根结底都是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艺术教育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同时也要从幼儿的生活成长环境中汲取艺术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找寻花草树木、玩具、桌椅板凳等,观察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美,提升幼儿的综合艺术素养[6]。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捕捉幼儿在各种情况下的自我表现、表达欲望,引导幼儿在自然的情况下开展艺术活动,将其生活学习中的见闻、想法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创设具有艺术气息的科学教育环境
促进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应关注到幼儿大多是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身情感的,所以教师要优化幼儿的科学教育环境,选择一些合适的艺术作品装饰环境,为其提供了解艺术本质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墙上贴一些著名的、有意义的美术作品,在教室一角摆放一些工具,如工艺品、笛子等小乐器,以便幼儿进行艺术表达。
(五)以实践活动促进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教师课堂上再多的话语讲解都不如动手实践的效果好。教师可以在手工制作课上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构思以手工艺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构思和制作就是将幼儿脑海中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实物,幼儿需要对自己见过的手工品进行结构和特性的想象分析,在具体制作中对自己设计的手工品进行修改完善。这一过程正是科学知识和艺术能力相结合的过程,同时对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代的儿童观。所以,幼儿教育要给每个幼儿均等的机会,通过教育“让每个幼儿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幼儿教师在艺术活动教学中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位幼儿,创设均等的机会,让每位幼儿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培养;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组织活动要多样化,可采用全班指导、小组指导、个别指导和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例如在图画教学活动中,我们遵照新《纲要》中“满足他们不同特点和需要”的要求,采用了分组活动的方法,把全班幼儿分为能力强、能力中等、能力稍差的三组幼儿作画,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作画要求,促使他们在不同的能力水平上都有所发展提高。
同时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分组,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同时进入“能力强”的行列。
二、萌发幼儿创作力 感受快乐学习
我们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让幼儿表达自我,宣泄情感。幼儿自主性的创作,充分表现了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大胆流露了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这当中,幼儿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大胆、无拘无束地表现出的童心、童趣,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幼儿教师在艺术活动教学中要拓宽、教育的内容,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鼓励幼儿自由地充分地表现和创作。艺术教育的题材其实是很宽泛的,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挖掘那些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对幼儿进行教育。
在艺术活动开展时,教师切忌随意打断幼儿的活动。如有些幼儿确实遇到困难需要老师帮助时,教师可提供个别性的帮助和指导;切忌灌输式,不要一味强调技能的训练。在让幼儿自由畅想、随意作画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技巧;让幼儿听音乐创编动作时,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不断有创新。总之,在活动中,教师如何适度,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教师的评价很关键。我们不能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教师要学着以幼儿的眼光去看作品,在整个活动中让幼儿始终处于自主、快乐的创作热情中,那么这个活动就是成功的。我们不要太在意结果,要让幼儿充分享受活动过程的乐趣。
三、学会欣赏自我及同伴 培养幼儿健康个性
新《纲要》主张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主张幼儿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主张幼儿会欣赏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幼教理念,我们教师如能正确理解把握,把它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那么对于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喜欢表现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他们的作品是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使他们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他们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赞赏,并与他们分享这种快乐,因此教师的欣赏、好评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一般来说,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对于自己的作品很欣赏,很陶醉,而对同伴的作品关心甚少,这和他们的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在每次活动结束时都要适时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最初以老师为主,慢慢地引导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逐步树立起“我能干,大家都能干”的意识。让幼儿逐步懂得”我能画好,别人也画得不错,如果大家―起画就会画得更好”,从中来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这对良好个性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艺术教育和生活、科学、文学等活动的整合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味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和习得,很少把它和各领域活动联系起来,即便在幼儿园轰轰烈烈搞综合主题教育的时候,也只能算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整合。新《纲要》要求”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例如在音乐活动《毛毛虫》中,幼儿随音乐有节奏地表演,享受着毛毛虫变蝴蝶的快乐,使幼儿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表现和提高。我们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还蕴含了一个科学的知识――蝴蝶的成长过程。艺术活动就是这样经常和科学、社会、语言、健康等活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不但熟悉本职的业务,更要加强学习,扩充知识,以此来适应各领域之间教育的相互渗透。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艺术教育;融入
一、幼儿园课程中融入生活化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幼儿园课程一般会通过具有趣味性的艺术活动和游戏活动展开,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发现体验生活的美、自然的美。而艺术源自人类生活的点滴,因此艺术教育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
生活化艺术教育是指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模式,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中,有利于增强幼儿对新事物的学习兴趣,丰富、充实幼儿的园内生活,使其心情愉悦、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由此可见,将生活化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学对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课程中融入生活化艺术教育的策略
1.针对幼儿的兴趣,创设生活化艺术教育环境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感知能力较弱。因此幼儿在感受并表现美好事物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可以通过外接环境的感染提升幼儿感知美的能力。首先,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及心理需求等因素对教师、食堂、宿舍等院内各活动场所进行布置,包括空间布局、造型设计、色彩搭配、物品摆放等,美化院内环境。第一,教师可选用幼儿喜欢的小玩具、图片、花草、果实等用于室内装饰。第二,鼓励幼儿自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趣、美好的事物布置教室、图书角等场所,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作为装饰品。第三,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增加园内的功能场所,引导幼儿探索、体验自然和生活中的艺术美。如建设戏水池、蔬菜园、玩沙池等活动场所,让幼儿亲近自然;建立游戏室、生活体验室、艺术创作室等场所供幼儿游戏;体验洗蔬菜、切水果等生活操作以及制作手工艺品的艺术创作实践。通过改善园内环境布局,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2.根据季节变换特点,设计生活化艺术教育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需要家长或教师指导或协助其穿衣、添加衣物等,这是因为幼儿虽然对冷暖有直接的感知,却并不知道如何御寒保暖。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四季的特点,合理地设计生活化艺术教育内容,提高幼儿对生活常识的认知。春季,可以带领幼儿观察树枝新冒出的枝芽、当季盛开的花朵,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指导幼儿亲自播下花种,让幼儿意识到春天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夏季,教师可带领幼儿在戏水池中玩耍,聆听知了的叫声,观看盛开的荷花,并鼓励幼儿根据所见画出自己心中的夏天。秋季,通过组织亲自秋游等活动让幼儿亲眼看到变黄的树叶、成熟的谷子和水果、感受秋风的微凉。冬天,带领幼儿堆雪人、打雪仗,打开幼儿观察自然、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大门,培养幼儿的感知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合特殊节日开展创造性的生活化艺术活动
各种丰富多彩、喜庆的特殊节日是组成幼儿多彩的童年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这些特殊节日开展具有创造性的生活化艺术活动可以拉近幼儿与家长、其他小朋友以及教师的距离。在六一儿童节,每一位小朋友都是节日的主人,教师可以根据儿童节的主题布置园内环境,打造轻松欢快的儿童节氛围。在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传统节日,教师则组织幼儿开展画虎字、制作手工月饼、张贴年华、剪纸等活动,让幼儿体验节日中的传统风俗和艺术元素,加深幼儿对生活艺术的感受。
4.联系生活,挖掘生活化艺术教育材料
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地挖掘生活中的生活化艺术教育材料并加以应用。比如,可以选用家庭厨房用具为教学素材,利用特质的缩小版的模型,带领幼儿认识锅铲、碗、碟、勺子等物品,鼓励幼儿利用橡皮泥、小瓶子、废纸等材料制作厨房用具,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玩“过家家”等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一起“煮饭炒菜”和“吃饭”。此外,还可以运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服饰、家具、交通工具等事物作为素材,带领幼儿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事物的色彩、外形等特点发现其中的美好。联系生活中的素材展开生活化教育既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动手生活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结论
总之,幼儿的世界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教师精心地呵护,指导幼儿接触认知世界、自然和生活。生活化艺术教育就是丰富幼儿世界的一种途径,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的环境、课程内容的设计、素材的选取等方面有效地融入生活化艺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懿.关于幼儿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4(9):205-206.
>> 试谈幼儿园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民间民族音乐运用的策略思考 民族民间游戏在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的原则与方法 幼儿园民间乡土音乐教育的开发实践研究 把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 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传承 秦皇岛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和作用 幼儿园在湖北民间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 浅谈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 浅谈在幼儿园中班开展民间音乐教育的尝试 试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浅析民间音乐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试论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意义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 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幼儿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幼儿园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实践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试论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民间音乐[DB/OL].[2012-1-16].
.
[3]融合民族民间音乐的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J].学前教育,2012,(6).
[4]田青,苗林.论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音乐大观,2013,(12).
[5][6]木一琴.谈谈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民间音乐[DB/OL].(2011-10-14).
.
[7]钱梦婷.欣赏民族音乐,感受传统文化[N].好家长,2012-12-10.
[8]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DB/OL].(2011年11月05).
.
[9]刘明华,倪序.论学前音乐教育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J].大家,2012,(01).
[10]百度文库.浅议幼儿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对策.[DB/OL].(2012-07-10).
.
[11]卢英俊.早期教育对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来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J].幼儿教育,2005,(07-08).
[12]魏峰.对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几点认识[J].美与时代(中),2012,(05).
[13]王狄、申嘉添.如何促进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创作跟上时代步伐[J].通俗歌曲,2013,(10).
[14]石伟峰.幼儿教育应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