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范文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负债经营;财务风险;控制;筹资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资金的经营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竞争主体的企业,普遍采用负债经营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负债经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利益,但它同时又具有不利的风险一面,有负债就有风险,这种靠负债所筹集的资金来支撑企业发展而陷入困境的风险,我们通常称之为财务风险,它是通过债务成本与全部资本的比率变化来体现的。并随着企业负债负担的加重而增加,负债负担越重,企业生存所受到的威胁就越大,过度而不合理的负债将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对企业负债经营及财务风险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负债经营的作用

负债经营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它不仅是为了弥补企业的资金不足,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企业带来许多其他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负债具有财务杠杆作用。不论企业经营成果大小,利润多少,债务利息额是固定的,因而当利润增大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利息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使自有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大幅度提高,这种债务对所有者收益的影响称作财务杠杆。

2.负债利息具有“抵税作用”。负债的利息费用列入财务费用,与企业的收入抵扣,使负债经营的企业同全部采用自有资金进行经营的企业相比,成本费用增大,利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随之减少,从而减少上缴的所得税,降低企业税负。

3.在通货膨胀时期,负债经营具有举债效应。由于债务的实际偿还数额以帐面价值为准,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所以,通货膨胀会给负债经营的企业带来额外收益,通货膨胀率越高,企业因负债经营而得到的货币贬值利益就越大,这种因负债经营而可能获得的收益,称举债效应。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前已述及,企业负债经营是有利可图的,那么能否无限制地借债经营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负债经营有一定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伴随着企业债务而存在的。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因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企业盈利能力与债务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举债额和偿还期限等因素影响而形成。

在企业资本构成中,如果资金全部由股东投入,无债务,企业除了经营风险外,无财务风险,一旦企业因资金不足,向银行借款,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企业就担负着为自己所借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财务风险由此产生。如果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难以偿付到期本金和利息,企业便陷入财务危机。

负债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使盈利能完全补偿借入的资金成本。否则,企业将无利可图,更谈不上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资金利润率,并使其大于借入资金成本率。但市场变幻莫测,企业很难正确估算资金利润率,因此就面临着盈利能力与债务成本差额的不确定带来的财务风险。如果盈利抵不上债务资金成本,企业就要面临亏损,增加财务风险。

另外,企业负债越多,财务压力越重,越有可能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即使企业盈利能力很强,也存在着过度举债、利息包袱沉重而不能到期偿还本息的财务风险。再是债务偿还期限越短,企业偿债时间越紧迫,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大,极易出现偿债危机。

针对财务风险形成的几个因素,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财务风险。

1.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企业冒险总会存在风险,企业不能为了持续地追求高利润,不计后果,大肆筹资举债,增加财务负担。利润多少不是衡量一个企业强与弱的唯一标准。过度负债不仅会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而且一旦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甚至导致破产。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然后才是高额利润。应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不能冒生存受威胁的风险,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来控制风险。

2.建立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以最低资金成本,最小风险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寻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场环境中,采取进取型策略,并对可能的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可以适当多借入资金;在不利的环境中,应谨慎从事,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的转化,以此组织调整资本结构,并做到胸有成竹,机动灵活,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3.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在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以下筹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首先,企业筹资应选择内部积累,这种方式筹资难度小,风险小,保密性好,能为企业保留更多的借款能力。其次,如果企业从外部筹资,应首选发行股票,因为普通股票发行成本高于债务发行成本,外部筹资最后的选择是向银行借款,把还本付息的财务压力降到紧低限度。

4.采取适宜的借款策略。企业在借入资金时,不应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财务实践,应慎重考虑。虽然有时借款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有时可以改善现金流量,然而,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应明确在多变的企业环境中借款的预期收益。如果预期收益无法确定,企业就无借款的充分理由,企业必须知道何时应该借款,何时不应借款,只有这样,才会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不致因盲目借款而遭致财务失败。

5.保持盈利能力。如果盈利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要,企业就要靠减少现金余额,出售短期金融资产,或借入更多的债务等手段来弥补资金缺口,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保持盈利能力,增加资金,减少债务,才能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第2篇: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财务;外贸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就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当代企业在实施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促就了其经营风险的产生,因而要求当代外贸企业经营者在实施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关注,且应通过分析当前企业经营中潜藏的经营风险的方式来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以下就是对企业财务视角下外贸经营风险的详细阐述,望其为当代外贸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带动其不断完善自身经营手段,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

一、外贸企业风险的特征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外贸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贸企业在开展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其风险逐渐呈现出客观性的特征,即企业在开展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其范围、程度、频率及时间均存在着一定的且确定性,为此,要求外贸企业在开展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应随时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第二,当前外贸企业风险还呈现出不规则性特征,而导致此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企业风险是一种偶然且杂乱无章的组合结果,从而导致其逐渐呈现出不规则性的特征,并就此影响到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第三,当代外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风险出还呈现出双重性的特征,即在给企业经营带来损失的同时也推动其朝着规范化经营的方向发展[1]。

二、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类型

(一)汇率风险

当前外贸企业在开展实际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汇率风险,同时亦可将其划分为通货膨胀及外汇经营两种汇率风险类型,其汇率风险的产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外贸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需求通过对销售单价确定的方式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此背景下,一旦企业在开展实际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出现货币贬值的现象,那么其商品销售量将随之有所降低,同时也会由此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另外,在货币贬值的影响下其所投入的成本也会随着贬值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最终影响到了外贸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代外贸企业开展实践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之一,造成此风险发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部分外贸企业在开展实际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与贸易活动者签订相应的贸易协议,继而影响到了自身利益的有效保障。此外,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亦来自于对手的履行风险,即在开展实际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若交易对手出现了无法履行自身义务的问题,那么此问题的发生将给企业业务的有序开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外贸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其在开展实际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相应的信用风险,继而影响到了其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信用风险的出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外贸企业的快速发展,因而应提高对其的关注度。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也是外贸经营风险之一,而导致此风险发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外贸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未将债务利率风险划入到管理范围内,继而影响到了利率管理整体管理水平。此外,利率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外债主动管理意识,继而促就了利率风险的形成,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二,国家对外贸企业外债管理政策力度不足也是促就外贸企业利率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应提高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且应将外债政策落到实处,继而达到良好的经营状态;第三,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缺乏一定的敏锐性,继而促使外贸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相应的利率风险影响到了其经营水平[2]。

三、基于企业财务视角下外贸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一)实施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在外贸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实施相应的客户风险管理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实施对外贸企业管理技术性及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当代外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技术型管理人才的培育,且应定期安排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化的培训,继而促使其在培训过程中能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管理中,即做好客户信用管理工作,继而避免信用风险的产生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此外,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实施为外贸企业提供了多种企业信息获取,继而便于其深入的了解到客户信息的可信度,且在发现信用风险时及时对其进行处理,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3]。

(二)完善贸易活动合同条款

外贸企业在开展实际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完善相应的贸易活动合同条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此,要求外贸企业在签署合同条款的过程中应依据贸易活动的具体需求来选择适宜的合同货币法,由此来避免货币贬值问题的法身影响到外贸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其次,在贸易活动合同条款签署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汇率风险的产生要求外贸企业应采取价格调整法来确定商品出口价格,且将外贸活动中所产生的汇差分摊到价格中去,最终避免汇率风险的产生影响到企业的快速发展。再次,加列复合货币保值条款法亦可有效应对外贸企业发展中的汇率风险,因而在此背景下应提高对其的关注度,且将其应用于实际贸易活动中,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

(三)合理应用资产组合原理

资产管理是由托宾所提出来,将其应用于外贸企业发展中可达到规避经营风险的目的,并推动企业逐渐实现全球化、多样化财务风险防范状态。但是资产组合原理的合理应用要求外贸企业在开展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关注度,且应将其融入到实践管理中,达到最佳的管理状态。例如,我国中化公司在开展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即将资产组合原理应用于管理活动中,最终由此将财务风险降至最低,且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另外,中化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规避经营风险的目的,其在开展对外贸易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了单一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并依据资产组合原理发展需求积极拓展航运、信息等领域,最终由此分散经营中产生的风险,达到高效益发展状态[4]。

(四)提高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在外贸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达到规避经营风险的目标,要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意识,并在企业外贸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现相应风险时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理,继而由此避免经营风险的产生影响到企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对外贸易企业在开展贸易活动的过程应定期举办相应的文化项目,且在文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力宣传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继而引导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且提高自身洞察能力,最终达到规避经营风险的目标。另外,为了达到良好的经营状态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定安排管理人参加专业化的培训项目,继而促使其在培训过程中能锻炼自身风险管理意识,达到最佳的风险应对状态[5]。

四、结论

综上可知,当前外贸企业在开展贸易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及汇率风险等,由于风险的产生影响到了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因而在此背景下要当代外贸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从提高管理人实施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员风险管理意识、合理应用资产组合原理、完善贸易活动合同条款及实施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途径入手来规避外贸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经营风险,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

参考文献:

[1]孙芸.后金融危机时期青岛市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2.

[2]李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郑和明.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4.

[4]王铁军.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4.

第3篇: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因子分析;公路经营企业;财务风险

一、背景介绍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公路经营企业的运营状况关系到交通运输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由于公路经营企业特殊的运营特点,其在投资建设、成本回收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财务风险。首先,在筹资过程中,公路经营企业资金需求量庞大,政府预算资金的有限性导致企业不得不采用负债式筹资,从而企业可能会面临到期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其次在建设阶段,由于通货膨胀、市场利率等原因,使得原材料价格上升,投资成本增加,从而超过企业的预算资金。企业可能会由于资金不足导致资金链断裂,面临工期延误的风险。最后,在经营阶段,一旦市场出现市场衰退或者自然灾害等,消费者的出现量就会减少,使得公路经营企业收入减少,投资人难以在短期内收回投资,在加上借贷行为中的借款利息,经营者将会面临着更大的财务风险。公路经营企业不仅存在上述这些风险,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此本文通过对公路经营企业各种财务指标分析和评价,旨在探索公路经营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二、实证研究

(一)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对原有变量进行浓缩,提取原有变量中的信息重叠部分,并将该部分综合成因子,从而减少变量的个数。首先对原有变量进行相关性研究,通过原有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强弱来判别原始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相关系数矩阵、反映像相关矩阵、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样本求解因子载荷矩阵,得出各个变量由每个因子解释的程度,确定因子数并提取因子。再次通过因子旋转,找出因子主要解释的原有变量,对因子进行命名。最后根据因子得分计算出的综合评分对样本进行评价。

(二)样本的选择和指标的选取

以沪深两市15家公路经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2012年度的财务报表计算出具有代表性的13个财务指标来进行因子分析。这十三个指标分别为:X1-流动比率、X2-速动比率、X3-资产负债率、X4-产权比率、X5-应收账款周转率、X6-存货周转率、X7-总资产周转率、X8-主营业务利润率、X9-成本费用利润率、X10-资产报酬率、X1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2-净利润增长率、X13-总资产增长率。本文通过这些指标所代表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四种能力来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分析过程

1.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先对1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相关性强,则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相关性太弱,则不太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本文利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得到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79.287,相应的概率为0,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应拒绝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这13个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

2.提取因子

表1中第5到7列代表的含义依次是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从这三列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解释了变量方差的36.461%,第二个因子解释了变量方差的21.165%,第三个因子解释了变量方差的19.876%,第四个因子解释了变量方差的9.742%,四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方差的87.245%,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四个因子能够用来评价企业的业绩。第8到10列分别是是因子旋转后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三列相对于前三列累积方差贡献率没有变化,只是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发生了改变,这样四个因子更具有解释性。

3.因子命名

表2是实施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这样有助于因子的命名。由表可以看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在第一主成分中具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以称之为偿债能力因子F1;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在第二主成分中具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以称之为营运能力因子F2;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在第三主成分中具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以称之为盈利能力因子F3;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在第四主成分中具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四主成分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以称之为发展能力因子F4。

三、结论

根据表4中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进行分析:

(1)偿债能力因子中排名前三的是吉林高速、山东高速、深高速,说明这三家企业的偿债能力比较强,企业就越可能通过更多渠道筹集到资金,这样有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另外该因子得分也说明这三家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比较好,其面临的偿债风险较小。

(2)营运能力因子反映的是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和效益,可以通过该因子得分的高低发现企业资产运营中的问题。吉林高速、山东高速、深高速的营运能力因子排名仍居前三,说明这三家企业的资产周转能力很强,收回账款的速度比较快,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比较低。另外较与其他企业而言,资金的流动性较强,这样就减少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3)盈利能力因子中海南高速、五洲交通、重庆路桥得分最高,虽然它们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不强,但是其盈利能力比较强,说明该企业经营效率比较高,从而也说明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经营风险比较小。

(4)发展能力因子得分最高的还是吉林高速、山东高速、深高速。说明这三家的发展能力较强,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小。

综合得分的高低反映一个企业整体财务风险的大小,而各因子的得分高低反映每一种财务风险的大小。从综合得分来看,吉林高速、山东高速、深高速得分最高,综合实力较强,财务风险最小。海南高速、五洲交通、重庆路桥得分最低,这三家企业的财务风险最高。

参考文献:

[1] 薛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第2版)[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李秀珠,张春萍.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J].科技和产业,2010.(04).

第4篇: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民营企业;财务预警

狭义的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广义财务风险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风险存在于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财务预警系统让企业管理层能够尽早发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判断风险并避免财务危机。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进行预测,还能及早发现导致财务危机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使管理层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制定有效措施。

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防止相似的财务危机再次发生。企业通过财务预警系统,能够对已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记录、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及建议。完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预警系统,从根源上消除隐患。

一、民营企业财务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的财务危机主要来自融资、投资两方面。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乏财务预警的意识:民营企业往往较关注眼前的利益,盲目扩张,追求企业的规模,而忽视长期利益,风险意识薄弱,预算与决算偏差较大,可行性分析缺失。在民营企业,财务部门仅仅以记账、对账,编制报表,而忽视其发现财务风险,向决策者提供建议,进行财务预警等现代会计的功能。

2.企业内部财务监管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力薄弱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态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而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提供质量高的财务信息。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对于财务内部控制漏洞较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岗位分明,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而民营企业中财务部门大多为一个人负责企业的出纳、会计工作。因此在财务信息的相互监督上,可以说完全失控。在企业内部也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是形同虚设,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职责分不清。有些规模较小的民营公司,根本就没有设立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也是公司的自家人,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财务部门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会造成企业拥有过多的烂帐、坏账,企业的资源不能够合理的进行分配。在资金上会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会受困难等问题。

3.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多数集中在纺织、服装加工、小商品制造等轻工业,利润较薄,面对近几年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原来就以数量来换取利润的民营企业,遭遇到现金支出的骤然上升,资金短缺。但是,许多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60%以上,信用等级都是3B或3B以下,轻工业基础较弱,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获得银行贷款较难,影响其融资。

4.诸多民营企业然执行着家族管理的模式,内部控制较弱,管理松散,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预警观念薄弱。因地域集群,家族联系,多数民营企业之间往来借款较多,财务数据混乱,财务报表不够严谨、规范,这几年,又频发企业逃债、赖债等现象,使银行不敢轻易贷款给中小型民营企业。

5.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都受到过国家政策的倾斜或优惠,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一部有关中小企业的完整法律,因此,中小企业在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竞争时,存在着法律和权力上的不平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中小特殊融资机制,而在我国,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却在贷款、税收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6.融资渠道单一。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为银行贷款。

7.投资失败。失败的投资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温州的波特曼、三旗集团、江南皮革都由于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锻炼,企业倒闭。一部分企业在成长期就开始盲目扩张,开连锁店,资金周转慢,融资又受阻,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据不完全统计,许多温州企业的利润不再用于扩大再生产,回流实体经济的甚至不到一半,相当多的变成了“热钱”。温州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创投企业已达300多家,大约有1500亿元的流动资金进入了创投领域。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股市急剧下跌,房地产遭遇国家有力的宏观调控,部分企业出现资金断流,一部分企业转向民间高利贷和地下钱庄,高额的利息使企业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现金流动进入恶性循环,最终酿成财务危机。

二、民营企业财务预警的必要性:

不少企业的财务结构弹性不足,结构脆弱,对企业的发展体现出一种刚性约束力,如过度负债经营,自有资本比重过低,对银根的扩张和收缩的敏感性和依赖性太大等。这些企业不仅极易陷入困境,而且其结构的调整难度大,没有回旋余地。因此只能通过财务预警分析,对企业财务结构等重要问题进行测算,促使企业保持合理的筹资、投资弹性,防止财务结构严重失衡,控制和降低风险。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第5篇: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 风险投资; 上市公司; 财务困境; 监督作用; 后上市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4-0024-05

许多文献只是简单地假设风险投资在IPO之后会迅速退出,对风险投资在被投资企业上市后的作用,即后上市效应没有做过多的讨论。然而,由于股权流通限制或者为了获取更高收益等原因,不少风险投资在被投资企业上市多年后仍未退出。吴超鹏等(2012)研究发现,2002至2009年间,A股上市公司中风险投资在公司上市后退出的比例很低,在公司上市后3年内仅有35%的风险投资实现退出,5年内仅44%的风险投资实现退出。因此,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风险投资在公司上市之后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风险投资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

本文以财务困境为视角,考察被投资企业上市后风险投资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

Bharata and Kini(1995)发现,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IPO 3年后的业绩表现比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更好,这主要是由于风险投资监督管理作用的发挥。Campbell and Frye(2009)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相对于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其公司治理水平在上市前几年和上市后几年有明显的优势,但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风险投资退出后公司治理水平出现下降。Smolarski and Kut(2011)将风险投资划分为单独投资、联合投资、分批投入资金、一次全部投入资金四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绩效与分批投入资金正相关、与联合投资正相关,但当风险投资机构选择联合投资分批投入资金时却与投资绩效负相关。

吴超鹏等(2012)通过对291家风险投资机构和1 38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加入不仅可以抑制公司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而且可以增加公司的短期有息债务融资和外部权益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现金流短缺所导致的投资不足问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高持股比例、高声誉、联合投资和非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更显著地改善外部融资环境,更有效地缓解现金短缺公司的投资不足问题。胡张滔和罗华伟(2013)通过研究2007至2011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风险投资的加入对上市公司有着积极影响,具有风险投资机构背景的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更低。

二、概念界定

为了对财务困境进行定量研究,Altman(1968)提出了著名的Z计分模型。后来,我国学者结合中国上市企业的情况对Z计分模型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调整(姜付秀等,2009)。调整后的Z计分模型表达式为:

Z=1.2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

Z为判断财务失败的函数值;

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总额;

X2=(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资产总额;

X3=(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资产总额;

X4=(每股市价×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负债总额;

X5=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

说明:期末所有者权益的计算分两部分:流通股份的价值和未流通股份的价值。流通股份的价值=报表日(12月31日)的收盘价×流通的A股股数;未流通股份的价值按每股净资产计算,若每股净资产小于零,则计算时视为零。

Altman在Z计分模型中指出,判断企业财务失败的临界值为2.675,如果Z>2.675,则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当Z

本文考察的是风险投资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因此本文按照调整后的Z计分模型,将Z值小于1.81的企业界定为财务困境企业。

三、基本假设

很多研究都指出风险投资具有监督职能,即风险投资在公司未上市阶段能有效地监督企业,使企业作出失败决策的可能性降低,那么当公司上市后,若风险投资尚未退出,风险投资还能继续发挥其作用吗?

本文预期:若风险投资尚未退出,风险投资还能继续发挥其作用,即风险投资具有后上市效应。作用之一将表现为,风险投资可以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降低。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风险投资可以降低上市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

不同特征的风险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影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本文讨论以下三种风险投资特征的影响。

第一,声誉。参照Nahata的定义,如果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并协助较多公司实现公开上市,则其声誉较高。Nahata(2008)发现高声誉的风险投资机构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监督其投资的公司,他们还更可能帮助公司搭建有利于筹资的关系网络以吸引潜在的投资者。

本文预期:被投资企业成功上市后,高声誉风险投资可以更好地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具有更强的后上市效应,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高声誉的风险投资可以更好地降低上市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

第二,持股比例。由于持股比例较高的风险投资监督作用较强,同时风险投资的高持股将传递给外部投资者公司质量较高的信号。本文预期:企业上市后,持股比例越高的风险投资仍会继续发挥监督作用、信号传递作用,帮助企业减少错误决策,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风险投资的持股比例与上市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负相关。

第三,联合投资。若上市公司的十大股东中有两家或两家以上风险投资机构,则认为风险投资对该公司的投资是联合投资。学术界对联合投资的作用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联合投资可能导致多家风险投资机构之间互相“搭便车”,不利于风险投资监督作用的发挥。但是也有人认为联合投资各方可以提供互补性的管理经验,增加公司价值。笔者认为联合投资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联合投资与上市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负相关。

四、样本选择

根据上文的界定,本文计算了2004至2012年间创业板和中小板全部上市公司的Z计分值,将Z值小于1.81的企业确定为财务困境企业,依此标准得到375个观测值。所需财务数据和市场交易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表1是按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对困境企业所属行业所做的简单统计。

以同一行业、同一会计年度、相近资产规模、非困境企业为原则,为每一个困境企业寻找配对企业,在剔除金融行业企业、跨行业企业、数据不全的企业后,有9个困境企业无法找到配对企业,共得到配对企业的观测值为366个,同时剔除这9个无法配对的困境企业,得到困境企业与配对企业共732个观测值。

对于上市公司是否具有风险投资背景,按如下标准进行界定:由于“Venture Capital”的中文翻译为“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因此若上市公司十大股东的名称中含有“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创业资本投资”则界定为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此外,对于十大股东名称中包含“高科技投资”“高新投资”“创新投资”“科技投资”“技术改造投资”“信息产业投资”“科技产业投资”“高科技股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技术投资”“投资公司”“投资有限公司”字样的公司,则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一步确认:第一,查阅清科研究中心的《中国VC/PE名录》,若该股东被收录,则其作为十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归为有风险投资背景;第二,通过网络搜索查询该股东的主营业务,若其中含有“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则其作为十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也属于有风险投资背景。

本文将全部观测值按照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分组,对风险投资的分布进行了简单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上述简单统计可以发现,陷入财务困境的观测值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具有风险投资背景,远远低于非困境企业中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观测值数量,并且困境企业涉及的高声誉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持股量、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数量都远低于非困境企业。某种程度上说明风险投资对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有一定的影响。

五、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

Asquith(1994)将财务困境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财务杠杆因素、企业业绩因素、行业业绩因素。本文将上述3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以困境企业和配对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风险投资与企业财务困境发生几率之间的关系。模型设计如下:

P(Y=1)=1/(1+e-X) (1)

X=β0+β1×VC+β2×DISIND

+β3×DFL+β4×EPS+ε (2)

其中,X代表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陷入财务困境取1,未陷入财务困境取0;依据前文的界定,企业的Z值小于1.81则界定为困境企业,否则为非困境企业。

VC代表企业是否具有风险投资背景,是取1,则否取0;依据前文的界定,企业的十大股东中具有风险投资机构的则界定为具有风险投资背景。

DISIND代表企业所属行业是否正处于行业经济困境,是取1,否则取0。参考章之旺和吴世农(2005)关于行业经济困境的定义,本文将经济困境界定为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负值,即行业处于业绩下滑阶段。根据界定,本文计算了全部观测值所处行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并判断行业是否处于经济困境。之所以选取这一指标作为控制变量,是因为前人的研究表明,当行业处于行业困境时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加。

DFL表示高财务杠杆,是取1,否则取0。参考前文关于高财务杠杆的界定,本文将高财务杠杆界定为:若观测值的财务杠杆高于全部观测值的财务杠杆均值,则为高财务杠杆。根据界定本文计算了全部观测值的财务杠杆,并据此判断某一样本是否具有高财务杠杆。前人的研究表明,当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杠杆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更高。

EPS表示企业每股收益。前人的研究表明,企业具有较高的每股收益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降低。

ε表示残差。

所有变量的含义见表3。

通过对732个观测值,5个变量X、VC、DISIND、DFL以及EPS所做的Pearson相关检验,可以发现变量之间并不存在较强的共线性问题。Pearson相关检验的结果见表4。

由结果可以发现:困境的发生与风险投资背景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困境的发生与行业困境、高财务杠杆、每股收益的关系也均显著,这与本文的预期相一致。风险投资与行业困境、风险投资与每股收益、行业困境与高财务杠杆相关关系不显著;风险投资与高财务杠杆,行业困境与每股收益在1%的水平上也不显著相关,只有高财务杠杆与每股收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各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六、风险投资对企业财务困境影响的logistic回归模型

根据模型(1)和(2),对全部困境企业及其配对企业构成的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的结果可以发现,风险投资的回归系数为-2.382,结果显著,说明风险投资背景可以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发生的几率,假设1得到验证,即企业上市后,风险投资会继续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帮助企业降低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说明风险投资的后上市效应得到验证。

行业困境的系数为0.217,回归结果显著,表明当出现经济困境即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负值时,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加大。

高财务杠杆的系数为0.945,回归结果显著,说明当企业具有高财务杠杆时,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会增加。当企业具有过高的财务杠杆时,企业很有可能发生资金链断裂,从而陷入财务困境。

每股收益的系数为-0.977,回归结果显著,说明具有越高的盈利能力,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即较高的盈利能力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七、风险投资的不同特征对财务困境的影响

(一)声誉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

为考察声誉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以下选取困境企业及其配对企业当中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73个观测值为研究对象,用VCp表示高声誉风险投资,将模型(1)和(2)中的VC替换为VCp。根据上文的界定,拥有成功协助其他企业上市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为高声誉风险投资,是取1,否则取0。将模型(1)和(2)修正为:

P(Y=1)=1/(1+e-X) (3)

X=β0+β1×VCp+β2×DISIND+

β3×DFL+β4×EPS+ε (4)

根据修正后的模型(3)和(4)对新的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高声誉风险投资(VCp)的回归系数为-19.698,回归结果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高声誉风险投资可以更好地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具有更强的后上市效应,假设2得到验证。

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分别为:行业困境(DISIND)的回归系数为0.540,财务杠杆(DFL)的回归系数为0.800,每股收益(EPS)的回归系数为-0.996。在5%的水平上这些系数全部显著。

(二)持股量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

为考察持股量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本文选择困境企业及其配对企业当中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73个观测值为研究对象,用VCh表示风险投资的持股量,将VC替换为VCh,模型修正为:

P(Y=1)=1/(1+eX) (5)

X=β0+β1×VCh+β2×DISIND+β3×DFL+β4×EPS

+ε (6)

根据修正后的模型对样本企业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风险投资持股量(VCh)的回归系数为-0.015,回归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风险投资的持股比例越高,越可以发挥作用,假设3得到验证。这一结果可以解释为:风险投资持有的股权比例越高,其自身利益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也就越紧密,同时也可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影响,高持股比例的风险投资往往会加大监督力度,甚至对被投资企业的重大人动、重大经营决策产生影响,因此持股比例越高越可以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

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分别为:行业困境(DISIND)的回归系数为-0.176,财务杠杆(DFL)的回归系数为1.037,每股收益(EPS)的回归系数为-1.154。这些结果在5%水平上全部显著。

(三)联合投资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

为考察联合投资特征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本文选择困境企业及其配对企业当中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73个观测值为研究对象,用VCu表示联合风险投资,将VC替换为VCu,根据上文的界定,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于同一家企业的情况为联合投资,是取1,否则取0;模型修正为:

P(Y=1)=1/(1+e-X) (7)

X=β0+β1×VCu+β2×DISIND+β3×DFL+β4×EPS

+ε (8)

根据修正后的模型对样本企业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联合投资的回归系数为-1.672,结果在5%水平上显著,假设4得到验证。实证结果表明联合投资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其协同作用克服了相互“搭便车”的效应,投资各方可以提供互补性管理经验,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联合投资具有更强的后上市效应。

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分别为:行业困境(DISIND)的回归系数为-0.134,财务杠杆(DFL)的回归系数为1.010,每股收益(EPS)的回归系数为-0.906。这些结果在5%水平上全部显著。

八、结论

本文通过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关系的研究,揭示了风险投资对被投资企业在上市以后的作用,即风险投资的后上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被投资企业上市后,风险投资会继续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这说明风险投资对于被投资企业具有持续的后上市效应。对于风险投资的不同特征,本文实证结果表明:高声誉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具有负的显著影响,说明高声誉风险投资的后上市效应更强;风险投资的持股量与联合投资具有类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EDWARD I A. 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4):589-609.

[2] ASQUITH P,GERTNER R. Anatomy of Financial Distress:An Examination of Junk Bond Issuer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3):625-658.

[3] JAIN B A,KINI O.Venture Capitalist Participation and the Post-issu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IPO Firms[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95,16(6):593-606.

[4] CAMPBELL T L et al. Venture Capitalist Monitoring: Evidence from Governance Structures[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9,49(2):265-282.

[5] RAJARISHI N. Venture Capital Reputation and Investmen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90(2):127-151.

[6] SMOLARSKI K.The Impact of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Method on SME Performance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2011,7(1):39-55.

[7] 胡张滔,罗华伟.风险投资对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5):167-171.

[8] 姜付秀,张敏,陆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第6篇: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范文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Vernon基于M•Posner(1961)的“技术差距”理论,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产品都要经过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以产品销售额增长曲线的拐点为标志。在引入阶段,新产品被投放到市场中,此时市场上的产品差异小,消费者对产品缺乏了解,除了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购买该产品。因为买家的迟疑,其销售额增长缓慢。当产品逐渐被消费者与市场接受,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时,消费者将大量涌入该产品市场,产品开始进入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销售额增长迅速。当市场有效需求和供应基本平衡,销售额的增长会放缓,产品进入成熟阶段。此时,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变为大批量生产,市场销售量趋于稳定。当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新的替代品时,产品进入了衰退阶段。市场上已经老化了的产品因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被市场上其他具有更好性能以及更低价格的新产品替代。进入衰退阶段的产品销售量逐步减少,销售额会持续下降,直到该产品完全撤出市场。

(二)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反向搭配原理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反向搭配原理,是指企业应根据产品或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面对的不同经营风险,制定出具有与经营风险大小相反的财务风险战略。企业或产品特定发展阶段制定的经营战略决定了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的资本结构则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大小,企业的总风险由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共同决定。从逻辑上看,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搭配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低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但在现实情况中,有两种是无法实现的,即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的搭配,以及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的搭配。分析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搭配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之前,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种筹资方式,对投资人与企业而言,它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是不同的。就企业筹集权益资金而言,由于法律上企业没有必须偿还权益投资的义务,并且在股利分配上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现金流量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给股东的分红可以酌情考虑有无以及多寡,权益筹资方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对企业来说风险小,而对投资人来说风险大。企业在筹集债务资金后,经营状况无论好坏以及现金流量多少,都必须按合同约定偿还债务本金,并且按期以固定的票面利率支付固定的利息,缺乏弹性,因此,债务筹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大,而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小。1.无法实现的风险搭配方式。一是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很高。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在这种搭配方式的基础上,他们需要投入的权益资本很小,若是成功则投资回报率会非常高;如果投资失败,他们损失的也只是投入的很小的权益资本。同时,在计算过投资项目失败的概率后,风险投资者会通过一系列的风险投资组合来分散自己的风险,因此个别投资项目失败的后果仍然是在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这种风险搭配方式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前提是企业能够找到债权人获取债务资金。而这种搭配并不符合债权人的要求。因为对于债权人而言,投入大部分资金到具有高经营风险的企业,投资成功也只是得到以固定利息为基础的有限回报,而权益投资人则获得剩余大部分的收益;如果失败,他们将无法收回本金。也就是说,债权人以很少的回报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因此,这种搭配在现实状况中会因找不到债权人而无法实现。二是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很低。采用这种搭配的企业会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债务不多,因此在偿还债务方面有着较好的保障,是符合债权人要求的,但是并不符合权益投资人的期望。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低经营风险意味着较低的投资资本报酬率,低财务风险则反映了企业的财务杠杆也较低,自然权益投资人所能得到的权益报酬率也不会高。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只要改变企业的财务战略,而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并承担较大的风险来改变其经营战略,就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绝大部分成功的收购都以这种企业为对象,因此,这种资本结构的企业会吸引许多的收购者。为了避免被收购的下场,明智的管理者是不采用这种风险搭配的。因此,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2.可行的风险搭配方式。一是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中等。对于权益投资人而言,较高的经营风险,也意味着较高的预期报酬,因此这种搭配方式符合他们的要求。权益资本通常来源于专业的投资机构,他们专门从事高风险投资,通过一系列的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从而在总体上获得很高的回报,因此他们并不介意个别项目的失败。对于债权人来说,这种资本结构是可以接受的,债务在不超过清算资产价值的范围内,债权人会适当地投入资金。因此,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从企业角度而言,经营风险高的企业现金流量不稳定,鉴于权益筹资具有偿还弹性,因而企业相较债务资本来说更愿意使用权益资本。这种搭配方式是同时符合股东与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二是低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中等。对于债权人而言,经营风险低的企业,经营现金流入稳定,企业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较小,债权人愿意为其提供较多的贷款。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低,如果不利用财务杠杆来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总体的回报率会很低。但提高财务风险可以提高财务权益报酬率,因此权益投资人愿意投入资金来提高企业的负债权益比例,因此这种风险搭配是既符合债权人要求也符合股东期望的现实搭配。综上所述,在制定资本结构时,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反向搭配是必须遵守的一项战略性原则。这两种风险只有反向搭配才是合理的,可以实现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具体战略

(一)引入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1.经营风险。尽管引入阶段的产品设计新颖,但是质量需要提高,特别是可靠性。市场上刚出现的新产品,前景通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具有竞争对手很少的优势。生产者为了促进消费者购买,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2]。由此导致这一阶段产品营销成本高,广告费用大。另外,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该阶段产品生产批量小,产能过剩,生产成本高,产品销售价格偏高,导致用户很少,通常只有高收入用户会尝试新的产品。产品的独特性和客户的高收入使得价格弹性较小,可以采用高价格、高毛利的政策,但是销量小使得净利润较低。这一阶段企业应着力于扩大市场份额,争取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企业应当采用将投资主要用于研究与开发和技术改进,从而提高产品质量。2.财务战略。产品能否成功开发出来,开发成功的产品是否能为消费所接受,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又是否能够达到规模生产,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等等。这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都导致了引入阶段具有非常高的经营风险。通常,新产品市场命运只有两种结果:成功或失败。成功的新产品将进入成长阶段,而失败的新产品则无法收回前期研究开发、市场开发和设备投资成本。“该期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两种准备:一是产品可能失败即不被市场接受;二是产品成功后对设备、材料、人力等经济资源需求急增,导致对资金需求的巨大增长。”[3]鉴于引入阶段的高经营风险,按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反向搭配原理,此时应采用低财务风险的资本结构以及低财务风险的财务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的引入阶段是具有最高的经营风险的阶段。新产品是否有销路,是否被既定消费者所接受,如果受到发展和成本的制约,市场能否扩大到足够的规模,如果所有这些方面都没有问题,企业能否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来判断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以上这些都是复杂的风险。经营风险高意味着这一时期所能容忍的财务风险比较低,因此在融资方面权益融资是最合适的。但是,即便是这种权益投资也不可能吸引到所有能够接受高风险的潜在投资者。这些风险投资者通常期望得到高回报,这种高回报将以资本利得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4]。因为在引入阶段,企业所具有的负的现金流量使得股利的支付成为不可能。资本利得的优势获得了这种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资本投资者的关注。在企业获得正的现金流并开始支付股利之前,支付股利会限制企业的发展以及风险投资者们取得的资本利得的大小,因此,无论是企业本身或是投资者都不希望受到支付股利的限制。要实现风险投资者所要求的资本利得,让企业认为产品在发挥作用并且它的市场潜能使得投资在财务上更有吸引力,就需要在这些权益的价值增加时寻找购买者。对风险投资者而言,最具有吸引力的途径是企业在股票交易所公开发行,企业可以在这一阶段公开发行股票而不分配股利。

(二)成长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1.经营风险。成长阶段的标志是产品销量持续增加,产品的销费群体已经扩大。此时消费者会接受质量不同的产品,换言之这个阶段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生产产品的各个厂家之间在技术和性能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会增加产品的促销与宣传费用,因而广告费用较高,但分担在每单位销售收入上的广告费用在下降。此时的需求大于供给,生产能力不足,需要转向大批量生产,并建立批发分销渠道。由于市场扩大,涌入大量竞争者,企业之间的竞争变为人才与资源的争夺,同时会出现意外事件如兼并与并购等,引起市场动荡。由于需求大于供给,产品价格达到最高,单位产品净利润也最高。在这一阶段企业应着力于追求最大的市场份额,并维持到成熟阶段的到来。如果在成熟阶段到来时只获得了一个较小的市场份额,则投资于前期开拓市场方面的资金很难得到补偿。企业对处于成长阶段的产品应采取的主要战略是市场营销,对企业而言,这是改变质量形象和价格形象的好时机,企业应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特色,提高知名度,同时明确真正的目标市场,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挖掘潜在市场。这一阶段的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主要是产品本身的不确定性相对引入阶段而言降低了。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经营风险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产品市场份额的多寡以及该份额能否保持到成熟阶段,决定了此时经营风险的大小。2.财务战略。鉴于成长阶段较高的经营风险,选择的财务战略理应具有较低风险。一旦新产品或服务成功地进入市场,销售数量就开始快速增长。这不仅代表产品整体业务风险降低,而且表明需要调整企业的战略。这一阶段的竞争策略应重点强调营销活动,以确保产品销售增长令人满意,并且能够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和扩大销售量。这都表明,经营风险尽管比引入阶段降低了,但在销售额快速增长的阶段仍然很高。“在融资决策时,仍需考虑财务风险,采用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盲目举债,过分投资,加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5]因此要控制资金来源财务风险,需要继续使用权益融资。对于最初的风险投资者,通常希望进行投资组合获得比这一阶段更高的回报率,此时,他们的退出是符合各方利益的。由于企业的总风险在从启动到增长的过程中降低了,新的资本回报也必然降低。相应地,原来的风险投资者们可能对未来的融资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必须支付越来越高的价格。风险投资者要实现他们的利得并将收益投入到更高风险的投资中。这意味着需要识别新的权益投资者来替代原有的风险投资者和提供高速增长阶段所需的资金。这一阶段,由于风险投资者的退出,需要寻找新的权益投资人。一种办法是通过私募解决,寻找新的投资主体,他们不仅准备收购股份,而且准备为高成长阶段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种办法是公开募集权益资金,但这要受到诸多法律限制。更具吸引力的做法是让股票公开上市。由于企业在产品的成长阶段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此时应采用低股利政策。对于企业而言,合适的融资方式依然是公开发行股票。而新的权益投资者主要是被企业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所吸引。在企业股票的高市盈率中,已经反映了这种增长前景。在计算当前股价时,用收益乘以现有的每股盈余。意味着企业在发展阶段的每股盈余必须有实质性的增长,这一目标应当通过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赢得统治地位来实现。在成长阶段,企业需要采用大规模追加投资的财务战略。无论是为扩大市场份额而投资于市场营销活动还是为转向产品的大批量生产而投资于设备与技术,都需要企业追加投资,因而需要产品带来相对于引入阶段更多的现金流。大规模的追加投资限制了成长阶段股利的分配,但新的权益投资者不会在意这一阶段的低股利政策,因为他们所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两个阶段中,企业拥有主要发展机会来发展其实质性的竞争优势,并将在以后的、现金流量为正的、成熟的阶段中发挥这些优势。

(三)成熟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1.经营风险。竞争者之间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标志着成熟阶段的开始,尽管这一阶段的产品市场巨大,但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产品已被大多数的消费者所接受,市场需求量渐趋饱和,新的消费者群体逐渐减少,主要依靠原有的消费者的重复购买支撑,销售量基本稳定。产品逐步标准化,差异变得不明显,技术和质量改进缓慢。生产稳定,局部生产能力过剩。由于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开始下降,毛利率和净利润同时都下降。“此时,应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的控制制度,严格产品成本控制标准,保证产品在质量和成本上的竞争优势。”[6]企业在此期间应集中改善产品质量,利用规模效益降低产品成本,并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和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开创新市场,在价格方面应实行优惠,运用多种定价技巧,以保持原有市场和吸引新的细分市场。经营重点放在保护市场和开拓新市场上,“对于成熟市场来说,不是量的增加而是量的保持,维持客户关系远比宣传作用大”[7]。由于整个行业销售额达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最大的规模,并且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企业如果想要扩大市场份额,会遇到其他竞争企业的顽强抵抗,并引发价格竞争。此时扩大市场份额已经变得很困难,在这方面投入资金已经没有必要,“过分的宣传只会徒增成本、降低利润”[8],企业经营的着重点应在于保持市场份额的同时提高投资报酬率。企业的经营风险与产品处于成长阶段时相比,已进一步降低到中等水平。因为引入阶段和成长阶段的高风险因素已经消失,市场份额、销售额以及盈利能力都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现金流量额也相对容易预测。经营风险主要决定于稳定的销售额能够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以及总盈利水平的高低。2.财务战略。与低经营风险相适应,企业可以采用较高财务风险的财务战略,引入债务融资,此时的现金流和使用债务资金的能力在再投资的过程中变得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引入债务融资会令财务风险增大,这是因为企业需要获得大量现金净流量来偿还债务。但对于债权人而言,低经营风险的企业具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入,可以为偿债以及支付利息提供保障,因此,债权人愿意提供债权资金。同时,权益投资者要求企业支付更高的股利。提高股息率是必要的,因为此时的经济增长前景远不如生命周期的引入阶段。低增长前景主要体现在较低的市盈率上,从而股票价格降低。市盈率倍数的降低是由于每股收益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有所增加。从而导致一个最终的结果,即更稳定的股票价格。此时与引入阶段通过以资本利得的形式回报给投资者不同,更多的投资回报来源于股利分配。因此,股利支付率和当前新的每股收益同比例增加,从而显著增加了股利支付[9]。

(四)衰退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第7篇: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审计风险;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06—02

近十多年来,企业经营失败或者因管理层舞弊造成破产倒闭的事件剧增,投资者和贷款人蒙受重大损失,注册会计师因而被指控未能及时揭示或报告这些问题,并被要求赔偿有关损失。探讨审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关系意义重大。

一、审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一)审计风险的表现

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察觉出重大错报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1、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何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

2、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下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同样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

3、报告(评价)风险。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管理责任情况发表的综合评价,涉及被审计者的切身利益,任何不实或不当的评价,都可能会引起审计行政诉讼。一是对非评价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二是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因为虽在审计范围之内,但未获取相关证据。三是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四是用词不妥的审计评价。但更多的是囿于各种原因,报告定性模糊、问题含混,语言似是而非、欲说还休;结论模棱两可,不知所云。“诉讼爆炸”就是注册会计师责任加重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及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进一点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某些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其认定,固定风险较高。例如,复杂的计算比简单更可能出错;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项产品陈旧,进而导致存货易于发生高估错报(计价认定)。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还可能与多个甚至所有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有关,进而影响多个认定的固有风险。这些因素包括维持经营的资金匮乏、被审计单位处于夕阳行业等。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种程度的控制风险始终存在。

2、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由于汎会计师通常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进行检查,以及其他原因,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

二、财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风险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特别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金融环境的变化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控制环境。以前的理论是对国外的本地市场提供供给或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联系起来,每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都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大了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表现

1、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企业财务风险是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较为重要的一种风险,其风险的形成既有企业外部法律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又有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中存在先天不足所导致的。并且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多样性。财务风险的多样性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传统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高科技产品市场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财务风险影响,其次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风险,再次财务行为多样化的影响,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在这些环节,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形成财务风险。

3、财务风险的全面性。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企业承包从筹资到投资、平时的现金流量运作、企业的对外担保、企业跨国经营这些日常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而这些由于企业经营不当或客观原因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中。

4、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自动化程序和控制可能降低了发生无意错误的风险,但是并没有消除个人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如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可能篡改自动过入总分账和财务报告的数据金额。当被审计单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传递时,发生篡改可能不会留下痕迹或证据。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1、经营目标。目标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针。企业管理层或治理层一般会根据经营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经营目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应对目标和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企业当前的目标是在某一特定期间内进入某一新的海外市场,企业选择的战略是在当地成立合资公司。但是,成立合资公司可能会带来很多的经营风险,例如,企业如何与当地合资方在经营活动、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如何在合资公司中获得控制权或共同控制权,当地市场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当地对合资公司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是否稳定等问题,而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

2、经营风险。不同的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经营风险,不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固然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但是,调整的过程也可能导致经营风险。例如,为应对消者需求的变化,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但是,开发的新产品可能会产生开发失败的风险;即使开发成功,市场需求可能没有充分开发,从而产生产品营销风险;产品的缺陷还可能导致企业遭受声誉风险和承担产品赔偿责任的风险。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例如,企业合并导致银行客户群减少,使银行信贷风险集中,由此产生的经营风险可能增加与贷款计价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样的风险,在经济紧缩时,可能具有更为长期的后果,进而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

3、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科学性。企业在不同成长与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股利政策不同。其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例如,采用剩余股利政策说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此时企业经营风险高,有投资需求且融资能力差。另外,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如果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基本类型

财务风险来源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比如向供货商、办公场所的出租人或雇员付款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的可分配收入产生影响,并导致与诸如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或制造商的交易恶化的利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此外还包括汇率风险,即海外投资的预期现金流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以及借款人的融资风险。还包括因在市场上投机或套期产生的衍生工具风险。例如,为了用低于当时的通行价格的价格购买某商品而购买期货。

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最显而易见的财务风险就是市场风险。主要的市场风险是由金融市场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但主要财务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其他相关的重要财务风险如上所说,包括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三、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一)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联系

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例如,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资产的流动性出现问题、重要客户流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地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又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异常的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这些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

(二)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区别

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直接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错报,侵占资产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文件记录。因此,对能够导致财务报告产生生大错报的舞弊,无论是编制虚假财务报告,还是侵占资产,注册会计师均应当合理保证能够予以发现,这是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报表审计的价值所在。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计划和执行了审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特别是,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精心策划和掩盖舞弊行为,注册会计师尽管完全按照审计准则执业,有时还是不能发现某项重大舞弊行为。

(三)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应对措施

如果认为评估的认定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例如,如果认为管理层面临实现盈利指标的压力而可能提前确认收入,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询证函时不仅应当考虑函证应收账款的账户余额,还应当考虑询证销售协议的细节条款(如交费、结算及退货条款);注册会计师还可考虑在实施函证的基础上针对销售协议及其变动情况询问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人员。如果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程序仅为实质性程序,这些程序应当包括细节测试,或将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经营目标。为了从被审计单位高层次的经营目标中识别出经营风险和审计,审计项目组通常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风险。例如,被审计单位制定了一个通过增加毛利来改善盈利善的总目标。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与提高售价和降低成本相关的上体目标和行动措施,如通过从国外新供应商购货的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

2、特别风险。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风险作初步评估之后,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特别风险,例如,被审计的产能严重过剩并连续数年亏损,管理层按照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现值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由于涉及较多的假设和人为判断因素,注册会计师认为这是一个影响固定资产计价认定的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还需要考虑与之相对应的经营风险及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以决定是否需要报告给被审计单位。

第8篇: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范文

关键词:债权人;财务风险管理;债务关系;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D923.3F25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203-1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从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角度看,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应有的经营策略,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重大,偿债能力弱,则财务风险大,反之,债务资本比重小,偿债能力强,则财务风险小。基于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角度,财务风险主要表现有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诉讼或破产的财务危机,利率变动风险,再筹资风险。

二、债权人财务风险分析

债权人作为要素所有者将资金借给企业后,即与企业经营者形成了委托关系,根据大家对风险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占在债权人的角度,风险是事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符合期望结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风险是结果差异引起的结果偏离,即期望结果的可能偏离。因此,如果债权人和公司所签订的合约是完全的,合约详细规定了经理人在所有的外部状态中的行为以及利润的分配情况并进行风险披露,则债权人的财务风险问题也就不复存在,因为根据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理,债券人的这一部分收益波动实在其本身的预料之中的,在签订契约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并目有相应的风险收益去补偿它。

或者我们从VAR风险:计量的的角度去理解它。也可以认为这部分的收益波动是在债券人本身控制的范围之内。只要没超过这个界限,都不算风险损失。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公司和债券人之间的契约是不完全的,一个完全的契约准确描述了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每一种状态下契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契约的不完全性是由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决定的,正是因为现实的不确定和契约的不完全,企业经营才会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又由于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果中,债权人作为资金提供者一般不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我们的资本市场也还没有达到强势有效,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债券人往往承担由公司经营风险转化而来的额外风险,并且这种风险是没有在契约中同种风险收益的方式加以补偿的,它是属于债权人的期望之外,属于真正的风险。由于公司的经营环境千变万化,从而公司的经营风险也是变化的,这些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都可能会转化为债权人的财务风险。

总之,由于债权人一般不具有公司治理权以及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者接受股东的委托运用全部资本进行经营,息税前利润EBIT 的变异性代表了垒部资本承担的经营风险,在这个层面上不存在债权人财务风险的问题 EBIT 扣减固定的资本成本利息后,再减去所得税即为净利润,净利润的变异性可视为公司承担的风险,而债权人依合同约定取得固定利息。但是,由于存在着契约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债权人的财务风险源自于企业经营风险的转移,债权人承担了不该属于自身的财务风险。并且,随着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深,债权人承担的风险越大。

三、基于公司治理的债权人财务风险管理

按照期权理财风险管理的思想,债权人可以通过在投资时进行权力义务的分离来达到分离风险的目的,即通过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将未来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现在的确定性,从二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规避,比如现在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就是可以看作是一种方式,通过购买可转化公司债券,实际上就相当于购买了一项公司看涨期权,在公司超额盈利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转化以低于市价的条件购买公司股票,实际上债权人可以通过价差收入来获得这部分超过其债券收益的报酬,它可以看作是对债权人承担的公司额外风险的补偿基于上面债权人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转移的认识,我认为债券人可以从衍生金融品德角度去进行自己的风险控制,对于不同经营风险的公司以及自己对风险的承受态度,应该采取不同的风险规避方法,其核心可以参考期权理财权将未来不确定性转化为现在的确定性,从而将权力义务相分离的思想。

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像可转换公司债券这类的衍生品,同样是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以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公司与债权人博弈的结果,只能从债权人的角度去控制自己的风险,而不能从根本去解决债券人的弱势地位,因此我们应该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思考债权人的财务风险管理。

1.强化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随着我们资本市场的补断发展,股权与债权性质将原来越模糊,债券人作为公司资金的提供者应该加大其对管理者的监督力度,比如债权人同样可以在达到一定的资金规模情况下参与公司监事会等机构,虽然其不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但可以使其了解更多的公司信息起到保护自己债权的目的。

2.加强公司的信息披露,加强公司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债权人根据合同的规定,定期进行实地调查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借入资金的使用等各方面的详细信息,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借款合同契约规定的相关条款,尤其是限制性条款。同时,规范和完善企业信息的披露制度,以满足债权人对相关信息的需求。⑤①

参考文献:

[1] 邓长才.浅析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1)

第9篇: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范文

(四)风险意识淡薄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比较粗放,企业领导大多是靠自己的人生经验打拼起家的,在风险的控制方面缺乏重视,他们大多数认为只要大胆就什么风险也不怕,结果无论在财务管理方面还是经营方面,都被风险击倒。史玉柱在建设珠海第一高楼巨人大厦时,就是由于没有考虑公司的经济承受能力,贸然在原定楼层上又加建数层,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

三、管控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措施(一)完善企业的管理机构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一个家族的几个人在一起策划成立,或者几个朋友合伙成立经营的,没有建立起很好的股权结构,管理权限也分配不科学,导致企业的管理结构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完善领导层的权利和利益的分配,依据组织架构与部门职能,进行业务流程管理。让所有的管理人员明白企业所有事务的分工,什么样的事由谁去做、怎样做、做好的标准一目了然。职责清楚、职务分明、步调一致,会大大提高公司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且可以去除部门间壁垒和职务与管理的空白处,避免人浮于事、扯皮推诿、职责不清、执行不力的固疾,让管理流程有序运行,提高企业效益、加快效率。(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科学有效的投资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经济效益,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在进行相应的投资之前,必须要全面考虑市场中各个因素对于企业投资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就要提前对于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市场的走向;对资金的投入要做全面的预算,合理使用资金,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和超出预算的现象发生。科学合理的方案有助于企业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

(三)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一些企业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必须从外部获得相应的资金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但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只能通过其它途径获取资金,资金成本高,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获得的资金,由于股市面临投机者较多,因而风险也很大,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完善自身的资金结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