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

第1篇: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

一、当前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管理法不够健全。煤矿企业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救治主要有卫生部负责督查、鉴定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依照相关规定,煤矿企业需要将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品发放给企业职工,然而实际上安监部门却缺少相应的检查实施细则以及处罚违规的细则,对职业安全健康的相关管理法不够健全[1]。

2、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作为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职业安全监管主要对工矿商贸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然而该方面的技术人才比较缺乏,并且各级政府投入职业安全监管的人力财力不够,导致安检工作很难达到目标要求。

3、工会制度不够完善。与国外专职工会人员由税收支付资金来开展工会工作不同,在国内,由企业直接向工会提供资金,因而,这种不够完善的投资制度,使得工会在充分发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职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同样影响其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建立煤矿企业企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要求及具体措施

1、建立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首先,作为煤矿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应当与煤矿企业管理的总体方针及目标一致,并且需要遵循相关的管理法规,将煤矿企业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有效达到保护企业职工以及相关人员的安全健康的效果[2]。

其次,作为煤矿企业,应当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范围加以合理确定,例如,可以选择煤矿企业这一整体或者几个相对独立的矿井系统作为对象,将煤层中具有煤与瓦斯突出的区域以及具有突水危险的煤层等可能引起重大事故产生的环境,作为安检的重点。

再次,在建立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文件化范围时,应当将其系统的复杂程度与企业生产特点保持一致,特别是需要将可能导致重大事故产生的工况考虑在内,从而有效规避重大危害,切实保护企业职工的安全健康[3]。

最后,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建立,还应充分考虑生产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碰、砸等以及容易发生的重大事故如通风系统、瓦斯爆炸等。此外,还应将生产系统的完善以及事故救援等问题考虑在内。

2、在煤矿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具体方法。煤矿企业要想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应当对其建立依据、目的、职责分工、评审等加以明确规定[4]。第一,为了让所有企业员工对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均持认可的态度,煤矿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和培训,令员工充分认识到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实施在企业以及个人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为了给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以及建立持续改进绩效基准,应当利用初始评审初步评价现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5]。

第三,利用初始评审的结果,对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及管理方案进行确立,并根据该体系的标准合理分配管理者的职能,同时对该体系的文件结构、准备资源以及文件清单等加以有效确定,完成体系的整体策划。

第四,依照该煤矿企业的特点,将建立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的策划、目标、具体实施以及相关评审等以文件的形式加以存储,根据管理体系标准,从而实现煤矿企业对各种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有效预防和规避,使得煤矿企业职业安全管理变得更加规范[6]。

第五,煤矿企业各个生产部分及职工的生产活动,均需依据该管理体系标准要求进行,同时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煤矿企业中试行,对该体系的规划以及相关文件的合理有效性进行检验和评审[7]。

第六,利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绩效审核,实现对该体系有效运行的评审,检查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以便能对不符合管理体系的事故事件及时进行预防和纠正,从而进一步完善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三、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实践

1、进一步明确企业各领导阶层的职责。依照先关法律法规要求,由煤矿企业供应相应的资源,在煤矿企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并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同时以最高管理层几名人员做代表,结合现行管理实际,专门负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实践以及定期的绩效审核,以组织机构图及职能分配表作为基础,对各单位要遵循的职业安全健康法律要求进行全面落实。

2、定期对职工人员做安全管理培训。煤矿企业应当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让职工充分认识到在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及伤害,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煤矿生产特点、工作环境潜在的危害、事故发生后的自救方式等安全管理内容的培训,认真评估各岗位人员的技能并进行相应的选拔,提高其安全意识。通过安全管理培训,让员工掌握煤矿企业中瓦斯爆炸、突水危险、机械振动以及电器等常识性的伤害[8]。

3、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文件。结合煤矿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安全健康关系体系文件,如重大职业安全健康危险清单、相应的防控措施、关键岗位职责、体系框架的指导文书等。煤矿企业还应有效策划对危害的辨识以及风险的控制与评价等,建立相应的管理程序,实现对瓦斯通风、粉尘、火灾以及水害等的有效控制。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井下瓦斯爆炸以及火灾等事故,该管理体系还应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相应措施,有效规避煤矿企业潜在的危险。

4、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绩效评审。依据法律规定,对瓦斯报警设备、粉尘浓度以及通风设备等检验频次需要依照监测计划进行,监管人员通过有效的程序,对风险危害进行调查和评价,找出发生此类危险的根本原因。同时为了检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能否切实实现安全健康管理的效果,煤矿企业还应挑选相关人员,建立一个内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审核方案,定期对该管理体系绩效进行评审。

结束语

第2篇: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行合一;健康第一;运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65-0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这些理念表明了新课改的方向,同时,也是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而且,体育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和逐步深化,一线教师是关键。但是,回顾课改历程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改提出的4条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时,难免偏离方向,收不到体育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成效。“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1]。而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同样可以借“知行合一”学说对一线教师提出要求,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不但要求“知”什么,更要“行”的方向对、方法明,做到“知行合一”。

1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4条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四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2]。这些理念的含义有:

1)“健康第一”放首位。

课程基本理念第1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健康的价值对任何人以及做任何事都十分关键。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充分表明了其重要性,而且,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健康第一”和“健康成长”。二者是“前提”和“保障”的关系,即只有坚持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什么是“健康第一”?一线教师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兴趣”是前提。

课程基本理念第2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无论做任何事情,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其结果,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有无运动兴趣,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但有差别,而且体育学习的效果会有明显区别。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运动兴趣”和“意识和习惯”。二者都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同时还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但问题在于,哪些方式可以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以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自然就能够形成,还是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单纯靠体育游戏激发兴趣,显然是不够的。运动兴趣有了之后,还需要在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上下工夫。

3)“学会学习”成关键。

课程基本理念第3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4]。学生是怎么学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就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学中几乎所有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但假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学会学习”成了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但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呢?需要教师从观察学生的学习并逐步改进教法做起。

4)“关注差异”为保障。

课程基本理念第4条:“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课程理念提出关注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是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关注差异”和“全体受益”。唯有关注到体育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才能进一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差异如何关注,关注到差异以后,该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是进一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行”

2.1 “健康第一”的分层行动措施

“健康第一”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即有效的“行”需要有具体的措施。过去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文本大都会提到“健康第一”,但具体到课堂实施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课程提出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理念,本研究提出了分层行动措施:其一,理论层面,体育教师加强理论素养,充分解读“健康”的内涵,既要有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更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的特殊性。因为,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如果对体质健康的含义一知半解,就很难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其二,实践层面,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上把“健康第一”落实到位,教学设计是关键。需要充分考虑3个环节,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场地器材布置。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锻炼价值,充分挖掘教材的锻炼价值将有助于对健康有效促进的把握。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素质基础和健康需求,充分了解学生,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的关键。场地器材的类型、质量等都隐含着对健康的影响,有些器材在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同类型的器材危险程度不同。在教学设计环节从“健康”的角度充分考虑实施设计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健康,实现“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课堂“健康第一”的落实,健康教育不可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能够找准健康教育时机,渗透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对健康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健康教育方式上,要体现“乐学”,减少说教式,增加实践性,即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

2.2 “激发兴趣”技巧的多元方式

几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在体育课上做过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工作,而且,不同的教师或许会有不同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了多元化的方式,即跳出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单一因素激发的形式,从影响兴趣的多元视角考虑兴趣激发的实效性。

1)教师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最不容忽视,教师的形象、语言、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时刻都要想到发挥其正能量。总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

2)教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教学主教材既有规定性又有选择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无论是规定的还是选择的都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兴趣点,如篮球的投篮、韵律操的音乐等,都是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学习的兴趣点所在。辅助教材的选择更要考虑其趣味性,但趣味性并非唯一选择因素,还有其健身性、实操性等诸多因素需要关注到。

3)器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大多数体育课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器材,不同的项目,器材差异很大,器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有无器材,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一定差异;其次,有什么样的器材,影响性也会有一定程度区分;第三,同样类型的器材,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也直接影响着兴趣的多寡。因此,既要考虑器材的选择,更要关注器材的使用,有时,为了激发兴趣,可以采取增加对器材的使用频率的方式,或对器材进行美化处理等。

4)练习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课学习运动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来实现。不同的练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不同,在选择和确定练习方式的时候,除了考虑运动技术学习规律的需要,还要考虑其趣味性。如从竞争意识激发着手,运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如从挑战心理出发,运用增加难度或复杂性的方式;又如从独立与好奇心理激发兴趣等出发,运用创新性自主练习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改变环境法、激励表扬法等激发兴趣的具体方略,教学中应依据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和调整。

2.3 “学法指导”时机的把握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意味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但就学法指导而言,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了对教法的重视,忽略学法现象较为明显,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或许有的教师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本研究就学法指导的时机以及有效指导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进行的引导工作,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5]。对于体育学科的学法指导而言,有效的学法指导主要源于学法,目前,实践中的体育学法指导缺乏针对性,理论上对体育学法指导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6]。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需要把握指导时机,即何时指导,指导什么内容。

首先,就何时指导而言,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的也包含练的,因此,对学生在学与练的全过程中都需要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当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在讲解之前告诉学生如何听讲;当教师在示范的时候,需要在示范之前告诉学生如何观察;当教师要求学生练习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练习;当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讨论;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评价等等。这些“之前”与“如何”正是要把握的时机,而且,学、练前的指导往往效果会比较明显。

其次,就指导内容而言,由于学法指导涉及面很广,因此,学法指导的内容自然也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但总体来看,可以大致概括为“方式+顺序”,其中,采取什么方式学习,如篮球投篮示范的时候,学生观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全神贯注只看不模仿地观察,可以全神贯注边看边模仿地观察等;顺序是指学习活动的先后,如观察篮球投篮示范,假如不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很有可能大多数学生都只观察投篮结果,这样的观察效果是不明显的,对整个投篮动作的掌握也是甚微的,因此,就需要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同样,练习活动也是如此,如让学生分组练习篮球投篮技术,如何练,从方式上来看,是边观察别人的动作边练,还是边反思自己的动作边练,或者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动作简单重复性练;从顺序上来看,是先徒手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有球有篮练习,还是先有球有篮体验动作,再徒手模仿强化性练习等。假如能够从方式和顺序两大要素出发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就会变得容易些。

2.4 “区别对待”手段的具体落实

体育教学活动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要能够区别对待,因为有的素质和技能基础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的兴趣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态度端正些,有的不够端正;有的已经有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的还尚未养成。因此,面对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学生,用同一种方法,或设定同一个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如何才能把握?下面提出几点具体的策略。

首先,备课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些差异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而且,关键之处是要能够使目标分层,这是实现区别对待的第一步。在分组教学方面,还要考虑组别的确定思路和方法,充分考虑哪些学生应分为一组,是同一水平和基础相当的学生分一组,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分为一组?甚至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也需要区别对待,因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非等齐划一。还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由于具有不同心理发展特点,在实施批评和表扬时把握好度,有的学生受批评了能促其进步,有的学生受批评了却会后退。总之,课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考虑该如何做到区别对待。

其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基于课堂上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法,灵活把握课堂。因此,区别对待是很有必要的,区别对待又是十分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 “知行合一”是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4条基本理念,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实践者——一线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基本理念的知晓层面,更需要付诸于行动。假如只是停留在前者,新课改就难以向前推进。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体育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一线教师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但若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的话,改革很容易走进误区,甚至偏离课改方向,一旦发现错误,再返回头来纠正,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要将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是关键。一方面,对“知”的程度有要求,不但要知道有多少基本理念,具体内容是什么,还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要求教师做什么,明确方向和要求之后,贯彻落实基本理念才能有望实现。另一方面,“行”的方式有策略。“知行合一”中的“行”不是盲目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改目标的。这样做到“知行合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叔新. 王守仁与杜威学习理论之比较[J]. 台州学院学报,2013(2):52-54,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尤传豹. 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视角[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70-73.

第3篇: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

【摘要】 目的:评估护士长管理职能在心内科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以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 方法 随机抽取20011年1~6月254例住院病人进行调查,了解其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 健康教育后病人的健康教育知识有所增加。结论 护士长管理职能在心内科健康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护士长管理职能;健康教育;体现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36-01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在心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对病人起到减轻痛苦、促进健康、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健康教育对象是2011年1~6月住院病人254例,男141例,女113例,年龄38~85岁。干部81例,工人37例,农民136例;初中以上文化77例、以下79例,文盲98例。

2 制订计划

护士长要把握好重点,根据心内科病人的具体专科情况,制定相应措施。

2.1 提供知识 应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时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 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提高睡眠质量的技巧等[1]。

2.2 制订目标 按病情急性期、稳定期及康复期制订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急性期重点宣教保持情绪稳定、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便通畅的重要性;稳定期宣教早期活动、早期离床、控制活动强度等;康复期重点是帮助病人学会自我健康的维护(包括药物的合理运用、适量活动、合理饮食等)。

3 教育方法

护士长要求护士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采取灵活 样的方式。要详细了解病人的健康需求,进行全方位、科学合理的教育。

3.1 告知健康的生活方式 1992年WHO指出,没有疫苗可以防治心血管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保持健康的四大基础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2]。

3.2 心理护理 运用康复心理学理论原则和技术,通过专业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 或特殊仪器及训练程序等去影响、改变病人的感受、态度和行为,以减轻消除症状,改善心理状态,利于康复方案的实施[3]。根据心内科病人焦虑问题,要求护士主动与病人沟通,提供信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美国专家曾分析认为冠心病病人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紧张情绪,对病死率有明显影响[2]。

3.3 体化教育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对文化水平低的农村病人,要增加宣教次 。有1例病人康复后不敢活动,护士多次告诉他适当运动可以提高心肌利用氧气的能力,降低心肌耗氧,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改善冠状动脉的扩张能力。以后他逐渐增加活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3.4 重视家属教育 护士长讲课时应有家属的参与。处于疾病痛苦的病人,既需要家属生活照料,也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例如:1例高血压病人家庭饮食习惯是高盐饮食,经过健康教育后,家属主动减少食物中的含盐量,配合病人 起进行低盐饮食。

3.5 康复护理 告知康复护理的内容和重要性。如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过多的生活压力等。避免诱发因素:情绪不稳、精神紧张、用力排便、饱餐、过度劳累、夜间突然起床等。适量运动的重要性,选择慢跑、快走、健身操、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康复运动的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有研究发现,如果在康复运动时播放适宜的音乐,可提高运动的效果[2]。心肌梗死愈后的病人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自觉心慌、胸闷、气短、心 区痛、出虚汗等症状时要停止活动,就地休息,及时含服硝酸甘油。观察症状的改善情况,否则,请拨打120急救电话。

4 评价效果

护士长目标管理是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护理质量。护士长对护士的教育活动要有一个准确的评价。采取随机提问、床旁查房、实际操作、召开座谈会、满意度调查等形式,了解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绝大多数病人认为教育的内容详细、实用,基本能听懂。质控结果也表明,病人对健康知识掌握较好,依从性较高。在评价中如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护士讨论,让护士自己评价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以提高护士健康教育的能力,不断改进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宁.病人健康教育指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6,83-92.

第4篇: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

摘 要 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分析国内外健康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医学防病治病方法有机结合,对社区老年人分级健康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赋予“治未病”以新的内涵。

 

关键词 治未病 老年人 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2-0012-03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in development of elderly health management in the community

GU Yiqin, GU Jinchun

(Zhijiangxi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health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Zhijiangxi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combin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with the method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of modern medicine organically to beneficially explore the grading health management of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and gives a new meaning to “prevention of diseases”.

 

KEY WORDS prevention of disease; elderly people; health management

全国老龄委《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10年底,上海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331.02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3.4%,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1]。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渐被社会所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转变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健康管理的理念结合起来,引入到医疗卫生工作当中[2]。

 

1 社区老年人需要健康管理

老年人实施健康管理对于充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健康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健康管理计划,美国人的胆固醇、血压水平和冠心病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张海侠等[4]通过对305名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认为加强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产生和发展。陈艳华等[5]对社区100名中老年人进行规范化健康管理1年,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老年人健康管理有助于改善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改善慢性病的控制现状。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由全科医师和健康保险业以及健康体检发展共同衍生而来,特别是由于健康保险的推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健康管理的付费问题以及健康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得以快速发展和壮大。目前健康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6]。

 

在中国,健康管理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是个新名词。一项对齐齐哈尔市500名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的调查表明,80.0%的群众对健康管理不了解;90.0%的群众认为自己很健康,没必要参加健康管理;19.0%的群众认为健康管理没有效果。当向被调查者解释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具体内容之后,59.8%的老年人表示希望社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7]。因此,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不足,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健康管理,恰恰表明了老年人群对健康管理的需求程度高。

 

2 用“治未病”理论探索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

在国外,健康管理在保险机构被广泛应用,有专门的健康及疾病评估模型和疾病改善资源库,并采用了处方化的健康信息调用模式。作为最早实行健康管理的国家,美国的“健康人民”计划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管理费用主要是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集团共同承担。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通过将健康医疗保险和预防性医疗等其他内容结合起来,以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但医疗保险费用仅解决人们看病的问题,缺乏整体的健康管理计划使得德国的健康管理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问题[8]。英国的全民免费福利型医疗体制模式的优点是能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覆盖面广和基本免费的特性保障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公平性,同时降低了卫生总费用,然而维持资金庞大,经济效益和医护人员积极性低下等缺点也很突出[9]。

 

第5篇: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女性 ;生殖健康; 自我保健

1农村女性生殖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差的问题分析

1.1妇科疾病普遍存在,患病率高: 据2010年的调查统计显示,通过对妇女的免费检查服务活动发现有近七千人患有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占女性总数的27.8%,患病率之高出乎我们的意料。月经紊乱、痛经、血瘀、乳腺增生、乱经等现象也普遍存在。她们的苦都独自一人吞下,无处去说,无人问津。

1.2忽视生殖保健现象严重,影响女性健康: 我们必须承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观。但由于传统意识的束缚,性生活还是无法成为光天化日下议论的话题,性生活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在我们对育龄妇女进行调查时发现,许多人不好意思说自己的性生活质量如何,而能说出来的妇女中,则表示她们的性生活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不和谐,完美不完美,几乎就是成了一个丈夫简单的生理需要的满足者,生孩子的机器,性生活无可言。有的人家不生男孩决不放弃,为了生男孩子不惜违反计划生育的有关规定,检查性别,发生是女孩子就想办法流产、引产,视妇女健康于不顾,根本没有良好的生殖保健意识,更有甚者,对女性的 生殖保健常识一无所知。妇女是这样,男人更为严重。

1.3药具发放渠道少,发放不到位: 近年来,户县的避孕药具发放较之前有所改观,但是,还是以居住地的计划分配并采取免费发放为主渠道,避孕药具发放点还是有限的几个。由于农村居民的思想还放不开,导致自主取药具的人几乎为零,而通过发放点发放能直接下到个人手中的,毕竟只是有单位的妇女,药具发放无法到位,不能满足众多育龄妇女对避孕药具需求。而且,农村女性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使用避孕药、人数普通较低,约占综合节育措施的百分之五左右,更为让人担忧的是,由于许多妇女对避孕常识所知不多,没有合理使用避孕药具,以为哺乳期不能怀孕,结果导致意外怀孕或避孕失败,给她们造成许多痛苦。

1.4教育宣传不到位,避孕失败屡有发生: 农村妇女的避孕措施多半是结扎手术,因为太多的人不习惯用药和来避孕,嫌费事,嫌麻烦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的是因为缺乏使用避孕药和如何使用的知识,在性生活时不知怎样使用,导致避孕失败,使部分人员对使用避孕药具失去了信心。

在农村,计划生育的教育宣传工作还很不到位,多年来都是通过广播、电视或是画廊专栏以及墙报的这几种简单的方式进行宣传,内容还是政策、制度、公文等例行公事的法律法规内容,群众已经对此很是厌倦,而大家想知道的又羞于知道的性的知识,却是宣传的盲区,群众普遍对性十分茫然,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关怀和女性自我保健意识尤其淡薄,生殖健康意识也很淡。

2提高农村女性生殖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的有效途径

2.1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后,年初以来,户县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把大众媒体和计划生育这块服务阵地的优势都充分利用好,广泛开展社会及户外宣传将有关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以及生殖健康、自我保健等实用知识直接传播到群众之中去。同时,还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分别开展女性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期的生殖健康与自我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

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采取多种形式,并能够深入浅出地将性知识、女性生殖健康知识、自我保健常识宣传到群众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女性朋友所特有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周期变化。尤其让女性自己清楚这些知识,使其增强生殖健康保健意识,提升女性朋友的自我保健能力。

2.2 增加避孕药具的发放渠道: 在充分分析了户县育龄群众的普遍生活习性以及需求的变化和不同人的个体差异后,户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决定改革创新并增加避孕药具的发放渠道,采取由药具管理员专人登门送达服务式;通过乡村和街道的医疗站、医药超市、百货超市、小区物业等部门代为发放;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公众场所设立发放柜台,以便需要的人来自取自用等多渠道的发放方式,效果比较明显。

2.3 提高生殖健康服务质量: 在户县的农村服务站,普遍存在着设施简陋、技术人员短缺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非常清楚,要增强农村女性生殖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必须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提高我们服务站的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为此,户县实行了领导包片制度,计生专干包村,并且明确其包村的具体工作任何和相关的责任,这项举措使基层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总之,户县将宣传、服务以及药具发放等工作相结合,通过大规模的“四普及”教育、“科学之”、“三下乡”、义诊、咨询等形式进行深入广泛宣传,为全县育龄群众提供“三优”(优生、优育、优教)、“三生”(生产、生活、生殖保健)、优质宣传服务。从县服务站抽调业务骨干,出动宣传车、计生服务车和电影放映车,携带B超仪、红外光热治疗仪走村串户,深入到田间地头为育龄群众宣传党的计生政策法规,对节育环、妇科疾病进行检查治疗,并对怀孕的妇女进行检查的同时,普及孕期相关知识。另外,户县还在提升生殖保健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与县电影公司一道为育龄群众准备“保健与优生”、“ 性与健康”、“近亲结婚的危害”等多部计生科教片。与此同时,还将避孕药具带到群众之中,广泛发放。

参考文献

第6篇: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935-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社会支持;学生;农村人口;少数民族

我国现有畲族人口约70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 属江南山区丘陵地带。畲族群体与周围汉族杂居共处,并在汉族社会中呈插花式分布。由于 畲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很容易受到当今文化思维方式的感染,原有的畲族特有文 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开 展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莲都区某畲族自治镇中学在读的初中一~三年级畲族中学生 167名,其中男生96名,女生71名,平均年龄(15.12±1.01)岁;随机抽取汉族中学生144名 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84名,女生60名,平均年龄(15.08±0.98)岁。

1.2 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1],由王征宇修订, 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 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某方面症状的痛苦情况。通常用以评定1周以来的 状况。采用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以各因子得分≥2作为有 无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以≥3作为有无心理障碍的标准。得分越高,症状越明显,心理健 康水平越低。(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2],由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包 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社会支持总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越好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方法 心理测验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负责完成,现场发放问卷,使用 统一指导语,根据被调查者最近1周的感受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量表的 独立评定,答题后回收问卷。剔除数据不全的问卷,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 10.0软 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情况 畲族中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2分的检 出率为25.75%~43.71%,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人际关系(43.71%)、强迫(40.12%)、其他(40.1 2%)、敌意(38.92%)、偏执(38.32%);各因子得分≥3分的检出率为2.99%~10.78%,排 在前5位的依次为人际关系(10.78%)、敌意(10.18%)、强迫(8.38%)、抑郁(7.19%)、其 他(7.19%)。

2.2 畲汉族中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1。

2.3 畲族男女中学生SCL-90各因子分比较 由表2可见,男生各因子得分均 高于女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偏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子得分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

2.4 畲汉族中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见表3。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因子得分排序与郑培军[2 ]报道基本相似,但各因子得分均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际关系,其次是敌意或强迫, 这可能与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缺少课间活动时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机会等有关。SCL- 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学生常模[3],且均高于1986年青年组常模[4],可 见在当前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同样也对农村畲族中学生心理问题带来很大的影响 ,必须引起教育部门、家庭与社会的重视。畲族中学生与汉族中学生比较,无论心理健康水 平还是社会支持分上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畲汉族中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同一环境,风 俗、性格与文化差异日益缩小有关。

本次研究还对社会支持方面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客观支持方面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相 关(除恐怖与强迫因子外),利用度方面也是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除敌意因子外), 而主观支持方面则无明显相关(除偏执外)。社会支持各项得分与汉族中学生无明显差异, 而与地方大学生[5]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农村中学生家庭、学校教养方式、社会 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独特等有关。

目前,许多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将子女留在农村学校学习,子女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再加之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应引起全社会 高度重视,特别是教育部门与家长应积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是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其次,要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心 理素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创建良好的心理 支持环境,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

4 参考文献

[1] 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04,18(2):88-90.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12(5):260-263.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1-35,127-131.

[4] 郑培军.某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 ):1-2.

[5] 梁执群,卢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9 8-499.

第7篇: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

本研究选取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160人,使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压力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通过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

关键词 校长 工作压力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分类号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与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和特殊的教师群体,不仅承担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担负着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职业压力。因此,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便凸显出来。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校长具有较强烈的工作压力感,且工作压力是影响校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有研究认为,虽然中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大,但自身心理素质相对较好,因而中学校长的身心健康状况良好,其身心健康状况平均高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结果与中小学校长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有一定关系,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情绪平稳、乐群热情、性格外向、态度温和、自我克制能力较强。但除人格因素之外,国内有关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内在心理机制的探讨比较少见,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各种支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社会支持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也具有影响作用,有研究表明,与普通教师相比,校长的应付方式最为成熟,负性生活事件的受影响程度反而低于普通教师。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虽然有研究者关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学校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但目前尚未见到有研究将多个变量同时引入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系统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本研究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分析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心理机制,为探索降低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以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利用培训学员上课时间,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男性校长156人,女性校长4人;正校长86人,副校长74人;专科学历122人,本科学历36人,2人数据缺失;小学校长110人,初中校长42人,完中(初中和高中)校长7人,1人数据缺失;乡镇和农村学校校长152人,城市学校校长8人;35岁以下校长96人,36~45岁校长54人,46岁以上校长1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Principal Job Pres—SUFe Questionnaire)

共9个项目,分别反映校长的总体压力及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工作压力。采用5级计分(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中等压力、较大压力和压力很大,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7。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 Rating Scale,SSRS)[9]

共10个项目,包括主观支持(4个)、客观支持(3个)和支持利用度(3个)等3个维度,分别反映被试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实际得到的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总分反映被试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2。

2.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共20个项目,分为积极应对(12个)和消极应对(8个)2个维度。每个项目按照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和经常采取进行4级评定。本研究中积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消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

总体工作压力、考试升学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生涯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

2.2.4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

该量表包括正向情绪(5个)和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7个)2个子量表,共12个项目。其中正向情绪正向评分,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反向评分,每个项目从0到10共11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

2.3 统计方法

数据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录入,进行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Amos 6.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

3 结果

3.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平均分为3.14±0.96(理论范围0~5分),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平均分为3.03±1.00,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平均分为1.99±0.89,排在压力前3位的分别是考试升学、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压力。结果显示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平均分为84.28±14.28(理论范围0~120分),从结果来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正相关(p

3.2 不同组别的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分别将被试按总体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各维度和应对方式各维度分数由低到高排序,分别取两端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和高分组,对两组被试的心理健康分数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3个因子上,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p0.05)。

3.3 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相关研究文献和各变量之间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做出以下假设:工作压力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通过

4 讨论

近些年来,中小学校长成为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不足之处是普遍注重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本研究以西部中小学校长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根据上述模型假设,本研究首先建立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饱和模型;其次,使用Amos6.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把饱和模型中路径系数不显著的路径删除(从总体压力到积极应对的路径),得到如图l所示的结构模型,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该模型的拟合指标比较理想。

以上研究模型假设基本得到证实。进一步路径分析,将同一条路径中的系数相乘之后(如工作压力一主观支持一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为一0.16×0.18),再将不同路径的系数相加(如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有三条不同的路径),分别得到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一0.275、0.212.0.152。

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廖传景等人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与中小学校长自身心理素质较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环境中经历多年的个人奋斗,培养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性格外向、乐群热情、情绪平稳;同时善于利用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同事的社会支持,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用于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间接地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也可能与被试取样有一定关系。贵州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升学考试、生涯发展和工作负荷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低于发达地区。因此,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相对不高。

在工作压力的具体方面,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学校长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8个方面的压力情况,结果显示,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其次是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而人际关系的压力相对最小。这种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社会对学校的过高期望和上级部门对升学目标的考核给中小学校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升学率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管理部门考核升学率,学生家长重视升学率,升学率决定学校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当前教育中并未改变。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如开行政会、处理常规工作(巡查校园、整理文件、接待上级检查、接待家长、教师谈话和整理文件等)、处理突发事件,均让校长感觉“疲惫不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人际关系的氛围比较和谐,校园工作的人际环境相对较好。从工作压力的得分情况来看,与地处中东部地区的湖北省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水平相比,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水平普遍较低。这一结果反映出不同地域的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显著。也就是说个体工作压力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更多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困难与挫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尤其是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加积极。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多数研究者认为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比较复杂。其中,缓冲效应模型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调节和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中介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是介于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媒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独立于压力之外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动态效应模型则统合了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依据温忠麟等人的观点,我们同时检验了主观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通过对主观支持调节效应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主观支持的调节效应不显著(R2的变化只有0.006,第二层回归分析主观支持×工作压力乘积项中B=0.084,p=0.284)。因此,主观支持对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依据文献分析和变量问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建立了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通过对主观支持中介效应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4个变量间的5条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参考文献

1 汪颖,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 马雪玉,王景芝,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81—582.

3 汪小琴,任春亮,中学校长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64.

4 廖传景,中学校长身心健康及其影响与保护性因素,心理科学,2009,32(9):1508—1510.

5 张福建,中小学校长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1,(10):37—39.

6 闻吾森,王义强,赵国秋,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24(4):258—260.

7 邓远平,罗晓,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11,12(1):44—48.

第8篇: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214-1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学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不良习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眼科疾病呈上升趋势,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有了新的要求和特点。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流量大、更新快。而眼科门诊治疗室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门诊医生对眼病患者的辅和诊断性治疗。因此应用现代护理观念正确及时地做好眼科门诊治疗患者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1健康教育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基础之一。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但为护理人员创造了愉快、舒畅的工作氛围,也是满足患者被尊重、被关爱的心理需求的基本形式,对患者的康复起者很大促进作用。要实现有效的护患沟通,必须掌握沟通知识和沟通技巧,准确恰当的使用语言、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沟通中语言要亲切、自然、得体,同时体现出对病人的关心、体贴和尊重。善于观察病人的特点,因人施教,了解病人的感受和需求,把握教育时机,围绕病人的病情、心理反应,将教育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解释。让病人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产生兴趣,并能记住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疾病治疗与康复中。

2门诊治疗健康教育的形式

门诊宣教就诊的特点停留时间短、流动性大、针对性差,难以进行系统教育。由于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的病种、病因、预后等各有差异,对医疗的需求等也各有不同,患者关心的问题多,尽快明确诊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最好不要住院治疗。门诊健康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有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形象教育、电化教育、综合教育等方法。口头宣传是一种最基本的健康教育方法,使用方便,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随时随地进行,可充分利用语调、表情等语言。

3门诊治疗病人健康教育

门诊治疗主要负责对常见眼科疾病,如麦粒肿、霰粒肿、取结膜角膜异物,球结膜下注射、球旁注射、泪道冲洗、术后换药拆线等等对于眼科来说的小手术。如果患者对治疗没有足够的认识,情绪紧张、害怕,不给予配合,还有一些特殊病人如老年人理解能力下降、反应迟钝、耳背,儿童患者的不合作。那么治疗则无法顺利进行。在这些操作过程中,需要我们态度亲切,举止自信,语言轻松,进行个别的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治疗的必要性,不治疗的后果,术中如何配合,术后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自我护理常识,饮食调护,用药常识及注意事项等,对这些方面系统教育,并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危险信号及自救常识。使患者在配合的基础上,才能起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以浅层角膜异物取出术为例重点教育:讲解角膜异物的危害,如不取出易造成感染甚至失明的的后果,以便引起重视;讲明表麻药物的必要性、作用、副作用等,取得患者合作;讲解取异物时正确的头、眼位置,如何配合的注意事项;讲解异物取出后不可自行取下无菌纱布,以防感染和异物再次嵌入;讲解物失效后会出现疼痛和异物感,不必紧张;讲解正确点眼方法及重要性;讲解药物知识;讲解饮食注意事项,禁食刺激性食物及烟酒;讲明次日复诊的必要性、观察角膜的修复情况、炎性反映轻重、异物锈迹有无残留;职业防护知识讲解,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消除侥幸心理,带好防护用具;预防知识讲解,异物进入眼后不可揉眼、转动眼球、轻拉上睑、用力咳嗽等;讲解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讲解角膜异物不可自行取出,易造成穿孔和感染,化学性异物应立即就地用清水冲洗,然后到条件好的正规医院处理。

4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我们给病人健康教育前,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使病人信任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行为气质,使病人尊敬你,注意自己的仪表端正,态度和蔼,沉稳宁静,使病人愿意亲近你,另外在病人面前要有自信心、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这样病人才会对你没有戒心,毫无保留地与之交谈。你对病人实施的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千万切记不要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暴露在病人面前,这样将会使你的健康教育大打折扣。

第9篇:关于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尝试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希望对改变这种困境能有所帮助。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目标从“治疗和矫正”到“预防和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预防和发展性,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和矫正。

二、教学过程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突出学生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就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动态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以问题、情境或活动为中心,展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动态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

传统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材编写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基于这种现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教学应当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增加与高职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授课,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评价从“教师说了算”到“多元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

此外,人本主义教学观还强调在教学中建立真诚、关注、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又像慈祥的长者一样耐心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真诚帮助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应该相信,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理念引入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来,对促进人的真正发展,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模式的转变,将会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0(03).

[2]肖三蓉,王 挺,刘 颖.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J].新课改研究(高等教育),2011(03).

[3]简福平,吴雪梅.当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其对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