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语言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科研究生“产”与“学”
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工科即工程学科,是一种最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的学科。在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是现阶段),必须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此过程中,就必然涉及到导师的生产科研项目――“产”,学生的论文选题与课程学习――“学”。“产”是指我国现有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参加导师的生产科研项目,“学”是指工科研究生为完成学位论文而进行的课程的学习。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在处理“产”与“学”关系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与“学”关系的脱节,片面强调了“产”或“学”的一个方面。
1.片面强调“产”。作为工科,其直接服务对象就是生产,那么大多数学生选题的来源主要来自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导师在学生学完基础课程后就让学生参加自己的生产与科研项目并从中发现问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主要参加生产性项目(横向课题),并从中发现处理工程问题中不足的一个点作为硕士论文研究的关键创新内容,由此内容而展开论文工作。这在我国目前工科研究生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及各项工业大规模发展时期,有一部分导师的生产性课题很多,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导师过多地强调学生为其完成多项科研课题,而缺乏引导学生从其完成的一项课题中去发现问题并选定论文题目。这对硕士研究生(特别是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已经采用两年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很难把其论文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
2.片面强调“学”。在导师群体中,有一部分导师几乎没有生产性项目,那么他们招收的研究生很大一部分缺乏工程实践的训练,而强调他们做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型课题,比如说方法研究,这需要长时间的基础知识积累,才能在方法上提出创新并提出可行的理论。于是这部分学生就不断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参与具体的生产性项目,这样就不能接受工程实践的训练,这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宗旨是相悖的,同时,即使是做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的。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理论性很强的研究是不可能。
工科硕士研究生处理好“产”与“学”
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从3年逐渐过渡到2年的现实,大部分工科硕士研究生能否处理好“产”
与“学”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工科研究生在进行半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就必须参加导师的生产项目并于第二个半年将自己在完成生产项目的课题中所提炼出来的关键创新内容,并根据导师的意见进行论文的选题,在第三个半年学生根据所选的论文题目进行资料的搜索和核心内容的完成,最后半年进行论文的写作和论文的答辩。倘若第一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那么学生就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必将顺延到第二个半年;如果第二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将不能完成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如果第三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将不能完成学位论文,这意味着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所以,上面的四个半年中的前三个半年任何一个出问题,都将影响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因此,如果工科硕士研究生能够处理好“产”与“学”的关系,使“产”与“学”有机地结合,不但能达到国家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目的,而且对工科研究生也是很好的锻炼。
对处理好“产”与“学”
关系的建议
根据上述关于工科研究生在处理“产与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处理好二者关系必要性的叙述,就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工科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导师之间应加强合作,解决“产”的问题。主要要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使得生产及科研项目多的导师及没有生产及科研项目的导师所带的硕士生都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工程实践训练。这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处理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是为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上岗前的锻炼。
2.研究生应积极努力和导师加强联系与沟通,使得其在培养阶段的“产”环节和“学”环节能有效地结合和衔接,以使其论文能顺利完成,并使自己处理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关键词:高校;男大学生;运动鞋偏好;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76-03
前言
由于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与民生富裕,造就目前一种所谓过度消费的成熟社会,即多样的产品种类与形式使得消费者很难仅仅根据产品的功能作出购买的选择。在运动鞋选择的方面,基础的运动功能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今天,选择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生理需求开始转变到多元化的需求,即更加关注运动鞋除基础功能外的额外因素。
Goldberg(1992)在总结Cattel,Norman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大五人格理论(Five Factor Model (FFM))。大五模型将人类的各种个性特征都划归到神经质 (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和悦性 (Agreeableness)、以及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五大个性维度和三十四个维度特征。
Jenniffer Aaker最早用归纳法研究品牌个性维度,被认为是目前最可信的品牌个性的理论体系。1997年Aaker第一次根据西方人格理论的“大五”模型,以特质理论和词汇法作为方法论基础,从个性心理学维度的研究角度出发,以西方著名品牌为研究对象,依靠现代统计技术发展了一个系统的品牌个性维度量表( Brand Dimensions Scales,BDS )。在这套量表中,品牌个性一共可以分为五个维度“纯真(Sincerity)、刺激( Exciting )、胜任(Reliable)、教养(Sophisticated)和强壮( Ruggedness )”。这五个维度下有十五个层面,包括有42个品牌人格特性。需要注意的是,Aaker提出的品牌个性五大模型,与西方心理学家Tepus和Christal(1961)在宜人性、开放性和责任心这三个维度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为研究品牌个性与消费者个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Aaker(2001)按照原有的实验方法,比较了日本、西班牙品牌人格维度与美国品牌人格维度的差异。Ferrandi(2002)按照Aaker的研究方法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和MDS分析(INDCSCAL analyses),验证了Aaker的品牌人格维度分析在法国的信效度分析。中国学者黄圣兵和卢宏泰(2003)用相同的方法提取了中国本土的品牌人格结构并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进行了阐释,同时也比较了中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品牌人格维度的差异。Sung和Tinkham(2005)采取了翻译和反译的方法,分别对两个样本进行因素分析,比较了韩国和美国两个典型的代表东西方文化的国家的品牌人格结构。Bosnjak等人(2007)用类似的方法探索了德国的以人为本的品牌人格维度。
A.Azoulay和J.N.Kapferer(2004)分析了Aaker的品牌个性维度的不足:品牌个性的定义方面以及与品牌个性相关的各个方面对品牌个性的干扰。品牌个性特性的认知会受消费者与品牌直接或间接联系方式的影响,即品牌个性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大表现形式(Plummer,1985)。直接形式指通过品牌使用者的形象、品牌生产者的形象(cf.Britt 1960;Grubb and Grathwohi 1967;Levy 1959);间接形式指品牌个性主要通过与产品相关的一些细节要素来间接地转移品牌个性。这样,从不同的表现形式出发,研究者对品牌个性的定义就难以达成一致。
在此,本研究尝试创造性的将此维度应用于运动鞋的描述上。按照Aaker的品牌个性大五模型以及结合黄胜兵、卢泰宏(2003)研究的品牌个性的本土化的特点,将运动鞋划分为纯真、刺激、胜任、教养和强壮共五个维度,并在这五个维度上对运动鞋的特性予以研究。
一、方法
1.被试
预实验阶段,被试抽取采用方便原则,抽取心理学专业同学15人。
正式实验阶段,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男大学生共226人,且文理人数各半。在最后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回收问卷226份,实际得到的有效问卷为186份,问卷回收率为82.3%。
2.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对被试自然情况和着装特点等问题的基本情况调查,共14个题目。第二部分为大五人格问卷NEO(简易版),共25个题目,五个维度。第三部分为自制的运动鞋款式图表,各运动鞋的图片为作者寻找到的真实运动鞋图片。问题的回答采用五点评分法对每套运动鞋进行评分。
3.研究程序
预实验:被试抽取采用方便原则,抽取心理学专业同学15人,对实验问卷中的修辞、问题的流畅度以及运动鞋所属的产品维度进行确定。最终得到17张运动鞋图片,并随机打乱顺序呈现给被试。
正式施测时,将由基本情况、大五人格问卷和运动鞋款式图片三部分最终形成的正式问卷发放给被试施测,进行团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最后,剔除无效问卷后,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4.统计工具
对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男大学生对运动鞋的选择的基本情况
由上图可知,男大学生对于休闲式的运动鞋最为喜欢,占到50%,其次是板鞋(25%)和篮球鞋(15.48%),在实际购买中,休闲鞋(45%)也是远远大于其他种类,然后分别为板鞋和篮球鞋。
2.男大学生运动鞋款式偏好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根据被试对25套运动鞋款式图的评分,计算出每种运动鞋款式的平均分,然后将其与大五人格问卷的五个分量表的得分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到结果(见下表):
上表数据表明,男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 (r = 0.291,p<0.01)与开放性(r = 0.207,p<0.01)其对刺激维度的运动鞋偏好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人格特征中的宜人性特质与其对教养类的运动鞋偏好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313,p<0.01);人格特种中的责任心与对强壮类的运动鞋偏好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151,p<0.05),其他的没有显著相关。
三、讨论
1.男大学生对运动鞋选择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男大学生总体来说(见上图),不论是购买倾向和实际行为之中,休闲鞋均是男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鞋的款式。这与他们仍然是在校学生有关,休闲鞋使他们不用再在课堂上和娱乐时间之间频繁换装,就可以处理各种不同的需要,而且由于休闲鞋价格较分散,这给大学生根据生活费用来调整运动鞋消费以较大的空间。
2.男大学生的运动鞋选择款式的特点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男大学生的运动鞋选择款式的特点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结果得出,在宜人性、开放性和责任心三个维度分别与教养、刺激和强壮三个运动鞋维度具有较显著地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3、0.257和0.151。本研究是根据Aaker的品牌个性的五个维度,运用到运动鞋上所进行的划分,而Aaker则是在“大五人格”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品牌个性的研究,且在宜人性、开放性和责任心这三个维度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开放性和刺激之间的相关可以解释为:开放性得分偏高的个体,具有兴趣广泛的、自由的、追求新奇的人格特点,而刺激突出的是新潮、富于想象等特点。个体在选择商品时,也会更加注重于自己个性形似或类似的商品,因此人格方面的“开放性”维度与运动鞋方面的“刺激”维度方面具有较大的相关。
宜人性得分偏高的个体具有高利他性的、信任和善于合作等特点,教养方面的运动鞋则突出在成功、领导、高贵等方面,这两个维度的特点在某一维度上,有共同的特性,即善于合作的、易受到大家信任的个体,容易取得成功。因此,人格方面的“宜人性”维度与运动鞋方面的“教养”维度方面具有较大的相关。
责任心得分较高的个体,则具有高道德感的、依附的、固执的,高强壮的运动鞋,则注重的是男性的和强壮的因素,具有较高得分的“责任心”与“强壮”个性的运动鞋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强壮”个性满足高责任心得分的个体的需要,从而人格方面的“责任心”维度与运动鞋方面的“强壮”维度方面具有较大的相关。
本研究中也存在以下几点的不足,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注意:(1)尽管是调查高校男大学生运动鞋的偏好,但在调查中依旧会受到其客观因素(如自己的实际情况等)的影响;(2)因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穿着休闲鞋比穿其他款式的运动鞋都方便;(3)本研究的时间和经费等限制,所参加的被试的样本数较少且分散程度较低,对实验结果的得出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
济南地区的高校男大学生平时着装大都喜欢穿休闲鞋;在着装动机上,更倾向于求实用;够买场所方面,则更加倾向于品牌专营店;总体来说,当代男大学生的运动鞋购买行为基本上属于理性消费。男大学生的运动鞋款式偏好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中,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Neuroticism)与开放性(Openness)其对刺激维度(Excit-ing)的运动鞋偏好程度相关显著;宜人性特质(Agreeable)与其对教养类(Sophisticated)的运动鞋偏好程度相关显著;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与对强壮类(Ruggedness)的运动鞋偏好程度呈现显著的相关。
参考文献:
[1]彭锦霞.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3):32-34.
[2]周世玉,张为诗.人格特质与品牌个性关系之研究:以运动鞋产品为例[J].中华管理学报,2004,(5):1-16.
[3]Aaker J.L.(1997),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34,3,347-356.
[4]Aaker,J.L.,Benet-Martínez,V.,& Garolera,J.(2001).Consumption symbols as carriers of culture: A study of Japanese and Spanish brand personality constuc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1,492-508.
[5]J.Ferrandi(2004)Aaker’s Brand Personality Scale: A Replication and A Double Methodological in a French Settingftp://ungaro. u-bourgogne.fr/cermab/ ferrandi/l alonde99marque.pdf.
[6]A.Azoulay J-N.Kapferer(2003)Do brand personality scales really measure brand personality? Brand Management VOL.11,NO.2, 143-155.
关键词:汉英习语 翻译技巧
[Abstract]The 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a language, they are expressions with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y take an important part in every languag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idioms and English idioms briefly.
[Key words]Chinese idioms and English idioms translation techniques
一. 习语的定义
习语的翻译很复杂,同样,给习语下个准确的定义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英汉翻译教程》对习语的定义是:“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这一定义无疑具有很多的优点,它有助于我们把注意力更好地投入到英语的谚语,俚语等的学习翻译,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没有从广义上定义习语,这就容易使读者对于习语产生片面的理解,不利于对其整体上的把握。因为从广义上讲,习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和方言等。作为某一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表达方式的特殊语言形式,它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在汉英习语的翻译中常会遇到许多不同的困难,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也就成了习语翻译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二.习语的常用翻译技巧
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习语也被赋予了汉英两种不同文化信息及民族特色,在翻译习语时,必须重视文化差异,努力找出合适的翻译法。
i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以及不引起读者误解的条件下,在译文中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等。由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感情,社会经历和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等方面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英汉语言中有少量相同或相近的习语。这些习语由于使用范围广,次数多,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广为译文读者所接受。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译者可采用直译法。这样,就能够更好的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等。例如: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功夫:“kung fu”;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是不过几年,就被彻底打败了“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班门弄斧: “to teach fish how to swim”; 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Escape? 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 ‘The monk may run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等。直译的好处是能比较完整的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如果直译太多或直译不当,则容易让读者感到滑稽可笑和莫名其妙。
ii 直译加注法
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等的习语在翻译成目标语言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但由于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等不同,为了避免持有目标语言的人们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是不可理解,有必要对译文进行加注。例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This Sima 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但外国人不知道司马昭是怎样一个人,所以应加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220― 265)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 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再如,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head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 the master mind)”; 班门弄斧(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 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东施效颦(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estroy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
【关键词】 好学语文 学好语文 说话写作 不犯语病
所谓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当然,语文也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不论怎样,语文中的语言便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何况,文字和文学也同样肩负着人类表情达意的作用和交流思想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语言生动、用词恰当、不犯语病。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好学语文,学好语文,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每每鼓励学生要正确对待学习语文,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最终使学生个个都好学语文,学好语文。
1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参与兴趣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焉”。这是古人对于教学的看法。可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意趣的所谓“喂饭式”,势必会扼杀学生学习时的求知欲望,自然,学生也不会乐学。如若教师硬行为之,牛不喝水强按其头,最终事与愿违,学生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只有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地建立其具体适宜的学习目标,使他们明确各自的学习目标,提高积极参与的兴趣,如此,才能因材施教,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有了兴趣,学生学习语文时就会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譬如,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适时采取学习目标分层递进之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有的放失,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还可激发不同水准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这篇美文时我便要求学生早起,或登上高高的马家岭山巅,或徜徉于滚滚的大通河岸边,亲自体验日出的磅礴,切身感受日出的奇观,并且让学生们不止一次地去观察日出,分不同季节观察日出,根据不同天气去欣赏日出,然后再与课文内容相比照,看巴金爷爷所描述的海上日出与我们这里的高原日出有何异同。这样不但增添了学生的学习与观察兴趣,而且也让那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自己也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去阅读有关日出的美文,领略家乡日出的壮美,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我”也能行,并不比别人差!
2 端正学习态度,获得参与机会
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直接关乎到其获得知识的多寡与考试成绩的优劣。因此,一定要教育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也应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毫无疑问,只要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那么,他们对学习语文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清楚了,自然也便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语文,为谁而学习变幻莫测、美轮美奂的语文。于是,他们便会在语文学习中积极地获取参与的机会,尽情地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争先恐后地投身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当然,如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要求都是同一标准,不分优劣,则势必使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过剩,差学生学习则应接不暇,或畏难扫兴。为此,在实际之教学中,教师应恰到好处地因人而异,采用分层训练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个台阶地学习语文的阅读与写作,如此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参与机会,并且各“取”所“需”。例如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练习基本的写作技法等等,都应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推进,最终学有所得。
众所周知,语文课文中不同句式,不同段落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朗读法,或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或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因此,教师亦可先对不同的句式进行范读,让学生细听其有何不同,再让语文功底好的学生来领读,以便让不同水准的学生都能领略朗读的妙处,最终让全体学生都学会朗读,并总结出文章中不同句式的不同读法。当然,对于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握不同人物的音色和说话腔调的变化,让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学生都认真反复尝试,对语调低的句子读缓慢一些,对表现兴奋、激动的语句就应语调轻快、高亢……这样,朗读时方可打动人心,感染听众,进而让所有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提高朗读的能力。
3 讲究学习方法,体验参与乐趣
我认为,当翻译员有很多好处。第一,我能够帮助别人,为人民服务;第二,既然我想成为翻译员,那么,如果我能够实现我的理想,我将非常高兴。
当翻译官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职业。每次看着电视机前英资飒爽,我都会以羡慕的眼光看着
假如我是一名翻译家,我希望在我的语言中有热情.自豪.激动这三个方面,“不断地记,不断地学,不断地读”,为国家新文化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词:技巧;练习;差异;习惯;习语;能力;机会
学习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进行交流。语言的交流与掌握大量的词汇、句型、语法是两回事,因为只有在交流中才能与对方进行思维密码的相互破译。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最本质的特点是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我们正是用听、说、读、写来评判一个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是英语教师们常常感觉学生在学英语和用英语时,英语潜在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比如:上课沉默寡言,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在交际活动中,想法很多很好,苦于无法表达等等。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在学习中忽略表达思想的技巧
虽然我国的课本经常修订,每个一段时间都吸收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语汇,词汇难度也不断加深,但是其逻辑思维结构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自己去掺进表达思想的技巧,那么逻辑思维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比如: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句子表达复杂的思想。七年级课本有这样一句话“Next to he hotel is a small house with an interesting garden”.意思是:旅馆旁边有一个小房子,小房子有一个有趣的花园。其实要表达这个意思,我们还可以这样说:Next to the hotel is a small house.The house has a small garden.这样化难为易,既避免因句子太长出现语法错误,又能恰到好处的把意思表达出来,易于表达,也易于理解。
二、没有真正的替换练习
如果一种表达方式对方不懂,美国人(或英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目的是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传统的英语替换练习不是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下的替换,而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比如:I love you (我爱你),按我们的替换方法就是把you 换成 her ,my mother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没有什么意义的替换并没有启动思维。句子的基本结构没有变,若听不懂 I love you,肯定也听不懂 I love her。如果替换为 I want to kiss you, I want to hug to you 等,或者给对方讲讲电影《泰坦尼克号》,告诉对方那就是love——爱,这样以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也就是说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一个表达方式对方听不清楚,就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直到对方明白为止。
三、不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习惯表达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从描述上来讲,西方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内及外,由里及表。中国人正好相反,从时间上说,西方人在时间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中国人是按自然地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在描述一个东西时,往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差别需要平时的留心才能掌握。
四、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待于养成
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比如, 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 一些英语学习者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常说成 :You go first,或Go first,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After you。再比如,中国人与朋友道别时,经常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语。一些喜欢用母语思维的英语学习者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 他们会习惯地说成:Go slowly,walk slowly或 Ride slowly。这些说法听起来很不自然。运用这种方式与人交际经常会导致交际出现障碍甚至失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
五、习语掌握的少
什么是习语呢?说白了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就像北京人说“盖了帽了”,外国人很难理解,这就是习语。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不容易学、易造成理解困难的东西就是“习语”。和美国人交流时,若能适当的运用美国习俗,对方马上就会觉得很亲切,很爱与你交流,并把你当做朋友。因此,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多记住一些习语是非常重要的。
六、缺乏猜测能力
听不懂是说不好英语的原因。之所以听不懂,往往在于缺乏猜测能力。如果能把对方的心思猜透,不用开口就明白了,在沟通上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试想一下,为什么美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很少产生歧义?就是因为能“猜测”对方在想什么,要说什么。猜测对学好口语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听懂,你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猜测来架起一座桥梁,弥补这个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
七、练口语的机会少
咱们中国人把英语当成了一门学科来学,花在寻找语言规律上的时间太多了,真正动口的机会少的可怜,很多学英语的人又不善于创造语言环境,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说过“舞蹈是跳出来的,汽车是开出来的,游泳是游出来的,英语是说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练口语的机会少,就不可能说好英语; 如果不开口说,就永远不会说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说话方面。俗语说:熟能生巧。要想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就要加强说的量。而要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吝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随意砍掉或随便应付新教材提供的许多丰富的口语练习活动 。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的关系,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法,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践,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逐渐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中国人学习口语时,提倡背句型。这只是学习口语的初级阶段。要想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必须在背熟大量的句子之后,多开口。否则,仍不能说好英语。
参考文献:
1.方亚中 《实用英语语言表达技巧》
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其中一些比另一些更重要,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语言更好或者更先进,而只是更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更多,使用范围更广。并不是说芬兰语对于芬兰人不重要,或者毛利语对于毛利人不重要。只是说这些语言对于我们其余的人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另一方面,中文的普通话有十多亿的使用者。起源于汉语的词语占到了日语、韩语和越南语词汇的百分之六十之多。懂中文将会有助于你学习这些语言。它就帮助了我。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在艺术、哲学、技术、饮食、医药等方面影响着世界。今天中国的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中文似乎很值得去学
习。
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从本质上说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如果你学会了一种,你也可以学会其他几种。我就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西班牙语,它就为你打开了一扇门,你可以接触到和8亿人相关的文化、音乐、历史,可能还有商务,这8亿人来自60个国家,其中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如果你在语言学习方面有雄心壮志,那么你可以试试俄语,过去两年我一直在学。
一旦你掌握了俄语,你应该可以和其他的斯拉夫语言使用者交流。
但是先等一等!在头脑发热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语言教学的现状。根据加拿大的一项调查,在上了12年日常法语课后,147所高中里只有1所高中(0.68%)的毕业生可以达到“中等”流利的程度。另外一项在美国的移民学习英语的调查表明,“课堂教学时间”对语言的进步作用甚微。
作为一个掌握了10门语言的人,我知道会说多种语言的好处。我们只是需要改变一下语言学习的方法。但首先,我们必须消除以下七个关于语言学习的普遍误解:
误解1:
Language learning is difficult.
语言学习很困难。
只有当你不想学的时候,学习这门语言才会变得困难。学习一门语言需要花时间,但并不困难。你主要需要听和读。相信我,就这么简单。我做过许多次。很快你就会体会到理解另一门语言的满足感――而在你意识到这一点之前你就能开口说。而通常正是课堂语言的教学方式让人们很难爱上语言学习。
误解2:
You have to have a gift for learning languages.
你必须要有学习语言的天赋。
不,并不是所有语言学习者都需要天赋。任何想学的人都可以学会。在瑞典和荷兰,大多数人都会几种语言。他们不可能都有语言天赋。在北美的外国运动员学会说英语的速度通常比在正式语言学习环境中的人要快。在语言学习中决定你成功的是态度,而不是天赋。
误解3:
You have to live where the language is spoken.
你必须生活在那种语言的使用环境中。
有些去北美的移民永远只会说蹩脚的英语。然而我们在非英语的国家却见到有人可以说非常完美的英语。1968年,当我在香港居住时我学会了说流利的中文普通话,而当时很少有香港人会说。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任何人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获得许多语言内容,你可以把它下载到你的iPod里来听。至于你住在哪里并不会阻碍你学习语言。
误解4:
Only children can learn to speak another language well.
只有孩子可以学会说一门流利的外语。
最近一项关于大脑的研究已经证明,我们的头脑在进入老年时依然可以保持较好的可塑性。比如说,那些失明的成年人必须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布莱叶盲文。跟孩子相比,成年人具备更大的母语词汇量,是更好的语言学习者。我从55岁开始已经学习了4门语言。成年人只需要像孩子那样乐于尝试,渴望交流,不要害怕被嘲笑。
误解5:
To learn a language you need formal classroom instruction.
语言学习需要正式的课堂教学。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课堂学习花费不高,还是个结交朋友的好地方,这种学习方式有着厚重的历史传统。可是很遗憾,在教室里学习一门语言的效率并不高。班上的学生越多,学习效率就越低。语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那些理论的语法的解释难以理解,难以记忆,更难以运用。练习和作业让大多数人都很反感。大部分学校的孩子到了毕业的时候还不能用他们已经学了十多年的语言来交流。
误解6:
You need to speak in order to learn (and I have nobody to speak to).
为了学语言你需要开口说(但我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
通常,能够说一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可以缓一缓。一旦你掌握了某种语言,你会找到机会开口说的。当你正在学习这门语言时,听可能更加重要。尝试说一些“脱口而出”的词组有可能会让你陷入困境。如果你遇到了一位说母语的人,你必然会花更多时间来听这个人说话,除非你已经掌握了这门语言。你没有必要为了学习语言而开口说话,而应该为了开口说话来学习语言。
误解7:
I would love to learn but I don’t have the time.
新“三点一线式”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词典,课本,精选阅读”为三个基本点,以学生语感培养和交际应用为主线。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自我体验上。现介绍如下:
以词典为基本点之一,着力解决学生的词汇问题。
首先选择实用的词典。词典不需要太厚,看其是否包含考纲词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用法,是否强调语言的应用。从高一开始,我和同组教师给学生挑选了价格适中,内容实用的词典。其后,在课本词汇学习时,教师应将其中的高频词汇和核心词汇给学生指出,让学生回环反复记忆和理解该词的基本意义,还要通过字典了解其引申义、比喻义和口语或俚语的用法。例如:call 的用法,call on (SEB I unit ),call up(SEB II Unit ),call in (SEB II Unit );get 的用法,get through (SEB II Unit ),get around(=get about),get stuck,get used to,get /be tired of (SEB II unit ),get across,get hold of,(SEB III Unit )。这些词汇在课本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并且这些短语搭配时,也体现了其基本义不同的侧面及其引申。它们在词典中都有体现,并且在考试中常见的这些基本词汇口语应用也包含在词典中。学生理解课本及阅读中的词汇时借助于词典,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层次,扩大知识范围。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和应用其基本含义,积累总结其常见或特殊用法。并在平时练习和阅读中,注意词汇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多次查找,巩固基础,注意词汇的关联和区别,打好词汇基础。
在中学阶段,课本是英语语法规则和语言交际功能体现的主要载体。教师对学生课本的指导学习,绝非是翻译文章,只讲语法。而应放重点在如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语法知识进行,如何将语言知识付诸于交际应用。对于前者,我认为,对课本中优美句式和重点段落进行朗读和背诵,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SEB II, Unit One Making a Difference 在课文学习中,我给学生布置了背诵课文最后两段的作业。这两段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还激励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探寻学习的规律,并且本单元的主要语法Indefinition 在本部分多次体现。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既积累了英语素材,也掌握了语法知识的应用,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而课堂上教师限定情景前提下对课本内容以及话题的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交际功能的理解,提升其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再学习SEB II Unit 8 First Aid 时,我和学生一起设定了情景:如何对溺水的人进行急救的讨论。我要求学生应用至少4种交际情景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Expressing opinion”、“Expressing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Tell what we should do and what we should not do”、“Supporting an opinion”这样,课堂变的生动有趣,给学生提供了在学习中亲身体验的机会,还锻炼了学生对交际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给学生精选课外阅读材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知识的容量,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通过对原汁原味时政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了国外人士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以及同一问题不同国别人的不同视觉和反映。阅读幽默小品,可以调节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在情感散文中,学生可以领略到生活的真谛,理解和感受爱的力量。另外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等都是很好的阅读学习材料。通过这些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体现语言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提升对各学科之间联系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认知能力。
以学生语感培养和交际应用为主线,这条主线既贯穿了三个基本点,也体现在每一个基本点上,这也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标。学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他对英语句子和篇章的感知,而不是他们对某一语法规则的机械记忆。因此,语感培养练习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时时体现,处处应用。语言的交际应用,不仅是考纲中所规定的几种情景应用,更应是学生用英语正确、合理、清晰表达自己感情。在掌握交际英语中礼貌,简洁,约定俗成几个原则后,学生在真实或模拟场景中讨论和交流,可以使其达到学习语言的这一目的。
(一)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 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 , 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 to miss the boat (错失良机)、all at sea( 不知所措)。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 nd)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 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历史典故
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赔了夫人又折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其特定内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Trojanhorse (特洛伊木马, 出自希腊神话) , arrow of Cupid (丘比特之箭, 出自罗马神话)。
(三)习俗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 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 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 却是一种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和宗教文化, 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 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 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 God 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 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 damn you, 危险过后常说Thank God或God bless you。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一直被奉为西方文化的经典。英语中许多成语也正是出于此。如finger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 ,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 (真心行善,不求回报)。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英汉习语并成功地进行英汉习语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英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汉习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鉴于此,译者不能只作字面上的直译,必须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语言及文化知识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用另一种对等语言即译语进行各种转换,为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精确信息,按“功能对等”原则让“读者同等反映”。因此, 习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 用奈达的话说, 即是“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 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 另一方面, 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 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方法是: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 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纸老虎(paper tiger);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直译的好处是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是, 如果直译太多或直译不当, 则容易使读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 甚至引起误会或错误联想。如: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猪八戒倒打一耙(To put blame on one's victim.)“黄河”和“猪八戒”等词汇都含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直译,外国读者一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以“功能对等”的方式翻译才能在东西方读者中引起与愿意相符的感受。
(二)直译加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 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 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 Don Juan (唐璜,意为风流浪子) , 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 指多此一举, 纽卡索—— 英国一产煤中心) ,班门弄斧( show of
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 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东施效颦(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estroy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 (三)等值互借法
成语的对等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即比喻意义、比喻形式和感彩。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或感彩上都比较相近,这时候,习语翻译就可以采用等值互借法, 或称同义习语套用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保留源语的形象、风格, 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习惯, 可以让译文读者轻松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如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 great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turn a deaf ear to (充耳不闻)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四)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 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会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家丑) 、 逼上梁山(be forced to do something) 、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 speaking)、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张 玲: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这种方法还适用于那些运用具体、浅显的比喻来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理,且语言生动诙谐的歇后语。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可译为wait and see,“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译为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 hearted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