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技术的应用范文

农业技术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技术的应用

第1篇:农业技术的应用范文

由于采用物理农业技术,在蔬菜大棚中生产的蔬菜较对照温室提前10天上市,黄瓜较常规种植增产30%;发病率降低83%,辣椒较常规种植增产25%,发病率降低85%;达到的绿色的标准,西红柿较对照棚相比亩产提高16.7%,提前15天上市,全生长过程中未施用农药,实现了蔬菜的绿色无毒化生产,对照棚中施用了7次农药,较对照棚节省农药施用费70元;同时,由于示范点采用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生产的绿色蔬菜由于无农药、化肥残留,品质好,在阿勒泰市直接进入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销售价格高于普通蔬菜20%以上,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技术推广中采取的主要做法

2.1成立项目领导、技术小组及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负责机具的选型、引进、适应性改进、技术指导、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等工作,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人才支持。

2.2多方位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现代物理农业化技术》培训教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于技术培训及宣传。通过“科技之冬”、技术培训、新闻媒介等形式对现代物理农业技术进行培训、宣传,培训农民400余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60余人,发放培训教材200余份。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得到普及。

2.3责任到人,跟踪服务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技术人员各负其责,严格按照所分管的工作履行职责。深入示范点,实地考察大棚情况,根据所选大棚面积确定了机具的型号,技术人员从设备安装调试、作物生长前期、中期管理、后期生长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效果的正常发挥,同时做好对比测试数据的收集整理等。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通过技术推广实施,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认可存在一定难度。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改变了以往农民所习惯的化学农业模式。相对于化学农业的直观、见效快的特点来说,物理农业技术中的空间电场的效果,在农民看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农民接受此项技术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推广应用见效周期相对较长。物理农业技术相对于其他农业技术来说是一个见效周期较长的技术,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其增产、防病效果才可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机具一旦出现故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或更换配件,目前的售后服务不能满足此项要求,且配件更换需从生产企业发货,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具的使用效果;四是机具价格较高,农民一次性投入成本大。一个蔬菜大棚中将物理农业装备全部配齐需要投入上万元,农民接受此价格存在一定难度。

3.2对策

3.2.1与农业合作社配合推进此项技术的推广速度。农业合作社在农民中的影响力较大,借助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可大大加快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3.2.2通过媒体、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加大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一方面使农机技术人员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农民了解、认知此项技术。

第2篇:农业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

1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机具的应用问题

1.1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欠缺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便是农业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养不够。由于相关方面的应用与推广是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要求性的,所以相关的农业生产人员应该也必须具备一定专业能力与专业的技术,从而才能更高效率地施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所带来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现状是我国的农业生产人员年龄偏大,知识面不够广,理解能力不足,专业能力也相应地缺乏。此外,我国当前大部分农业基层农民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变动只出不进,这样的现象实在是不利于新技术的运用和农机具的普及。因此改善从业人员的组成结构,提升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解决新型农业技术和农机具应用问题的关键。

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失

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辅助器具在使用普及的过程中是极其依赖基础设施的,只有好的基础设施的辅助,才能够更加完美地实现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使用效果。因此,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国现在农村基础农业设施是十分的缺失以及不完整的。尤其是建设力度不足、建设经费不足、建设管理意识不足的问题非常的突出,这些现象严重地使得新兴技术和农机具无处可施展拳脚,从而使得其实用性大大降低。此外,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无法全然贴合新农业技术的需要,也无法完整地为新兴技术和农机具提供对应的保护,从而使得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受到严重的阻滞。

1.3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生产环节也不局限于传统的那几样,而触及到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所以,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就不能仅仅的适用于农产品生产这一个方面,必须对后续的环节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只有在合适的地方施用合适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机具,才能有效地提升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但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尽管国家已经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依旧较低,新型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率也不够令人满意。

2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机具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养

第一,要改革农业从业队伍的构成机构,从而建成科学合理的专业,多加引进青年人才到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来。动用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一部分愿意投身此行业的专业人士,以期逐渐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与相关方面的能力与技术。第二,定期组织农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方面的培训与再教育,让农业从业人员不仅有知识的重塑,更要让其跟上时代。针对这一点,可以将不同年龄段的从业人员进行一定的划分,并且施以不同时期长短不同教学内容的培训,并且采用科学的考核手段以提升整体队伍的质素,从而推进新型技术和农机具的普及与应用效果。

2.2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第一,要大力投资于农产业的基础的设施的建设与整修,对于资金筹集的渠道应该有所扩展和更新,来保证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流来运转和转型发展。同时,对于政府拨款提供的相关扶助经费,一定要合理利用不得浪费。若资金流仍不充足,便吸引当地或者其他地域的公司与企业来进行投资,以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流入,保障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要加强相关建设人员的管理理念和建设的意识,对于相关管理的标准与要求上面要更加的严格与完善一些,确保管理体系的科学与先进,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有革新又有效率,为推广普及农机具的应用与新型技术的推广打下坚固的基石。

2.3逐渐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首先,要创建相关联的农业的相关技术应用大本营。依照农业牵涉到较弱的方面来创建相关联的农业的相关技术应用大本营,不断运用新式的农业的生产技术科技与农用机械,不停更换更好的运用方法,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然后,扩张农业的生产规格。能够与有关的农企寻求技术上的互帮互助,从而有一个良好的长期互助的关系,给新式的农用机械和生产技术供应物资和人力资源,这样就能保证扩张农业的生产规格和新式农用机械运用的高效性。

2.4结合企业与研究机构开展宣传

经过相关的普及与推行,让农民更了解新式的农用机械和生产技术。现在的农村显得更为富足,电话和电视等电子产品已经出现在了他们的家中,应当从电视和收音机等方面来向农民普及农用机械和新型生产技术,这样农民就知道了这些新式的东西,就会主动去关注这些东西。在新式技术成品的转型上,高等院校、研究部门和生产公司应当一同分娩,保证科学研究实际达到生产环节中来。除此以外,在农用机械和新式技术的操纵和运用方面应当确切斟酌农民切实的生活状况方面,保证新式的农用机械的“简单化”,使农民操作新式的农用机械的时候感受到它带来的方便和便捷。

2.5健全农业基层推广队伍

为了给新式的农用机械设施的普及制造优越的环境,农用机械设施技术方面的普及指的是把新式技术、新式器械还有新式的成品不断地推敲、示范、培育和询问等方面最后为产业的高效性起到辅助作用的一个阶段。但是在最下层给农业普及的机关其实就是慈善机关,这些慈善机关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从各个方面服务最下层的农产业,牵扯到了最下层农业对于新式技巧、新式设施还有新式成品的运用。但是最下层的处境比较困难,所以许多好的人力资源不情愿在最下层上班,最下层农业的普及机关的金额缺少,要进行普及会面对很多的困难。从而一定要增强农业普及机关的人力资源培养的规模,引入更加优秀的人力资源,高层机关应当有专门的基金为这方面的工作进程保障扶助,这样就能确保最下层农业的普及和推行能够稳定可靠。

3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推广对策

3.1探索农技推广新方式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以当地农业特征来为基础,开拓新型技术,搭建新品种示范基地,并将示范基地作为考察对象。积极建立以技术为基础的村庄入境项目,以专家—技术讲师—技术示范家庭—普通农民四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来作为进入村庄的推广模式,缩短农业技术与农户之间的距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开展土壤测试配方施肥、高产的重大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广泛宣传,确保宣传进村入户,以发放“明文”等形式来提升对农技推广活动的影响力,确保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3.2结合产需

农业技术研究成果与基层农户的生产需求之间关系密切,相关部门应针对农户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来研究与基层农户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技术,来确保新型农业技术具有实用性、有效性,从而促进我国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3篇:农业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农艺节水;现状;应用;途径

农艺节水技术是兼顾节约水资源与作物生长需求的新农艺技术。随着对节水技术、水与植物之间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农艺节水技术应用逐渐增多,其在种植过程中节约水资源的作用愈发重要。

1农艺节水技术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农业研究的重点问题。农艺节水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例如:保墒节水类技术能够根据农作物的用水量相应地提供不同量的水资源,从而严格控制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用水量;可以通过降低蒸腾的方式不断控制农作物用水量;能够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改善群体叶面积指数,从而全面增强水资源的利用率;能够有效减少农艺生产过程中的水处理环节,减少污水排放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保护土壤的作用;还能够有效解决半湿润地区的干旱问题。实施农艺节水技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支持。

2农艺节水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利用耕作技术措施,提高土壤墒情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部分灌溉用水依靠天然降水。耕作保墒技术是指在耕作过程中进行人为干预,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增加土壤墒情,增强土壤肥力,充分激发土地的增产潜力。耕作保墒技术要点:1)通过改变农田地势、地形等方法拦截更多的天然降水,增加土壤可利用水量。2)适当施用肥料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3)在降水量较大时期进行抗旱播种,将天然降水蓄积在农田中,在作物生长初期储备充足的水资源。4)选择抗旱能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抗旱能力强意味着作物对土壤中水分的利用能力强,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有效增加产量。

2.2覆盖减少土壤,保护土壤墒情

受季节影响和出于土地休养生息的目的,必然会存在一段农闲时期。农闲时期土地无覆盖,土壤完全暴露,稀少的降水量加上干燥的大风等因素,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大量流失,不利于后续的农业生产。覆盖保墒技术是指用地膜或秸秆将的地表遮盖住,减小土壤水分蒸发量,保护土壤墒情。以秸秆覆盖技术为例,具体操作是将作物的秸秆打碎平铺于地表,再将一层土覆盖到秸秆上。利用作物秸秆覆盖土地的优点是:首先,将收获后的秸秆再覆盖于土地上,是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既省去了农户后续处理秸秆时消耗的人力物力,又不需要过多的科技手段介入,避免对土地造成破坏;同时,覆盖于土地上的秸秆相当于为土壤加盖了保护层,大大减小了土壤水分蒸发量,为土壤保墒提供了保障;另外,秸秆的自然腐烂过程为土地注入了大量的有机质,是天然的土地肥料,能够增强土壤肥力;最后,散落在土壤表层的秸秆就像是土地上的一个个小型水坝,能够截留水分,减少水分流失。

2.3化学调控介入,实现灌溉水与肥料耦合

根据经验建立的农业种植模式中,水和肥料是作物生长的两个必要因素,但主要是定性地为作物施加肥料、灌溉水分,没有对作物进行定量计算。如果转化一下思路,在农业生产中水与肥料的耦合就是为作物调配了营养液,在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水与肥料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作物的生长情况。传统的种植模式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信奉肥料施加与农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都是积极的,所以不合理的水肥施用导致水肥利用率低下,不仅不利于作物生长,还会造成大量浪费。水肥耦合技术是指以化学调控作为辅助手段,在灌溉水的同时耦合肥料。水肥耦合的优点是:化学调控可以改变作物的蒸发率,使被作物吸收的水分更多转向作物生长的需要,而水肥耦合能够保证在最佳的施加范围内,让土壤和作物吸收足够的水分,获得充分的营养物质,使传统农业向更为精准的高科技农业发展。

3提高农艺节水技术应用效果的途径

3.1提升农艺节水技术的科技含量

由刀耕火种慢慢转变为二十四节气等规律性种植,自古以来的农业发展多为经验发展的结果,增加农艺节水技术中的科技含量是农业更大进步的契机。以美国的耕作模式为例,美国利用大型设备对土地进行灌溉,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省去了大量的人力,而且通过灌溉设备的精准调控能够保证每一片土地都获得足够的水分,却不会有灌溉水过量而浪费的情况。在我国的农艺节水技术发展中,节水灌溉设备的科技含量仍比较低,未能做到质量与价格共赢,质量优秀的节水灌溉设备价格昂贵,价格低廉的节水灌溉设备又容易损坏,使得农户对节水灌溉设备产生抗拒,而且地膜覆盖保墒之类的节水技术,在使用过后残膜会留在土地中,破坏土壤质量,不利于下一次耕种。为此,急需提升农艺节水技术的科技含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让农户更容易接受。

3.2提高农艺节水技术的适用性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每一个区域都种植着不同的作物,每种作物都承受着不同的气候风貌和地形环境。例如,就北方与南方而言,北方的水质大多为硬水,而硬水产生的水垢会堵住滴水孔,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就会受到限制。要想更好地推广应用农艺节水技术,必须要开发多样性的农艺节水技术,增强其适应性,以满足不同环境下农业生产的需求。

4结语

粮食安全问题和水资源紧缺问题是世界发展不能忽视的问题。农艺节水技术是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推动农艺节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够以合适的水量实现作物产量提高的目的,且在作物增产的同时还可以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参考文献

[1]胡也男.农业发展中农艺节水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8):139.

[2]韩宪东.现代农业中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的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5):92-93.

第4篇:农业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农业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农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售卖,农业生产活动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自动化监控和管理,通过观察和检测农作物的生长和种植条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有利于释放人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1]。

1新时期国内外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席卷了全球各国,以美国、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开始逐渐完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频率大大提升。

1.1美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美国在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计算机开始在美国广泛应用,对增强美国农业生产的效益创造了良好条件,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美国农业逐渐步入了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的新阶段,农田灌溉、农药喷洒都实现了自动化。农业科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农业服务系统方面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并构建了农业信息传播系统,能够将农业市场信息快速传递给用户。

1.2德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德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反映在计算机模拟应用、数据库开发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德国农业生产大多是农场经营,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同时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经过不断改良,农作物质量和产量也有了一定提升[2]。

1.3韩国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韩国作为亚洲发达国家之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频率较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韩国重视农场主与科研人员的农业生产效率,注重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在韩国计算机技术应用过程中,动物改良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作物基因系统等的建立,为提高农作物生产种植和科学管理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1.4中国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在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技术推广、防灾减灾等领域中。1)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应用。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农业环境和农业资源中应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调查和处理土地数据信息系统、红壤资源信息系统、农作物生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国家农业资源数据库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水平,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2)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是服务农业生产的重要系统,通过创建农业生产系统,可以为农业生产、农作物销售等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也可以为农户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对推广优质农作物品种等创造了积极的影响。农业生产系统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则可以借助遥感的方式来对农作物生产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管理,从而构建农作物生产模型,满足农作物生产发展需求。3)在农业研究与技术推广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研究与生产技术应用上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包含了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实用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库等,现阶段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4)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而计算机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应的辅助。例如天气预报可以让农民调整生产种植的方式,应对干旱、洪涝、地震、台风等带来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防灾抗灾、避灾和减灾方面具有积极影响。随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技术生产信息化有利于预防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灾害。5)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农场管理方面的应用,搭建的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农场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农场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信息系统等,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农业活动开展的效率。

2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中融合力度在不断加深,并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计算机技术也获得了较大的应用,对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时间较短,地区之间的差异存在发展水平不均衡,而且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不完善,相关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在农村地区实现较大力度的推广,没有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与农户的生产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农民生产活动依旧靠传统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农业生产水平较落后,不同农户的农作物产量也不同。我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仅仅在小范围的地区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应用,但是在推广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方面的效率较低。不少新型职业农民选择用互联网来销售优质的农产品,例如惠农网、淘宝网、京东网等助农平台,为农户销售农产品开辟了新途径。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农业生产活动是在农户自主经营的条件下实现的,部分经济作物依旧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户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成本也相对较高,计算机的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网络也无法在农村地区全面覆盖。农村使用和拥有计算机的人数比较少,可以直接获取的农业信息也比较少,无法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优势。因此,我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3新时期农业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3.1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数值的应用

现代涉农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计算机来设计农业生产的方案,并选择出低成本、高收益的农业生产方案,为现代涉农企业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借助计算机数值分析对家畜饲料培养进行指导,将家畜的营养物质需求量、企业饲料库存饱和承受比、市场销售环境等实际指标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系统还可以对动物饲料喂养进行控制,例如高价饲料控制量,获取最适宜的配比方案,规定饲料添加剂用量等,将该饲料量应用在农作物育种方案、施肥方案中,则能够结合线性回归、动态分析、整数规划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地理研究、综合评价、管理政策决策的服务。

3.2在计算机信息模拟试验中的应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系统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系统的定义不只是集中在企业、工厂的范围内。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下属养殖、种植单元属于小型的生产系统。在模拟系统工作时,可以借助有序调查、定位系统内部各个客体之间的关系,搭建数学抽象模型,将模型转化成计算机模型,作为计算机程序来编写相应的系统。

3.3发展智慧农业和订单农业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结合基本国情,给予农业生产活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为推动农业等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业生产中充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可以推动国内农业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应用中,要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传播农业生产的知识、传递农产品的信息状况、及时更新农产品的销售和回收价格等,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同时在惠农服务方面,可以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智慧农业”,以提升农业生产种植效率。通过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为激活新型农业生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

3.4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发挥农民的生产潜力,增强农民的职业技术能力,打造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农户能够充分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的经济结构,为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创造良好条件。

3.5在畜牧养殖领域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在畜牧养殖范畴中应用,可以从计算机信息工程学的视角出发,实现生产管理辅助、饲料配方设计、生产过程控制、遗传育种计算等,通过计算机数值试验,有利于支持遗传中计算与饲料配方设计,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生产管理辅助与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未来信息化养殖将会成为养殖业发展的趋势,对提高养殖效率、增加养殖产量和质量等产生积极影响[4]。

3.6农业生产气象中的信息化预测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化的预测,可以通过实时气象数据数值来对地区的天气变化进行监测,及时做好农业生产防范处理,从而打造规模化的计算机农田温室系统,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管理。在农田温室系统的应用中,可以综合控制室内温度、湿度、肥料、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在改变温室环境的基础上可以设定相应的目标值,从而有效调节温室内的环境气候,促进农作物生产环境不断改善。

第5篇:农业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旱作节水技术;推广措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50-02

在农业生产中,环境条件因子对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这些因子中,水又起着绝定性的主导作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如何人为地克服水资源不足的难题,将受水分制约的低产田转变为高产田,是目前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现今的旱作节水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其成为可能。

1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意义

1.1 是因日益严重的外部气候条件因时因地产生的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导致“春旱”、“伏旱”现象频发,相继出现的严重干旱造成粮食减产损失严重,农业缺水形势极为突出[1]。我国东北地区,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丰欠波动较大。而旱作节水技术的运用,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2 节本增效,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发展要靠科技、投入,节水农业同样如此。为此,在实践中要初步形成以改进耕作方式为根本,立足于田间节水,以先进的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为主体,强调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以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增产增收为目标,集成配套创新节水模式,普及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2]。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经营管理粗放,农业节水技术普及率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风沙土区遇干旱年份减产严重,干旱已经成为限制粮食产量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保证农业稳产、高产、可持续发展,节水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2 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的措施

2.1 合理分区布点,建立旱作节水试验示范基地

(1)用于研究玉米节水灌溉施肥技术的田块,每块示范田面积不小于1 hm2,要选择交通便利、适于参观的地块,旨在探索大田玉米滴灌种植方式对肥料施用的影响,从而达到高效、节水、节肥、增产的目的[3]。

(2)针对不同区域和土壤立地条件,设立示范点,特别是沙土区玉米创高产技术,同时结合应用玉米宽窄行种植方式,集成配套应用测土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及化控措施等。

(3)旱作节水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有利于相关学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如植株营养诊断与养分调控技术、高产高效测土配方施肥关键技术、不同氮素、磷素和钾素、不同时期施用及调控技术等。

2.2 因地制宜,着重实施

针对当地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进行统一规划布局。从农民需求出发,着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农技服务、科技示范,加强农民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2.3 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准确把握不同区域内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特征,根据试验、示范、推广适宜的节水技术,有步骤地开展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4 分区谋划,突出重点

根据区域资源和环境条件,在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坚持节本增效,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相关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

2.5 引入资金技术,加强合作

与科研部门紧密结合,注重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在吉林省梨树县,县农业总站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10余个单位合作,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2.6 搭建平台,畅通网络

建立信息平台,畅通农村科技服务渠道,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及节水信息技术体系建设,提高节水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4]。以电视、电台、网络、电话为载体,扩大旱作节水技术示范辐射层面,提高宣传效果,加速旱作节水技术普及应用。

3 发展旱作节水技术的成效

3.1 加快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粮食产量

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增加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在试范区,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田玉米产量可达13.2 t/hm2,个别试验小区玉米产量超过14.0 t/hm2,而常年玉米产量平均仅为7 500 kg/hm2。

3.2 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一次完成,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省工、省时降低作业成本,产量可比常规种植平均增产10%以上。

3.3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用水方式,为农村提供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5]。通过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指导,普及旱作节水技术知识,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3.4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由于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要强调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科研院校将全面开展配套技术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包括先进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及节水农业信息化服务等,推动旱作节水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高技术到田率,从而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总之,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现代高产农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方向,能进一步对促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实施和转化,达到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与综合运用,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收,农民增效。

4 参考文献

[1] 周更强.果树滴灌工程设计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16-117.

[2] 母付玲,刘勇.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推广[J].甘肃科技纵横,2007(3):55,58.

[3] 马学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1(6):33-36.

第6篇:农业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节水机械化 农业节水技术

农业现代化应包括三个方面: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具现代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而生产技术现代化和生产工具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为农业机械化。水为农业生产生产之源,而我国水资源极度短缺,尤其广大西北地区极度缺水,节水灌溉及其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目前,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我国许多省市和地区已获得应用推广,本文从实践和考察中,探讨农业机械化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的相关问题。

1. 农业机械化节水技术简析

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是以增强土壤蓄水、保墒, 节水浇灌为主要方向, 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 将深耕深松、微灌、喷灌、滴灌等技术组装配套的一项效果明显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根据实验测定,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实施应用 ,可节60%以上,并且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对解决农业水源不足 、土壤蓄水能力差和无法正常浇灌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效意义,其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对于一些少雨干旱地区,如我国广大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和节水具有重大意义。

2.农业机械化节水技术的应用

2.1机械深耕深松

一般耕地深在15~20cm左右,以下就是犁底层很坚硬,不利于作物生长。所谓深耕,深松就是基本的保护性耕作作业。但是现在所讲的机械深耕深松和传统耕作中深耕深松有所不同,机械深耕、深松是在秸秆覆盖地面上作业的。一般根据情况会每2~4年进行一次深耕深松,深度在30cm左右,这样不仅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利于空气进入,还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和蓄水能力,并且减轻病虫草害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机械化深耕深松能使土壤含水量提高2%~5%。

2.2机械化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技术现在的使用已经比较广泛,而且效益显著,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现在主要的地膜覆盖技术包括垄膜 沟植机械化技术和覆膜穴播机械化技术。使用这项技术大概能增产30%~40%。方式主要是季作物的全生育期覆盖,或者结合其他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膜上灌或膜下灌。地膜覆盖能不仅可以提高地温促进早熟、缩短生育期,还能、保水保肥,防止低温冻害从而改善了土壤的性能。

2.3喷灌机械化

喷灌机械的使用也比较广泛 ,主要是对农田 、果园 、温室大棚等的应用 ,还能和植保以及施肥结合使用。主要优点是节约用水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节省劳力。喷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水源工程、水泵、动力机、管道系统、喷头及附属设备等。喷灌系统按不同分类方式分机压喷灌系统、自压喷灌系统、管道式喷灌系统和机组式喷灌系统。

3.农业机械化节水技术推广

3.1推广重点区域

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极为短缺,西北的面积占了全国的1/3,但是水资源量却只达到全国的1/12,也就是说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6,而西北部分地区缺水则更为严重。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瓶颈。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西北地区灌溉水的效率低 、浪费又大 ,这样就使得农业用水占总用水的比值过大,例如在我国西北内陆区这个比值竟然高达95% ,而一些发达国家这个比值50%左右。因此,西北地区是农业机械化节水技术推广的重点区域。

3.2推广的实效

近年来 ,我国在大田作物中部分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机械化地膜技术,机械化喷灌技术以及机械化沟播等农业机械化节水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地区农业部门,获得了一套较丰富的农业机械化节水技术推广经验方法,由于农业用水有效率的提高,在其促进下,了各个试验示范区的农业经营规模明显扩大,农业生产水平相应提高,经验表明,在蔬菜温室大棚中推广应用的滴灌、微喷等技术,其节水效果最好。对于推广示范区的广大农民而言,也越来越感觉到机械化节水农业技术应用,所能带来经济效益。这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节水技术推广,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部门已基本具备大面积、大规模推广节水农业机械化综合技术的条件。

3.2推广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

目前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先机械化节水技术还未能达到广泛应用,同时在推广的过程中往往受当地的实际情况限制,只能推广其中的单项技术,综合技术无法独得推广,也相应达不到规范要求,再者农业机械化节水技术投资相对较高,使其制约了农业机械化节水技的推广。

可以利用各种广播电视等媒体来展开宣传,透明化国家支农政策,以及公开化相关技术研究成果。其次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支农。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先以种植基地和示范点为主进行试验,收到显效后再来扩大推广应用的面积。再者要快步调整农业结构,对于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这一综合性项目, 我们不应该只靠农机部门来解决,而是政府应该去调动各个其他相关部门组成节水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 负责项目的实施, 全面推广应用。最后要完善服务和组织措施,机械推广的程度和售后服务有着很大的关系,要很好的推广机械就要有一个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同时各个生产厂家应该积极开展研制高性能产品, 最终共同取得良好的效益。

4、结语

农业机械化节水技术对解决农业水源不足 、土壤蓄水能力差和无法正常浇灌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效意义,其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对于一些少雨干旱地区,如我国广大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和节水具有重大意义。农业机械化节水技术应用方面包括深耕深松、微灌、喷灌、滴灌等技术组装配套的技术。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获得推广应用,取得成效与经验,但面临大范围应用推广,存在综合技术无法全面推广应用,发展受资金制约等问题,应由各地政府部分多开展宣传,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相关产业研发,完善服务和组织措施等予以应对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志臣,何永文 《谈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中国农机化・综述 2007.8

[2]靳伟《西北地区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农业机械论坛・科技推广2008.7

[3]侯珍桃《浅析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农机推广・安全 2006.1

[4]田沙峪《农田灌溉节水现状及趋势》农科论坛・农业科技 2010.3

[5]吴晓静《农业节水机械化现状及推广》地质・水利2009.4

第7篇:农业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发展应用农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传播、利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也凸显了它的重要作用。但就我国目前农业状况,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落后。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引发农业科技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前景

1.1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作用。信息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①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②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③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1.2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四个方面,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长模拟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等。专家系统(Expertsystem,简称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国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1.3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已建成,并与农业部、国家科委、国际信息网联网,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及其推广事业的发展,使各级领导、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水平及趋势,掌握科研课题的设置及进展,了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研究项目的立题、合作提供极为有效的手段,也使农民很容易得到他们需要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

1.4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是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上至农业决策者下到农民,因信息不灵而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如山东苹果发展,因发展面积过大、发展品种不对路而积压滞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有必要建成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5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各种灾害如气象、洪涝、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信息是防灾、减灾、救灾、避灾的关键,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最先进的加拿大Radarsat微波遥感卫星及我国遥感飞机等遥感平台采集遥感数据,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对洪灾做出了准确预测预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地预测出洪水可淹没的地物类型及高度,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我国战胜这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立下了特殊功劳。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使得及时迅速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成为可能,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使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可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特点实行自动定量化控制,进行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这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变农业效益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储备。①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②加强农用传感器的开发;③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3S技术与专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信息控制技术集成为多功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实现监督、预测和控制的结合;④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开放的体系,需要来自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集成具有经济学家、农学家等专家功能的巨型综合专家系统;⑤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远程教育。

2.2发挥合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在新旧体制转变时期,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战略上应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

2.3合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建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陈旧信息进入市场 和数据系统。在加强国家各级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4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加快“全农”工程建设。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区域网、局部网,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实现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

第8篇:农业技术的应用范文

摘 要: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尤其在我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小,这就更需要有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来提高农业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正好给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产量,还能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和研究,探讨一下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农业种植;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3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西方欧美国家,已经把现代化技术广泛的应用到了农业种植领域中,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保证了农业种植的产量和品质。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强化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有效促进农业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1 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1.1 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现在,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应用到了许多领域,而且都给这些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就具有了可行性。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不仅能及时发现并分析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精准的调控种植环境和条件,有效的提高农业产量。另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农民在农业种植中一旦有什么问题都可已在数据库中搜索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农业种植水平,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

1.2 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研究属于生物工程的研究范畴,所以加强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十分必要。目前,生物工程技术已经在我国农业种植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栽培、生物杀虫、转基因等技术上,比如花肥的应用等,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了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1.3 遥感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农业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还可通过遥感技术云平台获取农作物影像数据,包括农作物生长情况、预报预测农作物病虫害等。用遥感技术还可以进行农业灾害评估:比如干旱程度,农作物发病,蝗虫灾害,一般通过检测土壤湿度和农作物叶绿素,叶黄素进行评估受害程度以及受害面积;农作物估产:包括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动态监测、种植 面积测算、单位面积产量估测和总产量估测,属于定量遥感,通过NDVI,叶面积指数反演或正演获得。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影响

2.1 有利影响

2.1.1 现代化技术提高了农业种植的产量

由于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广泛应用,通过杂交等手段,培育出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质量好,而且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对环境条条件的要求没那么严苛,大大提高了农业种植的生产效率。

2.1.2 现代化技术可以延长作物的生长周期

农作物的生长都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打破这一限制。比如现在最常见的蔬菜大棚技术,可以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农作物,无论什么季节都可以吃到想要的瓜果蔬菜,使人的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这种蔬菜大棚有很多优势,其内部温度湿度等条件都可以自行调节,这就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更加有利。

2.2 不利影响

2.2.1 造成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种植都在过分的单一追求产量,这就导致了在种植过程中盲目滥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剂,长期、大量的使用严重污染了土壤环境,使土壤条件不断恶化,反而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此外,大量的化肥农药残留渗入地下,污染的地下水源,这些受污染的地下水,在被人类发掘使用,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农产品的质量。

2.2.2 造成土地盐碱化

在农业种植中,灌溉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加快了灌溉的速率,而合理科学的灌溉不仅能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还能有效地节约水资源保护土壤环境。但是,一旦出现过度灌溉,就会加速土壤中营养成分的流失,进而引发土地的盐碱化,影响到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3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种植中,现代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够科学合理的地方需要改进,这就是需要国家技术部门以及全体农业种植工作者共同努力,更好的提高农业产量,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农业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精细农业 信息技术 卫星定位系统

0 引言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随着生物遗传育种技术的进步,耕地面积的扩大,化学肥料及农药的大量使用,世界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种农业增长模式也同时带来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浪费、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精细农业”的概念和技术应运而生。

1 精细农业的含义

“精细农业”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利用现代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获取农田内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各种因素的时空差异,避免因对农田的盲目投入所造成的浪费和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具体而言,就是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土壤、地形、地貌、水分条件等)、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并对作物苗情、病虫害、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在获取上述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作物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施药、除草等耕作措施,以达到对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2 精细农业技术组成

2.1 数据采集技术

“精细农业”技术是通过产量测量、作物监测以及土壤采样等方法来获取数据,以便了解整个田块的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变异特性。

2.1.1 产量数据采集 带定位系统和产量测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在收获的同时,每隔1.2秒记录当地的产量,记录数据以文本形式(经度、纬度、产量和谷物含水量)存储在磁卡中,然后读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影响产量精度的主要原因是GPS(或DGPS)定位精度、产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实际割幅和前进速度的准确性。

2.1.2 土壤数据采集 土壤信息一般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肥力、SOM、PH、土壤压实、耕作层深度等。利用GPS在田间定位,采集土样。由于采集的土样一般还要送到实验室处理分析,耗资费时,成为实施“精细农业”技术实践的瓶颈。

2.1.3 苗情、病虫草害数据采集 利用机载GPS或人工携带GPS,在田间行走中随时可定位,记录位置,并记录作物长势或病虫草害的分布情况。

2.2 数据分析 一般采集的数据都是以文本表形式表示,需要利用一些数学方法进行处理,生成分布图。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统一起来,将田间观测者的地理位置和田间观测数据,通过便携PC和天线发往办公室PC,利用软件自动生成田间数据分布图。

2.3 决策分析 “精细农业”技术是根据田间采集到的不均衡空间分布数据及有关作物其它信息,经过决策分析,来控制投入方式和施用量。决策分析是“精细农业”的核心,直接影响“精细农业”技术的实践效果。GIS用于描述农田空间上的差异性,而作物生长模拟技术用来描述某一位置上特定生长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只有将GIS与模拟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2.4 控制实施 “精细农业”技术的目的是科学管理田间小区,降低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作为支持“精细农业”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除了带有定位系统和产量测量的联合收割机外,按处方图进行作业的农业机械还有:带有定位系统和处方图读入设备,控制播深和播量的谷物精密播种机;控制施肥量的施肥机;控制剂量的喷药机;控制喷水量的喷灌机;控制耕深的翻耕机等。例如,当驾驶拖拉机在田间喷施农药时,驾驶室中安装的监视器显示喷药处方图和拖拉机所在的位置。驾驶员监视行走轨迹的同时,数据处理器根据处方图上的喷药量,随时向喷药机下达命令,控制喷洒。

3 精细农业技术的应用

3.1 “精细农业”具有以下优点:

3.1.1 提高收益 按照土壤特性、作物需求,实施灌溉、施肥、播种和病虫草害防治,即能降低用水、肥料、种子、农药的投入,也能增加作物产量。

3.1.2 保护环境 根据农田作物定点需求,控制化学物品的施用量,即能降低土壤、地下水、作物品质的污染,也能保护生态环境。

3.1.3 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即能避免因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水带来的副作用,造成作物减产,品质下降,也能改善因缺少养分造成的减产和降低作物品质。

3.1.4 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由于可以获取农田更多的信息,能够使作物生产管理人员制定出更准确、合理的管理决策。

3.2 需要满足的条件

3.2.1 农田大小 农田大小的概念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不同国家,适于“精细农业”技术实践的农田大小不一样。一般需要一个全面的经济分析,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适于“精细农业”技术实践的最小农田范围。

3.2.2 农机化程度 农田可大可小,但是,农业作业若不是机械化,“精细农业”就无法实施。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喷灌机等。另外,还需要GIS、GPS(DGPS);信息采集、分析设备;随农业机械配备的定位系统、控制设备、监测设备等。总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利于实施“精细农业”技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