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家康复护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路径; 制订; 效果
最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70万人患有新发或复发的脑卒中,世界年平均发病率约为200/10万人,病死率接近100/10万人[1]。随着重症监护及综合抢救技术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是致残率高达86.5%[2],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肢体功能障碍是最严重之一。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自理(如二便、进食、穿衣等),发生坠床/跌倒及压疮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使其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尤显重要。随着临床实践的开展,认识到肢体康复训练是促进中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最有效的方法,肢体康复训练越早介入,康复效果越好。此次研究就在本院康复科接受康复治疗的16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采取常规康复科护理手段及制定并实施延伸康复护理路径的临床疗效差异进行更进一步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
7月-2016年7月就治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的脑卒中患者。其男90例,女7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严格依据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且均为初次发病及初次进入康复科进行治疗。160例患者均意识正常、智力正常,且能够正常进行康复训练人员,其发病时间均超过14 d且小于6个月。同时,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且无法配合治疗;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癌症[5-7]。所有卒中人员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及对每位卒中患者所制定实施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均分为A、B两组。A组,男47例,女33例,年龄43~85岁,平均(52.6±4.4)岁,平均病程(2.6±1.2)年;B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
45~84岁,平均(53.2±4.2)岁,平均病程(2.5±1.3)年。两组脑卒中患者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对80例脑卒中患者行康复科常规护理措施。即在患者治疗病情稳定后,到康复治疗中心接受治疗,由本院康复科人员对其行常规的床上康复训练、四肢康复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等,在病房由责任护士进行常规健康指导及康复训练,直至患者出院。
1.2.2 B组 依据80例脑卒中患者治疗后具体情况的不同,制定并实施脑卒中延伸康复护理路径。具体如下:(1)组建延伸康复护理路径小组:由本院高年资专科医生、资深治疗师、高年资护士共计10人组建脑卒中延伸护理康复路径小组。其中,组长2人,由高年资专科医生或资深治疗室担任,责任护士8人则有高年资护士担任。并各由1位组长协同4位高年资护士组成两个责任小组,每个责任小组负责指导并协助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延伸护理康复路径的训练[8-11]。具体脑卒中肢体延伸康复护理路径的内容,见表1。
制定延伸康复护理路径:延伸康复护理路径的制定由路径小组所有成员依据来本康复科接受康复训练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具体治疗状况、临床症状的不同进行拟定,同时,延伸康复护理路径的制定还需在与患者家属、主治医生及康复治疗师充分沟通后,针对不同恢复阶段制定符合患者的肢体延伸康复护理路径方案。路径表单为表格式,表格的横标题应为住院时间、训练计划及训练内容。时段划分表格的纵标题是路径内容执行时间签名和备注比如入院第几天,路径内容:卧床功能锻炼、坐姿及平衡训练、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要遵循循序渐进、规范、系统的护理原则如站立、修饰、洗漱、穿衣、进食、转移、入厕、沐浴、平地走、上下楼梯等制定路径。一般按入科后第2~14天,患者除了到康复治疗中心接受治疗外,在病房按照脑卒中肢体延伸康复护理路径进行延伸康复护理,由经过培训的责任护士执行,并督促指导患者及家属配合康复训练,直至患者出院。依据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康复评定,观察患者的康复状况。此外,在患者出院后,应对其进行细致的出院康复宣教,瞩患者家中继续康复训练,并做好随访工作[12-15]。
1.3 观察指标 对A、B两组行不同护理方案的脑卒中患者护理后FMA、MBI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较A组,B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加之人们日益增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均使得我国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中,因脑卒中而无法生活自理的患者所占比例已接近一半[16-19]。目前,对于脑卒中的治疗仍以保守药物治疗为主,尽管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患者预后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较差。大量研究发现,对于脑卒中患者不同护理措施对脑卒中肢体恢复情况大有不同[20]。因此,进一步探究改善患者卒中后肢体恢复的有效护理手段十分必要。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按照临床康复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于尽快恢复肢体功能有重要作用。临床康复路径的实施使康复护理目标更加明确,康复护理措施更能有计划性、预见性和针对性的落实,加强康复治疗师与护士的合作,为患者提供一个完整的康复护理模式,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分别对脑卒中患者行康复科常规护理与延伸康复护理路径护理方案, B组护理后FMA评分、MBI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P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患者,制定并实施延伸康复护理路径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有效率,而且患者FMA及MBI评分更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凤娣,陈焕红,欧阳秀珊.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3):62-65.
[2]杨永枝,彭秀丽.心理护理干预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4):119-121.
[3]杨佼佼,张喜锐.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2,19(2B):15-17.
[4]宋沛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77-78.
[5]万胜慧,岳明,陆莉,等.康复路径护理在脑卒中瘫痪肢体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6,8(2):131-132.
[6]袁修银,任俊翠,刘畅,等.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3):491-493,514.
[7]曹俊杰,冯军,王静,等.脑卒中抑郁连续性护理效果观察[J].F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9):2166.
[8]彭艳红,李强,闫秀兰,等.临床康复路径在拇指再造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7):1953-1954.
[9]田素萍.脑卒中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89.
[10]汪玉棉,陈海莲,简爱华,等.脑卒中患者居家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健康信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5,7(2):93.
[11]张春慧,朱庆华,张振香.心理护理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49.
[12]翟志永,冯娟.脑缺血后运动疗法的神经再生与血管再生机制[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1):88-91.
[13]何桂霞.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1):105-106.
[14]熊慧琴.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5(5):507-508.
[15]饶静云,赵月飞,温鸿源,等.优质延续护理在出院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2014,21(36):147.
[16] Zhang Y,Li W,Yan T,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5,29(3):387-390.
[17]钟梅,梁本蓉.专人实施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60-61.
[18] Foley R N,Parfrey P S,Sarnak M J.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2014,9(12 Suppl):S16-23.
[19]吴S,彭凌,李向阳.应用临床路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4):571-573.
[20] Malyszko J.Mechanism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Clin Chim Acta,2015,411(19/20):1412-1420.
【关键词】针灸;护理;银杏达莫;脑卒中
The effect of Ginkgetin and Needle therapy with rehabilitation care 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XU Xiaoling, ZHENG Shaoju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Shantou,Guangdong 515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inkgetin and Needle therapy with rehabilitation care 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78 cases of th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4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36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and care. In addition to routine care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the treatment with Ginkgetin and Needle therapy, and also the rehabilitation. 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ing at the end of 28 days. Results Effica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Needle therapy; Nursing; Ginkgetin;Stroke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引起脑神经损伤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约8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中约有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高达49%[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脑卒中患者早期采用正确的治疗,将大大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本科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配合针灸及护理干预治疗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51~73(64.5±7.5)岁;经头颅CT或MRI证实,出血量8~47 (21±12.4)ml;首次发病,或过去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发病72 h以内;肢体肌力低于IV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5~40分者(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扬州会议制定的评分标准草案);无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无全身严重并发症。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45例,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康复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同时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治疗时间均为4周。除病情需要应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水肿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外,两组未采用其他扩管及溶栓药物。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于发病1周时用针灸治疗,同时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1.2.1.1 内科基础治疗 包括常规治疗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常规治疗: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患者保持好肢摆放,包括伸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定时更换,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
1.2.1.2 银杏达莫注射方案 康复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40 mg(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52020032)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1次/d,共28 d。
1.2.1.3 针灸方案 头针:常规消毒后,于对侧头皮相应刺激区进针,每次每根针快速捻转5 min。体针:取患侧曲池、外关、合谷、中诸、环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失语加廉泉,吞咽困难加天突,根据肢体不同的部位,选2~3.5寸针,深刺,强度以有酸麻胀沉感为主,30 min后起针,1次/d,7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
1.2.1.4 心理康复与护理干预方案 心理康复与护理干预是脑血管患者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心理康复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信心,使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后,采用个体教育、小组教育、集体教育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脑血管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合理用药、饮食指导、生活作息、预防并发症等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卧床期的变换,协助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起坐训练、桥式运动、坐位平衡等。逐渐从被动运动过渡到自主运动,如离床期的坐位训练,立位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的训练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患者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1.2.2 评价方法 治疗前后于清晨空腹采血,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BPC)粘附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I(FG),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肝肾功能。同时采用Fu-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二组均于第一次治疗前进行评价,治疗后4周再次评价。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运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
2 结果
2.1 康复组治疗后凝血因子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粘附率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因子、血小板粘附率和凝血酶原比较,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
2.2 二组患者Fu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比较见表2,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二组患者的瘫痪肢体功能Fu-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 后再次评价,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银杏达莫注射液的药理机制 银杏达莫注射液为第四代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是黄酮甙和银杏内酯。黄酮甙能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脏器血液循环及末梢微循环。银杏内酯具有很强的PAF受体阻断作用,抑制PAF活性,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减少微血栓形成[2]。这两种成分通过加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其血氧及葡萄糖的利用,改善智能障碍,特异性拮抗NMDA受体,对抗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同时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增加脑缺血半球的脑血流速度,增加局部的脑血流供应,改善脑皮质功能,纠正脑电的缺血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2 针灸的治疗机制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血栓阻断了阻塞血管供应区脑组织的供血,进而脑部的能量代谢出现严重障碍,出现脑细胞的水肿,并产生大量自由基,对脑组织引发一系列损害,出现神经缺损症状[3]。针灸治疗可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针灸治疗能保护血管内皮,以利循环灌注,从而降低脑组织中的Ca2+的含量,避免或减轻神经元坏死,使脑缺血区神经元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使大脑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明显抑制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促进脑组织的功能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4]。
3.3 早期护理干预的作用 当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只注重急性期的转归,往往忽视了对患者预后功能康复的锻炼。动物实验证实对脑卒中后的实验组大鼠立即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其功能恢复明显比未进行康复运动训练的大鼠好[5]。另外,大多数综合性医院的护理人员缺乏康复护理知识,而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大部分都依赖于门诊复查时的指导以及患者居家的自行锻炼,使得患者的整个康复训练缺乏系统性和正规性,往往错失了康复的最佳时机。近期研究也表明,早期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运动功能的康复[6]。本研究由经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全程的康复护理,康复工作由医院延伸到家庭,从入院开始贯穿出院后一段时间,强调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参与。本研究的结果也显示,这种早期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莹莹,冯桂芳.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河北医学,2008,14(8):982984.
[2] 王英,方伯言,张雪丽. 银杏达莫(银杏达莫)促进脑出血血肿吸收的疗效观察.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10(77):1272612727.
[3] Joaquin Serena, Rogelio Leira, Jose Castillo, et al.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Acute Lacunar Infarctions: The Role of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s. Stroke,2001,32:1154.
[4] 兰春燕.针刺新偏瘫穴及阳明穴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4):682683.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9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46 [本刊网址]http://
一、全面推进居冢养老服务工作
(一)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更新和补充。要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就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延长老人生命的重要出路;居家养老服务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和情感的人性化选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和推进社会主义和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也是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需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社会化方向发展。采取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并以“有偿优惠为主,政府购买为辅”,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支持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依托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以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本单位,整合社区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队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3.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和当地实际情况作出与当地经济水平和当地实际相适应的需求和人文环境,来稳步推进当地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循序渐进发展。
4.以人为本。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快捷、高质量、方便、人性化的服务。
(二)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
按照“以人为本、方便老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依托社区、保障重点,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的原则,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着力打造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把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定位为家庭,依托社区的力量和专业化服务机构,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让每个老年人能够幸福、健康、平安的养老。
(三)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到2015年,在所有社区基本建立起多形式、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实现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管理不断规范、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的目标。
1.推广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模式。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和群体,为社区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建立居家养老多元化服务机制。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主要用于基本生活依靠政府救济(救助)的城区“三无老人”、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以及其他特殊困难老人;提倡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邻里乡亲为高龄、失能、贫困、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无偿、低偿服务。
3.提高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水平。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为有经济支付能力且有服务需求的各类老年人提供价廉优质的服务。
(四)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
1.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持有当地户口,且居住在本辖区内的老年人。分为以下三种:
(1)无偿服务对象:年满70周岁,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低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五保老人和革命“五老”人员,经批准,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无偿提供部分服务项目。
(2)低偿服务对象:年满70周岁,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低收入老人;年满80周岁,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经批准,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低偿提供部分服务项目。
(3)有偿服务对象:有经济能力、有服务需求的老人,自费购买服务。
无偿服务对象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社区审核、公示,街道核准,报县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备案。
2.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类。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送煤气、送粮油、配餐、送餐、管道疏通、家电维修、家庭陪护及家庭保姆介绍等服务。
(2)医疗保健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防治疾病、心理咨询、康复护理、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设针对老年人家庭病床等服务。
(3)法律维权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合法权益等服务。
(4)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健身活动场所、健身活动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5)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电大、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电子阅览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以社区为依托,以志愿者、义工为骨干,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定期看望、电话问候、谈心交流、法律咨询、家政服务等公益。
3.服务方式
(1)个人购买服务。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家老年人,以个人购买服务为主,提供收费。
(2)志愿结对服务。对本辖区内的独居、空巢、高龄、生活困难老人,开展志愿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志愿者、义工为老年人提供全年无偿的公益。
(3)政府购买服务。由县区级财政统一负担。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站)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服务范围,适时开展有偿和低偿服务或志愿服务。
(五)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措施
1.完善制度,健全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的骨干人员要包括从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社区协理员。在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支持和鼓励大中专院校学生、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要更多形式的来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养老服务。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义工队伍与志愿者队伍,并逐步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制度模式来壮大为老年人服务的队伍。
成立县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部门的工作规划要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议程,并能够及时解决各类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由县区民政局、老龄办牵头,劳动保障、财政、卫生、文体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建立让社会群众参与,社区力量支持,社区主导,各政府部门协调合作的运行机制。
培育好服务组织,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养老服务和各类NGO(教育服务机构、餐馆服务、文化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机构赖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政府购买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购买的主要单位。必须是实力强、信誉好、质量优的社会服务机构。对主要内容以居家养老服务的新社会服务机构,要实行备案制度,门栏适当降低、登记程序要简化。要积极引导和培育各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并形成统一管理、辐射片区、经营连锁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2.统筹兼顾,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基本经费
县区政府在老年福利设施投入和老年事业经费安排时,将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列入预算,根据县区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增加用于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补充的经费和购买居家服务的困难老人进行经费补助。
3.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1)县区财政部门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经费保障工作,监督和指导居家养老经费专款专用。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县区发改委应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其中。主动和积极的为居家养老服务向上申报居家养老服务配套建设等需要资金的项目。
(3)有关部门应配合县区老龄办,依托县区城市社区现有的信息平台,广泛的在社区建立针对老年人的救援活动、便捷服务和安全防控等多种服务方式,通过社区便民热线,实现送货、送餐、家政、理发、医疗等上门助老服务,指导有条件的社区提供应急救助服务,逐步建立与老年人沟通便捷、服务及时的信息化服务网络。
(4)有关部门要配合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多渠道的开发居家养老服务就业岗位,鼓励其工作人员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再给以经费上的支持,并按照社会公益性岗位的比例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的岗位,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
(5)县区文体旅游局要积极扶持老年文化活动开展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要结合各街道和积极组织指导社区社区农家书院和社区文化站的建设,对老年人文化和精神生活进行充实和丰富并对有需要的老年人优先提供服务。同时,为了满足老年人能够更近、更方便的上老年人大学,要在社区规范社区老年大学。为了保障老年人能够更加健康的安度晚年,要建立健全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并对其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督,积极做好对老年人的健身服务和健身指导工作。
(6)县区教育局、团县区委、妇联组织要大力开展敬老、爱老、养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和敬老院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7)针对空巢老人、病残老人和高龄老人等这些老年特殊群体,县区民政局要对其定期巡查、上门服务等。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要采取的服务方式是上门服务对其进行生活照顾,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室。
(8)县区司法部门要加大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切实维护老年人在赡养、财产、婚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让老年人享受到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截至2017年底,我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28.6万人,占人口总数27.1%,其中65周岁以上19.5万人,占人口总数18.6%。,已大踏步跨入老龄社会。近年来我区虽建有一些养老设施,但大多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全区养老机构总床位381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730张,千名老人养老床位40.04张,床位不足带来城区养老“一床难求”现象频频发生。与前期区政协组织我们参观学习的南通、上海、苏州等市建设的养老机构相比,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存在的差距较大,困难较多,难以满足养老市场需求,也远远解决不了老有所养、所学、所乐、所为的问题。现就养老规划谈点个人想法。
一、进一步完善养老设施规划编制工作。
针对我区养老服务设施短缺和建设规划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建议,抢抓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之机,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龙头作用。
1、规划要全方位。因我区现有养老规划仅仅局限于江都城区,未覆盖各个乡镇。建议政府牵头、部门负责,在原有《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尽快编制覆盖城乡的《区社会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做到城乡统筹,区域均衡。
2、规划要高起点。根据2017年《市中心城区养老
设施布局规划》,未来区的机构养老设施,即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公寓等共规划13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2所,街道级日间照料中心4所。建议对此规划的供需匹配度再作调研,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三方面做到预留预控,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融合发展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3、规划要有兼容性。国土、民政、规划、卫生等部门要主动加强衔接和统筹,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并将有关内容反映到新一轮总规中,在控规中予以定点,增强规划的落地性和可实施性。同时做到(选址新建和设施改造等)建设模式的兼容,(公建民营、服务外包等)合作模式的兼容,(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援助、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等)需求模式的兼容,最大程度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二、 强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审查和建设监管。
在规划方案审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地块规划设计条件
中的要求,核实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模。
1、 在新建居住小区中落实养老设施配建要求。新建居
住小区应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配建养老用房,并从三个环节予以把关。首先在土地出让前,要求地块的规划方案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行动特点,打造“适老型住宅”。社区服务用房按照建筑面积每百户不小于20平米的要求统筹设置。为方便老人,还要单独设置交通出入口,对周边居住区开放。其次在小区规划方案审查时,认真审核,在施工图中予以落实;最后在小区竣工规划核实时严格核查,确保社区服务用房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2、对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可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共建共享。
3、在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的同时,跟踪监督建设过程中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确定的用途,不得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确保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不走样。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以政府购买服务和资源整合为手段,通过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向居家老年人开展养老服务,形成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平台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界兴办相结合。
2.福利服务、有偿服务与公益服务相结合。
3.家庭为核心与社区为依托相结合。
4.社会化运作与专业化服务相结合。
二、工作内容
(一)服务对象:在我区居住的区户籍的60周岁及以上需要服务的居家老年人(以下简称老人)。
(二)服务内容:由专业服务人员和志愿者队伍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籍、法律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日托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
(三)服务形式:对符合条件的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福利服务;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通过“个人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有偿服务;积极倡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为老人提供无偿
的公益服务。
(四)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及补贴标准:
1.具有本区户籍的下列老人,可以申请享受每人每月35小时的日常照料服务时间:
⑴未进机构养老的城市社会孤老;
⑵享受城市低保且生活不能自理、其直系亲属无赡养扶养能力的;
⑶重点优抚对象中生活不能自理、其直系亲属无赡养扶养能力的;
⑷市级以上劳模中生活不能自理的。
2.具有本区户籍的城市低收入空巢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可以申请享受每人每月30小时的政府购买服务时间。以上政府购买服务按每小时10元予以补贴。
3.以上老人还可申请享受政府购买的每人每年不超过60日的生病住院护理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办事处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二)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将居家养老服务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街道和社区应逐步配备专人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三)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用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由本级自行调剂解决。精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不少于150平方米,“四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不少于100平方米,“特色”及其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不少于80平方米。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包括工作用房、向老年人提供的日间照料室、文体娱乐活动室等。
(四)落实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社区助老服务站运行经费区财政每年将给予资助。居家养老服务各项费用开支应专款专用,规范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广大市民为有需求的居家老人提供各种公益,倡导低龄健康老年人参与为老志愿服务。要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社会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三)强化管理考核。要尽快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资格评估机制、享受政府扶持的老年服务机构资格评估机制、以及服务机构的质量评估和监管机制等。要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精品”、“四优”、特色社区建设考核内容,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强对各责任部门的考核。
关键词:需求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特色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一、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站概况
家庭养老在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中一直扮演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由原本的多个子女奉养老人到目前年轻人生活压力增大,两个人同时俸养四个老人,给年轻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正因为如此,导致家庭养老呈现弱化趋势,长久以来问题的不断加剧,使家庭养老模式渐渐弱化,也使养老模式出现了一定危机。如今,社区居家养老应向西方有经验国家学习,倡导社会养老,结合老年人的需求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立及发展给出中肯解决方案。
南京作为我国最早一批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南京市也格外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养老的不断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使养老模式得到了改进,目前,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1200多个社区全覆盖,养老服务业也围绕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强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展开,服务内容涵盖助餐、助浴、助医、助行等方面,而如此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否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帮助仍有待商榷。
二、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
(一)老年人参与情况不高
南京市社区养老参与度不高,申请条件有限制,如消费较高、提供服务时间有限等,且服务人群基本体现在退休后高退休金的人群。且目前还有许多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这一养老模式并不是很了解,有人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就是类似于养老院的养老机构,这一观念的认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发展以及服务群体的确定有着很大阻碍。
(二)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单一
大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单调,设施缺乏。在社区建设和规划过程中,没能更多地考虑养老设施的配套问题,很难配备有一定规模程度的养老设施,并且这些设施并不具有综合服务型,如:长期住宿、日托、理疗康复、日常护理、陪聊解闷、户外健身等功能,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社区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规模小,虽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立的很多,但服务受众小、档次参差不齐,医疗网点条件差,设施设备不全、水平低;而且在救助服务的过程中医疗技术难以满足需求。
(三)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水平低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工作人员的专业度不够高,满足不了需求。且各类教育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设置的相关专业不多,与人数众多的居家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大部分服务人员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难解释,工资待遇的偏低很难找到高水平、高层次、高服务质量的专业工作人员。
(四)公共服务政策保障缺失
很多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不能完善的原因,主要因素也在资金不足方面,因此可丰富资金来源,通过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筹集资金,对于资金量需求大的服务站可以考虑实际情况给予额外的扶持。没有完备的公共政策及扶助金做保障,相关人员对相关政策了解程度较低,因此也反映出政策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规划滞后等问题,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立及完善建议
(一)改善社区居家养老的观念
以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社会养老为前提、引导为主向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将自己融入社区的集体中,并愿意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和荣誉做出自己的贡献。相关部门加大思想引领力度,从观念上改进社区居家养老误区。
(二)以需求为导向,建立特色养老服务项目(见表1)
(三)多元化拓宽筹资渠道
必须有效地组织政府各职能部门直接参与居家养老有关政策、法规的调研、论证、制定和颁布施行。制定的公共政策体系应该是多项具体政策法规的集群,具有较强的操作力、公定力和约束力,应该明确、具体、细化。将视野放宽,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单位合作,给老人提供一些服务,如慰问演出、无偿捐赠等活动。积极推动在养老服务产业领域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机制,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四)建立高素质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专业知识,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地培训。社区可以从内部发展一支自己的志愿者队伍,鼓励社区里40、50、60年龄段的居民参加志愿者队伍。和南京市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高校可将志愿者服务作为学生综合测评中的一项,按照服务时长设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并加大力度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推动力度。
(五)多方面共同监管
严格规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构建标准,加强政府、社会等方面的监督。没有硬性的规定、框架的约束对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存在着巨大的隐患,用标准和规定来约束才能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政府、第三方应当不定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进行监督、评估,各项评估结果透明公开,并设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辛梓.构建我国城市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D].山东经济学院2011.
[2]马冬菊.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居家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实施[M].华北电力大学,2007.
一、当前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结构性问题突出
一是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人员短缺,对老年人急需的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供给不足。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一些老旧社区,老年人口多,却未配备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养老机构往往独立开展服务运营,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辐射作用不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四是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与公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大量闲置的现象同时并存。
(二)政策落实难,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名义政策多、实际落实难。一是办证难。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养老机构办证门槛高,办理时间长。二是社会力量用地难。一些地方政府执行养老服务业土地优惠政策的动力不强,社会力量用地难。三是融资难。这是民办养老机构在运营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三)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城乡和地区差距较大
中西部地^养老服务发展进程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农村空巢老人比例高,失能半失能和病患老人多,养老服务需求大,但养老服务设施普遍落后,专业服务机构少,服务水平不高。
(四)医养结合受到多方面制约,推进难
一是医养结合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相关政策衔接不够,尚未形成政策合力。医养结合服务缺乏制度性资金来源。二是部门协作有待加强。医养结合涉及部门较多,职责界定不明晰,部门责任难落实,监管不足。三是信息互联互通水平相对滞后,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发挥不足。四是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二、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
按照关于做好老龄工作的系列要求,应对人口老龄化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力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我国要从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角度,统筹兼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一要统筹发展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着力推进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尽快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二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尤其要重视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出台有针对性的、符合农村实际的发展政策,有效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水平。三要统筹发展低、中、高端养老服务,尤其要加强对困难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保障。四是要统筹不同部门的政策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兜住底线,确保基本养老服务供给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基本养老服务的内容包括“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是全体老年人,而城市的“三无”老人和农村的“五保”老人是政府提供养老服务的重点对象,而重中之重则是“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失能失智老人。
基本养老服务需要资金保障。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现有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设置长期照护保险并纳入社会保险统一管理。
(三)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
要针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修改完善不科学不合理的政策规定。要整合政策及资源,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推动各项政策真正落地、落实。
要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精简行政审批环节,坚持“非禁即入”,全面放开市场。对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等一视同仁,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拓展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空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到放管结合、放管并举,确保养老市场活而有序,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四)结合试点实践,大力推进医养结合
建议进一步细化地方政府对医养结合的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服务方式。强化专业服务人才使用和培养,制定实施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方式,实现医疗、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
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推进养老智慧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实施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合作试点,提高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 优质护理;脊髓损伤;心理特征;胃肠道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c)-0182-04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habilit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YANG Yang LIANG Hongsheng
Department of Brain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90 case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e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from Mey 2014 to May 2015) and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from June 2015 to May 2016)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hange of the negative emotions,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change of the negative emotions were evaluated by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evaluated by Barthel index.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nursing, 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bviously decreased after nursing (P < 0.05), 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after nursing were low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fter nursing (P < 0.05).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at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P < 0.05). The Barthel index scales of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car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negative emotions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
[Key words]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Spinal cord injur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脊髓损伤作为临床上一类病情较为严重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因病情较重而丧失了活动能力,只能在病床上接受治疗及护理,还有部分患者因出现了相关性神经损伤,失去了自主控制排便的功能,同r伴有肠道括约肌功能、反射失常,出现电解质紊乱、失禁、便秘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4]。以往临床上采用的常规护理只能满足患者基本所需,但在促进胃肠道功能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仍无法获得良好效果[5]。优质护理是在人文关怀及整体护理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护理服务理念,在确保患者治疗效果及促进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给予不同护理的9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符合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订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6],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并需要保留尿管、膀胱造瘘管等护理,排除合并精神障碍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病情不稳定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2014年5月~2015年5月)与优质护理组(2015年6月~2016年5月),每组各45例。常规护理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为42~68岁,平均(53.5±2.9)岁;Frankel五级评定法[7]:C级14例,D级16例,E级15例。优质护理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43~70岁,平均(55.2 ±2.8)岁;Frankel五级评定法:C级18例,D级14例,E级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仅给予伤情评价、健康教育、观察并记录生理指标、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
优质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实施以下护理对策:①心理护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因脊髓损伤均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给予贴心的关怀,将科学理论作为基础指导原则,从患者角度出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脊髓损伤的治疗护理过程、可能出现的预后问题及注意事项等,面对患者提问给予耐心解答,了解其内心情感方面的波动及变化,尽可能满足合理所需。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恢复情况较好的脊髓损伤病例,鼓励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换治疗护理心得[8]。②饮食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饮食方案,以新鲜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为主,适当增加粗纤维及富含钙类的食物,合理搭配含有脂肪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常选择的食物包括玉米、韭菜、西红柿等[9]。③排便习惯指导。通过饮食及运动指导帮助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排便习惯较差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通便剂,但需对药物用量给予严格观察与控制,一旦出现肠道无力、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时立即停止用药并给予补液等对症治疗[10]。④运动指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运动,并可对腹部进行适当的按摩,按摩顺序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每次3~5次,每次持续10~20 min,在腹部按摩后指导患者每日进行若干次的提肛、缩肛、扩肛运动等。⑤护理。于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指导患者做膝部弯曲,大致形成马步姿势,每日1次,每次1 min,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延长马步姿势的时间及下蹲的深度[11]。⑥直肠壁刺激。护理人员戴上一次性手套给予后将手指深入到患者处,保持与肠壁密切接触,沿着肛管缓慢旋转30 s,对肠道进行轻微的刺激,若此方法的刺激效果不佳,可为患者适当使用开塞露对肠道及粪便进行,必要时可直接用手给予人工排便[1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的变化、胃肠道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①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特征,均包括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制,SAS在50分以上为焦虑,SDS在54分以上为抑郁,得分越高,说明焦虑及抑郁情绪越严重[13]。②胃肠道康复功能评价:成人每日排便1~3次,若每周排便在3次以下评为胃肠道功能较差;胃肠功能恢复,无明显腹胀,恢复正常排便规律,每日排便1~2次,排便通畅评为胃肠道功能良好[14]。③采用日常生活评定(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 m、上下楼梯,合并总分计算。满分为10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良好,无需他人帮助即可完成;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较差,完全没有独立能力,无论哪种活动均需他人帮助[15]。60分以上评为良,表明存在轻度的功能障碍,能够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并需要他人帮助;41~60分之间评为中,表明存在中度功能障碍,需要他人提供极大的帮助才可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及以下评为差,表明存在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活动均不能完成并需要他人照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在护理后明显降低(P < 0.05),优质护理组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护理后(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胃肠道康复效果对比
优质护理组胃肠道康复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常规护理组中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为良、中、差的患者分别为12例(26.67%)、23例(51.11%)、10例(22.22%),优质护理组中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为良、中、差的患者分别为19例(42.22%)、21例(46.67%)、5例(11.11%),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相比,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作为临床一类由于脊髓结构及功能损害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上多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方面的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造成了不小影响[16]。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绝大多数脊髓损伤的患者存在着终身性的活动障碍,同时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及排泄能力的下降,期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特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治疗结果及预后均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7]。另外,由于脊髓损伤需要康复的时间较长,仅给予常规护理无法满足患者基本需求,部分患者仍受到心理及机体功能方面的影响[18]。为此,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综合化的护理指导,并使得患者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及社会的支持与帮助[19]。
本次研究结果可见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在护理后明显降低(P < 0.05),优质护理组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护理后(P < 0.05)。由于脊髓损伤后多伴随着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可导致瘫痪,绝大多数患者因治疗后的疼痛、活动受限等出现了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同时伴随产生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通过优质护理中的心理护理为患者进行疏导,树立其面对疾病治愈的信心,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利于疾病的康复[20-21]。
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当脊髓损伤后可对肠道及大脑之间的通路造成破坏,使得患者大脑不能有效的对便意及排便过程进行控制而引发反射活动[22]。另外,此类损伤还可导致患者排便能力及腹肌收缩能力发生部分或完全丧失,即使粪便装满也无法引起反射而排便,加重病情[23-24]。通过优质护理中实施的一系列针对促进胃肠道康复的护理方法,包括排便习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可见优质护理组胃肠道康复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结果提示优质护理可有效促进相关神经元的生长与连接,加快神经功能正常恢复速度,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排便情况,这与以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25]。
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时,可见常规护理组Barthel指数量表结果为良的患者比例为26.67%,优质护理组Barthel指数量表结果为良的患者比例为42.22%,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相比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结果提示优质护理相比于常规护理更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采用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特征,并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康复,改善生活质量。但由于本次试验样本量有限,未能进行长期随访,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进一步完善优质护理方法以促进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贾连顺.颈脊髓损伤死亡因素及其早期救治与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2):2017-2018.
[2] 许长春,许可鹏.联合应用姜黄素与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1):30-33.
[3] 秦峰,董大明.脊髓损伤模型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5, 14(4):436-439.
[4] 乔宗瑞.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1):186-188.
[5] 梁代萍,陈志红.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及康复训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67-68.
[6] 李建军,王方永.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11年修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0):963-964.
[7] 王端勋,闫小磊,朱光,等.10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91-92.
[8] 邓家丰,王丛笑,郄淑燕,等.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7):645-646.
[9] Smith TM,Berk AS,Upadhyay H. Severe hypothermia in a patient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logical abnormality [J]. JEmerg Trauma Shock,2011,4(3):421-424.
[10] 臧艳芳,周振华,周鹏,等.胸腰段脊髓损伤的功能康复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26-27.
[11] 王晓燕,宋丽霞,向凝.护理及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 12(4):890-891.
[12] Ganuza JR,Garcia Forcada A,Gambarrutta C,et al. Effect of technique and timing of tracheostom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J Spinal Cord Med,2011,34(1):76-84.
[13] 刘会平.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 [J].哈尔滨医药,2011,31(6):456-457.
[14] 朱世琼,艾艳,李雨峰,等.脊髓损伤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及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4,29(16):83-84.
[15] 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7(2):89-91.
[16] 夏同霞,候根霞,蒋中艳,等.家庭跟进式护理队外伤性截瘫患者居家并发症的干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928-929.
[17] 黄爱华,卢柳艺.脊髓损伤患者居家护理的干预与效果[J].护理杂志,2014,31(1):35-37.
[18] 郑彩娥,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20-721.
[19] 李轲.25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肠道功能训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85-87,91.
[20] 陈琳,陈慧.胸腰段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胃肠功能观察及康复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13-114.
[21] 李影,姚帅辉,董晓利,等.胸腰椎骨折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6,6(3):155-157.
[22] 吴海波.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456-457.
[23] 丁俊琴,井水敏,秀果,等.颈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14-315.
[24] 张德盛,刘树平,刘跃洪,等.胸腰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5,14(10):1067-1069,1073.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护理; 康复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ffect after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Method: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coxa arthropath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applied the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lemented the systematic nursing based on the routine nursing,SAS,SDS score that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Harris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nursing,SAS and SDS score of two groups,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fter nursing,SAS and SD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Postoperative nurs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in Zengche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Guangzhou 511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2.029
髋关节病变患者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前常伴有疼痛、畸形,严重者出现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主要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通过将人工髋关节假体替换病变的髋关节,达到矫正髋关节畸形、恢复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的目的,但手术较为复杂,术后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且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大部分为老年患者,若患者术后仅仅依靠住院时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很难达到手术预期的效果[2]。因此,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需进行系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4]。本研究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50例髋关节病变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44~85岁,平均(68.76±2.13)岁。对照组25例,男6例,女19例;年g57~87岁,平均(69.43±2.05)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髋关节活动均受限,均经CT及MRI等影像学确诊为髋关节病变;(2)所有患者意识清晰,均可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与护理。排除标准:(1)意识模糊,治疗依从性较差者;(2)存在其他代谢性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补充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的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同时普及术后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做好出院指导,并嘱咐患者按时复诊。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护理,措施如下:(1)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护送患者回到病房,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搬运患者,保持下肢处于垂直外展状态,平移至床上后,在双下肢之间放上三角海绵固定器,并保持外展15°~30°。(2)术后要求患者去枕平卧6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联系主治医生。(3)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术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播放轻音乐、视频等,分散其注意力,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4)医护人员需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循序渐进的对患者展开训练,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后第1天,督促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屈伸训练,由于手术麻醉,下肢感觉减退,在进行训练时可恢复下肢感觉,若患者因疼痛无法进行髋关节训练,则可进行踝关节及膝关节训练,5~10 min/次,4次/d;②术后第2天,对患者进行收缩及踝关节背伸、旋转等训练,对股四头肌训练时从20次/组开始,逐渐递增至40次/组,2次/d;③术后第3天,进行转移及步行训练,拔除引流管,协助患者将患侧肢体靠近床边,轻轻垂下膝关节,4~6次/d,30 min/次,根据恢复情况辅助进行下地行走负重训练。(5)出院时,医护人员做好出院指导,根据恢复情况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告知出院后护理注意事项和康复训练计划,叮嘱患者按时到医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采用SAS和SDS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B[5],SAS70分为重度焦虑;SDS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SAS和SDS评分 护理前,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髋关节功能评分 术后1、3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髋关节疾病是多发于老年人群的骨科疾病,临床上采用手术作为治疗该病症的主要手段。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通过手术置换病变的髋关节,有助于缓解患者病痛、提高关节活动度、恢复髋关节功能,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7-12]。由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短,而髋关节的术后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包括生理及心理护理[13-16]。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担心和恐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且术后因为害怕疼痛,减少了对髋关节的训练,不利于术后的恢复。采用系统性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不良情绪,同时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关节稳定性,对促进患者髋关节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17-24]。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系统性护理可有效缓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督促患者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阮爱娟,赵群英,严界蓉,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室护理效果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5):986-987.
[2]孙立,韩伟,胡如印,等.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6):527-532.
[3]程艳秋.健康教育路径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结局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5,24(23):146-148.
[4]韩萍,叶春桃,李红梅,等.居家护理干预方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5,22(10):65-67.
[5]谢贻丽,江旭,胡敏,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230-232.
[6]廖化敏,官莉.延续护理对5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10):1435-1436.
[7]喻淑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阶段性护理干预对假体脱位的预防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9):2146-2148.
[8]任喜荣,王华.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8):1100.
[9]张燕,刘静.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2,20(7):42.
[10]王凤,宋杭丽,王静.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4):418.
[11]王红,丁勇,田娟.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诸因素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3,7(8):1326-1326.
[12]张坤,白薇.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1):5-6.
[13]S燕鹏,张育淑.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4):81-82.
[14]卫秋燕,刘旭丽.老年病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8,5(s1):56-57.
[15]盖玉英.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5例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4):32-33.
[16]唐冬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与康复训练[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8):88-89.
[17]李凤英,王琳,崔秀峰,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方法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4):42-44.
[18]都井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1046-1047.
[19]黄干秀.早期康复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15-16.
[20]肖江平,石晶,易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的护理侧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2,6(16):2480-2481.
[21]黎秀娥,张桂花,许秋兰.老年病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与康复指导[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50-51.
[22]张瑞东.探讨老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措施[J].吉林医学,2013,34(9):1782.
[23]谢小娟,宁宁.早期护理和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4,19(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