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化素质培训范文

职业化素质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化素质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化素质培训

第1篇:职业化素质培训范文

我们首先通过职业化的概念来理解校长职业化的内涵和品质。什么是职业?根据辞书上的诠释,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职业具有社会的需求性和存在的群体性特征。而“化”是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由此,职业化实质上就是经过一定的程序成为某一种职业的过程。在我国提出校长职业化的概念较晚,传统以来人们一直把校长作为一种职务。尽管在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就已把校长作为二个独立的职业,但在我国实际的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中,校长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具有很强的职务色彩。只是近些年学术界开始了对校长职业化的讨论,在2000年《光明日报》中刊登了张兆林的《时代呼唤职业校长》一文,以后在2001年清华大学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成立,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始关注校长职业化问题。这种转变实际上也反映出关于学校管理知识与实践的两方面的变化:一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知识已经成长为一门专门的、系统的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二是具有相同职业志趣的校长群体逐渐形成。所谓校长职业化,其本质特征在于把校长看作一种职业,候选人以职业身份受聘于教育类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约并按照协议和自身职业能力,履行学校管理职责和运行学校并获取报酬。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校长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并不等于校长就是一种职业,校长职业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我国校长作为一种职业才刚刚起步,校长主要还是一种行政职务,具有行政化或者官僚化的特征,在校长的职责、任用、晋升和待遇上都是按照政府官员对待的背景之下推动校长职业化确实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任何一种职业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职业认同。校长本人、政府和社会承认校长是一种职业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缺乏职业认同校长职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其次,我国所建立的校长职业资格和职业标准还不成熟。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校长职业化的道路看,他们都非常重视确定职业资格和建立职业标准。在我国由于一直把校长当成一种职务看待,这两方面的工作非常薄弱。虽然我国在校长任职资格上有一些规定,但是由于在职业标准上规定的不够具体,在实践中很难操作运用;再次,以往校长培训行政化色彩明显,忽视职业培训。以上几个因素决定着我国校长职业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校长需要从行政职务向专门职业全面转化,使校长最终成为具备社会的需求性和存在的群体性特征的职业。

二、校长职业化的价值诉求

学校管理发展至今已经越发具有复杂性特征,学校校长单纯依靠感性的经验进行管理已经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多年在中小学形成的“教而优则校长”的传统造成了校长的职业化水平很低,校长并不是独立而专门的职业,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也不需要具备专门的职业资格。由此所导致的结果是这种类型的校长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学校变革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大力倡导校长职业化和校长自身的职业化意识。职业型校长较之于职务型校长,从其产生渠道到体现出的责、权、利上看,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在以往校长作为一种职务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校长角色行政化,学校完全依附于行政部门,学校的人、财、物都由上级行政部门控制,学校毫无办学自。校长不能自主办学、自主管理,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不能真正履行自身角色的职业职能,难以形成本土化、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也导致校长负责制无法落到实处,最终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校长职业化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它有助于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校长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的惯例,实现了用人机制的改革,也有利于实施校长职级制和聘任制,从而推动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引导校长培训工作改革。在校长“职务化”的学校管理背景下,校长培训工作是一种计划模式,即校长培训工作完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贯彻执行的,这种培训模式的特征是忽视被培训对象的需要,而更多考虑的是培训单位设计培训课程、组织培训活动的便捷性和经济性。当然在这种培训模式下,校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压抑,培训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而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视角的转换,必然会引起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培训单位本位”的计划模式向着“校长本位”的需求模式的转换。特别是教育理论界和教育管理实践开始关注校长职业化以后,人们开始探讨校长培训的新的可行模式,由此也将引发校长培训工作改革。可以说推动校长职业化成为校长培训工作改革的着眼点。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促进校长职责的演变。职务型校长的职责来自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校长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行使学校管理权,其管理职责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考试等基本上没有自,也不负责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本文所指的校长职责的演变指的是职业化的校长增加了新的职责,即是说职业化的校长在履行以往所有的学校管理的职责以外,同时还要承担为学校谋取经济效益和经营学校的责任,校长成为学校资源的寻求者、选择者和开发者。而在形式上,职业校长的全部职责被契约方式法制化,职业校长只能按合同行事。由此,校长负责制也将落到实处。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要实现校长的职业化,则必须使校长具备能用于职业市场交换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水平。校长的职业化为校长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了动力,而专业化又成为职业化的必要保证。

三、校长职业化的培训诉求

(一)改变以往立足于“职务型”校长的计划式培训模式

立足于“职务型”校长的培训模式指的是按照一种计划的方式进行校长培训的模式,即培训负责单位基本上很少照顾到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校长的需求,而是根据培训单位自身的工作的便捷性进行。例如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一味追求学校管理学知识的结构性和整体性,而忽略了培训知识的动态性和校长自身的层次差异,结果导致校长培训工作的效度不高。要改变这种校长培训工作落后于学校管理实践发展需求的局面,就必须从参加培训的校长学习的需求角度考虑,尊重实践,关注实践的需求。尤其是要把培训工作的学科课程中心转变到学习者中心上来,变计划式培训为需求式培训。

(二)以校长培训引导校长形成职业角色认同

校长职业化在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离不开校长培训工作的推动,而校长培训工作反过来必须关注校长职业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而职业化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职业角色的认同和职业形象的塑造,由此,校长职业角色认同和职业形象的塑造将成为校长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的培训形式使广大校长形成一种整体的职业气质,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拥有共同的专业思维、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职业角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所指称的利用校长培训来塑造校长职业角色和职业形象指的是通过校长培训形成一种导引,使接受培训的校长能形成职业认同,把职业角色的义务、权力、规范、情感、态度等内化为支配自己行为的角色观念,逐步缩小实际职业角色同期待职业角色的差距,以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形成整体的职业气质和素养。

(三)改革培训内容,倡导能力本位

校长培训主要解决的是校长步入和从事学校管理者这一职业后,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观念、知识以及技能上适应这种变化。当前学校规模扩张,学校管理的复杂性也加大。学校组织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变化,就要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学校的管理者提高管理的绩效。这样参与校长培训的学校管理者更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把学习的内容与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校长培训的能力本位立足于提高参与培训的校长的管理绩效、发展他们的管理实践。这就要求培训单位在培训前要做大量的需求调查计划准备工作,而且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能适应培训需求变化的师资队伍。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更多侧重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帮助学员学会在面对新问题、新困难时,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要素进行重组,从而创造山新的行动框架,来解决困难和问题。可以说,校长职业能力的打造是校长职业化的起征点,在校长培训中确立能力本位实质上就是在校长培训中培养校长的职业能力,即培养校长的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动态管理与组织能力。

(四)改革培训形式,促进校长自主学习

一直以来,校长培训以一种“套餐式”的方式进行的,基本上按照学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进行。这种“套餐式”的培训方式在针对“职务型”校长的培训工作上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和校长职业化的提出,这种培训方式也逐渐显现出许多不足。根据校长职业的理论,校长职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职业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学习者自身主动学习。职业化形成中的个体的自主性学习特征要求培训者转变角色,他们不应该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还应该承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培训者应该更多的关注校长的实际需要,而且在培训活动中要尽力使校长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使校长能独立的反思自己的管理思想。由此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培训者和校长两方面的有效的互动和沟通,也有助于校长在培训中正确的评价自身的学习状况。

第2篇:职业化素质培训范文

一、提高教师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它又的确是关系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素质,既需要教师自身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修养,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外在环境。在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必须正确分析市场经济给师德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首要的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了具体的“三个转变”,即要把唯社会价值或唯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在满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

二是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轻视或忽略专业教育,而是如何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务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专门人才。

三是提高教师素养要培养教师科学的创新精神。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创新,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科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教师的科学精神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并不断地探索真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既要灌输知识,更要教授方法,既要学习先贤,又能突破陈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科学创新精神的队伍,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才能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不做知识的传声筒。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要调整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制定综合素质培养计划。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在调整专业结构时,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体现基础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结合,既要有短期的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也要有学生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教育,并针对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针对专业人才需要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业务规划。在确定人才业务规划时,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对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应给出具体的规定。(2)明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体系按照能力和素质结构分块与重构,使课程模块与能力素质结构形成清晰的对应关系。能力素质结构可结合专业特点划分为基础理论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岗位技能素质、一般人文素质等模块。在设计素质模块的具体内容时,应能体现社会适应性、多样性、可选择性的特点,保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体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要。(3)明确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对实践技能的基本要求。(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理论轻人文、实践的状况,在学时的分配上,应适当向选修课、实践课、人文课倾斜。

二是要鼓励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创新,构建素质教育的内在激励机制。

改革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积极实行讨论式、小组式、创新式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努力实现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新型教学方法的培训,鼓励教师采用实物教学、案例教学等直观的、感性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改进传统的课堂组织结构,进行教学过程的创新。

第3篇:职业化素质培训范文

关键词: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66-02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各大高校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计划。该训练计划是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设立了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1,2],主要目的是在通过实施训练计划时,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3]。

一、高校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它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不断扩招和国家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高校毕业生在创新精神、主动性和开拓性等各个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所以,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高校面对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能够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创业人才,不仅可以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自觉地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相结合,自觉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获得全面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矛盾,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业型经济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作用

石河子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的高校之一。笔者指导了多项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指导这些项目,笔者深切认识到这些项目的开展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以笔者指导的石河子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碳包覆SnO2空心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为例。项目确定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如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基本要求、材料的合成方法、材料的表征手段与性能测试等内容都了解较少。为了项目顺利开展,学生主动要求指导教师,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解。同时,参加项目的学生深入实验室,学习如何使用相关专业仪器,集体讨论分享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加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均有显著提高,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断加强。学生通过整理分析数据、撰写总结报告、学术论文、参加结题答辩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开展项目能够提供给学生参加工程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并且让学生了解工程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例如,在“碳包覆SnO2空心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带领项目成员参观考察了石河子市天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让学生们切实感受电极材料实际生产、制备过程,并且让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座谈交流。实际的考察让学生们意识到在方案确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场地情况、技术条件、自身设备、具体问题等,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案来解决问题。与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同,这些工程思维的拓展,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有一定意义,更为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行业需求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知识系统性增强

参加项目之前,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所学的知识比较离散、不系统,和实际需求、工程实践都是脱节的。实施项目时,学生才能够把之前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令本来很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简易理解。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际需要的推动下,需综合运用之前学过的课程知识“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现代材料分析与检测技术”等来解决具体问题,与此同时还能重新组织之前逐渐忘却的知识点。因此,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工程实践、实际需要与学生学到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系统性显著增强。

(四)学生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提升

开展项目会涉及到许多环节,学生想着顺利完成项目,就需要在每个环节中彼此相互配合与通力协作。因此,在初期确定项目时,需要先对每位成员进行分工,再一起相互交流讨论,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了解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背景、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的知识,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制作幻灯片,顺利通过申报评审环节。

实际实验中,一个人很难完成全部的工作,因实验模块多、重复次数多、涉及面广,所以工作量特别大,这就需要所有项目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分工。通过完成项目,学生们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更加理解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真谛。同时,通过实验中遇到问题时共同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解决,增强了每个人的责任心,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建立一个从实施过程到结果均能得到客观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评价往往忽视了过程管理,而太过于注重结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宣传较多。但是对失败案例报道较少,缺乏对失败原因的剖析及应对措施等的教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提倡主动实践、重在研究过程。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评价应增加项目的针对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评价成员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努力、进步与收获,着重培养他们的素质与能力。

(二)处理好大学生学业和项目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学生修读的课程普遍较多,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得到学分对大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对大多数准备就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增强他们就业竞争力事情无疑更具有吸引力。例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以及各种资格证书等。而对于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学生,需要积极备考,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并不充裕。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调整激励措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如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项目申请人可申请代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有志于进一步深造且对学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如果能为其保研加分或提供对考研面试有利的证明材料,无疑会更有吸引力。

(三)完善教师队伍激励

目前,各大高校对每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费支持仍然有限,不足以支持项目开展所需的分析、检测、调研等的费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需要指导老师解决部分经费问题,造成教师的指导动力不足。就拿石河子大学化工院的情况来说,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基本都有主持的项目,研究经费比较充足,在学生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这样的教师毕竟有限,造成了不少学生很难寻找指导老师。因此,各高等学校应就如何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激励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教师指导一项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学生人数不少于3人,一年完成,计工作量60标准课时。每年评选若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成效突出的项目作为优秀项目,对其参加者和指导教师实行奖励,并对组织工作成绩突出的院(系)实行奖励。指导教师的指导成果可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这些措施对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结论

通过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项目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仍值得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

参考文献:

[1]武广臣,刘艳.“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推广[J].高教高职研究,2014,(30).

[2]史宝中,袁俊茹,张雅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0).

[3]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

第4篇:职业化素质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自我素质

1.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质量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学生管理等有着直接关系。近年来国内外社会形势及政治经济等出现不断变化,高等教育不断变革及发展,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多样化等均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而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亦面临较多的困境。

1.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多比较繁重,相关调查显示国内公办学校辅导员带领学生在200-300名左右,而独立学院辅导员带领学生则为300-400名,辅导员除了带领人数众多的学生外,同时需要兼任其他专项工作,通过对已有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大部分辅导员在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时,同时需要管理学生日常事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党团班级建设中,部分辅导员甚至承担了所有与学生有关系的工作,这可能是由于受到学院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高校关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尚无完善的体制,高校辅导员的职称尚无政策支持,调查中,47.3%调查者未参加过职称评审,40%初级职称者,10%中级职称者,能够看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小。

1.2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困境

1.2.1 辅导员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大量的辅导员离退休,其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丰富,处理问题能力较高,导致了人才流失的现象。年轻辅导员成为高校辅导员的主力人员,其工作经验较为缺乏,年龄小,同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高校辅导员存在青黄不接的状态。高校辅导员地位较低,福利待遇等均较差,缺乏后续的培养发展及就业机会,因此部分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2年的管理后离岗,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队伍流动性加大。高校辅导员学科背景非专业化,其中多为理工科专业,而这与高校发展需要的心理学、管理学及教育学人才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冲突,因此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高对于辅导与辅导员职业发展作用显著。

1.2.2 辅导员职业发展缺乏重视,社会保障不够完善

辅导员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工作任务重、事务性工作太多等是其压力大的重要原因;而高校对于辅导员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及奖惩制度,极大程度的打击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多未重视到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认可度较低等,使得辅导员难以实现个人价值,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及完善自身;高校辅导员无职称评审及晋升机制,缺乏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期薪资福利等与代课教师比较均较低,经济无保障等,使其在空闲时间做兼职等缓解经济压力,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辅导员认为自身工作前途迷茫,然而并未为自己设计合理科学的职业化发展规划。

1.2.3 辅导员职业缺乏职业认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我国辅导员建设长期处于滞后水平,辅导员的身份及地位均比较尴尬,非专业教师,同时亦非学校管理者,因此并未受到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亦无接受到管理方面的培训,导致其无职业归属感,对职业认知不全面、滋生职业倦怠感等,大部分辅导员并未全面的思考及了解自身的工作,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较为迷茫。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基础是辅导员队伍自身 对辅导员职业化的认知,而辅导员身份地位较低,这些都制约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自我素质的提升

2.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自我素质认知分析

2.1.1 辅导员自我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校在聘用辅导员时,多采用组织能力较强及政治觉悟较高的学生,同时其本专业水平较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认同偏差等,导致其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热情度及事业心等,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忠诚的教育,不断提高其自身职业自信心及认同感,提高其道德观及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辅导员的工作较为繁重,牵涉面较广,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体提高自身职业知识水平,满足高校学生教育、职业性咨询、管理及辅导等需要。

2.1.2 建立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学习研究能力等,能够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规范,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团结同学,提高学生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组织活动能够良好进行,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交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自我素质提升的对策

2.2.1 创立严格的选拔机制,建立常态化辅导员培养机制

在辅导员的选拔时,需要对其进行全方面的考核,主要包括政治立场、责任感、事业心、个人性格分析、个人心理素质能力等,从而建立思想教育能力强、高学历、组织沟通能力强及专业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另外,辅导员需要正确评估自我兴趣及爱好,并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及能力等进行深度剖析,建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并逐步实施,在保证本职工作良好进行的前提下,收集下一步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等,为下一步职业发展做准备。

2.2.2 完善辅导员的工作机制,完善科学化的培训及评估制度

辅导员需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全面管理,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无重点,同时压力大,因此需要改变这一模式,辅导员仅需在自己专长领域工作,突出其工作特点,改变传统的工作专业化程度低、工作分工不明确、专业提升滞后等状况,细化辅导员的分工,设置不同的岗位,突出辅导员工作特色。在对辅导员进行调查时,了解其专业背景及个人职业兴趣进行系统培训,一般为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生涯辅导,设置现代管理学、生四象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学理论及心理学理论等,加强辅导员之间的学习及交流,开阔辅导员的视野,为其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基础。通过培训的硬指标及软指标等对培训效果进行反馈,通过培训内容有效性、出勤率等进行,软指标则选择培训师上课认可度、上课方式及对培训满意度等。

结 语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近年来教育领域逐渐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当今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归属感、职业认同感等,从而实现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建立。

参考文献:

第5篇:职业化素质培训范文

一、法官职业化的内涵

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以从事某类工作为业的人们,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生活方式以及专门思维模式的趋势。法官职业化是指让法官成为专门从事司法审判工作并具有一定权威和社会地位的特定职业和职业群体。它意味着以专门解决社会纠纷和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为其工作的法官,形成的独特的专门知识、技能、工作方法、行为方式以及专门思维的趋势。

二、法官职业化的意义及要求

法官职业化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司法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是审判工作的内在要求;是人民法院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下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的关键。法官职业化对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化形成法官群体的同一性,有助于法制的统一。同一性执法群体带来同一性的法律运行程序和技术,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随心所欲的个人专断,使法律公正的标准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二是职业化带来法官的高素质,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法官职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法官精英化,所谓精英必须是少而精,而且具备精深的法律专业化知识、精湛的法律思维方式和丰富的司法经验、社会阅历。只有通过这样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特殊司法职业群体通过近乎完美的规范司法操作和极具震撼的人格魅力才能使人们认可法官是社会正义的化身,法官是社会的良心。三是高度的职业化司法操作,可以有效地缓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官是社会冲突的最后防卫者、治疗社会弊病的医生、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决者。他们通过一系列高度职业化操作,能够把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纳入法律渠道加以解决,从而化解社会矛盾。

法官职业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法官职业化实现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首先,法官职业化的第一要求是法官要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储备;其次,法官职业化还要求法官具备法律职业经验;最后,法官职业化要求法官要有法律的道德。由此可见,作为法官,他首先应该是一位法学家,法律专业知识是法官职业化的最起码要求,也是法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必备的硬性条件。而目前,作为衡量它的主要标准——法官的学历教育也就不容置疑地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法官队伍学历教育的现状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国的法官职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以笔者所在的法院为例,通过对2001年—2004年法院新进人员及在职人员学历教育情况的初步统计,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几个规律:一是新进法院人员的学历由专科到本科,再到双学位,呈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新进人员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转变的趋势。三是新进人员中,部队复员、转业人员的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四是在职人员当中,在职学习的情形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的法官职业化建设已经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法官队伍学历教育的现状,即:学历普遍较低,法律专业化知识较缺乏,法律教育结构不合理,法律专业培训模式不科学等。

肖扬院长在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说:“这支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这支队伍比较缺乏职业传统和职业气质,其职业特点也处于模糊状态,在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上还难以形成共同语言。”可见,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条法官职业化建设之路还有很长一段需要我们去走。

四、进一步的对策

针对法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法官学历教育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提高法官的学历。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官学历要求是法律专业大学本科,我国也应逐步达到这一标准。一方面,在选拔法官时,我们要严把学历关,提高法官队伍的门槛,从硬性条件上保障我国法官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对学历未达到本科的现任法官应积极创造条件,并限期让他们提高学历。现在,这部分人员已经成为法院的主要力量。因此,做好对他们的培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对于他们,法院要给予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物质上的支持。

(二)对于已经达到本科的在职法官,应鼓励他们继续进行深造。因为,法官是一个精英化的职业,而法官职业化的最终目标也就是精英化。一个法官只有具备了更多、更深的专业法律知识,他才能具备追求正义的勇气和智慧。

第6篇:职业化素质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职业化 标准 途径

高职院校辅导员担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把这支队伍建设成职业化的学习团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础工作,也是这支队伍发挥育人职能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辅导员是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当前,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大学生发展的导师,辅导员必须不断提升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通过不断开展学习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实现与大学生的共同成长。

1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即按照社会分工和教师从业要求,使从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教师或干部的工作成为长期或终生所从事的职业的过程。按照职业化的基本要求,全社会应摒弃传统的思想认知,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真正视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般性社会岗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念的提出,旨在推进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实现高校辅导员由“边缘人”向“职业人”的蜕变。

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是作为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素质,也是辅导员适应职业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资格认证已成为各行各业衡量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准。资格认定是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助于强化各级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促进其业务能力水平和职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即高校辅导员同样需走职业化之路。

第一,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要体现出时代特色和人本属性。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执行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在思想教育活动中通过调节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平衡来实现对受教育主体的引领;其次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的意志品格,时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教师形象面对学生。规范严谨的职业形象是展现辅导员个人魅力的主要途径,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第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与道德、理想会在教育过程中直接映射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上。因此,作为肩负育德育人之重任的高校辅导员,必须严谨务实,立足本职,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不应局限于满足生活需要的范围,而是要高瞻远瞩,将目光定位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上。高校辅导员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项单纯的职业,而是大任于斯的崇高的事业。

第三,掌握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大学生不同于以往以理论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高中生。大学生处于校园人与社会人的过渡期,其人格逐渐完善,能够针对外界事物变化能动性的做出相应的反映。高职院校思想者必须具备专业化的职业技能,能够通过全渗透、多渠道、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特征,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维持心理状态稳定,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品质。高校辅导员要实现职业化,通过职业资格认定是基本要求,其次要求辅导员有正规学校受教育的经历,专业水平过关,且知识层次丰富,教育部提倡辅导员文理兼修,且重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此外,职称评定也是衡量辅导员工作水平和专业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2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标准

制定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标准应考虑到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这一特殊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在党的十会议上,教育部党组针对本国高校的教育形势,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

2017年)》,该规划明确了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目标。当前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了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高校应进一步强化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对现有在职辅导员进行素质拔高,促进辅导员职称评定规范化,不断提高其能力水平。引导辅导员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或焦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了高层公寓的和谐稳定。同时,强化学生事务管理,敦促辅导员客观认知个人实力,秉承开放学习的理念主动钻研、借鉴国内外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先进经验,将思政教育理念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提升辅导员在班级工作方面的管理能力、学业辅导与就业创业指导能力,提高辅导员学生事务工作能力。同时,着力提高辅导员培训质量,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上水平,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针对新进辅导员、骨干辅导员及全体辅导员加强职业素质培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为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

3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途径

3.1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认真做好新进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树立爱生敬业的职业理想为重点,教育引导辅导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精神追求、良好的职业操守。加大实践培训比重,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辅导员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能力。

3.2 注重专业培训,提升工作质量。学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形成覆盖全员的培训网络,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培训体系,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推动学术研究,每年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论文评选,鼓励辅导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研究成果,帮助辅导员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任务,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掌握学生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学业促进者、生活指导者、思想解惑者和人生导航者。加强辅导员心理疏导,坚持以人为本,关爱辅导员健康成长,邀请优秀心理学专家进行辅导员心理疏导,帮助辅导员缓解工作压力,解决心理困惑,组织辅导员开展拓展训练、团体辅导和各种文体活动,为辅导员放松自我、舒缓心情提供辅助。同时,积极选送辅导员参加校外培训,支持辅导员脱产培训、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为全面推进学生工作科

学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作出努力。

3.3 科学规划层次,健全体系。加强对学生工作的调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形成系统科学的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不断提升培训的科学化水平。举办了学风建设论坛、学生工作论坛、辅导员技能大赛、博客博文大赛等,指导辅导员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围绕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推进理论探索和工作方式创新,广泛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4 加强理论研究,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理论研究水平。要有效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根据高年级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成就教育,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对当前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状况和我国对外政策的教育,对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形势和任务教育。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培训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丰富和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专职辅导员、一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研究型辅导员。

参考文献:

[1]卢忠菊.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08).

[2]高春鸿.关于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5).

[3]王平判.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以贵州大学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1).

第7篇:职业化素质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机制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在高校,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队伍,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多年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重大,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的必经之路,就是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

一、辅导员职业化及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1 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1991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职业”的解释是“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工作方式”。1999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职业”的解释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而职业的专业化或专门化,就是职业化。某个行业实现职业化,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具有稳定的专业化的人员,并要明确职责范围;二是形成了涵盖范围广泛的健全的职业组织体系;三是拥有良好的职业环境和社会地位;四是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自律,有规范的职业伦理道德。因此,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就是高校辅导员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把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在职业规范性的发展过程中,按职业发展规律稳步推进,并且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工作标准可能终生从事。

2 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在学术上理解为学科的分类,在实践上理解为专门的职业。从职业社会学来看,20世纪社会变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许多职业进入了专业的行列。专业是职业分化的结果,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一种职业是否专业,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根据美国教育协会确立的专业化标准,专业化应有高度的心智活动、具有特殊的知识技能、不断在职进修、属永久性职业、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有健全的专业组织、能遵守专业伦理。笔者认为,专业化的含义是指一种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由非专业、准专业、半专业向完全专业转变的过程。

3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可以发现,“专业化”更多地强调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由专业领域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目标。从职业化条件的角度来说,“专业化”又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某一行业实现职业化的基本条件首先就是需要被专业化的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广义来看,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为了促进职业水平的提高,都要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水平,使该职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上具备很大的共同性。辅导员职业化将要求辅导员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前提条件是辅导员的准入制度需要设定一定的门槛,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也必然要求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够使专业化的辅导员具备存在的可能性。而辅导员的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这必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齐心协力共同达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并不是冲突和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推进专业化,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从业队伍,而要实现职业化,也必须要求从业人员有专业化的水平。

那么,根据以上对“职业化”和“专业化”两个概念的理解,可以概括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和要素:

一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拥有稳定而且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是高校辅导员行业内部具有覆盖面广的,健全、稳定的职业组织体系;

三是高校辅导员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固定的学术交流阵地。

四是高校辅导员能够遵守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道德规范;

五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职业地位。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机制建设

1 严把入口,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准入机制

要建立辅导员准入制度,细化辅导员入职标准。建立辅导员准入制度应建立在辅导员职业标准化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不应该只是作为高校内部的一类岗位,而应该严格按照一般职业化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得辅导员这一职业公开化、社会化、标准化。在具体的操作措施上,可以参考目前公务员的招考办法及程序。通过全国或全省的统一笔试、面试确定入围人选。在面试环节结束之后,增加到专门的培训学校或者相关高校实习培训一年的环节,最终可以确保将综合素质高、职业忠诚度高的人留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在源头上减少辅导员岗位的流动,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 提升素质,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机制

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教育,吸收新的信息和专业知识,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实践的需要,教育部也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因此,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2007年,首批建立了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这些基地目前主要的职责是对全国高校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提高辅导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3 强化管理,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

辅导员工作考核内容的设置应该全面、科学、完整,可以包括辅导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带学生的数量及学生满意度、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对学生指导及教学情况、学术研究情况等。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既看阶段性结果、最终结果,也看工作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结果是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最有力的证明,是工作成绩最直接的反应。但是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所有要全面衡量辅导员的工作,就必须二者兼顾。

二是多方参与进行考核。考核者既要有领导,也要有学生;既要有同行,又要有专家,共同参与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为切实避免少数人说了算的不合理现象,应该让不同层次的人员都参与其中,形成一支多元化的评

价队伍。三是考评与奖酬要相结合。通过制定详细的考评细则和考评体系,不断充实,形成灵活的动态考评机制,那么这个考评结果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辅导员工作的过程和实效,将考评的结果与辅导员的奖金、津贴以及荣誉评选、职称评定相挂钩,让考核结果充分地发挥作用。

4 激发斗志,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辅导员工资和奖励机制。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的绝对物质报酬要少很多,造成辅导员工作投入和回报不一致的现象。应该按照按劳计酬、适度倾斜的原则,建立辅导员工作同奖金、津贴和荣誉相结合的机制。

二是可以增加激励方式。除了物质激励以外,可以进行非物质激励,暨精神激励。譬如关爱及信任激励、典型激励、培训及进修激励,等等。

三是可以实行辅导员弹性工作模式。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需要在非正常工作时间进行大量工作,但白天还要和其他行政人员一样坐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辅导员工作的实效。如果实行弹性工作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工作到位,同时也可以确保辅导员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积极投入工作。当然,实行弹性工作模式的前提是需要行之有效的监督。

5 着眼长远,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机制

建设职业发展平台,拓宽辅导员发展渠道。发展是硬道理,对于特定的职业而言,也是如此。有无发展的空间,发展的前景如何,这是职业吸引力的重要表征。总体上看,辅导员具有三条发展渠道:

一是行政职务晋升。从辅导员向行政管理干部发展,成为高校的中高层管理者。应该根据辅导员的素质及每年的考核情况,把有志于向行政管理干部发展的辅导员,作为培养和选拔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

第8篇:职业化素质培训范文

关键词:专业化;职业化;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23-02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从动态角度来说,专业化是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达到专业标准,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讲,专业化是一种职业发展状态所处的水平,即专业性的程度。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从事的职业由普通职业到专业标准的过程;从辅导员个体的角度看,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个体专业持续发展、日臻完善的过程。

职业化意味着该职业是一个能终身从事的职业,能催生稳定的从业队伍。它要求具有专业化的人员和明确的职责,确定了核心价值和职业理念,有健全的职业组织体系,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环境。辅导员职业化是通过政策保障、岗位准入、管理培训、职业规划等措施固化从业标准,使辅导员拥有事业发展的平台,拥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其本质要求是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

从职业发展角度看,专业化是对从业人员内在素质要求,更多强调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侧重于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职业化是对岗位的外在要求,侧重于相关政策、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要实现职业化,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化的水平;而要推进专业化,也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从业队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独立学院面临机遇与挑战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特殊产物,独立学院能依托普通本科高校在教学、管理、品牌方面的优势,同时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灵活利用民办机制进行办学,表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伴随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出台,独立学院面临转制的严峻考验,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走有自身特色的内涵发展路线。

(二)促进独立学院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之必需

在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责任缺失、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自我约束力缺失等现象,需要春风化雨的思想教育和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独立学院在实施扩招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度、难度明显增加,没有专业培养作为基础,辅导员队伍素质就会参差不齐;没有职业发展作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现状及其问题

(一)多重角色演绎,职业压力持续增强

随着独立学院的扩招,学生数量激增,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更加复杂和琐碎,大到学院的改革建设、资格评估,小到学生的课堂考勤、寝室管理、奖勤助贷、医疗报销,让很多辅导员“眼一睁就忙到熄灯”。

(二)职业发展目标不明,职业倦怠心理形成

大多数辅导员对现阶段薪酬的满意程度不高,与同学历的专任教师相比也感到不公平。因此,对本职工作缺乏动力,不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I,刚开始工作时干劲较足,但几年后就希望调离岗位,不能调离的辅导员也缺乏方向感。

(三)职业归属感不强,人员更替频繁

辅导员工作需要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多方位知识的构建,但目前,独立学院辅导员普遍自我认同度不高、社会评价不高,队伍人员流动较快,影响到学生工作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四、独立学院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选聘机制,确保优秀人才进入辅导员队伍

要具备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的意识,在辅导员职业标准化的基础上设立辅导员准入制度,积极推进辅导员选聘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既强调政治素养,又重视专业学科背景;既重视学历和一般能力,又强调专业能力要求。由于独立学院辅导员流动性较强,所以选聘工作要前倾,提前做好准辅导员储备。年龄构成上应实现老中青结合,充分发挥各年龄段辅导员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的优势。

(二)完善激励机制,与辅导员薪酬、晋升、培训机会等挂钩

要通过制定统一的辅导员工作条例、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学生工作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评选表彰办法等,形成较全面的辅导员工作考评体系。把考核结果与薪酬、晋升、培训机会等挂钩,并且权力下放,让一线负责人能够决定辅导员的去留、晋升、奖金发放等。

同时,严格按照师生比设置专职辅导员的岗位编制,并给予岗位津贴、培训经费、通信补贴等。并考虑在保证重大活动的前提下,设置弹性工作时间。要从辅导员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立辅导员谈话室、学生工作档案室、校讯通平台,为辅导员集体宿舍配备必备生活设施等。

(三)完善培训机制,促进辅导员的终身发展

要定期制订辅导员培训计划,将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可参加行业协会培训、专家面对面培训、网络新媒体远程培训等,并可参加社会上短期挂职锻炼等。

在培训课程与内容方面,可从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组织能力素质三方面出发。个人思想政治素质模块可包括党建、团建理论、思想道德修养等内容,专业知识素质模板可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常识等内容,组织能力素质板块可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情绪应变能力以及新媒体手段的掌握等。

(四)完善发展机制,帮助辅导员明确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

从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职类来分,可考虑分为综合教育类、事务管理类和指导服务类三类,并按照不同职类设立各自的职务系列岗位M行专业化发展。综合教育类,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及安全稳定等工作,可考虑由工作年限较长的辅导员担任;事务管理类,主要包括学生资助、奖惩等相关学生事务工作,以普通辅导员为主;指导服务类,主要包括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健康、专业学习等工作,由具有相应资格证书或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的辅导员担任。

从辅导员成长周期入手,对新入职1年左右的辅导员,可开展岗前培训和入职专项培训,并实行辅导员导师制。对工作2―5年的辅导员,要引导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增进职业认同,谋划自我发展愿景。对工作6―12年的辅导员,要加强专项技能培训与开发,协助更高层次的学历深造;同时,强化心理干预,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升辅导员个体素质和工作效能。对工作13年以上的辅导员,可调任负责全院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性咨询与辅导工作,逐渐往专家化方向发展;同时,输送专家化辅导员,充实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的兼职师资。

应该看到,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实现路径是复杂多样的,尚有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特别对于我们的独立学院,更是巨大的挑战。

作为独立学院的辅导员个体,要更新教育理念,认识到辅导员工作是快乐而神圣的事业,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爱与期望的力量;要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追寻专业的自我超越;要培养和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金彦龙,李福学,牛似虎.独立学院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许为民,林伟连,楼锡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胡金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4]赵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Tianfu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10074,China)

第9篇:职业化素质培训范文

法官队伍的职业化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是我国依法治国思想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个司法体系日臻完善,司法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一个特殊群体,这不仅意味着司法机构的完整和独立,而且更要求法官具有高于一般公务员的特殊素质,因此应努力建设一支学者型、复合型、精英化的法官队伍。

一、当前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职业选用大众化。长期以来,法官的选择和任用上,没有统一的模式,法官职业的特殊性一直被忽略。对法官的选任几乎无任何诸如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使得法官职业和其他某些职业一样,只是上级的指定或任免,法院干警原来身份复杂,多数未经考试选拔直接进入法官队伍。

2.职业素质普遍化。法官整体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有些干警有文凭无水平;有的法院有人才无拔尖人才。在职的法官真正毕业于正规院校并经严格选拔、培训而进入法官队伍的为数不多;有些资格老的审判人员不善于接受新的法律、法规和审判方式,不思进取,只停留在原有的审判知识层面上,仍在用老方法、老路子审理案件,这就使得案件的审理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也不能让当事人满意。

3.职业管理行政化。一直以来,我们采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法官的选拔和任用,不能从根本上体现法官职业的特殊性。有的地方把一些没有法律知识的人任命为法官,并把法官视为一般公务员进行行政化管理,而忽视其职业的专门化,从而造成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作为法官除应当具备国家公务员的任职条件外,还应当具备其他一些特殊的职业要求,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司法理念、职业气质、职业信仰、职业追求和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

4.道德素养一般化。因一些法官未经严格的选拔而进入法官队伍,又未经过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因此个别法官能力差、素质低,缺少法官应当具有的道德素养,缺乏社会正义感和对公正的信仰,宗旨意识淡薄,作风粗暴,态度蛮横。由于素质不高的人可以当法官,法官职业的神圣感和荣誉感便难以在队伍内部真正地树立起来,而对于公众而言,势必会产生蔑视法官乃至法律的情绪。

5.技能培训过场化。法官的任职上岗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的好坏常常关系着法官能否真正公正、高效地任职,为当事人更好地排忧解难。而长期以来,培训工作常常处于临时的、普及性培训的低层次状态,培训常常只流于形式,注重过场,只要走过这个程序就可以了,而不管要任职的法官是否具备了上岗的素质,提高法官队伍职业水平的努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二、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法官职业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法官的选拔、任职、上岗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笔者认为,为全面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应实施以下五项举措。

1.严把法官入口,执行法官准入制度。司法公正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的政治、业务素质,取决于法官职业化的程度。法官法将担任法官的学历条件由大学专科改为大学本科,提高了法官任职的学历层次,这反映了人们对法官学历水平的普遍要求,也意味着对司法公正提出了一定的保障。各级法院应严格按照法官法规定招录和选任法官,凡补充法官人选必须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人员中择优选拔,并经系统培训合格以后,才可录用。执行法官准入,改革原有的法官选任方法,从制度上要彻底摒弃法官职业大众化的现象,使审判人员在身份上得到保障,确保法官队伍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

2.做好辅助管理,实行书记员单独序列制。书记员单独序列制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一项配套改革措施,对于提高书记员业务素质、严格法官的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记员在整个审判过程中,担任着协助法官办理审判事务方面的辅工作,即记录整个审判过程并最终对审判活动进行收口。书记员也应是具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职业技能水平和道德素质的专业人才,熟知程序法的具体规定、审判的各个步骤,以适应审判工作的要求。

3.加强道德修养,强化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不仅应当将法律知识熟练应用于具体审判活动中,而且还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平,以确保审判权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能够严肃执法、公正裁判,站在执法中立的角度,不能有任何个人好恶、偏见和感情的影响,平等对待双方当事人,不受来自上级以及其他方面的干扰,依法独立审判。还要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得非分之财,不取非法之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日常庭审过程中,要注重仪表端庄大方,法律术语准确,态度和蔼亲切,以显示出法官的优良素质和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