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

教学问题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问题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问题分析

第1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第2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效率;问题策略

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到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这学生进行,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意见,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发现教学问题并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善于全面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一、初中物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出之前,教学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致使课堂缺乏应有的活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身心疲惫,课堂效率极其低下。

其次,教师没有一套固定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大多说教师只是根据课本或备课内容将知识读给学生听,这样的过程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由此教学效率的高低不言而喻。

再次,课堂教学形式太过单一,没能很好地将物理实验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单调的课堂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实验课开展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实验课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出现。

最后,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有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教师并没能做到全面的利用,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改进。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相关策略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从素质教育的出现,我们已经对素质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一直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缓慢发展的。因此,真正让学生从被动的环境中走出来,还需要教师观念的彻底改变,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例如,在进行电路学习时,对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工作状况,笔者没有像以往那样自己向学生演示,而是让学生分小组亲自操作,并在结束后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能不能单独将电流表接到电源两端?”等比较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是在单纯的教学过程中很难让学生注意到的。很显然,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2.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魅力

初中物理课每一节课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固定的45分钟,教师只有让自己的教学方法足够灵活,才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物理课来说本身就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像探究法、演绎法和实验法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笔者曾在带领学生学习内能与做功的相互转化中,通过演示喷壶喷水的过程,让学生探讨并分析其中功与能之间的转化情况。这一教学过程直接将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中去,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同时也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和谐。

3.将小实验植入课堂教学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验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能锻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因此除了必要的实验课外,将一些小而有益的实验课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古代计时工具时,在讲解了古代时钟的一般运行原理后,我便根据人数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让学生自制计时工具,其中一组学生应用滴水计时的方式,先记下十分钟滴下的水量,然后根据滴下水量的多少进行计时。另外,还有小组提出了燃烧棉线计时的方案。这些实验与探讨过程都能相应的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善于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及技术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利用黑板向学生传递信息,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不仅能替代黑板的传统位置,还能简化教师的备课过程。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呈现给学生一个新的窗口,更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课堂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对提高课堂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教学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都是紧密围绕着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这一核心进行的。希望同为物理教师的我们都能积极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最终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

1、语文课程定位模糊

课程定位是一门课程开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一直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不同院校之间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不一,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在高职院校中只是一种“陪衬”,属于可有可无的课程,仅保证政治和英语这两门基础课程的开设,语文课则是象征性的。这样定位上的模糊,让整个语文教学和科研都处于了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多数教师的教学情绪也比较低落,随之带来的就是教学的随意性,并由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所以说,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其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这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2、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和资源匮乏

课时量作为一个量化的指标,最能够体现出一门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被重视程度。一般来说,学校都是依据课程的重要性来安排课时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明显受到了轻视。多数学校中,语文课都是以选修形式出现的,这就从客观上让学生对语文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更不用说少数的根本不开设这门课程的院校了。从短期来看,学校好像是节约了部分人力和物力资源,似乎整个教学也没有受到不良影响,但是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看,没有了语文教学,注定是存在缺失的。而且语文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储备也不容乐观。多数学校所采用的教材,都是本科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并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且语文是一门阅读性很强的学科,图书馆相关文学类书籍的储备也不丰富。

3、学生忽视语文课程

从大学生的共性上来看,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多学生将语文视为了一种考试工具,一旦进入大学校门后,就开始反感这门课程,认为其枯燥和乏味,学习语文就是浪费时间,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从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来看。高职院校以理工科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一种重理轻文的倾向。相比之下,他们对各类实用知识更加感兴趣,没有认识到语文对他们综合素质提升的巨大意义。

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1、精准定位语文课程

课程定位模糊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一定位,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从人文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是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就是指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语文以其自身所特有的丰富性、广博性、文学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在人文素质和人格培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人文素质已经是一种现代人才所必备的素质,而且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实用性。所谓实用性,就是指语文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听、说、读、写四大方面,距离一般标准尚且有着很大的差距,远不能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说,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特征很强的学科,不但能够为专业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2、改革课程体系建设

前文中提到,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开设的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则是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和灵活的课程体系。所以课程体系改革也成为了一个关键所在。结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可以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是必修,既全体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其内容主要以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为主,突出语文的实用性特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个人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继而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测试,测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意在表明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并通过测试结果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其次是选修课。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一些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而准备的。通过必修课的学习,会有很多学生为语文丰厚的魅力所吸引,继而产生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愿望,通过选修课的设置,则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学习欲望。具体来说,选修课的学习内容是必修课内容的细分,可以划分为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多个具体的方向,学习可以凭个人兴趣进行选择,为他们终身喜欢语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的基础上,语文教学部门还应该和学校各类活动的组织部门进行广泛的合作,在校园中多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如最近央视热播的“汉字书写大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其在活动形式上较为简单,完全可以将其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校园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中华汉字的魅力,认识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之所以受到冷遇,和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所采用的都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旧模式、旧方法,学生被视为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无从谈起,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变革,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自愿的学习语文。如对话式教学法,这是一种近年来受到普遍好评的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针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该方法尤其适合于语文教学,因为文学欣赏和创作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讨论,才能够使思路得到开阔,理解获得加深。每一个学生的观点表达,都会得到教师和其它同学的充分关注,都会得到鼓励和赞扬,让学生在一种成功的喜悦中进行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具有活力的课堂,才是学生们喜欢的课堂。

4、建立合理的考核模式

第4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

1.不注重物理教学,物理教学走向边缘化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仅仅注重升学率的高低,在中考总分数当中,物理这门学科占了较小的比重,不少的学校只是注重语文、数学与英语这三科,而不重视物理教学,从而使得物理教学走向边缘化。因为学校的顾此失彼,使得教师没有足够地重视物理教学,也造成学生忽视了物理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存在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没有学生愿意参加一些关于初中物理的应用竞赛与知识竞赛,使物理教学走向边缘化,进而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的探究习惯问题

不少学生缺少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欲望与爱好。为此,教师就应当为学生安排一些探究实验任务,以使学生能够实施探究活动,可是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不明确实验的目的,以及怎样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等。不少学生非常喜欢做实验,然而,他们仅仅是为了热闹和好看。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学生也仅仅是看客,而没有动手操作。

3.实验仪器的问题

新的教材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实验仪器。当前形势下,不少学校的实验仪器过于陈旧,再加上受到实验经费的限制,致使不能够进行跟新教材相关的实验活动,同时,也不能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有时候只能是由教师和几名学生共同演示或者是教师一个人单独演示。

二、解决初中物理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注重物理教学

对于不重视物理教学,使得物理教学走向边缘化的问题:第一,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根据现实生活当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现象,指导学生实施探究,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第二,学生的录取依据等级学科的要求实施,针对语文、数学与英语总分数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要求物理学科也达到一定的标准,否则,也不能够录取。可以说,初中物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为此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宣传,以使学生、家长和学校充分意识到物理教学的重大意义。

2.以探究性的实验替代演示实验

在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实验教学当中,演示实验的主体通常是教师,学生只能是观看,不能够参与,这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此,需要以探究性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以使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比如,针对摩擦起电这个现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衣服上摩擦塑料尺子,再让学生用塑料尺子接触碎纸屑,让学生自己观察能不能将纸屑吸附住,使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再比如,教师在讲解惯性方面知识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在一个纸条上面放置几粒棋子,随后让学生将纸条迅速抽出,以使学生自己观察棋子是不是倒下了。这种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良好习惯也能够逐渐形成。以自主探究实验代替演示实验,不但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不断完善实验仪器,注重实验教学

第5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

1.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

问题导向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以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是学习知识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分析化学是包含各种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的学科内容中包含有较多的基础理论知识,由于学科特点的差异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在分析化学教学领域,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性问题进行单一的问题导向学习,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得知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不是分析化学理论,而是如何应用分析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各种样品的分析和检测。因此,这里提出的问题导向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挖掘课堂因素精心设计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之间合作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技能的方法。

2.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中,问题是一切学习的起点,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提供素材。因此,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设计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入手。如在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中,我们选用如下问题进行问题导向教学: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醋酸,存在于秋海棠、芭蕉等植物中的草酸,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现象的植物激素脱落酸,在工业生产中常常用到的硫酸、硝酸等。在学生阅读完资料后,我们提出下列问题:(1)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历史上,酸碱理论有哪些?各有什么局限?(2)为什么有的酸是强酸,有的则是弱酸?怎样比较酸碱的强弱?(3)酸度与溶液pH值有何区别?怎样计算弱酸弱碱溶液的pH值?(4)缓冲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其pH值如何计算?(5)如何测定酸碱的含量?(6)举例说明酸碱滴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设计一个测定醋酸的实验方案。以上问题教师在讲授酸碱滴定内容的前一周发给学生,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协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教材,学生需要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归纳、总结,提出初步结论,最后把解决方案制作成PPT格式的课件。在课堂上,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学习成果给全班同学讲解,然后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掌控整个课堂讨论的过程,学生如果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地提示、引导学生。另外,如果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教师需要认真记录,并在之后及时纠正。通过这样各小组讲解,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看法、讨论,教师给予补充完善,学生对于酸碱滴定这部分的基本内容和原理可以做到初步的理解和掌握。这之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需要着重讲解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并解决学生在汇报中遇到的问题。

3.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分析化学既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指导性非常强的应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单纯采用上述问题导向教学法,学生可以利用参考书、网络、音像等资源去主动探究性学习,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知识也可以基本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自主学习中记忆不足、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等缺陷使得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分析化学的系统知识方面缺乏足够的帮助。另外,问题导向教学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课时及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也与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发生矛盾。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建立严格的“量”和“定量”的概念,懂得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完成定量分析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操作能力。因此,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传统的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的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课时可比传统教学少。对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章节,例如“误差及其数据处理”“溶液中的四大平衡理论”等,仍然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可以为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提供保障。

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为了考查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效果,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调查对象为我校12级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调查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当场填写。调查发出问卷6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表主要调查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来,学生在八个方面的感受,分别为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学习习惯的培养、资料搜集、归纳总结以及实验设计。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各项平均分均高于单项的平均分值,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及资料搜集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纳总结和实验设计方面还有些欠缺。这可能是由于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时间还不够长,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还可能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过分依赖教师、自学能力较差。

三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评价和思考

第6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态课堂;大型主机汇编语言;教学质量

构建一种“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生态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所谓的“生态课堂”就是在“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全面健康发展。将生态的理念引入课堂,构建一种教师和学生、师生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创设一种富有生命气息、宽松和谐的生态课堂,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

1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型主机汇编语言作为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大型主机系列课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具有程序设计语言基本的程序设计结构,因此对于具有高级程序设计基础和微机汇编程序设计基础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是汇编语言本质上是机器语言,与高级语言相比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第一,与硬件联系紧密。汇编语言属于低级语言,每一条指令对应一个机器动作,掌握这些指令的前提是对系统的硬件有一定的认识。这就需要掌握涉及到的CPU内部寄存器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及内存的特点和管理方式。

第二,指令繁杂,编程繁琐。大型主机汇编语言和微机汇编语言一样,指令系统集复杂,由数据传送指令、十进制操作指令、定点操作指令、循环和分支指令、程序控制指令、位操作指令、地址处理指令等七个功能组成。由于主机系统本身使用汇编语言提供了很多例程,并定义了相关的编程规范,用户编写的汇编程序必须遵循这些编程规范,因此,在编程中需要注意约定设置及隐含使用的寄存器等。编程不但要注意指令的正确使用,还要考虑寄存器、主存单元等硬件细节,所以比较繁琐。

第三,调试困难。主机汇编语言调试时需要用专门的工具,采用的是命令交互方式,界面不友好,而且直接对内存地址和寄存器内容的二进制显示,不易理解。

第四,课程中间才涉及程序设计和应用。汇编语言的课程体系中,只有到中间才涉及到程序设计和应用。因此,在学习前面的基础知识和指令系统时,容易产生知识凌乱、支离破碎的感觉,产生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的疑问。

正是由于大型主机汇编语言的这些特点,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二十年以来,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生态课堂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2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生态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系统论等,但影响最大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感教学理论、生态学理论。

依据建构主义、情感教学理论和生态学等理论,课堂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当我们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时,课堂教学应处于一个动态、和谐、平衡、互动、相互联系的环境之中。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就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课堂中的生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关系。知识是课堂教学的纽带,如果没有知识的传递和建立在其上的互动,课堂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掌握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这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是根本任务,知识的获取和整合是课堂活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来实现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生态课堂就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关注课堂,重构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新型课堂。传统课堂的本质是技术,所以传统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课堂,它运用的方法是控制,追求的结果是知识与技能。而生态课堂的本质是联系、发展、和谐与共生,所以,生态课堂在方法上不强调控制,而重视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与学生的投入,就是说彼此将生命融入到课堂中来。

3大型主机汇编语言生态课堂的构建方法

(1)生态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学生间的学业竞争和人际交往而带来的行为冲突以及由于要求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而带来的师生间的行为冲突,使课堂教学充满紧张的气氛,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在生态课堂中,由于教育目的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为教而教,学生也不再是为学而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创设这种行为环境的关键是,要让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经历就是自己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就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同样,也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学习不仅是学习一种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与别人相处。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协调彼此的行为,相互合作,共同融入到课堂中去。也只有这样,一个和谐、共生的课堂才能真正构建起来。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是教学生态中的组织者,从教学活动的开始到教学活动的结束,教师总是要充分组织各种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对象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启发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主体性选择,根据是否感兴趣、听得懂,来选择积极主动的听课方式还是消极被动的听课方式。对于不熟悉的教学信息,学生需要调动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对教学信息进行破译、理解和吸收,最终将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及认知结构融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达到信息的真正同化。由此可见,教学效果最终是受学生学习状态制约的。

在生态课堂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尊互敬的,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随学生的发展而变化,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指导日益增强,控制日益减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状态不断改变生态角色,发挥教学的多种功能,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2)大型主机汇编语言生态课堂的构建

在大型主机汇编语言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该课程的特点,另一方面要考虑教师和学生在生态课堂中的关系和地位,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几种操作性较强的方法: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求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提问,教师带着学生的问题来讲解知识。例如在讲授主机汇编语言时,很多同学就会提出主机汇编语言和微机汇编语言有何不同。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贯穿该问题。

(2)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有多种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也就是将知识“外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情景教学,尽量让学生在情景下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能灵活使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在讲授十进制编辑指令时,首先设计一个银行账务打印需求的情景,然后针对该情景需求,讲授如何通过编辑指令实现客户要求。通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对各类指令能解决什么实际应用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对繁复指令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例如在讲授如何调试程序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课上尝试调试程序。学生自己调试程序后,通常会提出大量的疑问,教师在后续的课程中再详细讲授如何调试,解决程序中的问题,学生课下再去实践对程序的调试环节。通过这样一种自我反馈的方法,学生快速掌握了调试技能,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教师在教学当中注意穿插一些有趣的事情,以幽默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兴奋中枢,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有时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第二,学会运用赞赏,营造和谐的生态课堂。

教师尽量多用鼓励、赞赏的手法来营造课堂气氛,因为对学生行为的赞赏和肯定,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来获得更多的赞赏。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一个老师后,更容易接受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在课堂中,对于能正确完成练习,按时完成作业并积极配合老师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没有特别突出表现的同学,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纪律性。总之,让每个同学都能感觉到自己处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有一个喜欢他们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将自己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在实验课中,同学们交实验有一个先后次序,在下一次授课中,宣读前十名交实验的同学名单。这样,入前十名的同学就会感受到被肯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程。而这次实验排在后面的同学就会在下一次实验中努力,争取排到前面的名次中。这样不断循环,就营造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通过协作学习,加强难点知识的学习。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大型主机汇编语言难点和关键点的学习,在讨论中加强理解。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作为讨论的内容。为了构造和谐的协作学习环境,教师应该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2)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3)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禁止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4)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进行鼓励。

第四,用生产实例,实行情景教学。

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产实际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实际问题的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具备实际情境的生动性、丰富性,同化与顺应过程较难发生,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大型主机汇编语言教材中的程序例题多为计算、移位、逻辑处理、输入输出处理、调用子程序,编写宏指令等,单纯讲授这些内容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且会错误地认为汇编语言没有什么用处,只能做这些事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有趣的实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输入输出处理时,就针对一个记录了用户购买商品信息的文件,要求编程实现对该文件记录信息的读入,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编辑成一定的格式打印输出。该实例给出了输入文件的记录格式和含义以及要求输出的格式,教师然后讲授如何通过指令实现对数据的读入、编辑、输出,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课堂听课效率显著提高。

第五,提供丰富的环境资源,调动课上课下的学习热情。

课堂生态环境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已有研究表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总体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手段,但在具体指标上略有差异。因此在大型主机汇编语言的教学中,我们同时采用多媒体设备和黑板两种教学方式,把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和黑板教学中更多的互动与沟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在讲解指令的寻址方式时,利用投影动态显示寻址过程,复杂的过程变得一目了然;每学一个新的指令时,都在主机系统中编程运行,并查看结果,使得繁复的讲解过程变得简单清晰;在课堂上对程序的讲评和现场的调试,使学生找到发现问题的途径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生如何编写程序时,更多的是采用黑板,通过一条一条指令的编写,讲解编程的思路,学生能更好地领悟编程方法。在课堂下,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教师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主要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于如何获取以及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等问题作出明确指导。

4结束语

针对大型主机汇编语言的课程特点,将生态学的观念引入课堂,使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舞台,使师生两个重要的课堂生态因子能平等的、和谐的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生态课堂平衡,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

一、当前职业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职业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不重要,只要学会专业课,就能干好工作,对于现在生产技术飞速发展情况下,对技术人才在英语上的要求不了解,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因而造成对英语学习的误解。

1.职业中学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根据有关教育方面的资料显示:在职业中学中60%的学生英语基础差;10%的学生英语基础一般,受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英语读、写能力提高缓慢。实际职业中学学生英语的基础比统计的情况更严峻,在简单的音标、语法、时态等方面都错误连篇。

2.职业中学学生对学习英语心理惧怕。由于英语基础薄弱,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逃课、抄袭作业、害怕课堂提问、害怕听写单词、害怕读单词、课文是他们共同的表现,上英语课如同听天书,不知所云。面对单词不知如何读,老师领读时,只是和尚念经一样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自己却迷迷糊糊、不知所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最怕听写单词。不敢问老师任何问题,怕老师问及其他的问题,不懂装懂。

3.心理压力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由于对学习英语的惧怕,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枯燥、繁多的单词、语法、时态变化和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使得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厌倦情绪,失去了对学习英语的信心。继而,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

4.口语差造成职业中学生对自己学好英语失去信心。英语教学中,口语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可实际中口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为薄弱的环节,音标基础差,不敢读单词,怕出错。不会读单词,造成记忆单词困难,听写困难、背、读课文困难、理解课文困难,跟讲课进度一点都合不上拍,找不到英语学习的信心。

5.传统被动式的灌输英语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老师一味地赶教学进度,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满堂灌,老师累得气喘嘘嘘,学生听得迷迷糊糊,在接下来就是写单词、背诵课文、做练习题、检测考试,周而复始,形成了机械的程序化,教学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老师主动的灌,学生被动的听,学习成了一种使命,上课成了完成任务,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防对策

1.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进入职业中学英语的第一课堂,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态度的重要一步。根据学生对英语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计划的进行音标、基本语法知识的补课,在补课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尽可能的让学生夯实音标、语法基础,使学生敢读、敢说,并给了表扬、鼓励和肯定,形成有效的鼓励机制,树立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学生在对英语学习上产生积极的心理响应,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行趣味英语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行趣味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有效途径,趣味教学就是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生动的英语故事情节、幽默的英语笑话、国外的风土人情等内容,使枯燥地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活力,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实行理想、信念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习英语这门课程中。职中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错误的认为:“对英语知识和掌握程度和干好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导致对于英语的学习的放松,甚至于放弃。”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一定的英语知识水平,就看不懂设备的说明、工艺流程的变化、工艺参数的指示等最简单的生产常识,更无法谈起操作设备、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也就无法干好工作。再如生活大多数家庭电器的说明都使用英语,读不懂说明又何谈正确的使用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需要、是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更是树立学生要学好英语的需要。

4.积极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树立学生敢说、能说的信心。积极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日记讲述、英语园地、英语论坛、英语角等活动,通过活动达到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英语的状态去,从而树立学生敢说、能说英语的信心。

5.实行教育心理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教育心理教学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配合老师的讲解,合上老师讲课的节拍,跟上老师授课的进度,达到最佳教、学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争取最大的学习效率。

第8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策略

当前社会中,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子系统带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职业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然而在分析职业学校关于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时,其教学现状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进而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不利。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需要教师在实训教学中,结合理论知识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设计,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一、职业学校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发展现状概述

(一)课程安排设置“一刀切”现象普遍

电工电子实训课程作为一门面对全校多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有电类和非电类两种。不同专业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开展专业学习时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也有较大的区别,使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方面的需求不一致。然而部分职业学校对电工电子实训课程存在普遍的“一刀切”现象,各专业之间的实训内容类似,内容单一、枯燥、陈旧,已不满足当前的电工技术要求。

(二)实训课程缺乏差异化教学模式,评分模式落后

电工电子实训课程的目的为建立学生的工程素质基础,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相同电类专业的学生分布中,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学中教学模式仅限制在一些基础的项目学习,如电机控制、电压转换电路等,虽然能够满足较多学生的基础学习需求,但没有顾及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另外,在实训教学评分中,评分模式多为实训电路检查、实训作品、报告、出勤记录等方面,没有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实训情况,学生间代工的现象较为普遍。实训作品受到一些电子元件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实训过程评分的公平性、客观性存在较大的质疑。

(三)实训教学内容未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我国较多的职业学校教学中,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存在较大的不平衡现象,并且在实训教学中没有用对应的理论原理作为教学支撑,学生在开展实训学习中,由于对理论原理的缺乏,使在电工电子实训项目中的学习不够深入和扎实[1]。

二、完善和解决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对各专业教学进行教学体系的完善

电工电子的实训模式应转变工作重心,对企业的人才要求进行了解,并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中引入先进的科技。实训教学内容和科目的设置应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保学生学习到知识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避免设置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和科目。此外,对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围绕基础—专业—能力拓展三方面的环节,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2]。例如,电工电子实训课中,第一学年实训课程为围绕元件识别、仪器使用及制作等基础实操课程展开,培养学生良好实训操作习惯和意识;第二学年,将重点放置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习方面,侧重综合电路,如数字电路、集成电路等的安装调试学习;第三学年,开展学生职业能力、技能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侧重产品整机的组装、整机调试、产品维修等,借助仪器仪表检验关键点电量、波形,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通过由浅至深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师对学生实训技能的系统性培养。

(二)引入启发式实训教学方法

开展电工电子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成效和效率,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实训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模式的创新,挖掘其潜力。在教学中,设计相关的实训项目,教师在实训教学中用引导代替辅导,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错误的根源,而不是直接讲述改正办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作用,转变学生学习思维模式,并提高其实践动手的能力。另外,为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推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方针,为教师创造较多的进修学习机会,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中高级技术岗位证书,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

在开展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理论原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训操作中鼓励学生将实训内容与理论原理结合,进而在实训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对电工电子理论知识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为其后续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3]。总而言之,社会各行各业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相应地也提高了人才的要求。电工电子实训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需要职业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在实训教学活动中,也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变化,对教学活动不断完善、优化,进而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霍林方.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2):129.

[2]张智军.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J].电子制作,2017(8):65.

第9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

艺术设计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其发展速度和成绩令人瞩目,但是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方面。多数学校对通过艺术设计教学应该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并不明晰,或者说对于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素质和能力并不明确,这种目标定位上的模糊性,对教学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次,教学方式方面。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性和技术性兼具的学科,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但是多数学校在教学中仍然延续了普通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完了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既没有体现出艺术设计学科的性质,又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再次,师资建设方面。当前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师,多数都是科班出身,有着较高的学历,能够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却有两点不足:一个是实践意识和能力不足,即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弱,会教学但不善于创作;另一个则是综合素质较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以多种知识和素质作为支撑,一旦教师在这两方面有所欠缺,既阻碍了教师个人的发展,又不利于对学生该方面的培养。最后,教学实践方面。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学生掌握了设计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创作出作品来才有意义。但是,当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却普遍实践能力不足,多数都只会“纸上谈兵”,使得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这门教学发展的瓶颈所在,需要得到及时和有针对性的解决。

二、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具体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所有的行为具有指向性意义,所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艺术设计教学而言,其教学目标的明确主要参考两个方面:一是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一是当代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艺术设计是一种技术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学科,要求设计者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对照这一目标可以看出,当前教学中显然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而轻技能的。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或不擅长将这些知识转化和运用到实践中,造成了一种“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目标方面要及时转变观念,尽快从过去片面的认识中走出来,真正深入研究艺术设计学科的本质规律和特征,全面了解当代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在树立起全新的培养目标之后,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要围绕着目标的实现而展开。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只有在尊重学科本质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和时代、社会发展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全面、优秀的设计人才,继而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学以致用,推动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

2.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怎样教”的问题,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其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性质和特征,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有所不同,而不是对一般文化课教学模式的照搬照抄。所以,教师应该对当下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主动的学习和借鉴,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比如,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中,所采用的都是讲述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看似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过程,其实效率十分低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视为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兴趣和主动性的激发无从谈起,所以应该对这种教学法进行变革。以对话式教学法为例,这是一种在国外受到普遍好评的教学方法,其主张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内,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十分适用于艺术设计教学的。因为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没有客观的是非对错之分,而是一种个人理念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能够使教师对学生当下的学习情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而学生也得到了充分表达自己看法和感受的机会,从而在一种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下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如,在教学模式上。项目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等新型的教学模式,都十分适用于艺术设计教学。以项目教学模式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出一个个设计项目,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通过项目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他们今后从事真正独立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阻碍了教学的发展,理应对其进行革新,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器。

3.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会对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针对前文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首先,教师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广泛涉猎和艺术设计相关的各种知识,包含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等,具有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将会给教师自身的创作和教学带来质的提升。同时,还要注意感悟和体验生活。正所谓“设计来源于生活并改变生活”,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艺术设计一样和生活结合得如此之紧密。这就要求教师将生活视为艺术设计的源泉,并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学生。其次,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予以补充。如多参加一些设计比赛,多与一线的设计者进行交流等,久而久之,就会对设计实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学校的大力支持。可以和一些设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委派教师定期去企业定岗,而一线设计者也可定期来到学校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当教师在设计实践中获得好成绩之后,学校要予以及时的鼓励和支持,由此表明学校的态度和立场。当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之后,整个教学也将会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4.完善艺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