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艺术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霞老师执教的《相信未来》在第三届课堂教学艺术杯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高中组一等奖。这节课立足于现代诗歌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从语言表现形式,到情感解读,再到升华阅读体验的三个层进式学习活动: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品读诗歌,理解意象与情感;联系时代,升华思想情感。这堂课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全程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体现出以下艺术特点。
一、注重诵读体验,感受诗歌语言表现的特点
现代诗在语言的组织上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打破常规的组合,增强语言的陌生化,以提高诗歌的表现力。管老师在学生初步自由诵读诗歌时,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在第三诗节对“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在划分诵读节奏上的不同,然后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别阐明划分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立足于个性化的诵读体验,从动词的使用与诗节中三个相关联比喻连用的角度来准确地划分节奏,体会到了诗歌运用修辞手法造成语言陌生化带来的艺术效果。从这个环节看,其教学的指向不是学生知道“是什么”,而是“如何知道是什么”。这个过程是一个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展现学生学习与思维的过程。
二、调动情感体验,走进诗歌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在于抒情性,其情感的表达往往是通过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的单个或多个意象来呈现的,而意象的组合又形成一个审美的意境。意象鉴赏无疑是诗歌教学的重点。管老师在执教时,在“鉴赏意象”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学生分享诵读时对诗歌的感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再读诗歌,“画出诗歌情感变化曲线图”,理出整首诗的情感变化与走向;找出情感变化的依据,即意象的变化,鉴赏多个意象组合产生的意境,深入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在这个层层推进的学习过程中,执教者始终以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作为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鼓励学生走入诗人的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阅读体验来解读诗歌。教师采用非常流畅而简洁的方式来完成平常教学中看似很难推进的教学活动。如,对意象组合的鉴赏时,老师用比较法将原诗句改为“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紫葡萄,我的炉台化作了秋天的露水”,学生调动了个人的生活体验,认为“诗歌每一小节的意象都是一个和谐的环境。有炉台才有余烟、灰烬;冬天用炉台‘,当然是冬天才有雪花”;于是,老师顺着学生的体验,“正如你所说,同一个环境的意象要和谐,紫葡萄是秋天的果实,才对应着露水、枯藤。所以,解读诗歌,我们不但要理解意象的内涵,还要理解意象与意象组合形成的浑然一体的意境。在这个完整和谐的意境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在问题的引导下梳理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即关注意象组合,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过程简洁流畅,如行云流水。
三、升华情感思想,让阅读成为重构自我生命的过程
关键词:注重突出音乐艺术特点
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才华较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培养和熏陶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但在许多中学音乐课堂上,教与学出现脱节现象,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上似乎懂了许多,课后却忘得一干二净。笔者在通过二十几年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重情感,突出音乐的感受性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表现的内容却是非常抽象的,用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清楚。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尽管他们对音乐艺术已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和理性认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增强,但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音乐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采取听、唱、看、表演等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他们置身于音乐艺术的天地之中,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思想情感。
比如,在欣赏《采茶舞曲》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采茶姑娘们的劳动场面,我首先播放录像,让学生聆听观看采茶姑娘采茶时的情景,并了解采茶劳动的特点,感受茶山、茶林的景色。此时,学生蠢蠢欲动,教师抓住时机将表演的工作分配到各大组,各组经过一番商榷,推荐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进行表演,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学生通过观看、聆听、演唱、表演等多种形式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
又如在教唱《长江之歌》时,为使学生体会那种激人奋进的精神和感受长江那广阔的胸怀,我节选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一部分画面,借助多媒体展现在课堂上,学生直观地看到冰清玉洁的雪白世界――长江发源地,还展示了江水波涛汹涌壮丽景观。当起伏高昂的《长江之歌》响起时,学生领略到了歌曲的艺术内涵,情不自禁地为赞美长江而歌唱。学生的唱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谈歌中最突出的几乐句所表现的特点,请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为大家演唱一番。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了音乐艺术之美与体验。
二、重内涵,突出音乐的表现性
一般来说,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涵上。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若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学生将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把教学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使学生陶醉于音乐艺术之中,让他们不知不觉地随音乐的节奏动起来,以此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和兴趣。
如在欣赏人音版第十四册第二单元中的《龙船调》时,该曲是一首极具民歌风味的歌曲。教学中我在欣赏的同时,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动画场面,学生们的尽头非常十足,创设了几种表演场面,他们将拖把和书包作为道具用于表演这种既载歌又载舞的律动形式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艺术的创作之中。这样一来,既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地受到了艺术地感染,把自身的情感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表演能力,鉴赏能力,使心灵和音乐融为一体。
三、重实践,突出音乐的创造性
音乐教育是通过教学中的艺术实践来达到其目的的,它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我们经常听到学生随意哼唱的小曲,因我们这里是民族地区,学生夹杂着不同的民族风味,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流露,尽管是雅气十足,但毕竟是其创作真情的再现。
如在教唱《渴望春天》时,我将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在前一节课就将此歌按组布置下去,要求每位同学画一幅表现春天的景象,等上课时,各个组将组里最优秀的作品呈现给同学们看,然后老师在把《渴望春天》的歌曲教唱给同学们,当同学们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画面能与音乐歌曲联系起来,学生那种兴奋的心情是无法比喻的,教师不失时机的再加以鼓励,学生喜欢音乐艺术是发自内心的。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意境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四、注重音乐的情感性与情趣性
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在“使人们心灵迸发出火花”(贝多芬),“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柏拉图)。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也就是说音乐能够灵活、准确、细腻地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最具有情感性特征的。
而提高学生的情趣性,重要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培养人对事业的追求的基础。完整地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新颖变化的教学,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趣,使学生爱学,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动之中,让学生情感盎然地学习。它是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①来实现和培养受教育者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等的能力,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事实证明,音乐艺术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们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廖宗马华著.《音乐审美教育》
姚思洒著.《论音乐教育》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对老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课堂教学的语言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一、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口头语言也是老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口头语言相对其它语言来说最大的特点的是它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强,通过口头语言的,老师可以将知识和情感完整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引导和开发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能力;缺点是时间的延续性差。所以,老师要充分掌握口头语言的特点,趋利避害,老师的口头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清晰,力求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枯燥的问题有趣化。这在于
⑴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的持久性差,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口头语言和文字不同,时间延续性差,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最忌语言拖沓、冗长、繁琐复杂,否则学生就很难完整地记忆和理解。老师口头语言应该简短精练、富有层次,不拖泥带水、重复啰嗦。同时,口头语言的灵活性强,所以有些老师不免有些随便,但学生很难将整节课的老师所以有话都听完记住,如果学生刚好听到和记住“随便”的话而漏过正确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强调严密准确和逻辑性。例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如老师说字母与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学生就会造成“a2b与ab2是同类项”的现象。对于学生回答中的语言不严密的地方,老师也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和指出,默移潜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⑵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你说的话产生兴趣,而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最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工具之一。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对不断“重复”的40分钟总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连续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使学生的的大脑很难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口头语言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和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如在上“口头语言有理数的分类”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请把下面的小朋友(数1,2,3,,0,-1,-2,1/2,22/7,-1/3,-5/8, 4.5,-1.5)分别带回各自的家(正整数,负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接着,又提出问题"它们的家都在路边,现在由于公路改造,只能留两间房子,请你把长得像的小朋友安排在同一间房子里";最后,当“零”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屋外时,我有提出:怎么办,它站在外面会被大灰狼吃掉的”此时,学生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他们读书以来最爱的一节课. 由此可见,枯燥的书面语言,如果能用简明幽默的语言描述出来,还可收到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功效。
⑶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教学是双边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单是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也是一个情感的传递过程。尤其在新课改中,这一点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改的课程要求教师走下千百年以来”师道尊严”的神坛,与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做一做,练一练,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那么,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不少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然后才喜欢上该门学科的。课堂上老师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使学生热爱你和你所教的学科,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切和蔼的语言还可以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很难想象一位从来不苟言笑、语言生硬的老师能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和回答。
二、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指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和手脚等活动来表现个人情感的身体动作。教学如果能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为老师控制和调节课堂气氛节奏,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科学间的情感交流。
⑴表情语言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面对面进行交谈时,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对方交谈时的表情获得的。所以老师在课堂中应恰当利用表情来帮助教学,会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如课堂上有学生开小差,一个严肃的眼神使他迅速改正;学生回答对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或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使他得到莫大的鼓励。学生在认真听课时,一般都会盯住老师的脸,如果一位教师总是一种表情,就会使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于缺乏变化而容易分神。
老师的在讲课中随着知识讲述而起伏变化的表情,还可以还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人性本质,避免知识的机械性。如讲述一位科学家的成就时,一个崇仰、神往的表情胜过任何的语言陈述。
⑵手势语言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凡是做老师这一行的人,说话时特别喜欢打手势,其实这是一个职业习惯。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都喜欢使用手势语言,因为手势动作和表情一样,都是老师个人情感的外在表现,能使满堂生辉,增强教学效果。手势有时还可起到口头语言无法取代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实验语言
实验在验证数学知识的权威性、有效性方面是其它的语言无法比拟的。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单纯从课本和老师的口中说出来,学生经常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信服,通过实验语言却可以无声胜有声。
⑴实验语言是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工具。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将不单要求学生机械的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使用实验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
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特别喜欢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实验就是吸引学生的一个好方法,如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知识,若能运用好实验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由感知兴趣提高到探究兴趣和创新兴趣。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完知识发现、形成、拓展(质疑、假设、验证、结论、运用)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科学方法。而且数学的实验和科学典故、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经验的提炼,避免科学的给人哪种冷冰冰的感觉,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本身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特点,从而产生科学情感和科学思想。
⑵实验语言是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充分训练。要真正观察好一个实验,就要求学生充分集中精力,发挥动手、动脑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把握住观察的重点,训练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对注意中心调整和运用能力。
⑶实验语言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运用、创造知识能力的最好训练。新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又是以前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我们运用好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和设计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最好方式;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和寻找规律,更可使学生完成了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的更高层次。同时这种让学生自己在动手中所形成的知识要比课本和老师讲述要真实和牢固得多。
四、板书语言
板书不是讲授内容课本知识的重复,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是画龙点睛的启示。板书语言受空间限制较大,但时间延续性、对重点内容突出性强,老师的板书应做到计划性、启发性、规范性。
⑴板书的计划性 要求老师事先要吃透教材,将学生最容易忘记、混淆的内容找出来,然后有针对性进行板书设计,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的要点。板书的先后顺序还能使学生看到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看到思路和方法。而通过板书的位置设计还可以让学生看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不同,把握到知识的脉络框架。
⑵板书的启发性 板书的空间限制性强,老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的内容都进行板书,所以对板书一定要强调其的启发性,利用几个简短句子甚至一个大的问号或文字所加几个点,将学生的心中的疑问和好奇心吊起来、引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探究,帮助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⑶板书的规范性 板书的时间的延续性强,不象口头语言过了就过了,它会留在黑板上,所以板书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的要求都更高。统一风格的规范性板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重点和记忆的规律,形成良好记忆和思维习惯。一个规范、完整的板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美,还体现出老师个人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表现,坚持下来可以薰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使学生自觉地鉴别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 信号处理 多频扫描 二次电源电路 显示器原理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显示器原理”进入了些职业教育和高校的课程。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师多数对电视机的原理较为熟悉,但对显示器的一些特殊电路还不甚了解。对显示器的一些特殊电路与电视机电路作对比说明,希望对同行的教学能有少许启发。如有不妥,请各位读者指正。
对于采用阴极射线管(CRT)的显示器和电视机,外观相似,但内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其实有很大区别,下面对其主要电路的区别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信号处理电路
电视机一般接收的是射频(RF)信号,所以信号处理电路要比显示器复杂。显示器的输入信号一般是由计算机主机中的显示卡经15针信号插座送出的,显示卡有两种形式的输出信号,即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现在,常见的计算机一般都采用模拟信号方式输出。模拟信号包括R、G、B三基色信号和行同步、场同步信号。由于输入显示器的已经是三基色信号,行、场同步信号也很完整。因此,显示器中不再需要视频信号的还原解调电路,故R、G、B信号一般直接送入显示器的尾板。尾板电路中主要是视频信号处理电路和显像管附属电路,它包括视频信号预处理电路和末级视放电路。视频信号预处理电路包括视频放大、自动亮度控制、亮度和对比度控制、黑平衡和白平衡调节电路,该部分电路一般由专用集成电路和元件组成。末级视放电路是由三只高耐压、中功率组成的电压放大器,用来产生调制显像管阴极足够大幅度的三基色信号。现在也有集成末级视放电路的。另外,该电路还有高频补偿电路,补偿信号中失落的高频成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显像管附属电路用来提供显像管工作所需的各种电压。顺便说一句,由于计算机中的音频信号由主机中的声卡通过解码产生,推动外接的有源音箱直接发声,和显示器无关,故显示器中一般没有音频电路。
二、扫描电路
显示器大多数采用逐行扫描。为支持不同档次的计算机和显示卡,以及用户不同的使用要求,显示器的最大扫描频率范围,行频要从15.8KHz到120KHz之间变化,场频要从50Hz到120Hz之间变化,这就是所谓“多频显示器”。普及型显示器都支持VGA和SVGA方式,它们的一般要求是:分辨率调整范围在640×480到1280×1024之间。相应行频变化范围约在30―70KHz,场频范围在60―120Hz之间。为达到这些要求,多频显示器除有和电视机相同的鉴相、振荡、同步、激励、输出等基本扫描电路外,还有以下特殊电路。
1.行、场同步信号频率的自动跟踪、极性处理与同步电路
显示器要在大范围内保持扫描同步,首先要有一个对同步信号的频率跟踪电路,以便对行、场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及时作出调整。原理是让行同步信号通过一个频率/电压(f/V)转换电路,电路的输出端经积分滤波器后输出一个与行同步信号频率成正比的电压信号,用这个信号控制振荡器RC定时电路的时间常数,达到改变振荡频率的目的。极性处理电路的任务是对行、场同步信号的极性进行识别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的电路,这是因为由计算机显卡送入显示器的行、场同步信号的极性是随显示分辨率的不同而变化的,这些同步信号的不同极性的组合中含有不同视频模式的信息,显示器就是根据行、场同步信号的频率和极性对各种视频模式进行识别的。经模式识别后的行、场同步信号再进入极性处理电路,一律变成符合该显示器同步电路需要的极性。上过程就是归一化处理。处理后的行、场同步信号分别送入行、场振荡电路对其进行锁频、锁相,完成同步过程。
2.行幅度和场幅度自动调整电路
由公式iy=Ec・Ts/Ly知,行扫描电流iy与电源Ec、行正程时间Ts的乘积成正比,与偏转线圈电感量Ly成反比。当行频升高时,Ts变小,iy也相应变小,因为行幅度与iy成正比,所以,当扫描频率升高时,行、场幅度要缩小。多频显示器中,行幅度自动调整电路一般采用调整电源电压Ec、改变逆程电容、二极管调制器行幅度自动调整电路等方法。调整电源Ec的方法在后面电源内容中介绍。逆程电容调整法的原理是:当行周期一定时,逆程时间与行逆程电容成正比。当行频升高时,行周期变短,这时减小逆程电容,缩短逆程时间,相对增大了正程时间,即增大了行幅,反之亦然。另外,当行频变化时,适当调整逆程电容,使正程和逆程时间关系保持一定比例,也可防止图像右卷边,保证图像质量。实际电路中,一般是由多个逆程电容与开关三极管共同构成逆程电路,由微处理器控制三极管的导通、截止,改变了逆程电容的串、并联接入状态,即改变了容量,完成逆程电路的调整。
现在的新型显示器中广泛采用的是一种二极管调制行幅度自动调整电路原理:电路如图1,图中T为行输出管,D为阻尼二极管,D1、D2为调制二极管,Ly为行偏转线圈,FBT为行输出变压器,Lm为调制线圈,Um为调制电压。该电路的特点是用电压Um的变化可以控制偏转线圈中电流的变化。由微处理器或控制电路送来的行幅度控制信号经放大电路后,经A端由Lm送入,控制Um电压。当Um升高时,抬高了行偏转线圈Ly下端的电压,上端电压保持不变,故行偏转线圈两端电压减小,行偏转电流iy减小,行幅变窄;Um降低时,行偏转电流iy增大,行幅变宽,这样达到自动调整行幅的目的。行幅调整反馈信号一般取自行输出变压器上的绕组。
场幅度调整的原理一般是:由微处理器根据不同的视频模式识别信号给场扫描电路送出适当的控制信号,控制对锯齿波形成电路RC充电电流的大小,以改变锯齿波的幅度,达到自动控制场幅度的目的。
3.枕形失真自动校正和S校正自动调整电路
我们知道,由于显像管中电子束的偏转半径和荧光屏的曲率半径不同,会引起特有的“枕形失真”和“延伸失真”。为此,在电视机中都加有枕形校正和S校正电路,由于这两个校正电路的补偿参数都和扫描频率有关,故在多频显示器中,该部分电路也与电视机不同。枕形失真自动校正电路中,去掉了电视机中常用的枕形校正变压器,而利用前面介绍过的二极管调制器行幅度自动调整电路进行枕形校正,原理是:由微处理器根据不同的视频模式识别信号确定场频后,给送入Lm线圈的行幅控制信号上再叠加一个与场频一致的抛物波,适当控制该抛物波的凹凸程度,使一场的行扫描线在水平方向上呈鼓形,刚好与枕形失真抵消,达到自动校正的目的。
显示器中,对图像的几何失真度要求很高。在S校正电路中,当行频变化时,要适当改变S校正电容的容量,以得到最佳效果,即最小的几何失真。实际电路中,在一个较小的S校正电容上并联数个经晶体管控制的S校正电容,这些晶体管作为开关由微处理器控制,根据不同的行频决定电容在电路中的接通数量,控制行扫描电流波形的S弯曲程度,达到最佳S校正。
4.行、场中心自动调整电路
在扫描电路中,由于存在晶体管等非线性元件,以及行扫描电路工作在开关状态等因素,会产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延迟,延迟量与扫描频率有关。多频显示器中,当扫描频率改变时,延时量发生变化,使扫描信号的相位发生变化,这将会引起图像在屏幕上的偏移,行、场中心自动调整电路就用来消除偏移,它们的电路实际上是由微处理器根据频率变化时不同的延迟量,给行、场偏转线圈上加上一个适量的直流电流分量,使光栅产生一个与延时量相反的偏移量,使行、场中心始终和屏幕中心重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以上调整和校正电路除有自动控制电路外,还有手动控制电路,以弥补自动的不足,同时也方便使用者。手动控制的方式很多,在新型多频显示器中,一般由不多的几个按键用菜单方式集中进行多项控制,采用面板参数调整电路,在微处理器控制下,把经菜单选中的某一控制量调整的脉冲经D/A电路转换为模拟量加至被控部位。在有效调整范围内,操作者可随意进行调整。该类显示器一般都采用带屏显接口的视频信号处理电路,故调整量可直观地显示在屏幕上。调整内容除对比度,亮度外还有:行幅、场幅、行中心、场中心、枕形失真、梯形失真、画面旋转、自动消磁等。
三、电源电路
显示器电源多采用并联型自激式冷底板,由开关变压器初、次级线圈进行电路隔离,取样反馈电路一般用光电耦合器隔离。国产显示器现多采用性能优良的集成电路UC3842做电源脉宽调制器(PWM),开关脉冲的频率在30―50KHz之间。为降低开关损耗和简化驱动电路,电源调整管多采用场效应管。
显示器电源比较有特点的电路是在主电源次级。前面述及,多频显示器中当频率升高时,行幅度要变窄,大范围的行幅度调节其实要用提高行电源Ec的方法,其它方法只能在小范围调节。如在不同的显示模式下,当行频从31.5KHz升高到48.4KHz时,行电源Ec约从90V要升高到150V。Ec电源的调节电路称二次电源电路,原理如图2所示,一般有a、b两种电路。a图为一种串联式电压调节电路,图中T为调整管,栅极由微处理器送入经模式识别后有一定占空比,并经电路放大的方波信号,控制调整管工作在开关状态,对直流电源进行斩波输出。显然,输入方波的占空比决定了输出电压的高低。电路的输入端接开关电源给行扫描电路的供电端,输出端的脉动直流电经L、C滤波后作为Ec送给行输出电路。由原理知,该电路输入端电压要高于输出电压。
1中美数学教学案例比较
中国美国课题《玩转等腰三角形》《Classifying Triangles》三角形分类教学过程
1.任务一:折一折,讲一讲
请你拿出一张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纸片,折一次,剪一刀,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折好后,请先暂缓裁剪)
视频展示折叠过程
2.任务二:折一折,画一画
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折一次,画一线得出一个新等腰三角形.
3.任务三:算一算,折一折(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是否存在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折一次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画一画).请你过等腰三角形顶点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谈谈你的收获:
(1)自由、随意地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2)剪纸,计算过程中体验的数学思想是?
课前准备:教师击掌相庆给学生写有序号的圆形纸,并对序号进行随机分组;分发给每位学生一支mark笔,一块小白板.
1.观看视频,请学生找出视频中的三角形,并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2.为什么不是等边三角形?
3.小组合作讨论等腰三角形定义.
4.画三角形:等边、等腰、不等边三角形各一个.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小组合作:
寻找五角星中的等腰三角形
(2)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等腰三角形?
2中美数学课堂教学的区别
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中美两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形,我们也发现两国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差异.
中国美国教学工具多媒体、黑板.多媒体、白板(特殊材质的塑料袋里放一张白色硬纸)教学内容窄而深:任务驱动,分层递进,最终实现“是否存在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之教学目标.宽而浅:内容涉及三角形的分类;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但均点到为止,不要求写出证明过程.教学模式大班授课,注重四基训练,进行启发式教学.小班教学,面向个体进行教学,强调人的发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角色语言精练,动作沉稳.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语言幽默,肢体动作丰富,课堂气氛活跃,以学生伙伴的身份,倾听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各种想法和做法,用建议或暗示等方式引导、组织学生学习.学生角色通过折、画、剪、做,主动投身教学过程,参与教学各环节,在做中学,学中做.大胆表达、质疑、思维,在参与教学中确立创新精神.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但学生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性,没有实现“1+1>2”的目的.交互生成、小组合作,但由于问题浅显(相对于中国学生),小组合作失去其意义.
3中美数学教师的对话
相同的课题,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目标达成,使每位听者的思想产生东西方教学差异的相互碰撞.下面是观摩活动中的中美数学教师互动情景.
教师1:美国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对几何中的定理的证明为什么没有体现?
Andrew Bylow:教科书中的几何定理前人已经证明,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力让学生来重新证明一遍,当学生都成长成我们这样的成人的时候,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几人在使用几何定理的证明呢?
教师2:听说美国中学教育明显“小班化”的特点?
Andrew Bylow:在美国往往采用小班教学,每个班的人数大多在十几到二十几人.
教师3:听说美国的课堂教学自由化.
Andrew Bylow:美国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数学课的授课地点可以不仅仅是教室,老师可以随意选择该节课的教学地点和内容在实验室,在操场,在公园,在野外,在任何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都可以.
教师4:听说美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Andrew Bylow: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在老师眼里,每一个都是好学生,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师5:听说美国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Andrew Bylow:美国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去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没有外力干扰的环境下,每个学生的天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教师6:美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
Andrew Bylow: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7:你如何评价我们的小组合作?
Andrew Bylow:刚才听了刘老师的课,你们也在采用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小组之间的合作也比较顺畅,但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过高,导致数学课堂的压抑沉闷.
教师8:通过课堂教学,谈谈你对中国学生的感受?
Andrew Bylow:中国的学生很棒,思维很活跃,喜欢独立思考问题,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课堂上,当每位学生都自信满满地举起手中的小白板时,脸上都洋溢着无比开心的笑容,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枯燥的东西.更令我惊讶的是,他们举起的一张张白板上面大多数都写着英文,喜欢同样用英语和我交流,能让学生做到这样确实是我做老师的成功.
4美国教师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思考
教之本在师,教师本身往往也被烙上不同文化的印记.通过Andrew Bylow的这堂课,若把中西方的教师放到一块对比,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对于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思考1:热情――富有天赋的表演才能
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表演家”.观摩课堂教学全过程,美国教师总是落落大方地运用各类肢体语言诠释着每一个知识点,时而动作滑稽可爱,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时而神情俏皮夸张,紧紧地牵动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着丰富情绪变化,这样的教师就像是一个优秀的表演家演绎着一段引人入胜的剧集.
思考2:尊重――是教师诠释爱的基本方式
教师热爱学生首先是体现在尊重学生上,尊重就是一种爱!尊重他们不够完整的表达,尊重他们不够成熟的想法,甚至于尊重他们可能犯的错误.在美国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一道关于画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的习题,他发现某一小组中有一人画错了,睿智的老师立马下达指令,让每个组的6个成员不断地交换他们的作品,直到在分不清谁那张作品是谁的状况下才示意同学们停下来,然后他拿起那个画错的作品进行点评,点评完后又妙语如珠般点赞了一句“这位学生真聪明,连老师接下去要教什么他都已经预知到了”.对学生的尊重无处不在,用心良苦.
思考3: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规划
每个教育对象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而我们所推崇的“以生为本”的思想必将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有一把开创美好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的金钥匙,教学就要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在美国教师的课堂上,他在学生进入教室前,每一组随机放六张有序号的卡片,学生进入教室,每人在他的手中领取一张另一种颜色的有序号的卡片,然后根据序号相同原则找到自己的座位,随机组成学习小组,他这样的组队方式还原了社会的未知现实,这样的组队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学习适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
思考4:使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从教师的使命感来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也努力地在追求.纵观全课,美国教师在课堂上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学生在他的眼中都是一样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会用慈祥的眼神鼓励孩子,用亲切的微笑让孩子拥有自信,用和蔼的语言引导孩子,用亲昵的动作给孩子安全感.在课堂上教师还很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每提出一个问题,他都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只有等小组讨论定下答案后才可以发言.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当小老师的机会.体现了教师的使命感!
美国教师的言行一直停于我们眼前,有一个疑问在我心中呼之欲出,我们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营造的教育环境?
总之,中美初中数学教育各有利弊,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历史、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我们无须崇洋,也不必东施效颦,但我们需要考反思.我们需要考试及评价制度的调整,需要学校、老师、乃至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使数学教育将更多地关注教育的本质.
一、从学生角度:把握学生情况,对症下药
特长生高三在校时间很短,在回校后的三个月,正值二三轮复习,时间短,内容量大,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且伴随恐惧、浮躁心理。同时特长生的数学基础薄弱,且各人的情况不同,甚至差异较大。对此我做了如下几点:
1.介绍老师的复习计划、目标要求,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克服恐惧、浮躁心里;同时提出较严格的要求,包括对他们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学习要求、目标要求等,对学习的各个环节应做到哪些,要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巩固复习效果。
2.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应把树立学生信心贯穿教学始终,多鼓励,少批评,以欣赏的眼光看他们,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变害怕数学为喜欢数学,变不得已学数学为主动学数学。
3.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有信心、有干劲还不行,他们还普遍存在基础差、不会学的情况,所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也很关键,指导要具体明确,包括制订计划、专心上课、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等。
4.对学生可根据其知识掌握、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分为两组,以便方便分层次教学。
二、从教师角度:重点把握大纲,认真研究知识及教法
要使对特长生的教学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师方面应做好:
1.研究高考考试说明,针对特长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选择高考考查浮现率高和切合学生实际且在短期内能真正掌握的内容进行组织教学,而不能像普文生一样还要保证知识和方法有一定的覆盖面,不必追求数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降低难度,分层次教学。很多同学基础差,高考时,关键是让学生拿到基础题目的分数,每次讲课都要降低起点,先把用到的知识领学生回顾,然后再开始复习新内容。在学案的编写上分几个层次,明确要求学生哪些题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做完基础题可以再做提纲上的哪些题。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还有选做题,若还有极个别“吃不饱”的可以自己看复习材料或找老师要题做。
3.重点问题多重复强化训练。想让特长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数学是不可能的,基础差,时间少是现实,要让学生在数学高考中重点在选择,填空和前两个解答题中得分。
4.随时查漏补缺。即使进行了强化训练的地方仍会有许多同学遗忘,也有部分同学前面基础太差,在后面的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一定要保证讲过的知识点要会,高考的重点知识要掌握,高考中较简单的题目要拿到分数。使学生在考前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很多传统的理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也逐步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在校生数量不断攀升。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自身学科的特点和群体特点,他们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艺术气息,活跃了课外活动,尤其是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活跃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但是艺术类大学生群体思想开放,性格活跃,行为随意自由,这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新时期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特点,建立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校管理要求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的命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新时期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教育管理对策,以期推动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艺术类高考生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以我校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专业招生的来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在中学阶段,经过一定的艺术设计、表演等方面培训,有一定专业特长的积极分子;还有一部分是文化成绩不好,正常升学无望,转而进行突击艺术培训,加入了艺术类专业招生。这两类不同生源在进人大学学习后,一般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喜欢艺术类的学生学习刻苦,但仅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出现散漫、厌学等情况。总的来说,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个性特点。
1.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这是由中学阶段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造成的。由于艺术类高考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所以在中学阶段就放低了对自我的要求,和同龄参加正常高考录取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薄弱,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不重视文化课学习。进入大学后一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松懈,这些学生就会很快出现散漫、厌学、迟到、早退、学习上应付差事等各种现象。
2.个性自由随意,集体观念淡薄。学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里追求时尚的群体,他们对于流行元素和国外流行文化很推崇,因此个性比较鲜明,个人特质突出,不从众也不随大流,敢于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这是学习艺术类专业需要的品质,但是这种品质也带有一定的问题,就是集体观念淡薄。高校艺术类专业授课比较分散,教学模式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集体课较少,艺术类专业注重对学生个体特征的挖掘较多,对于集体观念、集体协作教育较少。
3.情感丰富敏感,个性张扬偏激。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的内心情感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加丰富,在捐款、志愿活动等方面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独立的生活方式,重视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实现。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和情感需要的时候有时会比较偏激,脱离了自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艺术类专业学生也承担了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家庭压力,来自父母的成材期望,也使他们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变得急功近利和遇事偏激。
4.虚荣攀比心强,自我认识不清。艺术类大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吃、穿、用等方面喜欢攀比,没有形成理性的消费观,比一般大学生群体更加注重物质需求。艺术类专业培养成本较高,学费和专业实习花费较多,对于未来就业预期也较高,期望找到薪金高和环境优越的工作,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职业规划和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眼高手低的现象比较普遍。
5.注重专业学习,轻视全面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即注重专业学习而轻视自己的全面发展。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体系性的工程,课程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如果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忽视了基础课和通识课的学习,必然会造成认知上的短板,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未来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1.树立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理念。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重点在“管”,而面对新时期的艺术类大学生,强“管”不如合理引导,因为他们自由的个性和传统僵硬的管理体制不相适应,高校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平等关系,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充分发挥新时代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的特点,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给予他们尊重和鼓励,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自己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
2.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系。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自由,喜欢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而获得认同,这种群体个性特点决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不会获得太好的管理效果,反而会使艺术类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为了适应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我们应把学校管理转变为学生的自主管理。学校教师应起到监督和辅导作用,把灵活的学生组织和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打造成管理和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当然也要让学生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以确保管理制度更好地落实。
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是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艺术创造力,教师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一生一策能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认真全面地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一生一策的差别化教学和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最优化的发展。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优秀的综合素质促进艺术创造力的提升,由此促进学生专业艺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双提高。
4.大力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得到自我实现。同时多接触社会有利于他们认清自身的价值,有利于他们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在集体协作中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有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现代艺术类大学生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专业素养和教育,促进其正确认识社会,完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练,不断成长,增强其对社会问题、社会热点的辨识度,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艺术类人才也有了更大的需求,因而培养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突出、人格完善、思想成熟的艺术类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大任务。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要针对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时俱进地改进高校教育管理方式,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命题,需要学生、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以开创多元参与、共同关注的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新局面,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全面培养的教育思想,扎扎实实地推进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管理体系改革,最终实现培育优秀艺术人才,实现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差异性特点;因材施教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数学等一些传统的学科相比,它还是一门刚兴起的不久且逐步发展的新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这一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方法,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特点进行教学,才能确保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课程相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较大,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习目的、态度和兴趣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虽然他们大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充满了没热情和渴望,但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而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其目的就只在于如何玩好各种游戏、学习网上冲浪的方法和技巧,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且需要认真地学习才能扎好根基,此时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就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性格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才能真正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所在,学生性格的差异性特点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表现出来。比如性格开朗、好动、胆大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乐于操作、敢于尝试且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性格孤僻、内向和胆小的学生要么怕弄坏学校的电脑,要么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放弃操作,不敢尝试。
三是由家庭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因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大都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在课后布置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愿型任务。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按照其完成任务的情况就表现出家庭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就给学生配置了电脑,有的还要求学生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班、兴趣班。但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或者父母的不重视,特别是在当今应试选拔人才的今天,家长大都只认为学好语文、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才是最重要,把信息技术教学当成一种可学可不学的学科,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还有的家长现在是“谈网色变”,社会上的种种负面消息,害怕学生接受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等都表现出了来自家庭方面的差异性。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普遍存在。
二、正视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科技的应用及其广泛。例如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和内容的丰富得到了所有师生的青睐。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及生活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假如教师难以恰到好处地处理上述学生存在的差异性,难以达到因材施教,就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的锐减。有时是因为理论性强、操作复杂,导致基础薄的学生难以一时接受而失去了兴趣,有的是因为有些学生心高气傲,学的时候又打退堂鼓,从而丧失学习兴趣等等情况,这些都是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因而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总结教学方法,联系教学内容实际,正视学生差异性的存在,通过因材施教,从而确保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三、关于如何将学生差异性特点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结合的几点建议
一是正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习动机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特点。通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动机,让他们懂得不能把学习兴趣全都放在玩游戏和网上冲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强化动手实践能力。
二是正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对学习态度和兴趣方面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应选择灵活、机动地策略进行教学,通过采取任务驱动法,帮组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采取不同方式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正视学生因家庭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特点,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力度,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引导学生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学会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差异性特点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艺术;人工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意境美;生态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园林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改善生态,供人游憩、休闲、观赏、审美等功能。因此,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一样,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中西园林艺术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园林类型。但由于社会历史、生活环境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中西园林艺术在造园思想、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近年来,对中西园林艺术的比较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对中西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本质特征如何加以准确概括和深入认识,仍然有待探讨。同时,在当代生态美学建设中,如何从中国园林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汲取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是一个有待进一研究的问题。
一
关于中西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在于西方园林艺术较重视人工美,而中国园林艺术则较重视自然美,但也有学者认为“西方园林更重自然,而中国园林更重人为”①。产生这种不同看法,可能是研究者观察角度不一样。但我认为,如果从艺术风格上来看,说西方园林更强调人工美,中国园林更崇尚自然美,还是较为恰切的。因为艺术风格是艺术在总体上呈现出的独特风貌。如果从造园指导思想、园林布局和构图以及造园要素的利用和处理等综合来看,那么,西方园林的典型形态整体上呈现为人为状态的建筑风景园林,而中国园林的典型状态整体上则呈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山水园林。
首先,从造园指导思想上看,西方园林强调的是自然的人工化,使自然服从人为的规则、秩序和安排,看重的是由人工雕琢的美。17世纪上半叶,由法国园林艺术家布阿依索所写的《论造园艺术》是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它强调:“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②所谓“条理化”就是人工化。之后,法国古典主义著名园林艺术家勒诺特尔更明确指出,在造园中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③。其将人工美凌驾于自然美之上的倾向十分明显。
反观中国园林,在造园指导思想上强调的是顺应和利用自然之性,使人工服从自然的天然形态和存在规律,崇尚的是天然之趣和自然之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产生的自然山水园林,就是在追求“野致”、“有若自然”的造园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明清时期,中国园林美学思想趋于成熟,计成所著《园冶》总结造园指导思想,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著名主张,强调人工须与自然相协调,以创造天然形态的自然之美为目标。他说:“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④这显然是将天然之趣放在人事之工之上,与勒诺特尔的主张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