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药益母草 常规治疗 荨麻疹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15-01
在荨麻疹又称风疹块,它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皮肤病,导致荨麻疹的病理因素极其繁杂,绝大多数荨麻疹患者都不查不清楚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其不存在明显的病理因素,其临床的主要病理显现为,皮肤呈异常的苍白、鲜红色,人体皮肤会出现极其瘙痒的感受,皮肤随机则会风团症状,较为严重者,风团会成片性散布与全身,出现血管水肿和大疱的恐怖皮肤现象。荨麻疹还是一种具有反复性发作的皮肤病症,目前西医治疗荨麻疹的效果也不明显,制止病症的速度较快,但是一旦停止用药就会出现复发现象,本文主要通过中药益母草的合理使用,在根本上调理人体体制,从根本上治疗荨麻疹,且治愈效果持久,不易复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这一期间在我院皮肤科接受治疗的98例完全都符合皮肤诊断标准的荨麻疹患者,按照患者的不同体质特性、年龄、性别等平均分为49名观察组和49例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男性荨麻疹患者17例,女性患者占32例,其中急性荨麻疹有39例,慢性荨麻疹有10例,年龄最小的患者才4岁,最大的有82岁,平均27.1±9.78岁,患者治疗病程最少的是5天,最久的有19年,平均298.83±15.76天;在对照组中男性荨麻疹患者占13例,女性患者占36例,其中急性荨麻疹的有34例,慢性的有1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有7岁,最大的已经87岁,平均35.67±15.69岁,患者治疗病程最少的是7天,最久的有15年,平均317.59±17.58天。
1.2 治疗方法
将参加这次试验的98名荨麻疹患者,对其两组同时进行不同的治疗措施。根据其荨麻疹患者的不同皮肤临床表现病症,对其进行合理的用药方式。观察组:49例荨麻疹患者采用单方益母草中药治疗,益母草的一般采用量在30到60g左右,也可加入其他防风、甘草等中草药,一般服用3到5剂后,皮肤就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回访一年半都不曾出现再次复发的现象;对49例对照组荨麻疹患者,使用西方颗粒药物治疗,或借助医疗机械等各种常规的治疗方法,一般疗效能过及快速显著,但是一旦药物停止,就会产生复发现象,在一年半的回访调查中,大多数荨麻疹患者都没有完全治愈,经常性复发现象相当严重。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7.0对其两组不同用药的实际的临床表现数据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用P
2 结果
根据两组的实际临床表现效果分析得出:采用益母草中药治疗方法的观察组临床表现治愈率高达93%,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的75%。在我院皮肤科接受荨麻疹不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这98例荨麻疹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的药物反映。根据两组的实际临床表现效果分析得出,使用常规治疗措施和采用中药益母草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荨麻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高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特点主要是在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荨麻疹发作时皮肤瘙痒、风团发无定处[1]。引起荨麻疹最主要的介质是组织胺,非免疫反应性荨麻疹多是由某些物质进入体内,使补体 C3 及 C5 分解,产生 C3a及 C5a 等过敏毒素,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介质引起,这些介质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荨麻疹的一系列症状[2]。对于这种皮肤过敏性疾病,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是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其作用往往快且短暂,但如果中断治疗,荨麻疹就极易出现再次复发现象[3]。
益母草辛甘,微寒,具有祛瘀活血,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等功效,临床应用于痛经、闭经、产后血瘀腹痛及难产等妇科病。《本草经》有这样的记载,将其煎汤浴身,可治皮肤“瘾疹”,用其治疗荨麻疹是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通过益母草活血养血,使风灭疹消痒止[4]。现代研究表明,益母草内服外用,能消除过敏原,抗组织胺,改善皮肤微循环[5]。通过我院皮肤科对中药益母草在治疗荨麻疹中的临床表现效果,证明益母草在荨麻疹治疗中占有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是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的。
参考文献
[1]张惠敏,倪诚 ,王济,李英帅,李玲孺 ,郑燕飞,白明华,张妍, 俞若熙,井慧茹,田恩惠,王琦.第十一讲调理过敏体质治疗荨麻疹的医案探讨察[J].中医药通报.2013,(10):4-5
[2]何振晶.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学报.2009,(5):5-7
[3]郭士全.荨麻疹汤治疗荨麻疹110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9,(8):16-20
[4]夏宝林.益母草治疗荨麻疹 62 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20109,(8):51-53
[关键词] 变态反应;皮肤病;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认为,变态反应的本质是机体受到邪毒入侵而引起。笔者自2009年8月-2011年8月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81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于我院皮肤科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81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10-52岁,平均年龄33.57±13.27岁;病程5d-3年,平均病程0.5±0.1年;其中25例患者为荨麻疹,20例患者为湿疹,11例患者为接触性皮炎,9例患者为药物性皮炎,7例患者为异位性皮炎,9例患者为其他。
1.2 中医辨证分型 祖国中医在皮肤病的治疗上强调整体施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在中医上共分为6种类型,本组81例患者中,19例患者为脾虚湿盛型,占23.46%;16例患者为湿热内蕴型,占19.75%;14例患者为风热相搏型,占17.28%;12例患者为气阴两伤型,占14.81%;11例患者为毒热燔营型,占13.58%;9例患者为气血瘀滞型,占11.11%。
1.3 排除标准 排除合并有其他脏器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其他皮肤病的患者、排除20d内使用过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所服中药均为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疗程为7d,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连续服用2-4个疗程不等。
1.4.1 脾虚湿盛型 脾虚湿盛型患者主要为丘疹、慢性荨麻疹、水疱疹、异位性皮炎以及婴儿湿疹等。19例患者均采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方为:苍术、泽泻、茯苓、荆芥、白术、白蔻仁、陈皮厚朴、防风,气虚的患者加减党参、黄芪等治疗。
1.4.2 湿热内蕴型 湿热内蕴型患者多为急性起病,主要为急慢性湿疹、异位性皮炎急性发作、丘疹性荨麻疹等。16例患者均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方为:龙胆草、黄芩、当归、栀子、生地、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甘草等,湿重、热重的患者加减生地、苍术、防风、荆芥、知母、白鲜皮、赤芍等治疗。
1.4.3 风热相搏型 风热相搏型患者多为急性起病,主要为荨麻疹、药疹以及丘疹性荨麻疹等。14例患者均采用疏风清热饮加减治疗,方为防风、金银花、蝉蜕、丹参、荆芥、牛蒡子、浮萍、连翘、生甘草等,风重、热重的患者适当加减黄芩、乌蛇、丹皮、石膏、赤芍、白蒺藜等治疗。
1.4.4 气阴两伤型 气阴两伤型患者多为慢性起病,久治不愈,主要为慢性湿疹以及异位性皮炎。12例患者均采用四物汤治疗,方为:黄芪、甘草、生地、熟地、玄参、何首乌、红花、僵蚕、赤芍、川芎、蒺藜、麦冬等。
1.4.5 毒热燔营型 毒热燔营型患者多为急性起病,主要为荨麻疹、药物性皮炎以及接触性皮炎等。11例患者均采用自拟清毒汤加减治疗,方为生石膏、生地、连翘、甘草、金银花、知母、赤芍、丹皮、竹叶等。血热、瘙痒的患者加减地肤子、槐花、紫草、苦参等。
1.4.6 气血瘀滞型 气血瘀滞型患者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主要为反复发作性的异位性皮炎、慢性湿疹以及慢性荨麻疹等。9例患者均采用自拟活血汤加减治疗,方为甘草、归尾、地肤子、赤芍、防风、僵蚕、红花、地龙、陈皮等,瘀重的患者加减僵蚕、桂枝等治疗。
1.5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将患者的疗效分为痊愈、显效、好转以及无效四级。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皮肤损伤完全恢复,瘙痒完全消失;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皮肤损伤基本恢复,瘙痒明显减轻;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皮肤损伤部分恢复,瘙痒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皮肤损伤以及瘙痒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
2 结 果
本组81例患者中,35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痊愈,占43.21%;27例患者为显效,占33.33%;12例患者为好转,占14.81%;8例患者为无效,占9.88%;总有效率为90.12%。
3 讨 论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荨麻疹、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以及异位性皮炎[1]。变态反应又被称作过敏反应,是患者再次与同一种异物进行接触而受到刺激时,机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会损伤到患者体内的正常组织以及生理机能[2]。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在祖国医学上很早就有记载,认为发病原因主要为患者机体禀赋不耐、营卫虚疏、卫外不固,从而导致毒邪入侵,造成机体发生一系列的过敏性反应。在治疗上以整体医疗为主,从根本上进行辩证治疗,彻底清除病因。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本组研究中,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总有效率达到90.12%。说明中医辨证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5.
引起药疹的药物一般分为5类:解热镇痛药、磺胺药、镇静安眠抗惊厥药、抗生素及血清制品。目前对上述药物引起药疹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有资料显示,常见致敏药物排序:
・抗生素排在首位(26.89%),其中以青霉素类居多(56.10%)。
・生物制品位居第2位(22.30%),所致皮疹类型均为荨麻疹型。
・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居第3位(20.00%)。
磺胺药引起药疹明显减少,可能与目前临床应用较少有关。此外,化疗药物及中成药引起的药疹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临床分类
由于药物种类繁多,故药疹的种类亦很多,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药疹的分类,可分为轻型药疹和重症药疹。轻型药疹包括:固定性药疹、麻疹型药疹、猩红热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重症药疹包括:红皮病型药疹。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固定性药疹是药物过敏反应中的常见类型,一般在服用过敏药物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口唇、、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多见,初期表现为水肿性红斑,严重者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水疱、大疱,水疱破溃形成糜烂,皮损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当患者再次接触同种或类似药物时,皮损在同一部位再次出现。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皮损部位的色素沉着越来越重。
常见致敏药物如磺胺、去痛片、安痛定、苯巴比妥等,特别注意某些复方制剂如复方新诺明也含有上述成分,使用时亦应注意。
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型药疹 临床特征为荨麻疹(风团)和血管性水肿(黏膜水肿)。此型药疹与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的区别有两点:①药疹有服药史,即若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出现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的损害,则不能仅作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的诊断,应诊为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型药疹。②药疹的皮损消退时间一般较长,因为药物排出体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单纯的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可很快消退。
此类患者多数是在服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巴比妥类、胰岛素及造影剂后出现。
猩红热型或麻疹型药疹 临床特征是弥漫鲜红色斑片或米粒大小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范围广泛。此型药疹应与相应的疾病,即猩红热和麻疹鉴别:猩红热除了全身出现弥漫性细小密集的红斑外,还有特征性皮损,如白色杨梅舌、皮肤皱褶部位深红色瘀点组成的线条、口周苍白圈等,此外,患者往往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精神萎靡、乏力等。麻疹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往往有明显的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颈部-上肢-躯干-下肢),皮疹在2―5天内出齐,出诊时往往伴有高热、颈部淋巴结大等中毒症状,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而此两型药疹除了皮损表现与之相似外,均无上述表现,患者多表现为急躁、搔抓,全身可见抓痕,外周血白细胞多升高。此外,患者有明确或可疑服药史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引起此型药疹的药物有青霉素、磺胺、别嘌醇、卡马西平和硝苯地平等。
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临床特征是全身皮肤潮红肿胀,渗液结痂,继而出现大片皮肤剥脱,患者往往伴有高热、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此型患者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红皮病鉴别,如银屑病、湿疹、肿瘤等,仔细询问病史是诊断此型药疹至关重要的环节。一般银屑病引起红皮病时,很难找到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全身皮肤弥漫红斑伴脱屑;而银屑痫患者出现红皮病型药疹时,除了全身皮肤红斑脱屑外,可见到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对致敏原因不详的红皮病应仔细检查,除外肿瘤的可能。
多形红斑型药疹临床特征是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中央色稍深,亦可见水疱,呈特征性靶形。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单从皮疹来看,与多形红斑很难鉴别,若无服药史则应诊为多形红斑。
重症多形红斑型(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TEN)药疹是药疹中的最严重的类型,也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类型,死亡率高,治疗棘手。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其特征是发病急、进展快,初起为深红色或暗红色水肿性斑片,很快融合成大片,发展至全身,然后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及表皮松解,用手指稍用力推动表皮即擦掉,形如烂桃皮样,有时在外观正常的皮肤上用力摩擦亦可导致皮肤擦破,称为尼氏征阳性。黏膜亦可出现糜烂坏死、剥脱,如口腔、眼、生殖器、肛周等部位多见,口腔黏膜坏死,患者不能进食,眼结膜坏死患者不能睁眼,甚至失明。此两型药疹不仅累及皮肤、黏膜,而且可侵犯多个器官,内脏受累亦很常见。患者往往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嗜睡、谵妄、神志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多伴有血清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胆红素升高,总蛋白,白蛋白下降。此型患者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往往死于感染、出血、中毒、肾衰、呼吸循环衰竭等疾病。此两型药疹的划分不是很明确,二者只是皮损累及面积和严重程度不同,属于病谱性疾病的不同阶段。
引起此两型药疹的药物很多,种族、地域不同引起药疹的发生率也不同。有资料显示,最常见的是抗生素(42.1%),如青霉素;其次是神经精神类药物(21.8%)。据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引起SJS和TEN的常见致敏药物依次为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癫痫药和抗生素类,就单种药物来讲,卡马西平最多。而国外报道S3S和TEN最常见的药物为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癫痫药。此外,中成药引起的重症药疹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致敏药物种类不同,其潜伏期亦不同。头孢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解热镇痛类、磺胺类药物潜伏期较短,一般在2周内发生。而卡马西平、别嘌醇、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类药物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在用药3~4周后发生。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临床特征是全身泛发针尖至米粒大小的脓疱,短时间内出现,呈急性发病。患者多伴有高热、寒战、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全身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此外,还有少数类型的药疹,如痤疮样型、扁平苔癣样、血管炎型、紫癜型和光敏型药疹等。治疗方法
首先停用可疑致敏药物,若同时服用几种药物,尽量停用所有药物。若患者病情需要,不能全部停用,可先停用过敏几率高的药物,如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磺胺类药物等。其次促进药物排泄,轻型药疹不需输液治疗,嘱患者多饮水。再次,抗过敏治疗。轻型药疹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旋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维生素C和钙剂亦可同时服用。重症药疹要加用皮质类固醇,以静脉输液为主,如氢化可的松、甲基泼尼松龙等。多数发疹性药疹可外用粉剂或振荡洗,如炉甘石洗剂等;对于肿胀糜烂皮损,可外用3%醋酸溶液湿敷;对于病情特别严重者,如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应予以特殊处理,治疗方法参见重症药疹的治疗。
药疹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有过敏史的药物一定不能使用,有交叉过敏的药物亦应尽力避免使用。如对青霉素过敏者,尽量避免使用头孢类药物。若患者家族中有药物过敏史者用药时亦应小心,尽量选择不宜过敏的药物,当出现可疑皮疹时应及时停药。
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用药时尽量减少用药品种,若必须合用其他药物,应逐渐增加药物种类。这样即使发生了过敏反应,也较容易判断致敏药物。当患者服用多种药物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待皮损消退后,首先选择过敏几率较低的药物,应用数天后未见过敏反应发生可再增加其他药物。
在患者服药期间出现的各种主观症状均应引起足够重视,很多药疹早期只有瘙痒症状而无皮疹,有些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不适、胸闷等,应考虑药疹的可能。
预防药疹不应单从药物着手。临床上经常遇到有些患者并无服药史,但出现药疹的典型表现,如固定性药疹。患者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均在同一部位,但患者却否认有服药史。此时应考虑到食物中有可能存在“隐藏着的药物”,如牛奶、肉类等。
药疹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但是只要怀疑为药疹,不论哪种类型,均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停止接触过敏原,也就是可疑药
・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 中医治疗 药理研究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表面产生苍白色或红色风团,屡有瘙痒并且发病较随意,无固定规律,病症消退后没有疤痕留下。因为其发病原因很难找到,故很难找到相应的预防措施。
1 急、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对策
1.1 详问病史,查找病症来源 我们从理论上推理,如果能够找出病症发病原因,并且加以有针对行的治疗,就能够将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治愈。查找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困难重重,但是只要医生能够与患者仔细沟通,细心询问患者病情的发展及诊治过程,对医生了解患者病情,以及寻找发病原因有很大帮助。
1.2 积极治疗并发病 患有慢性荨麻疹的病人,经常伴有慢性鼻炎、甲亢、慢性咽炎、胃溃疡等症状出现,对于这些病发病的出现,患者应给给与充分的重视并加以积极的治疗。这对缓解及治疗荨麻疹有很大的帮助。
2 中医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加味归芪荆防汤(当归、生黄芪各15g,赤芍、白芍各10g,熟地黄15g,川芎、荆芥、防风、蝉蜕各10g,刺蒺藜15g,白鲜皮20g)可治疗慢性荨麻疹。若配合中药:石膏30g,牡丹皮、黄芩各15g,青蒿20g,赤芍15g,紫草12g,黄连5g,蒲公英、金银花、大青叶、夏枯草各30g,茵陈蒿24g口服,治疗急性荨麻疹,亦有一定的疗效。
2.2 结合药理研究用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荆芥、蝉蜕、苦参、白鲜皮、连翘、地肤子、黄芩等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临床可根据辨证随症选用。
2.3 非药物疗法体穴治疗。采用温针加灸治疗急性荨麻疹。取穴:合谷、曲池(温针)、足三里(温针)、太冲、血海、风市、风池、百会、大椎、中脘(灸)、神阙(灸)。用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荨麻疹。取穴:曲池、血海、三阴交。药物:5%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2ml,效果显著。
3 预防荨麻疹复发的对策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很难查找,加以预防,所以,慢性荨麻疹经常复发,难以根治。遵循中医预防为主的指导理念,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分析研究,争取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和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3.1 消除诱因 临床表明慢性荨麻疹发病与患者日常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尽量减少容易引发荨麻疹及与之成分类似的食物摄入。进食过程中尽量保持细嚼慢咽,让食物充分消化。日常中,身体有足够的水分,使大便保持通畅。也不能完全“忌口”,破坏身体的营养结构,影响疾病恢复。
对于那些容易产生药疹的药物和容易引起过敏的药物,荨麻疹患者应当谨慎服用,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过敏性反应。对日光、冷、热等物理刺激,反应明显者,应时刻关注气象变化,尽量减少在太阳光下的照射,及时增减衣物。对于胆碱能性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情绪过度波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引发或加重荨麻疹。过度疲劳,可使患者身体虚弱,容易受病原侵袭,导致病情发作,所以,尽量避免患者的过度劳累。
3.2 控制感染 荨麻疹的产生不可避免的是受到外界的感染所致,通常情况下感染源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这些感染源对中药十分敏感,因此,对治疗荨麻疹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另外,清热解毒类中药的抗菌杀菌等功效,也对治疗荨麻疹有着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鼓励配合使用,降低荨麻疹的发病几率及复发次数。
3.3 清除余毒 没有让病毒彻底清除常常是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不仅延误病情,而且经常复发,这为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毒素没有彻底清除时,切忌不能够过分滋补,需要注意的是彻底清除。对于那些便秘患者,需加以泻药,使毒素彻底排除体外。另外,切忌过早服用酸枣仁、牡蛎、乌梅等收殓药。
3.4 顾护正气 疾病过程中,病邪损正,正气必伤,从疾病新瘥到病体完全康复还存在着一个使正气复强的过程。在病体初愈正虚未复的前提下,或诱因作用下,就容易邪胜正负而反复发病。由于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其免疫功能低下,故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防止慢性荨麻疹复发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常用药物,如何首乌、枸杞子、人参、黄芪、灵芝、大枣、女贞子、菟丝子、五味子、黄精、淮山药、党参等,可选 1~2味熬汤当茶饮;还可选用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等。
3.5 提前用药,降低发病几率
一般来说,有规律性易复发患者,在荨麻疹复发前,提前服用药物,能够阻止疾病复发。例如:一些女性患者,每次月经来临时,患者病症随月经周期性发作,这样可在月经来临前提前加以药物预防,以减少发病几率。常用药物有:二仙汤、二至丸等。大多数患者经过几轮药物调理后,疾病可彻底治愈。对于其他规律患者来说,可适当查找规律,提前做到预防与治疗。
3.6 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再次复发
慢性荨麻疹患者,在疾病治疗后期,身体各个机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患者自身正处于虚弱状态,如不注意预防护理和后期巩固治疗,极容易被感染源再次侵袭,导致病症复发。临床医学证明,经过治愈的患者,仍需进一步加以中药巩固治疗,对于减少荨麻疹复发率有着显著的效果。
4 结语
慢性荨麻疹发病原因多样,复发率高,治疗时间长,且不容易根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虽然近些年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西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愈。中药治疗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总结经验,寻找其发病原因与规律,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郝飞. 慢性荨麻疹某些病因学问题的探讨[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12) .
[2] 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10) .
[3] 韩庄,蒋靖,吴之伍. 300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02) .
[4] 王桂如.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光明中医, 2009,(06) .
【关键词】 小儿;急性荨麻疹;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16-01
急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常见类型,在所有荨麻疹中约占1/3。发病迅速,皮疹可呈多形性。主要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损害境界不清,严重时可泛发全身,瘙痒剧烈。急性荨麻疹又是小儿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一般不危机生命,但误诊或未及时处理可引发严重并发症,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1 病 因
引起小儿急性荨麻疹的病因多而复杂,常见原因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食物 进食鱼、蟹、虾、蛋类、牛奶、核桃等蛋白质含量丰富食物最常见。其次某种香料调味品亦可引起。
1.2 药物 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血清疫苗、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维生素B1等药物。
1.3 感染 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扁桃体炎,中耳炎、肝炎病毒、白色念珠菌感染及寄生虫等。
1.4 吸入物 吸入尘螨、屋尘、真菌孢子、动物皮屑、羽毛及其他空气中的过敏原。
1.5 内分泌及全身系统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1.6 物理及化学因素 冷热、日光、摩擦和压力等都可引起,某些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亦可引发。
1.7 其他因素 胃肠道功能障碍及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
2 临床表现
小儿急性荨麻疹多起病十分突然,初为皮肤发痒,可有瞬间皮肤异常刺痒感,很快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苍白色或淡红色风团,形态有环形、椭圆或不规则形,数目较多,可融合成大片,自觉瘙痒剧烈。约10分钟至数小时内风团减轻并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发生的部位不定。新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24小时内可数次发生。多数患儿除皮肤剧烈瘙痒外,无其他明显不适。少数可有呕吐,腹痛,腹泻,个别有便血,食欲不振,上腹胀满不适等消化道并发症,或肾区叩击痛,血尿,蛋白尿等肾脏表现,累及喉头和支气管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憋喘甚至窒息。经适当治疗,大多在2周内痊愈。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诊断 根据病史、发生及消退迅速、及风团形态、消退后不留痕迹及可成批发生等特点可作出临床诊断。同时要了解其并发症情况,以结合全身情况诊治。部分患儿可有以腹痛起病的腹型荨麻疹。通常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皮疹与胃肠道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腹痛在皮疹之前出现常引起误诊,应多加注意。
3.2 鉴别诊断 ①丘疹性荨麻疹:大多为蚊、蚤、、臭虫等节肢动物昆虫叮咬所致,部分患者可能与食物过敏以及消化障碍有关。儿童多见,春秋季节发病多。皮损为淡红色梭形风团样丘疹,中心可有小水。皮损以四肢、臀部、腰背部多见,自觉瘙痒。可因反复搔抓,引起继发感染。7天皮疹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②多形红斑:好发于四肢远端及面部,皮肤和黏膜均受累,皮损为多形性损害,典型者可见虹膜样皮疹。春秋季好发。以10-30岁组发病率高。③伴腹痛或腹泻者,应需要与急腹症及胃肠炎等进行鉴别。④伴高热和中毒症状者,应考虑合并严重感染。
4 治 疗
小儿急性荨麻疹大多由于食物、感染或者药物而引起,所以消除病因避免接触诱发因素是其首要治疗方法。对于病因难以寻找的药物也是治疗其的重要部分。
4.1 抗组胺药 组胺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该药有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有阿司咪唑、氯苯那敏、特非拉丁、阿伐斯丁、赛庚啶等其均有一定的中枢抑制作用,可与睡前服用。同时新一代的H1受体拮抗剂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叮。以上药物根据病情可单独使用或是联合应用,剂量应充足,达到症状缓解消失后可逐渐减少用量。H2受体拮抗剂常用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
4.2 皮质类固醇激素药 该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常用地塞米松、泼尼松、甲泼尼松。小儿使用时剂量要控制合理,尽可能短期使用。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并停药。该类药物为小儿腹型荨麻疹重的首选药。
4.3 拟交感神经药物 能加强心肌收缩,促进皮肤粘膜和内脏血管的收缩,具有一定的抗过敏及抗休克功能。常用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适用于小儿急性荨麻疹并发症严重有喉头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的病例。
4.4 钙制剂药物 钙离子可使毛细血管的致密性加强,能降低渗出,缓解肿胀。小儿可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按体重25mg/kg静脉缓慢推注,1次/d。因局部有较大的刺激性,小儿患者应用时需慎重。
4.5 维生素C 维生素C作为一种强还原剂,可阻止相关细胞产生氧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不被氧化损伤;可改善并影响淋巴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有助于血管胶原蛋白的合成,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能减轻血小板的聚集,使血流畅通、减少渗出。
4.6 抗生素类药物 用青霉索或四环素等可使部分患者完全缓解或症状改善。对于抗过敏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及有胃肠道疾病类型的均可考虑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罗汉超.小儿荨麻疹的诊断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
[关键词] 依巴斯汀;皮敏消胶囊;慢性荨麻疹;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091-02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其可造成患者皮肤水肿、红、痒等,因此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而临床对其治疗的方法较多,中医、西医的应用效果研究均不鲜见,对其效果的报道差异较大[1]。本文就依巴斯汀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月采用依巴斯汀治疗的5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对照组,另将同一时期采用依巴斯汀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的5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的51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龄19~54岁,平均(31.7±5.9)岁;病程2.0~85.0个月,平均(10.3±1.9)个月;病情程度:轻度15例,中度26例,重度10例。观察组的51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8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1.8±5.7)岁;病程2.0~86.5个月,平均(10.4±1.8)个月;病情程度:轻度14例,中度26例,重度11例。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个人基本资料与疾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51例患者仅以依巴斯汀进行治疗,用量为每次10 mg,每天1次,口服。观察组的51例患者则以依巴斯汀联合皮敏消胶囊进行治疗,依巴斯汀的用量与用法,皮敏消胶囊用量为每次4粒,每天3次,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4周为1个疗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治疗用药前后的血清5-羟色胺(5-HT)、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透明质酸(HA)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水平进行对比。
1.3 评价标准
以患者的风团、瘙痒等方面均完全消失为痊愈,以患者的风团数目、直径、瘙痒及持续时间等较之前改善幅度达到70%以上为显效,以患者的风团数目、直径、瘙痒及持续时间等较之前改善幅度达到30%~70%为有效,以患者的风团数目、直径、瘙痒及持续时间等较之前改善幅度未达到30%为无效[2],总有效为痊愈、显效、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采用SAS 7.0软件,其中的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5-HT、ECP、HA 及EOS的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血清5-HT、ECP、HA 及E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治疗后4周观察组的血清5-HT、ECP、HA及EO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不仅可造成患者的皮肤出现风团及红肿等情况,且瘙痒也是严重的影响到其生活的重要方面,另外,慢性患者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均造成较大的困扰,因此对其治疗干预应及早进行。临床中对于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且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方案均相对较多,对于不同治疗方案效果的报道差异也较大[3]。另外,临床研究显示[4-5],此类患者普遍存在明显的血清5-HT、ECP、HA 及EOS水平的异常升高,这可能与本类患者多数为由于外界因素引起机体的变态性反应有关,而这些指标是有效反映机体应激变态反应的有效指标,因此呈现出升高的状态[6]。
本文就依巴斯汀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单用依巴斯汀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在进一步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的同时,患者的血清5-HT、ECP、HA及EOS水平也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控制;另外,未见增加不良反应,从而肯定了其综合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依巴斯汀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好,安全性较高,对于降低疾病相关指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梅芳. 依巴斯汀与特非那丁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对比分析[J]. 吉林医学,2012,33(30):6570.
[2] 郭英军,袁珍珍. 依巴斯汀联合白芍总苷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评价[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320-321.
[3] 吴满平. 皮敏消胶囊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22(11):900-901.
[4] 赵俊芳,李桂珍,赵宏丽,等. 急性荨麻疹患者血清ECP、tIgE、sIgE检测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1):30-32.
[5] Persechino S,Annibale B,Caperchi C,et al. Chronic idiophatic urticaria and Helicobacter pylori:a specific pattern of gastritis and urticaria remission afte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J]. 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2012,25(3):765-770.
【关键词】 老中医欧阳恒; 当归玉真片; 慢性荨麻疹; 临床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06
目前,慢性荨麻疹(CU)发病率有日趋增高的趋势,西药治疗的方法不少,但是一般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很难得到根治;中医药在治疗CU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疗效和复发仍是目前治疗的难点。吾师欧阳恒教授从本病的病因病机出发,认为阳虚寒凝和风痰阻络是CU的两大致病因素,据此拟温阳散寒、养血通脉、熄风化痰之法,拟当归玉真方治疗本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通过检测当归玉真散对慢性荨麻疹重要的炎性介质T-IgE、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和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的计数及相关性研究,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当归玉真散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为该类疾病的辨证与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门诊或住院收治的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按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阳性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等)见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①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②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③病程≥6周。(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阳虚寒凝痰阻证:复发作风团>6周,夜间发作为甚,自觉瘙痒,畏寒怕冷,或遇寒加重,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舌质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沉缓。
1.2.2 纳入标准 (1)年龄在18~65岁;(2)男性或女性;(3)临床表现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阳虚寒凝痰阻证证候标准;(4)临床上无明确原因,以皮肤症状为主,不并发严重全身症状;(5)每周至少2次或有两天症状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4 h;(6)患者入选前24 h内有荨麻疹的症状和体征;(7)本人同意并接受治疗。
1.2.3 排除标准 (1)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有严重心脏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或糖尿病者,处于不易控制的活动期。(3)4周内服用治疗本病的任何其他药物者。(4)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中断治疗者(指不按本治疗方案或中断本治疗方案者)。
1.2.4 中止及退出标准 (1)自动终止治疗者;(2)因故失访者;(3)违反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者;(4)因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者,但需计入不良反应评估。(5)慢性荨麻疹在治疗期间急性发作者,终止观察。
1.3 方药与制法 当归玉真片(1)成分:当归、桂枝、细辛、白芍、白附子、天南星、通草、羌活、防风、白芷、天麻、大枣、甘草等。(2)制剂方法:当归120 g、桂枝100 g、细辛30 g,水蒸汽蒸溜法提取挥发油,药渣与白芍100 g、白附子50 g、天南星80 g、通草60 g、羌活100 g、防风80 g、白芷100 g、天麻10 g、大枣7枚、甘草6 g,水提两次,提取液减压浓缩,低温干燥,得到干膏,粉碎,药粉加入上述挥发油及适量糊精,制颗粒,压片,0.4 g/片(相当于生药6~8 g)包薄膜衣,分装,质检即得备用。上述片剂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生产。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当归玉真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院内自制药,批号:20100611),3次/d,3片/次,分早中晚3次温开水送服。
1.4.2 对照组 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20040308)。用法:10 mg,口服,1次/d。
1.4.3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生活规律,忌食辛辣发物,戒除烟酒嗜好,调解情志。均服4周为1疗程,第4周结束时停药,进行近期疗效评定。并分别于治疗结束后4周及8周时随访,进行远期疗效及复发率的评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IgE、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测定、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
1.5 观察指标
1.5.1 安全性观察指标 (1)一般体检项目;(2)血、尿、便常规检查;(3)肝、肾功能检查;(4)心电图。以上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各检测一次。
1.5.2 疗效观察指标 按四级评分法记录。参照卫生部1997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及文献标准[2]:(1)瘙痒:无痒感,0分;痒感很轻,不引人烦恼,1分;痒感令人烦恼,但可耐受,不影响作息,2分;痒重,难以忍受或影响作息,3分。(2)风团大小:无风团,0分;风团直径≤1.5 cm,1分;风团直径>1.5 cm,≤2.5 cm,2分;风团直径>2.5 cm,3分。(3)风团数量:无风团,0分;风团1~6个,1分;风团7~12个,2分;风团超过12个,3分。(4)风团发作频率:无风团,0分;每日发作1~2次,1分;每日发作3~5次,2分;每日发作多于5次,3分。(5)风团持续时间:无风团,0分;持续时间不足1 h,1分;持续时间大于1 h,不足12 h,2分;持续时间大于12 h,3分。
1.5.3 不良反应观察 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中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和积极的救治,并详细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处理情况和转归。根据因果关系评价准则和判断标准确定药物与不良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统计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5.4 实验室观测指标 (1)指标:总血清免疫球蛋白E(T-IgE)、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2)方法:总血清免疫球蛋白E(T-IgE)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测定采用Immulite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IgE、ECP水平,由皮肤免疫病理实验室完成。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采用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由本院检验科计数。
1.6 疗效评价
1.6.1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末观察并记录患者上述5个项目。按4级评分法评定并相加为总分,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评价疗效。症状总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指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指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60%~89%;有效:指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20%~59%;无效:指症状积分下降指数≤19%。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显效率的合计[3]。
1.6.2 复发标准 对于两组治疗后痊愈的病例进行定期随访8周,于疗后第4周、第8周各进行1次,统计复发率。在随访期间再发红斑风团,伴瘙痒症状即为复发。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有效性分析:综合疗效与方法率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单项症状的消失率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EASI积分比较(P0.05、P4周0.05),而在治疗第4周时两组积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间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比较, 字2=4.93> 字20.05,1=3.84,(P
2.3 两组复况比较 治疗4疗程后对各痊愈病例进行追踪随访,随访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实验研究结果 通过采集患者静脉血,采用Immulite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T-IgE)、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采用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ECP浓度及EOS计数比较,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E、ECP浓度及EOS计数均有下降;治疗组血清IgE、ECP浓度及EOS计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3 讨论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限局性水肿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荨麻疹[4]。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鬼饭疙瘩”,“风蓓蕾”,中医认为本病因阳气不足,气血两虚,肌肤失于温煦,复感风寒之邪,久羁肌表或因卫表不固,营卫失和,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客于肌肤腠理,使经脉结聚,营血淤滞而发病[5]。《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曰:“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疙瘩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也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之说。《风瘙隐胗候》又云;“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风为百病之长”,“无风不作痒”,导致慢性荨麻疹时发时止,缠绵难愈的伏邪即是风邪,或挟寒或挟热,袭人之所虚处。吾师欧阳恒教授从慢性荨麻疹病机着手,认为阳虚寒凝和风痰阻络是本病发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大因素,认为慢性荨麻疹以阳虚寒凝痰阻证多见,治以温阳散寒、养血通脉、熄风化痰之法。拟方当归玉真散,由玉真散、当归四逆汤经典方药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共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白附子、天南星祛风化痰,共为臣药。羌活、防风疏风通络,白芷散风止痒,天麻平肝熄风,四药辅佐主药疏散经络中之风邪,以祛风止痒,为佐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使药。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大过,伤及阴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通过对60例慢性荨麻疹分组疗效观察,发现“温阳化痰”法治疗阳虚寒凝型慢性荨麻疹,在降低血清IgE、ECP浓度及减少EOS等方面优于西替利嗪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13-61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7-148.
[3] 王北婴,李仪奎.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90.
[4]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
1大胆面对仔细探究病源
中医能治病,也能治急性病,擅长治慢性病,更能治疗现代医学感到很棘手的难治性疾病。面对形形的患者,要坚定信念和信心,摒除缩手缩脚的畏难情绪,在辨明疾病性质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数。具体认知中的病情,不管其如何复杂,治疗难度如何大,甚或正处危急之中,明知预后不佳,将会吃力不讨好,也要做到来者不拒。否则将他们推诿于门外,为医德医风所不允许。医疗实践活动作为知识积累的源泉,必须争取众多患者的贴心支持。面对患者,既要治疗他眼前的病,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让他们相信医生,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和毅力。退一步,即使疾病康复不了,对于改善或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延长其存活时间,医生尽了力,也仍算是作为。
患者来医院就诊,等于把自己的健康与信任托付给了医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勇敢地面对他们,坚守人生定位,大胆接诊,勤于耕耘,巧于心思,精选方案,把诊疗工作做到细、做到位。医疗信誉讲实在,要让每一个前来就诊的患者拥有希望。
凡疾病的发生总有其原因。临床病证千差万别,病理变化异常复杂,详究其由来,细察其变化,却脱离不了中医掌控范围内的外感“六”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郁闷之苦,以及皮肉筋脉损伤动骨之灾,致使人体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皮肤病多数是作为人体最大组织器官的一个独立疾病存在,有时也可作为人体内脏疾病在体表的一种信息提示,“内病外应”。不同的病因侵入人体会有不同的变化,根据临床所获取的资料,从其发病、病史、症状、体征方面进行审察、分析,就可以按病因学原理,推断其病变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内容,得以治病求本,以保证治病的确切性。
2辨证论治突出中医特色
辨证是决定立法、遣方用药的前提和依据,是中医学最具特征的核心部分,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证等,均在辨证的范围内。病有内同而外异,也有内异而外同,必须作出认真的诊治,对患者的病情加以详尽透彻、触及本质的分析,继而落定治疗方案,决不可按图索骥地绳于经典,墨守成规,套用成方。即或是同一病的反复诊治,因其个体差异,时间的不同,也可能不是简单的重复,需细心地观察。
如慢性荨麻疹,以发作性风团伴瘙痒难忍困扰着患者。如姚某系一中年女性干部,患病3年,全身性反复性起风团,多在深夜1~2时发疹,至黎明时渐次隐没,每服“开瑞坦”1片,可保两天“平安”,继而又发。根据其症状和体征所见,考虑是邪于里,症见于外,证属于寒邪凝滞经脉,血行受阻,拟温通经络,散寒导滞之阳和汤和益气固表之玉屏风散,合而投之。初试5剂即获效,继服10余剂,病人丢弃了开瑞坦,追访1年,未见再发病。该例说明辨证要重视个体的特异性,不同于一般的疏风解肌、清热润燥,或养血熄风类大路药的常规治法,针对发病的时间特性,投一派温热之品而见中医治疗特色。
白塞病,是以口、外生殖器溃疡和眼部病变为特征的综合征。中医根据肝脉络阴器,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等理论,结合患者全身情况,辨证为肝经湿热,脾经伏邪。初拟龙胆泻肝汤合泻脾散,泻肝胆脾胃之湿热,继以益肾活血之六味地黄丸出入为汤药,坚持3~5个月,病有较大转机。此例是根据发病部位,从经络辨证,将口、眼、外生殖器联系为一体的辨治特色。
又如,某某患闭塞性脉管炎病,病史4个余月。左足第4趾萎缩,并呈干性坏死,犹如一小段石墨笔,周边乌黑色浸润块有向上蔓延之势,静止时疼痛难忍。视其舌质淡,舌苔薄白而润,脉象沉细如丝。证属阴寒之邪痹滞经脉,气血郁遏不得通利所致,但舌脉不对证。在此,舍脉从症,即行切除左足干性坏死的第4趾,外敷温通散于患侧足背部,以缓解局部痛侯为第一要;舍症从脉,随而进服阳和汤或独活寄生汤类,一体两治,以进行整体之协调,寄望于有局部的根本改变。
再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病,一般以头面部、胸胁部及腰腹部发疹较多,簇集成群之透明水疱,伴着红斑,呈带状分布,待治疗疱疹7~10d消失后,遗留局部的皮神经痛,留给部分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苦楚万分,疼痛严重者锤胸蹬足,头部撞墙之事也时有发生。中医中药对本后遗症的辨治,病在头面部者,给予通窍活血汤;病在胸胁部者,给予复元活血汤;病在腰腹者,给予少腹逐瘀汤。根据全身症状与体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邪毒虽已从外部进行了清理,但内蓄瘀毒,结滞于经脉之间,络道痞涩不通,不通则痛。在上述基本方中随症加减,化解郁积毒,畅通血脉。按发病部位,分体治疗,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特色。在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异中求同,认识其共性,同中求异,认识其特性,显示辨证论治的多点性、位点性,内外相应性的整体治疗特色。
3病证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病,这里是指西医的病,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在病的范围内辨证,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泛发性脓庖型银屑病是一种不多见的严重皮肤病,死亡率极高。大多数患者急性发病,皮损可在数日或数周内泛发全身,常伴有高烧、关节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现代医学主要依靠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相应地也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或毒性反应,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增加救治的难度。我院经门诊及病房收治本病21例,除1例死亡外,均达临床治愈。病人常以高热为要害,按温病辨证;皮肤损害与热度相关,热退则疮减,复发热则疮进。具体操作,按正邪消长不同,病分3期论治:①高热危笃期:病人持续高热,体温多在40~42℃之间,全身泛发红斑,密集针头状或粟粒状脓庖,脓庖溃破、糜烂、渗出、结痂,呈蛎壳样改变。嗜睡或烦躁不安,口渴引饮,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舌苔黄厚或起芒刺,脉象滑数。证属热入气营,热毒炽盛,邪盛正实阶段,治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施予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酌加青黛、紫草、狼毒之属。扶正护阴之西洋参不可缺。遇有神昏,全身抖动者,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类当及时投入,以清热豁痰,熄风镇痉。②高热缓解期:高热期救治得法,病势将折于本期。此期热势下降,体温在39℃以下,红斑、脓疱停止发展,少许脱屑,精神疲惫,不欲食,口干不喜饮,舌红少苔,脉细数。当辨为热毒未尽,气阴耗伤,邪盛正虚,治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施予竹叶石膏汤合黄连解毒汤、玉女煎组方出入。③稳定康复期:体温渐次降为正常,皮肤红斑、脓疱多消失,大量脱屑,皮肤呈现亮丽外观,手触之有柔润细嫩感,精神差,纳少,口唇干燥,舌质红,苔光剥,脉细数无力,以护养胃脾之阴为主,施予益胃汤合增液汤、四君子汤之属,其中西洋参易党参。
本病发热的高低,决定病情的态势,这已为临床观察所证实。案例中,按热度之高低作为分期论治的依据,病证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当然疗效的取得,中医药主导下支持疗法的积极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还与护理工作的周到服务,促使疾病走向恢复的全过程,功不可没。
4触类旁通善用特色疗法
取类的思维,可为临床辨证提供思路。取象的目的是比类,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以某些事物为特征的一种关系,用象与属于同一类别的关系进行比较;比类则是根据同类关系加以阐述,援物比类,触类旁通。这种独具特色的思维,可以拓展临床视野,获取新的知识,适用于各种创造模式,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俗话云:“愚以智取,疑以誑消”,领悟辨证论治之要义,运用取类比象法,在皮肤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些“随意遣药,灵活组方”套路,常试为之,疗效也见有出奇的满意时。
以色治色法即以药物之外观色泽反其皮损颜色的治疗方法。如治疗白癜风病,在调和人体气血,滋益肝肾的治则下,多选用黑色、紫色或紫红色药物,以其药色反其皮损之色。治疗白癜风的紫铜消白方中就有紫铜矿、紫丹参、紫河车、紫背浮萍等带色的药物,针对白癜风之白而发挥治“白”的作用,因而收到临床治愈白癜风病达23.4%的好疗效。再如黄褐斑、黑变病、雀斑以及雀斑样痣类色素病,多为忧思抑郁、血弱不华,在补肾活血、疏肝解郁类法治疗的同时,常用玉容散类药洗面,其中白芷、白及、白蒺藜、白僵蚕等药,以白对黑而发挥其治“黑”的作用。
以形治形法即模拟皮损之外观形态选用相形药物的治疗方法。如银屑病被覆着银白色鳞屑,不论其属于血热型或是血瘀、湿热,抑或是血虚风燥型,在立法处方的基础上,加用杉树皮、松树皮、琥珀等相形皮损外观的药,以辅佐活血祛瘀的作用,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若是关节型银屑病则可另加用“节”类药物,如甘草节、桑枝节、松树节、柳枝节等,有较好的辅佐通络止痛的功效。急性荨麻疹,其红如云彩,堆垒成片之风团,形似花蕾,在清热疏风止痒方中加用鸡冠花、玫瑰花、凌霄花,以辅佐轻解行瘀的作用,这比单纯的守一方治疗,其效果快捷、确切一些。
以皮治皮法即取以皮部入药的药物治疗某些皮肤病的方法。如属脾湿风郁的玫瑰糠疹或类银屑病,在健脾、燥湿、祛风的基础上,选用多种皮类药组方,诸如茯苓皮、五加皮、冬瓜皮、地骨皮、桑白皮、石榴皮、黄瓜皮等水煎內服,其效果优于常规的氧气疗法,又免注射之苦,患者乐于接受。
寓搔意治瘙法皮肤病中最常見的自觉症狀之一是为瘙痒,有时其痒难忍,以搔之出血为快,寢食难安。一般多用手指,或辅以搔抓竹爪为搔抓工具,寓搔意治瘙即是模拟搔爪外象,选用带勾、刺、棘类药物以治瘙痒症,如佛手、皂角刺、蒺藜子、双钩等,掺合到祛风换肌、搜风止痒或养血润燥的方药中去,对于瘙痒症状的缓解能增强效应。
以毒攻毒、吊毒、移毒法即将药性猛烈之毒性药进行适当的炮制后运用,内服以治疗顽症痼疾,外用以散结、蚀疮、祛腐物,或挪疮移毒于远离现病灶处。如疔疮走黄,可在远离颜面危险三角区之肩背部,用降丹药开创一个新的伤口,以引毒外泄。他如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苔袒窒扌停芍赜贸胬囔罘缃舛菊蚓芬Ⅱ隍肌⑿“谆ㄉ叩扔卸疽┪铮庥冒唑⒗嵌尽⒋蠓缱拥燃逅庀椿蚺涑捎透嗤馔俊F渌缢⑴膳渲谩⒘吨剖实蓖庥谩H羰谴窀岵煌ǎ话阈阂严拢钣冒投谷士山馕D阎薄?/P>
红升丹、白降丹是中医外科的传统外用药,其蚀毒祛恶腐之力,尚未有替代品媲美,故有“外科家当”之说。体表一些深在性溃疡、瘘管、窦道或皮肤癌瘤等,谨慎使用,多有良效,不必因其内含砷、汞有毒成分,而一概将其摒弃不用。我们的经验是,适当运用,中病即止。
【关键词】 原发性红皮病;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甙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共诊治原发性红皮病患者9例,共同特点是非银屑病、药物过敏、恶性肿瘤、毛发红糠疹及湿疹-皮炎等疾病引起,发病原因不明,病情相对平稳,呈亚急性和慢性期皮损,皮肤浸润、伴有大量脱屑,激素治疗后可迅速消退,但停药后很快再次复发,我们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减量停药3个月后仅1例复发。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5~69岁,病程2~6个月,平均3~4个月,排除银屑病、药物过敏、恶性肿瘤、毛发红糠疹及湿疹-皮炎等疾病引起,无明确发病原因,既往身体健康,均符合原发性红皮病的诊断。
1.2 临床特点 9例患者皮疹均呈亚急性和慢性期表现,一般情况良好,以皮肤弥漫性、浸润性潮红肿胀,糠秕样脱屑为主,伴有黏膜损害的2例,表现为口腔溃疡、糜烂,5例伴有不规则发热,一般情况相对较好,均曾应用激素治疗,病情可迅速好转,但停药后病情出现反跳。
1.3 辅助检查 3例有轻度肝功能损害,5例白蛋白偏低,5例白细胞总数增加,3例红黑细胞沉降率增快,余未见明显异常,均未做病理检查。
1.4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予复方甘草酸苷(商品名美能)60 ml,静脉点滴,1 次/d,雷公藤多甙10 mg,口服,3 次/d,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皮疹消退后复方甘草酸苷按40 ml/d、2 ml/d,逐渐减量至停用,病情无反复的情况下,雷公藤多甙也逐渐减量至停用,疗程1~3个月不等。
2 结果
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1~3个月后,9例原发性红皮病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生命指征平稳,全身皮肤潮红、肿胀消退,无明显脱屑。随访3个月仅1例复发,但再次重复上述治疗仍有效,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其他副反应。
3 讨论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急性期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渗液,亚急性和慢性期皮肤浸润肥厚,大量脱屑,为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综合病症[1]。致病原因主要有银屑病、药物过敏、恶性肿瘤、湿疹-皮炎等疾病,不明原因的红皮病称为原发性红皮病或特发性红皮病。作者所选的9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红皮病的诊断,起病舒缓,病程较长,多为亚急性和慢性期表现,这类患者应用激素治疗,一般皮疹很快消退,但存在减量反跳及长期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的各种副反应,多次反复发作往往使病情加重,出现红肿、渗液等急性皮损,全身症状亦加重。因此,对于这类患者作者尽量避免使用激素,而是选择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避免了激素治疗的副反应,而且复发率明显降低。
复方甘草酸苷是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质-β体甘草酸为主要成分,辅以甘草、半膀胱氨酸等成分制成的甘草酸胺盐制剂。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和类激素样等作用[2],能有效地控制炎性反应,止痒减轻症状,而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无明显影响,故无明显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3]。复方甘草酸苷中的甘草酸能减少伪醛固酮副反应,半膀胱氨酸具有抗变态反应和解毒作用[4]。近来已有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红皮病的报道,临床效果肯定[5]。另外,复方甘草酸苷还具有降低氨基转移酶、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和修复组织损伤的作用[6],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抑制作用,能阻断因精神紧张、劳累而导致的病情加重,控制了由此而造成的恶性循环,对缓解红皮病的肝脏损害和全身症状很有帮助。雷公藤多甙具有很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从实验结果看,联合二者治疗病情较轻的原发性红皮病对临床医师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赵辨.临床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04-607.
[2] Baltina AL.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s a route to new bioacitive compounds for medicine. Cu r r Med Chem,2003,10(2):1551.
[3] 王忠永,邱会芬,安永贞,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血清lgE变化.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4):361-362.
[4] Morgensterm C. Glycyrrhizan,an active componment of licorice roots,and replication of SARS associated coronavirus. L ancet,2003,361(9374):2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