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第1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 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 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第2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1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体系

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时,要全面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仅要评价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的没有现成标准参考、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学生自己创造能力的内容。综合各方面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本文给出了一套具有层级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在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目标层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集,是对评价指标的宏观分类。本文将一级目标层划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思想、学术与文体素养;科技创新能力;学习、分析与实践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从这4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宏观评价。二级目标层是对一级目标层的细分和具体化。一级目标层分解为更加细致的9个维度,这9个维度的指标构成了评价体系的二级目标层。二级目标层是通过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客观描述,说明社会和学校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三级指标层是在二级目标层的基础上,结合工业工程系基本情况以及育人目标对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根据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的各项活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共分为22个维度。为了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评价指标,本文通过专家法对初步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经过四轮讨论之后,本研究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笔者设计了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调查问卷,在清华大学选择工业工程系与一个偏重于学术研究的工科系(记为MSE)进行调研,收集相关专家关于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两个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2.1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与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在前面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针对工业工程系以及参照系(MSE系)的情况,对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量化分析。评价指标间重要性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来获得。相对重要性的评语集包括9个重要性等级,分别为非常不重要、很不重要、不重要、较不重要、同等重要、较重要、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它们分别对应着1至9中的一个数字。在调查问卷设计中,要求调查对象对一级指标层的四个指标、属于某个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以及属于某个二级指标的三级指标进行成对比较,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值。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得到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最后,通过对判断矩阵的进一步处理可以获得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数值。调查问卷在正式发放给专家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预调研。在本研究中,预调研的调研对象选择为有过调查问卷制作经验,并学习过调查问卷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调研问卷的预调研采取的是当面调研的方法,调研对象在填写问卷的同时,研究人员向调研对象提出关于问卷设计的问题,并将调研对象的问题反馈记录在表格中。根据预调研中获得的问题反馈信息,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说明、问卷的表格设计以及问卷的整体结构进行调整,确定调查问卷设计的最终方案,并开展正式的调研工作。正式调研的目的是获得人才培养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因此调研对象需要选择对这些指标有充分了解,并且在人才培养及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经验的人员。为了多视角考察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主要选择了三类调研对象:各班(年级)主任与学生工作组组长(后文称老师),学生辅导员,各班级现任班长和支书。这三类群体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工作和学生的成长需求比较熟悉,不仅了解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而且了解学生层面的具体工作,因此这三类群体人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为了比较工科系之间在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我们分别在清华大学的MSE系和工业工程两个系(下面分别称为A系、B系)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问卷的发放采用纸板直接调查与电子邮件发放两种途径。共发放调查问卷65份,回收问卷6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63份,问卷有效率为96?9%。

2.2相对重要性数据的判断矩阵一致性

由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多样性和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被调查对象在调查问卷中给出的判断矩阵未必都能满足一致性要求[1-2]。在处理数据之前,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在一致性的检验中,多数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良好,随机一致性比例(CR)值小于0?1,但是也有部分判断矩阵不满足一致性,需要对这些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修正,使其满足判断矩阵一致性要求。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变换来实现,具体方法为[3-4]:B=f(A)=exp(1n∑nk=1(lnaik-lnajk)).值得指出的是,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矩阵B虽然满足了一致性的要求,但与原矩阵A相比,判断矩阵B可能丢失了过多的信息,使得原判断矩阵的信息没有被充分地利用。为了克服信息丢失的问题,可以按照如下规则对矩阵A进行处理[5]:A-w=-wA+(1--w)B?其中-w为权重值,满足0-w1。由公式可以看出,权重值-w越大,则调整后的判断矩阵A-w保留的原始信息越多。因此,在保证判断矩阵A-w满足一致性要求的情况下,找到每个变换中权重-w的最大值,就可以保证得到的判断矩阵A-w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判断矩阵的信息。在求解权重值-w时,可以采用数学规划的方法,将原判断矩阵A与进行一致性变换后得到的矩阵A-w做差值后,计算所得矩阵的2-范数。差值矩阵的2-范数值越小,则说明矩阵A-w与原矩阵A的差异性越小,一致性变换后A的信息丢失越少。计算修正判断矩阵对应的优化问题可以表述成如下形式:minA-A-w2s.t.0-w1CRAw0?1在实际操作中,使用Matlab程序可以求解上述优化问题,获得一致性修正后的判断矩阵A-w。此外,通过Matlab程序可以进一步求得各个判断矩阵对应的权重向量,即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

2.3相对重要性数据的处理及对比分析

在获得A、B两系老师、辅导员及班长支书的调查问卷数据后,我们对A、B两系在一级目标层上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数据进行了分析。本文使用箱线图描述A、B两系的权重数据,并通过双样本的T检验以及单因子的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首先,本研究通过箱线图描述两个系给出的相对重要性数据。箱线图不仅可以发现不同集合数据的差异性,同时可以发现数据中的异常点。在排除异常点后,我们可以得到A系与B系老师、辅导员、班长支书以及系内综合相对重要性的对比箱线图,如图2所示。在箱线图上,A系与B系大部分数据在均值及分散程度上表现出了差异性,少部分数据的相似性非常明显。为了从统计意义上确定A、B两系数据的差异性,本研究对A、B两系的数据进行了双样本的T检验。在双样本T检验中,原假设设定为A、B两系获得的相对重要性数据均值相等,备择假设设定为两系获得的相对重要性数据均值不相等,T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由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到,A、B两系老师在4个一级指标上都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说明在老师的层面上,A、B两系在人才评价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在辅导员层面上,A、B两系在“科技创新能力”这一指标的判断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其他3个一级目标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班长及支书层面上,A、B两系在“沟通与协调能力”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其他3个一级目标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综合三个层面,研究发现,A、B两系在“思想、学术与文体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而在其他2个一级目标上的差异并不明显。

在同一个系内部,本研究对老师、辅导员、班长支书给出的相对重要性数据进行了对比。从图3的箱线图上可以看到,无论A系还是B系,在相对重要性的均值和分散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同时,本研究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来确定同一个系内部差异性的显著程度。在方差分析中,影响因子为调查对象的身份,该因子有3个水平,分别为老师、辅导员、班长支书,方差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3中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在A系中,老师、辅导员、班长支书给出的一级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彼此间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在B系中,除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之外,其他3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差异都不显著。所以,从这一部分的结果中可以看到,A、B两系内部老师、辅导员、班长支书三个群体的观点基本一致,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共识。

总之,从A、B两系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两系在“思想、学术与文体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性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而在其他2个一级目标上的差异不明显。这反映出两个系在人才培养导向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分析与实践能力”和“沟通与协调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相似性也反映出在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方面,不同的工科专业之间具有共识。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反映了不同群体对于指标的期望,但是否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表现匹配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可测指标层、人才矢量与创新型人才面

第3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以新型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具备出色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在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建立起掌握多学科知识的跨界复合型旅游师资队伍。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背景下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精神需求,通过旅游缓解压力,释放心情,由此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支撑起日益发达的旅游市场。传统的旅行社不再是拥有主要客源的部分,更多旅游网站的异军突起给传统旅行社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总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各行各业开始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创造新的形态促进本行业的发展。“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将对我国各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旅游行业也不例外。为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高度重视当下的发展趋势,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旅游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并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生源,成为时下最热门的专业。不过,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依然不能完全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迫切需要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能力培养体系,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培养学生,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2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综述

旅游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是伴随着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延续的。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教育就已经成为正规的教育,各大学者也开始对旅游专业关注,并开展研究。徐峰(2011)通过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不同个体就业能力的差异,通过差异找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学者鲜有对“互联网+”时代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这恰恰是时下最为需要的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需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总理提出的计划,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3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构成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要充分遵循“互联网+”背景,为培养拥有专业知识、能力并懂得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要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在注重旅游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还要进行信息技术、物联网、智能移动平台等方面的应用技能培养。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第一,专业能力。要求学生需具备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该能力最为基础和重要,因为其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然后是物件与规范操作能力,引导讲解能力和法规应用能力。第二,方法能力。需要学生有创新的能力,随机应变,独立思考,并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灵活处理各种信息。第三,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爱岗敬业、公关礼仪、自我调节能力等等。这三种能力与“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基本上吻合。

4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需制定完善的方案,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充分以互联网+旅游形式培养人才,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 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

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通常是教师主动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管理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简而言之,传统教育体制缺乏对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互联网时代,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的要求要高于传统经济时代,因此,要注重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

4.2 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迫切需要改革,同时教学内容也要做到进一步优化,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课程体系在改革时,需要考虑到旅游业岗位群所需的关键能力以及能力要素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根据当下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与互联网有关的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新媒体运营操作等等。不同的课程要融入新内容,关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部分也要融入其中。

4.3 重视德育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大量的游客支持。因此,满足游客需求十分重要。要服务到位,使游客了解新型旅游服务理念,如全域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产品需要游客认真体会其价值,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充分使学生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使学生意R到在旅游市场中获得游客的信任和良好的口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具备高尚品德的旅游从业人员,会意识到游客就是上帝的重要性,会更有亲和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4.4 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从教师抓起。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的绩效考核,有方法、有目的地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对有创新的教师给予奖励,使教师愿意开发更多的创意课程。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接触实际旅游企业,定期去指定的企业任职培训,通过不断实践增长见识,提高创新意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要充分了解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游客的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真正领悟到旅游服务行业应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 互联网+时代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 电子测试,2016,07:78-79.

[2]卢志海,邓凤珠.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管理观察,2015,35:125-127.

[3]李娟. 互联网+时代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 电子测试,2016,07:78-79.

第4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新闻教育 专业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18

News Education Reform Pa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y

PENG Guangl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olicy interpretation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started in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policy clear dire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f current problems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

Key words new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reform; talent training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新闻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新闻传播行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实施新闻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所有新闻传播院系必须正视的工作任务。新闻教育到底该如何改革,应该怎样改革是全体新闻教育工作必须研究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我国,任何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坚持国家政策导向,这是确保改革项目健康有序推进的根本前提,新闻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因此,本文主要从新闻教育改革的有关政策解读着手,在明确新闻教育改革政策方向的基础上,剖析和反思当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此探寻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可行路径与科学方法。

1 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政策框架与导向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近些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试图以此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新闻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整个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指引下运行,而且也在专门的新闻改革政策指引下推进。大体政策框架如下:

第一、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政策。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第二、新闻教育改革专项政策。2013年6月,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强调“新闻传播院系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技能,强化实践,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新闻教育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教育厅都纷纷启动了新闻单位与新闻院系联合人才培养工作,旨在培养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这是对全国所有高等教育专业提出根本性要求,也是我国新闻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虽然以上教育改革政策的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其精神内核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所有高等院校和本科专业都要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这是当前新闻专业改革的基本背景与主要导向。

2 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上可知,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此全面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但实际上,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大体情况如下:

(1)课程结构不合理。无论是老牌的新闻传播专业还是新兴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不多不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门数和课时总数过多。目前很多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所修课程门数都在40门(学校公共课和通识教育课除外)以上,存在着一种泛而不精的现象。①(2)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不高。新闻学专业是一直以来是一个应用型专业,但专业技能课程所占比例仍然不高。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时只占课时总数的15%左右,②专业技能课程不仅开设门数不够,而且开课课时也严重不够。(3)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缺失。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新闻学课程为主,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类课程开设不到位,基本上只有一门“网络新闻学”或“新媒体概论”作为代表,其他新媒体传播实务课程仍然空缺,远远落后于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2)实践教学师资紧张。新闻学专业是一个文科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这是需要以拥有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为前提的,这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基本共识。但实际上,实践教学师资紧张的问题在大多数高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我国新闻传播院系,既具有新闻实践工作经历,也具有新闻专业理论学习基础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仍然不到30%,③导致部分专业技能课程无法正常开设或者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符合国家新闻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3)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陈旧。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取决于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课程体系和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平台之外,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反,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国,新闻院系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阻碍重重,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在不根本上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汉语言文学等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没有在根本上建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仍然采用“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

3 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体现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但实际上,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着手。

3.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改革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语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主要存在两个着力点:

第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新的新闻传播业态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生了新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媒介融合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专业技能要求,需要培养能够在泛媒体行业从事传播策划、内容生产、渠道运营、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第二,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新闻传播人才就业门路。新闻学专业已经不能局限在为新闻媒体培养人才,可以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和自主创业,所以需要培养具有一定产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第二,切实做好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原有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过于宽泛,“专业性”体现不够。因此,体现“专业性”是本次修订人才培养规格的着力点,具体规格设定如下:(1)具备基本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具体涵盖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专业技能。(2)具备良好的媒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媒介技术和平台传播新闻信息的专业技能。(3)具有较好的媒体传播策划能力,能够根据各种实际情况需要独立策划和组织实施传播活动。(4)具有良好的媒体经营管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组织开展媒介经营管理工作,具有基本的创业能力。

3.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要改变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现象,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加新媒体传播类技能课程。在原有传统新闻传播类技能课程基础上增开“新媒体编辑”、“新媒体传播策划”、“数字期刊编辑”、“新媒体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第二、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课程比例。在适当删减部分理论课程基础上增加专业技能课程门数和课时,保证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时间。第三、增加专业相关创业引导课程。开设“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传媒产业经典个案评析”等与传媒产业经营管理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与经营管理能力。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利用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人才交流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前往新闻单位挂职和进修,提高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对积极主动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师给予奖励,还可以利用人才交流政策,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收媒体业务骨干来校兼职,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源头上预防“因人设课”的固有弊病,从根本上解决“该开的课没人开,不该开的课重复开”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语境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新闻教育改革的要点,也是新闻教育改革的难点。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政策和传播行业发展实际,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应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立足于“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依托学校平台和社会资源,建立一批符合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的创业孵化基地。第二、立足于“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以赛促学”工程,把竞赛参与纳入学生专业学习评价体系之中,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竞赛项目,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了有用”和“学了能用”。第三、探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路径。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建立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但真正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的比较少,未能实现预期效益。因此,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必须从把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重点。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和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2JSUJGA20)

注释

① 肖灵.对当代新闻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新闻爱好者,2013(10):84.

第5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烟草企业 人力资源 精益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67

Use of Lean Management in Tobacco Compani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LI Hongjuan

(Hulunbuir Tobacco Monopoly Bureau (company), 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021000)

Abstract 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competition, the training of personnel and the use of a key driving force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Whether it is developed from personnel management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o lean management, which show that as time progresse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alent has become the measure of a company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the tobacco companies such monopolistic enterpris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lean management is a problem business leaders can not be avoid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s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obacco companies lean management as the purpose of human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Lean management in the use of tobacco companies to explore.

Key words tobacco companies; human resources; lean management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整个社会也相应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从人事管理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将人力看成成本,而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资源。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则是所有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这里的人才利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压榨劳动力,而是指不浪费人才,使得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一是对烟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二是强调人力资源精益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是探讨烟草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精益管理。

1 烟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传统的人力管理理念。在当前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现代社会理念开始有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人力管理方面就是关于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区分和明确。许多企业都接受了人才都为至关重要的资源这一理念。但因为对外开放时间较短,传统文化理念根深蒂固,仍然有不少企业在人力管理上奉行传统的人事理念,如任人唯亲,如排资论辈等,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精益化管理。

(2)人员配置不合理。人才配置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小材大用,这就是典型的人才配置不合理,最终只会导致事情的失败和工作的失误。二是大材小用,这是典型的人才浪费,本来可以独当一面,却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员,这最后只会导致人才的埋没和流失。三是人才配备的不合理,人员的配备没有合理的职位分析或岗位分析作为基础,只是简单地将任务进行分配或人员配备,这样就导致人员配备过多形成冗员,或者是配备过少导致工作拖延。

(3)激励机制不健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其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人力激励机制。可以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突出的创新点就是关于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而当前的烟草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仍然有待加强,只是简单的提成与多劳多得并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积极工作,也无法促使员工对公司产生归属感。对于烟草企业而言,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就是是否有良好的工资待遇和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对于烟草企业而言,建立健全的符合现念的激励机制十分重要。

(4)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随着公司制度的完善,规模化的生产与经营已是常态,而对于人才的培养,许多公司更是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如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如专业的、定期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如免费或低廉的职业技能补习学校等。而在烟草企业中,仍然奉行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或有引进一些新的理念,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人才只是简单的引进,却没有对人才因材施教的培养,导致当某一职位所需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上招聘不到时,就会出现将非专业人才安排在专业岗位的现象。

2 人力资源精益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人才利用效率。人才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在做其最擅长的工作,二是其是否在做符合其能力的工作。因此,人力资源的精益管理一方面通过对人才的合理配置,使得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另一方面,精益管理通过对员工进行筛选,选出能干的精英人才,以提高公司整体的运作效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精益管理有效提高了人才的利用效率。

(2)促进企业精益管理。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自公司这种经营形式出现以来,人力成本历来是公司经营成本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公司对人事的管理是简单粗暴的,对于不能给公司带来收益的员工一般都是采取直接开除的措施,并且尽可能地选择有能力而又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而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管理,仍然有一个比较基本的观点,那就是公司不养闲人。因此,人力资源中的精益管理最基本的就是裁撤冗员,以此精简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当然,精益管理不可能是这么简单的,其不仅包括了裁撤冗员,其还包括了对人员配置的合理安排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通过对人员的精简,留下精英员工,或有潜力的员工,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精益管理。可以说解决了人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就解决了大部分。

(3)有利于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精益管理一方面因为对能力平庸者和碌碌无为者的筛选和剔除,使得公司人力成本降低,也就降低了整个公司的经营成本。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增加了相应的管理成本,但是,这些管理成本的增加,最后都转化为员工自身的价值,也就意味着员工对公司的价值更高,其所产生的收益也就得到了提高。因此,精益管理在总的方面,降低了公司的运用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 烟草企业人力资源精益管理探讨

(1)转变管理理念,普及现代人力管理。对于烟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理念的改变,观念的更新。从上而下的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理念教育,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中高层的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特别是精益管理教育。而对底层管理人员,则可以进行社会学和管理心理学教育。总而言之,一方面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以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则是普及现代人力理念,构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企业中的所有管理人员有着现代管理理念,尽可能地破除和排资论辈的陋习。

(2)优化组织职能,优化人员配置。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不仅仅是从人事的角度就能完全解决。更重要的是需要从公司整体结构出发,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组织机制。如对不必要的机构和职位进行裁撤;对职能相近和相似的部门进行合并。并且理清各部门的职能,然后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合理的配备相关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只有在理清部门职能后,我们才能进行科学的职位分析和岗位分析,从而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

(3)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的激励机制不是简单的多劳多得,而是在精神物质各方面都有涉及的激励机制。如对工作表现最好的员工提供更高的求学机会。如对业绩最佳者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工作机会等等,这一切都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激励机制的一部分。因此,烟草公司在人力资源的精益管理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并且保证这一激励机制的公平公正。激励机制的完善是激励的基础,或者说理论支持,而公平公正则是这一理论的基本保障,因此需要形成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

(4)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烟草公司而言,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不一样的两条途径,一是积极引进高新人才,通过高校招聘和猎头公司等途径招聘具有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人才,然后进行相关的企业文化熏陶,以此形成自身的人力资源体系。二是通过对员工进行选拔和竞争,对脱颖而出的员工进行相关培养,并积极鼓励内部人员进行良性的竞争。综合来说,无论是第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还是后一种人才培养方法,其最终的目的是使得员工的技能素质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从而促使公司在高素质人才的推动下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烟草公司中人力资源的精益管理,一方面我们需要更新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精益管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分布实施,逐步推进,完成对企业人事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斐.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理论运用的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7:81-82.

[2] 蓝洋.企业战略、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以戴尔公司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4:26.

[3] 谭冬花.基于“三集五大”背景下的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5:71+73.

[4] 余冬青,傅溶.MBTI模型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9:60-61.

[5] 尹晓峰.应用公众网络平台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的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96-104.

[6] 张M,唐梓又.基于DMAIC的快递企业运营管理质量研究――以S快递企业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2015.3:21-24+38.

[7] 王争光.企业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研究――以铁煤集团小青矿精细管理为例[J].煤炭经济研究,2015.6:68-74+78.

[8] 魏建新.信息化视阈下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5:102-104.

第6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认证

作者简介:张宏丽(1971-),女,黑龙江海林人,沈阳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宋吉鑫(1962-),男,辽宁新宾人,沈阳工程学院,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GHYB1100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20-02

高等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但仍存在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危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为此,国家制定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使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家间的竞争根本是人才的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因而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具有国际竞争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2006年美国政府把维持美国在科技和工程领域的领先地位写入了《美国竞争力计划》,并投入大量经费支持工程教育的发展;欧盟委员会在世纪之初提出了建设世界最具创新活力地区的目标,先后推出“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加强欧洲工程教育”和“欧洲工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等项大型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应对全球化挑战。[1]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2010年启动,计划实施10年。该计划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各类工程人才为目标,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力争将我国建设成为工程教育强国。

作为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的工科类高等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合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各高校现有的办学优势,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

一、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教养且在一定的知识领域得到过某种训练并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人。[2-3]曾任哈佛大学文理院院长的Henry Rosovsky明确指出:本科毕业仅表明了一个学生较为满意地完成了若干必修的大学课程,在学业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有教养的人,为此他制定了有教养的本科毕业生的五条标准:必须具备准确交流的能力,能够清晰而明白地书写;应该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对认识和理解的宇宙、社会和我们自身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有开阔的视野,对其他文化不应该是一个狭隘无知的人;应能在某种程度上懂得并思考过伦理和道德问题,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应在某些知识领域里取得较高的成就,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2-3]这种教育思想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实施。

在当前知识经济全球化、工程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方面都强调,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才应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致力于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社会经济形势严峻等问题;应当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够有效沟通,克服文化差异,充分发挥团队作用以进行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与合作能力;有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够进行工程研究、设计、生产,以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二、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

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方面共同实现的。[4-5]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是关于人生活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涉及范围宽广全面,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并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教育则是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的学术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此,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一般通过合理设置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使课程范围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多个知识领域,以培养学生生活、道德、情感、智力及专业技术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等方面的实践锻炼,强调将伦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等全球性问题融入学生工程设计理念中的重要性,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工程研究、设计、生产等方面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第7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育 创新型外语人才

引言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母语训练课程,其对包括外语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学生都存在基础性的培养作用,主要包括母语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两者同样作为语言教育存在的共性,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对外语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1]

一、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因为其对母语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素养的基础培养作用,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

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前提是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应的创新精神。缺乏创新精神而奢谈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是,无数的事实不停地告诉人们,作为前人没有或者很少涉足的创新事业,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可资借鉴,其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敢于而且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的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外语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属于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范畴,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正好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语文教学依托于精选的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文学家所创作的经典作品,这些文学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通过娴熟的语言技巧将相应的思想传递给人们,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在长时间内得到广泛的流传,往往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实际上也是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对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的培养作用

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创新,不仅需要相应的创新精神,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更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将这些创新的想法和做法坚持下去。正是因为创新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缺乏前人经验的借鉴,因此必然意味着其存在很大的不成熟或者失败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意味着在创新的途中可能前功尽弃,更意味着有很大可能产生根本不会有任何回报的投入。在高昂的成本以及失败的风险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将创新进行到底,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同样属于大学语文教学擅长培养的人文精神的范畴,在大学语文的文学素材中关于坚忍不拔直至成才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著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为了解释自己之所以能在遭受非人的腐刑之后还能坚持完成《史记》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是依靠了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还在文中罗列了众多依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完成自己事业的伟大人物。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自然能使外语专业的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性人才必备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三)对外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虽然较中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于上述的各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的训练仍然是其的基本任务。大学语文所训练的对象汉语与其他外语同样属于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因此两者之间毫无疑问存在共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广泛存在,尽管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训练的母语思维会对外语的学习造成相应的干扰,但是其同样对外语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语言在表达的技巧上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这也是由某种语言形成的伟大文学作品往往能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学习和欣赏的主要原因。而大学语文教学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母语运用技巧方面的训练,某种程度上也能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四)有助于培养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所学习的外语知识几乎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某种比较纯粹的外语环境中使用,其最大的作用是作为汉语环境和某种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而创新型的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必然会侧重于对其在汉语环境和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的培养。而要想在汉语和外语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中自由转换,对汉语的精通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因此,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的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教育虽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有着上述的培养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实现还需通过高校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加以实现。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这些投入具体包括将大学语文规定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适当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以及相应的学分,适当扩大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规模并提高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素质,以及增加相应的大学语文教学设施的投入等。[2]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使外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扎实提高其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必备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等人文素质,以及外语表达能力和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等语言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比较欠缺,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意义,是影响其不能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重要的是学好本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就可以了,因此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关键的还是对自己的外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加上敢想敢干。但正如之前所述,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外语专业学生在外语专业上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鼓励并使其坚持创新所必需的敢想敢干的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与其所认为的学好外语专业知识以及敢想敢干的精神的养成不仅没有任何矛盾,反而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对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重要性的教育,只有外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真正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

大学语文教育发挥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归根结底还必须依托于其所选取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一般来说作为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而存在于大学语文课本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还必须注意选取能在这方面起到相应作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比如应当尽量选取如上述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这类既能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巧,又能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的作品,而尽量少选取那些虽然在语言技巧上有较高成就,但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作用不大甚至有负面作用的文学作品,如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其“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美则美矣,但是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在是乏善可陈,因此应尽量压缩其在大学语文课本中的比例,只需有一两篇代表作即可。[3]

(四)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

对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重视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因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经常习惯性地将其讲成纯粹的文学鉴赏课。虽然这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通过提高外语专业学生通用的语言技能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授课内容上适当进行倾斜,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以及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能力的培养。要保证这些作用的实现,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等措施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彦辉.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6).

[2]高磊.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1).

第8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兴趣小组;动漫专业;教改实践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当代社会进步的灵魂。当前,我国的动漫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满足当前国家对动漫产业的发展需求,教育管理部门深化动漫专业教学改革,推行新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学习模式。为了发挥动漫兴趣小组的高效作用,我国在教改过程中综合相关实践经验,将“教、学、做”三位融为一体,强化了学生们的自主创造性与协作性,推进了动漫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培养出了一批批综合型技术高端人才。

1 动漫行业概述

(一)动漫行业的发展背景

动漫产业是新兴的技术产业,目前主要呈现出以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即以美国动漫为首,日本动漫与韩国动漫紧随其后的局面。在这三个国家中,虽然日本的动漫产业未能占据首位,但其是动漫产业的中坚力量。

(二)国内动漫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动漫产业起步较晚,同比落后于欧洲、中国、东南亚、印度等地区,但是我国的人口较多,需求庞大,具备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支持,先后出台了多部发展政策,大力推进了动漫产业的发展。

但是与其他国外发展状况相比,一方面我国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高端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我国的动漫市场长期被美、日霸占,导致了国内的动漫产业出现疲软的现象。

2 动漫兴趣小组建设概况

动漫兴趣小组指的是在创新型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的影响下,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下,我国的动漫兴趣小组是以教改为中心,健全动漫专业教育管理模式,规范其运行机制,保障了教改的高效性、科学性、规范性。

3 我国动漫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动漫专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资金缺乏,设备不足。当前我国对于动漫教育的投资教育成本由于受到技术更新频繁、设备换代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能满足高质量教学的需求;第二,师资力量孱弱,科研水平较低。我国动漫专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因此缺乏系统的内容与专业的人才,致使教师们无法深入研究,影响了高校的科研能力;第三,教学体系不完善。依托自身建设的动漫产业往往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进而对教育教学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影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相关的培养不够系统和连贯。

4 我国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当前,政府机构与教育部门为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依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规定,对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关指导。为深入贯彻教育改革的文化体系,针对目前我国动漫专业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毕业现状的弊端,我国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目标。

现下,我国的动漫产业与各传媒公司展开通力合作,力求将两者的教学、文化、管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高端型技术人才。而动漫兴趣小组是校企合作的纽带,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下,依靠动漫兴趣小组的“以点带面”的作用,提高了动漫专业学生的整体设计与制作水平。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学生后期的毕业问题,基于发展特色文化动漫产业,培养适应目前社会需求的动漫人才,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创新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推动动漫产业的良好发展。

5 我国动漫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手段

当前,为解决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资金不足”,“设备不足”等问题,我国提出了“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教学手段,基于动漫兴趣小组为核心,具体实践措施如下:

(一)边学边做的实践措施

当前,为深化动漫专业的教育改革,我国从美国的“学徒式合作教育模式”吸取经验,以动漫兴趣小组为基底,组建集训班,开展“边学边做”的实践教学活动。基于各企业的的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老师,推行“边学边做”的教与学实践,指导学生们制作课题项目中的子项目。“边学边做”与“学中做”模式相比,两者的基本含义相同,但是前者更加注重“学”与“做”联系的紧密性、同步性。

同时,在制作过程中,管理者可以实行奖励机制,对完成品质较高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进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制作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教学定位是学生们的指导者而非传授者,因此在遇见技术问题与创意难题时,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寻求解决办法,从而加深对学习的理解。

(二)边做边学的实践措施

“边做边学”的实践活动主要负责人在于动漫企业,让动漫兴趣小组进入企业实习,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锻炼他们的制作水准。“边做边学”与“做中学”模式相比,两者的基本含义相同,但是前者更加注重“做”的重要性,以及“做 ”与 “学 ”联系的紧密性、同步性、不可分割性。

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直接参与制作当中。教师们必须将企业的发展需求贯穿动漫专业整项人才培养过程中,为解决“就业难、招工难”做出基本举措,为解放学生们的思想做出理论指导。

6 结语

综上所述,动漫产业在当今社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坚持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机构与企业单位的联系,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师资队伍,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兴趣小组的重要性,坚持以就业导向为服务宗旨,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双赢的局势。

参考文献

[1]周德富,张欣.高职动漫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33.

第9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日趋重视,这为中职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具备职业素养是学校与企业搭建就业平台的重要内涵。这便要求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要科学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将理与实践相结合,来加强对中职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是指劳动者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涵盖了知识、能力及其态度等诸多要素。良好的职业素养会对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核心素养一般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某一具体工作时,与其工作及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的总和。例如,从事会计行业就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基本内容;从事教育行业则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同行业都拥有属于自身的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操守。职业意识是劳动者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情感和态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时间意识等等。

在上述的四个内容中,其中职业知识、技能是中职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着重培养的部分,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往往会被有所忽略。经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现今大部分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和选拔时,职业技能仅仅占据百分之三十五,这充分说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原因显而易见:职业技能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可以很快掌握和提高,然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却是支撑起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

中职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意志上,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做事缺乏耐心与自信心

中职生由于中考失利,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常得不到父母及其老师的赞赏,

导致其自信心差,不敢大胆地做事,总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一件事情。而有些事情,即使做了,也不能坚持下去,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自怨自艾,无法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

(2)由于自我意识强烈产生逆反心理

中职生由于知识面、阅历等原因,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物,且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冲撞老师、顶撞家长的事情常有发生。

(3)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情绪波动较大,

中职生由于年纪尚轻,世界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对于自身的要求较低,也没有形成固定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任性而为之,即使知道应该去做的事情,也会由于情绪起伏波动大,不去完成。经常不看场合,不考虑后果违反校纪班规等现象。

由此可见,对于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尤为急迫和重要。

(二) 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职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竞争形势激烈而严峻,面对优胜劣汰的就业形势,中职生的就业情况已不容忽视。经过对各类调查结果进行参考后,我们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现今的中职学校大多将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作为重点培养目标。所以,导致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的现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从而出现了中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所以加强对中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使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2)良好的核心素养会对其今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入社会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产生挫败感,这是必经的过程。然而在面对挫败感的过程中,便能充分地体现出职业素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核心素养的中职生,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可以沉着冷静,不慌不怒,善于从客观、主观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另辟新境,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与结果。

三、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途径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现象,对于中职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进行。

(一)确立班集体目标

优良的班风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产生渗透作用,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熏陶并且被同化。作为班级的班主任,首先要带领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追赶的风气,在生活中互帮互助,亲密无间,既能团结协作,又能公平竞争。努力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二)确立个人核心素质培养的目标

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但是,学生的个人修养应该使其作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存在,而不是因为老师空洞的说教和家长死板的要求。现今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可以得到社会认可的人才,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才”。诚实守信、开放合作、开拓创新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人所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品质。作为班级的班主任,应结合班级每位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其性格特点,确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德育目标。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国家现阶段应试教育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家长对于分数的过分关注。而忽略了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现阶段一部分中职生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将子女送去学校,教育便是学校的责任,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优秀子女的最重要的基石。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平常应配合学校,加强对于子女的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中职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对于其今后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却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并且取得良好成效的工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是来自于社会、个人、学校以及家庭各个方面共同力的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