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当今经济信息化时代,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出来,与当前的交易环境已经不相协调。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逐渐得到重视。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将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未来贸易的新方向。根据六安市农产品发展的现状和分析了解该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销售模式;电子商务;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27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大别山北麓,素有“皖西”之称。六安市地域广阔,风景优美,盛产粮、油、麻、茶、栗等农副产品,产量在安徽省各地区名列前茅,是国家较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且能够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1 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景分析
1.1 拓展销售渠道
如今,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户销售农产品不仅仅可以依靠农贸市场,还增加了一个新的渠道――电商,以作为第三方的服务平台为基础的交易,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进而能够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机会,从而达到增加销售量的目的。目前电商的全球性普及,有利于市场的开拓,增加了潜在客户资源。
1.2 降低农产品的价格
电商还没有面世之前,批发和集贸市场是传统农产品的主要交易方式。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由于各种各样的中间商,导致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增加。电子商务作为第三方的服务平台,消费者可以很方便的从生产者手中获得农产品,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从而也使得农产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销售量大幅度上涨。
1.3 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六安市农产品传统的交易模式过程复杂,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虚假信息,导致全市农产品的供应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很多情况下导致农产品供大于求,最终不得不降低价格,使得农户的整体利润减少。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方便农户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然后结合自身的产品信息,商定合适的商品的市场价格。
1.4 缓解全市的就业压力
电子商务随着农产品企业涌入,带动电商专业人才就业。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服务商、农产品物流配送等等也必将给全市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2.1 思想观念落后
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文化程度低,对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一知半解,不习惯去接受新鲜事物,他们认为网络电子商务是虚拟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认为搞不搞这方面无所谓,农民思想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阻碍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普及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2 农产品规范化程度低
农产品的规范化是实现农产品信息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且作为第三方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也更加倾向于规范化的农产品,因为电子商务平台向用户展示的也是一个统一的、全面的、规范化的产品信息。与全省其它地区相比较目前六安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并不占优势,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他们销售的大多是一些初级农产品,这使得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停滞不前。
2.3 相关电子商务法律滞后
目前我国有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在有些方面甚至还处于空白,无法可依的情况时常可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责任无法得到有效的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诈骗时常存在,这使得交易双方都受到不同程度损失。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想要健康、快速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监管。
2.4 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与其它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初步探索的阶段,还有很多问题等待发现和解决,想要达到成熟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目前六安市的物流配送体系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中间的环节太多,而且管理水平较低,并且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很多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本上都没有实现现代物流配送。这些方面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市场开拓都有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
2.5 基础设施薄弱
要真正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真正实现实时的互联网交易,对网络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农民缺乏网络基础知识,对多数农民来说互联网成本较高。六安市的很多农村地区还处在山区,相应的基础设施更加落后,网络资源更加匮乏,这也使得互联网不能遍布农产品产、供、销的每个环节。这也是阻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障碍。总的来说六安市还没有达到真正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全部必要条件。
3 六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为了构建六安市现代农业优势,实现农业现代化,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摆脱六安市农业落后的局面,必须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3.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加快农业基础信息化建设。没有坚实的基础设施作保障,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就无法顺利、良好、快速的发展。
3.2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传统的交易是以实物为标准,买卖双方有衡量的标准。但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中,没有实物作为参考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标准来进行产品描述和相关定价,从而能够保证电子商务的正常进行。
3.3 加强物流体系建设
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物流体系的建设,我们都知道一些农产品因其自身鲜活性的特点,对物流的要求很高。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物流体系发展主要以城市为主,而多数农村偏远地区物流体系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尚不成熟。在这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积极建设。
3.4 普及电子商务相关知识
针对一些思想落后的农户,可通过进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真正的了解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
3.5 加强政府的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监管。另外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正确发展,建立完整的电子商务体系,并且给予财政上的支持,鼓励各企业积极加入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之中,协同发展。
4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
当下社会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各行各业都在寻求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业要发展就必须跟随这种趋势。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促进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流动,也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透明度。而且农产品电子商务也为农民拓展了销售渠道,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农业生产者带来了空前的便利。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因其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且经营成本比较低,影响范围大等特点已经逐渐被大众企业所接受。另外国家对此提供了财政和人力上的支持。
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农业服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对话,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高效的服务。
在今天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农民通过网络可以走向世界、了解世界,同时使得本地农产品实现国际化,寻求更多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易法敏,周双德.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N].光明日报,20100209(10).
[2]王双进,高贵如.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企业竞争优势再造[J].中国流通经济,2003,(12):5356.
[3]于聚然.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策略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8,(9):7375.
[4]周艳榕,邹勇.我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10).
所谓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它是国家根据其国际收支状况,外汇需求情况以及本国资源状况等所作出的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从我国正式加入WT0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际贸易环境大大地得到改善,公平竞争,实力竞争,优势竞争,资源竞争得到很好的体现,各国之间的贸易优势互补,扩大贸易范围,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国际贸易有利于把国际竞争传导到国内经济生活中来,提高本国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本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等。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指出:只要一国将生产资源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部门并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同时进口本国生产效率较低的商品,就能够改进国民的福利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约翰穆勒也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他指出,落后的社会往往需要外来的强烈剌激才能进步,国际贸易能够成为后进国家迈向工业化第一步的推动因素,他认为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一个国家可以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国的生产力,缩短某些国家传统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国际贸易是影响资源总体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即出口可以导致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投资规模扩大,进而可以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增加,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要知道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生产的总值(GMP)的增长而出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及社会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的一个过程。
(二) 营销与国际营销
营销是指企业识别和确定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并使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能满足这些需要的一切活动。
国际营销是指企业跨国界的营销活动是企业向国外市场推销产品和服务而组织的整体营销活动。
国际营销实际是跨国文化营销,国际营销人员要面临的是双重或多重的环境,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受本国环境因素的制约,还要受东道国或目标市场国际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同的社会文化(如语言,价值观念) 等,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国际差异,必然会导致各国在需求竞争。经营方式和惯例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企业而临更大的风险,企业国际营销决策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
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在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时,必须根据目标市场国际营销环境的不同持点,采用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例如,在制定产品策略时要考滤到是标准化还是差异化的问题,定价策略不仅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的影响,还要注意东道国是否有价格管制或有关价格的法规,由于外国中间商的介入国际营销的分销渠道往往比国内营销的分销渠道更长或更复杂,促销活动也因各国的文化法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等。因此我国目前的营销策略必须跟国际营销同步,要懂得运用各参与国的营销贸易政策。要求参与国际营销的企业学习培训先进国家的营销经验,搏取众长。
二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上所占领的地位
2006年以来,在国际市场供求求两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形势下,中国商品进出口保持了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1-11月进出口总额达到1593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55%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平稳保持较快的增长,进出口总额突破21000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总额达1500亿美元,,进口额为9700亿美其名曰元,分别增长19%和21%左右。贸易顺差为1800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材料和初级产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显着上升,目前我国县有市场客量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绝较为完善,劳动力成本较低社会政治稳定等优势。因此我们要抓住这历史难得好机遇,带动各项产业迅猛发展。
据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2008年3月21日说,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中国农业劳动力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5%,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却只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人均出口额是中国农业劳动力出口额的400-500倍。加入世界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中国农业现在既不能靠闭关来自保,又不能眼看看国内外市场大面积沦陷而不作为。那就只有创业图强,投入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
支撑这场竞争的主打力量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就是为中国农业壮大一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生力量。利用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和初级农产品就近加工的便利,同时提高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使中国生产出可以大量走入国际市场的加工农产品,到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农民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为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增加筹码,让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利益体系中多分一杯羹。
(二) 我国农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价值低,相当廉价。其一,是表现在加工量不足;仅以食品为例,据介绍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中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5%。中国水果产量居世界之首,但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7%左右,而世界水果,平均加工区量是总产量的20%以上;中国的加工类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4%,发达国家进入市场的肉类制品的加工率则是这个数字的10倍,在有些国家是20倍。中国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直接导致加工总产值偏低。其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偏低。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但多为中小型企业。我国现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还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诸多分散的中小实体的集合。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80%还是处于20世纪七八十年
代的世界平均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力不足,例如,美国进入市场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4-7平方米,制出的皮革料基本无伤残,几乎都能用于高档皮革制品生产;而中国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2-3平方米,而达到高档皮革制出率只有10%左右。
另外企业规模小和科技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自然不足。仅就一般稻谷加工而言,中国的稻谷加工多停留在“磨、碾”的水平,碎米和杂质含量高,品种混杂,口感与食用品质低。而发达国家稻谷米加工有精碾、抛光色选等先进技术处理,成米一般可分成十几个等级,使用功能确切,食用质量好,整齐度高,可满足市场的多样选择的多样选择,达到优质优价。中国的大豆加工技术只能开发出两百多个加工品种。美国大豆加工技术已能开发出两万多个加工品种,而且这些深度加工开发技术大多已在加工企业中推广,其精深加工程度由此可知。
再有行业水平低,缺乏具有国际市场竞争的知名品牌。这使得产品的市场效益大受影响。中国出口的皮鞋平均价格每双5。79美元,而意大利出口国际市场的皮鞋平均价格是中国的20倍,因此‘‘品牌势力”超品牌效起了关健作用。还有加工作业水平编低的表现还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环境污染较重,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受技术水平的制约,大多数加工的农产品的副产品和下脚料都是作为废遗丢掉、甚置污染环境,而国外在加工农产品中基本上是无废遗品,全部能利用生产出各种产品。从而实现“无污染生产”。还有更重大的缺陷是: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今我国还没有一套合乎现实需要的质量控制体系。各农产品农药残留药残留限量等质量安全指标少,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
三 农产品营销策略
(一) 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与战略
市场战略营销计划则指企业的目击者标,能力和不断变化的营销机会之间的发展保持战略性配合的一种管理过程。它的内容包括制定明确的企业使命组织目击者标良好的业务组合以及协调的经营战略,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所有活动,在制定战略计划时,必须考滤以下五方面的因素,一是本企业的历史情况;二是本企业所具有的明显竞争优势在那里;三是外部环境的信息了解;四是企业资源情况;五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次的意图。因此作为我国出口型农产品,在加工出口企业中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以及营销战略。只有制订完整的营销计划,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情况所采取正确的营销战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 国际市场营销的竞争策略
(1)竞争者分析,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健。企业从事国际营销,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除了知道在企业的资源共享源和实力,知道标市场上顾客的需要外。而且还必须知道竞争者的实力和战略。必须随时注意分析竞争者的动向,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态势据以制定竞争性国际营销策略。
今天,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增长的减缓及来自国内和全球的竞争。现代企业研究竞争策略则是研究企业在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自身的优势,以避免危机和倒闭,求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国际企业要知道谁是自已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目标和策略,他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以及他们对竞争的反应模式等等。比如:竞争对手公开表示的与未公开的财务目标是什么?竞争对手在制定目标时是如何进行权衡的?竞争对手组织结构如何?竞争对手现有何种控制和激励机制和措施?竞争对手的领导阶层由那些人组成?他们的背景如何?以及对手企业董事会成分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重视对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取得在竞争者的胜利。
(2)国际营销竞争战略。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方法,可能会使企业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A总成本领先战略。他是通过采用一系列针对本战略的具体政策在行业中赢得总成本领先在行业中建立起规模生产,设备技术领先。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各项管理费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与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费用,达到自已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B 差异性竞争战略。是指将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 异 形成一些在行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即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要创新。要有“新奇特”的作为。
C。目标集中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段或某一国家或地区市市场。目标集中战略就象差异性战略一样,可以具有许多形式集中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超过竞争对手。
除此以外在营销策略上还应懂得和注意的下几方面内容:
1. 要懂得产品市场定位和懂得市场细分及标准,每个出口国及地区都是需求不一样,标准不一样。,
2. 要懂得产品组合和品牌 策略,同时注重产品的包装和标签的选用学问。
3. 要懂得定价策略,要对同类产品的价格了解同时制定自我产品价位
4. 要懂得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策略管理,要知道和了解国际营销渠道分类。进入市场方式。以及渠道中差异分析等。
四 我国农产品今后在国际贸易中如何走向与发展
(一)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中如何与国际发展同步
对各类农产品,必须掌握新科技技术进行储存、加工、包装,引进国际最新加工技术对各种农产品的深加工。当今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是直接出口或是经粗加工出口,所得利差额不大,不如人家购买我们的农产品经过处理深加工后,打出响亮招牌销售,这样销出去的价值将会比原来增加一倍或两倍多,也就是说很大部分的利润差额给人家赚去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搞好“绿色”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同时要掌握生产新技术生产出高质量高产量的各类农产品。其次,要自我研发生产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或者引进国外新工艺新技术,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有,要随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动态信息。采取多种形式获取正确可靠的全球需求信息,采用现代的营销策划,根据各国和地区性质不同或营销渠道不同而采取的策略不同。要懂得利用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克服自我的缺点也即是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二)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向
关键词:地理标志农产品 靖宇 地域经济发展
一、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内涵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所称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审查、专家评审和对外公示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农业部设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专家评审。地理标志农产品还受到各国国内立法和众多国际公约的保护,我国通过专门的法律来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如借助《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等进行保护。
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往往代表某产品独特的品质与声誉,所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推广有地方特色,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增效,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1、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国内地理标志保护表现为“商标”,区分产品的不同来源,引导购买者“认牌购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随着农产品市场吸引力和信誉的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值自然提升,从而提高农业总产值,促进农民增收增效,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受益。
2、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结构尚不完善,优质率较低;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也不合理,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可以不断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其生产规模,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当地的主导农业产业,从而优化本地的农业产品结构。
3、农业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地理标志的保护,为企业和生产者提供现实的产品题材,吸引企业在农产品产业化上发挥作用;另外,地理标志保护可以为生产特定农产品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协调合作的平台。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提升和推进了某特定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靖宇地理标志农产品
靖宇县地处长白山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4%,是吉林省人参的核心产区。“靖宇林下参,靖宇平贝母,靖宇西洋参”于2011年由农业部审批通过为地理标志农产品。
靖宇林下参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吉林省靖宇县赤松乡、蒙江乡、三道湖镇、花园口镇、龙泉镇、那尔轰镇、景山镇、靖宇镇等8个乡镇。靖宇县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人参产业的重点转移,集中力量打造林下参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发展林下参面积达到3760公顷,潜在的产业效益在5亿元以上。 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编制了《全县林下参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面积为20万亩,规划期限为10年。 县发展和改革局会同特产管理部门包装了林下参产业发展项目。项目设计总投资6.5亿元。 靖宇县扶持林下参产业龙头企业。根据全县情况,有重点地扶持了3户市级人参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开发林下参产品。目前已经开发了4种林下参产品并取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靖宇林下参”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靖宇平贝母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靖宇县龙泉镇、景山镇等8个乡镇。平贝母为长白山地区名贵药材,农民种植、销售平贝母历史悠久,全县目前种植平贝母1万亩以上。靖宇县还是长白山地区平贝母产品的集散地,东北客商都云集到“中国·靖宇长白山特产大市场”经营、销售。
靖宇西洋参又称花旗参,是一种具有特殊医疗价值的贵重补益药物,原产于加拿大东南和美国的东部地区。靖宇县自1980年引种成功后,发展比较迅速,经近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的西洋参主产区。西洋参性寒、味苦、有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之效,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等症。由于该药药效平缓,颇受患者的欢迎。靖宇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的“西洋参之乡”和“种源基地”。
四、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战略,加快靖宇农业经济的发展
靖宇农产品具有地域特色,为在国内外市场上抢占先机、独树一帜,必须实施地理标志战略,充分发挥靖宇农业产品所蕴涵的地理、人文条件上的优势。笔者认为,靖宇县政府、企业和农户要充分利用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农业产品的地理标志战略,加快靖宇农业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
1、宣传地理标志农产品,增强政府、企业、农户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法律保护意识。靖宇县虽然申请了“靖宇林下参,靖宇平贝母,靖宇西洋参”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但是宣传力度还是不够,需要进行地理标志产品有效的开发推广。提高靖宇地理标志农产品专用标志的知名度,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法律保护,实现靖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
农产品流通是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农业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面实施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和逐步推进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充分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产品供需逐步进入总量紧平衡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演进,我国农产品流通业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导致农产品卖难买贵现象交替出现、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多发、农民市民利益双双受损,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形势严峻,任务紧迫。
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不少人在流通领域找根源,把问题归因于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畅、流通环节多、链条长等,有关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政策和制度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始终没有明显效果。实际上,农产品流通是起始于生产、终止于零售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如果仅从流通环节着手解决问题,就等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根未除,隐患依然存在。农产品流通问题的根源在于产业链上游的农业小规模生产,唯有完善,彻底改变小农经营现状,才能让农产品流通最终走出困境。
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产品“小流通”的根源
我国1980年代初期全面推行的农村,取得了丰硕的制度红利,但固化下来的小规模家庭经营也使农产品流通呈现出典型的“小流通”特征。
市场布局高度分散。小规模农业生产,使农产品交易分散,农产品归集成本高、风险大,带来的后果:一是市场参与主体“量大个小”。规模农业企业基于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要求,不会直接与小规模农户“一对一”交易,而是向规模化的经营主体批量采购,即将产品(原料)供应链的前端进行外包,这就为数量庞大的农民经纪人提供了市场空间,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顺应了这方面的市场需求,这使得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众多,企业化程度和经济实力不高。二是市场集中度低。由于市场参与主体数量多,对我国庞大的农产品市场而言,每个主体占有的市场份额如“沧海一粟”,整个市场“一片散沙”。以生猪养殖为例,有数据显示,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年产值达1万亿以上,但规模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极低,70%以上的生猪由散户供应,最大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仅1%。而在美国,年产2000头生猪的企业占到80%,其中排名前20位的企业生猪养殖量占到总供应量的70%以上,前四大企业控制了国内50%的市场份额。 三是同质化竞争严重。由于市场主体经济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缺乏创新力,市场的信用环境、法制环境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市场的高度分散又推高了监督成本、降低了违法成本,所以农产品流通市场往往是同质化竞争,甚至陷于恶性竞争,一些个体为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有的还掺杂使假赚“黑心钱”。
农业产业链不稳定。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市场,这与小规模农业生产构成强烈冲突,把“小生产”与“大市场”串联起来的农产品流通链条非常不稳定,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供应不稳定。小规模家庭经营确保了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但也使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农户调整种养结构的随意性大,造成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的不稳定,很难防范和追溯质量安全隐患。二是链条长节点多。农业生产的细碎分散,加大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难度,而且市场流通主体普遍经营规模小,导致农产品供应链条很难“扁平化”,只能通过多层次、多环节购销以逐级扩大产品规模才能完成整个流通过程。三是产业链一体化程度低。市场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这是市场机制得以高效运转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但是在高度分散的农产品市场中,“理性经济人”属性加大了市场风险:由于买卖双方违约成本很低,市场频繁剧烈的波动又极易诱发其中一方违约,因此市场交易多是“一次性”买卖,交易双方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很容易“卡”在某个环节,从而加剧市场风险。
对资源要素缺乏吸引力。农产品“小流通”格局,与缺乏要素支撑互为因果,构成走不出的“死循环”。首先,在资金要素方面,大资本不愿涉足。虽然前几年武钢、网易、淘宝、联想等知名企业都高调宣称要投资农业,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市场上至今未见他们产品的踪迹;一些“风投”注资农业,与其说是“掘金”农业,不如说是“掘金”股市,一旦他们包装的企业上市获利,立刻套现离场。金融机构不敢涉足。金融机构历来“嫌贫爱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这是由其行业属性和经济理性决定的。涉农产业高风险、低收益、单体规模小,很难达到融资门槛。财政资金难以涉足。由于市场流通主体的"小众化",财政资金很难准确定位支持重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次,在科技要素方面,流通主体受思想认识和经济实力影响,一般不会在科技上投入多少财力,现有的科技成果也很难通过有效的机制推广运用到如此小而散的个体。再次,在信息要素方面,面广量大的“小生产”和“小流通”给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带来极大挑战,很难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客观和及时,有用的信息也难以送达需求者。最后,在人才要素方面,因为农产品流通产业仍是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工作辛苦、待遇不高、稳定性差,很难吸引到各方面人才。
农产品流通已陷入发展困境
在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条件下,我国农产品流通业很难依靠市场内生机制和外部有效支持走上现代化道路,在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背景下,甚至难以抵御外来的冲击,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市场机制失灵。按照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甚至不可避免地形成市场垄断。然而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三十年来,非但没有走向集中,而且始终零星分散,症结还是在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虽然政府对流通环节没有干预,农产品流通领域已是完全竞争市场,但就整个产业链来讲,生产环节实施的是典型的政府手段,政府“有形之手”会通过产业链的传导,影响流通领域的市场竞争环境,干扰市场“无形之手”在整个产业链上配置资源的效用。具体而言,农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为了保证原料供应持续稳定,必须对供应链进行整合,一些大型企业还通过自建原料基地倾力打造“全产业链”,但是农业企业一旦向前延伸产业链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其经营环境就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形成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企业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与众多小规模经营农户进行谈判,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农民的土地权利,但过程繁琐冗长,交易成本很高,谈判的最终结果还存在不确定性;另一种则是依靠乡村基层组织甚至县级政府强力推动促成的流转,虽然“效率高”,但也因此会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侵害,企业自身也面临更大的违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目前农村土地纠纷多是第二种形式的流转。而且,大中型农业企业一次性投入大,管理成本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土地流转费用又不能转化为固定资产,一旦企业选择退出,将有巨大的“沉没成本”无法收回。因此,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场内各经营主体往往“小富即安”,很难做大,也不敢做大,而场外的社会资本想进又怕“水深”,不敢轻易涉足,造成整个农产品流通领域始终处于“小散”格局。
政府调控乏力。农产品流通业是弱质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理应得到政府的扶持。我国自古以来长期经济短缺,形成了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重农轻商),这种观念至今依然存在,政府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向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则寄望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解决。在商业、供销、粮食体制改革中,甚至把所属企业当“包袱”甩掉,以致于目前农产品流通领域是民营经济“唱主角”,政府无法承担起应有的公益性职能。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已转为“紧平衡”,农业发展的矛盾已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农产品流通瓶颈愈发突出,对此,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政策进行调控,包括实施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减免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农超”对接等等,但都收效甚微,除了因为民营性质的流通主体不可能按照政府指令或政府意愿让渡利润外,主要还是所有的政策都指向流通环节,没有触及小规模农业生产这个根源。
外资步步紧逼。我国农业无论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相比,还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相比,都明显处于弱势,但对外开放程度又很高,加入WTO以后外资“趁虚而入”,目前已全面进入粮油、果蔬、肉、奶、水产等集中度高、消费市场大、利润空间广、发展潜力好的优势产业。从国内大豆产业“沦陷”的过程看,外资往往先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创出品牌建好渠道后,或者向上游的生产环节延伸,形成全产业链,或者大量进口低价农产品,对国内的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进而完成对整个产业的控制。随着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巨头在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的份额不断加大,他们都自建或共建了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紧向生产环节渗透。美国私募巨头黑石集团等外资还直接进入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枢纽——农产品批发市场,斥巨资打造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园——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按照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的观点,当外资进入农业和食品产业链越来越多,会带来潜在的外资操纵农产品资源和市场定价权的风险。“尤其是流通领域更要提高警惕,外资对农产品流通控制的影响要比生产、加工等环节大100倍。”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产品流通困境中的出路
小规模农业生产是造成当前农产品流通困境的根本原因,只有完善农村,变农业小规模生产为适度规模化生产,才能使农产品流通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变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农业小规模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为我国走出农产品流通困境带来了出路,是农产品流通业走上现展之路的重要契机。
首先,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进稳定农产品供应。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机械化生产,增加农业产出水平;适度规模经营也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农民,他们比传统“小农”更具有经营能力、风险意识和文化水平,能够理性面对市场波动,避免盲目冲动行为的负外部性;适度规模经营又有利于推广应用新型农业技术和标准,便于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适度规模经营还有利于农产品供求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使农户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实现以销定产,提高生产的计划性有效性。
其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进实现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化使“小农”变“中农“、“大农”,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可以减少农产品交易难度、交易频率和流通环节,使农业产业链“扁平化”,降低流通成本;适度规模化生产在加大一次易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买卖双方的违约成本,从而强化双方的履约意识,有利于农产品市场诚信体系的建立,促使农商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主体,更容易走强强联合、抱团发展之路,增强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取得更加有利的市场谈判地位,并通过农超对接、产地直供、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业态直接“闯市场”。
一、创新农村信贷产品的具体实施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张家界中支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拓展张家界市动产抵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张家界市推广联保基金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措施和办法,积极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对 小企业和“三农”贷款的信贷投放。
(一)推广农户信贷产品,着力缓解农民贷款难
一是创新开办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缓解了长期困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采取一次评级授信,随借随还的信贷方式,自央行1999年出台了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后,小额农贷在该市农村信用社普遍推广,至2008年3月末该市共评级授信337016户农户,评级授信农户占全市农户的92.51%,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115907万元,占该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43.99%。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推广极大地支持了粮食种植、牲猪养殖等传统农业和烟叶、柑桔、反季节蔬菜等农业支柱产业,提升了农村金融在地方政府的地位。二是金穗惠农卡的推行让农民感受到金融电子科技支农的便捷。该市农业银行2008年9月份开始推广金穗惠农卡,采取3年1授,周转使用,授信额度500元-30000元。授信后贷款不需任何审批和申报资料,凭卡随借随还。至2009年3月末该市农业银行共发放金穗惠农卡20256张,授信4773万元,用信3408万元。
(二)创新保证产品,有效解决大额农贷无抵押的问题
一是农户大额联保方式快捷地支持大额农贷。农户大额联保是指经营同行业的2-3个大额农户,贷款采取相互担保的方式,信用社对联保客户团体统一授信,周转使用,贷户在授信额度内各自申请贷款。同行业的贷户相互了解,便于监督,有利防范风险,2009年1月该市慈利农村信用联社对庄塔茶厂等3家茶叶加工厂共同授信100万元。二是联保基金保证方式高效地支持区域行业发展。采取公司(农户或个体户)+协会(商会)+联保基金+银行机构(农信社)的模式,以联保共同体共同设立的联保基金作为质押,银行机构以大于担保基金的数额进行授信,联保客户在授信额度内各自申请借取贷款。武陵源区农村信用联社对宝庆商会下的蜘蛛王、美特斯邦威、梦特娇等三家专卖店,发放联保基金贷款业务,每家出资联保基金1万元,授信20万元。淋溪河乡客运车队共9人,每人出资1万元建立联保基金,桑植县农村信用联社通过联保基金发放贷款90万元。
(三)创新质押产品,利用资源优势缓解产业难发展问题
一是利用旅游资源创新景点经营权质押。2008年末张家界市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3个,其中5A级1个、4A级8个,年平景点门票收入达10亿元,该市各金融机构采取利用景点经营权质押方式共发放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8.77亿元。二是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创新林权质押贷款。退耕还林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期限16年,前8年按125元/亩补贴,后8年减半执行,林权质押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张家界市农村金融机构采取林业资源+退耕还林补贴的林权质押模式。至2009年3月末全市已办理林权贷款3笔,贷款370万元。三是利用水电资源优势创新水电经营权质押。慈利县联社给兴达冶化有限公司办理水电经营权质押贷款1笔,金额500万元。四是利用矿产资源创新采矿权质押。该市桑植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给桑瑞铁矿290万元、撒合平煤矿50万元,分别以铁矿石采矿权和煤炭采矿权作为质押。五是利用交通线路经营权创新线路经营权质押。该市农村信用社以各类线路经营权为质押发放贷款4笔,金额1040万元。六是利用股份所有权资源创新股权质押。该市慈利县农村信用联社以企业股份所有权为抵押给张家界莱顿酒店股东贷款100万元。七是利用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收入创新合作医疗收入质押。该市桑植县农业发展银行利用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收入来源发放合作医疗预期收入为质押县中医院贷款1800万元。八是利用稳定工资收入来源创新工资质押。全市农村金融机构利用工资收入发放工资收入质押贷款55笔,金额256万元。
(四)创新审批流转环节,提高审贷效率
一是优化审批流转媒介。该市农行、中行、建行均由传统的纸质化流转审批改为电子网络化审批,工行目前运行网络化和纸质化双轨并行。二是简化审批流程和环节。该市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大部分贷款项目均由先评级授信审批、贷款时再次审批改为评级授信审批后即可贷款,部分银行对小额贷款项目凭一张纸既可列入贷款项目库。三是实行“点穿”式授权政策。农业银行由以前逐级授权,改为省分行可直接授权到县支行。如省农行直接授权给桑植县农行单独办理200万元以内小型企业贷款。四是审批制度创新。各家行相继实行独立审批人制度,由行长授权审批贷款,使审批业务更具专业化。
(五)创新信贷支持方式,发挥整体联动效应
一是农村信用社推出“三个一工程”,由省联社、省联社张家界办事处、县联社各重点支持一家当地品牌和特色的涉农企业,起到以点带面效果。二是启动社团贷款。对贷款需求较大项目和客户,单个联社受资本金限制或资金势力有限时,启动社团贷款方式支持,该市农村信用联社2009年计划对桑瑞铁矿、天子公司、永鑫玻璃公司、艮州建筑公司等企业发放社团贷款。
二、创新信贷产品成效的启示
(一)法律法规对抵质押品范围的拓宽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带来了广泛的空间
《物权法》在《担保法》的基础上,将应收帐款、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列为抵质押品,极大地拓宽了抵质押品范围,人民银行《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2008]295号)更进一步提出“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这些规定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
(二)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定位催生了创新动能
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中国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适当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将相关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进行了定位。会议精神出台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均迅即加入农村金融支农队伍,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支农贷款投入。
(三)金融职能部门的推动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进程
2008年10月份以来,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意见和实施细则,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结合各地实际进行试点,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工作予以全面铺开,对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政府职能部门的配合是金融创新的催化剂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大都需要相关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抵质押资产进行评估、登记,贷款清收、抵质压品处置均须通过司法部门司法程序处置,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的推动、费用收取、债权的维护等都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存在的问题
(一)弱势产业及弱势群体致农村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农业由于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影响较大,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规模化、科技化发展难度较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贷款投入“三农”风险较大,农行由退出“三农”到再回“三农”,对新放“三农”贷款能否按期收回仍心有余悸,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逾期率达40%以上,受金融危机等其他因素影响,市农业发展银行支持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企业中1家关闭、1家停产、其他8家资金周转困难,效益大幅下滑。
(二)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影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性。目前全市四大商业银行除了农业银行新近有金穗惠农卡贷款投入外,其他各行均没有支农贷款投入,一味地商业化运作,难以引导各家商业银行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改变我国现阶段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
(三)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受行业经营风险影响较大。2008年9月以来暴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几乎对张家界所有行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行业价格大幅下滑,旅游主导产业受到重创,以相关金融创新产品作为抵质押品发放的贷户相继出现资金流动性困难,到期贷款本息不能按期偿还,风险不同程度开始显现。
(四)地方政府个别部门及金融机构自身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做得不够。一是少数司法部门和抵押登记部门对金融创新支持不够。辖内县级人民法院金融类经济案件执结率仅40%,依法维权效果较差,个别县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收费偏高,贷款费用增加,对贷款抵(质)押评估实行垄断。贷款企业既要满足银行评估标准又须政府部门垄断评估公司评估,造成一次贷款两次评估。二是金融机构自身金融创新做得不够。设置金融创新准入门槛太高,致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等级不够,应收帐款、订单质押、专利权质押等相当部分金融产品创新难实行,部分金融机构抵质押贷款比例仅为抵质押物的40%-50%,难以满足贷户的合理贷款需求。
四、创新信贷产品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支农贷款投放的政策激励
国家应进一步出台对“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免征或减征营业税,对“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长突出的机构给予一定奖励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三农”和小企业贷款的投入。
(二)明确商业银行信贷投入反哺农业的硬性规定
为改变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县域经济“三农”投入不足的距面,国家应明确规定各家商业银行投入县域经济和“三农”贷款具体额度及范围的相关指标,有效发挥资金供给市场配置失灵时政府的调剂职能,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三)强化管理有效防范金融产品创新风险
一是加强行业发展引导。金融信贷部门要加强行业发展前瞻性分析,适时指导贷款企业在行业过热或产品供过于求时既时改变发展策略,压低库存或改变产品结构,确保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二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对企业多支持。金融机构要主动替贷户出主意,想办法,通过借新还旧、贷款展期,追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启动资金等措施,帮助贷户度过难关。三是金融产品创新要与时俱进。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产品要立足符合实际,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及时推陈出新,确保创新的农村金融产品易执行、风险可控。
关键词:拉丁美洲;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潜力
F7247B
蔡鑫(1989-),男,山东单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
一、引言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农产品贸易额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06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同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且正在与哥伦比亚进行贸易谈判,有望于近期达成协议。2008年中国政府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提出中国将加强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在农业、投资、减贫等多领域的全面合作。
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简称中拉)农产品贸易额从1992年的82亿美元升至2011年的2618亿美元,涨幅超过30倍,年均增长率达441%。拉美国家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之一,近年来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7%左右。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中国同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要远远大于竞争性。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拉双边农产品贸易额仍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如贸易逆差逐步扩大,进口来源国与进口商品种类较为单一等。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对中拉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和潜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中拉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增长、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系统研究中拉农产品贸易的文献很少,仅限于介绍中拉农产品贸易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马建蕾与秦富等(2012)指出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非常不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跨国公司控制、贸易成本高昂、拉美国家农业投资环境不理想等多方面的挑战,同时针对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程度提出了对策建议。董银果等(2008)认为中国与拉丁美洲经贸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中国加入WTO前和加入WTO后两个阶段:中国加入WTO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较为平缓,而加入WTO双边贸易规模急剧扩大,贸易品种多样化,产业间贸易和互补贸易特征明显。贾焰等(2010)在介绍拉丁美洲农业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农业贸易和农产品合作现状,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双边农业合作机制、成立农业技术中心、派遣专家加强农业技术合作等对策建议。
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盛斌等(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流量,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中国出口总体上表现为“贸易过度”,但俄罗斯、日本等7个国家和地区表现为“贸易不足”。孙林(2008)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其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日本之间存在农产品“贸易过度”,而与墨西哥、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以及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出现“贸易不足”。张海森等(2008)对中国—东欧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指出: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对双边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自然地理和人均GDP差异以及欧盟东扩等政策因素则不利于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张会清等(2012)通过考察2000—2008 年间中国对120 个贸易伙伴国(地区)的商品出口数据,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计量方法,揭示了我国出口潜力的地区分布与历史演变特征,并测算了后危机时期中国的出口潜力,在保持欧美传统市场份额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重心逐渐转向出口潜力较大的亚洲和拉美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密切中非经贸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未来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潜在对象。吕宏芬等(2013)以中国与智利的自由贸易协定为例,采用引力模型,定量研究两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效应。国内外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却较少见到专门针对中拉农产品贸易流量和潜力的研究文献。
三、模型及数据
(一)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将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总贸易的决定分别加以研究。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源于牛顿的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Evenett和Keller(2002)在总结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引力模型在理论上可以由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和规模收益递增等理论推出。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提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物理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1)
其中:代表i、j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额(进口额、出口额或进出口额),和分别代表i、j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i、j两国首都的距离,A是常数项。
除此之外,两国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可作为解释变量,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因素也可作为虚拟变量加入模型当中。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农业增加值代替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因为考虑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相对较小,使用农业增加值会更加准确,同时将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当中,考察经济规模差异大小和贸易品种的多少对贸易额的影响。
对上式两端取自然对数,转换为线性形式:
(2)
(二)数据来源
以上引力模型都是基于1992—2011年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的。本文选取了经济规模相对较大的12个拉美国家为研究对象,即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厄瓜多尔、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其中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乌拉圭、墨西哥、古巴是中国在拉美国家的前7大贸易伙伴,其农产品贸易额占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的97%以上,同时考虑到拉丁美洲地理特点,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南美洲均有国家被选取使得数据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
贸易数据及贸易品种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间的距离源自黄金易园数据库(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indexasp);各国GDP、人均GDP、农业增加值等数据源自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所签署自由(区域)贸易协定数据源自世界贸易组织网站(wwwwtoorg/)。
四、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199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拉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流量分别以中国向拉美进口、出口和进出口三个方向进行了测算,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包含9个解释变量的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一)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中国农业增加值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因素较多,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距离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三)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五、贸易潜力测算
引力模型的重要应用在于估算双边贸易流量的潜力,即计算实际贸易流量与引力模型预测的模拟值的比值。如果两个国家(地区)的实际贸易额超过了引力模型的预测贸易额,就可以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存在紧密的贸易关系;反之,则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不够紧密即存在着较大的贸易潜力,贸易潜力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贸易流量实际值与模拟值大小的比较,可以将拉美国家分为潜力巨大、潜力开拓和潜力再造三种类型:
一是潜力巨大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80。同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非常大。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巴拉圭等。
二是潜力开拓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在080~120之间,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发展农产品双边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厄瓜多尔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牙买加等。
三是潜力再造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2。按模型分析,与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已经用完,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哥斯达黎加、古巴、牙买加、秘鲁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古巴、秘鲁和乌拉圭等。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影响中国对拉美各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反映了二者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影响中国对拉美农产品出口额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影响拉美国家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其中,伙伴国农业增加值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均为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在中拉进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负向作用,在出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正向作用。农产品出口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影响因素不同的重要原因。
2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农产品贸易品种及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贸易额具有重要影响。从回归方程式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经济规模差异的扩大,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进口额和进出口额均呈现下降趋势;中拉之间无论是农产品进口还是出口,贸易品种对贸易额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及进出口额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3中拉农产品进出口具有不同的潜力空间,总体而言中国向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出口更具潜力。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从贸易潜力测算系数可以看出,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比值大于1的有5个,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比值大于1的有7个。
(二)对策建议
1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中国农业增加值的增长不仅会扩大中国向拉美农产品出口规模,还会减少其进口。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给予更多补贴和奖励资金、加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投入等。
2积极推进中拉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同拉美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更有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同时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积极开拓农产品贸易新领域。贸易品种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中国应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积极扩展农产品贸易品种,进而扩大出口。
4深入研究中国与拉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采取差异化的贸易对策措施。加强与处在“贸易潜力巨大型”和“贸易潜力开拓型”区间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贸易潜力。中国应在保持与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贸易潜力再造型”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具有贸易潜力成长空间的国家,如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
[参考文献]
[1]马建蕾,秦富,刘岩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贸易前景与挑战——从中国角度对问题与机遇的分析[J]世界农业,2012(1):68-74
[2]董银果,C Callejas中国与拉丁美洲贸易回顾与展望[J]国际商务研究,2008(2):65-70
[3]贾焰,李先德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农业贸易形势及农业合作前景展望[J]世界农业,2010(7):33-37
[4]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3-12
[5]孙林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8(6):70-76
[6]张海森,谢杰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45-51
[7]张会清,唐海燕中国的出口潜力:总量测算、地区分布与前景展望——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2-25
[8]吕宏芬,郑亚莉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2):49-57
[9]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48-58
[10]庄丽娟,姜元武,刘娜广东省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6):81-86
[11]贾焰,李先德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农业贸易形势及农业合作前景展望[J]世界农业,2010(7):33-37
>>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二维码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 农产品溯源的想象空间 矿质元素指纹技术在植源性特色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空气能热泵干燥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分析 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及技术实现 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农产品安全溯源物联网体系分析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基于RFID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系统应用研究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RFID技术在农产品物流系统中应用现状与展望 农产品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农产品方面的应用研究 新疆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新疆农产品出口现状研究 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现状分析 农产品现代物流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在新疆举办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4] RFID世界网. 二维码应用于新疆阿克苏林果业溯源[EB/OL].(2011-12-09)[2013-07-15]. .
[15] 中国广播网. 兵团阿拉尔市实施生猪肉食品质量追本溯源体系[EB/OL].(2012-05-03)[2013-7-15]. .
[16] 新疆农业信息网. 新疆蜂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溯源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EB/OL].(2012-08-24)[2013-07-15]. .
[17] 中国农业信息网. 乌鲁木齐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建成[EB/OL].(2012-12-12)[2013-07-15]. http://.cn/jjpd/ncpzlaq/201212/t20121212_783433.htm.
[18] 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新疆牛肉质量安全溯源项目启动[EB/OL].(2013-03-08)[2013-07-15]. http://.cn/NewsDetails.aspx Id=50536.
[19] 房瑞景, 陈雨生, 周静. 国外食品安全溯源信息监管体系及经验借鉴[J]. 农业经济, 2012 (9): 6-8.
[20] 田金琴, 丁红胜. 无公害枸杞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的设计[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0): 12 590-12 592.
[21] 张欣露, 王成, 吴勇, 等. 集成传感器电子标签在农产品溯源体系中的应用[J]. 农业机械学报, 2009, 40(1): 129-133.
[22] 陈华. 食品质量溯源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 (11): 87-89.
(一)社会认知及诚信体系的缺失
在我国,有机农副产品仍然是一个新鲜领域,大多数的消费者对其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消费者很难对有机农产品和常规农产品进行区分,这就使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产生了一定的质疑,加上其在实际中所存在的质量隐患,造成了有机农产品面临着社会公信力的挑战。自从我国颁布有机产品标准以来,我国的有机农业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样高的增长速度造成了部分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将产品数量的增长作为重点,致使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的可靠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如果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不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的话,就会致使大量不合格的有机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这就会造成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信心的进一步降低。这会对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部分有机农业企不能贯彻落实国家标准
我国部分有机农产品企业只注重产品能或得相关机构的认证,而忽视了产品生产过程中能否达到国家标准,结果就造成了虽然产品获得了国家认证,但其质量却得不到真正的保证。更有部分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表面一套,私底下做的却是另一套,根本不重视产品质量,试图走捷径,甚至试图通过关系或者用钱直接获取认证资格。
(三)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由于我国的有机农业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我国对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小,在成了这方面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从事有机农业专项研发和教学的机构比较少,特别是缺少对生产技术的创新,普遍都是利用一些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影响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四)有机农业生产达不到市场需求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普遍规模较小,这样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加上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链条还不完善,使国内市场上的有机农产品价格超过了实际的价值,对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拓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有机农业主要是集中在种植类产品上,缺少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畜牧产品和水产品,更缺少对有机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完全不能满足市场消费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
(五)市场不规范,有很多假冒产品充斥其中
我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才刚刚起步,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还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大,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体制。由于有机农产品从外观上看与普通农产品差别不大,消费者难以分辨其真伪,这就使许多不法商贩有机可乘,通过将普通产品当作有机农产品来进行宣传和销售,获取巨额利润。市场规范化对有机农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上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时,才能从根本上调动生产销售者的积极性,只有形成了规范的有机农产品市场体制,才能使消费者信任有机农产品,才能推动有机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有机农业的宣传教育
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生态、环保及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生产者了解发展有机农业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有机农业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基地的建设
我国应该有计划的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有机农业技术的研发以及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机农业建设试点区建立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并且通过组织各个农业科研机构,进行有机农业相关的技术研发,通过宣传、技术培训、政府补助等方式提高广大有机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三)规范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建立规范有序的有机食品认证体制,通过加强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标志、标准等各方面的监管力度,建立一套有序的认证体制。
(四)加强农村环保使用技术的推广
大力推广农村环保使用技术,对各种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农业、生活、工业用水分开处理,将废水循环在利用,采用配方施肥等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通过这些方式,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
(五)建立有机农业信息管理体系
现代化有机农业主要包含种植业、养殖业和产品加工业,有机产品要经过从生产到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的一系列过程,这就需要对整个过程有较高的监管水平,为了提高监管力度,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对整个产品的产业链进行监控。这样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才能得到全面的保证。
三、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将对食品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机农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整个农业产品的发展方向。我国幅员辽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有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丰富的品种优势,面对着拥有巨大潜力的有机农产品市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光明。
(一)有机农业生产逐步规范化,发展速度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认证标准、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各部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正逐步进入规范化。在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将进入快速持续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面积约为14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这一面积还将继续扩大。
(二)有机农业产品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还是以种植业产品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有机畜牧产品及有机水产品业将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有机畜牧产品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新疆、云南、贵州等地区先后开展了对有机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预计未来几年,有机畜牧产品将会快速的发展。
(三)国内市场规范化,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
有机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是促进有机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即将进入有机农产品市场的快速成长期,有机农产品将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未来几年内,我国的有机农产品销售量将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
当日,由新疆农科院、新疆农业大学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共同主办的2016“推进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 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高层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戴小枫在会上分析了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及国际发展形势和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
何谓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以产后为主体标志的农业
什么是现代农业?戴小枫说,现代农业始于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标志是农业从业劳动力占全国从业劳动力的比重降至20%以下、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降至20%以下、传统种植养殖产值占农业总产值降至20%以下(产后加工、保鲜、物流等的产值占到80%以上)。
戴小枫说,现代农业的建立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是把农村人变为城里人、把农民变为产业工人、把农村变为城镇的过程,也是农业自身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过程。
戴小枫解释,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农业是以产后为主体和标志的农业,没有产后加工、储藏、物流等产业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自身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标志、主体和必由之路。
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农业成幸福产业 农民成有尊严群体
戴小枫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脱胎换骨,就是要脱掉传统农业的胎,换成现代农业的骨。他说:“农业除了搞粮,要搞饭、搞活、搞绿、搞生态、搞文化,除了卖农产品,还要卖过程、卖体验、卖观感,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后备箱带头,有发展奔头。”
他这样描绘未来现代农业的前景,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创新创意为径。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青山变金山,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礼品。
未来现代农业下的农民,在离城不近不远的地方,住着不高不矮的房子,吃着不咸不淡的饭菜,呼着不雾不霾的空气,看着不土不洋的演出,干着不轻不重的农活,泡着不冷不热的温泉,过着不紧不慢的日子。
“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慢吃慢喝慢睡慢过,农业做成幸福产业,农村做成欢乐家园,农民做成有尊严群体。”戴小枫说。
如何发展?进行里程碑式农业革命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中国应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戴小枫表示,需进行一次里程碑式的农业革命,更新观念、变革模式、建立全新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创新体系及其相应的社会支撑体系。
他说,要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确立“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发展“农户+合作社+加工流通企业”模式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各种融合模式,让农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增强参与能力,分享发展成果。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就要对2.3亿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270万新型经营主体主要搞融合发展,12万大型龙头企业主要搞标准、品牌、资本,以此引领要素向其聚集,形成金字塔或雁阵效应。”戴小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