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

第1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危重疾病; 心血管疾病; 死亡评估;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7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155-02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机制(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是一套应用于ICU重症监护室内的疾病程度评估指标,该理论首先于美国危重疾病研究小组所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临床治疗中,并且取得了普遍的认可和应用[1]。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医院进年来所接触的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对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机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实际情况与预估数据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224例危重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147例,女77例;年龄18~87岁,平均(54.20±2.13)岁。住院时间为15 d~25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52±2.97)个月。将全部患者有意识地进行分组处理,第一种分组方式为:APACHEⅡ评分20分者一组,共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第二种分组方式为:根据患者疾病种类区分:冠心病者一组,共87例,其中男51例,女36例。心脏瓣膜病者一组,共56例,其中男43例,女13例。心肌疾病者一组,共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肺源性心脏病者一组,共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先天性心脏病者一组,共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分别对比这两种分组方式中,不同患者之间的实际死亡率与死亡预测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并对APACHEⅡ评分制度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性做出计算和分析。

1.2 预测方法

APACHEⅡ评分主要由两个主要计算内容组成:(1)APACHEⅡ得分结果=年龄评分结果+病前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结果+急性生理学评分结果(反应疾病严重程度)。(2)R值(死亡危险预测评分),R值是由APACHEⅡ得分结果和ICU主要疾病评分结果推导得出,国际通行的APACHE死亡危险性(R)的公式可表述为:ln[R/(1-R)]=0.146×APACHEⅡ得分+ICU主要疾病评分+0.603(主要针对急诊手术患者)-3.517。评分中所有涉及参数均取患者进入ICU重症监控室后的第一个最差值。其中年龄评分范围为1~6分,APACHEⅡ的评分范围为0~71分。

1.3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采集,使用SPSS 17.0对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数据结果,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确定数据范围,用字2检验对不同评分组预测死亡率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在224例患者中实际院内死亡19例,实际死亡率为8.48%;预测死亡49例(以≥70%为标准),预测死亡率为21.88%。实际死亡结果与预测死亡结果相差约为13个百分点。其中若以预测死亡率≥5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2.43%,敏感度为17.31%,特异性为98.42%。若以预测死亡率≥7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2.98%,敏感度为9.06%,特异性为99.27%。若以预测死亡率≥9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5.75%,敏感度为2.77%,特异性为99.81%,详见表1。

由上表可知,在不同实验组内,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特点等不同,20分组预测死亡率为76.92%。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虽然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危重疾病评分机制,但对ICU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死亡预估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偏差。重症心血管疾病是指原发性或继发于其他原因的、以心脏或大血管病变急性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重症,此类疾患发病急、进展快、诊断或处理不及时常危及生命[2]。APACHEⅡ评分体制主要是对患者的危重疾病程度(死亡可能)和预后进行评估,但由于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以及不同的危重病情,该评分机制不应作为临床治疗的指向指标[3],而应作为临床治疗的数据参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院内的治疗质量、提高对患者死亡趋势的预测结果[4]。由本次研究数据可知,其中若以预测死亡率≥50%为死亡评断标准,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2.43%,敏感度为17.31%,特异性为98.42%。若以预测死亡率≥7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2.98%,敏感度为9.06%,特异性为99.27%。若以预测死亡率≥90%为死亡评断标准,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5.75%,敏感度为2.77%,特异性为99.81%。所以其预测结果不可作为临床实际的判定标准,仍需进行综合考虑[5]。APACHEⅡ评分结果值越高代表患者死亡可能性越大[6],根据笔者所在医院以往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将APACHEⅡ评分结果与实际死亡率之间出现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一般年龄较低,会导致年龄分数降低[7]。(2)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神经功能的评分结果较低[8]。(3)评分时,心血管疾病无有效的分类规定,导致结果有偏差[9]。(4)心血管疾病病情不稳定,导致评分结果的偏差。(5)APACHEⅡ评分没有长期随访内容,可能导致死亡预估结果偏低或偏高[10]。

综上所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标准虽然是一项完善的、具有临床实际操作意义的死亡判定指标,但对临床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预估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局限性,所以在临床治疗和评估过程中要结合评分标准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预估患者的死亡趋势,从而提高院内的死亡评估质量以及疾病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盂新科,邓跃林.APACHEⅡ评分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7):1430-1432.

[2]江学成.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临床应用和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4):2195-2197.

[3]刘毅,马树林,阎素英.APACHEⅡ危重病评分系统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评估价值[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7(4):531-533.

[4]汤日波,刘晓辉,谢莲娜,等.APACHEⅡ评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8):682-668.

[5]梁建业.危重病患者病情评定法――APACHE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1152-1156.

[6]梁建业.第三代危重患者病情评价系统APACHEⅡ,SAPSⅡ和MPMⅡ[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2(14):249-253.

[7]黄文庆,张孟贤,王江桥.APACHEⅢ评分对危重患者病情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11):694-695.

[8]江学成,胡宁利.中文版《危重疾病评分系统》计算机软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14):1246-1247.

[9]李福强,李晓斌,朱建辉.APACHEⅡ、APACHEⅢ在ICU中应用比较[J].中外医疗,2010,20(15):188-189.

第2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预防;治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81-02

在当代社会,慢性病由于患病时间较长,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管理理念被提出,并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使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健康理念应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系统依托,构建现代的健康管理模式。达到更好地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效果,减少慢性病对患者生理上损害和心理上的残毒,真正地帮助人类建立一个健康而又和谐的社会环境。

1 我国现代健康模式的改变

健康管理,即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我国的现代健康模式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与慢性病危险性评价和健康计划三部分组成。具体就是它以个人或人群为服务对象,通过收集一些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年龄、体重、生活方式等),对慢性病进行危险性评价,提出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目标的措施,最终达到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及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在我国,健康管理的兴起相对于美国等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其概念与内涵在国内外并没有达到一致。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健康管理实践的追求和探索。由于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使得相关产业和行业运行多停留在健康体检和健康中介服务层面。诸多情况下,体检中心只是截取了体检中的某几个环节,以致于很难体现健康管理的真正价值。更多的人将健康管理与体检看做是一样的,甚至有的人没有形成定期体检的健康意识,以致于形成“生病就医”的健康模式。在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重视或不了解,这是导致很多慢性疾病逐渐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手段的增强,我国健康模式逐渐走进丰富与完善阶段。

目前,我国在相关健康政策的指导下,正在积极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和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健康档案,能够全面地记录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等内容。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的建立,能够将居民每一次体检、门诊或住院信息输入到信息库中,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

2 慢性病的流行情况与变化趋势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卫生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无论在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是疾病的主要负担。在我国,慢性病是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前四位死因。据资料显示:2001年城市地区恶性肿瘤135.59/10万,脑血管病111.01/10万,心脏病95.77/10万,呼吸系统疾病72.64/10万;城乡地区依次为105.36/10万、112。60/10万、77.72/10万、133.42/10万。按照上述的死亡率计算,估计我国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500万左右(只包括上述四种慢性病)。

近些年来,我国慢性病除了具有一般慢性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流行特征以外,逐渐趋于年轻化。主要体现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疾病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1972-1996年间的资料分析后,得出最近5年小于40岁发生脑出血的人是前5年的6.3倍。这几年,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

3 我国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3.1 转变健康管理观念,重视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不是简单地使用保健品,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检活动,而是一种了解个人或群体健康信息,分析病症特点和规律,减少慢性病发病率或控制疾病进展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尽量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目的在于使病人以及健康人更好地拥有健康、促进健康,有效地降低医疗支出。

3.2 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当前,建立完善的区域信息平台已是我国重要的卫生安全政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有效地将健康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衔接在一起,实现了健康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建立了动态的居民健康信息库。它的建立,有利于将居民每一次体检情况或慢性病的治疗情况,实时地输入到个人的健康信息库中。以免形成“死”信息,有利于形成疾病预防系统。依据不断增加的健康信息内容,总结与分析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健康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病症,及时治理。

3.3 控制相关影响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高能量与高脂肪的膳食与肥胖、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这些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仍然会持续增高。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手段逐渐改变人们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也决定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段。我国慢性疾病已经逐渐趋于年轻化,倘若能够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使他们改变大吃大喝、吸烟等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渐控制年轻化趋势。

4 结束语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困扰各国人们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控制慢性疾病的进展,必须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必须转变健康管理观念,以新的角度去了解健康管理,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筑个人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严格控制致使慢性疾病引发的源头。

参考文献

[1]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志,等. 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J]. 卫生软科学, 2009,(01)

[2] 邹萃. “知己健康”:慢性病社区管理新模式[J]. 中国社会保障, 2009,(06)

第3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被称为慢性病,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疾病谱的病例种类增多,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我国卫生部门的相关统计,慢性病已成为城市以及农村导致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因此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慢性病中,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占了全国患者人数的2.6%,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占了全国患者的18.8%,且发病人群多集中为中老年人。

由于慢性病的发病多集中为四十岁以上的人群,因此是对社会劳动力的剥夺,影响了多数人的工作与心情,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社区中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现状,对慢性传染病的相关因素加以预防,从而间接控制其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心情指数,减少慢性病对家庭的影响,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对社区内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从而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看病费用高、不及时等,而这类问题的形成主要是患者病发早期未能够及时发现所引起的,因此必须对社区的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关注。

本文通过对不同省市、不同地区的社区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调研,分析其中的病发因素以及社区预防工作的进度,从而得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社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所调查的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人数在300例左右,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17例,年龄在4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12±5.41)岁,受教育程度高低不等,被调查者资料之间不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从政府、社区、个人以及单位等不同方面、环节控制诱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采用参考文献法、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不同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发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

1.3统计学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

2结果

通过资料显示,进行调研的社区均采取了有效的方法控制了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并提高了社区内人们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诱发的危险因素的相关医学知识,从而使得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3讨论

3.1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饮酒、吸烟、遗传性因素、不健康的饮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均属于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因素。慢性病既能够造成社会人群的死亡,也能够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精神以及经济负担,从而成为恶性循环,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控制引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有效预防,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心情指数。

3.1.1饮酒饮酒有害于健康,但是并非是酒中存在的物质,而是饮酒习惯不当造成的。酗酒是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相反适量饮酒可以促进人们血液循环。酒的种类不同,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例如适当饮用葡萄酒,便可以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过多饮用白酒,则会导致人们精神出现过度亢奋、混乱,从而使人们行为超出自身控制的范围,危害自身与社会。

因此饮酒的方式不同,成为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3.1.2吸烟吸烟是与饮酒同样危害人体健康的一大因素,然而烟与酒不同,适量饮酒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但是吸烟则有害而无利。研究证明,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易致成年白鼠死亡,因此当人体中存积的尼古丁含量过高时,便容易使血管出现收缩,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引发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病症。

烟草燃烧后会产生焦油,这种物质是引发喉癌以及肺癌的主要有害物质,这种有害物质中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从而导致患者血管变硬、收缩、缺氧,进而诱发心脏病。

根据研究证明,香烟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易诱发癌症,且诱发癌症的种类高达四十多种。

3.1.3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静坐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不仅会使人体内脂肪增生,还会间接改变人体的体形,从而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体内新陈代谢活动紊乱,血胆固醇增高等。

3.1.4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卫生、不规律也是造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利于肠胃吸收与蠕动,不利于脾胃对食物的消化。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饮食文化也不断提高,因此造成了饮食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很多人顿顿大鱼大肉,而粗粮摄入量低,从而容易导致胆固醇过高,营养不均衡。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很多蔬菜以及肉食不利于老年人食用,因此应该改善食物饮用规律,例如菠菜中含铁,老年人应该少吃。而作为青壮年长身体时期,则应适当补充肉质营养。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时间段制定不同的健康饮食表,能有效避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

3.2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2.1全民预防[1]采取有效的宣传手段,由不同社区根据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况制定不同的宣传计划,让全民了解非慢性传染性疾病的危害,以及诱发此病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从人们自身做起,从而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

3.2.2社区健康预防控制工作社区健康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社区动员[2],还需要获得政府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经费支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从而提高人们对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意识,通过改善慢性病的病发环境,进而进一步提高控制的效果。

3.2.3高危人群预防工作针对高危人群,应该从三个等级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3]。

一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一级健康促进工作,从危险因素中加以控制,从而缓解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率[4]。

二级预防即从体检、定期健康检查、身体普查、社区定期健康问卷等方法进行慢性病的控制,尽早发现慢性疾病,并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三级预防即进行及时治疗与康复性的指导,通过提高患者心情指数、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个性化护理、循证治疗方案等延长患者的生命,缓解患者病情。

通过采取递进的方略从而有效控制高危人群的死亡率。

3.2.4社区综合预防工作社区综合预防工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5],即控制社区内的吸烟率、限制社区内的成员酗酒、制定合理的饮食健康计划、平衡膳食,鼓励社区内的相关民众积极进行运动,避免肥胖,接受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提高社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

通过以上预防工作,能够有效控制本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高全民预防意识,有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防范,从而达到预防的根本目的[6]。

参考文献

[1]孙玉莲.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6):215-216.

[2]项海青,刘庆敏.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9):26-28.

[3]吴雪媚.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和策略[J].中外医疗,2012,31(4):8-10.

[4]许燕君,马文军.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2):71-73.

第4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摘要】

从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慢性病防治策略、慢性病控制现状、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慢性病防治对中医药的需求及慢性病的防治途径等六方面展开论述,试图阐明重大慢性疾病防治与中医药整合调节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重大慢性疾病 中医药 整合调节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10 颁布了《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该报告指出,慢性病不仅危害高收入国家,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慢性病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如果现在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各种慢性病,那么到2015 年将可能拯救3 600 万人。采取行动以减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当务之急[1]。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并呈持续上升趋势,约25%的城市居民患各种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医药长于治疗慢性疾病,慢性病防治给中医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优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阐述。

1 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

慢性病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由细菌、病毒和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发病,而由于人体中微小损伤长期积累形成的一大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人类的慢性疾病由30 年前的十五种左右上升到七十余种。

慢性病被专家称为“隐蔽的流行病”,其病情发展具有隐蔽性,人们往往在查体时发现患病;同时慢性病具有阶段性特点,一般来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症状缓解阶段,出现症状后服药,用药来控制症状,症状缓解后放松治疗,结果疾病并未从根本得到控制,还在发展,只是更加隐蔽;第二阶段是合并症阶段,由于没有有效治疗,长期服药会引发许多合并症,许多人自作主张,大量吃药,结果药越吃越多,病也越治越多,出现多个系统损害;第三阶段是恶性循环阶段,由于前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慢性病,最终使病情加重,只有住院治疗。

慢性疾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复杂性。它不是一因一果简单的病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2]。以糖尿病为例,从诱发因素来看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所致;从结果来讲,除血糖超过正常外,还会有白内障、糖尿病足、冠心病等并发症。现实中可能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复杂病理特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甚至会出现各要素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病理现象。

2 医学发展决定慢性病防治策略为“重预防、治未病”[3]

18 ~19 世纪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到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了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有着紧密联系。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认识和防治复杂性疾病。

现阶段,常规的药物和手术对抗治疗不能根治糖尿病、肿瘤等慢性复杂疾病,但可以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入手,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发展。更重要的是,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树立预防战略观念和新的诊疗观念,要求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医学服务模式从医疗为导向朝向预防为导向转变。

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对疾病到健康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融治病于自然生活。单纯对抗性的治疗方法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生活化、常规化将会极大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最终保证人类健康。

3 国内慢性疾病控制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一些慢性疾病虽不能逆转其病理状态,但可以通过替代方法进行有效治疗,如肾脏疾病的透析治疗,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移植,冠状动脉等血管介入及搭桥手术等。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拯救了大批病人的生命,成为现代医学的亮点。

但是这种疾病终末期的救治与干预是一种高成本创造技术的治疗干预模式。重视疾病终末期的干预,忽视预防,对国家、社会及人民有百害而无一利。医学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模式、做好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与现在世界上十分重视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相比,许多专家学者对慢性疾病还是不够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2005 年有280 万人死于艾滋病,17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10 年后我们再来关注慢性疾病,去研究预防和治疗方法,那么问题将可能变得更加严重,到那时我们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会更多。

4 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

中医药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治病必求于本”,是几千年来使其能够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因素。中医独特的“欲救其死,勿伤其生”理念,调节机体的各个方面,恢复机体的和谐有序,更合理地治疗慢性综合性疾病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国内学者认识并认可[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方剂》项目也证实中药方剂具有多组分、多靶点效应,具有多因微效、增效减毒、整合调节的临床效应特征。如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永炎院士所述: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组分配伍产生不同的效应,重新整合朝向多模式组方。针对全息病证,解读多组分与多靶位的相关性。组分配伍配比优化设计可融整合调节、对抗补充于一体,启动自组织、自稳态的整体功能,求得方剂和谐自然的整合效应[5]。此种效应特征使得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占据优势。

5 慢性病防治需要中医药

中西医学体系的差异表现在对疾病认识的理论、思维、诊治过程与所关注的结局方面,两者各有所长。既往西医学重在“以病论治,针对病因”,强调“标准、统一”,长于诊断。近来其治疗疾病的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治疗单一疾病向一体化管理转变,认为对病人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过程中,应该由病人、医生、护士及其病人家属组成团队并肩作战,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学逐渐趋同。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种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它们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迄今为止,仍然无法阐明它们的病因机制,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可能把所有疾病病因都搞清楚,或者弄明白如何避免所有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负担。但既然是多因素作用,就意味着干预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可能实现相同的目标[6]。

因此,将重点集中在这些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锻炼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控制,可以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中医药的介入可望为慢性病防治带来益处。

前已述及,中药具备了解决慢性病多因素致病难题的临床效应特征,但能否真正起到慢病防治作用,目前还缺乏令世人信服的证据。

6 慢性病防治途径—循证为先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以及在此思维下的治疗方法对日益增加的慢性疾病预防保健有着独特优势。尽管如此,因其理论体系和治病原理难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故未能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使中医药缺乏标准、规范化和普遍适用性,限制了其进入国际市场。循证医学和实践的理念将为中医药带来巨大变化,在慢病防治领域也不例外。

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塞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就是一项中医药的循证实践[7]。采用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实验设计,在全国设立东、西、南、北、中15 个临床试验分中心,共计75 家医院同时进行实验。利用中心随机化系统,阿司匹林肠溶片为对照,主要以非致死性再梗塞、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为评价指标,计划在两年内完成4 000 例样本,进行上市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疗效评价。研究中注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链接,强调标准化和个体化的结合,研究者报告结局和患者报告结局互为补充,有望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冠心病)的疗效和优势所在。

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中医药学,在其指导下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并处理慢性疾病的防治问题,才可能充分发扬中医药学优势,弥补不足,并有望成为一条防治慢性病的新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若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或免于过早死亡,应该及早开始预防各种慢性疾病,预防胜于治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药临床中的原则和先验,努力认清中医药学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慢性病防治中积极实践,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 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1.

[2] 严广乐,苏式兵.系统科学视角下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的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90.

[3] 苏式兵,王汝宽,李 梢,等.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112.

[4] 孙利华,莫卓华.中医药对我国疾病谱的应用前景广阔[J].中国药业,2005, 14 (9):4.

[5] 张伯礼,王永炎,商洪才.组分配物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9):89.

第5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老年慢性病;慢性支气管炎;社区护理干预及讨论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c)-0151-02

慢性支气管炎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因呼吸道防功能退化和免疫功减退而易患病[1]。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慢性病的主要病症之一,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呼吸系统出现的疾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和喘息等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常期反复发作可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在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现在对社区2011年9月―2012年9月7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老年慢性病在社区的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76例老年支气管炎患者随机的分为38例护理干预组和38例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年龄在43~78岁之间,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确诊,对于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排除。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在不同程度上均为胸闷、咳嗽、咳痰、喘息等,白色的粘稠状痰液不容易被咳出,感染后变为黄色的脓性,患者的咳痰量增多。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讨论分析。

1.2 方法

对常规组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用一般的护理方法,让患者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保持一定湿度;对有害的气体和灰尘进行控制和清除,禁止患者在室内放置含有一定过敏原植物;尽量让患者不在室内养宠物,防止患者的呼吸道受到刺激而导致的支气管出现痉挛症状;按医嘱给药,并监督患者能够准确及时的用药。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能够镇咳和祛痰,并监督患者能够准确及时的用药,按需要吸氧。

对干预组患者进行护理的主要方式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腹式呼吸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让患者练习腹式呼吸的,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通气量;促进患者对祛痰的护理,对患者的咳嗽方式进行有效指导,能够帮助患者促进排痰;同时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湿化护理,其中包括超声雾化疗法和湿化疗法,湿化疗法是用杯温开水,将口鼻对住瓶口,用力吸蒸气,预防汤伤,待水肖冷再换水,湿化疗法可在家里进行,超声雾化疗法在社区进行,可达到稀化痰液的主要作用,将痰液顺利排出,适用于痰液不易咳出的患者;让患者正确合理的使用氧气,防止感冒,增加患者机体的抵抗力。注重对患者健康教育的指导,让患者多做户外运动,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通过对两组患者疗效和减轻咳嗽,稀化痰液,帮助痰,症状康复方面进行观察。

1.3 统计方法

选用软件SPSS16.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研究分析,常规组患者有效占5例,好转占1例,无效占32例;干预组患者中有效占10例,好转占25例,无效占3例。两组的疗效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慢性疾病在社区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做好预防和康复治疗,提高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由于不同的感染因素造成了老年气管和支气管发生黏膜炎性的变化,增加了粘液的分泌。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大多数是因为反复的感冒导致的,尤其是气侯突变时,冷空气刺激使呼吸道局部小血管痉挛,纤毛运动障碍,呼吸道防御功能降底,净化作用减弱,有利于病毒,细菌入侵和繁直[2]。尤其老年人机体功能的下降,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弱,吸入的气体对呼吸道的湿化不足造成了影响,使痰液呈现粘稠状,导致了患者呼吸道的通气不畅。长期的吸入污染气体也会使患者的呼吸道粘膜受到刺激,容易造成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多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心肺贮备的能力。引导患者注重个人防护,避免感冒。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应该是长期的,让患者能够更多的了解相关疾病知识,耐心全面的对患者进行护理,让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到治疗中,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产生和发展[3]。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研究分析,常规组患者有效占4例,好转占1例,无效占32例,总有效率是13.5%;干预组患者中有效占10例,好转占25例,无效占2例,总有效率是94.6%。两组的疗效存在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干预组和常规组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干预组要明显优于常规组,说明了老年慢性病在社区正确的进行护理干,对于老年慢性病的疗效是很有帮助的。说明了对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护理是很有必要的,对老年慢性疾病的护理要点进行掌握,让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对氧气进行合理正确的使用,预防感冒,预防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和因为药物治疗而出现的不良反应。

对于老年慢性病在社区的护理,要做好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的治疗和管理工作,让老年患者的发病率得到降低,在社区做好宣传教育,能够有效地预防老年慢性病发生。对老年患者的宣传教育应该从患者人群扩展到健康人群中,给老年患者提高相关慢性疾病简明易懂的资料,定期在社区举办相关性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讲座,让健康的老年人定期的进行体检,让社区工作不断地深入到老年人群众,让老年人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开展卫生服务能够有效地让老年人对慢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主动性,指导患者能够对病情进行自我监测的作用,在发现病情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就医[4]。

在社区做健康宣教时,对所有老年慢支患者都要住重指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男性戒烟,加强营养,合理膳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禁食生冷油腻食物,多饮水,使呼吸道保持湿润,有利于痰夜咳出。注意保暖,做好心理护理。促使老年人提高对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信心。

[参考文献]

[1] 罗玲,戴岚,陈坚兰.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1,59(4):59-60.

[2] 季爱云,金星进,李毓泉,等.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的护理干预[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68(14):68-69.

[3] 荆淑杰,焦辉,王波.社区慢性病护理干预中的健康教育研究[J].医学信息,2011,71(1中旬刊):71-72.

第6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再入院;自我管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47-01

自我管理教育在国内外普遍用于慢性疾病管理,较为有效。其主旨为突出患者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中心作用,提高其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自我管理教育除说教外,还包括解决问题技巧的教授,对患者进行持续指导,协助其完成疾病的自我管理[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点的疾病,且气流受限逐渐加重。患者心肺功能下降,运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2]。目前无高效的药物缓解肺功能的进行性下降,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本文旨在通过调查COPD患者的再入院情况,揭示自我管理教育方式对疾病的影响,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老年医学科收治的COPD患者40例,随机分为传统教育组20例和自我管理教育组20例,确诊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推荐的标准[3]。其中传统教育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3.2±4.2岁,自我管理教育组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3±10.54岁。

1.2 教育方法

传统教育组使用传统健康教育,对患者讲解COPD防治的相关知识,如用药目的和方法,药物安全等健康知识,指导患者出院后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查。

自我管理教育组采用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组成由护士、医生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以护士为主导,教育内容包括症状管理、日常生活管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疾病正确认识等四个方面。护士为自我管理教育者,主要在患者自我管理教育、药物指导、应对策略等方面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管床医生为监督自我管理教育者,出院后每周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以强化教育。开展小组健康教育,将患者集中统一授课,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病人间的互动。同时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状态和心理状态,进行个体化教育,并邀请主要照顾者参与学习、分享及交流。

1.3 资料收集方法

定期通过随访,调查有无再次因COPD收治入院。每例患者随访至再次入院终止,或随访1年终止。记录患者再次入院时间,统计再次入院与出院的时间间隔(d)。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软件,检验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自我管理教育是开展COPD康复治疗重要环节,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强弱最终将决定康复治疗的效果。对COPD患者来说,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维持患者较好的健康状况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自我管理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鹏飞,汪涛,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4-356.

第7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病; 护理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且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加上生理功能的老化,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在人口老龄化突飞猛进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医疗卫生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加关注,老年医学和老年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与迫切性。如何加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 老年慢性病的特点

1.1 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体征不典型 伴随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逐渐衰退,其敏感性及反应性也下降,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不典型的主要原因。当疾病发生时,患者并无任何不适,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并且老年慢性病中很多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仍无明显不适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极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

1.2 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病情复杂 由于老年患者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和代谢功能普遍降低,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多种疾病同时或先后发生。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而且各种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因而病情错综复杂。

1.3 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容易出现危象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差。免疫器官老化,致免疫功能降低,应激能力减退,一旦发病,病情迅速恶化,治疗困难。老年人急性病或慢性病发作时,容易出现器官或系统的功能衰竭,病情危险。如老年重症肺炎,很快相继发生呼衰、心衰、脑病、M0SF而死亡。老年慢性病存在多个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故猝死发生率高。

1.4 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减弱,导致病程长、康复慢,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呼吸、循环、大脑、肾的衰竭和DIC。

2 老年慢性病的现状分析

2.1 患病率高 从文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性别,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不同,总体波动在50%~90%之间。2001年,苏维等[2]研究描述了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及经济水平的患病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患病率高达72.4%;黄茂盛等[3]调查提示上海60岁以上的城乡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60.8%,其中男性为59.4%,女性为61.9%,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6.5%,而农村为53.9%;同年,吕探云等[4]也对上海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研究发现其患病率为77.4%;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52.58%[5];福州市老年人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为89.41%[6];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92.1%;2005年,孙纪新等[8]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常见的6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总患病率按患家属数计为85.5%;施学忠等[9]对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2.7%;1185例老年人中598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0.5%[10]。由此可见,21世纪以来,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一直持续在50%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护理是迫在眉睫。

2.2 患病种类多、复杂 研究表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血压的患病率居首位,城市依次为白内障、COPD、冠心病、其他心脏病、糖尿病,而农村依次为COPD、白内障、耳聋、其他心脏病、骨畸形和骨质疏松症[3]。2001年,苏维等[2]研究发现肌肉骨路系统疾病是第一位常见病,其它常见病还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吕探云等[4]研究表明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王梅华等[11]对广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研究表明,依次为高血压病、关节炎、白内障、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肿瘤、慢性肾炎。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位居前三位的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12]。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种类依次为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5];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中位于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高血压、心脏病、骨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口腔与牙病、颈椎病[7]。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4位依次为视力问题、胃炎或胃溃疡、压抑或焦虑和背痛或椎间盘问题[13]。从以上文献可见,老年人患病种类很多,很错综复杂。

2.3 多种疾病并存 2002年,山东省聊城市5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14]。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70.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2005年,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同时具有至少3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3.4%[8]。王德文等[6]对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的现状调查显示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占55.16%,同时患2种慢性病的占23.57%,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21.27%。2004年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分别为24.6%,16.0%和22.1%[9]。2005年调查显示河南省居民慢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分别为26.9%、13.2%和23.5%[13]。由于各研究涉及到年限、样本量、文化程度、离退休前职业、医疗保障、居住状况、是否经常主动获得医疗保健知识、支付医疗保健费用有无困难等因素的不同,所得结果各不一致,但从调查研究看5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或以上疾病。

3 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状况

目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主要集中在社区护理、社区家庭护理、中医护理等方面。

3.1 社区护理模式 社区护理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对老年人慢性疾病进行管理,帮助社区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目的。社区护理干预强调充分发挥护士的工作特点,护士是社区护理的主体,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各式各样。张健凤等[15]等社区护理干预内容包括生理干预、护理体检、安全指导、疾病宣教、七防六洁指导、功能锻炼指导、临终护理、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健康教育。临床调查显示,社区管理强调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16]。

3.2 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关于开展社区家庭医疗与护理的基本工作模式的研究很多:一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以二、三级医院为主体框架,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工作;二是根据社区特征,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每个社区内建立卫生服务站,有固定的医疗护理人员开展工作;三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登记制度,使得各服务站对本社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四是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应由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承担片区内患者的门诊、急诊,并负责上门服务,包括了解病情、送医送药、施行常规的医疗护理措施和开展经常性的预防及康复保健工作;五是对于服务站不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如需检查或手术等应及时送患者到上级医院治疗。其中家庭病床服务是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它是由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为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家中或社区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主要以慢性病患者为主[17]。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住院治疗,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18,19]。社区护理环境在家属家里,可更好地满足个体需求;患者可与家人密切接触,并且由社区护士联系专家诊治疾病,使患者感到医疗安全得到保障。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还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疾病的有关知识,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使患者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社区家庭护理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20],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题,减轻他们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

3.3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的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经济发展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但在老年慢性病的护理中,中医护理应用的研究不少,主要讲究疏通肝气、调理脾气、固护卫气、起居适宜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21]。刘文红[22]利用辩证调护法对老年性便秘患者进行护理,不仅解除了便秘,而且是紊乱的胃肠功能得到了调整,改善了患者的体质,从而提供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践证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和卫生保健活动通常需要在家庭或社区长期执行,因此,家属及其家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护士的帮助下,通过自我管理,自己解决患病所致的各种问题,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年益寿。

参 考 文 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

[2] 苏维,兰亚佳,陈希宁,等.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419-421.

[3] 黄茂盛,洪震,曾军,等.金美华上海市城乡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4):287-289.

[4] 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5] 康德伸,张庆德,姜艳华,等.社区老年健康促进与慢性病干预.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55-156.

[6] 王德文,林维文,周天枢.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42-1243.

[7] 刘雪荣,于普林,叶文,等.河北省燕郊社区717名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44-47.

[8] 孙纪新,曹运星,栗华,等.河北省农村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流行现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3):259-261.

[9] 施学忠,杨永利,谢婧,等.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17-719.

[10] 冷静,邓冰,胡艳文,等.贵阳城区老年慢性家属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贵州医药,2010.34(4):311-313.

[11] 王梅华,柳青,杨基然.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3):359-361.

[12] 郭爱民,瓮学清,吴爱南,等.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49-851.

[13] 谢婧,赵秋民,施学忠,等.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会学多因素Logistic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5):791-794.

[14] 王依娜,管恩锋.健康教育干预在农村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75.

[15] 张健凤,于卫华.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家庭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5-838.

[16] 孙明艳,刘纯艳.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上海护理.2006,6(2):56-58.

[17] 李智英,夏季平,欧阳定保,等.家庭模式病房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保健医学杂志,2003,5(4):250-251.

[18] 于卫华,李志菊.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现代护理,2001,7(2):1-3.

[19] 刘晓慧,林祥娥.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现状.护理学.2008,4(16):51-53.

[20] 林 毅,段燕锋.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家庭病床服务现况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33-34.

[21] 徐倏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与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

第8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蛋鸡;初冬;慢性呼吸道病;诊治;预防

鸡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CRD)使蛋鸡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降低甚至死亡,是蛋鸡饲养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该疾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咳嗽、流涕、眶下窦脓肿等,任何日龄的蛋鸡都有可能发生此病,且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初冬季节天气骤变,气温下降较快,容易引起蛋鸡免疫力下降而感染该病,因而,强化初冬季节蛋鸡慢性呼吸道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1 初冬蛋鸡慢性呼吸道病的诊断

蛋鸡饲养中,初冬季节可能发生的疾病很多,其中与慢性呼吸道病症状类似的也较多,为了更好地对该病进行诊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 与传染性鼻炎相区别

鸡传染性鼻炎的症状与慢性呼吸道病的症状极为相似,且两种疾病常常同时产生,其区别是:传染性鼻炎的症状以流眼泪、面部肿胀和流鼻涕为主,无慢性呼吸道病的气囊炎和呼吸音症状。

1.2 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相区别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为病毒性疾病, 鸡群发病比较急, 输卵管有特征性病变,常伴有肾脏病变,成年鸡产蛋量大幅度下降并出现严重畸形蛋,各种抗菌药物均无效。此外,该病易与慢性呼吸道病相互诱发造成混合感染。

1.3 与传染性喉气管炎相区别

传染性喉气管炎通常仅发生在成年鸡身上,这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传染性较强,感染鸡群精神委靡,张口呼吸,甩头,咯血,病情发展较快,很多鸡来不及救治就死亡了,各种抗菌性药物都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1.4 与新城疫的区别

鸡新城疫为病毒性疾病,表现为全群急性发病、症状明显(非典型性新城疫症状不明显),虽然呼吸道症状与慢性呼吸道病相似,但消化道出血严重,并且有神经症状出现,这与慢性呼吸道病很容易区别。另外,鸡新城疫可诱发鸡慢性呼吸道病,往往在新城疫症状消失后,慢性呼吸道病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

1.5 与维生素A缺乏症相区别

缺乏维生素A的鸡通常消瘦,羽毛干枯、无光泽且蓬乱,腿脚褪色,用抗生素治疗无疗效,而慢性呼吸道病用抗生素治疗是有疗效的。

1.6 与曲霉菌病相区别

初冬季节若降雨过多,可能引发梅雨季节易患的曲霉菌病,该病通常是暴发型,且日龄较小的鸡只越容易感染,表现为呼吸困难、音。

2 初冬蛋鸡慢性呼吸道病的防与治

2.1 接种疫苗

科学接种疫苗对防止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是活疫苗F株疫苗。F株疫苗给1日龄、3日龄、20日龄雏鸡滴眼接种不会引起任何可见症状或气囊上的变化,而且不影响增重。饲养者应正确接种,有效避免慢性呼吸道病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2.2 科学使用防治药物

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对细胞壁起作用的药物对支原体没有效果,常用的有效抗生素主要有链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螺旋霉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壮观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等。由于任何病原体都有一定的耐药性,为了保证药物有效,应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进行疾病防治,最好几种有效药物轮流使用。此外,为了巩固防治效果,应将每个疗程控制在3~7d之间。

2.3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

首先,引进种鸡、种蛋时要把好质量关,坚决不从有病鸡场采购;其次,要对不同日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种鸡进行分类饲养和管理;再次,要做好鸡舍管理,严防猫、鼠、鸟等进入鸡舍。做好饲料管理、注意营养均衡,以提升蛋鸡抵抗力;此外,鸡舍要经常通风和打扫,时常消毒,以消除病原体,避免鸡舍拥挤,合理安排饲养场地,仔细观察鸡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及时认真地诊断和治疗。

2.4 阻断种蛋垂直传播

阻断种蛋垂直传播是减少慢性呼吸道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可采取以下2种做法:(1)抗生素处理法。孵化前将种蛋加温到37℃后立即将其放入5℃左右对支原体有效的抗生素溶液中浸浴15~20min;也可以将种蛋放入密闭容器内的抗生素溶液中,抽出一部分空气,再注入空气以促使药物进入种蛋中;(2)加热法。将种蛋放入孵化器,通过加入热控提升孵化器中的温度,从而达到消灭支原体的目的,但采取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控制好温度,避免影响孵化。

3 总结

慢性呼吸道病严重威胁着蛋鸡健康,该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是蛋鸡饲养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应加强预防措施。同时,在发现蛋鸡健康情况出现异常时应及时进行诊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使蛋鸡慢性呼吸道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刘岩松,李金岭,石维.常见鸡呼吸道疾病的鉴别诊断[J].兽医导刊,2013(3):27-28.

[2]庄宏伟,单雪梅,刘金平等.鸡慢性呼吸道病及其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188.

第9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表现 防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97

Abstract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features and syndroms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some main factors which induc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are analysed.Also all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duce non-communicable are interfered and some measures are taken in universities to prevent and contro th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through setting up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 system and carrying out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Performance;Prevent

随着我国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性饮食的比重不断增加,体力活动减少,使高校超重或肥胖的人群日益增大,发病隐匿、不能自愈且很难治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例迅速增多,消耗着大量医疗卫生和社会经济资源,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和特点

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它的流行出现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年轻化、农村增幅高于城市的趋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是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由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内分泌代谢病等组成的疾病,它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它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卫生部第3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表明,慢病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因,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中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慢病死亡率比国际水平明显偏高,心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恶性肿瘤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却高于日本、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

慢病的特点:发病隐匿,病程长,疗效差,不能自愈,且难以治愈。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知晓率和控制率难以提高。危险因素水平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目前已知慢病的危险因素的强度、水平处于不断上涨之中。治疗费用不堪重负,仅1998年1年我国县及县以上医院住院费用中肿瘤为128亿元、循环系统疾病为97亿元、糖尿病为24亿元。2001年慢病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1]。

慢病的表现: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职业、适应能力、免疫力、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慢病患者的表现也错综复杂,大多数以疲劳、乏力、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主;部分还可出现如头晕、腹痛、腹胀、腹泻、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或易激惹、焦虑以及惊恐发作等情绪症状,或体重减轻、夜间盗汗、心律不规则、睡眠障碍、慢性咳嗽、气促等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的表现。慢病患者的体征不明显,大多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自觉偶有不适,医生物理检查仅可发现超重肥胖、血压正常或偏高,生化检查血糖、血脂异常,常在体检或临床检查中发现并确诊。

诱发慢病的危险因素

慢病的形成和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因素致病,还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生物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有时相互伴发,多种因素长期相互影响[2]。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神经类型等,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生活方式: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不合理膳食,脂肪摄入过多,蔬菜、水果、纤维素摄人不足;长期久坐、吸烟、酗酒、体力活动不足等。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重金属蓄积与职业危害等。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等。

其他因素:家族史与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均有关。

慢病的防治

由于慢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只要人们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缓慢病的发生或发展[2]。

慢病的预防:由于慢病为个体化、终生性疾病,大量存在于高校教职员工及其家属之中,这就需要以高校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居住区为基础,针对各种不同人群,开展预防工作。①建立并完善高校慢病信息监测和防控体系:我国高校大多建有自成体系的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居住区和医疗机构(医院、卫生所、门诊部等),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因此,建立以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居住区为基础、以校属医疗机构为依托、家庭为单位、医务人员为纽带的慢病防控体系;以校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门入户、为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构成高校慢病防控信息监测体系和慢病防控的组织体系。校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定期为教职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体检服务,及时记载并反馈体检结果,指导不同人群自觉开展慢病防控工作,营造慢病防控的社会氛围。②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慢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由于慢病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确诊时患者常能自觉耐受,忽视治疗,这样既损害靶器官的功能,又会降低生活质量,缩短寿命。因此,利用高校校刊、广播、电视等资源,采用健康教育讲座、录放电视片、发放印刷材料、视听教材和项目学习等方法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科学的生活方式,不吃零食,控制高蛋白质、高脂肪饮食的摄人量,限制能量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增加能量消耗,减少体内脂肪蓄积,从而降低体重、减少肥胖。宣传不科学生活方式诱发慢病和它对人体的影响,提高人们防控慢病的自觉性,增强慢病患者自我管理、自我防控的信念。③实施慢病目标预防:在定期为教职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体检服务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可以筛查出一般人群、慢病高危人群、患患者群,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实现不同的预防目标。对高校一般人群开展健康教育[3],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通过降低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实现降低疾病发生率的目标。对高校慢病高危人群,在开展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控制危险因素的同时,给予健康指导,及时用药物干预,促进康复,实现降低疾病带来严重后果的目标。对高校患患者群指导用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控制疾病进展,促进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通过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实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

高校慢病的治疗:由于慢病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适应能力、免疫力、社会地位及症状、体征的差异,尤其病初的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确诊后仍对治疗重视不够,就要求医务人员指导他们在坚持科学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药物进行治疗,听从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还要教育患者,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心理保健、运动保健和生活饮食保健的方法,如打球、慢跑、做操,听音乐、画漫画、练字,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既可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膳食结构,顺应生物钟的运转规律作息,进食、工作与休息;也可减少药物用量,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讨 论

总之,国际、国内经验表明,以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居住区为基础的慢病综合防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通过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干预慢病危险因素,树立尊重科学、强化慢病防治观念,调动教职员工及其家属防控慢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定会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吕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