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育综合素质测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明确思路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2.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日益凸显,学生艺术素质普遍得到提升,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但是,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
3.明确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着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艺术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强化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努力破解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发展。
二、抓住重点环节,统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
4.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艺术课程,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
要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5.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开展学生艺术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坚持勤俭节约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反对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要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的建设工作。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艺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并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中小学校要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组织学生赴外地参加艺术活动应当征得其监护人同意,并由学校统一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6.加强区域内艺术教育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要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学校班级数有计划、分步骤配齐专职艺术教师,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镇(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艺术教师。实行县(区)域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鼓励艺术教师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等形式到农村学校任教。要依托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在农村学校设立教育实习基地,积极开展顶岗实习。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专职艺术教师不足的地区和学校,可由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担任兼职艺术教师,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组织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师资格认定。在职务评聘、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要保证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艺术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工作要计入工作量。
7.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合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并尽可能向当地群众开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文化艺术场地资源开展艺术教学和实践活动。鼓励学校与社会艺术团体及社区建立合作关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艺术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辅导艺术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努力提升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的学校和课堂。
“我家的孩子这段时间学习自觉了,人变得有礼貌了。”
“我家的孩子现在主动帮家里做起家务事了。”
……
这一系列议论,都来自石门三中家长之口。谈到自家孩子的可喜变化,家长们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心里更是乐不可支。
是啊,有哪个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懂事?不想自己的孩子学习自觉、懂得礼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是,在日子越来越好过、社会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孩子越来越难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面对孩子,家长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学校也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为了使我们的后代能真正健康成长,2011年以来,石门县第三中学悉心探索育人之路,在校长刘祖高带领下,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推出了一套全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这套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基本素质的培养,着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全体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技一艺”,着力培养全面而有特长的新一代
所谓“一技”,就是让每个学生学习一门体育运动技能;“一艺”,就是掌握一门艺术技能。
艺、体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艺、体素质的培养,是促进其它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一技一艺”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音乐、体育、美术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美育人的功能,以美诱善,以美扬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此,学校明确规定:“一技一艺”由音体美教研组负责组织实施,并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制定各个项目的考核评估标准和操作规程,每学期对全校学生组织一次考核评估,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袋”。
“二呼二歌”,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智和良好习惯
所谓“二呼”,就是早、晚自习时,各班分别集体呼班训一次;“二歌”,就是上午第一节课前和下午第一节课前各班集体合唱两首歌曲,其中第一首固定为国歌,第二首由各班自选。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行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也许我们在意那些优秀人才的天赋、智商和客观条件。但是,当我们把那些表象进行归纳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简单的要点:那就是习惯。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那么,唯一能够有效改变我们生活的手段便是去有效地改变我们的习惯。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实施“二呼二歌”,就是充分发挥格言警句和国歌的励志作用,通过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激励他们牢记过去的峥嵘岁月,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促进自己心智的健康成长。
为保证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学校明确规定,“二呼二歌”由各班班主任和当堂教师负责组织实施,学生处督促检查,并计入班级积分。
“三问三思”,推动学生人格人品的不断升华
所谓“三问”,就是每天早读前,学生从“文明习惯、学习技能、家庭生活”等方面给自己提出三个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自我管理的要求切实履行;所谓“三思”,每天放学前,每个学生用3至5分钟时间,静静地坐下来,闭上眼睛反思早上的“三问”是否已经做到,如果做得不好的话,原因在哪里,并用笔记下自己的得失与感受。日日如此,长期坚持。
让学生学会做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教育面临的终极目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荀子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这些都是古代圣人修身养性的方法与途径。这些古训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反思自己,检点自己的得失,才会不断进步。“三问三思”就是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渗透式教育,让学生从小事做起,每天都有小进步,从而积小赢成大胜,积小智成大智,积小善成大德,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小绅士”,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校齐动,念好全新育人“经”
为了保证这一全新育人模式的卓有成效,学校专门成立了“123”学生培养模式课题组,校长刘祖高担任课题主持人,学校其他5位班子成员担任主研人员,学生处和教务处主任、各年级组组长和各班班主任、全体音体美教师均为课题研究组成员。
关键词:音乐教育 义务教育 业余音乐考级
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应包含学前音乐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高中音乐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诸多类型。本文以中国音乐教育中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社会业余音乐考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让这一问题引起更多的关注。
“中国现代音乐教育自1912年以后等一代教育家深受时代的影响,大力引进西方音乐教育理念至今”①,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正如雷默在其第三版《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所说:“中国在很表层、很强烈的方面,在音乐和其他方面,已经变得很西化了。”②而这种西化所导致的问题还不仅仅在于“重西轻中”的中国音乐教育现状,还在于在当前中国教育大背景下中国音乐学科的地位和现状令人担忧,甚至感到痛心。这种状况也使得国内无数音乐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奔走相告并不断努力,试图改变这种窘迫境地。
一、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国的音乐教育存在的诸如严重西化和功利性色彩太重等问题。在多元音乐文化教育、音乐人类学等国际前沿音乐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开始反思过去我们音乐教育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以及我们学校音乐教育的地位,我们的音乐教育是否准备好了迎接后现代音乐教育观的冲击?是否会导致中国音乐教育“应接不暇”?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措施来做出应有的调整?
教育部在2001年首次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又出版了修订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标》颁布实施已近14年时间,虽然《课标》深受现代音乐教育和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潮的影响,无论是对音乐课程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三大性质,还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都与国际前沿音乐教育理念接轨。目前的问题在于,《课标》的制定与实施并未保持一致。
笔者从成都市区几所小学的部分音乐教师那里了解到,在他们(都是年龄在30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因为《课标》的颁布实施而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多大的改变,甚至有的音乐老师连2001版《课标》的出版书籍都没有(当然2011版更没有了)。他们上课的方式方法多数还来源于当年在高校学习时所掌握的那一套陈旧的教学理念。按这样一个现状笔者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西部,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成都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教育理念如此,那么西部其他地方的义务教育音乐教育是什么现状也就不难推测了。
值得我们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技术异化的社会业余音乐考级。仅以每年上万的中小学生参加成都市的业余音乐考级来看,似乎音乐教育的状况甚是良好,至少从这个角度看,有如此数量庞大的学生学习音乐,无论是对大众音乐教育还是精英音乐教育,都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实际的情况却并不与现象相一致,考级热所折射出来的深层次的问题并不如表象那么美好。社会业余音乐考级目前存在两个方面的大问题:
一是参加音乐考级的多为中小学生,他们考级的目的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能够获得加分或优先录取的条件,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却不是因为热爱音乐的原因去参加考级。
二是学生音乐考级中,为了通过考级,往往是过分注重技术训练,而不是在音乐表演技巧训练与音乐审美高度结合下学习音乐,也就是其目的多是怎样通过考试,拿到合格证。这种情形下的考级生多数只会演奏演唱考级规定的曲目。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很难在考级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为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枯燥的技术训练中。
因此,常出现学生考完级就再也不演奏演唱音乐了,因为剥离了音乐美的技术性学习早已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丧失了感受音乐美的能力。学生感受到的多是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这应该说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2011年国家教育部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五大课程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③这五大课程理念凸显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了音乐实践,关注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多元文化等教育理念。其理论来源于诸多当今前沿流行的音乐教育思想:如雷默的审美教育哲学、埃利奥特的实践教育哲学、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等。可以说《课标》是具有国际前沿的理念在支撑,其教育理念具备了极大的综合性,极强的指导性。现在突出的问题是:《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却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在现行的中国教育体制下,音乐课仍然不能和语文、数学这样的“主科”取得平等的、或者说是音乐课本该拥有的地位。虽然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时常振振有词的拿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④说明音乐是人的七大智能之一,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因为学习音乐会开发孩子的大脑,提高其智力等等。然而,这个声音在中国的大众、教育掌权者的眼中仍然是微不足道的论断。因为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不考音乐,音乐课的成绩都不会计入升学考试中,所以音乐课就理所当然的“靠边站”了。音乐课被戏称为“豆芽课”,随时都可能给像语文数学这样的“主科”让道也就再合理不过了。这种现象在高中阶段更为突出。
那么为什么如此不受待见的音乐课,却又会产生业余音乐考级热呢?这是因为升学考试虽然不计算音乐分,但是如果能够拿到业余考级的一定等级的合格证,却能够在升学、择校考试中加分或同等条件下择优录取。笔者曾多次以工作人员身份参加成都的业余音乐考级工作,使我有机会了解到很多考级学生的参考情况:一是多数学生都是家长要求学习音乐并参加音乐考级的,父母或是将自己年少时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或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或是因为升学考试要加分等诸多原因不胜枚举;二是从考级学生的曲目量上了解到,学生参加考级基本上只练习考级教材上规定的曲目,也就是说就练两首到四首曲目。考核方法也很简单,只要能顺畅的演奏、演唱完所选曲目,考试基本上就能合格。参加考级的学生“完成了任务”后如释重负,而不是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音乐的美或者是因为音乐给他带去本该有的快乐。这种表象上繁荣的社会音乐考级,使美的教育变成一种枯燥的技术训练和应付,最终将扼杀无数学生对音乐兴趣,并导致音乐教育走向恶性的循环。
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态度
如果说上述问题是教育体制和社会功利造成的话,那么中国音乐教育还有希望,因为那毕竟都是外因,真正起实质作用的是内因――音乐教师教育。“以培养所谓的演奏家或歌唱家为其教育目的,这与高师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相悖的。”⑤我们的音乐教师教育通常注重某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作为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拓展与培养,特别是在严重西化的局面下,就笔者所就读的音乐教育学院而言,开设的课程以钢琴、声乐、西方乐理、和声等为主。而民族器乐、民族音乐理论等教学内容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资西化。进而对多元文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之甚少,这样的音乐教师走上讲台之后,必然会进一步扩大西化面积。而西化过程中又伴随着技术异化的现象,西化的音乐教育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传递到一代又一代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身上。
因此,中国音乐教育诸多问题的解决根源仍在音乐教师教育本身。在多元音乐文化教育,音乐人类学的教育等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笔者认为:
一是应改变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现状。要培养一批批与国际接轨的、有综合的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思想的音乐教师,才能逐步的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在音乐教育专业应从教育专业招生开始,增加中国民族器乐考试科目,而不是在器乐方面只考钢琴;在音乐教师培养阶段,应增加民族器乐和民族音乐理论的学习。
二是对于在岗的音乐教师必须通过培训考核和“回炉”――继续教育,让一线的音乐教育实施者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保持同步,才有可能让音乐教育发展同步,否则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再先进,制定的再完美也是“对牛弹琴”。
四、结语及展望
进一步的思考是,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和音乐人类学理念的发源地仍然是西方,对中国音乐教育来说这仍是“舶来”的音乐教育理论,这是否会将中国音乐教育引入更深层次的“西化”?中国音乐教育该如何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中把握好本民族的与非本民族的比例,怎样把握好中国自身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并最终真正实现多元化的中国音乐教育。
针对上述思考,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在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该《意见》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教育方面“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对在职艺术教师提出“组织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师资格认定。” 并提出“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等等。诸多的要求明确了艺术教育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到教育主管部门正着手改革当前艺术教育的诸如地位不高、西化严重、技术异化、功利性太强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注释:
①雍敦全:《中外音乐教育比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
②[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
③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