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

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

第1篇: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教育;运用策略

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其精神内涵的沉淀和发展十分重要。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契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心理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格

大学教育除了专业教育外,还要配合良好的人文教育,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等不偏离艺术教育的初衷,而且形成每个人特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都会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因此,有了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学生的思想品质、人格魅力、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专业技能和理论常识等都将得到升华与夯实。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艺术内容进行鉴赏、审视,来获得更高的欣赏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标准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理念不断得到升华。同时,艺术教育中渗透较高的价值理念,使得学生的品德更为积极向上,道德观逐渐形成,人的情怀不断赋予正能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各方面的生活,包括情感、学习、交流、合作等,以追求更美的同时,使得心理积极向上,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坚持不懈的精神得到培养,从而意志力得到锻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之中

高校艺术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进去,在德育、美育的同时,加强心理教育,使学生素质在各方面有所提升。另外,在艺术教育中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渗透进去,利用实践环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艺术价值体系,逐渐形成独立的价值观,促进学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校园文化之中

艺术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离不开艺术的参与,在音乐、舞蹈、画展、戏剧表演、文艺会演、读书节等活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作为活动宗旨,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还要注意网络信息化、社会主流人文对学生艺术素养及价值观的影响,教师要积极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远离误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教职工工作之中

素质教育改革后,教师变为服务主体,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进行艺术教育时,教师的艺术素质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对艺术教师进行考核与把关,只有教师的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才能在艺术教育中传播正能量。教师艺术素质在教职工作中需要不断锻炼和培养,通过艺术活动、艺术竞赛、艺术培训和多校艺术横向交流等,才能组建高素质的艺教队伍。同时,要对教师进行价值观、道德观、师德师风进行考核,将评、审、聘、奖惩进行结合,调动教师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艺术教学中,实现艺教质量的提升。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艺术教育实践之中

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形式较多,学生在社会艺术氛围中不但能感悟艺术的魅力,还能够体会社会艺术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从而理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的发扬艺术。此外,通过艺术活动的策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艺术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会演、音乐剧、小品、话剧、音乐、画展等艺术活动,从中感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产生共鸣,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5.借助网络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

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体乐中运用,使高校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即时与随时性共存,给学生提供了更自由的学习平台。高校要利用好网络环境的便利,对艺术教育资源、艺术在校园的传播途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线的校园艺术门户网站,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艺术观进行培养和实践。在网站内,价值观反复熏陶,艺术内容更生动和丰富,且随时随洒进行艺术鉴赏,更受学生欢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1.文化主旋律和艺术多样化的关系

艺术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涵,是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而艺术的发展就呈多样化特点是必然的。同时,校园艺术环境的优化,需要各种各样的受欢迎的艺术作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与主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高校艺术资源和艺术表现风格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不可忽略的内容。而且,在推动价值观渗透进艺术教肖时,也要以艺术创新到艺术变革来提升l校园艺术价值,使艺术发展实现科学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化。

3.借鉴与反渗透的关系

艺术无国界,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均可作为借鉴的教育案例。但毕竟国情不同,要以价值观为根基,防范负面文化的渗透和价值观渗透,将价值观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海霞.依托艺术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周刊,2016

第2篇: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和谐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要使他们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引导者,做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必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 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2 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 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 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第3篇: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 特殊教育 意义 价值

从一般性质上来考察综合实践课,其不但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同时,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在实践中,不断地产生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人又通过主体客体化的活动来指导实践。关乎这一过程,将促进人本身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谓“特殊教育”可以理解为: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增强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比重,就直接体现了上述概念中,关于“特别设计的课程”这一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以“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为题,目的就在于对特殊教育教学环节中,有关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法乃至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探讨。这里指出,本文关于特殊教育所针对的学生为:智力残疾的学生。

一、特殊教育的特点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如对聋童没有进行早期语训,就会给今后语言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特殊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也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因此,特殊教育也更强调大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关于综合实践课的意义探讨

受到智力发展水平滞后性的影响,智障学生今后如何较好地融入社会,则成为了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微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表现为:可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从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表现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实现智障学生与普通人平等的生存权。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1.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不可否认,存在智障孩子的家庭是不幸的。家庭给予他们的关怀能满足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关乎他们未来的生活,却成为家庭所难以面对的问题。具体考察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使他们今后顺利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发挥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作用。

根据上文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其中有一项关键的要素就是: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该要素,就需要综合实践课来帮助。通过有关家政服务的训练,如洗衣服、客房服务、插花、面点制作等。就能在不增加学生的理解与操作负担的情况下,实现他们未来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最终,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

2.为学生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奠定基础

关乎平等生存权则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的。这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商品化社会的特征逐渐清晰。人口的生存需要,除了拥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外,主要还是通过个体劳动所获得的工资,在市场进行商品交换来实现。因此,智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所获得的技能,便成为他们今后自食其力的砝码,更是他们今后获得平等生存权的前提。

三、关于综合实践课的价值

根据上文的论述,已经知道了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意义。这里,就综合实践课的价值进行一定的探讨。本文将从:(1)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优化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3)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这三个方面着手。

1.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增进特殊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力度。从而,培养智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的客观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2.优化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不重视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在教学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形成今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殊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就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3.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作为综合实践课的又一个功能,就是增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具体而言就是:(1)增进了学生融入社会的勇气;(2)缩短了学生融入社会之后的适应期;(3)强化了学生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目前,在特殊教育领域普遍增强了综合实践课的开设。这里,本文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综合实践课应遵循“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在设计中还应紧密围绕各科目的综合训练,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杜高明.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干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1).

第4篇: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高校艺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在对大学生进行各种艺术门类熏陶的同时,以先进文化及其价值观进行思想教育与精神感召,则是能够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政治合格的基本保证。正如2002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所说:“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一、艺术领域中各种文化碰撞的现状,使高校艺术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十分必要

艺术领域中的各种文化碰撞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多元文化激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流通越来越繁杂、快捷,在原有文化加快更新转型的同时,新的文化层出不穷,于是,就有了复杂社会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化。多元文化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提供着相应的价值观和信仰基础,这可能会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一种文化的“认同危机”。

2.通俗文化流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通俗文化涌进了高校并广为流传。通俗文化的艺术样式一方面与青年群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则因其过分强化和突出艺术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忽略了现代人文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从而可能使接受者丧失对艺术的崇高感和对现实的责任感。

3.西方文化渗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艺术教育在育人实践中,要用代表和反映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用艺术的感染力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4.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艺术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将艺术作品中那些具有高尚情操和崇高道德风范的典型形象,塑造成为一种无形的推动和潜在的榜样,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更深刻理解“八荣八耻”的内涵,自觉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境界,最终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实现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艺术教育能提高人们的思想素养,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三、正确处理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坚持正确方向的基本保证

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关系:

1.文化主旋律和艺术多样化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内容是艺术教育的主旋律,但同时必须提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提升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水平和层次的同时,以各种艺术形式推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推动广大师生文化艺术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断提高。

2.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把校园传统艺术风格的保护作为发展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挖掘高校文化的社会价值,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文化市场。

第5篇: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997-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仿真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配合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在高职院校应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有虚拟现实教学、多媒体课件开发、计算机辅助测试、网络教育及计算机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交互、形象、生动等特点,它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性,可以更快的更新教学资源,同时在教学行政管理方面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总体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大支持力度、更新教学观念等方面来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1 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首先,高职院校的行政部门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协调和经费支持。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其更新快、设备要求高,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也较高,因此高职院校行政部门应该着重提高已引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率,加强区域内的建设规划和协调,既不能使设备过于陈旧,也不能一味的追求高端,衡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指标应该注重效益性。高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更要统一指导,并协调好一定范围地区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逐步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机制。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不能够被简单地等同于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的引入过程,更不能被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学,而要以系统和发展的观点来指导教学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将信息概念的内涵融入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就要将自己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规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技术,还可以从自身入手,鼓励自己学院的专业任课教师开发更切合实际、更有特色的教学软件,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理论知识相对较少的特点。对于能够完成教学软件制作的骨干教师,学校要给予经费上的支持,鼓励更多的平行课教师参与到教学教参资源库的建设活动中来。

再者,高职院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虽然在教育技术构建的理论框架中已经包含教学媒体的实施、管理与评价的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质量评价工作仍然是空白,教学媒体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验证,导致了教学媒体只重视前期设计开发,而忽略了利用实验数据来检验教学媒体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质量评价也应该向常规教学质量评价一样,将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定作为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参数。事实上,教育技术的评价与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评价息息相关,通过比较研究,在同一门课程中,对应用传统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效果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评价体系,不能单凭一个指标来衡量,要制定多元化的指标来考核其实际效能,在考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最后,要加强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传统教学还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应用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应用教学软件能力的提高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保证。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教师要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能力。

2 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高职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被弱化,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互动性等特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表现出主动性和主导性,教师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第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教学相融”,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更加生动化,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学习方法;第三,教师的教学任务增加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部分,教师成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的设计师,依据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改革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第四,教师培养学生的中心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成为适应性强、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2)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层次。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高职院校教师,根据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情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师仅仅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操作;第二层次是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应用软件进行展示等辅助教学;第三层次是将教学过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第四层次是培养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知识的探索与重构。这四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层次越高,教学过程越趋向于信息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体会越深。

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应通过定期、非定期方式进行相应的培训,营造学习条件来提高其能力,培训的模式要根据层次的目标要求来确定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要多考虑采用与受训教师本人学科任务结合的自主行动研究方式。利用教师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的四个层次可以有效避免对教师进行重复同一层次的低水平操作技能培训,并可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供个性化的需求。

3)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措施。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规划,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过程控制,保证教师进修教育技术的效果。高职院校或者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或专题研讨的形式提高教师能力,通过培训使专业教师能够快速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操作,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在教学技术应用上进行创新。要通过交流、观摩、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合理选用技术手段,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能力,要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行动研究的教师队伍。

要加强考核和评价,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教师掌握先进理念,主动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在考核方式上,既包括对教师教学中运用能力、开发能力的单项考核,比如对一个课件的评价或对一堂课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总体评价。

由此可见,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就必须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并在规划好的机制下有序的进行。院校的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制度,来保障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的资金和各种体系的完善,各个专业教师要学习好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并尽快适应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教授学生,使其发挥最大功效。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总之,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蒋洁.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师角色探析平[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 涂剑峰.高职院校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3] 张昕.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第6篇: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

1、渊博的知识是角色设计必备的基础

 

角色设计中我们应把原有的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简化,注重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正要的是实践能力,角色设计的课程体系更注重实践,参加社会实践,在上课的过程中应把问题分析透彻,教师不应该告诉学生怎么做,要告诉学生这个是为什么,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主动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课程改革中,找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各种理念、观点、资料、现象能够有独到的见解,都艺术能有独特的思维。

 

角色设计研究理论知识,研究文学作品,比如西欧与中国的古代文明,研究文化,不仅上知地理下知天文,通晓古今,更要对文化上有独特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如何突破只重摹写、忽视创意的传统教学思路,鼓励学生改变观念、大胆创新?这是角色设计课改革首先面临的问题。要想走出新的路子,必须在设计思维上的形成风格、潮流、审美以角色设计的应用等诸多方面作大胆地探索与尝试,多视角、多元化地寻找角色设计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学会如何以设计特有的符号元素,表达视觉秩序,展现创意思想,传送信息观念,这才是我们角色设计课所要确定和追求的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的知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兴趣与生活产生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呼应着艺术,明白一切的学习都是生活的的需要,应把书本的知识要点都扩展开来,知识和知识密切相联系,教师不断获取最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知识结构这种最基本的要求,才能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现代化教育科学知识才能传授给学生,比如教师应在上课前把整个的教学大纲给学生观摩,然后根据整个教学大纲的内容继续拓展开来,知识体系分成点线面,三者相结合。

 

2、角色设计要有设计能力与规划能力

 

传统的教学思路,以文字的摹写为主,注重书写能力的培养,学生整日沉埋于大量的练习作业,难免感到单调、古板、枯躁、乏味,积极性不是很高。我把课程作了调整,把重点放在设计思维上,采用情景式 模拟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大量欣赏中外优秀的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颜色、结构 设计等进行大胆地变形,打散重新构成,以抽象或具象图形创构新的图形;让设计从二维视觉变的更有立体感;引导学生用数码相机将不同肌理,不同质感的材料拍摄下来,借助电脑来完成材质,增强人物表现的视觉冲击力。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开发区图书馆查找资料,到生活中寻找素材。特别注重使学生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创意练习,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学们设计中互相沟通,交流互动,彼此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一些问题,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逐步体会到,要想改变观念,冲破原有的模式,方法是关键。同学们在充分放松、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意实验,不时的涌现灵感,不断提升激情,能量得到释放。他们由衷地感到,古板乏味的设计,在这种状态下竟变得那么饶有兴味。于是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许多同学的作业一改再改,制作上也是精益求精,不断寻求新的高度,作业完成质量也达到了新的超越。

 

教学设计上注重创造力和设计能力的提高:我在课程设计安排和作业设置上,并没有把这一课程局限在设计的狭小范围,而是力求通过设计的这一设计元素的训练,为了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促使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这样,同学们在设计中,可供创意的地方很多,思路一下就打开了,许多好的构思构图应运而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设计是现代平面设计中诸多设计元素中最重要、最具个性和活力,又最具独到之处的设计要素,同时又要注意到角色设计的结构和衣服的穿插这两个设计元素是密切相联、相辅相成的。

 

3、角色设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

 

将角色设计相结合,要求学生将自己每一单元的零散作业汇编装订成册,并按自己的风格进行统一装帧,使学生在人物设计的同时,对书籍也开始涉足;将角色设计相结合,安排学生将自己设计,追求人物的视觉传递的最佳效果,并使学生认识到,角色设计经变形处理,其简捷明了的符号图形,是标志设计的主要形式。

 

将角色设计中的绘画技巧与实践结合起来,注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设计课,完成作业只强调书写,而在工具材料上,也只限于绘图仪器和用于书写的笔、纸、尺、颜料等。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强调书写准确规范的重要性之外,更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制作。要求学生一要注意发挥材料本身的材质肌理美;二要注意精加工、细制作,强调工艺性,要设法通过精制作,使字体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三要通过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既能用电脑设计,又能徒手绘制,同时还能立体制作,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最恰当的材料,表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增强人物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角色设计课程的改革有三个主要特色:一、鼓励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改变学习的思维方式,强调方法论,提倡原创力。二、形象化教育。这既符合读图时代的特征,强调了信息快速传播的特点,又能够较好地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三、强调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认识理解设计教育的本质,注重通过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引导学生,注重方法与过程研究,避免传统教育中因概念化追求带来的弊病。全面提高学生独立进行角色设计的能力,努力做到知识与时代同步,技术与市场接轨。

第7篇: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

论文摘要:传统武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传统武德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基础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对习武人群进行科学的、必要的、及时的武术德育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景背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前言

武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哺乳与规范下,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又是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德。武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塑造伟大民族品格和文明人格的阳刚文化。

1 正确地认识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历史性与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

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将部分消极、保守、落后封建武术德育教育思想带入社会主义社会活动中,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武术德育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踢除掺杂其中消极、保守、落后封建思想道德,而取其积极、进步、革新思想道德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武术德育教育体系,才能构更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合理地分析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约束性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传统的武德文化是武林先辈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创造出的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精髓,积淀和凝练了丰富的武术伦理思想道德,构筑了中国传统武术德育教育的文化核心,它不仅具有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意义,而且还包含了从习者在整个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秩序,注重在武术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它历经了历史潮流的洗涤,接收了历史社会的过滤、承载了历代人物的结晶,以一种“下位层次文化”即俗文化的积淀、社会意识的潜流,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与风俗习惯融为一体[3],共同构成从武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3 深入地挖掘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教育性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武林豪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幼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利禄,只为民族自由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以过人的胆识、矫健的身法、精湛的技术,击败了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使他们不敢在中国的舞台上耀武扬威,大振中华民族的国威。

4 全面地总结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革新性与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武术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历史上武术改革与创新风起云涌,如王朗苦习螳螂两臂捕食之法形成螳螂拳、霍元甲顶着严父的打骂创立了迷踪拳,李小龙冒着“欺师灭祖”罪名创立了截拳道,太极拳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陈、杨、孙、武、吴、李、赵等各种风格,逐步发展成太极拳系列,可以说每一拳种成熟的背后都凝练了武林先辈们改革与创新的成果,结晶了武术先辈们精益求精的尚武精神的精华,最终才造就了武术文化的辉煌与灿烂。

改革与创新是当前时代主题,也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下进行武术德育教育,必须要全面地总结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革新性,教育习武之人及与武术有关联的人群,要以武术的发展为己任,摈弃传统武术德育教育中的固步自封的宗派思想、为我独尊的霸道思想、报仇雪恨的复仇思想、杀富济贫的英雄思想,弘扬博采众长的求精思想、不与争锋的忍让思想、冤家易解的和平思想、普渡众僧的救世思想。这将有利于坚持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

5 科学地整合传统武术德育资源中的约束性与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武德”一词是中国古代军事伦理思想术语,用以约束和规范军人的言行。据《韩非子•五蠹》的记载:尧舜时代,有三苗不服,禹准备攻伐,舜说:“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这说明在尧舜时代,就已经重视了“武”与“德”的结合,并上升到“道”高度。“禁暴”说的是要团结互助,“戢兵”说的是要安国兴邦,保大说的是要顾全大局,“定功”说是要论功行赏,“安民”是要安居乐业,“和众”说的是要宽以待人,“丰财”说是要勤俭节约。这是我国最早的条款性的武德标准,短短十八言,却意味深长.

6 结语

武术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元素,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大一线的武术教员要清楚地认识到武术德育教育是武术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且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基础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对习武人群进行科学的、必要的、及时的武术德育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景背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1995.

[2] 周家宝,刘春庭.初探武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J]. 体育世界•学术,2007,(12):38-39.

第8篇: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

一、我国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从我国的生命教育具体情况来看,生命教育隶属于德育,研究德育往往围绕着生命的主题开展,不少研究者都从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等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2004年,生命教育理念正是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以生命的角度对待教育,以生命统领教育,以生命健全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正是步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领域。21世纪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重视教育回归生命,而我国的学前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命教育仍然处于空白阶段,不少学前教育者试图通过学前艺术教育,对儿童采用生命教育模式。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主要起源于近代,以古代艺术教育萌芽、近现代学校艺术教育与师范教育为基础,慢慢发展而来的。学前艺术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儿童,而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教师帮助儿童利用感性的方式去了解世界,而是通过艺术使儿童更好的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其审美观念和意识。但是,技术理性与工具主义是影响人类思维的主要因素,并且已经渗透到儿童艺术教育领域,使儿童艺术教育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另外,儿童艺术本身也受异化影响,逐渐被商业化与庸俗化,儿童艺术的独特性被产业化与标准化。

二、提升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学策略

(一)需树立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理念

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各个学科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那些涉及到儿童情感与精神等的艺术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特别是艺术思维模式日益不受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也较为不利,所以,在生命语境下,学前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开展学前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价值。

(二)生命语境下充分利用其哲学根基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深厚的哲学根基,根据人的生命特征,从儿童的生命出发,采用恰当的系统性教育,激发其生命意识,拓展精神世界,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健全人格,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命,还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追求生命为本体,尊重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为前提,以人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生命的存在。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死亡进行解读,对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依据,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生命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念。

(三)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意义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多层次认识的教育,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真爱生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局限于儿童关注自身的命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热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要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包括珍惜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活动中,生命是教育的追求与价值,应该对其多层次方面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三、重视德育教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

第9篇:艺术教育意义和价值范文

一、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雷默对美国及全世界的音乐教育领域建立一个广泛的、可以被接受的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国的音乐教育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关注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雷默在1970年出版的专著《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提到:“当艺术被看做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目的时,那么它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主要由音乐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因此,他倡导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的音乐情感教育哲学。 

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主要来自于美国当代音乐理论家伦纳德·迈耶。伦纳德·迈耶提出音乐传递意义的方式,使用的符号不是对物体、概念和愿望的特定所指,在意义及传播方面,音乐与文学、数学、绘画、生物学及物理学不同。迈耶认为,音乐的意义和情绪的心理机制类似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又被译为“异质同构”论)。迈耶在音乐意义的心理机制方面主要论证的是学习的重要性。迈耶的结论是:“……一般来说,对文学或造型艺术的理解,须依靠它们使用的指称符号。与之不同,多数音乐经验之所以具备意义,靠的不是对音乐之外的世界所指。一部音乐作品是否能够唤起涵义,在极大程度上有赖于听赏个体的素质和训练,并有赖于可能激发涵义反应的各种音乐的内在的或音乐外在的提示。”迈耶肯定了音乐在情绪、审美和理智方面的意义。 

雷默认为:“如果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音乐教育,那就必须首先是音乐教育。”有人说这句话很难理解,实际上雷默在这里想表达的是,音乐审美教育是用音乐的本体价值来进行教育,而不是用音乐的非本体价值来说明音乐教育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这里雷默所强调的是音乐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审美的情感和认知过程。从音乐的本体价值来说,音乐对于人的情感和认知能力都会产生作用,因此音乐才具有教育的价值。 

二、艾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大卫·艾略特,雷默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原在加拿大任教,现为纽约大学教授。艾略特强调音乐学习主体主动涉入的实践观点,直接反对雷默的音乐审美哲学观。艾略特提倡音乐和音乐作品的多维度概念、人类生活中音乐价值的多维度概念以及获取这些音乐价值的多样方式。艾略特认为,音乐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强调音乐学习的过程,认为音乐和音乐教育重在行动,主张自律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 

艾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被很多学者认为是20世纪初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所倡导的“做中学”的翻版。艾略特对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直截了当地进行了批判。艾略特说:“我们有十足的理由相信,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站不住脚。音乐教育的审美感知就其两个基本的意义而言是简单论。正如我已经解释的,该哲学的起点是音乐即作品的集合这一不合理的主张。”艾略特认为:“这个实践的哲学将论证,所有的音乐创造包括一个多维的思维模式,这也是人类可以获得音乐这种重要知识之一的唯一源泉。” 

艾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是在批判、反思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和创立的。他认为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前提:第一,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第二,是音乐教育重要性取决于人类生活中的音乐的重要性。艾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与雷默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的。艾略特说:“音乐不单单是音乐作品或对象的集合。从根本上讲,音乐是人做的事情。”艾略特提出了音乐至少有四个维度:实施者、正在做的事、完成的事、创造者做事时的完整语境。实施者即为音乐创作者,正在进行的音乐创造称为做音乐,音乐创造出来的东西称为表演、即兴表演和其他听得见的音乐活动。音乐的五种创造形式为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和指挥。 

三、“德本艺末”对我国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