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与网络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关键词:MATLAB编程;数字识别;图像处理;神经网络
DOIDOI:10.11907/rjdk.162852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5004704
0引言
图像识别是一项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目标和对象的技术[1]。图像识别技术目前还不能达到人类的认知水平,但在特定应用环境中,可以通过模式识别或者神经网络的方法来对图像中的事物进行分类判断。一般而言,一个数字字符识别系统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图1系统组成
其中,预处理模块将图片格式(例如JPG格式)转换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据流;图像处理模块则实现图像采集与转换、边缘提取、归一化等功能;字符识别模块可以由两种方法实现:模式识别或者神经网络方式,本文系统采用神经网络方式。
1识别目标及预期结果
此系统识别目标是在没有强干扰下,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出图片中的0~9这10个数字。示例图片如图2所示。
系统识别中所用到的含单个数字的图片取自图2,均为纯色背景(不一定必须为白色背景)图片,且图片中数字图像无较大噪声干扰。系统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能成功识别,给出识别结果,并且给出处理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图片,以便更好地理解图像处理过程。
2预处理
预处理是将图片二值化的过程。预处理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把彩色图片处理为计算机更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流。预处理的过程主要分两部分:彩色图转灰白图,灰白图转二进制矩阵形式数据。
目前用于彩色图转换为灰度图的基本算法主要有:最大值法、平均值法、加权法,本文采用加权法。加权法的主要思想是设当前像素的三分量分别为R,G,B,然后利用公式(1)得到转换后的像素分量值:
GRAY=0.3*R+0.59*G+0.11*B(1)
在MATLAB中,函数img2gray就是采用加权法实现的。图像二值化就是将图像像素点的灰度值设置为0或255,也就是将整个图像呈现出明显的黑白效果。二值化的处理过程是将图像中有意义的特征和需要应用的特征进行分割,利用前景和背景灰度特性的差异,低于阈值的像素设定为一个灰度值,高于阈值的像素设定为另一个灰度值。这样可将前景色与背景色以明显差异的灰度级区分开来[2]。阈值选取有手动选取和自适应选取两种方法。MATLAB中图像二值化的实现主要依靠im2bw函数来实现。图像二值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阈值变换。比如数组a=[120,254,0,200,99],设定一个阈值125,并对a进行阈值变换,那么a中凡是大于125的,则变为255,小于等于125的则变为0。具体对临界情况处理可能不同,不过MATLAB中im2bw函数是按照上述方法处理的。a经过阈值变换后变为[0,255,0,255,0]。在MATLAB中使用im2bw函数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时(将图像转换为二值图像),人为设定阈值并不总是十分有效。MATLAB工具箱提供了graythresh函数[3]。该函数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得到一个阈值,利用这个阈值进行图像二值化通常有效。
经过预处理后得到的二值化图像,还要经过一系列图像处理过程,才能用于神经网络训练。
3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的目的是将图片变为神经网络能处理的数据流。图像处理流程如下:
(1)利用梯度锐化。使得图像更加突出,以便分析。算法:当前点像素值与其下一个像素值之差的绝对值,加上当前点像素值与其下一行当前像素值之差的绝对值,如果结果大于阈值,则当前像素值置为此结果。
(2)去除离散噪声。利用递归方法查找当前像素8个方向是否存在黑色像素,这里设置连续长度为15,如果用递归方法得到连续像素值大于15,则认为不是噪声;相反,则认为是噪声,则置为白色像素。
(3)字符倾斜度调整。尽量保存每个字符的位置一致。
(4)分割字符。找出每个字符的区域,用矩形记录,记录每个字符矩形数据。
(5)字符归一化。根据图像预处理准备阶段设置的归一化标准,把每个字符的区域进行归一化,使得所有字符区域矩形一样大,只是位置不一样。
(6)字符紧密排列。把所有字符紧密排列,以备识别使用。
本文示例样本图片中只有单个数字,且无较大干扰,所以不需要去除离散噪声、字符倾斜度调整、分割字符和字符紧密排列等步骤。经过预处理的图像数据,只需要进行锐化和归一化处理,就可以用于神经网络训练。
图像梯度锐化的目的是使原来的模糊图像变得清晰。MATLAB中使用的梯度函数为gradient函数。Gradient(F)函数求的是数值上的梯度,计算规则:[Fx,Fy]=gradient(F),其中Fx为其水平方向上的梯度,Fy为其垂直方向上的梯度,Fx的第一列元素为原矩阵第二列与第一列元素之差,Fx的第二列元素为原矩阵第三列与第一列元素之差除以2,以此类推,如公式(2)。
最后一列则为最后两列之差。同理,可以得到Fy。
归一化就是把需要处理的数据经过处理后(通过某种算法)限制在要求范围内。对于图像处理中的w一化而言,就是将所有数字图像中的字符归化成为一个具有同一高度、同一宽度的图像,也即让其中的字符具有同样规格。MATLAB中用于实现图像矩阵归一化功能的函数是mat2gray函数[5]。该函数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经常用到,归一化的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经过归一化处理之后的图片数据,将其存储在一个矩阵中,用于神经网络的训练。
4神经网络训练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对待识别字符进行特征提取,然后用所获得的特征来训练神经网络分类器[6];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把待处理图像输入网络,由网络自动实现特征提取直至识别出结果。前一种方法识别结果与特征提取有关,而特征提取比较耗时。因此,特征提取是关键。后一种方法无需特征提取和模板匹配,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这种方法更实用。
神经网络有许多种,在MATLAB中已经有集成神经网络工具箱。本文系统中,对数字图像的识别采用BP神经网络来进行训练。BP神经网络为前馈神经网络,网络的学习状态为有导师学习状态。它是一种具有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的神经网络,主要由输入层、中间层、输出层3个部分组成。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可以具有不同数量的节点,具体数量随需求而定,没有具体的标准。单层神经网络结构如图6所示。
BP神经网络是误差反传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学习过程,由误差的反向传播和信息的正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7]。输入层各神经元首先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然后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输入信息经过中间层内部信息处理,实现信息变换,按照信息变化能力需要,中间层可以布局成多隐层或者单隐层结构;最后,一个隐层传递把信息传递给输出层,通过进一步处理,实现一次学习的正向传播处理过程,输出层把信息处理结果输向外界。当输出结果和预先期望效果不符时,就进行误差反向传播。误差通过输出层,根据误差梯度下降的方式改变各层权值,由隐层向输入层依次反传。多次交替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是各层连续修正的过程,也是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的过程,这个步骤一直执行到最终输出的误差降低到能够接受的范围,或者预先输入的学习次数为止。
此系统中所使用的神经网络在中间层设置25个节点,1个输出节点。此系统采用三层神经网络来实现。采用s型对数函数logsig作为隐含层各神经元的传递函数,并采用纯线性函数purelin作为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传递函数。此神经网络的训练函数采用traingdx,学习模式函数为learngdm。训练步数最长设为5 000,性能目标设为0.001。
神经网络模块的部分代码如下:
net=newff(pr,[25 1],{'logsig' 'purelin'},'traingdx','learngdm');
net.trainParam.epochs=5000;
net.trainParam.goal=0.001;
pr为前面图像处理所获得的矩阵数据。
神经网络的训练结果如图7所示。神经网络的性能曲线如图8所示。
5用艚换
考虑到该系统具有一定交互功能,让用户能自主选择需要识别的图片,向系统中添加如下代码段:
test=input('请输入用于测试的图片编号:','s');
x=imread(test,'jpg');
开始运行时,会提醒用户选择需要识别的图片编号,效果如图9所示。
用户输入需要识别的图片序号后,系统给出识别结果和图像处理各阶段中的图片,此处用subplot函数来实现一个窗口中显示多张图片的效果,部分代码如下:
6结语
通过样本识别验证,本文数字识别系统具有一定识别精度。本系统基本做到样本图片的100%识别,对于其它只有单数字的图片,经过训练之后,也能准确识别。本系统实现了部分人机交互功能,能让用户自主选择需要识别的图片,并输出识别结果和各个处理过程中的图片。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M].阮秋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梁路宏,艾海舟,徐光佑,人脸检测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02,25(5):449458.
[3]罗华飞.MATLAB GUI设计学习手记[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4]聂影.MATLAB软件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7):102104.
[5]赵春兰.《MATLAB软件应用》课程教学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22):178179.
关键词:数字农业;信息系统;管理决策
中图分类号:S126
数字化农业的主要目标是建成融数据采集、数字传输网络、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控农业为一体的数字驱动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管理体系,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数字农业”的根本目的是以最节省的投入。获得农业各个方面运作效率的提高,减少天灾的约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数字化研究已经初步建立了我国数字农业技术体系。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数字化方向的转变,为垦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示范、引导和推进作用。
1互联网的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构建
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数据库的研究,是在数字农业网的信息系统框架内的探索和实践。设计的用户界面清晰,操作简易方便,可以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服务。
1.1系统目标
系统目标是明确系统应该完成的主要功能,并确定这些功能由哪些业务对象完成。经过反复的示范基地调查与探讨,结合垦区各农场数据统计的现状及发展,以建边农场为依托,确定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目标:①统计资料多终端输入到数据库中,表间相关联的字段的统计自动生成,以防止数据的出错及冗余,可进行数据的上报;② 农业经济统计各种指标数据填报后,系统能实现数据查询与分析;③通过下载选择的指标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获得一些综合指标,结合基本数据统计分析,明确各指标的相关关系和综合指标的增长状况,以此来优化资源配置,服务于我场各级领导进行分析评价和决策。
1.2信息系统开发语言的选择
系统开发语言采用ASP脚本语言。ASP语言是一种服务器端基于Web脚本语言,可以视为HTML、SCRIPT和CGI结合体,其程序编写较HTML更为方便灵活,程序的安全保密性比SCRIPT好,运行效率也比CGI高。
1.3系统功能
(1)数据显示模块:主要方便用户查看浏览数据,当数据记录较多时,提供翻页显示,用户可通过滚动条查看数据。
(2)数据修改模块:主要完成数据的编辑修改。
(3)数据统计分析模块:通过主要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工作,数据统计方面要求表间的合计字段自动生成,数据上报后,可进行有关数据分析工作,如,得出不同统计指标按年度的统计散点图、柱形图和纵向各指标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指标某年度的增长率,从而进行横向的比较。
1.4数据库构建
系统中采用微软公司推出的Access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用来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通过表间关系和建立查询范围的设置,就可以实现各表同步工作,把搜索指定范围的全部表中所得到的统计资料呈现在界面。此数据库的优点在于它可扩充修正和便捷的查询功能,在数据输入后如果发现错误或者需要添加数据,操作简易,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户无需了解太多的编程语言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有利于在示范区大面积推广。
2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的功能实现
2.1 系统主界面
本系统是为农场相应管理部门和农场主提供服务的平台系统。界面主要是从部分信息的保密性和数据库的安全性方面考虑,禁止非授权用户进入后台管理,从而防止非授权用户对系统数据库的破坏。系统的人口界面决定了该操作人员是否有权使用该系统进行操作以及该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哪些功能。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整个农场所有经济统计信息进行浏览以及通过用户登录功能模块进行系统的管理,并记录下系统的访问量。
2.2 系统显示功能实现
系统使用者在系统主页点击链接就可以浏览相关的信息。
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数据包含各方面的信息,种类繁多,这些信息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是在不断的变化,因而对这些信息的管理(包括增加、修改和删除)是必不可少的。各种信息在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操作时须进行审核,信息审核主要检查用户的权限是否有此权利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有此权限才给予通过,否则不能赋予信息的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权利,在审核通过之后才把数据写入数据库中或从数据库中删除。同时系统把用户的操作过程信息写入系统日志中。
2.4 系统数据分析功能实现
统计与分析是农场的一个重要的管理内容,要求系统能对各年度指标的统计量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点击超链接实现这一功能,得到用户基本统计分析的数据和图表通过服务端口实现。通过下载用户所选择的一些统计指标数据。利用单机版统计分析软件,获得综合分析指标数据传给用户,实现基于用户的综合分析功能。
3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的推广运用
通过调查、报表获得农场经济发展的各项经济统计指标,本文利用Access技术创建数据库实现数据存储,利用基于ASP技术开发的动态网站系统,实现经济统计数据的网上查询、创新性的采用散点图、求出经济增长率等方法以直观、具体的效果展示农业经济投入和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基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获得一些综合指标,该系统集成现有技术,突破了农业数字化研究中单机版系统现状,实现了网络下多终端指标共享。
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将成为农场经济的“剂”。通过农业推广人员对此系统的推广,为农场主和管理者提供了先进的获得信息渠道方式,使其对建边农场的农业经济现状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辅助生产经营者选择合理的种植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的投入,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同时,可以进一步了解农场主和管理者的需求,为该系统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合理的目标。
今后的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研究中,将对各农场的其他系统进行全面覆盖连接。逐步形成一些标准的农业经济统计信息资源仓库。并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决策部门安排农业投资,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搜集所需信息,调整农业经济活动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在系统推广中帮助农场管理者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实际生产技能,促进职工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增加农场职工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刘向忠.应完善农场会计报账制[J].中国农业会计,2012.5
[2]张莉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探讨[J].林业财务与会计,2011.12
[3] 宋兆杰,张金良. 数字农业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现代化农业,2007,(5):1-4
[4] 张伟 .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4
[论文摘要] 网络环境下,作为医院医护人员信息服务机构的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并发挥好医学知识导航和医学信息服务的功能,就必须实现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从传统环境到网络环境的转变,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网络化时代,信息环境的社会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作为医院有机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履行其为医护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必须实现从传统环境到网络环境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转变,并在网络化浪潮下求得发展和进步。
1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卫星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网络通讯科技飞速发展,网络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需求的产物和医院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履行其服务医护人员的天职。故要实现对医护人员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和社会化,有必要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医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1.1 传统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弊端
传统环境下医院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是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它的服务必然是围绕提供以纸质文献展开,深受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严重影响医院图书馆为医护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时间的限制是指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医院图书馆有限数量的纸质文献只能提供给有限数量的医院医护人员使用;空间的限制是指需要借阅医院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医院医护人员必须到馆才能实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既不利于医院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传播,也不利于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和加强医院图书馆在医院有机体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1.2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医院图书馆为医院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环境。医院图书馆的服务以因特网、中华医学网等综合、专门网络网站为载体和基础,通过Google、Yahoo、百度(Baidu)等网络信息搜索引擎能够为医院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能够有效及时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同一信息资源可以近乎无限数量地提供给医院医护人员使用,医护人员只要通过网络端口就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地获取医院图书馆提供的网络信息资源。此外,部分医院图书馆还可通过协议的形式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在开放和提供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获得和使用协议医院图书馆的数字馆藏信息资源,避免造成数据库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这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已有尝试,医院图书馆可以借鉴,尤以中医院图书馆更为合适。
2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可行性
2.1 实现信息通讯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国家宏观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播网络和共建共享系统不论在硬件或是软件方面都有其发展的良好空间和氛围。医院图书馆实现从传统环境到信息网络环境资源建设的转变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转变,无疑是成熟的,当今社会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承载技术的硬件也不断地更新升级,医院图书馆实现从传统环境到信息网络环境资源建设的转变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保障性。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政府在财政上有能力支持医院图书馆实现转变,有考虑支持转变的决心和实际议事日程安排,医院在自身的建设过程中也将医院图书馆纳入医院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体和核心),医院图书馆实现其信息资源建设从传统环境到网络环境的转变有其保障性和科学性。
2.2 医院图书馆要实现在网络环境下对医院医护人员信息的有效服务,可以建立电子阅览室,连通院内局域网与因特网,配备存储容量大、信息处理能力强的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具备相当运行速度的计算机网络宽带,设置检索性能好的终端入口,在建设过程中遵循一定的事先整体规划。在构建网络环境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的来源分为两类:一是自建数据库,其中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是重要的部分,医院图书馆长期积累的传统介质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自身专业特色,它们不但是医院图书馆网络化信息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医院的宝贵财富;二是购买数据库,满足医院医护人员对中外文文献的检索要求,比如中文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外文的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服务系统FMJS(即《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全文服务系统)等受用户欢迎的医学类专业数据库。医院图书馆在逐步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体系构建。
3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方法
3.1 网络医学信息搜索
网络医学信息搜索,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通过IE浏览器访问万维网(www)服务器模式,在地址栏输入所要访问医学类机构、团体的域名,即可登陆该医学网站,浏览其信息。
可使用Ftp类网络检索工具搜索因特网的Ftp类医学信息资源,还有Gopher类、WAIS类等其他类别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都可用来检索相关医学信息。可使用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Baidu)、Yahoo、搜狐(Sohu)等,它们其实是专门提供“检索”服务的综合网站,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类目录型检索,即将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收集起来按照类型分成不同的目录,再进行层层分类,用户查找所需医学信息时可按其分类一层层地进入,查其所需;另一类是基于关键词的检索,用户输入合乎逻辑组合方式的医学关键词(Keyword),搜索引擎根据关键词寻找资源的地址,再以一定的规则反馈给用户与此医学关键词信息相关的网址及其超文本链接,用户通过链接即可找到需要的医学信息。这些是综合性的网络信息搜索引擎,还有一类就是专门的医学搜索引擎,由于是专门的医学类引擎,能够进行深度标引,比综合类搜索引擎更易于广大医护人员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搜索到所需的医学类信息。
3.2 网络医学信息过滤
医院图书馆在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对网上医学信息进行过滤。网络医学信息内容庞杂,信息的未经严格的审查,其可靠性是广大医护人员最为关注的,因此医院图书馆必须对网络医学信息进行过滤,精心组织后提供给医护人员,可通过编制专门软件或在网络医学信息采集程序中添加信息过滤功能来过滤网上医学信息。网络医学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及科研工作者利用这些医学信息学习和科研活动的成败,医护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其服务对象是病患者,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利用网络医学信息时对其真实性的要求极其重要,因此医院图书馆对网络医学信息的过滤显得异常重要,务必确保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3.3 网络医学信息评价
网络信息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按照评价主体不同可划分为用户评价法、第三方评价法和网络计量法。①用户评价法是指由相关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专业机构向用户提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由用户根据其自身特定的信息需求选择符合其需要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②第三方评价法是指由相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者和网络信息用户而言的第三方根据特定的信息需求制定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体系,按照一定的评价程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③网络计量法是通过专门的网络技术对网站点击率、访问量及链接情况进行统计从而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一种方法。上述的信息评价法同样适用于医学类网络信息资源,其中的用户指的是医院的医护人员。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可划分为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和评价性元数据法。①定性评价法是指在一定的评价标准基础之上以用户评价与专家评议相结合对网络信息资源质量优劣所做的评估。②定量评价法是指利用网上信息评估工具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数量分析以评价优劣。③综合评价法是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萨蒂( Thomas L.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④评价性元数据法是指以元数据为基础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认证的一个过程。这类网络信息评价体系也可适用于医学类网上信息资源,值得借鉴。
3.4 网络医学信息分析
网络医学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医院图书馆在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对网络医学信息进行分析,分析的指导思想应是满足广大医护用户的信息需求,要以医护人员的需求作为医学信息分析的尺度,以提供医护人员满意的医学信息服务为建设目标。有需求才有服务,需求决定服务,假如医院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不是医护人员需要的,提供的服务满足不了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这种服务则是无效的,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医院图书馆则失去其为医护人员提供医学知识导航、医学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在社会各类医学信息服务机构(如各类医学专题数据库提供商、专利数据库服务商等)不断涌现、医学信息服务行业竞争剧烈的今天,无法提供满足医护用户需求服务的医院图书馆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因此医院图书馆提供的医学信息服务应以满足医护用户需求为根本目标,实现网络医学信息的有效分析,由满足医护人员信息需求的服务决定网络医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即建立“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的医院图书馆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良好模式。
目前国内相当部分的大型医院图书馆在建设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时未能以此为标准,而是有多少经费,建设多少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提供与此相应的医学信息服务,对于这种服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则未予以充分的思考,甚至没有出于这方面考虑的愿望,以至提供的医学信息服务根本不是医护人员需要的,服务不能满足需求,这种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可以说是无效的。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满足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还应使其提供的医学信息服务个性化,广大医护人员因其不同的专业和研究领域,知识层次和架构也不尽相同,对医学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图书馆应尽量满足医护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并以此
作为医院网络医学信息分析、资源建设的尺度之一。
3.5 网络医学信息组织
医院图书馆通过网络医学信息搜索,可以找到需要的医学类信息,进而下载,但有些动态医学信息网上未组织,医院图书馆则须完成这项工作,医院图书馆组织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时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合理的组织方法、有效的组织框架,才能实现有序的医学信息组织。
参考文献
[1] 谭全国.论图书馆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J].医学情报工作,2001,22(4):40-42.
[2] 刘文清,尹哲.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探讨[J].现代情报,2003,23(4):l1-12.
[3] 付立宏.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观念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20.
[4] 何茵.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医院,2006,(5):29-30.
[5] 华危持,奚淑英.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变革[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01,10(2) :25-26.
[6] 张炳常.试论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5,25(2):56-57.
[7] 郭继红.论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J].图书馆,2003,(3):48-50.
[8] 康忠民,阮礼秀.高校学科导航库建设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5,25(4):217-218.
[9] 盂连生,惠瑶.中国数字参考咨询发展概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1):l-4.
[10] 符沼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4):11-12.
[11] 马越.论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监控系统的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6,(5):15-18.
虚拟化网络经过不断发展,现今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均比较重视的先进技术。虚拟化网络能够通过较抽象的分配和隔离,建立多个虚拟的地理运行网络平台,将公共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更加合理和具有选择性的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本文为了对云计算环境下基于收益优化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的特点,其次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的需求,最后提出了几点策略,以提升虚拟化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云计算 数字图书馆 虚拟化网络
在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云计算技术亦不断成熟。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对图书资源的管理与共享,建立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已经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推崇。云计算环境下实现的虚拟化网络能够使数字图书馆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和经济。因此,对云计算环境下基于收益优化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特点
1.1 虚拟化网络具有可管理性
云计算的传输和服务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对传输的对象能够进行划分,从而使得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能够建立成为以云数据为中心的内部网络以及用户传输网络。同时能够建立多个用户端网络,使得云计算技术传输的数据更加安全、有效、可靠和经济。通过云计算技术的特性更能够判断整个网络运行的质量。为了使云计算技术能够在建立成功的数据网络平台真正发挥效用,云计算技术提供者应该对其进行恰当的管理,制定科学的数据传输策略。便于保证云计算技术能够对建立成功的虚拟化网络进行进一步配置优化。另外,云计算技术的提供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虚拟化网络进行节点迁移或者分裂等,以便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性与灵活性。
1.2 虚拟化网络环境具有分布性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在建立虚拟化网络平台方面,常常需要向云计算技术提供商租赁设备以及服务方案等。在建立虚拟化网络图书馆时,需要对得这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解,并根据云计算和服务的要求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凡是建立成功的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其云数据中心以及备份的云数据中心一般分布于不同的地点。在不同的地点延伸出更多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此情况下,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不仅仅需要将各个地方的资源进行重新整理,更需要对读者的需求进行了解后将虚拟资源重新组合和分布。由此能够方便图书馆虚拟化网络对资源进行统一的配置、划分和调度。
1.3 虚拟化网络具有动态和可用性
与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一般情况下是由多种有限或者无线的通信接入网络而组成。读者在通过虚拟化网络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时,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和所处的阅读环境选择最适合的资源终端。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能够为读者提供十分安全和便捷的阅读服务。在读者使用阅读终端时,能够自动对读者的使用位置、行为进行辨别,从而为其配备最为恰当的阅读方式,使得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传输能力最适合读者阅读的特点。另外,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中具有计算功能和储存功能十分强大的数据传输中心。在整个虚拟化网络运行的过程中,数字图书馆的阅读终端能够将所有读者的阅读任务和资源传输方式交由数据传输中心进行优化和整合。最终能提高虚拟化网络数据中心的服务质量,实现虚拟化网络的动态性和可用性。
2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需求
2.1 提高图书馆虚拟化网络智能水平的需求
通过对目前大部分云计算环境下的虚拟化网络负荷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云计算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储存技术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虚拟化网络中的数据处理需要更加快速。虚拟化网络中的海量储存已经不能够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因素。此时,需要重视提高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网络中的传输网络智能水平。该智能水平中包含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高效率性、经济性以及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提高虚拟网络的传输智能水平,方能够不断增强用户感受。决定虚拟化网络传输智能水平是否能够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便是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端综合数据传输性能。该综合数据传输性能对云计算环境下网络的节点交换能力,以及云计算环境下的网路传输宽带具有极高要求。因袭,需要确保节点交换和宽带传输的速度和质量达到最高标准。
2.2 确保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结构多样性的需求
在未来科技越来越发达的环境下,各行业中连接到互谅网上的设备将会逐渐增多,将会有更多的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传输。在此情况下,网络的结构将会越来复杂,使网络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同时,网络需要传输的数据负荷逐渐加大,尤其是突发数据的传输量,更会打破现有的传输状态。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随着虚拟化网络规模的逐渐扩大和虚拟化网络管理难度的逐渐加大,需要更加优质的职能配置,对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只有建立比较安全、便捷、快速、经济的宽带网络数据传输后,能够利用比较公平的宽带资源分配机制对数据传输能力进行恰当的提升,由此确保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结构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3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策略
3.1 重视虚拟化网络的管理与监控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需要为用户提供云服务,包括利用资源传输的形式提供视频、语音、图像等较大的信息数据传输服务。使用户通过云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满足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的享受。使用云计算技术下的云数据网络资源应该能够根据数字图书馆用户的业务要求进行自动化的检测和调整,以提高整个虚拟化网络的服务效率,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数据传输的变动具有周期性,需要设置自动且智能化的用户端口进行数据和资源的发送。
3.2 加强虚拟化网络流量的均衡与传输能力
未来云计算技术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网络技术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发展应该更加多元化,规模更大,性能更高,问题却更加不容易检测。因此在虚拟化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数据中心资源传输中,应该尽量保持虚拟化网络流量均衡,使各个用户端均能够在均衡流量的情况下有效运行。同时,需要强化图书馆资源数据的传输、迁移能力,保证数据传输可控、经济、安全且高效。
3.3 提高虚拟化网络虚拟设备支撑能力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中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存储和传输的核心应该是数据中心,能够对虚拟化网络中的动态资源进行恰当分类和调配。由此使得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能够提高对资源的整合度、利用率和资源阅读服务能力,更能够降低云计算环境下好各项系统的运行成本。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由整个网虚拟化网络系统的计算、存储、传输、变换、接口等部分组成,构成了比较多样化的虚拟化网络结构与设备。多样化的网络与设备使得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设备性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的接口标准并不统一。同时,可执行的虚拟化网络进行管理策略亦不相同,需要对传输性能、数据传输环境、数据传输需求等进行恰当的分析,以提高虚拟化网络运行中虚拟设备的支撑能力。
3.4 确保虚拟化网络具有安全性
虚拟化网络具有基础设施结构十分复杂的特点,面临着随时受到安全威胁或者恶意性攻击的情况。运用云计算技术建立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应该重视选用符合国家制定技术标准、具有安全保障的虚拟化网络设备。在设备连接成功后,应该进行恰当的试运行。试运行过程中观察数据的传输是否具有安全保障,其数据传输特点是否能够满足云计划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的实际需求。
另外,不同运行环境、不同用户端、不同传输途径的虚拟化网络设备和系统制定应该存在差异。在云计算环境下应该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动态安全保障策略。首先应该对虚拟化网络中的所有网络性能、特点进行严格编辑和管理。保证数据传输具有独立途径的同时能够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分配。其次,根据安全标准,对各个数据传输路径之间进行安全隔离。最后,在数据传输中心,利用一台安全保障设备进行分化,延伸出多个安全保障设备,加强安全保障与可控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云计算环境下建设的数字图书馆,能够使得原本十分复杂的图书网络资源变得更加有条理性,并且能够提高服务于读者的图书资源服务质量,既高效,又安全。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亦会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未来只有重视虚拟化网络的管理与监控、加强虚拟化网络流量的均衡与传输能力,并且致力于提高虚拟化网络虚拟设备支撑能力,方能够使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真正得到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云服务。
参考文献
[1]付佳,闫实.基于云计算环境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模式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4,14(11):85-87.
[2]张晋华.低碳的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05(01):130-131.
[3]叶文伟,张红琳.数字图书馆中云计算虚拟化建设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21(01):37-39.
[4]陶锐,蛟平.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安全服务研究[J].兰台世界,2015,23(05):100-101.
[5]赵蓓.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高性能虚拟化资源管理与调度策略探索[J].科技创业家,2014,19(02):252-253.
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老师过分依赖,势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自主学习却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学生自己主动的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向,以及主动调节控制自己、监督自己完成目标。近年来,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英语学习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策略,那么现阶段自主学习现状如何呢?
1.自主学习愿望不强
英语语言的学习,学习者的情况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成功与否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他们的学习愿望。现阶段大学生学习英语都缺少作为学习主体所应有的意识,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不强。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5%的学生在平时会主动的通过网络收集英语资料,只有20%的学生会在课前预习;30%的学生会在考试之前主动的复习;8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
2.自主学习缺少计划
自我计划是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合理的、科学的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好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进度,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通过对学生的访谈,笔者了解到56%的学生能够有计划的自主学习,能够按计划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数为33%。学生通常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以及布置的任务进行学习,他们很少主动地、自觉地、有选择性地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计划的制定及计划的落实有待加强。
3.适应网络环境的能力有待提高
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得英语教学能够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英语教学中凸显优势。多媒体网络技术给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一些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分依赖老师,而对功能强大,信息容量大的网络环境,不知如何取舍,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网络环境中边听音乐,边聊天,边看新闻,边学习,使得学习精力分散,学习效果不佳;另外,部分学生,尤其从农村来的学生,他们缺少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对网络的应用不灵活,适用网络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及解决网络中出现的计算机方面的问题的能力不够,影响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学习英语的效果。
4.教师监控不到位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监督、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适当的评价。但是现实中部分教师只是利用网络布置作用,批改试卷,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管理,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学生自主学习表明学生能够按照个体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监控学习效果,并监督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发展与应用。网络环境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有助于展示真实的语言情景,符合认知规律和英语学习规律。笔者依据自主学习的目标,以及多年的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出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的三种策略:
1.任务式学习
英语教师布置学生学习任务,学生自主的安排时间,安排学习地点,利用网络环境下提供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进行学习,通过网络平台搜索信息,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自由地选择学习资源,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任务。通过任务式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提高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自主加工信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合作式学习
教师根据授课计划的进度以及教学安排,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提出不同的需要决定的问题,要求学生登录相关的网站,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小组成员通过网络平台相互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网上探究,围绕所讨论的主题及疑难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相互讨论,相互答疑,相互争辩,以现实合作式学习以解决问题。合作式的自主学习方式,可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的协调性,使得自主学习效果更佳。
3.自助式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平台自主的选择学习资源,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及学习地点,安排学习进度,主动的实现知识意义建构。这种英语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通过网络平台的自助式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符合新时期英语学习的发展趋势。
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并不是盲目的,自由散漫的学习过程,而是由英语教师精心策划,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各个环节均进行网络监控,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通过网络监督学习过程,及时评价学习结果,帮助学生适时的调整,改进学习方法,逐步形成高效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网络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提供了逼真的情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与提升。
1.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动机引发个体朝着某一目标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内在动力比外在动力更具影响力和持久性。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正确评价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习,充分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坚持在网络环境确立学习目标,坚持实施学习过程并进行自己监控和自我评估,促进自主学习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英语学习中,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借助网络资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要求学生按照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在计划制定与完成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自我决策及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采用个性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个性化教学,以弥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帮助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材料,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及地点,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网络的帮助或者教师的指点随时解决问题,以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整合优化网络教学资源
首先教师将网络上收集的学习资料进行汇总,并选择质量较高且适合学生使用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其次,教师对汇总后的资料进行分类,即将听、说、读、写以及单词、语法等分类,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再次,教师要将网络资源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划分成一定的层次,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难度适当的资料。
5.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是一个人适应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自主学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语言教与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保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的一个过程。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创造逼真的情况,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形成探索性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网络及书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易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湖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191-02
伴随着我国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也逐渐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但是就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仍然缺乏一定的全面性,深度还不够,同高层次的整体智能化管理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不断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水平,就要彻底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遵循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1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由于目前信息传播速度迅猛,信息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也已经从传统的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转变到开展信息资源化体系建设上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便捷、快速的适用平台,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开展信息资源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满足广大读者对于网络信息资源使用需要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在这一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尽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解决。具体说来,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网络信息组织缺乏较高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我国高校图书馆以往都是选择的人工录入的方式来进行图书的索引,然而伴随着当前信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信息量不断丰富,开展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就变得日益紧迫。从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尽管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已经构建起了一整套自己的信息组织体系,但是各自之间的结构差异非常大,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许多高校图书馆尽管拥有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但是也几乎只是局限于几所高校之中,购置外文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寥寥无几。即便是高校自建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库也往往因为宣传部李、检索程序复杂、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的存在而使得难以有效实现建设的最初目标。
2.2 缺乏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机制
个性化服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仅有为数很少的几所高所的图书馆设置了“我的图书馆”系统,并且这一个性化系统的功能也还比较弱,尚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除此之外,相当比例的高校图书馆还仅仅是依托本馆网站这一仅有的平台开展对外服务。诸如手机图书馆等渠道平台仅有个别高校的图书馆进行了开发。
2.3 信息共享发展速度跟不上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以互惠互利为基础开展的。虽然我国高校目前已经普遍树立起了资源共享的理念,但是其信息资源共享的速度还是比较慢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因素的制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资源限制等不能对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从而导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力度较弱,所辐射的范围也不够广。即便是目前已经建设好的区域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也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完备之处,例如数据库资源的有效整合问题,跨库检索问题,数据库标准化问题,以及共享平台简单,用户查找困难,一些数字资源只提供对基本信息的浏览,而不能够实现用户的使用等。信息共享平台的维护和管理与建设同样艰巨,如果没有做好后续的维护更新工作,那么共享平台就有可能形同虚设,这样造成了各方面资源的浪费。
3 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我国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3.1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管理
由于网络信息是以多样化的状态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制定统一的信息获取和使用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所有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实现各个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在网络信息资源体系的组织方面则应当制定统一的分类体系标准,从而有效的确保数据互换的通畅性;在联机联合编目方面则应当注重目录的标准化,从而为用户的统一检索路径的取得提供有效保障等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实施标准化控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保证每一个用户的信息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标准化管理是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组织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提供保障。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体系所涉及到的内容众多而复杂,主要涉及到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标准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标准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标准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存储标准管理。
3.2 个性化服务不断完善,开发有特色的数据库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应当是在面向广大普通用户、基础用户提供基本的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保障的基础上,把网上服务的重点放在自己的核心用户群上,即从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用户群中选择确定具有辐射和影响力的核心用户,建立起与本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能力相匹配、适应并能促使用户感知价值同步提高的核心用户群,如高校的著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研究生、课题小组、科技创新小组等个体或团体用户。目前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主要而向单个终端用户的,以一个内部网作为用户的信息内容需求模式正在增加。
3.3 建立高校信息共享建设
高校有着地域、人才、技术、信息资源等诸多优势,使各高校图书馆联盟成为可能。区内各高校图书馆地理位置接近,有利于联盟的统筹规划,对于各馆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较为便利,对共同制定资源共享的发展规划也有着相当的优势。但是高校图书馆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及“共担风险”的理念,制定详细严格的联盟制度,各成员馆要签订相关协议,划分各馆投资的效益,使各成员馆积极参与进来。
4 结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势在必行。我们应当对这一课题给与充分的重视,深度挖掘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信息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晓光.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2]潘辉.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管理研究[J].晋图学刊,2011(03).
[3]傅敏.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06).
巨大的中美数字鸿沟
众所周知,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美国《侨报》发表文章,对“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当今惟一超级大国”美国的“数字化”程度作了对比。文章说,截至2000年年中,中国的电脑拥有量为1590万台,平均每万人88台。美国的电脑拥有量为1.6亿台,平均每万人拥有近5000台,是中国每万人拥有量的57倍。1995年底,美国网民数量为600多万人。2000年7月,美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1.37亿人,占全美总人口的一半。1995年底中国网民数量为8万人,2000年7月中国CNNIC的数据称,中国网民数量为1690万,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八十分之一。
一些学者尝试建立信息化指数模型来对信息化进行社会测度。据相关计算,1985年中国的信息化指数为37.88,预计2000年达到145.3,而美国1977年的指数已经是1006.9。
数字鸿沟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著名IT评论家胡泳认为,数字化经济本身造成一些输家也造就一些赢家,这种输赢的差距表现在一个国家之外,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方面的鸿沟。如果新技术造就赢家和输家,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在新的秩序中输掉所有的东西。还有论者认为,数字化生存我们已到被淘汰边缘。数字鸿沟的问题非常严重,严重到90%多比1%多的差距,甚至可以说存在一个“沟籍”的问题,不是球籍,是沟籍。事实表明,中美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如果我们对此重视不够,将会使中美之间已经存在的科技、工业、农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有可能成为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在网络经济中,中国的起步并不算晚。早在7年前,当美国政府大力倡导“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时候,我们就已迅速跟进。那么,在不到10年的时期内,中美之间为何会产生如此惊人的数字鸿沟?对此,学术界和IT业界众说纷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由国家、社会之间整体实力的差距所形成。
天极网总裁李志高认为,数字鸿沟和数字方面的差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者是信息技术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牵扯到包括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不足和资金、文化,还有就业、生活质量等与整体社会水平相关的问题。
第二、企业层次的信息化水平太低。
方正公司副总经理宋建东认为,利用网络技术不是取决于企业的意愿,而是取决于企业的内功,尤其是企业的组织架构、岗位分析和业务流程。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不太可能跨越数字鸿沟。
第三、资本市场对于消除或者扩张鸿沟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方兴东认为,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支持还远远不够。互联网最需要的是风险投资的支持。美国风险资金投入互联网的有400多亿美元,中国投入互联网的所有资本加起来估计还不到40亿人民币。中国目前没有真正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1999年互联网上市公司的价值是1.3万亿美元。加上风险投资的400亿美元,这就是美国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根本。中国如果没有这两块投入的话,根本就没法进行。
第四、缺少从事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在发展网络经济上,我们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制约,从“软件”上看,我们的信用卡体系还不发达,持卡人还很少,相关的金融服务保障和法律保障还非常欠缺;从“硬件”上看,我们的批发、零售业本身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邮购、“目录购物”还非常不发达,因此能在网上交易的种类、规模就会非常有限,如何保证送货就更是问题。
第五、制度上的障碍。
北京大家教授周其仁认为,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经济缺乏清楚、明确和简明的规制框架,这是发展网络经济的主要障碍。一些行政部门在没有法律根据的情况下,任意扩大规制权限,导致混乱、多部门无明确规则的管制,这将使中国失去发展网络经济最可贵的时机,在亚洲和全球竞争中落伍。
上述观点各自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中美数字鸿沟的产生根源进行了剖析,充分揭示了中美数字鸿沟形势的严峻性。但是,它们没有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哪一种因素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哪一种因素是消除中美数字鸿沟的最佳突破口?
根据第一种观点,数字鸿沟的产生,是由于中美两国在国家之间和社会之间的整体实力存在着巨大差距,而整体实力之间的差距是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以缩短的。这是否意味着,中美数字鸿沟将会经历很长时间才能消除?果真如此的话,现有的数字鸿沟将会进一步扩大两国的整体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余几种观点,无论是企业的信息化问题、资本市场问题、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问题,还是制度性障碍问题,最终都要归结到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是等待呢,还是积极行动起来?是等待条件成熟呢,还是积极创造条件?这些,都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网络经济是一场革命,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任何一场革命的起点,都是新的思想观念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没有牛顿的科学思想的流行,就不会有产业革命;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当新的思想观念逐步取得领导地位时,人民群众中蕴含着的巨大潜力就会爆发出来,一切障碍和限制就会在人们的积极努力下迅速地被冲跨。
笔者认为,美国在网络经济上的国际领先地位,首先来自观念上的领先。政府、国会和美国民众,都对新经济持欢迎态度,都对其革命性意义予以充分肯定。中国与美国目前的最大差距,其实还是观念上的差距。如果中国从政府到民众都对网络经济在观念上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由政府牵头,从制度创新开始,对发展网络经济的各种限制条件予以坚决、彻底的消除,中国的网络经济就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就能在更短时间内实现。
中国面临观念革命
持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能与网络经济的革命性要求相适应?中美两国在思想观念上主要存在哪些差异?这些,就是我们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数字观念、时间观念、创新观念、风险观念、动态观念、人才观念等六个方面的观念革命,应是消除中美数字鸿沟的逻辑起点。
■数字观念: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经济的革命性意义。对于未来任何一个传统领域,互联网都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如果我们在网络经济上仍然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而且是中国未来的命运。
网络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互联性。互联性大大提高了市场的交易效率,使社会分工水平产生了飞跃,给市场和经济活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可将之称作网络效应。网络效应将随着网络的扩张而日益显示出更大的威力。互联性和网络效应对网络经济的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之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经济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它们包括快捷性、全球性、对称性、虚拟性、模糊性、知识性、复杂性、垄断性和公平性等。我们必须迅速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以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
■时间观念:由于网络经济的快捷性特征,使得时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产品生命周期迅速缩短,一种产品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天内变成主流化的产品,又可能在几个月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网络经济中强调要快速反应、抢占先机。从企业角度来说,不是大企业吃掉小企业,而是反应敏捷的企业吃掉反应迟钝的企业。从国家角度来说,不是大国吃掉小国、强国吃掉弱国,而是反应敏捷的国家吃掉反应迟钝的国家。
例如,美国政府率先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使80年代处于竞争劣势的美国,在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明星。北欧和日本在移动通信上先于美国一步,在未来的移动商务经济中将占据领导地位。又如,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实力上说,印度均不如中国。但由于印度政府抢先一步对网络经济采取积极扶持政策,使得印度无论在高速计算机和软件开发等关键领域上都领先于中国。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软件大国,国内软件业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印度IT出口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远东经济评论》甚至暗示,如果中印之间在IT产业上的差距继续扩大下去,未来亚太地区将不是以中国为中心,而很可能会是以印度为中心。
■创新观念:在市场变化迅速的情况下,企业要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并不断主动淘汰自己的产品。创新与灵活性成为企业的生命线。有了创新和灵活性,一个小企业可以迅速成长为大企业。失去了创新和灵活性,一个大企业可能会迅速走向衰败。
在美国,创新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人以能够独树一帜、充分表现自己而自豪,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美国在知识产权法规的制订方面和执行方面的严格程度是有目共睹的。政府、企业和大学也积极为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历届政府都在科研开发方面给予企业和技术研究部门较多的资助,在制订经济政策方面也更多地向那些教育部门和科研机构倾斜。美国巴尔蒂莫大学经济学家ZoltanAcs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是我们的创新能力”。
中国与美国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在创新方面的阻力较大,特别是长期推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较大的安全感和僵化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创新观念大为削弱,人们的创新能力不可能被充分激发出来。至今为止,中国的经济成就主要来自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模仿,网络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有人将中国的互联网称作“互抄网”,成千上万个网站提供的内容大同小异。中国电脑市场国有品牌的占有率在提高,但技术含量并未提高,大多数电脑公司从事的是散件装配。如果长此下去,中国的网络经济如何能繁荣?
■风险观念:在网络经济中,正反馈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互联性、由于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人们之间产生了频繁、迅速、剧烈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不断强化的正反馈机制。最初发生的一件偶然事件,会由于正反馈作用而不断扩大其影响,使细微的差别最终演变成巨大的鸿沟,甚至会导致系统的崩溃。这就是网络经济大起大落的主要根源之一,这就使网络经济既存在巨大的收益,又存在巨大的风险。
中国网络经济兴盛时,热浪铺天盖地;网络经济低落时,处处寒气逼人。人们刚刚为巨大的收益而陶醉,随即就被巨大的风险所击倒。美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无论网络经济是冷是热,美国投资者的反应都比较冷静,没有出现极度狂热或极度恐惧的状态。正是中国在风险观念上的巨大落差,导致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发展的支持程度远远落后于美国。
■人才观念:如果说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使资本第一次成为生产中的关键性要素的话,计算机和互联网则第一次使信息和知识成为生产中的关键性要素。
这一点,不仅反映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上,也反映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上一无形资产价值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更重要。由快捷性带来的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有形资产迅速贬值,甚至会变得毫无用处。相反,无形资产在越来越多的商务中成为主体,它由品牌、良好的客户关系、雇员的才能、业务流程与系统的内在经验等组成,对企业附加价值的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国家来说,人才和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使网络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为人力资本创造性的发挥建立起必要的组织制度和其他社会文化条件。
1.网络经济的理论内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巨大的信息量,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流动等等,这些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新形式和新特点的经济活动在社会中涌现,人们把这种经济状况称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最初是指网络产业经济,包括电信、电力、交通(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共同具有“网络”式的结构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经济特征,所以被称为“网络经济”。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不同的经济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采用的是我国经济学家乌家培给网络经济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他还指出“对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又包括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
2.网络经济的理论特征
网络经济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开放互连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各种经贸往来都是双向互动。(2)效率高效性。信息技术令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传输。(3)经济资源全球共享化。世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使市场空间加大,不仅局限于某个市场领域,甚至超越国界,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交流和相互依存。(4)经济活动虚拟化。经济活动打破传统的物理市场,在物理市场进行交易的同时也在虚拟市场也进行交易活动。虚拟商场、虚拟银行等纷纷涌现更加大了经济活动的虚拟化。
二、网络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生存的影响分析
1.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企业可以将员工、经销商和客户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个相关的网络系统。网络让企业基层员工也可以听到董事长的安排,可以从任何地方立即得到很多信息,信息可及时地传播到各处。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另外一个转型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组织决策分散化。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主要表现为:缩短企业生产周期,交易成本的降低,扩大市场范围。
2.企业产品消费个性化
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突破传统的规模生产,个性化需求出现在网络经济时代。在整个市场交易中,市场消费由被动接受转型为私人订制,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市场的主导,这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扭转的一个必然趋势。当然,发展科技同样重要,但是发展科技的前提就是要满足消费者定制需求,这样才会占有市场。
3.企业竞争合作常态化
社会上各个产业因为网络经济而发生改变,它不仅是新兴产业的孕育基地,更是传统产业转型的空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全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企业间竞争范围扩大化。网络经济环境使企业间价值创造能力出现融合现象,同行业同领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此。其次是企业竞争要素上的改变。企业的竞争在成本和质量等要素同等的前提下,拼的就是时间和技术,网络经济的发展在销售渠道上产生了多元化,同时也及时更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因此时间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小结
所谓数字鸿沟,指的是个人、企业或国家之间在信息技术上的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上的差距。“数字鸿沟”已经成为网络经济时代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难题。2000年以来,联合国、欧盟、经合组织、APEC、8国首脑峰会等纷纷围绕数字鸿沟问题展开讨论,认为这是数字化浪潮以来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2001年全球经济展望》指出,各国的互联网上网率有很大不同,这个因素使得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国家日益面临经济上孤立的危险。在美国有30%的人口上网,而发展中国家只有0.6%的人口上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上网率会有显著增加,但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有效参与电子商务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辅助服务,使得他们的竞争力受到损害。一份联合国报告指出:新经济仍然是一种富国现象,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在信息贫困中。据联合国的资料,非洲国家上网费每小时10.5美元,而人均年收入不到200美元,每百人只有1部电话。对于这些国家来说,面临的不仅是“数字鸿沟”,已经是“数字深渊”。在这些国家,主要面临的是生存需要、资源紧缺,是信息与食品、医院之间的选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满足人们在医疗、饮用水等方面的问题。
数字鸿沟不但存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而且存在于一个国家的内部。
数字鸿沟扩大了发达国家国内的贫富差距,使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在美国国内,大公司的首席招执行官或董事长的年平均收入过去只有工人工资的40倍, 90年代中期却是250倍。美国10%的高收入者拥有的资产,比剩下的90%的人拥有的资产总和还要多。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中国国内的数字鸿沟也正在出现。据调查,北京注册的互联网域名占全国37.87%,大多数中西部省份还不到1%。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上网用户数占全国的62.33%,排在最后的10个省市的总数只占4.36%。从整体信息化程度看,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如果以万人口域名数来衡量,东部地区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8倍。中国网络用户虽然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发生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只有0.3%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的740倍。中国城乡间的巨大“数字鸿沟”,也是导致中国与世界、中国各地区间“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二、数字鸿沟的危害
数字鸿沟带来的危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经济发展中知识投入的重要程度逐步上升,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土地等要素禀赋上的传统比较优势,已渐渐变得无足轻重。信息和知识的贫乏、利用互联网能力的低下、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流失,使得知识要素的稀缺变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难以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