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护理能力范文

康复护理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护理能力

第1篇:康复护理能力范文

方法:使用对比分析的实验方法,将病情和身体状况较为一致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而实验组则使用药物治疗结合早期康复护理的治疗方式,将一段时间之后两组的治疗结果同治疗前进行对比。

结果:对采集的三组数据进行Barthel指数评定处理,并经对比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能够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活动能力的提高和恢复,并且合理的设计不会产生副作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活动能力影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20-01

脑卒中是我国最为常见且难治的疾病之一,俗称为脑中风,在国内每年的发生脑卒中的病人约为200万左右。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易复发的特点给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脑卒中是向大脑输送血液受到阻碍而导致的急性疾病,脑血管的缺血或出血往往导致重者死亡,轻者瘫痪、虚弱,语言、行动和思维能力都受到极大的的影响,对患者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1实验资料

试验使用的采取的病例是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之间在某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者,选择病情程度和身体机能相近的患者60例,都符合我国对脑血管疾病制定的诊断标准。在经头颅CT证实为早期的脑卒中病情之后,同时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均存在肢体障碍,上下肢行动不便;②无意识障碍和思维不清等情况,也暂时无失语情况,能够配合训练;③排除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限制情况;④排除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和其他严重性疾病;⑤无精神病史,近期无抗抑郁、焦虑等治疗药物的摄入史。与患者签订自愿配合试验的协议,选择合适的试验观察对象60例,男女性别不限,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系统的康复护理组,有30例患者;一组为普通的药物治疗组,有30例患者。60例病患的年龄范围在45~70之间,患者之间的一般性情况如年龄、身体机能、瘫痪程度和体征等无显著差异,统计学P>0.05。

2实验内容和方法

整个实验是通过对不同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早期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将选取的患者按照指定的治疗方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治疗,每隔一个月进行治疗效果的评定和数据记录,通过分析数据和病人的外在表现情况来总结出不同治疗方案的对比实验结果。

2.1实验方法。具体的实验方法可遵循以下步骤:①患者住院之后进行神经内科对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恢复脑组织功能,缓解其他急性病症;②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③对康复护理组按照相应的治疗方案。即:“康复护理+药物治疗”的模式进行治疗,同时对普通治疗组按照常规的药物治疗方式治疗,维持三个月;④将每个月的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

2.2实验内容。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肢体功能恢复、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坐位训练、主动活动训练、站立走动和上肢日常动作训练等涉及到全身身体部位的物理康复护理,还有心理护理。

实验中治疗方案内容如下:普通治疗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使用阿司匹林75mg~150mg/天,辅以部分降纤药物和相关的中成药,然后根据病患情况来适当的调节用量;康复护理组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外,由专门的护士做三个阶段的系统性康复训练。第一阶段,患者肢体患处各关节被动活动、床上良肢摆放、定时翻身练习、早期坐位平衡训练和患侧起坐练习等等;第二阶段,坐站训练、日常进食、脱穿衣服、站立平衡、耐力训练和其他下肢训练;第三阶段,走路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平行内杠步行等。

2.3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国内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所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经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因此本文沿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100分满分制。对所得到的数据经合并分析之后,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使用w检验。

3实验结果及分析

将三个月之后的两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数据如下表1所示:

从表2中可知,治疗前的两组情况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外在表现情况都在不断恢复,而治疗阶段完成后两组患者的评分也有一定的提高。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案都对患者的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Barthel指数评定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值相差较大,说明康复护理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单独的药物治疗所起到的效果要大。

笔者除了对两组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外,还注意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情况和在康复训练中能力的恢复情况,如经过康复训练的患者比普通药物治疗患者更快和更好地完成日常的刷牙、洗脸穿衣等行为,而且在行走和肌肉活动控制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现。脑卒中患者对康复护理的积极配合能够提高完成的效果,心理护理内容能够及时地疏导病患及其家属的情绪、端正态度。

另外,虽然在数据没有明显表露出,但即使在选取实验对象时各身体机能相差不大,在实际治疗中,对药物和康复护理训练的敏感度也会存在个体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整套康复护理需多次实施才可有效,最好是每天都进行训练,由家属或者陪护来进行支持。

4结论

将早期康复护理系统地纳入脑卒中患者的常规治疗对于患者的活动能力恢复是有益无害的,正确的训练方法能够使患者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能力。虽然需要尽早开始,但是如果患者尚处于脑卒中急性期或者加重期,则需先稳定病情,否则会造成本末倒置。

第2篇:康复护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常规护理;康复护理;脑梗死;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状态

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系统常见病,中老年患者的发病率居高。其一般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容易引起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1]。本文经过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发现其能够帮助脑梗死病人迅速恢复,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156例脑梗死病人,男110例,女46例,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且符合中国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随机将156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8例,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心理疏导。对于脑梗死,患者常常会表现出沮丧和无助,甚至会因为自己的行动不便而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些都是患者康复的障碍,医护人员在发现患者有这些苗头的时候,就应该将念头扼杀在摇篮里。②良放置并按时变更。将患者功能位放置,并按时变更患者的。③定时按摩及活动关节。定时对患者的手、胳膊、腿、脚等进行按摩和活动,防止肌肉发生萎缩。④坐位、立位和步行训练。坐位训练时角度由小到大,时间以患者不感到难受为标准,立位时先手扶支持物站立,慢慢训练自己站立,步行时患者可以一手扶医护人员的肩膀,缓慢站立,待有余力后在迈步行走。⑤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患者自己穿衣、吃饭等进行训练,使他们逐步能够生活自理。

1.3疗效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和NIHSS等指标。评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生活自理,肌力5级;②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肌力3-4级;③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或加重,生活不能自理,肌力0-2级[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9.7%低于治疗组94.9%,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优质高效的康复护理干预是脑梗死患者身体得到恢复的关键,尤其是在早期进行专业而持久的护理,效果更加显著。医护人员在护理中要重视心理护理,将其与身体护理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面,向病人及其家属宣讲脑梗死的病理、发生、发展等知识,使他们对此病在头脑中有一定的认识,看清自己的病情。针对不同病人的心理制定不同的方案,对症下药,有语言障碍的病人,要经常鼓励其开口与人交谈,不要取笑病人,刺激病人的听觉神经如让病人看电视、听音乐等,尊重病人,在护理中多细心观察他们的反应和情绪,以便随时根据情况调整护理方案。可以将护理的病人聚到一起,由康复情况较好的病人现身说法,激励康复状况差的病人,效果将事半功倍。所有的护理都要考虑到病人的承受力,注意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不要盲目求快,欲速则不达,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训练强度要从弱到强,训练时间要从长到短,运动量要从小到大。脑梗死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潜能,康复护理干预越早越好。如果护理不及时,将留下后遗症,造成病人终身遗憾[4-5]。

本文通过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的对比,汇总各项数据后发现: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9.7%明显低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9%,治疗组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的NIHSS评分,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贾传珍.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2):224-226.

[2]刘瑛.偏瘫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程序及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6,15(7):11-12.

[3]荆满华.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0,16(3):83-84.

第3篇:康复护理能力范文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7(b)-018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activity ability and life quality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and to accumulat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providing premium medical service for those patients. Methods 48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1 to May 2012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assigned to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given telephone follow-up once a month to understand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condi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raised by patients′ families during nursing;50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May 2013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assigned to research group.They were given fami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SIAS and ADL evaluations were carried out for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fter 8 weeks of nursing,and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Difference of each STAS score and ADL score before interven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nd the motor function,muscular tension and total score after intervention in research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Fami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Cerebral apoplexy;Activity ability;Life quality

随着近年来高脂、高蛋白饮食成为人群主要营养摄入源,再加上快节奏生活及高压力工作状态引发的持续性生理应激,这均会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呈逐年攀升之势[1]。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急危重症,该病由于内化环境多种因素联合作用诱发脑内动脉痉挛、狭窄、收缩、破裂或闭塞,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患者常会并发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使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2],因此,探究一种安全、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案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据文献[3]指出,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具有良好的代偿及重组功能,虽然脑卒中会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但借助康复训练方案能使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的60%~90%。康复训练有药物不可替代的临床优势,不仅能帮助大脑充分发挥可塑性的生理特性,还能重建大脑侧支循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尽可能地降低致残率。当前在国内,由于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相应的知识及技能,导致家庭护理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4],因此,笔者自2012年6月起对部分脑卒中患者展开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实施家庭康复训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于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48例脑卒中“痊愈”(出院当天,经影像学检查颅内无积血且颅脑血管无破损)出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为56~80岁,平均(65.8±5.1)岁;缺血性脑卒中24例,出血性脑卒中24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5例,混合型偏瘫19例。选取本院神经内科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痊愈”(出院当天,经影像学检查颅内无积血且颅脑血管无破损)出院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为55~81岁,平均(66.0±5.3)岁;缺血性脑卒中28例,出血性脑卒中22例;左侧偏瘫15例,右侧偏瘫18例,混合型偏瘫17例。纳入标准:患者无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躯体脏器疾患;患者出院后至少有1名照护者,且照护者精神正常,与患者同居;患者无先天性肢体功能障碍者;听力正常且能配合完成问卷调查;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变性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协助本组患者制订康复计划,每月对其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康复计划的实施情况,并针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解释与指导。研究组患者采取家庭康复护理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 肢体正确摆放 不管是卧床还是坐在轮椅上,脑卒中患者都必须保持患肢功能位处于背屈位。卧床时,注意患肩上抬,舒展上肢,保持手掌心朝上,手指自然伸直分开。患肢底下垫一软垫。健侧卧位时于患者胸前放置一软枕,并保证患肢全部搁在软枕上,告知患者注意维持上肢前伸、肘、腕等关节自然舒展的状态,避免上肢下坠。患侧卧位时,为防止患肢受压不利于康复,应指导患者将患肢轻轻拉出,置于前伸位,将前臂外旋,保持掌心朝上,手指自然分开,告知取患侧卧位能使健侧肢体活动自如,减少诸多不便。坐轮椅时,可使用肩吊带固定患侧手,以固定肩关节及腕关节,防止因不留意地过度牵拉而造成关节脱落。在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应避免使用患肢输液。

1.2.2 运动训练 由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肢体运动的意义、注意事项及要领,护理人员可当面示范相关动作,要求患者家属作为家庭康复护理方案的重要执行人员进行模仿,护理人员应指出其动作的不规范之处,并再一次演示正确动作,要求患者再次模仿,如此反复,直到患者熟练掌握运动训练的方法。由于患者刚刚出院,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因此,先对患者采取被动运动的训练方式。被动训练内容主要涉及肩关节的屈伸、内外旋、肘、腕及指关节的活动等。当患者身体状态好转时,由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辅助运动,帮助患者做肘关节的屈曲与伸直,肘、腕及指关节的旋转屈伸活动,并进行手指精细功能的训练。每日均要求进行被动功能与辅助功能,3次/d,30 min/次。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可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刚开始训练时,可先降低运动难度及强度进行迈步训练(由旁人搀扶或借助拐杖),后逐渐上升难度进行自行徒步,可在清晨、傍晚进行。当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时,可指导患者练习越过障碍物及上下楼梯训练。

1.2.3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脑卒中患者由于疾病的后遗症,常常无法自我完成护理。患者家属应在生活中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可训练患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如脱鞋、洗漱、吃饭、如厕、穿衣等,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训练的难度与强度,避免患者因无法完成而对康复失去信心。

1.2.4 心理护理 患者在面对重大疾病时,通常会表现出焦躁、恐惧、不安等心理状态,由于脑卒中疾病的特点,该疾病将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系列后续影响,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患者常常会深陷苦闷。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态,若发觉患者情绪不佳,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调适,引导患者将内心苦闷述说出来,增加患者理解、体谅与包容的情绪体验。

1.3 观察项目

①干预后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残损评价表(SIAS)的评估,该量表共9个项目,主要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躯干平衡、关节活动范围、感觉、视空间认知、语言、疼痛及健侧肢体功能,总分为76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功能越佳。②干预后两组患者均进行ADL项目测评,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8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SIAS测评及ADL评估,对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取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出院后8 周末)STAS评分(活动能力水平)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各项ST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干预前后ADL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难治性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已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5]。据调查显示[6],我国脑卒中患者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32%幸存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日常活动能力缺失,这将会明显降低患者的自我效能,给整个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压力[7],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提升其生活质量是当务之急。家庭康复护理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培训,指导家庭照护者协助患者完成康复训练,此护理方法突破了传统家庭成员因自身技能欠缺所致的“替代护理”的局限性,并强调让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项目,最大限度地提升其自护能力[8]。

第4篇:康复护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 常规内科护理 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

在实际的生活中,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是目前社会发展研究的最主要的难题,一旦研究成功则对于人们的身体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脑梗死住院患者由于病情刺激环境变化,其他不良因素等影响,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不利于后面的治疗和干预,因此必须及时地进行干预护理。而该文采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2种方式的对比实践,逐步理解其中的护理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效果的某些差异。

1 护理方式

1.1 情志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护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情志护理,情志护理符合中医内经中所提出的思想,逐步根据现有的喜则气散和怒则气上等原则,针对原有的脑梗死疾病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亲切和蔼的态度,这样可以逐步揭开患者的心结,树立起其面对疾病的信心,缓解心中的不良心绪,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使其提高积极面对生活的热情,这样可以与患者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渠道,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其了解并所获取的专业性的护理知识。

1.2 饮食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必须要根据实际需求将由于脑动脉血管硬化引起脑梗死疾病患者的饮食进行严格控制,减少其中脂肪的摄入量以及做好蛋白质纤维的饮食管理,使得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的营养均衡效果,提高对外界的病菌的抵抗力,使得原有的疾病能够尽快痊愈,能够减少由于饮食问题所造成病情恶化的概率。不仅如此,对于护理工作来说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饮食需求来对其进行调整和管理,这样可以加强其足够的功效,充分体现设计因素,做到最好的饮食管控结果。

1.3 运动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可以通过运动护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管控,与实际的患者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其四肢血液的循环,为恢复四肢的功能和患者的行走活动奠定基础。在进行护理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将患者的锻炼事项进行调整,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及其锻炼强度,逐步地帮助恢复患者的基础性的身体功能。

1.4 起居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必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合理有效地安排休息时间,保证患者具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逐步地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得到平衡,保证身体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强患者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功能,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患者的自身恢复效果。而与常规护理不同的是,中医的辨证治疗能够保证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逐步了解患者的身体内部的各项指标,根据患者的实际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式,提高其护理效果。

2 护理方式相关讨论

在中医学的治疗管理中,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脑梗死疾病进行有机分类,一般来说,其应该是属于中风类疾病。在实际的治疗中,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每一个阶段进行有机划分。一旦患者体内的阴阳产生失调就会产生一定的真气脱散情况,四肢也会出现麻木瘫软的症状。脑梗死患者疾病的产生是医学治疗与护理上的一大重要难题,也是社会管理中重要的、全面性的要点因素,必须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与配合性,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与机体免疫力,制定好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实践能力,以此来对护理方案进行创新,这样才可以将不同的护理工作进行有机的开展。

3 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

3.1 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不足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经过详细地调查研究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医院普遍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自身没有做好具体的工作培养和岗前培训,综合素质水平不足,未能照顾到患者的病情需求,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部分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没有进行基本的岗前实习培训,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不足,在护理过程中一旦遇到不会的知识就容易脾气暴躁,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准水平较低,基本的工作职业道德缺乏,容易与患者之间产生一些矛盾。不仅如此,这样的医护工作者还容易使得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患者病情难以得到有效的平静和修复,这会严重影响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会造成整体的护理效果低下。

(2)在实际的工作中,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以及相应的证书。并且在实践中有专业的老前辈进行基本的授课,保证自己能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及时在工作中获取患者的信任,也能加深与患者之间的默契,保证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质量的有效提升。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患者大部分在进行具体的工作中都没有及时地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未能充分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而且很多时候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对于基本的护理技术掌握不扎实,往往会出现一些明显的错误,这样会严重影响实际的工作形象和医院的声誉。

3.2 脑梗死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原因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大多数患者都会惧怕治疗所带来的疼痛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工作很难在患者具有抵触情绪下进行开展。但是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患者的家属容易把患者现阶段情况恶化产生的结果的责任推卸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身上。因此,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熟练的技术,具备专业的知识理论,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使得患者能够给予护理工作人员信任,进一步推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治疗时,很多家属都不理解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的具体内容,往往把很多责任都推卸到护理工作没有做好,对于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理解,偏向于自己的家人。

3.3 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环境原因

在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中,医院的周边环境也会对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产生一定的问题干扰。一般来说脑梗死患者总是要寻找护理技能较好的护理工作人员来进行疾病的治疗。但是就我国现阶段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情况来看,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技术熟练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不算太多。因此,工作人员的有限性,也使得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往往要等待过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医院安排合理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陪护工作,避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而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4 对策

4.1 建立健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体系

在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中,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出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的隐患,首先要保证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护理工作知识或者丰富的护理经验。这样可以在实际护理中能够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完成具体护理工作不会出现差错。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考核,加快工作人员的思想变革和加深知识的巩固理解,考核合格后需要进行1~3个月的岗前培训,加强新员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科室的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相关的讲堂知识培训,培养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体系培养重要的人才。不仅如此,针对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必须及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理解现阶段患者的实际需求,减少部分隐患的产生。

4.2 优化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环境

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及时解决工作中所出现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医院也要定期的优化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环境,为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提供一个有效干净的场所。不仅如此,对于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才也要及时进行招聘、培养和挖掘,进一步提高整个医院的人才资源队伍质量。在进行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时必须要及时教导相关人员学习新进的知识、掌握进鲜的技能以及和工作相关的技术。与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及时了解患者新阶段的病情,并且针对现有的病情及时查找相关的资料文件,对某些症状进行特定性的分析,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在进行护理时,了解患者病情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与医生相互讨论,为患者的有效治愈增加助力。

4.3 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根据现阶段的研究调查发现,很多护理工作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就是护理工作人员与脑梗死患者以及家属之间的沟通有效性不足,并且时常会出现一些分歧矛盾。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服务工作态度,及时对每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让患者和家属都认识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的价值与作用,并且能够让他们认可这种工作的实际效用。不仅如此,在后续的护理中也要加强与脑梗死患者家属之间的联系,及时反馈一些患者在医院的现状以及现有的情绪波动问题,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及时地从根源上排除患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为患者能够有效治愈奠定基础。

4.4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

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积极组织护理工作人员,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学习医院的护理工作条例,加强护理工作病历的书写规范。从具体情况出发,理论上降低护理工作安全隐患。不仅如此,还可以与其他医院进行交流合作,定期组织相应的专家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专人代教的方法,保证每个护理工作人员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考核标准。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鼓励护理工作人员加深自身的思想学习觉悟,主动学习和深造,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建立专门的学习小组,定期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考察,明确基本的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对护理工作造成的威胁,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管理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其疾病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逐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促进该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瑾.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7):115-116.

[2]毕茹,李娜.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名医,2019(8):202.

[3]李成香.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5):218-219.

[4]王萍,汪芳.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比较[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11):1723-1724.

[5]张娜.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7):314-315.

[6]吴春妍,谭玲,赖春燕.时间康复护理方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1):1585-1586.

[7]康志娜.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OL].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4):162-163

[8]刘连红.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J].心理月刊,2019,14(23):105-106.

[9]邱伟红.家属参与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6):5273-5274.

[10]刘芳.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对比[J].中医药导报, 2014(11):104-106.

第5篇:康复护理能力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脑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归纳其康复护理措施。结果 46例患者完全康复且能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者24例, 可自理者17例, 生活需他人照料者仅为5例。结论 加强脑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康复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脑中风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仍然会存在下各种后遗症,包括中风后出现的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肢体障碍等[1]。肢体功能康复就是针对患者的肢体障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恢复肢体的感觉功能,减轻残疾和因残疾带来的后果,通过康复训练等措施发挥出患者潜在的能力,使患者恢复到发病前的行动自如状态,从而使患者能够生活自理,重新获得工作能力,重返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质量[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对46例脑中风患者进行了康复治疗与训练,患者的年龄在53~78随之间,还有一例26岁的年轻人,对其进行治疗后均留有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腿脚残疾、行动不利索、单侧肢体无力,7例患者半身不遂。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6例;脑出血6例,脑梗死17例,脑血栓7例;伴有高血压6例,2型糖尿病3例。对患者均采用颅脑CT扫描。

1.2 康复方法

(1)针灸康复

对患者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上肢取肩骼、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对其中32例采取针灸患侧的方法,其余14例患病时间较久,则先针健侧,后针患侧,即“补健侧、泻患侧”。

(2)运动康复

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一套合理的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或锻炼。选择一些适合患者的文娱体育活动进行功能恢复,如周一安排患者进行轮椅篮球锻炼,周二安排台球比赛等,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一天安排2次。规律地运动既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又可恢复患者功能和改善体质,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及早返回家庭与社会。

(3)肢体功能锻炼

对于半身不遂患者,我科为病人制定了一套规律的训练计划。由于患者不能下床活动,计划只能在床上进行。前期,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从坐起到站立到行走等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由简到繁,直到患者能够站立后指导其主动练习,每天2次,每次20min,直至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

1.3 康复护理

1.3.1 心理护理

由脑中风的病名可以看出,脑中风过程相当迅速,就像风一样变幻莫测。一般的患者都是突然从健全的正常人变为残疾人,突然丧失了生活自理等能力,心情难免沮丧,喜怒无常,难以捉摸;而且患者对于后遗症往往存在担心、忧虑的心理,并害怕与人接触,担心受到歧视。这时,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及时给与正确的心理辅导,真心给与患者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与训练,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 护理

患者脑中风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面向健康的一侧,不让其向后扭转;然后可以尝试患侧卧位和仰卧位,通过不断变换使肢体得到活动,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患者长时间采取同一姿势而痉挛。护理人员还要提醒患者及患者家属尽量避免采取半坐位,以防对下肢造成压力而不利于恢复。患者家属可为患者进行关节被动运动,经常为患者退步进行按摩,有利于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1.3.3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制定一套健康的饮食方案或者提醒家属多准备清淡适宜的食物。患者的食物应易于消化,提醒患者多食鲜菜、新鲜水果,多饮水,少食盐,忌食辛辣、油腻、肥甘,禁吸烟、饮酒。健康的饮食方式也会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

1.3.4. 康复训练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站立平衡训练时,身体左右侧弯和前后倾斜会容易使患者摔倒,护理人员要在一旁耐心指导与搀扶,帮助及早患者恢复平衡感;在患者进行迈步练习时,护理人员要牢记不宜用力牵拉患侧上肢,因为患侧的上肢恢复一般较下肢困难,若将处于瘫痪状态的肩关节紧张性的肌肉拉伤,会给后来的恢复造成极大障碍;在患者进行登梯训练时,要将患者扶到靠近栏杆一侧,以防患者跌倒。

1.3.5. 安全的护理

( 1) 进行平衡锻炼或者登梯、文体运动时,护理人员要时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保持患者心率平稳。如果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心律不齐增多至10 次/ min 以上,脉搏大于 140 次/ min,血压太高时,要及时终止训练,将病人扶入病房休息。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运动量进行适度控制,一般不超过30min,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患者不适应时应酌情减量。

( 2) 由于患者存在肢体运动障碍,运动功能差,尤其是半身不遂的患者,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如果没有东西依靠时,患者做以下动作时容易摔倒。当患者企图从坐位上站起来时、从床向轮椅转移时、从轮椅向床坐便器转移时,护理人员需要在一旁给与指导与监护,缓解患者因步行中精神过度紧张而发生绊脚与摇晃;当患者需要越过障碍物、上下楼梯时,护理人员要确认这些动作的安全性;另外,后遗症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行动上的不便,也让患者在解决生理需要时出现困扰,这时,护理人员要帮忙患者顺利如厕,缓解患者的忧虑紧张心理。

2. 结果 46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经过疗养康复治疗后,有24例完全康复,已重新返回工作岗位;17例仅能够生活自理,还不具有继续工作的能力;有5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人员及家属的照料。

3. 讨论 疾病三分治,七分养[4]。对患者进行有效合理的护理,是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与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5]。本文就脑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康复治疗方法,然后对康复护理进行详细的阐述,强调了护理工作对于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性,以期医院与患者家属注重对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护理工作,降低患者二次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周立萍. 脑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体会[J] 吉林医学, 2010,5(12):213..

第6篇:康复护理能力范文

【摘要】严重创伤是在不可抗拒和不可预料的突然外界力量作用下,对人体造成的多发甚至致命的脏器和系统的损伤。构成了骨科创伤后危重创伤的机遇和频率。及时、准确、高效的挽救、治疗、康复护理,是降低伤后危重并发症致死致残率的关键。针对1200例创伤病人,实施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护理、而达到了预期目的。

【关键词】创伤;康复功能锻炼;护理;临床资料

近两年我科共收治创伤病人1200例,年龄最大98岁,最小12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7天。

外力作用常使骨的完整性、连续性遭到破坏,或使骨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形成骨折或脱位,骨折或脱位的骨端往往对周围的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对肢体的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使患者尽快得到治疗和恢复肢体正常功能,我们采用了由责任护士系统化给予讲解,正确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护士长、护理督导员床边深化的办法,使病人从被动-主动-肌力训练,从而提高病人康复意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防止肌肉萎缩和行走功能障碍,尽早达到康复。笔者从临床护理中发现无论是软组织损伤、骨折还是关节脱位或其邻近组织都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只有正确认识组织反应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利于恢复。功能锻炼的部位主要分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脊柱部位,根据损伤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方法。下面着重叙述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

1 被动康复功能锻炼

在病人全身情况允许和固定有足够稳定性时,尽早开展病人肢体的被动运动。功能锻炼的强度不应以起疼痛,关节的活动幅度要逐渐加大,但频率要小,这种运动要求病人健手助力,随时随地进行,直至肌肉出现收缩。

2 主动运动康复功能锻炼(骨折早、中期)

此期主要达到的目的:减轻疼痛、清瘀退肿,加速骨折愈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主动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主动运动训练活动关节、可牵拉、伸展肌肉、韧带和关节囊。当肌肉出现收缩时,根据不同的肢体确定不同的锻炼方法:

2.1 上肢骨折

2.1.1 锁骨骨折:锁骨桥架于胸骨和肩峰之间,为唯一联系肩胛带与躯干的支架,骨折后局部可见肿胀,患侧肩部下垂,且斜向前内方,局部压痛。局部固定后就可指导练习,作握拳、肘关节的各种活动,肩关节外展、后伸、挺胸、双手叉腰动作。禁做肩前屈、内收等动作。使用“T”形夹板者,注意夹板垫好,不要压迫皮肤,争取仰卧位,保持夹板不移位。固定解除后可作肩前屈、肩关节选择、两臂划船动作。

2.1.2 肩关节脱位:由于肩部瘀血致肩部肌腱、滑囊广泛性粘连而并发外伤性肩周炎,由于固定不当,使破裂的关节囊未得到修复而形成习惯性脱位。复位后,必须经过2~3周的外固定,使关节囊得以修复,防止习惯性脱位的发生,功能锻炼主要练习腕动,如抓空增力、上翘下钩等,一周后行肘关节、肩关节屈伸活动,2~3周后逐步作肩关节各方向运动,如双手托天、手指爬墙等。

2.1.3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并发症为: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和晚期出现肘内翻畸形。骨折片可伤及肱动脉及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应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的血液循环及感觉、活动情况,密切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肌肉供血不足等症状。复位固定后,早期即在肩、肘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作上臂的静力性收缩、舒张活动。此外,作手指的“抓空增力”“五指起落”,腕关节的“屈肘施肩”及耸肩活动等,7~10天内作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中期加大运动量,增加肘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活动,但注意屈曲型骨折避免过度屈曲,伸展型骨折避免过度伸展。

2.1.4 前臂骨折:前臂骨折中,桡尺骨干双骨折最多见。多表现局部肿胀、疼痛、肢体畸形、旋转功能障碍等。复位后早期应注意患肢疼痛肿胀及肢端循环。尽早行功能锻炼、固定。早期行手指、肩关节活动及上肢肌肉静力舒缩活动,但不宜作旋转活动。拆除外固定后练习肘关节的伸直、屈曲旋后、旋前等活动。

2.2 下肢骨折:

2.2.1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多见老年人,病人受伤后髋部疼痛,患肢失去载重功能,并有外旋畸形。加之此骨折位置高、血运差、愈合慢。骨折后病人需长期卧床,易形成多种并发症,卧床后,指导病人将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穿防旋鞋,练习股四头肌的静力性舒缩活动,保持身体的力线,膝下枕头可影响血运,预防髋关节假体和皮肤/组织受压时间过长,避免腿部交叉或关节内旋。二天后应锻炼固定肢体的肌肉,使用CPM机锻炼肢体。早期不宜起、坐、盘腿,上肢行肩臂腕肘关节功能活动,下肢可行踝关节屈曲活动,膝部不可内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术后1~2周可指导教会病人正确使用双拐及行走器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 扩大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拉伤。早期扶拐行走要四点支撑,即双手(臂),双足持重,但以双臂持重为主。患肢在半年内逐渐持重,过早负重将增加髋臼点负荷。防止外伤。

2.2.2 膝部骨折(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骨折都位于关节内或者关节附近,故对膝关节屈曲功能和负重行走功能都有直接影响。骨折愈合后影响关节康复的主要原因是膝部关节囊,肌腱,韧带的粘连和挛缩,因此主要康复锻炼是早期行髋踝趾关节的屈伸活动,也可促进髌骨的上下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功能恢复。

2.2.3 脊柱骨折(腰椎):骨折后,前纵韧带局限性曲张和形成血肿而致脊椎功能障碍。脊柱因创伤血肿、废用,后期可致腰背肌挛缩,筋膜粘连,脊柱僵硬,缓冲力差,且容易再次受到损害。指导、教会病人作腰背肌锻炼,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工作,早期功能锻炼,可加强腰背肌肌力,防止骨质疏松,维持脊柱的平衡,避免和减少后遗慢性腰痛。第二天行直腿抬高,一周后行五点支撑法练习,2~3周后行三点支撑法练习,3~4周后行四点支撑法。

3 肌力训练(骨折后期)

在骨折愈合后,才能逐渐进行肌力训练。上肢可用拉力器或固定物等器械,训练前臂屈肌;用捏皮球或握核桃的方法训练手指屈肌,用不同的握式或握力训练屈腕和屈肘功能。下肢主要是负重训练,开始负重在健肢逐渐移向患肢以不痛为准,其后练习行走。循序渐进,其强度和熟练要以患肢的承受力而定。达到主要目的是:争取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尽快地使肌力和肌肉的运动机能最充分最迅速的恢复正常;加强四肢骨关节运动训练,使骨骼接受各种应力刺激,恢复骨骼的抗弯、拉、压、剪切能力。

4 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帮助病人完成整体康复目标,使之达到全面康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几年通过采取了系统的指导及功能锻炼,认为功能锻炼一定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量力而行,特别老年人,不可急躁过猛,避免不利于骨断端稳定的活动。以不让病人感到痛苦和疲劳为宜。骨创伤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尽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康复护理是骨科护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极大地减少和避免了各种老年骨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肌肉痉挛、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提高了病人的康复自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涛主编.实用康复医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7篇:康复护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49-0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退行性关节病所导致的关节僵硬,屈伸障碍等,主要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1。膝关节置换术能增加患者的活动能力、减轻关节疼痛。术后患膝功能恢复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手术成功与否,而且取决于术后的功能锻炼,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对防止关节粘连,恢复关节功能起着重要因素,不仅是提高术后效果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使病人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2。我科自2010年至2011年通过对52例此手术患者实施功能康复训练,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龄53~71岁,原发病类型:退行性关节炎3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屈伸受限,经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本组患者均能完成锻炼计划,无一例发生感染,12天膝关节屈曲均>90°,术后14天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2°~118°,优良率达97.12%。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1 例感染。临床效果满意,经随访6个月~1年,52 例患者关节活动恢复良好。

3 术前护理

3.1 心理护理 患者因为长期膝关节疼痛,又对膝关节置换术不了解,所以会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因此,术前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及家属对此种手术有所认识,消除疑虑,树立信心。

3.2 术前康复训练

3.2.1 有氧运动,目的是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3.2.2 受累关节附近肌肉的力量性训练(1) 股四头肌训练:嘱患者用力收缩,使膑骨上提,肌肉坚硬,稍等片刻,然后放松,如此反复,每小时1次,每次3~5min,(2).踝关节的全范围的运动:指导患者主动做患肢足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

3.2.3 直腿抬高运动:病人平卧或半卧,患肢伸直抬高离床20cm,停顿5秒,并进行患关节的抗阻力屈伸运动3。

3.2.4 指导并教会病人使用助步器,并告诉其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为术后康复训练做准备,使病人术后更易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3.3 术前其他准备:(1.)术前3 d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为术后做准备。(2.)了解患者以往的过敏史、药物史、手术史既往病史及患者心、肝、肾功能情况。(3.)术前6 h禁食、4 h禁饮,以防术中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妨碍手术进程。(4.)皮肤准备。术前剪趾(指)甲,避免产生感染灶。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常伴呼吸循环疾患,协助患者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做好交叉配血,手术区皮肤避免损伤,保持完整性。

4 术后护理

4.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平卧位。术侧肢体应抬高,下肢弹力绷带外固定,同时观察肢体肿胀程度、肤色、温度及感觉的情况。手术后双下肢恢复知觉后应立即进行踝关节主动伸屈,股四头肌收缩练习,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严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

4.2 伤口引流 术后保持负压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翻身时避免脱出。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做好记录,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以防止感染。

4.3 术后1~2天康复训练 (1)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疼痛减轻的情况下,指导患者主动做患肢足踝背伸屈活动,其作用收缩腓肠肌,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疼痛,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每小时1次,每次3~5min,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运动。方法:嘱患者用力收缩,使膑骨上提,肌肉坚硬,稍等片刻,然后放松,如此反复,每小时1次,每次3~5min,其作用是收缩股四头肌,增强下肢血液循环,消肿止痛,防止肌肉萎缩。(2)直腿抬高运动3:病人平卧,患肢伸直抬高离床20cm,停顿5秒,并进行患肢关节的抗阻力屈伸运动,运动过程中应由被动转变为主动。(3)术后第二天患者可坐起并协助患者练习按压膝关节,尤其术前伴有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将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轻轻下压,使腿尽量伸直,每次都要维持五分钟左右,到患者不能忍受的疼痛为止。硅球拔除后行屈膝屈髋运动,原则上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直至屈至80°~90°。

4.4 术后第三天继续行以上功能锻炼并进行:

4.4.1 悬垂小腿动作:仰卧于床上,利用双肘及健侧肢体的力量将身体移向床边或在陪护人员的帮助下,坐于床边,双侧小腿自然悬垂于床沿下。

4.4.2 坐于床边,两腿自然下垂,健侧足与小腿放于手术侧足踝上,做向下悠压的动作,慢慢地尽量屈曲膝关节,在最大屈曲位时保持5-10秒钟

4.4.3 坐于床边,两小腿自然下垂,健侧足勾于患侧足跟部,协助患侧小腿做向上抬的动作。

4.4.4 抱大腿动作:坐在病床上,双手抱住大腿下1/3段,缓慢用力将大腿向上提,使膝关节呈屈曲状态

4.5 行走练习:在陪护人员的保护下扶助行器练习平地行走。

第一步: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将身体重量置于助行器上。

第二步:将助行器移向前方,并确保它已放置平稳。

第三步:迈出手术一侧肢体,将足放在助行器中间的区域,使脚跟先着地,然后让整个脚掌着地。

第四步:站稳后身体向前侧,再迈出健侧腿。

5 出院康复指导

5.1 继续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注意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防止关节肿胀、积液。

5.2 行走时应每天增加行走次数,其次才是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行走时应使用助步器或拐 杖来保护关节。

5.3 回家一周后可使用静态自行车进行康复训练;术后六周内避免跳舞、体育运动等(游泳除外)有强度的活动。

5.4 应避免进食过多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适当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蛋类、豆制品、新鲜水果等。

5.5 防止便秘:应注意增加粗纤维事物的摄入,如新鲜蔬菜(韭菜、蒿子杆、芹菜等),多吃水果如香蕉,也可饮蜂蜜水(糖尿病患者除外)。

5.6 控制体重:避免造成人工关节负担过重。

5.7 伤口如出现渗液,红、肿、热、痛,应立即就诊,遵医嘱使用消炎药。

5.8 如出现感染遵医嘱及时使用抗生素;避免细菌随血液循环进入关节腔,引起假体感染。

6 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但如果术后康复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不得当,膝关节伸屈度往往不满意。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对防止关节粘连,恢复关节功能起着重要因素4,不仅是提高术后效果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使病人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关节病的有效方法,也是较大的关节重建手术,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的术后病情观察,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复锻炼是确保手术成功、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沈研,孙硕,李志锐,等. 72例高龄同期行双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J]. 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05):55-57

[2] 吴文栩,邢小利,杨胜武,等.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J]. 护理杂志, 2011,28 (10):36-37

第8篇:康复护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脑梗塞;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当前医疗设备先进,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脑梗塞患者的存活率,但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为了使脑梗塞患者尽快有效地恢复其社会生活,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程度,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进早进行康复护理。

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对6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临床资料

选择的62例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病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均有一侧偏瘫,无意识和严重的智力障碍,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46~75岁,将其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5岁,住院时间最短23天,最长45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和既往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与入院后即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根据病情,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法。

2.1卧床期训练

以患肢的被动运动为主,诱导并强化患肢的主动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抗痉挛。定期翻身,每2小时一次,以健侧卧位为主,也可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使用。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放在枕上,掌心向下;患侧下肢稍微弯曲放在健腿前。患侧卧位时,患肩向前,肩关节呈900,肘关节伸直呈1800,手指伸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向后呈稍微屈膝状,健侧下肢在前。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肩胛下垫一小枕,使肩关节处于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分开并伸直;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大腿稍向内加紧并稍内旋,脚掌下垫枕或足板托,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以防止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内外旋。在偏瘫状况有所改进时即进行床上翻身训练,首先让患者做好翻身前的准备,即双手交叉向前平举,指导患者屈肘、用健手搭于病肘,将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躯干旋转的同时,以健侧带动患侧,进行向健侧翻身的练习,然后护士协助患者达到良肢位。在进行向患侧翻身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健侧上下肢的力量,但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卧位。

2.2坐站位训练

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依次进行床上长坐位、床边坐位、从床上向轮椅的转移、坐站位训练。首先使患者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用健手支撑身体,肩部前倾,抬头坐起,重心移至臀部,护士应站在患侧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在向轮椅转移时,要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支撑身体,身体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移动躯干,将臀部摆至轮椅上;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可开始进行站立训练,护士站在患者的正前方,让患者的健手搂住护士的腰部,护士的一只手将患侧手固定予一侧腰部,另一只手放在患侧掖下支撑患者的躯干,利用腰部向上的力量站起。重心先放在健侧下肢后逐渐转移至患侧下肢。在保证正确的站姿后,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保证其安全,为下一步的行走训练做准备。

2.3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强调患侧持重能力及膝关节屈肌和踝背肌的训练。当患者能站立15~20分钟无疲劳感时,即开始步行训练。步行康复时帮助患者扶支撑物站立,多次反复后让患者徒手站立,开始步行时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如患者有需要则陪伴患者练习步行。

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时,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随着肌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瘫痪肢体功能状况选择训练项目及活动量,并逐渐增加,每日以护士――患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护理指导,每次1小时,每日一次。一般认为,抗痉挛肢位、变换和肢体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在病后马上就可以开始[2] 。

2.4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

应用简易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Ⅰ级<50分;Ⅱ级50~84分;Ⅲ级~95分;Ⅳ级~99分[3]。

3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见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由表1可见,经x2检验,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康复效果康复组明显由于对照组,且康复组未出现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和各种畸形,缩短了康复疗程,而对照组为给予任何康复治疗,有些患者可能自发的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进行某些运动功能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往往不够及时,不够正确,出现了2例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1例肌肉萎缩。

4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恢复疗法,而且早期康复可能大大的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化、关节萎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脑血管病的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替代的。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早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训练前,对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进行评估,分别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以提高康复水平。

康复组的病人由于在早期就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使患肢处于良肢位,保证了肢体处于功能位,结果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实践证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营养状态。同时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的影响[4]。

脑梗塞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自然恢复能力,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早晚有关[6],康复组的训练结果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早期护理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减少脑梗塞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2.

[2]许治强、周伯荣、梁燕玲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4):225.

[3]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9.

第9篇:康复护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损伤恢复期 康复护理 认知功能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58-02

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iury,TBI)是严重的脑外科损伤疾病,即使存活也会合并不同程度地运动及认知等综合功能的障碍,急需进行康复治疗,对伤后的患者进行积极的康复护理干预,是减少残障,全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其重返家庭及社会,本文通过观察探讨损伤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方法及其对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总结其临床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78例脑损伤恢复期患者,男41例,女37例,年龄在13~58岁,平均年龄为34.5岁,均经颅脑CT或MR确诊为TBI,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均在5分以上,外伤后昏迷时间均在6h以上,均排除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及其它颅内占位性病变史,颅脑损伤后昏迷时间在12周以上,其中硬膜外血肿(EDH)21例,脑挫裂伤34例,硬膜下血肿(SDH)13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ICH)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干预,采用第2版的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LOTCA)对两组护理前后效果进行评定,观察对比两组认知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等方面均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应用神经外科的常规治疗、穴位低频电刺激及高压氧等治疗,住院期间均在管床医生口头嘱咐下,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基础康复训练,出院后接着由患者及其家属自行进行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干预,包括三级康复训练(1)一级康复训练:早期对患者在神经外科的病房中进行常规治疗及早期的康复训练,主要针对的是抗痉挛的康复,包括肢体的被动训练、抗痉挛姿位的摆放、卧位坐起、腰腹肌及深呼吸的训练、健肢主动活动的指导训练、站起训练和坐位平衡和,每天训练1次,每次持续30min~40min,每周进行5次。(2)二级康复训练:对患者在神经外科病房中或在康复病房中进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上下楼梯训练、站立平衡、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单腿站立,全面提高患者的行走功能,每天训练2次,每次持续30 min~40min,每周进行5次。(3)三级康复训练:对患者在家中或在社区内继续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包括患者日常梳洗、穿衣、吃饭、处理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提高患者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每天训练2次,每次持续30 min~50min,每周进行5~7次,社康医生、护士常规2周上门指导康复训练1次[1]。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第2版的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LOTCA)[2]对两组护理前后效果进行评定,LOTCA认知评定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均得到权威认证,具有易操作、项目简化及费时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脑损伤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评定。LOTCA评分主要分为7个方面,共有26个子项目,最低评分为1分,在不同的子项目中最高得分分别为4、5、8分,其总分为119分。最终分数越高,表明认知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LOTCA评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消化道出血3例(7.7%),关节僵硬4例(10.3%),继发感染4例(10.3%),中枢性高热5例(12.8%);对照组发生消化道出血11例(28.2%),关节僵硬14例(35.9%),继发感染5例(12.8%),中枢性高热19例(48.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第1、3、6个月末LOTCA评分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第1、3、6个月末LOTCA评分比较[x±s]

3 讨论

康复训练中其中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认知功能训练,主要是在患者未恢复意识前进行相关的促醒训练,包括疼痛刺激、抚摩刺激、听觉刺激、语言刺激等,每日训练3~4次,每次持续15~30min。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逐渐有所改善时,应针对性地对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程度及领域进行训练,并结合视、听、触及运动等多方面的感觉进行综合配合训练,其中包括训练注意力、定向力、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知觉与感觉能力等,原则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进行个性化的针对性训练,每训练2次,每次持续15~30min[3]。TBI可引起感觉、运动及认知等功能的障碍,因此,早期对TBI患者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对减少TB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全面提高其生活质量,协助其重返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损伤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其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明玉,舒宝军,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8,5(30):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