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护理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藏区优质护理构想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我院所在地乃是阿坝州府所在地——马尔康是充满神秘的高原之城被誉为“高原明珠”。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来自是牧区人们的生活和习俗更是天壤之别就是这种沿袭几千年的文化更增加了其神秘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州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医疗救护方面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不断深入1~藏区护理工作也得到加强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为藏区农牧民提供优质的护理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开展儿科优质护理的构想及护理措施阐述如下。
我州特别是草地四县护理人员资源现状
目前藏区护理人员存在的较多的问题:①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②学历层次较低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没有分配本科及大专毕业生造成护理人员断层严重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儿科是个特殊的科室显得更为突出;③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没有形成老中青护理梯队。
儿科优质护理的构想
藏区特有和民族生活习惯在尊重以上的基础条件下开展优质护理尊重、尊重民族生活习惯在此前提下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儿科优质护理的措施
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常用的藏语提高与患者的沟通水平有条件者可以配备藏语翻译同时认真学习本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一定的宗教知识学习风俗习惯把自己融入到农牧民群众中减少距离。
改善住院条件在现有条件下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备有剪刀、针线包、张贴儿童卡通画配置电视让患儿能看上动画片使患儿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治疗。
转变传统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功能制护理实行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每个护士对其所管理的患者实行连续、全程的护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与绩效挂钩确保了护理质量。
改变护士排班推行APN连续排班:改变了以往传统排班方式将护士意愿融入了APN班加强了薄弱时段即中午和夜班的力量大大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护士工作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简化护理文件书写:简化了护理文件书写使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节约了护士的时间把时间还给了护士把护士还给了患者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解决患者的问题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
对学龄儿童实行人性化管理:我科护理人员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改进临床护理服务将PD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在了护理工作流程中重视患者和家属的共同感受为解决学龄儿童在恢复期的学习和治疗。同时我科还改进了护理服务坚持随到随治疗原则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深化优质服务内涵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强化落实:随着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对宣教知识进行藏语翻译后印刷成宣传单发给家长。因此我科加强了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开展了每个月1次的业务学习业务查房每天1~分钟的专业知识学习让护理人员掌握的知识更加扎实和全面。避免了因护理人员专科知识不扎实所造成的无法准确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医护回答不一致而带来的医患矛盾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结果
患者在出院前由患者家属填写患者满意度调查表5例患者均满意例另外1例对语言沟通不太满意。满意度97.8。见表1。
讨论
本文通过对来自农牧区的患儿进行护理使护理人员学习了本地藏族语言和一定的宗教知识护理业务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藏族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本地工作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余明珠,丁梅月.影响整体护理深入开展的相关因素和对策.实用护理杂志,,18(9):11.
黄慧根,陈凌,黄红友,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1,1(5):1-1.
关键词:儿科;护理人员配置;现状
0引言
从国家政策来看,也制定出护理事业目标和主要任务,护理人员数量也出现了大量的递增,临床实践护理服务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不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疾病多样化,当前护理服务依然无法满足基层群众的健康要求,尤其是儿科疾病在诊治,预防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护理人员的配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护理质量[1]。
1儿科护理人员的编制
当前,护理人力资源大部分情况下,是按照临床护理比值进行合理配置,还有一些按照护理工作量测算值进行配置。郑显兰提出观点,差异化的专科病区护理操作所需时间不同,相同床位的护理工作总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简便的床护比作为预判护理工作量的标准,同时来判断出需要护理人力的方法无法吻合临床的实践所需。按照护理工作量核算护理人力基本上都是按照具体的需求设置岗位为准则,在合理监测护理工作量的前提下,利用工时核算进行护理人力资源科学化配置的手段,当前绝大多数医学专家都是按照工作量来核算护理人员的编制。从目前儿科医院的床护理比例现状来看,为1:0.4,不过国内一些研究显示,这种配置比例已经很难符合和达到临床实践中护理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因此相关的医学专家建议,应该将床护理比例提高,以1:0.79最为适合。不过这些配置数据同欧美一些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距离,其床护比大多维持在1:0.53-1:1.22相互之间[2]。
2儿科护理人员的结构设置
2.1学历结构
当前,我国护士的学历结构也在趋于优化,本科护理比重急速递增,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比重也在逐渐递增。充分考虑到医院的长远发展,医院自身应该充分的提升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护士的比重。从国家政策上来看,我国护理事业总体的规划方针就是,不断的改良护士队伍结构,不断的递增大专层面的护理比重。逐步的缩减中专层次的护理比重。制定该学历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高效的体现出中级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特点和高级护理人员的业务引导效果,让基础护理以及专科护理质量得以有效地提升。
2.2年龄结构
当前很多医院的规模不断地扩大,护理人员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医院护士的年龄也朝着更加低龄化和年龄化的方向发展,从西北某儿童医院护龄小于4年的护士比重来看,在整个医院护士比重占到了40%多。不过组建年轻化的护理团队也会在一定程度给护理管理者自身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机遇。低龄化的护理人员出现护理差错率会相对偏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护理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不过相对而言,护理队伍的低龄化会更兼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充分的潜力。护理管理者必须要从护理人员自身入手,充分地发挥出护理人员自身的潜力,强化培训力度,让低龄化的护理队伍培养出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护理实践能力,在护理工作中逐渐成为中坚力量。
3相关措施
3.1儿科护理人员必须要转变职能
因为生物医学模式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变和护理人员自身的配置比例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护理人员工作任务基本上都是进行协助治疗上,但是其他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沟通协调等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地落实和发挥。因此在人员匮乏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只能够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相关的护理操作实践,基本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机械化的劳动会在一定程度让护理人员出现疲惫感。所以无论是从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价值还是从患者自身的方面进行考虑,都必须充分地进行儿科护理人员的职能转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患儿提供更加系统的医疗服务。
3.2不同级别管理人员在护理人员科学配置中所处角色
为了能够更好的构建合理的评估机制对护理人员配置的科学性进行预判,以此更加优化和改良护理人员配置计划,因此相关的护理管理部门,譬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护理部主任等等有关级别的管理人员在护理人员科学化配置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充分的考察,对当前的配置在临床实践运行中的作用做出预判同时归纳整理,研究其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改良,最大限度地保障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针顺应实践工作的需求。
3.3儿科护理人员必须依据所需分层次的运用
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护理人员运用来看,基本上都是围绕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岗位职责,学历等方面进行划分层次的运用。这属于一种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改良护理人员的留任情况。相关的临床实践表明,护理人员的分层次运用对于护士职业规划,缩减护士流失率,递增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感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4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对护理人员的编制,框架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的介绍,以期使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加强对于儿科护理发展的关注度。相关的护理管理部门应该递增病区护理人员福利待遇,健全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手段,以此更好地稳固护理队伍,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提升护理总体质量,最终更加满足医疗改革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显兰,郭蓉.儿科护理人员配置现状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2,(15):134-135.
[2]孟亚军.浅述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现状及应对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5):222-225.
良好的语言沟通是融洽护患关系的保证。儿科护理中的沟通对象不仅包括患儿,还包括其父母,沟通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沟通过程中既要考虑患儿的年龄特点,又要兼顾家长的反应,恰当地运用语言性沟通,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与合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与患儿的沟通
医院常被儿童认为是最不安全、最可怕的地方。陌生的特殊环境,特殊的药味刺激,疾病本身带来的不适及各种侵入性治疗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与创伤,使他们常常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接待患儿,使用患儿的小名或其他昵称称呼患儿,面带微笑,态度和蔼,目光温和。
了解患儿惯用的词汇及特殊的表达方式,使用患儿易于听懂和接受的语言及方式同患儿进行交流。声音平静、缓和、温柔、亲切,要表达出对患儿的关心和爱护。交谈前可用玩具作为引导,交谈时注意尽量与患儿的视线保持水平,避免凝视,避免突然改变姿势或迅速移动位置,以防引起患儿恐慌。
交谈过程中,注意耐心倾听患儿的谈话,鼓励较大患儿自由表达自身的感受,特别是焦虑、恐惧情绪,以减轻压力。对患儿的过错不应责备或取笑。对于患儿表现出的不成熟行为,如哭闹、挣扎等应表示认可,而不应恐吓、威胁,要耐心的进行疏导,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其勇敢地面对痛苦。如告诉患儿:“打针会有一点痛,但是比你小的小朋友都能忍得住,相信你也会很坚强”。
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差,在交流中可以恰当的运用肢体语言与患儿沟通,如与患儿游戏,拥抱患儿,抚摸、逗引患儿,减轻患儿对护理人员的陌生感。真诚的与患儿进行交往,平等的对待患儿,做患儿的“大朋友”。取得患儿的合作是与父母进行沟通的重要基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2与家长的沟通
由于患儿的理解及合作能力受到年龄的限制,因此大量的沟通需要与患儿家长进行。交谈过程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及科学性,使用恰当的言词称赞患儿,表达对患儿的同情,与家长产生共鸣,取得家长的信任与合作。
选择适当的时间,避免在患儿哭闹时与家长交谈,语言通俗易懂,不要过于专业化。说话时语调适中,语气温和诚恳,使其听后感到亲切信赖,无形中缩短与患儿及家长的距离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
父母是患儿的代言人,患儿进行的每一项护理都必须取得父母的同意。因此在为患儿进行检查治疗时,应详细向父母解释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打消其顾虑,促使其积极与护理人员合作。新晨
现代儿科患儿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疼爱,在护理过程中,常常遇到疑问及某些过激的言语,护士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谅。保持微笑的面容,冷静平和的心理。不要急于争辩,让他们把话讲完,以缓解家长的不满。及时向其讲明患儿的病情,治疗情况、预后及所需费用,以实际行动感召他们,处处为患儿着想,做到换位思考,以情感人,以情服人,把家长的挑剔变为工作的更高目标,以提高家长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1]。因此要求儿科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和极强的责任心,还要具备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不断加强沟通能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掌握儿童各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恰当的语言沟通方式,改善与患儿及家长语言沟通的人际环境,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儿科护理;沟通;技巧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患儿生病后,家长的担心和焦虑很大。如何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让家长放心,护患沟通技巧显得非常最重要。现将儿科护士与患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 5月至2011年 8月我院儿科病区住院患儿200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有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②排除急症、昏迷及住院期限
12 方法 调查问卷分患儿问卷和护士问卷两种。在调查前由医务科和护理部牵头,对科室护士进行统一解释,说明此调查问卷只做临床护理研究之用,对个人无任何影响,消除每个护士的顾虑,以真实反映科室的护理状况。发放调查问卷时充分征求患儿家长同意,耐心解释,立即填写,立即回收,避免护士因顾虑而介入影响调查结果。调查完毕后,由医务科和护理部配合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对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析。
2 结果
21 护患关系认知度 99%的家长认为护患沟通非常重要,有利于患儿的康复。满意度统计80%非常满意,12%基本满意,8%一般。100%的护士认为护患沟通非常重要,30%的护士认为护患沟通有一定难度。
22 呼唤障碍认识情况 55%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医疗知识了解甚少,护患沟通接受程度受限,沟通效果不好。60%的护士认为时间不足是沟通的最大障碍,其次是专业技术缺乏和沟通技巧欠缺。
3 讨论
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更为复杂,沟通是实施患儿护理的必要条件。有效的沟通应该同时具备信息交换和情感支持两个方面。
31 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 患儿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要积极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对患儿的病情表示同情和理解,主动向家长解释患儿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尽可能与家长进行一些疾病预见性的交流。如处于体温上升期的患儿因血管痉挛收缩,末循环差,手脚冰凉,穿刺容易失败;肥胖、年龄小的患儿,因血管暴露不充分,易造成穿刺困难;阿奇霉素等有消化道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钾盐可导致输液部位疼痛等等,可以提前与患儿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32 积极与患儿沟通 对于懂事的患儿,可采取亲切鼓励的话语,分散其注意力,要善于抓住小孩容易与护士接近的心理,拉近护患距离,对女孩可以称赞其漂亮可爱,对男孩可以称赞其勇敢,并可与家长一起用糖果或玩具哄着,减轻患儿恐惧感,同时也增强了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用过硬的护理技术沟通 过硬熟练的注射技术是儿科沟通效果的重要体现,“一针见血”是赢得患儿和家长信赖的基础,因此儿科护士要苦练、多练、巧练基本功,努力提高自己的穿刺技术,穿刺时要镇静自如,有条不紊,争取每次达到“一针见血”。另外要加强儿科护理技术知识和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学习,认真耐心给患儿家长解释其心中的疑问,治疗时多讲解,多沟通,以自己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和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取得家长的治疗配合。
34 用情感沟通 在沟通时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和目光等非语言性沟通方式,给患儿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点鼓励、一个眼神均可拉近医患距离,增进医患情感,要做到用心沟通,让家长体会到我们的是在用爱心、责任心、同情心为每一个患儿护理,增加患儿和家长对护士的信赖,取得理解和支持,同时也体现了护士的修养和人性。
总之,儿科护士的特殊性更需要护理人员努力学习,拓宽视野,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技巧,才能有效减少护患纠纷,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霞,李力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吉林医学,2009,30(22):28952896.
[2] 满力,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护理学杂志,2010,13(1):77.
[关键词]高职护生 儿科 护理 能力
[作者简介]秦爱华(1980- ),女,河南睢县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河南 商丘 476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28-0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是每一位职业教育者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由于小儿的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且儿科疾病病情发展变化快等原因,使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士的思想道德素质、护理技术、沟通交流、病情评估等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儿科护士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独立实践者,不仅要对小儿和家庭提供直接的护理,还需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和促进康复、促进合作与协调、维护小儿和家庭的权益,因此,要求儿科护士的素质具有特殊性和多元性。要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要从教育阶段开始抓起,不断完善儿科护理的教育体系,将儿科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在护士教育阶段充分地体现出来。不管是护士教育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还是教育阶段的实践实习、见习,都要紧紧围绕以后的专业工作需求展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高职护生儿科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满足临床对儿科护士的需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儿科护士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儿科护理事业,对患儿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和耐心,尊重和爱护小儿,对患儿应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并具有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廉洁奉公的精神。对待小儿要不偏爱、溺爱,不嫌弃、漠视,更不能拿小儿的缺陷取乐,伤害他们的自尊,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小儿,具有为小儿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除对小儿进行疾病护理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工作,应做到对患儿高度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做到视患儿如亲人,满腔热情地主动关心和体贴患儿,为患儿提供最舒适的休养环境,为小儿的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始终贯穿对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时地对儿科护士进行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只有护生真正地热爱儿科护理工作,深深地体会到患儿的身心痛苦,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儿科护理。在校期间可安排适当学时的见习时间,让学生去医院的儿科病房或门诊见习,让护生体会和了解患儿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要求。在理论课堂上应用情景教学,多设置一些情景案例,让护生采取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患儿、家长、儿科护士,从而培养护生对患儿的同情、热爱,对儿科护理工作高度的责任心,逐步培养护生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职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科的理论和技能,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将教育、教养、指导、沟通等方面融入护理工作,寓教育于护理实践之中。患儿在住院期间,儿科护士不但要满足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需求,还担负着对患儿教育的角色,使患儿在疾病治疗期间身心的发育不受负性的影响。因此,儿科护士还应具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儿童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患儿住院期间的需求,特别是对学龄前期、学龄期的患儿,其疾病期间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护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引导护生多读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一些幼儿喜爱的读物,如故事书、漫画、绘画等。在与患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利用故事或绘画等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既分散了患儿的注意力,减轻其对疾病治疗的恐惧,又丰富了小儿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
三、精湛护理技能的培养
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应具有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并对儿科疾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急患儿的治疗、抢救和护理工作。
1.基本理论、操作技能的培养。儿科护理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内容琐碎,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例如不同年龄小儿身高和体重的计算、小儿的液体疗法等,给护生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出现厌倦心理。教师可依照各个章节的知识特点,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儿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中可选用病案分析法教学法,选用典型的病案引导、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让护生独自列出疾病的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急的能力、病情观察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护理,。
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出符合临床儿科护理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儿科护理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可在周末或其他时间开放实验室,确保护生有足够反复练习的时间,不断强化技能操作,确保实训课的效果。另一方面,所开设的儿科护理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应贴近临床儿科护理的实际应用,避免实训内容、实训用物的陈旧,与临床应用出现脱节,造成护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时的“二次”学习现象。同时应多开展护生临床见习,了解临床儿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开拓护生的视野,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应加强实习期间的带教管理,从实习医院的选择、带教教师的遴选、实习科室的轮转等方面应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地接受和反馈护生的实习信息,确保实习阶段的实践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护生的针对性培养,可使护生具有扎实的儿科理论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护理技能。
2.临床常见儿科疾病的整体护理技能培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还包括儿童身体、心理、社会平衡发展的维护和促进等方面,对小儿实施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对于患病小儿,特别是住院患儿,他们身体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处于陌生的医疗环境,并接受一些检查、治疗等操作,患儿除了忍受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外,容易产生对医护人员、治疗、护理的恐惧,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患儿的影响,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协助患儿在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顺利接受治疗。护士应与患儿多接触,关心和爱护他们,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探视等手段,使小儿的生理、心理活动状态与周围社会相适应。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逐步深入护生对整体护理的认识,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时,应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儿疾病的影响。可选用情景或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护生体会到儿科疾病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促进患儿的身心发展,促进患儿的健康的恢复。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稳定的情绪反应,具有宽容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言行举止,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支持、配合与理解。以良好的心态、整洁的仪表与规范的行为教育和影响小儿,使小儿受到良好形象的熏陶,促进小儿的身心健康。与同事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合作完成各种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中,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儿科护理的科学研究,逐渐丰富和完善自我。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护生有效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不断涉及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使其认识到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承担繁重的护理工作。随着儿科急诊、急救和监护技能的提高,儿科病房的新生儿和早产儿日渐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工作和生活,但过大的压力会有损身心健康,应选用一些适当的方式缓冲压力,可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旅游等使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针对性地培养护生学会休息和放松的方法,使身心得到很好的调整,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乐观、豁达的情绪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去。
五、良好沟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还应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的技巧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因为大多数患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病痛和自身的健康问题,且幼儿的病情经常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稍有疏忽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小儿不正确喂奶后,即可造成呛咳、窒息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观察到患儿细微的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时刻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变化,争取较早的治疗时间。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融入小儿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引导护生端正服务态度,对患儿充满同情、关爱,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可设置情景案例,设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的小儿,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探索和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设置一个学龄期的儿童为了逃避住院和疾病治疗给其身心带来的痛苦,往往在护士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时,不愿真实表达疾病的实际情况的病例,让三名护生分别扮演儿科护士、患儿、家长,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编排情景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完后,在教室演情景剧。这样既能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儿科护理的临床应用,锻炼了护生的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护生认识到了沟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儿科学、儿科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患儿及家属儿科护士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儿科护士扮演的角色及专业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护生在校期间,就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科护士应具有的崇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沟通技能等,这样才能为合格儿科护士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差距,满足临床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春力.做好儿科护生教学,培养护生职业能力[J].内蒙古中医药,2011(13).
关键词: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R47-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5-31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78-02
中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应该从学科的实践性与探究性入手。儿科护理存在着特殊性,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书本知识变为自身能力以达到最好的实践效果。在传统意义上的护理教学中,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通过大量的文字讲解以及实例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性认识,但是忽视了儿科护理的动手实践性,而患者家属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相应的医疗单位,在为儿童进行护理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不足。所以儿科护士应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患儿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所以,中职院校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实践应变能力。
一、儿科护理
(一)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加大力度培训护理人员的素质,科学系统地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儿童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年纪较小,自身表达能力也较弱,不能有效表达疼痛程度。同时儿童的身体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以及对疾病的免疫功能较差,易受到疾病的感染。如果此时护理人员对患儿护理不当,极易让患儿产生一些并发症,从而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儿科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对突况的应变能力,当儿童患有疾病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仔细的记录,在用药时也要对药品名称以及用量进行认真的审核,确保用药安全,同时要及时关注儿童的面部表情变化、儿童的精神状态、儿童的排便情况等,从不同方面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儿童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诊治,更需要有效的护理,如此便能够在减少儿童不适之感的同时,促进儿童恢复健康。所以在中职院校儿童护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儿科护理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儿科护理时,为了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以下要求:第一,一般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儿童家长的沟通,保持房间通风,确保空气、温湿度和光照合适,避免灰尘和异味刺激;让儿童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避免劳累,确保睡眠充足。第二,家长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儿童的心理情况,而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方案制订,同时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儿童的诊治医师和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用药时要注意问清楚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史,防止其出现皮肤过敏情况,并且护理人员要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不正常反应,特别是在患儿哭闹时要观察是否与用药有关,当患儿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时要及时对护理方案做出更改,积极主动地告诉儿童家长相关的护理方法。第三,进行儿科护理时,如果需要家属辅助,就可以向患儿及其监护人普及基础知识,强调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对患儿疾病治疗的意义,并向其讲述注意事项,特别指明对患儿治疗不利的方式,从而提高家属及患儿的依从性和配合性。此外,儿科护理人员要更加具有同情心,安抚儿童家长,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同时,也应该主动拉近与儿童的距离,获得儿童的信任,使其主动地配合自己的工作。
二、中职院校儿科护理信息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并且颇为烦琐,同时需要了解的护理知识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中职院校护理系的学生来说,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能够掌握、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教学方式依旧以灌输式为主,单纯地讲解书本知识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所以,中职教师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活跃护理课堂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以年轻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信息化教学中,利用海量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护理知识的认识。
三、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灵活运用互联网教学
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时可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并且进行自主学习。第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進行重点教学,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护理知识讨论,互相帮助,完成实践任务。第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微课,录制教学视频,上传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巩固练习。
(一)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教师可以先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料,学生需要先阅读文字资料,再观看视频内容。视频中,护理人员在进行儿科护理时,有些操作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根据文字内容以及护理知识,指出视频中护理人员的错误操作,并且说明这个错误操作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危害,应该如何纠正。同时课前导学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查询,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内容。
例如,播放的视频中,一名两岁的幼儿因为肺部炎症引发支气管炎,感染引发荨麻疹,需要留院治疗一周,护理人员小刘由于刚刚进入医院,对一些相关的技巧掌握不牢,在对患儿进行用药时没有仔细对药物名称以及用量进行检查,当准备给患儿注射药物时被护士长发现并进行了阻拦,才避免了一起事故的发生。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从而导致在工作中忽视了对细节的检查。通过近些年儿科护理不当的案例可以看出,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加之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因而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易出现问题。让学生观看这个视频,能使其明白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对细节进行检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工作量较大时更须仔细核对,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护理人员需要投入十分的精力,守护儿童健康成长。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细节培训,向其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其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
课中,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时间,与周围的同学和教师进行探讨。同时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课堂上与经验丰富并且常在医院工作的护理专家进行视频通话,让专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儿科护理的常见情况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护理难题并且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的护理实践练习。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有重点的指导,因为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小组的每名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儿科护理工作,通过模拟护理工作中的步骤,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进行改正,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纠错,可以提高小组的协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在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工作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儿童病患进行护理时缺乏耐心,并且面对儿童的哭闹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些是实际护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为此,在模拟护理实践中,学生应培养自己的耐心,并且学会转移儿童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从而使儿童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儿童心理学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在进行儿科护理时能够灵活地转变护理形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让儿童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人员。
(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课后,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构建线上线下统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教师可以录制关于儿童常见疾病护理的视频,突出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如没有检查药品用量以及名称、儿童的忌口食物等,让学生能够在课下根据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学习与模仿,加强自身对儿童疾病护理的重视,这样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有所依凭,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减少儿童病患的疼痛,减轻家长的担心。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共同庆祝5.12国际护士节,表彰我县200*年度护理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广大护理人员表示节日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国际护士节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设立的国际性专业节日。
多年来,我县的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南丁格尔的人道主义高尚品质,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恭谨谦虚、和蔼可亲的微笑,给患者带来安慰和希望;以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规范的护理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促进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xx年“非典”期间,广大护理人员战斗在临床第一线,以忠于职守,勇于奉献,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忘我工作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时代颂歌。
在去年艾滋病的普查和医疗救治工作中,我们的护理人员冒着被艾滋病感染的危险,尽职尽责地为每一位患者服务,用自己的行动弘扬了救死扶伤、勇于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精选xx年5.12儿科护士演讲稿开场白
护理工作虽然平凡、琐碎,但它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紧密相连,护士这个职业因此也就成为人类最高尚的职业之一,被广大人民群众称之为“白衣天使”。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到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方位健康护理,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讲究尊重人的权利、尊重人的需求,更加讲究为病人提供亲切温馨的服务和高超娴熟的专业护理。
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今天受表彰的先进个人,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希望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积极向先进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经常保持爱心、真心和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个病人,为维护人类生命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精选xx年5.12儿科护士演讲稿开场白
在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时,因为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由学生模仿患者相互练习,亲身体会护理操作带给患者的各种感受,只是用小儿模型进行练习,所以大部分学生练习时动作粗暴,将模型随手丢弃,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2学生对工作岗位有畏惧心理
近年来出现了天价医药费、不交钱拒绝抢救以及医务人员收受商业贿赂、拿回扣现象,更有患者家属打护士的情况,这些严重扭曲的医患关系,给医疗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使之出现了对工作岗位的畏惧心理。
3医院在学生见习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医护人员的关键环节。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服务对象是儿童,不论是病史采集还是护理操作都难度大、要求高、责任重。学生在医院,尤其在综合性大医院实习期间,儿科作为小科室,临床实习时间缩短,甚至有些医院根本就不安排儿科实习。另外,医患的紧张关系也使临床见习、实习更加困难,带教教师更加保守和慎重,能够提供给学生当场分析的患者也越来越少,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实习的需要。
4解决方法
4.1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
“要想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就要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学校必须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及时更换影音资料,使学生接受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保证实验器材够用,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同时,由于儿科护理学课时少,学生课堂练习时间有限,所以,可以利用课余和周末开放儿科护理实验室,并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操作进行辅导,也可让学生将某些实验用品借回宿舍(如婴儿模型、尿布、奶瓶等)练习,使课堂上学习的各项操作技术能得到及时强化,以弥补课时少的不足,使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操作技术。
4.2丰富教师的临床经验
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把课程讲明、讲透。为此,教师应该经常到医院实践,不仅要进行护理实践,还要进行医疗实践。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教师熟悉了临床护理新技术,有利于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典型临床病例,为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生动的临床资料。同时,可以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来学校开展讲座,这样既能弥补临床资料的不足,又能使教师再做一次“学生”,提升自我。
4.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中。如今,科学技术在提高,教育手段在更新,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2]。例如在进行更换尿布法的教学时,笔者先放录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演示整个操作过程,再让学生分组练习,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矫正,最后再次观看录像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4.4对学生渗透关怀照护意识
护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为女生,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如何去关心别人,不会主动维护别人的尊严,只会关注自我。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创立了人性照护理论,强调关怀照护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3],是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4]。如用模型进行“婴儿盆浴法”示教时,教师不仅要强调关爱,还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动作轻柔、注意保暖,清洗过程中注意左右手的交接要牢、要稳,在指导学生认真练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懂得尊重、懂得爱护。
4.5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
行医必须有德,无德不能行医。实习期间学生脱离学校教育,将会面对更为实际的社会现象和医疗过程中的不良风气,思想会出现很大波动。教师要进入实习医院,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目前存在的医德滑坡现象,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联合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适时开展如“假如我是患者”、“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护士”等专题讨论,就现实问题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和探讨,使他们明白社会主义医德的丰富内涵,明确其职责所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5]。
4.6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医院陌生的环境,会使患儿产生恐惧、紧张和焦虑不安的情绪,这对患儿是极为不利的。由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不同,因此,护理人员应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手段,通过把握不同年龄患儿的心理特点,以亲近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护理来满足患儿的心理要求,这对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婴儿期(出生后~1岁)患儿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新生儿一出生就具备感受各种内外刺激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是婴儿与母亲建立依恋和信任关系的重要阶段。而住院使这个阶段被中断。我们都知道环境的变化会引起许多不适的感觉,婴儿由于年龄小,对周围感觉更加敏感,因此会使他们的感觉、知觉、情绪、注意力等心理发育也受到影响,有时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行为上出现哭叫、寻母、避开和拒绝生人等,这对患儿的康复极为不利。在此期间,应争取由固定护士进行连续的护理,通过搂抱、抚摸等身体的接触,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给予心理抚慰,建立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信任机制。
幼儿期(1~3岁)患儿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此期患儿在生活和心理上都不成熟,患儿心理反应偏向单纯,以哭闹为主,尤其害怕注射、服药等,带有明显的任性、违拗性,表现出自我主义趋向。对医院的新环境感到受束缚,由此产生对治疗的害怕、畏惧心理,疑虑、不合作、反抗等情绪是他们的主要表现,更有甚者出现神经、心理发育的退步现象。作为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态度亲切、和蔼,尽量在患儿父母在场的情况下接触患儿,通过看看图片和书籍、给他们讲讲故事、陪同患儿玩游戏等使患儿建立安全感。教育以激励为主,在医院中,必定会有听话的孩子,可以让患儿向配合治疗的儿童学习,进而得到良好效果。
学龄前期(3~6岁)患儿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在此时期,儿童会有思维能力的提高,伴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其主动性也会加强,但仍有不稳定的心理活动存在,开始具备应用防卫机制应对危机的能力。住院后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分离性焦虑,患儿对陌生环境,对身体完整性受到损坏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极力反抗治疗、要求回家等。在治疗护理中,护士应运用通俗易懂及解释性的语言说明住院及治疗的必要性[4],使患儿确信住院并非惩罚,而是让其尽快康复,尽快回到小伙伴中间。在语言上,多使用赞赏性、鼓励性语言,如对女孩子可称赞她漂亮、干净、可爱;对男孩子可称赞他勇敢、坚强、像小男子汉等。护理人员应注意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减缓人们焦虑的情绪,儿童也不例外,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度的游戏、绘画等事情,减轻他们的恐惧感。
学龄期(7~13岁)患儿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在此阶段中,生活常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控制、理解和分析能力普遍增强,具备个性和自尊心。此期患儿不再害怕注射、服药,一般能自觉地接受治疗,而是担心学习、是否会残疾或死亡,并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淡漠感,整日郁郁寡欢。对这一年龄段患儿的护理,应正确回答患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做一名好的倾听者和回答者,许多儿童会特别在意自身的外形是否会在治疗过程中有所改变,这时护理人员应本着诚恳的态度,告知患儿形象的变化只是暂时的,随着疾病的好转,外形也会恢复如初,从而使患儿接受治疗,顾虑减轻。还应尊重患儿的选择权和隐私权,充分给予他们个人空间,使患儿能够独立完成一定的自我护理工作。
二、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独生子女,家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旦生病,家长往往由于过分关注导致内心紧张、不安,因此会对医护人员夸大病情,提出过高的要求,连带着影响患儿的情绪,家长的不配合和不满意将直接导致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不满[5]。因此,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重要。
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①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没有对部分疾病的正确认识、经济负担将会直接使患儿家长产生紧张心理;②由于心疼孩子,因此对各种损伤性检查、注射以及对病情变化和预后的不可知性导致的恐惧心理;③因溺爱孩子,对其生病有愧疚感,尽可能满足患儿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等,过分容忍患儿各种任导致的过分容忍心理;④因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护人员因年龄、性别、言语、着装和表现等引起的不信任,对医院治疗能力和条件等产生的怀疑和不信任心理。解决心理问题的措施: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全面综合考虑其形成原因,尽量做到面面俱到。①针对家长焦虑和紧张心理的护理: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和周围环境,由内至外,由整体到局部,医院的各项资源以及设施布局等,来消除患儿家长的紧张情绪[6]。通过介绍患儿病情、发病原因、相关健康知识教育等,教育家长进行日常护理,注意患儿情绪和心理变化,注意饮食营养和安全。应理解家长的困难,但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和中断治疗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后果也一定要特殊强调,同时使用有适应证且价格较低的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并从生活上给予关心,鼓励家长克服困难,树立治愈的信心。②针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护士应对患儿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以及各种可能的预后进行说明,可使家长对孩子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用鼓励性语言时,面对的是预后良好的疾病,使家长看到更多的希望;但对待其他预后并不理想的疾病时,应运用安慰的口吻,切莫生硬,尽最大的努力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让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在进行检查时,用诚恳的态度说明检查过程及目的,使家长明白医护人员是在为患儿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治疗过程准确高效,也同样使家长恐惧减轻。③针对家长过分容忍心理的护理:对家长提出正确的教育观念,否定其过分溺爱的传统,指出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发展和未来同等重要。健康的体魄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④针对家长怀疑和不信任心理的护理:礼貌地告知家长人与人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治疗效果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最好的治疗方法,用个性化的治疗使家长的顾虑减轻。另外,沟通技巧是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恰当的运用语言可得到家长充分的信任,进一步来弥补医院硬件措施上的不足,增加患儿以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