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肺的康复训练范文

肺的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肺的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肺的康复训练范文

作者单位:518112深圳市广东省深圳龙岗中心医院社康科

姚春华:女,中专,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年1~12月接诊的149例老年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75例进行康复训练,采用生活质量测评表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健康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应用于对对老年COPD患者的护理,可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该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心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8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多与有害气体或颗粒侵害肺部有关,具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或伴气道高反应性三大特点[1-2]。COPD除可引起患者肺脏功能异常外,还易导致机体全身出现不良反应,急性加重期其病症尤为明显,该病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该病应注重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与提升其生活质量。我院对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给予了康复训练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1~12月接诊的149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75例给予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进行护理。149例患者中男87例,女62例。年龄58~79岁,平均(62.2±2.8)岁。病程在1~14年,平均(7.3±0.6)年。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年修订版)[3]。本次观察对存在意识、精神与认知障碍者以及躯体存在严重疾病者予以排除。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1)科学宣教,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因长期受到病症折磨,临床常表现为紧张、焦灼、恐惧等负性心理,护理人员应在充分了解其心理状况下,及时给予科学宣教,使其了解COPD的发病原因、治疗原理与方法等,使其能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可给予每周1次较为系统的健康知识讲座,利用简便易行的幻灯、投影等宣教形式,强化患者对病症的认识。了解患者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其内心需求,努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2)饮食与用药的宣教。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膳食,尽量做到少食多餐与细嚼慢咽,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质与高维生素为主,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指导患者认清药物名称、服用时间、方法与剂量等,避免用药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后果。(3)生活护理。护理全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病室洁净与空气流通;并嘱咐患者保暖与加强运动,增强自身机体的免疫能力;确保呼吸道畅通,尤其注意避免肺部与呼吸道感染。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将康复训练与健康教育结合:(1)组建COPD康复小组,制定康复计划。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即对其病症情况以及心理状态等进行掌握与评估,并于第2天与康复治疗师共同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而主管护士则负责对其营养以及心理指导。自第2周起康复治疗师即对患者进行呼吸与运动功能的训练。(2)呼吸功能训练。训练患者有效的呼吸方式,教会患者熟练掌握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膈肌呼吸,每天训练2~3次,每次重复5~8次[4]。指导其采取坐或立位,躯体略前倾,缓慢地深呼吸后屏息3~5 s再连续咳嗽3次,同时注意收缩腹肌、腹壁内缩或用手按压上腹部以帮助咳嗽。指导其全身性呼吸体操训练:训练操作内容包括身体前倾呼吸、压腹呼吸、转体呼吸、上举吸气与下蹲呼气等,每天坚持2次,每次10~30 min。同时指导患者每天吸氧超过16 h,以睡觉时持续吸氧方式为主,氧流量可设定为每分钟1~2 L。(3)运动指导。依据患者临床身体状况指导其进行步行、练太极等有氧运动,每天坚持1次,每次10~30 min。活动以舒缓运动为主,避免剧烈运动,确保运动的安全性[5]。

1.3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通过生活质量测评量表(QOL)评定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状况(包括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社会活动状态等),分值愈低,证明生活质量愈理想。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COPD是指由于慢性气道阻塞引起通气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6]。该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与阻塞性肺气肿两种,且病症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咳嗽、咯痰、胸闷与呼吸不畅为其主要表现。患者处于急性加重期时,常因二氧化碳潴留而导致患者机体酸碱与电解质不平衡。COPD在当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十大疾病中排列第四位,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要病症之一。曾有文献报道,COPD的临床患病率在0.6%~4.3%[7]。

我院为了提升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加强了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通过采用呼吸训练重建患者呼吸模式并增加膈肌的活动度,使患者肺泡量得以增加,其呼吸所消耗的能量减少,从而达到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与缓解呼吸困难的作用。我院对老年COPD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还加强了心理、饮食与生活等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般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且观察组评分更理想。

总之,将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应用于对对老年COPD患者的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该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爱军,陈池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191-192.

[2]陈群,王静,莫传伟,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五脏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314-1315.

[3]陕海丽,王妮娜,支楠,等.延续性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0):74-76.

[4]王亚勤,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5-27.

[5]居朝霞,刘霞英,陆忠华,等.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5(2):129-131.

[6]张素文,马露娜,黄静,等.综合干预对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13-1914.

[7]梁丽,潘娅娜,王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2010,12(2):381-382.

第2篇: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肺炎;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b)-069-03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bined treatment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neumonia after stroke

ZHU Haibao DU Haiso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Chengde City, Hebei Province, Chengde 06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and its effect on pneumonia rate. Methods 188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swallowing disorders were assigned to swallowing treatment group; 196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dmitted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assigned to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79 patients who had dysphagia but refused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after admission were assigned to control group. Swallowing score and incidence of pneumonia 3 week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new-onset pneumonia incidence within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as further followed up. Results 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dysphasia was better 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swallowing treatment group (P = 0.041) and control group (P = 0.001), with that of swallowing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01); 3 weeks attack rate of pneumon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in the swallowing treatment group (P = 0.049) and control group (P = 0.001), and new cases of pneumonia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wallowing treatment group and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29, 0.006). Conclus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acute and chronic pneumonia incidence.

[Key words] Stroke; Pneumonia; Dysphagia

我国卒中患者有700余万,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病例,卒中后肺炎(post-stroke pneumonia,PSP)的发生率为7%~22%,是卒中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卒中后肺炎也可导致医疗费用的明显增加[1-3],势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及浪费医疗资源。其中吞咽障碍是PSP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生率为37%~78%[4]。本文中笔者探讨了经皮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对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承德市中心医院卒中单元收治的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88例,其中,男118例,女70例;年龄57~74岁,平均(65.56±5.45)岁;脑梗死77例,脑出血111例;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9.70±5.12)分,此组作为吞咽治疗组。同期收治的有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196例,其中,男101例,女95例;年龄59~78岁,平均(70.04±5.14)岁;脑梗死99例,脑出血97例;NIHSS评分为(10.58±4.76)分,此组作为联合治疗组。入院后拒绝吞咽康复治疗有吞咽障碍的患者79例,其中,男51例,女28例;年龄56~75岁,平均(64.45±5.87)岁;NIHSS评分为(8.26±4.88)分,此组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均为初发卒中患者,其性别、年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肿瘤、神经系统感染、严重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按照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经筛选试验和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评定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洼田饮水实验:患者端坐,喝下30 mL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1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分2次以上不呛咳地咽下;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且不能全部咽下。正常为1级,5 s之内;可疑为1级,5 s以上或2级;异常为3、4、5级。

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如下:卒中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测发现新出现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合并两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①发热≥38℃;②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胸痛;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音;④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同时排除某些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肺不张、肺栓塞等;肺炎病原学诊断标准:应用气管内吸痰留取标本,并进行细菌定量培养,超过106 CFU/mL生长的细菌判断为病原菌[5-6]。

1.3 吞咽康复方法

吞咽困难直接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在卒中单元康复部,并且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接受治疗,环境安静舒适,急救措施齐全;调整患者进食,进食时使患者躯干与床面保持45°或以上角度,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也不易流出;选择合适的食团性质(大小、结构、温度和味道等),例如笔者选用易于吞咽的食物,此类食物密度均匀,黏性适当,不易松散,通过咽和食管时易变形,如菜泥团、面片、馄饨等。吞咽困难间接治疗措施:如改善咽反射,采用冷冻的湿棉签反复刺激患者软腭及咽后壁;舌向前、左、右反复伸展,反复紧抵左右口角、上腭及上下牙龈,使舌肌得到充分的训练;门德尔松法可以延长和提高喉提升,并延长环咽肌打开的时间,声门上吞咽也称自主气道保护方法,先让患者充分吸气、憋住,然后慢慢咽唾液,再呼气,最后咳嗽,闭锁声门练习让患者大声发“啊、喔”,从而使颜面、咽部肌肉得到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吞咽治疗组综合应用直接治疗措施+间接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吞咽康复治疗,每日康复师指导训练时间为30 min。联合治疗组在上述吞咽康复的基础上应用Vocastim-master吞咽治疗仪(德国PHYSIOMED医用电子公司)经皮电刺激法治疗,参数选择低频电刺激,刺激时间为1 s,休息时间为3 s,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并引出吞咽动作为最佳,电刺激的同时要求患者配合做吞咽动作,每日电刺激时间为30 min。对照组未行任何吞咽康复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陈胜云等[7]研究所采用的疗效评判标准,治疗前、治疗后3周洼田饮水实验评定分级,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吞咽分级提高1级及以上者。住院治疗3周肺炎发生率的统计,随访出院后3个月内患者新发肺炎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3周后吞咽障碍改善率比较

经过3周的治疗,联合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吞咽治疗组(χ2 = 4.16,P = 0.041)及对照组(χ2 = 39.02,P = 0.001),吞咽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 = 20.65,P = 0.001)。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3周后吞咽障碍改善率比较[n(%)]

2.2 三组3周内卒中后肺炎发生率及出院后3个月内卒中后肺炎新发率比较

联合治疗组3周内罹患肺炎的患者低于吞咽治疗组(χ2 = 3.89,P = 0.049)及对照组(χ2 = 11.94,P = 0.001),吞咽治疗组3周内罹患肺炎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22,P = 0.073);联合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例数与吞咽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3,P = 0.51),但明显低于对照组(χ2 = 4.77,P = 0.029),吞咽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例数低于对照组(χ2 = 7.45,P = 0.006)。见表2。

表2 三组3周内卒中后肺炎发生率

及出院后3个月内卒中后肺炎新发率[n(%)]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吞咽康复是一个治疗手段,笔者采用吞咽康复治疗以及联合经皮电刺激法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率达到81.1%,明显高于吞咽治疗组72.3%,说明经皮电刺激法联合直接加间接的吞咽训练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一个有效办法。电刺激治疗时,低频脉冲电流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可以使肌肉收缩蛋白含量增加,使有氧代谢的酶含量增加,增加线粒体的体积和数量,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增强肌力,防止失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使其活性增加,能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8]。

吞咽障碍患者气道保护性反射降低,非常容易误吸,患者会出现主动或被动的饮食减少,进而出现营养不良或脱水,免疫力降低,导致肺炎易患率增加。研究认为,急性卒中后3 d内,40%~70%的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大约有1/3发生肺炎,早期的康复评估,比如在入院后72 h对吞咽障碍患者的评估可以预测患者以后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利于采取合适的康复治疗措施[9-11]。卒中后肺炎分为两种亚型:①发生于卒中后1个月内的急性肺炎;②发生于卒中后1个月以后的慢性肺炎[12]。患者住院期间经过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后,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从一个侧面提示经皮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住院期间的急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和改善作用。在出院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新发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比较,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减低,究其原因可能如下,患者虽然停止电刺激和吞咽治疗,但经过康复治疗的患者和家属已经掌握了吞咽训练的方法,从而减少了肺炎的发生。吞咽障碍患者经过严格训练的医护人员喂养者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被没有经验的家庭成员喂养者,也说明这个问题[13-15]。假如有条件的患者出院后仍能坚持行吞咽和电刺激治疗,肺炎的发生率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综上所述,通过经皮电刺激法联合的吞咽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同时也可以减少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肺炎发生率,故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在出院后应当继续行吞咽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 Emsley HC,Hopkins SJ.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nd infection:recent and emerging concepts. Lancet Neurol [J]. 2008,7(4):341-353.

[2] Katzan IL,Cebul RD,Husak SH,et al. The effect of pneumonia on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stroke[J]. Neurology,2003,60(4):620-625.

[3] Katzan IL,Dawson NV,Thomas CL,et al. The cost of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 [J]. Neurology,2007,68(22):1938-1943.

[4] 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J]. Stroke,2005,36(12):2756-2763.

[5]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ed,ventilator-associated,and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4):388-416.

[6] Cook D,Mandell L. Endotracheal aspir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J]. Chest,2000,117(4):195-197.

[7] 陈胜云,张婧,赵性泉.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J].北京医学,2007,29(1):4-6.

[8] 张盘德,姚红,周惠嫦,等.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993.

[9] Ickenstein GW,H■hlig C,Prosiegel M,et al. Prediction of outcome in neurogenic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within 72 hours of acute stroke [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1,20(5):387-488.

[10] Hinchey JA,Shephard T,Furie K,et al. Formal dysphagia screening protocols prevent pneumonia [J]. Stroke,2005,36(9):1972-1976.

[11] Katzan IL,Cebul RD,Husak SH,et al. The effect of pneumonia on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stroke [J]. Neurology,2003,60(4):620-625.

[12] Teramoto S. Novel preventive and therapuetic strategy for post-stroke pneumonia [J]. Expert Rev Neurother,2009,9(8):1187-1200.

[13] Huang JY,Zhang DY,Yao Y,et al. Training in swallowing prevents aspiration pneumonia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J]. Int Med Res,2006,34(3):303-306.

[14] 林秀芳,黎晓宁,何凡.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现代医院,2009,9(1):94-95.

第3篇: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呼吸困难; 缩唇呼吸;康复训练

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该病在治疗手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已有循证医学证实肺康复作为COPD的补充治疗手段,可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1]。本文采取缩唇呼吸方法对COPD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一定效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60例COPD稳定期重度及极重度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内科学》第6版关于呼吸系统疾病COPD的表述为诊断标准,康复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于以下基础药物治疗:(1)异丙托溴铵(1喷/次,3次/d)+沙丁胺醇(2喷/次,3次/d),(2)叮酸菜碱缓释片(1片/次,2次/d)。如果患者在观察中出现咳嗽、气短加重,痰量增多,按急性加重期治疗,并退出观察。

1.2 康复训练方法 康复组用缩唇呼吸方法进行康复训练。缩唇呼吸方法: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用嘴呈缩唇状,施加一些抵抗,慢慢呼气,吸气和呼气的比例在1∶2进行,慢慢地呼气达到1∶4为目的,训练8周,3次/d,15 min/次。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呼吸康复训练也观察8周。

1.3 观测指标 康复组患者训练8周前后及对照组患者8周前后分别测定以下指标:(1)呼吸困难评分(MRC):采用医学研究委员会推荐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分级评分标准,具体如下:0分:无气促;1分:剧烈运动时气促;2分:登楼或爬坡时气促;3分:与同龄人比较步行时运动时气促;4分:步行90 min后气促被迫停止运动;5分:不能离开房间或穿衣时气促。(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共6个项目,包括吃饭、室内步行、洗澡、穿衣、外出、购物,需要帮助为0分,完全自立为1分,共6分。(3)肺功能指标:测定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后的FEV1、FEV1/Pred %、FVC、FVC/Pred %、FEV1/FVC %等肺功能指标[2]。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呼吸康复训练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康复组在呼吸康复训练过程中退出试验的有1例,对照组在整个过程中退出试验的有2例。康复组治疗后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但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是慢性呼吸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疾病,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呼吸康复是针对这部分患者以运动疗法为中心的治疗方案。缩唇呼吸运用膈肌作深缓呼吸[3-4],改变COPD患者辅助呼吸肌参与的不合理的浅速呼吸方式以提气容积,减少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使小气道压力相应增加,防止气道陷闭,保持气道通畅;能使参与训练的患者呼气末肺容量明显减低,使胸壁的弹性回缩力增加,本次研究结果就是很好的佐证。所以,应在COPD患者稳定期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以不同程度改善COPD患者呼吸困难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在其,陈荣昌.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23(6):499-504.

[2] 吴纪珍,马利军,李素云,等.慢性阻塞性肺病发作与缓解期期体内胶原、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8):703-704.

第4篇: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肺功能;呼吸训练;生存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患者常因肺功能受损而引起呼吸困难和活动耐力的下降,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2]。对COPD患者进行肺康复训练能改善其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活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对减少卫生资源的消耗有着重要的意义[3]。本研究对46例COPD缓解期患者采用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呼吸操相结合的呼吸训练,并对其在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进行了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3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COPD患者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63~81岁,平均(68.5±11.5)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抗炎、平喘等治疗,且临床症状、体征减轻,病情稳定,符合COPD临床缓解期[3]的诊断标准,并自愿参加呼吸功能训练。46例中10例患者未完成全部呼吸训练项目及调查项目,有效资料为36例。

1.2 训练方法

1.2.1 放松训练 取坐位,躯干前倾20°,双肘屈曲90°,肩部放松,双上臂及肩关节前后做环行运动;头部缓慢地左右旋转;取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放松,然后缓慢地前后摆动;躯干左右缓慢旋转。上述每个动作做10~15次。

1.2.2 运动训练 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步行:速度

60~90步/min,10~15 min/次,2次/d。登梯:先用鼻缓慢吸气,然后缩小口唇缓慢呼气,两阶梯呼吸1次。

1.2.3 呼吸训练 吸气时用鼻缓慢吸气,放松腹肌,然后缩小口唇缓慢呼气。以能使距离口唇15~20 cm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不至熄灭为度。10~15 min/次,2次/d。呼吸要点:呼气时间应是吸气时间的2~3倍。

1.3 训练基本规则 训练强度以呼吸和心率增快为限,停止训练10 min,恢复至平静状态示强度适宜。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时,需在专业护理人员的管理下完成。

1.4 观察指标 采用德国耶格公司生产的MS-Diffusion型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分别于开始训练前及呼吸训练6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观察指标为最大肺活量(VCmax)、1 s用力呼气量(FEV1)、1 s量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采用万崇华等[5]编写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生命质量评估表评估患者生存质量。

1.5 统计学处理 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的计量数据显著性分析。

2 结果

2.1 呼吸训练前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定比较 6个月呼吸训练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中日常生活因子及社会活动因子显著降低,说明患者日常生活及社会关系得到显著改善(P

2.2 呼吸训练前后两组肺功能评定比较 6个月呼吸训练后患者静态肺功能与训练前相比,VCmax、FEV1、FEV1/FVC%、PEF均有显著改善(P

3 讨论

COPD病情反复,患者的肺功能呈进行性下降趋势。由于呼吸肌功能障碍,气流阻塞,肺内气体残留过多,肺和胸廓的顺应性下降,而且肺膨胀过度使横膈受压低平,横膈活动范围变少,减少了肺的通气量,主要表现在VCmax、FEV1、FEV1/FVC%、PEF等指标下降。这些指标反映了呼吸动力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COPD患者肺功能的敏感指标,通过它可预测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加强COPD缓解期呼吸功能训练对COPD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本组采用缩唇腹式呼吸与呼吸操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促进腹肌参与呼气,改善肺内气体交换,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缩唇呼吸还能增加潮气量,减少吸气时间和呼吸困难,降低呼吸时的氧消耗。据文献[6]报道,缩唇呼吸能显著减少患者的呼气末肺容积,从而减少肺过度膨胀,尤其是对重度气道阻塞的患者;通过改变COPD患者浅快的呼吸模式,延缓呼气流速,让呼吸道内保持一定的气压,防止外周小气道过早陷闭,使肺泡残气量减少;同时,通过增加膈肌活动度,使膈肌的收缩力加强,改变呼吸方式,提高呼吸效率,从而使减退的肺功能得以恢复,阻止肺功能进一步下降。观察结果显示,COPD缓解期患者经呼吸训练后,VCmax、FEV1、FEV1/FVC%、PEF均较呼吸训练前有显著改善;同样,生存质量评定结果显示,系统的呼吸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4个因子的平均分亦显著下降,生存质量显著提高,与相关文献研究[7]基本一致。

COPD患者由于呼吸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活动后往往出现或加重气促症状,使活动受限,而且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和紧张心理,更加使呼吸肌群不能放松,产生恶性循环。放松训练是最大限度地放松或在肌肉最大收缩的前提下,再最大松弛,并消除紧张情绪,放松全身肌群,减少不必要的氧气消耗[8]。

呼吸康复训练为缓解期COPD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效途径。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对缓解期COPD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呼吸康复训练,并加以正确指导,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殿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山东卫生,2003,3:44-45.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7):453-460.

3 曾群丽,贺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护理杂志,2006,23(7):19-20.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5 万崇华,李晓梅,赵旭东,等.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6):1130-1131.

6 邢西迁.如何提高COPD患者肺康复的训练效果.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9):858-863.

第5篇: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背腧穴埋线法;康复训练;痉挛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11

痉挛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常表现为上肢屈曲, 下肢伸直的异常模式, 影响患者功能恢复, 致疼痛、畸形、挛缩等问题, 是临床康复中的一大治疗难题。据国外相关调查, 脑卒中合并肢体痉挛患者在发病1年内治疗成本高出单纯脑卒中患者4倍之多[1]。本文通过穴位埋线法联合康复训练组和康复训练对比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 探讨背腧穴埋线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脑梗死18例, 出血12例, 平均年龄(62.08±8.87)岁, 平均病程(3.97±0.45)个月;对照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 脑梗死17例, 出血13例, 平均年龄(60.83±8.19)岁, 平均病程(4.04±0.69)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调控血压、血糖等内科疾病治疗。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痉挛药物。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 具体包括:①运动疗法:抗痉挛、痉挛肌肉的持续被动牵伸、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增加主动肌及拮抗肌肌力等。②物理治疗:增加肌力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缓解肌肉采用痉挛痉挛肌治疗仪等。③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作业治疗, 1次/d, 6次/周。

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背腧穴埋线法治疗, 穴位选取大椎、肺俞(太渊)、肝俞(太冲)、脾俞(太白)、肾俞(太溪)、命门、腰阳关等穴位。具体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趴坐位, 按梁繁荣主编的《针灸学》定位并标记, 以75%酒精消毒局部, 将提前准备0号羊肠线1~2 cm穿入带针芯的9号一次性注射针头前端, 将带有针芯的注射针迅速刺入皮下2~3 cm处, 固定针管, 垂直推针芯, 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 拔出针头及针芯, 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4~5 min以止血。嘱患者2 h内局部勿接触水以防感染。1次/周, 3周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判标准 所有观察指标测量均由受培训同1人于治疗前后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MAS评分得分降低为痉挛程度改善, 增高为痉挛程度加重。FMA评分得分增加为功能改善, 得分减少为功能减退。MBI评分得分增加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 得分减少为日常生活能力减退。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能改善上肢的MAS、FMA、MBI评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观察中痉挛一旦发生, 肌肉牵伸、电刺激治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方法均有效, 但效果维持时间短, 容易反弹。穴位埋线采用可吸收羊肠线埋入穴位, 利用肠线作为异体蛋白引起人体内变态免疫反应, 进而在组织中被抗体等分解吸收, 对穴位起到持续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病及提高机体免疫力[2, 3]。

脑卒中上肢痉挛属于“痉症”的范畴, 常表现为肘关节屈伸不利, 肘关节处可触及挛缩的肌腱和条索状肌肉。中医认为病变在骨、筋、肉, 病机为气血不足, 筋脉失养。《黄帝内经之素问・五脏生成篇》“肺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 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 其主脾也。”《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 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故筋、肉、骨与肺、脾、肝、肾相关, 通过调整相应的脏腑可治病, 因此, 刺激脏腑的背腧穴及其原穴, 调理脏腑气血, 濡养筋脉, 拘挛可舒, 故选用背腧穴大椎、肺俞(太渊)、肝俞(太冲)、脾俞(太白)、肾俞(太溪)、命门、腰阳关等穴位。选用背腧穴和原穴, 具有目标明显, 选穴精简, 直达病根的特点, 能尽量少刺激痉挛侧肢体, 避免因疼痛导致痉挛加重的可能。现代研究指出, 背腧穴位于背部, 针刺背腧穴能将刺激传入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 一部分通过反射弧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质反馈系统, 通过系统的双向调控作用, 调节肢体的肌力及肌张力, 从而降低肌张力, 改善机体运动功能, 促进机体康复[4, 5]。背腧穴埋线法不仅能起到针刺背腧穴的效果, 而且能持续、稳定刺激穴位而达长久效应, 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MAS分级均显著降低(P

综上所述, 背腧穴埋线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显著疗效, 能够缓解肌痉挛, 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简便价廉, 作用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Lundstr?m E, Smits A, Borg J, et al. Four-fold increase indirect costs of stroke survivors with spasticity compared with stroke survivors without spasticity: the first year after the event. Stroke, 2010(41):319-324.

[2] 马立昌, 单顺, 张金霞.微创穴位埋线实用技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4.

[3] 侯华伟, 王讲, 郭华丽, 等.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 光明中医, 2012, 27(1):197-199.

[4] 冯晓东, 李瑞青, 任彬彬. 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9): 843-845.

第6篇: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DOI:10.3969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大多数遗留功能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可以使其更好地回归,融入家庭和社会中。为了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我们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卒中病房住院患者192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2〕>8分。随机分为神经科常规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对照组)和康复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康复组)。其中脑梗死120例,脑出血72例。肢体偏瘫102例,吞咽困难62例,失语28例。康复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2―79岁,平均68.26±10.41岁。对照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4―79岁,平均66.25±10.42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及既往史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方法。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采用改良Bather指标〔3〕评分。康复训练前后用Bath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性。

1.3统计学处理:应用计算机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采用表示,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Bather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Bather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改善幅度

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健康教育与康复护理

3.1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开始时间,疾病知识,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日常生活照顾,康复期间目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患者及家属的如何配合。对患者指导,指导卧、坐、行、挪动及活动的正确姿势,指导练习发音,进行语言训练,各种翻身法,各关节被动活动方式,床上动作训练、床边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运动(ADL)训练、自我管理日记等。评估并记录各项功能情况,对家属(陪护)指导,采用说话、看宣传图片等方式对家属进行脑血管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等健康教育,鼓励家属主动参与患者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做被动、主动活动〔4〕。

3.2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由于突然出现偏瘫、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影响了工作和日常生活,感到康复无望,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绝望、依赖等〔5〕。有的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情绪。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干预时间20-30分/次,支持性心理疗法,鼓励安慰患者,督促患者训练,在自我护理中消除“无能”心理。树立康复的信心和希望。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参与患者的功能锻炼和各种康复娱乐活动,使患者感受亲情,增强正性情感。

3.3 康复训练:一般而言,无论是对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要在72小时内开始进行康复治疗〔6〕。康复医学角度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及步行期,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

3.3.1卧床期:包括变换、良肢位维持及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变换的目的是防止褥疮产生及促进心肺功能;良肢位维持的目的是防止关节和肢体定形;被动关节活动的目的是防止关节痉挛、废用性萎缩。所有护理工作如帮助病人进食,测血压、脉搏都应在患侧进行,家属与病人交谈也应握住患侧手。各种良肢位的摆放 ,无论采取何种,都应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翻身前先对患肢进行按摩,活动各关节各部位,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活动,先采取患侧卧位,以增加患肢的知觉刺激,待患者能熟练翻身后,再患侧卧位靠健侧带动患肢起,坐。

3.3.2坐位期:逐步坐起、直到能保持90°坐位,此种训练有高颅压的头部损伤意义较大,可以促进脑脊液回流,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穿插ADL训练如进食,洗嗽,穿脱衣裤,修饰等训练;待坐姿持续30min后,开始训练站立。结合康复师的按摩,针灸,电疗。患侧肢体用Rool技术刺激温度、(冷热毛巾擦身)软毛刷刺激。

3.3.3离床期:包括基础训练、动作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目的为步行打基础。进行如厕和简单家务活动。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根据患者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耐心引导鼓励和帮助,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如解钮扣、穿脱衣裤、刷牙、持杯饮水、进食、如厕等。

3.3.4步行期:训练包括原地步行跨步训练,平行棒内步行训练,辅助下步行训练,拐杖步行。步行应用动作训练及独立行走训练〔7〕。

3.3.5语言训练:鼓励病人采取任何方式向医护人员或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可借助卡片、笔、本、图片、表情或手势等提供简单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尽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回答“是”、“否”或点头、摇头示意。多与患者讲话并鼓励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吃”、“走”、“睡”,到“洗脸”、“喝水”、“梳头”、“刷牙”、“吃药”等发音练习。

3.3.6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患者因意识障碍和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反射减弱而出现吞咽困难。我们用五味子冰棉签〔8〕冷刺激咽喉,以使吞咽功能恢复。一般用棉签浸入五味子液冰冻,每天三次,每次3分钟左右,看病人的耐受反应。每次用3-5根棉签,轻轻刺激患者的两侧咽后壁、舌根、软腭3点,训练吞咽反射功能。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观察病人能否自口进食,进食不同稠度食物的吞咽情况,饮水时有无呛咳,以及采用不同姿势技巧时的吞咽、进食效果(量和速度),评估有无营养障碍。患者端坐饮温开水30ml,观察所需吞咽时间和呛咳程度,即洼田氏饮水试验〔9〕来评估吞咽障碍程度。

4 讨论

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社会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10〕。现代康复医学强调了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改变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的观点。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使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尽可能达到协调和随意,提高生活自理程度。脑卒中患者ADL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康复组比对照组Bather指数明显提高,早期给予康复训练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表明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干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董静,陶志芳,蔡桂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10).367-368.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83-617.

〔3〕周维全,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7-68.

〔4〕寿棘,王芳,杨小燕.设立专职康复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与康复,2011,4(10)282-286.

〔5〕夏娟芬,何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135-136.

〔6〕,陈亚伟.卒中后患者康复“盲区”待除〔N〕.健康报,2011,6.28.2版.

〔7〕王印青,刘红.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159-160.

〔8〕郑凤君,叶澄萍,王玉.五味子冰棉签咽部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18例临床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86-87.

第7篇: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老年患者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04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老年人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迁延不愈,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并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本研究运用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其对肺部功能的影响,帮助临床拓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方法,以便临床能够对该类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指标,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2008年7月-2011年7月来本院就诊的9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7例。A组男36例,女11例;年龄62~88岁,平均73.8岁;患病时间4~23年,平均9.4年。B组男38例,女9例;年龄61~86岁,平均74.2岁;患病时间3~25年,平均8.8年。两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A组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B组进行综合性康复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肺部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1.3 疗效评价 显效:咳喘等症状表现已完全消失,半年内症状未再次出现;有效:咳喘等症状明显减轻,痰量已经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表现无任何改善或进一步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B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该类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的主要措施包括:(1)功能训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训练的方法向患者进行介绍,音量应该稍大一些,语速尽量放慢,并反复进行示范。主要包括:① 训练患者有效护理;② 有效呼吸训练;③ 全身性护理训练;④ 氧疗。(2)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特点及肺功能代偿具体情况进行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0~30 min,每天进行1次。活动主要以舒缓运动为主,避免进行剧烈运动,确保安全。(3)心理护理:该类患者由于病程较长、预后情况较差,易反复,病情迁延不愈,气促、呼吸困难、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睡眠困难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患者在长期忍受折磨的同时,易产生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3]。

综上所述,在治疗过程中运用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患者的肺部功能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居朝霞,刘霞英,陆忠华.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284-285.

[2] 刘前桂,李永杰,郑曦,等.6分钟步行试验在呼吸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3):130-131.

第8篇: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脑卒中;康复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95-01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由于其致残和病死率较高,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给患者及家属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07年1月开始我们对初发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靖西县中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6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首次发病;有肢体功能障碍;意识清醒;无严重心、肺等脏器疾病。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男24例,女9例;年龄44~73(53.29±8.26)岁;脑梗死25例,脑出血8例。对照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53.97±7.64)岁;脑梗死24例,脑出血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待病情稳定后,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主要内容:(1)维持肢体功能位:①仰卧位:患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上肢放在一高度合适的软枕上。在患侧臀下放一软枕,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使骨盆前伸,以免骨盆回缩、髋关节后突,防止下肢外旋(但不要超过中间位),以免造成内旋。②健侧卧位:胸前放一软枕,使患肩前伸,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至枕上(勿垂腕)。患腿屈曲向前放在另一枕上,髋、膝自然放置。③患侧卧位:患臂小心轻轻拉出避免受压,放在前伸位,前臂外旋,手指拉开,掌心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枕上,患腿在后微屈。(2)患侧肢体训练:①端正足:仰卧时病人足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0,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不向外倾斜。用枕头支撑足底和患侧下肢外侧,以防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外旋等畸形。②抬高患侧手足:脑卒中病人患侧手和足常出现水肿,用枕头垫于手掌和足跟下,以抬高手部和足部,缓解水肿。③被动运动:对瘫痪肢体进行被动运动,逐步关节活动,活动范围以正常人的关节活动度为依据,每次30min,每天2次。④主动运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训练床上自行翻身转换训练、桥式运动、负重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训练时注意循序渐进。

1.3 观察指标 于入院时、干预后1个月评价两组患者ADL和肌力恢复情况。ADL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2]。ADL正常为100分,20分以下为极严重功能障碍,25~45分为严重功能障碍,50~7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75~95分为轻度功能障碍。肌力评定[3]:参考Brunnstrom。显效:30d肌力提高2级以上者;有效:30d肌力提高1级者;无效:30d肌力无变化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可以预防或控制继发的发生和发展,尽早进行改善功能的训练,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得到恢复,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资料显示[4],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1~3个月恢复最快,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因此康复训练应该尽早开始。在康复过程中,通过主、被动训练可以刺激肌体,反射性地改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缺血、缺氧状况,起到活血化瘀作用,使神经功能发生代偿和转移,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脑功能恢复。早期康复训练,还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坠积性肺炎、压疮、骨质疏松、关节半脱位、足内翻等脑血管病的继发障碍[5]。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肢体肌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肌力恢复,提高ADL。临床观察发现,只要操作正规,脑卒中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安全的,而且通过患者的参与,可以使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提高,刺激神经功能,防止正常脑功能的废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 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5.

[3] 段秀珍,黄疗禧.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8.

第9篇:肺的康复训练范文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引起的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加重的一组肺部疾病。由于反复发作加重病情,给病人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家庭和社会负担。为减少或防止该病急性发作,消除或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科从2004年5月~2005年5月对30例临床平稳期COPD病人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得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COPD的病人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60~82岁,病程均在5年以上。入选病人均为临床平稳期,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及语言沟通障碍者除外。

1.2方法在第1周举办2次集体讲座,系统讲解COPD的有关知识及护理干预的内容,并进行一对一指导。干预后采用电话联系、随访了解病人对护理干预内容的掌握与实施情况,嘱病人有困难随时来院,护理人员帮助指导并纠正缺陷。比较干预前后病人对生活的自我评价、主诉症状的改善、肺功能测定值。

1.3护理干预内容

1.3.1呼吸体操锻炼即将腹式呼吸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每日2组。具体要领:平静呼吸4次~8次,立位吸气、前倾位呼气4次~8次,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4次~8次,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抱头吸气、转体呼气4次~8次,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4次~8次,腹式缩唇呼吸4次~8次,平静呼吸4次~8次。

1.3.2全身运动的耐力锻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步行、踏车、登梯、游泳等运动。此项锻炼应从低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适可而止,以免造成运动损伤。开始每次坚持5~10min,每日3次或4次,逐渐延长至每次20~30min,每日2次。锻炼时监测心率,最高心率指标为170减去年龄。

1.3.3氧疗的指导告知氧疗最终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而不是仅用来改善症状。对那些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气促症状好转就减少吸氧时间者予以纠正,要求病人每日吸氧达1.5h、流量为1~2L/min。

1.3.4营养指导嘱病人掌握少食多餐、摄取适中能量的原则,并增加鱼类和水果摄取等。

二、结果

2.130例COPD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

2.230例COPD患者干预前后主诉症状比较。

2.330例COPD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三、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由于呼吸困难,往往引起运动受限,进而产生肌肉萎缩,体重减轻;由于活动减少,从而与社会脱离,产生孤独感与压抑感,这些改变相互关联,形成一种复杂的恶性循环,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COPD由于肺泡过度膨胀,加之气促呼吸频率快,呼吸肌常处于疲劳状态。呼吸操锻炼可增强膈肌、腹肌、下胸部肌肉的活动,改善其收缩功能,减少呼吸肌疲劳的发生,可使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强,用力呼气后肺泡内残存气量减少,肺泡膨胀程度减轻,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腹式缩唇呼吸能有效提高气道内压力,防止呼气时气道过早塌陷,利于减轻二氧化碳潴留,改善通气功能。全身运动可以增加病人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疾病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碍,可以改善病人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锻炼信心,增加运动耐力。长期氧疗可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强氧弥散能力,提高动脉氧分压,增加组织供氧,改善心、脑、肺、肾的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呼吸困难,增加运动耐力。COPD病人食欲低下,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能量消耗进一步增加,导致体重下降,因此,合理的营养指导利于病人预后。

表130例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略)

表230例病人干预前后主诉症状比较(略)

表330例病人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略)

通过对COPD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行为活动耐受、睡眠质量等生理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在人际交往、家庭支持方面也较干预前有所增加;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P均<0.01);第1秒用力呼出量、1秒率明显提高(P均<0.01)。与张建华报道的呼吸康复训练12个月后1秒率预计值较康复前差异有显著性,病人的肺功能逐渐得到改善相一致。由于病人在康复训练中受益,主观运动意识增强,同时家庭、朋友、社会对COPD病人给予了帮助和支持,从而促使病人能长期坚持康复锻炼,达到康复治疗的目标,即减轻症状、增强体力、积极投入日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4-506.

[2]周玲君.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5;19(3A):478-479.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