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专业精品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

第1篇: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8-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5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根据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建设工作。

1 学校的发展和长期积累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自建校以来,学校设置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并成立了护理学基础教研室。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将我校定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2011年省教育厅又将我校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护理)专业建设点,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校园网设立“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专栏”。

本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护理学基础知识及医学相关知识。坚持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总结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幻灯片、自编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护理操作流程和同步练习等教学资料。在长期的教学中,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交流、讨论和集体备课等活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 教学改革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动力

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对我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2]。

2.1 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建设精品课的核心[1]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1 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依据我校“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认真研究适应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并逐步形成了边理论边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2.1.2 教学方法 在以传统教学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护理任务、操作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及自主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流程从以往“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分别指导”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录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学生回示-师生共同点评-分组练习-考核-比赛-总结”新的教学方式。

2.2 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体系 实验课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总计140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践84学时,理实比有原来的1:1改为1:1.5。此外,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及需求,本课程实习前安排2周的护理基本技能复训,共计80学时;安排临床实习40周。在实践教学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理实一体、校院合作教学模式。转变了“验证性实验”的观念,构建“综合性实验”[2]。例如:王婧,女,21岁,因右下腹剧烈疼痛来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住院手术治疗。现已送入手术室,请问:当班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2.3 改革实践技能考核办法 新的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实验作业占5%;二是平时实践课考核占25%,三是期末实践考试成绩占70%。以必考项目和抽签考核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试环节包括物品准备、学生沟通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操作熟练程度与准确性、操作相关知识等。还将名片案例签应用到技能教学及考核当中。通过反思训练强化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应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技能考核成绩。

2.4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放实训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轮流辅导,让学生自己选择在实验课上未能熟练掌握的操作项目,随时到实训室练习,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并及时反馈实验室开放意见,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3 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

本教学团队共13人,承担了我校护理、助产所有专业的《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年龄38岁,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4人,其中副教授2人,副主任护师2人,讲师7人,助教2人,助理实验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4 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4.1 教材建设 选用我校教师主、参编的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导论》及《基础护理学》。该教材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护理学习需要,且定位准确。根据护士职业岗位需求,按照临床实际操作,编写了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校内辅助教材《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基础护理同步练习》、《基础护理实训报告》等实训教材,达到优秀教材全面配套,教学与岗位一体化实训。

4.2 教学资源 自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同步练习、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等。建立了护理学基础试题库,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师生可上网查询及下载共享的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校于2007年投资近千万元建成校内护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共分三个功能区域即:模拟母婴病区、模拟护理病区及专科护理实训区。其中,模拟护理病区仿照医院住院病区设置有护理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房、普通病房及基础护理实训室、阶梯示教室,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并配备有高级护理模拟人、多功能病床、洗胃机、人工呼吸机、膜式吸痰器、高级导尿模型、皮下、肌肉及静脉注射模型、婴儿头皮静脉输液模型、中心吸氧装置等,基本满足了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5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5.1 随着学校的发展,护理专业生源的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需进一步加强。

5.2 积极引进高学历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5.3 重视产学结合,加强与行业合作,密切关注临床动态,使教学内容贴近临床护理发展,使之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代创新性。

5.4 关注全国范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充分考虑护士执业的技能需要,强调“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5.5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

关键词:手机平台;学生;自主学习效能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32-03

手机作为一种“口袋多媒体”,以其简约、移动、方便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状态,都能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方便,并在视、听等多元、感观、动态展示中使精品课程资源达到最大化利用。现以基于手机移动平台下的《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精品课程学习为例,对学生自主学习效能感予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第三学期学生12个班级共计621名学生,均为初中毕业后入学,其中女生612名,男生8名。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6个班共312名学生为对照组即传统学习组,平均年龄18±0.3岁,另6个班共309名学生为实验组即手机平台学习组,年龄18±0.6岁,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

(二)研究方法

1.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包括校园网上学习)提供学习指导、课后练习等相关配套教辅资料。

实验组实施常规课堂听课,并自主观看手机课程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同步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精品课程之一,该课程创建于2009年,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程,是由《免疫及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两门课程整合而成,体现病因―疾病―护理三位一体的整合模式,实现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有效衔接,拓展了基础知识的临床应用性,职业导向明确,学生学习兴趣浓厚。[1]经过两年建设,相关精品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单元测试等均已上网开放。

2.授课教师。均为《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教师,均有3年以上课程教学经历,在12个班中随机任课2―3个班,并进行全程教学。

3.期末考试实施教、考分离。

4.自主学习效能感评价。自制自主学习效能感评价表,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Cronbach S a系数为0.89,由学生在学期末自主完成,评价项目包括学习自信力增加、学习压力减轻、享受学习过程、成功喜悦感、自主学习能力五个项目,十个评价条目,每条目10分,每条目按A、B、C、D、E五个等级计分,A级10分、B级8分、C级6分、D级4分、E级2分,得分越高说明自主学习效能感越好,总计分评价等级分为:好(90―100分)、较好(75―89分)、一般(60―75分)、欠佳(60分以下),详见表1。

二、统计方法

用visa foxpro建立数据库,用SAS软件分析,数值比较用t检验和率比较用X2检验。

三、结果

对《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课程学习效能感分别为:对照组40%、实验组90%,X2检验结果为X2=201.04,差异显著(p<0.01,见表2)。期末考试成绩显示,对照组均分61.2±1.7、实验组为80.2±1.3,t检验比较结果为t=134.2,差异显著(p<0.05,见表3)。

四、讨论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Zinmerman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具有密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3]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内研究认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们的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4],[5]Brookes & Grundy研究显示,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包括课程安排、学习策略、教师角色、教学设施、学习效果等。[6]自主学习能力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只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环境改革管理方式,才能确保学生自主学习有一个好的环境。而手机以其特有的方便性、移动性、智能性、多功能性,正逐渐成为青年学生的重要学习平台。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100%,由于智能手机具备音频播放、视频播放、录音、支持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尤其受到广大学生的喜欢。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精品课程学习,就是利用学生喜欢手机的特点,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教学内容植入平台中,方便学生随身学、随时学、随“意”学的课程学习。研究结果显示,利用智能手机平台学习的实验组学生自主学习效能感显著高于常规学习的对照组,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精品课程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规范性,让学困生不再因为课堂上没有听懂而迷茫。他们可借助智能手机平台自主学习,在反复的“移动”学习中促进认识、提升自信、增加能力、赢得成功,在有效的自主学习中提升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袁俐,张晴岚,钱美娟,姜声扬.基于整合课程基础上的高职护理跨学科教学研究[J].护理研究,2012(10).

[2]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Zinmerman B J. Sel regulating Academic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The Em ergence of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0(2).

[4]李玉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能力与外语成绩的关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5]赵芳芳,顾艳荭,何炜,等.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6).

[6]Brookes, A. & Grundy, P.Individualization and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Modem English Publications,1988.

An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Efficacy Based

on the Mobile Phone Platform: A Case Study

YU Yao-hua & YUAN Li

(Jiangsu Nanto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of Health, Nantong 226007, Jiangsu Province)

第3篇: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

1.1远程教学场地设施:我院的远程医学中心会议室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远程教学、远程会诊、日常网络培训、三基考试、全军课题申报(评审)、人员数据上报及录入共用同一个教室,最多仅能容纳42人,多项任务并行时,只能调整远程护理教学的听课时间。教学场地受限必然会给远程教育造成一定影响。

1.2远程教学管理及技术保障:按要求需配备1名医务人员专职负责教学、会诊,而远程会诊的实施、协调与技术保障均由1名工程师兼职负责。全军远程医学网提供的资源分发系统客户端软件,可接收网上推送的文件,播放现场直播视频流、桌面直播视频流和视频流节目,并可录制保存视频流和在院内重播。录制的节目一般存放在教学用计算机硬盘上,没有专用的刻录光驱和大容量移动存储设备,能够存储的网络课程有限,时常需要删除先前录制备份的资料,造成教学资源的丢失。

1.3远程教学实施情况:我院护理部对于远程教学比较重视,网上有课时、院里无重大活动冲突,均会派出专科护理人员参加听课,而且有专门的助理员负责,填写听课卡片等。自站点开通以来,参加讲座及各类大项活动共计10231人次,其中护理类占总听课人数的39%。医院为全军网上授课共计16人次,其中护理类3人次。但跟全军同等医院比较,我院护理人员参加远程教学的人次和授课次数明显不足,制约了全军新业务、新技术在院内的推广以及护理队伍知识结构更新的步伐。

2对我院远程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

几年来,远程护理教育在我院已经逐渐开展起来,但是教学场地受限、教学资源储备不足、教学人才发掘不够、教学渠道单一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结合实际,医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2.1加强对参训人员的管理和增加对场地设备的投入:对于护理人员参加远程教学应当制度化,比如与年度考评、任期考评结合起来,每年必须参加教学活动15~20次,对相关课程进行相应考核等等,将听课率提高至45%左右,使参加远程教学活动成为护理人员的习惯,成为整个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增加经费投入,扩大教学场地和更新存储设备,为管理人员采集、存储来自全军各医院公开授课的教学资源,以及院内交流提供硬件支持。

2.2优选课程,力争推出更多授课课目展示给全军护理界同仁:在多听课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力争在授课方面做出突破。我院护理专业在全军远程网上的授课较少,2005年至今,护理类仅3项被选中在全军远程网上直播。要提高我院护理专业讲座的授课率,各护理单元需重视申报课目内容,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专业,选拔最具教学经验的护理专家授课。课前充分准备,提前试讲或者院内学术活动进行普讲,增加院内护士的交流和实际操作部分,把我院的护理精品课程充分展示出来。

2.3普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知识,提高授课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已经成为远程网上授课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很多护理专家在自己的领域技术过硬、造诣颇深,但一用到多媒体手段授课时就显得有些相对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普及多媒体制作知识,让护理专家了解如何采集多媒体教学素材,如何编辑制作多媒体教材,可以在院内开展诸如Photoshop、Flash、Director等常用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讲座,或者由专业人员做一些适合护理专业用的授课模板,供专家选择使用,这对于提高授课质量会大有裨益的。

第4篇: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

[关键词]精品;共享;课程

[作者简介]漆艳春(1978―),女,赣南医学院高教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蔡德清(1978―),男,赣南医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学。(江西赣州 34100)

精品课程建设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同时它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现有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近年来,我校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实现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共享”为目标。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原则

1.全面发展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体现出教学的优质和高效,要坚持教、学、管综合考虑,以教、学为主,把教学效果放在首位,同时考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研协调

要加强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主讲教师要坚持从事科研活动,讲授内容应能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教学过程应贯穿科学思维和创新方法,要充分重视实训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

3.系统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孤立的,在课程的规划与建设的同时,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诸多方面工作予以统筹考虑。

4.资源共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面向校内师生,还面向社会学习者,因而课程建设必须遵循资源共享原则,建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索

1.以制度为保障,完善项目管理

学校制定出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规范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申报、评选及运行管理。学校教务处负责项目宏观管理,各学院、有关部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为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以中心为依托,引领教师发展

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以各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体,积极开展各项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先后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秘书培训班,名师讲座讲学、观看教学名师录像等活动,着重培养新进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培训,增强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则以提升学术水平为重点,近三年选送了三期共100位教师参加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组织了三批共90位教师集中教学休假,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3.以项目为载体,推进课程发展

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围绕本科教学工程,积极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纵深发展。《农村定向免费医学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2”三年制专科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两个项目入选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临床医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该中心对学校改革医学生培养模式,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以研究为平台,提升学科实力

注重把深化教学改革与推进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位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以现有的省重点、校重点、校重点建设等三个层次学科建设为基础,提升学科实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以高的眼光、高的胸怀、高的步伐,推动医学学科向一流学科迈进。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标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以北大医学院为标杆,全面推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建设。

5.以竞赛为抓手,增强学生素质

一是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科研小组实践教学和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采用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2项,优胜奖3项。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全国决赛三等奖。二是以赛促学。依托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选拔优秀学子参加各类全国技能竞赛,取得了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赛区一等奖和全国团体三等奖的佳绩。护理专业学生荣获首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二等奖。三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喜人。我校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连续9年考生平均成绩及通过率均高于全国考生平均水平。

6.以网络为媒体,共享课程成果

学校依托数字化校园,加强教研平台建设,设立了“教学网”、“教学资源”等栏目,作为网络教研的主导栏目,积极开展校级公开课建设。各学院整合课程资源,目前开设了52门校级公开课,涉及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较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积累与优势共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以网络为平台的自主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今年投入专项,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建设首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人体解剖学》和《医用化学》,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果。

四、几点思考

1.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质量监控

精品资源共享课自2012年开始在各地方高校推行,建设时间还不长,课程建设的质量监控体系还十分薄弱。课程建设重申报、轻建设,课程建设缺乏质量标准,虽然国家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标准,地方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现状与该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校情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实施中期检查制度、项目结题鉴定制度。

2.提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水平

目前大多数地方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定位在省级和校级,真正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校还是少数。因此,各高校要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注重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创新性、共享性,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标杆,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

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大都属于当地的卫生部门管理,学校、医院同属一个系统,在卫生部门的领导下,各安其位,共同担负着医学人才的培养任务,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和学校的合并升格,医学院校从卫生系统“剥离”,学校和教学医院分隔。原本由卫生部门主导、医院参与的校企合作,转变为学校主导,校企合作变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校企合作的弱化,使医学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临床教学、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更加举步维艰。管理模式共性化。合并后的高职院校在管理上,基本上借鉴的是普通大学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并未体现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医学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占到半壁江山,管理上的不到位不仅制约了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将会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医学教育优势在丧失。合并前,中专卫校大都办学条件优越,在当地的中职教育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合并后的医学教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仍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合并后医学教育被边缘化等因素影响,医学教育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如护理专业,一直是医学教育的传统骨干专业,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大专业和支柱专业,理应在大的基础上做“强”做“优”,创出品牌,但大而不“强”,至今尚未走出校门,成为精品。优势专业无优势,弱势专业扶不起,如不尽快调整,将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

提高认识,按照医学教育规律发展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既有其它自然科学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特殊性,医学研究及服务的对象是人,事关人最宝贵的生命和健康,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二是规律性,医学的特殊性和职业的高要求,需要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来学习和从业,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医学人才应按照精英教育模式来培养;三是完整性,医学教育从在校学习、临床实习、执业考试、从业上岗到毕业后继续教育,都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和严格要求;四是独立性,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一门包涵众多前沿学科、还存在无数未知领域等待探索的学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医学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规律性、完整性和独立性,全校上下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学习、研究、把握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严格按照医学教育规律办学,科学制定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和发展战略,指导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其次是教职工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关心支持医学教育按照自身规律办出特色;三是学校在人事、经费、招生、管理等方面向医学教育倾斜,为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转换模式,高职医学教育模式要与国际接轨。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几乎都秉承精英教育的模式[2]。一方面,医学教育管理严,入学门槛高。医学院校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每年招生数量都不多,只有极少数学业优秀并且具备奉献精神的学生才有可能被医学院校录取。另一方面,医学教育资源优越,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硬件设施建设都很高。所以这些国家的医学教育生源质量非常高,医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也普遍得到社会认可,医生护士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也相当高。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要使目前国内医学教育大众化的培养模式回归到精英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当务之急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从制度层面和顶层设计上统筹规划。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全国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出发,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组织专门的调查,了解全国医学院校的布局和招生规模,研究分析大众化培养模式和精英教育模式的利弊,制定全国医学教育发展规划,从制度上限制医学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从财力上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从政策上指导医学教育健康发展。二是严格按照医学教育规律办学。学校要从大局出发,冲破利益驱动的束缚,大力调整医学教育规模,严把招生入口关,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学习医学;抓好教育过程关,按照精英模式培养医学生;确保人才出口关,综合考核学生的素质;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成为老百姓认可的“精英”。以“四个合作”为主线,强化校企深度融合。2010年9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3]。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确定了路径。要落实“四个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目前需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建立以依法依规办事为主的深度合作机制[4]。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5]。”实践证明,只有从制度层面和顶层设计上进行改革创新,由国家层面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方可破解校企合作难题。二是固化以感情联络为副的常态合作机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医学教育单位与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医院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发挥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发挥校友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探索院校理事会管理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多模式的合作,从而形成“校企共办,利益共享,人才共育”的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

第6篇: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

素质本位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的高职护理课程体系保守、陈旧的现象较为突出。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根据素质本位模式的要求,打破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顶岗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以职业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设置课程。基础课程设置与整合应突出基础性、实用性,专业课设置与整合应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强化人文素质课程,精简重组医学基础课程,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尽早接触临床。

1调整课程结构比例

以缩减医学基础课程,提高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的比例为基本原则,合并和重组医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临床(专业)课以“必备、实用”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2]。按照综合性原则,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合并为人体正常结构,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合并为人体正常功能,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合并为人体异常结构和功能,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合并为病原生物与免疫。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压缩学时,而是从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出发,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机组织在一起。按生命周期模式将护理专业课程组织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和老年护理,这种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也有利于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

2增设人文素质课程

护理工作所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护理学有显著的人文性,人们把护理专业称为极具人文特征的专业,把护士称为极具人文精神的人。根据这一专业特征,护士应具备高品位的人文素养。首先,通过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或加大人文课程的课时数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例如开设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医学、护理管理学、文献检索、大学语文、健康教育、人际沟通与交流、信息学等必修课。开设护理科研基础、美学基础、医学史、环境保护、人口学、行为医学、应用写作、文学欣赏、艺术类、逻辑与思维、影视欣赏、卫生经济学、音乐、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选修课;其次,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结合专业特色,在入学教育、护士节、学生毕业教育及学生日常活动中进行护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教育。

3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提前学习,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及早了解专业;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有利于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方面得到较好地培养和提高[3]。

素质本位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

我国高职护理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学仍然是一个被动的过程。素质本位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以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得主动、学生学得主动为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应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示教提问式、情景模拟式、探究式、学生试讲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师生在互动的场所中,实现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并创造出新知识、新思路。加大现代教育科技手段的应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如多媒体课件、CA(I计算机辅助教育)课件等,建设精品课程、实现网上资源共享等网络化教学,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坚决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应采取多种措施,有意识、有计划地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应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调整到1∶1或1∶1.5,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应以医院实景为标准,建设校内仿真模拟病房、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等校内实训场所,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护理专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由知识型转变为素质能力型。要加大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开放式实训室,全天对学生免费开放,保证每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以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素质本位护理教育的评价体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与手段依然拘泥于传统的一考定终生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十分严重。考试内容不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也被忽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真实地考核学生的能力,要重视过程性考核,丰富考核评价方法与手段。灵活运用平时成绩、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情景模拟、开卷考试、口试、操作考试、期末综合技能考试等多种形式。运用综合评价、专项评价、合格评价、选优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大实践考核比重,将职业资格考核学习与学生综合实践学习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最终逐步建立和形成一套完善的综合考核测评体系。

第7篇: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 老年护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1 健康老龄化的提出与含义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身体、心理智力、社会和生活等五种功能方面能保持应具备的正常状态,使老年人能较长时期参加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健康老龄化不仅要求寿命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存质量的提高[1]。

2 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1 大力发展学历教育

2.1.1 增设老年护理专业

随着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级各类卫生职业院校,应该审时度势、抓住发展机遇,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还没有老年护理专业的现状,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并围绕老年相关的生理、病理、临床特点和护理具体要求组织安排课程,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专门的卫生部正规教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建设专门的老年护理实训基地等。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来推进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育工作。

2.1.2 发展老年护理高等教育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正式批准护理学专业成为I级学科,这也为我国老年护理学专业申请成为二级学科提供了可能性。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快我国老年护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建设。这种高层次的老年护理教育势必起到学科引领、导向作用,对全社会老年护理观念的更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老年护理事业、为其它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点燃希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2 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因正规的学历教育周期长,为缓解当前老年护理人才供需矛盾,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拓宽办学门路,大力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为社会培养急需的老年护理人才,以解应急之需,提高我国现有的老年护理事业整体水平。

2.2.1 养老护理员培训

“养老护理员”是顺应老龄化社会的一门新兴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制定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内涵、分类等级、申报条件、培训要求、鉴定方式等关键性问题,对规范“养老护理员”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职业门槛低、培养周期短、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使之成为社会目前培养大量养老护理人员的主力军。

但不可忽视的现状是从业人员大多是下岗工人或进城务工农民,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大多是本身年纪偏大的中老年妇女,精力体力有限,再加上收入低,社会重视不够,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整体情况令人堪忧。

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应充分考虑广大从业人员目前的实际状况、关联行业认可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科学制定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规划、妥善解决养老护理员职业待遇保障、着力改善养老护理员社会形象地位、积极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建设等。

2.2.2 临床护士转岗培训

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更多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从医疗机构中独立出来,转向社区和机构养老部门。临床普通护士需求将趋于饱和,甚至下降,而老年护理这种“专科护士”将需求剧增。再加上临床护士有比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工作背景,能够经过短期培训,快速、较好的适合这份工作。这也是顺应国家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突出专科化护理的时代要求。

2.2.3 大兴在职继续教育

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活动,如采用集体授课、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后发放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护士继续教育的学分证明或者护士进入老年护理相关机构工作的准入标准之一。另外,进入国家级、省级《老年护理》精品课程网页,使用某些与老年护理相关的专业网站也可以为护士的继续教育内容提供相应的补充。

2.2.4 社会护理技能普及

在社区对老年人、其子女及家庭保姆展开健康教育和简单技能训练,提高防病急救意识。老年人的很多健康问题症状隐蔽、发病急骤、预后较差,如果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将会对疾病有巨大的帮助。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普及,能够为老年人的安全保驾护航,也能增加老人的自理能力,让子女孝心得以实践。

2.2.5 引入时间储蓄概念

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例如,德国年满18岁的公民,可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不拿报酬,将来年老或需要护理时,可以获得同样时间的照顾[2]。对参加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包括家庭成员、义工,由社区计量考核计入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运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养老氛围。

3 结语

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3]。“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困顿,但也为“老年护理”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而人才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树立正确观念、保障师资队伍、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实“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目标,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全球

战略。

参考文献

第8篇: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

高专护理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因此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应更注重人体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插管等技术涉及的局部结构的掌握。而目前高专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尚没有成熟实用的教材使用,大多照搬3年制临床专业《系统解剖学》教材,内容过深过多,缺少局部解剖学方面的内容,更缺少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其内容过细过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阻碍护理专业必备知识的学习,非常不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连续3年使用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人体解剖学教材,其中缩减了大量与护理专业无关的内容,并增加了部分局解内容。同时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应用解剖学》作为补充教材,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正积极组织相关教师编写适合护理大专用的解剖学教材。

2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护理”这个中心,以护理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2]。

2.1缩减或删除与护理操作无关的解剖学内容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在护理解剖学教学中适当地减少对医生来讲是必需的,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只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周围神经系统则删减细小神经的分支分布,内脏神经及神经传导路损伤后病例分析则一带而过;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对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适当压缩器官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毗邻等;在脉管系统中削减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结的分布等内容;运动系统中简明介绍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删除了颅底的沟、管、孔、裂等结构,肌学部分着重强调肌性标志,略讲肌肉的起止点,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感觉器中删减内耳的部分内容。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增强了实用知识的掌握。

2.2增加与临床护理操作有关的局解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

掌握常用的体表骨性和肌性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着突出实用,注重实践的原则,我校在相关章节适当增加表面解剖学的内容,培养学生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同时增加和突出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如与注射技术、各种放置导管、内镜、各种穿刺及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内容,为专业课所需的操作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3探索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魅力

解剖学由于教学内容多、名词多,图片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PBL教学、网络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课程魅力。解剖学知识很适合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弥补教具的不足,增强学习内容的生动直观性,突出重点、难点,使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身心享受。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播放些与之相关的解剖操作和临床护理操作教学录像,可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解剖学教学入门期,常规教学方法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但在后期,我校适当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方法,紧紧围绕临床护理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网上解剖学学堂突破课时空间限制,将解剖学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学生可以登录我校解剖学精品课程网站,自行学习网络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图片、临床护理操作录像等教学资源,并进行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答疑,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量,有利于学生自主、交互和个性化学习。而且也解决了人体解剖学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我校还开设解剖学第二课堂,组织学有余力、且渴求亲自动手来提高操作能力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进行尸体解剖标本制作。要求学生明确操作目的,制作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标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解剖步骤进行操作,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也为今后临床护理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建立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掌握知识的量,知识巩固程度为标准,以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来评定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将促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知识积累方面,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化,抹杀了学生个性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改革考核方法着手,可直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逐步建立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其中理论考核占5O%、操作占2O、平时课堂讨论和互动占2O%、实验报告占lO%、课外科技和竞赛活动额外加分(满分1O分)。(1)减少理论考试成绩比例,增加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大学教育旨在培养综合能力。(2)理论考试中缩减大量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察,增大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性知识的考察比例,每套试卷最后另设一道密切与护理专业结合的开放式讨论附加题,重点考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创新性的回答,给予优秀的评定。(3)平时成绩将把实习课知识的讲授、资料的查阅、课堂交流与思辨、团队协作、出勤等作为评分依据,建立平时少量多次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较大的发展。(4)课外解剖学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均可适当加分,包括参与实验准备、解剖标本制作、参与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知识竞赛、解剖结构手工制作大赛等,这样大大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外解剖学科研活动。(5)增加与护理有关的实验技能考试比重,如在标本或模型上进行穿刺、插管、按摩等技能。这样可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动手能力,为后期专业技能培训打下基础。

5强化解剖学教师护理操作的感性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专业,往往习惯用临床专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不熟悉护理工作,难以把解剖学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不能体现护理专业解剖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长期从教,对临床护理中的科技进步、护理模式的转变及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十分了解,造成了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需要的解剖学师资不足。基于此,我校解剖教研室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承担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师去教学医院参观学习护理工作,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尽可能掌握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要领及发现操作失误的原因,及时发现护理工作可能需要的解剖学知识和遇到的解剖学问题;另外召开解剖学教研室和护理教研室座谈会,讨论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中常用的、基础的解剖学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以便在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教学,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护理技术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9篇: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

【关键词】专业课程 教学模式 改革

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在探索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则是以就业为主体导向,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这就需要改变以往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模式,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了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专业课在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多方面都要有所改变。

一.专业课程的开发

1.教学内容的选择

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该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学一些和他们将来的职业活动相关的实用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要更注重实践学习。因为目前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薄弱,理解能力有限,而专业课程往往比较枯燥,如果只是单纯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学生会因难以理解而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讲解时尽量使知识情境化,多引用案例,如内科教学可以多用典型病例说明某一疾病的特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另外就是理论学习的同时,尽量多参与实践活动,如我校积极安排学生进医院见习,让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立即就能在实际中练习和应用,这样就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2.课程资源的开发

职业教育教学需要教材,但又远远不能停留于教材【1】。专业老师上课除了规定的教材外,还应包括许多辅助材料,如教学光盘、多媒体的应用、仿真软件等等。目前我校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开展,大部分专业课都应用了多媒体,多媒体是图片展示、视频等教学资料的载体,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但实训仿真软件相对比较缺乏,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建设,实训仿真软件对医护类专业有重要意义,因为很多操作性的课程不便在病人身上实践,可以先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病房、接待病人及各项操作模拟练习,为学生以后真正进入病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要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专业课精品课程建设,一是可以方便广大师生查看学习,二来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教研组的课堂建设能力。通过各种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使优秀教师的资源能够为更多教师所共享,这样能够更快的提高整个教学水平。只有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广泛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大量生动的案例和项目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

课程开发还要兼顾到社会的需求。例如护理专业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顺利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我校目前建立的考试题库都是根据历年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指导下准备的,平时上课也通过补充教材来补充教科书上没有而资格考试需要掌握的内容;另外还通过对毕业生进行短期强化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些方式对提高学生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事实证明近几年来我校的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在逐年提高。

二.教师的转变

作为专业课教师,除了要从前面提到的专业课程开发方面做相应的改变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自我的改变和提高,包括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学方式的转化等等方面。

1.“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在数量上要达到相当的比例,另外质量上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实现医教紧密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聘请行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来提高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水平。

2.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

首先是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传统的观点把教师放在权威位置,学生只是绝对的服从,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了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现代教学最根本的理念是人的存在,人的发展【2】,所以教师需要转变角色,由学生的权威转变为学生的伙伴,在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中完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转变,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的活动,其中学生是主体【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作为专业课教师应改变以前单纯的讲授知识的过程,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让学生逐渐具备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能力。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模式改革,专业课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体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当然,教学模式改革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从容易做到的部分开始,然后逐步向复杂的深层次的改革进行,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