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品牌公益营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许多传统美德逐渐被人淡化甚至遗忘,而新的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于是出现了一些看起来令人困惑的问题,比如,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摔倒在地,扶还是不扶?陌生人问路,热心回答还是置之不理?邻里有难,是帮还是不帮?短期没有回报的公益事业,做还是不做……
这些问题,假如搁在几十年前,答案是十分明确的,根本用不着绞尽脑汁去思考,更用不着新闻媒体作为一个个议题让国人讨论,连篇累牍地做报道。那时候的人思想单纯,观念明确,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当然,一味指责那些违背传统美德的人,于事无补,因为当今社会与几十年前相比,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闻媒体应当如何直面这样的巨变?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出手做点什么?及时寻找好人,挖掘他们的美好心灵,进行报道,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舆论,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外,媒体自身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积极策划组织活动,投身公益事业,充当社会前进的助推器。
农村大众报“服务新农村”大讲坛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到农村去,到基层去,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向广大农村受众传授农业科学技术、传递市场变化信息、传播医疗卫生知识。这项公益性活动,从2011年5月在潍坊市临朐县拉开帷幕,随后在滨州、聊城等地陆续展开,内容涉及农业的多个领域。几个月来的实践显示,这项公益活动产生的社会效果之好,各界反响之大,超出了主办单位的预料。
下面,以农村大众报“服务新农村”大讲坛为例,详细叙述媒体公益品牌的打造流程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
打造媒体公益品牌的流程
1.选择地点:农民家门口,让活动接地气
如今,讲座、讲坛名目繁多、各式各样。分析其特点,从受众层面看,面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科研人员、企业高管等高端人士的多,面向普通市民、农民群众的少;从举办地点看,设在大中城市的多,设在农村基层的少。这是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的。
就农村大众报自身而言,以前也曾断断续续办过若干传授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班,这些培训班的场所一般安排在报社所处的山东省省会济南。许多农民反映,他们家距离省会济南市较远,来一趟十分不易。
在策划“服务新农村”大讲坛活动之初,农村大众报注意到这个问题,决定把大讲坛的场所“搬”到县乡镇政府驻地,甚至村里,“搬”到农民的家门口,让公益活动接地气、纳民气。
首期大讲坛,讲的内容是高产奶牛饲养管理技术,安排在临朐县畜牧局会议室里举行,周边乡镇奶牛养殖小区负责人、养殖大户赶到现场听课,十分方便。在邹平县的活动,则直接把大讲坛“搬”到靠近公路的新大村附近。
2.确定内容:贴近农业生产实际
确定“服务新农村”大讲坛主题内容时,农村大众报把握的一个原则是:贴近农业生产实际,符合广大农民需求。
在临朐县举行的首期大讲坛,把“高产奶牛饲养管理技术”作为主题。2011年年初,该县政府专门下发红头文件,实施一号工程,号召建设奶牛养殖小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因此,报社提出这个题目之后,立即得到当地宣传、畜牧等部门的呼应和支持,当然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广大养殖户的需求。
报社与一家企业在邹平县合办的第二期大讲坛,根据企业的要求,直接把“中医药防控禽类疾病技巧”作为主题。
回顾这几次大讲坛,之所以成功,与专家讲课内容的合理确定有密切关系。确定内容,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专家讲授的技术恰好为受众所急需,使受众产生“雪中送炭”的感觉;二是涉及的产业是当地政府重点发展和支持的产业,这样寻找协办单位时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
3.聘请专家:省内顶尖的实战人士
农村大众报主要从山东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厅局,聘请研究员、教授、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作为大讲坛的主讲专家。
具体聘请哪种类型的专家担任授课工作,是决定大讲坛能否成功的因素之一。
农业科技界的专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科研型专家,他们埋头科学研究,原创成果累累,在业界声望很高,但是不善言辞,疏于技术推广;二是推广型专家,他们原创成果虽然不多,但是知识面宽广,语言表达能力强,长期在一线从事技术推广;第三类专家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既有自己的科研成果,也经常到基层推广技术。
报社在物色大讲坛的专家时,一般选择后两种类型的专家。例如,第一期大讲坛,聘请的是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王中华教授。他是山东省奶牛饲养管理方面的顶尖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奶牛饲养管理研究,同时经常到基层调研、授课,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
应邀讲授禽类疾病防控技术的专家,学历不高,从一家职业学院毕业之后,在一家国内著名的大型畜牧企业从事技术工作数年,防控禽类疾病的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4.运用形式:让农民听得懂、易接受、用得上
根据农民文化水平低、讲究实用的实际情况,专家在讲课时,注意把握两个原则。
其一,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授课时,对动画、图片、表格的灵活运用,使受众眼、耳、脑并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吸吮到知识的甘露。
其二,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摒弃生涩难懂的术语。大讲坛的专家授课时,面对的受众多数是农民,他们学历偏低,文化水平不高。以禽类疾病防治为例,专家授课时,不跟农民兜圈子、玩术语,不讲药理知识、生产流程,不讲作用原理,因为听课的农民听不懂陌生的专业术语,对于深奥的理论知识也不感兴趣。授课时,具体到禽类的某种疾病,专家重点讲清表现出什么症状,和同类或相似疾病相比,怎么区分,如何判断,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怎么防,怎么治,用什么药,用多少药。这些就足够了。
从已经开展的数期大讲坛活动来看,专家如此讲授,农民听得懂、易接受,事后用得上。
5.寻找帮手:政府主管部门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
“服务新农村”大讲坛是系列化的公益性活动。每期讲坛,从前期的选择地点、策划选题、聘请专家,到后期的布置会场、组织听众、新闻报道,头绪挺多,工作繁琐,而且讲坛安排在远离报社大本营的外地,单靠报社编辑记者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寻找协办单位,借助他们的力量。这些单位和部门,包括当地党委宣传部、农业局、畜牧局、乡镇政府,还有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
报社负责总体筹划,联系协调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组织工作和新闻报道。
每期大讲坛活动所在地的县(市、区)委宣传部,是主要的协办单位。宣传部负责组织当地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报道。
另外,再联系当地一个单位,参加协办。由这个单位下发通知、组织听众、布置会场、准备讲课设备。例如,在临朐县的大讲坛活动,协办单位是临朐县畜牧兽医局;在聊城市东昌府区的讲坛,协办单位是东昌府区于集镇政府;在邹平县,则由一家企业协办。
打造媒体公益品牌的社会效应
“服务新农村”大讲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单位鼎力合作,众人下大力气、花费较长时间才能产生较大、较久远的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其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直接受益且受益最大的是农民,他们学到了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
举办“服务新农村”大讲坛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增效、助力农民增收。其受众,多数是正在从事畜禽养殖、作物种植的农民,还有部分乡村干部和基层技术员,通过现场聆听专家授课,学到了实用技术,解除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疑惑。一些听课者认为,大讲坛活动办得及时,办到了他们的心坎上。临朐县城关街道办事处孟家村村民马光国,养着20多头奶牛,听完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王中华的讲课,连连感叹,原来管理粗放,光青贮一项,“俺的操作就有很大差距”。
2011年8月底,大讲坛在邹平县举办时,当地每箱鸡蛋批发价格涨到了217元的高价。鸡蛋涨钱了,很多养殖户却不敢养鸡了。该县西董镇于张村养殖户朱前进说,不敢养,主要是疾病难以控制。一场疾病对一个养殖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大讲坛的专家讲的恰好是蛋鸡疾病的预防知识,可谓雪中送炭。
2.报社扩大了影响力,提升了美誉度
农村大众报推出“服务新农村”大讲坛受到各界欢迎和称赞,初步打造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公益品牌,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提升了报纸的美誉度。这一切,对报纸发行和广告经营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协办单位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这里,我们不想把这些问题上升到复杂的学术争论上,只想用通俗易懂的话能把问题的本质讲清楚。
先说第一个问题,工业品企业要不要做品牌营销?张东利认为,其实这个问题等同于工业品企业需不需要做差异化?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不管竞争有多少种手段,每一种手段其实都在谋求差异化。比如,近到营销4P,远到企业文化、价值观、组织形态等,都是产生差异化的手段。有人会说,有这么多产生差异化的方法,为什么单单要依靠品牌来形成差异化呢?这话听着没错,但这些手段一旦落到受众心理,就引起了神奇的“化学反应”,最终铸成了“品牌”这种聚合性的“物质”。也即是说,无论你采取什么手段来形成差异化,最终在受众的心智中,留下的只有“品牌”的印记。因为,人脑是无比的奇妙,不管什么信息,它都会自动进行归类和打上标签,并形成整体的认知。打比方说,山特维克可乐满在技术、产品、定价、渠道、推广方式等方面都很独特,都有很复杂的信息来反应这些差异,但在受众的心智中,大脑却一味地将其简单化、程式化,自动地将它归入强势品牌之列。由此,提到可乐满,我们首先浮现出的就是品牌。
张东利总结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所有的竞争差异落到最后其实就是品牌的差异。所以说,只要有市场竞争,就存在品牌营销,无论是消费品还是工业品。有人说,既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与品牌相关联的,那么我们也就不需要考虑品牌营销的问题了。回答这个问题有点绕,的确你所采用的一切竞争手段都与品牌有关,都在形成“品牌”,但品牌的塑造却有自己的科学法则和体系。如果不加以遵守,没用主观意识,那么你将事倍功半。专家们写就的品牌营销书籍,无非是在告诉你,什么才是科学的品牌建设原理和方法。
再说第二个问题,工业品企业什么时候做品牌营销是好时机?张东利认为,如同“差异化”这个概念只有与竞争对手相对比才能显示出来一样,市场经济中的“时机”也是与竞争对手相比较而做出的判断。当预测到大势注定要来的时候,对手都没做或很少有人做,而你却先做了,那就意味着你抓住了“时机”。纵观国内工业品企业,有意识、有方法做品牌营销的尚属少数,大多数企业还在观望、犹豫。正如张东利在第一个问题中谈到,工业品的品牌建设过程是必然的,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当前,国内工业品品牌建设的大势已经涌动,其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在这种情形下,“时机”已经被显露出来,就等有慧眼的企业家来抓住它,利用它达到自己的目标。
“时机”之所以被称为“时机”,就是说现在它能够以大大低于将来平均成本的代价,获得大大高于将来平均收益的产出。我们经历过这样的“时机”,从九十年代的“炒股”到本世纪初的“炒房”,都出现了这种“时机”带来的财富奇迹。同样地,目前工业品品牌建设也处于这样的“时机”。率先实行品牌营销的工业品企业,当前将以大大低于未来投入的成本,获得大大高于未来产出的成效。此话怎讲?我们从消费品品牌建设的投入产出可见一斑。30年前,塑造一个全国性品牌估计只需要百万元级别的投入;20年前,塑造一个全国性品牌估计需要千万元级别的投入;10年前,则需要亿元级别的投入;今天,没有十亿元级别的投入,要想打造一个全国性品牌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样一种时代大势下,日化企业也频频出招,争相亮剑公益营销:自然堂启动“伽蓝奖学金”、 婷美成立“绿色专项基金”、珀莱雅在独家冠名的《冲关我最棒》节目中向希望小学捐助爱心公益金、丸美“十分关爱基金”开启2011捐赠典礼……
那么,当大家都在“公益”的时候,你该如何成为“公”鸡中的战斗机?
说到公鸡,不免又联想到母鸡。企业和公益营销的关系,恰恰好比是母鸡和鸡蛋的关系。对于企业这只母鸡来说,下了蛋,总得咯咯两声昭告天下,以证明自己是只合格的母鸡;对于公众来说,母鸡下了蛋,让它咯咯一下也是天经地义的。何况,它在骄傲的同时,也是在向其它母鸡示威。这是一种正向互激效应。
企业间的这种正向互激,会使得公益营销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主动选择,这对社会善莫大焉:困难群体得到了帮助、公益理念得到了宣传、热心公益有所担当的企业获得了认可和发展。同时,企业对公益营销的普遍重视,也说明在当前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公益营销作为事件营销之一种,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它在帮助企业有效争夺公众的稀缺性注意力资源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在当前日化市场促销疲劳、广告疲劳的竞争态势下,公益营销的这一特性,将使之有望成为化妆品营销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当然,企业也应当从类似“逼捐”这样的被动式公益营销中吸取反面教训。“逼捐”向企业透露出来的启示是:主动下蛋,好过被动挤蛋。主动下蛋你可以尽情叫唤几声,而被动地被挤蛋,你可能被挤痛了,但还不能够叫唤。因为,等到上了“铁公鸡”排行榜再来补捐,这种被动的公益营销,只是为了消除已经形成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一种不得已行为。其结果,会像《水浒传》里遭鲁智深“逼捐”的打虎将李忠一样,显得“不爽利”。
这是题外话。回到前文,要想成为“公”鸡中的战斗机,成为公益营销中叫得最好听的母鸡,日化企业应该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当是公益优先、公益为本。既然称之为公益营销,那就不仅要披着公益的外衣,也要穿着公益的内衣;不仅要化着公益的妆,卸了妆,也要有公益的底子。当然,这只是一个最基本的、最常识的原则。仅有常识是不够的,但常识也往往容易被人遗忘。而遗忘的后果,很可能是一场公众形象危机。
公益营销除了遵循公益为本原则之外,从营销角度来看,企业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注重时机。成功的公益营销之所以能够有效争夺公众的稀缺性注意力资源,其关键之一就在于瞄准了公众的关注点,从而得以充分借势。当然,急社会之所急,想社会之所想,本身就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所应当努力践行的义务。就拿最近来说,中国多省区旱灾肆虐,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连旱造成50年来最严重旱情,各个行业的许多企业纷纷展开公益捐助行动,许多看似与水无关的企业、商家也踊跃加入,比如不少汽车店、汽车销售公司就发起了客户购车或维修,即以客户名义向灾区捐赠水款或纯净水的爱心行动。在此,也希望看到有更多的日化企业积极投身抗旱救灾这一当下最紧迫的社会共同任务。
第二是注重坚持。成功贵在坚持,公益营销同样如此。持续的公益行为,才能建立持久的公益品牌形象。从赞助申奥、非典捐款,到神五赞助、捐奶助学,蒙牛对于公益事业的持续投入,催生了一个快速崛起的奶业知名品牌。化妆品行业,则有欧莱雅多年坚持开展校园义卖的西部助学计划。这一公益项目从03年启动以来,每年在多个城市的多所大学举办,将欧莱雅产品在高校的义卖所得,用于资助义卖所在学校的来自西部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公益助学的同时,持续、有效地针对大学生这一潜在的未来主力消费群进行了品牌宣传和产品教育。
公益营销通过赞助、捐赠等公益手段在为消费者、社会提供利益时,其作为一种营销方式,也成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公益营销可谓一举多得,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企业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
参与社会公益营销,可以使企业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又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产生偏好,从而在购买时会优先选择。因此,公益营销可以让企业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为企业争取更多的顾客――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维持老顾客,而且能够使大量潜在顾客变为现实顾客购买企业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
(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个企业或一个品牌与相关的公益活动联系起来,就是向社会传达了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不仅增强了社会大众对产品的信任,还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三)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凝聚力
根据科恩・罗珀公司的研究显示,一家企业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够对潜在的和当前的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没有参加公益事业计划的企业相比,在有此类计划的企业里,对本企业价值观感到骄傲的员工比例要高38%。
(四)降低运营成本
如今,企业在电视、杂志、网络上刊登大量广告来宣传产品,使广告费用迅速增长。但由于诸类信息泛滥,消费者不愿接受如此之多的信息。公益营销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营销方式将为企业产品的宣传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
(五)增加社会公共利益
成功的公益营销运作是将公益活动与企业营销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利益。企业作为社会构成单位之一,拥有雄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在实践中,有很多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回馈社会,达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比如,移动公司利用自身现有的短信模式开发出捐助平台,虽然这不是直接捐赠,但是却有着比它更好的社会效果。
二、我国公益营销存在的问题
对国内一些企业来说,公益营销已不再是一个生疏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公益营销中来,但其整体水平与跨国公司仍有很大的差距,国内企业在开展公益营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混淆公益活动与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顾名思义,包含了两个方面――公益活动和营销活动。企业用公益的方法和公益的内容去做营销,换句话说,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为社会、消费者多做好事。很多企业认为公益营销就是单纯的慈善事业、捐助事业,事实上,慈善与捐赠仅仅是一种公益活动,而非公益营销。
(二)缺乏价值观的指导
缺乏价值观的指导是国内企业在公益营销方面做得比较薄弱的地方。很多企业缺乏价值观指导的原因是这些企业长期忽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导致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缺失,这样就导致企业在进行公益营销活动时,缺乏相应价值观的指导。比如,一家烟草公司就绝不能选择一个肺癌防治的公益项目,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三)缺乏与市场定位相结合
企业在创建之初对自身市场方向的定位,也是对公益方向的定位。通常,企业开展公益营销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有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关系,有的是为了提升产品销量等。但是,无论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企业都应该围绕其核心目的开展公益活动。比如,公益营销做的最好的企业之一蒙牛集团,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让每个中国人喝上牛奶,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蒙牛在从事公益营销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
(四)缺乏公益营销战略
企业从事公益营销缺乏战略性主要体现在没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所谓没有科学性,是指企业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考虑如何合理履行社会责任,公益活动没有根据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战略来选择,没有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往往脱离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所谓缺乏系统性是指企业不能全面考虑公益营销的各个阶段,包括公益营销前的策划、宣传以及之后的有机跟进,没有一套完整的公益营销体系。
(五)宣传不当
慈善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从事公益营销的企业应该把自己宣传出来,促进公众对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关心,同时可以为其它企业做榜样。然而,众多企业在宣传过程中,受落后的公关思维和手段的制约,不知道如何利用企业的公益活动营销其品牌、产品,最后,要么在手足无措间错失发展良机,要么不合时宜过度宣传错失发展良机。
三、我国公益营销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跨国公司在我国开展公益营销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出色的商业化运作使得公益营销变成社会受益、企业有利的双赢行为,并使企业有动力不断进行循环投入。对于我国公益营销事业而言,跨国企业的积极参与不仅为我国公益事业注入了可观的资金,而且还带来了发达国家在现代公益事业方面的有效管理手段和先进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公益意识的提升。我国企业要想拥有跨国企业那样成熟、系统的公益营销体系,必须要找到正确的发展途径,及早从误区中走出来。
(一)全面认识公益营销,从内部做起
员工是企业活动最忠实的参与者和最有效的传播者,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员工,企业应让尽量多的人参与到公益营销中来,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情感,同时能在企业内部提升员工对公益的集体认同感,让员工为企业的公益行为而自豪,并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以影响更多的人。
(二)结合企业文化,塑造品牌
首先,企业在选择公益项目时,应深入分析品牌的内涵,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与品牌相匹配的项目来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其次,在开展公益活动时,企业不能盲目宣传,而应将其具体化,用行动让消费者了解公益活动的内容,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我国很多企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公益不能短视,不能功利,要在选择了某个公益项目后,坚持下去,直至这个项目成为一个品牌。
(三)开展营销活动,使公益与利益相统一
公益活动与公益营销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涉及到了营销活动,公益活动只是公益营销的基础。当公益活动告一段落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公益营销活动,让自己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应先设计好营销活动,以便在公益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机跟进。比如,蒙牛为了将捐助奥委会的公益行为价值最大化,打出了“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的旗帜,意思是蒙牛在每袋牛奶、每根雪糕的销售收入中各提取一厘钱,累计提取1000万元,分期分批捐给奥组委。这样,蒙牛的公益行为就天衣无缝的与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个购买蒙牛产品的消费者感觉到为申奥做了贡献,既体现了消费者的个人价值,又升华了蒙牛品牌形象。
(四)制定企业公益营销战略与规划
公益营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规范性的营销活动,只有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层面,通过对某一个或某一类的公益活动持续进行,才能赢得政府、媒体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与持续关注,使其成为一个品牌、一个平台。企业应充分考虑公益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公益活动的资源分配情况。企业除了从自己内部获得资金外,还应努力从其他经营单位获得资金。企业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合理分配这些资金,尽量让更多的企业、部门参与选择的过程,以便为支持计划的实施打下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企业应根据企业文化锁定相关区域,并在这些区域中选择少数合适的社会活动。
案例
自马年春节以来,一支主题为《感恩父母,经常陪伴》的公益广告在安徽、天津、河南、湖北和四川等各大卫视联播,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该公益广告由“中国贴膏剂药业第一品牌”——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在各大卫视以每天30次的频率播出,倡导子女多花时间陪伴父母,以尽孝心。
据了解,在中国每年有2.3亿人背井离乡,为了更好的生活,常年在外打拼,与亲人相隔千里,无法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在本地工作的人,也因为工作忙,认为有更重要的事,常常忽略对父母的陪伴。因此,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变成了一种说不出的痛,深埋心底。父母对儿女的要求其实不多,只要儿女能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其左右,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与满足,所以陪伴就是治愈的良方。
为此,该药企倾情赞助和拍摄了《感恩父母,经常陪伴》的公益广告,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让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形成一种常态,让“有关爱没疼痛”的愿望成为现实。通过公益营销撬起消费者的情感支点。
分析
公益搭台,品牌唱戏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孝道的国度,对父母尽孝是国人心中的最深处最敏感的情怀。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作为儿女的我们长年奔波在外,没有时间照顾父母。同时,也一直在理所当然地消耗父母的给予,认为给父母买点东西、给些钱,就是尽孝,其实,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仅此而已。“感恩父母,经常陪伴”让我们真正的理解父母内心无声的呼唤。
2014年初,该药企向全社会呼吁大家为事业生活拼搏奔波的同时,也不要疏忽了对父母的关爱和孝心,提出“感恩父母,经常陪伴”。其实,在整个电视传统广告的海洋里,不乏各种产品、各种功能的甚至是非常浮夸的展示和叫卖,让观众在浮躁的广告海洋中,已经应接不暇,也无暇去鉴别产品的真伪。而“感恩父母,经常陪伴”,通过温情的画面,父女情深的故事情节,使得关爱的主题如同清风吹进观众的内心。
据了解,该公益广告主要讲述了在外工作的女儿回到父母身边,解除双亲思念之痛的故事。机场惜别、睹物思人、童年回忆、全家团聚,一幕幕平凡却真挚的场景体现出真实而动人的情感,父母牵挂子女的痛,子女陪伴父母的喜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评价这支广告让人鼻尖发酸、泪盈于睫,看完之后就想拎包回家守着父母。
其实,发展至今,类似的公益营销广告已逐步得到药企的重视,而公益营销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工程,贯穿整个营销环节。但要想将其成功实施,必须整合药企本身的资源,通过具有吸引力和创意性的活动,使之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议题,成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吸引媒体的报道与消费者的参与,使这一事件得到传播,从而达到提升药企形象、促进销售、实现营销的目的。
创多赢艺术,持续发展
同时,公益营销还是一门多赢的艺术。药企投身公益事业,公益组织履行了自己的使命,特定群体得到了帮助,药企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尤其是对药企而言,从“感恩父母,经常陪伴”出发,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但可以在公益平台上展示药企存在的终极意义——企业宗旨,还可以透过其产品实现其品牌远景和品牌承诺,而受众始终是消费者,以公益营销赢取的市场,消费者通常是忠诚度最高的优质客户。虽然,公益行为不能很快地直接地给药企带来产品销量上地提升,但从长远来看,它会改变人们对药企的看法,间接地促进品牌的声誉、形象以及销量的提高,这也正是公益营销的魅力所在。
而“公益营销”作为“事件营销”的终极版,药企开展的公益活动与促销活动一般都会给社会带来正面影响,它不仅满足了社会公益活动中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又能将良好的药企道德、伦理思想与观念带给社会,提高了社会道德水准。
所以药企既不能“为了公益爱心而公益”,也不能“为了商业而公益”,因为公益和商业必须是互相呼应并互相支持的。在竞争空前激烈的市场经营环境下,药企实施公益营销,将公益事业与药企战略相结合,既可以帮助药企协调好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你却不知道这个消费者喜欢的产品类型是什么;消费者购买了一次,以后就不再来了,你却不知情;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为产品带来了是好还是坏的影响,你依然不知情。
张瑞敏说:“在传统营销中消费者买完单就结束了营销过程,而现在是买完单营销才开始!”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让消费者持续购买?这是企业一直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厚朴网络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厚朴)经过模式重新设计,利用互联网在后台执行,以上种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品牌银行
品牌维基系统是厚朴耗时6年自主研发的一个应用互联网、手机等工具建立消费者忠诚的品牌社区、打造方便用户购买并提供超值服务的服务管理平台、监督产品服务过程的品牌互动系统。
企业可以使用厚朴的品牌维基系统技术平台建立品牌银行。所谓品牌银行是指把所有的品牌活动、市场活动聚集在一起进行储存、修正和发扬的互动管理社区。在品牌银行内,在维护品牌形象的前提下,建立会员系统、积分系统、公益金平台,维护品牌会员,刺激会员二次购买,实现舆论监管形成会员口碑营销,引导会员参与公益活动。
其实会员是一个品牌的忠实粉丝,如果连自己的粉丝都不懂得维护,久而久之,粉丝就会抛弃这个品牌,被别的品牌吸引过去。在品牌维基系统内,企业可以通过追踪会员的消费行为建立会员信息系统。企业通过会员信息系统,了解会员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偏好,从而掌握会员新的需求,再通过满足会员新的需求刺激会员二次购买。
挖掘积分的深层次价值
商家通常会采用积分的方式绑定消费者,却不知道怎样将积分的价值最大化。企业自己出钱购买商品作为积分兑换的礼品,成本高,而且礼品单一,消费者很可能对企业提供的礼品没有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品牌维基系统有两种解决模式。
模式一:广告费=赠品,赠品丰富且不用企业自己购买。企业像平常一样付出广告费,同时免费获得丰富的赠品,免除寻找赠品的烦恼。比如说,A商家付出广告费,B商家出赠品,共享A商家的广告费,而A商家在出广告费的同时获得了B商家的赠品用于回赠消费者。那么会员怎么换购这些赠品呢?可通过线上活动网站,包括会员系统、积分换购系统、网上商城等模块。会员在购买A商家的产品后,获得积分,用积分或积分+现金的形式换购B商家的产品。
模式二:积分=线上线下活动门票,与会员互动。与会员互动,是维护会员的直接途径。会员只要消耗一定的积分,就可以免费参与线上线下丰富的活动。这样既可以维护会员,又可以激起会员使用积分的兴趣。
会员主动传播品牌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信任品牌,二是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会员只有亲身体验过并获得了实际利益,觉得信得过,才会推荐亲朋好友过来购买。比如,某个会员花300元买了一瓶奶粉,获得了3000积分,会员级别为普通,要想换购500元的婴儿车,需要VIP会员资格。而只要邀请1位亲朋好友前来购买,这个会员就将成为VIP会员,用3000积分+100元换购一辆价值500元的婴儿车。这位会员推荐了一位亲朋好友后,成为VIP会员,换到了婴儿车,这样,他就会把自己的体验告诉亲朋好友――“我用100元换购了一辆价值500元的婴儿车。”
这就是一次简单的口碑营销,每个会员的亲朋好友网都是非常庞大的,而每一位亲朋好友又有自己的亲朋好友圈,这样一环扣一环,口碑营销将在这个圈子里进行,每位会员都将成为品牌传播者,都在积极地把品牌介绍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口碑营销的魅力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由亲朋好友推荐的产品,都是值得信任的、值得购买的。
企业一旦建立了自己的品牌银行,还可以借助维基系统进行舆论管理。企业对舆论管理不当,常常会引发公关危机。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妥善管理舆论,就可以化“危”为“机”,将损失降至最小,比如美国强生公司因成功处理泰诺药片中毒事件就赢得了公众和舆论的广泛赞扬。为了避免声誉受损。跨国公司大都聘请公关公司为其提供服务,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品牌舆论监控系统与品牌声誉分析体系。但是在品牌银行内,交互社区本身就是企业的自有媒体,企业不仅可以通过交互社区引导消费者,同时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对消费者在交互社区内反映的问题进行即时性的追踪、反馈、修正。而交互社区内的消费者都是企业品牌、产品的体验者,有助于消费者相互之间、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不仅不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可以正确引导潜在的消费者避开“网络黑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类”公益营销
在品牌维基系统内,企业参与公益的社会目的与企业营运的商业目的在策略上结合,以品牌引起关注并增强公众的信心,以公益金返利策略引发动机、以利他主义与资源有效运用的营销理念支撑营销组合,以营销研究与捐款者调查作为拟定策略的基础。企业联合消费者通过品牌维基系统参与资源募集与分配,以审慎、公正、仔细、清楚为原则,为社会资源的妥善运用履行“职业经理人’的职责,让产品成为传递社会责任、分享快乐的介质。
利用品牌维基系统技术平台,建立活动网站,包括公益活动平台,消费者获得公益金后在这个平台上消费。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将会获得企业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公益金返利,公益金将直接存储在会员账号里,消费者利用这些公益金在公益平台上发起公益活动,号召其他人参与,捐献自己的公益金,作为公益活动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忠诚于该品牌,并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前来购买,获得公益金后一同参与公益活动。与此同时,这个消费者在这段时间内会持续选择这个品牌的产品进行消费,以获得更多的公益金。这样,折扣变成了公益金,企业促销的成本没有增加,只是折扣的方式改变了。而且,一改传统的公益活动方式,让消费者有更多参与、实践和行动的机会,给予消费者大量而积极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等,提高消费者心理和精神满足感,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和推荐,提升品牌形象。
其产生的效益包括: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强化企业与消费者对公益活动的参与感与拥有感,扩大企业对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的成熟与能力的提高,企业通过公益伙伴的投入拓展了与潜在顾客关系,密切了与公益伙伴的关系,扩大了自己的社会资源,有助于企业积累社会资本。
零成本促销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品牌银行呢?怎样才能在营销的每个环节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通过促销活动提升品牌形象呢?厚朴用6年时间积累了大量各类用户购买决策样本,以马斯洛心理需求分析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泛渠道模型理论及零成本促销
方法。
传统的促销模式是打折让利,吸引消费者消费。但频繁促销,以降价为诱饵吸引消费者,既影响品牌形象,又伤害忠诚消费者的感情。在品牌维基系统内,却可以同通过多种方法实现零成本促销,经常打折促销却不会损害品牌形象。
一件产品的定价由成本价+利润构成,每一次促销活动,企业都要付出广告宣传费和产品折扣,这是一次促销的成本,是从利润中扣减的。而在维基系统内,所谓的零成本促销,是指最大化降低促销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使促销成本接近于零。
通过维基系统建立异业联盟,将与自己的品牌调性相匹配的非竞争品类最大程度地联合起来,实现客户资源、市场推广资源共享,然后将产品推广费用分摊结算,以此解决多品牌合作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比如,A商家付出广告费,B商家作为A商家的赠品提供商在享受A商家广告费的前提下,提品让利空间给A商家。在这个过程中,A商家用低成本构建宽产品渠道,B商家节省了传播费用,只出广告费或只出产品折扣,降低了促销成本;通过联合促销,降低企业促销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促销活动的受众参与度,进而提高促销效果。
具体的操作手法是,通过维基系统建立消费者数据库,根据消费者累计购买次数以及推荐亲友购买行为让其享受价格折扣,将企业通常的打折促销转变为VIP会员活动,将传统的“买一赠一”促销模式转变为产品累计购买送礼模式,让购买过产品的消费者再次购买企业的系列产品,并介绍亲朋好友一起购买,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导购,让终端消费者既连又锁,将消费者组织起来,产生忠诚度。
近些年来,中国也有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善因营销战略,如农夫山泉公司、西安杨森公司、加多宝集团等企业通过投资相应的公益事业来促进本企业的销售增长。不过,这些公司取得的效果多数差异较大,不甚乐观,这与善因营销方法的正确运用与否有很大关系。在此,本文以饮料行业为例说明企业如何更好的运用善因营销方法。饮料企业所处的消费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包括茶饮料、矿泉水、果汁、可乐等类型的市场,品牌林立,产品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让消费者记住企业品牌并钟情于企业品牌,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总额和销售利润,是每一个生产厂家都会考虑的问题。产品的价格、质量、口味、包装和品牌广告等均是常规性的竞争元素,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善因营销则有所不同,它可以另辟蹊径,一箭双雕。如2001年农夫山泉开展的“喝农夫山泉,为申奥捐一分钱”体育事业赞助宣传活动,既提升了公司产品的销售量,又提升了公司品牌的良好形象。因而,知名的饮料企业有必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实施善因营销战略,兼顾履行社会责任,维护企业的声誉。基于笔者相关实证研究的结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改善饮料企业的善因营销:
1.企业要着力提高善因营销的可信度。企业开展善因营销需要真实的履行自己的承诺,例如捐款、冠名费、赞助费等,尽量避免消费者对相关善因营销活动的怀疑。否则,他们就不会购买参与善因营销活动的相关产品。这不仅不会刺激企业的销售额,反而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农夫山泉品牌的善因营销在2009年就曾遭遇这样的质疑,极度尴尬。因此,企业要树立诚实、可信赖、负责任的营销形象,它关系到善因营销后企业相关产品的销量多少。
2.企业开展善因营销需要突出其整体的形象和声誉。饮料企业开展善因营销要兼顾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不能一味的强调主导产品品牌,还应强化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企业的知名度。王老吉凉茶品牌的良好声誉不会自动抬升加多宝集团属下昆仑山矿泉水品牌之上,企业实施多品牌战略还应注意品牌之间的联动和呼应,而企业形象就是一个良好的纽带和平台。因此,企业开展善因营销需要突出企业整体的形象和声誉,从而获得消费者对企业自身的信任和称赞。
3.企业需要选择匹配的善因营销类型和方式。相对而言,交易型的善因营销更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和丰厚的收益,而慈善事业冠名型善因营销更多的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长期的品牌好感。前者适合于企业品牌成长时期的营销战略,迅速打开市场和提升销量,后者适合企业品牌成熟后的维护和巩固阶段的营销战略。目前,王老吉凉茶品牌就比较适合非交易型的善因营销活动,因为它已经具备较好的知名度和稳定的消费群体。
4.企业需要合理选择公益事项和合作伙伴。公益事业的主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有所差别,主题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在选择合作的非营利组织时,需要进行认真而细致的研究,必须考虑公益事项与企业自身的匹配性。要有效的结合企业商业目标与公益事业目标,就必须兼顾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企业客户、员工、政府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品牌美誉度。例如,企业应基于目标消费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善因营销活动,针对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展的时尚饮品善因营销就容易得到他们的好感和支持。
做公益营销活动产生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对很多合作伙伴关系都进行了梳理,和之前的营销活动仅仅面对某一类合作群体,如经销商或者当地媒体不同,“为爱上色”中从经销商、媒体,再到我们的内部员工,都是其中的参与者,甚至因为我们涂刷的学校中有很多是其他品牌资助建立的希望学校,因此还和众多各行业企业品牌建立了友好关系。
另一个意料之外的效果,是项目内容上的优势引发了自发传播。之前我们常常需要购买许多媒体资源来对自己的品牌活动进行推广,但是“为爱上色”由于公益项目自身的内容属性,反而会有很多媒体主动找我们协商进行内容合作,对这个活动进行报道,迄今为止,“为爱上色”极少进行媒体购买,仅去年就有四个电视栏目和“为爱上色”进行了合作,连地铁上的活动宣传也都是地铁运营方半赞助的形式。尤其是网络传播中,立邦只建立了平台,将相关的活动照片和视频上传,后续的转发传播都是网友的自发行为。
而最重要的,是“为爱上色”在公司内部的营销效果,即员工认同,这是很多品牌营销活动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品牌的营销大多数都是面向消费者,然而很多营销活动发起后,品牌内部员工其实并不是很认同。但是“为爱上色”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不仅仅说服外面的消费者,而且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这在营销里面是很困难的。截止到今年,我们自己的团队一共参加了18个省18场以上的落地活动,每一个学校有一个员工作为认养人,他们还和学生们互赠礼物,保持通信,这样不断地进行沟通。
“为爱上色”公益营销活动的成功,一方面是公益活动本身的内容性和热点性,引发人们自发对其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也需要品牌自身的一些资源和努力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总结这个项目,我认为以下几点对于最后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3年,美国运通又与艾丽斯岛自由女神像基金会合作,共同为修正自由女神像募集基金,在短短三个月共募集到一百七十多万美元,超过原预测目标的三倍多,而美国运通卡的使用率也比前一年同期提高28%,并且发行了大量的新卡。自此,公益营销的合作方式成为各大企业钟爱的营销方式。
大企业的大责任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单纯是为了经济利润,更多的受到道德的约束,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到强化。企业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开始考虑社会公益事业,即,不但要考虑经济责任,还要做好社会公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亘古至今的教条在企业的治理上同样奏效。任何不具备“道德化”的手段,都将使企业早晚被消费者所遗弃。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也在《营销革命3.0》中指出:企业营销不应再把顾客仅仅视为消费的人,而是完整的人类个体,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它的企业责任息息相关。[1]
2000年,乔丹体育在福建晋江成立,在这之后的12年里,乔丹体育一直本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理念,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从成立基金会,到各种捐助,再到各种赛事赞助……据统计,自2008年至今,乔丹体育已向中国青基会、福建省青基会等机构累计捐赠现金5000万元,用来帮助中国青少年发展。此外,还累计捐赠数亿元,赞助国内外大型运动会。12年里,乔丹体育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上升,相继赢得了“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公益营销可谓是功不可没。
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我心中伟大的企业是那些致力于挣钱并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他认为未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不再是选择,而是企业为保持基业长青的必然选择。[2]
12年的长足发展,公益营销已经成为乔丹体育企业战略的重要部分,乔丹体育也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公益营销法则。乔丹体育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并不仅仅关注公益的表面,在施与爱心的同时,更希望将爱心无限地传递下去。
精神的传承性
《定位》的作者里斯和特劳特把战略定义为具有一致性的市场营销方向。[3]所谓一致性是指以选定的战术为中心,从这个中心去发展和确定战略。按照里斯和特劳特战术决定战略理论,现在的企业营销工作同样也应该坚持以事件为核心,然后归纳形成所要传播的品牌形象战略。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并不是单独的和孤立的,而是每一次的推广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如果把每一次的推广比作晶莹剔透的珍珠,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是一条长长的线,只有用这条线把所有的珍珠串在一起,才可以组成一条闪闪发光耀眼夺目的项链,这就是品牌传播中的“项链定律”。品牌核心理念及战略一经确定,便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传播,包括公益活动都要以此为主线。例如,在“有健康才有未来”的理念下,安利自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是全民健康和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乔丹体育成立之时正是中国体育事业急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体育市场急速拓展的时期,乔丹几乎是伴随着中国体育一起成长的。12年来,乔丹体育关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更倾向于关注中国青少年的体育之路。
2008年,乔丹体育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乔丹快乐体育基金”,以此来促进中国小学体育教育事业。在2008~2010的三年里,“乔丹快乐体育基金”始终秉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快乐运动的公益理念,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开展了捐助体育园地、发起向导支教、开展“乔丹快乐运动会”等公益计划,涵盖了全国十多个省市的近百家中小学。2011年,“希望工程·乔丹快乐体育基金”开启了新三年公益活动的路程,是继2008~2010三年活动之后发起的又一个大型公益活动,新三年公益活动是对上一个三年公益活动的继续与延伸,更加注重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的成长,以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收获快乐,乔丹体育的“快乐体育”精神也深入人心。
“乔丹快乐体育基金”不仅为乔丹体育赢得了即时可得的品牌美誉度,捐助对象青少年对乔丹体育的好感度,随着成长,他们都将成为乔丹体育最忠诚的消费群体,这些都是乔丹体育宝贵的无形资产。
活动的持续性
一些企业对公益营销的理解,就是拿出一笔钱来做公益活动,用更大一笔钱宣传公益活动,然后希冀能得到十分丰厚的收益。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事件营销,目的是通过公益事件形成新闻爆发点,这样的结果并不能达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公益营销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不是做一两次“好事”,也不是一个个单纯的公益活动的叠加,而是通过一个个公益活动的持续,产生1+1>2的效果。因而企业必须制定公益营销的战略与规划,着眼于长远而非眼前。
万宝路一直都积极赞助各项国际体育事业,尤以国际一级方程式车赛最有声望,这是万宝路最有影响、最重要的赞助活动之一。至今,万宝路已赞助一级方程式车赛二十余年,作为对一项体育运动支持的责任,万宝路在公众中树立了美好形象。另外,公司也很关心比赛的各种安全措施,树立了万宝路关心他人生命与健康的形象,使人们联想到这样的公司会从消费者的健康出发,生产“健康型”香烟以减少对他们的毒害,这一举措显然博得了公众对品牌的好感。
中国乔丹体育倾其全力,支持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成立当年便赞助中国国家教委、体育总局倡导的全国“中小学校篮球板”工程。随后,自2001年起,乔丹体育持续赞助过“乔丹杯”CBA中国男篮甲B联赛、CBA中国男篮甲A联赛、中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并成为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运动装备赞助商、第十一届冬季运动会合作伙伴及运动装备赞助商、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组委会合作伙伴及运动装备赞助商、第25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代表团合作伙伴及装备赞助商、第 26 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代表团合作伙伴、2011~2013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全球顶级合作伙伴和2011~2013年珠海国际马拉松的赞助商等。
此外,2006年以来,中国乔丹体育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共同举办“乔丹杯”中国运动装备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六届,这是中国第一个体育服饰设计大赛,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借助这个平台,中国乔丹体育积极推广中国民族体育品牌,在建设自身民族品牌内涵的同时,更为中国体育用品事业储备本土人才。
长久的坚持,乔丹体育将体育精神融汇于每一步行走,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了极大的品牌认可度,乔丹体育在向“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品牌”进军的同时,也促进着中国体育事业向前发展。
战略的前瞻性
这个世界充满选择,人们面前有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可供选择,而企业的声誉正成为人们判别是否购买那些货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声誉不只一些漂亮的宣传资料,而需要系统地将价值观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根据英国一家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86%的消费者愿意对那些为改变世界作出贡献的企业产生好感,并决定购买其产品和服务,73%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愿意转向参与某项公益活动的企业,61%的消费者表示愿意重新选择到参与公益的零售商店购物。
公益已经成为企业建立良好形象的不二法宝,然而,如何将这一法宝充分发挥威力,还需要准确把握时机。恰当的时机进行恰当的活动,重要的不是投入的数量,而是能否预先抓住最恰当的时机,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总得说来,公益要有前瞻性。很多企业总是在企业发生危机后,才着急用公益以期博得消费者的同情,挽回企业形象。岂不知,亡羊补牢不如事前防备,要把好感建立在恶感之前。
5.12汶川大地震后,红罐王老吉的生产商——广东加多宝集团捐出了1亿元的巨额救灾款,成为国内单笔最高捐款的企业之一,网友们甚至给王老吉新编了广告语:“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一时间,王老吉在许多地方脱销,企业形象、品牌声誉顷刻之间达到顶峰。
蒙牛也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企业。2006年,总理说:“我有一个梦想,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蒙牛首先响应号召,提出“每天一斤奶 强壮中国人”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捐奶助学工程,为全国500所贫困学校的贫困学生免费提供一年的牛奶,折合人民币上亿元。随即,2008年爆发了乳品行业三聚氰胺危机,但蒙牛经过半年的公关修复,便在2009年春节重新复出,其“捐奶助学工程”功不可没。
12年来,乔丹体育都以低调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2008年汶川地震,乔丹体育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100万元人民币以及价值200多万元的服装。同时,号召乔丹体育总部4000多名员工及遍布全国的10000多名分公司员工,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乔丹体育也是迅速行动,向玉树捐了50万元。同时,公司员工们利用三个日夜赶制出来3000多双、总价值100万元的具备保暖功能的运动鞋。另外,中国乔丹体育还通过晋江市红十字会向玉树捐资了150万元。截止至2011年底,乔丹累计捐款捐物达8000多万元。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乔丹体育的企业理念,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承诺。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小威廉·克莱·福特说:“好的企业与优秀的企业之间是有差别的。一家好的企业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一家优秀的企业也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但他还要努力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4]这也是对乔丹体育的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