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音乐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教育的意义

第1篇: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意义;情感教育;审美能力

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节点,高中音乐教育更是广泛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与诸位同仁探讨。

一、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渗透情感教育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情感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开展高中音乐教育,对于情感教育目标的渗透具有现实意义。以花城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为例,每一首选入教材的音乐作品,无一不蕴含着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之歌》让学生感悟到不仅人类拥有生命,大自然同样拥有生命,我们应当珍爱生命,保护自然;《感恩的心》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我们应当怀着感恩的心拥抱父母、拥抱同学、拥抱社会;《沃尔塔瓦河》让学生感受到捷克人民不畏、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鼓舞着他们的斗志。凡此种种,在高中音乐教材中还有很多体现,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进行赘述。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尤为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音乐教育对于渗透情感教育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努力挖掘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教育元素,于不知不觉间渗透情感教育目标,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进行。

二、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指出:“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途径,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启迪高尚人格,提升精神境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它所蕴含的美感能量是多方面的,包括立意美、情感美、音韵美、曲调美、形式美、伴奏美等等。按照不同的教育目标和不同教育方法,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审美能力。例如:鉴赏《赶摆路上》音乐作品,从不同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领略不同的艺术之美。从立意美角度而言,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傣族人民无限欢乐、幸福的生活之美;从情感美角度而言,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情感之美;从音律美角度而言,旋律以“5612”构成,节奏灵活多变,代表了我国民间音调的特色之美;从曲调美角度而言,作品选自合唱组曲《云南风情》,具有傣族民族风味之美;从形式美角度而言,体现了女生三声部合唱形式之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音乐擦亮了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当发挥音乐作品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高学生发现美的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独到审美趣味的小小音乐家。

三、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永恒课题。无论是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都非常关注人才创新能力高低问题,这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竞争力。教育实践证明:高中音乐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音乐创作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对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考虑到学生已经接受了一学期的音乐教育,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假期作业:6人一组,任选形式,为学校新编一首校歌。相比较于留几张试卷,这种作业形式更加灵活,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同时也避免了互相抄袭情况的出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运用创新创造能力,开阔思路,思考用什么样的音乐形式、音乐手段表现校园,这不仅加深了对课上所学音乐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了用音乐创造美的能力,体现了学习致用的教学理念。本学期入学伊始,当请学生自由展示创作成果时,他们一个个都兴致高涨。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促使教学改革工作者愈发关注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纵观高中音乐教育现状,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音乐不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即便学校开设了音乐课程,最终由于各方面的不重视、不配合,影响了教育质量。如何转变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的不利局面,全面发挥音乐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旧有待全体音乐教师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慧玲.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7(9):123-124.

第2篇: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开发本土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个体认同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促进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性普通高校加强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将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到其它多元文化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为自己将来在多元文化社会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

当今世界有许多国家的艺术教育改革都在课程建设方面越来越关注民族音乐教育和体现多元文化精神。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绪论”中指出:“美国的文化是由来自许多文化、传统和背景的民族和观念所组成的丰富的融合体,美国的文化多样性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和其他人。”在匈牙利,世界著名音乐家柯达伊和巴托克积极推行民族音乐教育运动,他们广泛搜集本国民歌,编成以匈牙利民歌为素材的音乐教科书,促成了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印度,虽然它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在音乐教育的问题上并没有走“西方中心论”的路子,而是特别重视对本国各民族的音乐开发和利用,并以本国的民族音乐为主体,本民族音乐教育得以很好发展,而且培养了像阿南德•香卡这样的世界闻名的音乐家,这也是印度民族音乐教育成果的代表之一。可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当然,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本土化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课程资源意识不够到位,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课程开发不够成熟,窄化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功能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建立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长效机制方面做得不够。那么,如何认识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如何在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落实和开展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这些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做出思考和研究的。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之一,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瑶族“帝舜生戏、戏生瑶民”的记载;到汉代的《风俗通义》中也有“盘瓠得女,负而走南山”等记载(盘瓠即盘王,传说中瑶族的祖先);到南北朝时瑶族被称为“莫瑶”,《梁书•张缵传》记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瑶蛮者,依山险而居,历政不宾服”(其中的“零陵、衡阳”现在均为湘南地区境内)。另外,唐代杜甫在《岁晏行》中写道:“莫瑶谢雁鸣桑弓”,反映了湖南瑶族狩猎的生活状况。瑶族现在人口近300万人,分散在湖南、广西、广东、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由于历史等原因,他们以居住山地为主,以山为伴、以山为生,民谚中说:“瑶族住山头、汉族住街头、傣族住坝头”,就形象地指出了这一点。

在他们创造独特的瑶族山地文化当中,歌咏是瑶族人民最喜爱和最擅长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歌咏文化,他们被称为“东方的吉普赛人”。清代著名诗人李调元也曾写道“瑶俗最尚歌,男女杂踏,一唱百和”等诗句。“瑶山山歌特别多,唱遍高山唱遍河;夜晚唱到日头起,白天唱到日头落”这是反映瑶歌在瑶族人民生活中所占特殊位置的形象描述。瑶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它的文化内涵是指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脑力、体力的劳动创造,经过不断的积累创新且与瑶族民歌相关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和成就,也是瑶族人民的思想观念、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人文积淀等的集中反映。瑶民自己信奉“饭养身,歌养心”的道理。他们自幼就开始学唱歌,待人接物有“礼节歌”,生产劳动有“气节歌”、“知识歌”,红白喜事有“贺歌”。他们上山劳动、下地干活,都爱唱歌。不仅在五彩缤纷的节日里大家要穿着斑衣花裙,戴着银镯头鎈来载歌载舞,就算平时,只要有空,他们常常也会围着“火堂”来借歌抒情,在很多地方就连迎来送往也要以歌抒怀。

总之,瑶民对歌咏是情有独钟,有着浓厚的歌咏情结,他们喜欢即兴而唱、以歌言志、以歌对答、以歌会友、你唱我和。这种歌咏文化与瑶族人民的社会活动、历史文化、审美情趣等等都是紧密联系的。同时,和毗邻地区的其他各族人民也是相互影响的。如将这种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艺术作为一种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在当地普通高校的开发和利用,必将在传统音乐的传承和育人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其意义主要表现有:首先,有利于促进瑶歌作为一种本土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瑶歌作为一种珍贵而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传承的方式也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一样,主要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靠民间的自然传承;另一种是靠学校的音乐教育。民间自然传承的特点是师徒传授、自生自灭,这种传承方式的往往缺乏组织和计划,如果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和难以有效传承的。那么,有效传承的重担就只能落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身上了。在湘南地区的部分高校开发和利用瑶歌课程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它对瑶歌这一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可以传播、选择和创新传统的瑶歌文化。因为高校的教学在教育的对象和所占有的教育资源上的优势都是其他场所和机构难以企及的。在湘南地区的部分高校开发和利用瑶歌音乐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是对瑶歌的音乐文化内涵作一次相对集中的提炼和整合,当瑶歌文化中一些价值体系和审美方式与高等教育的文化不一致时,学校教育担负着对其调节、提炼和导向作用。这样,瑶歌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得到肯定,消极的成分会被淘汰,从而使瑶歌在瑶族分布地区作为一种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进一步创新和提高,而且通过高校的音乐教育,让大学生在了解、挖掘、整理与瑶歌相关的地方文化知识时,可以为该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文化是课程的基础,而课程又是教育的核心。“当代社会,文化多元,不同阶层又有不同类型的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学校课程能体现本阶层的文化利益和价值取向,以谋取话语权利。”[1]

在大力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高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位于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高校更应该要有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和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内容也应该有相应的体现和安排,以培养主体民族大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视角和价值观念。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强调要“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开设地方课程,让瑶歌进入湘南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不能光为了增加一门课而开设这一门课,而是为了让这门课程更好地满足于学生发展和服务于当地的文化建设等需要。在地方高校开设本土文化课程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关注本土、了解本土。再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开发和实施本土文化课程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进步。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很多都是遵循“制度化”的教学,就是上面发什么书,学校就开什么课;书上有什么,老师就讲什么。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就少了很多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发就会让更多的教师来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让他们不得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教学研究上,他们在这些查资料、做研究、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肯定也会获得更全面提高。

还有,有利于促进当地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对普通高校教育的需求正由过去被动上学变为现在的自愿择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结构也提出越来越具体的要求,主张学以致用,而非学非所用。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各普通高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办学特色将成为高校赢得社会声誉和体现办学价值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地方性普通高校无视各高校彼此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一味模仿和跟着研究型大学后面亦步亦趋,走“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趋同化老路,套用一个培养模式,就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就难以培养出与当地社会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多样化是高等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高等教育强国的美国,著名的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多次指出:多样化是美国高等教育保持高水准的根本原因。地方高校要扎根本地和服务本地。开发本土文化课程有利于地方高校的课程建设和自身定位,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热爱本土文化,培养出愿意和能够为本土社会做贡献的人,而不是厌弃本土、对本土一无所知的人。瑶歌作为湘南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如将引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必将对丰富湘南地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资源和增强湘南地区高校的办学特色起到积极作用。

二瑶歌在湘南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实施的对策

英国著名的课程专家斯腾豪斯(Stanhouse)说:“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的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发展”[2]。可以说,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的课程统一管理模式不但使许多学校和广大师生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意识的忽视,而且也导致了他们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因此要在湘南地区普通高校大力开发瑶歌文化课程资源就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培养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转变学生过去音乐学习方式,具体对策应有:

(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

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并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加大扶持,以培养各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地方性院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课程开发资金,重视和资助各高校开发地方课程,对于一些高质量的地方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充分的奖励,以点带面地在一定范围采取实质性举措来积极推广。

(二)学校应当高度重视

作为实践主体的学校应更关注地方的经济文化、民族风情、本土文化等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另外,地方课程的开发利用更丰富和充实了课程资源,以地方为本,着眼于本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或其它本土文化资源来开发和实践,这是一种更好地尊重了地域文化差异,不脱离实际的办学理念,这使教育教学更贴近地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的课程发展趋势为本土化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它要求在课程的内容上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以地处湘南地区的高校湖南科技学院为例,这里有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瑶族自治县,享有“神州瑶都”美誉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另外,还在江永、双排、道县等地分布大量瑶族人口。该校2006年3月颁布的《设置公共、跨系(部)选修课的原则》第二条中明文规定:“根据省、地经济建设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公选课,反映本地区的经济环境、民情风貌、历史渊源的人文课程”。其次,在该校的“设置公共、跨系(部)选修课的原则”中还规定:“公共、跨系选修课可涉及文、理、艺、体、美等学科。应有利于改善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可见,湘南地区的一些高校已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了,这必将为瑶歌进入湘南地区的部分高校提供有利基础条件。

(三)提高教师对瑶歌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有人说:“一个教师就是一门教科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也是最重要的瑶歌课程资源,教师的相关专业素质决定了对瑶歌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决定了开发和利用瑶歌文化的程度及发挥其教育教学的效益和作用,他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能否成功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度统一的计划体制及观念的影响,导致相对较多的教师没有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开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开发就是上级教育部门和高层音乐教育专家学者的特权,就是由他们设计好标准的课程文本,再由“下面的”教师执行就是,普通教师根本没有必要参与。这样,教师被当作一种执行课程的“工具”,是课程的“消费者”。教师只要考虑的如何将规定的课程知识“搬运”给学生,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则不是教师要考虑事情,教师的责任就是在于忠实地执行,换句话说,教师只有“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教什么”的权利。这样,课程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就成了一个陌生的课题和崭新的话题。因而要保证瑶歌文化课程的成功开发,广大教师必须先认识到中华音乐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和拯救瑶歌这种濒危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紧迫性,树立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求实态度,积极参与到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去。

(四)提高教师对瑶歌课程开发的综合素质

在过去,很多地方性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由于受课程政策、观念和信息的局限,面对本土的许多传统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无动于衷,学校和教师习惯于完全执行指令计划,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因地制宜的课程观念和开发意识淡薄,广大教师的课程开发综合素质也难以得到提高。而在瑶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其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对各式各样的瑶歌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和厘定,对在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课程评价进行研究,这一系列复杂的研究性工作对教师的综合素质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瑶歌文化课程开发往往会突破单一的学科限制,要体现瑶族音乐、民俗、文学、乡土知识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学科的综合并不等于简单的学科叠加,也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并列,而是要依靠教师将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瑶歌课程整体。另外,在选择课程内容方向方面,由于瑶歌相关知识千姿百态、内容繁多,作为课程的开发者若不从中比较、筛选、提炼,不顾地方、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就往往会陷入一种对知识盲目组拼的泥塘。这样,就会难以实现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甚至会导致课程开发的失败。因此,课程开发,在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技术、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五)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瑶歌课程开发要求广大教师从旧的音乐教育模式教学中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拓者,从课程的消费者转变为课程生产者,它要求创新和实践,由于它还处于一个探索和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因此,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和发挥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作用,它需要课程开发者进行反思,强调不断“调整”,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后重新对瑶歌课程的实践及所相关的环节进行再认识和理解,进行调整和再研究,这是一种教育实践的理。高校应该组织相关师资和当地文化部门力量,积极搜集和提炼各种相关素材,编写出具有普及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并尤其注意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以便发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特性。课程开发它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程序。它遵循的流程一般是:前期调研——确定课程方向——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实施课程——调整内容——再实施——确定教材。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其中关键环节还是“调整”。应该说,课程开发在根本上要求教师具有研究的能力,通过课程开发的实践,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实际不断调整,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

(六)帮助学生转变音乐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的热情

第3篇: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教育;成长教育

引言

在现代教育浪潮的影响下,幼儿教育也在观念更新,目标确立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经历了实质性的变革。音乐教育家们尤其意识到加强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计划的现代儿童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以下论文便就此进行了分析。

一、音乐教学同时可以进行情感教育

音乐艺术的娱乐性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而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音乐教育是在幼儿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么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一样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幼儿音乐教育作用于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比说教要更有说服力,比说教要更深刻、更持久。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影响着幼儿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因为音乐对于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因为对音乐的理解既不是通过孤立的句子,也不是通过单独的“词语”在起作用,音乐作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获得音乐感受需要有综合的能力,所以,音乐教育还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幼儿的音乐体验也包括对周围环境更好的了解,辨别一般声音与音乐的声音可以使幼儿发展听觉,增长知识。

音乐可以使幼儿获得情感的平衡,消除内心的紧张。听音乐和歌唱可以使幼儿镇静,也可以使他们振奋,通过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幼儿注意力持续的长度和年龄的发展直接相关,但音乐教育中的对材料恰当的选择能直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注意力。

二、音乐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歌曲中的歌词、曲调、动作的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每个孩子观察,贮存印象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幼儿从记忆中提取一个音乐形象或完整歌曲的方式,常常并不等同于已存入幼儿记忆中的歌曲印象,在他被动接受的信息和他主动重视的歌曲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往往可能是一个单独的词语或节奏就能够唤起儿童对整首歌曲的回忆。这是歌曲形成记忆的特点,特别是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更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三、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通过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自我价值的感受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同时音乐可以提供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幼儿的音乐体验可以从探索、模仿、实验开始。这可以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改编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创造性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为孩子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这其中包括很好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必需的技能、技巧以及审美能力等等。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能充分发展,那么他就可能具有最大的独立性;如果他身体、精神、情感都充沛,那么他就有可能自由地按其所想而行;如果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审美能力,有能使自己正常、健康、自由表达的能力和情感,可以说,他所受的教育已经为他准备了生存能力。

音乐已经成为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许多家长不惜任何代价地创造条件,使自己的子女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但是有不少家长对音乐为什么能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最有利工具,这个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他们对孩子所要进行音乐学习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一些父母是想让孩子能演奏些什么,一些父母是想给孩子在相应年龄段所应得的一切,一些父母认为音乐学习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种专业技术或生存手段,一些父母是为了使孩子放学之后有事做或提供给孩子一个高兴愉快有益无害的消遣,还有一些父母认为音乐学习是孩子日后进入社会的一种装饰。

结语

许多孩子因为太小还不能认知除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而音乐却能用声音来强烈地影响孩子,陶冶他们的情感,音乐对儿童不是孤立的,它是儿童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它的力量是伟大的,它的历史是有趣的,它的范围是广泛的。所以音乐已成为了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而现代的幼儿音乐教育在现代幼儿教育中也必然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艺术》,2008,(11).

[2]朱婷.试论新时期幼儿音乐教育的新理念[J].《硅谷》,2009,(06).

第4篇: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影响 意义

一、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教育,是指一切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它不但包括学校音乐教育,还包括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个人音乐教育等。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所有社会成员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成为音乐教育的受教者。

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受教者的听觉、触觉、视觉等能力得到锻炼,还有很多机会运用想像,进行创造,这在无形中起到了培养和发展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

1.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和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感知音乐作品,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演唱、演奏、欣赏等形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内容,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

2.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的现代人

音乐教育所制定的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教育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即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功能是音乐教育的本源

音乐的功能主要概括为3个层面:物理、生理、心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人在有意或无意中生理上都会受音乐的影响。

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4.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音乐课程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音乐是培养听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长期不懈地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广义上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它包括对全民的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从狭义上说,是专指非成人的学校教育中,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智能、促进其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的教育活动。

四、音乐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者最易于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审美与非审美教育的融合统一;超越性与综合性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引导与观照、操作的融合统一。因此,音乐教育总是指向素质教育总体目标,涉及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

1.艺术教育直接影响到人的审美素质

提高人的审美素质是塑造人的关键。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爱美,但不是人人都懂美。爱美,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懂美,才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只有当人们把对美的追求自觉纳入到自己的行为轨迹之中,人才可以说具备了审美素质。实施艺术教育,引导他们由“爱美”到懂美,并把对美的追求,自觉地纳入到他们的行为之中,才可以说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素质。通过艺术教育这一主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激发他们对美的兴趣和追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做到“以美辅德”,促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2.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全面思维

第5篇: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音乐教育;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能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对客体美与丑的区别和判断。审美能力的提高只能在审美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完成。雕塑家罗丹说:“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这两句话阐明了审美素养的两个层次,首先能够发现美,然后去感受美。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对应到艺术教育中,则是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知和内涵的感悟。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极大的、高尚的、进步的审美价值、情感容量和思想内涵。艺术教育通过艺术作品中的美感要素,感染和激励受教育者,从而激起审美主体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辨别是与非、美与丑、雅与俗等。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像普通文化课的讲述那样,获得“美”的知识和技能,更不是把‘美’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艺术活动的参与,使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得到提高,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虽然认知水平不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并时常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是他们有活力、有朝气、有热情,有富于探索的精神。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触发了他们的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又激活了联觉和想象。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愈来愈丰富,无论是对艺术作品还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慢慢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于音乐的欣赏,不一定要有着非常扎实和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这并不影响到在音乐欣赏时,音乐对于人的思想所产生的作用。在音乐作用于人的诸多思想中,其中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想象力。这一点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对某种技术的学习,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要走上第一线的生产岗位,如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发明和创造来说,无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事实上,很多科学家也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遇到了困惑,就会拿起小提琴,申请的演奏一曲。我们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虽然不懂音乐知识,但是却常常在工作之余拉上一段二胡。还有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都曾在音乐的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过想象和灵感,进而大大推进了自己的发明和创造。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培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造就一代具有开拓新精神的跨世纪的人才的迫切要求。音乐教育无疑给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和创新的机会。

三、音乐教育能够调节学生的情感

职业院校的学生,相比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生生活相对紧张一些,因为学生生活的紧张,在个人情感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都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表现为情绪的大起大落,有时很兴奋,有时又很沮丧,有的甚至换上了抑郁症和狂躁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经常发生的例子。而音乐作为一门最具情感表现力的艺术,在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人的情感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和贡献。世界上优秀的音乐作品,无一不具有丰富的情感魅力,通过对它们的学生,自己不知不觉的就会被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的情感氛围所感染,进而养成自己健康、向上的情绪和情感。例如对于贝多芬音乐的欣赏,我们可以从他的《月光曲》中,感受到音乐在生活中所制造出的浪漫,也为贝多芬的善良所感染。从他的《命运交响曲》中,我们又得知,他双眼失明,双耳失聪,但是仍然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那句“扼住命运的咽喉”,让我们钦佩于他伟大的人格魅力。音乐就是如此,他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刻意的培养,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一个个动人的音乐故事、一段段动人的音乐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这种对于人的情感的调节,是最高明的心理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的。特别是通过对一些艺术活动的参加,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给大家制造了一个认加深接触和交往的平台,在活动中,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充分发挥出个人的聪明才智,感受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困惑,这都是对于人的情感的一大丰富。特别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处于养成使其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这种情感的调节是尤为必要的,而音乐,正是这种情感调节的最佳方式。

四、音乐教育能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精通于某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这也是职业类院校培养目标的一个很大的特色。但是这种专业性的培养,绝不意味着学生综合素养的缺失。有一个客观事实是我们不容回避的,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功底都比较薄弱,综合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处于一个相对欠缺的状态,所以更要对职业类院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往往和历史、政治、文学、美术等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我们对于印象派音乐的欣赏,完全可以从印象派的绘画谈起,学生们既欣赏了印象派的音乐,还了解到了印象派的绘画。又如参加合唱比赛,演唱《黄河大合唱》,不但能够通过合唱振奋精神,还能够回顾时期,全国军民一起抗击外国侵略的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还有民歌《茉莉花》,早在14世纪,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就运用到了我们中国民歌的旋律,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全国上下多个《茉莉花》的版本,河北地区的茉莉花,旋律曲折明显,给人以大方、舒展的感觉。而江苏版本的《茉莉花》,则婉转悠扬,给人以沁入心脾的感觉。原因就在于两者在地域环境上的差异,河北地处北方,冬冷夏热,人们性格豪爽;江苏地处南方,四季温差不大,这里的人们安逸、淡然,造成了音乐作品风格的不同,既学得了民歌,又学到了地理,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说,对音乐的学习,能够极大地扩张学生现有的知识层面,提高他们的综合修养,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着积极地益处的。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于艺术教育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各级层次的学校,都认识到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学生们在接受了音乐教育之后,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决心和信心。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在审美能力、综合知识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符合一代新人的要求。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能够给相关人士以借鉴,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为职业类学类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阳.开设艺术选修课参与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

(5)

[2]王萍.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2004,(增刊)

第6篇: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幼儿;音乐;教育

1赣南采茶戏的内涵

赣南采茶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以赣南地区当地的茶事为创作素材,充分展示了当地茶农劳动的特性。赣南采茶戏源于民族传统文化,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演形式,并且凝聚了客家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传统的音乐元素在当下的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还是宣扬我国的本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悠久,并且蕴含了几千年的精华沉淀,体现出了丰厚的中华特色。赣南采茶戏的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它作为当地民间舞蹈和文学的结合戏中,是当地居民不可或缺的茶事行动之一,体现了当地的生产情况,并且反映入了赣南地区人们朴实、勤劳的生活作风,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赣南采茶戏同样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它在表现形式上,不拘于一格,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享乐氛围。其中运用的语言是当地的方言,所以具有一定的乡土气息,且语言幽默,表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广受当地人民的热爱。采茶戏作为老百姓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它具有较强的生命表现力。这种具有原始性、淳朴性的表现方式,有效地为我们展示了当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最真实、质朴的表演方式中,观众从中去体会当地人民融入的情感,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2赣南采茶戏对幼儿的影响

赣南采茶戏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且乡土气息浓厚,采茶戏源于民间,表演形式也各式各样,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总的来说,赣南采茶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诸多有利的影响。

2.1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可以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身体的成长还是习惯的养成,这都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幼儿身体发展快速,且很多习惯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在表现形式上,多为歌舞的形式,且动作十分简单,这对于提升幼儿的锻炼,实现对幼儿身体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具体幼儿发育的过程中,通过赣南采茶戏可以促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得幼儿的骨骼、呼吸以及肌肉等不同方面得到均衡发展,进一步增强体质。幼儿在当下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需求,这个时候,教师更不能忽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2.2实现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塑造

幼儿正处于一个学习语言的时期,很多新鲜有趣的内容都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欲望。赣南采茶戏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戏曲中有一些语言表达,且内容十分有趣,加上表演的层层配合,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在学习中的兴趣,进一步促使他们从中学到更多丰富、有趣的表达词汇,完善自身的表达能力。

2.3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

赣南采茶戏不仅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其中也不乏童谣部分。这些儿歌节奏轻松明快,唱起来也朗朗上口,加上动作与之配合,整体表现下来,形式活泼动人。幼儿在具体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儿歌来加强节奏的训练,进一步提升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2.4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

赣南采茶戏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分为“茶腔”、“路腔”“灯腔”以及“杂调”等内容。在带领幼儿学习采茶戏的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审美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更多的认知和见解。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幼儿会渐渐形成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在实践中热爱。

2.5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品质

赣南采茶戏通常不是只有一个人表演完成的,它需要多人配合,所以在具体的学习中,幼儿也不能单独学习,需要和多个幼儿一同完成,这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契合排练的需要,这种形式更有助于帮助幼儿养成合作和礼让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否达到要求,对表演的质量起到了重要影响,所以,教师要通过这样的教育,帮助幼儿完成自我控制,这对他们今后的心理品质能够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

3赣南采茶戏对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策略

3.1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

要想让一门艺术真正地作用于幼儿的成长,首先就需要引领幼儿去了解这门艺术。引导孩子走入赣南采茶戏的世界当中,让孩子了解到戏曲当中的造型、服饰、台步以及亮相的动作,在审美体验中对赣南采茶戏产生兴趣。平时多为孩子营造一些这样的氛围,让孩子感受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特点,提供一些音乐、道具,鼓励孩子去尝试表演,进一步获得更加丰盛的心灵体验。其次,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关于戏曲表演的资料,供幼儿进行观看和欣赏,通过耳濡目染的教学,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戏曲的兴趣。例如在教师中张贴不同戏曲的剧照,借一些漂亮的戏服向幼儿们介绍。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戏曲教学活动,让孩子在其中去学习如何勾画脸谱、如何摆造型、如何学唱腔,鼓励他们给彼此打扮,然后表演,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编排相关的戏曲,从中为孩子赢得成就感。幼儿园音乐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升幼儿的实践性,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幼儿对乐感的了解情况,促进幼儿对乐感的掌握。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幼儿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幼儿在实践中去感受音乐,这样不仅有效率,且有质量。

3.2营造良好的表演氛围

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集多样艺术为一体的复杂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包括了音乐、化妆、舞蹈、器乐等多种成分,如果单单是幼儿园的表演学习,是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求的。这里就需要家长完成相关的配合工作,幼儿园方面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鼓励孩子和家长一同欣赏这项戏曲艺术,共同品位其中唱腔的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新媒体,将幼儿园表演的成果发到网络上,供家长浏览,这样让家长也可以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情况,利用网络交流的方式,及时交流心得,共同优化对孩子的教育。

3.3加大培训力度

当地的教育部门要加强与专业剧团的联系,选择一些专业的赣南采茶戏的名家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顾问和指导,为幼儿园的采茶戏进行填词和编剧,将乡镇、城市的赣南文化精髓都融入其中。定期开展赣南采茶戏教育讲座,加强幼儿园和业界之间的联系,为采茶戏的传播普及教材和知识,安排一些赣南采茶戏的培训班,鼓励教师去完善自我的修养,加强幼儿园的专业学习。教师本身要加强自学能力,提升自身的戏曲素养,掌握好赣南采茶戏的有关理论,为教育幼儿打下坚实的基础。

3.4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有着年龄小,认知程度较低的特点。所以,在接触新鲜事物上,往往有三分钟热度,但难以持久。所以,要想在教学中融入赣南采茶戏,就需要利用一些游戏,提升幼儿对戏曲的关注度,最终达到学习戏曲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穿去一些有趣的小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这些小故事中,鼓励孩子们去体会采茶戏的唱腔和节奏。在讲解完成某个阶段之后,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演某个片段,并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可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5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赣南采茶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是它融合了多重艺术,包括音乐、表演和器乐。在幼儿园中安排赣南采茶戏的课程,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于幼儿来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虽然在配合上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协调性,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孩子能够真正地从采茶戏中获得一些知识,进一步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需求,家长需要充分投入其中,与孩子共同完成采茶戏的学习任务。尤其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为幼儿营造赣南采茶戏的宣传氛围,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有关产品,不断整合新的教学手法与舞台效果,打造出能够吸引幼儿的课堂内容。结语赣南采茶戏富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将其融入幼儿的音乐教育中,可以带给孩子们更加丰富、富有内涵的课堂。幼儿作为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带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对其成长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结合赣南采茶戏的优点,根据幼儿的审美特点,丰富他们的音乐课堂,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促进赣南采茶戏和幼儿教育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珊铭.本土地方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粤北韶关学院为例[J].音乐创作,2016,08:190-191.

[2]王芳,肖文礼.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基于田野工作新视阈[J].教育学术月刊,2016,05:97-102.

[3]陈雅先.跨界合作缔造“岭南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硅谷”———“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述评[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02:139-144.

[4]陈晓清,温小兴.赣南客家民间信仰的地方性传承———基于传承主体视角[J].龙岩学院学报,2016,03:15-20.

第7篇: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雷默;音乐体验;音乐教育哲学观

贝内特・雷默教授,系音乐教育哲学、教学课程发展、研究理论和综合人文艺术学科教育教育规划方面的资深专家。《音乐教育的哲学》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书中从哲学的层面诠释哲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集中体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针对当时美国学校音乐教育中一味强调音乐之外功能的偏向,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前提,并以这一前提为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创作、体验、感觉、意义不同方面的论述,强调了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对音乐自身的体验和关注。本文旨在对基础音乐教育中要以“音乐体验”为基础的观点进行音乐教育哲学观方面的分析与思考。

一、《音乐教育的哲学》中雷默的观点

1.三种哲学观

雷默在书中深入介绍并分析了三个美学理论――思辨主义、形式主义和绝对表现主义的区别,以及阐述了作者在音乐教育中所持的哲学观:绝对表现主义。

思辨主义者认为,艺术是传播,传达的是含有与那些存在于艺术之外的意义同类的信息。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的意义完完全全是艺术的,与特定艺术作品界线以外的任何意义都毫无关系。对艺术的体验不同于生活中其他任何种类的体验。表现主义者的立场是,对艺术的体验,确实是一种特殊的东西,自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时,这种特别的体验使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意识――得以受到更充分的认识,或者受到更充分的分享。

2.审美观察×审美反应=审美体验

作者在书中有一个提法:审美观察×审美反应=审美体验。称作审美观察的这种特别的观察,和它所引起的、成为审美反应的那种特别的反应,是参与任何可以称作审美的体验中的两个必要的行为。审美感性结构组成两者的相互作用。观察和反应同时发生,相互依存。观察是在本质上就有固有的反应性。被观察到的事物,是因为有表现力才被观察到的,反应则是观察作为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反应或感应并不是孤立发生的。他首先依赖于对可以产生反应的表现力或条件的观察。审美体验最有价值的特点,就是有创造性的、切身的、主观的感应。

3.音乐体验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之一,他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者要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他重视学习者的直接经验,视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对音乐的非音乐体验,彼此都是密切相关的,可能只有凭人为因素分开。它们是自发产生的自然反应,无需音乐训练或任何音乐观察力的培养。由于音乐是作为某种非音乐性的事物的符号,或是为了回忆或制造幻觉或强化情绪的场合来观察和反应的,所以人们对改善或教育这样的反应是无所作为的。如果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那就必须首先是音乐教育,如果提倡对音乐的非音乐体验,她就不可能成为音乐教育。

4.音乐体验的三个尺度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列出音乐体验有三个主要尺度――感受尺度、知觉反应尺度和创造反应的尺度。音乐体验同时包括这三者各种各样的混合。当非音乐性思辨存在时,他们既超越又包括对这种恩辨的意识。

感受尺度体现为一种开放式的连续统一体,感受因素常常是反应的主导层次。直觉和创造反应显然是强烈、积极、及其专注的,需要精神和感觉一道高度集中。

二、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与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照

1.新课改之后,基础音乐教育依然陈旧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但是,在实施课改之后,中小学教师上课的内容和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灌输式、说教式、形而上学式的教学方式还是大量地运用于音乐教学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有一句十分重要的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由于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须采用一种同其它学科不同的特殊方式――体验的方式。

2.对基础音乐教育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不足

根据《音乐教育的哲学》所阐述的哲学观,普通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是:尽可能最充分地培养每一个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力。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却距此甚远。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其目的性发生了偏差,其功利性更加突出,学习音乐为了考级加分、为了名望、为了前途的现象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在城镇地区,虽然学生对音乐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高,但知识来源于音乐课堂与音乐课本的比例却很低,学生喜欢音乐课,但留下的印象却一般,大多数学生认为音乐课的作用主要是愉悦身心、调节情绪、丰富业余生活。而在农村地区的状况更糟,由于学校领导对所谓的“副科”的不重视,使得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的认识也极其缺乏,他们有些甚至改行教了主科,而音乐课大多变成了流行歌曲唱歌课,不管歌曲的内容是否健康,只要学生喜欢就唱,笔者在中学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听到过初一的学生集体大声齐唱《爱情买卖》等歌曲,类似于这类的对于音乐教育日的的低认识现象应该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3.违背普通音乐教育的规律,导致基础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和专业化倾向

雷默说:“音乐教育一向是,而且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就是反音乐教育。”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状态,有时不自觉的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主要表现为两种特征。

一种是强调在欣赏音乐时要听出具体的所谓内容来,忽视了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给人的情感体验带来的巨太空间。这种特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师力图用语言来解释音乐。要知道,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另一种则表现为课堂教学中一味强调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音乐体验能力的培养。我们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声乐专业的师生在欣赏一场音乐会时,一定会对演唱者的发声、高音等技巧作出评价;器乐教师同样会对演奏者的指法、手臂等各种演奏技巧作出判断。雷默认为这不是审美意义上的欣赏音乐。“专业音乐家,音乐教师或音乐学生的主要职业病

之一是,太容易过于关心音乐活动的技巧与工具,而很少有足够的‘心理距离’来对音乐进行音乐体验,这是音乐教育中普遍将技术学习与音乐审美体验分开而产生的不幸结果。”

三、措施与建议

加强音乐体验的基础地位,必须要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能够行之有效的方案、措施。音乐教育如何才能促进对音乐的音乐体验,从而使人更充分地分享音乐的意义呢?

1.通过基础音乐课来加强音乐体验――突出音乐欣赏为主的审美教育功能

“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音乐体验)。”进行音乐体验的直接方式就是音乐欣赏。通过音乐欣赏课,鼓励学生对所领会到的一切做出感觉反应,进行创造性欣赏。

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应吸收外来的健康音乐,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体验能力的提高。审美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有音乐知识,以便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2.我们要很好地落实并进―步推进音乐课程改革

音乐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音乐课程目标首位,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引导人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精神基石。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致使该项目形同虚设,从而导致把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隘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普遍感到枯燥、单调,甚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兴趣,而且极易造成学生的“情感营养不良”“情绪偏枯症”等现象。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仅体现为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不同学科,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和内涵是不同的。在音乐课程中,由于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必须突出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以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这一特点。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我们要将新《课程标准》中改革的新理念与目标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而不能让音乐课程改革只变成口号和空文。只有这样,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才能从整体上得到较好的改善。

3.关注音乐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统一性

如今,绝大多数家长在周末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做到学习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延伸学习的统一性,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以便对对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好的作业。

这首先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不同年龄段对音乐的喜好与心理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差别性引导教育。由于我国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在以班为单位的群体中,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音乐科目的学习更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这门课就必须完成两个基本任务:(1)它必须针对处在这个群体中部地最大多数的学生的体验;(2)它必须照顾这个群体两端的较少数学生的需要。

其次,要求师生共同在课堂基础教育与课堂外延伸教育(课外的各种学习班)的有效结合与统一。对很多参加课外特长辅导的孩子来说,家长报以功利性目的非常明确,辅导班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更多的是直接从音乐的构成要素和专业技能方面去要求学生,而忽视了音乐学习中对音乐作品首先进行审美体验的基本问题,这就导致了学生一接触音乐作品,不去首先对其进行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并得到相应的音乐感受力,而是从技能、技巧的难度方面去衡量音乐作品的级别等外在的形式因素,这对中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因此,在关于课内教学和课外延伸教育的统一方面,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

四、结语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应只是技巧、技能的培训,更重要应是音乐体验,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实现音乐素养、创造能力和技巧、技能的提高。音乐教育作为审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体验表现的尤为充分、尽致,它应充分体现唤起人类的主体意识的作用,使自身得到升华――迈入创造美的层面。

参考文献:

[1]内贝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3.

[2]格雷珍・西尔尼穆斯・比尔,杨力(译).体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9.

[3]彼得・基维,徐红媛(等译).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4.

第8篇: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刘书林教授曾这样说过,人的思想需要理论教育,正如人体需要盐分一样。盐是要吃的,但要适量,而且不能集中一口吞下去,应炒在菜里、放在汤里,这样才便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也是如此,要讲究有效的方法和载体。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载体有多么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载体,但音乐这种特殊的、能给人带来舒适感觉的特征和其它的载体是不一样的。如果能够通过音乐向人们传达正确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将会能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音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分析

1、欣赏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一般都具备承载性、中介性的特征,音乐之所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因为,它具备了一般载体所没有具备的特征欣赏性。这个特征是由音乐自身内部存在的特点和表现方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性的这个特征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及死板、枯燥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更生动,更加立体化。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能够把音乐和其他相关学科联系起来,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者们的音乐及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对于学习其他学科也有了一定的帮助。让音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音乐的欣赏性这个特征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出个人的思想境界与外界进行联想。

2、时代性

由于不同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同,人们的思想、精神面貌、对未来社会的渴望及对社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某一时代产生的音乐具有时代背景,它会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情况。我还记得刘书林教授来新疆大学做的一次讲座,他把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收集起来,进行了分析,很形象地描述了当时青年的理想信念。特别是他举例说的,80年代以崔健《一无所有》、刘欢《心中的太阳》及《跟着感觉走》等为代表的歌曲是青年理想困惑的宣泄;90年代怀旧歌曲《小芳》、《同桌的你》、《涛声依旧》等蜂拥一时的代表歌曲,表达了一个共同点:每首歌都有一个美好的女子形象,这与屈原《离骚》、李白《长相思》、辛弃疾《摸鱼儿》中“美人”的含义相似,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她们都是理想与抱负的借代。这可真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啊。这不仅反映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跟着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与载体也需要变化,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时代性。

二、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的区别就是,音乐教育是“为实施美育的目的和手段而存在的。主要的具体任务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心理特征系统地、渐进地传授审美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但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时代性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主要任务就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点,道德教育为基础。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应该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针对受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实际,通过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传达给受教育者的一切信息和知识。

三、音乐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意义

第9篇: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育;意义

引言

音乐,在我国整个的教育过程中,不仅作为基本内容而存在,并且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教化意义。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继承古代的乐教思想,提倡“札乐”并重,并认为最终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成的境界,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在长期的教育中,音乐以自身的独特形式,不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而且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均具有深刻而全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整个教育事业中,音乐教育是非常主要的。音乐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音乐教育对德智体各方面教育均能发挥主要作用。18 世纪德国杰出的思想家席勒也曾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出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指出:“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透露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这种和谐的人格结构、智能结构将是一种均衡互补的优化结构,是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所应具有的典型特征。

音乐教育在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培养人文素质,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审美能力是人类素质发展的核心 , 只有人对生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美,才能更加深刻地懂得生命的意义。因此 , 只有倡导音乐教育,才能实现人类审美能力的提高,这对人类文化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落实和实现审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事实上,当一个人真正具备了审美条件:爱美之心加审美修养。他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在心灵上建立起一种网络,接受美的传达,净化自我性灵甚至可以从一种性情状态成为另一种状态,发生质的异变。由此看来,音乐教育即是完成美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教育的宗旨即为社会培育智能全面的“完全之人物”。音乐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由于音乐本身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承担着教育民众、认识现实、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就不可替代地成为了对青少年进行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一直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这种对音乐教育忽视的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必将会导致整个民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不健全。所以,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强调音乐的育人功能,对于推进我国的音乐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因为音乐作品以社会生活和自然为载体,来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并以题材内容的真、善和艺术形式美来感染、教育观众。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自然会受到作品里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真善的内容和艺术的形式的感染和影响,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就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再者,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全面发展教育也具有重要的融汇与促进作用。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使其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得到协调发展;有益于开发人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像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入手。因此,必须注意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和以此开发师生智力的主导意识,学习艺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掌握艺术方法,坚持学校艺术的全面性、实践性、多样化、形象性等原则,通过优美环境、学科教学、 课外活动、日常生活、教师示范等途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使师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艺术活动,培养艺术情趣,明确审美标准,提高艺术能力,树立艺术理想,

三、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的知识教育和音乐的技能训练,从而在不同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艺术能力。其中知识的传授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要注重激励性,注重自主性,注重综合性,注重实践性,要因人而已,不搞一刀切,讲实效。人所共知,音乐课教学总目标为“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也只有这样,音乐教育通过这种媒介,生动形象地将人类传承下来的知识经验最大程度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质量和艺术水平层面的构造,并将其内化为内在素质,经久不忘,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甚至在学生一生当中都具有着深刻的影响。只有培育出来这样新世纪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更好的促进我国更高、更远、更快发展。

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音乐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与才艺,全面发展

(一)音乐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因为音乐本身的美感、生动性和娱乐性,使得她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可以说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手段。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学使学生在感受、学习艺术美的同时有效休息、调整,在这个过程中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可以说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兴趣。 (二)音乐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才艺,使学生生活多姿多彩,有的能发展成为终生兴趣,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许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某个极富天赋的学生,重点培养。总之,不管是兴趣的提高或是才艺的培养,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

结语

总之,音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与才艺,全面发展。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意义非凡,作用重大,不容忽视,搞好素质教育离不开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罗曼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