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

第1篇:对外汉语教学通论范文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 competition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pressure surge, an independent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fession is facing challenges.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with their own priorities, how to cultivate a more competitive high-quality talents, it is the key issue abou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From a scientific orient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combine their advantages to the building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fession.

关键词: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建设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TCFL; 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23-02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形成一股强大的“汉语学习”热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全世界有近4000万人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将到达1亿,全球将建立近500所孔子学院。面对这种“汉语热”,我国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用以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还以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为基础建立对外汉语系。上海师范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学院。作为高等学校办学机制创新的产物――独立学院在这一浪潮的席卷下,也纷纷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校之间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压力激增,独立学院如何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优长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建设,培养更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是关乎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1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学科定位

2008年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与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普通高校以及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应有所增强,也即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是一个应用性的专业学科。独立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是一个能突显学院特点的优势专业,找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而重点的问题。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赵元任、曹靖华等先生已开始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取得很大影响。1978年吕必松先生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建设,应当在高校中设立培养这类教师的专业,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此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建设工程开始启动,学科建设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1](P8-9)1983年在京沪等地的4所高校中设立了对外汉语专业。1998年高等教育司编纂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事业、专业和学科三个层面的丰富含义,作为一个专业又具有涉外性、师范性和文化性等多重特点,在不同的院校中该专业的隶属关系含混不清。多数院校依据规定将该专业置于“中国语言文学”之下在文学院的培养计划中开展教育教学,有的设置在教育学院中,有的设置在国际交流学院中,还有的在不同学院同时设立该专业。结果造成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相差很远、参差不齐。普通公办院校存在的这种混乱更提醒独立学院,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设置和定位应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进行合理制定。

《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以及中外文化有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也有明确的课程设置要求:“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语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国家的规定要求,还是从独立学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角度看,应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设置在外国语言文学系之下,这不仅能够突出该专业的特色,又可以满足就业的多渠道拓展。

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为例,其前身为有十几年办学经验的恒星外国语(民办高中),具有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是国际师生交往的一个良好窗口。自2003年升级为民办综合性二级学院,学院设置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商学系、艺术系和信息科学系等多个专业系别门类。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是学院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成为独立院校以来,学院继续秉承这一传统和特色,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学院近10年来先后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英国贝德福特郡大学等多所国外院校开展多种模式的合作办学,成为学院的一大亮点。学院在引进外籍教师方面也走在省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学院在校园内修建的4栋外教别墅,可同时接纳48名外教入住。校园内的外教别墅和活跃在学生中的外籍教师都成为校园内独特的时尚风景。自2003年以来,学院已累计引进外籍教师300人次。多年来,学院已累计送出到国外学习的学生达1400人次,还派出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30人次。在外语系英语、俄语、日语和韩语等语种方向之下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是合理的,既能够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又能够将专业特色发挥出来。

2有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优化课程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定位归属不清,造成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不明确。拿高等院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秘专业”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比,会发现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并无差别,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只是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论”等稍有区别的课程。为了突出该专业的特色,有的高校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新闻学”等选修课,课程种类繁多,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业繁重但重点不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似乎什么都学,又什么都没学到位。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根本,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关系到学生就业的实现。独立学院之间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高下之分归根到底是课程设置的比拼,只有将课程设计最大程度的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完成高标准的人才培养。

尽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该专业的课程有较明析的介绍,但不同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应有不同的课程设计。王路江先生“会通型”学科认识对独立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优化设置有启发意义。他在《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一文中提出:“对外汉语学科首先是一种会通型学科:基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与中国学生学外语的会通性质,我们可以寻找到‘双语’教学这样的会通模式;基于‘汉语’作为技能和工具的多向通用性,我们可以设计出诸如‘经贸汉语’之类的专门化模式;基于在从‘汉语’口语学习转变为书面语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通向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这一事实,我们就有必要像中国学生本科专业设置那样,使‘汉语’教学会通于‘中文系’模式的教学;此外,尤其在汉语进修教育、速成教育的领域,针对种种不同的社会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模式,以深入到各种需求的领域里去。……由于它主要是一个应用性学科,所以更需要强调它的多向伸展的会通性质。在这里,我们可以有一点‘泛’学科意识或‘广’学科意识。”[2](P51)

从这样的开放学科意识出发,我们认为独立学院外语系下设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课程应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模块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部分。学科基础课应包括:英语听力(或另一种外语,以下相应调整)、英语精读、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模块课应包括: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等。专业选修课部分又可以分为基础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基础选修课包括: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语研究、中外文化概论等;任意选修课可以包括:跨文化交际、外事工作概论、语用文化、经贸概论、中国民俗学、计算机教程、书法等。从这三大板块课程出发,遵从难易梯度变化,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合理有序地开设,并且注意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实践、基地实践和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地贯穿其中。这样才能凸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将独立学院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

3建立有效的专业教学管理体系

“专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该专业之下三级学科的建设,其水平是衡量和体现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和学科方向的确定、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条件建设、管理等方面。”[3](P22)对于独立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来说,能否切实地落实教育教学的优化课程,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有力有效的教学管理为保障。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容量大、涉及面广,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独立学院要加强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才能避免“多而杂、泛而不精”,“样样皆知、样样皆松”的尴尬。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监控和保障制度,如教学检查制度、督导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实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保障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院校,分享其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师资源,同时又具备灵活机动的专任教师队伍。这种独特的教师构成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依照“公平公开、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专职教师团队,承担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的教育教学,同时,打破学科局限聘用高素质的兼职教师丰富选修课的内容,建立兼职教师信息网,扩大兼职教师选择范围,加强管理。

最后,校园文化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不仅是课堂这一小空间,还包括整个校园这一大空间。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特点和学院的资源,可以适时有机的开展一系列具有涉外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的相关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育教学的展开。

综上,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剧烈的今天,在汉语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基点的独立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必须以开放的目光、个性而实际的课程设计和切实可行的建设机制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谋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月阳.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性质及定位新探[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4).

[2]王路江. 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 (2).

[3]马明艳. 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分布[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5 (12).

第2篇:对外汉语教学通论范文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 汉语语体 习得 回顾 前瞻

一、引言

外国留学生说话或写作时,常常出现语体偏误。例如:

(1)老师:你的手好了?

学生:痊愈了。

(2)我想询问他一件事。

(3)邀请信:我们在12月6日晚上举行结婚,请老师来玩玩。(常敬宇,1999)

上面所列语体偏误并非个别现象,这说明关注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非常必要。

学界对语体的界定很多,可以参见林裕文(1960)、王德春(1987)、黎运汉(1989)、王希杰(1996)、李泉(2004)等等。本文“语体”是指语言运用的交际功能变体。人们在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目的、对象、内容、方式、场合等的不同,在选择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材料等方面会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言语表达形式。不同的语体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都各有特点。

二、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的价值

就汉语本体研究而言,国内对于语体的认识并不一致,汉语语体问题仍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陆俭明,2005)。因此,从学习者的视角对汉语语体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深化对汉语本体研究的认识。

就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而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一直都是语音、词汇、语法的习得研究,对语体习得关注很少。评价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成效有“正确、流利、得体”三个标准,学界多侧重“正确、流利”,常常忽视了“得体”这一标准。“得体”则与语体密切相关。汉语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如何加强语体的教学,提高学生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汉语教学面临的难题。因此,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研究,对于国际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该研究可以为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空间,将有助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深刻认识汉语语体,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的语体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得体交际”的最终实现。

对于留学生语体习得的研究,不仅能拓宽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领域、增加研究视角,而且研究成果也将更直接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研究留学生语体习得现状,进而探讨各种相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符合汉语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建议,探讨教学新思路。

三、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简要回顾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体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有学者开始重视从语料库出发、运用量化的方法研究语体特征标记,例如:曹炜(2003),黄伟、刘海涛(2009)。基于语料库的语体风格研究是语体学科的一个高难度的课题,可能是其奋斗的极终目标(丁金国,2009)。与国外英语学界相比,现代汉语关于语体特征标记的研究还有一些差距。Biber(1999)首次研究了基于语料库统计分析的口笔语语体特征。Leech(2001)初次揭示了口笔语语体中词汇频次的差异。

从语体教学或习得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运用语体量化分析法对教材的语体分布情况进行考察,如张莹(2005)、吴越(2007)、韩莹(2008)。2.重点研究留学生汉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如胡晓慧(2008)、张春玲(2008)、刘圣心(2008)、韩莹(2008)、张憬霞(2009)等。研究如何避免留学生书面语体中口语化倾向问题,从教材编写、词汇分级、练习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如曾毅平,2009;王福生,2002;王晓娜,2003;汲传波,2009。3.泰国学生语体习得及语体能力培养研究,如周芸(2010、2011)。

根据韩莹的调查(2008),在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语教学文献数据库中,词汇研究有2113篇相关文献;语法研究有3500篇相关文献,但语体研究仅有206篇相关文献。由此可见,语体研究还没有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对外汉语教学语体的研究目前仍处于经验总结阶段,量化分析、实证的研究非常少。相对而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体研究更为深入,如Petch-Tyson(1998)、Cobb(2003)文秋芳(2003)都通过选取语体特征标记对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体习得的规律。

综上所述,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体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体教学”,而针对学习者的“语体习得”研究仍非常薄弱。主要表现为: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缺乏科学性。已有的针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研究,仅有国别的成果(周芸2010、2011),缺少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留学生的整体情况的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质的研究,很少有基于大型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即使有个别量化研究的成果,所采用的语料样本很少(张憬霞,2009),只是针对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的部分研究,没有针对中介语口语语料库的研究。因此,今后的语体习得研究,需要在以上两个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对象的国别应该多样化。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应该借助大型中介语语料库,并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近年来,大型语料库的相继建立并且免费开放,为该研究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前瞻与设想

(一)研究目标

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可设定两大目标:其一,通过语料库分析,发现学习者汉语语体习得规律;其二,根据发现的规律,制定针对学习者语体习得现状的教学对策。

1.发现学习者汉语语体习得规律

研究可利用现有的大型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中介语口语语料库,通过量化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中介语与现代汉语语料(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汉语口语语料库(美国语料共建会LDC所收集的汉语电话语料、自建的现场访谈节目语料和中国传媒大学音视频语料)进行比较,将留学生抽象的语体能力用数值体现出来,首次全面地描写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的总体状况。该研究将从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口语中的书面语倾向、语体特征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规律。另外,还将比较不同水平、不同国籍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的异同。

2.制定针对学习者语体习得现状的教学对策

从教材、教师、教学方法的视角分析造成留学生语体偏误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教学对策。

(二)研究内容

该研究将从学习者和教学对策两个方面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进行研究。

1.学习者研究

(1)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研究

我们假设留学生书面语中有口语化倾向,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词、口语句式逐渐减少;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存在差异。本研究将利用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利用语体特征标记,对随机抽取的大样本库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并与现代汉语语料进行对比,发现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为保证中介语语料有较强的书面语特征,需要选取议论文体裁的语料。相应地,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也应选取议论文体的语料作为书面语的代表。研究采用语体特征计算方法分为两种:计算标准化频次和计算百分比。另外,还将就自建的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学术论文语料库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语体偏误。

(2)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化倾向研究

我们假设留学生口语中有书面语化倾向,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词、书面句式逐渐增多;不同国籍的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化倾向存在差异。将借助中介语口语语料库,利用语体特征标记,对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并与现代汉语口语语料进行对比,发现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化倾向。

(3)留学生语体特征变化研究

以上研究是从共时的角度对外国留学生的语体习得现状进行描写,本研究则是从历时的视角观察留学生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语体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方法也是通过对中介语语料的量化分析,对比中介语语料和现代汉语语料,发现其中的规律。

(4)留学生语体转换实验研究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的方法,针对留学生的语体习得情况进行研究。测试试卷的编制主要采用前文研究得出的结果,把留学生典型的语体偏误情况制成问卷,对留学生进行测试。该研究的目的是对量化研究的验证和进一步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状况研究、韩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状况研究、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状况研究。以上三个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留学生语体习得进行分国别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量化分析和对比分析。

2.教学对策研究

(1)汉语教材编写对留学生语体习得的影响及其改进建议

针对目前有影响的几套教材的语体情况进行分析,试图解释留学生语体情况的原因,并对于今后教材编写提出建议。本研究不对教材进行穷尽分析,而是随机抽取大样本进行考察。

(2)汉语教学模式对留学生语体习得的影响及其改进建议

针对目前的教学模式(重视正确性、流利性,不重视得体性)进行分析,解释留学生语体偏误的原因,提出今后教学模式改进的建议。重点考察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影响的对外汉语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示范课视频等成果中有关汉语语体的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汉语要素教学与语体习得、汉语技能教学与语体习得。

以上两种研究是从汉语要素、汉语技能教学的视角,研究如何将词汇、句法、听说读写的教学与语体能力的培养结合。我们将重点考察对外汉语教学示范课案例、对外汉语要素、技能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汉语语体内容。

(三)研究方法

1.对比分析法

用于对比分析的学习者语料来自四个语料库,分别是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中介语口语语料库,现代汉语书面语语料库,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研究可选取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的若干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2.语篇语体量化分析法

本方法是确定语篇语体属性的研究方法,将学生抽象的书面语能力转换成具体的数值表现出来,分析对比各个分数阶段、各种文体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同时从语言的词汇、短语、句法及篇章层面对学生的语言使用特征进行考察分析。

3.问卷及测试设计

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体能力进行测试,对外国留学生的语体意识以及语体学习策略进行调查。针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问卷设计,主要调查教师对于教学实践中语体教学现状的认识以及持有的态度,并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备语体意识。

4.个案跟踪

采用跟踪录音的方式对高级班的留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调查,记录下来所有谈话录音,转化成文字,再运用汉语语体特征标记进行考察。

5.描写、分析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这一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描写、分析和解释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语体的中介语系统,主要包括:根据不同的语体偏误类型来分析各类偏误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并对偏误(或回避)的原因做出一定的解释。

(四)研究步骤

在针对学习者的研究方面,本研究从共时、历时的角度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体习得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

共时的研究重点是对中介语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具体研究步骤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问卷、测试、中介语的取样分析,确定典型的汉语语体特征标记。这些汉语语体特征标记包括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确定了汉语语体特征标记之后,重点是对中介语的书面语、口语语料库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各语料的语体值即正相关总值和负相关总值,并分别和与之相应语料的语言结构总数相比,求出它们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由此得出该语料中语言的正相关成分的比例和负相关成分的比例,而两项相抵则得出该语料的语体量值。通过对语体量值的分析,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水平的留学生语体习得情况进行全面的描写和比较。

需要说明的是,对汉语教学来说,外国留学生的语体习得不能没有时限,不能没有标准,否则,教学就无据可依,乱无章法。语体的习得应该有一个低、中、高的标准,不能拿对中国人的标准要求外国留学生。对外汉语语体教学,除了应该有高低语体的标准之外,还应该有理解与表达之分。即,应该理解的语体层面要高于表达的层面;表达的层面应该是最为核心的部分。所以对汉语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寻找语体的核心成分。

历时的研究重点是针对外国留学生语体特征变化的研究。其一,采用中介语语料库,考察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汉语语体特征的变化情况。其二,采用个案追踪调查的办法,观察分析留学生的书面语、口语发展情况,重点考察其语体习得发展情况。

在教学研究方面,可以针对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汉语各要素教学、技能教学的现状,分析形成留学生语体习得现状的原因,提出教材编写、教学改进的建议。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重点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进行分析。这包括对中介语语料的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关系中,二者不是平行的,而质化研究是基础,量化研究则必须在质化研究的指导下进行,舍此将一无所获(丁金国,2009)。本研究将在前人使用的汉语语体特征标记(彭宣维,2000;张莹,2005)的基础上,借鉴英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研究的成果,确定本研究分析中介语所使用的语体特征标记。这些语体特征标记分为词汇、句法、语篇等几个层面。

另外,还需要对“语体特征标记”分别在中介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出现频次进行对比分析,以此确定留学生语体习得状况。研究难点是对数据的统计、分析,需要借助SPSS,计算某些词、句法格式的标准化频次和分布比例、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等。

五、结语

为了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我们认为必须将“语体意识”(stylistic consciousness)的培育(acquisition)置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地位(丁金国,1997)。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分析了语体习得研究的现有成果,提出了未来研究的目标与设想。我们深知,虽然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非常有价值,但由于其研究难度非常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学者共同参与。

(本文系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12年科研项目“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2]曾毅平.语体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修辞学习,2009,(5).

[3]常敬宇.言语得体性与对外汉语教学[A].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速成学院编.汉语速成教学研究(第二辑)[C].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4]丁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体意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5]丁金国.基于语料库的语体风格研究——兼论量化和质化的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2009,(4).

[6]韩莹.中高级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书面语体情况考察与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8.

[7]胡晓慧.试析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口语体倾向[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

[8]黄伟,刘海涛.汉语语体的计量特征在文本聚类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9).

[9]汲传波.中级综合汉语教材语体不对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6).

[10]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11]李泉.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J].汉语学习,2004,(1).

[12]林裕文.词汇、语法、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13]刘圣心.高级阶段留学生书面语体意识的培养与考察[D].广州:暨南大学,2008.

[14]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15]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6]王德春.语体论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17]王福生.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口语和书面语词汇等级的划界问题[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

[18]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9]王晓娜.第二语言语体能力的培养与教材虚拟语境的设置[J].汉语学习,2003,(1).

[20]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语料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21]吴越.中高级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口头语体情况考察与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22]张憬霞.高等HSK考试中学术书面语能力考察与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23]张春玲.中高级阶段越南学术汉语语体偏误分析[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24]张莹.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中高级听力教学模式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5]周芸,张婧.泰国学生汉语谈话语体能力习得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3).

[26]周芸,张永芹,张婧.论泰国学生汉语语体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2).

[27]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 Finegan,E.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8]Cobb,T.Analyzing late interlanguage with learner corpora: Quebec replications of three European studi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3,59(3).

[29]Leech,G.Rayson,P.& W ilson,A.Word Frequencies in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M].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第3篇:对外汉语教学通论范文

两栖地带: 对外汉语专业

专业绝技: 汉语、英语兼备

出镜人物: 刘欣玉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畅谈我所学的对外汉语专业。我是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研究生,本科是在盐城师范学院上的,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今年是我在华师学习的第三个年头,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最后一个年头,今年2月中旬我被学校派往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实习。

到奥克兰大学的半个月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听对外汉语教师给外国学生上课,亲身感受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气氛和教学过程。在麦老师的课堂上,我认真仔细地观察麦老师是如何给外国学生讲课的,也留心学生们接受并喜欢怎样的教学方式,或不喜欢怎样的教学方式。从这些方面的观察中,我体会到,要做一个好的对外汉语教师,首先一定要让自己professional一点。而让自己专业一点的做法就是,不仅要学好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汉语课程,也要学好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外国文学、西方文化与礼仪等主要课程。如果没有系统地学好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汉翻译等课程,在教授外国学生的课堂上,我们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用什么教学方式来教眼前的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不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他们准确地进行交流。所以在大学里一定要将专业知识学扎实。还有就是必须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是从事外教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过不了二级甲等就拿不到普通话等级证书,更拿不到教师资格证,也就无资格教外国学生。

尽管目前我只给外国学生上过一节汉语课,但感触挺深的。我觉得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必须注重教学方式,如可以先自己朗读一段课文,再领读一遍,然后让学生分句子读课文。然后开始讲解课文和课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和句型语法。在讲解词语的时候,每次解释完意思和用法之后,就请学生用这个生词来造句,以确保他们掌握了这个生词的意思和用法。还有,我认为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汉语汉字的听、说、读、写技能,还要掌握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在课堂内外我会时不时地用汉语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向他们讲述中国的文化知识、风土人情,而这些文化知识正是建立在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上的。

说了这么多,你或许对对外汉语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那么,对外汉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呢?概括地说,对外汉语专业是专门培养有较深汉语言文化功底、熟练掌握英语、日后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或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此专业主要学习三方面的知识:文学、文化和语言。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语言包括汉语、英语,当然还有更重要的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要求英语通过专业六级考试,能过八级是最好不过的了。我们不难看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是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汉语作为第二外语。也就是说,要会用英语作为媒介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因此这个专业在中外教育交流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我所知,对外汉语专业在全国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是在1981年,目前世界各国中学习汉语的总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美国、新西兰、日本、泰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将汉语成绩列入大学升学科目。由此可见,作为老牌特色专业的对外汉语就业前景较为广阔,毕业后既可以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也可以出国继续深造、考研等,也可以从事外语教学工作,还可到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以及外资、合资企业从事管理和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等相关工作。在这里需提醒有志于报考该专业的学子们,报考此专业时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看自己是否热心外教事业,是否对英语感兴趣等等。

两栖地带: 音乐治疗专业

专业绝技: 音乐、心理学兼备

出镜人物: 高文丽

我叫高文丽,学的是音乐治疗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大家可能听说过不少人听了那首《黑色星期天》后想自杀的传闻。如果音乐可以杀人,那么同样也可以救人,这就是音乐治疗专业的职责。

音乐治疗专业系新兴专业,是一门由音乐艺术、心理学与医学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以我所在的中央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治疗专业为例,就读此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四种类型的课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音乐基础课、文化课。学生在专业课(必修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学习音乐治疗基础理论、音乐治疗临床应用,并且掌握接受式、即兴式、再创造式三种音乐治疗方法及音乐治疗评估方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适当安排临床实践等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涵盖音乐心理学、临床实用音乐技能(声乐、吉他、钢琴即兴演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变态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这些基础课主要是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音乐心理学。音乐基础课就是学习视唱练耳、钢琴、和声、声乐,这些基础课多在音乐房进行,学生练手的机会非常多。而文化课基本上就是一些文学课、政治理论课、道德课等等。

如今我已经工作了,自己开设了一家音乐治疗诊所,通过工作我深刻地感知到,大学所开设的这些课程都为今后从事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方法等基础。以我所经历的一个故事为例,我曾经对一名患有孤独症的儿童进行音乐治疗,在大学所学的知识的指导下,我除了了解孤独症儿童的诊断情况、一般症状、家庭社区或处于某养护矫治机构的背景材料之外,还特别观察患儿对音乐的反应,根据这一切制定出总的治疗目标。在与孤独症儿童初次会面时,我在地板上的六个大圈里摆放了不同的乐器,包括:打击乐器,一个自动竖琴,一个能播放音乐的录音机,一件管乐器,一个玩具钢琴和一个鼓。同时启动秒表,记录孤独症儿童在每件乐器的圈里停留的时间。从记录来看,患儿在打击乐器圈里停留了5秒钟,在自动竖琴的圈里停留了2分30秒。从行为观察来看,患儿在打击乐器圈里是完全无目的的,而在自动竖琴的圈里是安静的,有兴趣的。这种观察可以体现患儿对哪种乐器回避,对哪种乐器喜爱。这一阶段主要是观察患儿对音乐的反应,找出哪些是积极的反应,哪些是消极的反应,识别出患儿对音乐的反应能多大程度地表现自我。然后就是进入第二个阶段,即针对此制定出不同的阶段目标,并根据每个阶段目标实施音乐治疗。

个人认为,音乐治疗专业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果此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实践,就很难使理论变活变通,从而很好地指导实践。为此,开设该专业的大学都会为学子们安排实践方面的课程,像我所在的中央音乐学院就为刚进入大四的同学们安排了实习实践,一般是6个月的实习时间,实习地学生可以自己找,也可以由学校安排。我们学校于1996年建有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它具有教学、科研和临床服务的功能,系我国唯一一所专门的音乐治疗机构。为此,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时都会由学校安排到此中心,在这里,同学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将通过实践得以印证。

关于就业前景,我认为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很灵活的,一是专科医院:精神病院,儿童医院,老年病院,残障、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二是综合医院:用于临床镇痛、产妇分娩、肿瘤科、临终关怀;三是戒毒所、监狱、少管所等心理治疗室;四是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进入高校教学;五是可以自主创业,创办音乐治疗诊所;六是从事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

两栖地带: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

专业绝技: 医学、工程学兼备

出镜人物: 林枫

我是首都医科大学于2003年设立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时的第一批学生。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涉及医学和工程学两大学科的若干专业,涵盖了解剖学、人体生物力学、机械学、电子学、高分子材料科学等学科。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著名大学均设有从本科到博士学位的矫形工程专业教育。

由于此专业跨越学科十分广,在进行人体生物力学、机械学、电子学等专业课的学习时,要有不怕苦的精神,要善于钻研,努力把握多学科的结合点和互通之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解剖学、康复医学等课程也是很重要的,别以为这个专业只是教我们如何制作假肢那么简单,因为制作假肢是为了满足残疾人的行走需要,如果我们随随便便地制作假肢,而不将人体的肢体构造以及肢体康复等因素考虑在内,往轻了说是专业不合格,往重了说就是不把残疾人的生命当回事,这样是要出大事的。

从我们所学的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字面上来理解,它还与工程有关,即制作假肢。在制作假肢时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内容,除了考虑残疾人的病情外,还要考虑用什么类型的材料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高分子材料用来制作假肢具有很多优点,为此开设该专业的许多大学都把高分子材料科学方面的课程搬入了此专业的课堂,如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等。单是看课程的名称,我们会发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主要涉及化学、物理、材料知识。但是,不要以为你高中的物理、化学学得好就能把这些课程学好,请仔细想想,我们高中时学的物理、化学其实都只是基础知识,并没有朝深方向延伸。因此只能说,高中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只能算是在为学高分子化学、物理打基础。除了学习这些专业知识外,实验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由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为了弥补实践环节的缺失,一般开设此专业的大学都会安排密度较大的实验课程。

关于此专业的就业问题,我觉得前景还是可观的。想当年我作为全国首批学习此专业的学生时,由于该专业是当时的新兴专业,可以说是前无古人,那时我和同批就读此专业的同学都十分忐忑,担心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就在这时,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对我们说:“你们就是这个行业的‘黄埔一期’,好好学,一定会有好的出路的。”

第4篇:对外汉语教学通论范文

关键词:《汉语教程》;《中国语》;对比分析;教学建议

汉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界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现今,汉语教材层出不穷,数量和种类都很客观,但精品教材却为数不多,由此可见,

汉语教材需要更好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的初级阶段的教材。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不同类型的汉语教材《汉语教程》(国内编写的通用型教材)和《中国语》(韩国编写的国别教材),就其各自的版面设计、教材体例、课文内容、练习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汉语教程》编写的几点建议。

一、《汉语教程》和《中国语》比较

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修订版)自1999年初版问世以来,被国内外很多汉语教学机构选作教材。这套教材是根据《语法大纲》、《功能大纲》并参照HSK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总的来说,《汉语教程》是一套比较传统的综合性教材,它以语法教学为重点,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理念,较为系统地向学习者展示了汉语的语音、词语、语法、汉字、语篇等语言知识。

韩国真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是韩国本土编写和使用的一套汉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适合零起点的汉语初学者。《中国语》重视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训练,融语言和文化教学为一体,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真切地感受中国文化。

(一)版式设计方面:《汉语教程》插图数量较少,以第二册为例,上下两册一共75张插图,《中国语》与之相反,仅一册插图就有200余张。《汉语教程》文字以汉字为主,英文用来辅助解释生词和较难的语法,《中国语》大面积使用韩文标注和解释。两套教材均采用黑白印刷,但《中国语》在课本前后增加了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彩色图画。就纸质来说,《中国语》的纸质要好于《汉语教程》。总的来说,《中国语》在版式设计方面更胜一筹,设计比较精美,图文并茂,更富趣味性。

(二)教材体例方面:《汉语教程》第二册分上下两册,每册10课。每课包括课文、生词、注释、语法、练习五部分内容。每一课一开始就是课文,没有导入环节。《中国语》上册12课,下册10课。每课包括想一想、听一听、说一说(1、2两部分)、读一读、写一写、活动、语言点、Chinese Tips、考一考共十部分内容。“想一想”是是课文之前的导入部分。相比之下,《汉语教程》的特点是结构清晰,系统条理,《中国语》虽然内容充实,但较为杂乱,重点不够突出。

(三)教材人物角色方面:《汉语教程》没有固定的人物,《中国语》有四位固定的主人公:李燕(中国学生),金志慧、金仁浩、朴昌元(韩国学生)。以这四个人物的学习、生活为主线,引出一个个话题。

(四)交际场景方面:两套教材都选取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比如家里、学校、路上、商店、饭店、电话交谈等。

(五)词汇方面:《汉语教程》是根据《教学大纲》和HSK考试大纲来编写的,在词汇的数量和选取方面是比较合适的。第二册(上、下)收词736个,平均每课收词37个,大部分属于甲级词和乙级词。生词部分就是将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列成一个生词表,生词表中的每一个生词除了汉字以外都标有拼音和词性,还有英语解释。《中国语》1、2册收词834个,平均每课收词38个,以甲级词和乙级词为主,课文的生词标注在页脚。对于初学者来说,刚开始学习汉语就要求掌握三四十个生词有一定的困难,最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六)语法方面:《汉语教程》以语法为纲,语法点出现在课文中,课文之后有专门的语法部分进行详细解释,有些还用英文释义,并有课后练习巩固语法点。《中国语》只在语言点部分对个别语法进行解释说明,主要通过句型练习来学习语法,缺少必要的语法解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语法规律并及时总结说明。

(七)文化点:《汉语教程》没有单独的版块介绍中国文化,对文化知识涉及得较少,只在词汇、注释部分简单说明。《中国语》重视文化教学,有专门一部分“Chinese Tips”来介绍中国文化,除此之外,丰富多彩的插图也展示着中国文化。

(八)话题:两套教材的话题都具有多样性,围绕学习、生活展开。

(九)文本材料:《汉语教程》初级阶段1、2册的课文体裁大都是会话体,每一课包括两组对话,选用生活中的实用对话。第3册是叙述性短文。课文所包含的语法点以及课文长度都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步增加的,第二册以后课文不再标注拼音。《中国语》初级阶段1、2册“说一说”包括两组对话,下方加注拼音,“读一读”是叙述性短文,第二册开始短文只标声调。

(十)听说读写所占比例:《汉语教程》听力所占比重较小,《中国语》比较均衡。

(十一)练习形式:《汉语教程》练习部分集中放在了每一课的最后,题量适当,题型设置较为单一,每一课练习的固定题型有:辨音辨调、朗读、替换、选词填空、完成会话、改错句、回答问题、读后说、写汉字。缺少听力练习和交际练习。存在的问题是为了练习而练习,大多属于机械性、重复性练习,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中国语》练习分布比较分散,练习部分没有一单独列出来,而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包括听、说、读、写、语言交际各项练习,练习的设计上,运用图片、游戏等形式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部分练习提供了答案供参考。

(十二)教学辅助材料:光盘。

两部教材的优缺点总结如下:(见表1)

二、对《汉语教程》的编写建议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部教材,总结出各自编写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汉语教程》编写的建议。

(一)提高教材的趣味性

趣味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是评判一本教材好坏的四项基本原则。针对《汉语教程》缺乏趣味性问题,我们提出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中国语》的部分做法很值得借鉴,比如,教材可以改用彩色印刷并多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课文尽可能选择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在语言和版式设计上尽量做到注意生动有趣等等。

(二)完善课文结构

在每课的课文学习前设置导入环节,用提问、视听材料、图画等各种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自觉探求知识的兴趣。学习《中国语》的课文编写模式,将全书的课文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设定几位固定的、个性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主人公,让学习者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跟着这些主人公一起生活、学习、工作,既能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又能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习兴趣。

(三)改进语法教学

注重语法知识点的循环再现,加深学习者对语法学习的记忆掌握。语法讲解可以采取先练习后讲解的方式,即教材先给出相关的练习,学习者通过练习自己总结语法规律,教材再给出简明扼要的语法介绍和例句说明。这种方式使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有趣,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也让学习者对所学的语法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四)重视语言技能的综合练习

注重听、说、读、写各项训练,将灵活运用的题目与机械操练的题目相结合,增加听力练习和交际练习。丰富练习的题型,改变每一课练习的题型一致的传统模式,增加小游戏、唱歌、采访等形式,力求让练习具有趣味性。

(五)重视文化教学

文化在语言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教程》应该努力做到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之中,真正地做到“结构一功能一文化”三者结合。可以每课单独列出一个板块来对文化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介绍要避免用说教式的口吻,尽量采用简洁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配以插图进行说明。

(六)增加辅助教材

《汉语教程》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辅助材料,包括教师用书、练习册、视听材料等。教师用书能够帮助教师有章可循地进行教学。配套练习册可以用作课后练习,学生可以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巩固提高。视听材料可以让学习者真实地感受交际场景,更好地帮助学习者进行语言交际训练。

三、结语

本文围绕版式设计、教材体例、词汇、语法、文化、练习等多个方面,对《汉语教程》和《中国语》这两部不同国别的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为《汉语教程》编写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通过对两部教材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汉语教程》作为使用较广泛的一部汉语教材,在教材编写的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只有通过不断改进与优化,才能使《汉语教程》成为一部优秀的对外汉语综合性教材。

参考文献:

[1]杨寄洲.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对外汉语教学通论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浅论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9月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积极推广使用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后又出台了其他积极推动高校双语教学的政策,使得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持续升温,西部地区的一些高校也逐步开展了双语教学的课程。国内高校理工科类的双语教学实践及理论建设已初见规模。参照国外(如加拿大等国)双语教学的具体实践以及理论,广大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学生外语水平、教材选用、具体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类双语教学却是地位不明。“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用两种语言进行的非语言类的学科教学活动”的界定,将语言类教学活动排除在外,虽然有个别高校(如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过古代汉语的双语课,但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否可以使用双语授课界定显得模糊。双语教学研究对中国文学类双语教学更是鲜有涉及。在很少的开设双语教学的汉语言文学系部,双语课针对的课程一般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西方文论”等,其他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使用双语授课的非常少。当然,非常少与没有是完全不同的情况,至少表明有这样的计划及实践存在着。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是否可以以双语授课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本文拟以高校中国古代文学为切入点,谈谈高校古代文学双语教学的相关问题。从目前很少的中国文学双语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主要存在教学目标定位狭窄、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适合的教材、适任授课教师缺乏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双语教学的认识,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在双语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知识传授为主,语言能力培养为辅,学科知识的获取是主要目的。通过双语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获取学科知识时所使用的媒介不局限于母语,而包括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这样,从各个方面给学习者创造更多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条件,使他们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而对于中文专业学习双语课程(多如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同学来说,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双语课的学习,可以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思潮,并且掌握一定的文献典籍。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双语教学的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补充外语课的知识与语言能力结合的不足,更好地将自己塑造成为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对外汉语教学或者国际文化交流等的实际需要。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问题,仅就课时问题略谈几句:一般情况下,如果古代文学的某一阶段的一门课程需要耗时54课时的话,理想的双语教学学时应该在此基础之上增加20%左右,即65课时左右(视各个学校教学时数要求及学生英语水平而定)。虽然实际授课时数不大可能计划的非常精确,但适当增加课时确实是必要的。之所以要在基本课时之外增加授课时数,一方面因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某些英语词汇的学习解释需要占用额外的时间,另一方面因为双语教学中为了同步提高学生的口语及听力水平,需要组织师生互动这样的环节。所以说,只有适当增加授课时数,才能保证完成正常的授课内容,达到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此外,还需要注意每堂课中使用英文(或其他外语)讲授的时数比例问题。

目前双语授课有全英文讲授或者部分英文讲授,因为文学类学科的特殊性,中国古代文学不大可能用全英文讲授,或者说全英文讲授的效果反而不一定好。按照目前的教学实践效果来看,英文讲授的比例不宜超过50%。实际上,如果把握得当,用30%-50%的英文授课有比超过50%更好的授课效果,这当然是指对学科内容的掌握以及对英文的学习两方面情况综合而言。笔者曾经在所授课的班级做过调查,超过6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中英文讲授比例最好不要超过中文,即英文讲授的比例不要超过50%。当然,英语讲授的比例绝对不是固定的,一般都存在一个由少到多,最后大致固定的模式。双语教学的备课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的方式和内容,首先取决于上课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授课,备课过程中,都需要搜集大量的英文资料。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几乎可以说没有一本合适的英文教科书作为参考,市面上或者说网上书店能找的英文中国古代文学类书籍寥寥无几,可供参考的有冯沅君的Ashorthistoryof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外文出版社出版)和姚丹的ChineseLiter-ature(九州出版社出版),可惜都太简短,参考作用有限。另外一个原因是价格昂贵,九州出版社出版的ChineseLiterature,一本157页的书,码洋达到90元,能不能买到还不一定。所以说,为得到更全面细致的帮助,就只能参考某方面特定内容而非文学通史的书籍,比如贾福相译著《诗经•国风》英文白话新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道德经》(TAOTECH-ING)、《论语》(THEANALECTS),冯友兰的《庄子》(CHUNAG-TZU)以及许渊冲译《汉魏六朝诗(汉英对照)》等等。互联网上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是VictorH.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Columbia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这当然只是参考作用,比之内容与观点,个人认为大量的可供借鉴的专业词汇更加重要。一般而言,国外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注重学术前沿的发展及最新的科研成果。但是文史类的教材却更重视已成公论的观点和逻辑清晰的事实陈述。在没有更好的英文版中国文学史教材之前,还是应该以中文的文学史课本为主。现在所采用的文学史课本系统性强、叙述严谨、知识体系清晰,整个编写思路及难度也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已经为广大的教师及学生所接受。更重要的是,相应的或者说配套的作品选教材以及其他的专业课教材,比如古代汉语、文学理论等等,都与古代文学课本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及思想理论方面的统一性。

在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其他学科的双语教学会优先考虑PPT,因为使用多媒体授课,可以节省在黑板上书写较长的英文专业词汇所耗费的时间。另外,也可以避免书写中的错误或者习惯了中文板书而看不清楚英文单词的问题。但在中国古代文学双语授课中,个人认为使用多媒体与否各有优劣。使用多媒体的好处无庸赘述:清晰、准确,一目了然,节省时间。但同样也有不足之处:在PPT上使用大量的英文,包括章、节标题及主要授课内容,那么学生的注意力比之平时更多地集中在PPT上面的英文单词上,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的注意力大为下降。如果PPT上面英文生词较多时,学生们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理解PPT上面的英文内容,而不是跟随老师的思路及其所讲授的内容。在调查中,少数学生还提到这样的问题:夏天日光强烈时,多媒体的屏幕看不清楚。长时间盯着屏幕看,还会导致眼睛疲劳不适。所以,如果使用多媒体的话,PPT上的内容不宜过多,字体不宜过小,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要使用较深的颜色,一般不宜使用明黄、浅绿或者蓝色等不常用的字体颜色。同时要尽可能地使用浅色的、比较亮的模板背景。PPT上面的内容,学生都能听明白教师讲授的英文意思,比如某一章、某一节,可以使用中文;诗、词等作品一般都只用中文,如上古歌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等。当有些专有名词或重点词汇则尽量在中文之后标出醒目的英文单词。以上大致是使用多媒体的情况。当然,如果不使用多媒体,也是完全可行的。黑板板书中章、节语句以英文为主,而关键词及重点词汇以中文写出,同时辅以清晰的英文。

其他的板书组织与中文授课没有太大的差别。而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对黑板上或者课本中的学习内容,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用英文讲授的。学生在看黑板的同时,不用转移目光,同时就可以注视教师,理解教师的英文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很容易被分散。实际上,无论使用多媒体与否。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双语授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双语的授。简而言之,在引导学生掌握主要的词汇的英文翻译的基础之上,用英文营造出氛围。在此过程中,包括组织教学在内的大量的课堂语言要使用英语。每节上课,教师用英文简要回顾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重点词汇要强调。这样习惯之后,当老师说到“lastclass(lasttime)wehavelearned……”时,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这些每节课都出现的程式化的英文,而听力或者说注意力会自然会集中在learned后面的内容上。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应该习惯于这样的授课方式:黑板或者PPT上,中文是第一章第一节,但老师都只会说英文chapterone(firstchapter),sec-tionone(firstsection),theBookofsongs,而不必费心费力地再去用中文重复:第一章,第一节,《诗经》等。在新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摒弃逐句翻译的授课方式。英语在授课中的作用是理解课程内容的另外一座桥梁,而不是课程内容的英文翻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与教学内容关联较少的英文,比如:well,so,asweknow,asyouknow,pleasewritedown(指着板书或者PPT中某些内容),Bequiet,order(如果有噪杂声的话);在讲解作品或者需要学生们翻书(比如袁行霈高教版)看某个注释时,说openyourtextbook,turntopageXX或者pageXXplease.要学生们回答问题:whowouldliketoan-swerthisquestioninEnglish?或者whovolunteers?上课过程中,当老师完成一段内容讲解,问“youun-derstand?”“Youclear?”学生习惯性地回答yeah(当然指的是学生真的明白的情况下)。始终要让学生感受这样的英文氛围,培养习惯于英文氛围的意识。这样的英文氛围的营造实际上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一旦学生了解经常使用的套语,熟悉了授课教师的英语发音,应该会很快熟悉并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除了教师英文口语语音或许存有的个体差异及中国古代文学的专业词汇的障碍之外,古代文学双语授课与一趟英文课没有特别大的差别。有些同学在中学英语课上就已经领教了,只不过对英文基础好的同学而言困难更小而已。因为涉及到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还有个学生参与互动的问题。如果是一般的用母语讲授的古代文学课,提问对学生没有更多的意味。但在双语课上,提问并不要求学生提供自己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某一领域的独特见解和看法,而只是需要听懂老师就某个问题的英语发问后,尽量用英语完整地回答。这个问答的过程中,问题的深度一般不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英文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就算知道答案,而且也有能力用英语讲出,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用英文回答还是需要勇气的。所以,完整地或者至少能够正确而又让老师和其他同学听懂地回答问题对同学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另外,对古代文学具体内容的英文讲解,需要尽可能多地参照英文资料,这样可以更全面更准确。

以《诗经》为例,theBookofSongs没有任何问题,诸本皆同。但是国风就不一样了,有的本子是folksongs,(民歌,民谣),有的本子是air,“Air”means“wind”or“educating”,Theairsmovepeopleandmakethembetter.意思就是“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大序)。还有的本子是拼音feng;再如,“雅”的翻译除了拼音之外,有的本子翻作festalsongs,小雅为minorfestalsongs,大雅为majorfestalsongs,有的本子则把“雅”翻作oads;“颂”有hymnsandeulogies与拼音song,这都需要教师仔细地各个甄别,确定使用哪种翻译。如果有些专有名词有多种译法,有时也可以一一列出,选择最佳的英文翻译。如楚辞的翻译有Chuci,PoetryofChu或者PoetryoftheSouth,而《尚书》有DocumentsoftheElder,Shujing,BookofDocuments,TextsoftheOld等好几种。同样需要教师选择最恰当的翻译。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有些经典名句,最好也应该把英文写出来,方便学生学习体味。如:《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notdotootherswhatyouwouldnotlikeyourself”[1]。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asinglewordisworthathousandpiecesofgold”等等。此外,对于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有时也可以适当加以探讨。比如:《秦风•蒹葭》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伊人”应该是女性,但在一些英文版本中,“伊人”却以男性的面貌出现,WilliamJennings的版本:“Onewhomtheyspeakofas‘thatman’,Somewheretheriverranged.”理雅各翻译作:“Him,themanIhaveinmind,BythiswaterIshouldfind.”[2]另一国外版本翻译作:“Mybelovedsodeartome/Issomewherebeyondthewa-ters.”后面紧接着点明了是他:“UpriverIsearchforhim,Thewayisarduousandlong.”但是国内的翻译,比如贾福湘的毫无疑问地是:“atthewater’sedge,aladywhomIlove.”[3]这个现象可以作为一个较特殊的例子,以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这当然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话题,可以从《诗经》的接受史角度去探讨,也可以向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情爱心理的不同延伸。

一般我们理解此处翻译的不同鉴于这样的理解:此处国外版本的翻译一般还是比较重视传统的解释,比如说毛诗和郑笺。而国内的《诗经》研究、接受以及英译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已经从汉儒的解经发展到今天的依据文本内容而阐释《诗经》(当然不能忽略历史背景)。《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从政治说教着眼,汉郑玄笺注云:“所谓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更加确定“伊人”为“知周礼的贤人”。到宋代解释就比较灵活宽泛了,朱熹认为“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没有明说伊人指的是谁。到清代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继承毛诗郑笺注,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今天虽有学者仍力主此说,认为“伊人”就是“贤人”,但一般认为“伊人”实际上就是“恋人”,如高亨、程俊英等学者对“蒹葭”的看法均持“恋歌”之说。在这种情境下,依据一般的男女情爱心理及表现,“伊人”自然就是女性形象了。有些翻译则尽量忠实还原人物身份,如《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理雅各翻译作:“Youstudent,withthecollarblue,Longpinesmyheartwithanxiouspain.”再翻回中文大致为:“你这蓝(青)领子的学生,让我焦渴的心长久地憔悴痛苦。”远没有诗的含蓄悠长的情致和兴味,但是student这个词从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子衿”,一下子记住主人公所思所恋者的学生身份。

参考文献:

[1]ArthurWaley.TheAnalects[M].Beijin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8:145.

[2]贾福湘译著.诗经•国风英文白话新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