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

第1篇: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海外学习汉语的热情愈发高涨。根据2014年汉语考试海外考点工作会议数据,截至2014年2月,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超过1亿人。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指出,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学员达到150万人,其中孔子学院(课堂)面授学员100万人,网络孔子学院注册学员50万人。截至2014年,全球共有汉语水平考试海外考点530个,国内考点330个。汉语国际推广发展如此迅速,势必需要足够的师资作支撑。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师资力量很难达到海外所需汉语教师的要求。因此,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

归纳起来,汉语国际推广的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国内相关专业高校教师及中小学教师、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专业的本硕博学生和海外本土汉语教师。根据笔者在美国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及研究资料显示,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大体由两部分组成

移民当地的华人华侨和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外国人。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经国内选拔派出的对外汉语教师、学生和到中国学习汉语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留学生。

一、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现状

教师数量方面,根据教育部2010年数据,对外汉语教师缺口已达500万,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教师素质方面,由于国内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和学生数量有限,在招生和选拔时对专业的限制不大,因此学生来源较广,一些非汉语专业的学生汉语基础知识和中国文化理论水平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现学现卖”的情况发生。国内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大多缺乏对赴任国当地语言文化的了解,且教学经验不足,派出的汉语教师中很多是第一次迈出国门,在海外教学期间要经历文化休克、赴任国语言水平的考验、教学方式适应赴任国当地的过程,这些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从培养结果来看,培养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承接传授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使命。然而,经过几年的学习,有些学生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没有机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有些学生因为赴任国条件有限、就业面较窄等原因放弃对外汉语教学,转而在国内从事教学、管理、文秘等相关工作。即便在上学期间或毕业后从事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很多学生,最终也因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没有长期保障等原因纷纷转行。

海外本土教师方面,由于很大一部分海外本土教师是华人华侨,他们在汉语教学方面具有掌握当地语言文化的优势,但他们的劣势也非常明显,他们中绝大多数并非汉语专业出身,有些学历层次不高,很难达到汉语专业教师的水准。另外,他们有的来自港澳台,使用繁体字,口音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大陆方面也有出入。即使是来自内地,由于非专业的缘故,在汉语教学方面也存在很多偏差。在汉语专业学习的留学生中,由于学习时间不长,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回国后缺乏继续学习汉语的途径,有些也选择了转行。

二、关于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问题的思考

(一)教学质量与教学针对性相结合

1.加强人才培养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对外汉语硕士的培养已从学术型向教学型转变,仅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全国就从2007年第一批的24所发展到2010年的82所。如此大规模地扩大招生院校范围和招生人数,培养院校师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招生扩大的步伐,出现的结果是有些院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并且,这些导师多是从事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英语等其它领域研究的,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不足,他们就被“借调”过来,从事也许自己都不太熟悉的领域的工作。加之汉硕培养时间是2-3年,除去海外实习及之前选拔和培训占用的时间,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很少,许多汉硕的学生又是“半路出家”,从其它本科专业进入汉硕专业学习,底子较薄。基于这种情况,加强培养院校专业师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近年,很多高校在招聘中明确指出需要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许多相关专业的在校教师也积极参加各种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培训班进行进修,一些高校教师亲赴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积极交流经验体会,这些对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2.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等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则是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当更具针对性,比如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中加入教育学、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便于他们今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其次,应当加强赴任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比如所在高校派出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多是去泰国,那么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增加泰语的教学和泰国文化及教学方式的传授。另外,国内有些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留学生汉语教学机构设置在不同院系,要想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的对外汉语教师,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单位与留学生汉语教学单位的合作不失为好的方式,可以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加入留学生汉语课堂,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甚至可以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秀学生走上讲台,为留学生讲汉语课,并请专业教师点评,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加大岗前培训力度。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挂牌成立了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承担了部分海内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笔者做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经历,在汉语教师及志愿者选拔过后,国家组织了为期两个月的岗前培训,对相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在派出对外汉语教师前,可以适当延长此类岗前培训的时间,通过若干个月的学习,在了解赴任国语言文化、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和掌握中华才艺方面都会有较大的进步。

(二)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1.加强培养高校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一项对近百所高校的调研结果显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流向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仅占10%左右,另外40%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与专业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40%的学生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从事对外交流工作,或在企业、银行等从事翻译、文秘等工作,还有10%的毕业生则选择出国。要留住潜在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源,最有效的方式是为他们搭建良好的实习就业平台,可采取与当地或外地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培养院校为教育培训机构输送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缓解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压力,以此达到互利双赢。

2.采取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目前对外汉语教师派出途径比较单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派出前相对缺乏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有过出国经历的更少,这些是新手适应国外生活和教学节奏的不利因素。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还要努力适应赴任国的语言、生活和教学习惯,这对一个刚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构建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当地语言、提前适应海外生活和当地教学方式都有极大的帮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国外高校可为学生提供在当地实习的机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开拓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式。据笔者了解,一些人不愿意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原因是认为这是“青春饭”,没有“长期饭票”。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海外实习机会的很多是在完成海外教学任务后回国转行做公务员、教师、文秘、翻译等,没有海外实习机会的在上学期间就找到了其它工作。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对外汉语教师输出渠道是留住大量对外汉语教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扩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的有效途径。国家汉办在2012年推出了专职教师项目,旨在培养对外汉语专职教师队伍,今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国际汉语教师学院,为孔子学院培训和输送对外汉语教师。以此为借鉴,可开发更多类似专职教师的项目,推广国际汉语教师学院做法,作为输送人才的良好渠道,并形成长效机制,吸引更多愿意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投入汉语国际推广的行列。

(三)网络教育与实体教育相结合

1.打造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国留学生的实体培养模式。在2014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从不回避,始终在学习、实践用外国人的思维和话语方式,讲清楚中国的事情。”这从另一方面揭示了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具有的先天优势。根据李春玲2015年对2007-2010年审批的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82所高校的调查,3只有36所学校有外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简章,而这36所高校中对学生入学的汉语水平要求差距较大,只有少数几所高校有对留学生明确的汉语水平要求。由此可以推测,进入绝大多数高校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留学生汉语水平有差异。据此,各高校可以针对留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采取分班授课的形式;采用“一帮一”模式,鼓励不同班级之间的沟通交流。另外,同样可采取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模式,在海外学习理论知识,在国内进行教学实践。

2.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对外汉语网上教学。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学习汉语途径有限,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进行汉语教学。目前,国家汉办主办的门户网站网络孔子学院,为全球的汉语学习者和孔子学院的师生服务。另外,国家开放大学在2006年时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全球唯一一所基于互联网开展远程汉语教学的孔子学院,研发了实用的网络汉语学习资源。可以考虑以国家开放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为依据,推广至其它省市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建立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与海外汉语学习者的联系。此外,MOOC开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可建立对外汉语MOOC团队,创建对外汉语MOOC资源。

第2篇: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苏州大学 教学技能 江浙沪教学联盟

2015年4月24日,我很荣幸代表苏州大学参加由“江浙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联盟”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2015年“首届江浙沪国际汉语教学技能大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此次比赛,我在对外汉语教学与技能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新审视的基础上深刻体会到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现状检视:需求与培养的相脱节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目前高校扩招现象十分普遍,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凸显出很多问题,其现状令人堪忧。

二、困境出路:对外汉语教学技能的培养

(一)培养模式的创新

1、定位培养方案

2009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2、创新培养模式

苏州大学应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转变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学理念的应用性,处理好汉语本体知识的教授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汉语教学能力。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应当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技能的培养,这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强化教学技能,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加“2015年首届江浙沪国际汉语教学技能大赛”我准备了近二十天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教案的创新与修改以及课件的制作与完善。在文学院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创新自己的讲课思路,在一遍一遍的试讲中不断塑造自身的教学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各方面的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参加比赛的只有我一个人,如果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都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本专业的整体素质一定会有巨大飞跃。所以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当在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上下功夫。

1、在综合指导的基础上强化见习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组成教学导师团队,导师团队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指导。在教学实践的前期主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也就是教学导师团队授课,学生观摩、见习。

2、用微格教学的方式来试讲

微格教学是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前期见习阶段主要是观摩教学导师团队上课,后期试讲阶段主要是教学导师团队制定专题、安排学生试讲,以短时间微格教学的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得到试讲的机会,通过录像以及回看录像,老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以实践为导向,拓宽实习渠道

通过见习与试讲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门道,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只有在实习中不断历练,才能切实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目前苏州大学文学院选拔安排的实习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海外实习的四种途径:孔子学院志愿者、蔚山大学校际交流实习生、老挝苏州大学汉语教师、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汉语教师。一类是国内实习的三种途径: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教师、苏州市洪恩汉教中心汉语教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暑期项目助教。

四、结语

就我校来说,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在以实践为导向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思路,完善见习、实习机制,建立海内外实习基地等策略,同时发挥江浙沪地区的教学资源优势,这对加强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具有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D].

[2]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2011,38(4):27―29.

[3]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5―56.

第3篇: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国际上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很多学校都开始设立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专业。但是这些专业所学习的汉语语法与实际教导外国人的汉语语法却不同。本文就立足我国部分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状况,探讨目前各高校在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语法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作者简介:王希月(1989.04.21—),女,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兼职教师,2013年攻读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法。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语法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一般从教学对象上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另一类是针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的。目前随着国际上对汉语的广泛关注,汉语语法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目前针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都偏重于外国留学生的语法教学方法,而对于高校的汉语语法教学研究却比较少。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对外汉语专业建立的语法教学体系

目前各高校所建立的对外汉语专业在进行语法教学时主要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主要基础。这一专业主要面向即将成为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所以在教学时更偏重与汉语基础以及汉语语法教学。因此,高校在设立汉语语法课程时,要细致的安排汉语语法体系,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设置课程。通常来说,汉语语法体系中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汉语词汇语法、短语语法、句子语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针对汉语语法体系的特点设立课程,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存在的特点,设立语音课程,将汉语的语言、词汇、短语和句子融入到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汉语语法的教学方式,为培养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建立完善的语法教学体系。

2 对外汉语语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汉语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对外汉语专业,这一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优秀的汉语教师。由于对外汉语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教师也要进行全面的考虑,不仅需要让专业汉语教师了解现代汉语基础知识,还要了解目前留学生对汉语的偏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专业汉语教师了解如何解决留学生对于汉语学习中存在的偏误,并且掌握教导留学生汉语的基本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针对语法教学以及教学语法这两个概念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比如卢福波就认为,教学语法需要结合语言学习者自身学习目的来选择课程的内容,然后再将教与学的方法和规律设置在课程之中。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设置对外汉语教师的课程时必须要严格区分好语法教学和教学语法之间的关系和概念。所以,高校在设立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方案时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掌握的知识。为了更好地适应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汉语语法理论,此外还需要掌握传授汉语语法的基本教学方式,要考虑汉语语法所具有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通常来说,教学语法指的是语法的内容,是语法现象所存在的问题。而语法教学指的是方法,就是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方式和策略。所以,高校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特别是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计时要重视语法教学,但是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必须要以教学语法为基础,保证学生自身能够理解汉语语法的真谛,再学习传授语法的方式。

3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学习效果。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学习热情。到目前为止,本科院校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多为以下几种:一是教师对汉语语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进行笔记,即归纳法;二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并依此类推,即演绎法;三是将以上两种方式进行结合。这三种方式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有”字句式时,教师将“有”字做谓语构成的句子形式作出展示:“存在”的“有”和“领有”的“有”,归纳总结出每一种句式的特点,据此特点让学生进行记忆和运用;或者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归纳法适合于儿童,演绎法适合于成年人。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已经趋向于成年人,因此在对他们的实际教学与训练中,不应忽视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在高校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应该有所提高,除了对学生进行初步归纳及进一步演绎之外,还应从教学方法上着手,比如我们可以从比较和框架展示的层面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对语法进一步展示。高校必须要不断优化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使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语法知识,提高其教学能力。

4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对于对外汉语语法学习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法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包括以下几种:齐沪扬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彭小川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陆庆和的《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这些教材对汉语语法的分类及分析是十分到位的,列举了大量的留学生的偏误句,并对此类偏误句进行了详解,这有助于“对外汉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汉语教师系统而细致地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但是教材中对出现此类偏误的原因、解决此类偏误的方法及课堂教学方法并未作出阐述。对外汉语教学法针对语言和词汇的教学总结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但是对语法教学来说,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文本语法教学授课的同时,强调课本之外的语法教学方法的展示和实际操练。

5 结束语

与其他科目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等。所以在设置这一专业的课程时必须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除了理论知识教学以外,还应该注重学习教学方法的培养。作为对外汉语的主要科目,在开设汉语语法教学时也要将理论教学与教法教学紧密结合,合理设置语法教学课程,让汉语教师能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易于融入实际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郑圆圆,陆湘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的探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2]程书秋.关于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科学衔接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3]张旺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认识的深化——《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读后》[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

第4篇: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材;文化内容编写;语言文化结合

一、文化推广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

文化推广对于当前迅猛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重中之重。这是因为语言是立足于文化的: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三、语言与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刘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提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在如何对待第二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内部已基本达成这样的共识:汉语国际教育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应该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张英提出应从教学实践出发,区别“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2004),确为的论。在海外汉语教育的背景下,文化教学有别于文化因素教学,文化是第一位的。两者的差异在于: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文化因素的讲解不可喧宾夺主;同样,在学生语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进行的文化教学中,语言也可暂时退居此次要的地位,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就在于要让其他非汉语母语的外国学生理解、使用汉语这一语言,并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

二、国际汉语教材应该怎样呈现文化亮点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泰斗刘在这个问题上有这样的看法“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因素教学应是三个层次,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围内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和虽不属于本学科但为本学科所设专业(如汉语言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所需要的专门性文化知识”⑴。另外,韩秀梅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目前主要体现于两类教材:一类是语言教材;一类是专门的文化教材。”⑵经过统计,偏向语言教学的教材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通过课文、注释、阅读文章等向学生间接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以交际性文化知识为主,其主要目的是为更好地掌握语言服务的。其文化部分虽然包罗万象,但分布零散、就事论事、不系统、不全面。而偏向文化方面的教材主要包括《中国概况》、《中国文化面面观》、《中国文化史》及诸如此类的专门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学生设计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著作,与国际汉语教学的语言教学初衷有出入。

基于这样的现状,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不免会有些迷茫,在教材支撑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开展文化推广,其效果难以保证,而且这是否能有效对于加强语言教学的效果,也不得而知。所以,在编写国际汉语教材文化内容的方面,我们不仅要将以上两种教材的优势进行整合,更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选择文化内容,并在表现方式上有所注意,既要具有代表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和风俗,又要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表现过程中更要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就方便了国际汉语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教材。

三、现有的国际汉语教材在文化编写上的成果和局限性(以《桥梁》为例)

《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中文化项目的编写体现了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其文化要素主要附着在课文和练习中。《桥梁》的教材采用主课文匹配副课文的办法,在以语言教学为本的前提下融入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中语言的原则;从这套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来看,编写者在编写说明总明确提出“注意交际性原则”的这一特点,这同样也可以从课文中的文化因素中体现出来:副课文中的“听力课文”绝大多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听力课文”的内容;而副课文中的“会话课文”更是全部以对话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充分体现了交际性的原则。文化教学中的对外原则是指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这也可以在《桥梁》中的很多地方得到了体现,如第二课副课文中的会话课文《我该怎么回答》选取的是关于国外汉语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问题以及同中国人的问候方式,这些都是外国学习者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桥梁》这套教材每一课的结束部分即练习的最后一题“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这道题目别出心裁地选取了中国文化中的汉字文化,日常生活交际文化,教育教学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等等的文化因素,通过练习的形式把相关的文化因子贯穿其中,在提高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同时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这是《桥梁》这套教材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

但是,其不足方面也相当明显,刘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提出的文化教学原则包含了“要有针对性”“要有代表性”这样的特点,通观《桥梁》这套教材,在这两方面尚不尽人意。因为《桥梁》中文化因素的编写系统性并不强,反而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因此并没有体现“针对性”和“代表性”这两个特点。

另外一方面,“现有的文化教材虽然比较丰富,既有针对本科生的系列文化教材,也有针对语言进修生的综合文化教材,还有不受课堂约束的课外阅读读物。”⑶这些教材的针对性大多只是体现在编写思路上,编写者意识到课本使用者的特殊性,在材料选取和语言应用上费了一些心思,但这些教材还是多多少少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内容或过于庞杂,追求完备和系统,或过于专业,这会让语言水平并不高的外国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其学习汉语的成就感和积极性,造成事倍功半的不利局面。

四、汉语国际教育教材在文化项目编写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选取文化内容的范围和重点

沙平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指出:“能够诱导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良性的学习动机的文化因素(我们可以将这种文化因素称作“动机诱导文化因素”)应该在第二语言文化因素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一定要将动机诱导文化因素与大小文化因素或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因素进行类比的话,动机诱导文化因素似乎更多地与大文化或知识文化属于同一文化范畴。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汉字丰厚的文化底蕴,汉语音节铿锵悦耳、词汇丰富多采、语法简捷严谨的语言美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传统文化、我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朴实善良的民风,中国大地的名胜古迹、锦绣河山,无不令人叹服、神往,这些大多属于大文化或知识文化的内容,都是帮助汉语学习者克服文化心理障碍,引导强烈学习动机的极好文化因素”⑷。

但是,在这众多的文化内容中,我们难以面面俱到地去编排,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到要重点选取外国学生的认可程度高、比较感兴趣的和便于课堂操作的方面。比如,阿拉伯的汉语学生对于伊斯兰教有着强烈的信仰,那么在针对他们编写的教材中就应该较少提及我国佛教、道教等方面的文化,转而重点关注古代中国和大食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以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再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有南海岛礁的领土争端,在文化内容方面应该避免郑和下西洋或者中国古代先民开发南海等方面的内容,以免引起政治纷争,偏离了语言文化教学的本来目的,在针对这些国家的学生编写文化项目时,可以把重点放在中国的传统乐器、歌舞和当代流行文化方面,因为这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方面。

2.注重文化交流与融合

当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时其学习动机有很大的不同。赵宏勃在《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2005)中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认为如果在介绍中国历史时能够同时兼顾同一时期自己国家的历史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其他的文化课程,如社会风俗课,如果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也能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由教师阐释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学习者的呼应,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对比时同时还应尽量摆脱浅层的文化对比,避免以狭隘的思维方式简化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倾向,引导学生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和思考,将自身感受和客观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师陈述文化事实、学生接受一个简单的文化的定型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也转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

另一方面,目前的很多汉语文化课教材都选择了把中国与欧美文化的差异拿出来说事儿。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过分突出差异而不关注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融合的趋势,显然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在世界上的树立,违背了汉语国际教育增强中国文化亲和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宗旨。

3.编写过程要有针对性

在对现有的国际汉语教材进行考察时,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教材中的文化项目编排忽略了教学对象的文化针对性。由于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前沿阵地在海外,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海外汉语教师都要依靠国内编写的教材进行教学,但很多优秀的教材集中由北语、北大这样的学校编写、出版,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教材文化项目的编写主要局限在北方尤其是北京这一区域,对于西部、南部、中东部等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内容较少涉及。东南亚地区的汉语学生主要同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进行文化交流和交往,这样的教材显然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全面推广。而很多欧美的学生对中国、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和文化很感兴趣,可是却难以在课本中找到其踪迹,不免降低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4.注重趣味性

趣味性在教材编写的问题上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我们丝毫也不能忽略趣味性对于一套成功的教材的那种巨大作用。如果说有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有借助文化课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那教材中文化项目的趣味性可以刺激并推动这种愿望,加强学习动机,也就是说学习汉语的动机是否是工具性的和他对目的语文化的好奇并不矛盾。不可否认,许多汉语学生并不是抱着成为汉学家的目的来学习汉语的,但这也不意味着他们只愿意学习语言,不愿意学习相关的文化课程。因此对外汉语教材在文化项目的编写应尽可能提供图片、报纸、杂志、音乐、电影等不同来源的资料,在使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同时,从中发掘学生兴趣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文化的感受,一举两得,既可以学习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兴趣。这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5.注重可操作性

我们知道,在感受异国文化时,最能打动人心的就在于亲身沉浸和体验。那么我们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也应该要注意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比如,贴春联、包饺子、写书法、用筷子、制作剪纸或折纸、编绳结等,汉语教师只要稍加准备,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在学习中国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艺术和实际动手操作中深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种动手操作的课将让国外的汉语学生终身难忘,比老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文化知识的教学效果要强千百倍。

综上所述,基于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国际汉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应重视文化项目的编排,然而目前国际汉语文化教学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文化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编写优秀适用的教材就是关键的一步。而且就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这一事业的发展来看,加强文化教材的研究和编写不仅仅是当务之急,更是功在当下,利在长远的远见之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 韩秀梅《昆曲作了黄梅声――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错位问题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11月第4卷第6期

第5篇: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05-02

所谓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主要提供财政供养,以师范类专业为主,2000年前后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承担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及其他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都向重点大学看齐,抓重点学科建设,办研究生教育,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脱节,毕业生不适应行业要求的状况。具体就本科师范院校而言,师范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结构变化的形势;高师院校办非师范专业,原来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不能适应;新增非师范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的社会认同度不强、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科研方面,缺乏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建设不足等。因此,就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转型发展。

一、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方向

转型发展可以解决学校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的难题,可以为建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提供突破口,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培养模式,才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从转型方向上讲,就是要建设以突出教师教学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一所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是学校的根,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协同推进是学校的魂。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要传承和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正确处理师范与非师范的办学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加强非师范专业建设,改革培养模式,向应用技术型迈进。因此,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转型必须明晰学校目标定位,坚持内涵发展,探索多元发展,推进质量建设,实现师范教育为“教师教育”。与此同时,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当地企业、事业、文化发展的实际,办应用技术型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对学校现有的所有专业都提出了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然也不例外。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是教师,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而应用型则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为广泛的适应性。这样才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教师性、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具体说来,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储备教学所需的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能力;就应用型而言,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复合型而言,就是要求学生适应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具有展现国家外交战略新思维的要求,适应较为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要求,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国际化而言,就是要求学生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和国际战略思维能力。正如美国肯扬大学白建华所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师至少包括两个大的方面:①培养扎实的汉语基本功;②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动手的能力。所谓动手能力,主要是汉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如何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如何把汉语和其他学科相贯连,这些能力的培养,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关键,建议采纳医学院的培训方式,加大培训的力度,既要打好坚实的语文功底,也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有适应实际教学需要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

三、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如前所述,转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就是要在具有相当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能力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获得,而缺乏实践活动的课堂就学,就很难满足能力提升需要。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都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面还不够明确,学分、学时所占比例偏少。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形式与专业特点不符的问题。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课程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与其他师范类专业相类似的传统实践环节,缺少富有创造性的如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对面教学的内容,况且实习环境以国内学校为主,缺乏国际化的体验。再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当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进行教学,目标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专门人才,这就要求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达不到国际化的要求,同时,没有国外的教学生活体验,缺乏多元文化背景,许多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根本没有接触留学生的机会,他们无法走进留学生课堂,更谈不上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实践。还有,实习基地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学习者,留学生则是较为集中的学习对象。然而,一些有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保证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质量,以免影响学校招生,让本科生进入课堂较少。而没有留学生却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更是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因此,开辟国外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基地就成了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适应转型要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向应用技术性转型发展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应当充分体现能力本位,强调实践应用。就能力而言,主要应当强化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应用语言学科,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决不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除训练必要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华才艺、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任。从实践教学的方式上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要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能力考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实践训练过程实施等方面强化系统训练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在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实训教材选用编写、实践任务完成等方面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学、中外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据此,要体现这一目标,强化实践训练,就要“完善平时校内实习的各项环节,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与留学生教育机构、外事管理部门、国外友好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把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训练之中。”建设稳固、可靠的对外汉语实习实训基地。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应当站在国际化办学的高度,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招收留学生,并不断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使校内的留学生课堂成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实习基地。因为,本校的留学生教育,既能创造一个好的国际化办学氛围,又能够方便学生深入到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亲身体验汉语教学。同时,还可安排学生与留学生结成伙伴,进行汉语教学辅导,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教学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与当地国际学校、有留学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互相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实习安排上,可考虑将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不同教学进程分阶段,按照汉语国际教育、涉外管理等不同方向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工作见习。同时,可邀请实习基地员工深入课堂教学、与校本部教师共同研讨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改革,完成实践教学。也可与国外高校和语言培训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建设海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带薪实习、语言文化交流团,汉语夏令营、汉语培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国外汉语教学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能力等职业应用能力。

总之,只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新挑战,为实现汉语国际推广、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培养更多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建华.有关汉语教师培训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3).

第6篇: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硕士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13-03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资助;2011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语言实践与地域文化体验创新模式研究”(11D060)的成果。

作者简介:李国慧(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于2007年设立,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5所高校被作为试点培养单位,2009年扩大到了63所高校。这个专业是在加快汉语国际推广,解决汉语师资匮乏的背景下产生的,还是个新兴事物,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认为,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是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核心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科定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前沿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重学科的属性于一体;在课程设置上也具有综合性,既要突出实践技能操作,又不能放松理论探讨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具有综合性,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1]为了推进汉语国际化,使汉语尽快走向世界,必须加强汉语师资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环节中,课程建设是关键。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趋向

虽然我国在专业硕士的培养及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很多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还囿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比如,很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等同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的培养方式,缺乏实践性、技能性。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构建趋向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体现开放性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战略由对外汉语教学转向全面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重心也由把外国人“请进来”学习汉语转变为“走出去”推广汉语。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应具有开放性的思维,反映在课程建设上要灵活多样,具有创新性,不能生搬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在国内教授汉语和走出国门讲授汉语完全是两个概念,社会环境、教学环境、语言环境都不同。国外教学对象学习动机复杂多样,需求也多元化。[2]这就要求我们打开思路,让我们的学习者在知识储备方面、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及技能操作方面做充分的准备,而不仅仅是只掌握汉语知识。

(二)内容组合注重知识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主要面向对外汉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语专业等一些文科专业的本科生,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理工科学生。因而生源复杂,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差异很大,这就给我们的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3]因此丰富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1.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培养理论素养,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梳理整合,转化为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成果,推动教学模式更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4]

2.教学知识。包括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知识、中华文化知识、二语习得知识等,拓宽学习者的思路,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走上讲台做充足的准备。[5]

(三)课程设置强化技能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后将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在世界范围内教授汉语并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技能上必然要求严格。除了要具备一般汉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外,要精通两门以上外语,还要具有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推介中国语言文化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素质,更要学会比如剪纸、制中国结、打太极拳等技能。这些能力素质的具备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

(四)体系构建突显实践性

教学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时限一般是两年(也有少数高校是三年),其中有一年的时间是实习,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获得全面的技能。

(五)整体设计突出跨文化意识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博晓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文化传播上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比如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等人文精神以及勤俭、孝道等传统美德。更要传播当代文化,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但这些文化因素的传播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这样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本着、入乡随俗、沟通协作的原则,才不会造成尴尬甚至发生冲突。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思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因而课程设置要突出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培养经验,梳理并整合了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四大模块 + 一大环节”的课程体系构架思路是比较科学的。具体来说,“四大模块”是指:预备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延展课程模块、操练课程模块;“一大环节”指实践环节。以预备课程为先导,核心课程为基干,操练课程为侧翼,延展课程为补充,加上有效的实践环节,将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体系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预备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以汉语及文化知识为主线,兼顾外语课程,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中华文化、当代中国概况、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学习者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细化知识点,比如现代汉语课将细化出四个板块:语音、语法、词汇、汉字,并拓展出一些与汉语国际教学相关联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夯实语言基础。

(二)核心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论、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语分技能设课教学等课程。在这一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语习得与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探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学习者还会获得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避免在交际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和障碍;另外学习者还会有针对性地掌握语言要素及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课堂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三)延展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教学、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汉语国际推广专题、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等课程。在本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习偏误分析理论,通过对不同国籍留学生偏误实例的研究,增强预测偏误、识别偏误、纠正偏误的能力;并在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研究困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瓶颈问题,探讨汉语教材编写的国际视野、教材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还将研究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完美融合到教学中去。

(四)操练课程模块

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开设课堂观察与实践、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教学调查与分析、教学测试与评估、中华文化才艺展示等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反复观摩不同课型的教学示范录像,了解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程序,对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进行反复模拟、操练,并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查分析,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考试命题,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传统才艺,比如剪纸、制中国结、太极拳、篆刻、书法、民乐等进行训练,为今后开展课外活动做好准备。

(五)实践环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读期间,约有一年的实践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的考试,被派遣到国外的中小学或孔子学院任志愿者,但大多数在国内实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摩见习期。走进留学生课堂,观摩优秀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听课前由导师布置听课要求,包括先了解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听课时认真做好详细记录;听课后整理笔记,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听课笔记”,评析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第二阶段:模拟试讲期。通过前一阶段对不同课型的观摩之后,学生对教学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感悟。由导师选定试讲内容,指导教案的撰写,学生分组试讲,先由学生自评,然后导师评议,个别环节导师做示范。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期。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择优考试或是校际交流,去海外顶岗实习;另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或联系其他高校及教学机构,在国内顶岗实习。虽然实习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但却是对他们所学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考验。顶岗实习期间要和导师保持联系,每月至少做三次书面汇报,借以把握学生的实习状况。

学生在实践环节始终不离导师的视线,导师要充分发挥有效监管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R].2007,(10).

[2]许嘉璐,石锓.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热点问题的访谈[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

第7篇: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汉语热”逐渐席卷世界各国,因此,分析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做好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是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实力,促进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大量的网络互动式资源

在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的今天,平面展示资源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充分调动人与人、人与学习内容之间互动的资源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以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活动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最大优点就是突破时空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但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与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汉语教学网络课程都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网络课程是一个综合体,不仅需要一个资源完善的学习系统,还需要包括灵活多样的人机互动练习和丰富的反馈信息,但是许多网络课程以填空、判断对错的平面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无法达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而降低汉语国际教学质量。

2.缺乏针对性

“为谁而做”是开发者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的前提,但是,开发过程中,许多开发者往往忽视受教者的地位,使得网络资源缺乏针对性,削弱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效果。在学生学习汉语时,根据汉语教材的分类,汉语学习资源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学习层次、不同课型、不同教学时间、不同要素等问题。在网络上的汉语学习资源主要针对非学历生、低水平等学生,而且,很多汉语网络课程,主要针对固定教材的使用者,无法为国外学生提供有用的教材,进而给国外使用者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难度。

3.系统性不强

目前,国际汉语教学资源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材繁杂,缺乏系统性。虽然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某个主题,就会出现许多相关条目,但是,很少能直接用于教学、学生和教师。同时,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许多汉语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内容简单、重复的现象。例如,在文化资源方面,虽然有汉语学习资源、教学共用资源、教师发展资源等内容,但是,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不强,内容主要以中国的物质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民俗为主,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民族风俗、饮食习惯、传统艺术等,很少涉及中国深层的传统思想精髓、制度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等。另外,很多文化网站都是国学网站,虽然可以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但是缺乏操作性,无法广泛地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增加了国外学习者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国外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而降低了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合理引导网络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汉语国际的推广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国家应该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提高汉语的影响力。国家可以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工作者主动开发优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有规模的中介语语料库,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2.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的迅捷性、开放性,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丰富的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目标,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网站,开发、研制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教材、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需求,合理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网站,集中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网站的影响力,扩大汉语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3.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教学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地域性的差异,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强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发达国家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全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健全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分布零散地区,在一个中心教学点,设立孔子课堂,通过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电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让志愿者利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开展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扩大汉语影响力,提高汉语影响力。

4.构建良好的汉语网络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应该构建良好的汉语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媒介的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体系,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工作者和汉语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应该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质性的网站,大力研发汉语教学教材,积极培育汉语教学机构,打造良好的汉语教学机构、考试和教学方法品牌;大力引进世界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断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学,扩大汉语的影响。另外,要加强汉语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完整的汉语资源库,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5.建立强大的汉语教师队伍。

汉语教师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应该大力培养汉语教师,建立强大的汉语教师队伍,推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国家可以根据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汉语教师的聘用和认证条件,明确限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教育能力、身体健康素质和教育知识等。采用中外合作的方式,加强对汉语教师的培养,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汉语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选拔和派遣工作,明确国际汉语公派教师的基本条件,开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解决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设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6.合理编制对外汉语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应该合理编制对外汉语教材,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制定不同的教材,出版通用性和专科辅导性的教材,利用英文、德文、泰文等多种语言注释,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母语学习者的需要[5]。同时,重点研究教材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教材编写的理论水平,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结合时展形势,合理选择话题,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注重构建汉语教材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形成良好的供应系统,满足各类人群、不同层次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展现汉语文化的魅力,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熊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赖宁超.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第8篇: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摘要:为适应新时期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需求,现代化、信息化对其发展的助推作用进入了汉教工作者的视野。所谓信息化的发展不再是简单借助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对教育工作进行辅助,更需要人们对教育资源方面进行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平台。笔者在总结教育领域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新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希望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20-02

过去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仅能简单的应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工作进行辅助,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这种现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更多的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也日趋完善,本文就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展望。

一、教育领域信息化发展历程回顾

1.起步阶段。上世纪中期,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通过计算机对语言教学工作进行辅助。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时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的观点,下面对信息化发展起步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分析:第一,主要研究内容。在这一时期,我国研究人员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汉字处理题,然后对拼音输入及相应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之后,人们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我国的学者专家已经从可行性、必要性及必然性几个角度对信息技术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与完善,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方面进行设计;最后,对信息技术辅助汉语语言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第二,研究工作的不足。该时期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一,未能实现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对外汉语教育也受到这方面条件的限制;其二,汉字输入程序的设计及研发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字处理”相关问题未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其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历史较短,建设工作尚未完善,教育工作自身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信息化发展更是存在很多不足。此时期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较差,具体来讲,在该时期人们未能对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进行更多的研究,信息化形式及内容比较单调,信息技术的整合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系统交互性较差、程序开发人才较少等方面的原因均对研究工作产生一定的限制。

2.全面发展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2004年,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向公众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及中文电化教学会议的召开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第一,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首先,在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融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重视语言要素、教学技能等方面。例如,日本学生的听力水平不高,教师在对其进行汉语教学时,可以借助网络手段或电子词典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便可以对自己的听力能力进行锻炼和提升。另外,在汉语口语交际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对应的虚拟平台,学生可以在汉语语言环境中进行更多的练习,提高自身的汉语表达效力。其次,对信息技术远程教学及辅助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该时期远程教学便是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研究人员对教学平台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对国外一些国家的远程教学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平台方面的理论研究,人们已经开始着手于数字教学资源、教学网站等方面的开发和建设,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最后,对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及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第二,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多媒体课件及教材均是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我国的学者、专家已经对教学资源特点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对教材编写工作中的流程及原则方面进行明确,最终结合软件工程、教育方法及人机交互等方面的学科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时,结合了我国现有纸质教材中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开发工作。此外,研究人员又结合了跟读、听音等功能对教学资源进行完善,将这些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到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促进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发展。第三,资源库及语料库的建立。我国技术人员及教育工作者进行共同合作,设计出了一种网络应用系统,教师可以利用此类系统中的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教学。该时期信息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细节工作中,教学管理、测试以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水平有所提升,为教师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支持。

3.国际传播阶段。在国际传播阶段,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进程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下面就教育工作几方面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第一,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突破进展。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时,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但仍然满足不了现实的发展,若想使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需要从信息技术方面入手,进行应用方面的升级。我国众多学者专家已经就汉语国际教育及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教学效果、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促进了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如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纸质教材通常情况下均会附带多媒体教材,其比例已经达到全部教材的6成以上。此外,语料库方面的建设工作也日趋完善,相关软件系统的研发工作也取得了更多进展,现今人们已经将字词频率统计等方面的功能融入软件功能中,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而言,信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将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上升至国家层面。我国已经对教学资源的制作及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工作产生更多重视,促进其信息化发展,提高网络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适应性及针对性,在考试方面更是融合了网考、机考以及纸考多种形式;其二,对网络汉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就这方面工作而言,需要对教学资源平台、网络教材以及专题资源库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二、展望

在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将精力集中于对多媒体教学及学习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对相应的认知机制进行完善,此外需要对各类不同类型的网络教学工作及技能教学工作进行区别对待,使用针对性及适应性更强的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地调整,教师需要对自身信息技术水平进行提升,以便于更好地驾驭这种教学模式,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新载体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需要继续深入,人们需要对教学资源方面进行进一步地深入开发,促进其信息化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汉语国际教育及其信息化发展产生了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并对教学平台进行完善。然而,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全过程进行分析,希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文中观点,并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终通过逐渐完善和发展取得更多成绩。

参考文献:

[1]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6):23-31.

[2]熊玉珍,洪骞.面向国际汉语教师培训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3):68-72.

[3]彭泓博.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西部皮革,2016,38(16):270-270.

第9篇: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从模因论的视角解读赵元任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体验汉语》(初级)汉字教学“可教性假设”研究

美国两部汉语教材的对比分析——《中文天地》和《新实用汉语课本》

外国学生副词“又”习得研究

完形默读法:汉语第二语阅读理解监控试验教学研究

应答句式“S才X呢”论析

“介词+了”及相关现象考察

“明明”的虚化过程及其对拂意转折的标示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以西南大学为例

英文缩略词的语用功能在汉语交际中的争议分析

论泰国学生汉语语体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老挝留学生汉语结构助词“的”习得考察

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

约旦安曼TAG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文化导入

大力推进中国语文的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美国密歇根州高中网络汉语课程的拼音教学模式

汉语教材创新的探索——谈谈《精英汉语基础篇》

语言系统观与综合式互动词汇习得系统的构建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与研究

留学生习得“被”字句的缺失类偏误分析

论课堂语境对课堂交际的影响

韩文对汉字字形习得的正负迁移

“的确/确实”的主观化与语法化——兼议“的确”与“确实”的差异

云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将联合举办首届区域化汉语国际教育论坛

“人称代词+来2+V(P)”构式语义分析——以“我来2V(P)”为例

“玩转”新解

泰国学生汉语谈话语体能力习得调查

泰国汉语本土教师培训实证研究——以曼谷市教育局汉语教师培训为例

论中文、法文中“谁”(qui)的三种功能:疑问、泛指、整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小说的运用与审美互动

韩国加图立大学的中文研究与教学现代汉语副词重叠及偏误分析

方位词“前”“后”在教学中的歧义现象探析

由量词“串”管窥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词缀比较——兼论对外汉语教学词缀、类词缀的范围

孔子学院与世界主要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比较研究

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

汉字学习策略的介入性研究

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调查

BCT对留学生汉语语用技能的考察论析

竞争模式视角下的情态助动词习得过程分析

类固定短语“边V_1边V_2”的多角度考察

界变义时间副词的语义时间定位模式及类别

近二十年来国内语言态度研究考证

汉语“有"字句与泰语“■”字句的对比研究

汉越人称代词对比分析

世界汉语教学动态研究

管窥哈萨克斯坦汉语热

介词框架“在N的V下”与主句的语义联系及语义特点

次第致使和组元致使的认知语义差别与功能特征

谈“味”觉词的转义与转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