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的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中学生的道德面貌还是以思想活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为主流的。但在新旧体制、观念、道德不断撞击、混杂的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们缺乏社会经验,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分辨不明,常常因此表现出一些令人堪忧的道德现状及趋势。面对这一现实问题,虽然近些年对中学德育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国中学德育所面临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看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工作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地位不高。许多学校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淡化了对学生个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与考核,使中学德育陷入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日益变差,缺乏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对国情、民情及法律的权威地位的认同感。二是中学德育内容、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设置大而空、内容枯燥,缺乏切实性。而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内容下的德育活动对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理解它,并不能从内心认同它,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单调的、说教式的德育方法,导致教育成效不佳。三是中学教育外部环境纷繁复杂,给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国内外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中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灵。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众传媒和网络向学生们传播大量的复杂信息,而中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害,加上他们好奇心旺盛、喜欢追求刺激,极易迷失自我甚至道德沦丧。
二、中学德育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儒家是由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的学术派别,居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于儒家思想,吴光先生在《21世纪的儒家思想定位》一文中有如下的理解:儒家思想是一种非宗教性的世俗文化。作为这种文化之核心部分的儒学,是由孔子创立并由历代大儒学家丰富和完善的,是以“仁”为本的东方式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而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内容的儒家德育思想,则指的是儒家学者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主张以及方法、原则等的总称,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自古就是德育思想体系的主干,它为我们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仍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将儒家思想应用到中学德育的实践中,符合中华民族的自身特点。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儒家思想毕竟产生于封建等级社会,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地吸收,将经过提炼的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融入到中学德育中,使学生们熟悉、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三、儒家思想对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利用优秀的儒家思想为当今中学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一,心怀国家、兼济天下。儒家思想把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儒家精神逐渐成为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真正源泉。将儒家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中,可以培育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第二,刚毅自强,持之以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坚忍不拔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儒家所积极倡导的人生理念。儒家思想的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是当前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为此,在中学生中必须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格调,着力培养他们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第三,仁者爱人,注重礼孝“。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入则孝,出则梯”(《论语•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指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强调仁爱思想由血缘亲情而生;二是“仁者爱人”,指血缘以外的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将爱传达给社会上的人,推己及人,把“仁”由血缘亲情之爱转化成人与人的一般关系的准则。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仁爱”思想对于净化中学生的灵魂,净化社会风气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四,诚实守信、见利思义“。诚”“、信”作为做人做事的最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历代思想家所重视,也是儒家一贯的主张。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诚”就是表里如一,坚持原则,不掩过失。对于“信”,扬雄把它解释为“不食其言”(《法言•重黎》)。“义利观”更是儒家思想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义者正也”(《墨子•天志下》)“;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管子•心术上》);所谓的“义”就是道义、信义,是人与人交往应遵循和追求的准则。“利”,即指功利、私利。“见得思义”,指每有所得都要考虑一下是否正当,是否是不“义”之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与道德之间的矛盾问题突现出来,指导中学生把握好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事情。特别是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除了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外,还应该追求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保持人格的尊严和价值。我们要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教导中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忠恕宽惠的人,为中学生形成朴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利用儒家思想进行中学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首先,身教示范。儒家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教师的躬行示范,强调道德榜样的作用,并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德育教师要首先善于从儒家道德教育传统中吸取养份,加强自身建设,然后再言传身教地去建构学生的品德美、行为美。同时,学校也要不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对教师师德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教师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来促进中学德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其次,启发教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许多德育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十分被动,这有悖于教学规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其道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因此在今后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旁征博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最终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思想品德。其三,学思并重。儒家思想强调学与思相结合,提倡受教育者在道德修养上的自学与深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提倡的“反省内求”就是“思”的具体运用,荀子在《性恶篇》中,更明确地提出“积学而不息”的口号。因此,当前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理论基础上,积极思考伦理道德规范的深刻内涵。另外,如何正确地对待错误、缺点也是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犯错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论语•卫灵公》)。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常做自我反思,并与同学、老师、家长及时交流,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其四,注重实践。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通过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达到知行统一。儒家学者认为道德品质的优劣是通过实践来衡量和反映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也证明,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我国的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中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道德行为规范。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其从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能主动关心他人、家庭和社会,从而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作用。其五“,三位一体”。中学生的成长主要受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在开发与利用儒家思想的德育资源过程中,要努力把这三方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孝悌、慈爱、和睦、友善、尊老爱幼等儒家伦理观念都通过家庭的感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着中学生的。社区是中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场所,在社区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对中学生有深远的影响。新闻广播、文学影视和网络等这些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和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以优秀的儒家文化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我们企业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仔细追究其根源,恰恰是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在根本上背离了儒家的思想精神,如“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义利统一”“和为贵”“诚信”“反求诸己”的思想。然而在我们企业经营和运作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不但没有树立起来,相反提起儒家思想,有许多人想到的是腐朽没落,僵化教条、如何束缚人性、如何阻碍创新,这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造成的,也正是这种误解,使我们对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思想和手段更多地停留在引进和消化上,而很少吸收再推陈出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但是对这方面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关系的表面探讨上,在儒家思想对企业行为如何起作用的义理阐述上有所不足,在如何利用儒家思想建立企业文化、指导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有所不足。本文试图结合实际的案例,用系统的方法分析: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生命周期的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企业是赢利的,在市场上也基本上站住了,在这个时候,各方面的关系逐渐理顺。在这个阶段的企业,除了创始人的德才能力外,对企业更重要的是他的学习能力,不只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学习能力指的是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1.具备学习能力的领导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成长,能够提前发现企业将会出现的问题和原来管理中的不足,于是对企业原有的潜文化进行扬弃、总结提炼,并突出放大企业原有的优秀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适宜的方式强化企业的宗旨和理念。对内以人为本,企业员工的整体学习能力增强,企业对员工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员工的满意和主动性化作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得到顾客的认同。并做出对社会负责的善行来,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够顺利从青春期到盛年期到稳定期,而且还能够在这些阶段上不断地创新,克服这些阶段可能出现的缺陷,而不进入贵族期,而是进入一个新的寿命周期。
2.一般的企业领导者(创始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领导者感觉良好,看不到员工需求的变化和企业渐生出来的问题,领导者性格中的弱点开始暴露,员工因为企业效益渐长而渐高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这样的企业也有进行文化建设的,但只是一种形式,是为了赶潮流,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形成文件和视觉形象,让外界看来,也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没有得到员工心理的真正认同,没有起到改变员工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的作用,企业不能真正发挥员工的潜力,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样的企业大多能够过渡到贵族期,然后渐渐走入衰败和灭亡。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纯粹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经营企业的目的就在于获取利润,但是有些企业利润的获取抛开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甚至违法经营。于是为了获取利润,出现了以下问题:以牺牲环境、掠夺式消耗资源为代价,发展企业、追求利润,还觉着是大环境造成的,非这样做不可;采取送礼、腐蚀拉拢、偷税漏税等不合法甚至非法的经营手段来获取利润,破坏着公平竞争的原则,也破坏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和风气。追求短期利益,不是靠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赢得顾客,而是靠欺骗来获取利润、以仿冒造假来获取利润。企业的“善行”较少,企业的利润来自于社会,企业通过力所能及的善行来反馈社会,如慈善捐款、投资教育等公共事业。这些行为用事实说明了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会在社会公众、顾客及其政府、银行等相关方中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会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投入很少。
2.诚信缺失
对待员工和顾客,重许诺,轻落实。对内,企业管理者言行不一致,对员工的许诺不兑现,企业出现了问题,不能真诚地解释原因,不能承认问题的存在,而是想法隐瞒,员工对企业没有信任感;对于利益相关方如企业供方,欠债不还,形不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对顾客,重视广告的作用,而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产品出了问题,顾客投诉,不能真诚地承认、做好服务及后续补偿工作,而是想法推脱责任,达不到顾客的满意,认识不到诚信的价值。
中国企业联合会的《中国企业诚信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
3.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1)在待遇上不公平。决策集中在企业主和管理层手里,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待遇相差很大,对于私营企业,还常常发生侵犯职工权利的现象,造成职工的失衡甚至仇恨心理,企业的发展决策员工不认同,措施制度也不会很好地被执行,对工作没有积极性,在企业工作只是为了生存的权宜之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别说为了企业的发展主动创新了。一旦外面有了更好的机会,员工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企业;(2)不能满足员工发展自己的需要。如员工参与、创新机制建立不起来,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强调员工素质低,而提供给员工培训学习、提高技能的机会少。认识不到人才的真正价值,形不成吸引人才、留用人才、发挥人才所长的环境。
(3)管理者不能真正地对员工尊重、关心和信任,和员工的沟通少,只是利用员工为企业创造利润。
4.在制度和行为上
(1)不重视制度的作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对制度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制度没有尊重严肃的态度,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随意性强。
(2)存在着制度的空洞。如在全员参与、创新方面、员工的权益福利保障方面、规范领导行为方面没有制度或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制度;(3)制度的有效性差。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没有和企业实际真正地结合,而是为了搞形式,对付上级或获取证书用;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对公司的制度不能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地修订完善,使制度慢慢失去约束力。第四、规章制度往往只约束员工,不约束领导,管理不是靠规章制度,而是靠领导的意愿、偏好等不成文的规则,这样规章制度的作用被削弱,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被破坏。另外,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
5.缺乏学习创新能力
(1)表现在“跟风”和“两张皮”现象严重。不能对外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真正地吸收,在引进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红火了一阵后,就慢慢黯淡下来;还有现在搞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各种认证,许多企业想的不是如何根据标准反思自己的不足,把企业的管理真正搞上去,而只是拿证作宣传,搞速成,于是实际做的一套,文件写的又是另外一套,就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买椟还株”.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是一样,别人的企业搞文化建设,自己的企业不能不搞,于是模仿别人的企业,请能人编口号、写册子,号召员工齐行动,花了钱,轰轰烈烈一阵后,不合格品照样出,员工的不满比以前一点也没减少,顾客的利益照样漠不关心,内部的勾心斗角、部门的利益之争照样存在,管理者的行为没有丝毫改变。
(2)不能从错误、矛盾和冲突中学习。当企业出现了问题,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惩罚或掩盖,而不是去找真正的原因。
二、借鉴儒家思想管理企业的成功案例
在中国的古代和现代,有许多人以儒家理念经营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形成了儒商精神。他们做生意如同做人一样,讲究德行,以仁义为立身之本,以仁爱之心对待同事、职工,使企业内部充满凝聚力和详和;对待顾客,坚持以义取利、以诚待人。日本及东南亚等亚州国家创造的经济奇迹,也证明了儒商精神是优秀的企业文化,下面仅举几例对借鉴儒家思想经营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意义进行分析。
(一)具有儒商精神的李嘉诚
对于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人们都惊叹其成功,他赤手空拳起家,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和商业神话,如果我们探索其成功的原因,会发现他父亲从小灌输给他的传统文化,在他日后的成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从小会诵《三字经》《千家诗》,这些童蒙读物,使他最早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他十四岁时父亲去世,没有给他留下一文钱,却给他留下了“求人不如求己”“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做人须有骨气”“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贫穷志不移”的遗言。这些道理和父亲遗训变成其灵魂的一部分,并成为其从商和做人的准则,使他终生受益。父亲去世,“孝心”使十四岁的他,当时只有一个心念,就是要养活母亲和妹妹,他谢绝了舅父供他上学的好意,毅然辍学,别无选择地走上了挣钱养家之路。第一份工作就是茶楼堂倌,然后做过钟表学徒工、推销员,在当时纷纭变幻的世界里,刻骨铭心的先父遗训,使他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残酷的求职和打工生涯中,他时时以此言鞭策自己,“诚”“信”“勤”“敬”“谦”成就了他骄人的业绩。
有一次当别人说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时,他认为自己首先做好了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商人,一个成功的商人。纵观他商海搏击数十年的经历可以知道,虽然他的企业采用的是西方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但是他奉行的是“反求诸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待人、以和为贵、广结善缘、“仁爱”等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
例如:李嘉诚说:“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是企业的生命,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在长江厂后来发展的过程中,他的真诚、信誉、为顾客着想和勤奋使他抓住了公司发展的机会。为保证质量、不断地推出新样品,他不惜重金聘请香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订单很多,但厂子资金有限,设备不足,怕影响质量和交货期限,他不敢放手接订单。资金的限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他伤透脑筋之时,一位欧州的批发商对他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里生产出这么世界先进水平的塑胶花感到惊奇,答应先借给他资金,让他扩大规模,然后再做生意,大量订购他的产品,条件之一便是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作担保。在他找不到担保人的情况下,虽然批发商只表达出了订购三种产品的意向,但他和设计师连夜赶出9款样品,每种产品都设计了三种样品,以期打动批发商,即使打动不了,就送给他做纪念,争取下一次合作。批发商对他的样品非常看好,但更看好他做生意奉行的诚信、互利互惠的原则。最后批发商对他说,你的真诚和信誉,就是最好的担保,就这样解决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也把产品直接销向了欧州。
(二)蒙牛的诚信文化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而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可以说是这句话的忠实实践者,也正是他的忠实实践,催生了蒙牛。“财散民聚,财聚民散”是他的养母从小教育他的,也是他经常说他的话和做的事。
“诚信是策划的最高境界”是蒙牛的口号之一,他们认为诚信是一种战略资源,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包括了对顾客的诚信,也包括对员工的诚信。对待质量,他们的理念是“没有质量,一切都是负数”“产品质量的好坏等于人格品行的好坏”“营销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对于服务,他们把“最可爱的人”安排在第一线,与客户打交道,正是这种理念,才有了蒙牛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才有了顾客的认同和市场。对待员工,诚信体现在了言行一致上,分配公平上,这样员工才愿意为企业卖命。
三、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与借鉴
(一)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种组织形态,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处事原则进而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儒家文化已经通过企业员工、社会文化等方式被带入企业,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文化不能直接用来治理企业,必须通过中介物质、制度、行为来实现。儒家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以精神层次为指导,用精神层面向其他层次渗透。
1.儒家文化对企业精神文化的影响
(1)儒家文化的团队精神强调个体的行为不能危及集体的生存和发展,个体应服从集体。论文格式对于君主及士大夫而言,应修身正己,实行仁政,讲求大义,所作所为合乎整个统治阶级的利益,不能任意恣性,鱼肉百姓,否则“水能载舟,已能覆舟”将危及统治阶级的集体利益。在企业中则要求领导者个人修养、道德水准达到一定的高度,为人处事公正、符合企业整体的利益。对于员工而言,则强调“舍身取义”,为企业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目标联系到一起。
(2)追求整个企业乃至这个社会的和谐共存、稳定发展。在一个组织内部,强调“和”为贵,成员之间精诚团结、风雨同舟。这种“和”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也不是面和心不和,甚至搞宗派,拉山头,而是“君子和而不同”.“和”并不排斥竞争,而是“和不忘争”,“内和外争”.在整个企业内部,各阶层和睦共处,各按其位。
2.儒家文化对企业行为文化的影响
人的眼神、表情、说话的语气节奏、处事方式、行为举止的做派都能够透露出文化、修养及品位。个人的行为文化主要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的渗透,其中家庭教育对个人修养的影响最大。儒家文化中对“家”极为重视。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双亲应爱子女,子女应孝敬父母。感谢亲恩,子女之间应互相爱护,互相关照,家庭成员之间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抵御世间的风风雨雨。爱人的思想通过父母之爱传递给子女,教会子女如何爱人。“孝道”、“知恩图报”、“勤俭节约”等品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儒家文化中关于“教”学的研究比较深刻。从孔子收弟子讲学到开设学堂,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学校通过设立教学计划,组织教师讲课,将知识及做人的准则传递给学生。教师通过讲述英雄事迹,奖励学习典范的模式将“忠”、“诚”、“孝”等理念灌输给学生,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准则。社会则是通过道德规范和准则,使个人行为得到完善。这些规范行为的模式为企业规范员工的行为提供了借鉴意义。儒家文化通过“言传身教”,道德约束的方式达到规范个人的目的,这一方法被融合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中,并被企业所接受。儒家文化对企业行为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于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员工的处事方式。如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下级对上级要做到忠诚和服从,而上级对下级要尊重信任、以礼相待。员工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团结。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做到关爱下属,对员工以诚相待,对客户真诚;而员工做到对客户及外部人员有礼貌,对内部同事关爱照顾,那么企业经营绩效会稳步增长。
3.儒家文化对企业制度文化的影响
儒家特别注重挖掘“礼”所蕴含的文化。“礼”是制度规范,其背后蕴含的精神是做事恰当。恰当的具体含义是考虑到每个人的需求,又为了群体结构的维护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礼”以达到“和”的程度为贵,但不能为了“和”而不讲差别,而要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次序。企业文化制度层面设计原理与“礼”的原理相同。利用制度规范来制约员工的行为,从而维护组织正常有序运行。在保证领导者权威性的同时,营造企业内部和谐的氛围。
儒家“礼”需要配合“仁”方能完成。虽然有强制性,但约束力是靠道德约束来实现的。通过宣扬“合礼的行为”方式,使人们主动接受,主动学习“礼”的规范,依靠群体压力,使群体中的个体依照“礼”制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的制度文化,除了道德约束外,还有强制性的奖惩措施,并以奖惩约束为主。迟到了,罚款;早退了,罚款;工装穿戴不整齐,也罚款。制度的推行的确应依附强硬手段,但更多地应将它演变为个人自觉遵守的规范。一个公司如果员工每个月上缴的罚款过多的话,说明这个企业的制度规范一定有问题。规范制度是为了让工作更有效、有序地被完成,是可以被大多数人遵守的规范。如果规范制度难以被施行,就说明这个规范制度是缺乏可执行性的。“礼”对企业制度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所有员工对老员工的尊重。虽然中国对老字辈的尊重不如封建社会严苛,但在企业中对年长者及老资格的尊重仍会出现。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会更明显一些,一些退休的员工被返聘回单位,继续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可是这种现象正慢慢消失,现在的企业更喜欢招聘年轻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年限越来越短,企业越来越留不住人才。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市场经济要求适者生存,有能力的人被放在第一位。企业受到环境的影响,更喜欢培养、招聘年轻的员工,年长的员工不再被委以重任。而员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家单位积累经验后,合同期满愿找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
4.儒家文化对企业物质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通过物体体现精神。《礼记·礼器》中提到:“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起初者也。……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覃之安,而稿和之设。”礼中包含继承先辈不忘本的思想。体现在器物上:祭祀用浓酒时,高处摆放着淡酒,因为浓酒的根是淡酒;使用快刀时,高处挂着钝刀,因为快刀的根是钝刀;使用柔细的席子时,高处挂着粗硬的席子,因为柔细席子的根是粗硬的席子。企业文化物质层面就是通过物质来表达企业的文化,如名称、标识、服装、产品包装、广告等均可用来传递企业文化,其中最能体现企业文化的还是员工的个人形象。顾客对企业员工印象的好坏会直接反射到对企业整体形象地评价上。儒家文化通过礼仪规范人的行为,进而影响个人的着装及精神面貌等。儒家文化表现在服装上,要求员工穿衣要庄重、整齐,打理好个人卫生。体现在员工风貌上,要求企业员工注重个人修养、道德情操,时时刻刻为企业、顾客着想。除此之外,企业物质文化中的标准色、图形、名称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企业设计企业名称时,应体现民族特点,融入其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设计出有本企业特点的名称。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均会考虑到中华民族的特点,采用一些有积极含义的词语为外资企业的命名,其效果远胜过音译,如通用、奔驰、宝洁、宝马、可口可乐。
总之,企业的物质文化必须与企业精神文化相一致,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通过物质文化的宣传,从物质文化中折射出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精神、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等企业理念,缺乏了企业精神文化作核心和灵魂,企业物质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变得毫无生气。而儒家文化通过对企业精神层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其“教”与“学”的理念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修正有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二)融入儒家思想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文化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企业中融入优良的企业文化,剔除阻碍企业发展的不良文化。如何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经验融入企业文化中,并真正为企业所应用。儒家文化中关于治理、教学方面的理论,为企业文化的修正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西方文化发展理论及经验为企业文化的融入提供了经验基础。
1.在精神理念方面
(1)从职工最关心的内容做切入点
在做企业的儒家思想培训时,可以从职工最关心的孩子教育、家庭关系、朋友关系、身体健康入手,在这方面儒家思想有无穷的伦理资源,而且非常地适用,能说到员工的心理去,非常容易实行,把道理讲透了,员工就会试着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以前的缺点,改变自己过程中的难度和反复,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行为的改变导致对别人看法的改变以及别人行为的改变,这种效果会使人的心灵产生震动,体会到以前没有的快乐。即使看不到明确的改变,他也会比在企业更有坚持的耐心。比如说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言行其实就是家长言行的影子,通过儒家思想的学习,人会比较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果真要改变孩子行为的话,就必须力行儒家思想教诲,对家庭成员仁爱和谐、对孩了诚信、克制自己、给孩子做榜样等,孩子稍有改变,就会很高兴,从而激起在各方面去实行的信心。但是有时效果并非很明显,人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很难,这时候,企业可以组织一些座谈会,交流心得和方法,使员工从心理上真正认同这种思想对自己有很大的益处,一些人会自觉地把这些理念用于实际工作中。
(2)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引导
在员工对儒家思想有了认同以后,再进行儒家思想用于企业管理、企业各项活动的引导培训,如儒家思想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战略、营销、生产和运作等方面的运用,另外要应用儒家思想的观点针对现在企业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使企业意识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比如说企业质量不高,服务水平差,顾客抱怨多,那么就重点讲儒家思想在这方面的意义,“反求诸己”就是企业不能抱怨外部环境和顾客,从内部找原因,“仁爱”“和谐”“诚信”等观点的阐发使企业的员工能够理解顾客,尊重顾客,提高处理好与顾客关系的主动性。通过培训只能使大家在思想上有这么一个意识,而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员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看到效果如不合格品的降低、同事关系的融洽等,从中体会到自我提升的乐趣。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做出表率,修己安人,让员工看到企业管理者行为的改变,这样能够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力行这些教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员工也会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如企业管理者就以前的错误向员工真诚地解释道歉,以前板着脸的领导开始主动与员工沟通,通过公司的决策、事件体现出这些思想来。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说,贵州海尔一名职工因煤气泄露而中毒,企业管理者把员工送到最好的医院去治疗,而且还给所有的员工安装防煤气泄露装置,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真实体现,这一行为比喊无数遍以人为本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在行为制度方面
把企业的精神理念、目标和愿景内化为企业的制度和员工的行为,要对企业的制度进行调整完善,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企业生产和运作方面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方面的、顾客需求调研方面的等等,有许多具体的科学的操作方法,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没有的,我们必须学习。另外,要把儒家思想中的“知行合一,谦敬”的观点,转化为企业管理中严格执行制度,认真工作,尊重工作的精神。
对于儒家思想在企业物质层面的作用,主要通过精神理念和行为制度层面体现出来,如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在这方面不再多作论述。从百家博弈中成长壮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很多的精髓已传至世界。儒家文化不仅从伦理道德、观念意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管理哲学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养分,也有许多关于管理活动、预测和战略决策方面的精辟论述,至今仍需我们认真地研究、学习、挖掘,这是我们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智慧资源。企业家是当今最有力量改变世界、创造公平正义社会的一群人,应结合国情和现实需求,充分借助这些文化精华,力行圣贤的教诲,构建起真正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关键词】礼治;德治;人治;法治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学,其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其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法律思想,经过孟子、荀子和董仲舒的不断发展,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礼治”中的民本思想、“德治”中的德主刑辅、“人治”中的贤人之治,对我们今天研究个人法律地位,进行法制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礼治与个人的法律地位
儒学侧重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则,然而在封建等级下的关系规则中,个人在多数情况下仅为义务主体,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因此,儒家的法律思想在这点上不利于个人价值的肯定。但是在“礼治”中,孔子对人进行了另一个层次的定位,即“爱人”。他对周礼进行了大胆的修正,将“亲亲”原则扩大为爱人,将仁与礼有机结合,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对个人的尊重及关注。为了实现真正爱人的目的,孔子提出了两种重要的主张与要求:一是以民为本,孔子认为人民大众的支持拥护对国家统治起决定性作用;二是宽惠于民,即宽以待民,惠民于利。这些以民为本的法律思想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依法治国必须使立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民心,这也是法律价值的应有内涵。尽管儒家提出“礼治”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关心人、重视人的民本思想,也体现了当今法的价值。
二、德治与法制建设
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是最彻底的办法,不是法律制裁所能办到的。德治也是孔孟儒学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德主刑辅”便是历代王朝政教奉行的一条基本原则,“原心论罪”对司法活动也影响巨大。(1)“德主刑辅”与立法道德化。儒家已经认识到刑罚的目的是劝民为善,而不单纯是为了惩罚。治狱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立威,而是为了惩一劝百,制止犯罪,所以儒家提倡要宽猛相济,刑得其“中”。儒家主张德治,把教育作为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儒家所倡导的德主刑辅、宽猛相济思想是其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涵对我们今天的现代立法与刑罚适用,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如现行刑法严格限制死刑,《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许多罪名的死刑,并对免除死刑的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此举体现了“德主刑辅,宽猛相济”的思想。(2)“原心论罪”与司法道德化。立法道德化的必然结果便是司法道德化。司法道德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原心论罪”,法律的适用尽管必须考虑主体的主观因素,包括行为的动机、目的等,但主要的指向还是行为与结果等客观外在因素,起码是依据行为人的外在表现为主要标准来判断行为人的内在动机,从而依据法律规定来确认行为的性质,而立法并不必然包含对人的内在心理要求。董仲舒以《春秋》决狱确立了“原心论罪”的审判原则,而我国现行刑法犯罪构成中也需要考虑主观要件。司法道德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宣讲道德的过程。儒生听讼的过程成为宣教活动,法庭则是教化的场所,以教化息是历来的国策。孔子一生都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当然,儒家道德教化的主要内容是封建的礼教或德教,但我们可以剔除糟粕,将这些内容根据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的实践,赋予新的意义,加强对人民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助于树立良好的道德风气,稳定社会秩序。(3)德治与法治。德治和法治是治国的方法。儒家提倡德治,但并不排除法治。每当教化无效时,就使用法治。但比较德与刑的关系,儒家注重道德教化。“德治”能防患于未然,“法治”只能对犯罪后的行为进行惩罚,这种法律思想与我国当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异曲同工之妙。法治的特点是方便,见效快,但其有两大缺点,一是太看重外面的影响,二是引导功利计较的心理。而德治在早期可使法治的效果增加,中后期则可减少治国成本,使人民变得理性,生活幸福。从情感的活动,融合了人我,走尚情谊,尚礼让,不计较的路,这变身从来中国人之风。所以孔子的德治思想在早期增加了法治的成份,在中后期则加重德治的份量,并慢慢将法治成份减到最低,最终的目的还是使民有耻且格。但是,德治的建设需要几代人长久地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强调“法治”是极其必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德治”的重要作用。2001年1月,同志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法德并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为法律不可能调整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的滞后性决定了其不能预测新的社会关系和行为,立法者的局限性也使立法出现各种漏洞或空白,并且法律所表达的语言本身的缺陷也会使法律规范产生歧义和冲突,而这些法律所不可能避免的缺陷均需要道德来弥补。同时,只有把法律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法律的目的才可能实现,法的社会化需要道德的支撑。在一个合理的限制下把道德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也是对“德治”的彰扬。我们所提出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在对儒家德主刑辅思想进行批判继承中形成的。国家的治理既不能忽视道德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道德作用,德治和法治相互支持,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同儒家的“德治”在根本目的上是有区别的。
三、人治与执法者的职业道德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重要作用。人治思想的核心就是贤人政治,其主张国家应由德才兼备的贤人来治理,因为执政者本身的德行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和政令能否有效实施。儒家相信“人格”有强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儒家主张“为政在人”的人治,他们已认识到在治理国家中只有人才能保证法制的贯彻实行。儒家要求为政者不仅要道德高尚,同时还要具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儒家人治思想中强调加强为政者自身建设这一合理因素,对我们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具有启迪的意义。执法者的道德在社会群体道德中位于核心地位。执法者的道德对行政效率、服务质量乃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官德、官风决定着民德、民风。若要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关键是要提高执法者的道德素质,端正作风,经得住诱惑,杜绝、等黑暗现象。只有执法者的道德素质提高,普通公民的素质才会随之提高,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四、结语
儒家思想历经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尽管它存在种种缺陷,但对于今天社会发展而言,这种思想仍有其现代价值。我们在现代化法制建设时,应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作为法制建设的价值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使两者更好地发挥治理国家的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提高全民族道德修养的时候,更要注重提高执法者的道德修养,在吸收外国先进法律思想的同时,借鉴传统儒家法律思想的精华,促使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参 考 文 献
[1]王瑛.儒家法律思想的时代价值[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陈帅.论儒家法律思想对现代法制建设的意义[J].林区教学.2008(6)
[3]赵运锋.儒家法律思想与现代法律思想的共鸣[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讲孔孟[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5]林丽环.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导报.2010(12下)
汽修1301班 苏文才
指导教师:唐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并随着历史发展各自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儒、道、释三家思想彼此既有所斗争,又相互影响渗透,共同发展。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这三者对于修身养性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对于我们性格的培养大有裨益,接人待物为人处事方面都有所帮助。
道家思想讲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他在《道德经》第二章里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拍相和,前后相随。”其意思是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根据对立转化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并且两者是经常互相转化的。道家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祸福易转化的道理。因此当面对困难时我们应当积极乐观,相信风雨之后总会有美丽的天空在等待我们。同时人又不能过于骄傲自满,满招损,谦受益。
道家还强调守弱,就是认清自己的弱势,填补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暗暗地积蓄力量,广交人脉,发展壮大。表面看似柔弱,实则刚强无比。
儒家思想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做到“仁”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同时在现代社会也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有些事物是自己所希望得到的,自己喜欢的,但是不一定是他人所喜欢的,所追求的,所希冀的,因此我们也不可强加给别人。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有则故事,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眼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对于有些事、有些人要善于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他人无理之举,能忍则忍,时间总会证明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要试着学会世界原本就不属于自己,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学会不奢求,不强求,知足常乐,做个开心的人。佛家也注重慈悲为怀,做个善良之人,宽以待人。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小材料:鸡嘲笑猫头鹰不认识太阳,猫头鹰嘲笑鸡不认识月亮,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应该嘲笑他们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说我们是高级动物,有着强健的四肢和发达的大脑,满腹经纶,但是请不要忘记,人无完人。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十分赞同这句话的意思,但对于其中侧面展示出的“人是圣贤就没有过错”,我觉得是不对的。圣贤也是人,只不过道德修养比较高,通晓的知识比常人更多罢了。就拿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来说好了。他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儒家思想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仍有借鉴作用,并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他的个子很矮,长得也很丑。他的奇丑还被一些名人记录了下来。我想,长相和身高就是孔子最大的缺憾吧!
雪,大自然的神来之作,儿童的天然玩具、农民的生存之宝,它是如此的纯洁无暇、晶莹剔透,常常被作家比作是大自然的精灵、纯洁的象征,它给人一种置身于童话世界般的美妙感觉,使人忍不住张开双手,让它轻轻滑落在指尖,用嘴去亲吻它的冰凉刺激,儿童可以用它来堆雪人、打雪仗,在严寒的冬天也可以玩得不亦乐乎,身体感到暖烘烘的;农民是多么盼望大雪的到来啊。雪一点一点地落在田地里,落在庄稼上,就像一层厚厚的大棉被,将农作物盖得严严实实的,免受冰冻之害,为来年的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过大的雪可能造成交通事故等,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孔子,固然是一位伟人,但身高、长相是他的缺点;雪,固然是冰清玉洁的,但过度的反而会给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就是它的缺点。
是啊,万物都有其缺点,就像猫头鹰和鸡,一个不识太阳,一个不识月亮。所以我们不能嘲笑他人。但万物也有其优点。我们要扬长避短,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那将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关键词】 中国式管理 研究内容 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的若干特点
国内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管理思想和方式的研究。在中国管理学大会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会理事长李京文院士,管理学家刘源张院士等曾多次呼吁管理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的探讨。目前的情况是国内的呼声较高,但动作不大,形成强大研究体系的不多,很难拿出一个有充分证明的著作和系统的理论方法。
国内的研究不如国外的研究多。国外对以日本为首的东方式管理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地步,其中的“日本式管理”早已被列入公认的管理理论之中。而欧美的管理早已形成体系,理论缜密,方法充实。国内受“中国不存在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虚无观点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鲜见,学者们大多将研究力量集中在了西方的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探讨和推广上。
国内学者的管理理论“西化”严重。国内学者对管理理论的研究长期存在着“重西轻东”的倾向。当然,近代的管理理论大多起源于西方,但是东方管理理论“虚无”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中国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否定,直接反映了对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否定、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否定,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怀疑与偏见,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计划经济,有人则主张偏向市场经济,有人则主张二者合一。
国内企业家对有效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方法的自我体验和西方管理理论学习经验严重不一致。再好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也必须结合本土实际,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配套,必须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相结合,否则必然出现脱节、消化不良等尴尬的局面。
研究手段的重定性、轻定量倾向严重。现有的一些东方式管理研究,包括中国式管理研究大多围绕在定性的说明罗列之中,沉湎于对古典词句的解释推理之中,缺乏数学家的参与和对IT的使用,方法显得空泛、不实用、不易操作。无论是日本式管理、韩国式管理,还是近期台湾出现的中国式管理都局限在条条框框之间,缺乏大企业如丰田、本田、浦项、LG、海尔等的实证分析研究,更缺乏定量管理方法的探索,还缺乏严格数学论证、推演和样本统计比较手段的投入和归纳总结,没有计算机应用的提炼。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思路
西方管理理论与方式。证明其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说明管理方式是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欧美等西方式管理必须满足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提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式管理。通过对东方主要国家的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根源探索,提炼与总结出东方式管理,证明中、日、韩管理思想与方式的同源性。分析日本式管理、韩国式管理、中国传统(民国及以前)经济管理和企业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达到证明其共同儒家文化根源的目的。东方式管理与西方式管理两大理论阵营比较。在管理理论上进行定义,提出新的管理理论阵营和学派划分理念及方法,建立更明确的界线,形成容易学习和理解的东方管理理论体系,为我国和东方其它国家理论界明确自己的管理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总结改革开放后成功的经济发展理论,努力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寻找优劣,取长补短,取利去弊,研究适应中国目前发展的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结合东、西方管理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式管理。证明中国企业更需要偏重东方的管理思想与方式,证明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只能是中国式管理,以利于企业的学习和方法的借鉴使用,减少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学习和实践的盲目性。总结制定中国式管理要求。理论性的论述与方法阐述相结合,既要有理论深度也追求可操作性,必须使用计算机和IT手段。
而研究内容是从对西方经济理论、西方式管理、东方式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进行总结来看,应当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突出东方文化元素,尤其突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基因,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并进行重点企业案例剖析。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的创新点
市场经济与欧美管理方式密切关联研究。市场经济理论相对比较成熟,欧美的管理方式也很成型,但证明欧美管理方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则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说明欧美的管理方式更适合西方企业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则很难说明东方式管理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当然也就没有研究的可能,就掉入东方无管理、中国无管理的“虚无论”之中。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管理实践,无论是企业界还是理论界都已达成共识,确实存在着东方特色的管理方式和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并且在世界管理理论之林中独树一帜,日渐强大。所以,区分西方式管理与东方式管理的研究是重要前提之一。
研究东方式管理,求证儒家思想与东方式管理的关联。与西方式管理相对应,建立东方式管理。重点是从中、日、韩企业发展的相融性,推导出三国管理方式的互用性,证明其共同儒家文化基础的特性。在市场经济的理论下,建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东方式管理。重点包括三国现有管理方式的整理与提练、近现代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根源关联与论证等,提出东方式管理。除现有较为成功的东方式管理的归类、总结、提炼之外,还可以在儒家思想体系下、在理论上创新提出丰富的东方式管理,尽管这些管理方式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证明,也有很大研究难度,却尤显重要。
完成东、西方式管理的比较研究。在建立了西方式管理和东方式管理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东、西方管理的比较研究。这里进行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东西方两种管理方式的比较,采用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完成其共同之处的归纳,不同之处的分离,建立各自的特色,重点为东方国家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指明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不能只是跟在西方管理学家的后面亦步亦趋、摇旗呐喊。其创新点是进行两种管理方式不同的根源比较,除了从深层次的文化、制度和传统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外,还重点进行管理方法、方式、实证等方面的探讨,力图使东方管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计算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实践总结。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理论进展,在引入市场经济理论后中国经济的变化。难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差别、与原计划经济的差别,本身独特之处的概括与总结。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产生现有中国式管理的土壤,是目前适应中国发展的最好形式。如果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发展是成功的,那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成功的。与欧美的经济成功一样,中国一定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方式,与欧美的管理方式并驾齐驱,这个管理方式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和总结。重点是建立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难点是要抓住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并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式管理进行比较,指出不同之处,强调适应性。以国家100强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导出中国式管理的主要特征。不但要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不同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式管理和东方式管理,也要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同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与市场经济下的东方式管理的不同也很重要,不然将不能证明与日本式管理的区别,也说明不了与韩国式管理的区别。以上证明具有较大难度,尤其是优缺点的归纳和总结带有预测性,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实用性;观念突破;灵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06-02
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能力相对较差,他们进入中职学校读书,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为了顺利就业。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基础课教学的态度也不是很明确,由于基础课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少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上基础课,同时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学生、社会的变化,不能改革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造成师生间的矛盾,使得语文教学更是举步维艰。针对以上现象,本人在教学过程当中,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变化的尝试,现把这些变化总结如下。
一、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色适当改变讲解内容,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
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全国通用教材,是兼顾各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对于个别学校的特定专业学生并非完全适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下功夫去研究学生、研究专业,然后根据本专业、本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变化、社会的需求。中职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做好准备,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通过讲授课文,教师可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如航空动车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与乘客进行沟通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沟通与合作。这种技巧包括: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为对方打算、婉言相劝、先对方之忧而忧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学。
二、把文科基础课内容融入语文教学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在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政治、礼仪、道德等是不分家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没有中学升学的压力,这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在中职学校的语文学习,不仅要注重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要注重知识面的扩大。目前,一般的中职学校开设的文科基础课有语文、德育、礼仪等。这种分类是自然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中的深刻体现,它的优点是学科化,方便教学。缺点是把内容相近、功能互通的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把教学内容客观化。其实,语文、德育、礼仪、政治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主观情感因素,要求学生学会感悟与想象。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只能学会书本中的条条框框,只会在试卷中写出好成绩,能否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还得通过学生在生活中耳濡目染,通过学习教师、同学的行为,感同身受,通过阅读感悟。礼仪教学中人文性的学习更是不容忽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把礼仪教学穿插于语文教学中间,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语文课堂会更感兴趣,教师的教学也会更加生动,更有活力,而不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当然,历史、政治、地理也可以融人语文课的教学当中,学生可以从教师“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文化的伟大、知识的浩瀚,从而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唯有新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使其永远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下面介绍几种中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1.对话教学法。对话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课堂宽松气氛的营造,否则就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学《项链》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了总结,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愉快教学法。一些有情节的文章,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这种方法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十分有效。例如,我在教《项链》时,让学生课下排练,课堂演出,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人物的性格、课文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学习《阿Q正传》一文时,让学生观看《阿Q正传》电影,并讨论其中的情节,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3.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法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体验价值,从而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论语七则》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儒家思想的资料,并让学生体会儒家思想对我们现在生活的深刻影响。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道了儒家思想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发展脉络,而且对我们现在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热爱生活。
中职语文课教学,不但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所具有的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往往忽略公共文化课,因此语文教师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学习同学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
参考文献:
[1]岳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J].陕西教育,2009,(3).
[2]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教育,2008,(8).
关键词;五四时期;新儒学派;文化兼容I传统文化
文章编号:1978-7-80712-402-3(2011)05-101-02
1914-19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出资本主义文明的种种弊病,这时,国人开始惊醒,开始反省,“全盘西化”的文化主张与改革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和否定。现代新儒学派是在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重建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刺激下应运而生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等,他们“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位和主导地位,重建宋明理学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
一、吸收外来文化融人民族文化
五四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此做出了不同的反应,综合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西化论者,二是本位论者,三是调和论者。历史证明,这三种文化价值观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是行不通的。而现代新儒学派则另辟蹊径,以文化批判和文化认同的观点,将西方文化融入民族文化之中,熊十力说:“确信中国文化不可亡。但吾国人努力于文化之发扬,亦必吸收西洋现代文化,以增加新的原素,而有所改造,不可令成一种惰性。”此观点在当时是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的,也是比较合理的。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各有其体用。在中国这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国家,要“全盘西化”是完全行不通的,余英时说;“中国文化重建的问题,事实上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在现代化的要求之下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于是,现代新儒家提出“老根发新芽”的理念将中国传统之精华――真儒学作为现代性的延续。而不致出现中国民族文化体系的断裂,在此基石上又吸收外来文化之所长,补儒学之不足,以求真正做到“返本开新”。这是现代新儒家在对中西文化作出全面反省的基础上确立的共同信念。
“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现代新儒学家把民族危机归结为文化危机,而摆脱危机的出路在于“从我们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发掘出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源头活水’,以作为吸收外来文化和实现民族文化之重建的基础和动源。”他们认为,民族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精神遗产,是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结构的所在,真正的复兴之道必须要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新儒学派颇为理智的承认西方文化的优长之处,“西洋政治思想、社会科学、皆非与吾人脑袋扦格不相入者,当采西人之长,以收明辨笃行之效。”对于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务必学习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之中来。其有着文化兼容并收的思想。
二、借鉴柏格森生命哲学观,诠释儒学人生价值
柏格森生命哲学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时间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把对世界整体和人的存在的认识推向非理性的直觉,蔑视科学理性和物质生活,弘扬生命主体的能创性。这种崇尚变化、生命超越物质的观点与中国儒家反科学、重体悟的传统观念相契合,故而被现代新儒家所接受。在生命哲学的引导下,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贺麟等新儒学家们重新诠释了儒家仁学、道德观及人生理想,“从而生命化了儒学、直觉化了道德,为生活于日益发达的科技文明中的现代人确立安身立命之所,使传统儒学获得新生。”大胆借鉴西方哲学为我所用,努力把传统儒学从死亡的边缘拽回来,以梁漱溟、熊十力生命本体观最具代表性。
梁漱溟以陆王心学为依托,从中国哲学“一天人”、“合天德”的传统思维模式出发,糅合柏格森生命哲学,创立了“新孔学”。重新解读了儒家“万物生化”的变易思想。梁漱溟把它与柏格森哲哲学之“生命”等同起来,使之成为宇宙的本体,一切生物都是由生命本体派生出来的,他说:“他(指孔家)以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他认为宇宙不是一个静态物,而是一个大生命,梁漱溟将“生命“衍化为一种人生观,提倡人们“积极作为,奋勉向前”,以体现生命的真正意义。将柏格森生命绵延、创造不息的思想与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结合起来,这种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可以激励人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斗。
熊十力援柏格森生命哲学入新唯识论体系,使儒学哲学生命化。新唯识论讲体用不二,这里的“体”指“心体”、“性体”,即生命存在的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主体。他说:“本体即是生命,夫生命云者,恒创恒新之谓生,自本自根之谓命。二义互通,生即是命,命亦即是生故,故生命非一空泛的名词。吾得自家生命即是宇宙本体,故不得内吾身而外宇宙。”认为宇宙与个体的关系就如“月映万川”一般。其“人心本体”又与柏格森生命哲学相配合,中西兼容,具有创造性。在他看来,仁心、道德自我、真己等非自然的精神等同于“生命”,照此推理,道德生命也是宇宙本体,是人生价值的根据,是万41:之始,故而“达到宇宙本体的途径,舍个体之生命体验和道德践履莫由。”
三、新儒学派文化兼容思想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中国管理模式;文化;管理哲学
一、现状分析
1.企业管理与实际脱轨,缺乏科学性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卓越的企业管理理念一直为广大中国企业所学习、仿效,但是盲目灌输和照搬外国的企业管理方法并不适合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体制下,我国企业在基本国情、经济实力、文化背景等方面上都与外国企业存在很大差异。我国企业过度依赖外来经验,没有将外来经验投入到实践中去检验,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一些中国企业领导者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未能及时吸收新理念、新知识,在企业管理上存在误区,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落后。
2.过于注重行政命令,缺乏灵活性
在过去,我国由于受到经济实力不强、资源匮乏等因素的限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企业发展一直采取以命令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中国企业仍处于集权式管理,缺乏科学性灵活性的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公司体制僵化,不利于公司科学决策以及创新发展。
3.对人才建设不够重视,公司发展潜力不足
在这个科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探究的重点热点,日益成为发展企业的重中之重。一个企业由人、财、物三元素组成,而人在整个环节中处于主导地位,人支配着财务流向和物品使用,人在企业经营成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有限,对人才建设不够重视,使大量有志之士、有才之人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对于我国企业整体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会导致公司发展潜力不足,最终使企业止步不前,难以维持。
4.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竞争力不强
企业目前的发展主要侧重于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关于企业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主要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成熟,企业文化建设主要立足于企业生产销售取得良好成就后,后期进一步进行的后续内部核心软实力的工作。企业文化的建设通常容易被企业所忽视,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工作主要是产品的提升、销售渠道的拓宽、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公司内部核心软实力的投入上有限,主要的工作还停留在实现企业利润的层面上。在完成企业的产值和利润的最终实现后,才会考虑到深化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通过管理企业人员、提高员工积极性、建立企业文化、从而达到优化公司内部软实力。
任何管理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就中国管理模式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积极入世的精神。关于入世,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都趋于未雨绸缪,对于未来的各种状r,都处于担忧状况,并自觉肩负国家的重要使命,将国家的兴旺发达与自己的前途发展息息相关,具有心系国家兴旺发达的各种使命,大部分古代文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的整体状态,
(2)强烈的管理伦理色彩。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关于层级制度,在中国大部分员工形成了君臣思想,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利于用道德和伦理的力量来管理员工,容易利用宗教和伦理的力量使员工形成管理人员期望形成的认知形态,逐渐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以无形的制度来进行约束,在员工的内心形成固定的意识形态,有利于用人际关系的纽带来进行管理,将所有员工都心系在同一件事情上。
(3)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理论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衍生出当代合事宜的相关理论,继续运用在管理公司的道路上,能够因地制宜的解决每个时代应该解决的问题,具有可再生性和可创新性。
(4)注重“中和”的管理观念。在管理中重视以和为贵,以和平为中心来看待并解决问题,重视各种关系的调和以及平衡,通过辩证的思想来看待问题,具有宽阔的视野,在个人成长和整个团体成长的过程中,都注重协调统一和谐共进。这个思想贯彻于整个时代。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管理模式的意义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文化。管理思想和方式作为一种解决现实世界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深刻地反映出社会赖以生存的文化渊源。由于各国所处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均不同,因而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也就各有差异。文化有其不可隔断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国家不论发达与否,其当代社会文化都是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此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当代管理方式,同样受其社会传统和习俗的支配。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上越是能够利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和信念,则管理的成效便越大”。为了适应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企业管理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要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模式,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尽管现在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仍有分歧,然而从历史事实以及影响力来看,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主干。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化和更新,其影响却是中国任何其他文化所无法相比的,它对几千年的中国文明社会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乃至行为方式,无不深深体现着儒家文化。
参考文献
[1]苏勇,于保平.东方管理研究:理论回顾与发展方向[J].管理学报,2009,12:1578-1587.
[2]徐少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模式[J].管理学报,2009,12:1597-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