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

第1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46 — 0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以下特点:必要,重要,紧迫,复杂,影响深远。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该最为重视的课题。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才。高校辅导员首先要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工作能力,其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大学生缓解、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形式

(一)影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产生原因看,“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即内因和外因。外因是产生问题的条件,内因是产生问题的根源,是某一时期的内心世界,外因和内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某一个体是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严重性。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除了遗传因素以外,主要是其过去成长过程中各种外在因素长期的累积效应,所以外因随时问推移可以转化为内因。”〔1〕从产生的种类看,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1.个人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人的身体因素,具体的方面有身高、胖瘦,体型,相貌,气质,谈吐,礼仪等。往往是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指,家庭的结构、经济实力、社会背景、社会地位、家庭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家庭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的环节 ,大学生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这个环节中牵扯的因素多而杂。大学是个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高的不断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语言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把握学习规律能力、经济自理能力、合理利用网络避免成瘾能力等。

4.社会因素,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实的社会环境重要角色之一,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成长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社会思想变化的代表,同时大学生也最容易受来自社会思想观念的冲击。这两者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心理极为敏感,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因人而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共有的心理问题不同。

1.不适应。这种问题在低年级学生中较普遍。首先由于多种原因没有独自生活经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旦脱家庭,生活自理出现问题,随即产生心理障碍;其次,多数学生经历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后,学习方法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对大学的学习规律把握不准,表现出不适应大学学习。再次,相对于中学,大学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时间大幅增加,由于学生自我管理时间能力不足,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表现出不知所措,虚度光阴,久之,易产生负罪感即心理问题。最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人际沟通方面也对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学生有着各自的特点,沟通起来易产生障碍、摩擦。多数学生会表现出不适应,心理上很容易受到挫伤。

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有些学生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不肯轻易向外人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又渴望别人能理解自己、渴望别人能与自己作“心灵交流”。这

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无所寄托,产生孤独感。”〔2〕

3.压力逐渐增大。(1)学习压力。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终极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学校、家庭时刻关注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负担远小于中学阶段。致使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主要靠自觉,一系列的变化往往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业期望难以达到,学习压力增加,进而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烦躁等情绪,严重者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2)情感压力。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对象、范围、层次、深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来自全国的同学,老师开始进入学生的交际圈。这一时期的学生渴望获得新的友情、师生情和爱情等,但因缺乏经验,以及在新形势下成找起来的90后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其一,情感需求不容易在短期内获得满足,容易产生孤独等心理问题。其二,在感情发展过程中,易遇到不同的障碍,困难。如失恋等。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因缺乏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疏导,可能发生极端事件。(3)生活压力。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渴望在经济上自立。虽然学校有奖勤助贷等资助政策,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要。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及角色的转换等原因。攀比心理和虚荣心逐渐滋生,这使得部分学生希穿得体面,吃得像样,异性和恋人面前花钱大手大脚,生活压力很大,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影响心理健康。(4)升学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多数大学生对以后的职业没有明确的方向,少部分学生有考虑前途和就业问题。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将来事业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未来工作考虑较少的学生在最后一年由于环境限制,工作升学双重矛盾使得他们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的对象。(5)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大学生怀着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来到大学,他们往往会不切实际的对身边的人和事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现实。一旦遇到某种挫折,他们往往会失望、困惑、沮丧,这些心理矛盾长期得不到指导和疏通,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骤雨时期”,其生理发育极为迅速,正趋于成熟。表现为体形变化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生理变化特点对其个性的影响;情绪、情感方而的易变性使其心理处于动荡状态。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与合理的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等。”〔3〕

二、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确保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形势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高校辅导员作为此项工作的执行者,其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处在一线,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了解比较深入;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力量,他们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多数高校专职辅导员是从毕业就直接从事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与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在生活,学习,工作、知识背景等方面与大学生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与大学生有着相似或相近的世界观、价值观,较容易进沟通交流。一般情况下辅导员都是从一年级开始接手新生,一直带到毕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掌握情况相对于任课老师更加全面深入。同时高校辅导员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他们能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做出处理,以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主要的应对措施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做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执行者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研究方法等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了解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理论并联系实际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相关规律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高校要注重对辅导员有关心理健康方而内容的定期培训,从心理专业方而给予一定指导,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辅导员的资格认定体系。”〔4〕总的来说是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开展具体工作可从以下个方面出发: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在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2.辅导员要结合实际工作,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能仅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不行动。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3.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分清层次,重点把握,大学生群体,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因此做工作时要分清层次,抓住重点。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顺利有效进行。

4.与学校一道共同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终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好健康成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核心主体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可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以下工作:

1.可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系统记录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情况,为处理可能以后会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2.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心理健康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关心帮助,发现问题即时上报。

3.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处理简单心理问题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成长成才。

〔参 考 文 献〕

〔1〕任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J〕.思想政治工作,2009,(05):106-109.

〔2〕刘天娥.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52-55.

第2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里健康;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

刚入校的大学生,承载着家长的希望进入校园,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而他们当中多数都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离开了父母的照顾,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集体生活方式,事事需要自己动手,就会感到生活上的不适应,从而容易导致一些心理上的烦恼。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于高中的“满堂灌”,学习具有多样性,主要依靠自学,这就需要学生做好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培养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还是个人才聚集的地方,许多高中时代的佼佼者面对激烈的竞争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对心理健康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同学接触机会的增加,学生们开始涉足爱情这个领域。然而,这恰恰也是对大学生造成困扰的问题。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问题出现偏激,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严重时甚至走向极端。

(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当今大学生常常面临交际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常以自我为中心,不熟悉沟通技巧。另外,同学们习惯、爱好、风俗等多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不稳定情绪。

(五)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所关注。大学几年的努力,无非是为自己在走出校门的时候能够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近几年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人数日渐增多,大学生找工作或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使得许多面临毕业的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后,更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在总结日常工作经验的同时,认真向辅导员前辈们学习,在工作方式上不断创新,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源头上尽可能的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充分认识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刚入校的大学生单纯而又充满好奇,从中学来到大学,是人生新的一页。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建立学生档案,熟悉学生背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另外,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迈进校园以后逐渐适应大学生的身份,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创建和谐校园氛围

大学几年的经历和教育对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东方校长俞敏洪说过:“最可怕的不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习惯,而是养成了某种恶习却不自知。”一个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不仅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也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要说,更要靠做。同时,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在学校要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帮助学生们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打造“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班级口号。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制定好完整的大学规划。学生在思想上积极乐观,就会自然地远离心理健康问题。

(三)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放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而不是等到出现心理问题了再解决问题。辅导员担任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也要主动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适当开展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活动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特别是针对人际交往、大学环境适应等容易出现问题的话题,开展主题活动。我个人认为,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的活动效果要比讲座的方式效果好,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许多都是长期困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致,简单的几次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可能会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同学帮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很多,面对心理问题生要冷静分析原因,积极引导学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要从两方面思考,一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了解其思想动态,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替学生分析问题,如果注意力太过集中于一点,就会忽略其他的事情,所以要全面的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转移注意力。

同学之间接触最多,同龄人之间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因此要鼓励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互相帮助。这样既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又可以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扰,避免一个人“钻牛角尖”的现象。

第3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先后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1.新形势下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各种社会变化亦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此外,近年来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的辅导员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2大学生心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角色与环境改变的适应障碍,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独生子女大学生后遗症,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就业压力。

2.新形势下辅导员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首先要端正态度,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2.1客观对待出现的问题,尽快适应环境。

环境的改变是一个客观事实,大学生从中学步入大学,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徘徊,辅导员应该首先教育学生在心理上说服自己接受这一客观存在,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尽快调整心态,熟悉新环境,接受新环境,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环境,尽快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当中去,然后逐渐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

2.2教育学生合理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中国,一直以来学习、读书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实力、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紧密相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学业是同关注自我紧密联系的。因此,辅导员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根据客观条件调整自己的需要和心理渴望。这样学生可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2.3辅导员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认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排解不良情绪,学会心理调试的正确方法。辅导员要特别重视性心理和恋爱观的教育,使他们对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性发育规律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教育学生既要反对禁欲,又要反对,更要批判性解放、性自由等错误观念,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2.4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首先,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教育他们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客观评价他人。其次,辅导员要教给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宽容,用真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最后,辅导员要适当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5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人格品质,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从而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促使老师与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实现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集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达到情感上的满足,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2.6辅导员应注重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委员是一批心理健康并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大学生,他们作为辅导员与班级的在心理方面的联络员,要及时发现、关注、关怀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委员是生活在大学生周围的“心理专家”,通过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和专业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人、成才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激进作用,大学生成才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而高校辅导员更应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和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莹.大学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2]张梅英.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董海艳.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学生为本[J].职业圈,2007,(16):78-79.

[4]陈丽文,胡凯.长沙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3).

第4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前言

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综合、复杂的,内容包含着与大学生有关的方方面面,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针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给予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才能真正改善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一)教育者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大学里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基础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1]。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迷失了自我的现象,需要辅导员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为其人生给予正确的教育。

(二)管理者

“管理是同别人或通过别人是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和基本活动中。”[2]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庞大管理队伍中的一员,肩负着管理学生的重任,在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工作的规律,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协调各种关系,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引导者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定型期,这使得大学教育有别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学生的自由时间增加,教师的管束降低,这就使得辅导员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立足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等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四)服务者

“狭义的服务定位在高校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咨询,主要涉及心理方面,包括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管理、引导都是服务的一种形式,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导始终是为了其全面成才而服务,辅导员应该通过自身的发展历程和人格魅力,为学生的成长排异解惑,提供及时、方便的服务。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挑战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要表现出更为全面的能力来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生存、做人和感恩等问题。

(一)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实施扩张,伴随着全国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与学生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事务性工作也相应增加,而高校的辅导员人数却没有出现增长,这就出现了大学生人数和高校辅导员人数比例失调的现象,高校严重短缺的辅导员队伍大多数都在为每天繁重的工作苦不堪言。

(二)互联网的普及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使得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增加,网络信息的交流与接收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阶段的学生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且他们的思想变化快,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容易受到纷繁的网络信息的影响和冲击,有很多大学生因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而网络上的新事物又层出不穷,这就使得高校辅导员的知识信息储备呈现滞后学生的情况出现,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挑战。

(三)新时期大学生自身的新特点

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学生会经受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也更容易表现出缺乏集体观念,缺少公益心,对具体问题缺乏耐心,急于表现自我,功利主义心态严重,不合群,心理不成熟,感情脆弱的新特点,而这些80、90年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对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辅导员自身工作带来的挑战

新时期随着高校辅导员人数的增加、年龄的年轻化,其工作自身发展也产生了困局:

1.在高等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始终是中心和重心,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放在了一个比较边缘化的位置,高等学校大多对辅导员的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2.在高校中,辅导员大多全权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那些看似简单却繁琐的事务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使他们用于学习和提高的时间极为有限,这就造成了辅导员工作实践能力强,理论薄弱的现象。

3.目前在我国,辅导员工作在高校行政岗中的还只是一个阶段性岗位,高校的辅导员普遍比较年轻,其参加辅导员工作情况参差不齐而且流动性大难以成为一生的职业,如何合理解决高校辅导员的成才和发展成了一大难题。

三、新时期改善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现状的对策

面对经济社会、高校本身、大学生本身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所展现出来的特点,辅导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正视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才能从具体的工作当中找到切之可行的办法,从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用科学的标准对辅导员进行招聘和考核辅导员,重视其政治、业务素质,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表达、组织和协调能力。

1.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高校应切实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其职责范围,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从事的是属于管理工作,凡是与大学生有关的事物都会涉及,工作界限不明显。工作界限上的模糊对辅导导员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高校要切实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其职责范围,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

2.对辅导员进行定期培训。要不断地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支持高校辅导员提高学历、重视科研、提高综合能力,对辅导员工作定期考核,表彰先进,鼓励辅导员要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以促进整个队伍的发展。

3.注意辅导员队伍的思想动态。高等学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在规划中,不仅要关注辅导员整体队伍的建设,还要注意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发展意向,将两者结合起来,给辅导员以光明的职业前途。由此来增加辅导员的职业热情,从而使其更好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应不断自我更新

1.辅导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本身,针对不同学生群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对待学生做到诚恳、耐心,注重改善工作效果。

2.管理理念的更新。依靠学生干部完成整体管理,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班级、年级制度建设,对待学生要奖罚分明,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理念。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入21世纪特别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社会的普及,学生工作基本上都要靠计算机来完成,新的交流方式和平台例如班级QQ群、飞信群、微博公开号都能有效加强组织联系,也有利于辅导员的网络化办公。

(三)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能力

1.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方向,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当前的高等教育再也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了,高等教育已向大众教育之路发展和转变,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才。高校辅导员要有这样的育人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关心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2.学习心理学理论提高咨询技能。辅导员只有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具备了较高的心理知识水平和辅导技能,以及较强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心理问题,只有正确地认识,才能正确解决。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机制,强化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水平,鼓励并要求其掌握自我调节、自我调整的技巧、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解决问题。

3.利用多种形式心理咨询。虽然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更加具体,但是许多学生不习惯和辅导员面对面交流自身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应该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通过建立网站、博客、空间等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以改善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四)多方面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1.道德品质的提升。“高尚的道德人格、道德行为铸就美好的人格魅力,道德人格高尚的辅导员,能够使学生产生钦佩心理,诱发学生产生模仿行为,从而起到榜样和示范的效果。”[4]因此辅导员应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以期为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2.良好性格的养成。“辅导员这种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决定了其一言一行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甚至辅导员的每一种情绪变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给学生。”[5]因此辅导员注重培养自己豁达洒脱的性格,设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出和谐的环境,从而促进集体的建设与发展。

3.兴趣、专长多方面的培养。兴趣和专长是一个人特殊的符号,拥有广泛兴趣和特殊专长的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会更有魅力,也更容易引导学生与其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第5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

1前言

面对当前的高校发展形势及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心理方面的问题,辅导员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有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活动,便于今后开展各项教学管理活动。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心理方面进行教育,并且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更好地确保大学生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2.1来自家庭方面的心理问题

随着教育支出费用的提高,很多大学生来自并不富裕的家庭,因此对于昂贵的学杂费难以承担;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节衣缩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此外,这部分同学既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但又碍于自尊心而未将家庭情况告知他人,也担心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讽刺。物质生活方面的窘迫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出现抑郁、烦恼、自我封闭、自卑等心理。

2.2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刚步入大学,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同学,难免有些不适应,随着生活、学习节奏的规律化,大多数同学可以很快地适应,但少数同学难以适应。这些难以适应的同学当中以独生子女居多,他/她们在家、在学校独处惯了,进入大学,面对集体生活、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模式,这部分同学不能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其的心里会产生焦虑与不安。

2.3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引起的心理问题

部分大学生高中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且经常受到老师及家长的表扬,一旦进入大学,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成绩相对有所下降,其的内心受挫,易于产生自卑感。此外,大学的学习方式是不同于高中的,多数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开设的,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假如不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必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久之,学生可出现厌学、恐惧等心理问题。

2.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导致的问题

处理好大学生当中的人际关系十分必要,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其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因此,进行交往时应避免谈及对方忌讳的事情,部分大学生没有考虑到这点,加上不擅长交际、性格过于内向、畏惧与人交往等因素,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胆怯、多疑等不良心理,不利于学习与生活。

2.5恋爱方面导致的情感困扰问题

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事情,但应该掌握好分寸,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自由恋爱,并且应该尊重对方、相互关心、帮助,共同进步。但是少数大学生对这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把握好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当恋爱受挫或者出现矛盾时,其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甚至不能自拔或者无心向学,最终影响了学习。

2.6就业或择业面临的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的数量与就业竞争逐年提高,少数学生在就业或者择业的过程中,未做好心理准备或者部分学生好高骛远、认为单位对自己是大材小用,以致就业时多次受挫,进而感到迷茫、消沉。与此同时,部分就业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摇摆不定,总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工资低等,认为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从而出现失望、怨天尤人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3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途径

3.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辅导员需要进一步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当中,针对学生现有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以及生活。此外,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其确立正确的抗挫折与恋爱观;倾听学生诉说心理困惑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理解、关心并且信赖学生。

3.2辅导员需努力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能力

高校的辅导员需不断提高心理健康能力、素质修养能力,保持乐观的心态。可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学习、教育及培训等活动,进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知识。与此同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还应有效利用朋友身份及时与学生沟通,较好地了解其的思想与心理状况,提高其的心理健康。

3.3辅导员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辅导员可在班里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交谈、知识讲座等活动;同时鼓励性格孤僻、内向的同学多参与集体活动,锻炼其的胆识,做到不卑不亢,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进行心理交流,便于及时发现同学的不良心理预兆,进而对其进行开导、交谈与引导;确保学生能够缓解其的心理负担,正确处理好其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较快地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3]。

3.4采取多样化的情感沟通方式

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可采用多样化的情感沟通方式,辅导员可选择在球操上、凉亭、草地或树荫下等地点进行。使用QQ聊天工具、邮件、手机电话以及短信等方式与辅导员进行交谈,将心理的困惑、烦恼告知好朋友或辅导员;此外,还可将辅导员、家长与学生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各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动态,较好地促进学生更快乐、更健康的发展。

第6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里健康工作

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强调:“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清晰,职能明确。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流砥柱,他们除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适时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常做学生的心灵按摩师,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周围环境,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勇于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情绪。辅导员与学生交流频繁,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状况,对学生动向有一定的预见性,对学生心理健康隐患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实行家校结合,共同解决,从而看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干预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辅导员在学生中间应该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具备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和健康沉稳、政治立场坚定的性格特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对学生才能不令而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启迪和教育,产生同样积极向上的效果,有助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心理学专业基础。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心理学专业基础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日常心理教育的开展和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与规律;有利于与学生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熟练的心理学知识,有效的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敏锐的洞察力。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有足够敏锐的洞察力,以便能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能正确判断这些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的性质,做到及时了解、适时干预,必要情况下,超出辅导员能力范畴的,需要学校、家庭协助的时候能及时沟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使问题得到及早妥善的解决。

三、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制定目标,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从入校到毕业,不同阶段困惑问题不同,比如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考试焦虑问题、同学之间交际问题、情感问题、就业择业问题、贫困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也给高校带来些许的不安定因素,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当其冲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

(二)与学生亲交流、多沟通,取得学生信任。辅导员应该以不同方式,尝试与学生交流沟通,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前卫潮流的事物,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尽力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成一片,取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通过面对面交流或是网络手段,比如QQ、飞信、E-mail、微信、微博的方式,给学生说出心声、道出困惑的机会和空间,做学生倾诉的对象,倾听了解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所在,以便对症下药,帮学生走出困境。

(三)注重家校的沟通联合。没有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的,辅导员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家校联合机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和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家长也可以通过辅导员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状态。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跟父母交流,更不用说交流自己的心里话,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在学校与同学很难相处,家校联合可以弥补这些问题的缺憾,辅导员可以与家长沟通,建议学生父母改善家庭环境,多给孩子说话表现的条件,主动与孩子沟通。

(四)班级、宿舍心理信息员制度,做好防范机制。在班级、宿舍制定心理信息员制度,让班级表现突出、学习优秀的学生、班干部、宿舍舍长担当心理信息员,做到定期汇报班级宿舍里同学的表现情况,指导心理信息员如何观察学生动向,对于临时表现异常、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家庭贫困学生和情感受挫的同学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有异常反应或是旷课迟到现象,应第一时间通知辅导员老师,做到提前防范、干预,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挫折。

(五)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开展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放映心理健康类的优秀影片,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优化自己的心灵。通过系列的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业务素养,具备健全、健康的教育能力和手段,积极为学生提供健康、温馨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努力为国家培养优秀健康的大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1).

第7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但是其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较简单。另外,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仍然深深扎根于许多师者的心目中,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教师的压力也就自认而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积极开展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研究并提高其有效性,是迫在眉睫的的教育问题。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各类教育活动,帮助解决各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发展自我。在面对现代小学生不同程度外显或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教育该怎样面对呢?

1.加强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研究,全面的对现代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心理咨询(电话、面谈或咨询室咨询)、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在发展性的心理辅导中,前二者占了主要方面。在基层学校,往往有一些学生,如厌学、迷恋网络、考试焦虑、情绪抑郁或不善交往,孤独另类,很难进行有效地教育。对于这些学生,个别心理咨询的群体效率不显著,一般的心理辅导课很难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和针对性,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将这些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成立小组,相互鼓励,寻找自信,共同解决问题,一起成长。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主要选择团体辅导这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1做到三个渗透。即课堂教学渗透,辅导理念渗透,辅导理念渗透。小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课堂学习是小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师生及同学问的互动、互感,是一种多向的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及评判中碰击出智慧的火花,触发更深的发现,倍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辅导者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2活动为载体。体验教育贯穿始终,倡导角色转换。活动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心理训练活动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心理训练活动作为一种专门的心理辅导模式,还可以结合学校、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的内容、形式很多,包括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拓展性的心理游园活动、心理夏令营、智力开发活动等。

1.3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家庭环境、家长的行为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在团体辅导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敏感性训练、认知―行为改变等方法提高实效

2.个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要坚持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采用“心灵对语’,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要着重探讨采用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力求先入为主,不再被动。辅导教师与当时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非常重要,是决定咨询与辅导成功的关键因素。

2.2心灵对话,注意质询技术的综合运用。辅导教师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诉说,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言,从而听出心声。在交谈中,主要是听,而不是谈;这时已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要平等相处,热情。

2.3暗示。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奇妙的心理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它把病治好,也可以因它无病生起病,这就是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让学生接受积极的暗示,克服考试焦虑,比赛怯场,自卑心理等。

第8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方法;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全国各中小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小学生健康的人格为他们具有知识、体魄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他们。因此,面对当前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近30年来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广泛认同,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心理健康教育在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适得其反。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非常重要。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教育方法,给予小学生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我认为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如下几种:

1、学科教学渗透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它们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

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学科活动,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1]

2、活动体验法

活动体验法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等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活动辅导的方式,可以激发其兴趣,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运用活动体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在心理健康课中运用得较多。在活动的设计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保证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角色扮演、猜谜、讨论、诗歌朗诵、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队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对活动体验法要精心准备和组织。

3、认识指导法

旨在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根据艾利斯的观点,他认为人兼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情绪与不良的行为是与个体的认知有关。而人们的情绪困扰与行为不良,甚至神经症都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2]

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由于其经验不足,特别是思维的限制,这将造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出现欠缺。由此将会影响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良的行为,进而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利用认知指导法,能有效改变他们的认知,使他们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与合理。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对讲故事、游戏、课堂讨论等方式非常喜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小学生的班队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收集小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在他们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时,应多采取这种方法改变他们的认知。

4、 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辅导教师是对部分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骨干力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在中小学一般都设置得有心理咨询室,少数有心理困惑或者心里问题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接受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有:(1)心理谈话和咨询。通过心理谈话和咨询,了解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并在谈话过程中对所了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明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2)心理行为训练,即针对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设计专门的活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提高某种心理品质的目的;(3)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和诊断,找出心理病原,再运用心理治疗方法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疗,如认知疗法、放松训练法、模仿学习法、行为排演法、心理分析法等。

小学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中,较为常用的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借助于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及其它信息传递方式,就来询者的心理、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心理咨询形式有面谈、电话、书信、网络[3]

5、环境渲染法

环境渲染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方法。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一个和谐、宽松、良好的环境。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4]

环境渲染法主要方式有(1)心理健康专题广播。通过学校广播,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专题讲座的宣传,还可通过广播解答小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是一种极好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播宣传能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2)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决少数小学生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板报宣传。利用黑板报或墙报,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由于板报宣传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出班刊加以运用。(4)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或网络聊天。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利用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或网络聊天,由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除去以上介绍的各种方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讲授法、行为改变法、自我调控法等等。这些方法的使用,需要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结合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任务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彭恩武.中小学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 2010.7-8.

[2] 李百珍.青少年心里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3] 黄 猛.浅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邵阳教育学院 [J]科技信息, 2009年第16期.

[4] 关丽霞. 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06月第23卷第3期.

第9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点。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城乡经济、文化、教育的差异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家基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这些人的子女大都由家中的老人照顾,致使农村出现了这样的三种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了,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辅导少了;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低的多了,对孩子的成长的辅导少了;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了,对孩子成长用心辅导的家长少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他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对这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师我孙子的父母不在家,请你多哄着些。”等等。基于这种社会现象,部分农村小学生经常表现出:

1.自卑。父母亲经常不在身边,缺乏父爱和母爱,常常有被遗弃的感觉,他们没有了自信,不敢和人交往。

2.嫉妒。有的农村小学生由于强烈渴求得到父母的爱,当他们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自己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进而由羡慕发展到怨恨、甚至嫉妒他人;有的农村小学生则盼望得到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学习条件,而这又不可能实现的,难免心理会失去平衡,为自己的不幸感到痛苦,更为别人的幸福感到心痛,有时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3.逆反。有的农村小学生缺乏自身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总觉得老师关心别的学生,偏心别的同学,就是不关心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了不信任感,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凡事喜欢背道而驰。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辅导效果,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

2.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的形式有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集体辅导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以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也可以作健康问题的辅导。如果集体辅导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就应该采取个别辅导形式。

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指导者,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应关心每一个学生,其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

4.每一个任课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都不可掉以轻心。其实科任教师也可以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通过创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把学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及时给学生以赞扬,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苦”的,从而融入到学生中,使学生敞开心扉,不但欣然接受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还向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方面发展,达到消除自卑、嫉妒、逆反等不健康的心理作用的目的。

三、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尽管现阶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应该正视困难,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1.专业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师资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没有合格的教师就谈不上课程开发。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教师是陌生的,更谈不上开设课程。对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和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尽快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起来。

2.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态度、观念、为人处世的方法时刻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情关系都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引发儿童的心理问题,而农村家长往往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自然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此,班主任在家访时要努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或进行家校互动宣传,把家庭心理辅导变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后盾。

3.加大对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尽快普及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