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范文

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1篇: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儒家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启示

1 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统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儒家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教育,使各种人才都成为有境界、有修养的“君子”,也就是人文素养很高的优秀人才,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1.1 孔子为主的儒家对教育和知识学习的重视—好学。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中有一值得注意的观念就是“好学”, “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在整部论语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置于全书之首。好学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和特长,也是一种心智的取向,而这种能力和取向明显指向于知识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这样就把伦理德性与好学结合起来了。

1.2 儒家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孔子所讲“学”不仅指“学文”,更强调“学道”。就学文而言,学是指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礼乐知识和经典知识。关于经典的学习,在《论语》中提到的有学易、诗、礼。孔子对经典的学习极为重视,“文”是好学的标志性内涵。这不仅成为后来儒学的主要特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实践。但是,孔子主张除了指经典和知识学习外,还有“约礼”,“修道”也都被包括在内。这样的“学”是品质德性的获得和提升,所以这样的学亦可称为“学道”。

1.3 儒家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1.3.1 “谋道”就是“志于道”,是君子的终身追求。君子是为求道而学习。“谋道”是学者的最高目的。按一般的解释“道”就是真理,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追求真理。但是,孔子更强调其中的人文价值及其社会意义,“谋道”是为了承担起社会义务,实现社会的道义原则。

1.3.2 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就需要提高修养,培养品德。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钻研学问、修养德性是孔子最关心的事情。也是体现其教育理念的根本途径。孔子将“修德”提高到很高的地位,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体现出社会价值。

总之,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为榜样和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学”和自我的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于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

2 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探析

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国家教育的现代化过程,是本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扬光大的过程,也是我国的教育改革与现代化过程。

2.1 德育优先是人本教育的实质

2.1.1 儒家的“修德”、“约礼”思想中的“克己”。“克己”就是以礼来约束自身。儒家以“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教育传统,实则是引导人们要学会在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种教育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对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扼制各种社会弊端,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1.2 “仁者爱人”。“爱人”有两个方面:一是孝悌为本,这主要强调亲情之爱,纵向反映与父母长辈的血缘关系,横向反映兄弟姐妹关系,这引导人们怎样处理亲属关系。二是爱有差等,即人的爱人之心是由以爱父母为中心的亲人,渐渐扩散到周围其他的人。儒家倡导的爱人之心,是要人们从爱自己的家人做起,从而逐渐培养其爱他人、爱社会的情感。

2.2 礼乐熏陶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儒家教育强调礼教,旨在使受教育者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乐即音乐,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优秀品性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它之所以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情感熏陶,既是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是儒家自身的教育特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各方面知识技能,又富有与时俱进的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针对“应试教育”内容枯燥和重复,学生个性压抑,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儒家教育将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课程提供有利的借鉴,也将为如何提高现代学生的人文素养带来很多宝贵的启示。

2.3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有效手段。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后天习得,提倡“教学相长”,自觉学习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施教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重要理念和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便于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

3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反思及新的教育理念的探索

3.1 中国现代教育的困境与期盼。

中国现代教育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的变革经历了很长时间,但仍未达到人们预期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关于素质教育的运动掀起了新的教育改革。大家都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给我国人才培养造成的弊端:第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二,学生人格不健全,缺乏合作精神;第三,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四,教育方法上,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素质。这一切都与现代教育的要求和目的背道而驰。

而针对“应试教育”弊端中的传统色彩,就有人认为在教育改革中与要与传统思想决裂,这显然是片面的。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都表明:任何国家的教育现代化都不能脱离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本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展的过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虽有对教育改革不利的因素,但其中也包含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以儒家教育为代表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对于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因此,全面认识儒家的教育理念,有效借鉴儒家的教育方法,完善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促进德育优先的人本教育,推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建与途径

3.2.1 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理念,包括学生观、师生观、质量观等,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在学生观上,儒家文化主张忠孝,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当代的学生观,往往把听话、顺从的学生看作好学生,而把有个人主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视为坏学生;这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师生观上,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和权威的价值取向。“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我国教育中占支配地位,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为学生绝对地服从权威。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质量观上,儒家文化积极入世、注重功名。反映在当今教育上,即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依照考取高校人数多少而定的。在学生质量评价上,片面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培养。

因此,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理念很重要。首先,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树立教育的全面质量观,一方面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对全体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而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3.2.2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学习。

当前的学校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填鸭式教育”。在该教育模式下,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此,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使问题得以充分解决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改变教师单一传授知识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牟鈡鉴.儒学现代性探索[M]. 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2.

[2]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M].湖北:湖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第2篇: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范文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高校教育体制也在不断优化和改进,教育资源也进行了重组,新时代面前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出现了新局面,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的取向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一些改变,高校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模式却略显单一,现在的学生主力大部分是90后和95后,意识形态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学校的粗放式管理必须要改变,新形势下要“服务为本”“以人为本”,这样才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进而去更好的教育和管理。以前的学校环境相对于现在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接触到的外界信息也是非常有限的,现在很多文化讲座、文学探讨会都会进入学校和学生近距离的沟通,学校的教育模式也在局限于管理,而是更多的去服务,完善教学设备、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学习成长,辅导员要做好引导、激励、启发等基本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学生进入学校是为了美好的未来、是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学校要时刻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平台,让他们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知识。学生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自上而下坚持不懈的努力的,高校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相对比较独立,但需要稳定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来支撑,很多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其稳定长远发展,所以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师德和职业操守,这样才能营造出美好的教育空间。

二、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1.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要加持以人为本,结合以人为人的科学管理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对反化,积极探求学生的管理机制,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学校管理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学校应该结合管理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学生要实现规范化,灵活化。学校可以采取柔性的管理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的自我管理观念,使得学生树立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意识,对自我的行为规范进行合理的约束。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完善保障机制。辅导员要做好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疏导的工作。利用课程教学来管理工作,发挥辅导员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2.应用柔性管理理念

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完善保障机制。辅导员要做好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疏导的工作。利用课程教学来管理工作,发挥辅导员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完善保障机制。辅导员要做好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疏导的工作。利用课程教学来管理工作,发挥辅导员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完善保障机制。辅导员要做好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疏导的工作。利用课程教学来管理工作,发挥辅导员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3.儒家教育管理理念的应用

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精髓,丰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增加儒家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教材是学生管理运作的主要载体,是进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渠道.因此实现学生接受儒家文化必须将儒家文化纳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课堂,将儒家文化纳入课堂必须将儒家文化纳入教材.要根据各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划拨专项资金,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原则吸纳儒家教育管理理念.如儒家先贤在其推行的教育管理运作中,极其重视对受教育者优秀道德素质的建构以及人格的塑造,重视加强受教者仁爱教育、义利教育,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等,培养受教育者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勤劳简朴、民族大义的精神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运用儒家教育所提倡的内容,可增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吸引力和实效性.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将儒家教育管理理念与社会发展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引领学生将儒家教育管理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强调“自我管理”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是适应新时期大学生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日渐增强等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消除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依赖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可以增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住自己、自己管好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的培养和管理,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3篇: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古典儒家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启示

一、古典儒家教育思想对于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

(一)乐其所学、学其所乐的理念

关于生活和学习的态度,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在论语开篇即阐述了学习的三种境界以及所到达“乐”的状态。由对自己能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应用的“说”,到能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坐而论道的“乐”,再到学日进,道日深远,即使难觅知音、无人能解,所知所得依然能为“君子”,从中不难发现受教育者乐在学中、乐在生活之中。在孔子弟子中,颜渊是最快乐的,因为他是以学习为乐的。学习应该是不带其他利益考虑的快乐过程。对于初学者或受教育者来讲,生活中的处处都充满新颖和好奇,因此,在生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遵循“乐其所学,学其所乐”的生活教育理念,引导受教育者明确学习乐趣之所在。

(二)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

《礼记学记》有言:“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也就是说,要按照年龄分层分阶段实施教育。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篇的第四章讲到,孔子一生都在生活中学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孔子的幼年到老年,从“志于学”到“知天命”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于生活的学习和感悟最终达到其心与规矩合二为一的境界。钱穆认为:“孔子一生主在教,孔子一教主在学。”[3]因此,无论是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而言,都是要生活的,都是有生命的,生命生活的开始也就是学习的开始,生命生活的结束也就是学习的结束。但是,生活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想的终结。在生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树立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教育意识。

(三)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理念

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学记学记》中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在这里,孔子提出对待学业知识要积累,要练习,在劳作休息时要体味,实际上是强调主动学习。孔子强调了“为仁”的主观性,《论语述而》载:“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因此,在生活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不仅要有“欲学”之心,还要发挥“为学由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思考、实践。

二、古典儒家教育思想对于生活教育目标的确立

古典儒家教育目标可从国家和个人两个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国家目标实现要落脚到个体上。《论语》中提及多种人格,孔子最重视的是“君子”人格。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君子”的人格是生活教育的目标。要实现“君子上达”的教育目标,教育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一)具有修己达人的能力

《论语宪问》中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等论述,由此可见,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两点:一是修己,二是达人。正如《礼记大学》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己”,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个人修养,提升个人品德。“仁德”是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仁德”具体来说就是要孝悌忠信。“达人”,即安百姓,正如《礼记?大学》中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日常生活所必要的内容,也是日常生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目标。

(二)具有独立自主的品格

“独立自主”,是指“君子”应具备独立人格。也就是个体依据自身的需要、经验和判断来进行为人处世和实践活动,而不为环境的要求和他人的影响所左右而人云亦云。《论语子罕》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对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要求。在这里,孔子认为人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从而肯定人的价值的表现,其前提就是承认人具有独立意志,具有独立人格。《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由此可见,《礼记学记》强调了择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没有学友一起切磋、交流,则会造成孤陋寡闻,同时,结交不正派的朋友则会违背教师的训诲,这就需要受教育者最终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生活共性,每个个体所遇到的“远虑”和“近忧”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生活教育中,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独立判断,对于正确的内容要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

(三)具有德才兼备的特质

在《论语学而》篇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教育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德才兼备”,杨伯峻说:“孔子治学,把做人摆在第一位,把求知识摆在第二位。”[4]也就是常说的“先学习做人,后学习做事做学问”。日常生活中首先就是要学做一个人,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也就学会做事,学会治学。孔子认为,知识、能力和品德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道德与智力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道德”在智力运用过程中发挥着总司令的作用,解决了指挥问题。在培养具备高尚品格和智慧的人才过程中必须坚持道德第一。因此,教育者在确定生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先德后才,德才兼备,也就是要求其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协调推进和综合提升,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只有在学习做人、学习生活过程中才能学有所成,进而逐步实现受教育者在生活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古典儒家教育思想对于生活教育方法的选择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或效果而采取的原则和措施的总称。孔子在培养弟子的过程中,根据教育对象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过程不同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一)根据教育对象,力求因材施教

《礼记学记》载:“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那么,什么是兴,什么是废呢?教育者要诚心施教、因材施教,否则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礼记学记》载:“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育者要认识到教育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提出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对学生充分了解,是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在《论语雍也》篇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孔子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既不能过低又不能过高。孔子遵循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因而其施教的对象也是广泛的,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路、冉、公西华、求、由,不同的弟子来向孔子求教同一问题,孔子会根据其情况不同给出不同的答复。在生活教育中,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性格特别、环境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传道授业。

(二)把握学习内容,善于启发诱导

孔子在把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论语述而》篇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这里,孔子向后世教育者提出要引导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教,要采取启发式,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循诱导,不可强迫。在《学而》篇第十五章中,子贡与孔子一问一答,孔子讲述了自己关于“贫而乐”“富好礼”的认识,并逐步引导子贡思维迁移去认识这一问题。这种生活教育方法就是要求教育者通过引导受教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受教育者自己学习、思考、创造进而完成教育过程,达成教育目标。启发诱导式的生活教育方法要求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以身垂范、受教育者感性体悟,从而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启发诱导式的生活教育方法是以受教育者提问为导向,旨在促使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自启心灵,教育者要做的是帮助受教育者突破认知节点的制约,实现新的超越。

第4篇: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敦煌 蒙书

引言

从《新唐书》等书的记载看,唐代的科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六科。此外还有童子科,童子科是唐五代科举制下常科科目中的一个小科目,虽然与进士、明经等科相比,童子科并不占重要地位,但童子科的设置对童蒙教育和唐五代科举制的繁盛均起了积极作用。童子科限10岁以下,对考试内容的要求显然直接影响到当时的小学教育。在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支配下,科举对当时的儿童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为此编写适应科举需要的童蒙教材便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了。

这些蒙书,除中原一直有的《论语》、《孝经》、《百家姓》、《千字文》外,还有中原早已佚亡的,以及敦煌地方性的许多读本,从而生动地反映了敦煌儒家蒙书具有中原蒙书不可比拟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此,我按照蒙书文献的语言类别分为汉文类蒙书和非汉文类蒙书,并在此类目下分别概述各书特点和意义。

一、汉文类蒙书

(一)儒家蒙书

1.《新合六字千文》,佚名,敦煌写本计有两卷。其一写卷清楚,中间只有部分残缺,凡80行,约存千字。

这种《新合六字千文》,仅开头的“石勒称兵失次,梁帝乃付周兴。员外依文次韵,连珠贯玉相系。散骑传名不朽,侍郎万代歌称”几句为新语,其余基本上是由《千字文》每句多增二字而成。这种《新合六字千文》,不仅能使学童认识并学得比《千字文》更多的字,以及关于自然与社会的更多知识,而且还为儒家蒙书《千字文》增加了又一新的品种。它虽系增字仿作之类,但能作为一种新颖形式蒙书来说,亦是十分可贵。

2.《新集严父教》,佚名,敦煌本存有四个写卷。

它是流行于敦煌地区的蒙书之一,其中的“安参谋学侍士郎李神奴写《严父教》记之耳”等题记亦可证明。该书每句五言、六句一章,凡九章,二百七十字,并全由五言韵语所组成。其内容主要是将儒训融于日常生活的说教之中。

关于此书,台湾学者朱凤玉指出是家诫一类的教材。由于《新集严父教》语言十分通俗,又是简短易诵的韵文,加之每章中都有反复手法的运用和迭唱,因此,读之既使蒙书活泼上口,也利于学童记忆。然而,该书未能像《太公家教》等书那样为当时敦煌州、县、寺、巷各类学校所普遍采用,可能也与它篇幅过短和语言过俚有着诸多干系。

3.《崔氏夫人训女文》,佚名,敦煌本存有三个写卷。全书每句皆七言,两句一韵,凡三十二句,二百二十四字,内容主要是训女敬事翁姑、和睦家庭、尊卑守礼、顺从丈夫。

《崔氏夫人训女文》蒙书,是敦煌地区仅见的训女类教材。此书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唐宋时代敦煌少女、识字儒训情况,而且还为我们保留了当时的婚姻习俗文化。由于其书假借崔氏夫人训女之口,使人倍感亲切。还有,其语言的口语化,自然也使该书更为当时少女、所喜爱和学习,因此,《崔氏夫人训女文》也就成了唐宋时代敦煌地区性的训女教材而得以流传。

4.敦煌遗书中有《上大人》习字四个写卷。

这是唐代学童习字的样本。古代学童既要一面读书识字,还要一面习字练习,这样才能达到学写一致的目的。而蒙童初习复杂汉字时,宜从简单易学入手,于是,儒师们便编制了像《上大人》这样简单的教材。“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一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可知其礼也”,这种既包含着尊孔思想,又笔划多为简单的习字教材,是符合童蒙易学的特点的。所以,宋普济《五灯会元》,还有宋朱熹《答潘叔品书》中都提到有“上大人”语,元方回亦有“忽到古稀年七十,犹思上大化三千”诗句,等等,这说明《上大人》习字教材在唐代以后的中国一直不变的流传着,并成为童蒙习字描红的一种格式。特别是敦煌本《上大人》习字教材的发现,不仅反映了中国习字教育的科学性,而且也进一步证明了它具有自唐以来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

5.《蒙求》为唐司仓参军李翰撰。它是中唐至北宋时期最为通行的一种蒙书。全书取经传故实,编为四言韵语,两句一韵,凡二千四百八十四字。取《易・蒙》“童蒙求我”之义,以教学童。

此书影响后代及日、韩等国,甚为深远,仿作、续作及以蒙求命名者甚多。可是,这种自宋以后影响深远的《蒙求》,中原却未见其书,幸赖敦煌石室为它保存了两个残卷。这两个虽仅存十分之一的残卷,但从中仍能窥见其一斑。该书前有李华序言,后为加注正文。其残存的内容,依韵缀文,语言生动,起《切韵》东韵,次为歌、姥等字。过去,《四库提要》以翰为五代晋人,而教煌本《蒙求》的发现,始知李翰为唐人,有力地纠正了《四库提要》之误。以此,足见敦煌本《蒙求》于学术史上的重要意义。

6.《兔园策府》系唐杜嗣先奉唐蒋王悍之命而作。约成书于永徽三年,一般以为《兔园策府》为学童学习程文典故之书,以备科考之教材。它盛行于唐宋,故在唐宋人著作里多见记载。

敦煌本《兔园策府》,存四个残卷。其残卷仅有序文及卷一部分,凡五篇目,约为原书的十分之一。《免园策府》做为唐代科考教材来说,当是儒家比较高一级的蒙书。由于《免园策府》在中原早已佚亡,而后人自然无法知晓唐代科考对策范围和该书内容情况。基于这一意义,所以,敦煌本《兔园策府》残卷,确实具有补充唐宋儒家蒙书阙佚的教育史的价值。

8.《字宝碎金》,据方师铎考,教煌石室发现的只是一个残卷,首尾已不全,共存一百八十六行,其中序文六行,口语一百八十行,系唐人手笔。

姜亮夫认为,此书名不见隋唐、宋志著录,书中所录皆唐时口语或俗语,而于不甚通俗之字,注以反音或直音,注语亦有释义者。此书属杂字俗书类,全书不分类、不连贯、不押韵,而以四声分卷,俗书伪字和自创的新字特多,形动口语词多,名物词少,反映了通俗蒙求书的特点。

9.《太公家教》,为唐五代通行之家训读本,于敦煌写本中发现,法国伯希和与英国斯坦因皆有所藏,另罗振玉藏有三卷。此书史志目录无著录,唐宋时代官方藏书目和私家藏书目,亦未见著录。

《太公家教》,太公系指何人历来学术界意见不一。《太公家教》从敦煌写本题记提供的传抄年代看,唐代后期经五代宋初,久传不衰,敦煌中虽无宋初以后的写本,但从有关文献中求证,《太公家教》汉文本流传的时代,可以下拖到明代。

10.敦煌《新集文词九经抄》写卷,卷号较多,已知英国、法国、俄罗斯均有所藏。

《新集文词九经抄》引文并不严格,并非据原典原原本本地徵引,且所用原书多系民间通行本,引文错讹颇多,此亦民间读物之特征。《新集文词九经抄》所辑录内容言,一方面偏重于人际关系和伦理修身。另一方面,与唐代科举取士有密切关系。关于《新唐文词九经抄》传抄之时代,根据写本,定在唐僖宗中和三年,似无可疑。至于《新集文词九经抄》辑录成书之时代,在十六个写卷中,均无明确标示。

(二)其他类

因为处在多民族而又佛道盛行的敦煌地区,遂使敦煌儒家蒙书又具有中原与地方兼有的特色。像《汉藏对译千字文》、《辨才家教》、《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新集吉凶书仪》、《开蒙要训》等教材在敦煌的流行和《开蒙要训》的音变,即是明证。

1.《辨才家教》,《敦煌遗书》存有四个写卷。该书共十二章,十二章后还有佛偈,是采用假托学士与佛教人物辨才间答形式构成的一种蒙书。书中既阐述了佛道要义,也宣扬了儒家经世之理。这种蒙书在敦煌的产生和流传,不仅与当时人民信仰佛道和寺院办学有关,而且也与当时敦煌佛道融儒、崇儒、信儒有关。

2.《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新集吉凶书仪》,这是“河西节度使掌书记儒林郎试太常寺协律郎张敖”删削,由中原传入敦煌的大量书仪编纂而成的地方书仪。敦煌地区流传的《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和《新集吉凶书仪二卷》两种,都是唐代通行于河西的儒家蒙书应用教材。

汉唐以来的敦煌,既有丝路贸易重镇的地位,又是中外使节与商贾僧侣出关入关的地方。加之它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特殊原因,所以,一直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而反映于蒙书应用教材的书仪内容也是更为多方面的,有送物的、谢送物的,贺各种佳节的,贺赐征马的等等。敦煌书仪虽为繁富,但因都有一定的程式,特别是经过张氏增删的书仪更为精粹和实用,所以,当蒙童们学习了这些地方性的书仪以后,还是可以依样画葫芦并逐步学会使用的。

3.《开蒙要训》,马仁寿撰。其书涉及天地、岁时、君臣、伦理、婚姻、纺绩、疾病、珍宝等诸多方面,是一种内容十分丰富的蒙书。它同《千字文》一样,也为唐宋时代各类学校所采用,并成为中原与边地广为流传的一种蒙童通用课本。《敦煌遗书》存有《开蒙要训》凡二十多个写本。由于它具有社会和人生许多有用知识,因此,自然又是学童们所不可缺少的。这些君臣、伦理方面的言行,都是人们应有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而学童亦必须知晓和实践。该书在敦煌地区长期流传中,还融入了许许多多方音,成为以某些方音训读的一种儒家蒙书。由于唐五代西北方音对于《开蒙要训》读音的影响和改变,因而,不仅说明了它在敦煌地区流传年代的久远,而且也使《开蒙要训》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一种儒家蒙书。

二、非汉文类蒙书

1.《汉藏对译千字文》

《千字文》为梁散骑侍郎周兴扇奉命所撰,是中国古代流传最久、地域最广的一种蒙书。隋朝以后普遍流行,续编、仿作、改编不绝,并远播日、韩等国。这种形式的《千字文》,正是唐代吐蕃族藏族儿童学习使用的一种教材。因为《千字文》不仅内容博赡,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伦常、饮食、起居等等,而且又是指导人们做人和生活的实用课本,所以,蕃族儿童也与汉族儿童一样的须要学习它。(P3419)《千字文》,是采用先汉文后藏文的对译形式书写的。蕃族儿童学习这种形式的教科书,既学习了藏文,并从藏文中了解了《千字文》的内容,从而也使蕃族儿童懂得了汉民族的许多历史、伦常等方面的知识,自然也有利于蕃汉儿童民族和睦感情的培养。尽管该蒙书只是一个残卷,仅存五百多个汉藏对译的文字,可是,做为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千字文》来说,仍是一份值得珍视的祖国文物瑰宝。

2.北区窟出土的若干残片是重要的西夏文文献《碎金》的一部分。这些残片多经人为剪裁,内容已很不完整,加之有的残片背面墨写文书,字迹渗透叠压,更难识别。经逐字译释后,再参考已有文献,反复拼接、核对、印证,恢复了原来顺序,使之成为可以了解其内容、可以进一步研究利用的文献。

《碎金》全名《新集碎金置掌文》,西夏宣徽正息齐文智编,约成书在12世纪初期以前,是类似中原地区汉文《千字文》体的字书。全文一千字,每句五言。编者巧妙地将一千个不重复的西夏字编成了长达200句、100联的五言诗,全书没有明显的章节,自然也无类目。《碎金》的编排方法和叙事列名的顺序与汉字《千字文》相仿,只不过本书每句五言,《千字文》每句四言。该书序言简叙编书目的,明文采,解律令,懂礼俗,教成功,实际上是一本速成识读西夏文的蒙书。书中正文开始是自然现象、时节变化等,后为人事,包括帝族官爵、番姓和汉姓、婚姻家庭、财务百工、禽兽家畜、社会杂项等。不难想见,成书于年前的西夏文《碎金》对研究西夏的社会、民族、习俗、文学有重要价值。

此书的两种写本曾与其他大批文献出土于中国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现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

3.《三九杂字》是中原古代“字书”的一类,最初大多用为乡塾的识字课本。《杂字》成书从体例到内容都是对汉代以来“经学”传统的背叛,它很少讲到古代“圣贤”的言论,而专门搜集日常口语,把一大批零散的词语堆在一起,因构不成完整的文章,所以始终不列学言,也和科举无缘。各种各样的《杂字》到了清代均已亡佚殆尽。前人著书偶有引用。敦煌石室所出汉文本《杂字》,都是残缺的散页,区别甚大,来历不详,有的按词排列,有的似以偏旁归类,有的附带注音,多数则是“白文”。显然,仅凭以上资料尚难窥见《杂字》类书籍的全貌。

俄罗斯所藏我国黑水城遗址出土文献中有一种西夏时代的汉文本《杂字》,保存相对完好,至此学界对“杂字”类识字课本的体例和内容才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西夏除汉文《杂字》外,还有西夏文本《杂字》,全称《三才杂字》。西夏文《杂字》以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保存最多。

4.《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乾佑二十一年党项人骨勒茂才编撰,书中将常用词语以天、地、人分部,每部又分上、中、下三篇,各篇收录词语不等,以“人事下”为最多。每一词语皆有西夏文、相应的汉文、西夏文的汉字注音、汉文的西夏字注音四项。是当时西夏番人、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的工具书。编者在该书序言中表明希望此书能促进西夏境内番汉交流,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番汉合时掌中珠》中有番、汉两种语言、文字对照的特殊功能,因此,它不仅是西夏时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工具书,在西夏文献湮没数百年、西夏文字成为无人可识的死文字后,又成了现代西夏学专家们识读、破解西夏语言、文字的门径,又由于其中收录了很多西夏常用词语,此书也是专家们研究西夏社会的重要资料。

综述

敦煌蒙书所括甚多,包括《急救篇》、《开蒙要训》、《兔园策府》、《蒙求》等等。其中流传下来的如《论语》,在目前敦煌童蒙文献中研究甚少,哪怕是录文校异也不多见。已经失传唯见于敦煌文献的,研究深度亦不均衡。《开蒙要训》、《兔园策府》、《蒙求》、《太公家教》等已见专文著述,其余散见于童蒙文献研究。已经有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各写本情况比较、思想、内容、音韵、作用意义,可以说研究层次还比较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将之与当时的教育制度、地方风俗、现代教育学意义联系起来。除上述汉文类童蒙文献,非汉语类更是少得可怜。西夏文、辽文等,难得一见。一方面,童蒙文献的残缺流失是难点;另一方面,国内目前对其不够重视。

敦煌蒙书的意义是不容低估的。它的中原与地方兼有的丰富多样性,不仅为我们保存了唐宋时代中原没有的许多蒙书,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宋时代儒家教育史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很多中原地区佚亡的蒙书,却在敦煌遗书里被保存下来。因此,这些佚亡的蒙书,不仅具有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重要意义,而且还使我们得以窥见这些佚书的原貌,并进而为我们提供了考证其渊源流变的依据。而且书中的关于我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蕴藏,更是当前对于青少年教育的极好的传统教材。

参考文献:

[1]郭长城.敦煌写本兔园写本策府叙录.

[2]郑阿材,朱玉凤.敦煌蒙书研究.

[3]史金波.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

[4]邰惠莉.敦煌本《六字千文》初探.

[5]徐梓.千字文的流传.

[6]张娜丽.敦煌研究院藏李翰《蒙求》试解与日藏古抄本之比较.

[7]屈直敏.敦煌古钞《勤读书抄》校注.

[8]张咏萍.敦煌古代教育思想刍议.

[9]周谷平.敦煌出土文书与唐代教育的研究.

第5篇: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范文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功能是成于乐而游于艺,儒家的成德思想理念不仅在审美和实践中得到应用,更严重影响了现在园林审美功能的设计方向。园林真正的乐趣不仅仅局限于精神,而最终应该展现在园林功能上,从感性角度出发,用4个字概括则为:兴、观、群、怨。其中兴代表的是人们内心的感触,群是表达人亲切的感情,与怨截然相反,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更强调景观与人情感的连接,展现的是一种情感共鸣,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和生活情趣,从而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活动产生影响,彰显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实际应用。而游于艺更多代表的是人们内心与礼乐的交流,通过园林的艺术特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将人们在单纯意义上的种花种草行为,通过其实用价值,在精神文化的渲染下,体会儒家教育的内涵,帮助人们形成一种积极的处世观念和思维模式,成于乐是让人忘记了客观存在的时间。将人的物理概念抽象化,将有限的先天条件无限扩大,从这种视野角度出发,摒弃消极的处世观念,追求人生的新高度,这种是真正儒家精神的存在价值。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形态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形态可以概括为:乐而不,哀而不伤。儒家文化审美思想的渗透帮助现代园林景观形成自身独特的设计特点,将孔子的中心思想进行概括,主要可以分为2大内容:其中一种是人和,更多强调的是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审美不仅局限于表面的字面内容,而是根据这种内容决定了现代运作方式,这种最终状态即为中和;另外一种为乐和,乐和主要指的是审美艺术的优雅大方,柔和婉转。将人和和乐和进行内容总结即为中和,中和是儒家思想中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即为中庸之道。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在感情的表达上更加含蓄婉转,逐渐完善了现代园林景观的审美形态,促进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前进步伐和艺术发展空间,提高了园林建设的审美价值。

3总结

第6篇: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基础;办学特点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不仅仅对个人的发展有影响,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对于教育的的理解及其实践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其所呈现的结果也是有分别的。中国和日本都为亚洲的国家,但是中国和日本的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理念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小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基础中的基础,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教育在很多人看来属于应试教育,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育人的目的,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倾向于西方化。

1、教育理念

中国比较重视输入式的授课理念,其表现了我们教育的优点,学生的基础扎实;但是中国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时总是会存在畏惧心理,创造能力比较差,无论是课后作业,还是关于设计报告,期中、期末考试等,中国的教育视角即为答案的标准化,还有成绩的高低。中国的小学教育不是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自立教育、抗挫折教育、创新教育。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处处可见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日本家庭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人的负担,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2、教育基础

中国的文明历史已有五千多年,而中国的教育也存在着五千多年,中国的教育史是漫长的,但是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还属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教育的最强大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在思想上,乃至领土上保持独立的重要因素。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力到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力量。儒家思想较重视教育,其教育教学方法也沿用至今,儒家思想注重礼教,道德,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不仅对中国的教育影响深远也对塑造良好的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之所被视为礼仪之邦这与儒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为赶超列强,日本借鉴西方诸国以法治国的经验,先后学习法国、美国、普鲁士的教育制度,步步西洋化的结果就是最终寻找到适合日本国情的教育制度。日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使之具有丰富的人性,充满生机的健康体魄,具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与行动、妥善处理问题、克己自律、善于与他人协调以及迅速准确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从其教育这目标中可以看出日本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国民独立意识的养成和集体主义的培养。

3.办学特点

根据《宪法》中国实施的是小学义务教育,小学修业年限为六年或五年。但是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其行政区域内的小学修业年限。在此期间,学生免费享受受教育权利,而且学校大都是公立学校,管理相对严格。义务教育以普通教育为主,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统筹安排教学内容,从整体上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并且小学课程安排比较全面。中国的中学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别,学生如果想要进入到好的中学就需要有好的小学成绩,所以中国的家长在小学期间就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升学的压力之下,中国的小学生就需要做一名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日本的所有教育机构均可以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国立学校就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学校,公立学校是指由各个地方政府(都、道、府、市、县、区)管理的学校,私立就是私营的学校了。所有学校基本上都是每年4月开学,每学年有三个学期,春、夏、冬三个假期,合起来两个月左右。此外,每年还有十几个全国公休日,学期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学校往往减少上课时间,所以总的来说假期比较多,学习时间不是很长。

4.教师制度

我国从2009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起试点范围开始扩大。这项改革的重点是将原来独立的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在职称等级上,设置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和办法。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2002年,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提出“建立教师努力能够得到回报的评价体制”的建议。200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确定到2005年完全实施新的人事考核制度。今年初,教育再生会议再次强调“实施反映家长、学生意见的教师评价”;“对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在工资、晋升、津贴方面予以优待”;“明确教学能力不足教师的认定基准,对无法改善的予以清退”等,在公立学校教师中全面引入竞争机制。现在,日本还在不断提高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实施教师资格更新,实际上就是为了抑制非教师教育类大学的仅仅为了取得教师资格而设置的课程,从而进一步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之后我们发现,基础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小学生的培养是要达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范畴,并最终以社会公民的形态存在。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全而培养受教育者的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其能够最终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身心素质,并能够通过较强的实践与动手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佩芳.小学教育改革的途径与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3.NO.06

第7篇: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范文

一、教育理念

纵观儒家教育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再到衰落,其不变的宗旨是培养一个经世致用的君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实用性风格,如在《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论语•子路》中“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但儒家的实用性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有很大不同,儒学虽强调学问的实用性,即做学问的终极目的和效用,其重点不强调表面的形式效果。孔子首先要求的是成为“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这里的君子是指有很高的道德,知识很广的人。君子以“谋道”为目的,以“成德”为任务,决不以“谋食”为目的。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朝闻道,夕死可矣”。詹姆斯的实用主义追求“有用即真理”,“它拒绝了抽象和不充分的东西,拒绝了字面上的解决,拒绝了不好的先验的理由,拒绝了固定的原则,封闭的体系与虚构的绝对和起因。它追求具体和恰当,追求事实,追求行动的力量”。[2]而儒家的实用性包含着形而上的追求,读书不仅是知识的增加和“谋食”,而且也是道德的提升和“谋道”,其终极目标指向“仁”。笔者认为儒家的实用性和哲学实用主义的分歧主要在于,儒家认为不管这种形而上的追思有没有产生作用,这种追求本身就是有意义而值得做的;实用主义则强调把形而上追求当作手段,如果这种追求不能在结果上产生效应或效果的话,这种追求是没有用的或没有意义的。

二、教育原则

孔子招收学生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有教无类”,“类”在历史上注疏较多,争议不断。笔者认为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针对地域民族而言,二是针对社会地位而说。孔子一生确实在实践此原则,他周游列国广收弟子,不问出身贵贱和地位尊卑。孔子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而且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恰好体现了他先进的教育观。在这一点上他不循周朝礼仪,不顾等级制度,表现出大胆改革的精神。孔子对学生既不嫌贫爱富,也不仇视富家子弟,他的学生有家境富裕的子贡,也有一贫如洗的颜渊,对待学生视如己出,终生追求“仁”之真谛。

三、教育方法

儒学不像西方哲学重思辨和逻辑推演,孔子很少抽象地阐述问题,也很少在某一个概念或范畴上进行语言分析。在教育方法上,是实用理性之思维,“实用理性之思维重启发、暗示、点悟、极具具体情境性质,而不重抽象论证,详尽说明或推理过程”。[3]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这方面很多学者多有谈论,笔者在这里只提出比较重要的方法。

1、因材施教,实施个体化教育

孔子是一个很有感悟力和观察力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性格、能力、才智和兴趣是非常重视的。在《论语•先进》篇中对子路和冉有都问一个问题——“听到后都去实行吗?”但孔子对冉有的回答是听到后就去实践;对子路的回答则是父兄都在世,怎么能听到就去实行呢?这种截然相反的回答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说,冉有性格退缩,所以要他勇敢些,子路性格太过于勇敢,所以要他谨慎些。孔子这种先进的教育方法,不仅体现他为人灵活洒脱的人格,而且也彰显了老师对学生主体个性的尊重和仁爱。反观如今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标准化生产人才的固定模式,教育逐渐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受教育对象的具体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夫子所推荐的求学治学之道,按照现在观点来说,这是对学习的定性研究,而并不是一个定量研究,学与思在学习中到底应该占多大比重,其比例如何分配,孔夫子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明或客观的标准。只学不思,就如叔本华所说的自己的大脑成了别人的“跑马场”或“吃别人留下的残羹剩饭,是陌生人穿用过的衣服”。[4]其结果就是“永远阅读别人,而从未被别人阅读”。只思不学,只会冥思苦想,其结果是越思考,思维越狭窄,最后成为闭门造车。《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美,不如学也”。但如果以常人理解的中庸之道去解读学与思的关系,“持其两端取其中”,这样的话,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学与思的两端的中间不易找到;其二,我们可能从语意上去安慰自己,即“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事实上人只有一颗专一的心。如果把心从形式上分成两半,一半学习,一半思考,或者把整体时间分成两半,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思考。那么,这种学与思的组合是否能够达到学习的目标呢?由于受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我们倾向于将学与思拆解开来,然后再视其为一个整体,那么解构后的整体还是当初那个整体吗?运用西方解构主义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认清中国哲学或文化的大致脉络,但是我们利用西方某一种时髦的方法并非能够体悟得到中国哲学或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天然整体,以系统眼光看待之。学与思是一个整体和“全”,以学去否定思,那么读书学习就是加法,读书的人等于书本之和,书还是书,而读者不过是一个拼凑的数字;以思去否定学,那么读书学习就是闭门造车,读书之人的眼光视野就很难宽广。事实上,在一个既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又善于博采众长的人心中,学与思的矛盾永远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而智慧就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中。

四、教育成果

据历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中有“七十二贤人”。众所周知,古文有一特点,即数字不一定实指。为了方便阐述,暂且将其认为实指,那么3000-72=2918人,显然2918人要比72人多,后人常常仅仅把72人看成孔子教育的成果,这样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具有这样的观点的人是受到了当今教育之弊端“升学率”所影响,有的人认为“升学率”就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而人们之所以太注重“升学率”,是由于人们只注重数字,急功近利,不注重思考。七十二贤人只是孔子一生追求教育价值的阶段性成果,从长远价值来看,孔夫子及其弟子,传播了儒家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成果,这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七十二贤人和2918人是孔子教育质与量的统一。不必讳言,七十二贤人在“质”上高于2918人,他们中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路、子夏。(论语•先进篇)但我们也不可忽视2918人巨大的隐性作用。这2918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共同接受儒学的教诲和熏陶,然后他们又向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宣传儒学,这样使儒学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也许七十二贤人,多在学堂之上倡导儒学,搞学院化研究,而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普通大众接受教育还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情,这2918人在田间地头、商市小街宣传儒学。儒学与基层社会的结合,这也是儒学广泛发展的原因之一,基层社会为儒学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而儒学也为基层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方法,其外在曰礼,内在曰仁。两者相互需要,相互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儒学在基层土壤深深扎根,所以教育质与量的统一,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

五、局限性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也有其缺位和局限。

1、忽视妇女受教育的权利

“有教无类”只是男权社会中教育公平,“男尊女卑似乎是儒家理论与实践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人们甚至可以说‘父权制’是儒家学说的致命弱点”。[5]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此礼为周礼,而周礼是奴隶社会的制度规范,因此他的妇女观不可能达到男女平等。在《论语•泰伯》中谈论关于治国的人才问题,武王说有十位贤臣帮助他治理国家,孔子却说只有九位,因为有一位妇女不能算数。在《论语•阳货》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亦为后人诟病。在这里有必要比较孔子与尼采和叔本华之间的女性观,这样可对他的女性观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叔本华在《论女人》中认为“女人是介于儿童和男人之间”“不重视大问题,只喜欢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这显然是在污蔑女性,而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借用老妇人之口说:“你要到女人身边去吗?请别忘了带鞭子。”两位男权主义者之所以蔑视女性,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眼光看,童年期经验可能是重要的根源。孔子的人格和思想与其母亲有很大关系,孔子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其母对其影响非常大。孔子的女性观与早期经验关系不大,孔子忽视女性的权利很有可能是出于现实政治需要。比如说孔子很反对女人干政,他最向往的周朝,也因其灭亡与女人有关。

2、忽视自然科学教育

虽孔子注重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他的教学内容大多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知识很少涉及。《论语•子路》篇,樊迟请学稼,他批评他是“小人”说他不求上进,把学习研究生产知识和技术看做“没出息”。在《论语•子张》中,“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孔子说,小技艺阻碍人们研究大学问。孔子的道德教育注重整体上对人的精神上的改造,而忽略了技术能力的提升。

六、小结

第8篇: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范文

音乐教育中要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教学互动。在孔子的教学体系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互动、融洽和统一的关系,是在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转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深化的过程,教学工作者应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老师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学习课堂中,教与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作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交流。我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活学并且活用的技法,是需要学生去亲自尝试,亲身体会才能学会的技能。理论知识是我们学习音乐学科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内容。在音乐课堂上也许有很多音乐理论的内容学习起来很枯燥,需要学生去反复记忆认真学习,作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应发挥主观创作性,把枯燥的理论变为有趣的知识。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统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多吸取儒家教学中的优秀理念,来充实到我们当代音乐教学中,教师关注并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统一关系。

重视音乐的心灵教育功能

音乐具有强大的心灵感知力,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提高大众内在精神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乐施篇》记载:“乐也者,圣人之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正是中国儒学思想在音乐教育中的宗旨与升华。《论语》记载:“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儒家的音乐美学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现代音乐的发展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不仅重视音乐中所传达的美的感受,更重视音乐中传达的善。孔子所指的善不仅体现在中国古时杰出圣贤的一言一行中,也表现在新生婴儿的纯净目光中。孔子曾把婴儿纯朴的心灵美比作他最敬爱的韶乐。孔子所推崇的音乐是达到善与美和谐统一的境界,音乐是可以传达很深的精神内涵,这种音乐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启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礼乐思想”的核心是礼乐中美与善升华达到和谐统一。孔子认为如果没有仁,那么礼乐就失去了本源的意义。礼乐思想是以人的内部修养为基础的,这种礼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直达人心,升华人们思想的乐章,这正体现了好的音乐对大众的心理教育功能。古时儒家曾以礼乐教育为主,通过正统的礼乐教育,人们提高心灵境界并培养了理想健全的人格。孔子把育人作为音乐教育的本源目标,来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创造劳动,需要全面的知识、美学修养和职业奉献精神。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还要关注升华学生的精神思想。

第9篇: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小学课堂;自由;开放

一、自由开放的美国中小学课堂

(一)课程实施的自由与开放

美国小学的课堂气氛往往十分活跃,儿童可以自由活动,自由发言,可以在任何时候中断教师的讲课,提出问题。而且不管儿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即使是荒谬离奇的问题,美国教师都不会动怒,还会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提问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启发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想法,因此,美国儿童敢于向教师和权威观点挑战,教师也经常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讲解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儿童的天赋、自发性在开放的课堂上得以自然释放,儿童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张扬的机会。另外,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一是学生可以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二是学生能够自由选择采用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以及选择合作伙伴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因此,当学生对一门课感到缺乏兴趣时可以有机会学习另一门课或多花一些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二)认知领域的自由与开放

美国的教学不要求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标准的或统一的,并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或新的问题,致力于促进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标准答案或者正确答案,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由于害怕犯错就干脆不思考问题,等待老师直接给出答案;二是为了避免错误学生往往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实际上意味着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避免犯错误的背后是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如果课堂环境能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自由思考的空间,他们将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独特的、新颖的想法,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三)课堂对家庭和社会的开放

美国教师每年都组织一些校外的活动课程,通过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并将这些活动与校内的课程实施紧密联系起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开拓学生眼界。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科学考察、动手实践、社会调查等等。例如,有时教师会把一节社会课变成“参观课”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去了解市政的服务设施,参观地方、州、联邦议会审议提案的过程,以及参加社区改良计划的设计,如防止环境污染、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等。可见,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突破了学校教育环境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室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促使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中小学课堂不仅向社会开放,而且向学生家长开放。美国的许多中小学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学习,使家长有机会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合作与感情,将课程实施延伸到家庭和社会。

二、分析与比较

(一)个性与共性

美国的独立战争使美国人形成了追求个人自由、尊重个人作用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思想意识,在开拓美国西部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了自立、自强和自信的人生哲学。基于美国人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精神,美国人追求的价值观可概括为:要生存,就要充分地展示你的个性和才能。美国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才能,每个人应有自己发展参照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自己潜力发挥的程度和努力的程—度。因此,美国中小学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个性发展。美国的基础教育一切从个人出发,任个性自由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批判精神,不重视严格的学术标准。而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恰恰相反,要求学生达到严格的学术标准,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中国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严谨、谦虚的学习态度,但是有许多学生在一味追求知识和卓越成绩的过程中渐渐的迷失了自我,抹杀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究其根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的教育一直保持着尊重知识和继承知识的优良传统。中国人认为,祖辈们的文化遗产是智慧的结晶,是权威和标准,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继承传统,尊重权威,达到统一的标准。中国的课堂教学很少鼓励儿童向权威知识挑战,也很少重视甚至嘲笑儿童自己提出的与众不同的问题、答案和想法,这就必然会扼杀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总而言之,中国的教育注重共性而不是个性。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和激烈竞争使美国人十分重视儿童个性中独立自主意识的养成。个人主义表达的信念和观点可归纳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人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支撑个人主义的价值是勤勉、野心,竞争精神、相信自己、自立等。可见,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地位,给人以机会表现自己,强调人的独立性。因此,在中小学阶段,美国教师特别重视儿童表现力、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培养,鼓励儿童和对自己树立信心在一定范围内做出自己的选择,重视学生主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独立的学习,因此,他们为儿童营造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儿童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然的生长,使儿童各种内在的潜能。由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统一安排和齐头并进,中国的中小学课堂强调儿童遵守纪律,听从教师的统一安排和指导,教师还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管理课堂,教化儿童。同时,中国的中小学教学几乎完全忽视了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的培养,整齐有序的、安静的课堂似乎就是好的课堂,除了教师讲授知识的声音外很少听到儿童的自由发言和提问,他们就是这样悄然的、温柔的剥夺了儿童主动表现和自主探究的机会,纪律严明的课堂在压抑儿童好动的天性的同时也扼杀了儿童创造的灵性和求知的欲望,它使儿童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承受着沉重的学业负担,苦不堪言!

(3)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中国的儒家教育思想

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文化发展的产物,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应用于教育领域,使其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美国中小学课堂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教育即生活”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生活,因此,教育的开展及教学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环境作为学习内容,把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2)“思维起源于疑难”。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遇到难题要解决,才进行思维,因此,教育过程必须建立在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固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儿童提出真正的问题,独立思考。(3)重视儿童的兴趣和个性差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都要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差异出发,打破班级制教学和学科中心主义教学的传统,主张让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自主学习,活动和探究。由此可见,美国中小学课堂的自由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美国的基础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正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于美国的基础教育一样,由于中国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同教育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就其影响而言两者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学而优则仕”虽为子夏所述.但是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平民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君子。这种教育观把学习当作是做官的途径,把学习成绩优良看作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因而学生把从政当作是自己的终极学习目的,学习成为了一种工具或手段,从此,教育的选拔功能居于首要地位。当前,尽管中国正努力通过教育改革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是却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就是阻碍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根本的因素之一。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国中小学教学追求知识传递的效率,以“灌输”和“启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原本一个个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的“小脑袋”被教育成了没有任何问题的“脑袋”。但是,美国的小孩却是学得越多,问题也越多,新颖的想法也越多,小孩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恰恰就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