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孩子的启蒙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精神文明的提高和发展,以及教育理念、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幼儿的启蒙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1]。基于启蒙教育的幼儿读物选择也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旨在使得更多、更科学、更适合幼儿启蒙的幼儿读物能够服务于幼儿教育。幼儿读物的选择对幼儿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一、基于启蒙教育的幼儿读物选择现状分析
(1) 关于幼儿启蒙读物深度的分歧。幼儿年纪尚小,知识缺乏,学习和认知能力较差,因此不少幼儿家长和教师比较倾向于选择一些通俗直白、浅显易懂、能够比较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的读物;然而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和幼儿教师更加认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幼儿不仅能够完全理解自己已经达到的阅读水平的读物,也可以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因此他们认为真正优秀有益的幼儿读物应当通过直白简单的方式,达到表现充满生活易趣的目的,简单而不平庸。
(2) 幼儿教师是否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幼儿启蒙教育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幼儿教师是否同样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的问题却达不成统一意见。在过去很长时间的传统幼儿启蒙教育工作中,大多数幼儿教师坚持“榜样效应”,选择读物往往以是否具有榜样教育意义为中心,经常忽视情节是否生动有趣、孩子是否有兴趣等问题。现如今,虽然幼儿教师对幼儿启蒙读物的看法和选择已经基本突破了以前传统幼儿教育的局限,但还有不少幼儿教师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的幼儿到底最需要什么,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停留在“教育就是给幼儿一个道理”的层面上。
二、对于基于启蒙教育的幼儿读物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1)根据幼儿的年龄、阅读水平、学习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分类。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智力水平和学习认知水平方面不尽相同,选择启蒙幼儿读物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幼儿阅读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相一致的读物。这样选择出来的读物更能发挥读物的启蒙作用[2]。
(2) 幼儿读物的选择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都应当明白,幼儿的心理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幼儿读物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幼儿目前的认知水平,但只要孩子不排斥,就可以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完成阅读,这对幼儿阅读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幼儿教师和幼儿都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幼儿教师是连接幼儿和幼儿启蒙读物的桥梁,幼儿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对幼儿启蒙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儿童文学应以儿童为中心,幼儿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把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好,使幼儿文学读物真正促进幼儿的智力和思考水平,成为幼儿的精神食粮,使幼儿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
(4)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应该图文并茂。幼儿由于年纪尚小,阅读和认知能力都很有限,所以对文字的敏感性不够,但他们却对颜色鲜艳靓丽的图画充满兴趣,图片往往生动形象,容易被儿童接受,因此,真正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图文并茂,在图片的选择上努力做到抓住孩子的眼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生动形象的基础上,传递给幼儿有关的内涵和道理。
三、总结
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人群,理应受到更多更有效的关注和帮助。幼儿的智力水平、阅读水平、认知和判断能力都相对较低,受外界事物、人物的影响很多,优秀的适合幼儿的读物可以帮助幼儿增强阅读水平、提高认知判断和学习能力,不适合的读物将会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极大的不利影响。幼儿时的启蒙教育将会对孩子以后很长时间有极大影响。把握好幼儿启蒙读物的选择,将会更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靖懿.幼儿读物的选择也应关注“深度”[J].基础教育研究,2011,8(09):143.
环境教育 幼儿启蒙教育 家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想要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环境必须从娃娃抓起。幼儿不仅生存在与他互动的小环境里,还生活在一个与他相互关联的生态环境,这些幼儿也是环境中的生命个体,想要更快更好地适应整个环境必须从幼儿时期抓起,让他们去理解周围的世界,并能很好地分析自己所处环境的一些信息。大家都是从幼儿时期过来的,也都知道幼儿时期的学习能力相当强,但又不是自发而来的学习能力,是靠周边环境支持的。幼儿时期都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生活中的任何环境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不断学习和成长,他们所处的环境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环境改变对其成长又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由此所见,环境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紧抓幼儿启蒙教育中的环境教育。
一、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1.多给幼儿鼓励与支持,引导幼儿对环境的探索
在过去,小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被那些大人冠以对错的头衔,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以致在小孩子潜意识里面就形成了一些规律,有些东西能碰但有些东西却不能动,严重阻碍了小孩子主动探索意识的发展。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对他们多一些鼓励,有什么想法能付诸行动的就自己动手,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孩子们会在自己主动探索途中逐渐了解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的。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幼儿教师不能过分限制幼儿的行为,在没有生命威胁的情况尽量不去阻止他们的行为,在他们探索途中多给一些鼓励,让他们时刻保持对环境的探索精神。
2.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对自己树立信心
成功之后的喜悦是给自己最大的鼓励,这种情绪力量可以更好的促进幼儿对学习的渴望,对自己树立信心。幼儿启蒙教育中的教师可以在不经意间为幼儿带来成功,为幼儿营造自由、和谐、宽松的活动氛围,让其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我相信幼小的心灵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开动脑筋的。成功是获取自信心和求知欲最好的催化剂,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多些成功,就多些自信心,也就能在生活中更好的发展。
3.协调幼儿的家庭关系,共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也不能忽视幼儿的家庭教育。从幼儿生活的小环境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无非就是学校和自己的家,教师应主动联系幼儿的家长,告知家长们关于学校对幼儿教育的一些具体措施,家长也有教育孩子们的责任,在幼儿成长路上,家长们应时刻紧跟学校步伐,鼓励幼儿主动探索,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也是非常关键的。家长在对待幼儿教育上应跟学校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共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为幼儿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
1.形式各样的教室环境
幼儿获取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教室里得来的,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室里的墙上饰品每天都无意识地影响着幼儿,对幼儿所形成的科学意识和其科学思维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将教室环境布置精致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将教室布置成以海洋为主题的样式,幼儿长期呆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意识地就会形成对海洋的渴望,主动探索海洋方面的知识,然后教师再对幼儿讲解一些海洋方面的知识,增进幼儿对海洋的认识,这样不经意间就增强了幼儿对海洋知识的了解。
2.朝气蓬勃的公共环境
小孩子都是朝气蓬勃的,将学校环境建设的充满活力对幼儿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幼儿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生活在校园里的,如果幼儿不喜欢学校的环境将会导致其学习兴趣下降,不想待在学校,等等。将学校建设成孩子的乐园和花园,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环境的美、生命的美,不仅能陶冶幼儿的情操还能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向幼儿展示生命的多姿多彩,可以让幼儿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在生活遇到挫折时也不缺生活下去的勇气。
3.丰富多彩的周边环境
大自然是我们大家共同打造的,将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建设的丰富多彩,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学习是要劳逸结合的,在学习的同时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亲近大自然,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接触社会,开阔幼儿的视野,扩宽其学习、生活的范围,慢慢积累经验,积极与大自然互动,时刻保持地球是我家的理念,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三、总结
总而言之,幼儿所生存的环境是变化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和控制其生存的环境,并经常为适应幼儿的成长发生改变,为幼儿创造合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增进幼儿对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为幼儿创造开放、灵活、宽松的环境,是目前环境教育的主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会杰,沃建中,张小娟,金茂芳.幼儿社会适应性与多元智能同整发展的实验研究[A].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摘 要】电子管风琴作为具有丰富音色和音响效果的键盘乐器,对小朋友的音乐启蒙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电子管风琴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优势和未来前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电子管风琴与音乐启蒙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电子管风琴;音乐启蒙教育;音乐素养;音乐体验;快乐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09-01电子管风琴作为一种新兴乐器,引入中国以来,短短几十年风靡全国。它拥有类似管风琴的三键盘,可演奏多种类型的音乐风格,也可以模仿多种乐器的音色,这对于教育特别是幼儿乃至于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是具有优势的,对于他们了解整个音乐的环境创造了一种非常大的可能性。幼儿启蒙教学坚持以兴趣为前提,让儿童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音乐学习,强调孩子对于音乐的感受,培养综合性的音乐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一、电子管风琴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幼儿期的教育(不只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能积累快乐的体验感受,但是片面追求教育成长,不断地被迫消化课程,而没有余力感受快乐,也是常见的情况。所以必须充分思考教育本来的目的,然后再考虑对幼儿更好的方法。对孩子来说,觉得快乐的状态是在与人接触中产生的,特别是与家长的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通过与家长的接触来共同感受音乐,培养对音乐的价值观及基本的态度。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以技能学习为主,而是应该使其真正能感受到音乐的快乐。键盘乐器至今已被世人认为是学习音乐基础最适宜的乐器,钢琴这一传统乐器的优势不言而喻。电子管风琴作为键盘乐器的一种,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利用其特有的种种优点而进行音感指导、和声指导、韵律指导、合奏指导等等。在乐感的培养上,能够一个人手脚并用演奏旋律与伴奏和声,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对幼儿教育而言,容易发出声音也是一大优点,但往往会对自己制造的声音、音色、音质有所疏忽。从手指灵巧型的层面来看,幼儿期要求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是很困难的。二、运用电子管风琴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优势目前,基于世界广泛运用的平均律理论而创作的音乐,是人类根据自然界的声音,将声音的美组合起来,作为人类相互沟通情感的方法。电子管风琴拥有多种音色,从幼儿期开始,作为营养源,提供富有表情的音乐语言,并加以培养,由此逐渐扩展其音乐世界。儿童期后,孩子们能将此前阶段积累下来的音乐语言,经验、知识自己加以相关性串联、发掘、想象。以过去的印象为基础,再加上自己本身的新要素,培养其他创造性。在这种创造性的行为上,孩子们能自己找到喜悦,并且积极参与。首先是音乐的体验,让小朋友们在教室里聆听不同风格的曲目,从而使小朋友对音乐及电子管风琴本身产生兴趣,享受音乐的本质,引导小朋友用心的听音和音色,能够判断所听之间的质感,听了之后能够产生共鸣,然后慢慢地哼唱出旋律,接着让小朋友在键盘上演奏。对幼儿来说,歌唱可以说是把握乐曲表现最适合的方法,因此,在键盘演奏上,较困难的强弱表现或微妙的音乐表现等都可以充分的体验到。以弹奏为前提的歌唱指导,其目的是要将所唱的能弹奏出来。所以唱和弹应当美妙的结合起来,增强小朋友的乐感及乐曲的处理方式。对幼儿来说,应该是以享受音乐为优先,在听唱弹的体验中用眼睛确认已经充分体会的乐曲,应该作为幼儿课程的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用眼睛确认的作业必须能唤起对乐谱的兴趣,让小朋友们有兴趣去认识音乐表现在乐谱上究竟如何表示。最后是创造,在这一步骤,更加完美地体现出了电子管风琴的优势。完成之前的四个步骤的音乐体验,接下来就要引导小朋友能够表达想要在这里弹,想要听这里的积极意见,这种生动活泼的自我表现欲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胚芽。三、电子管风琴与音乐启蒙教育的未来前景电子管风琴作为近十几年才在国内发展起来的专业,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在启蒙音乐教育这条道路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与启蒙音乐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启蒙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发掘出小朋友更多的音乐天赋,需结合孩子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用电子管风琴的独特魅力,使孩子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音乐教育界对电子管风琴的认同,对未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及演奏形式的渴望和向往,为电子管风琴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从事音乐教育的学者们都期待有更新的教育模式的出现,期待电子时代的到来,也使我们相信,国家的富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身的改善,将给电子管风琴带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发展空间。在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上,越来越多的机构提出让孩子爱上音乐,体验音乐的美的模式,也逐渐发掘出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天赋。所以不管是对电子管风琴的发展还是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未来亦或者是两者的结合来说,都将是灿烂辉煌的明天。参考文献:[1]朱磊.中国双排键电子琴发展与前景展望[J].乐器,2002,(8):76.[2]关于双排键电子琴的几个问题――朱磊短访[J],视听艺术,2000(6).作者简介:朱 波(197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子管风琴教学与演奏。
我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事业,一直在寻找和摸索一套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如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才能使孩子们拓展思维,灵活运用数学,使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
一、教师必须明确教育对象
我们不能用一般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幼儿阶段孩子的数学知识积淀几近空白,这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去教孩子逻辑的数学知识,首先要通过简单的数学思维,带孩子认识数学,认识身边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包含数量关系、图形关系、空间关系等,引导幼儿对数学的奥秘产生兴趣,让孩子内心产生动力去学习数学知识。老师要关注幼儿,获得孩子的学习兴趣点,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采用激励及诱惑方式进行教学
在心理学上教育儿童时有一个原则,要漠视负向行为,鼓励正向行为,如果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可以暂时转移其注意力,等负向情绪消失后继续教学,切不可批评责备,否则会使幼儿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要理解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有耐心地去和孩子沟通,在孩子成功理解一些知识时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孩子的努力成果,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好的,建立起孩子的学习信心,这点对孩子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心理学上,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他们通过游戏来接触我们的世界,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与法则,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来锻炼幼儿的数学能力,在互联网上有一些关于数学的小游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生动的画面以及过关的奖励,让孩子们对这种方式易于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与孩子们做一些数学游戏,比如 :
小猫钓鱼
目的 :
(1)训练幼儿点数的能力以及知道在 1 的基础上添上 1是 2,再添上 1 是 3,再添上 1 是 4 ;
(2)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
内容 :
(1)家长先要准备小猫钓鱼的玩具一套。
(2)家长告诉幼儿。你今天扮演小猫,看看你能钓多少条鱼?幼儿拿起钓竿开始钓鱼(这种玩具是一直转动的,而且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可以锻炼幼儿),当幼儿钓到一条时,家长就问钓到几条?幼儿会回答1条。当幼儿再钓到一条鱼时,家长说一条与再添上一条鱼是几条?幼儿回答2 条。钓到第三条时引导幼儿说出2 条鱼再添上一条鱼是 3 条鱼,当幼儿钓到第四条鱼时,家长问幼儿 :一共钓了几条鱼?并且让幼儿仔细数钓到鱼的数量,说出总数,3 条鱼加上 1 条鱼是 4 条鱼。
扔扣子(适合 4~5 岁幼儿)
目的 :使幼儿加深对数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 :一些扣子(5~20 个)、1 个硬纸盒子、1 根标准尺或有黏胶的带子。
玩法 :把准备好的盒子放在一个空白的区域,老师指定孩子的站立方位,用绳子或划线与盒子留出适当距离,老师先做一次演示,之后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范围内将扣子投向罐子,每人限投 10 个扣子,投完后让孩子去数几个投进,几个没有投进,投进的代表所得成绩。这样做可以在孩子竞争心理的激发下深刻地理解数量关系。
三、根据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模式
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教育模式,我们需要与每个孩子充分接触,了解其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孩子们的天赋,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难易程度,如果发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可以对其进行培养,适当提高教学的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将孩子们的潜力尽可能激发出来。
四、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曾提出的“幼儿园活动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等观点的引领下,我们以科学启蒙教育为主线,利用大自然、大社会中的事物与现象,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以趣味性、整合性、开放性为原则多形式、多途径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探学科学知识的欲望。
我们努力挖掘幼儿身边的科学资源―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在游戏中探究科学、在广阔的自然中感受科学,不断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与知识。同时,积极吸纳家长参与,家园共同协作培养幼儿浓厚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挖掘与利用周围蕴涵科学教育价值的资源,创设丰富、适宜的幼儿科学教育环境,使幼儿科学教育的原则及策略更具有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立足本园调查分析找问题
1.问题的发现
孩子的问题:虽然孩子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农村孩子的游戏已逐渐从泥土地向水泥地过渡:从满目遍野的野花小草向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发展;从捉谜藏、堆草人向电视、电脑进化,失去了直接与田野接触的机会。现在的孩子不认识禾苗,普遍分不清麦苗和小草,体验不到挖番薯、捉泥鳅的快乐。但孩子却非常向往农村那绿色的田野、广阔的操场、可爱的小鸡小鸭……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教育素材,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让孩子们投身到泥土的芳香中、融入到大自然的野趣中,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作用。
家长的问题:我们是一所城乡结合幼儿园,虽然我们的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很快,已基本城市化,但许多家长的意识还跟不上城市的节奏,存在着只重视知识技能,一味强调艺术教育和智力开发的误区。60%―70%的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教育就是幼儿园的事,与家长无关:70%以上的家长认为,教育就应该在学校进行,教育内容就书本上,认为科学教育是高不可攀的深奥知识,因而忽视科学教育、忽视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的保护,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对大自然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熟视无睹,对孩子的需要、渴求视而不见。
老师的问题:幼儿科学教育的最重要的方法是让儿童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去挖掘答案。但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实践中,幼儿的需要、兴趣以及发展和学习的特点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们往往追求自己制定的、未必适宜的目标而不顾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当幼儿的直接经验不足,还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概括时,老师不是去扩展孩子的经验,而是凭空变换各种提问方式“引导”孩子总结或死记硬背―这说明教师只是把目标刻在心里而没有把孩子装在心里,不知道孩子喜欢探索什么、不了解孩子能探索什么、不会指导孩子如何探索。科学教育过分偏重知识性内容、偏重认知目标,忽略幼儿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
2.认识的统一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组织全园教师进行学习,深刻领会“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纲要》指出,科学素养应当包含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以及科学行为和习惯等诸多方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其中,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对幼儿来讲,就是要富有好奇心,勇于探究,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热爱科学与大自然等。
因此,我们的科学教育应培养幼儿对“身边的科学”广泛、持久的兴趣,使幼儿主动的探索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就是使幼儿学会学习,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
3.观念的更新
我园属于乡镇中心幼儿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逐渐形成,我们的老师常常忽视身边可贵的自然资源而热哀于追求城市现代化教育;还有的老师常感叹没有合适的科学课程,没有丰富的教具学具,没有专业的仪器仪表,没有高科技的设备,觉得难以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觉得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让老师们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资源观和价值观。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才会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在实践中,教师们也逐渐感悟到利用乡土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可行性―我们的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对农村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比较熟悉。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最感兴趣的学习,而且利用幼儿熟悉的身边事物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还有益于幼儿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我们幼儿园为此开辟各种渠道让教师通过参观、学习和研讨等途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思想重视了,行动落实就有了保障。
(二)环境切入潜移默化显特色
幼儿的认知具有直观性特点,环境则为他们的认知提供直观的物质基础和依托。科学教育活动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则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幼儿关心环境、观察环境、主动与环境互动的情趣和良好习惯,引发幼儿主动产生探索环境科学现象的行为。
1.用农味环境凸显特色
幼儿科学教育是以观察感知为基本手段。丰富多彩而又新异多变的环境会引导幼儿注意环境、关心环境,对环境中的种种科学现象产生兴趣,从而萌生爱科学的情感。因此,我们精心设计,整体布局,高质量的优化幼儿园环境。
首先是让盎然绿意围绕整个幼儿园:我们的空场地绿草如茵、我们的进园长廊绿树成荫、我们的教室阳台前绿篱成行、我们的小池塘绿意泛舟、我们的种植园地更是郁郁葱葱―让走进幼儿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沉浸在大自然的一抹翠绿中。
其次是以走廊环境点缀幼儿园:门廊里陈列着农家的各种物品、用具、谷仓以及各种农具;教学楼的墙壁上有生动活泼的墙饰―一楼墙壁上是田里爬的虫子、河里游的小鱼、地上走的家畜,二楼墙壁上是田里长的粮食蔬菜、果园里的水果,三楼墙壁上是庄稼的害虫和益虫、动物朋友;主题墙和区域的创设都是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如:用成熟的果实、农作物的种子、蔬菜、萝卜、稻草、麦秸等材料制作的“世博园”、“农家小院”、“海豚之家”、“博物馆”、“好朋友”、“美丽的幼儿园”等等;展示栏里,孩子们和家长用红豆、蚕豆、白瓜子、贝壳、菜籽、花生粘贴了了“快乐小屋”、“雪人之舞”、“中国馆”等。这样,走廊则成为孩子们新发现的场所,当孩子和爸爸、妈妈手牵手走上楼梯,首先会被楼道墙壁上最显眼的主题网络图所吸引,一个个分支网络图,记载了我们这个
课题的实施过程,一个个教学活动的落实开展,充实和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在每个班级的教室外走廊,贴满了我们孩子们探索主题、发现奥秘的照片,这些照片是我园组织幼儿开展一系列科学活动的缩影,照片记录下的是孩子们亲历科学时各种丰富的表情,或惊讶、或高兴、或疑惑……每一层的走廊上的多元风景吧,这些都是教师和孩子们用聪颖与巧手,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布置的墙面,在亲自参与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提升了审美情趣,为我园逐渐摸索出的一个开放的园本课程建构搭建了展示的舞台。
2.让主题环境融于活动
在经过实地考察和探讨,我园积累出一批有质量的主题活动方案和个案建构。
与主题实施相关的环境创设在园所大厅、各班教室中悄悄呈现。例如,一捆捆的稻草在区域活动中由幼儿分组搭建好玩的稻草人:一根根带苞的玉米秸搭成的房子成了孩子们捉迷藏、游戏的好场所;农村特有的剌剌的苍耳则成了孩子们的作画用具,小朋友为苍耳穿上了鲜艳的衣服,一幅幅活泼生动的苍耳拼扎画,就成了我们幼儿橱窗里的亮丽风景。
主题活动“我们的农田”被划分为“辛勤耕作的农民”、“田间的动物朋友”、“播撤汗水的农作物”和“丰富美味的蔬果”四大块内容。主题教学活动“农家乐”也分成了“快乐劳动”、“阳光牧场”、“农家踏青”和“快乐农场”四周安排。随着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每个班级的教师和小朋友都动起来了―中二班布置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主题墙“田间的动物朋友”―用蓝色塑料袋做成飘动的水草,用卷筒纸心和稻草配合起来给牛做围栏,用报纸和挂历纸做成了立体的鹅卵石。这点点滴滴都凝聚了师幼的智慧和心血,收到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中四班把“丰富美味的蔬果”又细致地划分为“农夫果园”、“五彩瓜地”、“阳光菜园”―用报纸制作了果树的树干和树枝,用五彩的画笔绘出了神奇的西瓜和苹果,用橡皮泥罐里面的模子拼贴成了美丽的花朵,用丝带弯弯绕绕做成了瓜地的围栏,多么好的创意、多么巧的构思:中三班的孩子们则利用旧报纸、广告纸、泡沫等材料,制作了“番茄”、“苹果”等,布置成了一片立体又美观的“美味蔬果区”:中一班的孩子们用黑色和白色的碎布做了一头很大的“奶牛”,又用废旧的果奶瓶做成了牛奶瓶,布置成了“阳光牧场”区域。孩子们对于自己布置的环境非常喜欢,在参观时充满了创作的喜悦和成功感。这些创设与主题脉络紧紧相连,同时也是装饰幼儿园环境的上乘之作。在环境与教学的互动中,两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它体现了丰厚的教育价值,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3.让乡土材料巧妙变身
乡土材料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广泛的。材料虽然是无声的,但是通过教师有意识搜集、筛选、思考,投放的材料所呈现的巧妙、多元能吸引幼儿的目光,引发幼儿的探索,使材料成为会说话的“活材料”。比如:稻草、麦秸、竹子、石头等这类材料的搜集便利,随取随用,在幼儿与熟悉、亲切的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易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生活中,很多乡土材料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对这类材料的使用要符合节气、时机,在恰当的时候添加到相应的主题活动大框架中,比如,在秋天丰收的季节,我们带着孩子们到农田中搜集各种果实和种子,于是我们的“种子总动员”环境展示中,有关于各种种子的生长、收获、保存的知识,利用种子、果实制作的作品七彩纷呈。各种具有季节特点的材料的充实,使主题开展得实在而有内涵,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提升。随着四季的交替,自然界会无私的向孩子们奉献特有的礼物,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给幼儿以“活”的知识教育,让“农”味常驻我园。
4.在区角实践中累积素养
我园在园舍的空地上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地。在种植区里竖上各班级的标志牌,大家在各自的园地里种上了蔬菜或其他农作物。如:中班的孩子种的是萝卜,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种萝卜―给萝卜浇水―给萝卜除草―拔萝卜,大家边观察边记录着萝卜的生长变化,掌握了种植萝卜的方法,积累了种植经验;大班的孩子种的是番薯,大家从种番薯―给番薯施肥―给番薯除草―挖番薯,全程跟踪观察记录,孩子们还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自编成了“番薯成长记”绘本,放在班级阅读区里,与同伴自由交流。这些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不同植物的种植、生长过程,也体验了播种的艰辛,收获的快乐。
我们在每个班设置了“自然角”,孩子们可以进行多种种植探究活动。如:大班孩子为了了解在土、沙、石子和水的四种材料中哪种使大蒜长得快?创设了“它们在哪儿长得快?”的种植探究活动,孩子们每天给大蒜浇水,观察其变化。最后发现:在泥土地里大蒜长得又高又大、多给这些植物晒太阳它们才会长的壮实。教师们通过一个个问题使孩子们的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引领孩子们一步步获得有意义的知识经验,这些富有创意的自然角便成了孩子们探索的乐园、交流的平台。
我们在每个班级都创建了科学发现区,投放可供孩子探究的玩具和材料,让孩子们玩“会变的颜色”、“奇怪的光”等游戏,并提供适合幼儿亲自操作、亲自感知的“电路连接”、“光的折射”、“量的守恒”、“齿轮的奥秘”、“磁铁小火车”、“磁铁的穿透性”“力的传导”、“小天平”等科学小实验装置和用具,让幼儿在预备好的环境中,进行各种有趣的、粗浅的科学小实验,拓宽了幼儿吸取科学知识的范围,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了幼儿热爱科学的态度。
(三)利用资源挖掘科学教育新载体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
“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如何挖掘和有效利用这些农村幼儿身边熟悉的乡土资源,使它们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成为我们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源头?这是我课题组教师共同思考、探讨和研究的根本。
1.利用自然资源
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走进自然,与动植物自然现象交朋友,用亲身的体验感受科学的无处不在,这远比图片、甚至电脑课件生动得多。例如:我们在理解故事“变色龙”时,发动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及生活习惯。夏季,我们让家长带幼儿去河边、池塘观察青蛙、壁虎等小动物,看青蛙是怎样“跳到草丛中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看壁虎怎么甩着尾巴在墙壁间飞檐走壁,我们带幼儿到草丛捉蚂蚱、抓蝴蝶,以体验它们如何用“保护色”躲避敌人:农村家庭中很容易收集到各类种子,如白扁豆、南瓜籽、黄豆、芝麻等,这些形状各异、色彩繁多的种子,引起了幼儿的强烈兴趣,我们把这些种子放在活动区里供幼儿观察、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饶有兴趣地把自己观察到的画在记录纸上,他们惊奇地发现,各种种子的形状、颜色、纹理都是不一样的,他们还知道了一些种子的许多
用途,如美味的豆浆是用黄豆做的、芝麻可以做成各类好吃的食品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认识叶子”、
“花与果实”这样动态的活动贯穿于一年四季当中;在“认识叶子”系列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观察认识不同树种的叶子,在不同季节采摘、收集同一棵树的叶子。在春夏“采摘”、秋季“拾叶”、冬季“寻叶”的观察收集过程中,体验四季的不同。
农村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从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土生土长的教育资源,利用当地特产和自然物品做玩教具,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达到科学启蒙的教育目标。
2.利用环境资源
我们幼儿园周围随处可见的泥土、沙子、石头都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材料、成为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素材。孩子们会用小树枝、小木棍搭桥,用小石头垒灶,就连捡几根干草、几片菜叶也会玩上老半天,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幼儿就能进一步感知身边这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并产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有一次教师带幼儿在园门口散步时,忽然有幼儿发现路边的一堆乱石的石缝里长出了一棵草――为什么石头里会长草?教师有意进行引导,让幼儿再找一找哪些地方不会长草,通过探究,孩子们明白了沙子、石头、砖头上长不出草,而只有阳光照得到的泥地上才能够长出草来;然后教师再让孩子找为什么这个石头丛中会长出一棵草,孩子们东翻西找终于发现石头间有一个细小的缝隙,小草就从这缝隙中穿透而出;接下来教师和孩子一起寻根究底:小草的根在哪里?它为什么能穿透石块?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后孩子们知道了“小草大力士”的故事。
我们还把许多农作物、农产品、自然材料充实到区角活动中,创设低耗高效的乡土化活动区,如幼儿利用麦杆、稻草编扎“稻草人”,搓草绳;用番薯藤制作“项链”、“手镯”;用黄豆、蚕豆、土豆、芋艿等农产品拼插成各种动物形象;用南瓜雕刻……这些农村自然环境中丰富的、开放的乡土资源,都成为我们科学启蒙教育中的明星。
3.利用社区资源
我们的幼儿园就建在小区中,社区里的公共设施如各种店铺、银行、菜场、书报亭、超市等也是值得开发与利用的物质资源。社区里的分类垃圾桶的使用调查让孩子们懂得了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哪些垃圾不可以回收,让幼儿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处处可以体验到科学进步带来的便利。
4.利用家长资源
我们努力激发家长的教育需求,发动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比如:我们在进行大班科学主题活动“汽车”时就充分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在送幼儿来园的路上与幼儿一起观察、讨论汽车,从而引发关于汽车和汽车尾气等的一系列科学问题探究。这样的随机教育让幼儿切身接触科学和社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也让幼儿在家庭的配合中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
(四)尝试教学探索科学教育新模式
在以往的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我们一般都采用教师提问、讲解,幼儿逐一回答,然后得出这一事物的结论。在课题实施当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们孩子的新模式。
1.在体验中激发科学兴趣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个性特点之一,因此,带领幼儿观察农村自然现象时要不断启发他们多问为什么。如春天,带领幼儿涉足美丽的春野,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一发现一思考:“为什么有的花是红的,有的花是白的?”、“为什么蜜蜂只停在花上,而不停在茎叶上……。在不断的“质疑―存疑―释疑”过程中激发他们探求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在种植园地里种植时,让孩子们一起帮忙翻土、捡石块、锄草、浇水等,收获时让孩子们一起拔萝卜、摘青菜、摘豆子……,幼儿在种植与护理这些植物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探究感受到植物有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不同的花和果实等,这样,孩子们可以亲眼看看种子是怎样发芽、长大的,培养了他们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
2.在发现中培养科学精神
“发现学习”是幼儿用自己的智慧思考问题,通过观察、探索和反复操作推陈出新的。创设发现学习的环境―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发现学习的基础,而良好精神环境则是幼儿发挥智慧的前提。为此教师应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当中去,在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师让幼儿自由观察蚯蚓,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蚯蚓的头是一端?蚯蚓的身体软软的怎么会钻到泥土下面呢?蚯蚓的身体切断了为什么还能活着?”对此,我们老师应与幼儿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孩子们在发现探索中知道所以然,从而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其探索科学的精神。
3.在探索中学习科学方法
科学教育活动所蕴涵的价值不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的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创新的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如:幼儿在玩“沉与浮”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能力较弱的孩子拿着多种性质的材料在水中漫无目的地玩,自己自由地实验、寻找答案;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教师除了提供沉浮材料,还提供纸和笔,引导他们边做实验边做实验记录;能力更强的孩子不但做沉浮实验、系列记录,而且要尝试让沉的材料浮起来,浮的材料沉下去,并且由沉浮实验联想到生活中运用到沉浮的科学方法,并能将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伴或就一个观察到的问题在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可以说,幼儿在不同的科学活动中增强了自信心和科学的意识,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正确的科学探索方法。
4.在尝试中形成科学态度
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是让教学对象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在过去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一般都采用教师提问、讲解,幼儿逐一回答,然后得出这一事物的结论。尽管有的时候也让幼儿实验或动手操作,但这种实验或操作也是在教师的严格操作下,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幼儿只是老师的执行者,而不是活动的主体,“体验一发现一探索一尝试”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这是实施新课程的新抓手,为孩子的探索、发现和自主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
(五)轻松学习启迪科学学习的兴趣
在农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积极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快乐“玩”科学。
1.走进自然,童心探科学
在春暖花开的春天、在落叶飞舞的秋天中我们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用大自然这个活教材探索科学的奥秘,积累科学经验,萌发初步的科学意识。如春天到了,我们带领孩子去寻找春天的颜色―绿油油的麦苗、黄澄澄的油菜花、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尽在我们的身边;秋天树叶飘零,带着孩子们去踏叶拾秋,制作“秋天的童话”,来到田野观察金灿灿的稻谷,体验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帮农民伯伯拾稻穗,感受劳动的快乐。幼儿的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带幼儿走向大自然,不仅让幼儿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
与真实接触,而且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体验、去思考、去获得知识与初步的科学经验。
2.挖掘资源,童趣玩科学
幼儿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身边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教育源,只要注重引导、善于发现,我们就能捕捉教育契机,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如,中秋节到了,孩子们吃月饼时,由圆的月饼联系圆的月亮,我们组织了“中秋月圆”主题活动,让孩子观察月亮由圆变缺、由缺变圆的天象变化规律;户外活动时,我们带幼儿观察天气和自然现象的一些变化,如蜻蜒低飞、蚂蚁搬家、鱼儿翻动等,引导幼儿去观察,让幼儿去发现问题,而教师就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进行科普知识的点拨、引导,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玩沙的游戏中,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玩沙工具。有:铲、漏斗、小桶、勺子、印章、水,让幼儿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建筑和造型,还事先把一些有趣的玩具埋在沙丘里,如:蟹、虾、小鱼、贝壳、小海螺等,鼓励幼儿去挖掘、寻找,看谁找得又多又快,这样幼儿通过在千变万化的玩沙游戏中掌握了沙的特性;在玩滚球的游戏中,让幼儿把球在地面上滚、在滑梯上滚、在小土坡上滚,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去掌握速度与阻力的关系。
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孩子们既玩得高兴学得轻松,又启迪智慧,锻炼能力。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大自然声、形、色的感知和想象,从游戏中还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关怀生命与环境,还有助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3.融于生活,童真知科学
对幼儿施行科学教育,必须重视从幼儿一日活动中挖掘出有利的因素,让幼儿进行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如,幼儿问老师:
“雨水可以喝吗?”那么,就雨水究竟是不是干净的这个问题不予以直接回答,可以组织幼儿做个实验――在雨天里,让幼儿用干净的碗盛一碗雨水,然后,将水倒入盖有清洁纱布的搪瓷碗内,这时就可以发现沙布上有许多杂质―利用科学实验说明“雨水并不干净”。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用科学方法认识事物的习惯;又如,幼儿争论“影子是怎么形成的”,教师就以“踩影子”、
“手影”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懂得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的现象等等。这些经验不是成人仅用语言告知或坐在教室里幼儿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他们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分析、思考,才能将其内化成个人经验,也才会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二、研究成效
我园通过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教改的提高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对农村幼儿园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推广价值。
(一)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孩子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去感知自然、亲近自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如:孩子们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班级的自然角、种植园地、养殖角给区内的植物浇水、晒太阳,给动物们喂食,还能主动地、认真地做好观察记录―自然角成了孩子们讨论的中心,也成了孩子们科学启蒙的发源地。
科学教育活动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活泼、大方、乐意交往,善于合作等终身受益的个性品质;他们获得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等终身有益的学习品质:他们获得了对生活、对学习、对社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构建完美人格的基石。当然,在活动中,幼儿也会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但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一旦战胜了困难、获得了成功,便会孕育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并成为下一次探索的动力。
科学教育活动有利于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如幼儿对某些自然现象、对某些动物有恐惧行心理,这是由于缺乏对这些现象和动物的认识接触,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对自然界、对动物有了粗浅的认识,这样可以减少其恐惧感,增强自信心。
科学活动也为幼儿提供了与教师、与同伴相互交往的机会。幼儿与教师、同伴一起观察、操作、思考,幼儿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协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无疑有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本课题研究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课题研究的二年中,我们通过派课题组教师参加市级区级培训、组织外出观摩学习活动、吸纳姐妹园的先进教育理念,使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和科学教育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设计科学活动方案、设计优质课等活动,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教师撰写论文、报告、案例,使教师的总结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实践不断创新,理论素养、科研水平、反思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形成了园本化课程的雏形
通过科学教育活动的课题研究,我园积累了一批优秀案例、科学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材料设计的方案等,初步形成了科学启蒙教育园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四)手石宽了家园合作的渠道
课题刚开始的时候,家长们向老师抱怨:今天要我们带秧苗,明天要我们带种子,后天又要带稻草、做科学小制作,幼儿园到底在教孩子们些什么?―针对家长们的困惑,我们及时的调整计划,向家长们介绍我们的课题及课题研究的内容,并把家长请进我们的课堂介绍与课题相关的活动,带家长参观我们的种植园地、养殖角,让家长参与我们的科学活动等,让家长们进一步地关注我们的教育目标的设计、教育策略的实施以及在研究的过程中是如何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的。这样,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特色活动中来,形成家园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局面。
三、反思中展望
1.鉴于我们的教师对科学本质的了解、对科学现象的解读能力还比较欠缺,而科学启蒙教育的内在规律对幼教师资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生活中科学现象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幼儿可接受的科学教育活动、如何让科学启蒙教育在一日活动中的有机渗透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也是我们探索科学启蒙教育之路的动力。
2.在探索主题背景的科学区域材料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与主题有关的材料而忽略了许多有价值的非主题材料,那么,如何体现科学发现室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科学发现室的环境如何创设、环境创设的多元开放应所涉及的范围等,这也是该研究需要延伸的、内容。
3.利用历史人文景观,丰富本土科学活动,拓宽科学教育的途径。庄市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在充分挖掘自然社会资源外,如何把历史人文景观有效导入,让本土性科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得到了集中发挥与体现,再次拓宽科学启蒙教育的途径,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4.要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尝试更多元化活动中的研究,如在跨学科领域的艺术教育活动、语言活动、数学活动、社会综合活动中积极寻找渗透各领域的幼儿本土化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途径,以达到科学教育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徐子煜.幼儿科技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摘要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生活,点燃幼儿科学探究之火,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精神,为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点燃 幼儿科学探究 生活 探究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它包含了三方面的意思: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目标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探究活动应利用幼儿生活;应提供条件让幼儿喜欢探究,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感知是幼儿认识的来源,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才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生活,点燃幼儿科学探究之火,捕捉科学启蒙教育的契机,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激发幼儿不断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精神,为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一、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就是要让幼儿会看,会观察。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我们有责任在生活中解放幼儿的眼睛,帮助幼儿把眼睛擦得更亮,获得敏锐的观察力。
自然角里,由于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观察的目的性差,虽然师生一起将剪了叶子的萝卜、葱分别种在水和泥土里,可是当葱和萝卜长出叶子时幼儿还丝毫未察觉小植物发生的变化。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如“叶子会长出来吗?”用照片记录的形式让孩子观察叶子的生长变化;“它们要喝水吗?”用照片和标记的方式让幼儿观察比较前后时间段里瓶中水的变化,从而了解植物也要喝水的秘密……经过一段时间的有目的观察,幼儿对自然角植物的主动关注多了。观察力强了,科学探究的兴趣也随之浓了。自然区隐藏着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使自然角成为孩子科学探究的乐园。
二、呵护幼儿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探索的动力。正如杜威本人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要精心呵护孩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使幼儿永远保持科学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阳阳从农村爷爷奶奶家里带来蚕宝宝进行饲养,班级里关于蚕宝宝的话题顿时成为讨论热点。他们有时三三两两的在一起嘀嘀咕咕,有时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蚕宝宝有爸爸妈妈吗?”“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它长大了是什么样的?”“丝绸怎么会是它变的?”……更多的时候则在触摸、尝试、喂养的过程中进行一次次的研究和探索,以求得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解释和答案。我们围绕幼儿的问题及时生成了“蚕宝宝喜欢吃什么?”“蚕宝宝在茧子里会闷死吗?”等活动,让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观察、探究和等待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好奇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原动力,不仅提高幼儿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更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好奇心成为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三、解放幼儿探究的双手
“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努力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在与具体丰富的科学材料的互动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自觉、自主地去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同时要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幼儿在科学探究的操作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幼儿在各种认知冲突中,逐步树立敢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主题活动《送你一把伞》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在认识降落伞的活动中萌发了制作降落伞的兴趣,于是在讨论制作方法和收集合适材料的基础上人人都尝试起来,很快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先行完成,动作慢,能力弱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勉强完成。可是在组织放飞降落伞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的伞面打不开,有的线缠绕在了一起,有的下降的速度太快……在鼓励幼儿改进的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寻找问题的原因,自己动手改变伞面、绳子的长度、重物的选择,并多次尝试- 改进- 再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放开幼儿的手脚,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自己获得信息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放飞科学想象的翅膀
有想象才有创新,有想象才有探究的方向。大自然中丰富的物种,生活中奇异的现象无不刺激幼儿产生种种猜测,激发幼儿无穷的想象,从而引发幼儿探究创造的冲动。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大胆想象,引领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
户外活动时,经常有三五成群的孩子趴在地上被蚂蚁忙忙碌碌爬来爬去的样子所吸引,随即引发了幼儿探究的热情,孩子们对“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的家在哪里”“蚂蚁的家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作了种种猜测,然后用记录纸记录了多种猜测的食物,并用收集来的各种食物用实验来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了解蚂蚁的饮食特点。当探究蚂蚁家内部结构的问题遇到阻碍时,孩子们通过查资料、大胆地用绘画的形式画出他们想象中的蚂蚁的家,弯弯曲曲、四通八达,有分工不同的蚁后、蚁王等,虽然想象的家与真实的有些差距,但这是孩子们探究的结果,正是幼儿的大胆想象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孩子在科学的教育活动中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这是生活给予孩子的礼物。
五、扩大科学探究的空间
【关键词】儿童诗歌 教育教学 方法 策略 探索
儿童诗歌是指适用于儿童听赏、吟诵和阅读的诗歌的总称。它与儿歌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儿歌通过比较简单、易懂,且较为直接的表现主题思想。儿童诗歌则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主题思想,内涵深刻、含蓄。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学阶段读诗是主要的内容,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唐诗三百首》等。近来年,在儿童启蒙教育阶段,诵读诗歌也开始盛行。研究表明,诵读儿童诗歌有利于培养儿童思想情操,发展儿童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审美意识,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对儿童诗歌的教育在传承千年古文化的同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通过调研发现,在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中,很多的停留在对诗歌本身记忆和诵读水平。儿童虽然记忆住了诗词,但是不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那么这种教育方法根本无法有效的起到发展儿童能力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儿童诗歌的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活动中关键的问题之一。
针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来说,如果把传授儿童诗歌作为培养儿童的知识、能力、文化和学问是欠妥的。应把诗歌中本质的元素---艺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通过儿童诗歌的教育,重点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儿童诗歌的教学应体现综合艺术课程的形式
在早期,叶嘉莹就提出要通过一边游戏,一边唱歌的形式学习儿童诗歌,用一种简单、容易学、容易懂的唱歌游戏的方式来传授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教育应结合儿童这一个年龄阶段的本能需要和兴趣,不能因为儿童智力的开发而扼杀儿童的活泼的天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要将诗歌与生活、诗歌与情感、诗歌与文化、诗歌与科学相融合,体现出综合、愉悦、创造 、人文等特点,通过说、唱、跳、妆、演,让孩子们充分地理解诗歌的艺术内涵,脱离了死记硬背枯燥的学习方式,迎合了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同时,儿童诗歌教育游戏中,让他们自我探索,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环境,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和心灵,能从生活中享受到童诗的乐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儿童诗歌教学的趣味性
在多媒体教育教学中,可以融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把诗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把它转化成活动性、趣味性、直观性的呈现出来,通过动态的,新鲜的感觉吸引,克服了孩子们注意力时间短的问题,经过听觉、视觉的协作,将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咏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白鹅的录像、Flas,PPT幻灯片、音乐等元素,从听着歌曲《咏鹅》展开,到欣赏和听着歌曲表现各个动作,了解鹅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同时,也可组织孩子对鹅的动作进行模仿,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们深入到《咏鹅》的意境中。
三、将区域活动与儿童诗歌教学相结合
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不断的对语言运用中得到发展起来的,在儿童教育中,我们应将儿童诗歌的语言教学内容,通过区域活动,创设一个让孩子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且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增加“儿童诗歌诵读”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的儿童诗歌中,三五一群,五四一伙的进行诗歌的自己欣赏、表演和绘画。在区域活动中,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通过多样的形式得到积极大胆的表现。
四、在儿童诗歌教学中融入角色扮演和绘画方式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融入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可以角色扮演,绘画方式作为儿童诗歌教育的切入点。比如在古诗《回乡偶书》的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老爷爷、儿童来直观的体现诗歌的意境和背境。在《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绘出一幅的精美的图画,让孩子们欣赏十个数字的优美,十个数字的巧妙之处,来理解诗歌内涵。在《勤学》、《凉州词》、《相思》等儿童诗歌都可以融入这些元素。当然,这些教学方式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并应结合具体的诗歌采用更加简单、易操作的教学方式。
五、通过环境布置来营造儿童诗歌的教学氛围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儿童在诗歌学习中表现机会。好的教学环境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创设“古诗与画”、“我为古诗配画”、“我来画古诗”等墙体装饰和环境布置,让儿童在诗歌的欣赏中,借助周边环境,直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比如在诗歌《摇篮》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大树和泥土材料来构建摇篮的环境,利用大海、天空、泥土等材料来绘制摇篮的壁画;并结合教学挂图、底版和小卡片等材料,以画画、摆图的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在配上亲切的口吻将孩子带到诗歌的意境中。
六、在儿童诗歌的教育中应注重软环境的营造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不但讲究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也应融入良好的教学软环境。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点,师生关系的融洽点也就是要营造师生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尊重,充满鼓励且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幼儿之间合作点通过相互交换作品、相互沟通、相互模仿的方式,构建幼儿之间相互沟通协助的氛围。家园配合的默契点是通过“家长会”、“文学沙龙”和“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对儿童诗歌的教育中,让家长在家里面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教师素质的提升点是指要提高教师的文学底蕴和诗歌的教学能力,同时结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节诗歌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教学中,应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展开,以内容、形式、方法丰富的载体,让幼儿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纯洁的阶段,接受到经典诗歌的教育,向他们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优点,培养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发展儿童的情趣,使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参考文献:
[1]牛玲.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探索和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3,(6).
[2]刘芳,腾守尧.儿童唐诗教育:回归艺术与养护灵性[J].学期教育研究,2013,(1).
关键词:以事明理;物质财富;辨别善恶
世上很少有人自责对孩子爱的太多。父母者大都尽其所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无以复加的爱,却淡忘了对其进行关爱本身的教育,忘了教孩子爱别人,致使许多孩子唯我独尊、为我独用,稍不加如意就发脾气、动手打人、拿动物出气,更有甚者将自己的父母、伙伴杀死来解除心烦。为了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必须从小对其进行爱的教育。
1. “爱的教育”缺失的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对爱本身的教育重视不够。包括家长对孩子或溺爱或放任不管;学校重视学习成绩、忽视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还存在爱心遭冷遇的现象等因素。
2. “爱的教育”的策略
2.1、充分发挥“家庭是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的作用
《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未来,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的大事,要将爱的教育在家庭中贯穿始终,这样才能使孩子在爱的滋润中接受并播撒爱。
(1)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理智的爱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安全、愉快的家庭氛围,是让孩子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娇惯孩子,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手让他为父母做一些事情,在他遇到困难时提供及时的帮助,而不是完全的替代。父母应给孩子以充分的爱,切不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和非爱性掠夺,那样,孩子很容易形成利己主义,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
(2)父母要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可以从关心家庭成员开始,逐步过渡到关心他人和社会。例如双日父母带孩子去看望爷爷奶奶,为老人买可口的食物,和老人一起聊天逛街;参与慈善捐款;去动物园喂小动物等等。
(3)重视孩子的感情培养
为孩子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如果孩子不愉快,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父母不可胡打乱骂、把完好的东西打烂等。日久天长孩子就会表现出践踏玩具、折磨小动物等行为,甚至产生邪恶意念。所以,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感情交流,引导孩子积极情绪,防止孩子积累不满情绪。
2.2、充分发挥幼儿园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是做社会人的基础。爱是一种崇高的内心体验,但他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培养才能形成。在幼儿园可对幼儿进行以下几方面爱的教育。
(1)温馨的亲子入园体验活动――感受教师像妈妈一的爱
新生入园,是幼儿人生中一件大事。在每年的开学初我们都开展新生入园快乐体验活动。开学前的两天时间将小班入园新生分成小组,在家长陪同下来幼儿园体验生活。教师组织十来个孩子做游戏、喝水、如厕、玩玩具、人床铺等等,让孩子觉得老师是领着玩儿的,时时处处能感受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初步感受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温馨与快乐。亲子体验极大地缩短了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期,稳定小班情绪一般只需2-3天,家长对此非常满意。
(2)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形象――将爱迁移到幼儿生活中
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能够充分挖掘幼儿的感情因素,发展其欣赏能力与道德意识。我们将音乐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在幼儿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激发幼儿爱的情感。如歌曲表演《我的好妈妈》《我爱我的幼儿园》《小娃娃跌倒了》培养幼儿爱亲人、爱同伴、爱集体,爱周围环境的情感;再如《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充分表现了小乌鸦爱妈妈的真挚情感,在妈妈年老体衰飞不动的时候,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许多孩子唱这首歌时,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3)生命、生日、成长的活动――启迪、塑造孩子的爱心
关于生命是幼儿经常提及的话题,应当利用孩子的好奇,告诉他“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样长大的。通过生命教育,使幼儿初步认识到人的出生、生命的珍贵、如何爱护身体等问题。我们还开展了爱妈妈、关心残疾人、朋友生病怎么办、小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救救大象、保护大熊猫、向灾区献爱心等活动,以此启迪、塑造孩子的爱心。
2.3、自省、自重、自爱从我做起,让大爱回归社会
为人父母者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常常又陷入了溺爱、宠爱的泥潭,怕孩子吃亏,就教孩子:“谁碰你一指头,你就踢他一脚”,还说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这样“爱的教育”下孩子哪里会拥有宽容和爱心呢?孩子总要长大成人的,毕竟要进入社会生活,仅有父母家人的爱是不够的,还应当有同伴之爱、人群之爱、社会之爱。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作为一种受体,他们的身心折射的是成人及社会中的结构成分。“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为了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上,我们不但要捧给他们以丰厚的物质财富,更应该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这是一切为人父母者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种神圣的责任。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自省、自重、自爱,乐于帮助别人,学会宽容与忍让,爱护同情弱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弘扬爱心人物和事件,形成全社会“以爱为荣”的风尚,让人人都能感受到爱,促使人人献出自己的爱,这样才能实现让大爱回归社会。
摘要: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重视起来。幼儿教育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我们要严以律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便于搞好幼儿工作。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得
以前我单纯的认为只要有一个童心,就可以当好一名幼儿教师。但从事了幼儿教育工作以后,我才发现在幼儿教育过程我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的摸索和探究。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终生都有益处。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工作,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工作,笔者总结了几条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一、树立榜样,鼓励引导
幼儿教师可以把班级里表现行为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和赞赏,给幼儿树立一个榜样,让大家以榜样来完善自己的行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意识还不强,但是他们非常重视老师的表扬和赞赏,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得到老师的赞赏是像其他小朋友炫耀的资本。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的表扬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我的做法是:比如一些小朋友有不爱干净的坏习惯,我会将爱干净的小朋友作为榜样给予表扬和鼓励,号召其他的小朋友像她学习。当幼儿积极的响应做出改正后,我会及时的给以鼓励和赞赏,让幼儿们享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在榜样和鼓励的双重引导下,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1]。
二、保持童真,因材施教
拥有一颗孩童的心,可以拉近我们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我们要以她们的说话和思维方式和她们交流,教育她们,她们才会听懂和明白。比如,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她们的表情变化,根据她们的表情调整语速,语气,还要有耐心,及时的停下来回答她们提出的问题,引导她们思考,从而锻炼她们的思维能力[2]。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的教育,每个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速度、需要、兴趣以及学习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幼儿具有各异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的影响,每个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亦不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差异,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抓住教育时机,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断发展。可选择的方法有:
1. 寻找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教学
2. 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3. 寻求幼儿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三、认清自我,予情于教
情感教育应该从小贯穿在每一个宝宝的生活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幼儿启蒙教育中角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师的情感教学方式。除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还要注重开展情感教育的方式,既要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要维持小朋友情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带领小朋友参观文物建筑,感悟历史的沧桑,接受情感的洗礼;又如,开设讨论小组,让更多的小朋友参与到课堂中来,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死板的课堂气氛,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使教师寻找适时的机会渗透情感教育;再如,进行现场教学,将学生带到重要的历史遗迹进行实地教学,像是参观烈士陵园等等。这些均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3]。
总之,从小注重学生的感情教育,让智商和情商同步前进,是我国幼儿教育中还比较缺乏的内容。
四、培养兴趣,从小做起
现在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家长从小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从小朋友的角度去想,这些是不是真正的适合幼儿教育。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所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作为家长,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的跟随潮流去强加给他们各种各样的特长和技能,而是应该从孩子们的生活细节发现他们真正喜欢和有潜力去学习的东西是什么。比如,一些性格很活泼的小朋友,一看到书,或者画画,就变得安静起来,这样的表现就说明他们喜欢看书,喜欢画画,那么家长老师就可以适当的引导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再比如,有的小朋友看到别的小朋友吵架了,他自动干起和事老的工作来,在两个小朋友之间劝和,那他就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家长老师就可以从相应的方向来培养他的能力。成功之母不应该是失败,而是兴趣。从小发现孩子的特长所在,从而培养其相应的兴趣,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五、注重倾听,注重观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着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比如,当两名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我想我们的老师会先听第一个告状的人,因为他的嘴巴比较能说会道,但事实往往可能是相反的,你有可能会在这一件事上,抹杀了一个幼小的心灵。造成终身的困惑[4]。
在幼儿园的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幼儿随时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并且在幼儿活动时,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活动,去贴近幼儿的内心,告诉自己,我是他们最亲密伙伴。在幼儿做错事情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做到以理服人,和他们像母子一样的去微笑沟通,去贴近幼儿情感,这时我们就是他们最喜欢的妈妈;在幼儿有强烈的要求时,我们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孩子们的要求,去贴近幼儿生活,我们就是他们贴心的长辈。
所以,在处理小朋友的冲突或其他问题时,一定要学会倾听每个小朋友的想法,注意观察每个小朋友的表情动作,充分做好学前教育在小朋友们整个人生中的引导作用,做一个和蔼贴心又不失严厉的好老师。
结论
“花园的管理者也称为园丁”那是人们对教师的赞誉。知识与道德的完美结合必然会体现幼儿教师在开启早期教育的智慧,从而还会陶冶、感染孩子们的情操,净化幼儿的心灵,这些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定任重道远的,教师正确的行为规范建设,也会影响深远。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新一代幼儿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努力,以高尚的职业化理想,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去教育自己的学生们。我们朝气蓬勃的去服务社会,用无比灿烂的笑容去迎接辉煌、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袁春燕.幼儿教育心得点点[J].杏林园地, 2011, (10): 153-153.
[2]孟凡静.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J].都市家教, 2013, (3): 23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