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读散步有感范文

读散步有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读散步有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读散步有感

第1篇:读散步有感范文

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优秀范文   《美学散步》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优秀范文

  美学散步,是一本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开始就被这书名吸引,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但,美学与散步如何揉合?

  当我随便翻翻,发现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自由自在,风格无拘无束。

  书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这本书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欣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书中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章中关于意境境界的部分,来说说我的看法。

  正如这章的引言所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誉为意境中经典诗篇,元人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是情,情从景生。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会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现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在书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正是中国意境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才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

  而在这部书里其他部分,宗白华用他细腻的笔触与心灵,带领读者与中国及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一同散步,等归来,便发觉自己的心灵亦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优秀范文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第2篇:读散步有感范文

高尔基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许多格言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脑子—认识的能力—是像肌肉一样,靠练习,锻炼而培养起来的。”等等。但是,你们知道高尔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吗?

“在一间昏暗、狭小的房子里,就在窗户下面的地板上,躺着我的父亲。他穿着白衣裳,身子特别长,光脚丫子的脚指头奇怪地揸开着,那双可亲得手静静的平方在胸前,手指是弯曲的;快活的眼睛上紧紧压着两枚乌黑的铜币,慈祥的脸孔发黑了,牙齿难看地龇着,让我害怕。”在高尔基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死了。不久后,他的母亲也死了。于是,他便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没想到的是,高尔基脾气暴躁的外公,三天两头打他。有一次,甚至把他抽得昏死过去。可是,懂事的高尔基知道外公是因为他调皮才打他,所以,他也不责怪外公。

在想想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们的爸爸、爸爸或外公,外婆不会因为我们的一点儿小错误而打我们。在我们2、3岁时,就可以在托儿所里与自己的小伙伴一起作游戏。回家后,还能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撒娇。双休日,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爸爸、妈妈会带我们到游乐场去玩。坐在那旋转的木马上、那开得飞快的碰碰车上,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上学后,爸爸、妈妈便会坐在我们身边,辅导我们做作业,有时还会教我们些课外的知识哪!

在与高尔基的对比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以优异地成绩来回报祖国吧!

第3篇:读散步有感范文

有人说:“为什么要有风雨陪伴的日子,才是生活呢?”

而我的回答便是:“因为我们在风雨中成长。”

现在,我来说说这些年来,只有有风雨陪伴的日子吧。

首先,我喜欢画画。自己8岁那年,我刚开始画画,第一张画画成时,很开心。然而,同学们都嘲笑我说:“你这画,画得四不像,比我们画的差远了。”我当时很生气,所以接下来的5年里,除非有画画课——必须画外,课余时间,我都不画了。后来,上中学时,再也没有画画课了,我的心里觉得怪怪的,决定在课余画画了。终于到了现在,我的画画,得到了他人的肯定,我野很淡然处之了。

接着,我喜欢写诗。从小到大,我就熟读唐诗三百首,觉得那些诗写得挺好的,所以我想要写出几首属于自己的诗。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哥哥,哥哥笑得站不起身来,我很气氛,鼓足信心,开始写诗。我读六年级的时候,我的同桌要面临升初,我有感而发,为她写了一首现代诗——《同桌的你》,她读完诗后,居然哭了,我看得自己也很感动,坚定了我继续写诗的念头。从此,我为一部分朋友们写了一些藏头诗,给他们介绍他们的名字和特点。

第4篇:读散步有感范文

近几年来,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与学的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全国各地学习“杨思”“杜郎口”“东庐”成风,这几所学校也成为新课改的标志性词汇,于是各地效仿编制“导学案”,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于是课堂热闹了,但我却渐渐感觉语文课堂变了味:学生琅琅的书声听不到了,教师精美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丧失了,语文课渐渐变成了一门于学生来说,既枯燥又乏味的课程,语文教学质量也受到相应的影响。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来改变这一现状,把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的韵味来。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的韵味呢?

一、重视学生的朗读

(1)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以此读为基础。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2)边读边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诵心维。“心维”指的是读书时,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或感受,或理解,或疑惑。“口诵心惟”简单来说就是边读边思考。让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通过联系上下文,真正做到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产生新的疑惑。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语文学深、学广。为了让“口诵心惟”成为学生的读书习惯,我设计了两种训练:①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要求同学们提出三个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自己已懂,但很有讨论价值的)。这些问题有可能成为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提的问题最有探讨价值,能让老师采纳给同学们讨论,都很仔细地读、认真思考。有的从内容上提,有的从思想上提,有的从写作上提,有的从遣词造句上提,有的还从标点上提……有许多问题正是老师在备课想到的、要引导学生探讨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阅读仔细,而且会思考,会质疑释疑,对课文的理解就深了,阅读不再是肤浅了。②在课堂上,带着任务读。如我教《白杨礼赞》时,引导学生感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步:这是一棵怎样的白杨树?请你边读边思考,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把它归纳出来。第二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再读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特点的?就这样不离文本,紧抓读,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口诵心惟,读出语文味。

(3)有感情地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惟,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如教《记承天寺夜游》时,学生在体会月是空明之月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赏景之人是什么人吗?”我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全文,然后对照注释自己讲给自己听,最后让学生咬文嚼字再读,读出声调的起伏变化,读出抑扬,读出停顿,读出表情。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赏月之人的率性、欢欣、苦闷。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有了感情朗读,课堂的语文味就更浓了。

二、贴近文本,摸索到达教学目的的新可能

随着各种教辅书籍的出现,语文教师似乎有了一个误解,那就是好像我们什么都不用教了,因为你提出的问题学生总能在教辅书里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而且标准到你无法订正。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个现象时,不难找到问题的结症,不是教辅书阻碍了我们的教学,而是我们教师没有贴近文本,没有以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来解读文章,我们也在依靠教辅书备课,因此这样的课堂没有思维的灵动、没有曲径通幽的探索、没有心与心的相通,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变成机械的教与学。

《散步》一文,听过无数,自己也教过多次,近年来,我尝试着丢开教参进行备课,忽然找到了一种新的节奏,当自己深深进入文本时,便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种从容与宽大:首先从品味“我们”下手,读出孙子的慧,妻子的贤,母亲的慈,“我”的孝,然后归纳写人的技巧――言可传神。其次,品读“田野”,引导学生读出春天的气息,读出幸福的心情,也读出含蓄的主题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第三,品读“散步”,读出人物慢慢的、稳稳的情怀。最后感悟“散步”,令我们感到了责任、爱、温暖与担当。通过这节课,学生在主题理解和语言学用上都有着扎扎实实的收获,整节课也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第5篇:读散步有感范文

《闻鸡起舞》这则寓言,我在小的时候就读过,不过今天我又读了一次,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则寓言通过写晋朝的祖逖和他的好朋友刘琨听到鸡鸣就起来练舞,报效祖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有目标,并且按计划去完成它。就一定能成功!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自己小的时候,我受同学的影响经常为自己制定目标。可是在要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做了自我反思,可是每一次都不能得出一个“有模有样”的结果。自从我升入初中后,我好像从老师的教导中慢慢地悟出了一点道理,那就是我没有足够的毅力来督促自己坚持下去。缺少足够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可是那些毕竟已是过去的事情,人都在长大,不论老幼,有该有一些进步。既然我升入初中,既然我领悟自己不足的原因。就应该有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重新制定了目标,请妈妈监督我、老师同学帮助我。这一次义无反顾地走上实现目标的道路。我一定不会再让我自己失望,一定。

第6篇:读散步有感范文

-----读<功到自然成>有感

今天,我偶遇到了<功到自然成>这篇文章.

主要讲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少年时代学了一段时间,为自己停滞不前十分苦恼.有一天他到外面散步,由于迷于游贤,忘了回家,肚子饿了他来到一户农家,招待他的是一位瞎眼老婆婆,可老婆婆做起事来却十分的利索马里,一会儿,几个大小一样的小饼了一个挨一个的做好了.他便好奇地问老婆婆如何练出这等功夫.而老婆婆却说“没啥窍门,功到自然成!”他听后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书法,忘了饥饿,一口气跑回家,埋头苦练起来.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王羲之对书法热爱的不得了.他7岁就跟着父亲学习书法.听到了老婆婆的话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书法,非常有悟性.我还觉得他十分聪明,因为他的理解能力十分强,一听老婆婆的话就立刻会意这句话什么意思.

他也十分好学,他父亲说他太小,不让他学<笔论>.而他对父亲说:“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倘若等到我长大了再学,恐怕就太迟了.”他的这种好学的精神是他成功的一个因素.

第7篇:读散步有感范文

1.仔细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词语联系起来。

2.学会本课八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三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

3.诵读词串,积累词语,体会农村夏夜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词串,趣味识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大幅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用我们想好的“记忆中的夏天”向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生1:夏天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去散步,霓红灯亮起来了,五彩缤纷的,很好看!

生2:夏天的晚上,我和妈妈去公园看到很多人在湖边乘凉,还有许多人在彩灯下跳舞。

生3:夏天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待在空调房间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着大西瓜。

……

师:听你们交流真是一种享受,我就好像看到了你们一家人过夏夜的情景。你们知道吗?当我们在霓虹灯下散步时,当我们在公园里乘凉时,乡村的夜晚也特别美丽、安静,夏日炎炎似火,可夏天的夜晚却是人们无限向往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巨大的夜空嵌满了钻石般的星星,星星仿佛离我们很近很近,就在头顶上。乡村的孩子们早早吃完晚饭,端来小板凳,拿把蒲扇,坐在院子里,听大人们讲那古老的神话故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到这样的夜晚去看一看呢?(师述同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配乐,创设夏夜温馨宁静的情境。)

【点评:由于我把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放在首位,把教学活动与孩子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用他们喜欢的绘画手法表现出来。因此,孩子们的积极性特高,一个个踊跃登台,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过夏夜的情景。】

二、创设情境,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师:(课件出示《乡村夏夜图》)你们瞧,这就是一幅《乡村夏夜图》,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爷爷奶奶在给小孙子讲故事,小孙子听得可认真了!

生:我看到他们旁边有许多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生:天上有许多许多的星星,好像在对我们眨眼睛。

生:我想爷爷也许在给小朋友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

师:我们一下子认识了三个人,他们是?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1.我看到了爷爷,看到了?摇?摇?摇?摇,还看到了?摇?摇?摇?摇。

2.我看到了?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和?摇?摇?摇?摇。

3.?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和?摇?摇?摇?摇在院子里乘凉。

师:你还会这样说吗?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是不是觉得语文很有趣?想知道关于爷爷、奶奶、小丁丁三个人的故事吗?识字6的内容就和乡村的夏夜有关,让我们打开到《识字6》读一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中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词儿连读。

(生自由读词语)

师:(课件出示课文)小朋友们词语读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

生:“繁星”的“星”是后鼻音。(带读)

生:“亮晶晶”的“晶”是后鼻音,“亮”是边音。(带读)

生:“爷爷奶奶小丁丁”最后一个字都是轻声,“丁”是后鼻音。(带读)

生:“萤火虫”的“萤”是后鼻音。

师:小朋友们难点找得可真准,把词语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不仅将字音读准了,还读得津津有味!这样吧,你们最喜欢读哪一排词语,就再将那一排词语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放电影,待会儿读给全班同学听好不好?

(生自由练读)

【点评:在具体的操作中教会学生学会边想象边朗读的学习方法,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师:谁来汇报?听好老师的要求:先告诉大家你最喜欢那一排词语,再读给大家听听,最后说说你喜欢这一排的理由。(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时的句群意识)

生:我喜欢第一排词语(出示“夜晚、繁星、亮晶晶”),因为读完这排词语我仿佛看见了夜空中有许多许多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师:书上用了哪个词?(繁星)是啊,这么多的星星!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我也喜欢这排词语,我看到了许多星星一闪一闪的,好像在对我们眨眼睛呢!

师:书上用了哪个词?(亮晶晶)你们还知道什么东西是亮晶晶的啊?

生:妈妈戴的钻石戒指。

生:擦干净的玻璃是亮晶晶的。

生:我们的眼睛也是亮晶晶的。

……

【点评: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形象性地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理解词语。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则能将词语理解得更加透彻。】

师:说得真好,谁能读好这个词呢?

师:(课件出示闪烁的繁星图)你们看,湛蓝的夜空布满了闪烁的星星,真美啊!让我们再来把第一排词语美美地读一读。

生:我还喜欢第三排词语(出示“竹椅、蒲扇、萤火虫”),因为读着读着,我好像躺在舒适的竹椅上飞上了天,来到了星星的身边。

生:我也喜欢这排词语,因为夏天的夜晚摇起蒲扇我感到特别凉爽。

生:我想到了我小时候到农村去找萤火虫的情景,小小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美丽。

生:我还知道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呢,从前……

生:我知道萤火虫依靠尾部的发光器发光的,人类还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日光灯还有电视机的荧光屏。

师:看来萤火虫这小东西不仅可爱还非常有用,谁来夸夸它?指导理解“竹椅、蒲扇”。

师:多美的一排词语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师:你们还喜欢哪一排词语呢?

生:我喜欢第二排词语(出示“爷爷、奶奶、小丁丁”),因为我想到了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情景:那时候我们住在农村,爷爷身体不好,奶奶要经常照顾他,我常陪伴在奶奶身边,现在爷爷去世了,我很想念他。

生:我的爷爷奶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看到小丁丁和他的爷爷奶奶在一起很幸福,我很羡慕他。

师: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生:我喜欢最后一排词语(多媒体出示“牵牛、织女、北斗星”),我还知道关于牵牛和织女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

生:其实这只是个神话故事而已,牵牛和织女之间有三万光年的距离,就是打电话还要很久才能接到呢!

师:(课件出示牵牛织女星图)你们看,这就是牵牛星,在它旁边的两颗小星就是他们的一双儿女,银河对面的就是织女星。

生:我见过北斗星,它共由七颗星组成,排列的形状就像一把勺子。

(师课件出示北斗星图。)

生:我知道在十万年前北斗星的形状并不是一把勺子,北斗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还带来了十万年后北斗星的组合形状图,你们看!

师:同学们,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你们都是从哪儿知道的啊?

生:我是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多么浩瀚神秘的夜空啊,谁再来读读这排词语?

师:其实在着神秘的夜空中还藏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呢,老师向你们推荐一本书《星座的奥秘》。

【点评: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活语言文字内涵,使课堂充满活力。将课堂留白,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意识。】

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排词语都读出了自己的感情,你们能将全文连起来读读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生配乐有感情朗读)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夏天的夜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宁静。

生:迷人。

生:温馨。

生:神秘。

……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生再次配乐齐读。)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师:这节课你们的表现特别出色,字音读得准,课文读得美,老师相信大家生字也会学得很棒!

师:(出示生字“星、奶”)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的字形,选一个你已经学会的教大家。

生1:我来教大家学星星的“星”,上边是红日的“日”,下边是小学生的“生”,大家跟我写笔顺。(书写)

生2:我也早就会写“星”字了,我觉得要注意的是“日、生”都要写得扁一点。

生3:“奶”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女字旁,右边第一笔叫横折折折钩。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教老师写吧!(生说笔顺,师在田字格里书写。)

师:在生活中,你知道这两个字有哪些好朋友?

(生踊跃给这两个字组词。)

打开习字本,先描红后写字。听轻音乐,开始描红。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所以,不仅要创设情境识字,还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写字训练。】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师:最后,让我们听着轻音乐,诵读这些诗一样美的词串。

生:在音乐声中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这些词儿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呀!你们想在自己的画上添上一些词,读起来也像诗一般美吗?

(生略加思索,便争先恐后地发言。)

师:说得不错,小组合作在画上添词。

生1:我们小组添上的词是:

空调 冰箱 电风扇

冷饮 棒冰 大西瓜

生2:我们小组写的是:

散步 乘凉 数星星

夜景 闪烁 霓虹灯

【点评:似乎令人难以相信,一年级的孩子竟能这般妙语如珠,事实上,只要我们有心给孩子创设一个情境,为孩子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充满灵动的学习放飞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我们定将体验只有创造者才能体验的喜悦!】

附: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

写出几个像“亮晶晶”这样ABB式的词语。

2.量词填空

第8篇:读散步有感范文

寓言一:我牵蜗牛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唬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越爬越慢了,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

寓言二:蜗牛牵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

细细品味,还颇有启示: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们似乎对“快”情有独钟,出行坐快车,饮食吃快餐。在课堂上,我们也能经常看到教师们步履匆匆:教师不给学生完整的读几遍书的时间,导入新课、检查完字词之后,就开始直奔重点深入研读;刚提出一个问题,就马上请学生讨论或是直接回答,不给学生丝毫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刚有学生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就立刻进行下个环节……老师们总希望自己的课堂环节紧凑、学生收获能立竿见影,可往往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著名教育家张文质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慢的艺术。所谓“慢”,是指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运行的节奏,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有意识地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张弛有度,慢一点推进教学流程,期待学生的精彩生成。

一、慢一点,追求读中自悟的精彩

课堂上,老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提到朗读,一部分同学永远低着头,一部分同学“翘首企盼”着其他同学,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而且每次都是几张老面孔)举起手。齐读时,更是面无表情,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恐怕与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密切相关。有感情朗读课文和感悟文本是语文课堂“语文味”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外在表征。同时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读中悟,悟促读”。如何有效地结合两者,这里我想结合这样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记得有位青年教师曾经这样指导学生朗读《与象共舞》中的一个片段:

(生自由读第五段,感受人和大象之间和睦相处)

师:读了这一段,你能说说此时此刻,“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吗?

生:我一定非常开心。

生:人和大象一起跳舞,一定都很快乐。

师:是呀!你能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好这段话吗?

(指名个别读。)

(生齐读。)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朗读训练,王崧舟老师却是这样指导的。

(在欢乐的音乐中,生齐读第五段)

师:孩子们请你特别留意大象跳舞的动作,你仔细看一看,随着音乐的节奏,大象时而――

生:摇头晃脑

师:时而――

生:踮脚抬腿

师:时而――

生: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

师:时而――

生:长长的鼻子在空中飞舞

师:没错,就是这样的节奏,就是这样热烈的气氛。再读一读,放开声音读。

(生齐读,师纠正,按自己的节奏读)

师:来,读一读,读出欢乐读出热烈,读出舞蹈的节奏。

(生读)

师:好,孩子们,我们一起来。

……

师:多么欢快的舞蹈,多么热烈的气氛啊!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就在东巴乐园,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观众,我们就是舞之蹈之的每一个人,请把带有符号的词语换成我们。谁来?

(生读)

师:记住,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人群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人群!来,我们一起和大象舞之蹈之!

(生齐读)

师:多么热烈的气氛,多么陶醉的场景啊!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就在东巴乐园,我想你也一定愿意成为一头舞之蹈之的大象。请你记住,我们就是大象,我们就是陶醉其中舞之蹈之的象群,请把带符号的地方读成我们,谁来读?

(生读)

师:还有谁也想成为我们,还有谁也想成为大象?来!我们站起来,用自己的动作,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和大象舞之蹈之。此时,舞蹈的我们来读这段话。

(生读)

师:你听!舞之蹈之的观众在对大象说,朋友,朋友――

生: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吧!

师:你再听,舞之蹈之的大象在对观众说,朋友――

生:好,我们一起来吧!

师:好,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

(生读)

请坐,孩子们。你们想一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舞之蹈之的大象和舞之蹈之的观众还有距离吗?

除了身体,还有什么也没有了距离?

生:心灵。

师:心灵也没有距离!还有什么也没有距离?

生:友情。

师:友情没有距离!这叫――

生:亲密无间

师:亲密无间,好一个亲密无间!是的,所以你们想一想,此时此刻,在舞之蹈之的观众眼中,大象不是大象,大象就是――

生:我们自己。

师,所以你们再想一想,在舞之蹈之的大家眼里,观众还是观众吗?

生:不是,观众就是大象。

师:没错,孩子们,这就叫人象之间――

生:没有距离,

师:这就叫人象合一,正如作者所说,那真是天地间的美妙奇观,那真是匪夷所思的天作之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这与象共舞的美好奇观,再一次感受这人象合一的天作之合,预备读。

(生读)

师:毫无疑问,我和你们一样,陶醉在与象共舞之中了。

前一位教师或许是因为对文本解读不够,抑或是为了节约时间,总之,在指导这一充分体现人象和谐的段落时,她走得有点快了!相比之下,王老师没有吝惜时间,整堂课,他果断地把前几段的讲授压缩了,而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的不同情境中让学生反反复复地朗读,可谓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学生对“人象和谐”自然有了真真切切的感悟。

也许在老师看来,课上让学生朗读太“浪费”时间,其实不然,所谓的没有时间,只是将时间浪费在无效的内容分析和你来我往、价值不大的师生问答上。

慢一点,看似“浪费”时间,收获的却是学生独立的感悟。

二、等一下,期待花香满园的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发言总是非常及时地给予评价,学生刚回答出问题,老师就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种做法看似环环相扣,但有时也会限制其他学生的思考。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等一下,让大多数学生跟上思考的节奏,或许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教《落花生》一文时,在做课堂总结时其中一个环节是这样进行的。

师:《落花生》这篇课文我们学习完了,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叫有用的人?

(很多学生举手)

生:我认为那些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别人作贡献的人,就是有用的人。比如清洁工、老师、医生、消防队员等。

师:(高兴地)非常正确,你说得真好,与老师的想法一样,请其他同学再来谈谈。

可是出现了令老师意料之外的状况,本以为会有更多小手举起来,可是,连刚才高高举起的手也都不见了,课堂上鸦雀无声。面对突然冷场的课堂,教师站在讲台上竟有些不知所措了。

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在一些课堂上。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教师过早地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评价,自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这一环节可以这样进行设计。

师:《落花生》这篇课文我们学习完了,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叫有用的人?

生:(回答的内容与上面一样)

师:这是你的答案,让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其他同学纷纷发言)

师:这么多的想法,有的连老师也未曾想到,你们可真了不起!

提出“等一下”的思考,就是希望我们在课堂上,不要对学生的发言急于做出评价,应该激发其他学生参与进来,即使他们的发言有错误,也不要急于一棍子打死,要灵活地引导、点拨。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对自己预设的答案要进行多维度思考,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展示的空间,往往会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就如同“雪化了是什么?”的答案,“水”是正确的答案,“春天”是有新意的答案。而“等一下”,课堂上这种充满新意的答案是可以经常收获的。

“等一下”,慢的是课堂的节奏,收获的却是学生独特的思考。

当然,语文教学也不能没有紧迫感,在关键时刻,也需要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在“非紧急”时刻,不妨慢一点、等一下,放慢脚步,是教育规律使然,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情怀。有了这样的眼界和境界,有了这样的情怀,我们就会欣赏到教育之旅的无限风情。慢,不是拖沓,不是时间的无端损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节奏,是张力,更是艺术。

第9篇:读散步有感范文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孙权辉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一路走过,草长莺飞,风花雪月,回过头来,心平气和地细细品味,有趣的回忆已沉淀成一种幸福,成长的足迹依旧在蔓延。我期待着,却也免不了一丝惶恐。未知的自己是否会如浮萍般飘忽?道路,还有很长……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难道这只是一个人的世界?其实不然。外境的存在会给予我们很多礼物,或包装精美、或包装拙劣,欣欣然去接受,用心去玩味礼物之所值。外在的一切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当外境有任何触动你内心琴弦的各种事情时,坦然面对这种种来临,沉思着,去往内看。外在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与其与之搏斗,不如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内在层面的调和整理,会让我们得到更多,应付那些可以改变的部分。勇往直前未尝不是一种奋斗精神,但当难以遏制的波涛,汹涌而来之时,我们不得不做暂时的退缩。臣服,代表我们接纳了当下。事情不是到最后,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原本的挣扎是那么无力。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天底下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他的事、我的事。春天,我们埋怨春雨的缠绵;秋天,我们埋怨秋风的萧索;夏天,我们埋怨天气的炎热;冬天,我们埋怨天气的寒冷。老天的事让我们烦恼四季,带来消沉。人,是如此怜悯。我们早已将自己打磨成一个生活的生存者了,习惯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怨声叹气。人生的戏场给我们戴了太多的角色面具,以致卷走了属于我们的真正的东西,与“真我”渐行渐远,迷失、流浪、受苦。我们已看不清楚自己是谁,只是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或许,收获的成功会带来稍许的快乐,而快乐是由外在的东西取决的,一旦这快乐的基础被抽空,一切皆是一场梦,稍纵即逝。我们一直游荡在这三种事当中,却不自觉地被老天的事和他的事给牵绊,愁了自己青丝发。殊不知关注我的事,会让自己更具魅力,成为生活的智者。过多地计较得失与轻重,不如在晚霞映照的黄昏时刻,悠闲地散步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舒缓自己疲惫的心灵,找到“真我”的那份静好。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