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

第1篇: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自顶向下 启发式 自底向上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77-03

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进行任何教学都应贯彻的。而启发式教学是运用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坚持的。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由于注入式教学无视学生在学习上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教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下面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谈谈个人肤浅认识。

计算机是一门工程性科学,它的实践性非常强。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意在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日常事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当讲到理论部分时,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或者不愿意听,而演示一些特殊效果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我们提出,采用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使用案例驱动教学,即从知识的顶层讲起,然后引出底层基础知识。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先讲原理,再讲怎么做,这种模式会使学生觉得内容枯燥难懂,失去学习兴趣,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而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则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计算机解决方法,首先引出所要讲的问题,以实例效果显示它能干什么,然后具体讲解怎么做,最后再讲原理。

一、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加机房实践的教学方式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殊性,现在大学普遍采取多媒体教学和机房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投影机和扩音器等相关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生动的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教案形象生动地把知识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因如此,现在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新建了许多多媒体教室,鼓励教师制作新颖高效的多媒体课件。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类课程均采取在多媒体教室上两节理论课,然后学生再在机房上四节计算机实践课。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先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然后再来具体实践,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病:

1.教学课件是事先准备的,原有的写黑板的互动环节无法进行。

2.省去了写黑板的时间,教学进度有所加快。

3.由于设备老化等因素,有些多媒体教案的投影效果不是很好,为了提高效率,教师不得不拉上窗帘,关掉了灯,但这样一个昏暗的多媒体环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往往是事倍功半。而且,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很强,教师经常要操作电脑,昏暗的灯光使得教师在操作电脑时看不清键盘,大大降低了操作速度。

4.由于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并不是马上就去上机实践,学生也还有其它的课程要学习,使得原本在计算机面前很好解答的问题变得复杂。由于大班上课,上机实践时,一个教师对一百多学生,教师又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导致许多疑问在上机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完全解答。

(二)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教学方式,即先讲原理,再讲应用,原理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自顶向下的教学方法

鉴于自底向上教学方法的缺点,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好的切入点,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的方法,因此,提出一种自顶向下的教学方法。图1对比了两种教学方法:

(1)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

(2)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图1 两种教学模式对比

三、案例启动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应让学生明白计算机能干什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what can we do by computer)。

计算机类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枯燥无味,案例却非常有趣。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提出,以案例启动教学。例如,在讲网络理论之前,可以先引用一个例子来告诉学生,凡是你在网上见到的都可以得到(所见即所得的转义理解)。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对excel的讲解为例,首先教师应将excel的所有功能以一个实际例子快速地演示,让学生明白excel的独特之处,以及excel可以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如自动输入数据,使用公式求平均分、排名次写总评,统计分数段人数等,如图1所示。演示过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功能,并不需要学生马上掌握。

四、设计一些经典小例子,让学生对概念掌握透彻

通过案例演示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这时应有步骤地讲解案例中的细节制作过程。

以数据库为例,在讲窗体设计和编程时,最关键的几个问题是:1.认识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2.理解事件驱动编程的概念;3.如何获取用户数据 4.如何和数据库交互。

让学生认识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时,可以举生活中他们见过并且比较熟悉的例子,如图2:

关于事件驱动编程的概念,学生在初学时很难理解,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搞清楚的。目前,教师比较喜欢用一个比较大的例子来讲解这个概念。这样做的问题是:大的例子里涉及的方面太多,无法侧重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因此有必要自己设计一些小的例子,暂时回避其它问题,让学生对这个概念进行掌握。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如图3的简单窗体:

我们想干什么呢?我想在单击“打开窗体2”命令按钮时,打开窗体2,并想单击“关闭本窗体”命令按钮时,关闭这个按钮所在的窗体1。那么应该在“打开窗体2”命令按钮的 “单击”事件里写代码:docmd.openform “窗体2”,同时在“关闭本窗体”命令按钮的 “单击”事件里写代码:docmd.close。

关于如何获取用户数据,也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小例子,如图4所示:

通过代码控制来获取用户在文本框输入的用户名,从单选按钮里选择字体,从组合框选择字号,以及从检查框里选择字形,然后在下面的文本框显示。

如何和数据库交互设计到ADO的相关知识,ADO的知识很多,如果要讲理论,又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我们只需把连接数据库最基本的知识讲清楚就可以了。如图5所示:

五、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现状,然后通过对比自底向上的传统教学方法和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发现,自顶向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引入理论知识,既能提高学生兴趣,也能顺其自然地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课程,也可应用于其它课程。本文的教学法研究对改进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曲大鹏,薛建生,范铁生.启发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2] 逄启寿.高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反思[J].大学教育,2012,(11).

[3] 王辉.关于启发式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0).

第2篇: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度 实验 探究性 处理

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总体来说,高中化学新课程一直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原本灌输式、启发式向更为高层次的建构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式进行转变。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教师也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在教学中是否还使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或者题海为主的解题战术,而不做改变呢?新课程最大的教学体现是,对学生进行了螺旋式上升式的教学,不求知识教学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地位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而对能力的培养则放在了重要地位,与时俱进的高中化学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能力的提高等等。因此,笔者借本文谈谈新课程以来,高中化学教学处理的“度”。

一、 课堂需要关注“适度”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层层推进,在教师设置好的道路上启发学生的思维。优点是“一板一眼、循序渐进”,缺点是“束缚太多、无从创新”,有时过于严格、呆板的启发、灌输,使得充满魅力的化学课变得枯燥、呆板。因此,新课程改革给化学教学带来了一股清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情境引入、合作探究随之而来,师生交流、生生合作遍地开花。其本意是好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过于追求情境的情况,或只追求外在的感官而抛弃了化学本质的追求,因此,在教学中这个“度”的把握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的难点。

案例1 《盐类的水解》教学片断

教师A:今天我带来了一瓶无色盐溶液,现在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大家看看它的变化。

生:溶液变为红色了。

教师A:大家猜一猜,我刚刚滴入的盐溶液可能是什么?

生:根据最近的学习内容,我猜测溶质是碳酸钠。

教师A:很好!这个实验告诉大家一个什么事实呢?

生:从实验结果来看,某些盐溶液也能显示出酸碱性。

教师A:是啊!颠覆了我们以前的知识。接下来,我再用实验验证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铝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的酸碱性。(过程略)

教师A:同学们,大家看了实验的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了一些想法和问题。教师总结、引导并启发:

问题(1):在上述盐溶液中,存在着哪些微粒?

问题(2):水的电离平衡会不会受到这些微粒的影响?

问题(3):盐溶液也会显酸性或碱性,这是为什么呢?

……

在情境教学模式下的启发,往往给予学生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化学问题本质的追求。将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分析、教师总结,让学生去了解、分析、归纳评估,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过程上来看,拒绝了直接的灌输式,在有一定情境背景下的传授知识、启发学生,又不会漫无目的放手学生瞎探究。笔者将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情境背景下的启发式教学”,即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上。关注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了教学其实不在于采用何种方式,关键是教学方式是否注重了知识的传递、思维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教学要关注“度”!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活泼开朗教学的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环境,并揭示本课的化学思想和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今的启发式教学,必需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情境化是一个手段(通俗的说就是要“旧瓶新装”),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索问题的兴趣,过于形式化、本质化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个灾难。如果通过化学中丰富的历史故事、经典的实验案例,教师编制出有趣的思想情绪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毫无疑问将会使教学更富有色彩、更受关注。上述案例中,实验带来的直接感官接触,带给了学生思考的动力,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潜能。纵观高中化学教学,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感性认知——理性思考——总结归纳——实际应用这一程序,而课堂教学“度”的把握在于将这一过程教授得更简洁、更形象。因此,过多的情境化化学课堂,忽视了化学科教学的严肃,乱哄哄的探究最终是什么都得不到;过于灌输启发,学生建构知识、主动学习是一句空话,这个“度”需要我们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二、 解题需要把握“角度”

从本例我们可以看到,解题角度的选择还需根据题意的分析,并非完全是主观的定位。对解题角度的选择应力求简洁可行、具备实际操作性。角度把握不准,会使解题繁琐。如果说“简洁可行”需要的是一种认识和理解,那么“实际操作性”则需要更多的基本功、更多的基础知识,善于从问题中捕捉“入手点”。选择好角度是突破思维难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的眼光,要有“度”的精心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因材施教,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思维程度,分“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过程。据此,教师应该设计好教学情境,使课堂由直线转入曲线,由平衡到不平衡,然后回归到本质,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结构的突破点,使教学渐渐走向一个又一个,使课堂呈现意趣盎然的生动格局和对本质的思考。这样,师生的信息交流才是高频率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提高。

“莫道化学教学浅,须察蕴含理之深”,只要教师大胆地面对教学内容中最为丰富,最为深刻的地方进行深入浅出的挖掘,就能使学生较好的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从来没有象今天这般活跃,对“度”的把握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更新。对于“度”的把握和操作,可以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话概括,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讲出合情、合理、合度的课来。

参考文献

第3篇: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保险经营;案例式专题教学;启发式教学

一、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概述

1.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涵义

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是,教师采用专题教学,将课本中所有章节划分为不同的专题,对每一个专题部分都分模块讲述,并加入一些生动有趣的经典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2.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第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前苏联巴班斯基引进系统论方法,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认为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主要研究课程的整体与每一章节的关系、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改进教学过程和教学进度,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第二,模块理论,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其基本涵义是:将各个学科中具有同等学习功效的章节分为知识和能力两个不同模块,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整体大于部分的特性。采用专题教学就是运用了模块理论,根据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将其分为不同专题,方便学生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学习,帮助他们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国内外本研究实践探索

早在20世纪初,哈佛大学就创造了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很受欢迎。在当今世界的教育和培训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关于保险学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针对《保险学》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法的探讨也基本局限于高职高专院校,本课题从独立学院角度出发来研究《保险学》的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旨在改善目前独立学院《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保险学》课程实施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1.《保险学》课程实施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

《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根据这一总目标,将总目标分解为:首先,专业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程中的各种专业名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操作流程等。其次,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最后,技能目标。主要是通过熟练掌握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保险实践当中。以上三个目标相辅相成,但以实现技能目标为重点。

2.《保险学》课程实施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程序

《保险学》课程依据以下步骤来具体实施教学任务:(1)划分专题:将课本中的所有章节所有理论都划分为不同的专题,列出一个完整的专题清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优先选出自己更感兴趣的章节来学习,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2)导入案例将一些典型风险案例,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形式展示在学生眼前,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讨论,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基本相等的偶数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互相合作,讨论意见。(4)自主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要顺利完成案例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准备:(1)做好预习工作。在每一次新课之前,先把下次课要分析的案例分享给学生,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2)PPT上台演示。各组分配10-15分钟演示时间。(3)小组总结。各组组长组织组员对作业作出总结。做好以上方面的准备,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案例分析,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5)课堂展示每组学生10-15分钟课堂展示时间,各组派出1-2名代表以多媒体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展示完成后,让其他小组学生对该组作业提出问题和意见,交互评价,激发活力。(6)教学评价本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占到学生总成绩的50%,另外终结性评价占50%。

三、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应转变教师角色

案例式专题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保险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也要求任课老师应具备更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其次,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人物,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案例材料的供应者、案例实施的管理者和协调者、成果的评价者。

2.应与其它教学方法相协调针对《保险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并积极配合其他的教学方法,如实践教学法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4篇: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41-02

一、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认识

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如何实现有效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是所有高校教师共同面临并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时候对学生实行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大量灌输知识,而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的承受、消化能力,造成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国家高级人才,综合素质是培养的重点。要以科学的发展观衡量高校的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以上目标,在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摒弃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思想,而换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即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启发。

启发式教学以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成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

证券投资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行业,投资理论和投资工具日新月异,始终处在一国经济的前沿,针对这样一学科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投资人才为教学目标[1]。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性质是金融保险专业的主干课程和财务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本课程是一门以众多学科为基础,专门研究证券投资活动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其先行课程有西方经济学、投资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等;相关课程有宏观经济管理、金融市场、公司金融、计量经济学、投资银行学、经济法等;后续课程有金融工程学、金融衍生品投资、投资基金理论与实务、风险管理等。

三、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

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目标是体现“理论”与“操作”的特色、培育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针对本门课程极强的理论性和操作性特点,理论教学强调基础性与系统化,注重创新思维培育,拓宽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则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针对普通本科层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证券投资基本理论熏陶和操作技能训练上。

四、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经验与不足分析

近几年,笔者教学研究活动主要涉及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具体包括:积极从事和开展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和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教学文档齐全,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日志、教学小结、考试试卷、试卷评分标准、试卷分析表等教学档案资料规范、完备、整洁。围绕本门课程,积极开展辅助教材与学习资料建设。选择高质量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师将目前国内外各种版本的金融学教材进行比较,筛选出几本高质量的作为参考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程的教材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国内外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修改与完善。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实务性内容,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教学实践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建议

证券投资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备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微观金融思维,使其精通现代金融投资理论,掌握金融投资分析与管理方法,从而使证券投资活动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证券投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进行独立实际投资分析的能力。本文就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作一探讨,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实施,总结出教授这门课程的经验,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构建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宏观与微观金融相结合、与河北北方学院“平台+模块”相适应的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证券投资学是其中的微观金融课程,属于投资学模块。

2.确定教学经典内容。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三门课程中有关金融市场、金融交易等内容存在交叉,教研活动充分探讨每门课的设置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并达成共识――将本门课程的重点放在现代证券投资理论、股票和债券的投资分析与管理上。

3.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行为金融学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体现本学科的最新发展。

4.针对不同课时和授课对象灵活调整:“基础模块+选择模块”。基础模块包括证券、证券市场、股票、债券、基金、金融衍生工具、证券发行与承销等;选择模块包括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等。

(二)教学形式的改革

证券投资学教学形式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善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的信息优势,培养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利用实验室模拟教学。所有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室,并对股票实时行情进行点评;课后为学生提供各类相关网站、思考与练习、课外阅读材料,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在课内强化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虚拟炒股比赛、社会调查等第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运用能力[2]。

3.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办学资源。与当地证券公司、企业等签订合同,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学习货币金融学的直观意识[3]。

(三)证券投资学教学法的构思

根据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头脑风暴、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与学的同步互动,使得教学与企业或组织的实际工作紧密接轨,使学生学有所用、能用所学。

1.证券投资学经典案例教学法的构思。证券投资原理是一门证券投资的入门课程,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证券和投资,传统的授课形式虽然便于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学习,但也造成理论过于空洞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学不懂、学不透,甚至不会用学到的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同学甚至在学习完课程以后,头脑中仅有几个名词,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分析问题更是找不到头绪。

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类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由组合,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无论是“从理到例”,还是“从例到理”,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概念,并从中发现前人研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较好地运用概念、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重在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继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要求学生去探寻这些问题预定的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以及多种可能的解释。

案例教学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要求学生换位思考,以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把知识点穿成线,最终形成知识网。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从宣讲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领路人、教练员和思维启发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为了向学生讲述证券投资学的风险性,结合身边炒股同志的切身案例来说明问题,引用股票界杨百万的实例来论证[4]。

2.证券投资学情景式教学法的构想。情景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场景,由场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置身于其中、用心学习和理解教学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5]。

将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到《证券投资学》教学中,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运用证券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证券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介绍结构化融资、IPO路演、股指期货时,利用情景式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方法要实现两个转变:由知识教学到过程教学转变;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到双边互动式教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建波.把握教改关键促进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

2011,(16).

[2]王冰.证券投资学软件模拟教学初探[J].山西科技,

2007,(6).

[3]张靖霞.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中国农业

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4).

[4]焦方义,杨其滨.实践教学环节之案例教学在证券投资

学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

估,2011,(4).

第5篇: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学;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方法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utomobile structure course under innovation teaching concept

Gao Wei, Feng Ying, Wang Baohua, Luo Yongge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442002, China

Abstract: The problems in the automobile structure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rouse the study positivity of students,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widen the visions of stud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teaching; automobile structure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我国的创新体系包括三大工程: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在于具有创新教学理念指导的教育,只有在创新教学理念下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秉承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1]。

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2]。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汽车构造课程是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汽车发动机、底盘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为后续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实验学、汽车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课程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工程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汽车构造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如下问题:(1)灌输式的讲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2)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不强;(3)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针对上述问题,在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中,在保留传统“讲授法”优点的基础上,基于创新教学理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项目式、讨论式、专题式、对比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开阔视野。

1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及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一类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3]。笔者以“离合器”这一汽车上的经典结构的教学为例,阐述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汽车构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请学生回顾发动机部分曲轴和凸轮轴之间的传动方式,并分析采用皮带将发动机输出转矩传递到驱动轮上的缺点。其次,利用Flash讲解简单离合器是如何利用摩擦的原理传递动力的,基于该原理讲解在1889年用在戴姆勒汽车上的锥形盘式离合器,该离合器通过一个可让锥形盘前后移动的滑动片实现分离和接合,由于锥盘是转动的,而滑动环片是静止的,故需要定期。锥形盘式离合器最大的缺点是分离困难,与之相比,单盘式离合器的优点便显示出来了。很快,压紧力由螺旋弹簧提供的螺旋弹簧离合器获得了人们的认可,螺旋弹簧离合器的缺点是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加,离合器变得越来越重,分离轴承易磨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续又发明了工作性能较为稳定,踏板力较小的周布斜置弹簧离合器。1936年,膜片弹簧离合器的诞生,彻底解决了上述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沿着技术发展的途径,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专题讨论式教学亦称问题式教学,是突破传统的按章节体系顺序授课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前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4]。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方面,专题讨论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5]。

现代的汽车融入了机械、液压、电子、气压等多学科的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在汽车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EFI,TSI,AMT,CVT,DSG,电控悬架,ECAS,4WS,EPS,ABS,ESP等,而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学生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等方面的基础参差不齐,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会使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控制原理、控制原因和控制过程。因此,在创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针对汽车的新技术采用专题讨论式教学。根据汽车构造课程大纲的教学要求,并结合该课程的内容,将汽车新技术分为4个专题:汽车能源新技术、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汽车底盘新技术、汽车主被动安全技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求每个班4名学生一组,根据本组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个子专题,通过查阅资料、研讨、调研等方式完成专题,教师参与该环节,给予适当引导。之后,学生制作PPT,向全班汇报,成绩由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根据评分标准确定。实践表明,该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技术沟通交流能力等也大大提升,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3 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采用科学的实践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使知识点不再是古板的教条,而成为生动形象的观点[6]。

现以我校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项目为例,简要说明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FSAE是由各国SAE,即汽车工程师协会举办的面向在读或毕业7个月以内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举办的一项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要求参赛者在一年时间内制造出一辆在加速、刹车、操控性方面有优异表现并且足够稳定耐久,能够成功完成规则中列举的所有项目的业余休闲赛车。我校HUAT车队分为动力总成部、车架及总布置部、车身部、项目管理部和技术开发部5个大部,按照比赛规则确定赛车整体设计目标,制订HUAT车队总工作计划,根据各部工作职责将车队整体工作计划细化到各部,各部再将工作计划细化到各组,每组由3~5人组成。例如:车架及总布置部分为车架组、悬架组、传动组、转向组、制动组。根据每个组的工作计划,第一步,各小组调研,确定设计目标;第二步,编写设计任务书,确定设计零件及购买零件,完成零件设计校核及选型;第三步,加工零件,完成总成及部件装配调试。最终完成整个赛车的总装配和调校。由指导教师团队对项目完成情况以及每个队员的表现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把控,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只是参与指导,学生是完成项目的主力军。我校汽车构造课程课程设计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很多学生大二就参与了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项目,学生通过“干中学、学

中干”,不但掌握了各总成及零部件的结构、类型及工作原理,还深入了解了各总成及零部件设计加工过程,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融入创新教学理念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4 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授课对象,基于创新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当发现学生状态不佳、思维疲劳时,应当结合自身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及科研方面的积累,通过案例法适时穿插一些相关话题,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学实践证明,融入创新教学理念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近三年,学生公开发表创新论文20余篇,各类创新及学科竞赛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 张成亮.在创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 董浩存,梁继辉,王靖岳.浅谈《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1(7):12-13.

[3] 吴正乾.论《汽车构造》课程中的启发式教学[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4):141-142.

[4] 郎新发.“专题式教学”――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0(4):84.

第6篇: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教学模式;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核心,重点关注教师讲什么。随着近代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渐渐把关注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关注学生应该学什么及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本身,其教学过程便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灌输的痕迹,学生也会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缺乏学习兴趣,用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应付课程学习。

人类学习的原始动力来自对未知的好奇。人们为了找到答案而自发地进行探索,在取得阶段性成功后,成就感会激发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对现状的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重要因素。而研究型课程教学正是围绕“探索”和“批判”这两个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的能力。

研究型课程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综合已有知识去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本文结合作者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实践,从教学模式、实施方法到过程管理等方面对研究型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笔者是“数据结构”、“数值分析”和“软件工程”三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此以这三门课程为例,探索研究型课程教学的三种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并讨论研究型课程教学过程管理方法及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意义。

1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开展科学研究,一般有下列5个基本步骤:

(1) 发现问题――从生产、生活中发现具体问题,总结抽象出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问题,定义研究目标。

(2) 寻求方案――收集已有的知识和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图应用于待解决的问题,观察解决效果。

(3) 发现不足――以批判的眼光分析现有的各种解决方法,发现其中的缺陷,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创新见解。

(4) 设计实现――将自己的新思路加以设计、实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理论上证明其效果。

(5) 验证效果――通过设计合理的测试,用实际数据验证自己见解的正确性与理论证明的一系列特征。

研究型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进行上述科学研究的能力。

2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研究型课程教学对应不同层次的课程,应有不同侧重的内容选择与实施方法。根据研究型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不同角色,可将教学模式分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和探索式教学等,并重点应用于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

2.1启发式教学

对于面向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对专业领域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理解还很有限,教师需要以知识点和基本方法的传授为主,但是传授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启发式的,选择带有探索性质的话题,引导学生通过一种类似于研究的过程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以“数据结构”中“堆”这个概念的介绍为例。

(1) 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先从操作系统对任务的处理这个实际案例出发,引出对“优先队列”的需求。

(2) 寻求方案:带领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试图解决优先队列问题,例如用简单的数组、链表实现一个优先队列,再用有序的数组、链表去实现等。

(3) 发现不足: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法的复杂度,思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给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去设计自己觉得更好的数据结构;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介绍书上“堆”的概念和实现方法,同时,始终提醒学生存疑,即以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书上的方法是否真的如所说的那么好?

(4) 设计实现与验证:给学生布置研究型课题,让他们自己去做实验,比较各种不同的实现优先队列的方法,分析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最好,哪些方法在哪些指标上占优等。

教师并不需要在课堂上讲得太多,学生也会对“堆”这个概念有充分深入的理解。

2.2引导式教学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在学习更高层次的专业课程时,研究型教学的重点就不再是知识点本身的传授,而是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理解和掌握一些知识模块。

以“数值分析”中求解方程组的迭代法的介绍为例。

(1) 发现问题:教师从大型稀疏方程组求解的精度控制问题出发,引出对“迭代法”的需求。

(2) 寻求方案:带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单个非线性方程求解的迭代法,引导学生考虑用相似的思路去研究方程组的问题。

(3) 大胆假设:引导学生自己推广导出研究方向以及可能会得到的结论,例如收敛性、误差控制等方面可能有跟单个非线性方程求解的迭代法很相似的结论。

(4) 小心求证: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证明猜想,并且通过布置相应的实验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结论。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只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在关键点给学生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道路自己发现知识,而不是完全被动地等待教师灌输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继续研究的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钻研的兴趣。

2.3探索式教学

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前沿性课程,特别是发展迅速、知识点更新很快的课程,更容易展开研究型教学。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专业基础,并具备了初步的专业资料查找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命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相互讨论加以解决;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软件工程”课程,该知识领域发展只有三十多年,内容还没有完全固定,并且发展非常迅速,知识不断翻新,所以,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简单地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介绍。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借鉴以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思路。

(1) 发现问题:教师可以从历史上一些经典的软件失败案例入手引发学生对于软件开发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从而阐明研究“软件工程”理论的必要性,进一步引申出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分析软件开发的本质,从学科范畴上介绍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

(2) 质疑权威并寻求方案:在介绍教科书中各种软件工程理论、技术、工具的同时,提出一个具体工程案例供学生实践。随时提醒学生根据自己对项目的理解及扮演的不同角色展开思考;引导学生对书本中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鼓励他们去做反面的尝试――如果不按照书本上的教条去做,结果会怎样?同时介绍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使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同时激发对软件工程理论研究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搜索最新研究结果,寻找更适合的问题解决方案。

(3) 实践、验证与总结:通过组织一个较大规模的工程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实践和课堂学习中不断印证或修正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策略。通过各种渠道查找、阅读相关资料,为自己的实践经验寻找正反两面的理论依据,或抽象提取出方法和理论,最后总结成文。

探索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的思维方式。而要做到批判,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而且了解的范围必须超出课堂知识点覆盖的范围,紧跟研究发展的前沿,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探索真理的乐趣。

3研究型课程教学的过程管理

研究型课程教学要得到真正良好的效果,必须有一套有效的过程管理机制。没有激励机制,学生可能不会踊跃参与讨论;没有讨论过程,只有学生最终研究报告,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可能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所以,管理的关键在于考查过程而不是结果。

例如,可将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划分为两部分,即教师介绍部分和学生探索部分。根据班级容量将学生分为小组,再根据分组情况,设计一套课堂讨论题目、一套课后研究题目。

课堂讨论题目需要学生当堂讨论,并且立刻给出结果,教师对各组结论进行点评和打分,这部分分数在课程总评中占20%左右的比例,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努力思考和充分讨论。

课后研究的题目则更有难度和深度,在一个学期内,使每组都有一次上台报告的机会,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体验与同行进行现场学术交流的气氛。书面报告和现场演绎的表现都应在课程总评中占很大的比例(如30%~40%),以达到激励作用。

至于考试,则相对占的比例较小,也可以尝试“讲1、做2、考3”,即布置学生做的研究性作业超过教师课上讲授的范围,而考试的范围又超出学生的作业范围,这需要学生平时做充分深入的研究,以便完成考卷上的题目。

要让上述过程管理取得很好的效果,小班化教学是必要条件,所以研究型课程教学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做后盾。

4实践效果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对于研究型教学的探索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笔者就自己主讲的课程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特别强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的理解,为此我们设计了120个课堂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当堂解答;6道综合性实验题目,要求学生撰写完整的书面报告;另外课堂提问、回答也计入总评。

在“数值分析”课程中,设计了36个课堂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当堂解答;1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后研究,并在课上进行报告演讲;8道综合性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独立编程完成;另外,课堂提问、回答也计入总评。

在“软件工程”课程中,我们设计了以实际金融项目为背景的大型课程实践项目,学生以3~5人组队的形式,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学生在一学期内完成两份文档、两次课上报告演讲、三个版本的系统验收,并就项目管理、过程模型改进、设计模式等撰写创新性论文。

“真切地感觉到了这门课对我的改变”、“我们学着去自主地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对我们探索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十分大的帮助”、“关于研究性课题,难以想象一门数学课可以如此激发人的兴趣(原文:About the research topics, no one could imagine that a mathematical course could reveal its interest by such a means)”……从学生热烈的反馈意见中、自发地总结经验撰写的大量论文中以及任课教师获得课程评估优秀的成绩中,我们可以感到以上课程取得的良好效果。

5总结

大力提倡研究型课程教学,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力量转化为教学力量,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通过推进研究型课程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都得到提高。在知识方面,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知识,还学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在能力方面,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能力,还提高了查找资料、质疑、发现缺陷、解决问题以及撰写科研报告的能力;在素质方面,学生通过训练,养成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具备了创新意识的萌芽。

第7篇: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1.教学目标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一般偏重于了解和掌握理论与技术基础,其教授方法为“授之以鱼”,即重点是给学生讲述已有的经典解决方案和技术原理。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则侧重于对学生研究与开发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其教学更注重“授之以渔”,即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针对研究生开设的“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来讲述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原理,并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方法、进展和趋势,便于学生选择今后的研究方向,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

2.教学内容的组织归纳国内各高校研究生阶段的“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现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沿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以计算机网络的软件体系结构的分层架构为脉络,对其原理的讲述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提升,另一类是开设一系列的前沿技术专题讲座,以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方法、进展和趋势。上述两种授课模式各有优缺点,第一类讲授模式能够帮助研究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核心问题,但该课程课时较少(我校为27学时),无法完整和透彻地讲授该教学内容。第二类讲授模式能够帮助研究生迅速把握本专业的热门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但课程内容的组织缺乏系统性,难以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无法单纯遵从以上两种授课模式。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研究生选择今后的研究方向,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因此教学内容既要反映计算机网络领域研究的主流和前沿问题,又要分析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具体算法,以便既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又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经过研究确定了本课程的授课方式,拟定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剖析、无线网络,P2P网络,云计算这四大模块为教学内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剖析。本科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特别是对工科类学生只是较浅显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的基本内容,并未涉及较核心的原理。而且在讲述和原理时,往往直接平铺直叙,即“是什么?”。为了培养研究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应侧重分析“怎么找解决方案?”。所以,仍然将计算机体系结构模块纳入“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范畴,但赋予新的教学思路。该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子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等。(2)无线网络。随着有线网络技术的成熟,人们除了科技和商务需要外,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依赖各种网络应用。无线网络安装方便,性价比高,成为当今网络发展的趋势。因此无线网络的相关技术已成为了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研究生必须了解其技术的基本原理,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方向的选择奠定研究基础。此模块的教学内容重点包括两部分。一是各无线网络类型的最常用和经典的实现协议介绍,二是各种典型的无线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该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无线局域网:IEEE802.11的协议;无线个域网:IEEE802.15和蓝牙技术;无线城域网:IEEE802.16d的技术;无线广域网:IEEE802.20的技术;移动AdHoc网络的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无线Mesh网络的技术。(3)P2P网络。P2P网络的中文全称为对等网络(PeertoPeer,简称P2P),主要指前些年为了解决若干用户同时到服务器上下载音乐文件而造成的网络和服务器的重负荷而提出并设计实施的一种逻辑对等网,该网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即时通信软件、下载文件软件、网络游戏软件、数据搜索及查询软件、协同计算软件中。鉴于该网络的广泛应用性,学生有必要了解P2P网络的基本原理。其次,P2P网络的实现原理中有不少巧妙、经典的解决方案,深入学习该网络的相关核心原理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启发学生的解决思路。该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P2P网络概述;第一代P2P网络:混合式P2P体系及代表产品BitTorrent的特点和原理;第二代P2P网络:无结构P2P体系及代表产品电驴的特点和原理;第三代P2P网络:结构化P2P体系及代表产品的特点和原理;P2P的核心机制等。(4)云计算。云计算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热点计算模式,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云计算被看作是第三次IT浪潮,它将带来生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了解云计算的相关原理有利于把握未来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趋势。该模块的主要内容是:云计算的概念、发展现状、实现机制、网格计算与云计算技术介绍;云计算理论的研究热点和体系结构研究、关键技术研究、编程模型研究、支撑平台研究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1.课堂教学(1)类比启发式教学法。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直接陈述现成的原理和算法,而是重点分析如何寻找解决方案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类比启发式教学法来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将日常生活中的类比问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先思考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再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计算机网络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既方便学生理解原理,又调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类比启发式教学案例如下所述:提问: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软件体系结构的理想5层结构是否可减少一些功能层次,比如有了数据链路层可否省略传输层?类比案例:处于甲地的A写信给处于乙地的B的整个通信实现过程。分析:通信步骤可分解为:1)A写信,具体内容、语言以及书写格式由A或AB协商确定。2)为保证信件一定被收到,A与B事先约定收到对方信件后立刻回信。3)A将信放入信封交给邮局。邮局按照收件人地址安排运送路线。4)为保证信件能正确到达目的地,邮局要求每个转接点均与前一个转接点签字确认。5)信件按照每一段选定路线由交通工具运送至下一转接点,一直传送到目的地为止。其中1)2)由用户完成。3)4)5)由邮局完成。2)4)分别是用户和邮局保证信息正确传输采取的手段,4)不能取代2)。与计算机网络通信软件需完成的功能对应可得出相应层次的主要功能。1)应用层。用户按照收发双方的约定对信息进行处理。2)传输层。用户采用相应手段保证收发双方信息的正确传输和接收。3)网络层。保证通信子网提供源点到目的点的数据传送(Packet)。实现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连。4)数据链路层。保证相邻两个连接点间(数据链路)无差错的数据传输。5)物理层。在物理线路上传输原始的二进制数据位。其中1)2)由用户计算机终端用户完成。3)4)5)由通信子网完成。传输层不能省略。(2)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本课程的无线网络模块、P2P模块和云计算模块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先将模块中的教学要点公布,提供参考教材,然后指定部分要点或难点要求学生上讲台讲述,其他学生提问,教师最后再提问和讲评。

2.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多媒体动态演示课件教学(1)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推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利用教学网站来辅助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获取知识的乐趣。笔者利用学校提供的课程中心网上教学平台,实现了协同的教学环境。模块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进度、动态演示、课后思考、视频资料、课程互动。(2)多媒体动态演示课件。在前述网站中的动态演示栏目中的内容既可以是直接内嵌在网页上的动态演示构件,也可以是能下载至本地机的动态演示构件。动态演示构件是指通过编程方法制作完成的课件,演示内容并不是事先预备好的固定算法执行过程图片,而是参数由用户自己任意填入,演示内容能根据用户给予的参数自动变换绘出。该演示构件是一种较复杂和有效的原理或算法演示工具,让难弄懂难理解的概念或算法形象化、具体化,能更好地表达讲课内容,因此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专门为本课程的计算机网络原理部分编写了几个动态演示构件,以路由选择算法RIP和OSPF为例。在该演示构件中最上面的图形区,用户可以自己建立网络拓扑图。当点击鼠标左键,将自动在点击位置画出圆点(代表路由器)并命名,连续用右键点击两个圆点,则在两点间画出连线,开销值可由构件右侧的文本框的输入值来改动。指定源端路由器后,点击“开始”按钮,在图形区下端的文本区1中则按照用户选择的RIP或OSPF算法一边计算,一边显示计算的中间结果,同时在图形区把正在计算的路线变为红色来给用户提示。算法计算完毕,在文本区2继续计算各路由器的路由表,并将结果显示出来。

三、结束语

第8篇: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行政案例;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从国家到学校都大力提倡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国家和各大高校对教师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培训,旨在使教师探索出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经常被提及和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与国外著名高校相比,我们对从事案例教学的师资培训还处于一种空白状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高达90%,对于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学时的理论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行政案例教学是公共管理学课程传授管理知识,培养管理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很好地解决理论讲述、案例教学等方法的不足,使授课对象深入理解知识要点,使学生无论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现实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的课程定位与行政案例教学的引入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体系。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单纯以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就会导致这门课显得空洞乏味,无法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于应用性极强的公共管理学的教学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当下中国高校的授课过程中,公共管理学多采取课堂理论教学,教学内容多以概论性、原理}生和原则性等为主。这种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获得定性、定量等专业的分析工具和具备更高级的专业素养,也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能满足公共管理需要、处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所需要的品质、能力和技能。但是,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脱离课堂,完全深入到公共管理工作中去。

从动态过程看,教学活动其实是师生之间建构一种互动关系的过程,除了教师的讲授之外,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合作性。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案例教学是管理类专业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具体案例的讲授来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课程特点而言,公共管理学也非常适合采用案例教学。行政案例,是把行政过程中已经发生过的成功或失误的典型事例编写成的案例。它对行政机关的组织、人员以及行为的过程加以描述,再现当事人的主要观点、行为经过和导致的结果,作为辅助材料配合理论学习,以提高学习者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公共管理学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理论讲述、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要点和理论精髓,使学生能把书面的概念、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从实际中理解概念要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行政案例教学将学习者置身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使其体验到政府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复杂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在有限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以及在分析复杂问题时的能力,使得学习者通过对行政现实素材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理论,使得学习者更积极地介入或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

二、行政案例教学:从概念理论到现实实践

在公共管理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行政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展示公共管理的经验或教训,使学生对分析方法、管理技巧和解决问题有所体验,从而达到掌握公共管理知识、理解公共管理真谛的目的。因此,在公共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的案例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为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案,在结果预测和比较基础上,做出合理决策。

从教学要求结合授课特点,可将行政案例具体划分为四种类型:

1.应用型案例:选择案例的案情与学习中的某一知识点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情节比较简单,围绕主题展开表述,没有冗余或干扰性信息,有明确的和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类型的案例多用于教师对知识点检验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对策型案例:案例围绕主题展开表述,提供信息比较充分,虽有基本的解决问题思路,但答案不是唯一的或没有最佳的标准答案,多用于教师对相应知识点的例证或检验与训练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常见于讲课、作业、课堂讨论及开卷考试。

3.开放型案例:这种案例描述的往往是某一真实的管理情景,提供的信息是全面的,包括大量冗余的甚至干扰性信息,问题本身和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是综合性的、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学生要首先搞清问题所在,分清主次,然后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进行抉择。

4.理论创新型案例:这种案例描述的往往是现有管理知识与工具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需要师生共同探索和尝试,理出思路,给出概念,提出方法,进行理论创新。这类案例的选取和应用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并收集大量相关资料。

三、行政案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行政案例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本土化的案例

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紧扣教学内容。选择案例要紧扣已经讲过和将要讲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分析案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选择本土案例,贴近中国现实。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有关教材大多是在国外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编写,国外的一些经典案例是对历史上管理经验与方法的总结与回顾,但与行政管理的现实已有了距离,如果机械照搬,对于还没有走出大学校门、欠缺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不易于使他们领悟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通过案例的本土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把握整体理论体系、接触理论前沿,又能联系中国实际。选择国内行政案例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利于学生认知案例所蕴含的原理,深入了解中国公共管理的现状。公共管理学的本土化必然要求熟悉我们国家的制度,而行政案例教学恰恰可以把一些全国性的、在社会中影响比较大的事件引入中国的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了解中国公共管理的特点,发现公共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加深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和中国的实践、中国国情之间的关系。

(二)行政案例教学的技巧:关注启发式教学,注重组织环节。鼓励学生参与

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本科生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注意营造轻松热烈的气氛,通过互动方式提高参与度,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要及时对讨论的中心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示、明确,对已经讨论充分的问题及时总结、终止、转移,对尚未讨论或讨论不充分、不到位的问题及时引导、提示,对游离主题之外的问题及时制止、转移,对开放性的问题及时诱导、暗示,讨论结束时要及时点评等。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录的教学模式,不习惯参与讨论,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技巧至关重要。教师要用亲切、有感召力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感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善于营造平等、宽容、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要鼓励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为什么”,大胆质疑,勇于争辩;要给予积极参与者正面评价,提高学生的信心;当案例讨论产生交锋,教师应当及时疏导、鼓励讨论深入。

(三)教师在行政案例教学中的定位:扮演多重角色

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行政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扮演多种角色,如“设计者、主持人、仲裁者、参与者等一系列潜在、模糊的角色”。作为设计者,教师要预先规划和设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作为主持人,教师要控制课堂讨论节奏和学习进度,引导讨论主题,创造热烈有序的讨论氛围;作为仲裁者,教师在案例讨论出现批评与争论时,将主题引导至问题的不同看法的解释和辩论上;作为讨论参与者,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独创之见。

第9篇: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尊重规律;阅读教学;教学质量;教学创新

规律是经实践千百次检验才成其为规律的,本来是无庸再加以论证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的老师却连声对其说“不”。这些语文教学规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是否仍然不失为规律,实在有为之一辨的必要。假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它仍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却有违这些规律,那么将给课程改革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正确理解与运用“多读多写”

多读多写,不是无效、低效的读写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与习作就是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量”就是多,这里没有前提。课程标准中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对阅读量的“多”的规定,“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是对写作量的“多”的规定。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中,仍然强调多读多写,只不过是课程标准用语文实践来涵盖它。在讲“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时”,可能会有人责难:无效的读和无效的写是不是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这种人不理解内涵最丰富的概括总是最简洁的,已成为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多读多写”,是内涵最丰富的概括,它简洁地概括了读写能力形成的机制在于“多”,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多读多写是指有效的、高效的读写实践,不同于呆读傻写,无效低效的读写。无效的读写不是多读多写的固有之义。多读多写所表达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在课程标准中,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成分。多读多写是培养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培育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培育语文素养的途径更多,如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因此,在应用“多读多写”这一语文教学规律时,要避免用它取代培育语文素养的其他途径。

二、正确理解与运用“训练”

训练,不是繁琐的练习“训练”,含有“训与练”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读、指点、引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练就是“练”。只有把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训练。“训练”,不是繁琐的讲解,也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题海战术。以往课程中出现的繁琐的讲解、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弊端不是倡导“训练”之过。从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大家到一线优秀教师如霍懋征、李吉林等人的论述中,找不到“训练是繁琐的讲解”“是死记硬背”“训练是题海战术”等说法的蛛丝马迹。

三、正确理解与运用“循循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