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

对外汉语词汇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词汇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探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加,以及在世界组织中众多角色的扮演,汉语成为一股热潮,正走向世界各地。为了与中国接轨,培养汉语人才,开设汉语课程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教学任务。正因为如此,我国需要提供大量的汉语教师到世界各地,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由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等要素共同构成。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英国语言学家D.A 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由此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与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学者忽视了词汇教学的深入研究,没有找到高效,明晰的理论框架进行词汇教学指导,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因此,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理论出发,探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希望为国内的相关研究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二、框架语义学概论

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菲尔默)提出来的语义理论。它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描写词项意义及语法句式的方法。郜丽娜和高鸿雁在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指出:“当第一次引入这个概念时,Fillmore 把它定义为能与场景的原型实例建立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1985年,他认为框架是“知识的特定统一框架,或经验有机的系统化;后来,Fillmore 从认知视角对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把它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结构方式,不再只是语言构式。”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每个词的意义,第一步是要在大脑中有一个关于词汇的概念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为词汇在语言及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基础和动因,此概念结构就是语义框架(Johnson et al 2001)。框架可以是任意的概念体系,其体系中,各个概念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当谈起一个概念时,其相关联的概念都会被激活。

三、框架语义学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框架语义学概念进入到中国学术领域时间比较晚,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学者张建理。在其后,关于框架语义学的介绍和研究逐渐增加,为后来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这个过程不仅对框架语义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还开拓了该理论的应用研究,其中包括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应用。

1.词汇的语义框架。框架语义学认为,任何词汇的习得都与其相关的框架密不可分,不可能有脱离一定框架的词汇。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解释其含义与固定搭配,更重要的是需与其相关的框架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解释了这个词汇,还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你想要了解“学生、老师”这些词汇的概念,你首先要了解“学校”这个概念,因为这些词语都包含在“学校”这个概念的框架之中。这种框架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此框架认知理解更多概念。当“学校”这个概念被激活后,该框架内的其他概念也被激活,如教室、黑板、书桌、椅子、教科书、钢笔、尺子等名词;学习、提问、书写、回答、做操等动词;“优”“良”“可”“了”等形容词。继续拓展到更宽的领域,教育以及学术等一系列词汇一一呈现。再如,当我们提到“汽车”的概念时,运用框架理论,我们会联想到轮胎,方向盘,喇叭,后车镜,车灯等汽车构成部件,除此之外,还会联想到汽车驱动材料,如汽油,电能等。运用框架语义学增加了学习的条理性,从词语的“家族”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词汇的有效习得,也增加了学生们的词汇量。

2.视角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运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视角。视角,顾名思义,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在同一语义框架内,当人们的视角发生改变时,问题的角度也随之变化。“接收“和”给予“的视角不同,“接收”是从受动者的视角出发,“给予”是从主动方的的视角出发,例如:(1)张三收到了一支我从美国带回来的笔。(2)我从美国给张三带回来一支笔。句子(1)是从张三,接收者的角度来说明主题,突出受动者的表达,句子(2)是从我,给予者的角度来说明句子主题,突出主动方的表达。再如:“进口”和 “出口”这两个框架表达不同地域,国度间进行贸易的术语,只有在跨国间才会使用的词汇。二者表达的视角不同, “出口” 框架是以出口方为视角,“进口”框架是以进口方为视角。由于视角选择的不同,在句法上,“进口”框架常以进口方为主语,“出口”框架常以出口方为主语。不同的视角选择辨析,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词汇辨析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每讲解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都会涉及到具体的词汇,不同的词汇往往也反映出不同的视角,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中的词汇,要与具体的语境结合着进行理解,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下面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小明早上说:爸爸你真帅。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情况下,我们会从小明的视角简单理解问题,可能是“爸爸今天穿的很帅气”;然而,有了语境就不一样了,如爸爸给小明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同样是从小明的视角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爸爸的行为感动了小明,小明发出了赞扬的声音”。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时,要把具体的语义视角和语境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这样对于词汇的讲解会更到位。

3.词汇的句法框架。语言学家Fillmore(菲尔默)认为,特定的动词有其自己所特有的格环境。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纵向来理解语义,也要从横向进行词汇的解读。如:Alice ran to the classroom(爱丽丝跑进教室)中出现run一词,表达的是爱丽丝进教室的动作“跑”,在英语中与“run”相关联的动态词语有come(来)、go(到)、climb(爬)等词。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也可以汲取英语中的横向词汇学习方法,如:“走进礼堂”中的“走”字可以拓展到“跑”“奔”“飞”等词,这样可以增加学习者学习一类词汇的敏感度。不仅动词如此,形容词,副词等也同样适用。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时,可以把拥有相同语义句法结构的词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词汇的语义结构,也很容易地掌握一类词的句法结构。

四、结束语

本文从语义框架,视角框架,句法框架等方面分析了框架语义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汉语词汇教学方法,可见,框架语义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当然,这只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框架语义学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在实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在框架语义学的指导下,运用更多的实例,从多角度,全方位继续探讨更深层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也有助于在一定框架内,有规律地学习汉语,优化学习效率。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探索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新途径,使学习者在其中受益,这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郜丽娜,高鸿雁.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2]李果.框架语义学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语言与翻译,2012.

[3]马洪海,马思鸣.基于框架语义理论的汉语词汇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2015.

第2篇: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词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习者达到用汉语流畅地进行口语交际而民俗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又是紧密联系的民俗词的使用更是无处不在能否对民俗词进行恰当运用,往往可以考察一个外国人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大部分留学生都是以在华生活为大背景来进行汉语学习的,因此,无论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肯定避免不了利用民俗词来进行交流沟通而且,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同时,也肯定会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他们不仅单单只想学会汉语,更想融入到文化氛围中去这样不仅要要求学生会用汉语进行交际,更要注意汉语使用的得体性既要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更要知道那些话是忌讳的,避免提及的例如总把狗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中国,这样在某种程度就是表示对一个人的侮辱如果不理解狗这个字在中国民俗中的含义,那么肯定会对交际造成影响,甚至产生误解。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词的教学缺陷

1、教学缺乏系统性

对外汉语教学在近几年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其教学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教学内容还处于较为无序的状态虽然文化教学逐渐被大家所重视但针对于文化教学的内容编排,想关研究还是有所欠缺民俗词到底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民俗词的分类教学,以及教学的先后顺序,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为民俗词语的类别很多,涉及到的文化内容也丰富多彩,这样就难成体系而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起来就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交流起来也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2、民俗教学不够重视

很对学者都认为,刚开始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不需要对文化进行过多的了解,至于民俗,更是无需提及,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如果一开始就是很机械地去接触一门语言只通过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时间长了,肯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可能还会使学生产生抵抗情绪况且,大部分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有关知识才决定要学习的有关于民俗方面的内容往往是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僵化

刚才说过,民俗涉及到方方面面,其内容自然而然也是丰富多彩的相对应的民俗词的种类也是比较繁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以及教学词汇的难易度而不能僵硬地去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留学生,民俗词汇的教学也相应地要有侧重点比如说针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他们可能连汉语中的基本词汇都没有完全掌握,这时的民俗教学就不能涉及太多的过于深奥的民俗词汇但还是要适当地让学生们去接触,培养其对于以后学习的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留学生,他们大部分对汉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时的民俗教学就不能还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进行一些表象词汇的教学,而要带着学习者一起逐步地去深入了解民俗词汇的来源及其背后蕴含的一些故事和文化,让学习者学会自己去体会。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词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要精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对于民俗词汇学习的反馈,然后根据反馈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如果学生对于某个部分或者是某个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应该考虑一下教学内容是否恰当相反,如果某些内容特别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促使学习者有很强的好奇心,那么教师就可以相应地多介绍一些当然,一定是要在不违反教学原则以及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的。

(二)学生特点

考虑学习者文化差异来自不同国家的学习者自然成长的文化背景也有所差异,每种文化都有共通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当遇到共通的文化民俗内容时,可能会对学习者提供有利的帮助,但如果遇到相互冲突的地方,随之也可能会对学习者相关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充分了解哪些内容与哪些国家的哪些风俗习惯相违背,要充分顾忌到学生的感受,并且给予合理的解释让学习者可以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

第3篇: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

在汉学学习中,学生必定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母语对汉语学习的正负迁移。二是受到目的语的干扰。所以,对比法可分成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和汉语与汉语的对比。汉语与汉语的对比可分为近义词对比和反义词对比。

一是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两种语言词汇的对比,有完全等值词语、不等值词语和不完全等值词语三种。完全等值词语是指语言意义、色彩意义、用法等都一致的词语,这一类词语几乎没有。不等值词语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导致的,某事物为一个民族所独有,而解释这个概念的词不能在别的语言中找到等值的形式。不等值词语又可以称为词汇空缺,可以分为三类:1.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不等值现象;2.由于人们世界观的不同而引起的不等值现象;3.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原因而引起的不等值现象。例如:“针灸”“刮痧”“太极”等词语在汉语中存在,但是英语中没有。不完全等值词语是指两种语言中某一方面对等,另一方面不对等。如:英语中的“brother”表达了汉语中的“兄”和“弟”;“sister”表达了汉语的“姐”和“妹”,“grand-moth-er”表达了汉语的“祖母”和“外祖母”。而汉语中的哥哥弟弟要区分是亲哥哥亲弟弟、堂哥堂弟、表哥表弟等,这种区分是非常严格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汉民族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亲属称谓按照血缘的远近严格区别,丈夫家亲戚亲于妻子家亲戚,兄弟配偶的血缘要近于姐妹配偶的血缘。而以个人为单位的西方英语国家,不太重视性别、血缘亲疏以及长幼关系。

二是汉语与汉语对比,主要是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对比。同义词是意义相等和相近的一组词,意义相等的等义词不需要辨析,所以同义词的辨析主要是指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辨析指的是辨析词汇意义、色彩意义等方面的差异。如:“手段”和“伎俩”两个词,词汇意义相同,都是表示方法,它们的差别主要在感彩上,“手段”是中性词,“伎俩”是贬义词。“逮捕犯人”和“逮犯人”的的词汇意义相同,它们的差别是“逮捕犯人”更加正式,多用于书面,而“逮犯人”更多用于口语。“绝密”“机密”“秘密”三个词语,都是一字之差,意义也相近,它们的差别主要在语义的轻重上。再如:“担任”和“担负”两个词语的主要区别在搭配上,“担任”的宾语主要是职责和工作,“担负”的宾语主要是责任、使命和任务。反义词是指反义义场中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反义词又可以分为绝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绝对反义词是建立在矛盾关系的基础上,不存在中间状态的反义词,如:“男”和“女”,“生”和“死”;相对反义词是建立在对立关系基础上,存在中间状态的反义词,如:“高”和“低”,“富”和“穷”。汉语与学习者母语对比,尽可能地避免母语对学生负迁移的影响,积极发挥正迁移的作用。汉语与汉语对比,让学生更准确把握汉语,并能运用汉语展开书面和口语的交际,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步骤

对外汉语词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汉语词汇的特点,遵循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把词汇教学内容设计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趣味的教学顺序。汉语词汇的第一个特点是汉语语素数量不多但可以大量组成合成词。如:“打”可以组成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其中双音节词的数量最多,其读音为上声调,如:打岔、打发、打紧、打量、打算。第二个特点是双音词比单音词多很多,但是单音词在口语中使用较多,如:人、他、好。第三个特点是同音词和同义词数量多,如:同音词“奇怪”与“责怪”,“花钱”与“开花”;同义词“目”与“眼睛”,“日”与“太阳”。第四个特点是叠音词很多,叠音方式多样,如:忙忙碌碌、黑黢黢、冷清清、刚刚、毛毛细雨等。根据词汇以上特点要求遵循的原则有三点,第一是坚持从易到难有层次的教学。如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收录的词汇,先教初级词汇,再教中级和高级词汇。教学过程中先教常用的词汇,后教次常用的词汇,如:“打”字词述宾结构的教学,可以先教“打”字+施事,例如:打雷、大冰雹;和“打”字+受事,例如:打牌、打鱼。而后教“打”字+时间,例如:打通宵,打夜班;和“打”字+类别,例如:打长途。第二是注意语素和构词法的分析原则。例如“画家”“作家”“评论家”“书法家”等可以类推各种职业名称。第三是边讲边练、精讲精练等实践操练原则。词汇是交际的关键,也是语言信息的主要承担者,而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交际,所以要将汉语知识落实于实处,在操练中学会与人交际。

第一步,导入词汇。教师可以使用对比法、直观教学法、同义词释义法、反义词释义法、分析综合释义法等来解释词汇意思。对比法是将汉语与汉语,和学习者母语在文化、色彩和语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再重点分析记忆。如:“参观”与“访问”,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其所搭配对象的不同。“教师”与“老师”主要区别是所使用场合的不同。汉语中,“贡献”有名词和动词词性,而对应于英语中是动词“contribute”和名词“contribution”。直观教学法是直接利用多媒体或者图片将学习内容展示出来。如:苹果、鸟、车、跑步等词语直接用图片展是给学生。同义词释义法是将意义相似的词语放在一起,分析学习。如:“稳健”与“稳重”的区别是“稳健”是形容人处事的风格,“稳重”是形容人的。语素释义法是利用语素来分析分析词义,探究词与词的细微差别,如:“交换”与“替换”中差别在于“交”与“替”,“交”是用于两个东西互换,而“替”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我帮你。这样就很快明白其中的差异。这个阶段,教师是主导,主要任务是以最短的时间向学生阐释新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词语意思。

第二步,讲解词汇用法。在对词汇意思疏通以后,教师则向学生展示常用的句式、常用搭配、常用语境和近义词的辨析。常用句式的介绍,如:“代表”。“代表”有词性,一是动词,可以说“代表某人做某事”,二是名词,可以说“某某代表”。常用搭配,如:“打”字搭配有主谓结构(打肿脸充胖子)、述宾结构(打车)、偏正结构(单打)、述补结构(打败)和联合结构(打闹)。常用的语境主要是讲解词语的褒贬义和语体义,如:“不耻下问”表虚心,只用于表扬他人;“自以为是”表骄傲自满,只用于贬义;“皆”是“都”的意思,只用于书面;“老师”多用于口语。这个阶段,教师是引导者,向学生介绍使用新词语的方式,但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作一些理解性练习。

第三步,词汇操练。词汇操练分为口头操练和书面操练。口头操练可以使用想象法,如:将操练的词汇写在卡片上,教师将卡片内容给一个学生看,由这个学生描述词语,但不能说出这个词语的发音,另一个人猜卡片上是什么词语。或者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操练的词语回答问题。书面操练可以用替换法。如:教师给出一个句子,句子是已学过的内容,从中划出一个词语,要求学生用同义词替换。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参与者。但教师需要及时回馈学生,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第4篇: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

1.在语言的理解这一阶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并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材料所体现的语言规则及其意义和用法。通过简要的讲解达到以旧带新的目的,强调发现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进而加深理解。2.在语言能力这一阶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组织、有意识的练习使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认知法反对无意义的反复机械练习,主张在思考和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练习,从而巩固课文中出现的新的语言材料和规则。3.在语言的运用这一阶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规则进行听、说、读、写外语的能力,特别是真实的交际能力。语言的运用强调实际的交际能力的获得,通过脱离课文的真实场景的模拟练习来进行。

由以上对认知教学法的介绍可见,认知法重视语言规则和语言的系统性、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让学生掌握语言规则,因为语言是一个规则体系,无论是语音、词汇、语义、语法都存在规则。汉语同素族具有较强的规则性和规律性,总是以成群的面貌出现,进行构成词汇语义的网络。学生在学习同素族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地寻求和发现语义和语法规则,这是对同素族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对待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这是学习的内在因素,也是学有所得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可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对于同素族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在发现规则的基础上,预测新词,扩展词汇语义范畴,从而在阅读或交际中遇到新词时能够猜测其词义。在教学目的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在学习结构、意义和发现规则的基础上培养语言能力,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同素族的过程中,通过各种认知法方式的练习,使留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同素族中的词语进行交际,从而提高交际效果和水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认知教学法对新同素族教学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语素语言单位教学与语素扩展教学法

无论是汉语作为本族语的教学还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进行的教学,词汇教学都是重点的教授内容之一,而且一般都以词这一语言单位作为词汇教学的基本单位。词作为音义结合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以词作为词汇教学的基本单位是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的。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词语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同素族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侧重于讲解和传授以词这一单位中的某一语素为结点而进行的语言单位扩展和语义的衍变这种动态过程,因此应该在词这一教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即细化到语素这一语言单位,将语素教学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特别是能产性069强的语素和语义发生了一些变化的语素,对于新同素族的词形学习和语义理解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在语言中不能独立运用,只能作为构词材料存在。一些时事类的教材(如《报刊阅读教程》(1999)、《报纸上的中国》(2004)等)由于涉及到新事物和新现象,包含的新词语比较多,为使留学生能够在词语的识别度上随着阅读量的增多而逐步增强,在词汇学习部分比较重视语素层面的教学,如在文后的注释部分把“准、反、热、硬、软”等具有较强能产性的语素单位列出来做出解释,以便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包含这些语素的词语能够猜测和理解其意义。对教材中出现的能产语素一一地做出解释和讲解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提示、对典型语素进行细致讲授,然后交由留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语素扩展和语义衍变的网络,在网络的结点随着阅读量的增多不断添加新的语言内容,扩展自身的词汇语义网络体系,进而对新出现的新词语和同素族系列做出正确的识别和理解。对于典型能产语素进行教学一般应放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高级阶段,教学时涉及到语素扩展和语义衍变两个方面。语言中出现的新词通常利用语言中现成的语素,按照固有的规则而构成的。构造新词的规则叫做构词法。构词法分为词缀法和复合法两种。

构词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加缀法,是由词根和后缀或前缀和词根构成的;一种是词根复合法,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根组合而成。学界对词缀的划分方法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把重点放在词缀和词根界限的严格区分上,两者之间可以有过渡地带,我们称之为类词缀。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对词缀或类词缀以及能产语素按照实际使用的频率进行分层级的讲授,重点讲授使用频率高和能产性强的语言单位,以求达到留学生在交际中对某一语言单位的理解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从语素语言单位扩展角度来看,同素族是共同具有同一语素的一系列词,同时这个词的聚合的组成成员是可以不断增加的。交际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能产的语素进行词形扩展和造词模式方面的讲解,不仅是为了解决某一个个别的生词问题,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在留学生的高级阶段,学生的心理词汇量已经达到相当多的数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构词扩展法等方面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意义变化方面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词汇体系的概念,获得一定的利用已有词汇语言单位理解新的语言单位的能力,再看到具有相同的语素的词时,初步判定是否与已有词汇是同一同素族,意义上是否存在关联,以及何种关联等,从而达到意义理解的目的。认知教学法作为同素族教学的指导方法,重视语言规则和语言的系统性的建立,据此我们运用“语素扩展式教学法”,即以能产语素为核心,在结构上进行扩展。扩展方法可采用前加成分式、后加成分式等,用前加成分和后加成分对其原有的成分进行替换,保持能产语素语义的联接性。如对于“白领”这一词,其语义为“有着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阶层”,以“领”为能产语素可扩展出多个新词,形成同素族系列,如“蓝领”、“灰领”、“粉领”等,分别指以某一颜色词为意指特征的某一类人,“领”这一语素的意义是连贯的。由此可以类推到认知陌生的词,如“金领”一词,留学生根据语素扩展的方法,以“金”替代“白、蓝、灰、粉”系列颜色词,联想“金”的引申义,则可初步推断“金领”是一个表示高级职业类别的称谓语。语素扩展式教学法注重了学习者创造性的培养,同时也重视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p#分页标题#e#

隐喻语义关联教学与主题扩展式教学法

同素族中语素的意义在可能保持不变,也可能在保证语义联接性的前提下有所变化,即原义和新义是有一定联系的。陈贤纯说:“词汇教学中要利用类似、对比、联想、连接等方法,使词语进入网络,并把整个网络终端给学生”。原义可以通过类似、对比、联想、连接等方式形成新义,衍生出的新义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在一个基础上再衍生多个,形成辐射、连锁或复合等多种形式的语义网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揭示语义的内在联系性,帮助学习者建立头脑中的词汇语义网络。而原义和新 义 之 间 衍 化 的 内 在 联 系 性 就 是 隐 喻(Metaphor)语义关联。探索原义和新义之间的隐喻语义关联可以使学习者深入理解新词的语义,并寻求在此基础上自主充实和完善头脑中的词汇语义网络体系。隐喻语义关联是“以原型义为原点,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引申出的一个意义网络”。

某一能产语素由于反复和大量的使用,其意义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授给学习者语素的原义,然后运用隐喻思维推导出不同语言环境下该语素的新义。发现这些变化并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可以增强留学生对词汇的再认能力和推测意义能力。如能够组合成称呼类同素族的系列能产语素“嫂”、“姐”、“星”、“盲”等等,组成系列同素族如:嫂———军嫂、空嫂、月嫂、商嫂;姐———的姐、空姐、高姐(高速铁路乘务员)、芙蓉姐姐;星———、歌星、笑星、丑星、谐星;盲———文盲、法盲、舞盲、网盲等。其中例如“商嫂”一词,“嫂”的语素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原义是“有姻亲关系的亲属称谓语”,转义为“从事某一职业的已婚女性”;“芙蓉姐姐”一词中,“姐”语素重叠,语素义由原义“同辈年长女性的称谓语”转义为泛化义“年轻女性”,而“高姐”中的“姐”的语素义则是前二者之间的过渡义“从事某一职业的未婚女性”,可见,语素义的衍变是渐变的、逐步的;“网盲”一词中“盲”的意义由原义“看不见东西”转义为“对某方面不了解的人”;“丑星”一词中“星”的意义由原义“夜空中发光的天体”转变为“从事某一行业取得一定成绩小有名气的人”等等。原义和新义之间是由一定的关联的,意义的变化是由理据的,其理据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即隐喻关联。“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用已有的词语来谈论新的、尚未命名的事物;通过隐喻,人们还可以更加形象化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从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

有时通过隐喻而发生的语义衍变是整体性的,以词为单位的,而有时则是词语内的部分发生了变化,意义衍变以语素为单位。讲解多个语素义之间的意义关联对于学习者理解新同素族中词语的意义较有裨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运用“主题扩展式教学法”。主题扩展式教学法注重词语的聚合关系,对某一主题下的相关的系列词语进行集中的释义和讲解。这种以同素族为集合集中讲解的方法可帮助学习者领会语素义之间的隐喻性语义关联,便于建构一个个词汇语义的网络,当同素族集合达到一定数量时,联接成为较大的语义网络,不断扩展。如对于“职业”这个主题,可根据教学内容列举以下相关同素族,如“白领、蓝领、灰领、粉领、金领”;“下岗、上岗、待岗”;“外资、独资、合资、三资”等;再如“环境”这个主题,可列举系列同素族,如“零污染、零排放、零添加”;“绿色革命、绿色标志、绿色消费、绿色文化”、“白色垃圾、白色污染、白色灾难”等。这种主题扩展式的教学法,可使学习者直观地认识到同素族的造词结构以及同素族之间的意义联系,从而加深对同素族的认识和词义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设计多种创造性的练习方式,模拟真实交际情景,在强化已习得词汇及用法的基础上,训练学习者实际操作的能力,在不同语境下通过语素意义联想识别生词,提高真实交际水平,这是学习同素族从而构建词汇语义网络的关键。

第5篇: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

关键词:上下位词 概念 词汇教学

一、何为上下位词

(一)上下位词概念的界定

上下位词是具有上下位概念关系的词语,是词义之间的纵向联系。上位词与下位词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1.从词义角度理解

上位词和下位词具有种和属的关系,种和属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例如“牛”对“动物”来说是个别,“动物”对“生物”来说是个别;“动物”对“牛”来说是一般,“生物”对“动物”来说是一般。它们的关系是:个别体现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2.从逻辑角度理解

上位词是下位词的必要条件。

所谓必要条件是指:设有事物情况A和事物情况B,如果A,则必然没有B;如果有A,而未必有B。A就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简称必要条件。

例如:将词语“语言”作为上位词,“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他们分别是“语言”一词的下位词。“语言”是汉语、英语等语种的必要条件。

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来说,语言没有诞生之时,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全都不复存在;而在某些地区的语言诞生之后,其他地区可能还不存在语言。

(二)对上下位词的理解误区

1.上下位词不等同于上下位概念

尽管上下位词的关系和上下位概念的关系是一致的,但在表示一些上下位概念时,语言中并不都是用词来表示的。前文当中提到饺子,“面食”和“半圆形的有馅儿的面食”是上下位概念关系,但后者明显不是词语,而是词组。再如,“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是上下位概念关系,后者也不是词语。

2.下位词与上位词不是“多对一”的关系

一个上位词有很多下位词,比如说上位词“国家”,有下位词“中国、德国、美国、法国”等等。“德国、法国”作为“国家”的下位词,同时也是“欧盟成员”的下位词。作为下位词,“德国”对于上位词是“一对多”的关系;“德国、法国”对于上位词则是“多对多”的关系。

3.同一个上位词的几个下位词之间不一定是平等的关系

“动物园有很多动物,有猴子、老虎、熊猫、狮子、熊,等等。”这句话当中,上位词是动物,下位词是猴子、老虎、熊猫、狮子、熊,这几个下位词同属动物,但个别词互相之间也有上下位概念关系,“熊猫”就是“熊”的一种。

4.上下位词的词性不一定是名词

语言中有一部分意义上可以构成上下位关系的词语,词性不同。如

颜色:红、绿、黄、蓝、紫,

动作:打、举、拖、背、提,

跑:慢跑、飞跑、疾跑,

红:粉红、橘红、深红、浅红。

上面四组词语,左边是上位词,右边是下位词。可以看出:第一组,上位词是名词,下位词是形容词;第二组,上位词是名词,下位词是动词;第三组,上下位词同属动词;第四组,上下位词同属形容词。

5.上下位词不是两级而是多级的

(1)他买了一本《围城》。

(2)他买了一本小说。

(3)他买了一本书。

(4)他买了一样东西。

这一组句子当中,《围城》是小说的下位词,小说是书的下位词,书是东西的下位词。现实生活中,上下位的关系可以构成很多级,而跨级也可以形成上下位词关系。如《围城》,也可以分别作为书和东西的下位词。

二、上下位词的作用

(一)帮助解释词语的意义

前面说到,上位词和下位词具有种和属的关系,种和属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人们普遍用上下位词的关系来解释词语的意义。这种释义方式有其定义的形式,一般叫作定义式的释义。如:

企鹅 企鹅科的各种短腿而不会飞的水鸟。

杨树 杨属的各种乔木的任一种。

电话 利用电信号的传输来传递话音的装置。

(二)帮助人们进行表达和陈述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上下位词来陈述观点,说明问题。通常采用这种形式:

下位词=XXXX的上位词(XXXX是对上位词的修饰语)

修饰语的内容的限制,比起解释词语的意义,要相对宽松,通常是对下位词的性状和地位的描述。如:

(5)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6)小丽是班上最漂亮的女生。

(7)鹦鹉是会学人说话的鸟。

(三)丰富了词汇量,使词汇更具体细致地反映客观事物

从构词方式上来说,很多词汇是以表示某类事物的词语作为词根,加上修饰它的词语或语素而形成的新的偏正式复合词,这些复合词大多成为那些词根的下位词。如:

车:火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酒:白酒、红酒、葡萄酒、粮食酒

这种构词方法是下位词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使词汇更具体、细致地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大大地丰富了词汇量。

三、上下位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一)上下位词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带来的困难

1.学生对上下位词理解混淆

在现代汉语口语当中,通常对于同一种事物同时用上下位词去称呼,比如“玫瑰”,在说话对象都知道该事物的前提下,可以用“花”来称呼,上位词代替下位词的现象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表现得很普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双语课堂上比较容易区分一个词的真实含义,如向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教授“狗”这个词,可以直接告诉学生“dog”这个单词在中文里面是“狗”。而在以单一语言授课环境当中,例如汉语授课,要告诉学生这个概念,可能需要用其他辅助手段,譬如展示图片等等。如果图片单一或者属于同一种类,则很容易引起学生误解。如教授“狗”这个词,展示一副牧羊犬的图片,学生学了之后可能不是很明白“狗”是一类动物的统称还是独指牧羊犬。

2.忽略特殊语言现象对词义产生误解或者杜撰新词

很多词汇是以表示某类事物的词语作为词根,加上修饰它的词语或语素而形成的新的偏正式复合词,这些复合词大多成为那些词根的下位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慢慢掌握这一规律。因为汉语的灵活性,他们很容易利用这一规律杜撰新词或者理解词汇。

如“人”作为上位关系,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口语当中将成年人叫做“大人”,学生很容易认为未成年人就是以“人”为词根,对“人”的修饰语是与“大”相对,也就是“小人”。这样不仅对词语理解造成误会,还容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再如,“巍峨的大山”,我们称之为“高山”,学生也容易想当然的认为“矮小的山丘”叫“矮山”,杜撰了新词,让人费解。

(二)词汇教学中引入上下位词帮助区分和理解词义

1.由此及彼,利用学生了解的上位词分析下位词

根据学生知道的上位词,对下位词进行具体、细致分析。不仅可以对相差一级的上下位词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多级逐层分析,直到学生理解。如上文中举例的“饺子”,可以用“半圆形的有馅儿的面食”进行描述,如果学生还对面食有疑问,可继续深入解释,“面食”是“面制成的食品”。

2.举一反三,对一个上位词下的多个下位词进行区分和理解

在教学生学习一些词语时,可以引出其下位词帮助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也可以引出上位词和该上位词下共同的下位词进行词义的区分。如:“品质”一词,可以引出其下位词,进行如下的填空活动。

高尚,是的品质。

卑鄙,是的品质。

勤劳,是的品质。

懒惰,是的品质。

坚强,是的品质。

软弱,是的品质。

3.未雨绸缪,教授词语过程中列举相关词语避免出现误解

前文提到,学习“大人”一词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出“小人”。教师应告诉学生,“大人”是指成年人的同时,“小孩”是对未成年人的称呼,“小人”是个贬义词。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词义的误解。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7.

[2]赤梅.谈上下位词[J].汉语学习,1989,(1).

[3]林进展.试论汉语词义系统的类别层级性及其实现[J].厦门大学

学报,2007,(5).

[4]朱彦.从语义类推的新类型看其认知本质、动因及其他问题[J].

第6篇: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体系中,词汇是留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是掌握汉语的基础,与语音和语法的教学相比,词汇的教学似乎有些杂乱无章,因此也是教学中需要获得重视的环节。词汇的学习需要方法适当,对大多数留学生来说并非易事,特别是汉语初级水平的留学生。留学生的汉语成绩之所以会高低悬殊,往往也是因为词汇的掌握程度,而且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经常会因词汇量增加而产生厌学汉语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从留学生汉语水平的角度出发,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接受课堂内容,掌握、理解更多的汉语词汇,从而更好地习得汉语,用汉语进行交流。

一、形象图片法

形象讲解法较多运用于象形字的讲解,因象形字是最简单的构字法,起先用于描述一些具体事物形象,进而演变为汉字,利用象形符号进行词汇的讲解,如“日”字,可以画一个圆,中间一横,向学生展示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一个形与字结合的桥梁。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汉语初学者,既可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个汉字。

利用挂图、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词汇教学。很多名词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但不是随时在课堂上能见到,这时可以用图片显示出来,将其做成PPT,教师就能轻易地将词汇的意、形、义呈现给学生,便于其理解。

二、动作演示法

很多动词,需要我们用动作演示的方法,通过手势、动作、表情给学生进行解释和区分词义。例如:蹦和跳这两个词,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其意思,老师可以直接在教室中做出蹦和跳这两个动作,让学生将动词与动作联系起来,才能掌握词语的区别。用动作来演示解释词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引导学生注意词语之间的差异,并增加词语教学的效果。

三、故事讲解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讲解法多用来学习一些简单的成语、歇后语,因为这些词汇很多起源于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文人作品、口头语言。比如画蛇添足,老师可以这么讲:有个人在画蛇的时候,把蛇的脚也画上了。蛇有脚吗?没有,所以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做了多余的事。当然使用故事讲解法时也不能仅仅追求趣味性、故事性,重点是在让学生理解其基本含义并能够恰当使用。使用时多举例,尽量使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让教学贴近现实,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分类比较法

汉语词汇的拼读和构成具有规律和体系。同类的词汇可以用卡片或课件,归纳在一起进行分类教学,如家庭称谓、人体部位名称、颜色等。如果在教学中把这些相关的词汇放在一起,加以对话练习与写作练习,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新词汇的讲授,需要结合留学生已掌握的旧词汇,加以引申。这就要涉及到同义词、反义词的类比。加深印象,复习已经学过的旧词汇,同时扩展新词汇。同时也要把同类词汇之间的细微差别讲述清楚。复习已学词汇的同时,可以把相反意义的词汇表述给学生听,比如“悲伤”一词,因为与“开心”一词互为反义词,所以可以用“不高兴”来向学生解释。尤其是形容词的教学可以对比法为主,黑和白,高和矮等等。这样,词汇量会扩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语素讲解法

汉语语素的构词利用率很高,据统计,现代汉语共使用着大约5000个单章节语素,而词语却数以万计,汉语词汇教学注重语素义的讲解更符合汉语自身的特点。语素讲解法就是根据生词中学过的语素来讲解词义,或引导学生推测词义。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留学生理解新词,还能启发学生理解相似的、没有学过的词汇,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舟是船的意思,那么龙舟、风雨同舟、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词的意思很明显了。

六、场景教学法

留学生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活动,将所学词汇进行实际操练与应用。在仿真的场景中去练习,就能理解的更深刻,取得良好效果,当然真实的情景就更好了。例如包饺子、买东西、参观名胜古迹等贴近生活的实践教学。这类实践教学不拘泥于课堂之中,上课地点也可随场景的变化来选择,例如买东西就可以带学生去校内的超市,让他们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真实的场景对话。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他们把所学的词汇活学活用。

以上介绍了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词汇教学中的体会,不同的词汇类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灵活运用,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创新,积极思索,及时反馈。充分了解留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目标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凤玲.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第7篇: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文化 词汇教学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随之逐步提高,而中外贸易的频繁也催使对外汉语这一新兴学科快速发展。“据统计,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万人在中国各级各类的教学机构中学习汉语,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渴望到中国留学。”①这些留学生之所以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主要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与文化积淀的向往。英国语言学全国委员会主席、国际著名语言学家、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约翰·莱昂斯爵士对词语文化有过精辟的论述:“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产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②汉字经过其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演变,使其聚形、音、义于一身,其承载的文化气息是其他文字难以比拟的。就汉字中的表意文字来说,绝大多数字、词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国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做出了反映,如果没有一定的中国词汇文化知识是难以理解的。本文着重探讨词汇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词汇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对词理解和阐释上的不同。就颜色词来看,不同母语者对颜色的联想意义也不同,我们从中可窥见民族的文化心态。比如 “蓝色”(blue),很多英语国家在婚礼上新娘身上一定要有一件蓝色的东西(something blue),来代表自身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而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上何时有新娘身着蓝色呢?在辽西北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有“蓝”同“拦住”的“拦”谐音,意味着不祥,坚决不能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出现的习俗。除此之外,某些色彩词在中西文化中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也大相径庭,故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更应注重一些色彩词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尤其对其在汉文化中的不同内涵等方面进行着重讲解。对于某些动、植物相关的词语来说,不同的语言文化可能也会造成其文化附加义的相异。如“仙人掌”在汉语文化中可以用来象征坚毅、顽强等品格,而在其它的语言文化中就不一定有同类的含义。因此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这类文化词语时,常常感到痛苦不堪,虽然力图按照汉语文化去理解,但因为知识的缺乏,只能死记硬背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如果按母语文化的习惯来应用,又会闹出误会。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位留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他是一个忠诚的朋友,我看到他就会想起我家的小狗。”从句子中可以感受到留学生对狗的态度,也可看出在这个词的使用上存在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在汉语中“狗”往往用来表示贬义,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近年中国公映的一部国产电影中也有这样的对白:“那个汉奸狗一样的嘴脸,让人看了就想吐。”而英语中的“dog”非但没有贬义的含义,反而带有亲切的意味,例如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把“幸运儿”称为“luekydog”。在对“狗”这个词的使用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心理认识中,像留学生那样用汉语表达和朋友的亲近感时说“看到他就会想起我家的小狗”就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了。除此外还有一些动、植物词如“龙”、“大象”、“喜鹊”、“竹”、“”等,都受到了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社会风俗心理的影响,具备了该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气息。对外汉语教师应努力把词语所附加的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对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加以准确地把握,让学生明确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以免进入文化误区。

2 词汇的观念文化

语言总能对该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制度、、价值取向、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有所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集体观念、尊老爱幼、谦逊有礼、中庸之道等思想。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平等原则、守信品质等观念在文化上看来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观念文化的不同终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拿称谓语来举例,中国人通常对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则称为:董老、郭老、徐老,以表尊敬。男性也把自己并不老的妻子称为“我老婆”、“我老伴”,以示亲昵。这一点也是外国留学生,特别是欧美留学生很难理解的,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忌讳“老”字,认为老就是无用的标志,都喜欢把自己说得年轻些。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语言教学中教授“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因为在这方面,两种文化的观念差异表现是非常明显的。汉语敬谦语词的使用方也有类似的特点。写著作的人明明是教授、知名学者,也谦称自己为“笔者”。工作上有了成绩,中国人习惯说“这都是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取得的”。这样的敬谦语常使不少留学生对中国人的谦虚产生误读,认为这是“假的”、“骗人”。其实,这正是由于不同母语者的思维习惯、礼貌原则等方面相异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在对外汉语的语言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讲解这些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对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起到积极的作用。

3 词汇的文化成因

第8篇: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重要性主要方法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一般认为包括五个方面: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字教学和文化教学。但从语言习得的过程上讲,这几个方面并非同等重要。语音教学主要在初期,基础阶段,是今后漫长学习的“前奏”。语法教学是一个难点,对外国学生来说,汉语的语法规则是最难把握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最好用最简单明了的目的语给外国学生讲解目的语的各种语法。至于文字教学,对于日韩学生和欧美学生困难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而文化教学可以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这五个方面中,以词汇教学最为重要,词汇集语音、语义、语法和文化于一体。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指出:没有语法信息传达的很少,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信息也不能传达。由此可见,任何一项语言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都必须以词汇为基础。另外,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语义主要体现在词汇中,而且词汇下可分解为语素,上可发展成短语、句子。因此,词汇教学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主要方法

词汇是语言中最富活力和具张力的部分,也是传载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按照桂诗春等专家的论述,词汇量和语言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词汇量大的人不一定语言水平高,但是语言水平高的人都有较大词汇量。一个外国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汉语水平,也对他汉语表达的合适度和得体度有很大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让外国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掌握汉语词汇,从而顺畅地用汉语交流。

笔者在对现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谈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1.整体法

整体法即对词汇进行整体释义,不作内部分析。

(1)利用实体事物、动作手势或图片等来解释词语的意义

实体事物主要用于理解自然界或人们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这类词语很多,如各种水果,不同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品等,可以直接将实物或其图片带入课堂,向学生展示。至于一些简单的动词则可以方便地用跳、摇头、举手等动作、身势及手势向学生解释。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形象,能让学生直观地掌握词义。

(2)通过翻译(母语和目的语的转换)解释词语的意义

以英语为例,它与多数汉语词汇并非一一对应,在语用、用法、搭配等方面有所区别。但有部分抽象词汇,它们对应得非常规范,可以直接翻译成英语向学生解释。如:“哲学”、“历史”、“宗教”等,“虽然”、“但是”等关联词。

(3)利用同义词、反义词的词义对比性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利用它们的语义联系向学生解释新词的意义,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词义。如:“巾帼”指的是“妇女”;“诞辰”就是“生日”(书面语风格);“优异”近似于“优良”;“高”的反义词是“矮”,“细”的反义词是“粗”。

(4)通过比较区别词义的异同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这是一种通过词义、词性、用法等的对比来进一步明确词汇的使用范围的词汇教学法。如:“鼓励”――“怂恿”、“吸引”――“勾引”,它们每组的基本理性意义接近,词性相同,用法搭配相同,只是褒贬义不同,前者褒义,后者贬义。再如:“刚刚”和“刚才”,它们词义相同,但词性和用法不同。前者是副词,用于主语后动词前,如:我刚刚上完课。后者是表示时间的名词,用于主语前,如:刚才,他来找过你。

2.分析法

(1)利用构词法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通过分析词的内部构成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使用要求。笔者就汉语合成词的三种构词形式(复合、重叠、派生)讨论此种分析释义的词汇教学法。

如复合词中“结婚”和“毕业”,它们都是动宾型的复合词,本身词语可以理解为动词(结、毕)+宾语(婚、业)的支配式合成词。所以后面不可再带宾语,如:结婚谁;毕业学校,这两句就是错的,而应该说:和(与)谁结婚;从学校毕业。再如:复合词中“雪白”、“冰凉”、“笔直”等是偏正型的形容词。前一个词根(雪、冰、笔)修饰后一个词根(白、凉、直),强调后一个词根的程度。所以此类形容词不可再加程度副词,如:很(非常)雪白(冰凉、笔直),这些是错的。

再看重叠式的形容词,如:“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干干净净”、“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等本身就是程度或语气的加强,所以它们也不可再加程度副词。还有重叠式动词,如:“开心开心”、“高兴高兴”、“热闹热闹”、“研究研究”、“想想”等表示动作的尝试性或反复进行。其中一些与重叠式的形容词很相似,只是重叠方式不同。所以可再辅以例句让外国学生进一步分清它们的不同用法。如:我们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新年(必须用形容词的重叠);他们在搞新年聚会;我们也去热闹热闹吧(必须用动词的重叠)。

汉语中还有一类词是由词根附加词缀构成,如:“零距离”、“零利润”、“零增长”等,其中的“零”表示无、没有。“汉语热”、“出国热”、“文凭热”等,其中的“热”表示受欢迎。“美化”、“同化”、“绿化”、“科学化”等,其中的“化”表示转变成前面的形容词或名词所指的某种性质或状态。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若主要向外国学生指明诸如上述的词缀的意义和功能,就不难让其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

(2)利用理据分析释义法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不少汉语的词汇都有其产生的理据。这有助于中高级阶段的外国学生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淡化词汇的陌生感。如:“猫腻”一词。所谓“猫腻”,指猫排泄粪便后就用碎屑或松软的泥土覆盖埋藏起来,现在用来形容一件事有水分、不真实,泛指一切见不得光、偷偷摸摸、躲躲藏藏的事情。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上,由于这个阶段的外国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基础,因此,可以用他们已知的汉语词汇来解释一些新词汇的理据,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这类新词汇。

3.虚词教学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虚词,这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使外国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利用同义虚词的对比

汉语中有大量的虚词,更有许多的同义虚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比较辨析。如:“常常”和“往往”,前者可用于主观意愿,也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后者不用于主观意愿,也不能用于将来的事情;“又”和“再”,前者表已然(已经发生的事情),后者表未然(未发生的事情);“关于”和“对于”,作状语时,前者只用在主语前,后者用在主语前后均可;“被”、“给”和“叫”、“让”,它们都可表示被动,例如:他被(给、叫、让)老师批评了。但“被”和“给”后面的“老师”可省略,而“叫”和“让”后面的“老师”不可省略。

(2)利用意义相对的虚词的对比

把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语法意义和使用方法,如:“把”和“被”。在实际教学中,可利用例句向学生展示前者表主动,后者表被动,如:“他把玻璃杯打碎了。”“玻璃杯被他打碎了。”

(3)利用有无虚词的句子的对比

把包含有这个虚词的句子与去掉这个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让学生领会这个虚词的语法意义。如:语气词“了”。例如:树叶绿(了),如果去掉“了”,“树叶绿。”这个句子仅表示树叶的颜色。而“树叶绿了。”这句加上语气词“了”,则可以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实现。

三、结语

总之,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它是语言要素教学的核心,应该始终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笔者作为初涉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探索者,深感任重而道远,仅词汇教学就有太多有待学习和摸索的东西。今后,在汉语本体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努力探寻更多方法来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要想学好一种语言,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造些简单的句子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和别的民族的朋友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我们需要学习词汇表面意思下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以文化作为根基。本文将对中英文中的一些典型的动物词汇进行对比,以便我们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好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汉英文化差异;动物词汇;对外汉语教学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表达方法的迥异。随着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的不同,这种差异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了解和熟悉陆地生活的农业耕作。因此汉语中以陆地动物来做比喻的词汇很多。例如;牛。他笨的跟个牛似的。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它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决定了其文化中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所以英语中,用海洋动物作比喻的词汇甚多。例如:a big fish---大人物 a dull fish—

迟钝汉 a pool fish---倒霉的人 a cool fish---之徒 a cold fish---冷漠的人

A loose fish(一个生活放荡的女人).。[1.]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讲到鱼---fish这个词时,应该顺带的介绍一下和鱼--fish有关的词。

1 同一种动物,比喻意义相同或相似

1.1 狼/wolf

汉语中“狼”通常表示“凶残,贪婪,饥饿”等意。这一点在很多和“狼”有关的汉语词汇中可以看出来。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吞虎咽”。英语中wolf表示相同的意思如:as cruel as wolf , as greedy as a wolf; a wolf in sleep’s clothing (指表面友好但实际是敌人的人,有“披着羊皮的狼”之意)。 Wolf down one’s food.(狼吞虎咽)”,并且汉英文化均将好色的男人比喻“色狼”---sex wolf.

1.2 狐狸/fox

在汉语中,“狐狸”一词一般表示“狡猾” 、“诡诈多端”,“多疑”之意。和这一意思相近的词或成语有“狐疑”,“狐假虎威”,“兔死狐悲”。

我们通常用“老狐狸”这个词比喻人的狡猾。谚语有:“狐狸说教,意在偷鸡”, “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而英语中也用Fox 表示狡猾的人和物。

如:1. sly as a fox 2.as cunning as a fox 3.an old fox

to play the fox 5. A fox in a lamb’s skin

1.3 绵羊/sheep

绵羊在中国人看来是驯服,善良,温顺,任人宰割的动物。汉语中,羊古同祥子,甲骨之中“吉祥”多作“吉羊”寓“吉祥”。 羊在中国人的心中有吉祥,温顺,文雅,平和的美质,它是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国泰民安的象征。人们用“遍地是牛羊”比喻好日子。以“三羊开泰”祝贺新年,因此羊也富有吉祥,平安的意义。

在西方宗教文化中,《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自称为牧羊人,众人都是管教的羔羊,人们献祭必须是新鲜的羔羊。

2 同一种动物比喻意义不同或不相似

2.1 龙/dragon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龙代表着天---至高无上的皇权。古代的中国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穿的衣服被称为“龙衮”或“龙卷”皇帝所乘之舟为“龙舟”,皇帝的子孙后代被喻为“龙子龙孙”。另外,龙也比喻英雄才俊。 《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云:“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后,“卧龙”就用来比喻才华出众之人。龙字含有“吉祥如意”的文化语义。如同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龙凤呈祥”,“双龙戏珠”。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象征,这与西方的宗教文化有关。《圣经》上把dragon看做为与上帝作对的对象。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在中世纪,龙通常是“罪恶”的意思,代表着异教徒。在现代英语中,dragon有“凶暴之徒”,“严厉透顶的人或凶恶严格的监护人”等,我们形容一个女人蛮横,不讲道理,我们可以说“dragon lady”。

2.2 猫头鹰/owl

在中国,一提起猫头鹰,人们就会联想到不祥之事。它长相古怪,两眼又大又圆,炯炯发光,使人感到惊恐。两耳直立,好像神话中的双角妖怪,使得古人多用“ 鸱目虎吻”来形容凶暴之貌。猫头鹰常常在夜间活动,并且叫声像鬼魂一样阴森凄凉,使人听了感到恐怖。因此,古时称它为“恶声鸟”。

人们用“夜猫子(猫头鹰)进屋”预兆厄运的到来,但在西方文化中,猫头鹰象征着智慧和博学,有习语as wise as an owl.在日本,猫头鹰被称为福鸟,还成为长野东奥会的吉祥物,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2.3 狗/dog

在日常生活中,狗做为人类最忠实的伙伴,总伴随在主人身边,甚至在关键的时刻帮助或搭救主人。从古到今,中国人养狗都是为了看家护院。如果狗老了,不中用了,就被杀掉吃肉。因此和狗有关的一些词汇和成语大都含有贬义色彩。例如: 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急跳墙,挂羊头卖狗肉。但在西方狗是被作为家庭成员来养的,西方很多老人退休后不与子女同住,但是很多老人喜欢和自己的爱犬生活。西方文学中对狗的描写大都是褒义色彩的。如:love me, love my day(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时) 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 A lucky dog(幸运儿)

3 不同的动物其比喻意义相同或相似

3.1 牛和horse

牛自古是中国的耕地工具,在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说起牛,人们会想到它的勤劳和任劳任怨的品质。鲁迅先生曾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比喻那些为了人民尽心尽力的人民公仆。在汉语中含有“牛”的词语如: 牛(健壮) 牛劲(力大) 老黄牛(任劳任怨) 牛饮,牛一般的胃口(能吃)。

在西方文化中,我们也能找到和牛的比喻意义一样的动物——马。它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在英文中与马有关的词: 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

Horse power(力大) work like a horse(温顺,肯干) eat like a horse (能吃)。

3.2 老虎/ lion

在中国,老虎是百兽之王,它的形象勇猛,威武。 和老虎有关的短语和词汇如:“ 狐假虎威”, “如虎添翼” “虎穴” “龙腾虎跃”。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lion 才是百兽之王。英国人甚至用狮子来象征自己的国家。The British lion 即指英国。在英语中有关lion的习语和谚语as brave as a lion(勇猛如狮) 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 the lion den(龙潭虎穴)。

4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人群多是成年人,他们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学生会根据自己母语的思维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孤立的教授汉字,应该把汉字放到词中去教,因此就会涉及到一些成语,俗语和典故。在进行成语教学时,教师应该把一个汉字(词)的隐含意义,比喻意告诉学生,这个词或成语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样的故事和背景。例如

棒打落水(狗) 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是狗?而不是猪,或鸡呢?这里就涉及到了狗这个词和它有关的成语典故。在前面我们已经描述了狗这个词的比喻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和狗有关的词大都带有贬义色彩。棒打落水狗的意思是:要把已经失败的坏人消灭干净,不让其有死灰复燃的余地。这里狗指的是坏人。而鸡与吉皆音。公鸡打鸣预示着光明的到来,黑暗离去。所以说不能说“棒打落水鸡”而只能说“棒打落水狗”。

当我们教到“落汤鸡”这个词时,有的留学生就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鸡?而不是鸭?落汤鸭呢? 这个词出自明·天然智叟《石头点》第六回:“止子小船身一旺 立勿定 落汤鸡子浴风波”我们要向学生解释这个词的比喻意是指落水或浑身湿透的人。 鸡和鸭这两个词的区别就在于这两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差异。鸭子会游泳,鸡不会。鸭子的羽毛能防水,雨淋后,一抖就能回复成原样。而鸡的羽毛不能防水,被雨淋后就会粘在一起,不成样子,狼狈不堪。所以我们会用“落汤鸡”这个词形容一个人落魄的样子。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比阐述,我们得知,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不同,因此在事物的认知上会有差异,造成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了解英汉文化语义上的不同对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英互译有一定的帮助,更有助于避免或减少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差异和误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