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教学优缺点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管理类课程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教学模式正逐渐由封闭式、单向性的知识传播向开放式和多向性转变,呈现出多元的趋势,教学环境也呈现出开放性、协作性、交互性等特点。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指把教学活动的开展看作是多元的互动沟通和动态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对与学习有关的各个教学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形式。
一、多元互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目前,在管理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常用的多元互动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互动模式、研学互动教学模式以及人机互动教学模式。
1.案例互动教学模式
案例互动教学模式是指结合课程内容和目的,通过多媒体等媒介向学生提供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最终提炼出精华。案例互动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分享,涵盖知识面广,印象深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
2.研学互动教学模式
研学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将课堂学习和学术科研结合起来,教师准备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中去,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对研究得到的成果进行交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深入学习课堂知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某个研究领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独到的见解。缺点是组织起来难度大,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主动配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3. 人机互动教学模式
人机互动教学模式是指让教师、学生能够动手和计算机设备接触,通过计算机等设备以及相关软件了解、掌握更多的学习资源。这种互动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缺点是需要更多课时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操作时间,并且对配套教学设施要求较高。
二、教学方式实际效果对比
为了解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的使用情况及效果,我们在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从教学难度、教学质量、可行性三个层次对比以上三种教学方式以及传统教学方式(即无互动教学模式),评估这些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对课程而言,无互动模式和案例互动模式在偏理论基础型课程中使用较多,案例互动和研学互动模式在偏实用操作型课程中使用较多。从师生角度出发,案例互动、人机互动、研学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使用程度均达到50%以上,而无互动教学模式使用比例只有41%,说明无论基于老师意愿还是学生意愿,都更偏好互动教学模式而非无互动模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互动教学模式课堂效果和学生表现更佳。综合来看,人机互动教学模式得分最高,其缩短了备课时长,降低了讲解难度,学生课堂任务完成较好,对知识掌握程度较高,在高校硬件设施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更受师生青睐。其次是案例互动教学模式,对老师而言,虽然增加了备课难度,但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注意力更高,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参与案例讨论既能锻炼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又能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对综合素养提升最大。研学互动教学模式表现稍差,由于其备课时长过长、讲解难度较大等原因,在实际运用时完成度不高,取得效果不佳。
三、结论与展望
管理类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拓展和创新,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规范和调整。教学改革倡导使用创新模式,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学校必须要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完善配套设施和相关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创新型的管理类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也为下一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学习做了铺垫。
关于杂交育种,教材首先从问题探讨导入,使学生从玉米育种专家的角度,尝试从理论上探索杂交育种的方法,接着介绍古代的印第安人通过选择育种的方法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并指出其局限性;通过培育“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和“中国荷斯坦牛”两个实例,介绍杂交育种的概念和过程;利用“思考与讨论”栏目引导学生思考杂交育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关于诱变育种,教材介绍了诱变育种的方法,通过实例说明诱变育种的重要作用。因此把“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将“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和“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学案例为课堂教学主线,突破教学重点;通过归纳和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式的异同点,突破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2.2 能力目标
尝试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表示育种过程;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3、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如下图片:袁隆平院士与超级杂交水稻、李振声院士与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农民育种家李登海与掖单系列杂交玉米、优质奶牛中国荷斯坦牛、太空椒、高产青霉素菌株,引出课题“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课件展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掌握本节内容的单点知识,初步形成知识框架。
导学提纲:①古印第安人在何种条件下种植玉米的?②什么是杂交育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③,什么是诱变育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④诱变育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阅读教材,把相关知识点记录在课堂记录本上,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点评价。
3.3 案例引领,突破重点
课件展示一系列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相应结论,完善认知结构,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案例1:大约1万年前,古人就开始驯化野生动物、栽培植物。现在栽培的玉米就是古印第安人最早选择和培育的,他们选育出了果穗硕大、淀粉含量高的玉米。请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面问题。(1)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称为什么?(2)这种育种方法有哪些优缺点?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找到问题的结论,然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种育种方法称为选择育种,其优点有技术简单、容易操作;缺点有选择范围有限,育种周期长等。选择育种只能利用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限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在某个植株已有的性状组合中选育优良品种。在实践中,人们逐渐摸索出另一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
案例2: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为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使果穗变小,甚至不能结穗。现有两种具有不同性状的玉米,其中一种具有子粒多、不抗黑粉病性状,另一种具有子粒少、抗黑粉病性状。假如你是玉米育种学家李登海,怎样利用这样的两种玉米,培育出同时具有子粒多、抗黑粉病两种性状的玉米新品种?将你的设想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利用学过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图解,设计育种方案,讨论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各组交流解决方案的设想。教师对各组设计的方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形成较科学的方案,并指出这种育种方法就是杂交育种。课件展示育种方案(图1)。
课件展示问题:(1)F1表现出何种性状?(2)F2中出现新性状的原因是什么?(3)F2的表现型是否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比例?
学生讨论后给出结论,教师指出:题干没有给出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所以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可能有四种;F2中出现新性状的原因是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对性状的基因之间出现了重新组合,导致F2两个性状之间的重新组合;只有控制不同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2的表现型才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9:3:3:1的比例。大家都已在理论上尝试杂交育种了,下面以小麦为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杂交育种。
案例3: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ddtt),假如你是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怎样才能得到矮秆抗锈病的优良品种(ddTT)?
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育种方案,并用遗传图解的方式来表示。选取2个学生的方案用投影仪展示,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教师用课件展示规范的写法(图2),学生修正自己不规范的地方。
关键词:高职实验教学;实验环节设置;就地取材
中图分类号:TP317.1-4
高职教学中,许多课程都需要结合实验来进行讲授,讲练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高职的专业核心课程,学校一般都会购买相关的实验实训平台软件作为实验教学中的辅助工具。这些平台内容丰富,有重点难点讲解、知识点练习、章节练习、综合练习、模拟测试等等,老师上课的时候借助平台推进相关知识点的讲述,根据平台的练习设置布置练习任务,进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同时还可以电脑自动阅卷,有效地减轻了老师教学压力,而且教学效果良好。不过,并非所有的课程都有对应的教学平台去辅助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就必须想办法在条件不那么具备的实验环境下上好相关的实验课。本文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做实验,实践课程中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倍感亲切,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增强实验教学的魅力,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专升本)的必修课,是涉及多门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应用基础课程,是基于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系统性的学科。
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管理学原理、运筹学、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网络等先导课程的知识,是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理论知识偏多,且比较枯燥难懂,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的讲授有不同的侧重点,属于比较难讲授的一门课程。曾经有些老师上这门课的时候,出现过学生睡倒一大片的情况。如何将这些看上去晦涩难懂的知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是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几次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将一些知识模块结合到实验中去教学,而实验环节的相关素材都是就地取材,既不用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又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举例
本文以吴代文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具体说明教材内容如何跟教师自设的实验环节相结合进行教授的过程。教材共有八章,在上课前,先对这八章的内容作授课前的规划准备,列表如下:
表1
学习情境(单元)名称 子学习
情境1 子学习
情境2 子学习
情境3 子学习
情境4 学时分配
学习情境(单元)1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习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概念 情境1共用4学时
教学时数 1 1 2
学习情境(单元)2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相关系统的了解与分析 系统实训 系统实训 情境2共用4学时
教学时数 1 1 2
学习情境(单元)3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开发方法介绍 开发方法比较 开发方法与开发工具的应用 情境3共用6学时
教学时数 2 2 2
学习情境(单元)4 第四章: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概述 规划内容、步骤和组织 规划方法,可行性分析报告 规划方法小结及实训 情境4共用6学时
教学时数 1 1 2 2
学习情境(单元)5 第五章: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概述 系统分析主要任务 系统分析相关知识点 情境5共用4学时
教学时数 1 1 2
学习情境(单元)6 第六章: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目标及工具 系统设计相关任务及实践 系统设计阶段相关说明书 情境6共用4学时
教学时数 1 1 2
学习情境(单元)7 第七章: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相关概念 系统设计、测试、转换以及系统评价 情境7共用2学时
教学时数 1 1
学习情境(单元)8 第八章: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实际的案例说明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情境8共用2学时
教学时数 2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从第二章开始,几乎每一章都设置有相关的实验环节去相对应,那么具体的实验环节是如何设置并如何完成的呢?本文详细介绍第二章实验环节完成的过程。
第二章的内容是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这一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具体过程之前,先体验别人已经开发出来的系统,通过使用这些系统,理解信息系统开发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注意的问题以及系统未来优化提升的方向等等。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是:学做菜之前,先品品别人做好的菜。但是教材中并没有附带实际的可实验的信息系统给学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自行设置了两个相关的实验。
实验1:从网上下载一个免费的小型系统(锦航运输系统),分发到学生机后,让学生自行安装并使用,并要求学生在对系统的熟悉和使用的前提下,对该系统的优缺点作小结。谁都知道,某些事情你不一定懂得怎么去完成,但别人完成了,让你去评价,你分分钟可能就是专家,意见评价一大堆。锦航运输系统是从网上下载的小型系统试用版,不成熟之处肯定有不少。果然,学生们在进行了一番的功能体验试用后,都能条理分明图文并茂地总结出了该系统的优缺点,并将这些优缺点整理成文档后发回到老师的服务器。学生作业部分截图:
图1
图2
实验1用到的素材为网上下载的免费软件,就地取材设置的实验环节学生非常喜欢,从作业的情况可以知道学生对这次的实验都能非常用心去完成,实验效果好。
实验2:实验1是对不太成熟系统的体验后总结其优缺点,实验2则是让学生总结成熟系统的优缺点,因为再成熟的系统,也有其不足之处,本次实验老师让学生登陆大家都熟悉的正方教务系统,重点是让学生找出系统的缺点并提出改良的建议。学生经常登陆教务系统,进行查课表,查分数,考证报名,公选课选择等操作,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体会,这次实验给了学生一个归纳总结的机会,学生对实验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学生作业部分截图:
图3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确实能在体验的基础上,指出系统的不足之处,同时还提出了改良的建议。通过实验2,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成熟的系统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开发系统的时候应该重点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系统开发完成后要如何测试以及要注意预留系统升级的空间等等。实验2也是就地取材地使用了人人都能使用的正方教务系统作为实验的素材,实验效果同样非常好。
关于这一章节的实验,其实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实验素材,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体验用友软件系统,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体验电子商务平台系统,或者毕业生就业系统、顶岗实习平台系统等等。实验素材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关键是老师如何巧妙地设置实验任务和具体的环节而已。
3 《管理信息系统》其它章节实验环节设置简介
简介其它章节的实验设置:
第三章:系统开发方法。实验:几种开发方法的比较,并要用生活中的例中来类比说明相关方法的应用。
第四章:系统规划。实验1:参照广州自来水公司的规划书,掌握系统规划的内容、步骤和组织。实验2: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的规划方法;可行性分析报告书的格式及内容,由小组总结三种规划方法的比较以及应用。
第五章:系统分析。实验:网上下载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以及数据字典等相关分析工具并使用。
第六章:系统设计。实验:按老师的要求绘制本学院工资查询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第七章:系统实施。实验:结合第二章的相关系统,进行系统测试等方面的实践。
第八章:案例分析。实验:朝阳泵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分析。
从以上简介可知,本课程的相关实验环节的素材,都来自于网络或是学院本身现有系统或是生活中现存的事物,利用这些就地取得的素材,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在有趣的,直观的实验中掌握好相应的知识。
4 教学效果与反思
高职教学中往往比较强调实践操作,在实验环境不那么具备的情形下,如何就地取材去组织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是每位老师都需要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老师们不要一味地埋怨实验条件的不足,应该善于发现,善于利用现有的素材去组织和完成我们的实践教学。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实验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许多看似枯燥无味的知识,如果能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素材,用另一种方式去展现的话,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代文.管理信息系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付杰.试论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训课程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3).
[3]倪海英.关于Office教学环节就地取材的初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4]王艳.就地取材改装Flas[J].电脑爱好者,2012(16).
定案例教学(CaseMeth司)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日.0山am)推广并得到了迅速传播。案例教学法撇弃了照本宣科的课堂灌输方法具有开放式、互动性、启发性等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肩利于对课堂理论进行实践验证,因此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所谓教学案例指的是真实发生过的、和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事件。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厂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则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进行后期模拟还原,从中探讨该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理论问题和解决思路。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前期真实生活引入后期学习过程之中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同学们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理论模拟和实践分析。公共政策案例(public叫iycacs)e,即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公共政策引入课堂教学或学习者思维之中的可操作的应用形态是对某一公共政策情景(a叫iycsi加atim)的直观化和具体化的描述。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则是基于丰富鲜活的公共政策现实活动,将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目的是在教师启发引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政策具体过程(如制定、执行、评估、终结、分析等)和具体细节的分析来促进公共政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政策解决思路能力的提升。
二、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在分析具体现实公共政策的基础上对公共政策的功能、类型、系统等基本概念和价值、环境、体制、工具等公共政策理论知识进行“再检验”并进而深入理解和认识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政策过程,也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不同视角、不同环境、不同条件的比较评估启觉或不自觉地训练“分析有条不紊、探究坚持不懈、决策当机立断”的政策分析能力。但综合来看,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也有其明显的优点和欠缺之处。
(一)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的优点优点很明显庄要有:1.有利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深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案例教学倡导在教师引导、学生准备、现场讨论、课堂总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即时思辨能力和总结提升能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池有利于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教学环境。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深入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教学要求。2.有利于结合公共政策学科本身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公共政策学融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知识具有较为复杂的系统知识特征。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对政策术语和范畴等这些本来源自生活的理论知识反而感觉理解较为困难,也容易感到枯燥。现实、生动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能够加深同学们对诸如自由裁量权等公共政策术语、理性决策系统等学科范畴及其他理论知识的理解,比较能够以切入生活的方式简易而又生动地抓住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池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兴趣。3.有利于通过针对性探讨政策分析过程来培养学生公共政策素质和能力。公共政策学本身即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主要的工业国家,其后由于发展的需要迅速扩展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具有彻头彻尾的政府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实践基础。尽管不断有学者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但通过针对性的过程分析朋晰公共政策产生的政策环境、价值内涵、决策体制、制定议程、执行障碍、评估模式、终结策略等分析程式、步骤和方法从而既着眼于政策问题本身,又能在理论指导下超越政策问题河以系统、延续、及时地培养学生分析现实公共政策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结构选型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作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系统介绍了常见多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式,要结合国内外各种结构体系的实例,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结构概念的认识,开拓其建筑设计思路,改变学生固有的重建筑轻结构的思想,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做到适应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针对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运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双向融合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结构选型的能力,同时也可为其它建筑类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建筑结构选型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思想认识与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普遍重视造型艺术的表现和形式空间语言的表达,而忽略结构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等因素。很多学生认为建筑结构选型与结构设计关系紧密,从事结构设计的人员应该认真掌握,与自己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涉及到力学知识的课程存有畏难情绪。
2.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
本课程授课内容涉及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悬索结构等十几种结构类型,每种结构类型又分别从概念、优缺点、受力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展开论述。教学内容量大面广,传统授课方式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讲台上拼命灌输,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下降。
3.现场案例教学欠缺,学生缺乏对结构实体的感官认识
由于教学安排、时间的限制以及授课媒体的局限性,很多工程实例,尤其是新的建筑技术成果难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也很少能到工程现场去体验。
二、基于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双向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1.采用案例授课、小组案例讨论、案例作业等一系列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案例授课。建筑结构选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各种不同建筑结构类型、优缺点与适用范围,与建筑的功能要求、使用空间等有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因此,授课过程中除了讲解基本的文字说明外,要结合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结构体系、结构构件、构造等有非常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案例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取某一典型工程案例作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从建筑功能、结构体系、受力分析、方案创新点等角度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活跃思维,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的理解。
(3)案例作业。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给学生布置寻找特定结构类型的案例作业。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对各种结构类型进行比对筛选,进一步加深对各种结构的认识,同时锻炼信息搜索能力。
2.运用任务驱动法对案例进行剖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两者的双向融合
一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就是一个具体的结构类型情镜。围绕这一案例,引导学生从建筑功能、结构体系、受力分析、方案创新点等角度,展开小组讨论,资料查阅,深入剖析。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3.采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动态演示建筑的结构逻辑
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仅用文字和书上的图片展示各种结构的特点,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程需要大量的工程实例体现结构体系,教材中的图片较难将它们的特点清晰展示出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地穿插工程实例建成后的图片、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等,把以前用传统教学中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上清楚地呈现出来。
三、结语
要通过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的双向融合,提高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对建筑结构选型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使学生真正掌握结构选型这一核心职业技能,最终实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宋国芳.“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98-99.
关键词: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选择;课后作业反馈
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物流已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物流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物流配送中心是为了有效地保证货物流通而建立的物流综合管理、控制与配送的机构和设施。作为现代物流网络的要素,物流配送中心具有汇聚和分销商品的节点效能、流通模式和作业体系综合功能以及强大的信息技术系统。《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课程详细地介绍了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理念、要素、方法与步骤等相关内容,系统地论述了物流配送中心的基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选址规划、系统规划、设备规划、区域设施设计、信息系统规划、基本作业管理和物料搬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为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本书的知识点,如何教好这门课,对教师来讲,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现谈谈以下观点。
1教学重难点把握
教学重难点就是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合称。教学重难点是书写教学计划的要素。把握重难点能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授课课时,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教学教学重难点见表1。
2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传统讲授法
传统讲授法是以教师讲授给学生知识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通俗化和直接性的优点,教师的直接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为具体形象、浅显易懂的东西,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对于教学基础知识均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例如,授课内容难度等级一般的课程均可采用此教学方法。现以讲解补货作业为例说明使用过程。
2.1.1教学知识点:补货作业
2.1.2教学过程
导入:补货作业的定义(2分钟)
授课内容:①补货作业方式(20分钟)
②补货时机及要求(20分钟)
小结:本节主要讲解补货的定义,作业方式,重点讲解四种补货时机。(3分钟)
课后作业:补货的作业方式和补货时机。
2.2学生讨论和探究学习
本课程中每章均有案例,可以采用学生讨论和探究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围绕课程案例,互相争论并积极发表观点,教师不要直接告诉答案是否正确,而是适当给予启发,由学生自己讨论,寻求正确答案,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增加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完成项目教学各任务时,学生以小组(4-5人/组)协作学习方式完成,每组学生针对同一任务内容可彼此交流和合作,在协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各自的认知能力,相互帮助,相互提示和分工合作,学生可以是学习者也可以是指导者,角色可以互换,已达到最优化答案,完成了此任务的学习目标。
现以商品的发货作业的要求和流程为例,讲述实施过程。
2.2.1案例。讲授商品的发货作业的要求和流程时,采用案例如下:某年某物流公司仓库由于备货时不够仔细,导致错发货,将货主计划近期只在B地区销售的品种发送至异地,从而打乱了货主的整个营销策略,使货主的预期目标不能实现。
2.2.2思考问题。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该仓库问题出在哪些环节上?②商品发货时有哪些要求?
根据上述问题,学生思考和查阅教材,准备完成任务。
2.2.3案例分析讨论和探究。通过学生讨论和探究学习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是本方法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2.4成果展示。各组派代表总结出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
2.2.5教师点评。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进行点评,指出各组回答的优缺点。
2.2.6知识点归纳。经过上述环节,教师讲授出库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2.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有很多情景可以设置,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课堂参与教师设计的情境获得知识点和相应技能。
现以商品的进货作业流程为例,讲述实施过程。
情景设置:某小卖部某天需要进货清单如下:方便面10箱,矿泉水10箱。请同学们设计和角色扮演进货流程。
2.3.1知识点预习。
2.3.2角色分配。进货作业计划由计划员完成;接运卸货由接货员完成,验收检查由验收员完成,理货和分类标识由理货员完成,进货信息处理由信息员完成。根据以上需5人完成,将学生分组分角色。
2.3.3学生讨论和演习。
2.3.4课堂展示。课堂展示是情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才能发现知识点掌握商务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每组学生表现出的优缺点和知识缺陷记录清楚,以便在总结归纳知识点时引导学生。
2.3.5学生总结,教师归纳。学生根据角色扮演总结进货流程,教师进行归纳和补充。
3课后作业反馈
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直以来,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是学有所进的欣喜,而是苦不堪言的负担。同时,教师也常常为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而心烦气恼、疲惫不堪。怎样让学生由“消极应付”变为“主动参与”,成为作业的主人,让教师从繁重的批批改改中解脱出来,让作业成为师生的开心事?
课后可以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作业要掌握好量和难度,太多太难,学生不愿意做,会对课程失去兴趣,太少太容易,学生认为课程过于简单,也不会努力学习,因此课后作业一定要把握好数量和难度。
1.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来实现知识的传授,而学生要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会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全无,甚至产生反感。即使是非常认真的学生也是死记硬背,在应付考试之后基本就忘光了,根本不会将知识灵活运用在具体的设计里,而创新就更不可能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转化。只有学生自己主动的去理解消化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合理地运用到具体设计中。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适当减少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加入更多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去学习。此外还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方法,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去看书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并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答疑和相关问题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课题讨论和交流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调整
人体工程学包含的内容非常繁多,对于课程的内容应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与调整。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学习与室内设计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例如人体测量学和人体尺寸、家居设计尺寸、室内环境心理学和室内环境行为学等,而与其联系不大的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知识应该进行删减。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还应该注意收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其添加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才能做到不生搬硬套教材内容,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和调整,能够使学生发现所学内容与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更愿意主动学习。
3.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教学过程
中教师与学生要增加交流与沟通,在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由教师引出一个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之后学生之间展开辩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课程教学中一定要设置课堂的主题讨论环节,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全班讨论及同伴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动眼”、“动耳”,更需要“动嘴”、“动脑”以及“动手”。例如:在家具尺寸这一章节中,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课桌椅的测量,之后参照知识点进行讨论,找出课桌椅设计的优缺点,而后动手进行改良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课程所学知识,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相应的点评和讲解。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深化了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图表、案例式教学法
针对艺术生习惯于感性认识和图形化思维方式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过于理性和抽象的文字,应该要增加丰富的图案和表格以及相关视频。这样能够将知识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此外还要加入一些具体的设计案例,可以是一些优秀案例或者是存在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运用相关的人体工程学知识分析案例。人体工程学相对理性化,与我们的具体生活联系不是非常紧密,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生活案例引用。例如可以找一到两个在校园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家具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说出平时的使用感受,寻找使用时的问题及不合理的人体工程问题,然后结合人体工程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的方法。
(3)实验教学法
人体工程学中的很多数据和公式,其实都是根据相应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所以应该在课堂中加入一些相关实验。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立人体工程学实验室,购置相关的实验设备,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没有相应的条件成立实验室,也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一些小实验,例如在视觉章节中加入错觉实验、混色实验、眼动实验等等,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4)体验式教学
采用模拟项目教学法:挑选网上设计招标项目,如家具、展厅或环境小品的设计等,让学生自组团队,设计投标,通过布置任务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时候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设计。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虚拟课题进行设计,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做设计的时候能主动查找书上相关知识点进行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灵活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实践
人体工程学的教学不能单单是理论教学,要充分加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对现有设计进行调研,寻找身边的设计中与人体工程学相关的优缺点,进行调研报告的制作。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加入课题设计环节,初步阶段可以运用小课题设计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家具单体等的设计。之后可以进行大课题设计,例如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空间室内的设计。在课程设计时灵活进行内容的调节,适当删减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多地增加实践设计,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学习对应的知识点,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回顾并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总结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会计教学;教学实实效
1.会计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新观念。案例教学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系列相关的认知过程,感知是认识过程的开始,是一切认识的源泉。案例教学法强调一切从调查开始,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均要求学生从案例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认识并研究问题,带着问题听老师点评,然后再实践以及加以运用。这正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的认识过程,这个科学的认识与学习过程,大大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所选用的案例基本来源于实际工作或是实际工作的缩影,较为真实。案例具有一定的情节性,生动形象,对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对知识、理论的习和理解,也便于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关键在于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和掌握会计的有关处理技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在内的实际会计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历年来受到会计专业教学人士的关注。会计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把要掌握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案例中,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温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与会计工作紧密相连的案例则无疑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高。
2.会计案例教学法中案例选择的原则
会计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在选择会计案例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即教学案例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
(2)典型性原则:即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会计与理财的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与理财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3)综合性原则:即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案例针对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的综合会计案例,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取得吏好的整体教学效果。
(4)理论性原则:会计案例要将固定的会计与理财基本理论和方法融汇于具体实际之中,以便学生掌握并善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会计与理财实际工作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提出正确的处理措施。
3.案例教学法组织实施的具体步骤
会计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会计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中,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师是会计案例教学法组织引领者,教学的效果大小与教师的关系密切,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具体应遵循以下步骤:
(1)潜心钻研,精心备课。
首先,教师必须搜集、整理合适的案例,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有较深的认识;其次,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教师必须抓住时机,组织协调好;最后,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进行企业收集会计案例素材。如在会计实务中,同一种业务,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发生在不同的企业,发生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其进行方式、程序、凭证格式、凭证传递流程、会计核算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为此,在设计案例时,就必须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去异求同,以利于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准备工作教师应在课前将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案例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
(2)讲究技巧,精讲案例。
讨论案例是会计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主题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还应讲究引导的方法和技巧,发现学生判断有误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行修正。传统教学手段是一支粉笔、一张黑板,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会计案例教学,可引入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实习指导法、研究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借助幻灯机、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演示等多种信息要素,形象生动地说明某个会计事项的操作过程及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总结案例,科学评价。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作出评价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出会计案例分析和评价的重点、难点,并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4.会计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案例教学的优点所在就是能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工作,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互动力,促使学生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会计实务中的各种决策,设计出各种增收节支的方案,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应用能力,但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才能起到真正的实效。
(1)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尽管案例教学优点较多,颇受学生欢迎,但案例教学法毕竟无法代替理论教学。因为案例分析是在学生掌握大量理论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假如只讲案例而不讲授理论教学,就会成为无水之源。因此, 会计课程的教学,既不能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从头讲到尾,也不宜整个课程全部使用案例教学。
(2)案例的筛选应突出中职的特色。
选择适合中职层次和特色的案例,这是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的关键之处,设计会计教学案例主要考虑其实用性和适用性两个方面。?案例的实用性。作为教师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去搜集会计案例素材,设计出符合实用性要求的案例。这也就说明会计案例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者工作中存在的,而不是瞎编乱造和陈旧过时,否则,学生就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专业知识,案例教学就会失去意义;案例的适用性。国外汇编的教学案例在培养层次和适用社会环境上与我国都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我国在引进过程中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修正,特别在案例选编时,学者们一般都不作原版照搬,所以,在借鉴这些成功范例的时候,除了注意国情、体制的特点外,还应注意中职办学层次和特色的要求,难度不宜过高,,但实用性要强。
(3)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应避免以下倾向:第一,坚持死守传统教学方式,拒不采纳案例教学;第二,认为案例教学是万能的,可替代其它教学方法,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方法,并不是会计教学中的每一知识点都可采用案例教学法。
(4)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应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在讨论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此时,教师应以学生姿态出现;同时学生要有敢于与教师讨论问题的胆量,做到教学相长。
“育才之路无止境,任重而道远”,高职会计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我国会计改革为依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国家企事业单位输送“精通技术、善于管理、懂得经营、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中华读书报,2003.
[2] 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06.
[3] 潘素秋.浅谈会计课教学案例的选择.江西科技师范院报,2004.
[4] 王春萍.案例教学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07.
关键词: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实验设计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9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36
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说,传统的化学教材中教师演示实验比例很大,很少出现探究实验和设计实验,并且教材实验往往侧重于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实验的验证性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方法和技术落后,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高。新课改下,化学教材发生变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发展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其中关于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求,具体为:①改进或设计实验方案;②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③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④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装置图的能力。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对于教材的研制和使用具有指导性作用[1]。所以本文针对考纲里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四点要求,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进行案例分析。
一、设计实验方案
教材在“活动与探究”和“交流与讨论”两个模块直接涉及到实验设计内容。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实验,由简及繁。教材在安排设计性实验时,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先从水平较低的设计性实验开始,逐渐向水平较高的设计性实验进发,循序渐进,从而使教材中的多种多样的设计性实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水平。从模仿设计开始,到有指导的设计,再到独立的设计,逐渐增大实验设计的程度,使实验设计在教材体系中有层次地呈现。
以下为两本教材中典型的实验设计案例(按照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案例1:设计分离或提纯的方案
①实验室中用氯化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制取氧气。从反应后的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这两种物质,需要用哪些分离方法?请设计实验方案。
②现有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粉末,请参照两者的溶解度曲线,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
案例2:
有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是NaCl、NaBr、KBr、KI溶液。请根据有关物质的性质,参照第47页的“资料卡”,设计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
案例3:
设计Fe2+与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案例4:
①用铜片、锌片(可从废电池拆取)或铝片、纯碱溶液、白醋(或柑橘)等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并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
②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燃料电池制作实验。
案例5:
依据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特点,运用已学的有机化学知识,推测怎样从乙烯合成乙酸乙酯。
纵观上述五个案例,教材实验设计安排完全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顺序,以及实验设计的梯度变化,案例1—案例5在教材中按照先后顺序出现,依次按照从获得物质的手段和方法(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性质研究( 物质性质的探究) 物质性质的应用及反应规律研究(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电化学问题研究)物质的合成( 物质的制备与合成) 这一线索来安排。这样安排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要领,培养实验设计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每一个案例之前都会有一些知识储备,涉及到概念、定律、原理,实现理论分析到实验研究方法的跨越。这些概念、定律或原理都与实验原理、方案及实验步骤密切相关,不仅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领会实验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理解熟悉每一个实验操作步骤及技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并通过讨论得出实验结果。
各个案例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性,注意实验之间知识与技能的衔接。如设计提纯某物质时,必然会用到基本的分离手段,这就要求学生对前述知识完全掌握。教材正因为考虑到知识间的衔接,各个案例安排得层次分明。
教材的设计实验部分还包含了一些趣味性和生活性实验,如案例4中的简易电池实验设计,验证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实验设计倾向于生活化、趣味化,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各方面的应用[2]。
另外,在每个设计实验后的“练习与实践”栏目都安排了设计型习题。教材通过专题性的实验设计习题, 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 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从根本上使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最终使实验设计的兴趣发生质的飞跃。
二、控制实验条件
“实验,实际上是条件控制下的观察”,“所有的实验,都是在条件控制下进行的。”[3]探寻、控制实验的最佳条件,可以说是化学实验的灵魂、成败的关键。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而且对教师的实验研究、乃至化学学科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学生控制实验条件的探究活动,发展控制实验条件的能力[4]。
《化学1》第6页“整理与归纳”栏目要求学生说出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以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样,教材直接提出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重视实验条件的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地加强对实验条件的关注和区分。
“化学史话”栏目介绍化学家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获得化学科学发现的历史。从感性上激励学生自己发现改进实验条件,获得更好的实验现象与结果。
“活动与探究”栏目通过具体实验条件控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改进实验条件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如《化学2》专题2第30页,“活动与探究”栏目,通过改变过氧化氢溶液的量以及所用催化剂,让学生观察氢气生成的速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条件的重要性,初步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科学方法。
教材完全按照学生认知特点,从初步了解实验条件,到理解实验条件的重要性,再到探究实验条件,使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条件的控制,领悟控制实验条件的科学思维。
三、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
化学实验处理的方法包括:化学用语法、表格法、线图法[5]。
教材中所有实验都采用表格法进行实验处理,采用表格法的优点是直观、全面、易懂。另外,有些实验还采用了线图法。
在教材《化学2》专题2第32页“交流与讨论”栏目,给出合成氨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按变化曲线,引导学生通过线图法处理实验数据。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繁杂的计算,曲线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学生只要认真分析,就可以体会到线图法的优点,从而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开发利用线图法处理数据,优化方案。另外,教材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实验选择更有效的实验处理方法。
四、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本教材重视培养学生改进实验装置的能力,一套好的实验装置对于实验的成败、药品利用率、结果处理等关系密切。新课标提出实验装置应该简约化、安全化、绿色化、生活化。本教材设计充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并且对装置的安排体现梯度性。
《化学1》专题4第2单元中“硝酸的性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铜片分别与浓、稀硝酸在相同装置中反应,并给出具体的实验装置。学生初步掌握该实验的原理,最重要的是掌握本套装置的构成特点以及优缺点。教材在本单元“练习与实践”栏目中又安排了铜与稀硝酸反应装置改进与选择的习题。
以下为本习题的具体内容。
3. 甲同学采用如下页图2中的图Ⅰ所示装置验证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并用排水法收集NO气体。
①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是 。
②乙同学认为虽然收集的气体是一氧化氮,但并不能说明反应中一定生成一氧化氮。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③丙同学采用如图Ⅱ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证明了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该同学的步骤如下表所示,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④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丙同学的实验存在什么缺陷?你认为应如何改进?
上述两图均为铜片与稀硝酸反应的装置。图1为“观察与思考”栏目铜片与稀硝酸反应的装置,图2为“练习与实践”栏目中所给铜片与稀硝酸反应的两套装置。
习题中的问题设置不仅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改进装置的方法。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对比会发现各套装置的优缺点及侧重验证的性质。从而为以后改进实验装置提供参考,掌握改进思想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题①的设置,巧妙地加强习题与前文的联系,装置Ⅰ与“观察与思考”栏目铜片与稀硝酸反应的装置有很大的相似度,引导学生对比发现装置的优缺点,同时使基础知识顺利地迁移到本题中来,初步渗透装置改进的内容和特点。
问题②从表面上看仅仅是考察一氧化氮的氧化性,其实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改进实验装置的必要性和出发点。本实验中,要证明反应生成气体是一氧化氮就必须使反应装置隔绝空气,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改进实验装置的侧重点。
问题③通过及时解决问题②所提到的疑问,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改进装置的奇妙感,从而激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实验装置的改进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装置Ⅱ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从未或很少接触到,这也为学生以后改进装置提供依据,渗透装置选择和改进的思维,掌握一些实验装置改进的关键点。
本习题最后问题④要求学生自己从环保的角度改进一套装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体现实验装置的简易化、绿色化原则。
总之,教材安排突出装置改进的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装置改进的必要性和关键点,而且更注重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自己动手改进装置。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装置选择和改进的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考试大纲[Z].2010
[2] 王后雄,黄郁郁.新课程天地人教版化学新课标教科书新增实验的要素分析[J].化学教育, 2007,(4):13-16
[3] 陈耀亭等编著.中学化学教学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