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支架式教学的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教学档案;教研室管理;教学管理;改革
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发展和改革,教学档案在临床教研室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我们不能不正视教学档案在临床教研室管理中的巨大价值。只有正确认识到教学档案在教研室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临床教研室的管理工作者必须正确的认识教学档案本身的巨大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对教学档案负责,才会真正的对这项繁杂枯燥的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乐趣。本文将从教学档案自身的一些特点及教研室管理工作着手,简要的论述教学档案在临床教研室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 临床教研室教学档案的主要内容
临床教研室教学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①教研室的概况和工作。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了教研室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教研室现有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教研室工作计划和总结(如教学经验总结、教师教学总结、实验或是实习报告、教学检查、教书育人总结等)、课程设置情况、教研室的活动记录(如文字、图片、资料、摄像录音等)、教学研究改革、教师敢为责任制和内部规章制度以及集体或个人的获奖材料等。②教学的基本文件和教学任务。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试验大纲及实纲、各专业的授课计划设置;教学任务书和教学任务统计表、教学计划进度表、教学实施方案、课堂教学的经验总结和实习报告总结。③教材的选取和利用情况。教学档案要详细的记录历年使用的教材目录及样本分别适用于哪个年级和专业,并要记录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④实验、实习情况。教学档案要认真详实的记录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例如实验室概况、实验室有关规定和条例、实验室管理及实验室中固定资产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磨损情况、优秀典型的实验报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教学档案除了包含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囊括了教师基本情况和信息、教研科研及学术水平、教研室的制度(如会议和学习制度、听课制度、教研室手册制度等)、各种往来的文档、学生历届的考试试题及成绩报告单和其他需要归档的教学文件和材料
2 临床教研室教学档案的特点
从临床教研室教学档案所包含的内容就可以简单的总结出教学档案的主要特点。首先,教学档案具有连续性。是教研室对历年教学成果的连续不间断的记录。其次,教学档案具有广泛性,它几乎包含了在临床教研室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再次,教学档案具有严格的条理性。不同的情况要进行不同的归类整理。当然,临床教研室的教学档案还有其他特点,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发现
既然临床教研室教学档案包含了如此繁多的内容,它的存在就必然有与之相应的价值。认真的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对临床教研室的管理共做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教学档案可以为学校学院的教学档案建设提供详实可靠的图文资料 由上述教学档案的内容可以看出,教研室的教学档案是收集并归纳整理各方面基本资料后形成的,教学档案的条理化、制度化、规范化为临床教研室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详实可靠完整的教学档案可以为教研室的管理部门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制定完善的课程计划、有效地改进管理方法、提出更加合理规范的规章制度等提供有力的证据,同时也可以为临床实验室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教学档案也是临床的教研室了解教研室师生基本情况的主要途径
2.2 教学档案是临床教研室对外界进行宣传及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 教研室的管理工作是依靠教学档案进行的,而教研室工作效率的高低及工作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做好教学档案工作,有利于临床教研室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以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3 教学档案可以为临床教研室进行教学安排和设置提供参考 教学档案记录着临床教研室教学管理工作的点点滴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由前文可知,教学档案是对教研室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教学的过程途径及教学中的有点和不足的真实记录。可以这么说,教学档案既来源于教学活动,同时又可以为教学组织工作提供依据。教研室的管理工作者可以依据前期的教学档案,因时而异的制定新学期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工作能够更加趋向完善和成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4 教学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教师的不断发展 教学档案不仅记录着学生的成长历程,也记录着教师的不断发展。临床实验室可以定期的向教师推荐优秀教师的授课记录,教案及课件,让年轻和经验不足的教师从中吸取经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针对性的备课、授课,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另外,教学档案也记录着教师的平时表现和工作态度,在教师评职称时可以提供有利的依据。
综上所述,教学档案是临床教研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室管理工作者要真切的认识到教学档案的重要作用,并依据教学档案不断调整教研室的工作计划,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琳.教研室教学档案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3).
[2] 刘涛先.浅谈教学档案在临床学科教学管理中的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3(12).
[3] 蒋业贵.浅谈临床教研室教学档案的管理[J].卫生职业教育.2008,22(48).
关键词:合作式案例教学 高校教育类课程 运用 要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72-01
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合作式案例教学已被许多高校采用,并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合作式案例教学能够激活师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课程的兴趣。因此,教育研究者致力于进一步探讨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价值及要求,这对于促进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深入运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进行和评价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
合作式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做充分细致的准备。这种案例教学直接面向教育实践,具有高度的生成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掌握好知识的深度、广度、高度,在上课之前,要提前做好知识储备,理清教育理论和教育案例的关系,提前设计好学生的讨论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要有合作精神,有案例学习的意识,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上课之前还要熟悉案例,阅读相关资料,保持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
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强调教育理论的学习,在进行独立教学的同时要与其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要创造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引导其进行小组讨论,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指导、改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合作式案例教学评价目标的两个依据:一是能够掌握通过合作学习对教育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得出的教育理论,培养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及创新能力。其次,要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教育课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因此,评价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教育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对师生起到激励、引导、发展的作用。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
合作式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教育案例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仅靠个人的思考是不能充分领悟的,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才能解决。但是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那么,按照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集体讨论方法教学则没有多大意义,反而会迷惑学生,影响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浪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的效率。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
不同于以往普通的课程教学,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在合作式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复杂开放的教学案例几乎可以用来解释所有需要学习的教育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进度,教学效率也能得到保证。
(三)教师的组织是个体知识向教育理论转化的关键
合作式案例教学首先是学生对教学案例的个体体验,然后经小组讨论,个体知识进一步深化,形成组内知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结合书本知识生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知识。其中教师的组织在个体知识向理论知识的转化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点评、总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育理论,是一种鼓励启发式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系统化、理论化地理解教育理论。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作用
(一)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理论
教师讲解理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导致学生觉得教育理论是无趣的。合作式案例教学通过日常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使教育理论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二)利于教育案例和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
合作式教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和研究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深刻的分析总结,将教育案例和理论自然结合,深化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式案例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种改革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故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可。当然,在具体实践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以求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支架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支架式教学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并阐述了支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化学教学;概念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直沿用讲解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书本的现成理论。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学生的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这些显然跟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违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化学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协作交流,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中的实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2.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搭起问题支架;再次,也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
3.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自学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一能力的形成须以教师正确的引导为线索。探索开始可以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问题的过程,提供问题解决的原理,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框架逐步攀升。
4.鼓励协作学习,完成意义建构
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一个学生团体进行协作学习,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商讨论,相互协作交流,相互启发,可以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解释自己探究的方法,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提出石蕊为什么又褪色了?他们讨论后提出猜想:猜想1:一定有物质使石蕊褪色了,这一物质具有漂白性?猜想2:溶液中有H+和C1-,是不是盐酸使石蕊试液褪色?猜想3:Cl2氧化性很强,是否是氯气使其褪色?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验证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机色素分子破坏变成无色物质,故可做漂白剂;消毒剂等。
三、支架式教学中几种不同类型的支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图表等。
在实践中该怎样具体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呢?对不同类型的支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分别用案例加以阐述。
1.范例支架:范例即举例子,举出已知的类似知识点。好的范例能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运用案例:Fe(OH)2的制备。因为Fe(OH)2很容易被氧化,所以在制备Fe(OH)2要考虑隔绝O2,如何才能做到呢?这时老师提出已学过的钠和白磷的保存知识,让同学们据此找到Fe(OH)2的制备方法,最后让同学们总结出隔绝O2的方法。这一教学设计中,利用已学到的知识作范例。
2.问题支架: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它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运用案例:离子共存的判断,老师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题目(有生成沉淀的,有生成气体的,有生成弱电解质的,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有生成络合物的等)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应的问题。
四、支架式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支架式教学法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师讲生听”代之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学生在支架式教学中,参与学习、互动、探知、解惑,能力得到提高。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和主体。(二)在支架式教学法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协助者和指导者。(三)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更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也能得到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王磊,张毅强,乔敏.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化学教育.2008(06)
[2]胡久华,乔敏.例谈化学课堂上教学情景的创设[J].化学教育.2008(05)
[3]林肃浩.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8(0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美术;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产生,目前已成为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常用辅助方法之一,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应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模式,重视美术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美术基础,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带来的审美情趣。
一、支架式教学法概述
“支架”来源于建筑行业用语,也就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脚手架”,用于暂时性的支撑与支持,施工完毕后则撤除支架。目前,这一建筑专业术语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产生了支架式教学方法,意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让学生建构基本的理论基础,并转化为内在知识技能,帮助学生获得更高水平的学习与认知。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课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活动与教学任务,并将管理学习的权利转交给学生,学生掌握基本的欣赏技巧和能力后,教师就会将“支架”撤除。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教师应再次给予支持,但是注意这种支持要以提示、引导、启发为主,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支架”的使用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需要提供帮助时,教师提供“支架”;当学生能够独立、顺畅地解决问题时,教师撤除“支架”,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二、支架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1.树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支架式教学法恰与这一要求相符,强调了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辅的支架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构建知识体系、获取知识要点、提高能力水平的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并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例如,过去美术欣赏课教学以教师单一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而运用支架式教学法,教师则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讨论的时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改进了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效果,学生之间激烈讨论、主动参与,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
从实践结果来看,支架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问题,教师不再直接性地给出答案,而是以提供参考、提供资源为主,学生借助“支架”可以独立解决问题,豁然开朗。因此,通过支架式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机会。例如,过去美术欣赏课教学由教师准备欣赏的材料、作品,再由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特点、美术专业知识等,学生即使在学习中产生困惑,也不能及时得以解决,甚至很多学生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支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查阅图书馆资料等渠道,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料,带着问题上课,效果更佳。
3.保障美术欣赏教学的质量
前文提到,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法,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奠定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好满足学生的主观学习需求,而不再是机械的知识接受者,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或阻碍,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适时出现,发挥“支架”的作用,给学生解决问题带来启示,学生获得启发后独立解决问题,不仅能加深知识的印象,还获得了能力的增长,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自主获得知识点,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保证美术欣赏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的使用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上的使用较为灵活,有多种多样的应用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两种常用的支架式教学法。
1.向导支架在美术鉴赏课的应用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点拨,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美术体验。向导支架在美术欣赏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师要遵循逐层深入的方法设置向导,注意通过向导的方式便于学生接受和运用,对学生起到引导的效果,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自主体验。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个简单的学习内容,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学生通过探讨这一问题,解决三大疑虑:其一,什么是美术作品?其二,如何产生美?其三,美术鉴赏有何意义?教师为了让学生从这三方面认知美术课程与美术作品,应提供支架点拨,采取向导支架的方法,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明确美是怎样形成和发展,并引导学生将美感运用于具体的生活、学习及艺术创作中,进而产生美术作品。
2.问题支架在美术鉴赏课的应用
提问是教学中的常用手法,同样在支架式教学中也发挥作用。问题支架的运用强调了时机与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引入问题,注重提问的细节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前准备好问题,预计学生可能在哪些知识点遇到困难,则适当插入支架问题。例如,学生很难从理论层面理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区别,教师则可向学生分别展示两幅美术作品,并设问: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哪幅作品更贴近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哪幅作品在展示自然风景同时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自然掌握了两种派别划分的特点。
3.范例支架在美术鉴赏课的应用
范例支架也就是借助实际案例,对美术作品进行认知与剖析。在过去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往往教师提供美术作品,阐述作品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直观性地欣赏,增强对作品的体验感和感知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其关键同样在于寻找恰当的教学作品,这是提高欣赏课教学效率的根本保障。例如,在学习著名画作《达・芬奇与蒙娜丽莎》时,教师可为学生创造一个角色扮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分别扮演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各小组学生尝试在真实的模拟环境中写生,最后将写生结果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在班级内展评。在学生实际写生之前,教师列举一些名画的范例,向学生介绍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时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运用的技术手法,学生通过提示,很快了解了写生的要点。
由上可见,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法,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这种教学方法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支架式教学的过程相对复杂,教师应在完善自身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尝试,生成动态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支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并适当提供支持和帮助,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进而重视美术学科的学习,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薛佳.对有效开展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2(4):78-79.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提出了《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支架设计原则,以及数据结构课程中各
>> 研究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导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微课的案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图示教学法在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中的应用 数据结构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法 BOPPPS模式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实践 CDIO理念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BOPPPS模型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的教学理念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研究 实例驱动法在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思维导图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数据结构”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数据结构课程中实践教学的作用 支架式教学法在商务函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7]黄炜.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8]李云清,杨庆红,揭安全.数据结构习题答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法 英语口语
在2009年“雅思中国20年”活动中,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在现场报告中,分析了中国学生在雅思考试听、说、读、写四个单项的平均成绩,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写作和口语较弱,其中口语尤其薄弱,获得现场一片赞同。这种结果恰恰凸显了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哑巴英语”的问题。学生无法将所学英语加以实际运用,在口头交际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表达。由此可见,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的运用,为口语教学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论构架
支架式教学法(Scaffolding Instruction)起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建构主义的教学法之一 [1]。该教学法是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基础上,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J.S.Bruner)及其同事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是简单、被动的接收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根据个体已有知识经验对外界所做出的积极、主动的建构,它强调认知主体通过与客观环境间的双向作用来建构知识,是因新、旧知识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更新和结构重组[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包含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过程。学习者一方面通过同化,将周边环境的信息进行吸收、整合,另一方面通过顺应,原有认知结构随外部信息的刺激而发生变化,使其认知结构得以逐步构建,并在“平衡 ― 不平衡 ― 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以丰富和发展[3]。
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协助和促进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习者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4]。
(2)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具备两种水平,即现实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前者为学习者已经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学习者已掌握的某些知识和理念;后者为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如学习者将获取的新知识和技能。两种水平之间存在最邻近发展区[5]。根据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构架,通过两个邻近发展区之间的过渡,使新旧知识得以挂钩,令学习者更顺利的获取新知识。学习者在最邻近发展区的过渡间使新知识得到同化,旧知识得到顺应,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加有效。
(3)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Scaffold)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建构主义借助它来比喻学习中要理解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为学习者搭建“脚手架”(即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通过环境刺激,激发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使学习者的理解逐步深入,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邻近水平,最终激发潜在能力,令其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6]。换言之,是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使学习者的能力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高水平提升,最后撤去支架,使学习者实现自由发挥[7],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二、支架式教学法在口语教学中运用
(1)搭脚手架 ―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将任务进行分解,建立整个任务的概念框架。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等类型;按手段方法,可分为媒介支架(图示、案例、影像资料等)、任务支架(以任务为目标导向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作业)等类型[8]。
在口语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查阅所给学习主题相关资料、单词等任务,以建构相关知识的概念框架。如对于Home类别问题,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搭建任务支架,如查阅与房屋类型、装修风格、室内设施等相关的知识,同时,提示学生思考居住环境、邻里关系等较为复杂的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其将原有知识与新接收的外部信息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结构由较简单向较复杂过渡,为学习者逐步攀向更高处搭建脚手架。
(2)进入情境 ―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问题情境产生联系,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学习动机。对学生而言,这些新的问题情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学习任务,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习活动。问题情境的设计以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可能性为前提,使学生能在“最邻近发展区”有效的构建新的知识。
在口语课堂上,以“Home”为例,教师展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主题具体方向的思考,提示学生对该类问题的回答可包括居住房屋类型、装修风格、设施、屋内可进行的活动等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梳理相关讨论结果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对学生讨论的结论进行总结、升华,激发学生潜在能力,使学生由现有发展水平过渡到最邻近发展水平。
(3)独立探索 ― 让学生独立探索。在此环节中,教师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让学生明确相关概念及理论,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其次,通过提问、演示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9]。
课堂上,进入相关问题正式回答之前,教师给出相关句式、结构,通过示范,使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获得基本认知。学生熟悉相关结构后,教师提示相关句式、结构中可做替换、升级的部分,对具体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的表达方法进行补充,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对同一结构中内容的替换,仿例完成答案。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相关句型、结构、逻辑等,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答案的构建更加灵活多样。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4)协作学习 ―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等。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既强调认知过程的双向性,同时也强调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学习的交互性与合作性。学生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以群体互动的方式,达到对所学知识更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将问题归为不同类别,通过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对相关类别问题的已有知识,小组成员间的信息共享也使得各自的答案更加丰富;而对问题的归类,也使得学生在作答过程中答案更具备层次性和完整性。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所学结构的各种运用方式,实际上也是口语答案的转化、迁移过程。小组成员交流时,学生们对于同伴所给答案和意见的接收与反馈,使学生对于答案结构和内容的运用与迁移有更深入的理解。
(5)效果评价 ― 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对小组学习所做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在口语课堂上,在学生展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回答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最后由教师给出总体点评意见。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答案的写作并进行即时有效的反馈,通过“以写促说”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有更系统的、可查阅、可反思的输出系统,完成效果评价。通过分析学习者现实发展区、在达到“最邻近发展区”时所获取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下次建立“最邻近发展区”做好充分准备。
四、结语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引导(搭建脚手架)和逐步构建认知结构的作用地位,从学生自身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来进行教学,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实际操作性,对英语口语教学具有启发性的指导意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王佳. 浅析支架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34).
2. 金沙. 浅析支架式教学[J]. 商品与质量. 2010. (8)
3. 司洪海. 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J]. 基础英语教育. 2005, (4).
4. 徐美娜.“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5).
5. 罗文萍.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嘉兴学院学报. 2008, (2).
6. Slavin, 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4th Edition. [M]. Boston:Allyn and Bacon, 1994. 见陈绮,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 第四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
7. 李娟. 基于英语口语支架式教学法的探讨[J]. 湖南农机. 2008,(5).
关键词:文化课支架式教学环节教学策略
一、中高级阶段文化课特点及现有教学方法分析
从教学特点来看,文化课教学与“包含文化因素的语言教学”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以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为主要目的,后者以培养文化认知能力为主要目的。从自身特性来看,文化课教学属于“内容型教学”,知识量丰富。留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当掌握相当数量的文化知识,并且能够具有适当的文化认知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能较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从学生特点来看,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汉语水平,并且对中国社会文化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认知。另外,就读于高校的大部分留学生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的逻辑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等已基本发展成熟,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等往往已经形成了比较独立的见解。因此,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借助已有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能够也应该在教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下更深入地认知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思维和交际意识。
不同阶段的文化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初级阶段留学生囿于汉语水平,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学习,在汉语教学的条件下,只能以了解浅层文化为主。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其一,在语言课中体味相关文化因素。其二,可以采取参观游览等“游学”方式,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践感受体会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模式以文化体验为主。
目前,中高级阶段的文化课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①:
(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优点在于既能保证文化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又便于教师控制、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因为这部分内容需要在教师的指导、讲解下学生才能比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因此,直到目前,传授式方法仍被很多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文化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而讲授式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文化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由被动接受灌输而来,缺乏将外在知识内化为个人文化认知的过程,因此也很难实现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任务型基础上的内容型教学法②
这种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该教学模式基于专题性的文化内容,以任务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通过完成任务,有助于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的内化,提高文化认知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实践性强,既满足了学生了解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兴趣,在任务实践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体现了文化课教学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文化课教学的研究。不过,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它更适于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学习,能够反映共时语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却不太适于传统文化以及知识性强的内容,比如哲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因为当代社会现象、人们的观念等可以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方式获得;而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理解、阐释,对于大量知识性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却很难通过任务的方式或由学生自学习得,必须在教师的辅助下才能实现。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极强的传承性,很多传统观念至今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也是导致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与其他国家或文化不同的根源所在。因此,文化课教学不能脱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文化课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量基础上的,除了提高汉语水平之外,习得适量的文化知识也是文化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可见,文化课教学既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观念影响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又要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基于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和传授式的方法对此都无法兼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应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文化课教学,因为这种方法能兼采讲授式和任务式二者之长,适合文化课的特点,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
二、如何在文化课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理论属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的自我建构和发展,主张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支架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并发展认知能力。
这种理论也适用于处于跨文化语境中的留学生,特别是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问题的理解,受其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水平所限,都不可能只通过个人努力习得,必须在恰当的支架帮助下,以现有的语言和文化认知水平为基础,逐步跨越个人的文化“最佳发展区”,发展更深层次的文化认知能力。
根据支架式教学理论,文化课教学可以通过系列支架搭建、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协作学习、评估与反思等环节逐步推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文化认知水平的不断建构和提高。下面将对相关环节进行简单的阐释。
(一)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支架的类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文化课教学中,支架搭建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恰当支架帮助下自主内化为个人知识。从支架类型上看,“支架”主要包括三大类,具体可概括如下:
第一类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而提供的支架,包括案例或故事支架、概念图支架、资源支架、范例支架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使用。案例和故事支架是指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化概念或问题而提供的具有代表性、形象化的案例和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文化知识。比如,学习法家主张“不法古”这一观点时,可以提供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故事;在学习道家“齐生死”观念时,可以提供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故事;关于庄子的处世态度,可以提供他和学生所经历的“处于有材与无材之间”的故事等等。通过这样的案例或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中国文化问题。概念图支架指相关知识点构成的知识体系框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比如关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可以通过概念图直观的展示。资源支架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扩展认知视野而提供的相关媒体资料或是相关资源链接。比如,关于“孝与中国人的亲子观念”这一专题,可以提供“啃老族”“空巢老人”等相关阅读资料以及相关资源链接。范例支架是指教师通过举例、演示等所做的示范以及以前的学生所完成的成功案例。比如,在学生就中国文化的某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之前,教师应该先就如何调查、设计问题等方面提供一些范例,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调查任务;还可以展示以前的学生所设计的调查问卷、PPT等。通过这些范例,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
第二类是语言支架。语言支架的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汇,掌握比较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认知。对于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语言问题,教师应进行简单的解说和注释。在每个专题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可能涉及的语言表达框架,比如学生总结调查结果时常用的熟语“关于……,我想到了……”“这个故事说明……”,还有一些常用的表达结构,比如“既然……那么”“假使……那么”这类的常用复句结构以及“首先,其次,再次……”这类的语段表达结构等。这些语言支架偏重于书面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应用和表达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的书面语。
第三类是情感、心理支架。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和各种消极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不断突破自己。比如,在学生深入中国社会进行调查了解之前,往往存在畏难心理。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学生们也会因为彼此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分歧。要鼓励学生尽量学会这种“国际化”工作方式,培养团队精神。在学生个人进行探索阶段,往往也会产生畏难心理,应鼓励学生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毅力,最终获得自我学习和管理的能力。
另外,因为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个性特点、来华时间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提供由易到难呈阶梯排列的支架,便于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支架。比如关于孔子的思想,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孔子的言语,这些言语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翻译成比较浅近的汉语,并辅以一定的简要说明,也可以提供《论语》中的一些原文,供水平较高的学生自行理解。学生虽然语言水平不同,但最终都能获得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另一种是以文化认知目标为核心的发散性的支架。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支架,都可能迈向核心认知,这些支架可以是挑战性的、也可以是传统性的。再如,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孝”的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几类不同的材料,包括《孝经》中的相关文献、二十四孝的故事、相关的俗语谣谚等。学生可以在这些资源中随意选择,只要选择其中一种,能够帮助其理解传统的孝道思想即可。
应该明确的是,教师搭建支架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知识,为学生认知文化现象提供资源和分析思路。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文化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支架搭建、撤销的时机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是动态的。支架的搭建不是一劳永逸的,搭建支架前,要详细研究中高级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利用支架的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通过启发、引导等适当提供支架。教师通过学生对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判断支架撤销的时机。一旦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跨越了“最近发展区”,即可撤销原有支架,进一步搭建新的支架。
(二)根据学习主题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相关主题情境
教师应当根据学习主题设置适当的问题或者任务,将学生引入情境。这个情境蕴含逐层深入的系列相关问题或任务,能够推动学生身处其中不断探索、发现,最终跨越原有认知,实现新的突破。
情境创设主要包括问题创设和任务创设。问题创设指教师提供给学生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主要包括阅读、思考教师所提供的故事、案例或其他资料后要回答的问题,以及需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自主查询和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问题的设置应体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任务创设是为促进学生深入分析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而设计的任务。在支架式教学法中,任务的设置非常重要。经过前期的学习和思考,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后,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或者解决相关问题,能够真切感知中国文化特点,并且由此产生进一步的思考。一般来说,情境创设时应逐渐从问题过渡到任务。因为任务在完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较强,对于学生的知识准备、个人探索能力等要求较高,而问题则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再进入任务阶段,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情境创设应围绕文化专题设计相关问题或任务。这些问题和任务应是学生感兴趣、同时能够反映中国当代社会价值观的中国文化问题。比如“进城打工农民的生活情况”“独生子女家庭的优劣”等等。情境创设应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文化图示等相结合,应与留学生所在高校的专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还应体现传统和现代生活的结合。在手段上,情境创设应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真实的文化环境。
(三)小组协作
在支架式学习中,自主探索和协作学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学生先通过自主探索,对相关问题或任务形成个人见解或者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小组协商不断修正,并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为了确保学生在小组协作中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应采取一定的策略。比如:对学生任务分配提出一定限定,要求小组内至少两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以免学生各为其政,无法进行相互协商;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后,提交任务分工表,详细说明每个人的分工以及任务执行方案,并说明这样分工的原因;在小组内部分别执行任务前,要召开小组会议,各自提交执行计划,详细说明对任务执行方式、手段、时间、地点等的意见,全体小组成员就每个人的计划进行讨论,群策群力地做好执行任务前的预备工作。任务完成后,小组内部也要进行交流,总结经验教训。
(四)学习结果的展示和评估
在支架式学习中,对学习结果并不做统一要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任务结论应该是开放性的,不应设定“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结论或方案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即可。在这种尊重学生劳动成果,鼓励学生原创性的氛围下,学生往往会比较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其他学生对于这种实践性的成果也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会对展示者给予肯定和赞许,这会给展示者极大的信心和肯定,促使他们在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表现。
以上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没有评估,或者是减弱了评估的分量,恰恰相反,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评估更接近学习的本质,其核心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过程提升个人的文化认知能力。一般而言,可以采取两种评估手段:其一,互评。在每个小组都进行展示之后,由每个学生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本专题的最佳表现小组,然后再由小组内部无记名投票,选出小组内最佳表现个人。其二,自评。在执行任务后,小组再次召开会议,自我评价个人对小组任务做出的贡献以及自己在这次任务中能力的发展情况,就这两个方面在1~5分的区间段内进行自我打分。这个环节既能够促进个人反思,也能使小组其他成员从他人的经验中获益。
在展示和评估环节,学生能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并在与其他小组的合作协商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所学专题的认知;通过个人反思、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估方式,学生能够优化个人的文化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教师虽然不再以传统方式进行授课,但仍起着重要作用,比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化认知程度,提供各种恰当的支架;随时对学生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性和语言性偏误进行指正。教师由“教”转变为“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导演”整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和走向,“指导”学生探索的路径和手段,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进行解答等。
三、“孝与中国人的亲子观念”专题课教学案例
(一)搭建支架与自主探索
1.概念框架:“孝”观念在古代的变迁
2.背景资料支架
(1)经典论述:《孝经》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对于亲子观念的相关论述,教师可根据学生语言水平进行适当的改写。
(2)故事:二十四孝的故事,电视剧《双面胶》的故事梗概和片断剪辑。
(3)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
(4)社会时事:啃老族、空巢老人等新闻资料。
3.资源支架:跟中国人亲子观念有关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资源推荐,比如相关网站、图书资料等。
4.语言支架
(1)对于本专题可能涉及到的相关语言点进行简单注释。
(2)提供学生进行调查及说明调查结果时常用的语言结构,如“我们共调查了……人,年龄……,性别……,来自……个国家和地区。调查结果是……,这个结果表明……”。
(二)情境创设
1.问题创设:阅读观看背景资料,并检索相关资源,然后想一想,在传统观念中和现代社会中:
(1)中国人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父母?你们国家一般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比如:是否应该完全听从父母的话,婚后是否应该跟他们住在一起,等等。
(2)中国人认为父母应该怎样照顾、教育和对待孩子?你们国家呢?
(3)中国人认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孝顺,他们应该怎么教育孩子?你们国家呢?
2.任务创设:以小组为单位调研并做报告:中国人眼中的“孝”。
(三)小组协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明确的分工协作,完成调查,设计PPT,并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
1.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调查对象范围和数量,实施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介绍调查情况,分析原因,并用PPT展示调查结论。
2.任务调查问卷设计的示例支架:结婚以后,你愿意和对方的父母一起住吗?
A.愿意B.不愿意,绝对不同意C.不愿意,但是如果对方喜欢,也可以这样做D.不知道
3.设计调查问卷的知识支架:在调查中应注意被调查者的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等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以及调查选项的设计技巧等知识。
(四)成果展示与评估
1.要求学生用PPT方式展示调查结果,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
2.由学生无记名投票选出最佳调查小组,小组内无记名投票选出最佳表现者。
3.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学习策略和调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4.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估。
四、应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文化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文化课教学能够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协商。个人探索阶段,学生需要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自身原有的文化认知与新的文化现象之间进行沟通;小组协作阶段,学生要进行不同文化背景间的文化协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符合文化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学习过程,不断修正原有的文化认知,逐步达到新的认知水平。在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一系列支架的提供和任务的设置,能够促进学生汉语书面语的运用和提高,促使学生在已有的汉语水平基础上,通过阅读、归纳、演绎、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突破原有的语言水平,实现双重进步。
注释:
①此处不包括“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因为这类教学是以
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为着眼点,文化的学习是为了扫清语言学习中的障碍,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而此处的文化课教学则是指以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认知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其着眼点在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33-0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一些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理论被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支架式教学就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尝试将其引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本身就具有实践创新的意味。一般认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①如何把这样的教学模式具体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来,本身就需要认真的实践尝试。
我们设想,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各负其责,协同作用,构成互动的整体,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共同努力。其中,对各部分因素的分工采这样的划分②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一些教学中的辅助设施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由这些因素有机组合起来,可以构成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化复杂为简单,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我们提出基本的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脚手架、教学情境、独立探讨、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组成。如图1。
在这个模式中,各个环节分别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相关脚手架的搭建是物理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学情境的创设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环节,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步骤,一直到最后一个环节效果总结评价,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组合成了层进式的阶梯状结构。从脚手架搭建到教学效果评价的渐进和周而复始,就构成了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也许其组成环节不是新的概念,但细节创新则是永远无法饱和或休止的。
一、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就是与新知识相关的一此功能性、预备性知识和由它们组合形成新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些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接收新知识3。教师可围绕当前物理学习的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概念框架,进而查漏补缺,使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潜在的智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如在给出一个案例后,教师及时指出其相应的理论基础,通过有效的方式,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把案例内容和相关信息资料加以同化或顺化,从而在原有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攀升,学生在课堂上将提升后的知识框架展示给老师和同学,大家再一起讨论、交流,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现他们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指导,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进一步了解,从而使他们的潜在思想、智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多手段综合运用,营造教学情境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掘各种课程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各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营造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教学用书、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现有的课程资源,同时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尽量做到能具体演示的实验不用课件,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是动手做出来的,而不是利用计算机“创作”出来的;同时充分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惯性一节教学中,利用打击玻璃杯上的纸片,使鸡蛋掉入装有水的杯中,让学生体会惯性的存在。这样,不但简便、直观,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己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其实并不神秘,物理时时在我们的身边。再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某些小设计,小发明直接展示给学生,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成功感受。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某些定律定理用计算机做出来在展示在大屏幕上就更加形象直观,对物理量的变化和分析,也易于学生理解;某些生活现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再配合声音的效果,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维持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分析,效果很好。大大方便了教师和教学过程,教师再也不用口干舌燥的去讲解,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厌其烦地灌输说教,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学生理解起来还是障碍重重。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算是真正实施了现代化的教学,初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精髓所在,而教学情境的形成,能体现出“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性化,理性问题具体化”,这就使得高中物理教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了。
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积极探索,独立研究,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结合外部信息,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直至掌握知识。独立探索需要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和过程。使学生在历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数据等环节中感受、体验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可以针对学生所感受到的疑难点和兴趣点,将科学探究的某些环节有机地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正是这些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最终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中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些正是他们乐于探索、勇于探索的动力来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分挖掘新课程的资源,为学生构建探索性学习的平台,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推动其施展出学习潜能,使他们在探索研究的体验中领悟科学思维的方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的合作学习,有利于群策群力,攻坚克难,特别是在高考备考总复习教学中,合作学习有利于解决大面积的基础巩固和专项提高。我们
组织引导学生将整个班的同学按照一定标准分成几个小组,分组合作探讨。同一小组的不同学生,对于同一物理公式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运用,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小组协商、讨论,就可以使原来多种相互矛盾的意见、态度逐渐变得清晰、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更深一层的认识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让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合作学习当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以避免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认真的制定好计划、设计好实验、组织学生搞好实验、做好分析论证、并具体地评估交流,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结论的基本途径,也是获取实验现象、数据、结论的重要过程。尽管不搞提前给结果的本末倒置行为,不搞“照方抓药”的实验步骤,但还是需要教师对学生实验、合作探究的有效指导,这样才能保证物理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探究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通过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根据优势互补等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小组成员要一起制定实验方案,实验中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各尽其职。实验中,教师要不断进行监控和方法指导,保证探究活动科学有序进行,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实验设计中的创新方案要给与鼓励。为了提高探究效率,教师可给学生设计一些具体问题,使学生有更具体的探究目标。
五、组织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支架式模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学生学习阶段予以肯定和展望的过程,通过效果评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方面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努力。
总之,高中物理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把富有改革意义的教学环节有机组合在一起,既有传统教学精华的承传,更有教学过程的创新,使得每个教学内容、每个学期乃至于每节课,都得有新的构想和实践尝试,本身就充满了改革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我们进一步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小学生在习得拼音和一定数量汉字的基础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少到多、从浅到深的过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起点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设计导学问题,以指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奶奶的白发》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儿歌“爷爷亲、奶奶好,天天为我们把心操,奶奶的头发全白了,我们的步子加快了”导入课程,然后以问题“奶奶的白发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奶奶会有白发,奶奶的白发会变黑吗”为指引,引导学生展开课文的自主阅读。奶奶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这样雪白的头发一半是爸爸给的,一半是小作者给的。教师提出问题:“奶奶在平时为自己和爸爸做过什么事情?”学生回答,奶奶做饭、洗衣服,奶奶对自己的呵护和关心,学生们通过生活中具体的案例,逐渐理解奶奶的白发是辛苦所致,并培养学生对奶奶的尊敬和爱戴。在奶奶的白发还会变黑的问题指引下,学生逐渐理解,辛苦和操心逐渐使奶奶的身体变得脆弱,要孝敬奶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为奶奶洗脚,祝奶奶幸福”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以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学习
语文课文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理解课文内容必须与当时的情景结合。例如,在《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叠一只小乌鸦,并准备一个高脚小口瓶子,让学生自己实践,想办法让自己的乌鸦喝到水。学生们不断尝试,有的学生想到把瓶子放倒,有的学生想到把瓶口用石头砸破,有的学生想到自己拿瓶子喂乌鸦喝水等等,学生的方法千奇百怪。这时教师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乌鸦想到了哪些办法,哪个办法使乌鸦喝到了水,哪些办法乌鸦没有喝到水,为什么那些办法没有让乌鸦喝到水。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实践,逐渐画出文章中的几种方法以及各种方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就是逐渐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以乌鸦为主体展开思考,有的同学思考,乌鸦用嘴衔着石头力气不够大,打不碎瓶子,而且破的瓶子会把乌鸦弄伤,有的同学说乌鸦力气不够大,瓶子倒不了等等,学生在讨论中体会乌鸦的智慧,并体会到遇到问题发挥智慧的重要作用。
三、以扩展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