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途径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作文创作中,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直接反应出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对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作文教学足虻闹厥樱并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语文知识范围,将课外阅读引入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创作能力,进而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各方面认知还不成熟,缺少自我约束能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要从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语文作文词汇,提高学生语文创作热情,进而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外阅读对学生作为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透过课外阅读,使得学生对身边事物或者是生活点滴形成一定的感悟,并将其积累到作文学习素材中,拓展知识面积,提高学生思维空间的敏捷性,进而逐渐增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课外阅读由于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教材素材,进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
(三)积累学生写作素材
在作文学习和创作过程中,为了提高作文能力,学生要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和作文相关素材,这种素材一方面要从生活经验中获取,而另一方面则是由学生阅读中输出,二者起到相互补充、相互辅助的作用,进而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基于此,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引导的学生组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笔记,将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应用到作文创作中,提高学生作文创作能力,进而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营造学习环境,培养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出课外阅读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拓展自身知识范围,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提高学生语文作文综合素养,实现能力与素养并重。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的课余生活》作文教学中,在课前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几本相关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阅读,在课前引入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文章进行简单总结,强化学生记忆,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知识探究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交流各自的课余生活内容,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学生将生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生活事件出发,引出感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在此过程中,课外阅读和生活事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生活事件为作文创作提供主题,而课外阅读主要起到包装作用,优化学生遣词措句,强化事件感悟,进而提高学生语文作文能力。
(二)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改变原有单一化教学方式,利用课外阅读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革,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语文作文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综合质量水平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故事会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课外阅读中关于故乡的小故事,并说出这篇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影响和感悟,在学生经过发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作文教学内容。同时,提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作文思路,拓展学生写作侧重方向,以点及面的构建作文结构,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更新教学理念,重视课外阅读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出课外阅读教学的作用,教师要给予课外阅读足够的重视,更新教学理念,将课外阅读贯穿于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落实课外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综合写作能力。首先,教师要在班级中设置阅读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阅读刊物放在班级阅读角中,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进而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必要的交流平台。其次,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监督力度,结合学生现有作文能力和兴趣爱好,鼓励和引导学生制定完善的课外阅读计划,并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一说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和感悟,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德育素质。最后,学校要加大对校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结合教材和学生兴趣引进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发挥其教育功能,进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
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营造学习环境,培养阅读兴趣”、“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理念,重视课外阅读”等有效措施,完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体系,进而实现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 现状 策略
课外阅读一直是教育工作难以实施的环节,是久攻不克的顽症。学生缺乏课外阅读,导致语文素养低下,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深思。
一、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然而,当今学生课外阅读之状况却令人担忧。笔者十几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曾作调查发现:仅有10%的学生在小学常看《小学生之友》之类。进入初中,较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只有15%,读物主要是《初中生之友》《故事会》及武侠小说、初中生作文之类,而优秀的文艺刊物、小说、散文却很少涉及。没有一位学生完整地读过四大古典名著。五六十年代的优秀长篇,诸如《保卫延安》《红旗谱》《青春之歌》等,及近些年的《高山下的花环》《东方》《钟鼓楼》等,只有个别学生读过其中一、二,其余闻所未闻。至于外国的优秀作品,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难想象这样的阅读状况会产生什么样的语文素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个长期学习的过程,而部分学校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一味追求升学率。在个别人心目中,实施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需要大量时间,不利于升学考试,于是压制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成了过街老鼠,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规定在很多地方成了一纸虚设。此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整日沉埋于作业及各阶段的考试之中,很难有时间用于课外阅读。
二、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广泛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大量接触文字,通过初起阅读阶段的辨认识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更高学习阶段的熟能生巧的运用;语言的吸收、积累丰富了,必然使表达成为“有米之炊”,从而言辞通顺,富有文采;见多识广,知识面宽,也必然能开阔思路,提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徜徉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中,吮吸其中精华,受到美的教育,也必然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课外阅读的意义和奥妙,谁也不可低估。
自古以来,人们对读书极为推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说明了读书同语文素养的关系。诗人陆游教导自幼熏陶书香的儿子写诗是“功夫在诗外”,而教导文学素养欠缺的人写诗则“功夫在诗内”。前者强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后者则强调读书作为走上文学道路第一步的重要性。无疑,我们的学生的语文学习应是“功夫在诗内”之列。
纵观古今中外文艺大家,无一例外不是饱读诗书。其中不乏家境贫寒,自幼未受到正规教育的人,然而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无师自通,成就斐然。究其原因,首先是得益于长期广泛的读书,读书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扎实的文字功底。
三、实施课外阅读之策略
要真想提高语文素养,加强课外阅读是必由之路。实施这项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动力。阅读之初,宜选取故事味性强的读物来适合口胃,阅读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故事情节,褒贬人物。这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年龄、阅历的增长,逐步拓宽阅读层面,加深阅读内容。
(二)解决读物来源。农村学校都有图书室,藏书万册上下,妥善管理,充分利用,这无疑是是数量可观的一批阅读书籍。再建立班图书角,每个学生捐五六本书籍,每人就约有四百本书可读。所捐之书应思想内容健康,以文艺作品为主,包括长短篇小说、散文、革命故事、人物传记、奇闻轶事等。除了班上所订报纸,还可指导学生几人合订一份报纸杂志。这样花钱不多,可互相传阅,也有利于交流阅读感受。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阅读,丰富学生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
(三)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课外阅读必定会与别科学习时间发生冲突,如何解决课外阅读时间与学科学习时间的冲突呢?作业减负,是其中一法。抄抄写写或价值不大的作业少做,课外练习布置要求少而精。此外,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课间、午休、双休日,择机而读,读读停停。尤其是短篇,更适合间隙点滴时间阅读。寒暑假较完整的时间,布置看几部长篇,哪怕是囫囵吞枣,也一定有收获。
一、 关于我校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现状。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占到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由于英语教学的地区差异,这些孩子的英语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对于课本知识都应付不及,更谈不上有课外阅读的意识。加之家长在英语学习上往往难以给与具体的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非常困难。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孩子,对于课外阅读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这些兴趣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真正能做到去书店买书并且坚持阅读的学生数,微乎其微。有个别学生购买了课外阅读材料,但苦于课后作业较多,阅读时间没有保证,或者觉得生词多,不会阅读,希望得到老师的有效指导;还有一些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没有明确认识,觉得能把课内知识学好就可以了。
2.分析。根据调查,笔者发现,我校大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任务做甩手掌柜,完全依靠学校和老师;学校也没有安排英语课外阅读的课程和任务,由于生源现状不容乐观,老师教学的着眼点还是课本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除了阅读意识不够外,由于第二语言的特殊性,学生的词汇量少,语言环境缺失,阅读中出现了困难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等,都是导致学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
二、对英语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申克拉的语言输入理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有这非常重要的作用。
1.精选阅读材料,提高阅读兴趣。作为教材补充形式出现的课外阅读,其内容和体裁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多样性和时效性。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一旦对于英语学习有了兴趣,只有这些真正让他们感兴趣的材料才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渴望,那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体裁的多样性也能为学生以后在课内学习英语文本打下良好的基础。
阅读材料的难度,定位在“高于学生的现存水平,同时在教师的辅助作用下又能到达的那个水平”。每篇材料的生词量必须适中,确保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又在阅读之余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收获。初中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有趣的童话故事和短小的趣味故事,到了级,可以把目光更多地放在科技类,议论类的文章上,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现代科学技术等,文章的结构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写作手法,如插叙、倒叙等,鼓励学生抱着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体裁,建立更多的结构图示。
2.做好读后活动,巩固阅读效果。课外阅读与教材的学习不同,教师很难有充分的时间来检查阅读的效果,因此,用有趣而又多样的活动来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持续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文章的结尾具有多种可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改写、续写这篇文章,如莫泊桑的小说《Necklace》、狄更斯的小说《A Tale of Two Cities》等;如果学生读的是议论文、散文之类的文章,那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时进行英语辩论,就某个观点或现象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锻炼了口语表达和逻辑思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制作阅读卡,把自己读过的好的课外读物和其他学生分享;改编课外读物内容为舞台剧,为学生展示风采提供了平台,他们可以尽情地展现自我,让他们在分享中得到快乐和成长,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持续保持英语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我校为数字化实验学校,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其数字化的优势,使用网络和平台进行效果检测,如定期在作业平台课外阅读的竞赛题,让学生参与比赛,也可以用留言回帖、美拍制作发微信朋友圈等方式进行阅读成果的分享和讨论,还可以留下视频或音频等有声资料,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快捷、丰富多彩。
一、书香弥漫,化雨润物无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课外阅读指导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是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1.班级文化巧布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就是要赋予它们教育的内涵。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喜爱的读书名言,悬挂班级“读书状元”的照片;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学生们的读书体会、摘录的精彩片断等,提高大家对参加课外阅读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室阅报栏上放置《语文报》《小学生周报》等为学生喜爱看的刊物。此外,还可以在教室里设置“聚焦新闻”、心语信箱等,让学生在班级里不断汲取丰富的知识,不断学会做人的道理,沐浴着班级文化的光辉,涵养自己的文化底蕴。
2.书香氛围巧营造。上课伊始,教师可不急于向学生强调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而是在课堂上不经意地散播书香气息。如诵读书中的美言佳句、古诗词、至理名言、精彩片断等,以求收到佳作共赏、潜移默化的效果;讲一两个趣味十足、意味深远的小故事,以求收到如痴如迷、不读不快的效果;做一下小测试,看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以求收到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效果。平时,教师还应从自身做起,手不离卷,让课堂内外弥漫浓郁的书香,并且要求学生家长予以配合,营造书香家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学习、爱上书籍。
二、趣字当头,点燃阅读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活泼好动,要他们静下心来看书,教师要巧用兴趣这把钥匙,去点燃他们阅读的欲望。
1.树立榜样,诱发意识。根据学生崇拜名人、乐于模仿的特点,教师可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读书的典故,如匡衡“凿壁偷光”的精神、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气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等,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对于名人的崇拜。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现身说法”,给学生讲讲自己小时候的读书故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老师是怎样学习的。
2.内容诱读,引发欲望。故事的吸引是无可比拟的,学生都是故事的忠实“粉丝”。对于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这一方法可算是一剂良药。指导课上,教师可常给孩子讲书中的故事情节,讲到精彩之处,故意不讲,让他们自己去看书。如《将相和》一课,讲到蔺相如与廉颇和好后,秦王又开始刁难赵国了……话到此处,教师猛然停住,不再继续讲下去。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都迫切希望知道结果。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要想知道结果就去查阅《史记》中关于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纷纷要求借阅。这样让学生在享受奇妙的故事境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主动去阅读。
3.因势利导,激发兴趣。电视、网络的普及转移了孩子读书的兴趣,但也为我们提供了鼓励学生读书的契机。如学生喜爱观看《水浒》《西游记》等电视剧,教师可主动与他们讨论电视情节中精彩和不足的场景,鼓励他们与原著对比。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捧起书本,久而久之就会体会到书的韵味与精髓。此外,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学生说出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都要抓准时机,极力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读书乐此不疲。
三、善于选择,方能开卷有益
课外阅读好处多多,但开卷未必都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上下工夫。
1.紧扣课标选读物。针对不同年段的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选读与该年段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学习了课文《迟到》,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适度超前选读物。《易经》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为了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漫化和幼儿化的倾向,教师应特别注重小学生的经典阅读,即名著选读,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心灵。
3.因人而异选读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女生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为多,男生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因此,教师可以同时推荐几种不同的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不要强制学生读某本书。
以下是我与学生课上的一段对话:师: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加干涉,你们会根据什么来选择图书?生:自己的兴趣;别人推荐;对自己有帮助的……师: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书对我们有益?什么样的书对我们有害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一致认为:中外名著、科普读物、名人故事等书籍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意志力,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应多看多读。但玄幻、网游、暴力、污秽、恐怖等书籍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应该远离。
对于同学们的交流成果,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还提供了一个选书的小窍门,就是选择好的出版社,这样能保证图书的质量。最后我倡议:好书如挚友,终生不相负,让我们放开双手,去拥抱它。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有效阅读 引领策略
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但在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中,往往存在课外阅读量匮乏、认识不足、缺乏兴趣、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与教师没能有效引领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围绕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怎样引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呢?
一、在培养阅读兴趣上下工夫
1.榜样激励。我班一位女同学特别喜欢,我根据她的喜好讲解了很多关于的事迹,还向她推荐了很多关于的书籍,最后使她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写作,课外阅读这个大难题迎刃而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作出过贡献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以榜样的力量增加课外阅读的情趣,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和精神食粮。
2.好书引读。尽量先做一次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喜欢哪些书籍,然后筛选出一些优秀读本,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这些读本中的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还可以利用一些班会课、阅读课,读一些文质优美、短小精悍的卷首语或点滴人生感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购置了很多微型小说,很适合学生观看,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
3.收获激情。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利用班会课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开展“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活动;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读书之星”等。这些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在营造阅读氛围上下工夫
阅读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贪玩、好动、自制力较弱,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很重要,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气氛。可采取个人自读、小组合作阅读、班级专题阅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觉得阅读不是一件苦差事。而且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做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引者,善于和学生交流,摸准他们的脉搏,走在他们阅读的前面,身体力行,从而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出和谐的阅读气氛。
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的大小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是否敏捷。从而赢得家长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在指导阅读方法上下工夫
1.遵循个性化阅读的原则。《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阅读指导。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个性化阅读的生长空间,鼓励学生从自身知识储备、情趣爱好、性格特点、阅读经历等角度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主阅读,不断提升自我阅读品味。
2.精选读本,静心阅读。个性化阅读不是泛自由化的阅读,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精心选择课外读本。选择时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经典性和前沿性。因为经典性作品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保证,前沿性作品又能生动反映时代气息,人文精神,所以教师要精心挑选,使学生既能把握时展的脉搏,又不至于在浩瀚的书海中迷失方向。
精选读本后教师要结合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探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传统的精读法、速读法都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方法。我认为在初中阶段还需提倡摘录积累法,此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摘抄进自己的词库中,为以后的学习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也可以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时的感受和疑点,发展求异创新思维能力。读与思共,思与读随,真正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性。
四、在评价阅读效果上下夫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不流于形式,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常增不衰。评价方式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不仅体现在课外阅读的量上,还体现在课外阅读的质上;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课外阅读评价上,还体现在对学生集体的课外阅读评价上。具体如下:建立个人的阅读档案,即阅读进程表,可随时评价、表扬或者督促;定期向老师、父母、同学汇报阅读成果,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组织班级“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编写专题黑板报”、“表彰大会”等一系列活动,搭建起能够展示学生阅读成果的平台,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做个视野开阔的中国人.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4).
一、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状况
1.学生大多缺乏阅读的兴趣
他们只对打游戏机,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兴致勃勃.他们获取信息大多从影视和网络图像中来,而从文本阅读中获取信息较少。甚至连语文课本的课文,有的也没做到精读。
2.学生阅读范围窄
除了语文教材和几本学习资料及作文选,几乎没其他阅读文本。这还是所谓“优生”的情况!
3.学生阅读能力低下
首先,阅读时间不能持久。大多数学生不能坚持不懈地看完三千字的文章或做一小时的连续阅读。
其次,阅读效率低,阅读速度慢。读完一些材料后,他们会感觉很累,也回答不出一些针对阅读材料的提问。很多学生存在“读后茫然,不知所读”的现象。
再次,对阅读对象有选择性.偏爱一些幼稚低级甚至不适宜学生阅读的读物,比如渲染暴力和“黄赌毒”的读物,阅读趣味低下。老师常在课堂上“缴获”一些诸如《老夫子》之类的动漫卡通书和流行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
二、造成这状况的原因分析
1.受社会不良阅读风气影响。
2.出版商为获利特意开发中学生读物这块“大蛋糕”,赚“黑心”钱,误导学生阅读取向。
3.知识掌握易,能力提高难。阅读能力提高是一个长时间的艰苦的深层次的问题。
4.和某些教师旧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无关联。他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做法“窒息”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5.和当前学校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有关系,学生没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读物。
6.有的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不够,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甚至“课内阅读”。有的老师自身对阅读没兴趣,如何能让学生有兴趣?有的只不过是“麻将师傅”而已!
三、中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
1.语文老师要明白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且把这个重要性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家长.与他们达成共识.教师,家长,社会,齐抓共管,才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只有教师家长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才能协力去抓。否则,校内校外脱节,造成“冰火两重天”,则收效甚微。
2.语文教师应是个爱好读书,知识渊博的人。这样才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如果教师涉猎广泛,哪类书都粗晓一二,这类老师肯定对学生有吸引力,师生之间就有共同话题,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也会手到擒来,同时也会拉近师生距离。
3.“课外阅读”要与“课内阅读”紧密联系.先要抓好课内阅读,做好对课文的讲解与评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大学生阅读范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就是说,由内而外,循序渐进,内外互补,内外互促.对于同一文本,师生可以互相探讨与争论,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做不同阅读点评,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可以根据不同阅读材料,进行精读或略读.还有个时机问题,比如今天讲了“杨修之死”,可以让学生课外再去读读《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前后篇章,或读“孔融之死”,以期深化知识、扩展思维。
4.课外阅读的材料一般由老师做指导性规定,要紧扣新课标或阅读大纲,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至难,一定要切合学生能力实际,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好做一对一的师生阅读指导,把学生按阅读能力与水生平分为高中低三组,不同组的学生的阅读材料与达成阅读目标是不同的。
5.对于阅读的对象应多关注名著名篇.现阶段电视上搞“百家讲坛”,掀起了大范围的国学研读热,我常让学生去看一看。并不是我觉得讲者有多高明,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一下国学的气息.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文化氛围,还是有益的。我也在看后与学生品题名著,学生反响热烈,真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6.不可忽视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口味,学生也不例外,我发现男生爱看武小说,女生爱看言情小说。对于这类非正统的所谓“俗文学”,有的老师采取封杀的态度,其实,禁而不绝,反使师生对立,关系紧张,我在十几年前就对学生说,金庸的作品还是有看头的,果不其然,后来金庸的小说就进入了语文选读教材。对于金庸琼瑶的小说,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做好引导阅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首先要求教师懂金庸琼瑶的小说。我曾搞过几次关于武侠小说的阅读的讲座,大受欢迎,学生也逐渐能正确对待这些读物了,这体现:一个好语文老师能让学生终生受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觉得。要结合兴趣,引导兴趣,培养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范围大大扩展,阅读能力大大提高!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度量、课外阅读的类别和范围、家庭对于课外阅读习惯的影响、图书馆的作用、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得到指导的期待等几个方面,笔者用了问卷调查法、提问法对目前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并做了一些数据统计。
一、课外阅读现状初析
1.课外阅读的量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偏少
(1)关于阅读量的分析。国家根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语文课程标准》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规定了“不少于”的底线标准,其中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实际情况怎样呢?
大范围统计初中生课外阅读字数是困难的,因为谁也不会在阅读之后计算一本书的字数。笔者采用了以“本”为单位的办法,按照这个底线标准,一个学生每学期应当读至少5本书。调查的数据显示,每学期读1~4本的学生占47.33%,5~10本的占24.33%,10本以上的占22.19%,另有6.15%的学生一本还不到;认为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很充足的占13.64%,明确表示不充足的占25.40%,说不清楚的占6.68%,认为自己阅读量一般的占54.28%。也就是说,大部分初中生对自己每学期课外阅读数量的评价不满意。
(2)关于阅读时间的分析。调查显示,学生们每周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超过三小时的约占36%,有64%的人不到三小时,甚至其中有16.84%的学生不到1小时。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第一黄金时间是寒暑假,首选者占62.83%。其次是双休日,占21.12%。选择这些时间的理由是时间相对比较充裕。但双休日的时间,有11.50%的学生没有余暇,忙于做作业;有34.76%的人用于上补习班;有20.86%的人用于上网等娱乐;有11.50%的人用于劳动或运动。只有约两成的人能够在双休日看看书。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平时学业繁重,作业量比较大,根本没有多少业余时间;要么是一旦有了点时间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放松,比如打游戏、听音乐等,而不是用于看书。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率逐步走低,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课业负担加重导致阅读量和读书时间都在下降。目前初中生学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几乎全被作业、考试、辅导班占据,有的学生业余时间只能用于各种补习班的学习。甚至更多的同学认为课余忙于做作业,根本就没有时间看课外书。
2.课外阅读的内容比较多元化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科学体系的多元化使得阅读动机和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这也决定了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内容的多元化。调查问卷中几个选项的人数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看出有什么特别集中的阅读趋向。从中也看出近一二十年来初中生阅读流行的趋向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武侠言情小说,似乎并不受当今的初中生的追捧,选择这一项的人仅占6.15%。
名列第一位的是文学名著,约占29.14%。从积极的意义去理解的话,可能是新大纲对课外阅读不遗余力的倡导,大环境的文化氛围整体提升了,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这一类书的人大部分都是高年级的学生,出于应试的目的和老师的要求所开展的被动阅读,阅读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名列第二的是玄幻类,这一项之所以被列出来,是因为近年来在初中生中比较流行。选这一项的人占17.65%,似乎有些惊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可以在玄幻类书籍里,追随着那些主人公天马行空,体验到成功的,逃避过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过于激烈的竞争氛围,冲破道德、律法和科学的局限,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这其中有些作品确实很有想象力,语言新颖独特。但还有很多都是粗制滥造之作,情节雷同,有些描写场面也过于暴力和血腥,似乎都是出于商业目的而炮制出来的。看多了,一些自制力不足的孩子可能“走火入魔”,整天神思恍惚,产生逃避现实的幻想。
名列第三的是科普类,占12.83%。
男孩子比女孩子还要多些,喜欢科普类的孩子似乎对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更加钟爱一些。这应该与这一二十年来科教兴国的社会氛围息息相关,也与近年来教育理念的放开,教育的内容更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是分不开的。
漫画类书籍,被学生列在第四。有12.57%的被调查者喜欢这类图书,这一数据在初一的学生中更是惊人得高达44.44%。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漫画、童话及卡通画类的通俗文化作品图文并茂、幽默诙谐、紧贴生活、浅显通俗,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打动他们的心弦。我们给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也要注意文字的生动和形式的活泼。同时,这一现象也警示我们:青少年课外阅读有由读“文”转向读“图”的倾向。学龄前后的儿童可以借助图画来弥补对文字理解的不足,但如果初中生在阅读时只注重看画面,忽略看文字的话,这样的行为就过于低幼化了,这样的阅读习惯会使得青少年的逻辑思维退化,想象能力退化。还有,文字阅读的缺失容易造成对文字的解读能力和感悟能力的下降。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些弊端,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总体来看,男生是以科技、科幻类图书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女生却是以散文类图书为第一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学生都把科技、科幻类图书列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而低年级的、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都喜欢把漫画类图书作为首选的阅读书籍。从这些现象的背后,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年龄、性别和性格特征等因素对于阅读内容的影响。诸如此类多方面的影响,必然带来阅读内容的多元化趋向。
同时,随着学生入学率的下降,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当今发达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如何利用好小班化的优势,在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上有所突破,也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一大课题。
为响应学校创建“书香校园”的号召,在小班化背景下,我对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学生阅读内容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阅读计划
每个学生的语文功底不同,对阅读的兴趣差异也很大。不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搞一刀切,要求所有的学生看某一本书,这样只会伤害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通过了解学生的阅读层次,把握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小班化背景下,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指导的有益尝试。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通过观察、问卷等方式,判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相近的同学组合在一起,组成阅读小组。其次根据划分的阅读小组,推荐适合本小组学生阅读的书目。让学生感知、理解内容,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获得思想的碰撞。例如,有的学生偏爱理科的学习,对阅读没有兴趣,那么首先推荐他们读的应该是能抓住学生眼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书,如金庸的小说,福尔摩斯探案等等。通过这些书的阅读,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有的学生情感丰富,偏好表达细腻的文字,那就推荐读读龙应台的《目送》,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也有的学生喜欢文字清新的作品,那就推荐读读林清玄的散文,汪曾祺的文章;有的喜欢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作品,那就推荐读读周国平的作品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有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制订好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在小班化的背景下,学生人数少,教师有针对性的做到这一点,也应该是可行的。
二.立足阅读课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因此,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状态,就需要教师的方法指导。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探讨出一种实用性强的课外阅读方法,实现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迁移、链接。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指导课上,以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为例,在学生充分想象与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这种“空白”是高明的作者“留余韵”的写作技法。这种言已尽而意无穷,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给读者留下品味与想象的空间,通过展开丰富的思考与联想,从而获得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利用小班化的优势,在课堂上尽可能关注学生个体对此的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的快慢与程度,推进课堂教学。
同时在学生理解了这种技法之后,再呈现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让学生再次感受这种写作技法,能比较娴熟的理解这种技法。课后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大量的《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寻找微型小说中的留白技法,举一反三,更深层的理解这种技法。这样从课内的方法指导,到课外的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学生对留白艺术有了较深的印象与了解。课外阅读指导的实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又如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因为学生大多有看电视版《西游记》的经历,因此学生往往忽视对文本的阅读,转而关注更直观的电视。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选取了《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断“三借芭蕉扇”,进行文本与电视的比较,带领学生品读语言,关注到文本中的细节,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节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一个小小的方法或技巧,那么三年实践下来,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方法上应该会有许多的积累,这将会对学生的终身阅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多种方式,评价阅读效果,保证课外阅读的长效性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不流于形式,达到真正的效果,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能长久保持下去。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体现在课外阅读的量上,更体现在课外阅读的质上。例如,以每天课前三分钟美文推荐的形式,轮流向同学推荐课外读到的好书、好文;以读书会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以阅读批注的形式,记录阅读的成果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也更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保证课外阅读的长效性。
四.探索实践后的思考与启示
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甚至会伴随人的一生,因而对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将意义非凡。这也对指导的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对教师个人的阅读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引导学生走进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的,对于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普遍的掌握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阅读内容“把好脉”。其次,在此基础上,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个性化阅读的阅读内容。
(二)阅读方法指导无序和随意,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
对于阅读方法指导的内容的确定,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一年级指导什么阅读方法,初二年级指导什么阅读方法,应该是固定的,应该有一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完整体系,决不是今天想到什么,就指导学生什么。
(三)需要更合理的利用小班化的优势,开展灵活多样的阅读效果评价。
小班化的优势在于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的过程。在课外阅读效果评价之中,要能有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种种展示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课外阅读成功的喜悦,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使课外阅读具有长效性。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获取知识、丰富课余生活、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渠道,对初中生的人格发展、学习、生活有重要作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加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课外阅读时间,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落实的怎样?城市和乡村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这些问题尚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本研究试图通过个案调查从课外阅读的态度与目的、方法与内容、时间及数量、来源、影响因素和环境支持等维度出发,结合新课改推荐书目阅读情况,对城乡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作初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和城市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与被试。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实验中学及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民建乡中学为研究对象。以初二年级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100%,其中农村、城市学生各60名,男生30名,女生30名。农村和城市学生人数持平,男女比率持平。
(二)研究工具。
1.问卷调查。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维度,即阅读的态度与目的、时间和数量、影响因素、课外阅读的内容与方法、环境支持。根据以上维度设计半封闭式问卷,共18题,其中单项选择17题,开放式问题1题。此外,我们在问卷最后列出了新课改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从学生读过与否,喜欢哪类书籍等方面进行调查。
2.访谈
访谈提纲主要从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出发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课外阅读的态度与目的。
在所调查的120名城乡学生中有115名学生认为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必要,占总人数的95.8%,其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有64人,占53.3%。可见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在课外阅读的目的上,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城乡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都有明确目的。选择扩大知识面的有80人,占总人数的66.7%。辅助学习的有19人,占15.8%。娱乐消遣的人也有19人,占15.8%。
(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数量。
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进行课外阅读有必要,但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却不容乐观。由表1可以看出,城乡学生每天都坚持课外阅读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13.3%,经常读书的50人,占41.6%,偶而读书的50人,占41.6%,几乎不读书的还有4人,占3%。
在表2中可以看到:农村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明显少于城市学生。经总体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得出Z=2.6>2.58 (p=0.05),城乡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调查结果与1996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阅读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得出的结论,即:“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多”相似。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在阅读时间上城乡学生存在差异外,在学生每学期阅读的课外书数量上城乡的差异更为明显。见表3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刘洪全认为现在的初中生以每天阅读1小时,每本书20万字计算,每学期初中生阅读课外书的数量底线为5本。②参照这一指标,我们可以看到,云南城乡有相当大一部分初中生未能达到底线。
(三)影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在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上农村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别:第一,城市学生多选择没有精力,家长不支持;第二,农村学生选择没有合适书籍明显多于城市学生,这一倾向在我们开放式问卷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当我们问到“你认为不能实施新课改对扩大学生阅读量等要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时,农村学生回答由多到少依次为没书籍、没时间、城市学生多数回答没有时间。
(四)环境支持。
新课改实施以来,家长对学生阅读课外书支持增多,农村学生中选择家长支持的有51人,城市有49人,共计100人,占总人数的83.3%。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情况上,农村学生选择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有42人,城市有33人,共计75人,占62.5%,选择很少的农村有17人,城市有23人,共计40人,占33.3%。可见,农村学校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情况要比城市学校好得多。
(五)对推荐书目使用情况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调查新课改在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实施情况,考察推荐书目的使用价值,问卷专门列出了推荐书目所推荐的书,从学生是否阅读过和喜欢的情况进行调查。(见表4)
从读过的书目看,城乡学生都读过推荐书目中的书,但只有6本书的阅读率超过了50%,且城乡学生对推荐书目中所列的书全读过的几乎没有。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因此城乡学生对推荐书目的阅读情况与新课改提出的“关于加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喜欢的书目中看,学生大多爱看小说类的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是冒险型,如《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其中《西游记》的喜欢人数占总人数的57.5%,超过了一半。二是励志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等而散文、诗歌类文学作品不受学生的欢迎,如《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等。
四、结论及建议
(一)城乡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学校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学生基本的课外阅读时间。
调查显示有近一半以上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虽然新课改的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学生的课业负担却只增不减,甚至在原有的基础科目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所谓素质教育的活动作业。初中阶段是学生拓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时机。因此,学校首先应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其次,学校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从设施、管理上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支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除了做好以上工作外,还应解决学生没书读,没好书读的问题,将图书馆、阅览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中,确保新课改关于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二)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不足,条件较差,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改善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购书花费明显少于城市学生,从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上看,农村学生选择没有合适书籍的人数多于城市学生,所以很难达到新课改关于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等方面的要求。根据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应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努力建设好农村中学的图书馆、阅览室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而农村中学除了有效利用各种图书资源在校内开展全校师生捐书、献书建立校园流动图书角等活动外,应积极争取校外的帮助,将自帮与他帮结合起来。可通过和城市学校建立互帮互助机制的形式,为学生开辟多种图书借阅渠道,即:以农村中学为依托,向城市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农村学生定期将所借的书进行交换,形成一种滚动的借阅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达到资源共享。
(三)城乡学生未培养起做读书笔记的阅读习惯,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时应做到三到,即心到、口到、手到”,伟人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阅读是要有良好习惯的。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城乡学生不擅于作读书笔记,尤其是城市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各任课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首先,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其次,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布置、督促学生做必要的读书笔记、摘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能力。此外,应加强指导学生对不健康图书的鉴别和抵制工作,尤其是城市学生存在盲目崇拜追赶潮流问题,不容忽视。